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04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四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四
順天府〈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八里東至遵化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宣化府保安州界二百三十里南至天津府青縣界三百一十三里北至邊牆一百七十五里東南至天津府天津縣界二百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喜峯口邊界四百二十里西北至宣化府延慶州界一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之次〈春秋元命苞尾箕散為幽州分為燕國晉書天文志班固言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費直周易分野析木起尾九度蔡邕月令章句析木起尾四度魏太史令陳卓云上谷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涿郡入尾十六度廣陽入箕九度〉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周為幽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燕國秦為上谷郡地漢初復為燕國〈史記二世元年九月韓廣為趙畧地至薊自立為燕王漢元年項羽立臧荼為燕王都薊五年更立盧綰為燕王十二年又立子建為王文帝元年徙琅琊王澤為燕王景帝六年國除漢書元狩六年封子旦為燕王元鳯兀年國除為郡至本始初復以旦子建為廣陽王〉元鳳元年改為廣陽郡本始元年又改廣陽國屬幽州後漢建武十三年省入上谷郡永元八年復置廣陽郡〈按此見和帝紀郡國志劉昭補注作永平八年恭訛元為平也〉為幽州刺史治三國魏太和六年復為燕國晉初因之〈時幽州治范陽〉建興後没于石勒永和六年前燕慕容儁嘗都此〈七年移都于鄴〉其後前秦苻堅後燕慕容垂相繼有其地〈樂史太平寰宇記石勒于薊置幽州燕郡厯慕容儁苻堅慕容垂州郡之名如故〉後魏為幽州燕郡北齊置東北道行臺後周建徳六年置幽州總管府隋開皇三年郡廢大業初府廢三年改幽州為涿郡〈按漢涿郡晉魏范陽郡皆治今涿州隋唐時始移其名于薊〉唐武徳三年復曰幽州置總管府〈按隋大業中羅藝自稱幽州總管至武徳二年歸唐舊唐志樂史太平寰宇記皆云武徳元年改仍羅氏之舊也〉六年改大總管府七年改大都督府貞觀初屬河北道開元二年置幽州節度使天寳元年改幽州為范陽郡幽州節度使為范陽節度使乾元元年復改郡曰幽州寳應元年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後又兼盧龍節度使〈乾寕中為劉仁恭所據及子守光僣號稱燕梁乾化三年入晉〉五代後唐仍置幽州及盧龍節度晉天福初割入遼遼㑹同元年改南京幽都府置南京道開泰元年改燕京析津府保大二年入金金天輔七年入宋宋宣和五年改燕山府廣陽郡置永清軍節度七年入金天㑹三年仍為燕京析津府七年為河北東路貞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自㑹寧遷都于此元太祖十年置燕京路總管大興府至元元年置大中都四年徙都之九年改曰大都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為中書省治明洪武元年改曰北平府𨽻山東行中書省二年置北平行中書省九年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治永樂九年建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十九年始稱京師
本朝因之領州五縣十九統于順天府尹亦屬直𨽻總督
大興縣〈附郭治府東偏東西距二十四里南北距一百七里東至通州界二十一里西至宛平縣界三里南至東安縣界七十二里北至昌平州界三十五里東南至通州界四十五里西南至固安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順義縣治六十里西北至宛平縣界六十里本周初薊國春秋時為燕國都秦置薊縣屬上谷郡漢初為燕國都元鳯中為廣陽郡治本始後為廣陽國治後漢初屬上谷郡永元中復置廣陽郡治三國魏為燕國治晉因之後魏為幽州燕郡治齊周因之隋為涿郡治唐為幽州治遼初改曰薊北縣開泰元年又改曰析津縣為燕京析津府治宋宣和中為燕山府治金貞元二年始改曰大興為中都大興府治元為大都路治明洪武初為北平府治永樂中為順天府治 本朝因之〉宛平縣〈附郭治府西偏東西距一百九十三里南北距一百十一里東至大興縣三里西至良鄉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固安縣界九十里北至昌平州界二十一里東南至東安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良鄉縣治七十里東北至順義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昌平州治七十五里本漢薊縣地唐建中二年析置幽都縣與薊縣並治幽州郭下遼開泰元年改曰宛平為析津府治宋宣和中為燕山府治金為大興府治元為大都路治明為順天府治 本朝因之〉良鄉縣〈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西距三十二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宛平縣界二十里西至房山縣界十二里南至涿州界四十五里北至房山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固安縣治七十里西南至涿州治七十里東北至宛平縣治七十里西北至房山縣界二十里漢置廣陽縣屬廣陽國後漢因之晉屬范陽國後魏属燕郡北齊省入薊縣唐為良鄉縣地五代唐長興三年始移良鄉縣来治屬幽州遼属析津府宋宣和中属燕山府金属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固安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永清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涿州界三十里南至保定府雄縣界九十二里北至宛平縣界十八里東南至霸州界五十五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縣界七十二里東北至宛平縣治一百十里西北至良鄉縣治七十里漢置方城縣屬廣陽國後漢屬涿州晉属范陽國後魏屬范陽郡齊廢隋開皇六年改置固安縣屬幽州大業初屬涿郡唐武徳中屬北義州貞觀元年屬幽州大厯四年改屬涿州 