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第09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九十四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九十四卷目錄

 陣法部紀事

 陣法部雜錄

戎政典第九十四卷

陣法部紀事

[编辑]

《左傳》隱公九年冬,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 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 寇,而速去之。君為三覆以待之。戎輕而不整,貪而無 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 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從之。戎人之 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 桓公《五年》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禦之。王為中軍,虢 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 人屬焉。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 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鬥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 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 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 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繻 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 以攻之,王卒大敗。

莊公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 僖公二十八年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 夭、秦小子憖次於城濮。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 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 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 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 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晉車七百乘,韅靷、 鞅靽。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 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 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 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 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斾而請幫助識別此字。之。欒 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 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 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晉師三日館穀,及 癸酉而還。

宣公十二年,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 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 而備,能用典矣。」

晉師救鄭,趙旃夜至于楚軍,席于軍門之外,使其徒 入之。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 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 為右。彭名御左廣,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 旃。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

昭公元年,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于太原,崇卒 也。將戰,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以十共車必克。 困諸阨,又克。請皆卒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五乘為 三伍。荀、吳之嬖人不肯即卒,斬以徇。為五陳以相離, 兩于前,伍于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 之。翟人笑之。未陳而薄之,大敗之。

《昭公二十一年》「十一月癸未,公子城以晉師至,曹翰 胡會、晉荀吳、齊苑何忌、衛公子朝救宋。丙戌,與華氏 戰于赭丘。鄭翩願為鸛,其御願為鵝。」

《漢書項籍傳》:「漢五年,羽壁垓下。漢帥諸侯兵圍之數 重,夜直潰圍南出,馳羽至陰陵,迷失道,漢追及之,羽 復引而東,至東城,迺有二十八騎,追者數千。于是引 其騎,因四隤山而為圜陣外嚮,漢騎圍之數重。羽謂 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 三處。於是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殺漢一將。是」 時楊喜為郎,騎追羽,羽還叱之,喜人馬俱驚,辟易數 里,與其騎會三處。漢軍不知羽所在,分軍為三,復圍 之。羽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兩 騎。迺謂騎曰:「何如?」騎皆服,曰:「如大王言。」

《韓信傳》:信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未至井陘三 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 間道萆山而望趙軍,戒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 疾入,拔趙幟,立漢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 食。」諸將皆嘸然,陽應曰:「諾。」信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 地壁,且彼未見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阻險而 還。」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趙兵望見大笑。平旦,信 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棄鼓旗走水上軍,復疾戰。趙空壁爭漢 鼓旗,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者,候趙空壁逐利,即馳入趙壁, 皆拔趙旗幟,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能得。信耳等欲歸壁,壁皆漢赤幟,大驚,以漢為「皆已破趙王將矣」, 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弗能禁。於是漢兵夾擊,破虜 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李陵傳》:陵將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與單于相 值,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 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 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 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 數千人,單于大驚。

《安帝本紀》:永初五年「秋七月己巳,詔三公舉列將子 孫明曉戰陣任將帥者。」

《後漢書蓋勳傳》:「時叛羌圍護羌校尉夏育於畜宮,勳 與州郡合兵救育,至狐槃,為所破。勳收餘眾百餘人, 為魚麗之陳。羌精騎夾攻之急,士卒多死,勳被三創, 堅不動。」

《何進傳》:「中平五年,大將軍司馬許涼假司馬伍宕說 進曰:『太公《六韜》有天子將兵事,可以威厭四方。進以 為然,入言之於帝。於是乃詔進大發四方兵,講武於 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重五采華蓋,高十丈。壇 東北為小壇,復建九重華蓋,高九丈,列步兵騎士數 萬人,結營為陳,天子親出臨軍,駐大華蓋下,進駐小』」 華蓋下。禮畢,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將軍」,行陳三匝 而還。詔使進悉領兵屯於觀下。

《袁紹傳》:「公孫瓚大破黃巾,威震河北,紹自擊之,瓚兵 三萬列為方陳,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 《三國魏志郭淮傳》:「太祖留征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 以淮為淵司馬。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 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陣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 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陣,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 備可破也。既陣,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 《蜀志諸葛亮傳》「建興三年,率眾南征,其秋悉平。」《漢 晉春秋》曰:亮在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 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陣之間,問曰:「此軍何如?」 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陣,若祇 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之,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 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 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

《晉書馬隆傳》:「泰始中,河西斷絕,帝每有西顧之憂,以 隆為武威太守,西渡溫水,樹機能等以眾萬計,或乘 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依八陣圖作偏箱 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 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奇謀間發,出敵不意。或夾 道累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卒悉犀甲,無所留」 礙。賊咸以為神。轉戰千里,殺傷以數千。

