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洛涯金先生遺稿/附錄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洛涯金先生遺稿
附錄
作者:金安節
1801年

事實[编辑]

先生諱安節。字子亨。嘉靖甲子明宗大王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壬寅寅時。生于尙州長川百源村之第。生而岐嶷。殊異凡兒。

四歲。能解文字。明敏過人。

六歲。手書一字。示人曰。大丈夫行事。當如是。

八歲。丁王考察訪公喪。從修義公於廬所。修義公哀毁踰制。先生亦同其號哭。悲慟不懈。一日。以幼稚。遺之以餕餘之肉。先生輒辭不食曰。此豈食肉之所哉。見者皆奇之。

十歲。就學于明鏡堂朴公名遂一。一號健齋。龍巖雲之孫。退溪李先生門人。之門。聰穎出衆。受書通大義。

先生已自八九歲。德器成就。出入門戶。折旋進退。揖讓賓客。如老成人。

先生孝行出天。已自兒時。不離親側。雖微物。不先入口。必待父母之食而後食。及成童。昏定晨省。怡怡侍奉。人皆以爲孝子出於孝子之門。盖修義公事親至孝。居喪盡制。曾所見稱於鄕黨故也。

戊寅。先生十五歲。從修義公。往拜板谷成先生名允諧。大谷從子。牛溪再從。于化寧。修義公素與板谷。友義頗重。至是以先生託之。板谷與語大悅曰。此人精神秀朗。隱然有林下意趣。眞吾徒也。

癸未。先生二十歲。授室于豐壤趙氏。贈承旨光憲女。

嘗往拜于外祖進士公。名宰。退溪從子。公素有家庭之學。及見先生。與之論朱書疑義。先生洞然輒對。無一義不釋。公嘖嘖不已曰。汝弱齡。所見如此。若深究性理之學。其進不可量也。因授朱書一袠。先生退而尊閣。爲平生忘食之資。

先生喜讀孝經。手書一袠。出入披覽。手不釋卷。每披覽訖。必抗聲讀朱夫子不若是非人之言。三復而止。先生於板谷。父事之。每進拜。輒留連屢日。講學不懈。板谷大加期許。嘗謂先生曰。今之學者。鮮能爲己。如君篤實。吾所罕見。丙戌。板谷以風疾終。先生治喪盡力。服朞年。操文祭之。

戊子。先生二十五歲。三月二十五日。丁修義公憂。先是修義公以時疾。累朔彌留。先生日夜不解帶。左右侍湯。極盡其誠。常嘗糞甜苦。以驗差劇。及知不利。號泣不撤。丁憂哀毁幾殞。喪制一遵朱子家禮。初終後。先生又遘時疾。全沙西湜,趙黔澗靖諸人聞之。相謂曰此友哀疚中。有此毒疾。而傍無湯劑之救。吾輩之責也。遂齊會視疾。對症投藥。閱月乃瘳。九月行葬禮于百源山曾祖妣山堦下。廬墓三年。雖在廬所。朔望必歸奠于家。每省覲慈闈。必設幃於中庭。三年不見婦人面目。

庚寅。三月十三日。哭夫人趙氏。

辛卯。十月遭伯父參奉公喪。公以故家大宗。財累萬數。及沒無子而只有三女。先生皆率養之。友愛無異同氣。其送嫁從妹也。田民器皿。擧皆分屬。雖主祀宗垈。亦皆屬之。人皆歎服其難及。

壬辰。倭大擧入冦。時昇平日久。人心洶洶。先生與金覺金鎰。相謀倡義。以爲一面阻防之計。及聞倭寇猝迫近境。乃歎曰。忠孝本無二致。吾家以世祿之家。當此危難之時。宜有捐軀之義。今老母在堂。故未効一死之分。豈非痛哭處乎。遂奉母夫人。避兵于禮安溫溪。先生外鄕。流離間關。菽水難繼。而東西負米。就養不匱。人多感其誠而周給焉。先生雖在流離波蕩之中。亦未嘗廢忽於文學功夫。日與士友。講磨於四美亭。任參奉屹亭在溫溪。其鄕子弟之請業求益者。日就門下。

