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第20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一卷 |
第二百一卷目錄
兵略部彙考九十九
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八
戎政典第二百一卷
兵略部彙考九十九
[编辑]《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八》
[编辑]康熙三十一年二月辛卯。西安副都統馬自德、請赴寧夏軍前。自德疏言:〈臣。〉幼時即蒙。
皇上豢養之恩。歷有年所。今新任滿洲副都統阿蘭、
泰傳
諭「滿洲副都統西爾哈達、速赴將軍軍前。」竊思〈臣〉身。
現在陝省。且寧夏亦有漢軍官兵。理宜往赴寧夏。請
命前往。庶得馳驅邊塞、少效微勞矣。
上許之。
乙丑。侍衛阿南達奏報「巴圖爾額爾克濟農降。」 先是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等曰:「頃有喀爾喀杜稜」、
逃來言「彼向在巴圖爾額爾克濟農之弟博濟所。博濟經我兵掩殺徒步逃出至伊巴賴之地遇巴圖爾額爾克濟農屬下祁齊克台吉等。博濟取彼馬及糧糗往覓其兄巴圖爾額爾克濟農。食盡困極自相竊奪。現在厄濟內地方。厄濟內之地距嘉峪關四日程云。目下西安大兵正往戍寧夏。可令侍衛阿南達㩦」 杜稜至寧夏會同將軍馬喇、「提督孫思克及總兵官等詳議確探聲息。如巴圖爾額爾克濟農彼所居果近嘉峪關,二郎保格什現在彼地可即遣伊等前往招撫。如抗拒不降即選發滿洲綠旗兵勦除之。」 至是侍衛阿南達等奏報巴
圖爾額爾克濟農降
上諭議政大臣蘇爾達等曰:「覽侍衛阿南達等奏報。」
「巴圖爾額爾克濟農已降,將遣其子來朝;但其人未可深信,或時序不宜、馬匹羸瘦,不得已而降;令其子來朝,往返之際,馬匹休息,又復逋逃,亦未可定。將軍馬喇、提督孫思克等既身與逼近,目擊情形,宜乘此機會,共商徙入內地之策,斷不可縱使復逸。」 尋馬喇等奏至,言「濟農下人共二千二百餘」
口今雖絕糧,窮困已極然。〈臣。〉等。揆其情狀,亦不為此。誠以
皇上鴻恩浩蕩、不敢背棄。即醜類色稜、扎木素等、亦
禁戢,其下未嘗使窺邊塞。兩次遣人陳情,雖不能上達,仍望
皇上降旨收納。是以〈臣〉等招撫之文甫到,即不疑而
「來降。」 以此觀之,不可謂之「不向。」
聖化者也。又查其弟姪《博濟等諸台吉及屬下離散》
之人,俱在西海地方。今所存不過六七百人,且復受巴圖爾額爾克濟農之降,關繫遠人視聽
皇上懷柔遠人、仁聲遐播,不得不議所以保全之。是
以曉諭地方官、各隨宜捐助糧米給食。至寧夏、其步行人千餘、內有不能行者四百人、撥內地驢車遞送。若巴圖爾額爾克濟農本身、將其下色目五十餘人、與〈臣。〉馬喇親從口內同帶往寧夏、必不使之再逃。既至寧夏、亦不問其願否。即令渡黃河、彼亦無可如何矣。但困窮已極、倘不給之糧騎、實不能至歸化城。伏乞
敕部遣官至黃河之寧夏渡口按人給騎、計口受糧
「令鄂爾多斯遞送。即可至歸化城。如此則寧夏地方。不必撥官兵押送矣。」 奏入。
命理藩院遣官一員至寧夏。使巴圖爾額爾克濟農。
少㩦僕從,乘驛而來,沿途酌撥綠旗兵遞送,俟朝見後遣歸。後巴圖爾額爾克濟農率其子雲《木春》
台吉至京
《朝見》:
優賚而遣之。
丙寅
命加提督孫思克太子少保,並賜拜他喇布勒哈番。 上諭兵部曰:「國家簡用武臣,委任封疆重寄;專期軍」
民輯睦。邊境乂安。其實有宣力累年茂樹偉伐。則旌庸之典必加渥焉。甘肅提督孫思克久歷邊地熟諳機宜。當秦省用兵之時素著勞績。自任提督以來益殫謀猷實心幹濟。惠愛洽于士卒威望讋乎外彝。特霈殊恩用昭寵獎。著加太子少保給一拜他喇布勒哈番。以示朕展勳酬勞至意。
癸酉
命原任郎中格什等仍留哨探。侍衛阿南達等疏言
今巴圖爾額爾克濟農既降。諸事已畢。請撤回郎中格什等。得
旨:「本什偵探日久,著回京,命格什二郎保代彼駐扎。」
偵探
五月癸酉
頒喀爾喀眾扎薩克印。理藩院奏:「喀爾喀既與《四十》」