《桓溫傳》:諸葛亮造八陣圖于魚復平沙之上,壘石為 八行,行相去二丈。溫見之,謂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 莫能識之。

《苻登載記》:「登每戰以長槊鉤刃為方圓大陣,知有厚 薄,從中分配,故人自為戰,所向無前。」

《宋書朱齡石傳》:「齡石弟超石,義熙十二年北伐。時軍 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 敵所殺。略遣軍裁過岸,敵便退走,軍還即復東來。高 祖乃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 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 事畢,使豎一白毦,敵見數百人步牽車上,不解其意」, 並未動。高祖先命超石馳往赴之,并齎大弩百張,一 車益二十人,設彭排于轅上。敵見營陣既立,乃進圍 營。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敵,敵以眾少兵弱,四面俱 至。嗣又遣南平公托跋嵩三萬騎至,遂內薄攻營。於 是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敵眾既多,不能 制。超石初行,別齎大鎚并千餘張槊,乃斷槊長三四 尺,以鎚鎚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敵眾不能當,一時 奔潰。

《張暢傳》:「元嘉二十七年,拓拔燾南侵,江夏王義恭總 統諸軍,欲棄彭城南歸,計議彌日不定。歷城眾少食 多,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建議,欲以車營為函箱陣, 精兵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趨歷城。」

《柳元景傳》:「元景令將魯元保守函谷關。賊眾既盛,元 保不能自固,乃率所領作函箱陣,多列旗幟,緣險而 還。正會安都諸軍與賊交戰,三鹵郎將見元保軍從 山下,以為元景大眾,至日且暮,賊于是奔退,騎多得 入城。」

《劉敬宣傳》:「盧循逼京師,敬宣分領鮮卑虎班突騎,置 陣甚整,循等望而畏之。」

《魏書高宗本紀》:「和平三年十有二月乙卯,制戰陳之 法十有餘條,因大儺耀兵,有飛龍騰蛇、魚麗之變,以 示威武。」

《源賀傳》:「賀依古今兵法及先儒耆舊之說,略採至要, 為十二陳圖以上之,顯祖覽而嘉焉。」

《楊播傳》:「播除左將軍,尋假前將軍,隨車駕南討,至鍾離,師回,詔播領步卒三千,騎五百,為眾軍殿。時春水 初長,賊眾大至,舟艦塞川。播以諸軍渡淮未訖,嚴陳 南岸,身自居後。諸軍渡盡,賊眾遂集。於是圍播,乃為 圓陳以禦之,身自搏擊,斬殺甚多。」

參《朱榮傳》:「榮潔白美容貌,幼而神機明決,長好射獵, 每設圍誓眾,便為軍陣之法,號令嚴肅,眾莫敢犯。」 《周書文帝本紀》:「魏大統三年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齊 神武軍六十餘里。齊神武聞太祖至,引軍來會。癸巳 旦,候騎告齊神武軍且至,太祖召諸將謀之,李弼曰: 『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東十里有渭曲,可先據 以待之』。」遂進軍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 趙貴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于葭蘆中,聞鼓聲而起。 申時,齊神武至,望太祖軍少,競馳而進,不為行列,揔 萃于左。軍。兵將交,太祖鳴鼓,士皆奮起。于謹等六軍 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隊,大 破之,斬六千餘級,臨陣降者二萬餘人。齊神武夜遁。 魏大統四年七月,東魏遣其將侯景、庫狄干、高敖曹 元軌、可朱渾、元莫多婁貸文等,圍獨孤信于洛陽。齊 神武繼其後。太祖率軍救信,進軍瀍東。是夕,魏帝幸 太祖營,于是景等夜解圍去。及旦,太祖率輕騎追之, 至于河上。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陣,與諸軍合 戰。太祖馬中流矢,驚逸,遂失所之,因此軍中擾亂。都 督李穆下馬授太祖,軍以復振,于是大捷,斬高敖曹 及其儀同李猛、西兗州刺史宋顯等,擄其甲士一萬 五千,赴河死者以萬數。是日,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 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獨孤信、李遠 居右,趙貴、怡峰居左,戰並不利。

《李賢傳》:「賢弟遠,字萬歲。幼有器局,志度恢然,常與群 兒為戰鬥之戲,指麾部分,便有軍陣之法。郡守見而 異之,召使更戲,群兒懼而散走,遠持杖叱之,復為向 勢,意氣雄壯。郡守曰:『此小兒必為將軍,非常人也』。」 《宇文測傳》:「測弟深,字奴干,性鯁正,有器局。年數歲,便 累石為營伍,并折草作旌旗,布置行列,皆有軍陣之 勢。」父永遇見之,乃大喜曰:「汝自然知此,於後必為名 將。」

