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52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五千二百 永樂大典
卷之五千二百一
卷之五千二百二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一  十二先

太原府三

城池本府太原志今府城宋太平興國七年以所徒榆次地非要會復徙陽曲

縣之唐明村今府治是也羅城周一千里二百七十步宋太平興國七年築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逺西曰金肅北曰懷德 南關城宋淳化三

年築東西樓府城之兩隅以處屯兵今營並廢東關北關城亦淳化中所築子城周五里。一百五十七步宋太平興國七年築四門南門有河

東軍額因唐舊也。鼓角漏刻在焉民間謂譙角樓餘三門相承以子東子西子北目之舊城周圍一十里二百七十步見設四門東曰朝曦西曰保

德南曰太平北曰懷仁。洪武八年七月辰量作二十里於城東北築𣈆王宫城。在府東北隅。澄清坊。市中

坊鄉本府太原志宋坊名南門正街。東第一朝眞坊以南為上西第一法

相坊以南為上 東第一坊。北正街東。 西第二立信坊。 東第二廣化坊坊内又分四小坊。三在街北。真坊在街西。北第一襲慶坊。以西為上

北第二觀德坊 北第三冨民坊。 西第三阜通坊 東第三懋遷坊西第四宣化坊即西門正街。 東第四樂民坊。 東第五安業坊 東第

六將相坊即東門正街。西直子城 東第七皇華坊 東第七坊北正街東東第八澄清坊。坊内街北又分靈屯坊。西第五慈雲坊西轉而北即

北門正街南第一迎福坊以東為上東門正街。 北第一壽寧坊 南第二金相坊。 北第二聚貨坊次 西宰相坊門。 西門正街 南第一惠

逺坊以西為上。舊名旌忠坊内有改青祠今廢。南第二用禮坊 元坊名東南隅 朝真坊即太子寺街遇仙坊在朝真坊東廣化坊在大寺

街襲慶坊。在廣化坊東觀德坊在廣化坊東甘泉坊在廣化寺東即甘泉巷懋遷坊街東與草堂相直興賢坊。 西南隅 立信坊即小巷街阜通

坊即大巷街畫錦坊 用禮坊 惠逺坊與宣化坊相直宣化坊即西門正街 西北隅 德風坊 時雨坊與德風坊相直慈雲坊 拱辰坊在

北門正街三桂坊 東北隅 將相坊 金相坊。 迎福坊。在金相坊東壽寧坊在金相街東聚貨坊與金相坊相直皇華坊即柳巷澄清坊即

大柳巷陽曲縣孝德鄉在縣東北。 榮安鄉在縣北 太平鄉在縣東 武臺鄉

在縣南 通德鄉在縣西北 烏城鄉在縣西北 敷化鄉在縣北太原縣太安鄉在縣東 斷金鄉在縣南 𣈆安鄉在縣東南 垂棘東

鄉在縣西南 垂棘西鄉在縣西南 使相南鄉在縣西北使相北鄉在縣西北

榆次縣來慕鄉在縣東 思鳳鄉在縣東南 三徙鄉在縣南 三教鄉在縣南 西管鄉在縣西南 開元鄉在縣西南 聖曆鄉在縣西南

使相鄉在縣西 龍門鄉在縣北 嗚謙鄉在縣西北徐溝縣崇北鄉在縣西 布德鄉在縣南

太谷縣長樂鄉在縣東 龍泉鄉在縣西南 仁義鄉在縣北 脩文鄉在縣東北

祁縣襄歸鄉在縣西 清平鄉在縣北 尚通鄉在縣東 大安鄉在縣

交城縣福寧鄉在縣東 青化鄉在縣西 白鹿鄉在縣南 屈産鄉在縣西北

文水縣里仁鄉在縣正東。 惟賢鄉在縣東南。 隱泉鄉在縣西南 神交鄉在縣正西。 東皋鄉在縣東北。

清源縣太平鄉在縣東。 長豐鄉在縣西南。 梗陽鄉在縣南 欽風鄉在縣西北。 撫御鄉在縣南。

壽陽縣平原鄉在縣東。 馬首鄉在縣南。 清平鄉在縣西。太平鄉在縣北

孟縣延壽鄉在縣東 同穎鄉在縣南。 玉泉上下鄉在縣西 祁邑鄉在縣北。

臨縣東白都在縣東北 在司都在縣北 甘泉都在縣東 義居都在縣東南 招賢都在縣南 孝才都在縣西南 開陽都在縣西

静樂縣岑城都在縣中 下馬都在縣東 龍泉都在縣南 汾陽都在縣西 團城都在縣東南 中都在縣東南 王鋪都在縣西南 温泉

都在縣西南 萬善都在縣北平定州廣 陽鄉在州東陽城鄉在州南 昇中鄉在州西 安平鄉在

州北樂平縣仙游鄉在縣東 懷仁鄉在縣東南 文苑鄉在縣西南 陡泉

鄉在縣西。保德州龍門鄉在城東北 芭州鄉在州西 三交鄉在州西北 義門

鄉在州東北 義合鄉在州東南。 静樂鄉在州南 仁義鄉在州南岢嵐州新安鄉。 善應鄉。

嵐縣在司鄉在縣北。 大萬鄉在縣西 大友鄉在縣西南 秀川鄉在縣南 懷順鄉在縣東南

興縣岢嵐鄉在縣東北。 下管鄉在縣西南 臨河鄉在縣西 懷逺鄉在縣東南。

石州孝文南鄉在州北。 孝文北鄉在州北 神林東鄉在州北 神林西鄉在州北。趙李鄉在州北懷南鄉在州東 懷北鄉在州東 沿

河鄉在州西南。 脩仁鄉在州西南 文安南鄉在州西南 文安北鄉在州西南。

寧鄉縣在司鄉在縣内。 仙明鄉在縣南 嘉善鄉在縣西。 沿原鄉在縣西北。 高譽鄉在縣西南。 伏落鄉在縣西 沿川鄉在縣北

代州選仁鄉在城東南。 交樂鄉在城正南。 白水鄉在城 西北雁門鄉在城正北 。中路鄉在城東北

繁峙縣武州東鄉在縣東。 武州西鄉在縣西。 南咸寧鄉在縣東南北咸寧鄉在縣北。 北萬泉東鄉在縣東北。 北萬泉西鄉在縣西北

五臺縣五臺鄉在縣東。 松臺鄉在縣南。 北神鄉在縣西 白泉鄉在縣北

崞縣崇仁鄉在縣東。 敷城鄉在縣東。 嘉禾鄉在縣南。 建國鄉在縣南。 會福鄉在縣西。 義仁鄉在縣北。

