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9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九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九十六卷目錄

 元史部彙考一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十三則 成宗元貞二則 大德四則 武宗至大三則 仁宗

  皇慶二則 延祐二則 英宗至治三則 泰定帝泰定二則 文宗至順三則 順帝元統

  二則 至元一則 至正六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元史部彙考二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正史考

  焦竑經籍志正史

  春明夢餘錄元史

 元史部藝文一

  修元史記         明宋濂

  進元史表         李善長

  與王待制書        徐一夔

  讀元史          王世貞

 元史部藝文二詩詞

  興聖殿進史       元黃清老

  十二月雪寒奉旨賜宴史局   張翥

  次韻王師魯待制史院題壁  周伯琦

  贈同院諸公         楊載

  十月九日詣天光門上三朝實錄 范梈

  史館獨坐         揭傒斯

  奉詔總裁元史送纂修操公琬病歸

               明宋濂

  奉天殿進元史        高啟

  送呂君采元史北平     李宗頤

  元宮詞六首      楊子器

 元史部紀事

 元史部雜錄

經籍典第三百九十六卷

元史部彙考一[编辑]

[编辑]

世祖中統三年敕王鶚及孟攀鱗等修國史[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三年八月戊申。敕王鶚集廷 臣商榷史事。鶚等乞以先朝事蹟錄付史館 按《孟 攀鱗傳》。中統三年。授翰林待制。同修國史。

至元元年二月敕選儒士編修國史九月立翰林國史院[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二月辛亥,敕選儒士編 修國史。九月壬申朔,立翰林國史院。」

至元五年,以史天澤、賈居貞等纂修《國史》。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賈居貞傳》:「至元五年,同 丞相史天澤等纂修國史。」

至元六年,始置「起居注,如古左右史。」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至元六年。始置 起居注、左右補闕。掌隨朝省臺院諸司凡奏聞之事。 悉記錄之。如古左右史。」

至元九年,以歸暘修《國史》。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歸暘傳》,「至元九年,遷翰 林直學士,同修國史。」

至元十年,以耶律鑄監修《國史》。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耶律楚材傳》,「子鑄,至元 十年,遷平章軍國重事,詔監修國史。」

至元十三年六月,詔作《平金》《平宋錄》及諸國臣服傳 記,命耶律鑄監修國史暢師文上《平宋事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三年六月戊寅,詔作《平金 平宋錄》及《諸國臣服傳記》,仍命平章軍國重事耶律 鑄監修國史。」 按《暢師文傳》:至元十二年,伯顏攻宋, 選為掾屬,從定江南。十三年,編平宋事蹟上之。 至元十五年,以給事中及左右補闕兼修起居注。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至元十五年,改 陞給事中兼「起居注」、《左右補闕》改為「《左右侍儀》奉御 兼修起居注。」

至元十九年,仍以耶律鑄監修《國史》。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十月辛卯,以平章軍 國重事、監修國史耶律鑄為中書左丞相。」

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撒里蠻請以「畏」「吾」字繙譯《累 朝實錄》。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翰林承旨 撒里蠻言,「國史院纂修太祖累朝實錄,請以畏吾字 繙譯,俟奏讀然後纂定。」從之。

至元二十四年,王約請修《國史》。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王約傳》,至元二十四年, 拜監察御史,授承務郎,首請建儲及修史事至元二十五年二月,撒里蠻等進讀祖宗實錄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五年二月庚申,司徒撒 里蠻等進讀祖宗實錄。帝曰:「太宗事則然,睿宗少有 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給,憲宗汝獨不能憶之耶?猶 當詢諸知者。」

至元二十七年十月,進《太宗實錄》。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七年十月壬戌,大司徒 撒里蠻、翰林學士承旨元魯帶進《太宗實錄》。」

至元三十年七月,敕「中書省官監修《國史》。」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十年七月丁巳,敕中書省 官一員監修國史。」

成宗元貞元年命採訪先朝聖政以備史官之紀述付時政記於史館以備纂錄以王約董俊姚燧趙孟頫等修國史及先帝實錄[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李孟傳》,「成宗立,首命採 訪先朝聖政,以備史官之紀述,陝西省使孟討論編 次,乘驛以進。」 按《王約傳》,「至元二十四年,拜監察御 史,授承務郎,首請建儲及修史事。成宗即位,請行贈 諡之典,以旌忠勳,付時政記於史館,以備纂錄,拜翰 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按《董俊傳》,「子文用,成 宗即位」詔修先帝實錄,陞資德大夫知制誥,兼修國 史。 按《姚燧傳》,元貞元年,以翰林學士召修《世祖實 錄》。 按《趙孟頫傳》,至元二十九年,出同知濟南路總 管府事,因修《世祖實錄》,召孟頫還京師,有上書「國史 所載不宜使孟頫與聞者,詔以趙子昂世祖皇帝所 簡拔,朕特優以禮貌,置於館閣,典司述作,傳之後世, 此屬呶呶何也?」俄賜鈔五百錠,謂侍臣曰:「中書每稱 國用不足,必持而不與,其以普慶寺別貯鈔給之。」 按《孛朮魯翀傳》,修《世祖實錄》,姚燧首以翀薦。

元貞二年,進所譯《太宗》《憲宗》《世祖實錄》。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二年十一月己巳,兀都帶等 進所譯太宗、憲宗、世祖《實錄》。帝曰:「忽都魯迷失非昭 睿順聖太后所生,何為亦曰公主?」順聖太后崩時,裕 宗已還自軍中,所紀月日,前後差錯。又別馬里思丹、 砲手亦思馬因泉,府司皆小事,何足書耶?