遼金因之元憲宗九年改屬霸州又改屬大興府中統四年升為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元年復降州為縣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永清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七里東至東安縣界三十里西至固安縣界二十里南至霸州界三十里北至東安縣界二十七里東南至大城縣治一百里西南至霸州界五十里東北至東安縣治四十里西北至艮鄉縣治一百一十里本漢益昌縣地晉以後為安次方城二縣地唐如意元年分安次置武隆縣屬幽州景雲元年改曰㑹昌天寳元年又改曰永清遼屬析津府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東安縣〈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武清縣界八里西至永清縣界十二里南至天丰府静海縣界六十里北至大興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小直沽海口一百十里西南至霸州治一百里東北至通州治一百里西北至固安縣治八十里漢置安次縣屬渤海郡後漢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後魏曰安城縣屬燕郡隋復曰安次縣屬涿郡唐屬幽州𨖚屬析津府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屬大興府元太宗七年改屬霸州中統四年升為東安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元年降為東安縣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香河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寳坻縣界三十里西至通州三十五里南至武清縣界二十五里北至三河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武清縣崔黄口營七十里西南至武清縣治六十里東北至薊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通州治七十里唐武清縣地遼析置香河縣屬析津府宋宣和中改曰清化金仍曰香河屬大興府元至元十三年分屬漷州明洪武十年省入漷縣十三年復置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通州〈在府東四十里東西距四十六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三河縣界二十五里西至大興縣界二十一里南至武清縣界六十里北至順義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香河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永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平谷縣五十里西北至昌平州界三十五里本漢置潞縣屬漁陽郡後漢曰潞晉屬燕國後魏仍屬漁陽郡後為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屬涿郡唐武徳二年于縣置元州貞觀元年州廢仍属幽州遼因之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大徳三年于縣置通州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省潞縣入州屬順天府本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漷縣入州〉三河縣〈在府東一百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
〈九十里東至薊州界二十里西至通州界五十里南至香河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宻雲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寳坻縣治九十里西南至通州界七十里東北至平谷縣界十五里西北至順義縣治九十里漢潞縣地唐武徳二年析置臨泃縣屬元州貞觀初廢開元四年改置三河縣屬幽州十八年改屬薊州五代初廢後唐長興三年復置遼屬薊州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改屬通州元明因之本朝屬順天府〉武清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五里東至寳坻縣界五十五里西至東安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天津府静海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通州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天津府天津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東安縣治三十五里東北至香河縣治六十里西北至通州治九十里漢置雍奴泉州二縣屬漁陽郡後漢因之晉俱屬燕國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省泉州入雍奴為漁陽郡治隋屬涿郡唐屬幽州天寳初改曰武清遼屬析津府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屬大興府元屬漷州明初改屬通州 本朝屬順天府〉寳坻縣〈在府東少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遵化州玉田縣六十五里西至香河縣二十五里南至天津府天津縣一百三十里北至薊州一十七里東南至寕河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武清縣界四里東北至薊州界二十里西北至三河縣治四十十里漢泉州雍奴二縣地唐為武清縣地遼為香河縣地金大定十二年析置寳坻縣承安三年升為盈州尋復為寳坻縣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改屬通州 本朝屬順天府〉寧河縣〈在府東南三百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二里東至遵化州豐潤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武清縣界九十里南至天津府天津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豐潤縣界九十里東南至豐潤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天津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豐潤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寳坻縣界二十里本漢雍奴縣地唐為玉田武清二縣地金為寳坻縣地明永樂初置梁城千户所 本朝雍正九年分置寕河縣屬順天府〉昌平州〈在府北少西七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二里東至順義縣界五十里西至鎮邊城一百里南至宛平縣界三十三里北至邊牆一百里東南至大興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宛平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宻雲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宣化府延慶州界四十里漢置昌平軍都二縣地皆屬上谷郡後漢改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後魏初省昌平入軍都屬燕郡天平中于軍都城置東燕州及昌平郡昌平縣北齊因之後周州郡俱廢尋又置昌平郡隋初郡廢縣屬幽州大業初屬涿郡唐亦属幽州遼屬析津府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正徳元年升為昌平州仍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順義縣〈在府東北六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三河縣界四十里西至昌平州界四十里南至通州界二十五里北至懐柔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三河縣治九十里西南至大興縣治六十里東北至宻雲縣治七十里西北至居庸關一百二十里漢置狐奴縣屬漁陽郡後漢因之三國魏景初二年廢晉復置屬燕國後魏廢唐開元二十五年移置燕州于此天寳初曰歸徳郡乾元初復曰燕州建中二年省燕州後改為順州五代晉天福初入遼仍曰順州置歸化軍宋宣和四年賜名順興郡金亦曰順州元因之明洪武元年廢州改置順義縣屬順天府正徳初又屬昌平州 