乙未。繼聘于完山李氏。忠義衛大受女。孝寧大君六世孫。

己亥。奉母夫人。還于舊庄。時新經兵火。田庄盡爲他人所占。先生一不推問。人或問其故。先生曰。莫非王土。彼已先占。何足怪也。且餘薄田數頃。若勤力其中。足以爲寒士一瓢之資。

乙巳。中增廣進士。崔鳴吉榜中。三等二十七人。

先生嘗以窮理之學。通明經書。以母夫人命。赴東堂。貫三塲。及赴會講。遇唐人術士於泮村。唐人見先生而起拜曰。今科必捷。位至宰列。先生問曰。子孫何如。唐人曰。今科不利於子孫。否則連生五子。子孫滿堂。先生曰。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吾家以累世孤獨。豈重功名而不顧子孫耶。及應講。連通六書。呼不大學而歸。洛中知舊。莫不歎服。其後果驗唐人之言。

重建孤峰書堂。堂在長川。先生以多士肄業。莫善書堂。而亂後傾頹。故與趙靖,申景斗,宋光國,王遵道。倡議重建。以爲講學之所。

昏朝時。有當路吏判李覮者。卽先生從妹夫也。自覮未達時。文章才藝。擧世風靡。而先生已知其爲人之不可親近。絶不往來。其後覮果敗。世多有染迹者。而先生獨超然。不受滓穢。人服其先見之明。

先生長子昌後。嘗中鄕解。將赴春宮。告于先生曰。從姑母可訪否。從姑母卽覮妻也。先生曰。邇來阻隔之意。汝知之耶。伯母下世之後。諸從妹。皆率養婚媾。而今獨以李覮之故見阻。汝往見爲難。不見亦非人情。瞰判書之亡也。暫見從妹而來可也。昌後至京。瞰覮之入直。納拜從姑母。一如先生之言。乍接數語。覮入來。廻避不得。遂見覮。覮曰。聘家無后。所恃者惟君家。而無端見阻。豈人情也哉。因握手流涕。且曰。君之今來。爲會科。而小科得失何關。再明有節製。吾當主試。吾兒霂,霖。皆爲表手獨步。若與之合手。吾必擢之。君之今來天也。昌後佯應而歸于泮。卽日束裝還鄕。具告先生。先生喜曰。汝學古人書。而不負庭訓。可嘉也已。

戊午。先生聞昏朝廢大妃之擧。北望痛哭曰。世入昏衢。將入無母之域。非臣子擧頭之日也。自是杜門不出。姓名不達於官府。亦不見外人。作食舍肉賦。以寓憂憤之忱。

甲子。賊适擧兵犯闕。大駕播遷公州。先生與李埈,高仁繼,南振輝,金知復,趙光璧,趙竤,申碩蕃,金珩,成汝松,成汝栢,成汝櫄,金時吉,金國柱,趙又新諸賢。倡義擧兵。傳檄列邑。以爲扈駕討逆之計。聞适伏誅。乃罷兵。

先生與鄭愚伏經世。相友善。講磨道義。商確禮論。愚伏甚加推重。及其秉銓。欲薦用先生。而素知先生有肥遯之志。故使其門人宋光國來試之。先生手書邵康節願同巢許稱臣日。甘老唐虞比屋時之句。以謝之。愚伏知其終不可挽。遂止之。

隣居。有與先生爲婣親者。其二婦居隔墻而不和。先生聞之。爲至其家。招其二婦。備陳人倫。使其家人。隔其墻間往來之路。使之絶不相見曰。友愛之心。當油然而生矣。其後二婦果感悟。和睦如初。

