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0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一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一卷目錄

 選舉總部彙考一

  有虞氏帝舜一則

  周總一則

  漢高帝一則 文帝二則 景帝一則 武帝元狩一則 元封一則 昭帝始元一則

  宣帝元康二則 元帝建昭一則 成帝鴻嘉一則 永始一則

  後漢和帝永元一則 安帝永初一則 順帝陽嘉一則 質帝本初一則 靈帝熹平

  一則 獻帝建安一則

  魏文帝黃初二則

  晉成帝咸和二則 簡文帝咸安一則

  宋武帝大明一則 廢帝永光一則 明帝泰豫一則

  梁武帝天監三則 太清一則

  陳總一則

  北魏太宗永興一則 世宗正始一則 文帝大統一則

  北齊總一則

  隋高祖開皇二則 仁壽一則

  唐總一則 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四則 高宗儀鳳二則 中宗景龍一則 睿宗

  景雲一則 元宗開元三則 肅宗寶應一則 代宗大曆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僖宗光

  啟一則

  後梁太祖開平三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後漢隱帝乾祐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遼總一則

  宋總一則

  金總一則

  元總一則 世祖至元三則 成宗大德一則 泰定帝泰定一則

  明太祖洪武七則 世宗嘉靖一則

選舉典第一卷

選舉總部彙考一[编辑]

有虞氏[编辑]

帝舜始闢門求賢[编辑]

按《書經虞書舜典》:「詢于四岳闢四門。」

《正義》曰:堯舜之聖,求賢久矣。今更言「開門」,是開其未開者。謂多設取士之科,以此廣致眾賢也。蔡傳舜既告廟即位,乃謀「治於四岳之官,開四方之門,以來天下之賢俊。」

[编辑]

周制,諸侯歲貢士而進賢使能,總之於天官冢宰。 按《禮記射義》:「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 天子試之於射宮。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 多者,得與於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 中少者,不得與於祭。數與於祭而君有慶,數不與於 祭而君有讓,數有慶而益地,數有讓則削地。」

陳注鄭氏曰:「三歲而貢士。舊說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疏曰:「《書傳》云:『古者諸侯之於天子也,三年一貢士,一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一不適謂之過,再不適謂之傲,三不適謂之誣』。」

按《周禮天官》:「冢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三曰進賢。」

《賢》,有善行也。訂義王昭禹曰:「以德則可久,以業則可大,禮義由之以出,政事由之以立,朝廷待之以尊,民心之所願興,宜使之在位,故進之。馭以進賢,則民知德之不可不務,故《大司徒》以賢制爵,則民謹德。」 賈氏曰:「有賢在下,君當招之,民當舉之。

四曰使能。」

能多才藝者。訂義愚按:人各有能,用之然後見。如伯夷能典禮,使作秩宗,足以究其典禮之能;后夔能典樂,使教冑子,足以究其典樂之能。君知量能以任使,人之有能者,孰不欲自效以見其能。

[编辑]

高帝十一年詔舉賢才[编辑]

按《漢書高祖本紀》:十一年二月詔曰:「蓋聞王者莫高 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 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 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 欲其長久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 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 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 國,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 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 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文帝二年以日食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按《史記文帝本紀》:二年冬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 月朢,日又食。上曰:「朕聞之,天生蒸民,為之置君,以養 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以菑,以誡不治。 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菑孰大焉!朕獲保 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 朕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 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 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白以告朕,及舉賢良方正、 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飭其任職,務省 繇費以便民。朕既不能遠德,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 是以設備未息。今縱不能罷邊屯戍,而又飭兵厚衛, 其罷衛將軍軍,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置傳。 文帝十五年,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

按《漢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晁錯傳》:詔有司舉賢良 文學士,錯在選中,上親策詔之曰:「惟十有五年九月 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 內,舟車所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 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 能亡失德,夏以長楙。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並建 豪英,以為官師,為諫爭,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 賴天之靈,宗廟之福,方內以安,澤及四夷。今朕獲執 天下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 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故詔有司,諸侯 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帥其志,以選賢良,明於國 家之大體,通於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各有 人數,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朕甚 嘉之,故登大夫於朝,親諭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 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 者之闕,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 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於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 佐朕至與不至,《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興自朕躬。」 大夫其正論毋枉。執事烏虖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 毋怠。

景帝後二年詔令廉士入官者減算[编辑]

按《漢書景帝本紀》,後二年夏五月詔曰:「人不患其不 知,患其為詐也;不患其不勇,患其為暴也;不患其不 富,患其亡厭也。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今訾算十以上 乃得官,廉士算不必眾,有市籍不得官,無訾又不得 官,朕甚愍之。訾算四得官,亡令廉士久失職,貪夫長 利。」

武帝元狩六年詔舉獨行之士[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狩六年「六月,詔遣博士循行天 下,舉獨行之君子,徵詣行在所。」

元封五年詔察舉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五年「夏四月詔曰,蓋有非常 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 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 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 使絕國者。」

昭帝始元元年閏月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節行郡國舉賢良問民所疾苦冤失職者[编辑]

按:《漢書昭帝本紀》云云。

宣帝元康元年詔舉修身通學明先王之術者[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元康元年秋八月詔曰:『朕不明六 藝,鬱于大道,是以陰陽風雨未時。其博舉吏民,厥身 修正,通文學,明於先王之術,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 二千石各一人』。」

元康四年,詔「舉茂材異倫之士。」

按《漢書宣帝本紀》:「四年正月,遣大中大夫彊等十二 人,循行天下,存問鰥寡,覽觀風俗,察吏治得失,舉茂 材異倫之士。」

元帝建昭四年詔舉茂材特立之士[编辑]

按《漢書元帝本紀》:建昭四年夏四月詔曰:「朕承先帝 之休烈,夙夜栗栗,懼不克任。間者陰陽不調,五行失 序,百姓饑饉,惟烝庶之失業,臨遣諫大夫博士賞等 二十一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乏困失職 之人,舉茂材特立之士,相將九卿,其帥意毋怠,使朕 獲觀教化之流焉。」

成帝鴻嘉二年詔舉敦厚有行義能直言者[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鴻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飲酒禮, 有雉蜚集于庭,歷階升堂而雊,後集諸府,又集承明 殿。詔曰:『古之選賢,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故官無廢事, 下無逸民,教化流行,風雨和時,百穀用成,眾庶樂業, 咸以康寧。朕承鴻業,十有餘年,數遭水旱疾疫之災, 黎民婁困於饑寒,而望禮義之興,豈不難哉!朕既無』」 以率道,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意乃招賢選士之路鬱 滯而不通,歟?將舉者未得其人也?其舉敦厚有行義、 能直言者,冀聞切言嘉謀,匡朕之不逮。

永始三年詔舉惇樸遜讓有義行者[编辑]

按《漢書成帝本紀》,永始三年正月己卯晦,日有蝕之
考證
詔曰:「天災仍重,朕甚懼焉,惟民之失職,臨遣太中大

夫嘉等循行天下,存問耆老,民所疾苦。其與部刺史 舉惇樸遜讓有行義者各一人。」

後漢[编辑]

和帝永元五年詔申飭二千石選舉及令司隸刺史糾察[编辑]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永元五年春三月戊子,詔曰:『選 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而郡國舉吏, 不加簡擇,故先帝明敕在所,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 又德行尤異,不須經職者,別署狀上。而宣布以來,出 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從好,司隸刺史,訖無 糾察。今新蒙赦令,且復申敕,後有犯者,顯明其罰』。」在 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負亦憂也非獨州 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姦邪之傷,由法不 行故也。