忻州長安鄉在州東 城坊鄉在州東南 永豐鄉在州東南。 九原鄉在州南 繫舟鄉在州 南招 集鄉在州西南。 仁義鄉在州西南 獨

檐鄉在州西南。 優福鄉在州西。 崇化鄉在州西北 肆蘆鄉在州西北 永寧鄉在州西北 平寇鄉在州北。 三隅鄉在州北 金山鄉在

州北定襄縣定襄鄉在縣内 蒙山鄉在縣南。 伍仙鄉在縣東。 青崇鄉在

縣東北 蒲子鄉在縣北 迴鳳鄉在縣西。津渡

保德州太平寰宇記大堡津。沙谷津。一在保德州西南四十里一在州北五里并咸平四年 置黄河古津在興縣西北七十里。名合河津。乃西

夏與中國徃復驛路渡口。其黄河上從保德州界。流入東境。西下入於臨縣界

渠堰太原志𣈆水在太原縣懸瓮山。至𣈆祠出匯為二泉南曰難老。北曰善利。

又䟽為二大池。南曰大池。北曰八角池分為三河北經於北神橋入於安仁賢輔故城金勝等村。為北河即古智伯遏水以灌𣈆陽之舊渠也。中流

入大池。經南神橋。入於𣈆祠南北等村。為中河。一支南流入索村等處為南河俱東流入汾水。太平寰宇記自𣈆陽縣界流入汾東地。多鹹鹵并不

堪食。貞觀十三年。長史英國公李勣。乃。於汾河之上。引沙𣈆梁。原縣經𨞬又西流入汾水。

榆次縣太原志王村渠。在縣南二里。開引洞渦水。西南流至本村灌田二十餘。頃。義民渠。在縣西南五里。自王村開引洞渦水。西流至楊村張慶等

村灌田四十餘頃。 神武渠。在縣西南六里。自王村南。開引洞渦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餘頃。 永康渠。在縣西南五里。自王村東北。開引洞渦水西

流至本村灌田一十餘頃。懷仁渠。在縣西南七里。自王村南。開引洞渦水至本村溉田二十餘頃。王郝等渠。在縣西南一十里。自懷仁東。開引

洞渦水。至本村并馬村等處。溉田一十餘頃。 陳胡渠。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自陳侃村北。開引洞渦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餘頃。郝村渠在縣西南

三十里。自陳胡村北。開引洞渦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餘頃。楊盤渠在縣西北二十里。秋村東南。開引赤坑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餘頃。當河有堰長二

百二十步。高一丈七尺。至元三年。段世安築。聶村渠在縣北一十里自聶店北。開引赤坑水。西南流至本村等處。灌田三十餘頃。秋村渠在縣

西北二十里。自本村東南。開引赤坑水西流至本村灌田五頃餘 六堡渠在縣西北二十里。自東北開引赤坑水西流至李村等處灌田五頃餘

九江溝水在縣東南十五里。自東堰村九江廟前有泉下流築堤積水方可灌田雙村溝水在縣南一十里。微有源泉下流築堤障水積日灌田

金水河在縣東南四十里太谷縣温莊村發源西流至東陽車輞等村澇則灌田旱則乾涸

徐溝縣一渠自永康南開引洞渦水澆溉在城等都水地七頃四畒伍分一渠澆溉安仁都水地四頃三十畒洪武七年創開自後山水泛漲二渠

於塞不通祁縣渠自太原縣洛陽村南分汾河水流入本縣境北左等村今渠跡雖

存淤塞不流交城縣文谷口在縣之西二十餘里有支流名曰甘泉渠故交城帥覃資

榮所浚。自河口東流經過文水縣界開栅村澆溉交城廣興洪相安定三村官民之田淤塞不通 新堤在縣東二里余有却波山河之水每年五

六月間大水泛漲直抵其城文水縣縣北二十里自文谷口舊有長平渠靈長渠千畒渠蕩沙渠豊稔

渠澆溉民田後五渠俱廢今復開浚靈長豊稔二渠徃南至本縣還入文谷河

清源縣永濟渠在縣東一十二里自太原縣東南洛陽村界。引取汾水。澆溉本社田地 。廣濟渠在縣東三里洪武七年三月新開起於太原縣邵

勝村界東南引取汾水澆溉近城孔曹等村田地忻州滹沱渠堰水自崞縣界來起白村都四家注前經白村都可溉田百

餘頃。自宋朝定襄縣丘村人爾朱氏曾開不果至金源大定間定襄横山都喬十萬復興之。前元因之不廢。後以歲久湮没水非故迹至白村都東

十餘里而止。溉田甚少。國朝洪武六年。本州復興之。東流十二里接定襄界至崞縣界東社仍合滹

沱流。溉田二百餘頃。定襄縣滹沱水大渠一道。出自忻州田家庄滹沱河。經歷定襄縣向陽村

山等村下流至崞縣東杜村。還入滹沱河。可以灌溉田土。風俗形勢

本府太原志風俗漢書地理志曰。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帝所居其民有先王遺風。君子深思。小人儉陋。故唐詩蟋蟀山樞葛生之篇曰

今我不樂日月其邁宛其死矣它人是愉。百歲之後。歸于其居。皆思奢儉之中念死生之慮。吳李札聞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𣈆

陽記曰并州氣勇而誠信處。孟冬位陽氣始終之際。其俗冀岐。其風慓悍其人好騎射習武多敢死之士。杜佑通典亦云。并州俗尚武藝。故𣈆山簡

醉歌。有舉鞭問葛疆。何如并州兒。杜甫詩有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并兒之句。太平寰宇記又多𣈆公子孫。詐力相矜修功名。嫁娶北。皆侈

