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2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二十三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二十三卷目錄

 宗廟祀典部彙考十七

  明三世宗嘉靖十則 穆宗隆慶二則 神宗萬曆二則 愍帝崇禎二則

禮儀典第二百二十三卷

宗廟祀典部彙考十七[编辑]

明三[编辑]

世宗嘉靖十五年改建世廟遷三后主於奉先殿奉太祖及四祖於九廟定特饗時祫及大祫儀[编辑]

按《明會典》,嘉靖五年,建世廟於太廟之東北,以祀皇 考。至十五年,改建廟於太廟都宮之東南,題曰獻皇 帝廟。遂改世廟正殿曰景神殿、寢殿曰永孝殿,奉藏 祖宗帝后御容於其中。上諭禮官,「廟中一帝一后祔 葬,乃有二三后。令奉慈三后主。既不得祔廟,其遷祔 陵殿饗祭。」又以皇太后、太皇太后本子孫尊稱,稱睿 「皇后」、純皇后又嫌於嫡,改主題皇后,勿書帝諡。乃改 諡孝肅太皇太后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 皇后,奉遷神主於裕陵;孝穆皇太后為孝穆慈慧恭 恪莊僖崇天承聖皇后,孝惠太皇太后為孝惠康肅 溫仁懿順協天祐聖皇后,俱奉遷茂陵。又改諡悼靈 皇后為孝潔皇后,奉遷神主於奉先殿之西室,罷奉 慈殿祭 九廟特饗儀:一,前期太常寺奏請欽定捧 主官及齋戒、省牲,俱如常儀。一,前期一日,太常寺官 詣各廟,陳設如儀。一,正祭日,儀同前,惟祝文總一讀, 各廟俱捧主官行禮。 九、廟時祫儀與前時祫儀同。 奉懿祖、熙祖、仁祖、太祖神座皆南向,成祖而下東西 向,陳設樂章、祝文皆更定。而先期遣官祭告,如前 定《大祫儀》。前期一日,太常寺陳設如圖儀。正祭日,上 至廟戟門東帷幕,具祭服出,自戟門左門入,率捧主 官至祧廟及寢殿出主。捧主官請各廟主至太廟門 外,候五祖主至,闢殿門入,上安德祖主,捧主官各安 懿祖以下主訖,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 事。上至御拜位如常儀。懿祖而下、上香、獻帛獻爵、俱 捧主官代。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十五年冬十二月,九廟成,遂奉 祔太祖列聖及四祖神主。先是上召大學士李時、翟 鑾,尚書汪鋐及禮部尚書夏言於重華殿東室,諭曰: 「天地百神祀典俱已釐正,惟宗廟之制非古。」夏言對 曰:「古人建廟,恐制度卑小。今本朝太廟規模弘偉,若 一旦改作,恐事體重大。」上曰:「事體委的重大?」夏言曰: 「各立廟本是古禮,但他日致祭,陛下欲一日遍歷群 廟,恐勢不能。」上曰:「今日言廟制,未論到行禮處,即此 難行,或遣官亦可。」夏言曰:「古禮恐亦難盡復。」上曰:「盡 如古禮固難,但大體處不可不依擬。古人各立廟,只 是各全其尊,此等處卻當依。」夏言曰:「太廟當如何處?」 上曰:「太廟自不當動。」夏言曰:「寢殿祧廟如何?」上曰:「寢 殿、祧廟俱不動。」上又曰:「我皇考顧得饗世廟之祀,自 我文祖以下列聖,乃不得專廟以祀,朕心未安,卿禮 官宜即具奏。」言等退具奏間,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 上疏曰:「臣伏考洪武元年二月朔,我太祖高皇帝敕 諭儒臣曰:『自昔聖帝明王之有天下,莫嚴於祭祀。故 當有事,內必致其誠敬,外必備其儀文,所以交神明 也。朕誕膺天命,統一海宇,首建郊廟,以崇祀事。顧草 創之初,典禮未備,其何以交神明、致靈貺?其各具沿 革以進』。」於是輔臣李善長、傅瓛等、學士陶安等上議 曰:「『《商書》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則知天子七廟,自古有 之,不獨周制為然。若太祖百世不遷,三昭三穆以世 相次,此萬世不易之禮也。」今擬四代各為一廟,德祖 元皇帝居中,懿祖恆皇帝居東第一廟,熙祖裕皇帝 居西第一廟,仁祖淳皇帝居東第二廟。以四時及歲 除凡五饗,惟孟春特祭於高祖廟,孟夏、孟冬則各祭 於列廟。臣思我聖祖之制,斟酌三代,垂憲萬世,載在 國史,編諸《集禮》,聖子神孫所當世守,以為祈天永命 之鴻圖者。恭遇我皇上遵復四郊以祀天地日月,釐 正百禮以祭神祇帝王,而獨於宗廟之制屢形於御 札,宣於召問,有不能以自安者,誠有以見聖人之大 孝,天子之大禮,有聖人在天子之位,如之何其弗可 行也?朱熹曰:「天下有二件極大事,一是天地合祭,一 是太祖不特立廟,與諸祖同一廟,我太祖高皇帝有 萬世不朽之功者,宜饗萬世不遷之報,而今不獲專 饗特廟,以全南面之尊,端居宗祧,以統列廟之主,尊 卑長幼並列於一堂,而籩豆鼎俎分羅於一隅,信有 如朱熹之所云者。」今之議以為弗可行者,其說有四: 一曰地勢窄隘,二曰禮節繁難,三曰成憲宜遵,四曰 勞費當惜。臣請解其惑焉。夫以地勢窄隘為言者,臣 按《周禮匠人》:「營國,左祖右社,廟門容大扃七箇,闈門容小扃三箇。」鄭元註云:「闈門,廟中之門。大扃,牛鼎長 三尺。小扃,膷鼎長二尺。」以周尺較之,周之九廟之制, 亦甚儉矣。臣愚前奏《禘義》篇云:「請以今太祖為我萬 世不遷之廟。」太宗以下,各建特廟於今兩廡之地,制 度不必其崇高而務質朴之為貴,儀文不必其繁縟 而務簡素之為貴,有都宮以統廟而不必各為門垣; 有夾室以藏主而不必更為寢殿,庶尊尊有主而太 祖之位恒安而不遷,親親有倫而列聖之尊各全而 不瀆矣。夫以禮節繁難為言者。