《隋書周法尚傳》:法尚轉定襄太守,進祿金紫光祿大 夫。時帝幸榆林,法尚朝于行宮,內史令元壽言于帝 曰:「漢武出塞,旍旗千里。今御營之外,請分為二十四 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里,旗幟相望,鉦鼓相聞, 首尾連注,千里不絕,此亦出師之盛者也。法尚曰:『不 然。兵亙千里,動間山川,卒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 事,首尾未知,道阻且長,難以相救。雖是故事,此乃取 敗之道也』。」帝不懌,曰:「卿意以為何如?」法尚曰:「結為方 陣,四面外距,六宮及百官家口,並住其間。若有變起, 當頭分抗,內引奇兵,出外奮擊,車為壁壘,重設鉤陳, 此與據城,理亦何異?若戰而捷,抽騎追奔;或戰不利, 屯營自守。臣謂牢固,萬全之策也。」帝曰:「善。」因拜左武 衛將軍,賜良馬一匹,絹三百匹。

《楊素傳》:「開皇十八年,突厥達頭可汗犯塞,以素為靈 州道行軍總管,出塞討之,賜物二千段,黃金百斤。先 是諸將與敵戰,每慮騎兵奔突,皆以戎車步騎相參, 轝鹿角為方陣,騎在其內。素謂人曰:『此乃自固之道, 非取勝之方也』。於是悉除舊法,令諸軍為騎陣。達頭 聞之,大喜曰:『此天賜我也』。因下馬仰天而拜,率精騎」 十餘萬而至,素奮擊,大破之,達頭被重創而遁,殺傷 不可勝計。

《張須陁傳》:「大業十年,賊左孝友眾將十萬,屯於蹲狗 山陁,列八風營以逼之,復分兵扼其要害,孝友窘迫, 面縛來降。」

《唐書裴行儉傳》:「行儉為營陣部伍,料勝負,別器能等 四十六訣,武后詔武承嗣就第取去,不復傳。行儉通 陰陽曆術,每戰豫道勝日。」

《員半千傳》:高宗御武成殿,問:「兵家有三陣,何謂邪?」眾 未對。半千進曰:「臣聞古者星宿孤虛,天陣也;山川向 背,地陣也;偏伍彌縫,人陣也。臣謂不然。夫師以義出, 沛若時雨,得天之時,為天陣;足食約費,且耕且戰,得 地之利,為地陣;舉三軍士如子弟,從父兄,得人之和, 為人陣;捨是則何以戰?」帝曰:「善。」既對策擢高第。 《趙犫傳》:犫,陳州宛丘人,世為忠武軍牙將。犫資警健, 兒弄時,好為營陣行列,自號令指顧群兒無敢亂。父 叔文見之曰:「是兒當大吾門。」

《羅士信傳》:凡戰,張須陁先登,士信副以為常。煬帝遣 使圖須陁、士信陣法,上內史。 《李光弼傳》:思明至偃師,光弼自將治中潬,樹壁掘塹, 賊將周摯與安太清合眾三萬,攻北城,光弼斂軍入, 登陴望曰:「彼軍雖銳,然方陣而囂,不足虞也。日中當 破。」乃出戰。及期未決,召諸將曰:「彼強而可破者,亂也。 今以亂擊亂,宜無功。」因問:「賊陣何所最堅?」曰:「西北隅。」 召郝廷玉曰:「為吾以麾下破之。」曰:「廷玉所將步卒,請 騎五百,與之三百。」復問其次,曰:「東南隅。」召論惟貞辭 曰:「蕃將也,不知步戰,請鐵騎三百,與之二百。」乃出,賜馬四十,分給廷玉等。光弼執大旗曰:「望吾旗,麾若緩, 可觀便宜。若三麾至地,諸軍畢入,生死以之退者斬。」 既而馮堞望廷玉軍不能前,趣左右取其首來。廷玉 曰:「馬中矢,非卻也。」乃命易他馬。有裨將援矛刺賊,洞 馬腹中數人,又有迎賊不戰而卻者。光弼召援矛者 賜絹五百匹,不戰者斬!光弼麾旗三,諸軍爭奮,賊眾 奔敗。

《宋史趙延進傳》:遼人擾邊,命延進與崔翰、李繼隆將 兵八萬禦之。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師次蒲城, 遼騎坌至,延進乘高望之,東西亙野,不見其際。翰等 方按圖布陣,陣去各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延進 謂翰等曰:「主上委吾等以邊事,蓋期於克敵耳。今敵 眾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持我,將何以濟? 不若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于辱 國乎?」翰等曰:「萬一不捷,則若之何?」延進曰:「儻有喪敗, 則延進獨當其責。」於是改為二陣,前後相副,士眾皆 喜,三戰大破之,獲人馬牛羊鎧甲數十萬,以功遷右 監門衛大將軍。

