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1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四十一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目錄

 璽印部彙考一

  秦始皇一則

  漢總一則 武帝太初一則

  後漢總一則

  晉總一則

  宋總一則

  南齊總一則

  梁總一則

  陳文帝天嘉一則

  北魏孝文帝延興一則

  北齊武成帝河清一則

  北周總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考工典第一百四十一卷

璽印部彙考一[编辑]

[编辑]

秦始皇制乘輿六璽[编辑]

按《史記秦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秦以印稱璽,以 玉不通臣下,用制乘輿六璽,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 「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又「始皇得 藍田白玉為璽,螭虎鈕,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韍 佩既廢,乃以采組連結于璲,光明表章,轉相結受,故 謂之綬。」

[编辑]

漢璽印之制。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秦 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 四年初置大司馬,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無印綬。 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成帝綏和》元年,更 名大司空,金印紫綬。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 漢不常置。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

如淳曰:「盭音戾,綠也,以綠為質。」晉灼曰:「盭,草名也,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名也。」師古曰:「璽之言信也。古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別。」《漢舊儀》云:「諸侯王黃金璽,橐佗鈕,文曰璽。謂刻云某王之璽。」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

師古曰:「《漢舊儀》云:銀印,背龜鈕,其文曰章,謂刻曰某官之章也。」

光祿大夫,無。

師古曰:「無印綬。」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 郎無。

師古曰:「大夫以下亦無印綬。」

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 皆銅印黃綬。

師古曰:「《漢舊儀》云: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鼻鈕,文曰印。謂鈕但作鼻,不為蟲獸之形,而刻文云某官之印。」

《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 皆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

按《文獻通考》:「漢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行璽、信璽 在符節臺。」

皇后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皇太子黃金 印,龜鈕,印文曰「章。」下至二百石,皆為通官印。

漢諸侯王,金璽盭綬。徹侯,金印紫綬。

武帝太初元年定印文之數[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太初元年夏五月正。」歷目,「正月為 歲首,色上黃,數用五。」

張晏曰: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謂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以之足之。

後漢[编辑]

後漢印綬之制。

按《後漢書輿服志》:「佩雙印,長寸二分,方六分。乘輿諸 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 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學弟子皆以象牙,上合絲。乘輿 以縢貫白珠,赤罽蕤,諸侯王以下以綔,赤絲蕤,縢綔 各如其印質,刻書文曰:『正月剛卯,既決靈殳四方。赤 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爾周伏,化茲靈殳。既 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凡六十六字。

《前書》注云:「以正月卯日作。」

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紺、縹、淳黃圭,長丈九尺九寸, 五百首。

《漢舊儀》曰:璽皆白玉,螭虎鈕,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皇帝行璽」、凡封之璽,賜諸侯王書,信璽發兵徵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天地鬼神。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裏,兩端無縫,尺一板,中約署皇帝帶綬,黃地六采,不佩璽。璽以金銀縢組,侍中組負以從。秦以前,民皆佩綬,金、玉、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奉璽書,使者乘馳傳,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千里為程。《吳書》曰:「漢室之亂,天子北詣河上,六璽不自隨,掌璽者投井中。孫堅北討董卓,頓軍城南,官署有井,每旦有五色氣從井出。堅使人浚得傳國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方圍四寸,上有鈕,文槃五龍,璡七寸,管龍上一角缺。《獻帝起居注》曰:「時六璽不自隨,及還于閣上得。」《晉陽秋》曰:「冉閔大將軍蔣幹以傳國璽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獻之,百僚皆賀。璽光照洞徹,上蟠螭文隱起,書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秦舊璽也。徐廣曰:『傳國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諸侯王赤綬。

《徐廣》曰:「太子及諸王金印龜鈕,纁朱綬。」

「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皇太子朱綬,三百二十首。

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綬皆與乘輿同。皇后亦如之。 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加特也。」

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 一尺,二百四十首。

《前書》曰: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高帝相國,綠綬。徐廣曰:「金印綠綟綬。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綠。」又云:似紫紫綬,名緺綬音瓜,其色青紫。綟字亦盩音同也。傳寫者誤作「縶。」公加殊禮,皆服之。何承天云:「緺音媧,青紫色。綬。綟,紫色也。」