臣按《周禮》:「外宗掌宗 廟之祭祀,王后不與則贊宗伯」鄭元註云:「后有故不 與祭,宗伯攝其事,故王一獻,卿大夫以次代獻。」古禮 也。今若各建列廟特饗之時,我皇上躬行禮於太祖 之廟,其餘遣親臣代獻,如古諸侯助祭之禮,亦未為 不可,而何必拘泥丘濬十八日行禮之臆說哉?夫以 成憲宜遵為言者。臣按《中庸》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陳櫟註云:「祖父有欲為之志而未 為,子孫善繼其志而成就之;祖父有已為之事而可 法,子孫善因其法而遵述之。故武王、周公稱為達孝, 而況我皇上善繼太祖之志、善述太祖之事,以覲耿 光,以揚大烈,正所以遵我太祖之成憲也。」夫以勞費 當惜為言者,臣按《禮》曰:「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居」 室為後。《孟子》亦云:「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而況今日 之尺地寸土,皆我祖宗創業垂統之所貽,百官萬民 皆我祖宗休養生息之所致。以祖宗之土地而建祖 宗之廟,以祖宗之臣民而供祖宗之事,如之何其弗 可行也?臣愚見,嘉靖九年,宸衷獨斷,親定圖式,孟春 特饗之祭,正太祖南面之位,各有帷「幄,以權九廟之 制。各居一帷者,一時之權也;而各立一廟者,萬世之 經也。伏望遠法商、周之彝典,光復聖祖之舊制,則億 萬世太平之基,端在是矣。」上覽疏喜。有旨:「宗廟祀典 儀制,朕嘗有諭,輔臣、禮部便會官議了來說。」夏言得 旨大懼,乃會同武定侯郭勛及吏部左侍郎嚴嵩等 議,仍執同堂異室之說。惟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以 有天下,初為四親,各別立廟。德祖居中,懿祖居東第 一廟,熙祖居西第一廟,仁祖居東第二廟。「廟皆南向, 東西夾兩室、兩廡、三門,門設二十四戟。外為都宮。正 門之南,別為齋次,其西為饌次,門東為神廚。」其一時 制度,儼合古禮。嗣後改建太廟,始一遵同堂異室之 制。夫既遵古制以各立廟矣,一旦襲用漢、唐故事,是 蓋神謨英斷,必有所以然。議禮者終以為非古之制 也。恭遇皇上欲追復三代之禮,以成一王之制。嘗聞 「廟者,所以像生之有朝也;寢者,所以像生之有寢也。 建之觀門內,不忍遠其親也;位之左,不敢死其親也。」 是其營構之制,奠兆之所,各有定則,不可以意為者。 即今太廟南邊宮牆,東邇世廟,西阻前朝地勢有限, 輔臣禮官已奉有聖諭,太廟三殿俱不動,則是太廟 周垣之外,左右隙地不盈數十丈耳。若依古制,三昭 三穆之廟,在太廟之前以次而南,則今太廟都宮之 南至承天門牆,不甚遼遠,即使盡闢其地以建群廟, 亦恐勢不能容。若欲小其「規模,不必別為門牆寢廡, 則又不合古禮。況古人七廟九廟,制度皆同,太廟營 構已極弘壯,而群廟隤然卑隘,恐非所以稱生前九 重之居也。議者欲除太廟兩廡,則非特不中典禮,而 裁損廟制,事體尤重。且諸王功臣之祀,又將置之何 所?非臣等所敢聞也。況臣等恭睹世廟之制,蓋損於 太廟之數多矣。今欲建立群廟,其制度高廣,又豈可 損於世廟乎?且太宗比隆太祖,憲宗又我獻皇帝父 也,二廟規制,視世廟尤不當有一毫降損而後可。不 然,則聖心於此,又有所大不安也。今太廟之主,自我 太宗而下凡七聖,茲欲為立廟,將依古制為三昭三 穆,而止立七廟乎?將依商周之制,以太宗為百」世不 遷之宗,而加立七廟乎?夫規制既不可降損,而欲擬 諸世廟,森然並建七廟於太廟之南,豈惟地小不足 以容,恐宸居左偏,宮室太盛,以陰陽家說,未免有偏 缺壓制之嫌。此就地勢規制而言,臣等所不敢輕議 者也。竊謂即使各廟既成,陛下以一人之身,冠冕佩 玉,執圭服袞,循迂豐途,而欲於一日之間遍歷群廟, 為之興俯拜起,陞降奠獻,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 且將薾然疲倦,非獨筋力有所不逮,而日力亦有所 不給矣。議者乃引《周禮》「宗伯代后獻」之文,謂群廟之 中可以遣官攝祭,是又未嘗深惟禮意者。蓋古者宗 廟之祭,君后迭獻,是以后不與祭,則宗伯可以代獻, 謂同在一廟之中,而代后之亞獻者言也。未聞人臣 可以代天子行事,而遂主一廟之祭也。且古者諸侯 助祭,多同姓之臣,以之代攝,猶之為可。何也?同一祖 宗之子孫也。今之陪祀執事者,可以擬古之諸侯助 祭者乎?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是有故不得與祭。 而其心猶以為如不祭也。陛下之仁孝誠敬,可以終 「歲舉祭,止對越太祖之廟,而不一至群廟乎?且規制 必備,而成廟,門、垣、堂、廡、寢、室是也;儀文必備,而成陪 位、樂舞之數是也。今欲立為七廟或八廟之制,則每廟之中,致祭之時,皆當有樂舞之數、陪祀之位而後 可。」若曰降從簡易,而垣寢不備,樂舞不陳,主祭不親, 則是本欲尊之而反卑,本欲親之而反疏,未見所以 為隆重矣。先年大學士丘濬謂:宜間一日祭一廟,歷 十四日而遍七廟。此蓋無所據而強為之說,不自知 其言之涉於迂闊。此就禮節儀文而言,臣等所未敢 輕議者也。臣等竊聞先儒馬端臨曰:「後世之失禮者, 豈獨廟制一事?」而廟制之說,自漢以來,諸儒講究非 不詳明,而卒不能復古制者,以昭穆之位大拘故也。 必欲如古立廟,必繼世而有天下者,皆父子相繼而 後可。若兄弟世及,則其序紊矣。周孝王以共王之弟、 懿王之叔,繼懿王而立,故《晦菴廟圖》,宣王之世,則以 穆、懿、夷為昭,共、孝、厲為穆。