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23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二千三百三十九 永樂大典
卷之二千三百四十
卷之二千三百四十一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三百四十 六模

山川梧州府。蒼梧志火山。在州南隔大江東南。延袤四十里。高九十丈。山常有

雲氣薈蔚不散。嶺表録云。火山高下大小如桂林獨秀山。有火三五夜。見於山而不息。或人言其下水中有寳珠。光照于上如火。舊經云。守臣有

政德。則火。見其光。復有三足麖過郡中。有吉凶灾殃。或。使車將至。則先呌嘯如有所告。郡人驗之。又云山之阿有神劒。南越王尉佗所藏也。故夜騰

光熖如火。山産荔支四月先熟。元一統志寰宇記云。火山下水澄。潭深無極。其火每三夜一見于山頂。甞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頂。如焚燒之狀。或言

其下水中有寳珠。光照子上。或言山上有荔枝四月熟。以其地熱。故名火山也。 唐沈佺期詩。身經火山熱。顔入瘴鄉消。胡長卿過火山。客有談嘉魚之

美者。長卿詩曰。聞道嘉魚出火山。我來那得一鱗看。蒼梧志大蟲山。在州東北三里。高四十丈。延袤四十里。按搜神記。扶南王范尋常養虎五六頭于

山中。若人有罪投與不噬。乃赦之。因以爲名。 印山。在城北二十五里澤山。在州北八十里。 石乳山。在州西四里。 蘇山。在州南八里隔江

太平寰宇記石英山。在州西桂江之上。生石英。下有靈泉。回置神祠。元一統志金石山。在州東四里。吳時有道士牽牛渡江。語舟中人曰。舡中糞

聊以爲酬。舟人視之皆金。回名其山曰金石。蒼梧志通星山。在縣北。按方與記。漢太守劉曜常登之仰觀。故名通星。寰宇記夫雷山。郡縣志鐔山。去

城八十里。无一統志石膏山。裴氏廣州記曰。蒼梧彰平縣有石膏山。望之皎如雪。相。銅山。九域志。在丹城縣西。

岑溪縣。古藤志烏峽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係錶路。 峩山。都盤山。黄石山。佛子嶺。俱係石岩高險。猺人所恃之地。大抵與靈山同。 丁蘭山。在岑

