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洛涯金先生遺稿/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洛涯金先生遺稿
卷之二
作者:金安節
1801年
附錄

[编辑]

先塋歲一祭約規序[编辑]

竊惟子孫之於祖先。雖至於百世分派之玄遠。而何莫非天顯一氣之所分。則服雖已盡。而情其可忽乎。是以。祭始之義。記於禮。追遠之訓。著於語。聖人之垂戒後世。其旨深矣。伏念茂林梧峴於項。乃吾先祖判書及參議府君及妣禹氏體魄所厝之封域也。今我子孫世居一州之地。曰長川也。曰州內也。曰沙伐也。相距先塋。朝發夕至。而代已盡矣。祭亦廢矣。一本。作兵燹之餘。祭禮廢壞。香火永絶。于今幾秋。荊棘成林。狐兎交跡。空山一抔之土。幾作無主之魂。爲子孫者。豈不寒於心而粟於體乎。玆用惕念泚顙。僉議詢同。各出米布以供祭需。有司相遞。精備酒饌。一度奠拜。歲以爲常。春於茂林。秋於梧串於項。趁期齊進。無或不參。荒原盍簪。親戚匪他。展省塋域。斧之刈之。序次奠獻。各薦誠虔。則庶可以慰先靈於冥冥。而開姓會於半日。玆豈非衰門之一盛事耶。今夫豺獺。至微之獸也。而猶知報本之義。况我姓裔。咸居至近之地。而忍使祖先之墳。至於廢棄如是之慘乎。言念及此。尤切惻然。願言諸親。各自惕勵。永世遵行。罔或廢弛。數條約規。書之於左。萬曆三十七年己酉九月十一日。後孫進士安節。謹序。

祭文[编辑]

祭板谷成先生允諧[编辑]

猗歟先生。天資純粹。醇正之學。源派有自。文獻故家。輩出碩德。東洲聽松。卧歧大谷。德星咸萃。箕裘是述。爰自弱齡。聲華秀拔。探討力行。其聞四達。訂以經傳。萬理昭晰。綱擧領挈。嚴正明白。所立甚高。無求不備。究厥造極。盖自有以。德宇寬洪。識量宏廓。海納川渟。不露圭角。仁孝友弟。誠明洒落。淸通和樂。展也儒則。謂當兼善。遂究厥施。世與相違。肥遯其志。于以婆娑。元通之下。數茅衡門。半畒方塘。惟菊與竹。歲暮深盟。鶴鳴在臯。聲聞于天。聘幣鼎來。益自閉門。孔朱遺書。唐虞逸民。簞瓢漫興。風月悠然。人憂我樂。以終天年。道成德就。賢叔有贊。才高命屯。良朋所歎。嗟余小子。丱角趍拜。惟我家君。夙契頗好。相資麗澤。爲芝爲蘭。山林宿德。謂公則然。厥維有托。依不失親。從遊七載。猥蒙提撕。冥道指南。見勵勤至。余實蒙陋。辱奬爲已。諄諄一語。更及時事。曰惟艱險。孟門太行。爾其從我。歸歟偕藏。相期日深。永矢無斁。天胡不佑。子遽遘疾。一卧三年。尙揭圖書。間以曳杖。沂上舞雩。冀或有瘳。庶余卒業。時論多虞。病又添劇。山頹一夕。萬事已而。孰箴我病。孰質我疑。嗚呼先生。而止斯焉。進未獲施。退未及傳。鯉也無槨。螟嗣有續。處之泰然。一生窮約。乘化歸眞。天理罔極。窀穸告期。衿佩紛集。單杯薄奠。將以誠意。一聲慟哭。萬古長辭。溪山嗚咽。風雲悲愴。嗚呼哀哉。伏惟尙饗。

祭健齋朴公守一[编辑]

