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11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一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十六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一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一百十六卷目錄

 箏部彙考

  後漢劉熙釋名釋樂器

  應劭風俗通

  唐書南蠻驃國傳

  舊唐書音樂志

  宋陳暘樂書五絃箏 十二絃箏 十三絃箏 雲和箏 鹿瓜箏 鼓箏

  元史禮樂志

  明會典大樂制度

  王圻三才圖會箏圖說 𥱧圖說

 箏部藝文一

  箏賦           漢侯瑾

  箏賦           魏阮瑀

  箏賦           晉賈彬

  箏賦            陳氏陶融妻

  箏賦          梁簡文帝

 箏部藝文二詩詞

  和彈箏人         梁元帝

  和彈箏人          同前

  詠彈箏人        昭明太子

  詠箏            沈約

  詠箏           王臺卿

  詠箏           陳後主

  元圃宴各詠一物得箏     陸瓊

  聽箏          唐張九齡

  箏             李嶠

  觀搊箏           王灣

  聞鄰家理箏        徐安貞

  高樓夜彈箏         常建

  夜坐看搊箏         王諲

  春日行           李白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岑參

  宴席賦得姚美人搊箏歌    盧綸

  聽箏            李端

  宮詞            王涯

  夜聞商人船上箏      劉禹錫

  箏            白居易

  夜箏            前人

  聽箏            張祜

  贈彈箏者         溫庭筠

  贈彈箏者        元薩都剌

  贈彈箏人         明張羽

  聞箏二首         王廷陳

  贈箏人           楊慎

  聽李節彈箏        盛時泰

  箏            朱曰藩

  元宮詞以上詩     朱有燉

  生查子彈箏     宋歐陽修

  菩薩蠻箏 以上詞   晏幾道

 箏部選句

 箏部紀事

 箏部雜錄

 箏部外編

 阮咸部彙考

  舊唐書音樂志

  宋史樂志

  劉孝孫事原阮咸

  馬端臨文獻通考五絃阮

  明王圻三才圖會阮咸圖說

 阮咸部藝文

  和令狐僕射小飲聽阮咸  唐白居易

  聽摘阮詞        宋黃庭堅

  聽阮            劉過

  月夜獨坐憶錢塘暹師房聽施彥昭摘阮

               明鎦績

 阮咸部紀事

 阮咸部雜錄

 五絃部彙考

  唐書禮樂志

  舊唐書音樂志

  段安節樂府雜錄五絃

 五絃部藝文

  五絃行         唐韋應物

  五絃            張祜

  五絃           白居易

 五絃部紀事

 五絃部雜錄

樂律典第一百十六卷

箏部彙考

[编辑]

《後漢劉熙釋名》

[编辑]

《釋樂器》

[编辑]

「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

《應劭風俗通》

[编辑]

《箏》

[编辑]

謹按《禮樂記》:「五絃,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 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唐書》

[编辑]

《南蠻驃國傳》

[编辑]

貞元中,驃國進樂人。其工器有箏二:「其一形如鼉,長 四尺,有四足,虛腹,以鼉皮飾背,面及仰肩如琴,廣七 寸,腹闊八寸,尾長尺餘,卷上虛,中,施關以張九絃,左 右一十八柱。其一面飾彩花,傅以虺皮」為別。

《舊唐書》

[编辑]

《音樂志》

[编辑]

箏,本秦聲也。相傳云「蒙恬所造」,非也。制與瑟同而絃 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絃,此乃箏也。雜樂箏 並十有二絃,他樂皆十有三絃。軋箏,以片竹潤其端 而軋之。《清樂》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

《宋陳暘樂書》

[编辑]

《五絃箏 十二絃箏 十三絃箏》

[编辑]

《風俗通》曰:「箏,五絃筑身而瑟絃并。」涼州箏形如瑟是 也。京房制五音準如瑟,十三絃實乃箏也。阮瑀曰:「身 長六尺,應律數也;絃有十二,四時度也;柱高三寸,三 才具也;二手動,應日月務也。故清者感天,濁者感地。」 而唐唯清樂箏十二,彈之,為鹿骨爪,長寸餘,代指,他 皆十三絃。今教坊無十二絃者,不知五絃合乎五音, 十二絃合乎十二律,而十三絃其一,以象閏也。本朝 用十三絃箏,第一絃為黃鐘中聲,設柱並同瑟法,然 非雅部樂也。

十二中聲:一絃黃鐘清,二絃大呂,三絃太蔟,四絃夾鐘,五絃姑洗,六絃仲呂,七絃蕤賓,八絃林鐘,九絃夷則,十絃南呂,十一絃無射,十二絃應鐘,十三絃黃鐘清聲。

《雲和箏》

[编辑]

唐《清樂部》有雲和箏,蓋其首象雲,與雲和琵琶之制 類矣。于頔嘗令客彈琴,其嫂聽而歎曰:「三分之中,一 分箏聲,二分琵琶聲。」亦可謂知音矣。

《鹿爪箏》

[编辑]

梁羊偘素善音律,自造《採蓮歌》,頗有新致,妓妾侍列, 窮極奢靡。有彈箏陸大喜者,著鹿骨,爪長七寸。古之 善箏者,不獨此也。郝、索、謝常、桓伊、何承天之於晉,辛 宣仲之於宋,皆世所謂善箏者也。其得妙趣遺音者, 特雍門周而止耳。故時人謂之「雍門周」,能使喜者墮 淚,戚者起舞焉。

《鼓箏》

[编辑]

《說文》曰:「箏,鼓絃筑身樂也。」《英雄記》述袁紹使鼓箏於 帳中。《燉煌實錄》述索承宗:伯夷成善鼓箏。又張華令 郝生鼓箏。《史記》李斯曰:「彈箏而歌者,真秦之聲也。」《晉 書》曰:「桓伊撫箏而歌。」由此觀之,箏之為樂,真秦聲也。 古人非特鼓而彈之,亦撫而歌之者矣。昔魏文帝曰: 「斬泗濱之梓以為箏。」則梓之為木,非特以為琴瑟,亦 用之為箏者矣。凡此非君子常御之樂。魏之游楚,常 攜以自隨,君子不取也。