本朝仍改屬順天府〉宻雲縣〈在府東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墻子嶺關界九十里西至懐柔縣界二十里南至三河縣界三十五里北至白馬關一百里東南至平谷縣治九十里西南至順義縣治七十里東北至古北口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懐柔縣界三十里戰國燕置漁陽郡漢兼置漁陽廣平厗溪三縣後漢因之晉時郡縣俱廢後魏復置漁陽縣屬漁陽郡皇始二年又分置宻雲縣屬宻雲郡北齊省漁陽縣又廢宻雲郡入宻雲縣隋以縣屬安樂郡唐武徳元年于縣置檀州天寳初曰宻雲郡乾元初復曰檀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初入遼曰檀州武威軍屬南京道宋宣和四年賜名横山郡升鎮遠軍節度金廢州以縣屬順州後復置檀州元初以宻雲縣併入𨽻大都路明洪武元年改州為宻雲縣屬順天府正徳初又屬昌平州 本朝屬順天府〉懐柔縣〈在府東北一百里東西距二十五里南北距三十八里東至宻雲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昌平州界五里南至順義縣界十里北至宻雲縣界二十八里東南至平谷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昌平州界五十里東北至宻雲縣治四十里西北至昌平州界三十里漢漁陽縣地唐初為宻雲昌平二縣地貞觀二十二年置弹汗州開元四年改曰歸順州治懐柔縣天寳初曰歸化郡乾元初復曰歸順州遼廢州以縣屬順州宋宣和中因之金明昌六年改曰温陽元廢明洪武十三年復置懐柔縣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正徳初又屬昌平州 本朝屬順天府〉涿州〈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固安縣界三十里西至易州淶水縣界三十五里南至保定府新城縣界三十里北至良鄉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霸州治一百十里西南至保定府定興縣治七十里東北至良鄉縣治七十里西北至房山縣界三十里秦上谷郡地漢髙帝置涿縣并置涿郡屬幽州後漢因之三國魏黄初中改曰范陽郡晉曰范陽國後魏仍為范陽郡齊周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以縣屬涿郡唐武徳初屬幽州七年改縣曰范陽大厯四年析置涿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初入遼仍曰涿州置永㤗軍屬析津府宋宣和四年賜名涿水郡升威行軍節度金仍曰涿州屬中都路元太宗八年升涿州路中統四年復為涿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范陽縣省入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房山縣〈在州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二里南北距八十二里東至良鄉縣界十二里西至易州淶水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涿州界三十二里北至宛平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固安縣治九十里西南至淶水縣治一百里東北至宛平縣治九十里西北至宣化府保安州治二百里漢置良鄉縣屬涿郡後漢因之晉屬范陽國後魏屬燕郡北齊省入薊縣尋復置隋屬涿郡唐屬幽州聖厯元年改為固節縣神龍元年復曰良鄉五代唐時徙廢金大定二十九年改置萬寧縣明昌二年更名奉先屬涿州元至元二十七年又改曰房山仍屬涿州明因之 本朝屬順天府〉霸州〈在府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八里南北距四十里東至天津府静海縣界一百里西至保定府新城縣界十八里南至保定縣界十五里北至固安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文安縣治六十里西南至保定府雄縣治九十里東北至永清縣治五十里西北至涿州治一百二十里漢置益昌縣屬涿郡後漢廢為安次縣地唐為永清縣地五代晉天福初入遼周顯徳六年收復益津關置霸州仍置永清縣為州治宋亦曰霸州景祐元年廢永清縣入文安政和三年賜名永清郡屬河北東路金貞元二年改屬中都路大定二十九年復置益津縣為州治元亦曰霸州中統四年省益津縣入州至元元年復置明洪武初仍省縣入州屬順天府本朝因之〉文安縣〈在府治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大城縣界四十里西至保定縣界十八里南至河間府任邱縣界三十里北至霸州界四十里東南至大城縣治五十里西南至任邱縣治七十里東北至東安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定縣治四十里漢置文安縣屬渤海郡後漢屬河間國晉屬章武國後漢屬章武郡隋屬河間郡唐初屬瀛州景雲二年改屬莫州五代周顯徳六年割入霸州宋景祐元年移入州郭皇祐元年又還故地仍屬霸州金元明俱因之 本朝屬順天府〉大城縣〈在府南少東二百九十里東西距四十八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天津府青縣界二十三里西至河間府任邱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河間府河間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天津府静海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青縣治二十里西南至河間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静海縣治九十里西北至文安縣治五十里漢置東平舒縣屬渤海郡後漢屬河間國晉泰始元年于縣置章武國後魏曰平舒仍為章武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屬河間郡唐武徳四年屬景州貞觀元年還屬瀛州五代晉天福初入遼周顯徳六年収復改曰大城屬霸州宋金元明俱因之 本朝屬順天府〉保定縣〈在府南二百里東西距三十三里南北距二十八里東至文安縣界二十二里西至保定府雄縣界十一里南至文安縣界二十三里北至霸州界五里東南至文安縣治四十里西南至河間府任邱縣治九十里東北至永清縣治七十里西北至保定府新城縣治九十里漢涿郡易縣地唐為涿州歸義縣地宋為歸信縣地太平興國六年又置平戎軍景徳二年改為保定軍宣和七年廢軍為保定縣𨽻莫州尋復故金復為縣屬雄州元至元二年省入益津縣四年復置屬霸州明洪武七年省入霸州十三年復置仍屬霸州 