夫穆王於世次昭也,共王 為穆王之子,於世次穆也;懿王為穆王之孫,則繼穆 王而「為昭」是也。孝王為共王之弟,而以繼共王為穆, 雖於世次不紊,然以弟而據孫之廟矣。至夷王為懿 王之子,世次當穆而圖反居昭,厲王為夷王之子,世 次當昭而圖反居穆,則一孝王立,而夷厲之昭穆遂 至於易位。於是晦菴亦無以處此,不過即其繼立之 先後以為昭穆,而不能自守其初說矣。又況宣王之 世,三昭三穆為六代,則所祀合始於昭王。今因孝王 廁其間,而其第六世祖昭王雖未當祧,而已在三昭 三穆之外,則雖名為六廟,而所祀止於五世矣。然此 所言者,昭穆祧遷之紊亂,不過一代而已。前乎周者 為商,商武丁之時,所謂六廟者,祖丁、南庚、陽甲、盤庚、 小辛、小乙是也。然南庚者,祖丁兄子,《陽甲》《盤庚》《小辛》、 小乙又皆祖丁子也。姑以祖丁為昭言之,則南庚至 小乙皆祖丁子屬,俱當為穆,是一昭五穆,而祖丁所 祀,上不及曾祖,未當祧而祧者四世矣。後乎周者為 唐,唐懿宗之時,所謂六廟者,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 宗、宣宗是也。然穆宗、宣宗皆憲宗之子,敬宗、文宗、武 宗又皆穆宗之子。姑以憲宗為昭言之,則穆、宣為穆, 敬、文、武為昭,是四昭二穆。而懿宗所祀,上不及高祖, 未當祧而祧者三世矣。蓋至此而不特昭穆之位偏 枯,而祧遷之法亦復紊亂。若必欲祀及六世,則武丁 之時,除太祖之外,必創十廟;懿宗之時,除太祖之外, 必創九廟而後可。且繼世嗣位者,既不能必其為弟 為子,而創立宗廟之時,亦安能預定後主之入廟者, 或穆多昭少,如殷之時;或昭多穆少,如唐之時哉?若 必欲昭穆不紊,則立廟之制,必須屬乎昭者,於太祖 廟之左建之;屬乎穆者,於太祖廟之右建之,方為合 宜。而預立六廟,定「三昭三穆以次遞遷」之說,不可行 矣。似反不如東都以來同堂異「室,共為一廟之渾成 也。」此則往哲之論,足證。今事就昭穆祧遷而言,臣等 所未敢輕議者也。聖諭以為皇考獻皇帝有世廟以 饗祀,而我太祖、太宗以下列聖,乃不得專有一廟,以 全其尊。斯言也,陛下純孝至誠,皇天列祖,實鑒臨之。 臣則以為列聖同饗太廟,已極尊崇,而皇考專居世 廟,獨為退遜。若「廟制大小不倫,行祀親攝或異,則尊 卑厚薄之分,反不足以稱陛下孝敬之誠矣。今孟春 陛下更定特饗之儀,正太祖南面之位,以為太廟之 始祖。又為列聖各設帷幄,祭俱南面,各自奠獻讀祝。 臣等仰服陛下酌古準今,因時制宜,儼乎各廟專祀」 之義。雖古人制禮精微之意,亦不過如是而已。今臣 等復議得:「太廟九間,同為一堂,雖有帷幄而無所間 隔,嫌於混同,未稱專尊之敬。請以木為黃屋,儼如朝 廷之制。每廟設一於殿之中間,又設帷幄於其中。太 祖居中盡北,太宗而下列聖依昭穆之序,以次稍南, 位置如古建廟之制。則太祖列聖各得以專其尊,又 足伸陛下親親尊尊之情,而於古禮」亦庶幾矣。此可 以作則萬世,而未可以為遷就權宜云也。彼朱子謂 太祖僻處一隅,與夫設祭一室,甚或無地以容鼎俎 者,事體大有不侔矣。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具題留 中。明年三月二十一日,有旨:「郊廟大禮,係國家重典。 朕於天地百神祀典,俱已釐正。惟宗廟之禮尚沿同 堂異室之制,未能復古,於心歉然。朕嘗稽我聖祖開 國之初,已曾建立四親廟,實有鑒於漢制之非。今具 載《大明集禮、存心錄》。祭祀禮儀,朕為子孫所當遵行。 見今太廟前堂後寢俱有定制,不必移其昭穆世數。 廟次伱部裡,便會同多官相度兩廡地方,議處規制, 停當來說。」於是夏言會同內閣輔臣張璁、李時、翟鑾、 司禮監太監張佐、黃偉、鮑忠、韋霦、張欽,內官監太監 高忠,武定侯郭勛等,吏部尚書王瓊等恭詣太廟,遍 歷兩廡地方,繚垣前後左右周旋諦視,奏曰:「恭惟陛 下大孝尊祖,既奉太祖高皇帝為太廟始祖,特正南 面之位。惟我太宗文皇帝定鼎北都,建子孫萬世長 業治功,與我高皇帝比隆重光。茲欲稽古」建廟,宜極 追崇。當別立一廟於太廟之東,百世不遷,擬之周文 世室,不在三昭三穆之數。其昭穆六廟,臣等初議,以 為自古宗廟,必有前堂後寢,周垣門廡,方稱禮制。隨 該督令官匠丈量得太廟門牆內進深八十一丈二尺,東西牆內原空東西各廣一十四丈四尺。先議因 廟門內進深太淺,欲將廟「門往南展移十丈五尺,因 東西牆內橫過太狹,欲各展十丈一尺。昨日陪祭之 後,該內閣輔臣會同諸臣復議,不必展動東西大牆, 止以牆內一十四丈四尺。除二丈九尺為御路,以一 十一丈五尺為廟之廣,以二十五丈五尺為廟之深, 每廟止建正殿一座五間,以其後半為藏主之所,不 用寢殿。以太宗世室直就北,與太廟後牆等齊。廟門 牆止展南八丈八尺,蓋因廟門逼近廟街,欲更少縮 近北,以存林木,用護周垣。蓋是委曲議處,遷就地勢, 以事營構,期於仰承德意,光復古典。」謹畫圖貼說,隨 本上進,候命下之日,行移欽天監,擇日工部佔計,四 月初二日會題,初三日有旨且罷。十三年夏六月,南 京太廟災,上修省及飭百工。是年八月,上敕廷臣曰: 「南京太廟復建或弗建,朕惟太宗既遷北京,為子孫 萬世之業,則南京太廟不必重,有敕爾諸臣議。」先是, 南京禮部尚書湛若水題請權將南京太廟朝夕香 火暫併於南京奉先殿,用少伸皇上純孝之誠。有旨: 「部看了來說。」至是言會大學士「張孚敬、李時、武定侯 郭勛、吏部尚書汪鋐等議奏:守文祖遷都之慮,保高 皇創業之謨,則不當復建廟於南京者,誠萬世不易 之定論也。但南京原有奉先殿,其朝夕香火,自當併 合供奉如常。仍乞欽製祝文,遣官祭告。其太廟遺址, 似當倣古壇墠遺意,仍高築垣牆,謹司啟閉,不致有 所踐踏,以致尊」嚴之意。