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2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二十四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二十四卷《目錄》。

 《宗廟祀典部,彙考》十八

《皇清》。總一則 崇德一則 順治七則 康熙一則 太廟圖十五

《禮儀典》第二百二十四卷。

宗廟祀典部彙考十八[编辑]

皇清[编辑]

《大清會典》。

國家孝享之禮、最為宏備。

郊壇大祀之崇配、已具載於前

太廟有四孟之時享。歲除之祫祭。至

奉先殿。歲時有薦。朔望有祭、並列於後。而升祔之儀亦

詳著焉

廟號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興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顯祖宣皇帝》。

宣皇后。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弘文定 業高皇帝》、

孝慈昭憲敬順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隆道顯功文 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

孝莊仁宣誠憲端懿翊天啟聖文皇后。

《世祖》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章皇后。

後殿奉安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神位中一室、正設,南向。

《興祖直皇帝》。

直皇后神位左一室、正設、南向。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神位右一室、正設、南向。

《顯祖宣皇帝》。

宣皇后神位左二室、正設,南向。

中殿奉安

《太祖高皇帝》。

高皇后神位中一室、正設、南向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神位左一室、正設。南向

《世祖章皇帝》:

章皇后神位右一室、正設、南向。

凡几席、床榻、衾褥、楎椸、篋笥、帷幔、器皿之屬皆備如事生之儀。

東廡。配位「自北起。」

多羅通達郡王。順治十一年、設位配享

武功郡王   、武功郡王妃崇德元年、設位配享《多羅慧哲郡王》 《多羅慧哲郡王妃》順治十一年設位配享《多羅宣獻郡王》 《多羅宣獻郡王妃》順治十一年設位配享

西廡。配位「自北起。」

《直義》公,蜚英東。崇德元年、設位配享

弘毅公、額《亦都》。崇德元年、設位配享

《武勳》王《楊骨利》:順治元年、設位配享

忠義公《兔爾格》:順治九年、設位配享

昭勳公圖賴。順治九年、設位配享

崇德元年[编辑]

《大清會典》。「崇德元年,行告祭」

太廟。《禮》定、四孟祭享、併每月薦新。每歲清明中元、歲除

聖誕日忌辰、俱於

太廟致祭

順治元年[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元年奉

《太祖》、

武皇后。

太宗神牌入。

太廟奉安。尚書捧

太祖位參領捧

武皇后位「尚書捧。」

太宗位。贊引官六員前導。承祭官都統後隨。進太廟街門、至

前殿奉

《太祖》、

武皇后神牌、跪安正中、南向

太宗神牌、跪安東旁、西向。各官一叩頭退出至臺階下

立承祭官致祭行禮

又定「每歲孟春於正月初旬,孟夏、孟秋、孟冬俱於朔日行時享禮」 於

太廟歲除致祭、共為五享。如孟春祭日、遇

祈穀壇齋戒期內。

皇上詣

太廟駕出還宮、俱不作樂

順治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四年,定歲除前一日致祭大建在二」

十九日《小建》,在二十八日行禮。

一前期二日、禮部官進《齋戒》牌銅人於

武英殿安設

皇上致齋三日。

是日,各衙門俱設《齋戒牌》。

一前期二日、禮部恭寫祝文、送內院恭填。

御名:

一前期一日、內院官捧祝文至

太和殿奏請

上御殿視《祝文》。

一前期一日。禮部堂官監宰牲。

一正祭日早、禮部太常寺官詣神庫祝帛案前、捧起祝帛、由中門入。設祝文於

前殿西旁案上。設帛於西旁案上、

一正祭日早捧

神位。大臣進

後殿、各一跪三叩頭。都統恭捧

太祖神位。覺羅尚書恭捧

武皇后神位。大學士恭捧

太宗神位至

前殿奉安

《太祖》、

武皇后神位於正中。

太宗神位於東旁。各一跪三叩頭、退

一正祭日

《太祖》、

武皇后前,陳設「牛一、羊一、豕一、鹿兔各色供物。」 太宗前,陳設同功臣,每位前設羊一、豕一、鹿兔各色供

一正祭日早、鹵簿儀仗大駕、全設於

午門外。貝子以下文武陪祀各官先進

太廟兩旁門、分翼排立。不陪祀各官在

午門外兩旁排立。大學士奏請

皇上出宮陞輦。王貝勒等、內大臣侍衛、俱隨後至。

午門外。不陪祀各官立候過、不作樂

上進。

太廟門降輦。導引官導

上由東旁門入。盥洗畢、導

上陞東階、進殿東旁門正中、北向立。王、貝勒、貝子、公

等。外藩王貝勒、貝子等在臺階上排立。內大臣、分獻官及文武各官、在臺階下排立。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 唱「迎神。」 協律郎在大門舉麾作樂。贊引官奏進。

上進立拜位。奏「跪叩。」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俱隨

行禮畢。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協律郎舉麾作樂。獻官、獻爵官各由中道次第詣

神位前供獻畢。俱一跪三叩頭退。分獻官亦詣功臣位、

前獻帛獻爵畢。樂止。贊引官奏「跪。」

上跪。王以下各官分獻官俱跪。贊引官贊「讀祝、讀祝。」

官詣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在案左跪。讀畢。仍捧至

神位前跪安帛匣上、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俱隨行禮

畢,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舉麾作樂,獻爵官照前供獻,分獻官亦獻爵畢,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協律郎舉麾作樂,獻爵官照前供獻,分獻官亦獻爵畢,樂止。典儀唱「賜福胙。」 贊引官奏「跪。」

上跪。捧酒官跪進

上受爵。拱舉授接爵官。捧胙官跪進。

上受胙。拱舉授接胙官。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不隨叩。次行《謝福胙》。

禮贊引官奏「跪、叩、興。」 樂復作。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俱隨行。

禮畢。樂止。典儀唱「捧祝送至燎爐。」 捧祝帛官詣各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帛。贊引官導

上轉立東旁西向。王以下各官兩旁排立。候祝帛捧

過贊引官導

上復位立。王以下各官亦至原位立。祝帛焚半。贊引

官奏「禮畢。」 協律郎舉麾作樂

上出。

太廟門、「陞輦」、作樂

午門鳴鐘。門外各官排立。候過

上還宮。各退

一祭畢捧

神位大臣各於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請

神牌送至

後殿照常奉安。一跪三叩頭、退。按:順治三年《定樂》皆作於「門上」 八年。

改奏於殿內。文舞武舞全設

順治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五年奉。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興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顯祖宣皇帝》。

宣皇后入。

太廟、

上親詣

後殿奉安

神位致祭行禮如時享儀。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奉。

文皇后升祔。

太廟、

上親詣奉安。

神位致祭行禮如時享儀。

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年題准凡遇元宵節,自正月初七」

日起至十七日止

太廟懸張慶成燈。令工部預期辦造

廟街門:中門一對,左右門各一碗。

「甎城中門一對,左右門各一碗。」 「戟門中門一對,左右門各一碗。」

前殿中門一對,左右門各一碗。

中殿中門一對,左右門各一碗。

後殿中門一對,左右門各一碗。

東廡西廡各一碗

順治十六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六年,覆准每年歲暮日,大建於二」

十九日「小建」 於二十八日。奉

《四祖》。

《太祖》、

太宗、俱於

太廟前殿、「行祫祭禮」

《四祖》。

太祖序列南向。

太宗、東列西向。前期一日、遣官祭告

四祖覺羅官獻爵,又遣官祭告

《太祖》、

太宗太常寺官獻爵。其致齋視牲、請視祝文等儀、俱與

時享同

一祭前一日、工部移請各

寶座至。

前殿安設

又覆准:「每歲四孟行時享禮,歲除行祫祭禮。」 順治十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八年奉。