安帝永初二年詔舉有道術明災異陰陽之數者[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永初二年「秋七月戊辰,詔曰:『昔 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據琁璣玉衡,以齊七政。朕以 不德,遵奉大業,而陰陽差越,變異並見,萬民饑流,羌 貊叛戾。夙夜克己憂心,京京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 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而 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其百僚及郡國吏人, 有道術,明習災異陰陽之度,璇璣之數者,各使指變 以聞。二千石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 以不次,冀獲嘉謀,以承天誡』。」九月庚子,詔「王主官屬 墨綬下至郎、謁者,其經明任博士,居鄉里有廉清孝 順之稱,才任理人者,國相歲移名與計偕上尚書公 府通調,令得外補。」

順帝陽嘉元年以星變詔覈實選舉[编辑]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陽嘉元年閏十二月戊子,客星 出天苑。辛卯,詔曰:間者以來,吏政不勤,故災咎屢臻, 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是以 天心未得,人情多怨。《書》歌股肱,《詩》刺三事,令刺史二 千石之選,歸任三司。其簡序先後,情覈高下,歲月之 次,文武之宜,務存厥衷。」

質帝本初元年桓帝即位申嚴選舉之法[编辑]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本初元年閏六月庚寅,即皇帝 位。秋七月丙戌,詔曰:孝廉廉吏,皆當典城牧民,禁姦 舉善,興化之本,恆必由之。詔書連下,分明懇惻,而所 在翫習,遂至怠慢,選舉乖錯,害及元元。頃雖頗繩正, 猶未懲改。方今百姓疲悴,困於徵發,庶望群吏,惠我 勞民,蠲滌貪穢,以祈休祥。其令秩滿百石,十歲以上」, 有殊才異行,迺得參選。臧吏子孫不得察舉。杜絕邪 偽請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 將觀厥後。

靈帝熹平六年蔡邕陳選舉之弊不報[编辑]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不載。 按《蔡邕傳》:「初,帝好學,引 諸生能為文賦者,本頗以經學相招,後多引無行趣 埶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熹平六年,邕上封事,其五 事曰:臣聞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 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並興。 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 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餘日,觀 省篇章,聊以游意。當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 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 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 詔於《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 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復 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 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 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 故當志其大者。

獻帝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舉賢才[编辑]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不載 按《三國魏志武帝本紀》: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 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 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 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 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 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 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编辑]

文帝黃初三年詔取士勿限年[编辑]

按:《三國志文帝本紀》:黃初三年「春正月,詔曰:『今之計 考,古之貢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後取 士,是呂尚、周晉不顯於前世也。其令郡國所選,勿拘 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 實者』。」

黃初四年,詔博舉天下儁德茂才獨行君子。 按《三國志文帝本紀》,黃初四年夏五月,有鵜鶘鳥集靈芝池。詔曰:「此詩人所謂污澤也。《曹詩》刺恭公遠君 子而近小人,今豈有賢智之士處於下位乎?否則斯 鳥何為而至?其博舉天下儁德茂才獨行君子,以答 曹人之刺。」

[编辑]

成帝咸和六年三月癸未詔舉賢良直言之士[编辑]

按:《晉書成帝本紀》云云。

咸和七年。冬十一月壬子,「詔舉賢良。」

按:《晉書成帝本紀》云云。

簡文帝咸安二年詔所司舉隱逸之賢[编辑]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咸安二年三月丁酉,詔曰:『朕居 阿衡,三世不能濟彼時雍,乃至海西失德,殆傾皇祚。 賴祖宗靈祇之德,皇太后淑體應期,藩輔忠賢,百官 戮力,用能蕩氛霧於昊蒼,耀晨輝於宇宙。遂以眇身 託於王公之上,思賴群賢,以弼其闕。夫敦本息末,抑 絕華競,使清濁異流,能否殊貫,官無秕政,士無謗讟, 不有懲勸,則德禮焉施』。」且彊寇未殄,勞役未息,自非 軍國戎祀之要,其華飾煩費之用皆省之。夫肥遁窮 谷之賢,滑泥揚波之士,雖抗志元霄,潛默幽岫,貪屈 高尚之道,以隆協贊之美,孰與自足山水,棲遲丘壑, 徇匹夫之潔,而忘兼濟之大耶?古人不借賢於曩代, 朕所以虛想於今日。內外百官,各勤所司,使善無不 達,惡無不聞,令詩人無《素餐》之刺,而吾獲虛心之求 焉。

[编辑]

武帝大明六年詔舉賢才[编辑]

按《宋書武帝本紀》,「大明六年正月,下四方旌賞茂異。 其有懷貞抱素,志行清白,恬退自守,不交當世,或識 通古今,才經軍國,奉公廉直,高譽在民,具以名奏。」

廢帝永光元年詔舉賢才[编辑]

按《宋書廢帝本紀》,「永光元年八月乙亥,詔曰:昔凝神 佇逸,磻溪讚道,湛慮思才,傅巖毗化。朕位御三極,風 澄萬宇,思所以仰宣遺烈,俯弘景祚。每結夢庖鼎,瞻 言板築,有劬日昃,無忘昧旦。可甄訪郡國,招聘閭部。 其有孝性忠節,幽居遯棲,信誠義行,廉正表俗,文敏 博識,幹事治民,務加旌舉,隨才引擢。庶官克順,彝倫 咸敘。主者精加詳括,稱朕意焉。」

明帝泰豫元年後廢帝即位詔訪賢良[编辑]

按《宋書後廢帝本紀》,泰豫元年四月庚子,即皇帝位。 六月詔曰:「夫寢夢期賢,往誥垂美;物色求良,前書稱 盛。朕以沖昧,嗣膺寶業,思仰述聖猷,勉弘政道,興言 多士,常想得人。可普下牧守,廣加搜採。其有孝友聞 族,義讓光閭,或匿名屠釣,隱身耕牧,足以整厲澆風, 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無遺逸。」

[编辑]

武帝天監四年詔立限年解褐之制[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四年「春正月癸卯朔,詔曰:『今 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解褐。若有才同 甘、顏,勿限年次』。」

按,《文獻通考》:「梁初無中正制,年二十五方得入仕。 天監八年,詔通一經者皆量加敘錄。」

按《梁書武帝本紀》,「八年五月壬午,詔曰:『學以從政,殷 勤往哲,祿在其中,抑亦前事。朕思闡治綱,每敦儒術, 軾閭闢館,造次以之。故負袠成風,甲科間出,方當置 諸周行,飾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 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 才試吏,勿有遺隔』。」

天監十四年,親祀南郊,詔舉賢良方正、孝悌、力田者。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四年春正月辛亥,輿駕親祀南 郊。詔曰:「朕恭祗明祀,昭事上靈,臨行宮而登泰壇,服 裘冕而奉蒼璧。柴望既升,誠敬克展。思所以對越乾 元,弘宣德教。而缺於治道,政法多昧。實佇群才,用康 庶績。可班下遠近,博採英異。」若有確然鄉黨獨行州 閭,肥遯丘園,不求聞達,藏器待時,未加收採。或賢良 方正,孝悌力田,並即騰奏,具以名上。當擢彼周行,試 以邦邑。庶百司咸事,兆民無隱。

太清二年夏四月詔舉清人任治民者五月詔求賢才[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太清二年夏四月丙子,詔在朝及 州郡各舉清人任治民者,皆以禮送京師。五月癸丑, 詔曰:「為國在於多士,寧下寄於得人。朕暗於行事,尤 闕治道,孤立在上,如臨深谷。凡爾在朝,咸思匡救,獻 替可否,用相啟沃,班下方岳,傍求俊乂,窮其屠釣,書 其巖穴,以時奏聞。」

[编辑]

陳承梁《選舉限年之制》:

按《文獻通考》:「陳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惟經 學生策試得第,諸州迎主簿、西曹左奏及常為挽郎, 得未壯而仕。」

北魏[编辑]

====太宗永興五年詔遣使求賢====按《魏書太宗本紀》:「永興五年春二月,詔分遣使者巡 求儁逸,其豪門彊族為州閭所推者,及有文武才幹, 臨疑能決,或有先賢世冑,德行清美,學優義博,可為 人師者,各令詣京師,當隨才敘用,以贊庶政。」