廉於他邦隋國嶝云。并州其氣勇抗誠信韓趙魏謂之三𣈆。剽悍盗賊常為他郡制口書亡。幹信謂陳曰。代為天下精兵處。後漢末。天下擾亂高

幹為并州刺史拓幹曰并州左有恒山之嶮右有大河之圍。北有强胡之援可以守焉 又風以介于推焚身。民言神靈志嶢火。由是土

人至冬中秘一月寒食不復煙釁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衆高并州刺史乃作書置子椎廟。言盛寒云大殘損人民非賢者之意使温食衆精解

風俗頗革。今有祠存。郡縣志三朝史志云河東之地東際常山兩党南盡卅𣈆絳。北扼雲朔當太行之險北有鹽鐵之饒其俗剛伴而朴直勤

農織之葉寡桑柘而富麻苧善冶生多蓄蕆斬盡尤其新專朔方樓煩焉之所出歲增質市以給監牧之用太宗率太原懲其恃險俊州治然猶

為重鎮精兵屯守以制於邊部云歐陽脩明因太師塔記師并州人言𣈆本唐之俗于因與語曰詩去今餘千歲矣獨若詩之時乎其亦隨世

而變遷也曰。植麻而永陶見而食葉土而室甘辛苦薄味歲耕日積有餘則窘而藏之率千百耳不輙發其勤且險誠有古之遺風至今而不變

也元一統志太原自臺駘實沈陶唐叔虞迭溜之復浦風善政猶有存者。唐圑風詩曰淳原儉而用禮乃有先之遺風焉 山西上其人勤儉

魏㫖以降文字盛興。按通典云。士窮理學兼習詞章敦厚不華淳儉好學上務實勤業。太原所上圖耕云。人物華出代不乏人皆有文武全

才圖經云陽曲縣其地㵼鹵塉薄。其民貧。勤儉質朴有唐堯遺風

太原縣風淳俗儉土塉民貧有堯遺風宜種稷黍喜旱澇適均氣候多寒揄次縣其俗勤儉力田頗尚文學。其土沃衍磽塉不等。黍稷麥谷有所宜

徐溝縣勤儉質朴土多斥鹵田惟黍粟豆麥。太谷縣土塉民貧俗尚僅儉。慕學力田。淳厚不奢。地皆東南山麓。其勢高

平土宜水澇。田宜粟豆祁縣民素剛勁。俗尚勤儉土多磽塉。惟宜粟麥。

交城縣土塉民貧風俗儉嗇有陶唐之遺風文水縣其民儉朴勤力稼穡其土沃衍宜黍稷粟麥

壽陽縣其民尚儉淳朴少文勤於力田其地磽塉風氣多寒不冝久雨宜種黍粟豆麻

孟縣民俗節儉務力稼穡不通商賈地塉山寒畏澇。冝種黍粟豌豆氣候多寒元一統志民俗淳厚無游情之人

臨縣人民質朴儉嗇惟務力田土地多磽塉冝黍稷菽麥。喜雨懼旱元一統志山川荒僻民性馴良稼穡惟勤。不事華藻。

静樂縣儉嗇力田地土磽塉微冝麥黍豆。氣侯多寒民勤耕織。清源縣民俗儉嗇粗鄙。其地多塉鹵。

平定州其地山多地少人民勤儉頗知向學微有蠶麥。元一統志郡小而民淳俗重端乎其風清簡淳厚好尚文華

樂平縣郡小民貧清簡淳厚尚文力田宜麻榖微有桑保德州其民儉嗇地土磽塉冝黍粟豆喜雨春秋猶寒夏則傲熱冬則極

冷。岢嵐州人民敦朴地土磽塉宜喬麥喬榖氣候多寒元一統志土厚民純。

勤農作耕作之民多違械之士鲜。嵐縣人民質朴不喜奢華田宜麥華地多磽塉氣候常寒冬則苦寒。

興縣其人儉嗇而少文不習禮教女功不諧紡績負重以背山地磽塉。宜粟黍豆氣候早寒。元一統志山險也狹民居鲜少。性好敦實。而愚魯詮

不好訟不輝東耜。農傆惟務讀書石州本州接臨邊鄙民俗儉嗇土地磽塉惟宜麥塉豆氣候多寒元一統

志比上薄。民淳莫不向義寧鄉縣本縣居萬山之中民多穴處土地磽塉俗尚儉素人民質魯多不

好文天道常寒。三月草木始萌六月二麥方熟亦宜黍粟忻州其民朴實少文好射獵。其俗儉嗇其地肥磽不等宜禾麥貴早種。氣候

多寒元一統志民質朴節儉。士尚文雅。定襄縣其地磽薄。民尚勤儉。務農力田。地冝黍稷。喜雨。

代州淳厚朴實。地高多寒霜降早。冝黍麥。太平寰宇記為門。并州屬郡也。其風俗與太原畧同。然自代北至雪朔等州。北臨絶塞之地。封畧之内。難

所居。戍㐲之心。馬獸不若。歉則剽劫。豐飽則𣏗從。不報悠仇。號為難制。不憚攻殺。所謂金革死而不厭者是也。有編户。亦戍風比於他

邦實為難理。地多磽确俗好無訟舊郡志云五臺縣訟簡民淳。不尚浮靡地土沃塉相半氣候四時不一夏宜豆麥。秋

宜黍榖。崞縣其風尚儉其俗淳朴氣候寒冝黍麥豆。元一统志節財錢番。無澆簿

之風。繁峙縣人多貧儉不尚華飾地磽塉宜粟麥黍豆。氣候多寒元一統志純

儉勤農治麻布為主本府元一統志既修太原。厥土推白壞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禹貢

云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今屬真定其藪曰昭餘祁。今在祁縣。周禮職方氏云。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魏志云。并州不以衛水為號

又不以恒山為名。而言并州者。以州界兩谷之間。故謂之并也太原地記云天王三京。北都居一。李太白太原南栅餞陽曲王贊等序云 襟四

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劇鎮非賢莫居李白錢序云。 土厚水深地大民衆。舊郡志云。

孟縣山形孤峙。静樂縣天柱在南天池在北

平定州環繞一郡之内。得沾水之勝。郡志云保德州郡縣志大堡湋控一川之口。 天渾湋一川之口。 㐲落湋土平

關。隷石樓縣。建隆中置。山谷阻深 定胡寨其地險固 乳浪寨在一川之口。 黄河横經其地。

岢嵐州武經邊防云。舊制别屯禁兵。應援忻代一路 久良湋。 雄勇津。偏頭寨。控韓光嶺。僞漢天會中築 桔槔寨。 僞漢置。 横谷寨 董家

寨並雍熙中築。 草城川。川口闊一里餘。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築長城。控扼賊路 峨婆谷。 胡谷地形甚狹。北至契丹分界。 洪谷。 唐乾符中