《元史》

[编辑]

《禮樂志》

[编辑]

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絃。

𥱧,制如箏而七絃,有柱,用竹軋之。

《明會典》

[编辑]

《大樂制度》

[编辑]

𥱧八架、每架用楸木為質、長三尺九寸。中虛、四周烏 木邊。上施九絃并柱子九。面繪金龍、并彩雲文。𥱧尾 垂綵線帉請幫助識別此字。二承以硃紅漆架、四角貼金綵色龍頭 四。各垂綵線帉請幫助識別此字。

《王圻三才圖會》

[编辑]

箏圖

箏圖

圖說

[编辑]

《隋音樂志》曰:「箏十三絃,所謂秦聲,蒙恬所作也。《傅子》 曰:『上圓象天,下平象地,中空準六合,絃十二,擬十二 月,乃仁智之器也』。」

𥱧

𥱧

圖說

[编辑]

與箏相似,七絃,有柱,用竹軋之。

箏部藝文一

[编辑]

《箏賦》
漢·侯瑾

[编辑]

於是急絃促柱,變調改曲。卑殺纖妙,微聲繁縟。散清 商而流轉兮,若將絕而復續。紛曠蕩以繁奏,邈遺世 而越俗。若乃察其風采,練其聲音。「美哉蕩乎!樂而不 淫。雖懷思而不怨,似《豳風》之遺音。」於是雅曲既闋,《鄭》 《衛》仍修。新聲順變,妙弄優游。微風飄裔,冷氣輕浮。感 悲音而增歎,愴嚬悴而懷愁。若乃上感天地,下動鬼 神,享祀祖宗,酬酢嘉賓,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 於《箏》者矣。

《箏賦》
魏·阮瑀

[编辑]

「惟夫箏之奇妙,極五音之幽微,苞群聲以作主,冠眾 樂而為師,稟清和於律呂,籠絲木以成資。身長六尺, 應律數也。故能清者感天,濁者合地,五聲並用,動靜 簡易,大興小附,重發輕隨,折而復扶,循覆逆開,浮沈 抑揚,升降綺靡,殊聲妙巧,不識其為;平調定均,不疾 不徐,遲速合度,君子之行也;慷慨磊落,卓礫盤紆,壯」 士之節也。曲高和寡,妙伎難工。伯牙能琴,於茲為朦。 皦繹《翕純》,庶配其蹤。延年新聲,豈此能同?陳惠《李文》, 曷能是逢?

《箏賦》
晉·賈彬

[编辑]

溫顏既緩,和志向悅,賓主交歡,鼓鐸品列。鍾子授箏, 伯牙擊節,唱《葛天》之高韻,讚《幽蘭》與《白雪》。其始奏也, 寒澄疏雅,若將暢而未越;其漸成也,抑按鏗鏘,猶沈 鬱之舒徹,何以盡美?請徵其喻。剖狀同形,兩象著也; 設絃十二,太蔟數也;列柱參差,招搖布也;分位允諧, 六龍御也。

《箏賦》
陳氏陶融妻

[编辑]

伊夫箏之為體,惟高亮而殊特。應六律之修和,與七 始乎消息。括八音之精要,超眾器之表式。后夔創制, 子野考成。列柱成陣,既和且平。牙氏攘袂而奮手,鍾 期傾耳以靜聽。奏清角之要妙,詠《騶虞》與《鹿鳴》。獸連 軒而率舞,鳳踉蹌而集庭。汎濫浮沈,逸響發揮。翕然 若絕,皎如復迴。爾乃祕辭豔曲,卓礫殊異;周旋去留, 千變萬態。

《箏賦》
梁·簡文帝

[编辑]

江南之竹,弄玉有鳴鳳之簫焉;洞陰之石,范女有游 仙之磬焉。若夫排雲入漢之美,含商觸徵之奇,罷雍 祠之麗響,絕漢殿之容儀,別有泗濱之梓,聳幹孤峙, 負陰拂日,停雪棲霜,嶔崟岝崿,元嶺相望,寄丹崖而 茂采,依青壁而懷芳,奔電碭突而彌固,嚴風掎拔而 無傷,途畏峰澀,人群罕至,乃命夔班,翦而成器,隆殺 得宜,修短合思。矩制端平,雕䤹綺媚。既而春桑已舒, 暄風晻曖。丹荑成葉,翠陰如黛。佳人採掇,動容生態。 值使君而有辭,逢秋胡而不對。里閭既返,伏食蠶饑。 五色之縿雖亂,八熟之緒方治。異東垂之野繭,非《山 經》之漚絲。於是制絃擬月,設柱方時。若夫鏗鏘奏曲, 溫潤初鳴。或徘徊而蘊藉,或慷慨而逢迎。若將連而 類絕,乍欲緩而頻驚。陸離抑按,磊落縱橫。奇調閒發, 美態孤生。若將往而自返,似欲息而復征。聲習習而 流韻,時怦怦而不竑。如浮波之遠騖,若麗樹之爭榮。 譬雲龍之無蔕,如笙鳳之有情。學離鶤之弄響,擬翔 鴛之妙聲。朱絃在手,擊重還輕。爾其曲也,雅俗兼施。 諧《雲門》與四變,雜《六列與咸池,王讚既工,阮賦亦奇曹后聽之而歡讌,謝相聞之而涕垂,至若登山望別 之心,臨流送歸之目,隴葉夜黃,關雲曉伏,睹獨鴈之 寒飛,望交河之水縮,聽鳴箏之弄響,聞茲絃之一彈, 足使遊客戀國,壯士衝冠。若夫楚王怡蕩,楊生娛志, 小國寡民,督郵無事,乃有燕餘麗妾,方桃譬李,本住 南城,「經移東里,納千金之重聘,擅專房之宴私,方美 珥而不減,擬甘橘而無嗤,聞削成於斜領,照玉緻於 鉛脂,度玲瓏之曲閣,出翡翠之香帷,腕凝紗薄,珮重 行遲。爾乃促筵命妓,御觴置酒,耳熱眼花之娛,千金 萬年之壽。白日蹉跎,時淹樂久,玩飛花之度窗,看春 風之入柳,命麗人於玉席,陳寶器於紈羅,撫鳴箏而 動曲,譬輕薄之經過。黛眉如掃,曼睇成波。情長響怨, 意滿聲多。奏相思而不見,吟夜月而怨歌。笑素彈之 未工,疑秦宮之詎和。若夫釣竿復發,蛺蝶初揮,動玉 匣之餘怨,鳴陽烏之始飛。逐東趨於鄭女,和西舞於 荊妃。足使長廊之瓦虛墜,梁上之塵染衣。鱏魚遊而 不沒,白鶴至而忘歸。於是」乎餘音未盡,新弄縈纏。參 差容與,顧慕流連。落橫釵於袖下,斂垂衫於膝前。乍 含情而移柱,或斜倚而續絃。照瓊環而俯捻,度玉爪 而徐牽。見微嚬之有趣,看巧笑之多妍。抗長吟之靡 曼,雜新歌之可憐。歌曰:「年年花色好,足侍愛君旁。影 入著衣鏡,裙含辟惡香。鴛鴦七十二,亂舞未成行。故 乃宋偉綠珠之好聲,文君慎女之清角。尚掩面而不 前,言韜輝而恥學。實獨立之麗人,乃入神之佳樂。」