世宗正始二年詔議貢士之方[编辑]

按《魏書世宗本紀》:正始二年夏四月乙丑,詔曰:「任賢 明治,自昔通規,宣風贊務,實惟多士。而中正所銓,但 存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遂使英德罕昇,司務多 滯,不精厥選,將何考陟?八座可審議往代,貢士之方, 擢賢之體,必令才學並申,資望兼致。」

文帝大統十一年宇文泰下令求賢[编辑]

按《魏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周書文帝本紀》,大統十 年夏五月,太祖入朝。十一年春三月令曰:「古之帝王 所以外建諸侯,內立百官者,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 之。蓋以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是以博訪賢才, 助己為治。若其知賢也,則以禮命之。」其人聞命之日, 則慘然曰:「凡受人之事,任人之勞,何捨己而從人。」又 自勉曰:「天生儁士,所以利時。彼人主者,欲與我為治, 安可苟辭?」於是降心而受命。及居官也,則晝不甘食, 夜不甘寢,思所以上匡人主,下安百姓,不遑恤其私 而憂其家,故妻子或有饑寒之弊而不顧也。於是人 主賜之以俸祿,尊之以軒冕,而不以為惠也;賢臣受 之,亦不以為德也。位不虛加,祿不妄賜。為人君者誠 能以此道授官,為人臣者誠能以此情受位,則天下 之大,可不言而治矣。昔堯舜之為君,稷契之為臣,用 此道也。及後世衰微,此道遂廢,乃以官職為私恩,爵 祿為榮惠。人君之命官也,親則授之,愛則任之。人臣 之受位也,可以尊身而潤屋者,則迂道而求之;損身 而利物者,則巧言而辭之。於是至公之道沒,而奸詐 之萌生。天下不治,正為此矣。今聖主中興,思去澆偽。 諸在朝之士,當念職事之艱難,負闕之招累,夙夜兢 兢,如臨深履薄。才堪者,則審己而當之,不堪者,則收 短而避之。使天官不妄加,王爵不虛受,則淳素之風, 庶幾可反。

北齊[编辑]

北齊沿魏制,置中正選舉,諸郡又置學校課試秀孝 俱得仕進。

按《北齊書儒林傳》:「齊氏司存,或失其守,師保凝丞皆 賞勳舊。國學博士,徒有虛名,唯國子一學生徒數十 人耳。欲求官正國治,其可得乎?冑子以通經仕者,唯 博陵崔子發、廣平宋遊卿而已,自外莫見其人。」朝 章寬簡,政網疏闊,游手浮惰,十室而九。故橫經受業 之侶,遍於鄉邑;負笈從官之徒,不遠千里。伏膺無怠, 善誘不倦。入閭里之內,乞食為資;憩桑梓之陰,動逾 千數。燕趙之俗,此眾尤甚。《齊制》,「諸郡並立學,置博士 助教授經學生俱差逼充員,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 從調。」備員既非所好,墳籍固不關懷,又多被州都官 人驅使,縱有遊惰,亦不檢治,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 也。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遊學之徒,通經 者,推擇充舉。《射策》十條,通八以上,聽九品出身。其尤 異者,亦蒙抽擢。

按《文獻通考》:「北齊選舉多沿後魏之制,凡州縣皆置 中正。其課試之法: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貢士,考功郎 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輿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 以班草對。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後;書有濫劣者,飲 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

[编辑]

高祖開皇二年春正月甲戌詔舉賢良[编辑]

按:《隋書高祖本紀》云云。

開皇三年遣使巡省。遇有文武才用,以禮發遣 按《隋書高祖本紀》,開皇三年十一月己酉,發使巡省 風俗。因下詔曰:「朕君臨區宇。深思治術。欲使生人從 化,以德代刑。求草萊之善。旌閭里之行。民間情偽,咸 欲備聞。已詔使人,所在賑恤。揚鑣分路。將遍四海。必 令為朕耳目。如有文武才用,未為時知。宜以禮發遣。 朕將銓擢,其有志節高妙,越等超倫,亦仰使人就加 旌異,令一行一善,獎勸於人。遠近官司,遐邇風俗,巨 細必紀,還日奏聞。庶使不出戶庭,坐知萬里。」

仁壽三年詔州縣搜揚賢哲徵召將送以禮[编辑]

按《隋書高祖本紀》,「仁壽三年秋七月丁卯,詔曰:日往 月來,唯天所以運序;山鎮川流,唯地所以宣氣。運序 則寒暑無差,宣氣則雲雨有作,故能成天地之大德, 育萬物而為功。況一人君于四海,睹物欲運,獨見致 治,不藉群才,未之有也。是以唐堯欽明,命羲和以居 岳;虞舜睿德,升元凱而作相;伊尹鼎俎之媵,為殷之」 阿衡;呂望漁釣之夫,為周之尚父。此則鳴鶴在陰,其 子必和,風雲之從龍虎,賢哲之應聖明,君德不回,臣 道以正,故能通天地之和,順陰陽之序,豈不由元首 而有股肱乎!自王道衰,人風薄,居上莫能公道以御 物,為下必踵私法以希時。上下相蒙,君臣義失,義失 則政乖,政乖則人困。蓋同德之風難「嗣,離德之軌易追,則任者不休,休者不任,則眾口鑠金,戮辱之禍不 測。」是以行歌避代,辭位灌園,卷而可懷,黜而無慍,放 逐江湖之上,沈赴河海之流,所以自潔而不悔者也。 至於閭閻秀異之士,鄉曲博雅之儒,言足以佐時,行 足以勵俗,遺棄於草野,堙滅而無聞,豈勝道哉?所以 覽古而歎息者也。方「今區宇一家,煙火萬里,百姓乂 安,四夷賓服,豈是人功,實乃天意。朕惟夙夜祇懼,將 所以上嗣明靈,是以小心勵己,日慎一日。以黎元在 念,憂兆庶未康,以庶政為懷,慮一物失所。雖求傅巖, 莫見幽人,徒想崆峒,未聞至道。唯恐《商歌》於長夜,抱 關於夷門,遠跡犬羊之間,屈身僮僕之伍。其令州縣, 搜揚賢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識治亂,究政教之本,達 禮樂之源。不限多少,不得不舉。限以三旬,咸令進路。」 徵召將送,必須以禮。

[编辑]

唐選舉之途至廣,「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之外,又 有親、勳、翊衛、齋郎、品子之屬。」

按《唐書選舉志》:「唐取人之路蓋多矣。方其盛時,著於 令者,納課品子萬人,諸館及州縣學六萬三千七十 人,太史曆生三十六人,天文生百五十人,太醫藥童 針咒諸生二百一十一人,太卜卜筮三十人,千牛備 身八十人,備身左右二百五十六人,進馬十六人,齋 郎八百六十二人,諸衛三衛監門直長三萬九千四」 百六十二人,諸屯主、副千九百八人,諸折衝府錄事、 府史一千七百八十二人,校尉三千五百六十四人, 執仗、執乘每府三十二人,親事、帳內萬人,集賢院御 書手百人,史館典書、楷書四十一人,尚藥童三十人, 諸臺、省、寺、監、軍、衛、坊、府之胥史六千餘人。凡此者,皆 入官之門戶。而諸司主祿已成官及州縣佐史未敘 者,不在焉。

按《舊唐書職官志》,有「唐以來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 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門資 入仕,則先授親、勳、翊衛六番,隨文武簡入選例。又有 齋郎、品子、勳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屬,亦有番第,許 同揀選。天寶三載,又置崇元學,習道德等經,同明經 例。自餘或臨時聽敕,不可盡載。