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 首。

《前書》曰:「太尉,金印紫綬;御史大夫位上卿,銀印青綬。成帝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將軍亦金印。」《漢官儀》曰:「馬防為車騎將軍,銀印青綬,在卿上。」絕席,和帝以竇憲為車騎將軍,始加金印。次司空、

公主、封君,服紫綬。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 丈七尺,百二十首。

一號「青緺綬。」

自青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 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 之間得施玉環鐍云。

《通俗文》曰:缺環曰鐍。《漢舊儀》曰:「其斷獄者,印為章也。」

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 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

《漢官儀》曰:「尚書僕射,銅印青綬。」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淳黃圭,一采,長丈五尺, 六十首。自黑綬以下,縌綬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 半之。

百石青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

丁孚《漢儀》載,太僕太中大夫襄言,乘輿綬,黃地,冒白羽,青絳綠,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詔所下王,綬,冒亦五采,上下無差。諸王綬,四采,絳地,冒白羽,青黃去綠,二百六十首,長二丈二尺。公主綬如王侯,絳地,紺縹三采,百二十首長丈八尺。二千石綬羽青地,桃華縹,三采,百二十首長丈八尺。黑綬羽,青地絳,二采,八十首,長一丈七尺。「黃綬,一采八十首,長丈七尺,以為常式。民織綬不如式,沒入官,犯者為不敬。二千石綬以上,禁民無得織以粉組。」皇太后詔可,王綬如所下。

凡先合單紡為一系,四系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 為一文,文采淳為一圭首,多者系細,少者系麤,皆廣 尺六寸。

《東觀書》曰:「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九卿、執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長秋、將作大匠、度遼諸將軍、郡太守、國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將、諸郡都尉、諸國行相、中尉、內史,中護軍司直,秩皆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公將軍長史,中二千石丞,正」平諸司馬,中宮王家僕、雒陽令,秩皆千石。尚書中謁者、黃門冗從四僕射,諸都監、中外諸都官令,都侯司農部丞,郡國長史、丞、候、司馬千人,秩皆六百石。家令、侍僕,秩皆六百石。雒陽

市長,秩四百石。主家長,秩皆四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諸署長、楫櫂丞,秩三百石,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縣國丞、尉亦如之。縣國三百石,長、丞、尉亦二百石。明堂靈臺丞、諸陵校長,秩二百石。丞、尉、校長以上,皆銅印黃綬。縣國守宮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長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長相,皆以銅印黃綬。而有秩者,侍中、中常侍、光祿大夫,秩皆二千石;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尚書、諫議大夫、侍御史、博士,皆六百石;議郎中、謁者,秩皆比六百石;小黃門、黃門侍郎、中黃門,秩皆比四百石;郎中,秩皆比三百石;太子舍人,秩二百石。

[编辑]

晉璽綬之制。

按《晉書輿服志》:「乘輿六璽,秦制也,曰『皇帝行璽』」、「皇帝 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漢遵 秦不改。又有秦始皇藍田玉璽,螭獸鈕,在六璽之外, 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漢高祖佩之,後世名曰『傳 國璽,與斬白蛇劍俱為乘輿所寶。及懷帝時,沒於劉 聰,後又沒於石勒。及穆帝世,乃還江南』。」

皇太子,金璽龜鈕,朱黃綬,四采,赤、黃、縹、紺。

諸王,金璽龜鈕,纁朱綬,四采,朱、黃、縹、紺。

貴人、夫人、貴嬪,是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章文曰「貴 人、夫人、貴嬪之章。」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 九嬪,銀印青綬。

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朱綬。

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綬。

郡公、侯、縣公、侯太夫人夫人,銀印青綬,其持加乃金 紫。

[编辑]

宋璽印之制。

按《宋書禮志》:「乘輿六璽,秦制也。」《漢舊儀》曰:「皇帝行璽, 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此則漢遵 秦制也。初,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鈕,文 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 為乘輿所寶。魏晉至今不廢。晉懷帝時,沒於劉聰,後 又屬石勒,及穆帝代,乃還天府。虞喜《志林》曰:「傳國璽 自在六璽之外,天子凡七璽也。」《漢注》曰:「璽,印也。自秦 以前,臣下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秦以來,以 璽為稱,又獨以玉,臣下莫得用。」漢制,皇帝黃赤綬四 采,黃、赤、縹、紺。皇后金璽綬亦如之。於禮,士綬之色如 此,後代變古也。吳無刻玉工,以金為璽,孫皓造金璽 六枚是也。又有麟鳳龜龍璽,駝馬鴨「頭雜印」,今代則 闕也。