箏部藝文二詩詞

[编辑]

《和彈箏人》
元·帝

[编辑]

橫箏在故帷,忽憶上絃時。舊柱離移處,銀帶手輕持。 悔道啼將別,教成今日悲。

其二

[编辑]

瓊柱動金絲,秦聲發趙曲。流徵含陽春,美手過如玉。

《詠彈箏人》
昭明太子

[编辑]

故箏猶可惜,應度幾人邊。塵多澀移柱,風燥脆調絃。 還作「《三洲曲》,誰念九重泉。」

《詠箏》
沈約

[编辑]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絃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

《詠箏》
王臺卿

[编辑]

依歌時轉韻,按曲動花鈿。促調移輕柱,亂手度繁絃。 惟有《高秋》月,秦聲未可憐。

《詠箏》
陳後主

[编辑]

文窗玳瑁影嬋娟,香帷翡翠出神仙。促柱點脣鶯欲 語,調絃繫爪鴈相連。秦聲本自楊家解,《吳歈》那知謝 傅憐。祇愁芳夜促,蘭膏無那煎。

《元圃宴各詠一物得箏》
陸瓊

[编辑]

「《三五》併時年,二八共來前。今逢泗濱樹,定減琴中絃。」 「鶴別霜初緊,烏啼月正懸。」

《聽箏》
唐·張九齡

[编辑]

端居正無緒,那復發秦箏。纖指傳新意,繁絃起怨情。 悠揚思欲絕,掩抑態還生。豈是聲能感,人心自不平。

《箏》
李嶠

[编辑]

《蒙恬》芳軌設,游楚妙彈開。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 鈿裝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聽西秦奏,箏箏有剩哀。

《觀搊箏》
王灣

[编辑]

虛室有秦箏,箏新月復清。絃多弄委曲,柱促語分明。 曉怨凝繁手,春嬌入慢聲。近來唯此樂,傳得美人情。

《聞鄰家理箏》
徐安貞

[编辑]

北斗橫天夜欲闌,愁人倚月思無端。忽聞畫閣秦箏 逸,知是鄰家趙女彈。曲成虛憶青娥斂,調急遙憐玉 指寒。銀鎖重關聽未闢,不如眠去夢中看。

《高樓夜彈箏》
常建

[编辑]

高樓百餘尺,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箏。 山高猿狖急,天靜鴻鴈鳴。曲度猶未終,東峰霞半生。

《夜坐看搊箏》
王諲

[编辑]

調箏夜坐燈光裡,卻挂羅帷露纖指。朱絃一一聲不 同,玉柱連連影相似。不知何處學新聲,曲曲彈來未 睹名。應是石家金谷裡,流傳未滿《洛陽城》。

《春日行》
李白

[编辑]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佳人當窗弄白 日,絃將手語彈鳴箏。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昇 天行。因出天池汎蓬瀛,樓臺蹙㳫波浪驚。三千雙蛾 獻歌笑,撾鐘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我無為 人不自寧。三十六帝欲相迎,僊人飄翩下雲軿。大帝 不去留鎬京,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小臣拜獻南」 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岑參

[编辑]

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絃十三柱,怨調慢聲如 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

和《白紵》。清風颯來雲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汝歸秦
考證
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

《宴席賦得姚美人搊箏歌》
盧綸

[编辑]

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令恨識遲。微收皓腕纏紅 袖,深遏朱絃低翠眉。忽然高張應繁節,玉指迴旋若 飛雪。鳳簫韶管寂不喧,繡幕紗窗儼秋月。有時輕弄 和郎歌,慢處聲遲情更多。已愁紅臉能佯醉,又恐朱 門嫌再過。昭陽伴裡最聰明,出到人閒纔長成。遙知 禁曲難翻處,猶自君王說小名。

《聽箏》
李端

[编辑]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絃。

《宮詞》
王涯

[编辑]

箏翻禁曲覺聲難,玉柱皆非舊處安。記得君王曾道 好,長因下輦得先彈。

《夜聞商人船上箏》
劉禹錫

[编辑]

大艑高帆一百尺,清聲促柱十三絃。揚州市裡商人 女,來占江西明月天。

《箏》
白居易

[编辑]

「雲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翦秋水,十指剝春蔥。 楚豔為門閱,秦聲是女功。甲鳴銀玓瓅,柱觸玉玲瓏。 猿苦啼嫌月,鶯嬌語泥風。移愁來手底,送恨入絃中。 趙瑟情相似,胡琴調不同。慢談迴斷鴈,急奏轉飛蓬。 霜珮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 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 燈下清歌夜,樽前白首翁。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

《夜箏》
前人

[编辑]

紫袖紅絃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絃凝指咽聲停 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聽箏》
張祜

[编辑]