本朝屬順天府〉薊州〈在府東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遵化州界六十里西至三河縣界五十里南至寳坻縣界六十五里北至宻雲縣黄崖關五十里東南至遵化州玉田縣治八十里西南至三河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遵化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平谷縣治七十里春秋山戎無終子國秦置無終縣屬右北平郡漢因之晉屬北平郡後魏屬漁陽郡置安州于城之北北隋開皇十六年徙置元州于此兼置總管府大業初府罷尋改置漁陽郡後又改縣曰漁陽唐武徳初郡廢縣屬幽州二年改屬元州貞觀元年還屬幽州神龍元年又屬營州開元四年復還幽州十八年始于縣置薊州天寳初曰漁陽郡乾元初復曰薊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初入遼曰薊州置尚武軍屬析津府宋宣和四年賜名廣川郡金仍曰薊州漁陽縣屬中都路元屬大都路明洪武初以漁陽縣省入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平谷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薊州界三十里西至三河縣界十五里南至三河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宻雲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薊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香河縣治九十里東北至薊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宻雲縣治九十里漢置平谷縣屬漁陽郡後漢因之晉省復復置後魏太平真君七年并入潞縣復改入漁陽縣金大定二十七年復置平峪縣屬薊州元至元二年省入漁陽十三年復置曰平谷仍屬薊州明因之 本朝屬順天府〉
形勢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民雖不田作而足于棗栗此所謂天府者也〈國策〉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㑹〈漢書地理志〉郤背沙漠進臨易水西至軍都東至于遼長蛇帶塞險陸相乗〈張華博物志〉地博大以爽塏亘繩直而砥平〈范鎮幽都賦〉形勢有金湯之固膏腴號陸海之饒〈徐夢莘三朝北盟㑹編〉右擁大行左汪滄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縈畿帶甸負山引河壮哉帝居擇此天府〈陶宗儀輟耕録〉形勝甲天下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桂萼輿地指掌圖〉居庸障其背河濟襟其前山海扼其左紫荆控其右雄山髙峙流河如帶〈謝肇淛五雜爼〉太行自西來演迤而北綿亘魏晉燕趙之境東極于醫無閭重岡叠阜擁䕶萬重形勢全風氣宻其東則汪洋大海浴日月而浸乾坤其對面之案則泰岱萬山之宗正當其前自古建都之地未有過此者也〈邱濬大學衍義補〉
風俗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并然前代以來多文雅之士〈隋書地理志〉多感慨悲歌之士〈韓愈送董邵南序〉其人沈鷙多材力重許可〈杜牧集〉風俗樸茂蹈禮義而服聲名〈范鎮幽都賦〉勁勇而多沈静〈蘇輟燕論〉
城池順天府城〈詳見京師〉良鄉縣城〈周三里二百二十步門四明隆慶中因舊土城甃甎 本朝乾隆元年修築城南五里有郊勞臺乾隆二十五年大将軍兆惠等平定囘部班師〉
〈皇上特命舉行郊勞盛典築臺徑五丈周圍十六丈五尺髙五尺三寸層級石欄至郊勞時陳得勝纛行禮于此四十一年大将軍阿桂等平定兩金川班師行禮如初並有〉
〈御製郊勞詩勒碑臺之北〉固安縣城〈周五里二百六十九歩門四明正徳十四年土築嘉靖六年鑿濠二十九年甃甎至本朝乾隆十四年改築〉永清縣城〈周五里有竒門四明正徳五年拓築隆慶二年甃甎 本朝 康熈十五年重修乾隆十四年改築〉東安縣城〈周七里有竒門四外有濠明𢎞治後相繼增築 本朝康熙十五年重修乾隆十四年改築十八年又修〉香河縣城〈周七里二百歩門四城外有濠濠上土城甃築 本朝以來屢經修葺〉通州城〈周九里有竒門四明洪武初甎築正統間置西南二倉建新城䕶之周八里連接舊城西面為門二萬厯二十二年又引通惠河繞城為濠建閘一橋四 本朝康熙九年新舊兩城並修乾隆三十年直𨽻總督方觀承奏准改築合新舊城為一城〉三河縣城〈周六里門四相傳五代時趙徳鈞築 本朝乾隆五年重修乾隆十年十七年又修〉武清縣城〈周八里有竒門三明正徳嘉靖中土築隆慶三年甃甎 本朝以來屢經修葺〉寳坻縣城〈周六里門四明宏治中因舊土城甎築 本朝屢經修葺濠深二丈廣倍之乾隆七年濬〉昌平州城〈明景泰初築周六里門三萬厯元年又于城南增築新城周四里為門一越一年又請于上重築甎城周十里門四外有濠廣三丈乾隆十年重修〉順義縣城〈周六里門四濠廣四丈明萬厯中甎築本朝康熙十七年十八年重修乾隆九年修十七年又修〉宻雲縣城〈有新舊二城舊城明洪武中甎築周九里有竒門三新城在舊城東五十歩明萬厯四年創築周六里有竒門三皆有濠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四月聖祖駐蹕宻雲以山水驟𤼵衝溢及縣城〉
〈欽命脩築于城西開河四百六十餘丈引水歸入白河又築䕶城石隄八百餘丈雍正八年重修乾隆十年二十一年二十六年又修〉懷柔縣城〈周四里有竒門三明洪武十四年土築成化中甃甎宏治十五年改築 本朝乾隆十六年十七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俱重修〉涿州城〈周九里有竒門四濠廣二丈明景泰初因舊土城甎築濠深一丈廣如舊 本朝乾隆四年十十五年二十五年二十九年俱重修〉房山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明隆慶五年因舊土城石築外有濠 本朝以来屢重修〉霸州城〈周六里有竒門三池周八里明宏治正徳中修築 本朝乾隆三年修築二十一年重修〉文安縣城〈周八里有竒門五濠廣三丈外有隄明正徳九年修築至本朝康𤋮中重修〉大城縣城〈周四里有竒門四濠廣六丈明正徳七年因舊址修築 本朝順治九年重修乾隆八年改築〉保定縣城〈舊城周六里六十九歩導玉帶水環城為池明嘉靖二十九年因舊址之西北隅改築東南二面周八百八十九歩門四本朝乾隆十八年重修〉薊州城〈周九里有竒門四明洪武四年磚築 本朝康熙中屢修〉
〈乾隆三年九年十六年俱重修〉平谷縣城〈周三里門四濠廣二丈明嘉靖中因舊址重築本朝以來屢經修葺〉
學校順天府學〈在府治東南明洪武初建為大興縣學永樂初以為府學大興宛平二縣學皆附焉大興宛平二縣入學額数各二十五名又大興宛平並各州學皆撥入府學二十五名八旗滿洲蒙古入學額數各三十名漢軍三十名則另設滿洲教授訓導以司訓課〉良鄉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五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固安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永清縣學〈在縣治西南金明昌初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東安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五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香河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十四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通州學〈在州治西元大徳中建入學額數二十三名〉三河縣學〈在縣治西金泰和中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武清縣學〈在縣治南舊在白河西明洪武中遷縣治東嘉靖十六年又遷今所入學額數十五名〉實坻縣學〈在縣治東北元大徳中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寧河縣學〈在縣治西南隅 