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4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四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四十六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

  宋二

  聶崇義      邢昺

  孫奭       王昭素

  孔維       孔宜

  崔頌       尹拙

  田敏       辛文悅

  李覺       崔頤正

  崔偓佺

經籍典第三百四十六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编辑]

宋二[编辑]

聶崇義[编辑]

按《宋史儒林聶崇義傳》:「崇義,河南洛陽人。少舉《三禮》, 善《禮》學,通經旨。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校 定《公羊春秋》,刊板於國學。周顯德中,累遷國子司業, 兼太常博士。先是,世宗以郊廟祭器止由有司相承 製造,年代浸久,無所規式,乃命崇義檢討摹畫以聞。 四年,崇義上之,乃命有司別造焉。五年,將禘於太廟」, 言事者以宗廟無祧室,不當行禘祫之禮。崇義援引 故事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僊,至 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茲後以五年為禘。且魏 以武帝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毀主,而行禘祫, 其證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祠 其太廟。博士議云:「案禘祫之禮,三年」一,五年再。宋高 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毀主而行禘祫。其證二也。 梁武帝用謝廣議,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謂之「大祭。」禘 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 而行禘祫,則知祭者是追養之道。以時移節變,孝子 感而思親,故薦以首時,祭以仲月,間以禘祫,序以昭 穆,乃禮之經也,非關「宗廟,備與未備。其證三也。」終從 崇義之議。未幾,世宗詔崇義參定郊廟祭玉,又詔翰 林學士竇儼統領之。崇義因取《三禮圖》,再加考正。建 隆三年四月,表上之,儼為序。太祖覽而嘉之。詔曰:「禮 器禮圖,相承傳用,寖歷年祀,寧免差違。聶崇義典事 國庠,服膺儒業,討尋故實,刊正疑訛,奉職效官,有足 嘉者,崇義宜量與酬獎。所進《三禮圖》,宜令太子詹事 尹拙集儒學三五人更同參議,所冀精詳,苟有異同, 善為商確。」五月,賜崇義紫袍、犀帶、銀器、繒帛以獎之。 拙多所駁正,崇義復引經以釋之,悉以下工部尚書 竇儀,俾之裁定。儀上奏曰:「伏以聖人制禮,垂之無窮; 儒者據經所傳,或異年祀寖遠,圖繪缺然,踳駁彌深, 丹青靡據。聶崇義研求師說,耽味《禮經》,較於舊圖,良 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聞。尹拙《駁議》及聶崇 義《答義》各四卷,臣再加詳閱,隨而裁置,率用增損,列 於注釋,共分為十五卷以聞。」詔頒行之。拙、崇義復陳 祭玉鼎釜異同之說,詔下中書省集議。吏部尚書張 昭等奏議曰:「按聶崇義稱,『祭天蒼璧九寸圓好,祭地 黃琮八寸無好,圭、璋、琥並長九寸』。」自言「周顯德三年 與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職及阮諶、鄭元舊圖,載其 制度。」臣等按《周禮》玉人之職,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 寸」及「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之文,即無蒼璧、黃琮 之制。兼引《注》有《爾雅》「肉倍好」之說,此即是注「璧羨度」 之文,又非蒼璧之制。又詳鄭元自注《周禮》,不載尺寸, 豈復別作畫圖,違經立異?《四部書目》內有《三禮圖》十 二卷,是隋開皇中敕禮官修撰。其圖第一、第二題云 「梁氏」,第十後題云鄭氏,又稱不知梁氏、鄭氏名位所 出。今書府有《三禮圖》,亦題梁氏、鄭氏,不言名位。厥後 有梁正者,集前代圖記,更加詳議,題《三禮圖》曰「陳留 阮士信,受禮學於潁川綦冊君,取其說為圖三卷。多 不按《禮》文而引漢事,與鄭君之文違錯,正刪為二卷。 其阮士信,即諶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諶之紕謬。兼三 卷《禮圖》刪為二卷,應在今《禮圖》之內,亦無改祭玉之 說。臣等參詳,自周公制禮之後,叔孫通重定以來,禮 有緯書,漢代諸儒,頗多著述,討尋祭玉,並無尺寸之 說。魏晉之後,鄭元、王肅之學,各有生徒,《三禮》《六經》,無 不論說。檢其書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參驗畫圖本 書,周公所說正經不言尺寸,設使後人謬為之說,安 得便入周圖?」知崇義等以諸侯入朝獻天子夫人之 琮璧,以為祭玉,又配合羨度、肉好之言,彊為尺寸,古 今大禮,順非改作,於理未通。又據尹拙所述禮神之 六玉,稱取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所撰《三禮義宗》內「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長尺二寸,以法十二時;祭 地之琮長十寸,以傚地之數。」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圓 外曰璧,圓中方外曰琮。」崇義非之,以為靈恩非周公 之才,無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補六玉闕文,尤不合 禮。臣等竊以劉向之論《洪範》,王通之作《元經》,非必挺 聖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於教,不為斐然。臣等 以靈恩所撰之書,聿稽古訓,祭玉以十二為數者,蓋 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時,封山之玉牒 十二寸,圓丘之籩豆十二列,天子以鎮圭外守,宗后 以大琮內守,皆長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 祀宗廟。若人君親行之郊祭,登壇酌獻,服大裘,搢大 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獻九寸之璧,不及禮 宗廟祼圭之數,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則靈恩議論,理 未為失。所以自義宗之出,歷梁、陳、隋、唐垂四百年,言 禮者引為師法。今《五禮精義》《開元禮》《郊祀錄》皆引義 宗為標準。近代晉、漢兩朝,仍依舊制。周顯德中,田敏 等妄作穿鑿,輒有更改。自唐貞觀之後,凡三次大修 五禮,並因隋朝典故,或節奏繁簡之間,稍有釐革,亦 無改祭玉之說。伏望依《白虎通》義,宗唐禮之制,以為 定式。又尹拙依舊圖畫釜,聶崇義去釜畫鑊。臣等參 詳舊圖,皆有釜無鑊。按《易·說卦》云:「坤為釜。」《詩》云:「惟錡 及釜。」又云「溉之釜鬵。」《春秋傳》云「錡釜之器。」《禮記》云「燔 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為 用,其來尚矣,故入於《禮圖》。今崇義以《周官》祭祀有省 鼎鑊、供鼎鑊,又以《儀禮》有羊鑊、家鑊之文,乃云畫釜 不如畫鑊。今諸經皆載釜之用,誠不可去。又《周》《儀禮》 皆有鑊之文,請兩圖之。又若觀諸家祭祀「之畫。今代 見行之禮,於大祀前一日,光祿卿省視鼎鑊,伏請圖 鑊於鼎下。」詔從之。未幾,崇義卒,《三禮圖》遂行於世,并 畫於國子監講堂之壁。崇義為學官兼掌禮僅二十 年,世推其該博。郭忠恕嘗以其姓嘲之曰:「近貴全為 聵,攀龍即作聾。雖然三箇耳,其奈不成聰。」崇義對曰: 「僕不能為詩,聊以一聯奉」答,即云:「勿笑有三耳,全勝 畜二心。」蓋因其名以嘲之。忠恕大慚,人許其機捷而 不失正,真儒者之戲云。

