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淡庵先生逸集/附錄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附錄卷一 淡庵先生逸集
附錄卷二
作者:白文寶
1900年
後敍

挽辭[编辑]

桐軒尹紹宗

佛法東方久顯行,先生奮起接。喟然引聖排邪說,卓爾知天著《踐形》。《踐形》,先生所著性理之說。爲命自今誰潤色?發矇無復仰高明。悠悠萬世重泉下,舊友從遊我栗亭

行狀七代孫見龍[编辑]

先生諱文寶,字和父,自號淡庵,又曰動齋白氏,本水原大姓,勝國時,移貫大興。肇祖諱宇經蘇州人,避讒東來,仕新羅宣德王,官光祿大夫、左僕射、大司徒,號松溪,自是圭組奕世。在有諱仲鶴,左諫議,諱光元,平章事,諱昌稷,侍中,諱思柔,翰林學士,生諱。進士,號浦洲,生諱簡美。判兵部,號月谷,諡貞敏,生諱良臣。平章事,號七松,諡文簡。諱昇平府使,娶丹陽朴氏侍中之女,卽先生之考妣也。府使公始居稷山縣,晩年隨聘館,家于寧海仁良里,子孫遂爲人。

先生生於忠烈王二十九年癸卯,姿性廉潔正直。十五,受學于權菊齋,著《易學說》。忠肅王庚申九月,中秀才科,李益齋齊賢朴石齋孝修知貢擧,李稼亭尹栗亭文敬公安輔皆同年也。王嘉其得人,賜米百碩、銀甁五十,令辦學士宴。時釋敎久行,聖學不明,彝齋白公頤正書東還。先生及李稼亭李益齋朴恥庵忠佐李樵隱仁復,首先師受,講明性理之學,一變三韓舊染之陋。戊辰,除春秋檢閱。王繫及還,憂悸損性,深居禁殿,不親政事。於是群宵幷進,賣官鬻爵,紊亂紀綱。先生掌修國史,極論祖倫安道之鏡申時用蠹國之罪。

己巳,乞暇省親,時天旱。大臣邀巫祈雨。先生曰:「燮理陰陽,宰相之職,尤當敬畏,以答天譴,豈可責雨於巫覡哉?」丙子,從毅陵,王作詩命和,賜馬,遷翰林。尋直拜正言,累遷至右常侍。忠穆王丁亥,盜入太廟,朝廷置整治都監,先生及君平、金公光轍等幷參是選。時皇后族弟奇三萬怙勢威福,姿行不法。先生下巡軍獄,杖治極嚴。己丑,遷廣州牧。爲政廉勤,因構淸風亭,制甚簡便。明年,召還除宗簿令。恭愍王壬辰,拜典理判書、政堂文學,陳疏論選法,請依司馬光十科取士之制,王嘉納之。開書筵,先生與李益齋諸公更日侍讀,進講經、史、《法言》,凡時政得失,民間利害,直言極諫。

辛丑,紅賊陷京城,宮駕播越,先生扈駕至福州。遣摠兵官鄭世雲討賊,以朴椿及次子爲佐兵,斬賊魁沙劉,大捷之。兵火之餘,國史蕩殘,朝臣議移置國史於海印寺。先生嚴斥之曰:「今寇亂甫定,不可遽移國史,駭人視聽。」因上疏,略曰:「天數循環,周而復始。七百年爲一小元,三千六百年爲一大周元,此皇帝王霸治亂興亡之期。吾東方自檀君至今三千六百年,乃爲周元之會。宜遵堯舜、六經之學,不行功利禍福之說,則上天純祐,國祚延長」,又曰:「講究天人道德之說,以明聖學」,終言佛道之害,痛闢詖淫。時數三大臣,請重營佛宇以興釋敎。先生直詆媚君佞佛、惑世蠹財之弊,且論叛臣崔濡立之罪,請轘諸都市,以示萬世。