嗚呼。顧余無狀。纔及丱角。負笈君子之門。以承警咳之益。撫恤之勤。則無異己出。敎誨之至。則示以義方者。殆十有餘載矣。而第緣昏庸之質。雖未副誘掖之意。魚魯之分。實冥途指南之賜。而恩義之深。其與生我者。無間矣。嗚呼。公之德與行。豈易言哉。幼承龍巖之訓。早登退陶之門。從事爲己之學。深做篤實之工。發軔正路。期入安宅。敬以治心。禮以律身。實德蘊於中。光輝著於外。至於孝於親友於弟。追遠以誠。交友以信。睦族以恩。賙窮以仁。沉晦於邱樊。絶意於外慕。左圖右書。樂以忘憂者。此公之可見之行。而令人嘉尙者也。嗚呼。時會喪材。櫝玉待價。修道而道未行。抱德而德未施。竟値滔天之變。奄罹慘怛之禍。理之變耶。其何令哲人。至於此極也。嗚呼。安節之於公。常擬粉首糜骨。以報恩德之萬一。而異域風霜。瑣尾間關。兵戈路梗。沒未治棺。葬未執紼。趍慰奠哭。尙在人後。情義俱缺。愧負平昔。他日地下。何以爲顔。此安節之所以肝摧心裂。失聲痛哭而不覺氣塞者也。尤可慟者。癸巳。哭翰林叔。乙未。失盧懼仲。丁酉。又遭我公罔極之變。數三年內。善人殆盡。我疑誰質。我過誰責。踽踽凉凉。終歸汚下之域。而以至鄕無善俗。士失依歸。則天何心而畀公之厚。又何心而奪公之速也。此必是關時運之盛衰。而抑不容人力於其間者也。已矣已矣。夫復何言。永隔重泉。小子何托。來奠菲薄。音容莫接。拊膺長號。天地茫茫。不亡者存。鑒此微誠。嗚呼哀哉。

祭金東籬允安文[编辑]

允矣君子。挺世獨立。淵深其量。淳眞其質。樂易坦蕩。表裏如一。滿目春風。少無矯飾。持身檢束。絶意榮利。見惡探湯。惟善是嗜。數間容膝。不蔽風日。家儲屢空。難繼朝夕。處之泰然。曾不憂傷。詞宗韓柳。筆追鍾王。早編蓮籍。晩登龍科。仁必得位。頂玉之華。不遇於時。只惠一方。云胡不淑。疾甚膏肓。哲人云亡。百身難贖。何畀之厚。胡壽之嗇。聞訃之初。卽當趍哭。第緣病慈。委卧床席。孑余單身。侍湯無隙。厲患痘疾。相繼肆虐。自爾遲延。再期將迫。今始弔慰。塋草復新。匍匐之義。尙在凡民。一家情親。反似路人。言念至此。忸怩何極。奠酌長號。少攄衷曲。不亡者存。庶幾來格。

祭金松陰允思文[编辑]

恭惟德門。五龍趍庭。公其第四。異凡儀刑。早業詩書。不懈用工。孝友誠篤。和氣融融。泛愛仁深。無間賢愚。巨鄕之範。宿望之儒。二難雙蓮。慰悅親顔。晩薦有用。初試郵官。投紱歸來。閒卧林泉。漁釣自娛。以送餘年。聯失鴈行。只遺賢季。一堂同樂。無愧姜被。如手如足。相以爲倚。奄遭酷禍。先値其萎。哀慟之情。食息不衰。緣此積傷。疾作難醫。哀聞所及。遠近涕洟。顧余承訃。卽當趨哭。病慈委卧。長在侍藥。家間癘疾。連歲爲虐。冗故遷延。再朞隔月。今始來弔。情義俱缺。一酌雖薄。靈其來格。

行狀[编辑]

王考察訪府君狀[编辑]