大德五年以唐仁祖兼修國史[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唐仁祖傳》,「大德五年,再 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 大德八年,撒里蠻進金書《世祖實錄》節文及漢字實 錄。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八年二月甲辰,翰林學士承 旨撒里蠻進金書《世祖實錄》節文一冊,漢字實錄八 十冊。」

大德十年以暢師文同修《國史》。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暢師文傳》,「大德十年,轉 翰林侍讀學士,同修國史。」

大德十一年七月,以塔剌海監修《國史》。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七月丁丑,以中書左 丞相塔剌海為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

武宗至大元年三月命纂修順宗實錄四月以塔思不花監修國史是年修成宗實錄[编辑]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三月己卯,命翰林國史 院纂修《順宗實錄》,四月丙子,授右丞相塔思不花上 柱國,監修國史。」 按《鄧文原傳》,「文原年十五,通《春秋》, 至大元年,復為修撰《成宗實錄》。」 按《暢師文傳》,「至大 元年修《成宗實錄》,賜鈔一百定不受。」 按《程鉅夫傳》, 「至大元年,修《成宗實錄》。」 按《元明善傳》:「與修成宗、順 宗實錄,陞」翰林直學士

至大二年,命脫虎脫監修《國史》,以耶律希亮兼修國 史。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二年十一月丁酉,太尉、尚書 右丞相脫虎脫監修國史。」按脫虎脫或作脫脫者非按《耶律希亮 傳》:「至大二年,武宗訪求先朝舊臣,授翰林學士承旨, 知制誥,兼修國史。希亮以職在史官,乃類次世祖嘉 言善行以進。英宗取其書置禁中。」

至大四年,仁宗命修先帝《實錄》及累朝《皇后功臣列 傳》。

按《元史武宗本紀》,不載 按《仁宗本紀》,至大四年三 月,即皇帝位,五月「丙子,命翰林國史院纂修先帝實 錄及累朝皇后功臣列傳,俾百司悉上事蹟。」

仁宗皇慶元年以程鉅夫等修武宗實錄以李孟兼修國史[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程鉅夫傳》,「皇慶元年修 《武宗實錄》。」 按《元明善傳》,「奉旨出賑河南饑,還修《武 宗實錄》。」 按《楊載傳》,「載以布衣召為翰林國史院編 修官,與修《武宗實錄》。」 按《李孟傳》,「皇慶元年正月,授 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

皇慶二年,詔遴選賢士纂修《國史》,以暢師文同修國 史。

按《元史仁宗本紀》,皇慶二年四月甲申,「詔遴選賢士, 纂修國史。」 按《暢師文傳》,「皇慶二年,復召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同修國史。」

延祐元年二月以合散監修國史三月以鐵木迭兒監修國史[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祐元年二月壬午,以合散為中 書右丞相,監修國史。三月己酉,以鐵木迭兒錄軍國 重事,監修國史。」

延祐七年,定置修起居注凡四員。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給事秩正四品, 延祐七年仍四品。後定置給事中兼修起居注二員, 右侍儀奉御同修起居注一員,左侍儀奉御同修起 居注一員,令史一人,譯史四人,通事兼知印二人。」

英宗至治元年修仁宗實錄[编辑]

按《元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曹元用傳》,「拜中奉大夫, 翰林侍講學士,兼經筵官,預修《仁宗實錄》。」 按《元明 善傳》,「陞翰林學士,預修《仁宗實錄》。」

至治二年,以李之紹同修《國史》。

按《元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李之紹傳》:「至治二年,陞 翰林侍講學士,同修國史。」

至治三年,進《仁宗實錄》。

按《元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拜住傳》:至治三年春二 月,將進《仁宗實錄》,先一日,詣翰林國史院聽讀。首卷 書大德十一年事,不書左丞相哈剌哈孫定策功,惟 書越王禿剌勇決,從容謂史官曰:「無左丞相,雖百越 王何益?錄鷹犬之勞,而略發蹤指示之人,可乎?」立命 書之,其他筆削未盡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識見。

泰定帝泰定元年修英宗實錄[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不載。 按《吳澄傳》,「泰定年,澄有 去志,會修《英宗實錄》,命總其事。居數月,實錄成,未上, 即稱疾不出。中書左丞許師敬奉旨賜宴國史院,仍 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罷即出城,登舟去。中書聞之,遣 官驛追,不及而還。」 按《曹元用傳》,元用兼經筵官,預 修《英宗實錄》。 按《馬祖常傳》,祖常書預修《英宗實錄》, 又譯《皇圖大訓》《承華事略》,又編集《列后金鑑千秋記 略》以進,受賜優渥。 按廉惠山《海牙傳》,「預修《英宗實 錄》。」

泰定三年,以張珪修《國史》。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不載。 按《張珪傳》,「泰定三年,拜 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

文宗至順元年以蘇天爵修武宗實錄[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 按《蘇天爵傳》,「至順元年預 修武宗實錄。」

至順二年,詔增修太祖以來事蹟,命趙世延、虞集領 其事。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二年,奎章閣以纂修《經世大 典》,請從翰林國史院取《脫卜赤顏》一書,以紀太宗以 來事跡。詔以命翰林學士承旨押不花、塔赤海牙。押 不花言,「《脫卜赤顏》事關祕禁,非可令外人傳寫,臣等 不敢奉詔。」從之。 按《虞集傳》,以累朝故事有未備者, 請以翰林國史院修祖宗實錄。時百司所具事蹟,參 訂翰林臣言于帝曰:「《實錄》法不可傳于外,則事蹟亦 不當示人。」又請以國書脫卜赤顏事,增修太祖以來 事蹟。承旨塔失海牙曰:「脫卜赤顏非可令外人傳者。」 遂皆已。趙世延、虞集專領其事,再閱歲,書乃成。 至順四年,以伯顏監修國史。

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 按《順帝本紀》,至順四年六 月,「即皇帝位於上都。辛未,命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 相、上柱國、監修國史。」

順帝元統元年以王結修國史與張起巖歐陽元等修四朝實錄[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王結傳》,「元統元年,拜翰 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與張起巖、歐陽 元修泰定、天曆兩朝實錄,拜中書左丞。」 按《歐陽元 傳》,「元統元年,拜翰林直學士,編修四朝實錄。」

「元統二年,以蘇天爵、謝端、成遵等修三朝實錄。」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蘇天爵傳》,「元統元年,復 拜監察御史。明年預修《文宗實錄》,遷翰林待制。」 按 《謝端傳》,「以選為國子司業,遂為翰林直學士,階大中 大夫,預修三朝實錄及累朝功臣列傳,時稱其有史 才。」 按《成遵傳》,「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預修泰定、明 宗、文宗三朝」《實錄》

