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活學活用辯證法 人變地變產量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活學活用辯證法 人變地變產量變
雲南省彌勒縣西三公社大麥地大隊大麥地生產隊革命領導小組
1970年12月2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大麥地生產隊地處彌勒縣西山頭上,海拔兩千米,山高缺水,主產包穀。全村三百多畝老瘦地,歷來單產不過百來斤。長期以來,是有名的後進隊。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給窮山村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偉大的毛澤東思想使大麥地人變地變產量變。一九六九年糧食總產二十七萬斤,生產上取得了很大成績,摘掉了落後帽子。今年,在幾十年少見的旱、霜、雹、洪、風五次災害的連續襲擊下,我們依靠毛主席的光輝哲學思想,戰勝災害,繼續奪得了豐收,總產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單產包穀八百多斤。

過去,我們覺得山區「貧窮」「落後」沒有前途,今天我們學哲學、用哲學,感到山區大有可為。

開展科學種田[編輯]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前,人們都說大麥地「山窮地薄難變化」。

說大麥地「山窮」,我們承認,前後六座山,儘是石疙瘩。說大麥地「地薄」,也是事實。說大麥地「難變化」,這話對不對呢?當時我們一下子還回答不了。

後來,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學習毛主席光輝哲學著作《矛盾論》,反覆琢磨毛主席的偉大教導:「一切矛盾着的東西,互相聯繫着,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毛主席的話,使我們明白了:貧窮可以轉化為富裕,落後可以轉化為先進。轉化的條件,就是人,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貧下中農說:莊稼在人管,瘦地在人盤,只要功夫到,瘦地潛力大無邊。發揮了人的因素,瘦地就能變肥地,低產就能變高產。物質條件不好,人可以改變;物質條件缺乏,人可以創造。

怎樣促使貧窮落後的大麥地實現這個變化呢?我們深深體會到:要促使事物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既要有變的決心,還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是要遵照毛主席關於「不但要有革命熱忱而且要有實際精神」的偉大教導,充分發揮人的因素,開展科學種田。

以前,我們在辦一件事的時候,愛說一句話:「管它三七二十一,幹了再說。」以為有熱情有幹勁就行,結果常常碰釘子。一九六四年,雨水特別多,我們想,稻穀比包穀產量高,想乘機大幹一番,改田種稻。動員了不少力量,辛辛苦苦改田幾十畝,把種好的包穀拔掉,栽上水稻,結果顆粒不收。為什麼?一是水稻靠水養,我們大麥地水利條件一時跟不上,二是栽插太晚,誤了節令。我們只憑熱情,缺乏科學態度,主觀不符合客觀,所以失敗。這件事告訴我們,苦幹要加巧幹,才能幹好革命。巧幹,就是聽毛主席的話,尊重客觀外界規律性,按規律辦事。

大麥地山高坡陡,天寒地冷又缺水,要想改種水稻,一時有困難,從實際出發,應該在包穀增產上想辦法。包穀為什麼低產?經過分析,認識到根本原因是沒有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而反映在生產上是種得太稀。那個時候,正常年景,每畝包穀千多棵,就算每棵一兩五,最多不過二百斤。我們想,要提高產量就必須抓住密植這個主要矛盾不放。

開始,我們也沒經驗,就帶着「種九千棵收四、五百斤」的願望,劃出六畝作實驗地,興致勃勃地干開了。一畝地就種上九千棵,用的力也真不小,可是,秋後沒有多少收成。這時候,風涼話多了,有人譏笑我們說:「竹園的甘蔗搬上山,大麥地種出甘蔗了,密密展展,光吃稈稈。」我們心裡很着急,鼓勵大家說:「毛主席說『失敗正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勝利,只要我們下決心闖,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摸出規律,就能變失敗為勝利。」這次試驗為什麼失敗?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失敗的原因是只顧密植,忽視了土地瘦薄這個特點。因為土「薄」,包穀發芽後嫩根長出了二寸就碰到生土層,結果紮根淺;因為土「瘦」,苗出土後從小營養不足,棵數又太密,不通風,壅根、追肥都困難,所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成了「滑稈」。

「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根據土薄地瘦的特點,我們採取了增施肥料、深耕、改土等農業生產措施。第二年,我們又吸取教訓,在十畝經過深耕、施肥的實驗地上按每畝四千棵、五千棵、六千棵、八千棵,分別進行密植,發現種六千棵的最好,單產七百斤,增產幅度較大。連續又試驗了二年,證明還是種六千棵為最好。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稀和密是相比較而言的,過密不行,過稀也不行,因地制宜才叫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包穀高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又與深耕、施肥、通風、壅土、管理等諸因素是密切相關的,就象一條鐵鏈上的環,一環扣一環,缺一不可。 一九六五年以來,我們用毛主席哲學思想指導科學種田,反覆實踐,不斷琢磨密植、深耕、施肥各方面的內在聯繫,逐步掌握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使包穀單產比過去增加了幾倍,科學實驗地由六畝增為二百九十畝,糧食總產連年上升。