溪縣。山下有舊廟。曰木母廟。臨溪上。乃丁氏故居也。去縣五十里。鄉民祈禱印應。耆舊相傅云。有碑堕於溪。漁者入水求之。即風雨晦。昔人有詩曰。

里名勝母曾參避。應愧丁蘭在此村。可惜石碑沉水底。詩人不得細推論郡縣志蘇羅山見九域志。古藤志鳳山。在岑溪縣連城鄉。元一統志秀峯山。

去岑溪縣二里。山勢聳秀。高三十餘丈。周圍二里。與地紀勝盛山。在岑溪縣。 隨化山在鐔津縣昭州界。元一統志七峯山。在岑溪縣。 永静山。在

岑溪縣。上有廟。 來蘇山。在岑溪縣界内。藤縣。古藤志靈山。去州西南一百里。岩石險巇。路逕懸絶。數十圍大木。

叢宻如排栅然。其山至廣。東接廣東瀧水。南至高化。猺蠻居其間。不事耕稼。惟以抄掠爲生。自古肆爲民患。今本州常遣人圍營守把始無患焉

四屯大犁。大任。楊峒。隨化。去州西北水路二百里。不通陸路。獞人居其間。憑持險逺。自古不通王化。元前惟設屯兵千户所以鎮之。然亦時復秉間

出劫。千户弗能制。又從而助之。近服天朝威德。皆入版圍爲良民。貢賦稅與中州同。東山。出還淳門渡江東二里

許。山高二十餘丈。蜿蜒秀發。爲州左臂。上有李衛公祠。 谷山。在州城西。去州五里。 石人山。去藤縣還淳門南三里許。山勢峻峭。下臨深淵。世傳

有龍在焉。州民水旱則禱之。 龍驤山。去藨縣石人山南又三里。江東山列數峯。清秀可愛。下俯清𣴑。晋升平五年。龍驤將軍陳𨼆鎮是州。駐兵其

下故名。 石山。在藤縣西。隔江五里許。高冠諸山舊志亦載。即二尚書死所。有普韻帖木見墓在焉。 南山。在藤縣還淳門南二里。山勢順奇。頂平

如砥。有佳處曰杏壇曰松崖。曰竹巷。曰芹澗。率皆清絶可人。郡縣志隨化山。在縣昭州界。寰宇記鈆穴山。陳王穴吉水。皆在郡縣界。元一統志羅慢

山。去鐔津縣四十里。高二十餘丈。周圍二里。其山肖羅慢。因此得名。 羅山。去芩溪縣八十里。舊南儀州也。山有冷泉。飲者愈熱病。圖經云。形如羅

紋故名。 雲蓋山。去州城四百步。鋸冘山。在鐔津縣。寰宇記。陳天穴吉水。皆在縣界。鎡爐山。在鐔津縣西。有鎡鑪佛因名。赤水山。在鐔津縣

東。有赤泉湧出因名。容州志石梯山。在州南僥儀里。其山下。枕小江。上接峻嶺石梯棧。徃來行涉艱難。路通高州水險。又詳容縣。 洞石山。在州西

五十里。近江有鯉魚石雙女石。其形皆現。禱兩良應。容州志容山。其山在州西二十五里。舊經云。高五百餘丈。周圍廣㵐一千餘里。山下有觀。逺廢

乆矣。郡縣志連接鬱林州界。山有松竹花果。亦洞天之數也。容州志都嶠山。都嶠洞天。在州南三十五里。高三百五十丈。按天下仙洞三十有六。而

容得三焉。西勾漏。北白石。南都嶠。蓋都嶠山有八峯。曰馬鞍山。席帽山。香爐山。仙人山。中峯山。丹竈山。八叠山。子山。諸峰奇秀。亦號蕭韶山。以其

山間時有音樂。南北兩洞俱有石室。南洞寬坦。列浮屠儀像。北洞幽狹。爲星壇八間。皆天造地設。中峰絶頂有岩曰中宫院。斷崖斜進。下臨千仭。捫

蘿而上。凢異如常洞。名寳玄之天。郡縣志謝盧山。在縣東八十五里。 羅辨山。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一統志都竇山。在普寧縣西南一百九十

里。郡縣志讀書臺石山。在縣東一十五里。 牛峯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元一統志南靈山。在普寧縣南二里。上有古壇。元一統志禳山。普寧志云。在

普寧縣八十一里。紀勝同。與地記勝勾漏山。在普寧縣。上有寳圭洞。内石室中有水。故老傳云。葛仙翁甞於此山修煉。丹竈石盆在焉。平川中石峯

千百。皆矗立特起。周迴三十里。其岩穴多勾曲石而穿漏。故右以是名山與其邑。 桄榔山。寰宇記云。在普寧縣。元一統志大容山。在普寧縣西二

十五里。舊圖經云。高五十丈。周迴四十里。有觀曰棋真。唐開元間。撨者見二人對奕于清泉茂樹之側。欲就觀之。則人棊俱不見。今山之陽。石枰猶

存。 北靈山。吳元美記云。俗名真武嶺。在縣東二里。視之真靈龜也。天下峰巒巖石。若龍若馬獅子之象多矣。然彷佛十得四五。獨此粹然逼真。顧

不異㢤。 帽山。在普寧縣西南。 岑石山。在普寧縣。 中峯山。在普寧縣之西南 牢馬山。在普寧縣西南。

懷集縣。昭潭志 挿笏山。在縣東十里。 筆架山。在縣南十五里。元一統志齊嶽山。在懷集縣東北六十里。山勢峭㧞。出於衆山之上。

鬱林州。鬱林志寒山。在州之北二十餘里。其勢高聳。頂上有泉其源深丈餘。下𣴑至溪澗中。灌溉撫康東寧貴平三鄉田土。昔有一農夏月進山。

知其寒冷如冬。因其名曰寒山。内有神祠。祈雨有感。宋理宗誥封寒山靈惠王。元朝至正戊戌夏五月旱。本州同知胡震。持以齋沐䖍誠擣子祠下

遂雨。公賦詩云。古跡寒山果有神。心香才𤑔雨如傾。三農皷舞來相告。五榖豐登樂。太平。歸附

聖朝。封爲寒山之神。依期致祭焉。元一統志南粤王尉佗。遣人入山摘橘。經七日方還。問其故。曰。山中多寒不得歸。故名。按西甌圖志云。 大龍山。在南

流縣舊所廢黨州界。形勢肖龍。故名焉。今屬欎林州。郡縣志獨蓮山。在縣東一十里。上有池。中有蓮花。餘無所出。因以名山。元一統志寳塔山。在南

𣴑縣界舊所廢黨州山北。漸大狀有如塔。故名。西甌志云。郡縣志銅皷山。在縣東南七十五里。舊經云。昔有銅皷。見此山。方而色赤。人取之而地陷

出水成灣焉。元一統志鬼門山。在南𣴑縣舊所廢牢州界。諺云。若度鬼門山。十去九不還。世俗訛爲鬼門關。謂車輪徃來之地也。又云。以其瘴重故

云。王象之輿地紀勝云。本桂門關。而譌稱鬼門關。曹德載甞作文辨之云。爲謝往來荆廣客。桂門關在欎林西。今屬欎林州。 蔡山。在廢欎平縣。今

欎平鄉是也。元和志云。今入欎林州。元一統志信立山。在南𣴑縣東南二里。一名牢石。狀高數十丈。坡上有平石。又有夾石。形如鍾側立。舊經云。每

𡻕秋日鄉人共候此石。若雲氣覆之。其𡻕禾稼必登。今屬林欝州。元一統志羅望山。在南𣴑縣西。甌志云。今入欝林州。 箱蓋山。在南𣴑縣西。與他

紀勝云。今入欝林州。 磻石山。在南𣴑縣南二十里。今入林欝州。太平寰宇記漸大山。郡國志云。黨州山北漸大。狀如塔。故一名寳塔山。

北𣴑縣。郡縣志𨙷山。在縣北四十里。𨙷因井。舊經云。南越王尉佗。遣人入山採橘。經七日方回。問其故。云山中大寒不得歸。後因爲名。 都黄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經云。昔有撨夫迷路。見五人黄衣戴黄冠。相共語曰。吾都此山。乆之向山而去。因以名山。 雞籠山。方輿記云。在縣界。 石狗