至元二年以拜住監修國史[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拜住傳》:「至元二年十月, 進右丞相,監修國史。」

至正元年李稷請以起居注所書付史館以備纂修之實[编辑]

按《元史李稷傳》:「至正初,入為監察御史,言侍御史、給 事中、起居注須任端人直士,書百司奏請及帝所可 否,月達省臺,付史館,以備纂修之實。」

至正四年,以阿魯圖監修《國史》。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阿魯圖傳》:「至正四年五 月,詔拜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至正七年三月,復令給事中專掌奏事,授國史纂修。 是年申命史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傳。」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七年三月甲辰,中書省臣言, 「世祖之朝,省臺院奏事,給事中專掌之,以授國史纂 修。近年廢弛,恐萬世之後,一代成功,無稽考,乞復舊 制。」從之。

至正八年,詔翰林國史院纂修后妃功臣列傳。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八年春正月辛亥,詔翰林國 史院纂修后妃功臣列傳,學士承旨張起巖、學士楊 宗瑞、侍講學士黃溍為總裁官,左丞相太平左丞呂 思誠領其事。」 按《呂思誠傳》:「再任左丞,知經筵事,提 調國子監,兼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加榮 祿大夫,總裁《后妃功臣傳》。會稡《六條政類》,帝賜玉帶, 眷顧彌篤。」 按《太平傳》:太平拜左丞相,朵而只為右 丞相,太平辭,帝不允。明年正月,詔修《后妃功臣傳》,特 命太平同監修國史,蓋異數也。 按《隱逸杜本傳》:「時 有張樞者,亦屢徵不起,至正七年,申命史臣纂修《本 朝后妃功臣傳》,復以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誥」兼 國史院編修官。召樞俾與討論,復避不就,使者強之 行,至杭州,固辭而歸。按本紀作八年傳作七年今從本紀 至正二十五年,以伯撒里監修《國史》。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二十五年九月壬午,詔以伯 撒里為太師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

至正二十七年,以帖里帖木兒同監修《國史》。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丁酉,命帖 里帖木兒同監修國史。」

[编辑]

太祖洪武二年詔修元史[编辑]

按《聖君初政記》:「二年,詔修《元史》,命李善長為監修,宋 濂等為總裁。」

按《明外史宋濂傳》,「洪武二年,召充元史總裁官,除翰 林院學士。」 按《陶凱傳》,「洪武初,以薦徵入同修元史, 書成授翰林應奉。」 按《曾魯傳》,「洪武初,召魯為纂修 《元史》總裁官,譔輯功最多,史成賜金帛,以魯居首。」 按《王艮傳》,「有高遜志者,艮座主也。洪武初,徵修元史, 入翰林為編修,累遷侍講學士。」 按《儒林汪克寬傳》, 「洪武初,以」禮幣徵至京師,同修《元史》。書成將受官,固 辭老疾,乃賜銀幣,給驛還。 按《趙汸傳》:「太祖既定天 下,詔修《元史》,徵汸預其事,書成辭歸,學者稱東山先 生。」 按《文苑胡翰傳》:洪武初,聘修元史,書成,受賚歸。

按《貝瓊傳》,「洪武初,聘修《元史》,既成,受賜歸 。」 按高

《啟傳》:洪武初,被薦,偕同縣謝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 國史編修官。 按《趙壎傳》:「壎字伯友,新喻人,好學,工 屬文。元至正中,舉於鄉,為上游教諭。」洪武二年,太祖 將修元史,諭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其十三朝實錄。國 雖亡,事當紀載,況史識成敗,示勸懲,不可廢也。」乃命 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官,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 判王禕為總裁官。徵山林遺逸之士汪克寬、胡翰、宋 僖、陶凱、陳基、曾魯、高啟、趙汸、張文海、徐尊生、黃箎、傅 恕、王錡、傅著、謝徽為纂修官,而壎與焉。以是年二月 開局天界寺,取元《經世大典》諸書,用資參考。至八月 成,諸儒並賜賚遣歸,而順帝一朝,史猶未備。乃命儒 士歐陽佑等往北平採其遺事。明年二月還朝。詔重 開史局,仍以宋濂、王禕為總裁。徵四方文學士十四 人,壎復與焉。十四人者,壎及朱右、貝瓊、朱廉、王彝、張 孟兼、高遜志、李懋、李汶、張宣、張簡、杜寅、殷弼、俞寅也。 先後纂修三十人,兩局並與者,壎一人而已。閱六月 書成。諸儒多授官,惟壎及朱右、朱廉不受歸。尋詔修 《日曆》,授翰林編修,始與壎同纂修者,汪克寬、陶凱、曾 魯、高啟、趙汸、貝瓊、高遜志並有傳。今自宋僖以下可 考者,附著于篇。宋僖字無逸,餘姚人。元繁昌教諭。史 事竣,命典福建鄉試。陳基,字敬初,臨海人。召修《元史》, 賜金而還。張文海,鄞人。與同里傅恕並入史館。徐尊 生,字大年,淳安人。《元史》成,受賜歸,復同修日曆,後授 翰林應奉文字。傅恕字如心,學通經史。洪武二年,詣 闕陳治道十二策。太祖嘉之,遂命修《元史》。事竣,授博 野知縣。鄔斯道字繼善,慈谿人。洪武中,被薦授石龍 縣知縣。傅著字則明,長洲人。史成,歷官知府。謝徽字 元懿,長洲人。史成,授國史院編修。朱右字伯賢,臨海 人。洪武初,宋濂薦修《元史》歸,復徵修《日曆》《寶訓》,授編 修。朱廉,字伯清,義烏人。洪武初,《元史》成,不受官歸。尋 徵修《日曆》,除翰林編修。王彝,字常宗,《元史》成,賜銀幣, 還,又以薦入翰林。張孟兼,浦江人,名丁,以字行。史成, 授國子學錄,歷太常丞。李汶,字宗孟,當塗人。史成,除 巴東知縣。張宣,字藻重,江陰人。洪武初,預修《元史》,授 翰林編修。張簡,字仲簡,吳縣人。洪武三年薦修《元史》。 杜寅字彥正,吳縣人。史成,官岐寧衛知事。 按《王禕 傳》,「洪武二年修《元史》,命禕與濂為總裁。書成,擢翰林 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