邢昺[编辑]

按《宋史儒林邢昺傳》:「昺字叔明,曹州濟陰人。太平興 國初,舉五經。廷試日,召升殿,講《師》《比》二卦,又問以群 經發題。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經》及第,授大理評事,知 泰州鹽城監,賜錢二十萬昺。以是監處楚、泰間,泰僻 左而楚會要,鹽食為急,請改隸楚州。從之。明年,召為 國子監丞,專講學之任,遷尚書博士,出知儀州,就轉」 國子博士。代還,賜緋,選為諸王府侍講。雍熙中,遷水 部員外郎,改司勳。端拱初,賜金紫,累遷金部郎中。真 宗即位,改司勳郎中,俄知審刑院。以昺儒者,不達刑 章,命劉元吉同領其事。是冬,昺上表自陳「夙侍講諷」, 遷右諫議大夫。咸平初,改國子祭酒。二年,始置翰林 侍講學士,以昺為之。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慕清、 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春秋傳》《孝經》《論 語》《爾雅義疏》。及成,並加階勳。俄為淮南、兩浙巡撫使。 初置講讀之職,即於便坐令昺講《左氏春秋》,侍讀預 焉。五年,講畢,宴近臣於崇政殿,賜昺襲衣、金帶,加器 幣,仍遷工部侍郎兼國子祭酒,學士如故。知審官院。 陳恕丁內艱,以昺權知院事。景德二年,上言:「亡兄素 嘗舉進士,願霑贈典。」特贈大理評事。是夏,上幸國子 監閱庫書,問昺經版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 餘萬,《經》《傳》《正義》皆具。臣少從師業儒時,經具有疏者, 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 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國家雖尚儒術,非 四方無事,何以及此。」上又訪以學館故事,未有振舉 者,昺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書所裁餘紙,鬻以供監 中雜用,昺諸歸之三司,以裨國用。自是監學公費不 給,講官亦厭其寥落。上方興起道術,又令昺與張雍、 杜鎬、孫奭舉經術該博、德行端良者以廣學員。三年, 加刑部侍郎。昺居近職,常多召對,一日,從容與上語 及京邸舊僚,歎其淪喪殆盡,唯昺獨存。翌日,賜白金 千兩,且詔其妻至宮庭,賜以冠帔。四年,昺以羸老,艱 於趨步。上前自陳曹州故鄉,願給假一年,歸視田里, 俟明年郊祀還朝。上命坐,慰勞之,因謂曰:「便可權本 州,何須假邪?」昺又言楊礪、夏侯嶠同為府僚,二臣沒 皆贈尚書。上憫之。翌日,謂宰相曰:「此可見其志矣。」即 超拜工部尚書、知曹州,職如故。入辭日,賜襲衣、金帶。 是日,特開龍圖閣,召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言詩 二首賜之,預宴者皆賦。昺視壁間《尚書》《禮記圖》,指《中 庸》篇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因陳其大義,上嘉納 之。及行,又令近臣祖送,設會於宜春苑。大中祥符初, 上東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請車駕經由本州,仍令濟 陰令王範部送父老詣闕,優詔答之。俄召還。車駕進 發,命判留司御史臺。禮畢,進位禮部尚書。上勤政憫 農,每雨雪不時,憂形於色,以昺素習田事,多委曲訪 之。初,田家察陰晴豐凶,多有狀候,老農之相傳者,率有驗,昺多采其說為對。又言:「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 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災歲必有其一,但或輕 或重耳。四事之害,旱暵為甚。蓋田無畎澮,悉不可救, 所損必盡。《傳》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此之謂也。三年, 被病請告,詔大醫診視。六月,上親臨問疾,賜名藥一 奩,白金器千兩,繒綵千匹。國朝故事,非宗戚將相,無 問疾臨喪之禮,特有加於昺與郭贄者,以恩舊故也。 未幾,有旨命中書召其子太常博士知東明縣仲寶、 國子博士知信陽軍若思還,侍疾,踰月卒,年七十九。 贈左僕射,三子並進秩。初,雍熙中昺撰《禮選》二十卷 獻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觀之甚悅,因問衛 紹欽曰:「昺為諸王講說,曾及此乎?」紹欽曰:「諸王常時 訪昺經義,昺每」至發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複陳之, 太宗益喜。上嘗因內閣暴書,覽而稱善,召昺同觀,作 《禮選贊》賜之。昺言家無遺槁,願得副本。上許之,繕錄 未畢而昺卒。亟詔寫二本,一本賜其家,一本俾置冢 中。昺在東宮及內庭,侍上講《孝經》《禮記》《論語》《書》《易》《詩》 《左氏傳》,據傳疏敷引之外,多引時事為喻,深被嘉獎。 上嘗問:「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糾,小白之入,召忽死之, 管仲乃歸,齊相桓公。豈非召忽以忠死而管仲不能 固其節?為臣之道當若是乎?又鄭注《禮記·世子篇》云: 『文王以勤憂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朕以為本經旨 意必不然也。且夏禹焦勞,有元圭之賜,而享國永年。 若文王能憂人之心,不自暇逸,縱無感應,豈至虧損 壽命邪?」各隨其事理以對。先是,咸平中,王欽若知貢 舉,有告其受舉人賄賂者,下御史臺,鞫得狀,欽若自 訴。詔昺與邊肅、毋賓古、閻承翰就太常寺覆推,昺力 辨欽若,而洪湛、扺罪,欽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寵顧, 欽若與有功焉。仲寶貪猥不才,舉止率易,士大夫多 鄙笑之。欽若在中書,「用為三司判官後至祠部郎中 坐贓黜官卒。」若思終於駕部郎中。