《王德用傳》:德用以太子太師致仕,帝常遣使問邊事, 德用曰:「咸平、景德中,賜諸將陣圖,人皆死守戰法,緩 急不相救,以至於屢敗。誠願不以陣圖賜諸將,使得 應變出奇,自立異效。」帝以為然。

《楊偕傳》:「偕知邢州,徙滄州,求面諭兵事,召還,令閒日 入對。偕在并州日,嘗論八陣圖及進神楯劈陣刀,其 法外環以車,內比以楯。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 法布陣於庭,善之,乃下其法於諸路。其後王吉果用 偕刀楯法,敗元昊於兔毛川。」

《郭逵傳》:「逵歷左武衛上將軍,逵慷慨喜兵學,神宗嘗 訪八陣遺法,對曰:『兵無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 爾』。」因為帝論其詳。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逵擇諸 校習金鼓屯營者六十四人,使人教一隊,頃刻而成。 尢善用偏裨,每至所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閱按之, 故臨陣皆盡其技。

《宋史兵志》:「熙寧二年十一月,趙卨乞請求諸葛亮八 陣法,以授邊將,使之應變。詔郭逵同卨講求,相度地 形,定為陣圖奏聞。」

熙寧五年四月,詔蔡挺先進《教閱陣圖》。帝嘗謂:「今之 邊臣無知奇正之體者,況奇正之變乎?且天地五行 之數不過五,五陣之變出于自然,非強為之。」宰相韓 絳因請諸帥臣各具戰陣之法來上,取其所長,立以 為法。從之。帝患諸將軍行無行陣之法,嘗曰:「李靖結 三人為隊,必有意,星書羽林皆以三人為隊。」靖深曉 此非無據也,乃令賈逵、郭固試之。十二月,知通遠軍 王韶請降合行條約。詔賜《御製攻守圖》《行軍環珠》《武 經總要》《神武祕略》《風角集古》《四路戰守約束》各一部, 餘令關秦鳳路經略司抄錄。

熙寧六年,詔諸路經略司結隊並依李靖法,三人為 一小隊,九人為一中隊,賞罰俟成序日取裁。其隊伍 及器甲之數,依涇原路牙教法。九月,趙卨言:「欲自今 大閱漢蕃陣隊,且以萬二千五百人為法,旌旗麾幟, 各隨方色。戰國時,大將之旗以龜為飾,蓋取前列先 知之義。令中軍亦宜以龜為號。其八隊旗,別繪天、地」、 風、雲、龍、虎、鳥蛇,天地則象其方圓,風雲則狀其飛揚, 龍虎則狀其翔盤之勢,以備大閱。樞密院以為「陣隊 旗號,若繪八物,恐士眾難辨,且其間亦有無形可繪 者。」遂詔止依方色,仍異其形制,令勿雜而已。

熙寧七年,又命呂惠卿、曾孝寬比校三五結隊法。十 月,以新定《結隊法》并賞罰格及置陣形勢等,遣近侍 李憲付趙卨曰:「陣法之詳,已令憲面諭,今所圖止是 一小陣,卿其從容析問,憲必一一有說。然置陣法度, 久失其傳,今朕一旦據意所得,率爾為法,恐有未盡, 宜無避忌,但具奏來。」繼又詔曰:「近令李憲齎新定《結 隊法》并《賞罰格》付卿同議可否,因以團立將官更置 陣法,卿必深悉朝廷經畫之意。如日近可了,宜令李 憲齎赴闕。」卨奏曰:「置陣之法,以結隊為先。李靖以五 十人為一隊,每三人自相得者結為一小隊,合三小 隊為一中隊,合五中隊為一大隊,餘押官、隊頭、副隊 頭、左右傔旗五人即充五十,並相依」附。今聖制,每一 大隊,合五中隊,五十人為之,中隊合三小隊,九人為 之,小隊合三人為之。亦擇心意相得者。又選壯勇善 槍者一人為旗頭,令自擇如已藝心相得者二人為 左右傔,自選勇悍者一人為引戰。又選軍校一人執 刀在後,為擁隊。凡隊內一人用命,二人應援;小隊用 命,中隊應援;中隊用「命,大隊應援,大隊用命,小隊應 援。如逗撓觀望,不即赴救,致有陷失者,本隊委擁軍 校,次隊委本轄隊將,審觀不救所由,斬之。其有不可 救,或赴救不及,或身自受敵,體被重創,但非可救者, 皆不坐。」其說雖與古同,而用法尢為精密,此蓋陛下 天錫勇智,不學而能也。然議者謂四十五人而一長, 不若「五人而一長」之密。且以「五人而一長,即五十人 而十長」也。推之于百千萬,則為長者多而統制不一也。至如周制,「五人為伍,屬之比長;五伍為兩,屬之閭 胥;四兩為卒,屬之族師;五卒為旅,屬之黨正;五旅為 師,屬之州長;五師為軍」,屬之命卿。此猶今之軍「百人 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自廂「都指揮使 而下,各有節級,有員品,亦昔之比長、閭胥、族師、黨正 之任也。」議曰:「謂什伍之制,於都法為便,然都法恐非 臨陣對敵決勝之術也。況《八陣》之法,久失其傳,聖制 一新,稽之前聞,若合符節。夫法一定,易以制人。敵好 擊虛,吾以虛形之;敵好背實,吾以實形之。然而所擊 者非其虛,所背者非其實」,故逸能勞之,飽能飢之,此 所謂「致人而不致于人」也。