高祖武德五年詔內外各舉賢才[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武德五年詔: 「擇善任能,救民之要術;推賢進士,奉上之良規。」自古 哲王,弘風闡教,設官分職,唯才是與。然而巖穴幽居, 草萊僻陋,被褐懷珠,無因自達,實資選眾之舉,固藉 左右之容,義自搜揚,理宜精擢。是以貢士有適,爰致 加錫之隆;無益於時,必貽貶黜之名。末葉澆偽,名實 相「乖,取非其人,濫居班秩,流品所以未穆,庶職於是 隳廢。朕膺圖馭宇,寧濟兆民,思得賢能,用清治本。招 選之道,宜革前弊;懲勸之方,式加常典。苟有才藝,所 貴適時,潔己登朝,無嫌自進。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 諸州總管刺史舉一人,其有志行可錄,才用未申,亦 聽自己具陳藝能,當加顯擢,授以不次賞罰之科,並 依別格,所司頒下,詳加搜引,務在獎納,稱朕意焉。」

太宗貞觀三年詔舉人毋限品格及避親故讎嫌[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觀三年四 月詔曰:「白屋之內,閭閻之人,但有文武材能,灼然可 取。或言忠行謹,堪理時務;或在昏亂而肆情,遇太平 而克己。」亦錄名狀,官人同申。是年帝謂宰臣曰:「朕今 孜孜求士,欲專心政道。聞有好人則抽擢驅使。而議 者多稱彼皆宰相親故。但公等至公行事,無避此言, 便」為形跡。古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而為後代 稱者,以其舉得賢故也。卿等但能舉用得才,雖是子 弟,及有讎嫌,必不得不舉。

貞觀十一年「詔河北淮南搜揚賢俊。」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一年四月 詔曰:「朕以寡薄,嗣守鴻基,實資多士,共康庶政。虛己 側席,為日已久,投竿捨築,罕值其人。自親巡東夏,觀 省風俗,興言至治,夕惕兢懷。然則齊、趙、魏、魯,禮義自 出;江、淮、吳、會,英髦斯在。山川所感,古今寧殊?載佇風 猷,實勞夢想。宜令河北、淮南諸州長官,於所部之內, 精」加訪採。「其孝悌淳篤,兼閑時務,儒術該通,可為時 師範,文詞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治體,可委字民;并志 行修立,為鄉里所推者,舉送雒陽宮,各給傳乘,優禮 發遣。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有老病不堪入朝者, 冀以名聞。庶巖穴靡遺,俊乂可致,務盡搜揚之道,稱 朕意焉。」

貞觀十五年,詔諸州搜揚所部賢才,來年總集太山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五年六月 詔曰:「朕遐觀前載,歷選列辟,莫不貴在得人。崇茲多 士,猶股肱之佐元首,譬舟航之濟巨川。若夫搆大廈 者,採眾材於山嶽;善為國者,求異人於管庫。是以陶 唐、有虞,揖讓之聖帝也,非元凱不能成功;商湯、姬發, 革」命之明主也,非伊呂無以定其禍亂。況乎齊桓中

人之材,器非濬哲;漢武嗣業之主,志在驕奢。猶賴管
考證
仲、隰朋之相,平津、博陸之輔,既為五霸之長,亦稱萬

代之宗。是知得士則昌,失人則亂。朕凝旒夙夜,虛心 政道,雖天地效祉,宗社降靈,區宇晏如,俊乂咸事。尚 恐山林藪澤,藏荊隋之寶;卜祝屠釣,韜蕭張之奇。是 以躬撫黎庶,親觀風俗,臨河渭而佇英傑,眺箕潁而 懷隱淪。亟移日月,空勞夢寢,而驪龍莫兆,商歌寂寥。 豈混跡駑駘,未逢良樂之顧;將毓德巖穴,方追禽尚 之遊,望雲長想,增其歎息。可令天下諸州,搜揚所部。 士庶之內,或識達公方,學綜今古,廉潔正直,可以經 國佐時;或孝悌惇篤,節「義昭顯,始終不移,可以敦風 厲俗;或儒術通明,學堪師範;或文章秀異,才足著述: 並宜薦舉,具以名聞。限來年二月,總集太山,庶獨往 之夫不遺於版築,藏器之士可升於廊廟。務得奇偉, 稱朕意焉。」是年,帝謂宰臣曰:「致太平之運者,唯在得 賢才。卿等既不能知,朕不可遍識,日復一日,無得人 之理。今欲令人自舉,於事何如?」魏徵曰:「知人者智,自 知者明。知人者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且矜能伐 善,恐長澆競之風,不可行也。」乃止。

貞觀二十年,手詔天下。「明揚側陋。不限吏人,並宜禮 遣表聞。」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年六月 手詔曰:「高明之天,資星辰以麗象;博厚之地,藉川嶽 以成形。況於帝王,體元立極,臨馭萬物,字養生靈者 乎?所以致治之君,遠讒佞,近忠良,屈己以申人,故能 成其化;為亂之主,親不肖,疏賢臣,虐下以恣情,用能 成其亂。明君遵彼以興國,暗主行此以亡身。是以馭 朽」臨冰,銘心自戒,宵興旰食,側席思賢。庶欲博訪丘 園,搜採英俊,弼我王道,臻於大化焉。可令天下諸州, 明揚側陋。所部之內,不限吏人。其有服道棲仁,澄心 礪操,出片言而標物範,備百行以綜人師,質高視於 琳瑯,人不間於曾閔,潔志丘園,揚名里閈。或甄明政 術,曉達公方,稟木鐸於孔門,受金科於鄭伯。奇謀間 發,明略可以佐時;識鑒清通,奇才堪於幹國。或含章 傑出,命世挺生,麗藻遒文,馳楚澤而方駕;鉤深睹奧, 振梁苑以先鳴。業擅專門,詞高載筆。或辨雕春囿,談 瑩秋天,發研機於一言,起飛電於三寸。蓄斯奔箭,未 遂揚庭。並宜推擇,咸周舉「薦,以禮將送,具狀表聞。限 以今冬,並與考使同赴。」庶使文林之舉,咸矯翼於巖 廊;尺木之階,方振鱗於遊霧。翹心俊乂,稱朕意焉。

高宗儀鳳元年詔巡撫大使採訪賢才各以名聞[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儀鳳元年十 二月詔曰:「山東江左,人物甚眾,雖每充賓薦,而未盡 英髦。或孝悌通神,遐邇推敬;或德行光裕,邦邑崇仰; 或學統九流,垂帷睹奧;或文高六藝,下筆成章;或備 曉八音,洞談七曜;或射能穿札,力可翹關;或丘園秀 異,志存棲隱;或將帥子孫,素稱勇烈。委巡撫大使咸 加」採訪,佇申褒獎。亦有婆娑鄉曲,負材傲俗,為譏議 所斥,陷於跅弛之流者,亦宜推擇,各以名聞。

儀鳳三年,詔「搜訪文武賢能,具錄進封。」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儀鳳三年十 二月詔:「或才蘊廊廟,器均瑚璉,體王佐之嘉猷,資公 輔之宏量。或奇謀異算,決勝千里;或投石拔距,勇冠 三軍;或謇諤忠亮,志存規弼;或繩違糾惡,不避權豪; 或威惠仁明,堪居牧守之重;或公正廉直,足膺令長 之任。咸宜搜訪,具錄封進。」

中宗景龍元年二月令舉天下鴻儒碩學之士[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睿宗景雲元年制博採眾才[编辑]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景雲元年十 二月制曰:「才生於代,必以經邦,官得其人,故能理物。 朕恭膺大寶,慎擇庶僚,延佇群英,無忘終食,思欲蕭 艾咸採,葑菲不遺。而商山幽曠,渭濱寂寞。夫以貴耳 賤目,殊通方之論;捨近謀遠,非應務之術。今四方選 舉,群才輻湊,操斧伐柯,求之不遠。其有能明三經通 大義者;能綜一史,知本末者;通三教宗旨,究精微者; 善六書文字,辨聲象者;度雅曲和六律五音者;習韜 略,學孫吳;識天時人事者;暢於詞氣,聽於受領,善敷 奏吐納者:咸令所司博採明試,朕親覽焉。」