是年八月十五日題,十六日 奉旨:「南京奉先殿香火併日進膳儀,禮部查議了來 看原廟址依擬高築圍垣以護,所司時加巡守,併各 處以後勿得整修,即著為令。在京廟制,即著各該衙 門先行擬辦物料,來歲作急,擇日興工。承天府皇考 家廟亦勿稱廟,即倣奉先殿意曰隆慶,亦即製扁奉 安,用別重輕之意,遣官祭告亦無謂。待查明香火進 膳,一併區處。」於是夏言會同內官監太監高忠,併內 閣大學士張孚敬、李時等,議造文祖世室昭穆廟宇 高廣丈尺圖式,併伐木開門等項事宜具題。奉旨:「是。 皇祖、太宗世室,還著再擬增加來看,作便門。」伐樹株, 得興工之吉,一併行。言。復會同前項在工諸臣議,文 祖世室前殿寢廟,比昭穆前殿寢廟俱各增加,敻與 別廟不同,似可仰慰皇上敬宗之心矣。是年十月二 十三日具題,二十五日奉旨:依今次所擬行。十四年 二月初八日興工。先是,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夏言 奉聖諭考定七廟名額。言等議:「太祖之廟是為太祖 廟;太宗世室,宜曰文《祖世室》;仁宗為昭,第一廟,宜曰 仁廟;宣宗為穆,第一廟,宜曰宣廟;英宗為昭,第二廟, 宜曰英廟;憲宗為穆,第二廟,宜曰憲廟;孝宗為昭,第 三廟,宜曰孝廟;武宗為穆,第三廟宜曰武廟。」至四月 二十一日,上召夏言及二輔臣於文華殿從容講論, 遂諭以文祖世室改題太宗廟,其昭穆遞遷之義,還 考議「來看。」言等復議奏:「遞遷之序,先儒以昭常為昭, 穆常為穆。假如新主世當祔,昭則上世第一昭廟當 祧;世當祔,穆則上世第一穆廟當祧,各以其次遞遷。 昭主當祔,則群昭移而穆不移;穆主當祔,則群穆移 而昭不移。此昭穆遞遷之義也。若夫百世共宗之義, 其在我朝有同於隆古者。今日特建太宗廟於左昭 之上是也。其虛右穆之上者,將以待有功德之宗,當 祧而不可祧者,是宗無定數之義也。」是月二十九日 題,六月初二日奉旨:「是皇祖文皇帝廟曰太宗廟,昭 穆遞遷之義,朕正為此。要必昭不動穆,穆不及昭,方 是正義,可著為令。」甲十五年冬十一月,禮部奏以宗 廟告成,恭請瞻視。有旨:「朕不必視。」以十二月初十日、 十一日、十二日祔主,廷臣稱賀,上兩宮徽號。遂詔赦 天下。是年秋,罷中元節內殿之祭,著為令。先是,上諭 禮部尚書夏言曰:「春清明,秋霜降二節,於陵前祭,甚 合禮令。中元亦有陵祭,內殿其勿瀆可也。」言對曰:「中 元係是俗節,事本不經。陵祀既有遣官,而內殿又有 祭祀,事涉煩數。」上從之。是年秋,遷三太后主於陵殿。 先是,上傳旨云:「廟重於陵,禮制故嚴。今廟中凡帝以 一后配,惟陵則二三后以配葬。夫如是,其廟祀、陵祀 已不同。今復建奉慈殿,不如奉主於陵殿為合禮。又 梓宮既配葬於帝,主無祔廟之禮,宜在陵殿。今別置 之,近於黜者,非親之也。此亦關於典禮,卿其會議以 行。」明日,又諭云:「崇先殿比古不同。周人祀后稷,係始 祖之母。今奉慈殿亦但存名耳,四時之祭,樂舞俱無 便。會官議擬來說。」時尚書夏言會同大學士李時、武 定侯郭勛、吏部侍郎張邦奇等議,謂:「《禮》嚴尊祖祀,重 廟饗。自古天子惟一帝一后配饗於廟,所生大母別 薦於寢,身沒而已,斯禮之正。是」故《禮》有饗先妣之文, 周之閟宮,宋之別殿,皆此義也。國朝制,稽古惟一,后 配帝,禮莫嚴焉。孝宗皇帝乃於奉先殿側特建奉慈 殿,別祭孝穆皇太后,後祔孝肅太皇太后,近復祔孝 惠皇太后,是蓋子祀生母,以盡終身之孝焉爾。然《禮》 於妾母不世祭者,為子祀之,於孫則止。蓋父之所尊子不可以不承;「父之所異,子不敢同,明其宗耳。蓋繼 祖重,故不復顧其私祖母也。今日陛下於孝肅太皇 后,曾孫也;於孝穆太皇后,孫屬也;孝惠皇太后,孫也。 《禮》不世祭,義當擬祧。若崇先殿之建,則陛下事考廟, 當世饗,故世廟配太廟而作,崇先殿配奉先殿而作 也,義不侔矣。」《聖諭》又以三太后梓宮既配葬於帝,主 「不祔廟,世不舉祭,議欲遷主陵殿,使獲所安,是誠仁 至義盡,情中禮得,足定天下之大典也。臣等復考得 宋熙寧罷奉慈廟故事,與今事體略同,但祧義惟遷 主為是。若當時瘞主陵園,則襲古人栗主既立,乃埋 桑主之說而誤用之,非禮也。今遷主陵殿,歲時祔饗, 陵祀如故,尤為曲盡,非前代所及。」制曰:「可。」十五年八 月,上幸天壽山。奉安三太后於陵殿。上以乾明門 鷹隼田犬既經放縱,其奉先、奉慈、崇先祭品,止依《會 典》所載鹿、兔雉、鴈,其鶿䳓等物不必復用。更定宗廟 時饗之禮,仍用四孟孟春特饗四廟,各迎神奏樂。三 時奉三祖合饗於德祖之廟,德祖仍南向,三祖以次 東西向。初獻各奏其樂,餘奏德廟樂。先是,洪武中,上 命中書省及翰林院議。學士陶安等奏:「按《禮》,古者禴 祀、烝、嘗,四時之祭,三祭皆合饗於祖宗,祭於各廟,惟 春為然。自漢而下,廟皆同堂異室,則又四時皆合祭 矣。今四廟時饗,亦宜倣近制合祭於第一廟,庶適禮 之中,無煩瀆也。」上命春特祭,三時合祭,議遂定。已而 有司請置太廟祭器。上曰:「今之不可為古,猶古之不 可為今。近世泥古,好用」古籩豆之屬以祭其先,似亦 無謂。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制宗廟器, 皆如事生之儀。遂令有司祭器俱用金,酒、壺、盂、盞各 八,盤盌二百四十,及楎椸、枕簟、篋笥、帷幔、浴室,皆如 生存云。已而定親王從饗功臣配饗儀,親王皆設位 於東廡,西向,功臣皆設位於西廡,東向。國家舊有奉 先殿,藏聖帝、后主,朔望薦時食焉。先是,尊皇考為「獻 皇帝」,因未祔廟,亦未入奉先殿,乃於奉先殿西室別 立觀德殿以奉之。後九廟成,各主將遷於廟中,時食 之薦,仍在奉先殿。又承天府為皇考舊封之地,陵寢 在焉,又立隆慶殿以奉之。後因廟號未稱宗遜,不敢 祔宗廟。