「九旗同列,應照四十九旗例給與印信。請將土謝圖汗、車臣汗及親王策旺扎卜三部落分為三路。土謝圖汗部落為北路,喀爾喀車臣汗部落為東路,喀爾喀親王策旺扎卜部落為西路。喀爾喀以土謝圖汗管北路中軍事,扎薩克墨爾根濟農郡王顧祿《仆希》管北路左翼中軍事,扎薩克信順郡王善巴管北路」 右翼中軍事;昆都倫博碩克圖郡王滾布管北路中左軍事。扎薩克貝勒西第西里管北路中右軍事。扎薩克公蘇泰伊爾登管北路中前軍事。扎薩克公托多額爾德尼管北路中後軍事。扎薩克公汪舒克管北路左翼左軍事。扎薩克台吉車木楚克納木扎爾管北路右翼左軍事。扎薩克台吉丹津額爾德尼,「管北路左翼右軍事;扎薩克台吉班珠兒多爾濟,管北路右翼右軍事。扎薩克達爾漢台吉巴郎,管北路左翼前軍事;扎薩克台吉衛徵諾顏阿玉璽,管北路右翼前軍事;扎薩克台吉李塔爾,管北路左翼後軍事;扎薩克台吉薩木濟忒,管北路右翼後軍事;扎薩克台吉墨爾根帶青車陵管北路左翼下軍事。扎薩克台吉土巴管北路右翼下軍事。以車臣汗管東路中軍事。扎薩克額爾德尼濟農郡王納木扎爾管東路左翼中軍事。」 扎薩克額爾克貝勒車卜登管東路右翼中軍事。扎薩克額爾德尼濟農貝子布達扎卜管東路中、左軍事。扎薩克伊爾登濟農貝子彭蘇克管東路中、右軍事。扎薩克達賴濟農貝子阿南達,管東路中、前軍事;扎薩克車臣濟農貝子車卜登,管東路中、後軍事。扎薩克伊爾登濟農貝子達里,管東路中、下軍事;管理洪郭爾帶青旗務公憨都,管東路左翼前軍事;扎薩克額爾德尼阿海台吉車林達什,管東路左翼後軍事。扎薩克額爾克台吉塞稜「達什管東路右翼後軍事,以親王策旺扎卜管西路中軍事,扎薩克郡王色稜阿海管西路左翼左軍事,扎薩克額爾德尼濟農郡王彭楚克喇卜灘管西路右翼左軍事,扎薩克察罕巴爾諾顏貝子博貝管西路右翼右軍事,扎薩克台吉額爾德尼哈灘巴圖爾滾占管西路左翼前軍事」 ,扎薩克車臣台吉吳爾占、管西路右翼前軍事。扎薩克墨爾根濟農台吉索諾木伊思扎卜、管西路左翼後軍事。扎薩克台吉額爾德尼滾布、管西路右翼後軍事。俱各授之印信。奏入、得
旨:「土謝圖汗、車臣汗暫停給印。餘如議。」
六月己丑
命遷喀爾喀羅卜臧賽音台吉暫駐歸化城周圍地。
方先是
上諭侍讀學士達虎曰:「聞羅卜臧賽音台吉在西寧。」
欲來而不能來,此乃歸降於我之人,殊為可憫。著交與所司。理藩院議。羅卜臧、賽音台吉、不能前來
〈臣〉「衙門差官二員乘驛而往,將西海諸台吉所有羅卜臧、賽音台吉子女人畜,盡行收來,使之完聚。目前時序未宜,令暫查明造冊齎送。如無食,則支寧夏倉所貯之米,每口給米五倉斗。如無馬匹,難以遷移,則轉檄甘肅巡撫,扣數給與馬匹,酌量授地,暫行安插。目前交與寧夏總兵及地方官照料。至來年草青時,應」於何地安插,另行請
旨。
命下之日。〈臣〉衙門檄知甘肅巡撫、寧夏總兵官可也
隨遣內閣侍讀海三岱遷羅卜臧賽音台吉暫駐寧夏邊外。至是理藩院奏:「據海三岱報稱羅卜臧賽音台吉已安插寧夏邊外,每口給倉米五斗矣。復稱羅卜臧賽音台吉牲畜已盡。無力前來應」〈臣。〉衙門、遣官一員、將羅卜臧賽音台吉、及其子女屬裔、給驛自寧夏送至鄂爾多斯、自鄂爾多斯、驛送歸化城附近安插、俟羅卜臧賽音台吉到日、再議授職
上從之。
癸卯
免厄魯特台吉祁齊克等死。令與巴圖爾額爾克濟。
《農完聚》。提督孫思克疏言:「據總兵官潘育龍報稱:『台吉憨都既與巴圖爾額爾克濟農一同來降,又與羅卜臧、額林臣、祁齊克等潛謀逃亡,欲赴策旺阿喇布灘所;已發官兵追勦之矣』。」〈臣。〉按
《憨都》等蒙古,狼子野心,叛服靡常,潛謀逃遁。今官兵追至庫勒圖地方,憨都雖遠遁,已殺其部落四十餘人,擒其男婦大小一百二十人,獲其馬駝一百二十餘匹,足以振
國威,而懲諸彝矣。但《祁齊克》一人自稱台吉,同謀
逃遁,理合正法。至陣擒四十三人,隨祁齊克之九人,亦應正法,然此輩俱係奴僕,其主欲逃,不得不從之而去,罪雖當死,情似可原,應否寬宥?及蒙古妻子,應否解京處置,所獲馬駝牛器械等物,應否賞給有功官役?謹奏以
聞。部議,「祁齊克宜正法,宥其從人,妻子解京,其駝馬」
等物、賞給有功將士。奏入
上寬祁齊克死,免妻子解京,令與巴圖爾額爾克濟。
農完聚餘如議