世祖章皇帝神主升祔。

太廟、

一前期三日、禮部太常寺官、進齋戒牌銅人如常儀

皇上致齋三日。

一前期二日

上陞中和殿、視祭告祝版。

一前期一日遣官祭告

太廟。是日、

上陞中和殿。視入廟祝版。

一正祭日早、預遣大臣入

太廟中殿、詣

《太祖高皇帝》。

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文皇后神牌前、一跪三叩頭、捧請

神牌奉安

前殿寶座、一跪三叩頭退。禮部官奏請

皇上御素服、先詣

乾清宮於所設

神牌前、陳設果品十二色。獻酒三爵。上香燭行三跪九

叩頭禮

上轉立拜位東。內贊官詣

神牌前跪奏請

世祖章皇帝神主降座、陞輦入

太廟祔享。奏訖。

上詣位前行一跪三叩頭禮。捧請

神牌奉安黃輿內。

上於輿前行一跪三叩頭禮。校尉舉輿。黃傘一柄。御

仗二對前導從

乾清門出

上易祭服陞輦後、隨由中路出

太和門鹵簿大駕。全設於

午門外、不鳴鐘鼓不作樂。其不陪祀各官、俱朝服

午門外常朝處排跪。候過。陪祀王以下文武各官

俱朝服於

端門外排跪候過隨

上進。

太廟街門:

神牌輿停於御道正中。

上降輦詣輿前立。內贊官跪奏請

世祖章皇帝神主降輦。

上於輿前行一跪三叩頭禮。恭捧

神牌由左門入。傘仗前導。行至內門、傘仗停止。 上捧

神牌至。

前殿丹陛上贊引官導

上由中門入殿內《奉安》。

神牌於拜位、北向

上於牌後、立王以下、公以上於

丹陛上序立。文武各官於丹墀內排立。贊引官跪

世祖章皇帝升祔。

太廟。參拜

《太祖高皇帝》。

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文皇后。贊引官奏「跪叩。」

上於

「神牌後、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不行禮、恭捧 神牌正中北向立。」贊引官贊

《賜》。

「《世祖章》皇帝」神牌坐。

上捧

世祖神牌、奉安於

太祖神位之西旁、東向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上復位。致祭行禮與「時享」同

後殿。亦遣官照常行禮。祭畢。

上回宮、不作樂。捧位大臣仍詣各

神牌前、一跪三叩頭、捧請至

中殿《奉安》各一跪三叩頭、退。

康熙九年[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九年奉。

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廟行禮致祭。俱與順治十八年同。惟

上具禮服、捧

章皇后神牌、奉安於

世祖神位之右。

上回宮作樂。

又題准、「每年四孟月,禮部前期題請。」

皇上親詣行禮。或遣官恭代。

後殿、遣官一員行禮。兩廡遣官二員分獻。今由太

常寺

「一前期四日、禮部太常寺題、請進《齋戒牌》銅人。」 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三日、禮部太常寺官、進《齋戒牌》《銅人》如常儀。今由太常寺

皇上致齋三日。是日、各衙門俱設「齋戒牌。」

一前期二日、禮部繕寫祝文、送內閣恭填。

御名。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二日。禮部太常寺官、至犧牲所省牲。」 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二日、禮部題請視祝文、并泒讀祝官。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一日。禮部太常寺官捧祝版至

中和殿、於黃案上安設。《後殿祝文》在左。前殿祝文、

在右奏請

皇上陞殿、視祝文畢。捧祝版送至

太廟神庫。內黃案上安設上香跪叩如常儀

一前期一日、禮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祿寺官、上香、監宰牲、并瘞毛血

一正祭日早捧

神位。覺羅官詣

後殿各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恭請

《四祖神牌》:

四皇后神牌依次捧至寶座上正設、南向一跪三叩頭。

退

一正祭日早捧

神位侍衛詣

中殿各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恭請

太祖神牌。

高皇后神牌捧至

前殿。於正中寶座上安設。南向。

太宗神牌:

文皇后神牌於東寶座上安設西向。

《世祖神牌》:

章皇后神牌於西寶座上安設東向。各一跪三叩頭、退。

一正祭日早、太常寺官二員至

神庫內祝文案前、一跪三叩頭

後殿祝文在前

前殿。祝文在後。捧送各殿內。於祝文案上安設一

跪三叩頭退

一各殿

正位。每案陳設

奉先制帛二。白色  金爵二

白磁爵四     ,《牛一》。

羊一       豕一。

豋二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十二      。豆,十二。

酒尊二      、金匙、金著各二副、一東廡配位、每案陳設。

展親制帛二。白色  白磁爵六

牛一       羊一。

豕一       、《鉶二》。

簠二       《簋二》。

籩十       ,豆十。

共酒尊二

一西廡配位每案陳設

報功制帛一,白色  白磁爵三。

羊一       豕一。

鉶一       、《簠二》。

簋二       、《籩四》。

豆四       ,共酒尊二。

一捧位獻爵官遇

上親祭。

前殿、用侍衛。如遣官恭代、用太常寺官兩廡配位

用樂舞生

後殿用覺羅官

一正祭日早、陪祀各官俱於戟門內階下序立。

後殿。承祭官一員、兩廡分獻官二員於甎城門外

序立陪祀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俱

午門內、金水橋旁、齊集、「候」

駕出、隨行不陪祀王以下各官、於

午門外齊集候

駕出。跪送

上出宮乘輦。鹵簿儀仗、大駕全設、不作樂。

午門鳴鐘

上入街門東旁門、太常寺贊引官一員、對引官一員

於甎城門外迎接

上至鋪棕薦處降輦。贊引官對引官導

上入甎城東旁門。進戟門內更衣幄次。盥手畢。導 上陞東階、進

前殿東旁門正中、北向立。鴻臚寺官引王以下公

以上由戟門東西門入,至左右臺階上兩旁序立。贊引官引分獻官入戟門西旁門,至臺階下甬路兩旁立。陪祀各官在分獻官後序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武舞生執干戚引進。贊引官奏「就位。」

上詣拜位立。典儀唱迎神。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開》。

《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分獻官俱隨行。

禮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協律郎唱「舉初。」

獻樂奏《壽平之章》。樂作。東旁獻帛官二員、獻爵官三員、西旁捧帛官一員、捧爵官三員依次進

太祖位前。

高皇后位前:

太宗位前。

文皇后位前。

世祖位前。

章皇后位前。獻帛官跪獻三叩頭。獻爵官立獻。各退。其

兩廡分獻官。贊引官引至各位前立。樂舞生捧帛爵分獻畢。樂止。讀祝官就祝文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立於祝案左。贊引官奏「跪。」

上跪。王以下各官分獻官、讀祝官俱跪。贊引官贊讀

祝。讀祝官讀畢。捧祝文跪安

正位前帛匣上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分獻官俱隨行禮樂

止。武舞生引退。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唱:「舉亞獻,樂奏《嘉平之章》」 ,樂作。文舞生執羽籥引進獻爵官如初獻禮,於各案左,獻畢退。分獻官亦至各位前立,樂舞生捧爵,獻畢退,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協律郎唱:「舉終獻,樂奏《雍平之章》」 ,樂作。獻爵官如亞獻儀,於各案右,獻畢退。分獻官亦至各位前立,樂舞生捧爵,獻畢、退。導引官引分獻官仍至甬路兩旁立。樂止。文舞生引退。太常寺官東立西向。唱《賜福胙》。樂作。光祿寺官二員捧福胙向。

正位前、拱舉跪於

上右「接福胙。」侍衛二員跪於

上左。贊引官奏「跪。」

上跪。奏「飲福酒。」

上受爵。拱舉授左旁。侍衛奏「受胙。」

上受胙、拱舉授左旁侍衛。各退。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不隨叩。次行《謝福胙》。

禮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分獻官俱隨行。

禮。樂止。典儀唱徹饌。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熙平之章》。樂作。徹畢、樂止。太常寺官於

正位前東旁向上跪。奏「禮畢。請還宮。」三叩頭退。《協律》

郎唱「舉還宮樂奏《成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分獻官俱隨行。

禮畢。樂止。典儀唱「捧祝帛恭詣燎位。」 捧祝官捧帛官至各

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帛。贊引官導

上轉立拜位。東王以下各官兩旁排立。祝帛依次捧

過贊引官導

上復位立。王以下各官亦復位立。樂作。祝帛焚半。贊

引官奏禮畢導

上由東戟門出。至甎城門外。陞輦還宮。作樂奏《禧平》:

《之章》:「王以下、公以上,隨。」

駕後行。至

午門外。不陪祀王以下各官排列跪迎

午門鳴鐘。王以下、公以上、隨至金水橋排立。候

上入宮。王以下各官俱退

後殿承祭官俟

上入。

太廟街門、太常寺官引自甎城戟門西旁門入、至

後殿西旁門。贊引官一員、對引官一員、引承祭官

至臺階上殿外正中,北向立。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 贊引官贊:「就位」 ,承祭官就拜位立。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奠帛。」 行初獻禮。東旁獻帛官三員、獻爵官五員、西旁獻帛官一員、獻爵官三員依次進。

原皇帝位前:

原皇后位前:

直皇帝位前。

直皇后位前。

宣皇帝位前。

宣皇后位前。

翼皇帝位前。

翼皇后位前。奠帛官跪獻三叩頭。獻爵官立獻。各退。讀

祝官至案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文、就

正位前立。贊引官贊「跪。」承祭官讀祝官皆跪。典儀唱

讀祝。讀祝官讀畢。捧起跪安

正位前帛匣上、三叩頭、退。贊引官贊「叩、興。」承祭官行

三叩頭禮,興。典儀唱「行亞獻禮」 ,獻爵官於各案左。獻畢,退。典儀唱:「行終獻禮」 ,獻爵官於各案右。獻畢,退。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捧祝、帛各詣燎位。」 讀祝官、獻帛官各至

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帛。承祭官轉至西邊、東向

立。各官捧祝在前。帛在後、依次送燎位。承祭官

復位立。俟祝帛焚半。贊引官贊「禮畢。」 引承祭官下西階、出西旁門。捧位官至各

位前一跪三叩頭、捧

神牌送至各座上奉安畢。一跪三叩頭、退

一祭畢

上出。

太廟街門、捧

神位官、至各

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

神牌送至

中殿於各

寶位上奉安畢。一跪三叩頭、退

一太常寺官

上詣

太廟。時至

乾清門捧齋戒牌銅人、送太常寺收貯如常儀。

一遣官恭代致祭。《在》

太廟臺階上行禮。太常寺官獻爵。無飲福受胙禮。餘儀

並同

又題准歲暮日

皇上親詣行禮。預遣官捧請。

後殿

中殿各

神牌、安設於

前殿寶座

《原皇帝》。

原皇后正中南向。

《直皇帝》。

直皇后左二位南向。

《翼皇帝》。

翼皇后右二位,南向。

《宣皇帝》:

宣皇后左二位南向。

《太祖高皇帝》。

高皇后右二位,南向。

《太宗文皇帝》。

文皇后東旁西向。

《世祖章皇帝》:

章皇后西旁東向。其供獻行禮、與四孟時享同。惟祝文

《樂章》與《四孟》不同。

一遣官致祭、太常寺捧請各

神牌安設承祭官於殿外丹陛上行禮。無飲福受胙送

祝帛時退至西邊立

一祭畢捧

神位官各詣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請至

後殿

中殿安設。一跪三叩頭、出

太廟總圖

太廟總圖
考證

太廟前殿正祭圖

太廟前殿正祭圖

太廟前殿時享陳設圖

太廟前殿時享陳設圖

東廡宗室功王各位時享陳設圖

東廡宗室功王各位時享陳設圖

西廡功臣各位時享陳設圖

西廡功臣各位時享陳設圖

太廟後殿正祭圖

太廟後殿正祭圖

太廟後殿時享陳設圖

太廟後殿時享陳設圖

太廟前殿祫祭陳設圖

太廟前殿祫祭陳設圖

{{{2}}}

{{{2}}}

各廟陳設同

太廟前殿祫祭陳設圖

太廟前殿祫祭陳設圖

東廡宗室功王各位祫祭陳設圖

東廡宗室功王各位祫祭陳設圖

西廡功臣各位祫祭陳設圖

西廡功臣各位祫祭陳設圖

太廟中殿告祭圖

太廟中殿告祭圖

太廟中殿告祭陳設圖

太廟後殿告祭圖

太廟後殿告祭陳設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