元史部彙考二[编辑]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

《正史考》
[编辑]

《元史》二百十卷。

太祖先命李善長、宋濂、王禕等修。後命宋濂等編修。

《元史本末》 卷。

謝鐸著

《元史續編》 卷

《張九韶著》。韶,臨江人。

《元史舉要》 卷。

俱右贊善陳濟著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蘇天爵著。天爵字伯修,趙郡人。弱冠時即有志著書。初為國子學生,仕至集賢學士,兼國子祭酒。時有餘暇,筆札又富,乃博取中朝鉅公文集而日錄之。凡有元臣世卿墓表、家傳,往往見諸篇帙中。及夫閒居紀錄,師友講說,于元初以來文獻足徵者,彙而萃之,始疏其人若干,屬以其事。

《焦竑經籍志》
[编辑]

《正史》
[编辑]

《元史》二百十卷。宋濂:

《元史補遺》十二卷。

《元朝祕史》十二卷。

《元平宋錄》十卷。

《元史外聞》十卷。

《元史續編》十六卷。胡粹中。

《元史節要》二卷。張美和:

《庚申外史》二卷。

《春明夢餘錄》
[编辑]

《元史》
[编辑]

《元史》二百十卷。

洪武元年,上命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禕為總裁,徵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胡翰、趙汸、陶凱、高啟等同修《元史》。自元統至正間,事無可據,遣儒士歐陽佑等詣北平採訪,明年再修,仍命濂、禕總裁,而以趙塤、朱右、貝瓊、張孟兼等同修。然備員而已,筆削皆取上裁,且見文稍深古者,輒芟去曰:「惡用是」 獨即舊志為書「可矣。」 時楊維楨年七十餘。亦聘至修史。史成作《老客婦吟》見意放歸。

元史部藝文一[编辑]

《修元史記》
宋·濂
[编辑]

洪武元年秋八月,上既平定朔方,九州攸同,而金匱 之書悉輸于祕府。冬十有二月,乃召儒臣發其所藏, 纂修《元史》,以成一代之典,而臣濂、臣禕實為之總裁。 明年春二月丙寅開局,至秋八月癸酉書成。《紀》凡三 十有七卷,《志》五十有三卷,《表》六卷,《傳》六十有三卷。丞 相宣國公臣善長率同列表上,已經御覽。至若順帝 「之時,史官職廢,皆無實錄可徵,因未得為完書。」上復 詔儀曹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國上之。又明 年春二月乙丑開局,至秋七月丁亥書成,又復上進。 以卷計者,「紀十、表二、傳三十又六。」凡前書有所未備, 頗補完之。其時與編摩者,則臣趙壎、臣朱右、臣貝瓊、 臣朱世廉、臣王廉、臣王彝、臣張孟兼、臣高遜志、臣李 懋臣張宣臣李汶、臣張簡、臣杜寅、臣俞寅、臣殷弼而 總其事,仍臣濂與臣禕為合,前後二書復釐分而附 麗,共成二百一十卷。舊所纂錄之士,其名見于表中 者,或仕或隱,皆散之四方,獨壎能始終其事云?昔者 唐太宗以開基之主,干戈甫定,即留神於《晉書》,敕房 元齡等撰次成編,人至今傳之。肆惟皇上龍飛江左, 取天下於群雄之手,大統既正,亦詔修前代之史以 為世鑒。古今帝王能成大業者,其英見卓識,若合符 節蓋如是。嗚呼盛哉!苐臣濂等以荒唐繆悠之學,義 例不明,文詞過陋,無以稱塞詔旨之萬一。夙夜揣分, 無任戰兢!今鏤板訖功,謹繫歲月次第于《目錄》之左, 庶幾博雅君子相與刊定焉。洪武三年十月十三日 史臣金華宋濂謹記。

《進元史表》
李善長
[编辑]

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兼 太子少師、宣國公臣李善長等言:「伏以紀一代以為 書,史法相延於遷、固,考前王之成憲,周家有監於夏、 殷。蓋因已往之廢興,用作將來之法戒。惟元氏之有 國,本朔漠以造家。事兵戈而爭強,并部落者十世;逐 水草而為食,擅雄長於一隅。逮至成吉思之時,聚會」 斡難河之上。方尊位號,始定教條。既近取於乃蠻,復 遠攻於回紇。渡黃河以蹴西夏,踰居庸以瞰中原。太宗繼之,而金源為墟。世祖承之,而宋籙遂訖。立《經》陳 紀,用夏變夷。肆宏遠之規模,成混一之基業。爰及成 仁之主,見稱願治之君。唯祖訓之式遵,思《孫謀》之是 遺。自茲以降,亦號「隆平。」豐亨豫大之言,壹倡於天曆 之世;離析渙奔之禍,馴致於至正之朝。徒玩細娛,浸 忘遠慮。權姦蒙蔽於外,嬖倖蠱惑於中。周綱遽致於 陵遲,漢網實因於疏闊。由是群雄角逐,九域瓜分。風 波徒沸於重溟,海嶽竟歸於真主。臣善長等誠惶誠 恐,稽首頓首。欽惟皇帝陛下,奉天承運,濟世安民。建 萬世之丕圖,紹百王「之正統。大明出而爝火息,率土 生輝;迅雷鳴而眾響銷,鴻音斯播。載念盛衰之故,乃 推忠厚之仁,僉言實既亡而名亦隨亡,獨謂國可滅 而史不當滅,特詔遺逸之士,欲求論議之公,文辭勿 致於艱深,事跡務令於明白。苟善惡瞭然在目,庶勸 懲有益於人。此皆天語之丁寧,足見聖心之廣大。」於 是命翰林學士臣宋濂、待制臣王禕協恭刊裁,儒士 臣汪克寬、臣胡翰、臣宋僖、臣陶凱、臣陳基、臣趙壎、臣 曾魯、臣趙汸、臣張文海、臣徐遵生、臣黃箎、臣傅恕、臣 王錡、臣傳著臣謝徽、臣高啟,分科修纂。上自太祖,下 迄寧宗,據十三朝《實錄》之文,成百餘卷粗完之史。若 自元統以後,則其載籍靡存,已遣使而旁求,俟續編 而上送。愧其才識之有限,弗稱三長;兼以紀述之未 周,殊無寸補。臣善長忝司鈞軸,幸睹成書。信傳信而 疑傳疑,僅克編摩於歲月;筆則筆而削則削,敢言褒 貶於《春秋》。仰塵乙夜之觀,期作千秋之鑑。所撰《元史 本紀》三十七卷、《志》五十二卷、《表》六卷、《傳》六十二卷、《目 錄》二卷,通計一百六十一「卷,凡一百三十萬六千餘 字。謹繕寫裝潢成一百二十冊,隨表上進以聞。臣善 長下情無任激切屏營之至!臣善長等誠惶誠恐,頓 首頓首謹言。洪武二年八月十一日,銀青榮祿大夫、 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兼太子少師、宣國 公臣李善長上表。」