孫奭[编辑]

按《宋史儒林孫奭傳》:「奭字宗古,博川博平人。幼與諸 生師里中王徹。徹死,有從奭問經者,奭為解析微指, 人人驚服,於是門人數百皆從奭。後徙居須城。《九經》 及第,為莒縣主簿,上書願試講說,遷大理評事,為國 子監直講。太宗幸國子監,召奭講書,至『事不師古,以 克永世,匪說攸聞』。帝曰:『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賢相如 此邪』?」因咨嗟久之,賜五品服。真宗以為諸王府侍讀。 會詔百官轉對,奭上十事,判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 寺。累遷工部郎中,擢龍圖閣待制。奭以經術進,守道 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大中祥符初,得天書 於左承天門,帝將奉迎,召宰相對崇政殿西廡,王旦 等曰:「天貺符命,實盛德之應。」皆再拜稱萬歲。又召問 奭,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帝既奉迎 天書,大赦改元,布告其事於天下。築玉清昭應宮。是 歲,天書復降泰山,帝以親受符命,遂議封禪,作禮樂。 王欽若、陳堯叟、丁謂、杜鎬、陳彭年皆以經義左右附 和,由是天下爭言符瑞矣。四年,又將祀汾陰。是時大 旱,京師近郡穀踊貴,奭上疏諫曰:「先王卜征五年,歲 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陛下始畢 東封,更議西幸,殆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 可一也。夫汾陰后土,事不經見。昔漢武帝將封禪,故 先封中嶽,祠汾陰,始巡幸郡縣,遂有事於泰山。今陛 下既已登封,復欲幸汾陰,其不可二也。古者圓丘方 澤,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漢初承秦,唯立五 畤以祀天,而后土無祀,故武帝立祠於汾陰。自元、成 以來,從公卿之議,遂徙汾陰后土於北郊,後之王者 多不祀汾陰。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遠祀汾陰, 其不可三也。西漢都雍,去汾陰至近。今陛下經重關, 越險阻,輕棄京師根本,而慕西漢之虛名,其不可四 也。河東,唐王業之所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間幸河 東,因祠后土。聖朝之興,事與唐異,而陛下無故欲祀 汾陰,其不可五也。昔者周宣王遇災而懼,故詩人美 其中興,以為賢主。比年以來,水旱相繼,陛下宜側身 修德,以答天譴,豈宜下徇姦回,遠勞民庶,盤游不已, 忘社稷之大計?其不可六」也。夫雷以二月啟蟄,八月 收聲,育養萬物,失時則為異。今震雷在冬,為異尤甚, 此天意丁寧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 七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 神。今國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洊沴,饑饉居多, 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陛下必 欲為此者,「不過效漢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頌 功,以崇虛名,夸示後世爾。陛下天資聖明,當慕二帝、 三王,何為下襲漢、唐之虛名?其不可九也。唐明皇以 嬖寵姦邪,內外交害,身播國,屯兵交關下,亡亂之跡 如此,由狃於承平,肆行非義,稔致禍敗。今議者引《開 元故事》以為盛烈,乃欲倡導陛下而為之。臣竊為陛 下不取。此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為 可取,願少賜清問,以畢臣說。」帝遣內侍皇甫繼明就 問,又上疏曰:「陛下將幸汾陰,而京師民心弗寧,江、淮之眾,困於調發,理須鎮安而矜存之。且土木之功未 息,而奪攘之盜公行,外國治兵,不遠邊境,使者雖至, 寧可保其心乎!昔陳勝起於徭戍,黃巢出於凶饑,隋 煬帝勤遠略而唐高祖興於晉陽,晉少主惑小人而 耶律德光長驅中國。陛下俯從姦佞,遠棄京師,涉仍 歲荐饑之墟,修違經久廢之祠,不念民疲,不恤邊患。」 安知今日戍卒無陳勝,饑民無黃巢,英雄將無窺伺 於肘腋,外敵將無觀釁於邊陲乎?先帝嘗議封禪,寅 畏天災,尋詔停寢。今姦臣乃贊陛下力行東封,以為 繼成先志。先帝嘗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大勳未集, 用付陛下,則群臣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繼 先帝之志者。反務卑辭重幣,求和於契丹;蹙國縻爵, 姑息於繼遷。曾不思主辱臣死為可戒,誣下罔上為 可羞。撰造祥瑞,假託鬼神。纔畢東封,便議西幸。輕勞 「車駕,虐害饑民,冀其無事往還,便謂成大勳績。是陛 下以祖宗艱難之業為姦邪僥倖之資,臣所以長嘆 而痛哭也。夫天地神祇,聰明正直,作善降之百祥,作 不善降之百殃,未聞專事籩豆簠簋可邀福祥。