七月壬戌,筆帖式常壽等報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逃遁。先是,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請自察罕托會遷其父吳巴什及弟子往居宋拉布貝勒地方。
上不許,令遷歸化城。尋伊拉古《克三》以其父病故。奏
請安葬
上立限期,遣理藩院筆帖式常壽偕往,遷其弟子至。
是,《常壽報》云:「五月初八日,同伊拉古克三至察罕托會地方,問伊拉古克三曰:『爾弟子何日發往歸化城』?」 對云:「我以父歿,奏」
《上蒙》給三月假,來時須一月,往時須一月,歸時須一
「月。今未及二十日,行期如何可定?至一月後,復促其速遣諸弟子起行。」 伊拉古克三曰:「今欲從鄂爾多斯而往,則自此渡黃河必需十日,行路需牛月,及渡歸化城黃河渡口,又需三四日。且既渡黃河,鄂爾多斯之地又無水草,故不便從鄂爾多斯而行。我等若渡黃河岔,則兩三日內可以畢渡。沿黃河涯而去,水草」 又佳,一月內可抵歸化城。我將率弟子於是月十二日起行。常壽親視伊拉古克三及其弟子,渡黃河岔畢,謂之曰:「取我坐馬來,與爾偕行。」 伊拉古克三曰:「不便同往,此路無蒙古部落,雖有喀爾喀而無驛站,我弟子亦無餘騎,汝自從鄂爾多斯而往可也。」 七月初十間,當與我會於歸化城。常壽再四索馬,竟不之與,又不便擅取馬於鄂爾多斯,而與伊拉古克三偕行,不得已,來至鄂爾多斯。六月二十六日到歸化城,欲於七月初十日往迎伊拉古克三。初九日,有「齎喀爾喀善巴王」 印文而來者,乃伊拉古克三弟子吳巴什也。據言伊拉古克三身率諸弟子北去,我則逃回。常壽即赴善巴王所,探其虛實。又據王善巴報文云、「伊拉古克三奔走之人吳巴什、六月二十九日來此隨已遣行外仍急遣章京多爾濟諭察罕托會之」 鄂爾多斯白蘇特喀喇城諾顏博貝等云「此事果實爾等當隨蹤往追如往投噶爾丹則我等當從古爾班賽罕往覓其蹤吾身亦起行往追之矣。」 理藩院據報入奏。得
旨,「常壽著逮問」伊拉古克三弟子及屬下人,留之無
「益,可令查其徒眾,隨彼去蹤遣之。著大學士等會議具奏。」 隨議筆帖式常壽乃特遣與伊拉古克三
同往同來者也。見彼屢次推辭不來之狀,不即以情形報部,目睹其渡河而自回歸化城,應將常壽革去筆帖式,交刑部從重議處。至伊拉古克三
皇上授以「總領喇嘛班第」之職,豢養已深,理宜效力。
「圖報而竟逃歸大干法紀或逃往達賴喇嘛處。或逃往西海處。俱未可定應檄甘肅提督孫思克詳探如遇彼逃去即行拿解如或抗拒即行勦殺併西海諸台吉亦應遣文諭之至伊拉古克三既逃京城有從厄魯特㩦來格隆」 五人班第五人平人四人幼童二人婦女一人。俱應隨彼去蹤遣出境外。再遣官一員往查歸化城中有從厄魯特攜來格隆班第平人,亦照此例遣出境外。伊拉古克三所收
京城、歸化城旗下人及喀爾喀人等為「《格隆》班第。」
者,俱交墨爾根、綽爾濟安插寺廟,平人各歸原主。
京城及歸化城中,所有伊拉古克三家產牲畜什
物入官交內務府
上從之。後筆帖式常壽「擬絞監候。」
己巳
命喀爾喀格楚兒喀屯附於鑲黃蒙古旗下格楚兒。
喀屯以屬裔來歸
上曰:「格楚兒喀屯既有屬裔佐領,著居口外應附何」
旗安插。兵部議奏。隨議:「查上三旗游牧地方,察哈」
爾。「內鑲黃旗蒙古人丁缺額。應將格楚兒喀屯及其兩孫、並屬裔一佐領、附於鑲黃蒙古旗下。」
〈臣〉部遣官往遷,俟到日交該旗安插。至「格楚兒喀屯屬裔,有佐領官阿南達,驍騎校札木巴拉,另戶蒙古壯丁八十六名,家下蒙古壯丁四十三名」,應將一百二十九丁編為一佐領。此佐領內已有舊管官員,不必再設。其護軍校、前鋒、護軍、驍騎,俱照察哈爾例補充。
上從之。
八月戊戌,以江寧將軍博濟調補西安將軍。時西安將軍馬拉病歿,故有是。
命。
九月戊申,提督孫思克奏報「員外郎馬迪等為噶爾丹屬下蒙古所害。」 孫思克疏言:
欽差員外郎馬迪既至甘州,言「迪奉」
命往使於策旺阿拉卜灘、如提鎮標下守備千把等。