乙丑十月十九日。丁母夫人憂。先生事母夫人至孝。老而彌篤。時母夫人年踰九十。先生亦年六十餘矣。常在其側。爲嬰兒戱以悅之。昏定晨省。一如少年時。整枕設簟。亦不使人爲之。及丁憂。哀毁踰禮。勺水不入口三日。幾殞復甦。及葬。祔修義公墓左。喪制一如前喪。稀年哀痛。不脫衰絰。素食以終制。

仁廟壬申。以疾終于正寢。享年六十九。是三月二十三日也。十一月二十二日。門人子弟會葬于中東面竭慕山子坐原。

先生嘗築室於竹林之間。扁曰洛涯。雞鳴而起。盥櫛正衣冠。先拜家廟。次省母夫人。退處精舍。終日危坐。讀書不懈。雖家人子弟。未見其惰容。每讀書。得一緊要好義理。必招諸子。諄諄開諭。常訓子弟曰。學只是爲人底道理。而今人視以高遠難行之事。哀哉。若不學爲人底道。則是卽禽獸而已。汝等欲爲人乎。欲爲禽獸乎。手書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念作狂等語。及兄弟式相好矣。無相猶矣。與張公忍字。使之佩服。嘗採古聖賢切要之言。以爲家訓。以敎子弟。又制爲儀節。倣溫公雜儀。每朔望。會諸子諸婦。行讀法禮。

先生於聖賢書。無所不好。而惟朱子書。最爲平生得力之地。平居手不釋卷。口不絶誦。嘗曰。孔子。堯舜後一人。朱子。孔子後一人。宰我稱孔子。爲賢於堯舜。語事功也。堯舜之道。非得孔子。則無所據。孔子之道。非得朱子。則無以明。又曰。孔子。大聖人也。朱子。亞聖人也。欲學孔子。當自朱子始。欲學朱子。當自敬字始。又曰。千聖相傳心法。都在一敬字。又曰。朱子敬齋箴。可爲萬世心學之指南。手書一本。揭于壁上。以爲自警。又大書敬字于座隅曰。吾以敬爲一字符。嘗曰。夫子言掘井九仞。未及泉。猶爲棄井也。先儒云。仁不如堯。孝不如舜。學不如孔子。猶未免自棄前功。爲半途而廢者也。古人之爲學如此。今之人不志於學問者。初不足道也。間有志學之人。亦不能奮往直前。一躍躍出。其與古人氣像。天壤不侔。是卽自陷於廢棄而已。尙何望聖賢之可希耶。孟子所謂終身之憂。正在是矣。

嘗語學者曰。諸君但以友義處我則可。若以師道處我則誠不敢當。昔張橫渠曾以師道自居。敎授甚衆。及見二程先生。卽撤去虎皮曰。吾平日爲諸公說者。皆亂道。後之人好爲人師者。皆橫渠之罪人也。吾每念及此。未嘗不悚懼耳。嘗贈人以詩曰。敎育吾何敢。疎慵愧不才。其自謙如此。然每有請業者至。輒留而講學。敎誘不倦。

嘗論伊尹之事曰。方其處畎畒之中。囂囂然樂堯舜之道。若無湯之三聘。則亦將終身於畎畒而已。朱子亦嘗曰。古之君子。量而後入。今身在山林。尙恐不能自主。况市朝膠擾之域。當世之大人君子。至是而失其本心者。踵相尋矣。若某者。又可保其不失耶。聖賢之致謹於出處也。如此其嚴。况後之學者。遽可忽耶。牽掣名利。失身者多矣。君子視之。甚於穿窬。

先生好學。如芻豢之悅口。於財利紛華。如糞穢之若將凂身。聞人之善。喜形于色。見人之惡。避之如仇。於鄕隣。雖微賤者。待之必恭。人無賢愚。皆得其情。吉凶慶弔。無失其時。周恤窮乏。各推其恩。人皆化其德而高其義。有不敢以悖慢加於先生者。而其行有不善者。則曰某得無知之乎。且曰。愼勿使某知之。尤儉於自奉。常服布衣。絹帛之屬。不近身體。所居惟左右圖書。一行書册。積在几案而已。所食豆飯菜羹。只取充腹。或曰。子今年老氣衰。何不稍厚其居處飮食。以自攝養耶。先生曰。有老母在。不遑自恤。又曰。古人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此意最好。