按《春明夢餘錄》:孝宗生母孝穆紀太后薨,禮不得祔 廟殿,乃於奉先殿之右,特建奉慈殿,別祀之。已而憲 廟生母孝肅周皇太后皆祀其中,饗薦如奉先殿。嘉 靖十五年上諭禮官曰:「廟中帝配一后,陵祔葬乃有 二三后,廟祀陵祀,禮本不同。奉慈三后主,既不得祔 廟,又不祔陵殿,似黜之非親之也。」禮官遂請奉孝肅 「於裕陵,孝穆、孝惠於茂陵;其罷奉慈饗薦,而并祭於 奉先殿」,外廷莫知也。

嘉靖十七年,加上成祖及獻帝廟號,祔獻帝於太廟, 並改題太祖及成祖、睿宗神主。

按《明會典》,「嘉靖十七年,改上太宗廟號曰成祖,加上 皇考獻皇帝廟號曰睿宗。」先是特建世廟以祀皇考, 後改建獻皇帝廟,又改題曰睿宗廟。特饗則於本廟 行禮,時祫則奉主合饗於太廟。 睿宗獻皇帝祔廟 儀,先期一日,太常寺設牲醴於太廟,如時祫禮。祭日, 司設監官設睿宗獻皇帝神座、衣冠於孝宗敬皇帝 位之次。至日恭上冊、寶於睿廟畢,遣官捧睿宗主降 座,陞輿徐行。上先入詣太廟寢,捧太祖主,遣官捧廟 各主各奉安於太廟。睿宗主輿至丹陛下,太常卿跪 奏「請降輿」,遣官捧主至丹陛初登,《典儀》唱「樂舞生就 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至丹陛上,門外唱「迎神」,樂作。唱 「睿宗獻皇帝謁廟」,上捧主入就拜褥上。內贊奏跪,太 常卿跪奏「孝元孫嗣皇帝御名,躬奉皇考睿宗知天 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參拜。」內 贊奏興、拜,拜畢,捧主朝上立。太常卿進立於東北,西 向。唱「賜座,安主於座」訖,內贊奏「四拜。」傳贊、陪祀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樂作。導引官導上至太祖神 主前。奏「搢圭。」奏獻帛。獻訖,奏「獻爵。」獻訖,奏「出圭。」奏「復 位。」各廟捧主官捧帛、爵,詣各廟,獻訖,奏「詣讀祝位。」內 贊奏「跪」,奏「讀祝。」讀祝官讀訖,奏「俯伏、興、平身。」傳贊同, 奏「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樂作,儀同初獻,惟不 獻帛,讀祝,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樂作,儀同亞獻,樂 止。太常寺卿進立西向,唱「賜福胙。」內贊奏「跪」,奏「搢圭。」 光祿寺官以福酒跪進。內贊奏「飲福酒。」上飲訖,光祿 寺官以福胙跪進。內贊奏「受胙。」上受訖。奏「出圭。」俯伏 興,平身。奏「四拜。」傳贊百官同。典儀唱「徹饌。」樂作。執事 官徹饌訖,樂止。太常寺卿詣神主前跪。奏「禮畢,請還 宮。」樂作。內贊奏「四拜。」傳贊同,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 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樂復作。內贊奏「禮畢樂止。」 上捧太祖主、遣官各捧廟主、捧睿宗主,各詣寢殿奉 安。上易服還宮。大樂鼓吹振作, 改題高廟神主儀。 先期命題主大臣二員,翰林院撰文,太常寺備脯醢 酒果如常儀。司設監設題主案於太廟寢殿東西置 淨水刷子、粉盞、筆、硯,設盥盆、帨巾,中設香案。是日早 免朝,鳴鐘。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公、侯、駙馬伯、皇親指揮,各具吉服,於廟街門北向序立,候駕至,陪拜。上具 翼善冠、黃袍,乘板輿,至太廟門西,降輿。太常寺導引 官導上由殿左門入寢殿。上就位,上香,一拜,叩頭畢, 至神床前跪。太常卿跪奏:「謹請皇祖太祖高皇帝、孝 慈高皇后神主,恭用奉題。」上詣皇祖神主前,捧主安 於東案上。內侍官詣高皇后神主前,捧主安於西案 上。上復就拜位,北向立。內侍官各洗去舊字,別塗以 粉,中書官重寫題,主官東西向立。奉題訖,上捧皇祖 主安於座,內侍官捧高皇后主安於座。上跪,太常卿 跪奏:「謹請皇祖、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 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神靈上神主降殿奉饗。」 又跪奏:「謹請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 皇后神靈上。」神主降殿奉饗。上捧皇祖主,內侍官捧 高皇后主,導引官導出正殿陞神座。上就拜位。唱「迎 神。」內贊、對引官導上至香案前,三上香訖。奏「復位。」奏 「四拜。」傳贊同。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導引官導上至 皇祖神御前、高皇后神御前,各奏獻帛、獻爵訖。奏:「復 位。」奏跪。傳贊同。贊讀祝。讀訖。奏「俯伏,興,平身。」傳贊同。 《典儀》唱「行亞獻、終獻禮如儀。」太常卿詣神御前跪,奏 「禮畢,請還宮。」內贊奏「四拜」,興,平身。傳贊同。《典儀》唱「捧 祝、捧帛,各詣燎位。」內贊奏:「禮畢。」上捧皇祖主,內侍官 捧高皇后主詣寢殿奉安訖。導引官導上出太廟門 西,陞輿還宮。 改題成「祖、睿宗神主」儀。先期,司設監 設香案於成祖、睿宗二廟寢殿神龕前,設題主案於 東,置淨水刷子、粉盞、筆墨於上,又設盥盆、帨巾於東。 是日早,免朝鳴鐘,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公、侯、駙馬伯、 皇親指揮各具吉服,於廟街門北向序立,候駕至,陪 拜。上具翼善冠、黃袍,乘板輿至太廟門右,降輿,導引 官導入成祖廟左門,由殿左門入寢殿。上就位,上香, 一拜叩頭畢,至神床前跪。太常卿跪奏「請成祖文皇 帝神主恭用奉題。」上詣神主前,捧主安於東案上。上 復就拜位,北向立。內侍官洗去舊字,別塗以粉,中書 官書寫。題主官盥手西向奉題訖,上捧安於座,跪。太 常卿跪,奏「請成祖文皇帝神靈上神主降殿」奉饗。上 捧神主,導引官導出正殿,奉安於神座上,就拜位。典 儀唱「迎神。」導引官導上至香案前,三上香訖,奏「復位。」 內贊奏「四拜。」傳贊同。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上至神 御前奠獻訖,詣讀祝位。讀祝官讀訖,奏俯伏、興,平身。 傳贊同,奏「復位。」典儀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惟不讀 祝。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太常寺卿詣神御前跪奏 「禮畢。請還宮。」內贊奏「四拜、興、平身。」傳贊同。《典儀》唱「捧 祝、捧帛,各詣燎位。」內贊奏「禮畢。」上捧主詣寢殿奉安 訖。導引官導上至太廟門東,乘板轎至睿宗廟門,降 轎。導引官導上由廟左門入。行禮如成廟儀。禮畢,上 還宮。

按《明史紀事本末》:「嘉靖十七年秋七月,議祔皇考於 太廟。初,帝因嚴嵩請,既敕禮部議,又諭嵩曰:『太宗靖 難,功與開創同,當稱祖以別之』。嵩遂上議曰:『古者父 子異昭穆,兄弟同世次。殷有四君,一世而同廟,不係 父子故也。晉則十一室而六世,唐則十一室而九世。 宋真宗詔議太廟禮,學士宋湜議以太祖、太宗合祭 同位。其後《禘祫圖》又以太祖、太宗同居昭位,皆古事 之可據者。皇考,孝宗弟也,臣謂宜奉皇考於孝宗之 廟。我太祖即位,仁祖雖自布衣,必饗天子之祀,皇考 顧獨闕焉,聖心必有所不安』。」又曰:「古禮,宗無定數,祖 非有功者不得稱。漢世稱祖者二,高祖、世祖、光武再 造漢室,故無二祖之嫌。我文皇定鼎持危,功莫大焉。 尊稱為祖,聖見允宜。」嵩奏出,群臣翕然無異議。九月 辛巳,奉太宗文皇帝為成祖,皇考獻皇帝為睿宗。癸 未,祔皇考於太廟。

按《春明夢餘錄》:「嘉靖十七年九月,上尊皇考廟號睿 宗,祔饗太廟。睿宗於孝宗弟也,躋武宗上,遂稱太宗 為成祖。於時定饗祫禮及其樂章。凡立春時饗,上親 獻太廟,遣大臣獻列聖,各出主。成廟迎神,樂別歌;三 獻徹饌、還宮,樂如太廟;仁、宣、英、憲四廟,樂歌同孝、武 二廟,迎神,樂別歌;三獻徹饌、還宮,歌同睿廟,樂異於」 諸廟。立夏時祫,各出主於太廟大殿行禮。立秋時祫 如夏禮,樂歌異於夏。立冬時祫如秋禮,迎神、徹饌、還 宮,樂歌異於秋。季冬中旬,大祫,出四祖、太祖、成祖、七 宗主於太廟,歌《大祫》樂歌。祭畢,各歸主於其寢。是年, 皇后助獻,罷脫舄禮。