元宗開元十五年制文武高才許其自舉[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十五年 二月,制曰:「草澤中有文武高才者,聽詣闕自舉。」 開元二十年制,巡行所至,有賢才未達者以聞。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年十月, 駕發東都,北巡狩,會公卿及長吏,巡行所至,令有賢 才未聞達者以聞。

開元二十四年詔:「每歲諸色舉人及齋郎等試,委禮 部侍郎。」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四年三 月詔曰:「每歲舉人,求士之本,專典其事,寧不重歟。頃 年以來,惟考功郎所職,位輕務重,名實不倫,欲盡委 長官,又銓選猥積。且六官之列,體骨是同,況宗伯掌禮,宜主賓薦。自今已後,每歲諸色舉人及齋郎等簡 試,並於禮部集。既眾務煩雜,仍委侍郎專知。」

肅宗寶應二年代宗即位禮部侍郎楊綰奏請別立選舉條制廷議以明歲依新格[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寶應二年六 月,禮部侍郎楊綰上疏曰:『國之選士,必資賢良。蓋孝 友純備,言行敦實,居嘗育德,動不違仁。體忠信之資, 履謙恭之操,藏器則未嘗自伐,虛心而所應必誠。夫 如是,故能率己從政,化人鎮俗者也。自叔葉澆詐,茲 道浸微,爭尚文詞,互相矜衒。馬卿浮薄,竟不周於時 用』」;趙壹虛誕,終取擯於鄉閭。自時厥後,其道彌盛,不 思實行,皆徇空名,敗俗傷風,備載前史。古人比文章 於鄭、衛,蓋有繇也。近煬帝始制進士之科,當時猶試 策而已。至高宗朝,劉思立為考功員外郎,又奏進士 加雜文,明經加帖括。從此積弊,轉而成俗。幼能就學, 皆誦當代之詩;長而博文,不越諸家之集。遞相黨與, 用致虛聲。《六經》則未嘗開卷,《三史》則皆同挂壁,況復 徵以孔門之道,責其君子之儒者哉!祖習既深,奔競 為尚,矜能者曾無愧色,勇進者但欲凌人。以毀黷為 常談,以向背為己任。投刺干謁,驅馳於要津;露才揚 己,宣騰於當代。古之賢良方正,豈有如此者乎?朝之 公卿,以此待士,家之長「老,以此垂訓,欲其返敦樸,懷 禮讓,守忠信,識廉隅,何可得也!譬之於水,其流已濁, 若不澄本,何當復清?方今聖德御天,再寧寰宇,四海 之內,顒顒向化者,延頸舉踵,思聖朝之理也。不以此 時而理之,則太平之制又乖矣。凡國之大柄,莫先擇 士,自古哲后,皆側席待賢,今之取人,令投牒自應,殊 非經國之體也。欲望請依古制,令縣令察孝廉,審知 在鄉閭有孝友信義廉恥之行,加以經業,才堪策試 者,以孝廉為名薦之於州。刺史當以禮待之,試其所 通之學。其堪者送名於省。自縣至省,不得令舉人輒 自陳牒。比來有到狀保辨試牒等,一切並停。其所習 經,取《左傳》《公羊》《穀梁》《禮記》《周禮》《儀禮》《尚書》《毛詩》《周易》, 「任通一經,務取深達奧旨,旁通諸家之義。試日,差諸 司官有儒學者對問,每經問義十條,問畢對策三道。 其策皆問古今理體及當時要務,取堪行用者。其經 義并策全通為上第,望付吏部便與官。其經通八、策 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者罷歸。其明經比試帖經, 殊非古義,皆誦帖括,冀圖僥倖。近有道舉,亦非理國 之體,望請與明經、進士並停。其國子監人亦請准此。 如有行業,不著所繇,妄相推薦,請量加貶黜。所冀數 年之間,人倫一變。既歸實學,當識大猷,居家者必修 德業,從政者皆修廉恥。浮競自止,敦龐自勸,教人之 本,實在茲焉。事若施行,即別立條制。」詔委左右丞相、 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給、舍同議奏聞。給事中李 栖筠、尚書左丞賈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武各奏, 議狀與綰同。賈至議曰:「謹案: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 敬,周之政尚文,文與忠敬,皆統人之行也。且諡號述 行美於文,文興則忠敬存焉。是故前代以文取士,本 行文也;繇詞以觀行,則及詞也。宣父稱顏子不遷」怒, 不貳過,謂之好學。至乎修《春秋》,則游、夏之徒不能措 一詞,不亦明乎!間者禮部取人,有乖斯義。《易》曰:「觀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關睢》之義曰:「先王以是經夫婦,成 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蓋王政之所繇廢興也。」 故延陵聽《詩》,知諸侯之存亡。今試學者以帖字為精 通,不窮旨義,豈能知遷怒貳過之道乎?考文者以聲 病為是非,惟擇浮艷,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之事 乎?是以上失其源,而下襲其流,波蕩不知所止,先王 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則小人之道長;忠信 凌頹,恥尚失所,末學馳騁,儒道不舉,四者皆繇取士 之失也。夫一國之士,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贊揚其風, 卿大夫也。卿大夫何嘗不出於士乎?今取士試之小 道,而不以遠者大者,使干祿之徒,趨馳末術,是誘道 之差也。夫以蝸蚓之餌,雜垂滄海,而望吞舟之至,不 亦難乎!所以食垂餌者皆小魚,就科試者皆小藝。四 民之業,士最關於風化。近代趨士,靡然向風,致使祿 山一呼而四海震蕩,思明再亂而十年不復。向使禮 讓之道弘,仁義之風著,則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節 不得而萌也,人心不得而搖也。且夏有天下四百載, 禹之道喪而殷始興焉;殷有天下六百祀,湯之法棄 而周始興焉;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廢,而秦始 并焉。觀三代之選士任賢,皆取實行,故能風俗淳一, 運祚長遠。秦坑儒士,二代而亡;漢興,雜三代之政,弘 四科之舉,西京始振經術之學,東都終持名節之行。 至有外戚竊位,強臣擅權,弱主外立,母后專政,而社 稷不隕,終彼四百,豈非學行扇化於鄉里哉!厥後文 章道弊,尚於浮侈,取士術異,苟濟一時。自魏至隋,四 百餘載,三光分景,九州阻域,竊號僭位,德義不修,是 以子孫速顛,享國咸促。「今國家革魏、晉、梁、隋之弊,承 夏、商、周、漢之業,四隩既宅,九州攸同,覆燾亭育,合德

天地。安有捨皇王舉士之道,從亂代取人之術,此公
考證
卿大夫之恥也。楊綰所奏,實為正論。然自中原版蕩,

衣冠遷徙,南北分裂,人多僑處。聖朝一平區宇,尚復 因循,版圖則張,閭井未設,士居鄉土,百無一二,因緣 官族所在,耕桑地望,繫數百年之外,而身皆東西南 北之人焉。今欲依制鄉舉里選,猶恐取士之未盡也。 請兼廣學校,以弘訓誘。今兩京有大學,州縣有小學, 兵革一動,生徒流離,儒臣師氏,祿廩無向,貢士不稱 行實,胄子何嘗講習。獨禮部每歲擢甲乙之第,謂弘 獎擢,不亦謬歟?祇足長浮薄之風,啟僥倖之門矣。其 國子博士等,望加員數,厚其祿秩,選通儒碩生,間居 其職。十道大郡量大學館,令博士出外兼領。郡官召 置生徒,依乎故事。保桑梓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 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見其利。如是則青青不復興刺, 擾擾繇其歸本矣。人倫之始,王化之先,不過是也。」李 廙等議與至協,文多不載。宰臣等奏,以舉人舊業已 成,難於速改。其今歲舉人,望且許應舊舉,來歲即依 新格。