沙陁部寇河東戰于洪谷。即此地。亦匈奴入寇之處。谷在軍東十餘里。有平路接契丹界雪山容車騎之地。 飛鳶堡堡之西北即草城川。洪谷峨

婆谷。胡谷。四路至契丹界。僞漢建軍。慶曆中。修壘重復險固以兵戍守石州武經邊防云。因河為塞。嵐石隰三州。西北至黄河。置城戍關渡河外

入麟州路。扞夏國界。今合三州為一路。置都巡檢使以下兵官。以石州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宋庭遣戍外。又領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人。元一統志

其地地險固。隋於此地置孟門。據方山以石之。郡舊志云。忻州元一統志忻水東歷程侯。在其北山。甚層銳。

代州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勾注為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𣈆咸寧二年。勾注碑云。

五臺縣雲代間。有靈山焉。與竺乾鷲嶺。用立相望。柳宗元送文暢上人登五臺序云。

崞縣五峰競秀。繁峙縣郡縣志𣈆咸寧元年句注碑曰。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勾為之首

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漢高帝欲伐匈奴。不從婁敬之說。遂踰句注困於平城即此地也雁門縣有武州塞。漢武帝時。單于將十萬騎入武州

是也 慶曆五年監察御史包拯。言代州與雲應等州。相去至近路又坦平太宗朝以驍將楊繼業守之繼業以給事中張齊賢為代。其重用人如

此。皇祐元年。户部副使包拯。答詔問禦邊之策曰。三路素為控扼之所。中則梁門遂城。南入具定。西則雁門句注。南入并代。東則松亭石關。南入滄

州。然松亭以南數百里。水澤艱險。目北界而出者。則塘水足以限其來路惟雁門勾汪皆長城而南東西地里稍廣。漢與胡。古今所由。出入之路也

或有侵軮。此最可虞。先是潘美帥河東避寇鈔為已。累令民内徙空塞下不耕號禁地。而忻代州寧化火山軍廢田甚廣。歐陽脩嘗奏乞耕之。詔范

仲淹相視。請如脩奏。尋為明鎬沮撓。不克行及韓琦至遣人行視曰此皆找腴田。民居舊迹猶存。今不耕。適留以資虜後且皆為虜人有矣。訂鎬議

非是遂奏代州寧化軍。宜如岢嵐軍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餘則募弓箭手居之。會琦去。即詔富弼議弼請如琦奏。凡得户四千墾地九千六百頃

元一統志地近山水好所自殊。户口

本府。郡縣志唐開元户二萬六千八百。宋户一十五萬五千二佰六十

陽曲縣。太原志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萬一千四佰七十三户計男婦大小。共五萬三十九口。

太原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四千二佰四十六户計男婦大小共二萬七千三佰九十七口。

壽陽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三千三十七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七千一佰七口

清源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三千五十二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三千三口

榆次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萬一千二佰五十户。計男婦大小共四萬四千四佰三十六口。

祁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三千二佰七十二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九千七佰一十二口。

徐溝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千九佰六十八户計男婦大小共九千七佰三十五口。

太谷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六千四佰三户。計男婦大小共四萬一佰二十四口。

交城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四千三十一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九千一佰二十五口

孟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二千八十九户。計男婦大小共九千八佰九口。

静樂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千九佰二十八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一千一十六口。

文水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三千二佰三十八户。計男婦大小共二萬五千九十九口

臨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千一佰二十户計男婦大小共九千四佰四十七口。

平定州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二千二百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四千二佰五十五口。

樂平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千三十六户。計男婦大小。共七千九佰一十二口。

石州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二千五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八千七佰六十四口。

寧卿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八佰一十九户。計男婦大小。共八千一佰六十一口。

忻州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七千三佰三十一户。計男婦大小共三萬八千三佰七十四口。

定襄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三千一佰五十四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三千九佰四口。

岢嵐州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千三十户。計男婦大小。共六千五佰一十七口

嵐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九佰八十户。計男婦大小。共七千七佰七十八口

興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九佰五十三户。計男婦大小共七千八佰六口

代州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三千四佰三十一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七千五佰九十口。

五臺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一千五佰五户。計男婦大小共一萬七佰八十四口

繁峙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二千八十七户。人一萬七佰八口崞縣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二千四佰八十户。人一萬八千八佰六

十五口保德州計洪武十一年終軍民等户八伯八十二户。計男婦大小共四千

五伯九十八口。田賦

本府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十九萬四千三十三碩一斗七升一合九勺

七抄二撮一圭五粒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粳粟米四千六萬六伯六十五石一斗七升五合七勺一抄一撮五粒。停徵原報并今續取勘遞年抛

荒粮米二萬六百一十四石二斗六升二合四勺二撮五圭五粒 見徵粮粳粟米四十四萬五十石九斗一升三合三勺八撮五圭

課程鈔二萬九千九伯四錠一貫三伯二十三文。米二十一石一斗二升。 羊皮三伯二張。

商稅鈔二萬一千八伯五十三錠一貫三伯八文。 羊皮三伯二張棗粮鈔一千三伯九十二定三貫一伯七十五文 米二十一石一斗二升

門攤鈔九伯三十一錠四貫一伯一十六文。 水磨鈔二千三伯七十七錠三貫五伯一十四文。 酒醋鈔二千二伯一十一錠二貫五伯四十文

窑課鈔三伯六十一錠一伯六十文。油房鈔二十五錠三貫九伯二十文 礬課鈔一百四十四錠一貫五伯文。紙房鈔八錠二貫四伯七十

文 房地鈔四伯七十九錠二貫八伯六文。 契本鈔八錠四貫七伯六十七文 桃梨杏課鈔一十四錠二貫八伯八十文。 蜂窩鈔一十一錠

二貫六伯三十文。葦地鈔一十八錠一貫八伯九十文。麻地鈔五錠三貫一伯九十文。蒲萄鈔五十九錠四伯五十七文。

陽曲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萬四千九伯五十石七升六合四勺。實在永

樂元年秋粮米。三萬六千三伯五十石三斗一升三勺三抄一撮六圭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二千六伯七十三頃八十三畒六分八厘四