王考姓金。諱彪。字思先。尙州人。鼻祖高麗甫尹需。需生甫尹鞱。鞱生門下侍中謚貞靖公湜。湜生門下侍中謚淸平公希逸。希逸生侍講院翰林學士文道。文道生進士傑。傑生翰林學士成。成生應麟。應麟生玢。皆爲翰林學士。玢生奉翊大夫禮部尙書生元理。入我朝爲奉翊大夫戶曹典書。元理生觀道通政大夫判通禮門事。寔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諱淇。行通訓大夫判宗簿寺事。贈通政大夫,戶曹參議。曾祖諱守億。行通訓大夫文義縣令。贈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義禁府事。世祖丁亥。以先鋒討李施愛。與主將不協。棄歸鄕里。後以學行名。士林享祀立巖社。祖諱㳦。行禦侮將軍忠武衛副司直。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知義禁府事。出后於判書公之弟行通訓大夫司䆃寺正。贈輔國崇祿大夫,領中樞府事守末。考諱光範。修義副尉。少有德望。年二十七而沒。公卽其遺腹子也。妣晉山姜氏。部將煕孫之女。以中宗丁丑。生公于漢師駝駱洞。王考贊成公痛惜修義公之早夭。且憐公在腹中。而未識其面。遂命名曰彪。盖修義公之諱範字。與虎音相類。且彪字。韻書訓虎文。故取而名之。其冠也。字以思先。以寄其無涯之情也。公性質重厚謹訥。自幼好讀書。不事浮華。及長。痛父早沒。益自刻勵爲學。孝奉慈氏。事之如嚴父。出入進退。必禀命。晨昏定省。克盡其誠。年二十餘。以門蔭。累被薦拔。公見時事多虞。擧皆不應。及爲安奇道察訪。則乃曰此近尙州。是余南歸之路。先奉母夫人。歸于長川之百源山下。卽公之累世田廬也。時公之叔父贊成公。方在朝。拜辭。且陳同歸之義。贊成公拊背歎曰。汝以弱齡。能有超然出塵之意。非老叔所可及。遂爲涕下曰。鴒原丁丑之慟。豈意有此好兒。若使汝翁在。喜可掬耶。其相別之詩。有曰。菟裘耕釣風淳儉。沙伐桑麻土軟肥。有曰。學在胸中何索遠。命由天賦不嫌微。有曰。極知煖飽沾餘慶。務學誠明作俊良。由此觀之。則公之才學造詣可知。而其歸也。亦非尋常下鄕者比也。豈早有所見幾而作者歟。公因歸謁母夫人于尙州。卽曰。若初不赴任而歸卧庄廬。則有若高人棄官晦跡者然。遂赴任數月。徧觀太白山川而歸。就洛江上。搆小亭。日以讀書講學爲事。母夫人美其志。而不命之仕。贊成公。亦惜其才。終不能推挽焉。其後公益自韜晦。有時芒鞋草衣。從農夫遊。有時竹竿小艇。從漁父遊。優游徜徉。不知老之將至。人無有知其意者矣。以辛未十二月二十八日。終于正寢享年五十八。明年二月十一日。祔葬于百源洞判書公墓左崗。夫人善山金氏。舍人就精之女。三男三女長廷善。早逝。次邦善。蔭參奉不赴。次宗善。修義副尉。卽吾先君也。女長適進士姜士孚。次適士人金壕。次適正郞蘇徯。內外諸孫。合若干人。公臨沒。戒家人。勿立墓碑。故伯父及先君。重違遺命。治石而不敢顯刻。噫。今距公之沒。纔數十餘年。而尙無片言隻字之可傳後者。不肖孫安節。懼夫愈久而愈失其傳也。乃敢略叙其顚末。以俟後之君子云爾。

先考修義副尉府君狀[编辑]

先公諱宗善。字君輔。姓金。尙州人。察訪府君第二子也。妣善山金氏。舍人就精女也。以庚子四月十一日寅時。生公于尙州長川百源村之第。自幼簡重沉默。有成人度。甫六歲。受讀孝經。嘗從察訪公。問孝字義。察訪公答曰。善事父母。爲孝。又問何如。斯可爲善事乎。察訪公大異之。卽曰。能行孝經書中事。則是謂善事矣。公自此。益勤讀孝經。專意習熟。又能隨事體行。晨昏定省。日有常度。常在親側。承顔順志。察訪公及金夫人。常稱爲吾家孝兒。及長。力學爲文。高古有調格。不拘時眼。以是累擧不中。亦不以得失累其心。益有志於古人之學。日讀四子六經。必有課程。與伯氏參奉公。友愛隆篤。常同處一室之中。出入無二門。合食共被。怡怡如也。嘗俱隷鄕學。皆有重名。時人謂之金氏二鳳。夫人李氏。卽退溪先生從孫也。公每至聘家。輒進拜函丈。質其所學。先生稱歎曰。金君問學極淳實。後生之可畏有如是。又嘗與成板谷先生允諧。及河師傅洛。託爲道義交。二公每加推重焉。辛未。丁察訪公憂。號哭幾絶。毁瘠骨立。葬廬于墓側。躬執饌具。不委童僕。雖祁寒盛暑。不脫衰絰。啜粥三年以終制。及遭母夫人喪。亦如之。後每當忌辰。哀慟如初喪時。素服終日。不接外客。居家常隨參奉公。逐日拜祠堂。朔望必展謁于墓。終身不廢。戊子三月十六日未時。以疾終于正寢。享年四十有九。祔葬于百源洞祖妣姜氏墓下。有一男一女。男卽安節。女適別提金泓。孫皆幼。公天禀仁厚慈詳。端方雅勑。動靜語默。謹守規矩。奉親以孝。事兄以悌。遇妻子以恩。處鄕黨以恭。交朋友以信。量能容物。喜怒不形于色。尤不爲崖異絶俗之行。以求世俗名譽。嘗訓不肖曰。士君子處世。如閨中處女。一失其身。萬事瓦解。古人所謂臨深履薄。正以此爾。又曰。守身之謹。如處女。克己之勇。如武夫。又令取讀朱子童蒙須知及訓子從學帖。以定規模曰。此二書。若能遵守不違。則下不失爲謹勑之士。又能日讀聖賢書。推而廣之。則自有無限好境界。何患不及古人哉。嗚呼。不肖無狀。不能奉承其萬一。而於焉奄罹終天之痛。追思平日言行。不覺血淚交下。尙忍爲之記乎。然不肖若無一言以傳後。則亦恐先公行義之高。終於泯沒。此則不肖之罪與有大焉。玆記見聞所及。以俟來者。又不敢浮文溢美。以辜負先公爲己務實。不求人知之盛德云爾。