嘉靖十八年,獻皇后祔廟,定永孝殿慰神禮,並改「家 廟」為「隆慶殿」,欽定五饗。

按《明會典》,「嘉靖十八年獻皇后祔廟儀,梓宮發引,南 祔至通州,即以其日題主。次日奉神主入慈寧宮,俟 南祔葬畢祔廟。先期太常寺奏祭祀,請欽命大臣九 員,以祔饗告於太廟,群廟八員候祭日捧各廟神主, 諭文武官及命婦照例陪祭。先期一日,太常寺官設 牲醴於太廟,司設監設神座於睿宗廟,錦衣衛設儀」 衛於午門外。是日早、內執事設酒饌於慈寧宮、設衣 冠於几筵前。進神主輿於殿前,設衣冠輿於丹陛上內導引官導上詣拜位。奏四拜、興、立於拜位之東西 向。內侍官詣靈座前跪奏「請慈孝獻皇后神主降座 陞輿、詣太廟祔饗。」奏訖、上捧神主由殿中門出奉安 於輿內。執事官捧衣冠置於輿後、隨內侍擎繖扇如 儀。上至右順門,具祭服陞輅後隨文武百官具朝服 於金水橋南跪迎神主輿,候駕過退。文官四品以上、 武官三品以上、陪祀命婦,先由東安門入,各就拜位, 東西近兩廡稍北,障以帷幕。駕至太廟南門,各廟遣 官捧列聖帝后主以次奉安。上降輅,詣輿前跪。太常 寺官奏「請慈孝獻皇后神主降輿。」上搢圭,捧神主出 輿,由中門入。內侍官捧衣冠隨入,至廟丹陛上。典儀 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唱迎神,樂作。典儀 奏「慈孝獻皇后謁廟。」上捧神主入,內侍官捧衣冠隨 入。內贊奏「就位。」上捧神主就位,安於拜褥上。太常寺 卿奏「孝元孫嗣皇帝御名,躬奉皇妣慈孝獻皇后祔 廟參」拜。內贊奏「五拜三叩頭禮。」上捧主朝上立。太常 寺卿唱「賜座。」上捧主安於睿宗廟神座,出圭,復位。導 引官導上至香案前,上香如儀,復位。奏四拜。傳贊陪 祀官同。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上至太祖神位前,獻 帛、獻爵訖,復詣高皇后神位前,獻爵,復位。各廟俱捧 主官捧帛、爵,獻訖。內贊奏「讀祝。」讀訖,俯伏,興,復位,行 亞獻禮。女官奏「中宮獻太廟爵,皇妃八氏獻八廟爵」, 儀同初獻。上復行終獻,如初獻。禮。畢,飲福、受胙,以至 徹饌、送神,樂作樂止,俱如儀。禮畢,上捧太祖主、各捧 主官捧各廟主,奉安於寢殿。捧睿宗主官同內侍官 捧慈孝獻皇后主,奉安於睿宗廟。禮畢,上還宮 顯 陵襄事,行慰神禮於永孝殿儀。前期,太常寺恭辦牲 醴、香燭、制帛,奏請簡命大臣陪拜,各具吉服。先期一 日,司禮監同太常寺官恭設皇考、皇妣神座於永孝 殿。是日,上具翼善冠、黃袍,率后妃至景神殿門外降 輿。導引官導上由左門入,至永孝殿。典儀唱「執事官 各司其事。」唱「迎神。」上至香案前上香,復位,四拜。傳贊, 陪祀官同。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上詣皇考、皇妣位 前,各獻帛、獻爵訖,復位。讀祝,俯伏,興,平身。傳贊同行 亞獻禮。中官獻爵,內執事官奏「禮行終獻禮。」上獻爵, 內贊奏「四拜。」傳贊同。典儀唱「捧祝、捧帛,詣燎位。」禮畢。 太常寺官恭遷皇考、皇妣御座於景神殿奉安,駕還 宮。恭奉獻皇后合葬顯陵。改家廟曰「隆慶殿。四孟、 歲暮。欽定五饗。」命鎮守湖廣勳臣行禮。勳臣有故。則 以皇親都督代。

嘉靖二十年,太廟災,令重建。

按《春明夢餘錄》:「嘉靖二十年四月,八廟燬。初震,火起 仁廟,風大發,主燬。俄而成祖廟火,又燬延爇太廟及 群廟,惟睿廟存。上奉列聖主於景」殿。大臣入長陵 告題成祖、仁宗帝后主同奉於景神殿已遷於奉先 殿。重建太廟。復同堂異室之制。

嘉靖二十二年,詔復太廟《合饗制》。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嘉靖二十四年,新廟成。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四年,重建太廟成,奉睿宗升祔, 而罷睿宗廟。祭寢殿神主,則太祖居中,成祖、宣宗、憲 宗、睿宗序於左,仁宗、英宗、孝宗、武宗序於右,皆南向。 時饗於正殿,則太祖仍居中,南向,成祖而下以序,東 西相向。孟春仍於上旬擇日,孟夏、孟秋、孟冬仍用朔 日,俱合饗祫祭仍以歲除日,凡儀節俱如舊。」大禘禮 亦罷。

按《春明夢餘錄》:「嘉靖二十年四月雷火,八廟災,惟睿 廟存,因建太廟,復同堂異室之制。」二十四年七月,新 廟成。正殿九間,內貯諸帝后冕旒、鳳冠、袍帶,匱而藏 之。祭則陳設,祭畢,仍藏匱中。東西側間設親王功臣 牌位。前為兩廡,東西二燎爐,東燎列聖親王祝帛,西 燎列功臣帛。南為戟門,設具服小次。門左為神庫,右 為神廚,又南為廟門。門外東南為宰牲亭,南為神宮 監,西為廟街門。正殿後為寢殿九間,奉安列聖神主, 皆南面。又為祧廟五間,藏祧主,皆南向。時饗於四孟, 祫於歲除,仍設衣冠,不出主如初制。新太廟成,睿 宗帝后遂祔饗。然舊廟猶藏主,凡四孟,歲除五饗。饗 太廟日仍設祭於睿宗廟。

嘉靖二十八年,「孝烈皇后祔廟。」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八年,奉孝烈皇后祔饗太廟,藏 主獻皇后之側。遇饗居本次,止設位儀品,而祝不及。 嘉靖二十九年,祧,仁宗祭告太廟。」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九年,奉祧仁宗、宣宗而下皆以 次奉還。乃奉祔孝烈皇后神主於寢殿西第四室,南 向。正殿神座右第四位,東向。祝仍不及。」升祔孝烈 皇后奉祧仁宗、居右第二室。先期遣官祭告太廟、祧 廟。至期、行奉祧禮於太廟、如時饗儀。祭畢、奉主安於 祧廟室、仍行祭告禮。太廟原設神座、收貯神庫、俟祫 祭日陳設。

嘉靖四十四年,以世廟生芝,改名「玉芝宮。」

按《明會典》,嘉靖四十四年,神宮監奏,睿宗廟柱產芝
考證
乃更名玉芝宮。命每日供膳及四時歲暮大小節辰,

祭告牲帛諸品,皆如太廟。惟不用祝文樂歌,及遣官 陪祀,止令駙馬都尉及皇親一人上香行叩頭禮。 按《春明夢餘錄》,玉芝宮崇先殿,建於太廟東南,安睿 宗帝后神主。世宗繼統之初,既尊生父為皇帝,避不 敢祔廟。亦未祔奉先殿,別立崇先殿祀之。

嘉靖四十五年,祔孝潔皇后主於廟,移孝烈皇后主 於弘孝殿。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八年,繼后孝烈皇后升祔祧。仁 宗四十五年,世宗升祔,更奉元配孝潔肅皇后同祔 廟。先是,孝潔薨,未有本室,禮官議暫祔奉慈殿。至世 宗崩,禮官高儀等奉詔議曰:「孝潔皇后,肅皇帝元配 也。《禮》:太廟祔饗,惟一帝一后,后惟元配。今孝烈先祔, 若奉孝潔同祔,則二后並配,非制。若以孝烈先祔,而」 孝潔遂不祔。舍元配而祔繼配,亦非制。「請孝潔祔饗, 移孝烈於弘孝殿。」上從之。

穆宗隆慶元年奉世宗於太廟以孝潔皇后祔復奉安孝恪孝懿二后神主於神霄殿[编辑]