官有願隨行者,許迪㩦之而往。其兵丁亦令酌量帶去。〈臣。〉即與馬迪議撥。〈臣〉標兵十名,「肅州鎮標」及各路兵二十名。〈臣〉「與肅州總兵官潘育龍,遊守千把等官共捐助,每人馬各二匹,駝各一頭,併給食物。」其願隨行者,有〈臣〉標中營守備高天福、肅州總兵官標下右營千總馬惟恆,撥隨馬迪出嘉峪關而去。今據肅州總兵官潘育龍呈稱:鄉導蒙古巴素隨馬迪前去,今歸《報》云:「馬迪諸人行至哈密地方,距城五六里許駐劄,有噶爾丹屬下蒙古五百,忽攘臂殺馬迪及筆帖式諸人,盡劫馬駝行李而去。執原任郎中格什、守備高天福、千」總馬惟恆,併受傷未受傷兵共二十四人,到哈密城,未知存亡。據報以
聞。
辛酉
命遣兵備大同。先是撥每佐領鎗手護軍各一名。前
「鋒親軍護軍各十名,漢軍火器營兵二千,給與修整器械銀各十兩。《左翼》撥都統阿什坦、宗室公華善、護軍統領噶爾馬、副都統噶爾璧、碩代、納親、方格,火器營撥都統鄂倫代、副都統孫徵灝。《右翼》撥都統巴渾、德希福、護軍統領蘇丹、副都統鄂克濟哈、趙山、達寧阿、龍什庫,火器營撥都統諾邁、副都統李林隆,《前鋒》」 撥統領碩鼐在京預備。至是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等曰:「著將現備兵內。」每
佐領撥護軍七名、前鋒四百名、火器營一半,於十月下旬遣往大同養馬整備。應遣大臣,兵部奏聞。除隨駕護軍一名及京城備兵之事亦著議奏議。
曰遣往大同預備之兵。除前所撥預備兵內、隨
駕從圍。每佐領下護軍一名、所餘護軍七名、俱令遣
往。每旗應遣護軍參領五員,每參領下遣護軍校五員。前鋒四百,每旗或前鋒參領或前鋒侍衛各一員,前鋒校各三員。火器營兵一千,每翼或協領或參領各二員,每旗章京各三員,驍騎校各三員。此軍於十月下旬發行,起行日期,交欽天監選擇。此軍係在口內養馬駐備,其行糧草料,交戶部照例給發。至京城所備現剩前鋒四百名,每佐領下撥親軍各一名,鎗手護軍各一名,驍騎各二名,火器營一千名,於此再增撥每佐領下護軍各二名預備。此項增撥護軍人等,亦照賞銀十兩。所備之砲,及因砲所撥都統、副都統官兵、包衣官兵,依舊預備。既增發護軍各二名,則每旗應增撥護軍參領各一員,每參領下撥護軍校各二員。所備大臣內,應遣何人往備大同。應撥何人預備京城。伏候
上裁得:
旨、「著都統希福、阿什坦、護軍統領蘇丹、副都統噶爾」、
璧、鄂克濟哈、趙山、方格、火器營都統諾邁、副都統孫徵灝去,以希福為將軍,授之敕印;以護軍統領噶爾馬為前鋒統領,遣之前去;留前鋒統領碩鼐於預備軍中。餘如議。尋兵部以遣往大同兵所撥
大臣內應以何人為參贊,奏請。
上命都統諾邁、護軍統領噶爾馬蘇丹為參贊。
乙丑
「命酌減備兵。」時噶爾丹遣使額爾德尼綽爾濟等奉
表請
安入貢。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等曰:「覽《噶爾丹》奏詞語」
恭順,並無不軌之意。詢諸來使,亦無他故。今備兵而無所用,似乎徒勞士卒。然噶爾丹非可信之人,如不之備,萬一有事,又貽後悔。應備與否,爾等與議政諸臣會議具奏。議噶爾丹斷乎不來,然備兵
不過略費錢糧並無所勞苦也如有警息自此出兵較自大同前行甚便且所備之兵俱已賞給銀兩此軍似仍預備大同為宜至目下並無實音則京城前所預備之兵仍應預備後增撥護軍二名應請停止。奏入。得。
旨遣備大同。每佐領護軍七名。內減去一名、留於京城預備兵內、後增撥護軍二名。著停止
戊辰
敕諭噶爾丹及達賴喇嘛。時噶爾丹疏言:「前為《折卜》」
尊丹巴土謝圖汗之故,陳奏三言,乞以一言為定。初意即欲往請
《弘仁》發《回七旗》於故土。止因地方既遠、糧騎不足。且
我未歸之前,凡所留輜重俱被策旺阿喇卜灘劫去,諸物無存。今惟恃達賴喇嘛之恩,得以安集。謹將我從前遲久之處,遣使陳奏,請
敕裁斷。奏至
賜噶爾丹《達賴喇嘛敕》:
敕諭噶爾丹曰:「朕撫馭天下,惟欲率土無事,各享安」