變災年為豐年[編輯]

七十年代第一個春天,我們大麥地大搞科學種田的氣魄更大了。春節不到,全村人馬開上了石白山,頂着風雪嚴寒,只用了二十六天,就從石疙瘩里開出了荒地一百畝,每畝施足了底肥。三月初,一百畝新開地和村前兩百多畝高產實驗地,都全部種上了包穀。社員們高興地說:「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沒有想到,一場又一場自然災害連續向我們襲來。

先是旱,包穀下種後,一個多月不下雨,稀稀拉拉出了不到一半苗。貧下中農心裡象着了火,都說:「減產不是怕少分幾顆,支援國家建設和世界革命要緊啊!」怎麼辦?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遵照這一偉大教導,我們發動群眾,打井挑水,抗旱補苗,光補苗就補了兩百多畝。

苗剛剛轉綠,四月十二、十三兩天,突然又來了一場霜,幾百畝包穀全被霜蓋住。下午一陣辣太陽,許多苗棵烤成了熟菜。社員們難過極了,說:「這是一棵一棵補起來的啊!」我們也很難過。但是又想,悲觀可不行。緊要關頭,我們做思想工作,又一次提高大家的勇氣,這一次又補苗一百多畝。

霜災過後,四月二十五日,氣象預報有雹災,我們知道得晚,動員稍遲了一點,一陣湯圓大的冰雹傾潑下來,兩百畝高產地,受到很大的損失。社員們立即出動第三次補種包穀。這次補種又是兩百多畝。

經過多次曲折,莊稼長起來後,六月來了一場洪災,把低處的包穀地淹了,以後,我們又用清水把包穀頭的泥洗乾淨。由於我們齊心協力,又戰勝了洪災。

到八月,包穀揚花戴紅帽,長勢喜人。沒有想到,接連幾陣西北風從石白山壓下來,把山下包穀全部吹倒。遠遠望去,地上象鋪了一層草蓆。這次損失真不小,光是折斷的就占百分之二十。補是無法補了。怎麼辦?斷的已經斷了,我們就在沒有斷的身上作文章,增施肥料,加強管理,定叫它高產再高產。

連續五次災害沒有嚇倒我們,辯證唯物論使我們越戰越有信心,越戰越堅強。我們體會到:用毛主席哲學思想指導抗災,再大的災害也能戰勝。

抗災,貴在一個「抗」字。自然災害來了,你怕它有什麼用?我們把災害比做帝、修、反,對社員們不斷進行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教育,社員們對帝、修、反的仇恨越深,抗災的決心也就越大。

災害來了,容易產生悲觀的思想。經過思想發動,群眾起來了,但有人還有消極情緒,認為「保產就不容易了,還增什麼產。」因此,一定要抓緊做好思想工作。我們認為:在災害面前,一分災要用十分力去抗,不僅要爭取保產,也要力爭增產。發揚了「力爭」的精神,變被動為主動,災年就可變為豐年。

我們今年的高產實驗地,原來計劃畝產一千斤。花的工,用的力,都是按這個計劃去努力,災害一來,眼看高產實驗地的計劃要落空了。怎麼辦?我們重新規劃指標,落實措施。一方面,我們擴大高產實驗地的面積,從數量上爭;一方面,我們加強管理,追施肥料,除追加底肥外,五次受災五次追肥。人家說我們「牛」,我們說抗災就是要有這樣一股「牛」勁。俗話說:張嘴的要糧,生根的要肥。結果呢,在連續五次災害的情況下,總產還比去年增產百分之三十。

災害好比反面教員,專找薄弱環節進攻你,平時工作不到的地方,災害一來,全部暴露,這也是好事情。暴露了缺點,就有利於我們去克服缺點。比如說,旱災暴露了我們過去重視水利不夠的缺點。現在,我們就下定決心,興修水利。洪水暴露了我們過去對小塘小壩不重視的缺點,現在我們就大力修塘打壩,變水害為水利。

在和災害作鬥爭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充分認識了災害的二重性,看到了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不利可以變成有利。堅持鬥爭,促進事物轉化,就能戰勝災害,奪得豐收。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