山。在縣西南三里。有石如狗。因以名之。 風盧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盧樓山。在縣南六十里。 破石山。方輿記云。在縣界。元一統志銅石山。在

北𣴑縣東南三十里。寰宇記云。山亦與陸川縣相接。有銅湖。出水銀硃砂。方輿記云。銅湖鯉魚石。狀如横鯉。新婦石。狀如婦人。並與銅石相連。

陸川縣容州志 東山。在陸川縣南十里。其山頂有巖穴虛爽。下有清泉。𡻕旱官民于此禱雨焉。元一統志鳴石山。寰宇記云。在陸川縣。郡國志云。

董奉死人見於鳴石之山。山海經云。長石之山。洪水出焉。山多鳴石即此。峨石山。在陸川縣。以石嵯峨故名。寰宇記云。 白石山。在陸川縣之南。

山色潔白。四面懸絶。上有飛泉瀑布。下有勾芒木可以爲布。里人斫之。新條更生。取皮績以爲布。太平寰宇記帽山。山形如帽故也。元一統志鶴洞

山。在陸川縣。上多野鶴。舊圖經云。在普寧縣之西北。與此不同。 小容山。在陸川縣。其山逈闊無所不容。故曰容山。 牛山。在陸川縣。方輿記云。石

形宵牛故名。太平寰宇記金山。在陸川縣。昔人藏金之處。元一統志不邏饒山。在陸川縣。山多韶石果味如荔枝。俚人謂不邏饒山。 簫韶山。在陸

川縣南。頂有古臺院。政和重定。九域志云。甞聞音樂因名。郡縣志石寨山。在縣北八十里。 射爐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形如香爐。 射兠山。在縣

東南七十二里。 石湖山。在陸川縣西北三十里。上有一湖。水深一丈。春冬不竭因名。寰宇記石袍山。山多竹木。葱翠如袍。山有肉翅虎。下山食人。

食訖即飛還絶嶺。元一統志雞籠山。在陸川縣。方輿志云。在縣界。愽白縣。欝林志紫陽岩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懸崖臨江。内有一石室。太

守劉崇逺造鐵佛于内。至今迹尤存焉。 盤龍山。在縣城南九十里。望之如青龍盤礴而卧也。郡縣志洞房山。在縣東一十里。紀勝。深洞如房。 伏

割山。在縣西四十里。多鸚鵡孔雀象獸。山下有伏割村。因此爲名。欝林志双角山。在縣城西十五里。逺望如童子綰雙髻焉。元一統志飛雲山。在愽

白縣西六十里。山勢崇峻。中有巨石有大人迹。又有石函。恒有蛇夜出光焉。博白志云。 房山。在博白縣東一十里。舊圖經云。深洞如房因名。郡縣

志黄茗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元一統志周羅山。在博白縣界。舊因此山名縣。又有周羅水。 大荒山。在博白縣南。舊圖經云。山高四百仞。周圍五十

里。上有深地蜚泉。相傳池中有婢妾魚。大如楯。兩翼。逮臍下有三條似練帶長四尺。摇動有光。入不可取。山多奇華。或取之者昏迷失道。有廟今存。

郡縣志射浮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射寮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射當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騎馬山。在縣西二十里。博白山。寰宇記云。

在邑界。 石穴石山。在縣南四十里。輿地紀勝鳳飛山。在博白縣。昔有鳳飛集其上。元一統志宴石山。在博白縣西南六十里。其山皆盤石。而壁立

峭絶。北臨大江。中有流泉噴激。有二石。寰宇記云。昔越王燕處。郡縣志凝霧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傳山上多凝霧。因以爲名。元一統志黄白山。

在博白縣東南二十里。博白志云。 鳳凰山。博白志云。在博白縣西九十里。有錦鷄肖鳳故名。郡縣志陵青山。在縣南三十里。産竹木。舊有將軍穴

在山内。出温湯泉。冬夏常温。溉田五十餘頃。元一統志金魚山。在博白縣南三十五里。博白志云。郡縣志射半山。在縣東二十里。上山煙霧溟濛則

有雨。遇旱禱之多應。元一統志八。將山。在博白縣。八峯攢立因名。鍾山。詳定九域志云。在博白縣。博白志亦云。 獨蓮山。詳定九域志云。山池中

有蓮因名。 大幕山。在博白縣。舊經云。山産薌木羅布。六熊山。在博白縣。昔有六熊居其上因名。博白志紀勝並云。 萬緑山。在博白縣西北二

十五里。興業縣元一統志萬石山。在興業縣西五十里。其石山壘落成萬塊。因

以爲名。鬱林志葵山。在縣之西北一十五里。其山峯石玲瓏。遥望如葵花。故爲名。 北斗山。在縣之西北一十里。其山七峯高聳如斗柄。故名焉。

東斗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其山峯巒歷歷。狀若東斗焉。元一統志在今興業縣舊州東十二里。又北斗山。在舊州西北一十里。鬱林志白馬山。在