熙寧七年七月,詔諸路安撫使各具可用陣隊法及 訪知陣隊法者以聞。九月,崇儀使郭固以同詳定古 今陣法賜對,于是內出《攻守圖》二十五部付河北。 熙寧八年二月,帝批:「見校試七軍營陣,以分數不齊, 前後牴牾,難為施用。可令見校試官摭其可取者,草 定《八軍法》以聞。」初,詔樞密院曰:「唐李靖《兵法》,世無全 書,雜見《通典》,離拆譌舛。又官號物名與今稱謂不同, 武人將佐多不能通其意。今樞密院檢詳官與王振、 曾收、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類解釋,令今可行。」又命 樞密院副都承旨張誠一、入內押班李憲與振、逢原 行視寬廣,用馬步軍二千八百人教李靖營陣法。以 步軍副都指揮使楊遂為都大提舉,誠一、憲為同提 舉,振逢原參議公事,夏元象、臧景等為將副、部隊將, 幹當公事凡三十九人。誠一等初用李靖六花陣法, 約受兵二萬人為率,為七軍,內虞候軍各二千八百 人,取戰兵千九百人為七十六隊,戰兵內每軍弩手 二百、弓手三百,為軍五百,跳盪四百,輜重每軍九百, 是為二千八百人。帝諭近臣曰:「黃帝始置八陣法,敗 蚩尤于涿鹿。諸葛亮造《八陣圖》于魚復平沙之上,壘 石為八行。晉桓溫見之,曰『常山蛇勢』。此即九軍陣法 也。至隋韓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靖以時遇 久亂,將臣通曉者頗多,故造六花陣以變九軍之法, 使世人不能曉之。大抵八陣即九軍,九軍者,方陣也; 六花陣即七軍。」七軍者,圓陣也。蓋陣以圓為體,方陣 者內圓而外方,圓陣即內外俱圓矣。故以方圓物驗 之,則方以八包一,圓以六包一,此九軍、六花陣之大 體也。七軍者,左右虞候軍各一,為二虞候軍,左右廂 各二,為四廂軍,與中軍共為七軍。八陣者,加前後二 軍,共為九軍。開國以來,置殿前馬步軍三帥,「即中軍 前後軍帥之別名,而馬步軍都虞候是為二虞候軍, 天武、捧日、龍驤、神衛四廂是謂四廂軍也。中軍帥總 制九軍,即殿前都虞候專總中軍一軍之事務,是其 名實與古九軍及六花陣」相符而不少差也。今論兵 者俱以唐李筌《太白陰經中陣圖》為法,失之遠矣。朕 嘗覽近日臣僚所獻陣圖,皆「妄相眩惑,無一可取。果 如其說,則兩敵相遇,必須遣使豫約戰日,擇寬平之 地,夷丘塞壑,誅草伐木,如射圃教場,方可盡其法爾。 以理推之,其不可用決矣。今可約李靖法,為九軍營 陣之制。然《李筌圖》乃營法,非陣法也。朕採古之法,酌 今之宜,曰營曰陣,本出于一法,特止曰營行,曰陣。在 奇正言之,則營為正,陣為奇也。」於是以八月大閱八 軍,陣于城南荊家陂。已事賜遂,而下至指使馬步軍 銀絹有差。

熙寧八年,詔諸路權住教五軍陳,止教四御陣。 熙寧九年四月,帝與輔臣論營陣法,謂:「為將者少知 將兵之理。且八軍、六軍皆大將居中,大將譬則心也, 諸軍四體也。運其心智,以身使臂,以臂使指,攻左則 右救,攻右則左救,前後亦然,則軍何由敗也?」

元豐四年,以《九軍法》、一軍營陳按閱于城南好草陂, 已事獎諭。熙寧七年,詔:「已降《五陣法》,今諸將教習,其 舊教陳法並罷。」蓋九軍營陣為方、圓、曲、直、銳凡五變, 是為五陣。元祐元年,高翔言:「乞以御陣與新陳法相 兼教閱。」從之。蓋元豐七年詔專用五陣法,而舊教御 陳遂廢,至是復令互教。大觀二年,詔以《五陣法》頒行 諸路。