皇太子,金璽龜鈕,纁朱綬,四采,赤、黃、縹、紺。

諸王,金璽龜鈕,纁朱綬,四采,赤、黃、縹、紺。

郡公金章,元朱綬。

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金章,紫綬;相國則綠 綟綬,三采,綠紫紺。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凡將軍位從 公者,金章,紫綬。

郡侯,金章,青朱綬。

驃騎、車騎將軍。凡諸將軍加大者,「征、鎮、安平、中軍、鎮 軍、撫軍、前、左、右、後將軍,征虜、冠軍、輔國、龍驤將軍,金 章紫綬。」

貴嬪、夫人、貴人,金章,文曰「貴嬪、夫人、貴人之章」,紫綬。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銀印, 文曰「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 之印」,青綬。

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朱綬。

諸王太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綬。

諸王太子,金印紫綬。

郡公、侯、太夫人,銀印青綬。

郡公、侯、太子,銀印青綬。

尚書令、僕射,銅印,墨綬。

中書監令、祕書監,銅印,墨綟綬。

光祿大夫、卿、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銀章,青 綬。

司隸校尉、武尉、左右衛、中堅、中壘、驍騎、遊擊、前軍、左 軍、右軍、後軍、寧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建武》《振 武》《奮武》《揚武》《廣武》、左右積弩、彊弩諸將軍監軍,銀章 青綬。

「領軍、護軍,城門五營校尉」,東南、西北中郎將,銀印,青 綬。

縣、鄉、亭侯,金印紫綬。

《鷹揚》《折衝》《輕車》《揚烈》《威遠》《寧遠》《虎威》《材官》《伏波》、淩江 諸將軍,銀章青綬。

奮武護軍、安夷撫軍、護軍,軍州郡國都尉奉車駙馬、 騎都尉諸護軍將兵助郡都尉,水衡典虞、牧官典牧 都尉,度支中郎將、校尉、都尉,司監都尉,材官校尉王 國中尉宜和伊吾都尉監淮南津都尉,銀印,青綬州刺史,銅印,墨綬。

《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銅印,墨綬。

謁者僕射,銅印,墨綬。

諸軍司馬,銅章,青綬。

冗從僕射,太子衛率,銅印,墨綬。

《虎賁中郎將》、羽林監,銅印,墨綬。

北軍中候、殿中監,銅印,墨綬。

「《護匈奴》中郎將」,「護羌、夷、戎、蠻、越、烏丸西域戊己校尉, 銅印,青綬。」

郡國太守、相、內史,銀章青綬。

牙門將,銀章青綬。

《騎都督》、守,銀印青綬。

尚書左右丞、祕書丞,銅印,黃綬。

《治書侍御史》,銀印墨綬。

關內關中名號侯,金印紫綬。

公府長史、諸卿尹丞諸縣署令,秩千石者,銅印墨綬。

南齊[编辑]

南齊《璽綬之制》。

按《南齊書輿服志》:「綬,乘輿黃赤綬,黃赤縹綠紺五采。 太子朱綬,諸王纁朱綬,皆赤黃縹紺四采;妃亦同。相 國綠綟綬,三采,綠紫紺。郡公元朱,侯伯青朱,子男素 朱,皆三采。公世子紫,侯世子青,鄉、亭、關內侯墨綬,皆 二采。郡國太守、內史青,尚書令、僕、中書監令、祕書監 皆黑,丞皆黃,諸府丞亦黃。皇后與乘輿同赤,貴嬪、夫」 人、貴人紫,王太妃、長公主、封君,亦紫綬,六宮青綬,青、 白紅。郡公侯夫人,青綬。

乘輿。傳國璽,秦璽也。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 方人呼晉家為「白板天子。」冉閔敗,璽還南,別有行信 等六璽,皆金為之,亦秦、漢之制也。皇后金璽,太子、諸 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公、世子金印,侯銀印, 貴嬪、夫人金章,公主、王、太妃、封君金印,六宮以下公、 侯、太夫人、夫人銀印。其公、將軍金章,光祿大夫、卿、尹、 太子傅、諸領護將軍、中郎將、校書,郡國太守、內史、四 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令、僕射、中書監令,祕書丞, 太子二率、諸府長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諸州 刺史,皆銅印。