雜著[编辑]

警語[编辑]

余窮鄕晩學。專昧向方。故摭取古人格言之切己者數十條。揭壁寓警。作一冥途之指南。

顔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孟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憂。憂之如何。如舜而已。又曰。人皆可以爲堯舜。又曰。乃所願學孔子。以此觀之。古人爲學。動必以聖人自期。其敎人也。亦如是。後世習俗頹敗。議論卑下。莫不以爲我常人也。安能學古聖人。是皆自暴自棄也。殊不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人能由孝弟入。則便可學聖人。周子所謂學聖之要。其在斯歟。夫子嘗曰。爲山九仞。功虧一簣。况未及九仞者耶。嘗謂顔子曰。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以顔子之亞聖。猶竭力從之。進而不已。况未及顔子者耶。學者。學以至於聖人之道也。學焉而不能進乎聖人。則與不學無異。孟子曰。五糓。種之美者也。苟爲不熟。不如稊稗。其斯之謂也。

孔子。大聖人也。朱子。亞聖人也。欲學孔子。當自朱子始。欲學朱子。當自敬字始。

聖賢之學。徹頭徹尾。只是一箇敬字而已。致知者。以是敬而致之。力行者。以是敬而行之。斯須不敬。則萬事瓦解。前功可惜。更做得甚麽㨾學問。

敬則百邪退伏。不敬則萬惡競起。

敬工夫。自謹獨始。

常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之意。存諸心。

學問工夫。先須看得規模定。然後只一向着力進前去。檢身則動靜語默。務循禮法。居家則事親事兄。務盡孝敬。窮理則讀書講學。務窮義趣。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用一月之力。便有一月之效。用一年之力。便有一年之效。優游厭飫。自然下學而上達。若討得一箇頭緖。不曾做得半月十日。又却計較遲疑。遂欲別作調度。則亦恐窮年沒世而無所獲矣。

學者先須用窮理工夫。令胸次灑落。始有進步處。程子所謂進學在致知者。正指是耳。

克己工夫最難。須向難處用力方可。人能克去己私。則天理自全。夫子所謂復禮爲仁。是也。然克己亦無他法。比如孤軍猝遇强敵。只得盡力舍死向前。方能破賊。若一步退縮。則便不可。

一箇敬字。該貫動靜。方其無事而存主不懈者。靜時敬也。及其應物而酬酢不亂者。動時敬也。記曰。毋不敬。儼若思。夫子亦曰。事思敬。執事敬。其意正以是耳。持敬。別無他法。但就整齊嚴肅。嚴威嚴恪。動容貌。整思慮。正衣冠。尊瞻視。此等數語。實加工焉。則所謂直內。所謂主一。在是矣。

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此非兩截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則此心卓然。貫通動靜。敬立義行。無適而非天理之正矣。

古之學者。直自小學中涵養得此心。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做去。今人專無涵養工夫。但以爲大學以格物爲先。便欲以思慮知識求之。縱使窮格得十分。初無實地可據。更何能誠意正心而修其身哉。畢竟成就之不及古人也宜矣。