先生少居立巖社。社。卽先生六代祖文義公俎豆之所。晩居竹林精舍。自非宗族吉凶慶吊。則一步不出齋外。與三從弟巨源及申仲衍。逐日講學。每山花盛開。與二公登後山。酌酒遊詠而歸。白原申公。稱其有邵康節太和湯之意云。有竹林講學約規二十餘條。

行狀[编辑]

默堂金濤。撰。

洛涯金公。諱安節。字子亨。其先尙州人。而子孫仍世居焉。高麗有曰成。曰應麟。曰玢。世世爲翰林學士。家世德望。人爭歆慕。比之四世太尉云。本朝。禮曹判書元理。觀察使觀道。大顯。自是簪纓。奕世不絶。曾祖諱光範。祖諱彪。安奇道察訪。考諱宗善。修義副尉。妣眞寶李氏。進士宰之女。退溪先生從孫女也。以嘉靖甲子十一月二十三日。生于州之長川里第。幼而岐嶷。不與凡兒等。六歲。手書一字。以示人曰。丈夫行事。當如是。識者已許爲大器。八歲。在先公廬次。以其幼稚。遺之以祭餘肉。辭曰。此豈食肉之所哉。見者大奇之。十歲。就退溪門人朴健齋守一學。聰穎出常。朴公亟稱之。成童。從遊成板谷允諧。板谷。卽大谷從子也。修義公。與之友善。乃以公托焉。公至誠服事。益聞所未聞。始慨然有志於性理之學。板谷喜曰。今之學者。鮮能爲己。此子篤實。吾所罕見。一日。往拜外翁進士公。公與之講論。大悅。因授朱書一帙。以誘掖之。戊子。修義公寢疾。公衣不解帶。嘗糞以審症。及喪。哀毁幾不全。廬墓以終制。喪制一遵文公家禮。未幾。倭寇搶攘。公奉母夫人避兵。流離奔竄。備極艱苦。而滫瀡之養。未或匱乏。又以餘暇。不輟簡策工夫。日與士友志學者。講磨不已。鄕弟子之請業者。盈門焉。公素不喜進取。而以母夫人命。勉赴試。中乙巳司馬。尋不事擧業曰。一番科名。只爲悅親意耳。今親年益高。我亦衰矣。曷若推分任眞。竭力菽水。以盡吾餘生。而樂烏鳥之私情哉。自是益絶意世路。不求聞于時。惟探賾典墳。沈潛理義。俛焉孜孜以爲樂者。四十餘年。乃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疾卒。壽六十九。葬于州東竭慕山枕子之原。公生有異質。加之以學問之功。平居雞鳴而起。盥櫛正衣帶。終夕危坐。其所講誦。不出乎四子六經。及有宋諸賢書。而最於朱子書。用工專篤。以爲平生得力之地。嘗曰。孔子。堯舜後一人。朱子。孔子後一人。欲學孔子。當自朱子始。欲學朱子。當自敬字始。遂書揭敬齋箴以自省。公之爲學節度。此可以見其涯略也。以故其行於家者。倫理克正。恩義克篤。常以早孤爲至痛。事母夫人至孝。母夫人壽至九耋。