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三山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淳熙三山志 全覽1 全覽2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淳熙三山志目録    地理類三都㑹郡縣之屬巻一
  地里類一
  叙州
  巻二
  地里類二
  叙縣
  巻三
  地里類三
  叙縣
  巻四
  地里類四
  子城
  羅城
  夾城
  外城
  城涂
  子城坊巷
  羅夾城坊巷
  内外城壕橋梁
  巻五
  地里類五
  驛鋪
  渡
  巻六
  地里類六
  江潮
  海道
  巻七
  公廨類一
  府治
  轉運行司
  提㸃刑獄司
  提舉行司
  西外宗正司
  帥屬廨舎
  通判㕔
  職官㕔
  曹官㕔
  教授㕔
  駐泊都監監押㕔
  將官㕔
  監務廨舎
  監甲仗庫廨舎
  巡檢㕔
  巡轄馬鋪㕔
  試院
  都倉
  鹽倉
  安撫司鹽倉
  軍資庫
  公使庫
  安撫司公使庫
  安撫司抵當庫
  經總制庫
  作院
  使院
  衙院
  都税務
  臨河務
  樓店務
  修造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抽木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窰務
  船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灰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炭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巻八
  公廨類二
  啟運宫
  社稷壇
  廟學
  祠廟
  巻九
  公廨類三
  諸縣官㕔
  諸縣社壇
  諸縣廟學
  諸縣倉庫
  諸縣鎮務
  諸縣祠廟
  巻十
  版籍類一
  墾田
  户口
  僧道
  巻十一
  版籍類二
  官莊田
  巻十二
  版籍類三
  贍學田
  職田
  沙洲田
  海田
  巻十三
  版籍類四
  州縣役人
  巻十四
  版籍類五
  州縣役人
  海船户
  爐户坑冶
  巻十五
  版籍類六
  水利
  巻十六
  版籍類七
  水利
  巻十七
  財賦類
  嵗収
  他司應副錢物
  嵗貢
  巻十八
  兵防類一
  諸廂禁軍
  巻十九
  兵防類二
  諸寨土軍
  巻二十
  秩官類一
  郡守
  巻二十一
  秩官類二
  郡守封君諸使附唐至後周
  巻二十二
  秩官類三
  郡守諸使附本朝
  巻二十三
  秩官類四
  安撫司官
  州司官
  安撫司兵官
  州司武官
  巻二十四
  秩官類五
  十二縣官
  安撫司使臣
  州司使臣
  提刑司使臣
  歸明等官
  巻二十五
  秩官類六
  啓運宫官
  西外宗正司
  提刑司官
  轉運使副
  提舉常平茶事
  提舉學事
  走馬承受
  巻二十六
  人物類一
  科名唐 後唐本朝
  巻二十七
  人物類二
  科名本朝
  巻二十八
  人物類三
  科名本朝
  巻二十九
  人物類四
  科名本朝
  巻三十
  人物類五
  科名本朝
  巻三十一
  人物類六
  科名本朝
  巻三十二
  人物類七
  科名本朝
  巻三十三
  寺觀類一
  僧寺山附
  巻三十四
  寺觀類二
  僧寺山附
  巻三十五
  寺觀類三
  僧寺山附
  巻三十六
  寺觀類四
  僧寺山附
  巻三十七
  寺觀類五
  僧寺山附
  巻三十八
  寺觀類六
  僧寺山附
  道觀山附
  巻三十九
  土俗類一
  土貢
  戒諭
  謡䜟
  巻四十
  土俗類二
  嵗時
  巻四十一
  土俗類三
  物産
  穀
  貨
  絲麻
  果實
  菜蓏
  藥
  巻四十二
  土俗類四
  物産
  木
  竹
  草
  藤
  畜擾
  獸
  禽族
  水族
  蟲