縣之東五十里。有石巖深一十丈廣二丈。鄉人祈禱遂詣此地。其山像馬形。因其名曰白馬山。東平山。在縣之東四里。 練岡山。在縣之南一十

里。 南門山。在縣之南一里。 鐵城山。在縣南五里。其山周圍環繞。峭壁如鐵。實兹色天成之鐵瓮城也。元一統志鐵圍山。在興業縣南五里。舊經

云。有四門。東門砌石路通人行。中有磻石。上有二牛跡。深三分長二尺。其中巖竇深邃。泉流不涸。南門山半有土基一。闊四五丈。俗傳古

之敵樓。西北二門多石山。少林木。陰闇如夜。不通人行。猿猱麋鹿。來徃其問。據經所載。即古之鐵城。徃昔州治。遺基尚存。唐書。隋末寗長眞據鬱林

叛。或者疑即此山也。蔡縧坐父京累貶白州。嘗游息于此。作鐵圍山叢談。及國史補釋氏經文。多云鐵圍山。爲地獄所在。曾撙信筆録云。紹興二十

七八年間。廣西憲臺屬官。代巡按過此。向晚路迷。有人引至深谷。有官府拷訊罪囚一。衣紫金帶窠頭而立。旁有語者云。此秦檜也。屬官進揖。則云

西窻事發。君歸爲言作大功德。屬官忽得路而回。適滿秩過金陵。至檜家言之。檜妻王氏驚曰。西窻即太師破柑處。議殺岳飛也。未幾王氏亦下世。

按王質所作嘉話録。則云湖湘間事。撙云鐵圍山是也。中平山。在興業縣東南四里。輿地紀勝云。

岑溪縣。元一統志 馬頭嶺。在岑溪縣。輿地紀勝高城山。在岑溪縣。元一統志大富嶺。在岑溪縣。 登高嶺。在岑溪縣。

藤縣。古藤志白藤嶺。當要路在州南一百里。嶺高侵雲。路徑崎嶇。容縣。容州志西山嶺。當要路在州西。高險徃來車馬艱難。 三紐嶺。在

州南。地屬僥儀里。通高州信宜縣。其路曲折崎斜。徃來病焉。輿地紀勝寳子嶺。在州後。架亭其上。四望平逺。元一統志玄武嶺。在普寧縣北二里。一

號北靈山。陸川縣。郡縣志佛子嶺。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古佛塔。

博白縣。元一統志緑秀嶺。在博白縣南五十里。舊圖經云。山高四百餘仞。周圍二百八十里。林泉松竹。青葱秀絶因名。下有深潭。潭側有龍母惠濟

夫人廟。容縣輿地紀勝獨綉峯。寰宇記云。在普寧縣。

本府。蒼梧志鶴奔崗。在州西一里隔桂水。按舊經。漢太守劉曜常鑿斷崗脊。有雙鶴飛去。因以名之。 朝臺崗。在州北三里。按經。宋范曄築臺山

上。每正朔。則率僚屬登臺而拜。藤縣。元一統志赤水峽。在鐔津縣。 波羅峽。在普寧縣東。

容縣。元一統志白沙洞。在北流縣東一十五里。吳元美記云。此洞秉炬從竇入俯傴扶伏。凡經六七竇。每過益寬。而所見益奇。行里餘乃至中洞。

千態傾狀。不可殫盡。勾漏甲天下。而此洞爲勾漏之次。 玉虛洞。吳元美記。此峯有念經觀衡二名皆不雅傳。輙更之爲玉虛堂洞云。玉田洞。吳元

美記云。洞在韜真。觀之西。巫山寨之北。緣石棧行百餘步。傾側而入乃至石田。予謂此正仙人種玉處。遂更名玉田洞。 寳圭洞。在勾漏山。繇道。觀

後北行二百步山如倚屏。門闢象魏。大榜其上。曰勾漏山寳圭洞。此葛仙修煉之所也。

蒼梧縣。元一統志龍巖。距州城一百二十里龍蟠村。高數十丈。周回百餘丈。窺見天傍有三石門中有寺。 伏龍巖。距州東五十里。昔李上坐修

行之地。郡縣志斑石巖。輿地志。廣信縣東有孤岩。岩有斑石背五色。藤縣。古藤志李白巖。在赤水峽南。高五十餘丈。下瞰深淵。岩深關丈餘。

頂竅上通。日光下射。煥然可愛。岩傍舊有廣惠禪寺。世傳以爲謫仙甞寓寺中。讀書岩上故名。

欝林州。元一統志隱仙巖。去南𣴑縣一里。有石室幽邃。相傳昔有仙人隱於其中。上有元和十四子來游字。餘不可考。

北𣴑縣。元一統志普照巖。在北𣴑縣北一十里。吳元美十洞記云。距韜真山如覆釜。登巖却顧。則黄坡翠巘。與石峯相間。歷歷落落。尤可觀也。入

洞仰視。則玉山上京不可偕升。月夜扁舟於千巖萬𡎙中。與玩珍無異。其中仙壇佛塔。低昂交錯。靈幡寳幢。霓裳羽衣。皆獵獵飛動。不知雕篆之奇。

繪繡之工。果誰爲之也。 獨秀巖。在北𣴑縣西。吳元美記云。度普照巖而西。平野中鬱然孤峙者。獨秀巖也。洞門宏邃。古木蕭森。與韜眞山抗衡。室