而公亦近稀年矣。朝暮不暫去側。或爲嬰兒戱。以娛其心。寢具設襡。亦不令人代逮。丁憂。絶而復甦。廬墓盡禮。一如前喪。見者皆感悅。尤謹追遠。前期備具。澡浴致齋。以至遠代先塋。亦無不經理修改。因其祭獻。幷集宗族。以講親睦之義。嘗採古聖賢言行。以爲家訓。略倣司馬雜儀。每朝望。會諸子諸婦。行讀法。又譯爲一本。使婦女婢僕。皆有所聽受焉。周恤窮阨。務盡誠意。交際鄕隣。必主恭謹。獨於是非義利之卞。截然有不可犯者。以故人皆愛而敬之。其行有不善。輒曰。某得無知乎。訓諸子以力學飭行。手書克念作聖。罔念作狂及兄弟相好無相猶等語以貽之。早謝公車。超然遠引。若無意於當世。而愛君憂國。忠義奮發。嘗値倭難。謀與諸公。倡義起旅。後於适變亦然。光海時彝倫斁絶。北望痛哭曰。無母之世。何以爲人。杜門不出。姓名不達官府。亦不見外人。及癸亥反正。羣彦拔茅連茹。而公則嘉遯彌固。介石不渝。鄭愚伏經世。與公爲道義交。適秉銓。將尉薦以致之。公聞之。手書康節謝富鄭公詩以遺之。鄭公知不可强。乃止焉。公嘗論出處之義曰。伊尹之就湯。以其有三聘之禮也。且古之君子。量而後入。身在山林。尙不能自主。况市朝膠擾之域。可保其不失本心耶。所居有水竹之勝。卽園裏架一屋。扁以洛涯。學者稱爲洛涯先生。公朝夕夷猶其中。聚會同志。講討不懈。或値山花盛開。輒相携後麓。酌酒遊詠而歸。申白原碩蕃。稱其有太和湯之意云。及其晩暮充養。德器完粹。語嘿動止。純實簡重。遠近覿德者。不覺心醉焉。公前配豐壤趙氏。贈承旨光憲之女。早世無育。墓在州東百源洞察訪公兆內。後配全州李氏。其考勵節校尉大受。孝寧大君六世孫也。貞靜仁淑。壼範夙著。公之宜家保族。孺人與有助焉。年六十八。卒于崇禎後癸未。祔公墓。子男五人。長昌後。次裕後。次仁後,克後。季興後。一女適金默。長房四男。㵑,瀗,渻,涖。三女。適全嶨,李世亨。二房二男。淰,㶅。四女適趙重呂,李夢弼,李垓,朴絢。三房四男。濎,洵,湸,渲一女適尹克佐。四房三男。𣽤,溟,澤。三女。適蔡休吉,趙胤漢,李基崇。金壻一男。學增。三女壻。權瑞,趙廷獻也。內外孫曾。百有餘人。公以出類之姿。力爲己之學。培壅充拓。卓然有立。其造詣精透之實。見於言語文字者。皆原於程,朱法門。則淵源之正。工程之深。不可誣矣。論其所成就。豈非所謂隱居以求志者歟。余於公。有同堂薰德之義。至今老白首。誦慕公不已。公之子裕後。以世之知公者。莫如余詳。屬余狀于行。謹撮其事實。略爲之排纂如右。以俟後之知德者考焉。