  等謹案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巻宋梁克家撰克家字叔子泉州晉江人紹興三十年廷試第一授平江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乾道中累官右丞相封儀國公卒諡文靖事迹具宋史本傳史稱其為文渾厚明白自成一家辭命尤温雅多行於世今所作已罕流傳惟此書尚有寫本凡分九門一曰地理二曰公廨三曰版籍四曰財賦五曰兵防六曰秩官七曰人物八曰寺觀九曰土俗朱𢑴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議其附山川於寺觀未免失倫今觀其人物惟収科第土俗特出謡䜟亦皆於義未安然其志主於紀録掌故而不在誇耀鄉賢侈陳名勝固亦核實之道自成志乗之一體未可以常例繩也其所紀十國之事多有史籍所遺者亦足資攷證視後來何喬逺閩書之類門目猥雜徒溷耳目者其相去逺矣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淳熙三山志原序
  予領郡暇日訪無諸以來遺跡故俗聞晉太康既置郡之一百一十三年太守陶䕫始有撰記又四百五十六年至唐郡人林諝復増為之皆散逸無存者獨最後一百九十二年至本朝慶厯三年郡人林世程所作傳於世自言視前志頗究悉然不過地里人物土俗物産之大概裒次亦復缺略迄今又一百三十九年興廢増改率非舊制故闕不書者十九夫追惟往昔之事不可復記竊常以為恨至耳目所接謂未遽泯没則又不急於紀録嵗月因循忽莫省意使來者復恨之斯亦守土者之責也乃約諸里居與仕於此者相與纂集討尋㫁簡援據公牘採諸長老所傳得諸閭里所記上窮千載建創之始中閱累朝因革之由而益之以今日之所聞見厥類惟九靡不論載豈惟使四方知是邦於是為盛抑嚮古者有考焉書成為四十巻名曰三山志淳熈九年五月八日丁丑清源梁克家序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一
  宋 梁克家 撰
  地里類一
  叙州
  周禮職方掌天下之圖與其地七閩與焉七者所服國數也初夏少康封庶子於㑹稽二十世至句踐又六世無彊為楚所滅通鑑周顯王三十五年子孫播越海上七世至亡諸摇姓騶氏一曰駱氏秦始皇二十六年既并天下置三十六郡乃使尉屠睢平百越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按史記始皇帝紀二十六年分三十六郡三十二年使䝉恬破胡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東越傳秦巳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蓋在置諸郡之後史闕其年諸侯伐秦亡諸摇帥閩中兵從畨君滅秦項羽主命弗王以故佐漢伐楚髙帝五年封亡諸為閩越王王故地都冶蘇杖注嚴助傳曰冶山名今名東冶林魏黄初人當得之今甌冶池山是也唐元和八年刺史裴次元於其南闢為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即山為亭作詩題於其壁自為序大畧云場北有山維石巖巖峰巒巉峭聳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是用啓滌髙深必盡其趣建創亭宇咸適其宜勒為二十詠有望京山觀海亭雙松嶺登山路天泉池翫琴臺筋竹巖枇杷川荻蘆崗桃花䲧芳茗原山隂亭含清洞紅蕉坪越壑橋獨秀峯篔簹坳八角亭椒盤石白土谷詩各一章章六句内望京山云積髙依郡城迥㧞凌霄漢蓋始以望京名之也時觀察推官馮審為記刻石大畧言次元報政之暇燕逰城之東偏曰左衙營遂命開治化磽确為夷址去荆棘於叢薄以為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北乃連接山麓翳薈荒榛公日一往或再往焉捫蘿躡石不憚危峭轉石而峯巒出濬坳而池塘見為潭為洞為島為沼窈窕深邃安可殚極凡二十有九所聲於歌詠者二十篇蓋又有漣漪亭東陽坡分路橋乾崗岑木𠂢亭石堤橋海㨨亭松筠陌夜合亭未為詩也至大中十年亭壁之詩已無存者刺史楊發訪於邑客得其本為鑱諸碑隂而識之其後碑石埋没洎皇朝熈寧二年夏新子城役人裒土於宣毅營北將軍山下得之乃輦而置於郡中日新堂之西廡有程大卿師孟題記今存其言宣毅營即舊左衙營今廣節營也將軍山即唐望京山舊冶山也按治平圖則曰泉山熈寧圖名為將軍未詳所始經累代營造脩築山形今卑小矣然觀唐元和中猶巉峭幽邃如許則秦漢間益可知閩越王故城即此山西北孝惠三年立閩越君摇為東海王都東甌應劭注東海曰在吳郡東南濵海徐廣注東甌曰今之永寧也永寧即今永嘉師古曰今泉州葢指福州非也吳王濞敗子駒亡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屢勸擊之建元三年閩越圍東甌帝遣嚴助發㑹稽兵浮海救之閩越聞風而遁其年東甌舉國徙江淮六年其王郢擅擊南越嚴助傳閩王以八月舉兵於冶南葢兵已離所都由南路以