朱子言不世之大功易立。而至微之本心難保。中原之戎虜易逐。而一己之私欲難除。此雖一時告君之辭。而亦可爲萬世學者之箴規。

言忠信行篤敬此一言。終身行之。有餘裕矣。

改過之勇。當如一劒兩段。若有一毫係吝之心。則便不能痛革舊心。以趍乎善。此子路喜聞過。所以爲百世之師。

過而能改爲難。然設令能改。亦不可以自恃。而又能於平居無事時。恒存祗畏警懼之心。凜乎若上帝之臨乎上。鬼神之窺乎傍。以防其源。使惡念一切不復萌作。然後庶可以成徙義崇德之功矣。

守身之謹。如處子。克己之勇。如武夫。

爲己務實。毋自欺。謹其獨。此朱子之所雅言也。後之學者。當服膺而勿失焉。

求放心。爲學者第一工夫。須於日用之間。收斂整齊。不使心念向外走作庶可耳。

學者。先須擺脫一副當功利之私。然後取讀聖賢書。講明義理。以求其躬行踐履之實。而一一體察。必使此心之外。更無異念。而世俗之毁譽。身計之通塞。自無一毫入於其心。方能一蹴以至道。若舍此不務。紛紛外馳。但在利欲塲中。頭出頭沒。轉輾纏縛。一生攄不得。哀哉。

陋哉文詞。只一小技耳。設令博古通今。綴拾藻華。有足以媚人。近不足以成己。遠不足以成物。是何所與於人心之存亡。世道之隆替。而胡乃終身勤苦。浪費心力耶。多見其喙喙爭鳴。亂道誤人而止。非儒之賊而何。

百行之中。孝弟爲先。苟能事親而盡其孝。事兄而盡其悌。則出而事君。可以爲忠。事長。可以爲敬。推之萬事。無不皆然。此有子所以言孝弟爲仁之本也。

性理象數之論。非初學之急務。往在孔門如子貢。亦自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以曾子之亞聖。必其眞積力久而後。得聞一貫之旨。爲學之道。循序漸進。不得不如是也。誠使學者姑置此。而卽聖賢之言明白平易處。虗心平氣。熟玩而躬行之。玩之深則理自明。行之篤則力自進。持之以久。亹亹而上達焉。則道體精微之妙。聖賢心法之傳。自可以默識心會。若從初忽於近而慕乎高遠。專無漸次經由之實。而徒有懸想跂望之勞。則是猶未能立而欲行。其不顚倒跌仆者。幾希矣。

存心處事。常以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爲則。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爲。此聖人之難及處。今人只爲規規小利。往往陷於不義。戚矣。

學不講。德不修。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聖人猶憂之。况學者乎。

用功不可太拘束。拘束則不久。惟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得寸則守其寸。得尺則守其尺。俛焉孶孶。斃而後已。

周子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周子豈欺我哉。

竹林精舍立規[编辑]

凡講學儀節。一從文公白鹿洞規。謄出一本。揭于壁上。每朝仰讀一遍。以爲警勵事。

齋居。一以讀書講學爲事。無得作閒出入。

初學。先須立志堅固。方有進步之望。若志不堅固。大本已錯。更做得甚事。必須奮發策勵。直以古聖賢爲自期。無有一毫暴棄退托之念。

讀書者。將以行之也。若徒能口讀。而無體察反求之實。則雖日讀聖經賢傳。何益於己。必須讀來讀去。優游厭飫。務窮義理。雖一字一句。勿爲泛忽看過。常以聖賢訓誡之辭。責於吾身曰。聖賢何以獨爲聖賢。我何以獨爲常人。便有怵惕慷慨之心。思與之齊而後已。則大有所進益。如是方可謂善讀書。勉之。

凡讀書時。必須整頓几案及書冊。令潔淨嚴整。方正身體。端拱危坐。對書冊。詳緩讀去。常以朱子三到爲法。謂心到眼到口到也。然三到之中。心到最先。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眼口豈有可到之理乎。切宜專心致志。無一毫雜念于其間。又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方能久久不忘。毋得漫浪誦記。

逐日夙興。整頓衾枕。盥櫛衣冠。然後讀書。到食時。長幼齒坐。秩然有序。無得喧閧嬉笑。飮食之物。切勿爭較多少。揀擇美惡。夫子云耻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於道。孟子云。飮食之人。則人賤之。飮食雖日用間細事。其係於實德也。如此。尤宜惕念。食後。散步游詠。以暢精神。夜昏明燈讀書。久後就寢。率以爲常。