《春秋 傳》曰:『國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愚臣非敢妄議, 惟陛下終賜裁擇。」後天下數有災變,又言:「古者五載 巡守,有國之事爾。非必有紫氣黃雲,然後登封;嘉禾 異草,然後省方也。今野鵰山鹿,郡國交奏,秋旱冬雷, 群臣率賀,退而腹非竊笑者,比比皆是。孰謂上天為 可罔,下民為可愚,後世為可欺乎?人情如此,所損不 細,惟陛下深鑒其妄。」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 汾陰,躬謁陵寢,今又將祠於太清宮。外議籍籍,以謂 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豈以明皇為令德之主邪?」甚 不然也。明皇禍敗之跡,有足為深戒者,非獨臣能知 之,近臣不言者,此懷姦以事陛下也。明皇之無道,亦 無敢言者。及奔至馬嵬,軍士已誅楊國忠,請矯詔之 罪,乃始諭以識理不明,寄任失所。當時雖有罪己之 言,覺「寤已晚,何所及也!臣願陛下早自覺寤,抑損虛 華,斥遠邪佞,罷興土木,不襲危亂之跡,無為明皇不 及之悔,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為封泰山,祠 汾陰、上陵,祀《老子》,非始於明皇。《開元禮》今世所循用, 不可以天寶之亂舉謂為非也。秦為無道甚矣,今官 名詔令郡縣猶襲秦舊,豈以人而廢言乎?作《解疑論》 以示群臣。然知奭朴忠,雖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久 之,以父老請歸田里,不許,以知密州。居二年,遷左諫 議大夫,罷待制。還,糾察在京刑獄。是時,初置天慶、天 祺、天貺、先天、降聖節,天下設齋醮張燕,費甚廣。奭又 請裁省浮用,不報。復出知河陽,又求解官就養,遷給 事中,徙兗州。天禧中,朱能獻《乾祐天書》,復上疏曰:「朱 能者,姦憸小人,妄言祥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 迎拜,歸祕殿以奉安。上自朝廷,下及閭巷,靡不痛心 疾首,反脣腹非,而無敢言者。昔漢文成將軍以帛書 飯牛,既而言牛腹中有奇書,殺視得書,天子識其手 跡。又有五利將軍,妄言方多不讎,二人皆坐誅。先帝 時,有侯莫」陳利用者,以方術暴得寵用,一旦發其姦, 誅於鄭州。漢武可謂雄材,先帝可謂英斷。唐明皇得 《靈寶符》《上清護國經》寶券等,皆王鉷、田同秀等所為。 明皇不能顯戮,怵於邪說,自謂德實動天,神必福我。 夫老君,聖人也,儻實降語,固宜不妄,而唐自《安史》亂 離,乘輿播越,兩都盪覆,四海沸騰,豈天下太平乎?明 皇雖僅得歸闕,復為李輔國劫遷,卒以憂終,豈聖壽 無疆,長生久視乎?以明皇之英睿,而禍患猥至,曾不 知者,良由在位既久,驕亢成性,謂人莫己。若謂諫不 足聽,心玩居常之安,耳熟導諛之說,內惑寵嬖,外任 姦回,典奉鬼神,過崇妖妄。「今日見老君於閣上,明日 見老君於山中,大臣尸祿以將迎,端士畏威而緘默, 既惑左道,即紊正經,民心用離,變起倉卒。當是之時, 老君寧肯禦兵,寶符安能排難邪?今朱能所為,或類 於此。願陛下思漢武之雄材,法先帝之英斷,鑒明皇 之召禍,庶幾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未幾,能果敗。奭又 嘗請減修寺度僧,帝雖未用其言,嘗令向敏中諭令 陳時政得失。奭以納諫、恕直、輕徭、薄斂四事為言,頗 施行焉。仁宗即位,宰相請擇名儒以經術侍講讀,乃 召為翰林侍講學士、知審官院,判國子監,修《真宗實 錄》。丁父憂,起復,兼判太常寺及禮院,三遷兵部侍郎、 龍圖閣學士。每講論至前世亂君亡國,必反覆規諷, 仁宗意或不在書,奭則拱默以俟,帝為竦然改聽。嘗 畫《無逸圖》上之帝,施於講讀閣。時章憲明肅皇后每 五日一御殿,與帝同聽政。奭言:「古帝王朝朝暮夕,未 有曠日不朝。陛下宜每日御殿以覽萬機。」奏留中,不 報。然帝與皇太后尤愛重之,每進見,未嘗不加禮。三 請致仕,召對承明殿,敦諭之,以年踰七十,固請泣下, 帝亦惻然。詔與馮元講《老子》三章,各賜帛二百匹。以 不得請,求近郡,優拜工部尚書,復知兗州。詔須宴而 後行,又留數月,特宴太清樓,近臣皆預。帝作飛白大 字以賜二府,而小字賜諸學生,獨奭與晁迥兼賜大 小字,詔群臣即席賦詩,太后又別出禁中珍器勸酒翌日,奭入謝,又命講《老子》,賜襲衣、金帶、銀鞍勒馬。及 行,賜宴瑞聖園,又賜詩,詔近臣皆賦。以恭謝恩,改禮 部尚書。既而累表乞歸,以太子少傅致仕。疾甚,徙正 寢,屏婢妾,謂子瑜曰:「無令我死婦人之手。」卒奏至,帝 謂張士遜曰:「朕方欲召奭還,而奭遂死矣。」嗟惜者久 之。罷朝一日,贈左僕射,諡曰宣。奭性方重,事親篤孝, 父亡,舐其面以代沬。嘗掇《五經》切於治道者,為《經典 徽言》五十卷,又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節解》《五服制 度》。嘗奉詔與邢昺、杜鎬校定《諸經正義》《莊子》《爾雅》謬 誤及《律音義》。初,圜丘無外壝,五郊從祀不設席,尊不 施羃。七祠時饗飲福用一尊,不設三登,升歌不以雍 徹。冬至攝祀昊天上帝,外級止十七位,而不以星辰 從。饗先農在祈穀之前。上丁釋奠無三獻,宗廟不備 二舞。諸臣當諡者,或既葬乃請奭,皆援古奏正,遂著 於禮。又請冬至罷祀五帝,大雩設五帝而罷祠昊天 上帝。事下有司議,不合而止。瑜官至工部侍郎,致仕。

王昭素[编辑]

