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三山志/卷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淳熙三山志
卷六
卷七 

江潮

海道

江潮

水路,視潮次停泊,猶驛鋪也。循州境東出,漲海萬里,潮隨月長,晝夜至如符契。道閩安而上,江面澄闊,別為西峽,逾於南臺,皆會於懷安,進而至湯背止,以與溪流接。白愛湋東下,(底本作「白愛湋東下」,崇抄同,庫本作「自愛津東下」。疑各有所據,待質。)縈紆數百里,危徑狹道,(底本作「危徑狹過」,崇抄同,據庫本改。)行者繭足。輕舟朝發,乃一夕可至。南望交廣,北睨淮浙,渺若一塵。(底本作「南望交塵…… 渺在之塵」,庫本作「南望交廣……渺渺之塵」,今據崇抄改為「南望交廣……渺若一塵」。)乘風轉舵,顧不過三數日。偽閩時,蠻那放椿,(底本作「顧不過三數自偽閩時蠻那放椿」,崇抄同,據庫本改「自」為「日」字。但「蠻那放椿」不可解,疑「蠻那」為「蠻舶」之誤,下文「海道」中即有「偽閩時蠻舶」句。又「 放椿」疑為「放樁(樁)」之誤,待考。)且次江岸。國初,六縣鹽舸,徑輸州倉,以達於上四郡。今福清、長樂、涵頭,歲運未嘗停。民無酤其米釀作。(底本作 「民無酤其來釀作」,庫本同,暫據崇抄改作「民無酤其米釀作」,其間疑猶有訛奪。)兩溪糯粒,舳艫相銜。歲小儉,谷價海湧。南北艦囷載,歘至城外。其諸貨寶回往,不可名計。浮於海、達於江以入於河,莫不有潮次雲。

初一、十六(午) 初二、十七(午)

初三、十八(未) 初四、十九(未)

初五、二十(申) 初六、廿一(申)

初七、廿二(酉) 初八、廿三(酉)

初九、廿四(卯) 初十、廿五(卯)

十一、廿六(辰) 十二、廿七(辰)

十三、廿八(巳) 十四、廿九(巳)

十五、三十(巳末、午初)

此潮入州城內河之候也。江潮常緩海潮三刻,至入河,則又少遲耳。(按潮一晝夜當兩至,各本皆只舉日間自晨至暮(卯、酉刻)所至之潮候。蓋夜間舟不出入城關,故不記乎?)


海道

自迎仙至莆門平行用退潮十有五:海不計裏。

〔一潮〕 迎仙港乘半退,裏碧頭。

迎仙港 源自興化三百里,合桃源水為大溪,過迎仙市,為子魚潭。三百步。歷福清黃茅墩,墩南江上三千餘家屬興化,人煙如海口鎮。其墩,溪漲、海湧,皆不能沒。合蒜溪東流,過浮山三里,合徑江入海。潮至子魚潭。徑港,源出興化縣界金支大澤,至裏洋合黃蘗山南水十里,名漁溪,過應天院;一源出黃蘗山,北過鐵場邊,北流東折,合漁溪,入徑港。南至綿亭,東出烏嶼門。又南至雙嶼頭為二,東出白嶼,西出後嶼,合於昭靈廟前,會迎仙港入海。潮至應天院前。

東:南匿、草嶼、塘嶼。 昭靈廟下,光風霽日,窮目力而東,有碧拳然,乃琉求國也。每風暴作,釣船多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其水東流而不返,莎蔓錯織,不容轉柁,漂者必至而後已。其國人得之,以藤串其踵,令作山間。蓋其國刳木為盂,乃能周旋莎蔓間。今海中大姨山,夜忌舉火,慮其國望之而至也。

〔二潮〕 過洛化洋、牛頭門,泊寄沙。多水劫。

〔三潮〕 至燕錫,泊婆弄澳。一名暴露,聲相近。

 東:草嶼。

〔四潮〕 半退至銀盞舷,乘半漲,取錢藏,出止馬門。為過淺,溯潮不克,所以必待半漲也。元豐二年嘗移海口巡檢於此。

 西:海口鎮。

海口 源出興化縣界,流為百丈溪,二百餘里,至假面,為橫路溪。即無患溪也。東流二十里,合石堘溪,至水陸院,合東溪,經福清縣河頭,瀦為琵琶洋,十八里至海口入海。潮至水陸院西。