本朝雍正十二年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昌平州學〈在州治東舊在州治西明景泰三年與治俱徙入學額數八名〉順義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八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宻雲縣學〈在縣治東元至元中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懐柔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十五年建入學額數八名〉涿州學〈在州城東南隅舊在治西南遼統和中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房山縣學〈在縣治東南元延祐中建入學額數八名〉霸州學〈在州治東明洪武三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文安縣學〈在縣治西宋大觀八年建元皇慶初重建入學額數二十三名〉大城縣學〈在縣治西元至正中建入學額數十五名〉保定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十五年建入學額數八名〉薊州學〈在州治西北明洪武初建入學額數十八名〉平谷縣學〈在縣治南元至元中建入學額數八名〉金臺書院〈在 京師崇文門本義學康熈四十二年聖祖御書廣育羣才匾以賜乾隆十五年改為書院有府丞梅㲄成碑記 按 京城舊有太極書院元中書行省楊惟中建元名臣事畧楊惟中立周子祠太極書院俾師儒趙復等講授郝經有周子祠堂記今乆廢又宣武門内舊有首善書院為明都御史鄒元標副都御史馮從吾講學之所有大學士葉向髙記董其昌書今為時憲書局現祀朱子暨鄒元標馮從吾于金臺書院中又昌平州舊有諫議書院元泰定間建祀唐劉蕡今為劉諫議祠本朝乾隆二十三年知州芮泰元于州城别建燕平書院霸州南十里宫家荘向有益津書院元宫君祺建黄清為記宻雲縣東南舊有白禮書院明宻雲兵備王見賔建房山縣舊有文靖書院祀元劉因因之弟子趙宻賈壤建今為劉静修祠通州舊城東南潞河書院乾隆二十三年通永道王檢建寧河縣有渠梁書院乾隆四十四年知縣闗廷牧建其餘各州縣咸設義學延師課誦以廣文教〉
戸口〈原額人丁一十三萬六千三十二又滋生人丁三萬四千九百九十八〉
田賦〈田地五萬二千二百五十二頃五十二畝零額徴地丁銀十三萬七千九百二十六兩三錢七分零糉米一百九十六石一斗二升零黒豆三千四百三十一石一斗四升零髙糧四十七石四斗五升榛栗三十六石〉
山川上西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大行山支阜也巍峩秀拔為 京師右臂衆山連接山名甚多總名曰西山金李晏碑西山蒼蒼上干雲霄重岡叠翠來朝皇闕金圖經西山亦名小清涼明張鳴鳯西山記西山内接太行外屬諸邊磅礡數千里林麓蒼黝溪澗鏤錯神臯奥區也〉平陂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脉自香山分西支而東其上平原百里烟雲樹石皆稱竒勝山頂有平陂寺下有寳珠洞明宣徳中更山名曰翠微山〉覺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懸崕之上與盧師平坡鼎峙西有三泉曰清冷曰清音曰存至〉盧師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相傳隋末有神僧盧師居此能馴服二龍子曰大青小青山有潭覆以巨石其下深不可測二龍潜焉嵗旱禱雨輒應按顧炎武北平古今記云唐書盧挺傳挺遣燕州司馬王安徳行渠作漕艫轉糧自桑乾水抵盧思臺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以唐書考之今盧師山當即盧師臺師乃思之誤也〉聚寳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東北去玉泉山數里〉五華山〈在宛平縣西三十里一名夀安〉韓家山〈在宛平縣西三十六里有漢韓延夀墓因名或譌作罕山俗呼黑山匯〉石徑山〈在宛平縣西三十七里元史河渠志大徳六年修盧溝上流石徑山河堤明阮旻錫游記石徑山孤峯特立洞皆鑿石而成最上為金闕寺有浮圖宜逺眺亦名石景山〉
〈聖祖有駐蹕石景山詩又有石景山東望詩望渾河詩皇上臨幸有御製詩〉五峯山〈在宛平縣西四十里五峯秀峙宛如列屏土人每望此山之雲氣以驗晴雨〉雙泉山〈在宛平縣西四十里山有二泉其南有兩家山東北二里許有黑龍灣〉翠峰山〈在宛平縣西四十五里又名遮風山隂有嶺横列如屏可以障風故名 按樂史太平寰宇記有垣墻山在薊縣西五十里一名萬安山山有鐵鼎其下有舊置冶處今無考〉戒壇山〈在宛平縣西五十里有戒壇甃石為之相傳創自隋唐間明正統中號為萬夀殿孫國敉燕都游覧志壇周遭皆列戒神出壇而南至波離殿殿前遼金碑各一皆波離尊者行實有太古洞最勝列炬而入百乳千螺皆成佛像山有極樂三慧朝陽觀音龎涓等五洞山之東南有獅子岩自岩而上十八折始至戒壇東去渾河二十里兩岸壁立中通一徑多林木泉澗之勝上為極樂峯〉仰山〈在宛平縣西七十里峯嵐拱秀中有平頂如蓮花心旁有五峯曰獨秀翠微紫盖妙髙紫微中有禪刹金章宗嘗遊此有詩刻石〉潭柘山〈在宛平縣西八十里山勢磅礡連擁三峯傍有二潭潭上有古柘因名自西山諸峯連綿而西潭柘為尤勝山有潭柘寺詳後寺觀東有九峯環抱其南潭水繞峯而出〉龍鱗山〈在宛平縣西八十里又西有大駝山九渠山及管山龜石等山俱髙聳〉九龍山〈在宛平縣西九十里〉西湖山〈在宛平縣西一百里又西三十里有青山〉鳳凰山〈在宛平縣西少南七十里其形迴翔如鳯〉萬夀山〈在宛平縣西北二十里東去海淀五里本名甕山乾隆十六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慶〉
〈皇上于山麓建寺祝𨤲並〉
〈錫山名曰萬夀因山為園曰清漪舊志山土色黒而兼赤童無草木山下有園静寺寺後石壁百尺步磴而上皛庵在焉亦名雪洞俯視湖曲平田逺村綿亘無際山西北越横嶺有白石如幢曰白鹿岩相傳遼時有仙人騎白鹿徃來于此〉𦘕眉山〈在宛平縣西北二十里産石黒色浮質而膩理〉
〈曰畵眉石山麓有黒龍潭旱禱輒應詳見後〉金山〈在宛平縣西北二十里萬夀山之北蒋一葵長安客話明景泰帝𦵏金山口距西山十里又柏山亦在縣西北二十里旁多産柏〉玉泉山〈在宛平縣西北二十五里 静明園在焉玉泉出其下詳見後王衡緱山集穿青龍橋得玉泉山土紋隠起作蒼龍鱗其下為池瀦泉而亭之曰望湖亭區懐瑞游業玉泉山麓有寺所謂玉泉寺也補陀寺在玉泉山半門内即吕公洞劉侗帝京景物畧玉泉之南上下華岩寺燬于嘉靖存者二洞華巖七真紆西觀音庵洞曰吕公洞又北金山寺有洞曰七寳徑寺登山山洞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昭化寺元世祖建也長安客話上下華岩寺俱正統中建〉香山〈在宛平縣西北三十里許今為 静宜園磵掩壑重松柟薈蔚琳宫梵宇隠現諸天寳覽勝之奥區修真之秘府 按李景香山記西山重岡叠翠中有道場曰香山則香山似以寺得名又有碧雲卧佛洪光諸刹詳見寺觀帝京景物畧香山多名蹟有葛稚川丹井金章宗祭星臺䕶駕松感夢泉又有棊盤蟾蜍香爐諸石〉百望山〈在宛平縣西北四十里長安客話青龍斜界百望山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峯故名其北十里為長樂河又北二里為玉斗潭深不可測〉雅思山〈在宛平縣西北七十餘里舊志京西北諸山連綴一百八十里半𨽻昌平其宛平境與昌平接壤者出百望山北四十里入南谷有聚名漆園圍之南即雅思山有池曰露池又自西出漆園十里許有髙崖崖下有泉遶之又西北十里為清水澗兩山如門行可二十里山皆竒峭巃嵸飛泉滮洒决地分流聲激岩穴有嶺曰鰲魚又四里許山益峻有蘭若二上曰松楊下曰金鷹下控大岩岩吐百穴滙而為湖决而東流是為清水之源〉十八盤山〈在宛平縣西北八十里其山縈曲十有八盤舊志出百望西北六十里有陘曰十八盤山有湯泉又西有南北兩湖小而深春夏之交山水增流清鑒毛髪是為合抱河〉白鐵山〈在宛平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山多白石其堅如鐵〉顔老山〈在宛平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山之西南有石清洞東北有栁林水〉小龍口山〈在宛平