靖康元年,監察御史胡舜陟奏:「通直郎秦元所著《兵 書陳圖》《師律》三策、《大八陣圖》一、小圖二,皆酌古之法, 參今之宜,博而知要,實為可用。」詔令賜對。

《宋史岳飛傳》:飛遷秉義郎,隸留守宗澤,戰開德、曹州 皆有功。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 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 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

《韓世忠傳》:建炎四年,金人與劉豫合兵,分道入侵,帝 手札命世忠飭守備,圖進取。世忠遂自鎮江濟師,俾 統制解元守高郵,候金步卒親提騎兵駐大儀,當敵 騎伐木為柵,自斷歸路。會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 爨,紿良臣。有詔移屯守江,良臣疾馳去,世忠度良臣 已出境,即上馬,令軍中曰:「『眡吾鞭所嚮』。於是引軍次」 大儀,勒五陣,設伏二十餘所,約聞鼓即起擊。良臣至

金軍中,金人問王師動息,具以所見對。聶兒孛菫聞
考證
世忠退,喜甚,引兵至江口,距大儀五里,別將撻孛也

擁鐵騎過五陣東。世忠傳小麾鳴鼓,伏兵四起,旗色 與金人旗雜出,金軍亂,我軍迭進,背嵬軍各持長斧, 上揕人胸,下斫馬足,敵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勁騎四 面蹂躪,人馬俱斃。

《吳璘傳》:「紹興十一年,與金統軍胡盞戰剡家灣,敗之, 復秦州及陝右諸郡。初,胡盞與習不祝合軍五萬,屯 劉家圈,璘請討之。胡世將問策安出,璘曰:『有新立壘 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 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 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 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兩 翼以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諸將始猶竊議 曰:「吾軍其殲于此乎?」璘曰:「此古《束伍令》也,軍法有之, 諸君不識爾。」得車戰餘意,無出于此。戰士心定,則能 持滿,敵雖銳,不能當也。

高宗嘗問勝敵之術,璘曰:「弱者出戰,強者繼之。」高宗 曰:「此孫臏三駟之法,一敗而二勝也。」常著《兵法》二篇, 大略謂:「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 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漢所 長,兼收而並用之,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 其堅忍;制其重甲,則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以遠剋」 近,以強制弱。《布陣之法》,則步軍為陣心、左右翼,以馬 軍為左右肋,拒馬布兩肋之間。至增損之不同,則繫 乎臨機,知兵者取焉。

《宗室列傳》:「子潚知臨安府。孝宗嗣位,志圖恢復。子潚 練兵,習為鵝鸛魚麗陣,上觀於便殿,嘉之,賜金帶,擢 敷文閣直學士。」

《徐誼傳》:「誼累官知隆興府,嘗與紹興老將接,於行陣 之法,分數奇正,皆有指授,自為圖式。」

《張威傳》:「威為荊鄂都統制。荊鄂多平川廣野,威曰:『是 彼騎兵之利也,鐵騎一衝,吾步技窮矣,蜀中戰法不 可用』。」乃意創法,名「撒星陣。」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 則散,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金人隨而分 兵則又鼓而聚之,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 後縱擊之,以此輒勝。

《金史夾谷清臣傳》:「清臣進平章政事。一日,上謂宰臣 曰:『人有以《八陣圖》來上者,其圖果何如?朕嘗觀宋白 所集《武經》,然其載攻守之法,亦多難行。清臣曰:『兵書 皆定法,難以應變。本朝行兵之術,惟用正奇二軍。臨 敵制變,以正為奇,以奇為正,故無往不克』。上曰:『自古 用兵,亦不出奇正二法耳。且學古兵法,如學奕碁,未』』」 能自得于心,而欲用舊陣勢以接敵,亦已疏矣。

陣法部雜錄

[编辑]

《補筆談風》:后八陣,大將握奇處于中軍,則并中軍為 九軍也。唐李靖以兵少難分九陣,又改置六花陣,并 中軍為七軍。予按九軍乃方法,六軍乃圓法也。算術 方物八裹一,蓋少陰之數,并其中為老陽;圓物六裹 一,乃老陰之數,并其中為少陽。此物之定行真數,不 可改易者。既為方圓二陣,勢自當如此。九軍之次,李 靖之後,始變古法,為前軍右虞候軍、右軍中軍左虞 候軍、後軍揚奇備伏,先鋒踏白,皆在陣外,跳盪拿手, 其人皆在軍中。