鹽埕 歲管納海口倉七百萬斤。經南交輸懷安倉。葉庭珪《記》:埕有三等:沙埕為上,夾沙次之,泥埕為下。沙埕喜受潮信,退則易乾,實漏丘則易淋,故為上。半沙半泥,故為次。泥濕拒潮,且難乾淋,故為下。大埕一、二畝,小者半畝。大水取信,小水暴乾。蓋海水鹹鹵過埕,則鹵歸土中,日曝則鹹,乃凝白花。取海水淋之,煉為鹽。亦猶膽水浸鐵,水中自有銅性,遇鐵澀住,故烹鐵而得銅也。一月之間,大水六日,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晴明則土信可收;雨濯則土信敗矣。一年之間,惟五、六、七、八月,土信特厚,蓋烈日之功也。故舊法:六月起火,八月住火。

 東:鹽嶼、蘇嶼、鐘門。昔人沒鐘於此。潮退,蒲牢微現。

〔五潮〕 半退,過石帆洋,狀如帆。泊大、小練。二練門相去十里,無便風,停留或逾月。

 西北:松林塞。

〔六潮〕 出練門,至東、西洛止。雖近,過此無泊所。

〔七潮〕 泊慈澳。敕號慈孝洋。

 西:長樂槳過港。長樂溪源極微,大概瀦為陂湖,溢則泄而入海。

〔八潮〕 轉南交,山峙海中。港內沙淺,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為險厄。舟人多於慈澳候便,及晨潮,方挾櫓而濟。便風,則自外洋縱繂。偽閩時,蠻舶至福州城下。國朝以南交之險,遂置司溫陵,時有飄風入港者。嶺口鹽埕。於歷嶼頭、永豐、石馬、砂坑、鄭胡、閭山。歲納二百四十二萬斤。舊三百萬斤。陸運二十里,避南交之險,輸長樂倉。