《與王待制書》
徐一夔
[编辑]

前年冬,執事自漳州被召纂修《元史》。去年二月道過 錢塘時,僕亦自天台襄事而還,天遂良覿,邂逅於候 潮門憧憧往來之地。接手道間闊,外執事以使者催 促之亟,僕亦不得從容聽教,不勝怏快。分手之後,僕 以連歲奔播之餘,生事寥落,且有寒濕腳疾之苦。遠 適海隅,覓一館穀之地,聊用養痾。旋聞文斾至京,擢 居次對之職,與金華宋公同領總裁之命,歆豔歆豔! 今上甫革元命,即取十四帝一百六十三年之事,修 成一代不刊之書,所謂國可滅,史不可滅者,於今見 之,甚盛典也。而執事常調,用稱其材,然亦不可不謂 之千載一遇。去冬,有人來自京云:「置局以來,未滿一 歲。自元太祖至寧宗,一十三朝一百」三十七年之事, 悉已本據《實錄》修成上進。局中秉筆之士,或已就官, 或已還山去矣。獨順帝一朝三十六年之事,以無實 錄可據,分遣使者搜訪故都圖籍、列郡文移,有關於 三十六年之政體者,俱收並錄,以備采擇,足成一代 之書。邇者官吏踵門,傳至浙省官僚之命,云「朝廷以 史事見徵」,蓋以此也。且云執事以僕為善敘事,薦之 當路。夫為總裁,薦人以預纂修,此固其職。向者道語 之時,執事不以僕為不材,已欲引而置之纂修之列, 僕固常敷露實情以辭之。今執事又何為而有意於 區區不材且病之人也?竊嘗思之,近世之論史者,多 謂莫切於日厝。日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長壽中,史 官姚璹奏請撰時政記。元和中,韋執誼又奏史官撰 日曆。日曆之設,雖曰權幸用事,姑以是為創槁之具, 其法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猶有 《春秋》遺法。而起居注之設,亦專以甲子起例,蓋記事 之法,無踰此也。往宋極重史事,日曆之修,必諸司關 白。如詔誥政令,則三省必錄;如兵機邊事,樞庭必報, 百官之拜罷,刑賞之與奪,台諫之論列,給舍之繳駁, 經筵之論答,臣僚之轉對,侍從之直前啟事,中外之 囊封匭奏,下至錢穀、甲兵、獄訟、造作,凡有關於政體 者,必隨日以錄,此《日曆》之所以不可忽也。然又慮其 出於吏牘,未免訛謬,或一日之差,則後難攷定,一事 之失,則後難增補,此歐陽公所以猶慮日曆或至遺 失,奏請歲終監修、宰相點檢修撰官日所錄事,有隳 官失職者罰之,其於日曆慎重如此。日曆不至遺失, 則後日《會要》之修取於此,他年《實錄》之修取於此,百 年之後紀志列傳取於此,此宋氏之史所以為精確 也。僕之所陳,固執事之所熟知,有不待於贅說者,而 僕自有知,頗識元朝制度,文為務從簡便,且聞史事 尤甚疏略,不置日曆,不置起居注,獨中書置時政科, 以一文學掾掌之,以事付史館。及一帝崩,則國史院 據所得修《實錄》而已。尚幸天曆間詔修《經世大典》,虞 公集依《六典》為之,一代之典章文物稍備,其書止於 《天曆》,而其事則可備十三朝之未備。前局之史,既有 《十三朝實錄》可據,又有《經世大典》可以參稽,一時預 於纂修之士凡若干人。餘人雖不盡識,如胡仲申、陶中立、趙伯友、趙子常、徐大年輩又皆有史學,其成此 十三朝之史不難矣。今夫順帝一朝三十六年之事, 既無實錄可據,又無稽查之書,惟憑採訪以足成之。 竊恐其事未必覈也,其言未必「馴也,其首尾未必貫 串也,雖執事高材卓識,提綱挈領,有條而不紊。有如 向之諸公,或受官,或還山,既各散去,而欲不材且病 如僕者,承之於後,誠恐不能化臭腐為神奇,以副執 事之意。」有司不容見,辭逼上道。舟至嘉興驛,賤疾大 作,行步不前,謹令侍史奉狀上達左右,乞賜矜察,言 之當路,別求有史材者。成此盛典。不備。

《讀元史》
王世貞
[编辑]