壬寅秋,還駕淸州拱北樓,先生上箚陳時政,曰「銓注」、曰「農桑」、曰「鹽法」、曰「借貸」、曰「祿俸」、曰「租稅」、曰「商賈」、曰「恤刑」,各有條理,周詳愼密。王優批答之。錄忠謙贊化功臣,拜門下贊成事、進賢館大提學,封稷山府院君。丁未,倭犯西江,京城鼎沸。王執先生手,曰:「與卿講治道凡幾年,乃有今日耶?」先生流涕慰上。遣元帥泛海追捕,己酉亂定。先生顧謂弟文質曰:「古人云『知止不殆』,此政吾退休之日。」因乞骸歸鄕里。別構一室,顔之曰「輔仁」,關門自靖,將以爲滅景計。戒子孫曰:「臣之事君,如女之適人,一與之醮,終身不改,豈可世受其祿而有貳於國家耶?況今爻象不吉,非饕取榮名之日,其勿復仕進也。」日與門人後進,講勉孜孜,時喪禮蕩然軼墜,先生著《喪禮說》,當時士大夫皆尊尙焉。癸丑,辛禑爲大君,命先生爲師傅,累辭不就。

甲寅十二月某日卒,享年七十二。訃聞,賜諡忠簡。先生配箕城黃氏忠節公女,封郡夫人,墓在府南椒水洞坤坐之原。今失傳男長,別將,早歿。次,判尹,,判官,,散員,,同正。別將男,大護軍。判官男,散員。散員男,侍郞。護軍男常明,司直,常顯,參軍,常一,司直。四女,適懸監朴愚、庫丞申體仁、司正金孝忠、縣令南須。玄孫以下不盡錄。於乎。此下缺

史傳搜輯[编辑]

忠肅王庚申九月,登秀才科。益齋李齊賢知貢擧,石齋朴孝修同知貢擧,崔龍甲爲榜首,稼亭李穀栗亭尹澤文敬公安輔,皆同年也。上嘉其得人,賜米百碩、銀甁五十,令辦學士宴。出《歷朝榜目》

白文寶和父,號淡庵。嘗上疏斥佛,請講天人道德之說,以明聖學。權菊齋《門人錄》

始性理之學未及東方,夷俗未祛,士趨不正。白彝齋入中朝,得全書以歸。於是朴恥庵忠佐李益齋齊賢李稼亭李樵隱仁復白淡庵文寶首先師受,爲群儒倡,以明道學,使學者知吾道之可尊,異端之可斥,繼開之功,實有大焉。出《白彝齋實記》

麗氏之末,胡制命,六合霧塞,天下之無道極矣。上距之世,且二百年之久而後,其書始至于東,譬如積陰之下,陽德闖發而將亨。其能闡揚昭揭,使其道大行于世,責在吾儒之徒,而其見於史者,僅有白頤正等數人。卽從遊諸公○出退溪《易東書院記》

忠肅朝,白文寶爲史官,掌修國史。略曰:「王留五年,憂勞驚悸,損傷天性。及還國,常居深殿,忽忽不樂,不接朝臣,不親政事。由此小人幷進,與祖倫安道之鏡申時用等,專擅權柄,賣宮鬻爵,無所不至。臺諫章疏,中沮不啓,其不遭譴責於買驢幸矣。」是年遣平章事買驢等來○出戊辰史斷

又曰:「燮理陰陽,宰相職也。旱氣太甚,尤當敬畏,以答天譴,曾是不思,而徒責雨於巫覡,豈不謬哉?」出己巳史斷

白淡庵闢異端尤力焉。出《權陽村集》

李齊賢嘗病國史不備,與白文寶李達衷作紀、年、傳、志。齊賢太祖肅宗文寶達衷睿宗以下,文寶僅草二朝,達衷未就稿。南遷時,皆散逸。出《李益齋本傳》

恭愍王元年八月己未,開書筵,以典理判書白文寶、府院君李凌幹李齋賢金永煦韓宗愈印承旦、前政丞李君侅孫琦許伯等十五人更日侍讀。敎曰:「元老大臣、大夫士,輪次入侍,進講經、史、《法言》。凡權勢所奪田、宅、奴婢,積年之訟與夫冤滯之訟,其審治之。僉議、監察,是余耳目,時政得失,民間利害,直言勿諱。」出《麗史》