「樂,原不欲興戎耀武、荼毒生民。今爾疏稱為折卜尊丹巴土謝圖汗之故,上奏三言,乞以一言為定,併請發回七旗於故土。前者爾喀爾喀、厄魯特交惡相攻,朕念兩國皆奉貢之邦,不忍坐視黎民塗炭,遣使於達賴喇嘛,令屢諭爾等和好。爾不奉朕旨。及達賴喇嘛之言,戕伐喀爾喀七旗,喀爾喀人等紛紛離散,各無衣食,皆來歸朕求生。然爾違朕之旨,朕並未嘗以介意。乃爾復以追喀爾喀為名,深入我邊徼,直至烏闌布通地方。及發兵問故,爾兵輒先攘臂,我軍始與之戰。爾大敗窘迫,跪於威靈佛前,誓不犯中華皇帝屬下喀爾喀以及眾民。印文、誓書現在。且濟隆庫圖克圖亦在,及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往爾處。爾頂禮達賴喇嘛所遺佛像而設誓曰:『我斷不違旨矣。前者深入邊境已自知罪佛在此,而敢不以我罪為罪乎?聖上即佛天也。乞姑宥我。所奏亦甚明朕以爾言為信遂止各路軍馬不使窮追此亦爾所灼知也。喀爾喀人等窘迫來歸若不收養則皆至死地是以朕親出閱安插近邊,給糧米畜產以活之。今尚窮困未甦、死亡殆盡。或一旗僅存數人,喀爾喀並無糧畜,如遣回故土,誰養之乎?且喀爾喀人等肯明知饑餓而歸死乎?前以養喀爾喀之故,曾敕達賴喇嘛遣諭爾等』。」 達賴喇嘛亦甚喜,奏言:「喀爾喀如此窮餓、博施惠養,與佛慈悲同行。」 聞之不勝懽忭。博碩克圖原當從濟隆之「言而竟不從大君宜責而誅之,乃俯憐眾生有如赤子復垂恩宥。今以其疏發汝汝其視之。若達賴喇嘛致書於爾或有異言爾亦陳奏可也。前聞策旺喇卜灘與汝不睦流言未審虛實是以遣學士達虎等《往問策旺喇卜灘》請朕加恩故遣員外馬迪等往頒恩賜並不欲敗汝事而遣之也。所差馬迪既為爾之人所害,敕書現在爾所爾視之自不謬也。今《嘉峪關報》稱馬迪同行之人名巴素者歸告曰:『我等八月十一日行至哈密有厄魯特噶爾丹屬下圖克齊哈什哈哈爾海達顏額爾克兩人為首率兵五百許奪去員外馬迪等馬駝行李戕害員外郎馬迪及筆帖式撥什庫等。其他兵卒亦有被掠者,亦有留於哈密者。從來爭戰之國無害往來使人之理。烏闌布通地方,爾雖與我軍拒戰然前所遣使人察罕古英、寨桑、阿卜都賴、額爾克寨桑等千有餘人俱遣大臣送出境外歸還於汝。果宜加害則爾目下所遣使人朕即不許歸何不可乎?爾前所奏言朕許以折卜尊丹巴土謝圖汗𢌿汝』」 ,此小人,欲自脫其身而有此言耳。果有此旨,豈不早諭汝乎?況執來降之人以畀讎人,有是理乎?前亦嘗以此諭汝矣。今爾背棄誓言,索我降人喀爾喀,害我奉差策旺喇卜灘之使臣馬迪諸人。以此觀之,是爾陽奉達賴喇嘛之言,而陰違達賴喇嘛之命全棄誓言,生事起釁,彰彰明矣。達賴喇「嘛曾令汝犯我使臣,索我降人乎?況喀爾喀人等朕已養之數年。方且俟其生聚將擇可居之地安插之。爾如此背誓生事本應不納爾使逐之歸去。但念爾使皆係小人必至困迫是以放入仍使貢獻市易。今將爾背誓及爾人害我使臣之事,詳《開敕》中。發爾使沙哈孫巴克綽爾般下齎往。其餘俟市易畢遣歸。其即查明害我使臣之事,及汝欲陳之言,具疏與現在羈留之人一併奏遣,朕當熟籌一策焉。」 以上情事,已頒諭達賴喇嘛矣。
敕諭達賴喇嘛曰:「朕奉承」
「天命統馭萬邦」,惟以人民得所為至願,是以「率土有邦。」
「無不恪恭來享,亦無不遵朕詔旨。爾喇嘛領奉佛法,濟度眾生。西域蒙古,亦尊奉爾喇嘛之教。朕與爾道法本一,心志亦同。是以喀爾喀、厄魯特之事,朕多與爾喇嘛商量。前聞厄魯特、喀爾喀交惡相攻朕遣使於爾喇嘛,欲與汝共息其爭,使相和好。爾即欣然發使,同往噶爾丹所,不啻三四矣。噶爾丹竟不遵我諭」和之旨,而破喀爾喀,以致喀爾喀極流亡,無衣無食,匍匐歸朕以求活。然朕猶未
嘗因拒命之故,有惡於噶爾丹。其後噶爾丹復借追喀爾喀為名,深入我邊境,直至烏闌布通。及發兵問故,噶爾丹兵又先犯我顏行,我軍始與之戰。噶爾丹大敗,不得已,跪誓於威靈佛前,謂永不犯中華皇帝屬下喀爾喀以及眾民。誓書印文,具在見証。濟隆庫圖克圖亦在迨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前往噶爾丹頂,理爾喇嘛所遺佛像,而誓曰:「我斷不復違旨矣。深入邊界,實我之罪。佛在此,敢不自服乎?聖上即佛,天也,乞終宥我。」 所奏甚明。朕以噶爾丹誓言為信,止各路軍馬,不使窮追,此亦噶爾丹之所明知也。以敕諭爾喇嘛,不啻數次矣。喀爾喀人等困極來歸,若不收養,則皆死亡。是以朕親出閱,安插近「邊,給糧畜以養之。今尚窮困未甦,僅有七旗之名,死亡殆盡,有一旗僅存數人者。喀爾喀並無騎無糧,倘遣歸故土,其誰養之?豈有明知饑餓而肯就死地者乎?前以賑濟喀爾喀之故,曾敕諭爾喇嘛,亦遣諭噶爾丹。