「彊」言「秦」,「富」言「隋」,「大」言「元」,蓋隻千古亡對焉。及其亡也, 若符合而鑑照也,勢成於土崩而盜發於蝟磔也。自 古帝王之興,必有佐命之士與之相協以就勳,亦必 有亂命之士與之相角而不得遽就。佐命之功,天下 能知之;而亂命之功天下無能知之。是故秦之有陳、 項、武、李諸氏也,為漢先驅者也;隋之有楊、李、王、竇、蕭、 薛諸氏也,為唐先驅者也。元之有張、陳、韓、明諸氏也, 為明先驅者也。當勝國之全盛也,欲以初起烏合之 眾率然而與之抗,是以羊餧虎也。是故餌之以強,有 力者掎而角之,彼勝而我乘其弊也。然而屢相扼者, 彼雖未睹天命所嚮,至勤力殘眾,然所以陰益不淺 也。人主未見得天下之不易,則守成「之道或解,多好 盈而務遠大,天下未見得人主之不易,則驁桀之氣 猶存,多陰覬而輕舉事,兩賢扼而不下也。才智出,識 慮長,大,命既集之後,偃然而念休息,天下之民亦且 瞿然而悔兵革,蕩滌穢志,上下兢兢以保治安,長為 漢為唐為明,而不復有囂齗鬥攘之患,則誰力也?」王 子曰:「余讀元季喪亂」事,蓋竊窺之焉。天之啟明深也。 《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元史部藝文二詩詞[编辑]

《興聖殿進史》
元·黃清老
[编辑]

瑤編初進侍清光,日麗龍池晝刻長。堤柳染成春水 色,宮花并入御爐香。金壺灑露層階滑,玉盌分冰廣 殿涼。矇瞍似知天意喜,鳳笙新奏《五雲章》。

《十二月二十七日雪寒奉旨賜宴史局》
[编辑]

張翥

聖旨恩榮六賜筵,玉音躬聽相臣宣。史裁東觀何殊 漢,人在瀛州總是仙。御酒如春浮浩蕩,宮花與雪鬥 嬋娟。微生此日沾休澤,祇望丹宸祝萬年。

《次韻王師魯待制史院題壁》
周伯琦
[编辑]

《大安》御閣勢岧亭,華闕中天壯上京。虹繞金隄晴浪 細,龍蟠粉堞翠岡平。眾星拱北乾坤大,萬國朝元日 月明。分署玉堂清似水,簫韶時奏鳳凰聲。

《贈同院諸公》
楊載
[编辑]

詔編國史有程期,正是諸郎儤直時。虎士守門宮杳 杳,雞人傳箭漏遲遲。窗間夜雨銷銀燭,城上春雲壓 綵旗。才大各稱天下選,書成當繼古人為。

《十月九日詣天光門上三朝實錄》
范梈
[编辑]

儀鸞簇仗滿雲端,玉鑰初開眾樂攢。三后龍光周典 冊,群臣鵠立漢衣冠。爐香著日浮晴靄,宮樹班霜試 曉寒。千騎前頭都不避,祇傳學士拜金鑾。

《史館獨坐》
揭傒斯
[编辑]

地敻天逾近,風高午尚寒。虛庭松子落,欹檻菊花乾。 撫卷俱千古,憂時有萬端。寂寥麟父筆,才薄欲辭官。

《予奉詔總裁元史送纂修操公琬病歸》
[编辑]

明宋濂

「大明麗中天,流光照九有。僭亂皆削平,清淨無纖垢。 垂衣坐法宮,充耳施纊黈。湛恩極霑霈,天地同高厚。 群臣再拜跪,齊上萬年壽。」帝曰「《元有史》,是非尚紛糅。 苟不亟刊修,何以示悠久。宜簡岩穴臣,學識當不苟。」 衮斧嚴義例,執筆來聽受。使者行四方,持檄盡蒐取。 非惟收譽髦,最欲尊黃耇。余時奉詔來,君亦至鍾阜。 一見雙眼明。不翅蒙發蔀。大啟金匱藏,一一共評剖 發。凡及「幽微勝」「白與黝。奈何君有疾。臨岐忍分手。 須記送君時」,《四月日丁丑》。

《奉天殿進元史》
高啟
[编辑]

詔預編摩辱主知。布衣亦得拜龍墀。書成一代存殷 鑒。朝列千官備漢儀。漏盡秋城催仗早,燭明春殿捲 簾遲。時清機務應多暇,閣下從容幸一披。

《送呂君采元史北平》
李宗頤
[编辑]

八月烏啼海子橋,南來使客下青霄。雲埋石室丹書 在,日落延秋翠輦遙。《麟史》未全歸盛代,龜文猶得認 前朝。詞臣載筆需文獻,莫遣回車久寂寥。

===
《元宮詞》六首
楊子器
===那吒城內起樓臺,萬朵宮花次第開。見說南朝好兒

女,遠隨帝璽渡江來。世祖

寶剎新粧法事修,五臺新剎欲同遊。六宮侍女知多 少,太后床前早叩頭。成宗

五花殿上錦筵收,換著春衣打步毬。近日君王歡樂 慣,承恩多喜更多愁。武宗

請得西僧作帝師,君王跪拜不曾辭。宮娃亦有沙彌 相,爭得君王看片時。泰定帝

上都宮女貌如花,粧束分明學內家。聞說懷王來接 駕,筵前重整舊琶琵。明宗

練槌髽髻紫頭繩,金繡雲肩翠玉纓。學舞天魔纔擺 隊,長安又領接番僧。順帝

元史部紀事[编辑]

《元史蘇天爵傳》:「天爵為學博而知要,長於紀載,嘗著 《國朝名臣事略》十卷。」

《馬紹傳》:桑哥集諸路總管三十人,導之入見,欲以趣 辦財賦之多寡為殿最。帝曰:「財賦辦集,非民力困竭 必不能,然朕之府豈少此哉!」紹退至省,錄聖訓付太 史書之。

《姚燧傳》:「元貞元年,燧以翰林學士召修世祖實錄。初 置校閱官,究覈故事,燧與侍讀高道凝總裁之。書成。 大德五年,授中憲大夫,江東廉訪使。」

《董文用傳》:「文用修先帝實錄,陞資德大夫,知制誥,兼 修國史。文用於祖宗世系功德,近戚將相世家勳績, 皆記憶貫穿,史館有所考究,質問應之無遺失。」 《揭傒斯傳》:「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父來成,宋鄉貢 進士。傒斯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父子自為 師友,由是貫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間,稍出游湘、漢, 湖南」帥趙淇雅號知人,見之驚曰:「他日翰苑名流也。」 程鉅夫、盧摯先後為湖南憲長,咸器重之,鉅夫因妻 以從妹。延祐初,鉅夫、摯列薦于朝,特授翰林國史院 編修官。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其所撰《功臣列傳》, 嘆曰:「是方可名史筆,若他人,直謄史牘爾。」