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山有兩崖有泉東入盧溝河〉龍泉山〈在艮鄉縣西十五里下有石龍口出泉不竭東流入鹽溝河〉黄土山〈在香河縣北二里又縣北四里有沙陀嶺〉孤山〈在通州東二十里四面平曠一峯獨秀髙二十餘尋〉靈山〈在三河縣北十五里山足三面有泉清冽可愛隆冬不氷〉華山〈在三河縣北三十里一名兔耳山有水即香河縣駱駝港之源水繞駝山而出故名又西北十里有鳳凰山〉石城山〈在三河縣北五十里上有石城故名相近有清凉山〉駝山〈在三河縣北六十里〉聖水山〈在三河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聖水泉俗傳可愈眼疾〉軍都山〈在昌平州西北司馬彪續漢書盧植隠居山谷軍都山太平寰宇記山在昌平縣西北十里又名居庸山舊志在今州西北二十里層岡叠障竒險天開太行第八陘也為燕京八景之一曰居庸叠翠按吕覧九塞齊居庸于殽函井陘則是居庸本為山名而關以山得名也胡三省通鑑志漢志有軍都居庸兩縣各有關而新唐書地理志以為軍都即居庸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從其說謂漢立軍都縣關于山之南今州東四十里有軍都村但既有兩縣兩關之名不應同為一山當是就山之險要建置區分及軍都關縣俱裁後人遂混為一耳〉亢家山〈在昌平州東二里一作亢山亭亭孤立上如平掌〉平臺山〈在昌平州東七里東山口内水中明成祖嘗駐蹕于此嘉靖中作亭于上名曰聖蹟當口一小山曰影山〉綿山〈在昌平州東十五里一名宜山舊有綿山寺〉白石山〈在昌平州東二十里石多潔白〉温山〈在昌平州東三十里下有温泉〉
〈聖祖于其地建 行宫為㳺憇之所〉
〈皇上鑾輿駐此屢有御製詩〉大駝寨山〈在昌平州東四十五里桃林麻谷二村之北山崕陡峻而頂平漫少東有石洞數十如屋廬洞内有泉〉鳳凰山〈在昌平州南四里兩山相峙如鳳翥〉駐蹕山〈在昌平州西二十五里綿亘而北凡二十里石皆壁立髙可十餘丈其頂皆白山之南有棲雲歗臺髙二丈許正北有石梯可登陟金章宗嘗建亭于此〉天夀山〈在昌平州北十八里本名黄土山即軍都諸山之岡阜葉盛水東日記舊名東榨子山明永樂七年卜建山陵因改今名諸帝陵寝皆在焉舊志諸陵自東西兩峯而外或名各一山如大峪小小峪山石門蓮華之類皆以天夀統之〉黑山〈在昌平州北六十里為黄花通衢山如列屏下有泉〉金櫃山〈在昌平州北居庸闗城西形如金櫃〉龍泉山〈在昌平州東南五里山𦝫有洞可梯石而下初狹漸敞行里許有泉聲洶湧山之北麓有龍潭深不可測潭東有數泉出石間清冽可濯旱禱輙應〉白浮山〈在昌平州東南十里上有二龍潭流經白浮村潭上有龍神祠長安客話元郭守敬築堰引此水使西㑹馬眼諸泉折而南流入于潞河以便漕運堰即以白浮名顧炎武昌平山水記郭守敬奉詔興水利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經〉
〈甕山泊至西水門入都城〉牛山〈在昌平州西南三十里有泉水〉蟒山〈在昌平州東北八里綿亘舒長如蟒之状居明陵紅門之左〉玉帶山〈在昌平州東北十五里山腰有白石一路如帶〉神嶺山〈在昌平州東北三十二里山髙百餘丈上有白石下有龍潭流入白浮堰即神山泉也〉狼山〈在昌平州東北四十里其東北有古陽夏州舊志一名崑山〉銀山〈在昌平州東北七十里岡嵐髙峻冰雪層積色白如銀因名半山有石崖皆成黑色謂之銀山鐵壁舊志銀山度嶺數折峯漸分為三左一峯石卓立如錐峯下為法華寺寺後為古佛岩再上為鄧隠峯說法堂復躡危磴五六里為中峯頂峯脊如刀背兩旁如削下臨萬仞不可凝視山北四十里為井兒谷又一里為玉峯山山石盡白樹多蘋婆果昌平山水記中峯唐僧鄧隠峯所居也下有法華寺有隠峯十詩曰白銀峯佛頂峯古佛岩說法臺佛覺塔懿行塔雪堂雲堂茶亭蒙泉金大定六年立石〉小金山〈在昌平州西北六里是為西山口又南有小紅門距州西門八里又西北十里曰徳勝口〉照壁山〈在昌平州西北十五里以形似名〉積粟山〈在昌平州西北十五里相傳元時積粟于此〉虎峪山〈在昌平州西北十八里巍聳雄壯有如虎踞之勢又三里有大虎峪山〉翠屏山〈在昌平州西北十九里山色蒼翠如屏下出泉九穴瀦為九龍池〉湯峪山〈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下有温泉〉石縫山〈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甚髙〉幽都山〈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相傳古幽州以此名〉牛心山〈在昌平州西北七十里與鎮逺長峪相接〉牛欄山〈在順義縣北二十里遼史百官志置牛欄都統領司明統志牛欄山明改為順義山昌平山水記牛欄山上有洞俗傳金牛出焉洞前石壁有小槽形曰飲牛池山北里許有小山名靈蹟山宋王曾上契丹事順州至檀州漸入山牛欄是其要地也山之東麓潮白二河合焉〉福山〈在順義縣南五里〉龍山〈在順義縣南二十里下有龍泉〉孔山〈在順義縣南二十餘里〉呼奴山〈在順義縣東北二十五里即古狐奴山也其北麓鳥道而上約里許漸澗漸平山有小石城其西南百歩有漢狐奴縣址〉鞋山〈在順義縣東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桃山〈在順義縣西北三十五里山有五峯如𣑯花瓣巨石錯落横亘數畝唐書謂之𣑯谷山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屯燕樂城以輕騎進抵𣑯山燕特穆爾掩擊之于白狼河追至𣑯山降其衆即此 燕特穆爾舊名燕帖木兒今澤改〉史山〈在順義縣西北山十五里曹學佺名勝志山石戴土髙百餘丈〉宻雲山〈在宻雲縣南二十里一名横山名勝志山藏雲霧縣名取焉顧祖禹方輿紀要唐置横山城于山下因城置横山郡昌平山水記云石虎攻叚遼遼棄令支奔宻雲山即此舊志謂遼所奔之宻雲山又在東北塞下〉鐵鑛山〈在宻雲縣東三十里山産鐵漢書地理志漁陽有鐵官盖置于此又元史至元十三年霧靈山伐木官言檀州大谷錐山産鐵鑛有司覆視之尋立四冶舊志大谷錐山在縣北或云即鐵鑛山也〉清都山〈在宻雲縣東五十里舊有清都寺故名〉龍門山〈在宻雲縣東七十里有黄崕洞懸泉如瀑布相近有鎚山一峯矗立如鎚〉聖水山〈在宻雲懸南十里山下出泉水環抱而流為一縣之勝〉銀冶山〈在宻雲縣南十五里一名銀治嶺舊産銀鑛宋王曾上契丹事順州東北過白嶼河望銀冶山即白此〉檀山〈在宻雲縣南二十里與懐柔縣接界〉隗山〈在宻雲縣南三十里唐書地理志宻雲縣有隗山〉神山〈在宻雲縣北十五里下有潭水〉九松山〈在宻雲縣北二十七里康熙四十八年聖祖巡幸經此見山有松九株遂〉
〈賜名九松山建庵曰朝天皇上臨幸屢有〉
〈御製詩〉栢山〈在宻雲縣北三十里上多松柏按柏山距九松山僅三里似當與九松為一山舊志祗載栢山而九松以御賜得名故兩存之〉釣魚臺山〈在宻雲縣北四十五里〉駝骨山〈在宻雲縣北七十里〉孤山〈在宻雲縣東南八里獨立平原旁無附麗〉鏵山〈在宻雲縣東南一百里〉黍谷山〈在宻雲縣西南十五里劉向别録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榖鄒子居之吹律而暖氣生舊有鄒衍祠在山上舊志黍谷山在懐柔縣東四十里跨宻雲縣界亦名燕谷山又謂之寒谷吴越春秋北過寒谷左思賦寒谷豐黍吹律以暖之是也山有風洞洞口風氣凜冽盛夏人不敢入〉天門山〈在宻雲縣西南三十里一作天盆山〉冶仙山〈在宻雲縣東北八里上有塔有石洞深邃水四時不涸東有王府洞昔人淘金址尚存〉火突山〈在宻雲縣東北二十五里岩谷嶒崚色如火焰〉清洞山〈在宻雲縣東北五十里中有仙洞下有三教寺亦名三教山〉五峯山〈在宻雲縣東北八十里五峯聳立如指亦名五指山〉四稜山〈在宻雲縣東北百里方正有稜出銀鑛又窟窿山在縣北少東一百里下有一孔前後通明〉霧靈山〈在宻雲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南距邊四十里本名伏凌山後訛為霧靈酈道元水經注伏凌山甚髙峻岩嶂寒深隂崕積雪凝氷夏結故世人因以名山也舊志一名萬花臺髙峻為諸山之山上常有雲霧𫎇之四時不絶山之左右峯嵐攅立深松茂柏内地之民多取材焉元有霧靈山伐木官其絶頂可瞰塞内明正徳中撫臣王大用以山錯在朶顔界議築城守之以拒其險不果〉陳宫山〈在宻雲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山下有土垠縣故址又相近有觀鷄山 按漢土垠縣在今豐潤縣陳宫觀鷄等山亦在其境宻雲之土垠乃後魏時僑置後人誤以為即漢縣因指無名之山而謂之陳宫觀鷄非古蹟也〉黑松山〈在宻雲縣北少東七十里相傳元時有黒松林今無〉平頂山〈在宻雲縣西北三十里上有元太子寨〉水峪山〈在宻雲縣西北四十里泉出其下〉鹿皮崖山〈在宻雲縣西北五十四里又西北有鸚鵡崖山〉羅山〈在懐柔縣東十八里〉龍王山〈在懐柔縣西半里有城環其上下有龍潭深不可測〉石塘山〈在懐柔縣西三里石供欄柱階砌之用明永樂後有大工採石于此設工部厰今廢〉紅螺山〈在懐柔縣北二十里髙二百餘仞山下有潭潭中嘗有二螺色殷紅下流為紅螺山水 按遼史地理志檀州有螺山金史地理志順州有螺山王曾上契丹事順州東北有螺盤山皆即此〉丫髻山〈在懐柔縣東南七十五里兩峯髙聳形如丫髻上有碧霞元君祠及玉皇閣詳後寺觀山前建 行宫皇上時奉〉