王還都,權置廟主于彌陀寺,設還安都監。白文寶平陽金敬直主其事,稽緩踰月,王怒督之,對以無典籍可稽。遣史官南永伸海印史庫,取《三禮圖》、杜佑《通典》至。文寶倣《通典》,又採寢園老給事朴忠語爲儀制。出《麗史》

靈昌坊金光載以前判書事母至孝,喪盡其禮。恭愍王嘉之,命有司旌其所居里。白文寶作序以褒之曰:「時喪禮蕩然軼墜,金判書能盡夫人子之至情,三年免懷之報,其道莫尙乎此。」士大夫歌詠以美之。出《勝覽》

忠穆王三年二月,盜入太廟,置整治都監。三月,杖殺皇后族弟奇三萬三萬倚勢奪人田土,恣行不法。故先生杖之,下巡軍獄,▨兩旬而死。

冬十月,遣直省舍人僧家奴,杖整治官白文寶申君平全成安河楫南宮敏趙臣玉金達祥盧仲孚李天伯許湜李承閏安克仁鄭光度吳璟徐浩田祿生。惟安軸王煦以聖旨原之,前判密直司事金光轍、前大護軍李元具以病免。帝仍降璽書,復置整治都監,令王煦判事。先是判官崔純寶三萬之事,三萬之妻訴行省理問所。囚諸公,誣加枉殺三萬之罪,至是被杖,卽姦臣康允忠河有源之謀也。○出《麗史》及《東國通鑑》

恭愍王癸丑秋九月乙巳,賜牟尼奴,封江寧府院大君,命政堂文學白文寶傅之。先是王欲以牟尼奴爲嗣,以成均直講李崇仁授書。至是王命知申事權仲和,往前政堂李穡第,會文臣議改牟尼奴。仍召侍中慶復興、密直提學廉興邦、政堂文學白文寶,議封江寧府院大君,命儒臣白文寶田祿生、大司成鄭樞等爲師傅。出《麗史會綱》

甲寅十二月,稷山君白文寶卒。文寶善屬文,性質直,不惑異端。出《東國通鑑》

白文寶淡庵,一曰動齋恭愍王初,拜典理判書,請設「十科取士」。官至政堂文學。諡忠簡出《海東韻玉》

性廉潔正直,不惑異端,善屬文,立朝多所達白。出《麗史提綱》

尹紹宗挽曰:「卓爾知天著《踐形》。」《踐形》,卽公之所著性理之說。出《田壄隱同僚錄》

白淡庵文寶和父稷山縣人。辛禑爲大君就學,王命公、田祿生鄭樞爲師。官至政堂文學,封稷山君,諡忠簡出《東儒師友錄》

編年[编辑]