代宗大曆十四年沈既濟上選舉議[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通鑑綱目。議》曰:「選舉之 法三科,曰德也、才也、勞也。然安行徐言,非德也;麗藻 芳翰,非才也;累資積考,非勞也。今乃以此求天下之 士。固未盡矣。臣謂五品以上及群司長官。宜令宰臣 進敘,吏部、兵部得參議焉。其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屬, 許州府辟用。其或選用非公。則吏部、兵部察而舉之。 加」以譴黜,則眾才咸得,而官無不治矣。今擇才於吏 部,而試職於州郡,若才職不稱,責於刺史,則曰「命官 出於吏曹,不敢廢也」;責於侍郎,則曰「量書判資考而 授之,不保其往也」;責於令史,則曰「按由歷出入而行 之,不知其他也。」若牧守自用,則換一刺史,則革矣。況 今諸道諸使,自判官副將以下,皆使自擇,縱有情故, 十猶七全,則辟吏之法已試於今,但未及於州縣耳。

文宗太和八年禮部奏減諸色進用人員八月以蟲旱權停選舉[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太和八年正 月,禮部奏,「明經弘文崇文館生、太廟郊神齋郎、掌坐 等共五百五十二人,今六色共請減一百三十八人。」 從之。八月詔罷諸色選舉,以歲旱故也。九月敕吏部、 禮部、兵部,「今年選舉,並緣秋末蟲旱相因,恐致災荒, 權令停罷。及斂藏之後,物力且任,念彼求名之人,必 懷觖望之念,寧違我令,以慰其心?宜依常例卻置。應 緣所納文狀及銓試等期限,仍准今年格文,遞延一 月。」

僖宗光啟元年詔於制科外訪求賢才[编辑]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光啟元年正 月詔曰:「朕每念艱難之本,思拯濟之圖,治少亂多,古 猶今也。蓋搜揚之未至,非爵賞之不行。況自鄉里治 名,物情賈怨,朝市有爭先之黨,山林多獨往之人,彼 豈自窮而莫返?其有文苞經緯,道貫儒元,貞遁自便, 浮名不染,豈無加等之命,以待非常之流?今委使臣 遠近徵訪,必行備禮,以聳群芳。」且幾貴研深,用惟體 要。運當無事,固垂拱而可待;時屬多虞,非拔奇而不 振。或有材優將略,業洞兵鈐。辨勝負於風雲,計長短 於主客。妙得神傳之決,恥成兒戲之名。不俟臨機,方 期制變。或銷聲於屠釣,或屈志於風塵。勿媿自媒,當 期致用。至乃旁規國病,動適時宜。深探「貨殖之源,備 得富強之術,排於浮議,鬱彼良圖。」又有志擅縱橫,久 潛緇褐,材雖超異,見辱儕流。苟全一藝之工,不必萬 夫之敵。亦有推研歷象,校步星辰,言必效於機「先,術 豈疑於億中,是資奇器,孰曰異端?亦在勸來,佇加殊 賞。」噫!功名可慕,少壯幾何?在君親則忠孝相資,念國 家則安危同切。勿甘流「落,猶徇晏安。並委使臣榜示, 訪求長吏,津置發遣,同心體國,無使淹延,懸賞使能, 必期升擢。朕雖鍾艱否,亦謂憂勤。高祖太宗之在天, 固當垂祐,社稷生靈之有主,夫豈乏賢,達我敷求,咨 爾將命,勿孤翹矚,苟自因循。其間儒學優游,軍謀宏 遠,密陳時務,願應制科者,已從別敕處分。跅弛遺才, 沉淪求」位,不礙文武,並須升聞。布告天下,咸使知悉。

後梁[编辑]

太祖開平元年委宰臣搜訪賢良[编辑]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平元 年,初受禪,求理尤切,委宰臣搜訪賢良。或有在下位 抱負器業久不得伸者,特加擢用,有明政理得失之 道,規救時病者,可陳章疏,當親鑒擇利害施行,然後 賞以爵秩。有晦跡丘園,不求聞達,令彼長吏備禮邀 至,冀無遺逸之恨。」

開平二年,「令搜訪賢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七 月癸巳,以禪代已來,思求賢哲,乃下令搜訪牢籠之, 期以好爵,待以優容,各隨其材,咸使登用。宜令所在 長吏,切加搜訪,每得其人,則疏姓名以聞,如在下位 不能自振者,有司薦導之。如任使後,顯立功勞,則加遷陟。」

開平四年九月辛亥詔搜訪賢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四年九 月下詔曰:「朕聞歷代帝王。首推堯舜。為人父母。孰比 禹湯。睿謀高出於古先。聖德普聞於天下。尚或卑躬 待士。屈己求賢。俯仰星雲。慮一民之遺逸。網羅巖穴。 恐片善之韜藏。延爵祿以徵求。設丹青而訪召。使其 為政。樂在進賢。蓋由國有萬幾。朝稱百揆。非才不治。 得士則昌。自朕光宅中區,迄今三載,宵分輟寐,日旰 忘餐,思共力於廟謀,庶永清於王道。而乃朝廷之內, 或未盡於昌言;軍旅之間,亦罕聞於奇策。眷言方岳, 下及山川,豈無英才,副我延佇。諸道都督觀察防禦 使等,或勳高翊世,或才號知人,必於塗巷之賢,備察 芻蕘之士。」詔到可精搜郡邑,博訪賢良,「喻之以千載 一時,約之以高官美秩,諒無求備,務在得人。如有卓 犖不羈,沉潛自負,通霸王之上略,達文武之大綱,究 古今刑政之源,識禮樂質文之變。」朕則待之不次,委 以非常,用佐經綸,豈勞階級。如或一言拔俗,一事出 群,亦當捨短從長,隨才授任。大小方圓之器,寧限九 流;溫良恭儉之人,難誣「十室。俟爾發揚,慰於翹渴。仍 從別敕處分。」

後唐[编辑]

莊宗同光元年詔所在舉選[编辑]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佑二 十年四月即位,制曰:「或所在有藝行頗高。為鄉閭所 推者,並仰准例舉選,所司量才任使。」按梁世晉王仍以天佑紀元天 佑二十年十月唐莊宗滅梁改元同光歲癸未即同光元年也 又按《冊府元龜》十 月詔曰:「側席求賢,將臻至理;懸旌進善,式贊鴻猷。應 名德有稱,才藝可取,或隱朝市,遁跡林泉,並委逐處 長吏,遍加搜揚,津致赴闕,朕當量才任使。兼偽庭僭 逆已來,凡有冤抑沉滯之人,並宜特與申雪,仍加遷 陟。」

同光二年敕:「選舉二門,當考藝精詳,勿得徇私。」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同光二 年三月敕,「選舉二門,仕進根本,當掄擇於多士,全委 仗於有司。苟請託是從,則踰濫斯極。況方行公事,已 集群材,須行戒勵之文,俾絕倖求之路。宜令吏部、禮 部、翰林考藝,必盡於精詳,滅私徇公,無從於請託。仍 委三銓」、貢院榜示省門,曉告中外。十月,中書門下奏: 「獻可效忠,前經之令典;因時建議,有國之明規。道既 務於化成,事亦敷於競勸。敢俾宸聽,輒罄芻言。伏惟 陛下業茂經綸,功成理定。《五材》《七德》,威冠於伐謀;《百 氏》《三墳》,義彰於知教。爰自中興啟運,下武膺期,照臨 而日月光華,鼓舞而乾坤交泰。英明取士,睿哲崇儒, 誠宜便廣於搜羅,豈可尚令其淹抑。但以今春貢士, 就試不多,即日選人,磨勘未畢。宗伯莫臻於俊乂,天 官難辨於妍媸。況已過秋期,將行公事,例間道路,悉 是家貧。比及到京,多踰程限,文闈選部,皆礙條流。伏 請權停貢選一年,俟遷鶯者更勵進修,希祿者益加 循省。然後精求良幹,博採藝」能,免有遺賢,庶同《樂聖。 敕》。「舉選二門,國朝重事,俱要精確,難議權停,宜准常 例處分。」例間二字疑