墓表[编辑]

進善白原申碩蕃。撰。

海東著姓。莫盛於金。而籍於尙州者。爲最顯。往在高麗時。有翰林學士成及其子應麟。至孫玢。世傳其職。名振當朝。家世德望。爭慕歆艶。以爲四世太尉。昔聞其語。三代學士。今見其人。所以推重見愛者如此。其後有曰。禮部郞將。入我朝。曰元理。禮曹判書。曰觀道。觀察使。曰淇。判宗簿寺事。贈參議。曰守億。文義縣令。贈吏曹判書。曰㳦。副司直。贈議政府左贊成。出后於判書公之弟司䆃寺正贈領中樞府事守末。寔公高祖也。曾祖諱光範。早沒未顯。祖諱彪。安奇道察訪。考諱宗善。修義副尉。娶眞寶李氏。進士宰之女。退溪先生之從孫也。以嘉靖甲子十一月二十三日。生公。公諱安節。字子亨。生而岐嶷。殊異凡兒。年八歲。在先府君廬所。以其幼稚。遺之以祭餘之肉。辭曰。此豈食肉之所哉。見者皆奇之。十歲。就外傅于明鏡堂朴公遂一之門。聰穎出衆。受書通大義。及長。從板谷成先生益聞所未聞。始覺讀書爲時習之方。一日往拜于外祖。與之講論其所讀。進士公嘖嘖不離口。仍授朱子書以誘掖之。此其平生得力之地也。戊子。丁外艱。廬墓三年。一遵朱子家禮。壬辰之難。避兵于禮安。是乃公之外鄕也。獨奉偏慈。備極艱苦。左右奉養。未見匱乏。雖在流離波蕩之中。書冊工夫。刻勵不輟。日與志學純篤之人。誦習講論。故其鄕子弟之請業求益者。亦多有之。屢中發解。每屈春官。至乙巳。始通籍于太學。因廢科業曰。我之所以逐隊於擧子者。只爲老親之在堂。而思得慈顔之一喜也。目今我齒向衰。親年益加。志已倦矣。身且休矣。曷若任分守拙。竭力菽水。以盡吾生之餘日。而樂烏鳥之私情哉。自是。益無進取供世之念。屛居絶迹。不出戶庭。未嘗以姓名達于官府。每山花盛開。登後山。引觴自酌。盡醉而歸。其亦康節太和湯之遺意歟。乙丑。遭內艱。稀年。哀毁。幾殞復甦。是亦今世之所罕見者也。嘗築室竹林之間。自號洛涯。探賾書籍。靜消歲月。以終其樂。壬申。以疾不起。是三月二十三日也。葬于本州中東面竭慕山午向之原。公先娶豐壤趙氏。贈承旨光憲之女。子女俱不育。墓在州東百源洞察訪府君壠下。後配全州李氏。乃我朝孝寧大君六代孫。而勵節校尉大受之女。以萬曆丙子十二月二十日生。歸于公。事上御下。皆得其心。壼內職事。無不修擧。而嚴於敎子。篤於撫族。大爲鄕里之所稱。崇禎癸未正月五日。因疾不起。得年六十有八。是歲三月九日。合葬于公墓。有男五人及一女。長曰昌後。娶生員李烱之女。有四男三女。次裕後。娶士人聞韶金是㯳女。生二男四女。次曰仁後。娶判决事權鍵女。生三男。後娶禹氏。生一男一女。次曰克後。娶士人李泰立女。無子。以弟興後之子澤爲嗣。季曰興後。娶士人權尙立女。有三子四女。女適士人金默。曰㵑。曰瀗。曰渻。曰涖。昌後之出。女全嶨,申烆,李世亨也。曰淰。曰㶅。裕後之出。女趙重呂,李垓,朴絢也。曰濎。曰洵。曰湸。仁後之出。女尹克佐也。曰𣽤。曰溟。曰澤。興後之出。女蔡休吉,趙胤漢,李基崇也。一未笄。金默有一子二女。男曰學增。女曰權瑞,趙廷獻也。內外諸孫合百有餘人。公性質純嘿。擧止簡重。常以恬靖自守。不喜治産。平生行己。未見疾惡於人。而遠近覿德者。不覺醇酎之自醉也。尤致敬恪於祭祀。先期營備。潔誠致齋。戒飭內外。無敢喧呶。又有內子李氏。克承公意。率禮莫愆。井井儀度。皆可師法也。觀其子孫之盛。豈無所自。而室家之和順。上下之雍睦。亦有多賴於內助之閨範云。

花巖書院事蹟[编辑]

崇禎再壬申。進士李珪林等。建議。立祠于杖屨之所。在尙州東二十里。長川百源同。

上樑文[编辑]