按《宋史儒林王昭素傳》:「昭素,開封酸棗人。少篤學不 仕,有志行,為鄉里所稱。常聚徒教授以自給。李穆與 弟肅及李惲皆常師事焉。鄉人爭訟不詣官府,多就 昭素決之。昭素博通九經,兼究莊老,尢精《詩》《易》,以為 王、韓注《易》及孔、馬疏義或未盡是,乃著《易論》二十三 篇。開寶中,穆薦之朝,詔令赴闕,見於便殿。時年七十」 七,精神不衰。太祖問曰:「何以不求仕進,致相見之晚?」 對曰:「臣草野惷愚,無以裨聖化。」賜坐,令講《易·乾卦》,召 宰相薛居正等觀之,至「飛龍在天」,上曰:「此書豈可令 常人見?」昭素對曰:「此書非聖人出,不能合其象。」因訪 以民間事,昭素所言誠實無隱,上嘉之。以衰老求歸 鄉里,拜國子博士致仕,賜茶藥及錢二十萬,留月餘 遣之。年八十九,卒於家。昭素頗有人倫鑒。初,李穆兄 弟從昭素學《易》,常謂穆曰:「子所謂精理,往往出吾意 表。」又語人曰:「穆兄弟皆令器。穆尤沈厚,他日必至廊 廟。」後果參知政事。昭素每市物,隨所言而還直,未嘗 論高下。縣人相告曰:「王先生市物,無得高取其價也。」 治所居室,有椽木積門中,夜有盜者抉門將入,昭素 覺之,即自門中潛擲椽於外,盜者慚而去,由是里中 無盜。家有一驢,人多來假,將出,先問僮奴曰:「外無假 驢者乎?」對云:「無。」然後出。其為人純質若此。子仁著,亦 有《隱德》。

孔維[编辑]

按《宋史儒林孔維傳》:「維字為則,開封雍丘人。乾德四 年,九經及第,解褐東明、鄢陵二主簿。開寶中,禮部再 奏為考試官,調滁州軍事推官。太宗即位,擢授太子 左贊善大夫,知河南縣,通判滑梓二州。太平興國中, 就拜國子《周易》博士。代還,遷《禮記》博士。七年,使高麗, 王治問《禮》於維,維對以君臣父子之道,升降等威之」 序,治悅稱之曰:「今日復見中國之夫子也。」九年,判國 學事。雍熙初,遷主客員外郎。三年,擢為國子司業,賜 金紫。會將有事於籍田,維起《周禮》至於《唐書》,凡沿革 制度並錄之以獻,觀者稱其博。又上書請禁原蠶以 利國,馬直史館。樂史駁之曰:「《管子》云:『倉廩實,知禮節, 衣食足,知榮辱』。是以古先哲王厚農」桑之業,以其為 衣食之原耳。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 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天子親耕,后妃親蠶。屈身以化 下者,邦國之重務也。《吳都賦》曰:「國賦再熟之稻,鄉貢 八蠶之綿。」則蠶之有原,其來舊矣。今孔維請禁原蠶 以利國馬,徒引前經物類同氣之文,不究時事確實 之理。夫所市國馬,來自外方,涉遠馳驅,虧其秣飼,失 於善視,遂至元黃。致斃之由,鮮不以此。今乃欲禁其 蠶事,甚無謂也。唐朝畜馬,具存監牧之制,詳觀本書, 亦無「禁蠶之文。況近降明詔,來年春有事於籍田。」是 則勸農之典方行,而禁蠶之制又下,事相違戾,恐非 所宜。臣嘗歷職州縣,粗知利病。編民之內,貧窶者多。 春蠶「所成,止充賦調之備;晚蠶薄利,始及卒歲之資。 今若禁其後圖,必有因緣為弊,滋彰撓亂,民豈遑寧? 渙汗絲綸,所宜重慎。」上覽之,遂寢晚蠶之禁。維復抗 疏曰:「按《周禮夏官》司馬職,禁原蠶者,為傷馬也。原,再 也。天文辰為馬,《蠶書》蠶為龍精,月直大火,則浴其種。 是蠶與馬同氣,物莫能兩大,故禁再蠶以」益馬也。又 郭璞云:「重蠶為原,今晚蠶也。」臣少親耕桑之務,長歷 州縣之職,物之利害,盡知之矣。蚩蚩之氓,知其利而 不知其害,故有早蠶之後,重養晚蠶之繭,出絲甚少, 再采之葉,來歲不茂,豈止傷及於馬,而桑亦損矣。臣 自縣歷官,路見坰野之地,官馬多死,若非明授典據, 助其畜牧,安得妄有舉陳「哉?按《本草》注,以僵蠶塗馬 齒則不能食草,物類相感如此。《月令》仲春祭馬祖,季 春享先蠶,皆為天駟房星也。為馬祈福,謂之馬祖,為 蠶祈福謂之先蠶,是蠶與馬同其類爾,蠶重則馬損, 氣感之而然也。」臣謂依《周禮》禁原蠶為當。上雖不用 維言,而嘉其援引經據,以章付史館。籍田畢,拜國子 祭酒。淳化初,兼工部侍郎。二年,卒,年六十四。維通經術。準舊制,舉《九經》一上不中第即改科。開寶中,維論 其事非便,詔禮部自今《九經》同諸科許再赴舉。太宗 尹京日,維為屬邑吏,頗以經術受知。即位後,維始升 郎署,自以通經求為司業,即以授之,使外國者皆假 服紫。維自高麗還,會東使至,維自恥衣緋,因求見上, 詭言「高麗使問臣獲何罪降服,臣無以對。」因泣下。上 憐之,即賜以金紫。及為祭酒,又奏言:「朝廷久不置此 官,少有知者。臣之親戚故舊,有書信來者,多云祭酒 郎中田敏晉朝任祭酒,仍兼侍郎,原循前例,兼領是 官,庶獲美稱。」上從之。然縉紳惡其儒者躁求,無退讓 之風。嘗建議乞廣太學,上以侵壞民舍,不許受詔與 學官校定《五經疏義》,刻板行用,功未及畢,被病。上遣 太醫診視,使者撫問。初,維私用印書錢三十餘萬,為 掌事黃門所發,維憂懼,遽以家財償之,疾遂亟,上赦 而不問。維將終,召其婿鄭革口授遺表,以《五經疏》未 畢為恨。景德四年,錄其孫禹圭同學究出身。

孔宜[编辑]