十指纖纖玉筍紅,鴈行輕遏翠絃中。分明似說長城 苦,水咽寒雲一夜風。

《贈彈箏者》
溫庭筠

[编辑]

天寶年中事玉皇,曾將新曲教寧王。鈿蟬金鴈皆零 落,一曲《伊州》淚萬行。

《贈彈箏者》
元·薩都剌

[编辑]

銀甲彈冰五十絃,海門風急鴈行偏。故人情怨知多 少,《揚子江頭》月滿船。

《贈彈箏人》
明·張羽

[编辑]

先輩曾將舊曲傳,纖纖銀甲更堪憐。清和未數《湘靈 瑟》,嘹喨渾同蜀國絃。鶯弄晚風啼復歇,鴈飛秋水斷 還連。坐中北客聽來少,謾想當時一惘然。

《聞箏》
王廷陳

[编辑]

楚館明娃出,秦箏逸響傳。徘徊芳樹側,掩映雜花前。 鴈促玫瑰柱,鶯喧錦繡筵。年來哀怨切,復此感繁絃。

其二

花月可憐春,房櫳映玉人。思繁纖指亂,愁劇翠蛾顰。 換色歌頻變,留賓態轉新。曲終仍自敘,家世本《西秦》。

《贈箏人》
楊慎

[编辑]

綺筵雕俎換新聲,博取瓊花出玉英。肯信博陵崔十 四,平生願作《樂中箏》。

《聽李節彈箏》
盛時泰

[编辑]

酒清香藹夜搊箏,絃上涼生六月冰。但許風流擅南 館,不教飛夢繞西陵。

《箏》
朱曰藩

[编辑]

日者西園宴,雲和獨未收。絃張鶤轉急,柱促鴈相求。 靡靡縈懷切,纖纖繞指柔。多情如有待,庭樹莫先秋。

《元宮詞》
朱有燉

[编辑]

月夜西宮聽按箏,文殊指撥太分明。清音瀏亮天顏 喜,彈罷還教合鳳笙。

《生查子》彈箏
宋·歐陽修

[编辑]

含羞整翠鬟,得意頻相顧。鴈柱《十三絃》,一一春鶯語。

嬌雲容易飛。夢斷知何處。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

《雨》。

《菩薩蠻》
晏幾道

[编辑]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絃,細 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鴈。彈到斷腸時, 春山眉黛低。

箏部選句

[编辑]

魏曹植《幽思賦》:「搦素箏而慷慨,揚大雅之哀音。」 又《與吳質書》:「伐雲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 箏。」

晉傅元《箏賦》「陰沈陽升,柔屈剛興,元黃之分,推故引 新,迭為主賓,四時之陳。」

又《箏賦序》:「箏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 平似地,中空準六合,絃柱十二,擬十二月,設之則四 象存,鼓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 所造,非也。」

顧愷之《箏賦》:「其器也,則端方修直,天隆地平。華文素 質,爛蔚波成。君子嘉其斌麗,知音偉其含清。罄虛中 以揚德,正律度而儀形。良工加妙,輕縟璘彬。元漆緘 響,慶雲被身。」

梁江淹《燈賦》「照錦地之文席,映繡柱之鴻箏。」

陳顧野王《箏賦》,「調宮商於促柱,轉妙音於繁絃,既留 心於別鶴,亦含情於採蓮,始掩抑於紈扇,時怡暢於 升天。」

魏文帝詩:「齊瑟發東舞,秦箏奏西音。」

曹植詩:「彈箏奮逸饗,新聲妙入神。」

唐王昌齡《聽流人水調子》詩:「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 鳴箏與客心。」

李白《邯鄲南亭》詩:「清箏何繚繞,度曲綠雲垂。」

杜甫《遊何將軍山林》詩,「銀甲彈箏」用。

韋應物《聽鶯曲》:「秦女學箏指猶澀。」

元稹詩:「盡日風吹瑇瑁箏。」 李商隱詩:「露索秦宮井,風絃漢殿箏。」

又《送千牛李將軍赴關》詩:「絃危中婦瑟,甲冷望夫箏。」 項斯《宮人入道》詩:「將敲碧落新齋磬,卻進昭陽舊賜 箏。」

箏部紀事

[编辑]

《古今注》:「邯鄲女子秦羅敷出採桑於陌上。趙王見,欲 奪之。羅敷乃彈箏,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

《魏志呂布傳》註《英雄記》曰:「呂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 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布求還洛,紹 假布領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 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於帳側,偽使人於 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 起,亂斫布床被,謂為已死。明日,紹訊問,知布尚在,乃」 閉城門,布遂引去。

《晉書樂志》:「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彈箏,朱生善琵琶。」 《桓伊傳》:「謝安女婿王國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為人, 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會稽王道子昏 醟尢甚,惟狎昵諂邪。於是國寶讒諛之計,稍行於主 相之閒。而好利險詖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會之, 嫌隙遂成。帝召伊飲讌,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 無」迕,即吹為一弄,乃放笛云:「臣於箏分,乃不及笛,然 自足以韻合歌管。請以箏歌,并請一吹笛人。」帝善其 調達,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於臣必自不合, 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賞其放率,乃許召之。奴既吹 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 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聲節慷慨,俯仰可觀。安泣 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 甚有愧色。

《顧愷之傳》:愷之博學有才氣,嘗為《箏賦》成,謂人曰:「吾 賦比之嵇康琴」,不賞者必以後出相遺,深識者亦當 以高奇見貴。

《述異記》:「安定西隴道,其谷中有彈箏之聲,行人過聞 之,謂之彈箏谷。」

《宋書何承天傳》:「承天能彈箏,上賜銀裝箏一面。」 《襄沔記》:「辛居士名宣仲,隴西人。大明末,寓居襄陽縣 西六里,多植松竹,栖遲其下,靜默不交塵俗。林中起 一草廬,容膝而已。善彈箏,與淮南胡陶、京兆駱惠度 同志為友,常共讌集林下。陶能吹笛,惠度工歌,時人 謂之『三公樂』。」宋邵陵王休若為南雍州刺史,躬往造 焉,宣仲正在林中彈箏,了不迴顧,逡巡置箏於席,延 邵陵與語,纔述寒溫而已。時邵陵客有述其善音者, 援箏令彈,再三固請。答曰:「幸非王門伶人,何事見逼?」 占對詳雅,眾不能屈。