毫八絲六忽六微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二萬一伯二十二石六斗三升七合八勺三抄六撮二圭九粒四粟一黍 夏

稅正耗麥粮。五千八伯九石一斗八合一勺四撮五圭。 秋粮正耗粮一萬四千三伯三石五斗二升九合七勺三抄一撮七圭九粒四粟一黍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二千三伯四十九貫九伯一十九文。太原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九千八伯五石九斗九升八合六勺九抄。 永樂元年秋粮米。二萬三千三十五石五斗一升一合八勺五抄八撮 計洪

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二千一伯二十頃五十畒七分五毫三絲四忽九微五纖。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一萬七千三伯九十石

五斗九升三合七勺五抄四撮三圭一粟五黍。夏稅正耗麥粮五千二伯一十石八斗九升一合四勺七抄三撮三粒五粟。秋粮正耗粮一萬

二千一伯七十九石七斗二合二勺八抄一撮二圭六粒六粟五黍。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七千三伯二十貫四伯九十八文。

榆次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萬七千三伯二十三石五斗一升一合四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四萬一千五伯石七升五合一勺。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二千九伯五十九頃九十九畒四分八厘九毫一絲六忽

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二萬四千二石六斗三升三合二勺一抄二撮三圭一粒五粟。夏稅正耗麥粮。七千五十八石

一斗二升一合四勺六抄一撮六粒二粟五黍。秋粮正耗粮。一萬六千九伯四十四石五斗一升一合七勺五抄一撮二圭五粒二粟五黍。 計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一千三伯九十二貫八伯二十八文徐溝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五千四伯四十七石一斗八升五合。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萬二千八伯九十八石六斗五升一合。計洪武十一

年終實有地土七伯八十頃三十三畒。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六千六伯七十八石七斗七升六合七勺二抄三撮五圭。 夏稅

正耗麥粮二千三石六斗三升三合一抄七撮五粒。 秋粮正耗粮四千六伯七十五石一斗四升三合七勺六撮四圭五粒。 計洪武十一年終

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三伯六十三貫五伯七十四文太谷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萬一千三伯四十九石九斗四升九合六勺三抄三撮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二萬六千四伯八十三石二斗一升

五合五勺八抄七撮五圭 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六伯九十頃九十六畒五分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一萬四千一

伯二十七石七斗三升八合六勺二撮八圭七粒五粟。夏稅正耗麥粮四千二伯三十八石三斗二升一合五勺八抄八圭六粒二粟五黍。 秋粮

正耗粮九千八伯八十九石四斗一升七合二抄二撮一粒二粟五黍計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一千三伯二十貫五伯三十文

祁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萬五十六石一升六合一勺。實在永樂元年

秋粮粟米二萬二千六十二石九斗一升四合三勺一抄五撮 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二伯頃一十三畒六分三厘四毫八系七忽各

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一萬一千五十二石五斗五升二合七勺四撮五圭二粟五黍夏稅正耗麥粮。三千二伯九十六石五斗

九升七合一勺八抄六撮三圭二粟五黍 秋粮正耗粮。七千七伯五十五石九斗五升五合五勺一抄八撮二圭。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

計錢鈔六伯四十六貫九伯八文。交城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四千八伯五十五石三升二合八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萬一千六伯一十石五斗七合五勺一撮 計洪武十

一年終實有地土。九伯七十頃一十五畒一分六厘七毫。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七千六伯四十七石五斗二升四合六

勺八撮一圭五粟 夏稅正耗麥粮二千二伯九十五石三斗九升五合八勺三圭八粒秋粮正耗粮五千三百五十二石一斗二升八合八勺

七粒七圭二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六伯六十五貫四伯六十文

文水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萬五千九伯三十石九斗九升六合九勺 實

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三萬七千五伯七十九石四斗三合五勺一抄八撮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土地二千一伯五十六頃五十七畒三分七

厘二毫一糸八忽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一萬八千七伯三十七石五斗七升四合三勺六抄四撮五圭四粒五粟夏稅

正耗麥五千五伯六十四石二斗八升一合八勺九抄五撮三圭八粒秋粮正耗粮一萬三千一伯七十三石二斗九升二合四勺六抄九撮一

圭六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二千三伯三十三貫五伯四十五文

孟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五千五伯一十二石六斗一升八勺 實在永樂

元年秋粮粟米。一萬三千三伯三十石六斗八升二合六勺三抄八撮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五伯五頃六十八畒五分六厘九毫九

糸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一萬九伯二十四石五斗二升七合一勺六抄一撮九圭七粒五粟夏稅正耗麥粮三千二

伯七十七石三斗五升七合九勺八抄八撮九粒二粟五黍 秋粮正耗粮七千六伯四十七石一斗六升九合一勺七抄三撮八圭八粒二粟五

黍洪武十一斗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四伯三十貫六伯八十三文靜樂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三千九伯九十八石五斗六升二合三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九千六伯一 十五石七斗四升五合五勺 計洪武

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五伯四十六頃五十六畒捌分二厘八毫六糸七忽七纖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四千八十石四斗

一升九合五勺六抄六撮八粟七黍七分五厘夏稅正耗麥粮一千二伯六十四石六斗四合八勺八抄二撮七圭一粒五粟一黍五分 秋粮

正耗粮二千八伯一十五石八斗一升四合六勺八抄三撮二圭九粒三粟六黍二分五厘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八十二貫九伯

七十文。臨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四千四伯四十二石二斗九升九合九勺一抄。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萬三伯九十四石一斗八升一合八勺九抄

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一百一十三頃三十六畒九分六厘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八千二伯四十九石二

斗九升七合四勺六抄五撮七粒夏稅正耗麥粮。二千四伯七十石七斗三升六合六勺一抄四撮五圭二粒一粟。秋粮正耗粮。五千七伯七十

八石五斗六升八勺五抄五圭四粒九粟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五伯六十二貫九伯八文

清源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五千二伯石八斗八升五合七勺 實在永樂元

年秋粮米一萬二千一伯九十五石六斗五合四勺。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五十五頃五十七畒六分四厘五毫。各徵起科則例不等