中可容數千人。石乳掛壁上。如彌陀大士像。寰宇記又云。獨秀峯在普寧縣也。

愽白縣。輿地紀勝紫陽巖。在愽白縣。有劉崇逺所造鐵像。藤縣。古藤志登嶼。在谷山前中流。崔嵬蒼翠。鬈然若螺䯻。亦佳山也。

容縣。容州志白石洞天。山在州西北一百六十五里。高二百丈。周迴二百里。景致非凢。皆神仙三十六洞天之數内。前宋邕寇農智高亂。借撥上

林鄉與潯州。元朝抄籍。上司以籍爲定因隷焉。洞名瓊秀長真之天。勾漏洞天。天下洞天凢三十有六。容南在鬼門内。一郡而得三焉。南都嶠西

勾漏矗立。山之西去郡一里而近。古銅州也。平川中石峯千百。皆矗立特起。周迴三十里。其岩穴多勾曲穿漏故是名。予足跡半天下。所閲名山多

矣。卓絶雄傑。鮮或儷此者。愛而不可已。列爲十圖。置諸座右。朝夕自其外而想其内。外所見者。毫楮可及。然特髣髴一二耳。若三洞中所有。須至自

知之。譬如乾𣳑容日月之光。安可繪畫也。元一統志鬼門關。舊唐書云。在北𣴑縣之南。有兩石相對。俗號鬼門關。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

此立碑。石龜尚在。昔時趨交趾。皆由此關。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諺曰。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唐李德裕貶崖州。經此賦詩曰。一去一萬里。

千知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歐陽修歸田録。載僧惠崇送遷客詩云。浪經蛟浦闊。山入鬼門寒。東坡蘇軾。自海南囬過此有詩云。天涯已

慣經人目。歸路猶欣過鬼門。容縣。容州志雙女石。在本州西南。相去五十里。昔北𣴑舊爲銅州。去銅州

之南五里。地名洞石里。有一富民二女。長者年方十七八。次者未筓。少有異志。以孝事父母。以悌事族黨。雖男子有不若。每遇蚕常採桑洞石山之

側。常以一女奴相從。但以女工自樂。罔有它念。凢里巷有來與其父母議親者。其女則拒之。忽一𡻕父母以其逼暮景。有女未適。遂宻欲以二女娶

同里陳趙二家。語不宻爲女所切知。迨結婚日。二女沐浴告其母語以採桑。乃登洞石山。遂立化爲二石如人形。其母往追之。但見一女奴立于二

石之傍。詢之爲二女俱化爲石矣。於是名焉。郡守廬陵胡襯謹記。濯纓石。在州西南三里大江之濱。容州距城三里外。其三洞天。足多勝景。惟附

郭近地。絶難得遊賞之所。暇日因投圖尋城西誼石岸。地有滄浪石横江枕𣴑。形如紫玉。其平如砥。可坐數客。中間有罅漏。形如紫玉鐏。𨼆於石面。

洗去沙石。如舉羃焉。受酒數斗。以酌賓僚。回環盤繞。踞坐而飲。自古至今。未有發揚者。因循父老詰名石之由莫知所以。坐客意嫌其名不足稱。且

欲更之。予見其水色清平。波光如練。深不可測。躊踷之間。信步石砥。引至中𣴑。不覺取纓就濯。因名濯纓石。葺茅亭于江滸。扁額曰滄浪亭。酒酣夜

月浸潭。寒星沉水。南山峙直森環坐左右。若從侍上仙宴蓬島。清。興不復過此。因成詩呈都嶠山翁。以召來者云。紹興癸酉下元日吳郡守記。元一

統志在州城西金風門外。枕溪有亭。亭下有石。石溝詰曲。水𣴑其間。可汎羽觴。邦人因之而禊焉。

岑溪縣。古藤志葛仙試劒石。在岑溪縣東五里。傍有巨人跡。曰仙跡。世傳以爲句漏令洪煉眞之所。

蕂縣。古藤志石壁。在南山下。臨江高十餘丈。若赤壁釣臺之狀。上有大松清致可愛。又曰松崖。

本府。蒼梧志大江水。在城南一百步。源出朗寧郡。𣴑至潯郡合象郡水。下至感義郡。又會普寧江。至蒼梧郡。合桂水東𣴑二十里。復合賀水至封晉

康高要郡。抵番禺入于廣海。漢武帝元鼎五年。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江牱江會番禺。即此江也。東安水。在州北四十五里。南𣴑二