《梁書羊侃傳》:「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採蓮、棹歌兩曲, 甚有新致,姬妾侍列,窮極奢靡。有彈箏人陸太,喜著 鹿角爪,長七寸。」

《燉煌新錄》:「索丞宗伯夷成,善鼓箏悲歌,能使喜者墮 淚;改調易謳,能使戚者起舞。時人號曰『雍門』。」《周 魏書孫紹傳》:「紹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彈箏,紹後聞箏 聲,便涕泗嗚咽,捨之而去。」

《北齊書李元忠傳》:「元忠棄官還家,潛圖義舉。會高祖 率眾東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車,載素箏濁酒,以見高 祖,因進從橫之策,備陳誠款,深見嘉納。」

《孔帖》:唐樊彥琛妻魏者,揚州人。彥琛卒,值徐敬業難 陷兵中聞其知音,令鼓箏。魏曰:「夫亡不死,而逼我管 絃,禍由我發。」遂引刀斬指。

《麗情集》:「薛瓊瓊,開元第一箏手合璧。唐西舍利獻其國樂,至成都。箏二,其長四尺,有 四足,虛腹,以鼉皮飾背、面及仰肩。」

《嫏嬛記》:郭曖宴客,有婢鏡兒善彈箏,姿色絕代。李端 在坐時竊寓目,屬意甚深。曖覺之,曰:「李生能以彈箏 為題,賦詩娛客,吾當不惜此女。」李即席口號曰:「鳴箏 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絃。」曖大 稱善,徹席上金玉酒器,并以鏡兒贈李。

《全唐詩話》:樂天求箏於維揚,僧孺先有詩曰:「但愁封 寄去,魔物或驚禪。」樂天云:「會教魔女弄,不動是禪心。」 《因話錄》:李沂公妾名七七,善琴與箏。

《湖廣通志》:高駢在西川,築城禦蠻,朝廷疑之,徙鎮荊 南,作《聽箏詩》以見意曰:「昨夜箏聲響碧空,宮商信任 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吹將別調中。」

《青樓集》:金鶯兒,山東名姝也。美姿色,善談笑,搊箏合 唱,鮮有其比。賈伯堅任山東僉憲,一見屬意焉,與之 甚昵。後除西臺御史,不能忘情,作《醉高歌紅繡鞋》曲 以寄之。

《宋史吳越世家》:「太平興國三年,錢俶來朝,貢七寶飾 胡琴、五絃箏各四。」

《后妃傳》:「孝明王皇后常服寬衣,佐御膳,善彈箏鼓瑟, 事杜太后,得驩心。」

《墨莊漫錄》:東坡在杭州,一日遊西湖,坐孤山竹閣前 臨湖亭上,時二客皆有服預焉。久之,湖心有一綵舟, 漸近亭前,靚妝數人,中一人尤麗,方鼓箏,年纔二十 餘,風韻嫺雅,綽有態度,二客競目送之,曲未終,翩然 而逝。公戲作長短句云:「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 霞明。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 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 收,依約是湘雲。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列朝詩集小傳》:「顧璘字華玉,晚歲家居,文譽籍甚,喜 設客。每張讌,必用教坊樂工以箏琶侑觴。」

《江寧府志》:「教坊李節《箏歌》,何元朗品為第一。盛仲交 有《元朗席上聽彈箏詩》,元朗和之曰:『汨汨寒泉瀉玉 箏,泠泠標格映清冰。愁中為鼓秋風曲,不負移家住 秣陵』。一時擊節。」

箏部雜錄

[编辑]

《鹽鐵論。散不足》篇:「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 缶而已。」

《抱朴子·安貧篇》:「夫士以《三墳》為金玉,五典為琴箏。」 《因話錄》古簫都下,所謂排簫是也。今言簫管乃別器。 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絃,自黃帝令素女鼓 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止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 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今之制十三絃,而 古制亦有十二絃者,謂之秦箏。世俗有樂器而小用 七絃,名「軋箏」,今乃謂之𥱧。如是,則簫管以二物為一 名,𥱧箏以一名為二物矣。或云「蒙恬分瑟為兩」,則恐 無箏之義。

《古詩紀》王僧虔《技錄》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遺令, 使節朔奏樂。魏文製此辭,自撫箏和歌。歌者云:『貴官 彈箏』。」貴官即魏文也。

《資暇錄》:「今彈琴或削竹為甲,以助食指之聲者,亦因 汧公也。棄真用假,捨清從濁,人蓋靡知其由也。至如 箜篌之與秦箏,若能去假還真,其聲宛美矣。」

《後山詩話》:退之詩云:「長安眾富兒,盤饌羅羶葷。不解 文字飲,惟能醉紅裙。」此老有二妓,號絳桃、柳枝。故張 文昌云:「為出二侍女,合彈琵琶、箏也。」

《演繁露》:箏鼓絃,竹聲樂也。今箏未有以竹為之者。 《玉海》:隋何妥曰:「聖賢多習樂。」劉伯康《簧賦》,枚乘《笙賦》, 侯瑾《箏賦》。

《荊川稗編》:「頌琴十三絃,移柱應律,其制與箏無異,古 宮懸用之,合頌琴也。」是知箏本頌琴,後世以其似呼 其名,遂名之曰箏,而列之俗部,使頌琴受誣,不得躋 於雅,可歎也已。

《丹鉛總錄》:妓女彈箏銀甲曰「義甲。」

秦箏多撮,琵琶多拶。

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 宮商。元微之詩:「鳥啄風箏碎珠玉。」高駢有《夜聽風箏》 詩云:「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 纔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僧齊己有《風琴引》云:「按吳 絲調楚竹,高托天風拂為曲,一一宮商在素空。鸞鳴 鳳語翹梧桐。夜深天碧松風多,孤窗寒夢驚流波。愁 魂傍枕不肯去,翻疑住處憐湘娥。金風聲盡薰風發, 冷泛虛堂韻難歇。常恐聽多耳漸煩,清音不絕知音 絕。」王半山有《風琴》詩云:「風鐵相敲固可鳴,朔兵行夜 響行營。如何清世容高枕,翻作幽窗枕上聲。」此乃簷 下鐵馬也。今名紙鳶,曰風箏,亦非也。