按《宋史儒林孔宜傳》:「宜字不疑,兗州曲阜人,孔子四 十四世孫。孔子生鯉,字伯魚;鯉生伋,字子思。伋生白, 字子上。白生永,字子家。永生箕,字子京;箕生穿,字子 高。穿生謙,字子慎;謙生鮒,字子魚,以弟子騰為嗣。騰 字子襄,值秦難,藏其家書於屋壁。騰生正,字季忠;正 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延年生霸,字次孺,漢昭帝時」 為博士,宣帝時為大中大夫,授皇太子經。元帝即位, 賜爵關內侯,號褒成君。霸生福,福生房,房生均,字長 平,好學有才,為尚書郎。平帝元始元年,封均為褒成 侯,食邑二千戶,追諡夫子為褒成宣尼公。王莽以均 為太尉,三以疾辭,得還。莽敗,失國。後漢世祖建武十 四年,復封均子志為褒城侯,諡「元成。」志生損,襲爵,和 帝永元四年,徙封損為褒亭侯。損卒,子曜嗣侯,邑千 戶,子完嗣,邑百戶。完早卒,無子,以弟子羨襲爵。羨仕 魏為議郎,黃初二年封宗聖侯,邑百戶。羨生震,晉武 帝泰始三年徙封奉聖亭侯,邑二百戶,歷太常、黃門 侍郎。震生嶷,嶷生撫,舉孝廉,辟太尉椽,歷豫章太守。 撫生懿,懿生鮮,有度量好學。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襲 封奉聖侯。鮮生乘,博學有才藝。後魏孝文延興初,舉 孝廉。三年,封乘為崇聖大夫,復十戶,以供洒掃。乘生 靈珍,襲爵,歷祕書郎。太和十九年,改封崇聖侯,邑百 戶。靈珍生文泰,文泰生渠,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改 封恭聖侯。後周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為鄒國公, 以渠襲爵,邑百戶。渠生長孫,隋文帝復封長孫為鄒 國公。長孫生嗣哲,應制舉,歷涇州司兵參軍、太子通 事舍人。大業四年,改封紹聖侯,邑百戶。嗣哲生德倫,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封褒聖侯,邑百戶,朝會位同三 品,復其子孫。則天天授二年,賜德倫璽書衣服。德倫 生崇基,襲侯。中宗神龍元年,授朝散大夫。崇基生璲 之,元宗開元中歷國子四門博士、邠王府文學、蔡州 長史。二十七年,詔追諡孔子為文宣王,改封褒聖侯; 璲之為襲文宣公,兼兗州長史。璲之生萱,襲封歷兗 州泗水令。萱生齊卿,德宗建中三年,詔以齊卿為兗 州司馬,陷於東平,卒。至憲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師道, 其子惟晊歸魯,詔以惟晊為兗州參軍,奉夫子祀,復 五十戶以供灑掃。惟晊生策,會昌元年,歷國子監丞、 尚書博士。大中元年,宰相白敏中奏「歲給封戶絹百 疋,充春秋奉祀。」自璲之至策,五世,並襲封文宣公。策 生振,懿宗咸通四年,舉進士甲科,歷兗州觀察判官, 至刑部員外郎。振生昭儉,歷兗州司馬、曲阜令。自策 至昭儉,三世,歲給封絹,以供享祀。昭儉生光嗣,哀帝 天祐中為泗水主簿,奉孔子祀。光嗣生仁玉,九歲通 《春秋》,姿貌雄偉。後唐明宗長興元年,以為曲阜主簿, 三年,遷龔丘令,襲文宣公。晉高祖天福五年,改曲阜 令。周高祖廣順二年,平慕容彥超,幸曲阜,拜孔子廟 及墓,召仁玉賜五品服,復以為本縣令。仁玉四子。長 曰宜,舉進士不第,乾德中,詣闕上書,述其家世,詔以 為曲阜主簿。歷黃州軍事推官,遷司農寺丞,掌星子 鎮市征。宜上言星子當江湖之會,商賈所集,請建為 軍。詔以為縣,就命宜知縣事,後以為南康軍。宜代還, 獻文賦數十篇。太宗覽而嘉之,召見,問以孔子世嗣, 因下詔曰:「素王之道,百代所崇,傳祚襲封,抑存典制。 文宣王四十四代孫、司農寺丞宜服勤素業,砥礪廉 隅,亟歷官聯,洽聞政績,聖人之後,世德不衰,俾登朝 倫,以光儒冑。可太子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復其 家。」未幾,通判密州。太平興國八年,詔修曲阜孔子廟, 宜貢方物為謝,詔褒之,遷殿中丞。雍熙三年,王師北 征,受詔督軍糧,涉拒馬河溺死,年四十六。子延世,字 茂先,以父死事,賜學究出身,為曲阜主簿,歷閩、長葛 二令。真宗至道三年十一月,召赴闕,以為曲阜令,襲 封文宣公,賜白金束帛及太宗御書印、《九經》。咸平三 年,詔本道轉運使、本州長吏待以賓禮,仍留。三年,卒 官,年三十八。次曰憲,太平興國二年進士及第,至工 部員外郎,知浚儀縣。次曰冕,應城主簿。次曰勗,雍熙中進士及第。延世子聖祐,景德初,始九歲,特賜同學 究出身。大中祥符元年,東封泰山,特聽聖祐衣綠陪 位,綴京官班後。及還,至兗州,十一月朔,幸曲阜,謁孔 子廟,行酌獻之禮,孔氏宗屬並令陪位。又幸孔林,觀 其墓。久之,又御北亭,召從臣觀古碑,加諡孔子為至 聖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紇齊國公,母顏氏魯國 太夫人,擢聖祐為太常寺奉禮郎,又錄其近屬進士 為「同三傳出身」,習進士延祐習學究,延渥、延魯、延齡 並同學究出身,共賜銀二百兩、絹三百匹,以充奉祠 廟。時勗為殿中丞、通判廣州。王欽若言其有聲於鄉 曲,召赴闕,改太常博士,賜緋,令知曲阜縣,專主祠廟。 二年三月,又遣使賜太宗御書及《九經》書疏、三史藏 於廟,令本州選儒生講說。聖祐後,改大理評事。天禧 五年,授光祿寺丞,襲封文宣公,知仙源縣事,後改名 佑。遷太子中舍。卒,年三十。勗為司封郎中。延魯,大中 祥符五年,復舉進士及第,從改名道輔,為左司諫、龍 圖閣待制,自有傳。