熙寧中,使六宅使郭固討論《九軍陣法》,著之為書,頒 下諸帥府,副藏祕閣。固之法,九軍共為一營陣,以駐 隊繞之。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馬四步,軍中容軍,隊 中容隊,則十萬人之陣,占地方十里餘,天下豈有方 十里之地,無丘阜溝澗林木之礙者?兼九軍共以一 駐隊為籬落,則兵不復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則 死。此正孫武所謂縻軍也。《有告陣法》有面面相向,背 背相氶之文,固不能解,乃使陣間士卒皆側立,每兩 行為巷,合面相向而立。雖文應古說,不知士卒側立, 如何應敵。上疑其說,使予再加詳定。予以謂九軍當 使別自為陣,雖分列左右前後,而各占地利以駐隊, 外向自繞,縱越溝澗林薄,不妨各自成營,金鼓一作, 則卷舒合散,渾渾淪淪而不可亂。九軍合為一大陣, 則中分四衢,如井田法。九軍皆背背相承,面面相向, 四頭八尾,觸處為首。上以為然,親舉手曰:「譬如此五 指,若共為一皮包之,則何以施用?」遂著為令,今《營陣 法》是也。

《偃曝談餘》:「《八陣圖》:在新都縣北三十里牟彌鎮。諸葛 亮《八陣圖》凡三:在夔州者六十有四,方陣法也;在牟 彌者一百二十有八,當頭陣法也;其在棋盤市者二 百五十有六,下營法也。」

《春明夢餘錄》:「兵之制,始于軒轅,其道貴一,一者階于 道,幾于神,故謂握奇,蓋言一也。以天、地、風、雲為四正, 龍、虎、鳥、蛇為四奇,正以出兵,立老營以為家,奇以禦 敵,設陣勢以為戰。風后,軒轅之臣乃司兵,故謂風后。 握奇。」經正者所常居,握而運之,其惟所餘之奇,奇隨時應用,零出而不二,故謂「餘奇。」

陣之為八,謂因井田以制,非也。握奇之握,謂九開方, 而將居中,增一陣,非也。八八成行,則陣六十四,何得 言八?奇無不握,流行于六十四陣中,不以九握其八 也。故四為正,四為奇,以是而為八,蓋并言其用,正言 以體即用,遇敵以出戰。天有衡,本圓而立為方;地有 軸,本方而運為圓。天地各前後衝,所以駐之為出隊。 其具風雲,附于天地,所以挾而助天地之為變。衡重 列各四,前後之衝各四,風接居四維,「圓之所為圓也。 軸單列各三,前後之衝各三,雲接居四角,方之所為 方也。圓之所設以禦方,方之所設以禦圓」,此皆言其 體。于是遇敵設戰,用無定形,而龍而虎,而鳥而蛇,各 以時出。虛實以為二壘,動靜以為措宜,化裁以為戰 勝。

陣勢雖八,不得分而視之。天惟主而無七不能行;地 自成軸,而無陽不能配。風雲藉于天于地,言有所起 也。而天與地無其附,則未始以成全用。于是而四奇 所由生,皆四正之宗嫡,千變萬化,不脫本母。故古之 奇兵,兵在陣內,求奇兵于陣外,則形露必潰。

遊軍選銳先出,遊軍定兩端,先鋒策先鋒,所以為陣 始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殿後,所以當敵遇。或驚其左, 或驚其右,所以助跳盪。聽音望麾,獨往獨來,力不可 輕,故當正陣三分之一。

正奇一物,營陣一事。營為居止,陣為戰作。居而為正, 戰而為奇。正以守其常,奇以應其變。神而明之,化而 裁之,不以動靜有無有所息。戰無正形,形隨時而立, 然而無一定之體;居無其設,設無時可襲,然而未嘗 無必守之法。故神明而化裁,流行于動靜有無之間, 以正合,以奇勝,兩相為用。故為一物,以必然者視正, 任意者名奇,又非「正奇」之實。世復有以「遊軍作奇」,則 遠之甚矣。

止則為營,出則為陣,皆以言其體,所謂正也。因其所 遇以為出,則隨人、隨地、隨敵、隨時,變化無常,是謂「奇。」 八陣之正,可圖可言,奇不可豫言豫圖,廣都土壘,魚 復石磧,一也。如人立家,各任其基局,其惟天衡,其惟 地軸,其惟附天之風,其惟附地之雲,則兩端、中央、前 後之所生,以之為自固,為可守。其惟龍飛,其惟虎翼, 「其惟蛇蟠鳥翔」,皆由是出。以之為設局,為應敵,輕重 之權,鎮于中外;剛柔之節,列于陰陽,取舍之宜,生于 方面,而以訂虛實,等主賓,量進止,隨在以為用,然後 為奇,則是合戰之陣。

李筌言曰:「兵猶水,水因地以制形,兵因敵以制勝,能 與敵變化取勝,謂之神,庸將以教習之法為戰敵之 陣,不亦謬乎?宋人有不然其說,蓋以筌所言輕去古 法耳。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