往復遣王恢韓安國兩道擊之弟餘善鏦殺郢遣使者上符節請所立嚴助傳云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詔餘善意欲漢立之耳漢以繇君丑獨不與謀張晏曰繇邑號使立為繇王奉亡諸祭祀餘善威行國中民多屬遂竊自立為王帝聞之因立為東越王漢只封丑王繇邑以奉閩祀有意於郡縣之矣及餘善自立以繼郢乃因而封之按司馬遷作東越傳總閩越東甌為名立為東越王者盡王此閩越東甌之地也自秦以㑹稽郡之南皆為閩中郡漢髙惠始分為二建元三年東甌既徙江淮其地無所屬閩越併有之至此乃盡以封餘善故曰東越王班固漢書用遷之文乃以東甌請舉國徙中國改為東越請舉國徙中國其名始不辨矣盖漢惟有東越南越此則東越其統名也與繇王並處既立餘善亦不廢繇王故曰與繇王並處元鼎五年餘善請從擊南越不至漢將請伐之兵臨境乃反朱買臣傳時東越數反覆買臣因言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澤中今發兵浮海直指泉山可破滅也是時元鼎六年餘善之立已二十五年矣買臣故言舊時東越王只守泉山之險今乃去之而南可直指其巢穴而取之蓋謂所都之地顔師古曰即今泉州之山謂福州也自隋文平陳改豐州為泉州唐開元置福州折衝亦號泉山府兵皆即今甌冶山為名爾唐裴次元作天泉池詩題其山亭云魚鱗息枯池廣之使涵泳䟽鑿得䝉泉澄明覩秦鏡今山下猶有泉一泓紹興間薛殿撰弼創泉山堂其側蓋識古也舊城在此山西北越王山之南越山寺記乃云山本泉山因遷今城乃指故都以越王名之非也後之人又不詳究始末以餘善與丑為共王其地疑各别在一處有以泉山為在蓮華山下有指鼔山為説皆失之買臣言更徙處南去泉山五百里即所謂泉南猶言冶南也泉山堂側有龍王祠王参政之望因禱雨獲應更名喜雨詔朱買臣與韓說出句章今慈溪浮海東徃楊僕出武林今錢唐王温舒出梅嶺今䖍化越侯出若邪白沙今㑹稽有若邪溪擊之漢時東越四境民物稀曠史言守武林田餘干入尋陽可見矣元封元年入東越繇王居股殺餘善以其衆降帝以其阻悍數反覆改封居股東成侯萬户漢表東成在九江郡遷其民江淮間遂虚其地或竄山谷後稍稍出因自立為冶縣前後漢及晉以来地理志並無此縣名前漢志雖有治縣疑是冶字然考之後漢志乃是章安今台州臨海縣地也惟晉志云武帝滅之徙其人名為東冶舊唐志云其逃亡者自立為冶縣得之漢置㑹稽南部都尉於塞上以禁備之治回浦鄞縣南囘浦鄉漢邊縣有障塞尉掌禁備𦍑夷犯塞者自武帝既廢東越遂於塞上置治縣以處近境之民又置回浦以為南部都尉治所故前漢志此兩縣最在㑹稽郡諸縣之後顔師古注治縣曰本閩越地注回浦曰南部都尉治是也治縣在今臨海舊東甌地閩王郢至餘善皆得而有之又秦統名為閩中謂之本閩越地可也而宋書志沈約所作乃引司馬彪云章安故冶地然則臨海亦冶地也又引張勃呉錄云閩越王冶鑄地蓋以治字為冶字後人因之遂以漢甞置冶縣於此且無諸都冶摇都東甌自是两處若置冶縣豈於東甌界中又冶今州治去臨海一千二百里若置縣在此其界至臨海則前漢表縣大率方百里又安得一縣如此之逺乎况治縣始改為章安續又分章安南為永寜不將永寜介乎其中而南北斷為兩境皆名冶縣故今前後漢志及唐元和郡國志皆作治字宋志又云後分冶地為東南二部都尉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此固後漢至呉時所分呉時多指東越之地呼為東冶故云爾以為漢甞置冶縣於此則誤光武時罷都尉時遂廢回浦縣後復置南部建安元年孫䇿令永寜長韓晏領南部都尉將兵討東冶時方立此名及晏敗以賀齊代之八年始置府于建安建安初始有候官等五縣舊記謂光武以為東𠉀官未見其據建安元年孫䇿渡浙江㑹稽太守王朗浮海奔東冶候官長商升不納頼虞翻説之乃為起兵䇿復遣將擊之是時縣皆豪傑自立可知也未幾升降於賀齊建安南平漢興三縣復反又其後東冶五縣反四縣名見前其一史闕書自孫氏時五縣既平始隨立為縣或者乃以遁逃者出漢復立為冶縣亦誤矣呉景帝時置曲那都尉領謫徒造船於此舊記開元寺東直巷呉時都尉營號船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永安三年置建安郡治建安候官屬焉時建安屬縣呉興東平建陽將樂邵武延平建衡元年李朂從建安海道擊交趾太康三年始以候官為晉安郡嚴髙為守初治故都遷今城縣八原豐新羅宛平同安候官羅江晉安温麻𨽻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漢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史時東越已虛矣呉時以丹陽郡為刺史治所今建康晉因之元康元年𨽻江州時以疆土曠逺統理尤難分置江州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七郡荆湖之武昌襄陽