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九千二伯九十九石九斗二升八合八勺七抄五撮七圭五粒 夏稅正耗麥粮。二千七伯七十三石九斗四升九合

二勺一抄三撮四圭七粒五粟秋粮正耗粮六千五伯二十五石九斗七升九合六勺六抄二撮二圭七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

計錢鈔二千六伯九十貫六伯二十四文壽陽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五千四伯二十四石一斗八合六勺七抄五撮五圭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萬二千九伯九十八石八斗三合四勺

五抄五撮五圭。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四伯五十四頃三十四畒五分六厘六毫六糸六忽六微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

共計正耗粮九千八伯三十三石三斗四升二合五勺六抄八撮一圭九粒四粟一黍 夏稅正耗麥粮二千九伯四十四石八斗五勺五抄一撮

四圭七粒。 秋粮正耗粮六千八伯八十八石五斗四升二合一抄六撮七圭二粒四粟一黍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五伯貫一伯

四十九文。河曲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五伯一十八石一合四勺三抄五撮。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千二伯八石 五斗六升八合九勺六抄

平定州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四千八伯九十一石三斗七升四合六勺 實在

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萬一千四伯二十五石九斗六升一合二勺二抄五撮五圭。 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九伯六十九頃五十九畒六分

四厘。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六千一伯二十六石七斗四升一合五抄四撮七圭六粟四黍。夏稅正耗麥粮一千八伯

三十三石三斗二合八勺五抄五撮四圭一粒一粟九黍二分。 秋粮正耗粮四千二伯九十三石四斗三升八合一勺九抄九撮二圭九粒四粟

四黍八分 計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四伯四貫一伯四文樂平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二千三伯八十二石五斗一升七合四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五千八伯七石七斗五升一合四勺四抄二撮一圭

停徵永樂元年。原報抛荒死絶充軍等項人户粮米。八伯八十二石六斗七升九合二勺五抄二撮五圭見徵粮米。四千九伯二十五石七升二

合一勺八抄九撮六圭 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五伯九十頃七十畒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三千七伯七十九石

八斗四升九合九勺四抄五撮九圭八粒三粟六黍 夏稅正耗麥粮一千一伯三十三石九斗五升四合九勺八抄三撮七圭五粟八分秋粮正

耗粮。二千六伯四十五石八斗九升四合九勺六抄二撮一圭八粒八粟五黍二分 計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七十一貫三十五文。

代州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七千九伯六十五石一斗四升九合三勺 實在

永樂元年秋粮米一萬九千九伯七十八石二斗四升四合五勺二抄一撮計洪武十一年終實地土一千六伯八十一頃五十四畒八分二厘

五毫四絲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一萬四千三伯二石四斗六升四合六勺六撮三圭七粒五粟夏稅正耗麥粮四千一伯七十八

石三斗七合一勺四抄四撮四圭一粒二粟五黍秋粮正耗粮一萬一伯二十四石四斗二升七合四勺六抄一撮九圭六粒二粟五黍計洪

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 鈔四千七伯八貫二伯三十九文崞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萬一千一伯二十七石二斗二合五勺一抄六撮三圭五粒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二萬五千九伯六十三石五斗

一升七合六勺一抄七圭五粒。 計洪武十一年。實有地土二千三伯九十頃三十一畒五分八厘七毫三絲一忽。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稅

秋粮二萬八千八伯六十六石九斗四升二合二抄四撮六圭三粒。 夏稅正耗麥。五千五伯七十二石六斗八升二合三勺一抄八撮六圭一粒

秋粮正耗粮。一萬三千二伯九十四石二斗五升九合七勺六撮二粒計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錢鈔一千六伯七十二貫八伯二十九文

五臺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四千二伯二十九石四斗九升五合三勺一抄三

撮。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萬八伯四十一石一斗一升六合六勺三抄六撮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四伯三頃三十九畒五分

五厘。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秋夏稅粮。一萬一千一伯二十六石五斗四升二合一勺四撮二圭。七粒五粟夏稅正耗麥粮。三千三伯三十七

石九斗六升二合六勺三抄一撮二圭八粒二粟五黍。秋粮正耗粮七千七伯八十八石五斗七升九合四勺七抄二撮九圭九粒二粟五黍

計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錢鈔。三伯四十一貫八伯四十四文。繁峙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六千五伯八十七石二斗四升一合六勺九抄九撮三圭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萬六千六伯九十五石九斗一合

二抄一撮一圭。停徵原報并今續取勘死絶等項人户粮米。四千四伯六十七石八斗六升三勺五抄七撮四圭。見徵粮米一萬二千二伯二十八

石四升六勺六抄三撮七圭。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五伯七十頃五十九畒二分三厘六毫。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一萬

二千五伯六十六石九升六合九勺二抄六撮二圭。 夏稅正耗麥粮三千七伯六十石一斗四升一合二勺三抄四撮五圭。 秋粮正耗粮。八千

八伯五石九斗五升五合六勺九抄一撮七圭。計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四伯九十六貫五伯文。

忻州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一萬四千四伯七十石五斗九升四合。 實在永

樂元年。秋粮米。三萬四千三伯六十七石三斗五升三合八勺 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三千三伯五十二頃八十八畒二厘九毫各徵起科則

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二萬六千八伯六十八石二斗七升三合一勺五抄二撮九圭五粒。 夏稅正耗麥粮。七千八伯七十六石九

斗二升九合五勺九抄八撮二圭二粒五粟。秋粮正耗粮。一萬八千九伯九十一石三斗四升三合五勺五抄四撮七圭二粒五粟。 洪武十一

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二千五伯四十貫五伯三十五文。定襄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六千一伯三十九石一升一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米一萬四千二伯一十三石六斗三合三勺。計洪武十一年終實

有地土一千五伯五十三頃四十四畒五分三厘三毫。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一萬三伯九十九石一斗一升五合九抄