按《明會典》,隆慶元年,世宗升祔,禮部議廟饗惟一帝 一后,后必元配。乃奉孝潔皇后祔饗,而遷孝烈皇后 神主於別殿。 孝潔皇后祔,乃遷孝烈神主於奉先 殿之西夾室,改題曰「孝烈端順敏惠恭誠祗天衛聖 皇后。」奉安景雲殿,更名曰「弘孝。」又於神霄殿奉孝恪 皇太后神主,而祔孝懿皇后主於其側。每歲五饗,四 序薦新、忌祭、日供,俱如奉先殿儀。 《孝潔肅皇后祔 廟儀》。先期內府該衙門恭製太廟及廟寢內孝潔肅 皇后合用神座、儀物等項,先一日遣官以升祔世宗 肅皇帝告於太廟,即以《孝潔肅皇后祔饗》同告。是日, 執事官設酒饌於奉先殿西夾室。內侍官設神主輿、 衣冠輿於奉先殿左門外。至期,遣官以祔饗告於西 夾室,行禮如常儀。告畢,內侍官跪奏「請孝潔肅皇后 詣太廟祔饗。」奏訖,恭捧神主及內侍官捧衣冠,俱由 左門出,奉安於輿。執事官擎執繖扇如儀。至午門內, 候世宗肅皇帝神主至,以次迎至太廟南門外。太常 寺官跪奏「請孝潔肅皇后神主降輿詣太廟祔饗。」內 侍官恭捧隨世宗肅皇帝「神主由左門入。」又內侍官 捧衣冠隨入,立於《世宗肅皇帝》衣冠之次。上捧《世宗 肅皇帝》神主置於褥位訖,內侍官捧《孝潔肅皇后》神 主隨置於褥位之右,內侍官退。其謁廟賜座等禮儀, 俱與《世宗肅皇帝同行》。祭畢,《世宗肅皇帝》神主還几 筵,內侍官捧《孝潔肅皇后》神主奉安於廟寢,其衣冠 同《世宗肅》皇帝衣冠奉安於太廟,俱第九室。 奉安 孝恪皇太后神主及祔孝懿皇后神主於神霄殿儀。 先是遣官一員以祔饗告孝懿皇后陵園。祭畢,遣官 就迎護神主回京。至德勝門幄次,候「奉迎孝恪皇太 后神主至,別入幄次。百官先於孝恪皇太后幄前行 禮畢,隨於孝懿皇后幄前行四拜禮。」神主以次進行。 入大明門,至午門外。上奉迎孝恪皇太后神主於午 門內步行,前導孝懿皇后神主輿以次後隨。至奉先 殿門外,上捧孝恪皇太后神主出輿。內侍官即跪奏 「請孝懿皇后神主詣奉先殿。」捧神主隨上入。至丹陛 上,孝恪皇太后神主至於褥位。內侍官隨置孝懿皇 后神主於褥位,在孝恪皇太后之西南。內侍官退,候 上行禮畢,內侍官仍捧孝懿皇后神主隨出,詣世宗 肅皇帝几筵殿奉告。行禮並同。遂隨孝恪皇太后神 主同至神霄殿門外。上捧孝恪皇太后神主由殿中 門入,奉安於神座。內侍官捧孝懿皇后神主亦奉安 於座,併行安神禮。 改隆慶殿曰「慶源殿」,仍舊。欽定 《五饗儀》,前期致齋三日,正祭日,各具祭服,導引遣官 由右門入。遣官同內臣請帝、后主奉安於神座,退。典 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贊:「就位。」典儀唱:「迎神。」贊 引導遣官至香案前三上香訖,復位。贊:「四拜。」典儀唱: 「奠帛,行初獻禮畢。」贊:「詣讀祝位。讀祝訖,行亞獻、終獻 禮。」典儀唱:「徹饌。」掌祭官跪奏:「禮畢,請還宮。」贊引贊:「四 拜。」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禮畢。 遣官同內臣捧帝、后主奉安訖、退。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元年,行大祫禮於太廟,命駙馬 都尉謝詔代。丙寅,禮部會議,孝潔皇后為皇考元配, 若因孝烈皇后先祔,而使孝潔皇后不得升祔,則舍 元配而祔繼配,非祖宗舊制。宜先奉孝潔皇后升祔, 而孝烈皇后以次列祔。二月,禮部會議,孝烈皇后以 皇上視之,則分為母,遷於陵寢,未安。惟大內別殿祀 之為當。」命以景雲殿專祀。三月,禮部言:「孝恪皇太后 神主奉安內殿,孝懿皇后祔饗,其歲時饗祀,禮宜如 孝穆皇太后之制,一歲五饗,四序薦新,忌辰行祭日 供膳,一如太廟、奉先殿之儀。」從之。四月丙戌朔,孟夏, 饗太廟。是日,陪祀官多不至,有旨查罰。定西侯蔣佑 等一百五十餘員,罰俸各一月。十二月庚戌,歲暮,行 大祫禮於太廟 左給事中王治請正獻皇廟位,不 報。夏四月朔,舉時饗太廟禮。是日,陪祭官大學士李 春芳、安鄉伯張鉉、吏部尚書楊博等不至,詔免問。時久廢親祀,人多懈怠,至是,上新即位行之。陪祀諸臣, 唯英國公張溶等二十七人先至,其餘有陸續陪拜 者,有趨門外不及入班者,有全未到者,為糾儀御史 蔡應揚劾奏。有旨:「姑從寬。」遂一無所問。

按《明史紀事本末》:「隆慶元年春三月,禮科左給事中 王治上言,獻皇帝入廟稱宗,在今日猶有當議者。蓋 獻皇雖貴為天子之父,實未嘗南面臨天下,而今乃 與祖宗諸宗諸帝並列,雖親為武宗之叔父,然嘗北 面事武宗,而今乃設位於武宗之右。揆之古典,終為 未合。故先帝於獻皇帝祔廟之後,世廟之饗猶不忘 設是先帝之心亦自有不安者。臣以為獻皇祔太廟, 千萬歲後不免遞遷,若專祀世廟,則億萬世不改。惟 陛下下廷臣議,求至當,以妥獻帝之靈,以光先帝大 孝。」章下所司,格不行。

隆慶六年,祧宣宗、祔穆宗於廟。

按《明會典》,隆慶六年,奉祧宣宗、英宗而下,皆以次奉 遷。迺奉祔穆宗神主於寢殿西第四室,南向,正殿神 座右第四位,東向。 奉祧宣宗皇帝神主儀,前期太 常寺奏致齋三日,遣官祭告宗廟。至日行祭告禮,用 祝文,每廟各一犢。是日上以祧廟告穆宗皇帝几筵, 內侍官陳設酒饌如常儀。上具素服,內導引官導上 詣拜位,贊「四拜禮」,奠帛,獻酒,讀祝,四拜。焚幣帛、祝文, 禮畢。是日祭畢,太常寺官同內執事官奉遷宣宗皇 帝神主、衣冠并奉饗床幔、儀物於後殿。英宗以下各 廟神主、衣冠、床幔、儀物,以次遞遷。其奉先殿宣宗皇 帝神位,亦奉遷於德祖暖閤內。左衣冠、床幔、儀物,隨 宜收貯焚化。英宗以下神位以次遞遷。

神宗萬曆三年祔饗孝烈皇后孝恪皇太后於奉先殿[编辑]

按《明會典》,萬曆三年,奉孝烈皇后及孝恪皇太后祔 饗奉先殿,其神主並遷於永陵。改題孝恪神主曰「孝 恪淵純慈懿恭順贊天開聖皇后。」二后神位即以遷 詣陵殿之日安於奉先殿。而弘孝、神霄之祭俱罷。 弘孝、神霄二殿奉遷神主儀。先四日早,內監官請捧 孝恪皇太后神主洗滌,重加粉飾,中書官書寫,命大 臣一員改題。題畢,仍暫奉安於神座。先期,內侍宮設 神主輿、冊寶亭、衣冠亭、香亭、各於弘孝神霄殿門外。 錦衣衛備繖扇、儀衛。是日早免朝,行請奉遷禮。上常 服詣弘孝殿門外,太常寺官導上由殿左門入。內贊 奏「就位」,奏「上香」,奏「三獻禮。」贊讀祝,訖,奏「四拜。」奏「禮畢。」 女官導仁聖皇太后、慈聖皇太后以下行禮畢,復詣 神霄殿行禮如前。司禮監官分請捧孝烈皇后神主、 孝恪皇后神主各置於輿,捧冊寶衣冠各至於亭。香 亭,神主輿前行,冊寶衣冠亭各以次後隨。上陞轎隨 行。由後左門、中左門、皇極門至午門內,上降轎橋北 立,目送二后神主。輿行,門闔,上陞轎還宮。