《王鶚傳》:世祖即位,建元中統,首授翰林學士承旨,制 詔典章,皆所裁定。至元元年,加資善大夫。上奏:「自古 帝王得失興廢可考者,以有史在也。我國家以神武 定四方,天戈所臨,無不臣服者,皆出太祖皇帝廟謨 雄斷所致。若不乘時紀錄,竊恐久而遺忘,宜置局纂 就實錄,附修遼、金二史。」又言:「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 文館學士十八人。宋太宗承太祖開創之後,設內外 學士院,史冊爛然,號稱「文治。堂堂國朝,豈無英才如 唐、宋者乎?」皆從之。始立翰林學士院,鶚遂薦李冶、李 昶、王磬、徐世隆、高鳴為學士。復奏立十道提舉學校 官。

《儒學傳》:鄭滁孫弟陶孫,徵至闕,奏對稱旨,授翰林國 史院編修官。會纂修國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孫曰: 「臣嘗仕宋,宋是年亡,義不忍書,書之非義矣。」終不書, 世祖嘉之。

《明外史宋濂傳》:「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 乃遷浦江。幼英敏善記,有鄉先生延見之,抽架上雜 書,俾記五百言。濂以指按行,按畢成誦。鄉先生大驚, 攜就學於聞人夢吉,所通五經。其友胡翰曰:『舉子業 不足溷,景濂盍學古文辭乎』?乃往從吳萊學。已,遊柳 貫、黃溍之門。兩人皆大儒,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 中,授翰林編修,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踰十餘年。太 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復有以劉基、章溢、葉琛薦 者,乃使使以書幣徵濂等四人。濂歎曰:「吾聞大亂極 而真人生,斯其時矣。」遂與基等俱入見。除江南儒學 提舉,兼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 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俱被徵, 基遂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恆侍左右,備 顧問。嘗召講《左氏春秋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 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太祖 御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進曰:「《尚書》二典三謨,帝 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已,論賞賚,復曰:「得 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 太祖悉稱善。久之,以疾告歸,太祖與太子並加勞賜。 濂上箋謝,并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德修業,以 副天下之望。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札 褒答焉。洪武二年召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院學士, 知制誥兼修國史。其明年,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 國子司業。坐議孔廟祀典忤旨,謫安遠知縣。旋召為 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皇太子一言動,濂皆以 禮法諷諭,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 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本 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屢 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 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文 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遠 地則善矣。」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心 莫善于寡欲,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帝稱善者 良久。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 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 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漢 武溺方技繆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 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 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問三代曆數及 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多 歷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 立,人不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 自化。」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 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 也。六年擢侍講學士、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欲使參 大政。辭曰:「臣少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濂 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曰「溫樹。」客 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 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帝笑 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惟舉其善者曰: 「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 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 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 路,惡可深罪。」帝覽其書,有足採者,悉召廷臣詰責。因 呼濂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於是帝廷譽之曰:「朕聞 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 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 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 往復咨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嘗強之,至三觴, 行不成步。帝大懽樂,御製《楚詞》一章,命詞臣賦《醉學 士詩》。又嘗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 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復為製《白馬歌》 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年進學士承旨, 典國史,制誥如故。其明年致仕,賜綺帛。問濂年幾何, 曰:「六十有八。」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 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以長孫慎獲罪。帝欲 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狀貌豐偉,美 鬚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至老,未嘗去 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 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曆衣冠之 製,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 辭,天子咸以委濂,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 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 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 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勳業 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 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 既,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弘治九年,四川 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 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卹錄。」下禮部議,復其 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諡文憲。仲子璲最知名,字 仲珩,善詩,尤工書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為中書舍 人。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司序班。帝數試璲,與慎並教 誡之,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 矣。」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孫父子共官內 庭,眾以為榮。慎坐胡惟庸黨,璲亦連坐並死,家屬悉 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宗舊學」,召璲子懌復 官翰林。濂門人樓璉、鄭楷亦次第擢用。璉自有《傳》。永 樂十年,濂孫坐好黨鄭智外親,詔特宥之。

《危素傳》:素,元末居房山者四年。明師將抵燕,起為承 旨如故。素甫至而師入,乃趨所居報國寺入井,寺僧 大梓力挽起之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 素遂止兵,迫史庫,往告鎮撫吳勉,輦而出之,《元實錄》 得無失。太祖召素至京。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講學士, 數訪以元興亡之故。

《張以寧傳》「元故官來京者,危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 于史,以寧長于經。」素、《宋》《元史》槁俱失傳,而以寧《春秋》 學遂行。

《解縉傳》:「縉嘗為王國用草諫書,言伏蒙聖恩,數對便 殿,申之慰諭,重以鏹賜,令以十年著述,冠帶來廷。《元 史》舛誤,承命改修。」

《儒林傳》:「梁寅字孟敬,著有《宋元史節要》行于世。」 《文苑傳》:「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與義烏王禕善。洪武 二年八月,詔纂修《禮書》,一夔與焉。明年書成,將續修 《元史》,禕方為總裁官,以一夔薦。一夔遺書曰:『近世論 史者,莫過於日曆。日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長壽中, 史官姚璹奏請撰時政記,元和中,韋執誼又奏撰日曆。日』」曆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猶 有《春秋》遺意。至於起居注之說,亦專以甲子起例,蓋 紀事之法,無踰此也。往宋極重史事,「日曆之修,諸司 必關白,如詔誥則三省必書,兵機邊務則樞司必報, 百官之進退,刑賞之予奪,臺諫之論列,給舍之繳駁, 經筵之論答,臣僚之轉對,侍從之直前啟」事,中外之 囊封匭奏,下至錢穀、甲兵、獄訟造作,凡有關政體者, 無不隨日以錄,猶患其出於吏牘,或有訛失。故歐陽 修奏「宰相監修者,於歲終檢點修撰官日所錄事,有 失職者罰之。」如此,則日曆不至訛失。他時《會要》之修 取於此,《實錄》之修取於此,百年之後,紀志、列傳取於 此,此宋氏之史所以為精確也。元朝則不然,不置日 曆,不置起居注,獨中書置時政科,遣一文學掾掌之, 以事付史館。及一帝崩,則國史院據所付修實錄而 已,其於史事,固甚疏略。幸而天曆間虞集倣六典法, 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是以前局之史,既 有十三朝《實錄》,又有此書可以參稽。而一時纂修諸 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趙伯友、趙子常、徐大年輩,皆有 史才史學,廑能成書?至若順帝三十六年之事,既無 實錄可據,又無參稽之書,惟憑採訪以足成之。竊恐 事未必覈也,言未必馴也,首尾未必貫穿也,而向之 數公,或受官,或還山,復各散去,乃欲以不材多病如 僕者承乏於後,僕雖欲仰副執事之望,曷以哉?」舟至 嘉興驛,足疾大作,不能前。「謹奉狀左右,乞賜矜察。」一 夔遂不至。未幾,用薦署杭州教授。召修《大明日曆》,書 成,將授翰林院官,又以足疾辭。賜文綺遣還。