二圭五粒。 夏稅正耗麥粮。三千九十七石九斗七升一合一勺八抄五撮一圭 秋粮正耗粮。七千三伯一石一斗四升三合九勺五撮一圭五

粒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一千三十二貫二伯四文。保德州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六伯二十五石三斗六升一合九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一千五伯七十七石二斗二升二合六勺。 計洪武十一

年終實有地土八十六頃二十七畒三分。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五伯八石六斗八升七合九勺五撮。 夏稅正耗麥粮

一伯二十七石九斗五升六合一勺四抄 秋粮正耗粮三伯八十石七斗三升一合七勺六抄五撮。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一伯

一十二貫五伯三十二文。岢嵐州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二千八十七石六斗一升八合七勺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四千八伯六十八石一斗七升九合六勺 計洪武十一

年終實有地土三伯二十六頃八十五畒八分三厘三毫三系四忽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二千四伯一十九石七斗九

升五合一勺一抄五撮三粒五粟。 夏稅正耗麥粮七伯二十五石九斗三升八合五勺三抄四撮三圭五粒 秋粮正耗粮一千六伯九十三石

八斗五升六合五勺八抄六圭八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二千八伯六十五貫二伯九十四文。

嵐縣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四千八伯三十五石三升二合三勺 實在永樂

元年秋粮粟米。一萬一千二伯八十一石七斗二升八合五勺 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九伯三十八頃四十九畒四分九厘九毫九系九忽

四徵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七千一伯三十二石二斗九升四合六勺三抄八撮六圭七粒九黍。 夏稅正耗麥粮二千

一伯三十九石六斗二升九合五勺四抄一撮七圭五粒。秋粮正耗粮四千九伯九十二石六斗六升五合九抄六撮九圭二粒九黍。 洪武十

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五伯一十貫一伯八十文。興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二千二伯三十二石三升九合八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五千四伯四十一石四斗二升六合一勺 計洪武十一

年終實有地土二伯五十七頃二十六畒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二千四伯九十石五斗五升七合一抄四撮三圭五粒

六粟。 夏稅正耗麥粮七伯四十七石一斗六升五合二勺一抄四撮三圭六粟八黍 秋粮正耗粮。一千七伯四十三石三斗八升五合五勺四

粒九粟二黍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一伯八十五貫四伯五十四文

石州國朝永樂九年夏稅小麥。八千三伯七石一斗九升四勺 實在永樂元年

秋粮粟米二萬九千三佰八十三石四斗六升八合八勺。 計洪武十一年終實有地土一千八佰一十四頃二畒二厘三毫二系二忽各徵起科

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一萬一千八伯一十三石四斗九升八合四勺九抄一撮四圭七粒五黍。夏稅正耗麥粮。三千五伯四十

四石四升九合五勺四抄七撮五圭。 秋粮正耗粮八千二伯六十九石四斗四升八合九勺四抄三撮九圭七粒五黍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

色折計錢鈔。一千六伯二十貫五伯一十六文。寧鄉縣

國朝永樂元年夏稅小麥。三千二伯三十八石一斗八合二勺。 實在永樂元年秋粮粟米。七千五伯五十五石五斗二升三合五勺。 計洪武十一

年終實有地土四伯九十二頃三十三畒二厘八毫九絲二忽。各徵起科則例不等。歲辦夏秋稅粮。共計正耗粮。三千三伯三十一石六斗四合九

勺二抄二撮四圭二粒五黍。夏稅正耗麥粮。九伯九十九石四斗八升一合四勺七抄八撮七圭八粒五粟。秋粮正耗粮。二千三伯三十二石

一斗二升三合四勺四抄五撮六圭三粒五粟五黍。 洪武十一年終。辦到雜色折計錢鈔。二伯九十一貫七伯一十文。

土産本府太原志土産。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賦上上鍇。厥田惟中中。并

冀之别也。 職方氏。并州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書冝五擾。牛馬羊犬豕。其榖宜五種。黍按菽參稻。山海經曰。少陽之山。酸水出焉。其上多玉

其下多赤銀。郭填曰。銀之者。白馬之山。牧馬之水出焉。其陽多玉石。其陰多鐵赤銅。 懸瓮之山。𣈆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雕。其獸多閭麋。

春秋左氏傳曰。冀之北土。馬之所生。前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有家馬官。寰宇記曰。交城縣。本北齊牧馬之地。唐樓煩監與交城接。太平寰宇記煎梨