主簿蔡河徵。撰。

多士遐不作。仁里切薰德之忱。吾黨儘有歸。明宮侈妥靈之所。士林增色。山川改觀。惟我先生。居洛上流。冠嶺右士。年纔舞象。已登板翁之門。學如述蛾。遠接退老之緖。居喪盡制。素著大小連之稱。隨柳訪花。尋得太和湯之趣。盖其器識之超詣。恬然林壑之退藏。禮類之考據甚該。菀爲有道者所詡。權門之勢焰早謝。尤驗辨奸論眞。知百載之徽躅。昭垂宜後學之永慕。一方之公議猶在。豈幽光之終湮。爰倣白鹿之舊規。聿刱玉山之新廟。寔爲杖屨之地。益切羹墻之思。爭效尸祝之誠。將擧苾芬之禮。顧玆洛汀之一面。乃是考槃之遺墟。相議於士友間。僉議咸曰可也。以請于賢守宰。遠近皆曰允哉。面洛背邙。靈區之處勢有爀。三門四戶。光霽之風月無邊。樑翼廉阿。觀於外則儀表整勑。室堂房序。入其中而模範森嚴。山花吐蘂。倍憶詠歸之佳辰。草木含香。聿覩警咳之餘馥。謂是儒林之有慶。奚但仁祠之垂光。不日而成。闔境之老少坌集。聞風而起。同志之冠紳爭趍。莫非嘉惠之餘遺。盍與朋儕而規勉。兩丁之香火無替。克諧崇奉之方。多士之絃誦有依。益軫藏修之道。處嶺中人材之府。地稱鄒魯之鄕。接洛上活潑之源。人慕關閩之學。玆陳六偉。助擧雙虹。兒郞偉拋樑東。一帶長江流不窮。靈波遠接伊洛出。龍門臭味倘心融。兒郞偉拋樑西。甲長崔崒與雲齊。凝然特立人皆仰。千丈巖巖孰敢躋。兒郞偉拋樑南。玉立崗巒自作三。開戶試看無限趣。朝升雲霧暮橫嵐。兒郞偉拋樑北。淵岳川源不蹔息。夫子當年奚取斯。元來有本正相若。兒郞偉拋樑上。星月交輝天宇敞。若使吾人澄本源。一般淸意正難狀。兒郞偉拋樑下。地勢盤廻抱大野。多少行人閒去來。不知誰是得道者。伏願上樑之後。神鬼效靈。嶽瀆孕秀。天所與者不偶。士奮希聖賢之心。學未講則是憂。家有誦詩書之業。邪說不作。正道賴而維持。多士以寧。治化從而賁飾。一畒儒舍。永世文風。

奉安文[编辑]

師傅秋潭成晩徵。撰。

天資近道。德器渾厚。粤自髫齡。以禮自守。早從明鏡。晩事板翁。聞所不聞。大義斯通。從遊愚蒼。見推高明。考亭遺編。視以黃嬭。末年造詣。益復超邁。流離顚沛。未嘗廢工。爲悅親饗。東膠一鳴。從而自廢。志在終養。菽水盡歡。餘日講誦。衰年丁憂。不脫衰裳。生事葬祭。務盡其誠。行源純深。家族雍睦。戶庭不出。鄕黨景服。山花盛開。携友觴詠。遠慕行窩。太和之湯。沒而可祭。其在先生。鄕無善俗。士趍異裂。桑榟舊鄕。尙闕尸祝。一畒崇報。公議準發。輪焉奐焉。有飛翬翼。縟儀斯擧。爰諏吉日。衿紳駿奔。牲醴馨潔。惠我光明。庶賜歆格。

常享祝[编辑]

主簿蔡河徵。撰。

孝悌本立。紫陽眞傳。有斐君子。終不可諼。

奉安文乙巳○合享雲溪書院時[编辑]

諮議鳳巖蔡之洪。撰。

恭惟先生。禀質篤厚。內外名氏。濡染有素。早從賢師。得接緖餘。平生著力。一袠朱書。學究性理。行本孝悌。顚沛流離。一誠匪懈。晩絶榮道。徜徉邱壑。學子坌集。討論經籍。間以遊詠。問柳尋花。曾點舞雩。康節太和。恬靜自守。以娛餘年。遺風餘韻。沒世難諼。顧惟長川。桑榟舊鄕。墟墓興哀。草木含香。多士齊議。爰擧縟儀。我邱我阿。我源我池。精爽如在。左右洋洋。尙克歆顧。惠我無疆。