後晉[编辑]

高祖天福元年詔舉賢才[编辑]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福元 年閏十一月壬午敕:「應有懷才抱器,隱遁山林,方切 務於旁求,宜遍行於搜訪。委所在長吏備達朝旨,具 以名聞。又明宗朝親屬之內,宿舊之中,或功名曾著 於輿情,或才器可裨於公政,宜委中書門下量才敘 錄。士流之內,有懷才抱器,碩學殊能者,委中書門下 搜」訪任使,勿拘門地資歷。應致仕官或筋力未衰,才 能可任者,「將表乞言之敬,難從歸老之心,委中書門 下商量奏聞,當議升擢。」

後漢[编辑]

隱帝乾祐三年盧賈請取士以行為本從之[编辑]

按《五代史漢隱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乾祐三 年,兵部侍郎盧賈上言:「臣讀《唐史》,見薛登上疏云:『古 之取士,實異於今。先觀名行之原,考其鄉曲之譽,崇 禮讓以厲己,取名節以標言,以敦朴為先最,以雕文 為後科。故人從禮讓之風,士去輕浮之行,希進者必 修貞確不拔之操,行難進易退之規』。臣因覽前書,睹 茲舊事,望於聖代,復用此言,則有才者皆務造修,無 行者不宜推擇。」從之。

後周[编辑]

世宗顯德元年詔求遺才[编辑]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顯德元 年正月,世宗即位,三月赦制:「應有懷才抱器,出眾超 群,或養素於衡門,或屈跡於末位,孤寒難進,志業何 伸,咸用搜羅,待以爵秩。諸隱遁不仕及卑官下位中 有文武幹略,灼然可稱者,所在具以名聞。」

===遼===遼承唐制,頗用進士,而文武奏蔭,亦參用之。

按《金史選舉志》:「遼起唐季,頗用唐進士法取人,然仕 於其國者,攷其致身之所自,進士纔十之二三。」 按葉隆禮《遼志》:「太祖龍興,朔漠之區,倥傯干戈,未有 科目。數世後,承平日久,始有開闢制限以三歲。有鄉、 府、省三試之設,鄉中曰鄉薦,府中曰府解,省中曰及 第。時有秀才未願赴者,州縣必報刷遺之程文,分兩 科,曰」詩賦,曰經義,魁各名分焉。三歲一試進士,貢院 以二寸紙書及第者姓名給之,號「喜帖。」明日,舉按而 出,作樂,及門,擊鼓十二面,以法雷震。殿試,臨期取旨, 又將第一人特贈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應制奉文 字。第二人、第三人止授從事郎,餘並授從事郎。聖宗 時,止以詞賦法律取士,詞賦為正科,法律為「雜科。」若 夫任子之令,不論文武,並奏蔭亦有員數。

[编辑]

宋制,入仕之路以進士、制科為重,次復有三學、武舉 童子等試,及遺逸奏薦、公卿任子親屬流外諸途。 按《宋史選舉志》:「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於進 士制科,其次則三學。其他武舉、童子等試,以及遺逸 奏薦、貴戚公卿任子親屬,與遠州流外諸選,咸有品 式。」

按《文獻通考》:「宋朝之制,凡入仕有貢舉、奏蔭、攝署、流 外、從軍五等。」

[编辑]

金進士科目,兼採唐、宋之法,而吏胥、蔭子亦列正班, 下至軍伍勞效、捐輸、進納,皆得仕進。

按《金史選舉志》:「金承遼後,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 目,兼採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其及第出身,視前代特 重,而法亦密。終金之世,科目得人為盛,諸宮護衛及 省臺部譯史、令史、通事、仕進皆列於正班。厥後仕進 之岐既廣,僥倖之俗益熾,軍伍勞效,雜置令錄,門廕 右職,迭居朝著,科舉取士,亦復汎濫,而金治衰矣。」鬻 爵進納,金季之弊莫甚焉,蓋由財用不足而然也。 按宇文懋昭《金志》,皂隸出身與蔭人等,甚以為重。如 州郡都吏出職,並補將仕郎,授錄事、判官,司徒、司判、 寺丞,至儒林亦蔭子。吏部缺人,令州縣擇人貢之,十 年無公私過,補昭信校尉,授一縣令。或錄事漸爾,亦 可至知州、州同。

[编辑]

元,「仕進多岐,學校薦舉科目之外,恩廕、功敘入粟、工 匠、輿隸俱入流品。」

按《元史選舉志》:「元仕進多岐,其出身學校者,有國子 監學,有蒙古字學、回回國學,有醫學,有陰陽學。其策 名於薦舉者,有遺逸,有茂異,有求言,有進書,有童子。 其出於宿衛勳臣之家者,待以不次。其用於宣徽、中 政之屬者,重為內官。文廕敘有循常之格,而超擢有 選用之科。由直省侍儀等入官者,亦名清望,以倉庾」 賦稅任事者,例視冗職,捕盜者以功敘,入粟者以貲 進,至工匠皆入班資,而輿隸亦躋流品。諸王、公主,寵 以投下,俾之保任;遠夷、外徼,授以長官,俾之世襲。

世祖至元四年議選舉法不果行[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四年九月,王鶚請立選舉法, 有旨令議舉行,有司難之,事遂寢。」

至元二十一年,遣使求賢。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阿魯渾薩理傳》:「至元二 十一年,擢朝列大夫、左侍儀奉御,遂勸帝治天下必 用儒術,宜招致山澤道藝之士,以備任使。帝嘉納之, 遣使求賢,置集賢館以待之。」

至元二十三年,詔「博采公潔知名之士。」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三月己巳,御史臺臣言: 「近奉旨,按察使參用南人,非臣等所知,宜令侍御史 行御史臺等程文海與行臺官博采公潔知名之士, 具以名聞。」帝命齎詔以往。

按:《續文獻通考》:「至元二十三年,遣侍御史程文海訪 求江南遺才。」

成宗大德二年詔廉訪司作成人材[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二年春二月,詔廉訪司作成 人材,以備選舉。」

泰定帝泰定二年春正月敕御史臺選舉與中書合議以聞[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编辑]

太祖洪武元年遣使分行天下舉用賢才[编辑]

按《明通紀》:「洪武元年九月,下詔求賢曰:『朕惟天下之 廣,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賢共成之。向以干 戈擾攘,疆宇彼此,致賢養民之道,未之深講,雖賴一 時輔佐,匡定大業,然而懷材抱德之士,尚多隱於巖 穴,豈政令靡常而人無安歟?刑辟煩重而士懷其居 歟?抑朕寡昧,事不師古而致然歟?不然賢士大夫,幼 學壯行,思致堯舜君民者,豈固汨沒而已哉!今天下 頗定,日與諸儒講明治道,啟沃朕心,豈敢不以古先哲王自期?巖穴之士,有能以賢輔我,以德濟民者,尚 不吾棄』。」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元年十一月,遣文原吉、詹同、魏 觀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上諭之曰:「天生人才,必為 世用。然人之材器有不同:明銳者質或輕剽;敦厚者 性或迂緩;辯給者行或不逮;沉默者德或有餘。卿等 宜加精鑒。」原吉等曰:「陛下昭德四海,正賢俊丕應之 日,臣等敢不盡心。」上曰:「人材不絕於世,朕非患天下」 無賢,患知人之難耳。苟所舉非所用,為害甚大,卿等 慎之。

