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辩证法 人变地变产量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活学活用辩证法 人变地变产量变
云南省弥勒县西三公社大麦地大队大麦地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
1970年12月2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我们大麦地生产队地处弥勒县西山头上,海拔两千米,山高缺水,主产包谷。全村三百多亩老瘦地,历来单产不过百来斤。长期以来,是有名的后进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穷山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使大麦地人变地变产量变。一九六九年粮食总产二十七万斤,生产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摘掉了落后帽子。今年,在几十年少见的旱、霜、雹、洪、风五次灾害的连续袭击下,我们依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战胜灾害,继续夺得了丰收,总产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单产包谷八百多斤。

过去,我们觉得山区“贫穷”“落后”没有前途,今天我们学哲学、用哲学,感到山区大有可为。

开展科学种田[编辑]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人们都说大麦地“山穷地薄难变化”。

说大麦地“山穷”,我们承认,前后六座山,尽是石疙瘩。说大麦地“地薄”,也是事实。说大麦地“难变化”,这话对不对呢?当时我们一下子还回答不了。

后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光辉哲学著作《矛盾论》,反复琢磨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毛主席的话,使我们明白了:贫穷可以转化为富裕,落后可以转化为先进。转化的条件,就是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贫下中农说:庄稼在人管,瘦地在人盘,只要功夫到,瘦地潜力大无边。发挥了人的因素,瘦地就能变肥地,低产就能变高产。物质条件不好,人可以改变;物质条件缺乏,人可以创造。

怎样促使贫穷落后的大麦地实现这个变化呢?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促使事物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既要有变的决心,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要遵照毛主席关于“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的伟大教导,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开展科学种田。

以前,我们在办一件事的时候,爱说一句话:“管它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以为有热情有干劲就行,结果常常碰钉子。一九六四年,雨水特别多,我们想,稻谷比包谷产量高,想乘机大干一番,改田种稻。动员了不少力量,辛辛苦苦改田几十亩,把种好的包谷拔掉,栽上水稻,结果颗粒不收。为什么?一是水稻靠水养,我们大麦地水利条件一时跟不上,二是栽插太晚,误了节令。我们只凭热情,缺乏科学态度,主观不符合客观,所以失败。这件事告诉我们,苦干要加巧干,才能干好革命。巧干,就是听毛主席的话,尊重客观外界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大麦地山高坡陡,天寒地冷又缺水,要想改种水稻,一时有困难,从实际出发,应该在包谷增产上想办法。包谷为什么低产?经过分析,认识到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而反映在生产上是种得太稀。那个时候,正常年景,每亩包谷千多棵,就算每棵一两五,最多不过二百斤。我们想,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抓住密植这个主要矛盾不放。

开始,我们也没经验,就带着“种九千棵收四、五百斤”的愿望,划出六亩作实验地,兴致勃勃地干开了。一亩地就种上九千棵,用的力也真不小,可是,秋后没有多少收成。这时候,风凉话多了,有人讥笑我们说:“竹园的甘蔗搬上山,大麦地种出甘蔗了,密密展展,光吃秆秆。”我们心里很着急,鼓励大家说:“毛主席说‘失败正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胜利,只要我们下决心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摸出规律,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次试验为什么失败?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失败的原因是只顾密植,忽视了土地瘦薄这个特点。因为土“薄”,包谷发芽后嫩根长出了二寸就碰到生土层,结果扎根浅;因为土“瘦”,苗出土后从小营养不足,棵数又太密,不通风,壅根、追肥都困难,所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成了“滑秆”。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根据土薄地瘦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增施肥料、深耕、改土等农业生产措施。第二年,我们又吸取教训,在十亩经过深耕、施肥的实验地上按每亩四千棵、五千棵、六千棵、八千棵,分别进行密植,发现种六千棵的最好,单产七百斤,增产幅度较大。连续又试验了二年,证明还是种六千棵为最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稀和密是相比较而言的,过密不行,过稀也不行,因地制宜才叫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包谷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又与深耕、施肥、通风、壅土、管理等诸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就象一条铁链上的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一九六五年以来,我们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种田,反复实践,不断琢磨密植、深耕、施肥各方面的内在联系,逐步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包谷单产比过去增加了几倍,科学实验地由六亩增为二百九十亩,粮食总产连年上升。