百五十里入封州。元一統志去州東北三十里。自賀州界上水山發源。合賀江𣴑出封州。元一統志多賢水。在州城北二十里。自郡之多賢鄉發源

流入桂江。蒼梧志江簡水。出戎城鎮弄山。北𣴑一百三十里入大江。峽山水。在州北二里。南流合桂水入大江。 雷水。出戎城鎮思忌山下。北流

一百二十五里入大江。元一統志圖經云。出戎城縣。縣併入蒼梧縣。今去州城三十里。自郡之須羅鄉發源。流入西海。 鬱水。在州南去城二十里。

自郡之須羅鄉發源流入西江。龍江水。在州北一百二十里。自多賢鄉黄洞村發源流出江。 平琴水。在州西去城六十里。自藤州随化洞發源

𣴑入西江。岑溪縣。輿地紀勝龍驤水。寰宇記云。在故南儀州。昔龍驤將軍陳隱鎮此。

故名焉。容縣。容州志緑藍水。其源出緑藍山適落桑水與繡江合流。咸平六年轉

運。使馮琦。議於上流置堰。合蔚林妙林江以便差鹵運。此後爲其水源𣴑淺小。於内又有大石多欄碍。難通舟楫。景德二年運。使舒賁奏廢。繡江

水。其源自峩石鄉。思賀水經北𣴑普寧。與渭龍水合。黍七十石。舟東歷藤梧。至番禺入于海。 渭龍水。其源出自本州羅靣里天塘山。其山周圍貳

百臺拾三里。高八十餘丈。山脚皆土。竹木交廣。上乃聚成一塘。周環二里結盛木。水從石竅𣴑出。流至山下。分作九支小河。一支向北流。一支向羅

龍里。一支向峩石波德里。一支向凌水。一支向古鄧里。一支向高凉。一支向慶洞村。一支向都代村。一支向六王村。一支向六霍村。皆聚渭龍入繡

江。其源塘連雨不漲。極旱不乾。是名天塘。郡縣志崑崙水金溪水 漳江水。並在縣界。方輿記。 屈夾水 橋漏水 思路水 尋遂水 雙板

水 思隴水 降峒水。並在縣東七十九里。據圖經下同。五里水 七里水 感水 西岡水 落桑水。並在縣西三十八里。 乎潭水 十里

水 塘離水 高都大水 石田水。並在縣東南五十八里。思嫩水 韶山水 容木水 峒山水 橋林水 佛子水 羅候水 濁水

南焊水 南界水 羅伸水 僥儀水。並在縣南九十六里。 都隴小水。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渌禳小水。在縣西北二十八里。 茶峒小水。在縣

東二十里。 波德小水。在縣東七十里。 盧樓小水。在縣南六十里。 牢馬小水。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峽堂小水。在縣西三十里。

懷集縣。元一統志懷水。在懷集縣北。源出馬寧水。 洊水。在懷集縣西南三里。泉源湧𣴑。與懷水相合。

欝林州。輿地紀勝潭禮水。元和志。在故牢州宕川縣東五里。方輿勝覧㝎川水。在故牢州定川縣。

北流縣。郡縣志射兠源水。在縣南七十五里。源出射兠山。流入化州。 佛子嶺水。在縣北三十里。源出佛子嶺出白州。 佛子嶺源水。在縣南六十

里。源出佛子嶺入化州。 蕭韶山水。在縣南七十五里。源出簫韶山人化州。龍化水。方輿記云。在縣界。元一統志障江水。在普寧縣界。 瀘宕水。

元和志云。在古牢州宕川縣向北二里。輿地紀勝云。今屬南流縣。陸川縣。輿地紀勝盧越水。寰宇記云。在陸川縣。亦名靈溪水在邑界。元一

統志崑崙水。在陸川縣東。水中有石肖崑崙。九域志云。崑崙水都嶠山。即洞天之一也。輿地紀勝龍化水。輿地廣記云。在陸川縣。

愽白縣。郡縣志愽白水。在縣南二十里。自縣界緣秀嶺。東流南入大江有清水灣。 南流水。在縣西北三里。鍾弄水。在縣南六十里入江。浪平

水。在縣西二十里。水源出緑珠江。流合大江。南立水。在縣北三十里。源出緑澄洞南。流入大江。陵馬水。在縣西南二十里。源出縣界流入江。

本府。蒼梧志桂江。在子城西五十步。出靜江始安郡全義縣南海陽山。入靈渠下合郡漓水。經由昭潭。入蒼梧郡。合大江東入于海。按南粤志。灕水

出其陽。東南入廣信縣。 三江。按郡國志。立州有朱丘臨水。南枕廣江。右帶蔚林江。謂之三江口。後漢陳雅升爲大守。常釣魚于此。

蒼梧縣。元一統志銅石江。郡之江水也。又有倒銅江。亦郡之江也。太平寰宇記倒銅江。皆郡邑之江水也。元一統志西安江。 思良江。在州北二十

里。亦名多賢水。其中鰐魚狀如鼉有四足。長者二丈。皮如鮧魚鱗。南方謂之鰐魚。亦以爲鮓。口長七寸。兩邊生齒如鋸。恒在山澗伺鹿。亦能啖人。故

谷汲者。往往遇害。乳於沙上。卵如鴨卵。或白或赤可食。死後頭骨枯。牙齒朽落。隨。更生。如此一𡻕一生。骨朽爛都盡則已。蒼梧志。及寰宇記云。郡縣

志大江。在城南一百步。源出聖祖名盧黨切寧郡。合桂水東流抵番禺入于海。漢元鼎五年。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假夜郎兵下䍧牱江。會番禺郡。