古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合用三軍,二軍有成筭。後世 兵無一定之數,各隨多寡,如謂陣必以若干成隊,若 干成軍,則拘矣。惟平時練習,不可不備。

校士先結伍法,《左傳》云:「先偏後伍。」《司馬法》:五人為伍。 尉繚子有束伍令。漢制,定尺籍伍符。《左傳》鄭子元請 為左右二拒,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 承彌縫,以敗王師。偏,車乘也,先車而後伍,以伍陣車 之隙,而彌縫其缺漏。穰苴以五人為一伍,尉繚子五 人為伍,共一符,收于將令之所。亡伍而得伍,當之;得 伍而不亡,有賞;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殘。漢制:「尺籍伍 符」,尺籍書斬首之功于尺,板伍、符伍相承。

李靖《六花陣》本諸葛《八陣》而變,後世謂「八陣以九軍 為法,六花陣以七軍為法,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 隅落鉤連,曲折相對,是八陣制。外畫之方,內環之圓」, 是六花法。方是立局,圓是結伍,此說非也。變是變其 形局,其為正,其為奇,其制營,其結伍,其周意,為鉤連, 其委情,為曲折,一也而未嘗變也。

曹操《兵法》,「戰騎居前,陷騎居中,遊騎居後」,前後中為 三覆,不言兩廂軍,何也?含藏變化,曹術所寓,四頭八 尾,散合正奇不定。當其轉戰,徹遊騎而前,退戰騎而 後,而化,分陷騎以為用。故兵法須識意不識勢,識勢 不識形,在神其妙。

「兵形五變,方圓曲直銳」,因地而為之者也。李勣「《兵法》 有牝牡方圓,伏」,因人而生之者也。

《范蠡兵法》,「先用陽,後用陰,盡敵陽節,盈吾陰節。故其 設右為牝,益左為牡,早晏以順天道」,蓋深于用計者 也。

《兵法》以伍為要,小列之為五人,大列之二十五人,參 列之七十五人,又五參其數,得三百七十五人。其卒 三百人為正,六十人為奇。奇之于正,如五而一,蓋重 本也。「兵之要不虛,內以役外,重末以輕本,洞當勝中 黃,中黃勝龍驤,龍驤勝鳥翔,鳥翔勝折衝,折衝勝握 機,握機勝虎翼,虎翼勝衡陣,衡陣勝洞當。」言得用奇 之道也。用奇之道,惟先自識為難,吾見定知彼知己, 彼誠《中黃》也,而吾能誠洞當也,則勝。彼非中黃也。而 吾之洞當敝而用,近似而用,士不精,用藝不備而用也,則不惟不勝而累,而以責陣法不驗,可乎哉? 《十二辰陣》:「成都棋盤市,江田植芊法九曲燈」,詳整周 匝,總是布陣一理,雖一一備具,簡以御繁,堅以待滲。 若堅而不簡,令人難守。繁而有滲,令人易窺。

李靖陣,裴緒陣穰苴陣,彌牟魚復陣,會得分數明只 一法。李筌、楊師晉獨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均列而 為八」,後世異之。若真會得,已為名識。

《安營》九法,九地十八避,隨形隨時,警備只一心生于 警備之心,無形無法,疏密生于時,非守前人故套。 蓋凡老營立,可守可攻,如人之有家,否則是遊乎路 旅。

裴緒《新令》,數尚十,只從五法起,每部前後曲,總是兩 其伍,百人曰隊,二隊曰官,二官曰曲,二曲曰部。部以 前後曲相次,曲以左右官相當,官以前後隊相隨,隊 百人為列,列十人為對,對則伍也。隊分為團,團合為 隊,團則十之五也。「方圓、牝牡」,「衝方罘罝、車輪、雁行」,陣 雖八,皆自方為變,已為知要。後尾常山,揚奇備伏,且 以應權。

「陣方以備曠,圓以御險,偃月之情」,險之所生,偃月為 圓之半,圓當用而半所補于圓者地也。

《虎鈐》四陣,即四奇而言之,不言以正合也。飛鶚為衝, 重霞為細,長虹為扼,八卦為周。以飛鶚當灣,以重霞 當直,以長虹當突,以八卦當圍,隨變化生形于敵者。 陣不可疏疏難應,不可密密難用,首欲捷,翼欲輕,尾 欲正;捷不可使過輕,不可使陵實,不可使不應正,不 可使不知變。此《虎鈐》之法也。

李靖以正兵為應敵之陣,諸葛擒孟獲,馬隆討樹機 能,藥師平突厥,皆謂正兵以勝。又言「兵以前向為正, 後卻為奇。」又以兵少地遙而用正,乃知其正兵之陣, 因行遠深入敵境,即其所布之行陣以應敵,不待更 作轉發,而變化因生其間者耳。蓋惟專意用車,且戰 且前,奇即是正,正即是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