《弇州山人稿》:溫庭筠「鴈柱十三絃,一一春鶯語。」陳無 己「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皆彈箏俊語也

箏部外編

[编辑]

《廣異記》:唐開元中,有張李二公同志相與於泰山學 道,久之,李以思宦辭歸。天寶末,李仕至大理丞,尋奉 使至揚州,途覯張子邀李同去,既至,門庭宏壯,儐從 璀璨,李甚愕眙,既而備極珍膳,食畢,命諸雜伎女樂 五人悉持樂器,中有持箏者,酷似李之妻,李視之尤 切,飲中而凝睇者數四,張問其故,李指箏者:「是似吾 室,能不眷顧?」張笑曰:「天下有相似人。」及將散,張呼持 箏婦,以林檎繫裙帶上,然後使回,遂各散去。李尋還, 試索其妻,裙帶上果得林檎。問其故,曰:「昨夕夢見五 六人,追云張仙喚搊箏。臨別以林檎繫裙帶上,方知 張已得仙矣。」

《杜陽雜編》:「元和中,故都尉韋宥出牧溫州,忽忽不怡。 江波修永,舟船燠熱。一日晚涼,乃跨馬登岸,依舟而 行。忽逢淺沙亂流,蘆葦青翠,因縱轡飲馬,而蘆枝有 拂鞭者。宥因閑援熟視,忽見新絲箏絃,周纏蘆心。宥 即拔蘆伸絃,其長倍尋,則試縱之,應手復結。宥奇駭, 因置於懷。行次江館,其家室皆已維舟入亭矣。宥故」 駙馬也,家有妓樂,即付箏。妓曰:「我於《蘆心》得之,頗甚 新緊。然沙州江徼,是物何自而來?吾甚異之。試施於 器,以聽其音。」妓將安之,更無少異,唯短二三寸耳。方 饌,妓即置之赴食,隨置復紉。及食罷就視,則已蜿蜒 舒展,選蠕搖動。妓乃驚告,眾來競觀,而雙眸瞭然矣。 宥駭曰:「得非龍乎?」遽命衣冠,焚香致敬,盛諸盂水之 內,而投於江。纔及中流,風浪皆作,俄有白龍長百丈, 拏攫昇天,良久乃滅。

《廣異記》:「河東裴晟,幼好彈箏,時有彈箏師善為新曲, 晟妹欲就學,難其親受。於是晟就學,轉授其妹,遂有 能名。久之,晟客江湘,卒於南楚。母妹在家,晟忽輕身 獨還家,驚喜問其故,云:『囊齎并奴等在後,日暮方至。 歡慶之後,因求箏彈,復令其妹理曲,有所誤錯,悉皆 正之,累正十餘曲,因不復見。須臾,喪輿乃至』。」

《冥音錄》:「廬江尉李侃者,隴西人,家於洛之河南。太和 初,卒於官。有外婦崔氏,本廣陵倡家,生二女,既孤且 幼,孀母撫之以道遠子未成人,因寓家廬江。侃既死, 雖侃之宗親居顯要者,絕不相聞。廬江之人,咸哀其 孤藐而能自強。崔氏性酷嗜音,雖貧苦求活,常以絃 歌自娛。有女弟篚奴,風容不下,善鼓箏,為古今絕妙」, 知名於時。年十七,未嫁而卒,人多傷焉。二女幼傳其 藝,長女適邑人丁元夫,性識不甚聰慧,幼時每教其 藝,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終莫究其妙。每心念 其姨曰:「我姨之甥也,今乃死生殊途,恩愛久絕。姨之 生乃聰明,死何蔑然,而不能以力祐助,使我心開目 明,粗及流輩哉?」每至節朔,輒舉觴酹地,哀咽流涕,如 此者八歲,母亦哀而憫焉。開成五年四月三日,因夜 夢寐,驚起號泣,謂其母曰:「向者夢姨執手泣曰:『我自 辭人世,在陰司簿屬教坊,授曲於博士李元憑。元憑 屢薦我於憲宗皇帝,帝召居宮一年,以我更直穆宗 皇帝宮中,以箏導諸妃出入。一年,上帝誅鄭注,天下 大酺。唐氏諸帝宮中互選妓樂以進神堯、太宗二宮, 我復得侍憲宗。每一月之中,五日一直長秋殿,餘日 得肆遊觀,但不得出宮禁耳。汝之情懇,我乃知也,但 無由得來。近日襄陽公主以我為女,思念頗至,得出 入主第,私許我歸,成汝之願,汝早圖之』。」陰中法嚴,帝 或聞之,當獲大譴,亦上累於主。復與其母相持而泣。 翼日,乃灑掃一室,列虛筵,設酒果,髣髴如有所見。因 執箏就坐,閉目彈之,隨指有得。初授人閒之曲,十日 不得一曲,此一日獲十曲。曲之名品,殆非生人之音。 聲調哀怨,幽幽然,鴞啼鬼嘯,聞之者莫不歔欷。曲有 《迎君樂》。正商調三十八疊《槲林歎》分絲調四十四疊秦王《賞金歌》:小石 調二十八疊《廣陵散》。正商調二十八疊《行路難》。正商調二十八疊上江虹。 正商調二十八疊《晉城仙》:小石調二十八疊《絲竹賞金歌》。小石調二十八疊 《紅窗影》:雙柱調四十疊十曲畢,慘然謂女曰:「此皆宮闈中新 翻曲。」帝尤所愛重《槲林歎》《紅窗影》等,每宴飲,即飛毬 舞盞為佐酒長夜之歡。穆宗敕修文舍人元稹撰其 詞數十首,甚美。醼酣,令宮人遞歌之,帝親執玉如意, 擊節而和之。敕祕其詞極切,恐為諸國所得,故不敢 洩。歲攝提地府當有大變,得以流傳人世,幽明異路, 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萬代一時,非偶然也。會 以吾之十曲獻陽地天子,不可使無聞於明代。」於是 縣白州。州白府刺史崔璹親召而試之,則絲桐之音, 搶摐可聽,其差琴調,不類秦聲。乃以眾樂合之,則宮 商調殊不同矣。母令小女再拜求傳十曲,亦備得之。 至暮決去。數日復來,曰:「吾聞揚州連帥取汝,恐有謬 誤,汝可一一彈之。」又留一曲曰《思歸樂》,無何,州府果 令送至揚州,一無差錯。廉察使故相李德裕議表其 事,小女尋卒。