[编辑]

梁璽印之制。

按《文獻通考》:「梁制,乘輿印璽及皇太子、諸王、五等國 封,並略如齊制。鄉、亭、關內、關中及各號侯、諸王、嗣子, 金印龜鈕,紫綬。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綬。大司馬、大將 軍、太尉諸位從公者,金章龜鈕,紫綬。尚書令、僕射、尚 書、中書監、令、祕書監,銅印墨綬。左右光祿大夫,加金 章紫綬,同其位。但加金紫者,謂之金紫光祿,但加銀」 青者,謂之「銀青光祿。」太僕、廷尉以下諸卿,丹陽尹,銀 章龜鈕,青綬。諸將軍,金章紫綬;中郎將,則青綬。郡國 太守、相、內史,銀章龜鈕,青綬。諸縣署令,秩千石者,州 郡大中正,郡中正,銅印環鈕,墨綬。公府令史亦同。諸 縣尉,銅印環鈕,單衣黃綬。

[编辑]

陳文帝天嘉 年定璽綬之制[编辑]

按:《陳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禮儀志》:「陳武帝即 位,徐陵白所定乘輿御服,皆採梁之舊制。至天嘉初, 悉改易之,定令俱依天監舊事,然亦往往改革。」今不 同者,皆隨事於注言之。不言者,蓋無所改制云。 皇太子金璽龜鈕,朱綬。

《三百二十首》

諸王,金璽龜鈕,纁朱綬。

一百六十首。

開國公,金章龜鈕,元朱綬。

《二百四十首》

開國侯、伯,金章龜鈕,青朱綬。

一百二十首

開國子男,金章龜鈕,青綬。

《二百首》

縣、鄉、亭、關內、關中及名號侯,金印龜鈕,紫綬。

《關內》《關中》及名號侯則珪鈕。

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綬。諸王嗣子,金印珪鈕,紫綬。

八十首。

開國公、侯嗣子,銀印珪鈕,青綬。

八十首。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金章龜鈕,紫綬。

八十首。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諸位從公者,金章龜鈕,紫綬。

八十首。

尚書令、僕射、尚書,銅印,墨綬。

陳尚書令、僕射,金章龜鈕,紫綬,八十首。尚書無印綬。

中書監令、祕書監,銅印,墨綬。

陳制銀章龜鈕,青綬八十首。

左右光祿大夫,皆與加金章紫綬同。其但加金紫者謂之「金紫光祿」,但加銀青者,謂之「光祿大夫。」

光祿、太中、中散大夫,太常、光祿、弘訓、太僕、太僕、廷尉、 宗正、大鴻臚、大司農、少府、大匠、諸卿、丹陽尹、太子保 傅、大長秋、太子詹事,銀章龜鈕,青綬。

驃騎、「車騎,衛將軍,中軍、冠軍、輔國將軍,四方中郎將, 金章,紫綬。」

中郎將則青綬。陳令、鎮、衛、驃騎、車騎、中軍、中衛、中撫軍、中權、四征、四鎮、四安、四翊、四平將軍,金章獸鈕。其冠軍四方中郎將,金章豹鈕,並紫綬,八十首。

《領護軍》、中領護軍五營校尉,銀印,青綬。

《陳令》領、護,金章龜鈕,紫綬八十首;中領、護,銀章龜鈕,青綬八十首;其五營校尉,銀印珪鈕,青綬八十首。

弘訓、衛尉、衛尉、司隸校尉,左右衛驍騎、遊擊,「前、左、右、 後軍將軍,龍驤、寧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武威、 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等將軍,積弩、積射、強弩將 軍;監軍,銀章青綬。」

《陳令》,「左右衛,銀章龜鈕。左右驍騎、遊擊、雲騎、游騎、前、左、右後軍將軍、左右中郎將,銀印珪鈕。其積弩、積射強弩,銅印環鈕,墨綬。」又有忠武軍師、武臣爪牙、龍騎、雲麾、鎮兵翊帥、宣惠、宣毅、智威、仁威、勇、威、信、威嚴、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嚴武,金章豹鈕,紫綬,八十首。輕車,鎮朔、武旅、貞毅、朔威、寧遠、安遠、征遠、振遠、宣遠等將軍,金章貔鈕,紫綬。

《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銀印墨綬。

陳中丞《銀章龜鈕青綬》八十首:

《謁者僕射》,銅印環鈕,墨綬。

八十首。

諸軍司,銀章龜鈕,青綬。

《中書侍郎》,冗從僕射、太子衛率,銅印,墨綬。

陳衛率,銀章龜鈕,青綬。冗從,銅印環鈕,墨綬。

武賁中郎將,羽林監,銅印環鈕,墨綬。護匈奴中郎將, 護羌戎夷、蠻、越、烏丸、西域校尉,銀印珪鈕,青綬。

《陳令》無此官。

安夷、撫夷護軍、州郡國都尉,奉車、駙馬、騎都尉、諸護 軍,銀印珪鈕,青綬。

州刺史,銅印墨綬。

陳,銅章龜鈕,青綬。

郡國太守、相、內史,銀章龜鈕,青綬。

尚書左、右丞、祕書丞,銅印環鈕,黃綬。

治書侍御史。

銅印環鈕,墨綬。

諸縣署令,秩千石者,銅印環鈕,墨綬。

諸縣署令、長、相,銅印環鈕,墨綬。

太子門大夫、陵令、長,銅印環鈕,墨綬。

黃門諸署令、僕、長、丞,銅印環鈕,墨綬。丞,黃綬。黃門冗 從僕射監、太子寺人監,銅印環鈕,墨綬。

公府司馬、「《領護軍司馬》,《諸軍司馬》,《護匈奴》中郎將、護 羌、戎、夷、蠻、越烏丸戊己校尉、長史、司馬」,銅印環鈕,墨 綬。

「公府從事中郎、諸將軍開府功曹、主簿、廷尉、建康正、 監、平」,銅印環鈕,墨綬。

左、右衛司馬,銅印環鈕,墨綬。

直閣將軍,銅印珪鈕,青綬。

諸開國郎中令、大農、公傅、中尉,銅印環鈕,青綬。 諸開國三將軍,銅印環鈕,青綬。限外者不給印。

陳制墨綬。

開國掌書中尉、司馬、陵廟食官、廄牧長、典醫、典府丞, 銅印。掌侍侍郎、世子庶子、謁者、中大夫、舍人,不給印。 典書、典祠、學官令、典膳膳丞、長,銅印。限外者,不給印。 太子衛率、率更、家令、丞,銅印環鈕,黃綬。

太子常從武賁督,銅印環鈕,墨綬。

「州、郡國都尉司馬」,銅印環鈕,墨綬。

殿中內外局監、太子內外監、殿中守舍人,銅印環鈕。 諸縣署丞、太子諸署丞、王公侯諸署及公主家令、丞、 僕,銅印環鈕,黃綬。

諸縣尉,銅印環鈕,黃綬;殿中中郎將、校尉、都尉,銀印 珪鈕,青綬。

城門候,銅印環鈕,墨綬。

「部曲督、司馬吏、部曲將」,銅印環鈕。

「總章協律」,銅印環鈕,艾綬。

殿中司馬,銅印環鈕,墨綬。

總章監、鼓吹監,銅印環鈕,艾綬。

諸四品,將兵都尉,牙門將,崇毅、材官、《折難》《輕騎》《揚烈》 《威遠》《寧遠》《宣威》《光威》《驤威》《威烈》《威鹵》《平戎》《綏遠》《綏狄》 《綏邊》《綏戎》《獸威》、威、《武、烈》《武、毅》、武、《奮武》《討寇》《殄鹵》《討鹵》 《掃難》《掃逆》《掃寇》《厲鋒》《武奮》《武牙》《廣野》領兵滿五十人 給銀章,不滿五十,除板而已。不給章,以此官為刺史 太守,皆青綬。

此條以下皆陳制,與《梁》不同

「威雄、猛、烈、振、信、勝、略、風、力、光」等「十威將軍,武猛、略、勝、

力、毅、健、烈、威、銳、勇」等「十武將軍,並銀章熊鈕,青綬。 猛毅、烈、威、銳、震、進、智、威、勝、駿」等「十猛將軍,銀章羆鈕, 青綬。」

《壯武》《勇、烈》《猛、銳》《威、毅》《志、意》《力》等十壯將軍,《驍雄》、傑、《猛、 烈》《武、勇》《銳》《名》《勝》《迅》等十驍將軍,《雄猛》《威、明》、烈、《信》《武》《勇》 《毅》《壯、健》等十雄將軍,並銀印羔鈕,青綬。