崔頌[编辑]

按《宋史儒林崔頌傳》:「頌字敦美,河南偃師人。父協,後 唐門下侍郎平章事。頌幼喪母,為外祖母所鞠養,以 蔭補河南府巡官,歷開封主簿,鄧州錄事參軍。以疾 去官。未幾,詣闕上書言事,宰相桑維翰覽而奇之,擢 為左拾遺,選右補闕。漢初,加朝散階,副右散騎常侍。 張煦冊錢俶為吳越王。梁末,協嘗使兩浙,至是越人」 美之,贈賄甚厚。及還,值周祖入京師,為軍士剽奪悉 盡。世宗鎮澶淵,擇僚佐,頌與王朴、王敏中皆中其選, 以頌為觀察判官,贈金紫。世宗尹京,拜司封員外郎, 充判官,以斷獄誤失,罷職,守本官。即位,拜駕部郎中, 遷吏部,復副尹,日就使兩浙。世宗讀唐元稹《均田疏》, 命寫為圖,賜近臣,遣使均諸道租賦。頌使兗州,頗增 舊額。恭帝嗣位,改左諫議大夫。宋初,判國子監,會重 修國學及武成王廟,命頌總領其事。建隆三年夏,始 會生徒講說,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賜之。每臨幸國學, 召頌與語,因及經義,頌應答無滯。及郊祀,以頌攝太 僕,升車執綏,上問以一時典禮,頌占對閑雅,上甚重 之。未幾,坐請託有司為所親,求便官,出為保大軍行 軍司馬。乾德六年,暴得疾卒,年五十。頌好詼諧,善筆 札,受命書世宗諡冊文,當時稱其遒麗。篤信釋氏,睹 佛像必拜。性多疑,在鄜州官舍,嘗召圬墁者治堂室, 以帛蒙其目,人皆笑之。子曉,至太子右贊善大夫。曥 字文炳,雍熙二年進士,淹雅有士行,累為屯田員外 郎、開封三司戶部判官。景德中,雍王元份薨,府官皆 坐黜。時戚維為曹國公元儼府翊善,上謂宰相曰:「元 儼年少,尤資贊導,維迂懦循默,不能規戒,聞崔曥性 純謹,以之代維,庶有裨益。」因召對,遷都官員外郎,充 記室參軍,賜金紫,遷兵部郎中,出知河中府,轉太常 少卿、將作監,卒。

尹拙[编辑]

按《宋史儒林尹拙傳》:「拙,潁州汝陰人。梁貞明五年舉 三史,調補下邑主簿,攝本鎮館驛巡官。後唐長興中, 召為著作佐郎,直史館,遷左拾遺,依前直史館,加朝 散大夫。應順初,出為宣武軍掌書記,檢校虞部員外 郎,兼殿中侍御史。清泰初,加檢校駕部員外郎,兼御 史大夫,二年改檢校虞部郎中,忠武軍掌書記。晉天」 福四年入為右補闕,明年轉侍御史。會詔拙與張昭、 呂琦等同修《唐史》,改倉部員外郎,賜金紫。八年遷左 司員外郎。契丹入寇,趙延壽鎮常山,以拙為掌書記。 漢初,召為司馬郎中、弘文館直學士。周廣順初,遷庫 部郎中、兼太常博士,仍充直學士。奉使荊南,還,改兵 部郎中。顯德初,拜檢校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通判 太常禮院事。與張昭同修唐《應順、清泰》及《周祖實錄》, 又與昭及田敏同詳定經典釋文。丁憂,免。宋初,改檢 校工部尚書、太子詹事,判太府事,遷祕書監、判大理 寺。乾德六年,告老,以本官致仕。拙性純謹,博通經史。 周世宗北征,命翰林學士為文祭白馬祠,學士不知 所出,遂訪於拙。拙歷舉郡國祠白馬者以十數,當時 服其該博。開寶四年卒,年八十一。子季通,至國子博 士。

田敏[编辑]

按《宋史儒林田敏傳》:「敏,淄州鄒平人。少通《春秋》之學。 梁貞明中登科,調補淄州主簿,不令之任,留為國子 四門博士。後唐天成初,改尚書博士,賜緋。滿歲為國 子博士。上言請四郊置齋宮,不報。秩滿,轉屯田員外 郎,以詳明典禮,兼太常博士。建議請依《春秋》每歲藏 冰薦宗廟,頒公卿如古禮。奉詔與太常卿劉岳、博士」 段顒、路航、李居浣、陳觀等,刪定唐鄭餘慶《書儀》,又詔 與馬鎬等同校《九經》,改戶部員外郎,賜金紫。清泰初, 遷國子司業。晉天福四年,授祭酒,仍檢校工部尚書, 俄兼戶部侍郎。開運初,遷兵部侍郎,充弘文館學士、 判館事。議者以敏止可任學官,宰相桑維翰聞之,即 改授檢校右僕射,復為祭酒。漢乾祐中,拜尚書右丞判國子監。周廣順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將歲賂錢十 萬貫,止其侵剽,契丹不許。周祖將親郊,命權判太常 卿事。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檢校左僕射,加司空。顯 德五年,上章請老,賜詔曰:「卿詳明《禮》樂,博涉典墳,為 儒學之宗師,乃薦紳之儀表。朕方資舊德,以訪話言, 遽覽封章,願致官政。引年之制,雖著舊文,尊賢之心, 方深虛佇。所請宜不允。」遷工部尚書,俄再上表,願歸 故鄉,以遂首丘之志。改太子少保致仕,歸淄州別墅。 恭帝即位,加少傅。開寶四年卒,年九十二。敏解官歸 鄉,有良田數十頃,多釀美酒,待賓客,體強少疾,徒步 往來閭巷間,不以杖,每日親授諸子經。自作父墓碑, 辭甚質。敏嘗使湖南,路由荊渚,以印本經書遺高從 誨,從誨謝曰:「祭酒所遺經書,僕但能識《孝經》耳。」敏曰: 「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諸侯章云:『在上不驕,高 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時從誨 兵敗於郢,故敏以此諷之,從誨大慚。敏雖篤於經學, 亦好為穿鑿,所校《九經》,頗以獨見自任,如改《尚書·盤 庚》「若網在綱」為「若綱在綱」,重言「綱」字。又《爾雅》「椴,木槿」 注曰「日及」,改為「白及。」如此之類甚眾,世頗非之。子章, 至殿中丞。