高麗忠烈王二十九年大德七年癸卯,先生生。

丁巳,先生年十五,受學于菊齋,著《易學說》。

庚申,先生年十八,秋九月,中秀才科。

忠肅王九年壬戌,先生年二十,遊彝齋白公門。時彝齋公始得書而還,先生與同門諸賢,講明旨訣,爲群儒倡。

癸亥,先生年二十一,冬十二月,哭彝齋公

戊辰,先生年二十六,拜春秋館檢閱,掌修國史。

己巳,先生年二十七,時國內大旱,大臣方議邀巫祈雨。先生止之,有燮理陰陽之說。

忠惠王元年辛未,先生年二十九,春拜翰林。

忠肅王後五年丙子,先生年三十四,從毅陵。王作詩命和,先生製進《淸平詞》。王稱歎,特命賜馬,直拜正言。

忠惠王後元年庚辰,先生年三十八,哭李提學達尊提學,益齋之子,與先生有世交。

辛巳,先生年三十九,遷右常侍。

壬午,先生年四十,哭祭酒,有祭文。佚不傳

忠穆王元年乙酉,先生年四十三,出膺關東存撫使。

丁亥,先生年四十五,二月,盜入太廟,命先生爲整治都監。三月,杖殺皇后族弟奇三萬三萬倚勢恣行不法。故先生杖治之。○乞暇歸鄕,有詩云:「歸來對樽酒,家家有懸𤞟。」

忠定王元年己丑,先生年四十七,秋七月,罷整治都監,遷廣州牧。下車,嚴於律己,爲政甚廉勤。州有淸風亭而頹廢,先生捐俸增修。

庚寅,先生年四十八,冬十一月,召還除宗簿令。

恭愍王元年壬辰,先生年五十,上箚子論選法,請依司馬光「十科取士」之制。八月己未,進講經筵,與李凌幹李齊賢許伯等十五人,更日侍讀。是歲特陞典理判書、政堂文學。

辛丑,先生年五十九,冬十一月,扈駕至福州。時紅賊陷京,車駕播越,特命先生扈從。自行至福州,先生竭忠贊畫。與左政丞洪彦博、侍中李嵒,議遣元帥鄭世雲領兵討賊,以朴椿及次子爲佐兵,克勦凶魁。

壬寅,先生年六十,八月,承命如京。九月,王還都,錄忠謙贊化功臣,陞重大匡、門下贊成事、進賢館大提學、兼知春秋館事。因召對,命和《拱北樓御製詩》,先生賡和以進。繼上《興學疏》。十二月,上時政八條箚子。

癸卯,先生年六十一,五月,上恤刑箚子。八月,上疏斥佛,因乞遞,不允。

甲辰,先生年六十二,請斬叛臣崔濡立

丁未,先生年六十五,倭犯西江,人心洶懼。王執先生手,曰:「與卿講治道幾年,乃有今日耶?」先生流涕,遣元帥泛海追捕。

己酉,先生年六十七,與弟宗簿令文質乞致仕歸田。時倭亂雖平,時事大異,先生杜門自靖,戒諸子勿復仕進,命姪子𪻘書遺戒。

庚戌,先生年六十八,哭栗亭,作《墳廟記》。

辛亥,先生年六十九,撰彝齋公行狀。春閏三月二十日,分臧獲給五子。時長子已夭

癸丑,先生年七十一,秋九月,例陞世子師傅。王封辛禑江寧府院大君,命先生爲傅。先生以年老固辭,代薦門人直講李崇仁

恭愍王二十三年甲寅,先生年七十二,冬十二月卒。訃聞,王驚悼,賜諡忠簡一云文簡

雲山書院奉安文[编辑]

參判金㙆

恭惟先生,姿挺正直,操勵廉潔。妙齡登第,聯名。學究天人,文選藝閣。試論其世,適丁末。竺敎懷襄,尠不迷溺。隻手障瀾,惟公不惑。引君當道,章箚剴切。取士十科,明學六籍。俾黜功利,以杜禍福。雄鳳孤雊,衆聾瞠若。王曰嘉乃,俾出胄筵。償其功載,錫之山川。觀占玩象,遐居海堧。優遊以卒,易名忠簡。世代雖邈,彝好攸同。爰謀報社,有儼明宮。亦越惺軒,克紹厥德。同堂幷享,情禮久合。玆涓吉辰,秖薦芬苾,精爽不昧,陟降在庭。啓佑後人,惠我光明。

常享祝文[编辑]

斥邪衛道,納約匡君。屹爲砥柱,起我後人。

雲山書堂重建上樑文[编辑]