爾喇嘛亦甚喜,言喀爾喀如彼窮餓,全而活之,真佛之慈悲也!」 聞之不勝懽忭。博碩「克圖原應從濟隆之言而竟不從大君宜責而誅之,乃俯恤眾生有如赤子、仍加恩宥,汝奏尚在。今噶爾丹違棄誓言云為折卜尊丹巴土謝圖汗之故。上奏三言,乞以一言為定,發回七旗於故土。又前聞策旺喇卜灘與噶爾丹不睦,流傳之言未審虛實,故遣學士達虎等往問其故。策旺喇卜灘請」 朕加恩勿絕乃遣員外馬迪等往頒恩賜並非欲敗噶爾丹之事也。今《嘉峪關》報有員外郎馬迪同行之人名巴素者歸告曰「我等八月十一日至哈密有厄魯特噶爾丹屬下圖克齊哈什哈哈爾海達顏額爾克兩人為首率兵五百許奪員外郎馬迪之馬駝行李器械戕害員外郎馬迪及筆帖式撥什庫等,其他人等亦有被擒者,亦有留於哈密者。從來戰爭之國,無害往來使人之理。烏闌布通地方,噶爾丹雖與我軍拒戰,而噶爾丹所遣使人察罕古英、寨桑、阿卜都賴、額爾克寨桑等千有餘人,俱命大臣送之出境,遣歸噶爾丹。且喀爾喀人等,朕方欲養之數年,待其生聚,擇可居之地安插之噶爾丹背棄誓言、奏索我措置已畢之折卜尊丹巴土謝圖汗,又將遣往策旺喇卜灘之使臣戕害。以此觀之誠反覆奸頑之徒也。已將彼罪備開敕內,付其貢使齎往令彼覆奏噶爾丹陽奉爾言,肆為欺罔;陰則不從爾言、不奉爾教,生事妄行彰彰明甚不知爾意以為何如。今以噶爾丹生事,朕秣馬勵兵、治具已畢。俟噶爾丹回奏、以決一策。特以此故。命伊什格隆齎敕諭汝知之。」
十月辛卯
諭「大同暫停備兵。」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等曰:「近欲發兵備大同。但天時」
「寒冷,若竟無事,則士卒徒勞。倘不加預備,萬一有警,又恐不及。朕意欲暫停發兵至大同,以現在京城喂養之馬駝驅往大同飼秣。如有當行之事,立發京城所備之兵星馳而往。即乘所飼之馬,似於事無誤。爾等可集議具奏。」 隨議奏言:
上諭:「極當。應暫停發兵,往備大同。查大同現有積貯」
之糧。請以每佐領所喂駱駝一頭,馬六匹,再增馬四匹,共得一萬二千有餘,但在大同一處牧養,恐不能容。查宣府亦有米糧,應將馬駝分五旗於大同,分三旗於宣府,交直撫、晉撫,撥賢能道府分附近州縣喂養,勿致瘉斃。如豆不足,以米代之。其解送此馬駝者,每佐領下派《撥什庫》驍騎,每參領下派章京,每旗派參領按旗起程解往。更撥戶兵兩部司官將馬駝面交地方官喂養此馬駝於途中每站支空草一束喂之。凡喂此馬駝者照京城喂養之法自初喂日起每馬駝給料八倉升草七觔。兩月滿後減二升再喂一月後又減二升。至來年三月再奏請
旨「奏入。」
上「是其議。著將每佐領現養駱駝一頭、馬六匹發往。」
宣府大同喂養所、增馬四匹。令於京城喂養。暫停。發兵往備《大同》
乙未
命罷備巴圖爾額爾克濟農之兵。先是,以備巴圖爾
額爾克濟農之故,撥鄂爾多斯六旗、吳喇忒三旗、喀爾喀七旗共四千五百名,兵各在本地預備。至是,理藩院奏言:「今巴圖爾額爾克濟農業已歸誠,向所備兵,伏乞罷之。」
上曰:「可罷備兵。令吉爾他布等遠展哨汛。以探聲息。」
十一月丁卯發
《敕諭噶爾丹》。時噶爾丹之使額爾德尼綽爾濟色卜。
登額爾克白等,挾噶爾丹書劄,散布內屬蒙古。
上聞之,乃發敕諭噶爾丹。
《敕》曰:「朕統御萬邦惟願天下之民共享昇平無生事」
「無作亂兼容并包,誠心撫恤。殘刻之事,素所不為。諸國遠人,誠能恭順職貢,不改其常,朕益加愛惜,施恩不絕。若陽奉陰違,狡詐百出者,朕未嘗不知,亦不究竟,每從寬教戒,冀其改悔自新。是以中外之人,無不歸誠向化。雖極隱密之事,必來奏聞,無敢欺蔽。今爾所遣奉貢使人,持爾書來,與朕屬下蒙古,告以爾語,皆以奏聞於朕。朕盡知之矣。」 此等譎詐祇自欺取禍而已何能欺人。且朕屬下蒙古皆世受豢養厚恩。豈能負朕而墮汝計乎?據爾《書》云:為宗喀巴之法而行朕不得不將護持宗喀巴之法為之宣布。本朝龍興之際與達賴喇嘛道一風同延召達賴喇嘛至京此天下之所共知也。康熙八年達賴喇嘛疏稱,「前蒙皇上惠賜臣敕、印仗,一統大君之仁慈,平治土伯特國三部落,而紅帽、帕克木取兩族之人而去,請將伊等還歸於噶爾馬。朕即降旨,特遣官取紅帽、帕克木發還。」 康熙十三年,達賴喇嘛疏稱,「巴忒馬三寶瓦巴克什之經,請敕諭中國僧俗勿得誦習。