辛文悅[编辑]

按《宋史儒林辛文悅傳》:「文悅者,不知何許人,以《五經》 教授。太祖幼時從其肄業。周顯德中,太祖歷禁衛,為 殿前都點檢,節制方面。文悅久不獲接見,一日,夢邀 車駕請見,既拜,乃太祖也。太祖亦夢其來謁,因令左 右尋訪,文悅果自至,太祖異之。及登位,召見,授太子 中允,判太府事。開寶三年,出知房州。時周鄭王出居」 是州,上以文悅長者,故命焉。文悅後累遷至員外郎。 又有張遁、張文旦者,嘗與太宗同學校,太平興國中, 詣闕自言,各起家為主簿。

李覺[编辑]

按《宋史儒林李覺傳》:「覺字仲明,本京兆長安人。曾祖 鼎,唐國子祭酒,蘇州刺史。唐末避亂,徙家青州益都。 鼎生瑜,本州推官。瑜生成,字咸熙,性曠蕩,嗜酒,喜吟 詩,善琴弈,畫山水尤工,人多傳祕其蹟。周樞密使王 朴將薦其能,會朴卒,鬱鬱不得志。乾德中,司農卿衛 融知陳州,聞其名,召之。成因挈族而往,日以酣飲為」 事,醉死於客舍。子覺,太平興國五年,舉《九經》,起家將 作監丞、通判建州。秩將滿,州人借留,有詔褒之,就遷 左贊善大夫、知泗州,轉祕書丞。太宗以孔穎達《五經 正義》刊板,詔孔維與覺等校定。王師征燕、薊,命覺部 京東諸州芻糧赴幽州。維薦覺有學,遷《禮記》博士,賜 緋魚。雍熙三年,與右補闕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謂 曰:「此土山川之險,中朝人乍歷之,豈不倦乎?」覺曰:「國 家提封萬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險固,此一方 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還,久之,遷國子博士。端拱 元年春,初令學官講說,覺首領焉。太宗幸國子監,謁 文宣王畢,升輦將出西門,顧見講坐,左右言覺方聚 徒講書。上即召覺令對御講。覺曰:「陛下六龍在御,臣 何敢輒升高坐。」上因降輦,令有司張帟幕,設別坐,召 覺講《周易》之《泰卦》,從臣皆列坐。覺因述天地感通、君 臣相應之旨,上甚悅,特賜帛百匹。俄獻時務策,上頗 嘉獎。是冬,以本官直史館。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覺但 能通經,不當輒居史職。覺倣韓愈《毛穎傳》作《竹穎傳》 以獻,太宗嘉之,故寢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經書板 本有田敏輒刪去者數字,命覺與孔維詳定。二年,詳 校《春秋正義》成,改水部員外郎、判國子監。四年,遷司 門員外郎,被病假滿,詔不絕奉。卒。覺累上書言時務, 述養馬、漕運、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詳備,令送史館,語 見本志。覺性強毅而聰敏,嘗與祕閣校理吳淑等同 考試開封府《秋賦》舉人語及算《雉兔首足法》,覺曰:「此 頗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簡。淑意其宿製,即試以別 法,皆能立就,坐中皆歎服。子宥,大中祥符五年進士, 為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

崔頤正[编辑]

按《宋史儒林崔頤正傳》:「頤正,開封封丘人,與弟偓、佺 並舉進士,明經術。頤正,雍熙中為高密尉,秩滿,國子 祭酒孔維薦之,以為國學直講,遷殿中丞。太宗召見, 令說《莊子》一篇,賜錢五萬。判監李至上言,本監先校 定諸經音疏,其間文字訛謬尚多,深慮未副仁君好 古誨人之意也。」蓋前所遣官,多專經之士,或通《春秋》 「者,未習《禮記》;或習《周易》者,不通《尚書》。至於旁引經史, 皆非素所傳習,以是之故,未得周詳。伏見國子博士 杜鎬、直講崔頤正、孫奭,皆苦心強學,博貫《九經》,問義 質疑,有所依據。望令重加刊正,冀除舛謬。」從之。咸平 初,又有學究劉可名言諸經版本多舛誤,真宗命擇 官詳正,因訪達經義者至,方參知政事,以頤正對曰: 「朕宮中無事,樂聞講誦。」翌日,召頤正於苑中說《尚書· 大禹謨》,賜以牙緋。自是日令赴御書院待對,說《尚書》 至十卷。頤正年老,步趨艱蹇,表求致仕。上命坐,問恤

甚至,賜器幣,聽以本官致仕,仍充直講,改國子博士
考證
三年,卒,年七十九。

崔偓佺[编辑]

按《宋史儒林崔頤正傳》:與弟偓佺並舉進士,明經術。 偓佺,淳化中歷福州連江尉,判國子監。李至奏為直 講,引對便殿,太宗顧謂曰:「『李覺嘗奏朕云:『四皓中一 先生』,或言姓用字加撇,或云加點,爾知否』?偓佺曰:『昔 秦時程邈撰隸書,訓如僕隸之易使也。今字與古或 異,臣聞刀用為角』。」音榷兩點為「角」,音鹿用上一撇一點俱 不成字。咸平二年,真宗幸國學,召偓佺說《尚書》,即特 賜緋。景德後令講《道德經》日,於崇文院候對終篇,賜 以白金繒綵。三年,卒,年七十九。嘗撰《帝王手鑑》十卷, 并注《曹唐大遊仙詩》十五卷,其子世安上之,特賜出 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