元史部雜錄[编辑]

《井觀瑣言》,胡粹中《元史續編》又下於陳桱《續編》,德祐 北遷,閩、廣繼立,宋之統序猶未絕也。乃遽抑景炎、祥 興之年于分書,非《綱目》書蜀漢、東晉之例矣。開卷繆 亂如此,何以繼紫陽筆削之旨哉?

古史家凡閨門醜惡之事,人所羞稱而厭聞者,莫不 備著。如《左傳》載衛宣公、齊襄公等事,《史記》《漢書》載諸 王淫亂等事皆是。蓋使人知為不善於幽闇之中,而 不能掩萬世之直筆如此,庶乎知所戒矣。仲尼刪《詩》 《牆有茨》、「鶉之奔奔」、《桑中》諸篇,皆存而不削,而楊龜山 所謂載衛為狄所滅之因是也。南北史臣亦識此意, 下至《金史》,猶備載海陵煬王淫亂之事,腥穢雜糅,莫 甚于元。而《元史》一切隱諱不錄,亦是一病。至于紀、傳、 表、志,但篇首作序,而每人不加論斷,蓋曰「著其事實, 以俟後世之公論耳。」此為能脫因襲之弊,可為後世 修史之法。

宋之得統,在太宗平太原之歲。此四明陳子桱本《晦 翁語錄》,而書未易輕變也。遼、金之始秉史筆者,其君 當書名、書死,而附見其年號於君死之下,使後有考 證。宋室南渡,金據中原,則進金比于劉、石、苻、姚。書主、 書卒,分註其年於宋統之下。元初起亦依遼、金初例, 既滅金,則亦進之,如金之例。祥興既亡,然後帝之可 也。或欲始終黜元,如《王莽》《武》則已甚也。使光武不 中興。中宗不復辟,君子豈能終抑莽。于《分註》邪?觀 秦始隋煬可見。嗚呼!是豈得已也哉!

《青溪暇筆》:《元史》列傳第十八卷有完者都,第二十卷 又有完者拔都,其傳文大段相同,微有小異,讀之蓋 一人誤分為二者也。然則疏漏之失,恐不止此。 《蜀都雜抄進宋史表》,或云歐陽元所為最警策者,是 聲容盛而武備衰,論建多而成效少,不若議論多而 成功少,差為渾成。至齊亡而訪王蠋,乃存秉節之臣。 楚滅而諭魯公堪矜守禮之國。溫厚典雅之旨,尤為 藹然,一時史官張翥、吳當號稱博洽,而危素亦與焉。 《日知錄》:《元史》列傳八卷速不台,九卷雪不台,一人作 兩傳。十八卷完者都,十九卷完者拔都,亦一人作兩 傳。蓋其成書不出於一人之手。《宋濂序》云:「洪武元年 十二月,詔修元史,臣濂、臣禕總裁。二年二」月丙寅開 局,八月癸酉書成,《紀》三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 《傳》六十三卷。順帝時無《實錄》可徵,因未得為完書。上 復詔儀曹遣使行天下,其涉於史事者令郡縣上之。 三年二月乙丑開局,七月丁亥書成。《紀》十卷,《志》五卷, 《表》二卷,《傳》三十六卷。凡前書有所未備,頗補完之。總 裁仍濂、禕二臣,而纂錄之士獨趙壎終始其事。然則 《元史》之成,雖不出於一時一人,而宋、王二公與趙君 亦難免子疏忽之咎矣。昔宋吳縝言:「方新書來上之 初,若朝廷付之有司,委官覆定,使詰難糾駁,審定刊 修,然後下朝臣博議可否。如此則初修者必不敢滅 裂,審覆者亦不敢依違,庶乎得為完書,可以傳久。」乃 歷代修史之官皆務苟完,右文之君亦多倦覽,未有 能行其說者也。洪武中,嘗命解縉修正《元史》舛誤,其 書留中不傳。 《世祖紀》「中統三年二月,以興、松、雲三 州隸上都。四年五月,陞上都路望雲縣為雲州,松山 縣為松州。」是三年尚未陞州,預書為州者誤。 《本紀》 有脫漏月者,列傳有重書年者, 《天文志》既載月、五星凌犯,而《本紀》復詳書之,不免重出。《志》末云「餘見《本 紀》」,亦非體。 諸志皆案牘之文,並無鎔范。如《河渠志》 言耿參政、阿里尚書,《祭祀志》言田司徒、郝參政,皆案 牘中之稱謂也。 《張楨傳》有《復擴廓帖木兒書》曰:「江 左日思薦食上國。」此謂明太祖也。晉陳壽《上諸葛孔 明集表》曰:「伏惟陛下遠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 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 也,於此書見之矣。 《石抹宜孫傳》上言「大明兵」,下言 「朝廷」,朝廷謂元也。內外之辭明白如此。 《順帝紀》「大 明兵取太平路,大明兵取集慶路」,其時國號未為大 明。曰「大明」者,史臣追書之也。古人記事之文有不得 不然者類如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