即此江也。輿地紀勝始安江。在廣信縣。南接盂陵水六十里。北接臨賀富川三縣。南則廣江。西則始安江。左帶欝林江。謂之三江口。北有通星山思

良江。元一統志西江。在州南一百步。源出牂牁。至潯合象水。又會容江至本路合桂水。東流三十里復合賀江。是爲三江口。經封德慶肇慶入于海。

元和郡國志云。州有朱丘臨水。南枕廣江。左帶欝江。謂之三江口。蒼梧志云。亦名始安江。在廣信縣。廣信今之州治也

岑溪縣。古藤志皇華江。自岑溪縣山谷中出。西𣴑與綉江合。本小溪澗。止可容舠。世傳以爲孝子祠。燬于隋。有石碑記其本末。没于是水。人往往求

之。輙風雨晦冥。李衛公靖奉使南。聞其異。往求之弗獲。江於是乎名。輿地紀勝欝江。即鐔欝江。源自辰州之鐔嶺。

藤縣。古藤志欝江。在州治北。其源自雲南交趾左右江出。由邕潯而東下。𣴑入廣東達于海。舊志。載唐武德初安撫。使某。有神劒躍水如延平事。因名

曰劒水曰鐔津。元一統志鐔欝江。在州城下。源出辰州鐔嶺。𣴑過本州與大江合。繡江。在州治之西。源自容州來。經本州東城南隅與欝江合。順

𣴑至梧州入于海。丁大全由内璫董宋臣進爲宰相。姦㐫負國。景定元年初貶南安軍。明年貶貴州。是年移新州。四年正月九日舟行至此溺死。

濛江。在州之北。其源自昭州立山縣來。經鐔津縣寧風鄉。至古鷰州地。與潯江合。 潯江。即鐔江也。在州之鐔津縣北。源出辰州鐔嶺。西流經過本州

會廣州入于海。 容江。在鐔津縣。禳江。自高州信宜縣界來。經鐔津縣至平潯村。與容江合流。 劒江。在鐔津縣。感義江。在鐔津縣。瘴江。在

鐔津縣東南。寰宇記云。俗呼濤江。自鷰州入永平縣。容縣。郡縣志思羅江。並在縣北六十里。方輿勝覧容江。在普寧縣。郡國志。

即馬援所謂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者是也。元一統志繡江。亦名容江。在普寧縣。其源自北𣴑縣峨石鄉思賀山經出北𣴑。入于普容縣界。與會龍