冠巾衣服。恒令整齊端嚴。以朱韋齋三緊爲法。謂巾帶鞋襪要皆緊束。不可寬漫放肆。此亦正心之一道。切宜致力。

凡行步。必安詳。不可疾走跳躑。若長上之前。則却當疾趨而前。不可徐緩。言語必簡重。不可高聲喧閧。浮言戱笑。尤不可言人過惡。及說人長短是非。坐立必端直。不可跛倚放倒。瞻視必尊重。不可淫視側聽。非禮不正之事。一切勿留於心曲。世俗鄙俚之態。一切勿加於身體。

凡事謙恭。不得尙氣陵人自取辱。又不得飮酒荒思廢業。亦恐言語差錯失己忤人。尤當深戒。

百行之中。孝弟爲本。事親當盡其誠孝。事兄當盡其友弟。推以事君。當盡其忠。事長當盡其敬。至於睦族交鄰。無不皆然。切須勉之。

友也者。友其德也。曾子云。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此可見古人取友之道。若其拍肩執袂。以爲氣合。戱謔譏侮。以爲情密。是則賈竪輩鄙俚之態。豈士君子之道乎。切須相資以義。相責以善。各自惕勵。一以古人取友之道。爲則。

凡書冊。須要收拾愛護。不可損汚。書字須要筆畫嚴正。不可胡草。且不得書于牕壁几案及文字間。以癏子弟職。

朔望會講。勿拘遠近。凡士之志學願從者。許入。行相揖禮。亦折腰有儀則。因就坐。以齒相序。整齊不亂。講其所學。必以六經四子爲本。所讀次第。一從朱子所定。先讀小學。次讀大學。次讀論孟。次中庸。次詩,書,易,春秋,禮記,周禮等書。循環漸進。又以周,程,張,朱諸先生書。爲羽翼。務明義理。論辨所疑。必至十分解釋而後已。講畢。使會中一人。行讀法禮。本規若有失儀違約者。從輕重施罰。凡此數條。皆日用切己之事。若能遵守不違。則下不失爲謹勑之士。雖希聖希天。亦由此進。正所謂下學上達之道也。切宜奮然用力。痛革舊習。必以第一等事自期。則庶不負立規講學之本意。

故士人金鎰戰亡事蹟[编辑]

人皆有一死。惟得其死爲難。余於壬辰之難。見之矣。若以其盡道無憾者言之。則公州提督趙先生憲尙矣。惟我上洛州。有師傅河公洛死焉。有士人金君鎰死焉。事雖有大小之別。而其得其死則均矣。鎰卽吾伯曾祖別座公之子希慶之子也。自幼慷慨有氣節。又能喜讀古人書。頗解義理。及島夷之入寇也。邊城次第失守。鎰聞之流涕。來言於余曰。吾家世傳忠孝。國有難。豈可全軀保妻子於巖穴。而不爲之效死也耶。時余方會隣里士友。相謀倡義。鎰遂樂爲之附。於是治其器械。將以南下。不意賊鋒猝迫近邑。余以老母在。不得不避。乃以來附義士數百人屬之鎰。遂作江左之行。臨發。鎰握手痛哭曰。今此奮義之擧。徒以吾兩人在。而子以老親之故。有此不得已之行。今日事。固有分於靑泥九折坂去來之間。而顧余孤軍弱卒。將無以伸大義於國家。他日會見余於荒沙荊棘之中也。言甚切至。有足以感動人者。余亦握手嗚咽而罷。四月。廵邊使李鎰。以大軍。陣于甑淵。見賊盛。遂跳去。我軍不戰而敗。有從事尹暹,朴箎,李慶流及判官權吉,戶長朴傑死之。鎰遂憤慨扼腕。益募得鄕里義士。逆倭而陣于北溪。左右曰。賊衆我寡。不可輕動。公曰。吾固知今日之敗死。而所以爲此者。只效爲國一死之義。而將以愧當世棄甲曳兵者之心也。以五月十七日。與賊鏖戰而死。妻孥皆亡。有一女年十七。與其奴永還。直往陣中。賊至則隱於積尸中。賊退則飜動積屍。三日而乃得公。顔色不變。凜凜有生氣。遂負尸而藁葬白原山下。賊平乃窆。樹白碑曰。百世之下。必有銘此者。人皆以忠孝。稱其女若奴焉。鎰之有是女是奴。宜乎哉。嗚呼。鎰乎其亦得其死者夫。其亦不負我列聖朝培養之恩者夫。其亦不墜我祖先忠孝之傳者夫。嗚呼。鎰乎能有是夫。方是之時。昇平日久。猝當大亂。國兵屢破。人心洶洶。賊聲所至。率皆望風奔走之不暇。厥或投降賊陣。厥或托以義旅。徒爲依山自保之計。而鎰獨奮不顧身。隻手抗賊而死。顧其軍孤力小。縱不能迅掃凶鋒。爲國保障。而其節義之高。則豈不猗歟休哉。是不可泯滅之也明矣。昔朱夫子當宋南渡之後。尤致意於褒奬節義。雖微而衛卒。賤而僧徒。苟有能不降於賊而死者。則亦皆表而出之。許其死而闡其事。况如鎰之死也。固非偶然而致之。其忠義氣節。得之有自。養之有素。則可不大書特書。以詔於無極乎。若使朱夫子復作。則其必有取於鎰者矣。