朕即降敕禁止僧俗概不許誦習。」 康熙十八年,達賴喇嘛疏稱:「自聖主三朝以來,道一風同。謹將平治漢人土伯特、蒙古之要略,奏請睿覽。」 其奏尚在。累代以來,宗喀巴之法,達賴喇嘛之教,與朕相符。是以朕此地所行,皆宗喀巴之法。達賴喇嘛之教,喇嘛班第所服皆黃帽,所誦皆達賴喇嘛之經。朕之敬禮若是,爾喀爾喀、厄魯特,未必「如朕之敬禮宗喀巴之法與達賴喇嘛之教也。且達賴喇嘛洞見朕護持宗喀巴黃帽之法而深相信服,故凡事直陳無隱。朕亦以蒙古諸事與之共決,歷年通使不絕。」 於此,可以知朕與達賴喇嘛道法合一久矣。爾喀爾喀、厄魯特之人,陽則誑言為宗喀巴之法、達賴喇嘛之教而行,陰則違之,率土「皆知。爾前者敗於烏闌布通之時爾屬下人皆驚懼而謗汝俱請降朕朕素無離間害人之意是以准爾誓書訓爾等以依常安處勿懷異心」 此伊拉古克三庫圖克圖所深知也。至於策旺喇卜灘雖聞與汝不協朕但恤其貧苦加之以恩而已未有使與汝惡之意。此皆至實之情朕思爾斷無此等「譎詐之事,必爾下人及爾使人欺爾而離間之耳。然若輩如此行事,豈使汝善全之意乎?爾當熟計之,朕凡有所聞見,即與宣說,向無隱諱,特開始末,降敕諭爾知之。此敕交與來使齎往。」
戊辰,烏喇佐領畢立克圖以噶爾丹使人所授書出首。先是噶爾丹於烏闌布通之地為我軍所擊走,內大臣蘇爾達與土謝圖親王沙津、達爾漢親王班第等共商,遣阿喇善下人俄齊爾等,令止噶爾丹。於是眾皆疑科爾沁,以為已附噶爾丹矣。將軍薩卜素傳郭爾羅斯、吳爾圖、納蘇圖台吉之言,亦疑科爾沁密「奏其有異心。」
上以科爾沁臣服已久、斷無此意。略不之疑。至是,烏
喇佐領畢立克圖,往厄魯特館中,遇噶爾丹使人濟爾哈郎格隆,見之,問:「爾為誰?」 畢立克圖曰:「吾乃科爾沁台吉。」 濟爾哈郎格隆又問曰:「爾識土謝圖王否?」 畢立克圖曰:「我係土謝圖王親信之人。」 濟爾哈郎格隆遂延畢立克圖入其廬,飲之酒,使誓於佛前,出書一封授之,令致土謝圖王。復贈畢立克圖貂皮一張、猩猩氈一件。畢立克圖以其事密首。
上取其書,留中不令宣露。
甲戌
授提督孫思克振武將軍。時孫思克以軍政自陳; 上曰:「孫思克自簡用提督以來,克副委任;和輯兵民。」
「殫心籌畫。久鎮巖疆。勞績懋著。深為可嘉。著加授將軍彈壓地方。以示朕獎勵勞臣之意。」 尋授《振武》
將軍
十二月壬寅,發官兵駐防右衛。
上以「西北」有警,前命戶部尚書《馬齊》、兵部尚書索諾、
和、往勘歸化城駐兵之地。至是馬齊等奏言、〈臣。〉等。
往歸化城時恭請
訓旨。「奉」
命將內外地方加意詳勘。〈臣〉等欽遵。至大同,見所屬
「右衛地方,離殺虎口十七里。殺虎口離歸化城一百八十里。右衛與歸化城相近,移右衛人民出城外,令住郭內,城中蓋造房屋,可以駐兵。口外迤北五十里,東西五十里內,所有熟荒地畝,近者給兵,遠者給大臣官員。歸化城小,地荒田鹵,難以耕種。歸化城西南三十四里外,則為渾津村,村南十里外,有渾津巴兒」 哈孫舊城基址,「城北有大土爾根河,向西而流,四圍三里餘,宜展此城,將北面從河邊向南二十丈,為城北址。」
一面三里、築土為城、造房、駐劄官兵。城之四圍、所有田地、可取以給官兵耕種。奏入、
命議政諸臣議。議曰:「歸化城之渾津巴兒哈孫無城。」
右衛現有城,且近歸化城,大宜駐兵。其往駐時,應撥每佐領護軍三名、驍騎三名、漢軍火器營兵一千駐劄。撥發時,有父子兄弟為親軍前鋒,情願往駐者,則令本佐領內護軍驍騎更代遣往。統以將軍一員,每翼護軍統領各一員,滿洲副都統各一員,漢軍副都統各一員,每旗協領各一員,佐領各七員,拖沙喇合番等官各七員,驍騎校各七員。其協領以實授參領遣往,護軍每旗以實授護軍參領各四員,護軍校各七員。漢軍一千名,以每翼協領各一員,每旗佐領各二員,拖沙喇哈番等官各二員,驍騎校各二員,令其約束。每佐領撥撥什庫六名,護軍撥什庫驍騎,仍照京城例給以錢糧,駐兵既發之後,按缺補足。其喀爾喀阿爾薩闌帶青等人丁,共二千八百九十七名,三丁合披一甲,可得甲九百六十五名。以五十名為一佐領,共計編成十九佐領。蒿齊忒郡王達爾馬吉里第旗下兵丁四百六十一名,亦以三丁合披一甲,共甲一百五十四名編為三佐領,所餘人丁作為附丁。此所編佐領中,選擇材幹善於約束之台吉頭目。授以佐領、驍騎校。附歸化城土默特兩旗在歸化城四圍遊牧。再撥綠旗馬兵一千、步兵二千駐劄。設總兵官一員。標下立為五營。每營設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其總兵官、候