安成三郡置刺史治所初在豫章咸康六年移治潯陽今江州泰始四年改為晉平郡舊記云元嘉中改晉平攷宋書無縣五按宋志晉安太守領縣五𠉀官原豐晉安羅江温麻而無新羅宛平同安者併省也或以為是時析置南安郡非也宋志即無此南安郡其晉安縣即今南安之地故知是併省尋復故宋書晉安王子勛敗遂改為晉平以封休祐似嫌其名稱六年休祐死明年徙其十三子於晉平齊建元四年封王子懋為晉安王相距十餘年史闕更復梁天監中置南安郡以晉安縣地置時始置龍溪縣遂以晉安縣為南安郡而屬焉按隋志梁武帝天監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其後頻事經略開拓閩越謂此普通六年遂以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屬東揚州先是宋武帝惡江州彊大常欲分之孝建元年因討平臧質遂分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㑹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為東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治所在㑹稽至是遂以三郡屬之從其近也陳永定初升為閩州領三郡始為刺史治所時以陳寳應為閩州刺史天嘉六年州罷以寳應敗故廢還屬東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光大元年復升為豐州隋開皇九年平陳改為泉州廢建安南安二郡來屬大業初改為閩州三年改為建安郡治閩縣縣四閩建安南安龍溪武德元年改為建州四年移建州于建安是時閩縣屬建州六年析置泉州舊唐志云貞觀初為泉州非也四年移建州五年以南安為豐州六年置泉州宜以新唐為正縣五閩𠉀官長樂連江長溪八年置都督府領建豐三州寰宇記云武德四年為豐州置都督領泉建潮㑹要云武德八年改為豐州都督府按新唐武德四年未有泉州五年始置豐州於南安寰宇記年與州名及所領皆誤㑹要州名誤冝以元和志為正貞觀初𨽻嶺南道廢豐州来屬縣六萬安今福清聖厯二年置景雲二年改為閩州都督府是嵗六月分天下置汴齊兖魏冀并蒲鄜涇秦益綿遂荆岐通梁襄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越安潤洪潭二十四郡都督閏六月置按察使七月停新置都督府是時二十四郡都督之命並不行惟閩州都督乃是嵗正月指揮不在停廢之列領泉建漳潮五州先是垂拱二年析置漳州聖厯二年以舊豐州為武榮州是嵗以武榮州為泉州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都督府或曰以董奉福上名十九年置泉山府兵治平志按察使席豫奏福泉等州山洞僻逺江海廣深請於福州置上折衝府兵千二百人二十一年置經略使治平志有八月十二日𠡠二十二年以漳潮歸嶺南督泉建汀四州二十一年置汀州天寳元年改𨽻江南東道尋改為長樂郡改刺史為太守仍為長樂經略使縣八古田尤溪復領漳潮二州十載復以漳潮歸嶺南舊記云二年非至德二載置經略軍寜海軍乾元元年改為都防禦使兼寜海軍使復為福州都督府改太守為刺史置防禦使以治軍事刺史兼之上元元年升節度使領州六舊記云代宗時領温州治平記云寳應元年袁鼂反攻陷台温明三州李承昭率兵破之遂以温州来屬未幾歸越州按唐書台州人袁鼂僣號改元寳勝李光弼遣將破之于衢州廣德二年鼂伏誅免越州今嵗田租之半三州給復一年其間来屬未詳何時縣九永泰析𠉀官尤溪置大厯六年罷節度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以潮州歸嶺南乾符五年黄巢入閩焮蕩幾盡中和四年陳巖逐其帥鄭鎰自稱觀察使光啓二年王潮據泉州巖表為刺史巖卒其婦弟范暉自稱留後驕暴失衆心衆道潮以來潮遣弟審知攻之景福二年入福州乾寜元年授潮觀察使三年唐表作四年升為威武軍拜節度使四年卒潮自光夀南渡由贛川入漳浦據泉福十二年葬晉江審知立初潮未至民謡曰潮水来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至是騐開平三年封閩王縣十乾化元年以梅溪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為閩清縣貞明六年升為大都督府唐同光三年卒子延翰立天成元年偽建國稱大閩國王十二月延禀殺延翰推延鈞為節度觀察留後長興四年僣號改元龍啟升為長樂府縣十四是嵗以羅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為羅源縣感德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