 西:梅花澳 閩安鎮港。源出處州龍泉,東流經松溪、政和。一出建寧之浦城。一出於崇安。其間小溪數十,匯於建城。出南劍之東曰東溪。一出邵武之光澤,北流經順昌,至沙溪北。一出汀州之寧化,西至清流、沙縣之西,合流至南劍,與東溪合。百八十里至水口,左合古田溪。源出建寧縣界,東南流,號橫溪,至上生院,南合薦溪潭水,數里合桃溪東流至縣東北隅龍津橋,合東北溪。知縣李堪名曰潤澤。南經戴星洲、鳴玉灘、磨劍石,下百丈漈,入大溪,故曰水口。過大、小溪乃無灘,平流至猴山。右納閩清水。源自蓋平裏,合仁壽、孝順、金沙等裏小溪,土人多以小艇力勝至江口,謄於巨舟,(底本作「瞻於巨舟」,庫本同,據崇抄改。)乃浮江而下。小溪有三橋:良石、普賢、寶山,通尤溪黃洋諸場。尤小者,土民堰以溉田。次黿溪,唐大歷中,有女子浣紗溪次,為黿所食。其父哭之哀。既而得黿,乃烹以釋憤,名士多為記述。其山,源深險多,不逞民盜販茗、鹵,官莫誰何。俗號七村黿裏。次左納大目溪,次右小目溪,源出閩清界,六七十里入江。次螺女江,侯官縣西北三十里。《搜神記》:「閩人謝端,江濱得大螺一,蓄之家。每出歸,盤饗必具。乃密伺,見一姝,麗甚。遂突入問之,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也。帝哀卿少孤,遣為卿具食。(底本作「遣為卿具」,下無「食」字,庫本同,據崇抄補。)今已悉,不可止。卿宜以居糧,可使盡市,更盈。』(底本作「卿宜以居良可使盡市更盈」,據崇抄改「良」為「糧」。)言訖,化去。端如其言,資給數世。」今足跡尚存。或曰江形如螺。至甘蔗北分,數里復合,至石門南分,赤岸山尾與溈山尾相迎如門,(崇抄作「偽山尾」。)水中有石閾。過石門為馬瀆江中流,至洪塘歧為二:北行者為南臺江,納北山眾流,桑溪,自鵝鼻嶺經大坑嶺出東峰後,至茶焙浦通潮。鱔溪至浦東橋通潮。過鼓山;南行者合馬瀆江,納永福溪、源自南劍尤溪縣。西流至泉州德化縣;南流至永福洑口埕,會溪流,行七十里,合興化縣遊洋青桐溪,至重光寺前六十里,合閩清縣界水至大章六十里,合福清縣界十八溪入江。縣以西有師姑等六灘,東有太原等十灘,不為害。潮至保安裏,溯三十里至縣。金崎江、閩縣東西南七十里,昔漁者於此釣得金鎖,因見金牛,急挽至岸。(「閩縣」下各本皆作「東西南七十里」,「西」字疑衍。又,底本、庫本「漁者」下皆無「於」字,據崇抄補。又,底本作「急投至岸」,據庫本、崇抄改。)俄而鎖絕,猶得二尺許。因名金崎江。《寰宇記》:「晉康帝詔於此立廟。」螺洲,州形也。在大義西北,納龍泉坑溪。合大義江、瀨江,出西峽門,合瑯琦江。西浦溪出福清縣界,經泥嶼至瑯崎接潮。一星溪,(底本作「一□溪」,缺一字,崇抄同,據庫本補。)出長樂界,至白田,接瑯崎潮。會鼓山之派,經石馬、雞嶼洋,中有石,號師子,對方山。巨浸未嘗沒。俗謂:「水浸方山鼻,不到師子耳。」抵東峽,二十里入海。潮自西峽上者,先至洪塘;由南臺上者,差遲,(底本作「差逢」,庫本同,據崇抄改。)大潮至大若。南臺江中有洲數里。潮至鼓山分為二:南廣而北狹,由北上者,入直瀆浦;由南上者,涉洲尾,反東流而與之遇。諺謂:「南臺江水顛倒流 」,以此。

 東:劉崎、王浦、湖江。

〔九潮〕 至埕角,每歲二月,烏頭數萬,至自東海,萃於此。泊關澳。

 西:萩蘆(底本作「蘆」,庫本同,崇抄作「荻蘆」。) 連江東南四十里,有九龍江,根連鼓山。相傳,秦始皇以東南氣王,自江而南,秀拔者皆鑿之。至是得蘆根,長可數丈,朝劚暮合,終不殊。執役者夢有告曰:「鍬鍤可夕置勿收。」乃如其言。血流而絕,通水成峽。蛤沙、萬海小港、赤琦、連江港。源出古田葺洋界,(底本作「古田□洋界」,缺一字,庫本作「古田林洋界」,崇抄則作「古田葺洋界」。按,今連江縣之鰲江上遊霍口溪,源至古田縣境水流多歧,其地名有卓洋、吉洋等,皆與「葺洋」音相近,因據崇抄改。)至七猴渡之北,合小溪南流至潘渡橋。一出羅源界,號曰巖溪,南至朱令橋,合寶山院前丹陽溪,西南流至興寧廟前,與潘渡溪合,西南流,合參溪水,至峽口鎮入海。

 東:鄭崎、官嶼、雙髻焦、土花鹽場。今廢。

〔十潮〕 轉北交,聚石為灘,連接海岸,比南交差易。(底本作「北南交差易」,崇抄作「南北交差易」,庫本作「比南交差易」,據改。)泊東、西洛。

 西:羅源港。源自蔣山溪,經白塔院,至四明橋,合龍潭溪,過務前,合古弄溪,至欄頭鋪入江。又下倪南北溪,經觀前橋,至欄頭鋪前,與蔣山溪合,入松崎江,入海。潮過四明觀。廉灣、俗呼「林」為「廉」,中多林姓。南灣寨。