上簡授遊擊以下官員、聽總兵官選品。缺相當者、具
奏「兵丁於本地召募。此綠旗兵駐劄之地,衙署、房屋、器械、糧餉、草料等項俟滿兵往駐之日再議,如有事當行。」 此新設總兵官及宣大兩鎮標下官兵俱聽將軍調遣。將軍以下佐領以上大小官員口糧及馬之草料一概停給,以口外五十里以內荒地給之,自力開墾。至護軍校、驍騎校及兵丁俱給以田,或僕從鮮「少、難以力耕,則護軍校、驍騎校、兵丁停給,給以口糧草料。夏秋停給草料,令在口外牧放。至所給拖沙喇哈番等官之田,撥遣大臣官員至殺虎口外開墾耕種。右衛城內所有民房,俱給價購買安插官兵。其房屋不足,令該撫擇賢能官於城內照數增造給之。所需錢糧,俱動支正項。造房工畢,再發」 官兵往駐。奏入。
上曰:「城內居民,若令移於郭外,必致困苦,可勿令遷。」
「移,照常居住。若造官兵房屋,城內難容,即於城外建造,此軍有事即行,不必授田,大臣官員亦宜給與口糧馬給草料。若動支錢糧建造官兵房屋,必致累民,亦不得速竣,應照湖灘河朔運米例捐造。著再議。」 隨議「此項駐劄官兵應給以口糧及馬匹。」
冬春二季草料、夏秋停給草料。令其牧放。其口糧草料一半折給一半本色。但大同府一年所徵本色米。撥給本地綠旗兵。所餘無幾。應停徵《地丁銀》、改徵本色米豆草束以給官兵一半之本色。官兵所住房屋間數應視荊州例給之。城內民居不必遷移。官兵住房城內不敷。則於城外建造綠旗官兵住房亦令建造。此項建造房屋、俱令捐助。餘如前議
上曰:「右衛駐劄滿兵,原為遇有機會,即時遣發故滿。」
兵。務使勢力有餘。至於綠旗官兵遇調用則宣大綠旗兵在近調發甚便停其添設其缺以滿洲官兵增駐可也。所發護軍之缺。應即補足代充驍騎火器營兵之缺。應行停止。官兵住房止交捐助者蓋造斷不堅固。宜仍撥往駐大臣官員監修。仍著覆議議應停增設綠旗官兵。其缺於前發每佐領
護軍三名,再增護軍三名,驍騎三名,再增驍騎一名。計每佐領兵為十名,使之往駐。其護軍每旗發實授護軍參領七員,內以一員為夸蘭大,設護軍校十四員以領之。駐兵既撥之後,其護軍之缺補足,驍騎、火器營兵之缺不必補足。造房之時,撥工部堂官一員。駐防大臣內每翼一員,每旗護軍參領一員,滿洲、蒙古章京各一員。每翼漢軍章京各一員、監造得
旨、「每佐領減去護軍一名、驍騎一名。餘如議。」隨授都
統希福為建威將軍,《噶爾馬》為左翼護軍統領,《四格》為右翼護軍統領,《方格》為左翼副都統,《馬七》為右翼副都統,《張素義》為左翼漢軍副都統,吳興祚為右翼漢軍副都統,令駐右衛。
甲辰,以群疑科爾沁密奏情事開誠。
《面諭》「時各部落諸王台吉以元旦來朝。」
上召集科爾沁諸王台吉。
諭土謝圖親王沙津等曰:「昔鳥闌布通之役,內大臣
蘇爾達及爾等共商遣爾屬下人俄齊爾等於噶爾丹眾皆疑爾等已附噶爾丹矣將軍薩卜素等亦皆疑之曾密奏以為爾等有異心後又有烏喇佐領畢立克圖以噶爾丹遺爾等之書密首。朕思《爾科爾沁》自
《太祖》、
太宗時歸附、世世職貢、相為婣親,歷有年所。爾等斷無
此意朕略無所疑,果有可疑,亦不如是顯然宣諭爾等矣。
明諭之頃、沙津免冠叩首奏曰:「眾皆疑我《科爾沁》有」
異心。既有密奏,而《畢立克圖》又舉首《噶爾丹》之書,蒙
皇上仁恕略不疑,我科爾沁反顯然。
《明諭》:〈臣〉亦何所措詞,但效死以圖報。
聖恩之高厚而已。且內大臣蘇爾達、原欲差〈臣〉之人。
於噶爾丹。〈臣。〉不之從。蘇爾達遂與達爾漢親王班第及〈臣〉《公同商議》,差阿喇善之人俄齊爾〈臣〉等。《世蒙》。
聖上寵遇優隆。〈臣〉等,豈有萌此意之理。其《科爾沁眾》
台吉亦皆懽忭叩首奏曰:「謂科爾沁俱附噶爾丹,則」〈臣。〉等。亦皆在其中矣。若非
聖上洞鑒此情、則〈臣〉等冤抑何能自白。〈臣〉等實無此。
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