是歲。復還安花巖。朝家有甲午後令甲。而雲溪毁撤。故多士呈文廵相。還安舊廟。

還安文[编辑]

蔡命寶。撰。

商山巖巖。洛水洋洋。精英鍾結。篤降先生。淸粹其氣。厚重其度。薰襲詩禮。就正有道。私淑退溪。親炙板谷。淵源純正。樹立甚厚。麗澤輔仁。兼取愚蒼。爲己務實。敦篤輝光。孝經基址。朱書心肺。敬爲始終。佩一字符。言必稱聖。動輒法古。蔚乎成德。允矣眞儒。學究性命。行本孝悌。窮居養親。菽水盡歡。顚沛必是。誠動天人。衰年孺慕。老萊舞斑。及其丁憂。泣血于廬。忠孝一致。亦豈忘世。時義乖舛。遯迹无悔。昏朝夷齊。聖代巢許。素履永貞。確乎難拔。經濟煙霞。襟期風月。太和眞趣。遠慕康節。樂而忘憂。生順死安。遺風所及。祭社有年。白翁隣德。一洞建廟。移奉合腏。式遵正議。唉彼羣邪。同室反攻。在公何傷。多見沒量。不幸際玆。邦令輒下。癸甲以後。新院克毁。曷敢有越。士林嗟悼。顧惟先生。曾妥花社。玄默涒灘。刱在禁前。雲溪之故。混撤則寃。多士齊籲。官司曰咨。還享可已。舊設無疑。靈光獨尊。籩豆孔嘉。惟神無射。陟降庭止。自今伊始。永侑于玆。介我繁祉。煕我文猷。謹具事由。用伸虔告。

壬子。因道儒議。陞院號。

告由文[编辑]

副率翠陰成爾鴻。撰。

山河毓靈。篤生哲人。資禀絶異。充養且純。薰襲家庭。就正師門。紫陽遺書。如誦己言。躬行實踐。餘事文章。孝弟于家。謹飭于鄕。富貴浮雲。泉石膏肓。衡門之下。聊以棲遲。左右圖書。探硏精微。推以及人。高設臯比。討論經籍。必本性理。間以游詠。和氣冲融。行窩之興。浴沂之風。不改其樂。以終餘年。遺風餘韻。沒世難諼。顧玆桑鄕。益切景仰。曩在雲溪。爰擧合享。事變中生。移奉舊廟。有識憂歎。積有年所。輿情難遏。物理必復。幸於今秋。公議齊發。聿卜吉日。乃陞院號。廟貌維新。縟儀依古。欠典克修。士林增光。籩豆孔嘉。椒醴斯香。衿佩洋洋。怳覿儀形。尙克歆顧。惠我光明。

常享祝[编辑]

上同

學有門庭。行本孝弟。士林景服。永世不替。

丁卯。移建于玉山之下。因追享聽竹成先生,白原申先生。己丑。因朝令撤享兩賢。

告由文[编辑]

柳塘宋勛錫。撰。

猗歟商顔。賢哲輩出。天之氣數。於焉盤屈。曰惟先生。舊家世德。早從賢師。力究墳籍。一部朱書。咀嚼平生。會之心身。化及螟蛉。遺風所存。牢醴斯備。歲月寖久。甍桷圮毁。章甫興嗟。舊撤新完。工倕斷手。克日還▣。士論齊起。闕典是議。惟成聽竹。學有所自。栗牛餘緖。人稱眞儒。洎申白原。內美自修。學勤名著。累蒙旌招。繄兩先生。志行俱高。其在後學。詎無矜式。盍於一祠。並享三哲。因時修事。一列以妥。冥冥相際。洋洋如在。尙鑑微誠。永垂保佑。恭薦工祝。用伸虔告。

合享祝[编辑]

奉事朴益齡。撰。

續唱醇學。迭興吾商。敬孝根基。溫博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