 東:黃土山。

〔十一潮〕 至水澳。(底本作「水澳」,庫本同,崇抄作「水灣」。)

 西:官井洋港。西源出處州龍泉界,首溪。東流百里至斜灘,過載首,合松潭溪,白沙鎮、紹興初廢。至廉首村;一出政和縣界,經麻嶺至繆洋三十里,至廉村,會龍泉溪,南流為江,過甘棠港,舊有巨石屹立波間,舟多溺覆。唐天祐元年,(底本作「唐寶祐元年」,庫本同,下文稱「昭宗詔褒之」。按,唐昭宗天復四年四月改元天祐,因據崇抄正作「天祐元年」。)瑯琊王審知具太牢禮禱於神,將刊之。其夕雷雨暴作,石皆碎解。(底本作「石皆柿解」,庫本同,據崇抄改作「 石皆碎解」。)遲明,安流如砥。昭宗詔褒之,賜號甘棠。神曰顯靈侯。三年,賜德政碑。《五代史》謂:「閩人私號」,誤。黃崎嶺。潮,東至白沙,西至廉首,各距四十里。舟行一潮至由鎮,陸行各百里。白沙溪船至斜灘。廉首溪船至繆洋。北源出政和界,至外渺程家渡,南合甘露溪、磁溪,經深浦渡,至長境、平水,分為二。(各本皆作「分為二」,審下文疑為「分為三」,待質。)潮至金垂。一出古田山谷,合周仙湖東流為穹窿溪,又東為晡溪,又東為澱尾,經赤鑒門;一出古田至遊溪,合羅源山溪至溪口村,出於三嶼寨之左;一出羅源飛泉渡,出於三嶼之右,匯於官井洋,風濤險惡,號三港口。東入於海。

 東:浮鷹山。(底本先書作「浮膺山」,復旁校改「膺」為「鷹」字,庫本、崇抄仍作「膺」字。今閩東海上尚標名「浮鷹島」,故仍從底本所改。)

〔十二潮〕 轉驢頭山,泊斗米。近有大小金澳、鹽埕。寧德縣納。

〔十三潮〕 泊桃門筋竹山。

 西:松山港。古讖:「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西源,號長汀溪。自白巖十五里,經建善寺至沙塘。北源,自赤岸澳村龍潭至大橋,經鹽埕、合沙塘而東入海。潮北行者至大橋,西行者至斗門。次西烏崎港,源出西鄉蔗洋,八十里至七溪,南流七十里至飯溪,出烏崎,向峰火入海。小船至飯溪,大船至楊門潭。

 東:三沙峰火寨。

〔十四潮〕 泊圓塘。

 西:斂港,出吉坑十里入海。怯港,俗謂「惡」為「怯」。合小溪水至上洋,五里靈峰,十里圓塘,入海。船至圓塘止。

 東:榆山。

〔十五潮〕 至錢夯頭,諺云:「錢夯頭,無風自球流。」言蕩漾也。白露門,或曰:即白水江也。白水郎停船之處。泊莆門寨前。

 西南:沙埕港。源出溫州界,至桐山東入海。船至桐山。白水江。《舊記》:縣東北百七十里。《寰宇記》:「白水郎,夷戶也,亦曰遊艇子。或曰盧循余種散居海上。唐武德中,王義童招其首領周造、麥細陵等,授騎都尉。以船為居,寓廬海旁。船首尾尖高,中平闊,沖波逆浪,略無懼怛,名了鳥」。乾符間,有陳蓬者,駕舟從海來,家於後崎,號白水仙。有詩云:「水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又云:「石頭犖確高低踏,竹戶彭亨左右聞。」嘗留讖曰:「東去無邊海,西來萬頃田。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蔡學士《雜記》:「福唐水居船,舉家聚止一舟,(底本作「楊止一舟」,崇抄同,據庫本改。)寒暑、食飲、疾病、昏婭,(底本作「昏婭」,庫本同,崇抄作「婚娶」。)未始去。所謂白水郎者,其斯人之徒歟?」

 卷五 ↑返回頂部 卷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