《夢溪筆談》:「景祐中,太常博士王綸家常迎紫姑,其家 亦時見其形,但自腰以上見之,乃好女子,其下常為 雲氣所擁。善鼓箏,音調凄婉,聽者忘倦

阮咸部彙考

[编辑]

《舊唐書》。

《音樂志》

[编辑]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 太后時,蜀人蒯明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 咸所彈與此類,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 音律稱。

《宋史》

[编辑]

《樂志》

[编辑]

至道元年,太宗作九絃琴、五絃阮,別造《新譜》三十七 卷。凡造五絃阮:宮調、商調、鳳吟調、角調、徵調、羽調、黃 鐘調、無射商調、瑟調、碧玉調、慢角調、金羽調。變絃法 制,宮調,《鶴唳天弄》《鳳吟》,商調、《鳳來儀弄》《九二》。又以新 聲被舊曲者,宮調四十四曲,商調十三曲,角調十一 曲,徵調十曲,羽調十曲,黃鐘十九曲,無射商調七曲, 瑟調七曲,《碧玉調》十四曲,慢角調十曲,金羽調三曲。 阮成,以示中書門下,因謂曰:「雅樂與鄭衛不同,鄭聲 淫,非中和之道。朕常思雅正之音,可以治心,原古聖 之旨,尚存遺美。琴七絃,朕今增之為九,其名曰君臣 文武禮樂,正民心,則九奏克諧而不亂矣。阮四絃增 之為五,其名曰水火金木土,則五材並用而不悖矣。」 因命待詔朱文濟、蔡裔齎琴、阮詣中書彈新聲,詔宰 相及近侍咸聽焉。由是中外獻賦頌者數十人。二年, 太常音律官田琮以九絃琴、五絃阮均配十二律,旋 相為宮,隔八相生,並協律呂,冠於雅樂,仍具圖以獻。 上覽而嘉之,遷其職以賞焉。

《劉孝孫事原》

[编辑]

《阮咸》

[编辑]

唐中宗朝,元行沖為太常少卿,時有人於古冢獲銅 器,似琵琶而圓,獻於元公曰:「此阮仲容所造。」乃命工 人以木為之,音韻清朗,頗難為名,權以仲容之姓名 呼焉。夫阮公昔賢,豈可以其名字號樂器乎?元以其 形似月,其聲合琴,名為月琴。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五絃阮》

[编辑]

阮咸秦琵琶,而頸長過之,列十二柱焉。以木為之,聲 甚清徹,頗類《竹林七賢圖》所造舊器,因以「阮咸」名之, 亦以其善彈故也。太宗舊制,四絃上加一絃,散呂五 音。

呂絃之調有數法,大絃為宮是正聲,或為下徵,或為下羽。

阮類琴有濁、中、清三倍聲,上隔四柱濁聲也;應琴下 徽、中隔四柱中聲也;類琴中徽、下徽、下隔四柱清聲 也,類琴上徽。今太常樂工《俗譜》,按中隔第一絃。

第二柱上按《黃鐘》,第二柱下按《大呂》。

第二絃:

第一柱上按《太蔟》,第一柱下按《夾鐘》,第二柱下按《姑洗》,第三柱下按《仲呂》。

第三絃:

第一柱上按《蕤賓》,第一柱下按《林鐘》,第二柱下按《夷則》,第三柱下按《南呂》。

第四絃:

第一柱下按無射

第五絃:

第一柱下。按《應鐘》第二柱是《黃鐘清》,三柱是《大呂清》,第四柱是《太蔟清》,所有夾鐘清在下隔也。

凡此本應五音,非有濁中清之別也。今誠去四清聲, 以合五音,則《舜琴》亦不是過也。

《明王圻三才圖會》

[编辑]

阮咸圖

阮咸圖

圖說

[编辑]

武后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銅器,似琵琶而員,時 人莫識之。元行沖曰:「此阮咸所造。」命匠人以木為之, 以其形似月,聲似琴,名曰月琴。杜佑以晉《竹林七賢 圖》阮咸所彈與此同,謂之阮咸。或謂咸豐肥創此器 以移琴,聲四絃十三柱,倚膝摐之,謂之擘,以代撫琴 之艱。今人但呼曰阮。按蒯朗舊唐書作蒯明兩說互異未知孰是

阮咸部藝文

[编辑]

《和令狐僕射小飲聽阮咸》
唐·白居易

[编辑]

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還彈《樂府》曲,別占《阮家名》。 古調何人識,初聞滿座驚。落盤珠歷歷,搖珮玉琤琤。 似勸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時移音律改,豈是昔時聲。

《聽摘阮詞》
宋·黃庭堅

[编辑]

寒蟲催織月籠秋,獨鴈叫群天拍水。楚國羇臣放十 年,漢宮佳人嫁千里。

《聽阮》
劉過

[编辑]

絳蠟攢花夜氣橫,尊前更著許多情。卻將江上風濤 手,來聽紗窗摘阮聲。

《月夜獨坐憶錢塘暹師房聽施彥昭摘阮》

[编辑]

明鎦績

忽思吳客四條絃,出谷新鶯咽洞泉。一曲醉翁何處 聽,冬青樹底佛堂前。

阮咸部紀事

[编辑]

《唐書元行沖傳》:有人破古冢得銅器,似琵琶,身正圓, 人莫能辨。行沖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絃之, 其聲亮雅,樂家遂謂之阮咸。