賣馬鞍。賣甘草。 龍骨。 特生石。 柏子仁。 黄石礦。 葡萄。賣人參鐵鏡 礬石 銅鏡。 礜石 隋圖經云。榆次龍骨交城。礬石並充貢。

太原縣太原志鹽出縣東橋。劉監等村。 稻米出𣈆柌。 石硯出柳子谷沙鍋出黑駝山 胡桃。瓜。 棗。 芍藥。 黄芩。 蕤仁。 蒼术。 黄

精 柏子芢 芜花。 甘草。 苽蘆 菖蒲。 螗酥池一處。前元時。在賢輔鄉東今淤塞無迹。

榆次縣 龍骨出縣東北三十里赤坃村。舊經云。地産龍骨今無可采。茴香出縣南五里東郝村所産。 𥿄出縣東八里源渦村。各户抄造官為

收課 鹽出縣西南胡橋等村。貧民采土煎熬以資徵利甘草出縣東三十里 東硯子村所産。

徐溝縣 縣産 朴硝 鹽太谷縣 葡萄出縣回馬谷可釀酒其味甚美

祁縣 縣産 棗交城縣 礬出縣東北七里歲久不知去處 桑棗微有太平寰宇記出

鐵 柏子出縣北突山南每年進元一統志棗綿本縣所産文水縣 縣産 鹽 煤炭 絹布

清源縣 縣産 棗 鹽出縣羅郭村壽陽縣 縣産 欽冬花 大戰

孟縣 縣産 茯苓 茯神 蜂房 捲柏元一統志蠶絲 麻布原本缺一行

静樂縣 縣産。 黄蕃。 芍藥 黄苓。麻黄。知母 石膏 氣砂秦芃。 蒼术。 羌活 果耳。 藜蘆。 金精。 銀精

平定州 赤白石脂。在州東八十里亂家村。蓮翹出州西八里冠山之陰 鼠尾黄苓。出州東六十里東回村。 狗脊出州西三十五里七里嶺

秸梗。 蒼术。 草烏頭。出州南三十里羊勝村。胡桃。 桃柿 梨棗。 絲。 綿。 布。 帛 黍。 榖。

樂平縣 縣産 黄芩。 蒼术。 拮梗保德州 自然銅。在州東北一伯五十里。舊河曲縣九良津村。臨河懸崖

中所出。冝藥用。味辛平無毒。療折傷散血止痛。歲黄。 上品石燕子。在州之西南六十里。土門村所産元一統志炭。 麻布。 牛。 羊。

岢歲州。 木植。 知母 五色龍骨 术 松柏木。 熊皮。 麻。 食蜜麝 香麻 布牛羊太平寰宇記并本州所産

嵐縣 縣産 黄耆 茱苓 木植典縣 縣産 甘草  産 尋 棗

折州 鹽場一所在州之正北四十里其都曰享在。地多鹵鹼。不冝樹木其土可煎小鹽州人槩食之名為利用場。元一統志麝香。賣豹尾。賣扇

賦麻布解玉砂定襄縣 縣産 麻黄 桔梗 逺志。平原有之。 蟾酥在東寇社。有池

出焉每歲採以入貢 鹽在縣北一十里丘村。舊立利用場官為煎造。見今水占地生蘆草 布

石州 州産。桑麻。太平寰宇記胡女布。 麝香 蜜 爉燭 石英松本。 賦麻布。 龍鬚席。 蠟。 牛。 羊

寧鄉縣 本縣其地頗出桑麻。代州 州産。 麻黄。 麝香 豹尾。 雕翎 賦麻布 青碌元一統志

蟾酥在州西二十五里宇文村有蟾池一處每歲太醫馳驛開掘繁峙縣縣産。 地菜。 甘革。 五靈脂。

五臺縣 縣産。 茯苓。 五靈脂。 猪苓。 蒼术。 草烏頭。 長松子每歲遇五月初六日。十二月初八日太醫駝驛收採。元遺山有云。有患大風

疾者自分必死。入五臺山。遇一異僧以長松草令服兩眉再生。東坡有云莫道長松浪得名能教覆額兩眉青津便將徑寸通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

天花出縣東北五臺山。有樹白柴其樹津到處過三伏中。自地而生可充素食。元一統志蟾酥池四處。今歲久淤塞。歲遇五月初六日十二月初

八日。大醫馳驛收采。崞縣蟾酥池。在縣韓村西北。去城五里。方圓四十步。出蟾酥。今無能采

者。歲五月五日。十二月初八日。本路醫官采取入貢。 桑。 麻。 木本賊 逺志。

土貢九域志銅鑒一十靣。甘草。人參。礜石。各一十斤。絹一十匹。 並太原府

貢。 絹一十匹。 保德州貢。 麝五兩。 柴胡一十斤。 絹一十匹。 並岢嵐州貢。 青緑各一十斤麝三兩。 代州貢。 蜜蠟各二十斤。 石州

貢。 麝香三兩解玉沙五十斤。 定襄縣貢。坑冶

太原志礬紅。羅枌。在太原縣王索村中社。 白礬二處。 尖山一處。 王索村西社一處。 石灰二處𣈆祠鎮一處。 𣈆祠村一處。 瓦器出縣

東北許東村。 鐵。𣈆陽志云。在縣東北皇陵上莊。今無。 青鐵出交城縣西北山大通冶。黄鐵。出于縣北一伯二十里。九朝不曾煽煉亦不知去

處。錫出縣北一伯三十里歲又不知去處。煤炭出本縣水谷村 西山冶郡縣志在縣西文谷内。我泉社去縣六十里此冶取狐突山鐵礦烹煉

鐵冶一處太原志在榆次縣罕山南金末時。煽煉。元廢。今微有遺跡 黄鐵冶。在靜樂縣北六十里鴟門村。今摧塌。元一統志煤炭。出樓煩城即今

靜樂縣北一十里石炭井村人城南五十里順道村。鐵冶一處太原志在平定州西南二十五里久廢無迹。 銀洞。在代州南六十里今已摧塌

有冝同冶。洞眼自屬于官。不曾興煽 銅出州南六十里鳳游谷今已摧塌。 金冶一處在繁峙縣東北義興嶺中統二年水渰没今摧塌 石碌

出城東南寳山下。今摧塌。 鐵坑一處。在城東北義興在元時不曾煽煉鐵冶。在五臺縣南三十里南山頭元戊午年罷共武乙卯復開 煤窑

三處計四座。在陽曲縣馬北村縣東二十里一座 留南村縣東北十五里一座。 西明村縣西三十里二座 煤炭窑五十七座在太原縣南。胡

泉村肥炭窑四座 煤窑六座 豊泉村煤炭窑六座 金勝村煤窑九座 安仁鄉煤窑二座 黄泉村煤窑六座。 𣈆祠村煤窑四座。 王索

村煤窑六座 邵村西社煤窑四座。 葦谷煤窑四座 姚村大社煤窑一座。 邵村大社煤窑三座。 皇陵北社煤窑二座 磁窑在榆次縣北

六十里孟家井按𣈆陽志云窑五十座。 煤窑在縣北寺谷村。按𣈆陽志云二十座。 石灰在縣東北二十里東流赤坑等村燒造。 煤窑三處。在

清源縣馬谷村一處。已行摧塌。梁村一處。今不取用白石山一處。見行取用石炭窑三座。在盂縣。傾城村一座。去縣東南二十里。 温池村一座去

縣東二十里。 蘭村一座。去縣西南五里。磁窑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炭窑一十三處。元一統志去縣南招賢村八十里。歲辦官課。 磁窑二十

處。在縣南八十里招賢村。歲辦官課。 𥑠有窑十處。在縣南八十里招賢村歲辦官課。 礬窑二處。太原志在平定州三都村一處。在州北五十里

久廢。 幸村一處。在州南三十里。 久廢。 炭窑二處。 西溝一處。谷裏一處。 砂器有窑。在州西二十五里平潭村。磁器有窑。在州西北二十

五里平潭村。 石炭窑四座元一統志二在石州離石縣上官村。二在寧鄉縣南五里太原志磁窑二處。在五臺縣南山頭一處。 天和村一處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