变灾年为丰年[编辑]

七十年代第一个春天,我们大麦地大搞科学种田的气魄更大了。春节不到,全村人马开上了石白山,顶着风雪严寒,只用了二十六天,就从石疙瘩里开出了荒地一百亩,每亩施足了底肥。三月初,一百亩新开地和村前两百多亩高产实验地,都全部种上了包谷。社员们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没有想到,一场又一场自然灾害连续向我们袭来。

先是旱,包谷下种后,一个多月不下雨,稀稀拉拉出了不到一半苗。贫下中农心里象着了火,都说:“减产不是怕少分几颗,支援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要紧啊!”怎么办?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遵照这一伟大教导,我们发动群众,打井挑水,抗旱补苗,光补苗就补了两百多亩。

苗刚刚转绿,四月十二、十三两天,突然又来了一场霜,几百亩包谷全被霜盖住。下午一阵辣太阳,许多苗棵烤成了熟菜。社员们难过极了,说:“这是一棵一棵补起来的啊!”我们也很难过。但是又想,悲观可不行。紧要关头,我们做思想工作,又一次提高大家的勇气,这一次又补苗一百多亩。

霜灾过后,四月二十五日,气象预报有雹灾,我们知道得晚,动员稍迟了一点,一阵汤圆大的冰雹倾泼下来,两百亩高产地,受到很大的损失。社员们立即出动第三次补种包谷。这次补种又是两百多亩。

经过多次曲折,庄稼长起来后,六月来了一场洪灾,把低处的包谷地淹了,以后,我们又用清水把包谷头的泥洗干净。由于我们齐心协力,又战胜了洪灾。

到八月,包谷扬花戴红帽,长势喜人。没有想到,接连几阵西北风从石白山压下来,把山下包谷全部吹倒。远远望去,地上象铺了一层草席。这次损失真不小,光是折断的就占百分之二十。补是无法补了。怎么办?断的已经断了,我们就在没有断的身上作文章,增施肥料,加强管理,定叫它高产再高产。

连续五次灾害没有吓倒我们,辩证唯物论使我们越战越有信心,越战越坚强。我们体会到: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导抗灾,再大的灾害也能战胜。

抗灾,贵在一个“抗”字。自然灾害来了,你怕它有什么用?我们把灾害比做帝、修、反,对社员们不断进行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教育,社员们对帝、修、反的仇恨越深,抗灾的决心也就越大。

灾害来了,容易产生悲观的思想。经过思想发动,群众起来了,但有人还有消极情绪,认为“保产就不容易了,还增什么产。”因此,一定要抓紧做好思想工作。我们认为:在灾害面前,一分灾要用十分力去抗,不仅要争取保产,也要力争增产。发扬了“力争”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灾年就可变为丰年。

我们今年的高产实验地,原来计划亩产一千斤。花的工,用的力,都是按这个计划去努力,灾害一来,眼看高产实验地的计划要落空了。怎么办?我们重新规划指标,落实措施。一方面,我们扩大高产实验地的面积,从数量上争;一方面,我们加强管理,追施肥料,除追加底肥外,五次受灾五次追肥。人家说我们“牛”,我们说抗灾就是要有这样一股“牛”劲。俗话说:张嘴的要粮,生根的要肥。结果呢,在连续五次灾害的情况下,总产还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三十。

灾害好比反面教员,专找薄弱环节进攻你,平时工作不到的地方,灾害一来,全部暴露,这也是好事情。暴露了缺点,就有利于我们去克服缺点。比如说,旱灾暴露了我们过去重视水利不够的缺点。现在,我们就下定决心,兴修水利。洪水暴露了我们过去对小塘小坝不重视的缺点,现在我们就大力修塘打坝,变水害为水利。

在和灾害作斗争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了灾害的二重性,看到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不利可以变成有利。坚持斗争,促进事物转化,就能战胜灾害,夺得丰收。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