洪武三年,詔有司「推訪賢才。」

按《名山藏》,洪武三年二月詔曰:「朕惟六部繁重,在位 未盡得人,豈用才未廣歟?抑賢智抗志甘巖穴歟?」詔 下有司,悉心推訪,禮遣之。

洪武六年,命吏部訪求賢才於天下。

按:《明通紀》:「六年四月,命吏部訪求賢才於天下,諭之 曰:『世有賢才,國之寶也。古之聖王恆汲汲於求賢,若 高宗之於傅說,文王之於呂尚二君者,豈其智之不 足也,而遑遑於版築鼓刀之徒。蓋賢才不備,不足以 為治。鴻鵠之能遠舉者,為其有羽翼也;蛟龍之能騰 躍者,為有其鱗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為其有賢人 而為之輔也。今山林之士,豈無德行文藝之足稱者? 宜令有司採舉,備禮遣送至京師。朕將任用之,以圖 至治』。」

洪武十二年,諭禮部「推訪賢士。」

按明《昭代典則》:十二年十二月,上謂禮部曰:「為天下 者,譬如作大廈,大廈非一木所成,必聚材而後成;天 下非一人獨理,必選賢而後治。故為國得寶,不如薦 賢。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二年,思得賢士,以熙庶績。然 山林幽遠,博學老成之士,匿德藏光,甘於窮困,非招 徠之不肯輕出。宜下有司,悉心推訪,禮送於朝,朕將 顯用之。」

洪武十三年冬十月,詔「求《真才》。」

按:《大政記》云云。

洪武十四年春正月,詔「求賢。」

按《大政記》云云。 按《明通紀》十四年正月詔求賢,吏 部以邪正為難辨。帝曰:「正人所為,治官事則不私其 家,當公法則不私其親。邪人反是。」此亦可辨。

洪武十五年五月,遣使求經明行脩之士。

按《大政記》云云。 按《明外史任昂傳》:「洪武十五年,拜 禮部尚書。帝加意太學,罷祭酒李敬、吳顒,命昂增定 監規八條,遂以大學士宋訥、曹國公李文忠兼領國 子監事。會司諫關賢上言:『國家崇尚經術,選士於鄉。 邇來郡邑所司,非人師道,不立,教養既無成法,選舉 歲至缺員,甚至俊秀生員點充承差,乖朝廷育賢之 意』。」昂乃奏定天下歲貢士,從翰林院考試,定其高下, 以為殿最。明年,命科舉與薦舉並行。昂條上《科場成 式》,視前加詳,取士之制始定。

世宗嘉靖十年詔科舉歲貢薦舉三途並用[编辑]

按《圖書編》嘉靖十年正月內吏部題為開讀事。「查得 嘉靖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奉詔書內一款一、天之 立君,本以為民。今天下之廣,兆民之眾,為人君者豈 能人人而加之惠哉?惟在內外大小諸司,得人任用 而已。我祖宗朝雖定科舉歲貢之法,猶為薦舉之例, 並列三途。自夫科舉之法重,而尤以偏用進士為重, 而歲貢之法遂輕,薦舉之路已盡塞矣。夫三途並用, 材無偏重,而人才有餘,由是懷才抱德之士,斯得顯 於世,非特求之文詞之徒而已。今舉人無九卿之望, 歲貢禁方面之陞,田野絕保舉之路。有一員缺,必求 進士出身者斯得推補,以致人尚浮詞,不修實行,甚 至修於家而壞於天子之庭。欲求為上為德,為下為 民者,率未易得也。今後著吏部、禮部即便考求祖宗 以來舊典,備細開具,奏請定奪。務要科舉、歲貢、薦舉, 三途並用。但有真才實德,不拘資格,一體不次擢用。 庶忠義向風,浮薄改行。內外大小諸司,各得其人,以 為惠民致治之本。」欽此。欽遵抄奉到部。除科舉、歲貢 係禮部掌行徑自具奏外,查得弘治十九年詔,「天下 各府州縣,每歲於所轄隅廂鄉都內,拔選容止端謹 無過人才一名,申布政司考覈,轉行按察司覈實,有 堪充歲貢,開坐考過詞語,差人送部。若有賢良方正 及山林巖穴隱逸之士,并通曉經書儒士、秀才孝廉, 俱各訪求到官,不拘名數,差人送部。」永樂元年敕內 外諸「司文職官員,於群臣百姓之中,各舉所知,懷才 抱德,堪以任用者以聞。洪熙元年,令各處見任官,於 軍民中薦舉行止廉能,才堪守令、經明行修,可充教 職者。」宣德七年,令各處有司,保舉有文學才行,卓然 出眾之士,自三十五以上者,俱送赴京師選用。正統 五年,令進士辦事一年,監生歷事考中,並坐監。三年 以上,由吏員授官,曾歷兩考,悉聽保舉。景泰三年詔: 「各處見任官,有屈在下僚,文學才行之士,隱於民間,

文官罷職,無贓犯而才學可用,並聽在京四品以上
考證
在外撫按方面官,并府州縣正官,舉薦聽用。」成化二

十三年令:軍民之中,有懷才抱德堪為任用者,許府 州縣正官推舉送吏部,以「憑覈實考用,不許徇私濫 舉。」弘治十一年令:「山林隱逸之士,有懷才抱德、經明 行修,眾所推服者,許本府州縣正官保舉,從撫按及 布、按二司官覈實奏送吏部,量才擢用。如所舉不當, 保勘官員一體參究。」及查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 等年,由舉人陞任京堂者,如「俞山歷陞本部左侍郎, 呂震陞禮」部尚書,鄭誠歷陞本部右侍郎,陳諤歷陞 順天府尹,鄧浩歷陞南京太僕寺少卿,傅宗歷陞翰 林院檢討。由監生陞任方面者,如尚迪、張鵬歷任左 布政,李浩、袁昱歷陞左右參政;荊璞、宋徵歷陞左右 參議;華嵩、劉成歷陞按察司副使,張善、楊和歷陞按 察司僉事。看得我朝祖宗求才圖治之法,委的「不限 一途,歲貢不足則求之科目,科目不足則又求之薦 舉。夫薦舉者,有人才則取之,有孝廉則取之,有儒士、 有秀才則取之,有賢良方正則取之,有懷才抱德、經 明行修則取之。故薦舉一途,比之科貢二途,得才最 廣。三途並用,然後天下之人才得以乘時並進,而野 無遺賢。至其錄用,則又惟求才」與位稱者用之。初不 論其出身,以為敘遷之地。故當時號稱得人,多係薦 舉所出。柰何後來科目盛興,進士一途日重,於是薦 舉之路遂塞,歲貢之法亦輕矣。夫薦舉之途塞,則山 林之下雖有賢士,無由進用。歲貢之法輕,則貢之於 禮部者類多衰朽無用之人。故當事凡遇京堂方面 有缺,其勢不能他求,只得取足於進士出身者用之。 伏詳詔旨所謂「舉人無九卿之望,歲貢禁方面之陞, 田野絕保舉之路。」大哉皇言,切中用人偏重之弊。合 無查照洪武、永樂以來舊典,并欽奉詔旨,行令天下 各府、州、縣正官保有懷才抱德,或經明行修、不干名 利、素為鄉評許可、伏在巖穴者,悉聽所在有司,即時 「薦舉,從本處巡撫、巡按會同布、按二司覈實,然後送 本部考驗奏請,量才擢用。若有徇私濫舉,聽本部與 科道官糾劾。所舉之人,後有犯贓罪者,連坐舉主。其 舉人、監生見任官員,果有才德出眾,屢經巡撫、巡按 官論薦,及於本部查訪相同者,不拘常格,一體陞用 京堂方面等官,以勵其餘。如此則取人之途既廣,用 才之法亦均,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而雍熙泰和之治, 可計日而成矣。」奉聖旨,是用賢圖治,國家急務。我祖 宗朝,三途用人,取之至廣,俾才德者各稱其位,故仁 覃天下,澤被生民。後來因專務科舉之學,偏重進士 之選,以致人尚浮辭,不修實行,蠹國害民者,在在有 之。伱部裡既開,具祖「宗及累朝事例明白,逐一遵照, 著實舉行。以後用人,務要三途並舉,必求得人,以稱 朕用賢澤民之意。欽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