《樂府雜錄》:「阮咸大中初,有待詔張隱聳者,其妙絕倫, 蜀郡亦多能者。」

《甘澤謠紅線》潞州節度使薛嵩家青衣,善彈,阮咸又 通經史,嵩遣牋表,號曰「內記室。」

《太平清話》:「紅線」善彈,阮咸手紋隱起如紅線,故名。 《宋史·吳淑傳》:淑嘗獻九絃琴、五絃阮頌,太宗賞其學 問優博。

《避暑錄話》:前輩嘗記太宗命待詔蔡裔增琴、阮各二, 皆以為然,獨朱文濟執不可。帝怒屢折辱之,樂成以 示文濟,終不肯彈,二樂復亦竟廢不行。

《玉海》:「祥符六年四月,詔以太宗所製曲名,及九絃琴、 五絃阮譜、字變絃法,付史館太樂局。」

《宋史》:「景祐二年,集賢校理李照,造葦籥、清管、簫管、清 笛、大笙、大竽、宮琴、宮瑟、大阮、大稽凡十一種,永備雅 器。」

《玉海》:「皇祐二年九月,帝御崇政殿,召近臣閱雅樂。因 出太宗琴阮譜賜群臣。」

《揮麈餘話》:「蔡元長自錢唐趣召,再拜,詔錫燕於太清 樓。上執爵,命掌樽者注群臣酒,又命宮娥撫琴劈阮, 已而群臣盡醉。」

《西湖志餘》:乾道三年三月初十日,車駕與皇后、太子 過宮,起居訖,即至靜樂堂看牡丹。太后邀太皇官家 同到劉婉容奉華堂,聽摘阮奏。曲罷,婉容遂奏太后 云:「近教得二女童,瓊華、綠華,並能琴阮,欲得就納與 官家則劇。」遂令各逞伎藝併進,自製阮譜十三曲。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了然居士素蓄東坡鐵杖洎 地字號阮真絕世之寶。「地」字號阮,亡宋之故物,「天 地元黃」,此四阮為絕寶也。泰和閒,祕於禁中,待詔孫 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上以此阮賜之。安仁屢求 之,其姊以阮見寄。舊制,宮掖中侍人不許與親戚通 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有如此者。

《妮古錄》:「臞仙有一阮阮銘,填金刻之,藏高元雅家。」

阮咸部雜錄

[编辑]

《墨莊漫錄》:「琴阮皆樂之雅者也。琴則人多能之,而藝 精者亦眾,至阮則人罕有造其妙者。中都盛時,有醴 泉觀道士王慶之頗有此樂。同時有安敏修者,以此 藝供奉上前,徽廟顧遇厚於倫輩,二人者其能相抗, 予在京師,皆嘗聽之。慶之則閒雅,多則古曲優逸不 迫;敏修則變移宮徵,抑怨取興,雜以新聲,然皆妙手」 絕藝也。後慶之不知存亡,敏修被擄北去,未幾竄而 南歸。今習阮者,未有能及此二人也。

五絃部彙考

[编辑]

《唐書》。

《禮樂志》

[编辑]

西涼伎有五絃,天竺、高麗、龜茲、安國、疏勒伎皆有之。 五絃,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 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搊琵琶。

《舊唐書》

[编辑]

《音樂志》

[编辑]

五絃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風俗通》云:「以手琵琶之, 因為名。」

七絃,鄭喜子作,開元中進,形如阮咸,其下缺少而身 大,旁有少缺,取其身便也。絃十三隔,孤柱一,合散聲 七,隔聲九十一,柱聲一,總九十九聲,隨調應律。 六絃,史盛作,天寶中進,形如琵琶而長。六絃四隔,孤 柱一,合散聲六,隔聲二十四,柱聲一,總三十一聲,隔 調應律。

《段安節樂府雜錄》

[编辑]
===
《五絃》
===
考證
貞元中,有趙璧者,妙於此伎也。白傅諷諫,有《五絃彈》。

近有馮季皋

五絃部藝文

[编辑]

《五絃行》
唐·韋應物

[编辑]

美人為我彈五絃,塵埃忽靜心悄然。古刀幽磬初相 觸,千珠貫斷落寒玉。中曲又不喧,徘徊夜長月當軒。 如伴流風縈豔雪,更逐落花飄御園。《獨鳳》寥寥有時 隱,碧霄來下聽還近。燕姬有恨楚客愁,言之不盡聲 能盡。末曲感我情,解憂釋結和樂生。壯士有仇未得 報,拔劍欲去忿已平。忿已平,夜寒酒多愁遽明。

《五絃》
張祜

[编辑]

小小月輪中,斜抽半袖紅。玉缾秋滴水,珠箔夜懸風。 徵調侵絃乙,商聲過指攏。只愁纔曲罷,雲雨去巴東。

《五絃》
白居易

[编辑]

清歌且罷唱,紅袂亦停舞。趙叟抱《五絃》,宛轉當胸撫。 大聲麤若散,颯颯風和雨。小聲細欲絕,切切鬼神語。 又如鵲報喜,轉作猨啼苦。十指無定音,顛倒宮徵羽。 坐客聞此聲,形神若無主。行客聞此聲,駐足不能舉。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所以綠窗琴,日日生塵土。

五絃部紀事

[编辑]

《北齊書李元忠傳》:「元忠子搔,字德況,少聰明,有才藝, 音律博奕之屬,多所通解。曾采諸聲,別造一器,號曰 八絃,時人稱其思理。」

《唐國史補》:趙璧彈五絃,人問其術,璧曰:「始則心驅之, 中則神遇之,終則天隨之。方吾浩然,眼如耳,耳如鼻, 不知五絃之為璧,璧之為五絃也。」

《文獻通考》:「林邑國,其樂有琴、笛、琵琶、五絃,頗同中國 制度。」

五絃部雜錄

[编辑]

《隋書音樂志》:「《葛天》八闋,《神農五絃》,事與功偕,其來尚 矣。」

《升菴詞品》:今之三絃,始於元時。小山辭云:「三絃玉指, 雙鉤草字,題贈玉娥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