甲子适變倡義時。募兵粟文。[编辑]

國家不幸。賊臣稱兵。都城失守。翠華播越。凡在含生之類。孰無沬血之志。敬惟吾鄕。素號多士。壬辰奮義。最先諸道。百戰摧敵。千里勤王。宸章垂奬。炳如日星。今當聞變之初。益勵刷耻之志。忠激于中。義形于色。爭期臣死於主辱。庶幾謀立而事集。第念官兵孤弱。天討久稽。竊願團聚鄕丁。募得義粟。或助勢官軍。或扈衛大駕。庶幾上靈降監。多士叶誠也。嗚呼。七廟埃塵。三宮泥露。此豈吾儕庇護家奴。慳吝家財之時。各將此意。遍諭鄕閭。克盡鞠躬之意。以濟燃眉之急也。王事維其棘矣。慘廟社之何依。臣民安忍恝然。冀遠邇之相應。若其節目。計開如左。

答善山士林文[编辑]

兇賊逞射天之計。覆載難容。忠臣奮馭日之忱。宗社默佑。肆將逆順之理。敢布遠近之聽。逆适猰㺄吠主之怪。蛇虺出穴之凶。僞效微勞。姓名誤玷於丹券。詐作妖讖。徒黨潛植於白蓮。戕殺王人。宸濠之惡可數。凌逼京邑。董卓之罪不如。奈何制閫之臣。尙乏死綏之志。封疆之官。介冑之七。爭望風而喪神。浿水以南。華山以西。慘夷墉而啓鑰。中開一條之路。穩送兩枝之兵。藐我軍旅之未習。赫爾王靈之可憑。山東悍卒。尙涕哀痛之音。海左羣生。敢忘休養之澤。司馬之法未行。神人之憤曷已。雖成敗利鈍之未知。豈險阻艱難之敢避。孤軍深入。豈賊勢之可長。八路俱完。想義旅之齊奮。父兄之誨不可負。禮義之習况可誣。吾人之綱三。是以主憂臣辱。天下之惡一。莫不人討鬼誅。竊願協力而同謀。庶幾捍艱而敵愾。將以立人紀而明天理。欲其有進死而無退生。時非板蕩則不足以識忱臣。才非盤錯則何可以別利器。庸投尺素。須竭寸丹。嗚呼。位列分茅。爾何心於負國。勢成破竹。人皆欲乎殲魁。國家禍變。實三百年來所未有者也。生等今方謀擧義旅。誓雪國耻。玆承僉諭。實同聲相應之義。令人不勝增氣。待得頭緖稍成。庶幾聲勢相倚。揭大義於白日。致天討於逆竪。嗚呼。王事維其棘矣。慘車駕之蒙塵。臣民安忍晏然。願薪膽之共苦。

答善山文[编辑]

至尊蒙塵。臣民之慟方切。兇徒就艾。宗社之慶可言。伏承見示之意。政猶求道於盲。旣蒙盛問。敢隱所見。竊念本道。旣以奮義聞於朝。而奔問官守。亦有古事可據。玆於本月十九日。與同事十餘人發行。祗候行朝安否。兼達義擧興寢之由。非曰自是。欲以是求正於同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