人傑鍾河岳之精,每欽聲響之不泯;地靈畜海山之勝,却歎廢興之相尋。居然築於舊疆,美哉輪於新構。恭維淡庵白先生,圭璋令質,氷檗淸標。闢佛家勝大之言,于表而不讓;陳聖人彝倫之敎,與奏而同功。正直廉淸,前史之紀載備矣;斥邪衛道,後賢之稱述炳然。亦粤惺軒白先生,名祖家肖孫,大賢門高弟。蚤承一副旨訣,《敬齋箴》之精要;猛着十分工夫,《近思錄》之親切。資麗澤於講道,月川之門;贊戎籌於臨機,龍蛇火旺之旅。家傳緖業,有是祖而是孫;山仰輿情,匪自今而自昔。蓋此黃竹里一局,實爲紫雲山名區。十折畫圖之形,便是三十六元化之洞;一望浩淼之狀,還勝七百里靑草之湖。豈徒地勝之亶然?爰有主人之相得。惺翁之琴書有托,地不秘而天不慳;退陶之詩筆竝輝,山益高而水益洌。於是乎,兩賢俎豆之典,公議足徵;同堂昭穆之倫,古禮可據。卽依庚桑子尸祝之例,謹用吳中書屛障之規。二仲登於香煙,化榛莽而顏色;四時薦於和氣,掃灰燼而光輝。俄驚百六之厄會適丁,忍見千古之靈光幷毁。玄都葵麥之感,春風助懷;白鹿荊榛之歎,夕陽增咽。諸孫益切見羹之慕,多士不忘採菽之思。乃就妥靈舊墟,新修講學遺制。取屋材於城邑,不待攻斲之煩;募役丁於村隣,益見趨赴之敏。掃舊礎而星列,依俙昔日光華;展彩屛於雲騰,怳惚當年物色。涼軒燠室,隨起居之各當;小闑大杗,任規矩之相適。夫然後尊衛之粗效,尙庶幾陟降之在玆;玆陳兒郞偉之短詞,庸助呼邪許之大役。拋樑東,滄溟旭日照心紅。先生家學元無貳,直把惺惺喚主翁。拋樑西,高臺超遞夕陽迷。隨時宴息眞功在,更向明朝孶鷄。拋樑南,靑螺秀色與天涵。祥雲瑞霱從中出,產得南州幾善男?拋樑北,屭屭巨岳參雲特。時行霖雨慰三農,萬國黎元歌帝力。拋樑上,晴天萬里奎星朗。文明初載露精華,五百年今徵瑞象。拋樑下,山簇川回只曠野。不穡不能三百廛,誰是郊祈歲者?伏願上樑之後,山川眷騭,雲物護持。周旋戶庭,體淡翁廉潔之心法;俛仰堂牗,述惺祖講磨之眞詮。而不佚乎前光,且有俟於來哲。

崇禎紀元後五周己亥三月日,後學聞韶金道和謹撰。

同門錄[编辑]

李齊賢仲思,號益齋慶州人。十五登第,二十八,受性理之學於彝齋白先生。諡文忠

朴忠佐子華,號恥庵咸陽人。贊成判三司、咸陽府院君,好讀《易》。諡文齊

李穀仲父,號稼亭韓山人。文科贊成、右文大提學、韓山伯,有性理之學。諡文孝

白文寶和父,號淡庵稷山人。十八,中秀才科,官典理判書、稷山府院君。受業於彝齋先生,明性理之學。諡忠簡

李仁復克禮,號樵隱星州人。檢校侍中、興安府院君。正大謹厚,以禮自守。諡文忠

門人錄[编辑]

金九容敬之安東人,大司成,號惕若齋

李崇仁子安星州人,密直司事,號陶隱

權思復子仁安東人,判典校,福城君

李茂方義之光陽人,門下侍中,諡文簡

尹紹宗憲叔錦州人,禮部散郞,號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