〈皇太后安輿詣山括香即于此〉
〈駐蹕焉〉栲栳山〈在懐柔縣東南八十六里山前有雲岩寺又有砙堂寺〉金燈山〈在懐柔縣東北七十里相傳山頂常有光焰射人因名又神山在縣東北十九里〉卸里山〈在懐柔縣東北三十二里又象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以形似名〉紅石山〈在懐柔縣西北三里山頂有泉出石窟中瑩潔如玉一名玉泉山〉獨鹿山〈在涿州西十五里下有鳴澤見後〉龍安山〈在涿州西五十里時有雲氣騰繞如龍葢大房諸山之支隴也〉石虎山〈在涿州西五十里有二石形如虎〉大房山〈在房山縣西北亦作大防山水經注防水出大防山南魏書地形志良鄉縣有大房山太平寰宇記大防山在良鄉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又有小防山亦與大防相近郎蔚之隋圖經云防山上有仙人玉堂金史貞元三年以大房山雲峰寺為山陵大定二十一年封大房山神為保陵公明統志大房山在房山縣西十五里境内諸山唯此山最為雄秀古碑云乃幽燕奥室山下有聖水泉山西南有伏龍穴一名龍城谷舊志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摘星嶺髙入雲霄有寺曰上方故亦名上方山又有連泉頂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大房山之巔也㡬輔通志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鳯凰集于房山之溝山峯〉
〈皇上有望大房山作歌諸什〉留臺尖山〈在房山縣西二里有泉石之勝〉平峪山〈在房山縣西二百里峪中平坦有水環流石田百餘畝〉三角山〈在房山縣西二百里山峯有三角〉半壁山〈在房山縣北三十里壁立千仞〉馬鞍山〈在房山縣北六十里兩峯特起而中曰上有龎涓洞〉黄龍山〈在房山縣西稍南四十里山下有大石碣前産青白石後産白玉石可供堦礎之用𡹬下即白石塘也〉一堵墻山〈在房山縣西南四十里石壁巉峭髙三百餘尋長五百餘歩儼若版築山下平廣可容數百家〉般州山〈在房山縣西南四十里山有般州山寨〉石經山〈在房山縣西南五十里本名白帶山亦曰𢘿題山以山生𢘿題草也山峯嵐秀抜儼若天竺又名小西天山東有石經洞下有雲居寺〉
〈皇上有望石經山及雲居寺諸詩太平寰宇記白帶山在范陽縣西北四十里郎蔚之隋圖經智來寺僧静琬晃白帶山有石室遂𤼵心書經十二部刻石為碑明統志隋大業間法師静琬募縁鑿石為板刻經一藏以𫝊于後迄唐貞觀初僅成大湼槃經一部而卒後釋徒相繼厯𨖚金始完孫承澤春明夢餘録經前後納洞中者通千餘卷有石幢記其目甚悉洞皆以石為窗櫺用鐵固之石本之近窗者可以窺見字畫〉五指巖山〈在房山縣西南六十里有五峯髙峻如指〉歡峪山〈在房山縣西南七十里中有一踏寛平可居又白雲山在縣西南八十里絶頂曰白雲窩〉三盆山〈在房山縣西北十五里山巔平廣約十餘畝下有流泉三曲状如仰盆〉三峯山〈在房山縣西北二十里三峯並列髙挿雲漢〉六聘山〈在房山縣西北遼史地理志涿州有六聘山房山縣志今在縣西北三十里朱𢑴尊日下舊聞六聘之義地志不詳疑即霍原教授之地霍原詳後人物〉榖積山〈在房山縣西北五十里峯嵐突起形如積榖下有洞皆石壁可容四五十人〉黄山〈在居山縣西北七十里上有玉室洞天相𫝊漢張良㣲時𨼆此〉大安山〈在房山縣西北八十里上有龍湫山甚髙險唐末劉仁恭築館于此〉臺山〈在霸州東二十里舊為九河所經臺基有山形如鼎峙〉南山〈在霸州東七十里喬木脩竹周匝數十里為一州之勝〉莫金山〈在霸州南十二里宋設莫金寨于此 按州志舊有南山臺山莫金雁頭諸勝後為河水所衝皆成平陸兹特存其舊名耳〉鴈頭山〈在霸州東南二十五里宋時有鴈頭寨〉甘泉山〈在薊州西五十里有泉極甘一名石獒山山巔有大石如犬故名〉岢嵐山〈在薊州西六十里山勢險崚周圍壁立間有小徑可通亦名窠羅山〉翁同山〈在薊州北即古無終山干寶搜神記陽雍伯洛陽人至性篤孝父母没𦵏于無終山遂家焉山髙八十里上無水雍伯作義漿于坂頭行者皆飲之三年有一人就飲與石子一斗使種之云玉當生其中後得白璧五雙娶北平徐氏女水經汪無終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處也山有陽翁伯玉田在縣西北有陽公壇社即陽公之故居也陽氏譜叙言翁伯春秋之末爰宅無終愛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于縣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路徙于西山之下陽公又遷焉而受玉田之賜隋書地理志無終縣有無終山太平寰宇記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隂山在漁陽縣西北四里 按州志有空同山在州北五里即翁同之訛也諸志皆以無終山入玉田縣據樂史太平寰宇記無終即翁同去州近去玉田少逺今仍兩見焉〉神山〈在薊州東南八里餘山半有大道東西轉折而上相傳金章宗嘗獵于此其後峯有浮圖〉别山〈在薊州東南三十里山形圖秀透迤數十里自此至 京師無復山阜因名别山〉螺山〈在薊州東南四十里〉燕山〈在薊州東南五十五里髙千仞陡絶不可攀與遵化州及玉田接界隋書地理志無終縣有燕山〉桃花山〈在薊州西南六十里山多𣑯花有清泉繞流其側又州東十八里亦有桃花山山有寺寺傍今為 行宫〉
〈皇上有 御製八景詩〉魚鼻山〈在薊州東北二十里〉黄花山〈在薊州東北四十五里雄踞平原路徑屈曲多松林葱翠〉漁山〈在薊州西北三里許形如圃邱景色蒼翠山多泉冬夏歕湧成湖居民因之開為稻田菰蒲荇藻宛似江南〉盤山〈在薊州西北二十五里圖經盤山南距滄溟西盡泃水東放碣石自逺望之層巒叠嶂崒嵂排空真為雄勝李仲宣佑唐寺碑盤山箕尾之巨鎮也深維地軸髙逼天門暖碧凝霄寒青壓海舊志山勢磅礡而盤桓因名姬志真雲山集漁陽西北之山本名四正古有田盤先生自齊而來棲遲此山因名為盤山焉名勝志一名盤龍山髙二千仞周百餘里釋智樸四正山居志盤山一名東五臺自來峯北臺也先師臺南臺也紫葢峯中臺也九華峯東臺也舞劍臺西臺也晾甲石為下盤古中盤為中盤雲□寺為上盤上盤之勝以松中盤以石下盤以水聖祖仁皇帝屢經臨幸乾隆九年〉
〈皇上以兹山為謁陵經過之道臣工扈從勞勩創建 行宫以為憇息之所樸素不雕名曰静寄山荘御製有記及十六景詩 按晾甲石在 行宫西偏千尺雪上石勢排連瑩潔如砥相傳唐太宗東征晾甲于此摩厓篆書唐文皇晾甲石六字〉
〈皇上有御製詩〉泉水山〈在平谷縣南八里山下有泉逆流河𤼵源處也灌田數十頃〉峨嵋山〈在平谷縣北二十二里〉瑞屏山〈在平谷縣北二十里連峯聳拔羅列若屏上有石臺下有興隆寺〉漁子山〈在平谷縣東北十五里上有大塜俗傳為黄帝陵〉妙峯山〈在平谷縣東北二十五里峯巒秀拔下有九沽泉〉碣山〈在平谷縣東北四十里峯嵐峭拔陵谷深〉
〈邃上有雙泉寺〉城山〈在平谷縣東北五十里四山髙聳中寛平如城有石室止容一人〉分水嶺〈在宛平縣西四十里形勢廣濶山澗諸水至此為二一入盧溝河一入房山縣界〉羅㬋嶺〈在宛平縣西六十里徑道極險可行二十里望見潭柘寺〉