按《春明夢餘錄》:萬曆三年,上諭禮官曰:「朕思弘孝、神 霄二殿,皇祖妣孝烈皇后、孝恪皇太后神位,宜奉安 於奉先殿,祔饗查議來行。」禮部查嘉靖十五年議祔 陵祭,不議祔內殿。上曰:「奉先殿今見有孝肅、孝穆、孝 惠三后神位,俱係我皇祖欽定,宜遵照祔安,不必另 擬。」乃奉安孝烈、孝恪神位於肅皇帝室,併罷弘孝、神 霄之祀,而專祀於奉先殿

萬曆七年,更定《時饗祝文》。

按《明會典》,嘉靖間稱六廟:皇祖考妣太皇帝、后、皇伯 考孝宗敬皇帝、皇伯妣孝康敬皇后、皇考睿宗獻皇 帝、皇妣慈孝獻皇后、皇兄武宗毅皇帝、孝靜毅皇后。 萬曆七年,以概稱幾廟祖妣未明,更定祝文,通列九 廟帝后聖號。

按《續文獻通考》:太常寺卿溫純等請更定時饗疏稱: 「太廟時饗,原設九帝后冠服,今祝文內稱五廟:皇祖 考妣太皇帝、后、皇高祖考憲宗純皇帝、皇高祖妣孝 貞純皇后、皇曾伯祖考孝宗敬皇帝、皇曾伯祖妣孝 康敬皇后、皇曾祖考睿宗獻皇帝、皇曾祖妣慈孝獻 皇后、皇伯祖考武宗毅皇帝、皇伯祖妣孝靜毅皇后」、 皇祖考世宗肅皇帝、皇祖妣孝潔肅皇后、皇考穆宗 莊皇帝、皇妣孝懿莊皇后。職等照得憲廟而下,既備 列六帝,后乃又加以五廟,則不止於九矣。今查五廟 內實止太祖、成祖、英宗三廟設祭,而祝文則多稱二 廟,於座位未合,似應改正。其歲暮大祫東壁下配饗, 設壽春王以下共十五位神牌。按《帝系圖》,壽春王於 太祖為伯,霍丘以下七王為兄,寶應以下七王為姪。 自英宗以來,相沿稱壽春及霍丘以下七王俱為皇 高伯祖,寶應以下七王為皇曾伯祖,倫序既紊,且世 次已遠,不宜仍稱高曾伯祖。查親盡帝后,止稱徽號, 今諸王似應改稱本爵,庶於名義為協。上命閣臣議。 議得:「時饗之制,止於九廟。太祖、成祖百世不遷,其餘 則以親序,而祧廟不與焉。」查得《先朝祝文》,「弘治中自 憲宗而上稱六廟太皇太后。嘉靖初,自孝宗而上稱 六廟皇祖、考、妣太皇帝。」后至孝烈皇后升祔,仁宗奉 祧,始稱五廟。隆慶間,因而不改。蓋其時世宗新升之主,即孝烈舊祔之位,世數猶未增也。至我皇上嗣統, 則世次異矣。方乃時饗祝文,自皇高祖憲宗皇帝至 皇考穆宗皇帝,已備六廟之數,而太祖、成祖、英宗三 廟,猶仍五廟之稱,揆之世數名義,委屬未妥。臣等竊 惟孝莫大於尊祖,禮莫嚴於假廟,當皇上躬親對越 之頃,正祖宗神靈陟降之時,帝后尊稱,不宜徑從簡 略。廟位世次,尢當序列分明?合無比照歲暮大祫禮, 將時饗祝文通列九廟帝后聖號,以致如在之誠,不 必更稱五廟。其大祫配饗壽春等王,親屬已遠,稱謂 未安,宜將諸王神牌止稱本爵,其皇高伯祖等稱,盡 行裁去,庶得情禮之當。合候命下,容臣等另撰祝文, 進呈《御覽》,發下該寺,并《壽春》等王神牌一體遵照改 正施行。從之。

愍帝崇禎十五年上欲祔生母太后於奉先殿部科奏止之[编辑]

按《春明夢餘錄》:崇禎十五年五月十七日,上傳禮部 堂上官、禮科太常寺卿來中左門,及午,賜宮餅各十 五枚。上御中左門之左小廂房,有匾曰「德政殿。」上返 顧,屏諸璫,退後即曰:「禮部等官過來。」上曰:「太廟之制, 一帝一后,計九廟。此外祧廟亦有九,亦止一帝一后。 因屈指數,自德、懿、熙、仁四祖外,仁、宣、英、憲、孝共九祧 廟已滿,各一帝一后。其繼后及生母后七位,即不得 入太廟,亦並無祧廟之主。即宮中奉先殿,亦原止一 帝一后。嘉靖後有以繼后生母后入者,而以前七位 尚無祭也。」上意似在生母孝純皇太后,而又推及七 位后,悉入奉先殿,亦未明言也。禮臣林欲楫、蔣德璟、 王錫袞奏:「奉先之外,別有奉慈殿,祀繼后及生母后 處,今雖廢,尚可舉行。」上曰:「奉慈殿外尚有弘先殿、神 霄宮、本恩殿。」禮臣奏:「奉慈殿如未可復,或即在神霄 殿奉祀,未知可否?」上曰:「太廟一帝一后,朕不敢輕動, 還只是奉先尚可恢拓,前後加一層,即祧廟亦當祫 祭。」德璟奏:「大祫之禮,歲暮已行於太廟,似已妥當。且 奉先原只一帝一后,與太廟同。若並祧廟之主俱入, 未知妥否?」上曰:「奉先殿現有繼后及生母后七位。」璟 奏:「此萬曆初添入。」上默然。「此舉雖屬孝思,然自古無 二。祧廟再建,非禮也。」賴部科上疏奏,得止。

按《太常紀》,「太廟規制,中室。太廟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東第一室。成祖文皇帝、仁孝文皇后西第一室,睿宗 獻皇帝、慈孝獻皇后東第二室。武宗毅皇帝、孝靖毅 皇后西第二室。世宗肅皇帝、孝潔肅皇后東第三室。 穆宗莊皇帝、孝懿莊皇后西第三室。神宗顯皇帝、孝 端顯皇后東第四室,光宗貞皇帝、孝元貞皇后西第」 四室:熹宗哲皇帝。其祧廟所藏德祖元皇帝,后懿祖 恆皇帝,后,熙祖裕皇帝,后,仁祖淳皇帝,后,仁宗昭皇 帝,《誠孝昭皇后》,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英宗睿皇 帝,孝莊睿皇后,憲宗純皇帝,孝貞純皇后,孝宗敬皇 帝、孝康敬皇后;東廡,侑饗諸王十五人;西廡侑饗功 臣十七人。

按:此乃《崇禎太廟制》。蓋終明之世,廟祀皆一帝一后,后惟「元配。」

崇禎十六年,雷震奉先殿。

按《春明夢餘錄》:崇禎十六年癸未六月二十三日立 秋,是夜大雷雨,奉先殿內滿殿皆火,自殿東而上,擊 壞獸吻。次早,上御中極殿,召輔臣面諭:「昨夜雷擊奉 先殿東獸吻,深懷警戒,應行恭慰禮,卿等可傳。」禮部 議上祭告修省事宜,仍親書諭旨,頒示中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