水合勝七十石。舟東會于郡。又東過藤梧。至番禺入于海。懷集縣。昭潭志懷江兩源。一出武城。一出慈樂。至林村水口。合𣴑爲一。過

縣東至𣴑五羊入于海。欝林州。鬱林志南𣴑江。其源從容州大容山白馬灣湧出。經至廟林橋。遂

下本州與紫泉之源相接。下𣴑過安逺橋。至辛倉通舟遞運廣海𥂁課。直抵石康廉州府入于海。元一統志南𣴑大江。在州南。去南𣴑縣二百步。源

自容州北𣴑縣凌城鄉大容山𣴑出。經本州南門外。至廉州石康縣合入海。𡻕通舟楫來往運海北海南塩課。至南新倉交䣃。

北𣴑縣。郡縣志羅望江。在縣西南五里。源出縣東𨙷山下。東北入牢江。牢江。在縣西南二百一十步。來自容州北𣴑縣界。二百里入愽白縣界。

元一統志定川江。在古牢州定川縣。今屬南流縣。愽白縣。鬱林志大江。源𣴑出自容州大容山下。遶縣至于廉州石康縣。馬

門灘在縣西南。漢馬援征交趾過此。舟楫不通。乃鑿其石取𣴑。因以爲名。太平寰宇記緑珠江。嶺表録云。白州界。又有一泒水出自雙角山。合容州

江。呼爲緑珠江。亦猶歸州有昭君村。蓋取美人生處爲名矣。興業縣。郡縣志小江。在縣西南。下入南𣴑縣牢江。

蒼梧縣。元一統志赤溪。在大江之西。有茂林脩竹。小橋𣴑水之勝。傍有古寺。與李白讀書臺相對。

岑溪縣。元一統志岑溪。在岑溪縣界。縣因此溪而取名。欝林州輿地紀勝周羅溪。元和志。在白州周羅縣。

陸川縣。輿地紀勝羅漢溪。寰宇記云。在陸川縣。皆在郡邑。金溪。寰宇記云。在陸川縣。水中甞出金。

愽白縣。元一統志愽白溪。輿地廣記云。在愽白縣。又有愽白山。蔡條國史補及日録亦云。

容縣。郡縣志思燈河。本府。蒼梧志氷泉。在城東二里。出于山下。廣三尺。深五尺。澄湛不涸味甘。

郡人瓶綆相繼往取是泉。唐大曆三年。容州刺史兼經畧。使元結過郡。目之曰冰泉。乃撰銘序。勒于崗石。紹興三十年知州任通直。開爲雙井。就建

羅漢寺于其上。寰宇記蒼梧郡城東二三里有泉焉。出在郭中。清而甘寒若氷。在盛暑之候。蒼梧之人得救渴。泉與火山相對。故命之曰氷泉。以變

舊俗。銘曰。火山無火。氷泉無氷。火山氷井。甘寒可徵。鑄金磨石。篆刻此銘。置之泉上。彰厥後生。

藤縣。古藤志桂山泉。在州東山東下。自石竇中出。色白如乳。味甘若飴。最宜釀酒。清味倍於他水。 注玉泉。在州城西南間。埇水味清冷甘香可愛。

取太虛泉賦。晨夜有聲。涵雲注玉之語。郡縣志赤泉。在縣界。欝林州。鬱林志瑞泉。在州之南。有一岩竇。於石罅湧水。晝夜不息。冬温夏

冽。或者出於紫水。混混不竭。至治辛酉𡻕。監察御史張思敬經此。遂大書瑞泉二字勒于碑。至今存焉。方輿勝覧濯纓泉。即城南江邊石井。

陸川縣。容州郡志温泉。有二處。一處出自本州羅面里馮村。一竅温。一竅極熱。一處出自陸川縣文廟前。元一統志。在陸川縣東南二里。四季常温。

興業縣。輿地紀勝愽泉。在興業縣南二十里。僞廣封其神曰龍母夫人。皇朝熙寧八年封惠濟夫人。有廟存焉。

本府。蒼梧志七里洲。亦名浮洲。在州東七里大江心。高十丈。林木蔚然。舊傳云。昔壬申𡻕江水大漲。里民雖居爽塏亦遭漂蕩。而洲在江心。獨不淪

溺。故俗爲浮洲。今號繫龍洲。 思恨長洲。在州西二十里大江心。民居數十餘户。地饒甘蔗。

蒼梧縣。元一統志長洲。在州西七里潯江心對戎城。周回六十里。闊五里。有居人百餘家。多以糠酒爲業。里諺云。郡中甘橘多爲里螘所食。人家買

黄蟻投於樹上。因相闘黑蟻死。甘橘遂成。蒼梧舊志。及寰宇記云。蒼梧志思化洲。在州西二十五里大江心。民居數十餘户。地産甘蔗。 圓洲。在州

西四十里大江心。輿地紀勝繫龍洲。距州七里。亦名七里洲。林木深秀。鷗鷺翔集。秋潦至漫際山而洲不没。亦名浮洲。

藤縣。古藤志鴨兒灘。在還淳門南三里。灘石高險。春夏水漲無患。將軍灘。在州城東北角。中有三石。水落則險。 石城灘。在竇家寨南上二里。横

截中𣴑如城垣。水漲無患。容縣。容州志下水毬門灘 柯木灘 馬塲灘並水漲險惡 上水區公

灘 屈夾灘 大䖝跳並水漲險惡愽白縣。郡縣志北戍灘。在縣西南一百里。馬門灘之下。唐咸通末。安南都

護高駢既平蠻獠。詔歸闕。自海路由合浦而上經是灘。峻險不可行。又中伙巨石。駢因留俸錢遺海門防遏。使楊俊營治之。至今舟檝通行。人無艱

阻。乾符中。俊立碑以紀其事。碑今存焉。馬門灘。在州南六十五里。漢伙波將軍馬援。南征過此。以江流迅激。舟檝不通。乃䟽鑿盡去頑石。餘二巨

石雙立若門。因謂之馬門。或云灘水迅㵼。疾如奔馬。因名之。岸滸有馬援廟。舟人經由。祈之必應。元一統志北風灘。在愽白縣。昔高駢平蠻。取海道

由合浦而歸。見其湍險。囑防遏。使流治之。人賴其利。輿地紀勝云。郡縣志銅皷潭。在縣北二十里。傍有山石。舊經云。昔有水神持銅皷四尺。浮水撃

之。聲駭村落。鄉人相與聚觀。至暮沉水。遂不復見。因以銅皷爲名。本府。蒼梧志放生池。在子城東一百五十步。長一里闊一百八十步。按郡

國志云。池中多鯂魚有四足。死後頭骨牙齒朽落。至五月後。更生。骨盡乃止。輿地紀勝鰐魚池。搜神記云。扶南王范尋甞養鰐魚十頭。若犯罪者。投

與鰐魚。不噬者乃赦之。無罪者皆不噬。岑溪縣。古藤志葛仙井。在芩溪縣東五里。井水甘冽。世傳以爲葛仙煉丹

之處。容縣。容州郡志聖井。在北流縣勾漏洞前官道南。按舊說。楊太真父除瓊

帥。夏月赴任經此井。見其泉水清潔如脂粉。刺配者澡浴。靨青皆去。後朝廷聞知封禁。故基石塔。名跡猶存。元一統志楊妃井。在普寧縣東七十步。

舊澄營地。藤縣。古藤志龍巷。在州北中流。長數十丈。兩畔高峻。中低若巷陌。有石壇

可坐數人。騷人墨客。每俟水盡則遊之。 魚影。在赤水峽。囦底有恠石如魚狀。鯉魚常數百鱗叢居之。大爲漁者之利。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三百四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