〈皇上有 御製羅㬋嶺詩刻石〉大寒嶺〈在宛平縣西一百四十里〉青山嶺〈在宛平縣西一百五十里中平坦四面髙聳下臨清泉多産杉漆及諸藥〉旛竿嶺〈在宛平縣西一百八里里勢極孤峭〉摘星嶺〈在宛平縣西二百餘里髙出雲外〉叚家嶺〈在三河縣東二十里官道傍與薊州接界〉長城嶺〈在昌平州西少南王嘉謨薊邱集北山上平衍西五里有嶺曰長城嶺土有方堞遺址𫝊是秦皇所築有泉曰馬跑又西三里有了思臺臺下而西又十里皆峻嶺也灰嶺險倍于長城石如蛤粉下山有城是鎮邊之廢邑又西八里有城是曰鎮邊兩旁皆山圍之南曰碧駕曰通明北曰鷹曰岑落碧駕之岩有小湖曰合抱河鎮邊西十里有堠曰唐耳背踞大山斜界居庸鎮邊廢邑其南皆山中為衢路東曰六華岩西曰小神山青利山其第四岩有洞深黝是為鳴臯洞南十里有聚曰長峪又西五里有岩曰徳勝亦曰鳯凰山下出泉流二十里逹于渾河山西有觀音洞一名孤松岩山南嶺曰西峪出山而北曰白鶴峯又折而東曰青華山髙可萬仞〉黄坎嶺〈在昌平州東北七十二里〉八逹嶺〈在昌平州西北六十五里〉梯子嶺〈在宻雲縣東南十五里其形如梯〉北屋嶺〈在懐柔縣東五十里有風臺相傳鄒衍祭風之所上有風洞風出其中〉殺虎嶺〈在保定縣南髙岡又黄猶岡在縣南少西路疃東北隅多林木可登眺旁有清水環繞〉鐵嶺〈在薊州北十里羣岡稠叠懸澗深險上有石色如鐵〉鞍子嶺〈在薊州東北五十里〉大嶺〈在薊州西北六十五里〉氣鼓嶺〈在平谷縣南十五里山形如鼓上常有雲氣〉分水嶺〈在平谷縣西北五十里〉滴水巖〈在宛平縣西四十里舊志出磨石口至三家村渾河倒映崖壁峭絶十餘里入軍荘一峯側出而腹藏洞者建陽洞也越仰山嶺循山趾行夾壁中有村臨谷口為桃源村復沿澗過仰山村折而西上黄牛岡口徑愈仄轉十八叠有滴水岩懸崖千仞岩洞皆削成無縫泉布石面旁有穴然炬以入廣三十餘丈洞中石乳如蓮花垂為象鼻右一石牀幕以石龍再入則潭深莫測從岩側曲徑而上二十里至北頂可望居庸諸塞〉秘魔崖〈在宛平縣西三十里一名避魔崖春明夢餘録盧師山山半為秘魔崖大石嵌空幾二丈從石崖中出東行百餘歩有池葢大小青龍所蟄處〉菩薩崖〈在宛平縣西二百里小五臺山崖畔有三石佛〉岣岣崖〈即溝溝崕在昌平州西北徳勝口西三里深山叠嶂秀石縁空三十餘里悉履石攀葛始達其巔清流繚繞竒樹芬旁有蘭若數區為州之勝〉紅螺嶮〈在房山縣西北上方山東三十里循九龍峪度八嶺寨入𣑯葉口為下嶮過龍潭水有洞曰紅螺為中嶮復上半里許為上嶮舊名幽嵐一名寳金山〉卧龍岡〈在宛平縣西四十五里岡石堅白蜿蜒二十餘丈状如卧龍五代梁乾化二年晉将周徳威攻燕擒劉守光将軍單廷珪于卧龍岡即此〉伏龍岡〈在良郷縣西十里形勢蜿蜒如伏龍〉料石岡〈在良鄉縣東北里許當南北孔道金史貞元元年獵于良鄉封料石岡神為靈應王舊志亦名燎石岡石赤色如燎石可以取火又有古城五座方圍棊布岡頂有多佛塔隋建〉羊頭岡〈在房山縣北六十里即古羊頭阜也〉彈琴峽〈在昌平州西北居庸闗内水流石罅聲若彈琴相近有仙人枕道旁大石也皇上鑾輿經此有〉
〈御製彈琴峽詩〉桃花峪〈在宛平縣西四十里介翠峯遮風二山間多花卉〉石盆峪〈在宻雲縣東北五十里有龍潭状如石盆周百歩許其水清深無底下入潮河〉賈島峪〈在房山縣西内有石室相傳賈島所居〉中和峪〈在房山縣北十八里山腰有湧泉常流不竭〉龍㟏峪〈在房山縣西北二十里下有伏龍穴〉川方峪〈在薊州東二十五里一名禪房峪明正統中設柴厰于此景泰中廢峪中龍泉屈曲南流入沽河〉仙人洞〈在昌平州北中山石北一里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許人洞口向東從口梯而下石皆倒垂下為平地洞内西北有一門門外一大石鐘下懸長數尺門内有石罅如夾道深黒不可入〉金洞〈在宻雲縣東八里元時嘗採金于此〉廣慧洞〈在宻雲縣西北二十五里鑿山開路人俯躬而行又仙洞在縣北三十里〉冶仙洞〈在宻雲縣東北二十里地名驚破羅山崖間有石門二扇不可開内有潺湲之聲〉漿水洞〈在懐柔縣東北百餘里深山中洞有水色白如漿汲之不絶不汲亦不溢〉孔水洞〈在房山縣大房山東北水經注聖水逕大防嶺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魚出穴美踰常味是水東北流入聖水太平寰宇記孔水出大房山明統志大房山東北上有懸崖千尺下有石窟澗二丈許泉水從中湧出深不可測唐胡詹記嘗有人篝火浮舟探之行五六日莫究其源但見山䑕晝飛赬鱗時見開元時每旱必遣使投金龍玉璧金泰和中忽有𣑯花流出其辦大如五錢許〉薊邱〈在宛平縣北戰國策樂毅報燕王書曰薊邱之植植于汶篁水經注薊城内西北隅有薊邱因邱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邱矣長安客話今都城徳勝門外有土城闗相傳古薊門遺址亦曰薊邱舊有樓館並廢但門存一二土阜多林木背翳蒼翠燕京八景有薊門烟樹即此〉百花陀〈在宛平縣西一百二十里王平口外大漢嶺沿河口之西四圍皆山中有平川約數十畝産杉漆花草春夏之交百花爛然有金章宗石牀尚存又鐵石陀在縣西百里 按舊志宛平山川下有百花山云上多花卉山頂有龍潭相近有鶴子山其西北有東西二靈山又西北有小五臺山而孫承澤春明夢餘録祗載百花陀云山上有千佛山觀音山其頂為百花山頂山中多花卉竒異不可名状坐頂上俯諸山搢如圭是東西兩靈山其迎前壁立者為鶴子山與志所載百花山同宋啟明長安可遊記則云過鶴子山三里餘始躡百花山腰西北兩山秀甚東西二靈山也又西北為小五臺山花多目所未覩紅黄紫翠不可名状一色者附蕚各殊劉侗帝京景物畧亦云行百花中一里登菩薩頂由衆說考之百花山即百花陀而小五臺即陀之别岫朱彛尊日下舊亦亦祇載百花陀舊志前既列山後又載陀似為複誤且王平口去 京師一百二十里度大漢嶺至沿河口距 京師二百里已非宛平之境記載家特以王平口為入山初徑故于宛平山川之下牽連及之今特刪去百花山附說于此以正其譌〉牛心陀〈在平谷縣北十五里〉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四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117年 (提及)
- 前80年 (提及)
- 前73年 (提及)
- 96年 (提及)
- 65年 (提及)
- 577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913年 (提及)
- 1123年 (提及)
- 1215年 (提及)
- 1411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1259年 (提及)
- 1263年 (提及)
- 692年 (提及)
- 710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716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1198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238年 (提及)
- 737年 (提及)
- 648年 (提及)
- 1195年 (提及)
- 1380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191年 (提及)
- 1290年 (提及)
- 1034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1049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981年 (提及)
- 1005年 (提及)
- 1125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1187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527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676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717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514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550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537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382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58年 (提及)
- 1779年 (提及)
- 1302年 (提及)
- 1409年 (提及)
- 1709年 (提及)
- 912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