「《忠勇》、烈、猛、銳、壯、毅、捍、信、義、勝」等十忠將軍,「明智、略、遠、 《勇、烈》、威、勝、進、銳、毅」等十明將軍,「《光烈》、明、英、遠、勝、銳、《命、 勇》《武、野》」等十光將軍,「《飆勇》、猛、烈、銳、奇、決、起、略、勝、出」等 十飆將軍,並銀章鹿鈕,青綬。

「《龍驤》《武視》《雲旗》《風烈》《電威》《雷音》《馳、銳》《進銳》《羽騎》《突騎》 《折衝》《冠武》《和戎》《安壘》《起猛》《英果》《掃虜》《掃狄》《武銳》《摧鋒》 《開遠》《略遠》《貞威》《決勝》《清野》《堅銳》《輕銳》《拔山》《雲勇》《振旅》」 等三十號將軍,銀印菟鈕,青綬。

《超武》《鐵騎》《樓船》《宣猛》《樹功》《剋狄》《平虜》《稜威》《戎昭》《威戎》 《伏波》《雄戟》《長劍》《衝冠》《雕騎》《佽飛》《勇騎》《破敵》《剋敵》《威虜》 《前鋒》《武毅》《開邊》《招遠》《全威》《破陣》《蕩寇》《殄虜》《橫野》《馳射》 等三十號將軍,銅印環鈕,墨綬。

建威、牙門、期門已下諸將軍,並銅印環鈕,墨綬。板則 無印綬。其在將官,以功次轉進,應署「建威」已下諸號, 不限板除,悉給印綬。

若武官署位轉進登上條九品馳尉已上諸戎號,亦不限板除,悉給印綬。

千人督、校督、司馬,武賁督牙門將,騎督督守將兵都 尉、太子常從督別部司馬,假司馬,假銅印環鈕; 武猛中郎將、校尉、都尉,銅印環鈕。其以此官為千人。 司馬、道賁督已上及司馬,皆假墨綬。

已上《陳制》,梁所無,及「不同」者。

陛長,假銅印環鈕,墨綬。

假旄頭、羽林,在陛列及備鹵簿。其本位佩「武猛都尉」 已上印者,假墨綬。別部司馬以下,假墨綬。

殿中冗從武賁,「殿中武賁,持鈒戟,冗從武賁,假青綬。」

《陳令》,其本位職佩武猛都尉等印、假綬,依前條

持椎斧。武騎、武賁、五騎傳詔武賁,殿中羽林、太官嘗 食武賁,稱「飯宰人。諸宮嘗食武賁,假墨綬。」

其佩武猛都尉等位印,皆依上條假綬之例。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序。綬者,所以貫佩相承受也。 五霸之後佩廢,秦乃采組連結於襚,轉相結受,又謂 之綬。漢承用之。至明帝,復制佩,而漢末又亡絕。魏侍 中王粲識其形,乃復造焉,令之佩,粲所制也。

貴妃、貴嬪、貴姬,是為三夫人,金章龜鈕,紫綬。

八十首。

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是為 九嬪,金章龜鈕,青綬。

八十首。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五職,亞九嬪,銀印珪鈕,艾 綬。

美人、才人、良人三職散位,銅印環鈕,墨綬。

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朱綬。

一百六十首。

《良娣》,銀印珪鈕,青綬。

八十首。

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龜鈕,紫綬。

八十首。

開國公、侯、太夫人,銀印珪鈕,青綬。

八十首。

北魏[编辑]

孝文帝延興二年五月丁巳詔軍警給璽印傳符次給馬印[编辑]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北齊[编辑]

武成帝河清 年定璽綬之制[编辑]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禮儀志》:「自晉 左遷,中原禮儀多缺。後魏熙平二年,太傅清河王懌 等奏定五時朝服,後齊因之。河清中改易舊物,著令 定制云。」

天子六璽,文曰「皇帝行璽」,封常行詔敕則用之。「皇帝 之璽」,賜諸王書則用之。「皇帝信璽」,下銅獸符,發諸州 征鎮兵;下竹使符,拜代徵召諸州刺史則用之。並白 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天子行璽」,封拜外國則 用之。「天子之璽」,賜諸外國書則用之。「天子信璽」,發兵 外國,若徵召外國及有事鬼神則用之。並黃金為之, 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四寸, 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文曰「受天之命,皇 帝壽昌」,凡八字。在六璽外,唯封禪以封石函。又有督 攝萬機印一鈕,以木為之,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五分。 背上為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腹下隱起篆 書為「督攝萬機」,凡四字。此印常在內,唯以印籍縫用。 則左戶郎中、度支尚書奏取。印訖輸內。

皇太子璽,黃金為之,方一寸,龜鈕,文曰「皇太子璽。」宮中大事用璽,小事用門下典書坊印。

印綬,「二品已上,並金章紫綬,三品銀章青綬。」

三品已上,凡是五省官及中侍中省,皆為印,不為章。

四品得印者,銀印青綬。五品六品得印者,銅印墨綬。

四品以下,凡是開國子男及五等散品名號侯,皆為銀章,不為印。

七品、八品、九品得印者,銅印黃綬,金銀章印及銅印, 並方一寸,皆龜鈕。《東、西、南、北四藩諸國王章》,上藩用 中金,中藩用下金,下藩用銀,並方寸,龜鈕。佐官唯公 府長史、尚書二丞給印綬。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唯當 曹為官長者給印。餘自非長官,雖位尊,並不給。 皇后璽綬,同乘輿。皇太后、皇后璽,並以白玉為之,方 一寸二分,螭獸鈕,文各如其號。璽不行用。「有令」,則太 后以宮名「衛尉印」,皇后則以長秋印。

皇太子妃璽:綬同皇太子。璽,以黃金,方一寸,龜鈕,文 曰「皇太子妃之璽。」若有封書,則用內坊印。

北周[编辑]

北周更定璽綬之制。

按《隋書禮儀志》:「後周皇帝八璽,有神璽,有傳國璽,皆 寶而不用。」

「神璽,明受之於天。」「傳國璽,明受之於運。」

皇帝負扆,則置神璽於筵前之右,置傳國璽於筵前 之左。又有六璽:其一「皇帝行璽」,封命諸侯及三公用 之;其二「皇帝之璽」,與諸侯及三公書用之;其三「皇帝 信璽」,發諸夏之兵用之;其四「天子行璽」,封命蕃國之 君用之;其五「天子之璽」,與蕃國之君書用之;其六「天 子信璽」,徵蕃國之兵用之。六璽皆白玉為之,方一寸 五分,高寸,螭獸鈕。皇后璽,文曰「皇后之璽。」白玉為之, 方寸五分,高寸,麟鈕。三公、諸侯皆金印,方寸二分,高 八分,龜鈕。七命已上銀,四命已上銅,皆龜鈕。三命已 上銅印銅鼻,其方皆寸,其高六分,文曰:「某公官之印」, 「皇帝之組綬。」以蒼以青、以朱、以黃、以白、以元、以纁、以 紅、以紫、以緅、以碧、以綠,十有二色。諸公九色,自黃已 下;諸侯八色,自白已下;諸伯七色,自元已下;諸子六 色,自纁已下;諸男五色,自紅已下;三公之綬,如諸公; 三孤之綬,如諸侯;六卿之綬,如諸伯;上大夫之綬,如 諸子;中大夫之綬,如諸男;下大夫綬,自紫已下;士之 綬,自緅已下。其璽印之綬亦如之。

[编辑]

高祖開皇 年詔改周儀定璽綬之制[编辑]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儀志》,「高祖即位,將改 周制,乃下詔詳議。於是定令。」

皇太子璽,宮內大事用之,小事用左右庶子印。 皇后有金璽,盤螭鈕,文曰「皇后之璽。」冬正大朝,則并 黃琮,各以笥貯,進於座隅。

貴妃、德妃、淑妃,是為三妃。金章龜鈕,文從其職,紫綬, 一百二十首,長一丈七尺。

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 九嬪,金章龜鈕,文從其職。紫綬一百首,長一丈七尺; 美人、才人,銀印珪鈕,文從其職。青綬八十首,長一丈 六尺。

《寶林》,銀印環鈕,文如其職。艾綬,八十首,長一丈六尺。 皇太子妃金璽龜鈕,文如其職。纁朱綬,一百六十首, 長二丈。

「良娣」,銀印珪鈕,文如其職。青綬八十首,長一丈六尺。 「保林八子」,銅印環鈕,文如其職。艾綬八十首,長一丈 六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