為寜德縣歸化場為德化縣建州永順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為順昌縣咸屬子繼鵬為尹清泰二年繼鵬弑立改元通文晉天福四年朱文進等害之季父延羲立改元永隆明年延政始貳後三年延政僣號於建州國號殷以將樂為鏞州延平鎮為鐔州開運元年文進殺延羲自立晉因授以節度國人尋殺之迎延政於建州明年延政稱閩王以福州為東都領州七縣十三是歳析出順昌子繼昌留守列校李仁達殺繼昌立僧卓巖明雪峯僧莆田人未幾殺之自立其年延政為南唐所滅光啟二年丙午入閩有神僧黄涅槃人就問之僧云騎馬來騎馬去滅之明年嵗復丙午蓋六十年乾祐元年仁達舉國歸呉越縣十一是嵗改鐔州為劒州以尤溪𨽻之三年又以徳化歸泉州廣順元年改為彰武軍避周太祖名今法祥院有建隆三年石闕殿記功德主上軍散兵馬使充彰武軍省勾院使徐廷鎬迨我皇朝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復為威武軍領州六軍一鏞州失所廢年月是嵗析建州之邵武為邵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四年領軍二是嵗析泉之莆田置興化軍六年縣十二是嵗析閩縣九鄉置懐安雍熙二年始為福建路嘉祐四年帶鈐轄大觀元年升為帥府四年罷建炎三年復升為帥府自太康置守至今淳熈八年凡九百年考占星土蓋斗牛須女之分也周禮以經星十二次辨九州之地以觀妖祥内呉越屬星紀前漢志謂交趾南海等郡皆其分野志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為呉越特言其大界也非止謂本州廣輪之數具列于後
  東西四百五十里  南北五百七十八里
  東南西北四百九十四里 東北西南干八十里東百九十里至海
  西二百六十里至界首又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南百七十八里至界首又六十三里至興化軍北四百里至界首又百三十里至建寧府政和縣東南二百八里至海
  西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四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
  東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三百二十里至温州西北二百八十六里至界首又百十八里至南劍州







  淳熙三山志巻一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
  宋 梁克家 撰
  地里類二
  叙縣
  閩宅東南負山而䑛海由建劍至嵩谿巖壑夾駛不留其間州縣若鎮雖僅啟廓竟不能容與十數里道出甘洲山川揖遜乃百里如掌海潮漲鹵至東峽激淡潮而西脉絡敷貫委蛇詳緩州治其中有中州氣象縣十二瀕海七福清距海六十里長樂二十里閩五十里連江二十里羅源十五里寧徳縣東長溪十里依山三古田閩清永福挾江二𠋫官懐安按國初吏部格户二千以上為望千五百以上為𦂳千為中五百為下今中縣併主客户皆萬以上姑以建置先後為次云望閩縣州東南隅閩越故都冶漢末為候官吴屬建安晉太康三年置晉安郡省典船校尉立原豐置原豐縣郡治在焉候官仍舊隋平陳郡廢改縣曰原豐與候官俱為原豐開皇十二年改為閩至大業初置郡復治閩縣偽閩龍啟元年長興四年改為長樂三年仍舊永隆三年天福六年又為長樂四年仍舊
  東西九十三里  南北八十里六十步
  東連江縣界九十二里
  西候官縣界一里
  南福清縣界八十里
  北懐安縣界縣治後絶河
  東南長樂縣界七十五里
  西南懐安縣界十七里
  東北懐安縣界二十里
  西北懐安縣界一里
  十二鄉三十七里
  鳯池西鄉縣東南舊名䨇桂鄉有都尉聨榮上仁棠隂崇賢五里今併為崇賢
  崇賢里縣治在城
  鳯池東鄉縣東二十里舊無東字有清謹新昌與今三里為五今併焉
  歸善里前後嶼
  皷山里阮洋 魁﨑 磕下石劒山石如劒痕臨江
  桑溪里獵嶺
  晉安東鄉縣東七十里舊無東字
  海曲里湖江山在海中
  合浦南里浮﨑 洋嶼猴嶼 閩安鎮
  北里舊名海濵里 鐡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殷嶼 翁﨑
  海畔里王晡山海中 海雷石波濤所穿其下成竅風摇則訇然有聲
  晉安西鄉縣東五里舊名靈芝有清平永樂習賢暨易俗孝義為五里今併為三里閩越王郢塜縣
  東田鄉

  孝義里鷓鴣 秋竹鵝鼻嶺
  瑞聖里大乗前 竹嶼 横嶼
  易俗里舶塔頭 東嶽前 奉真橋元豐三年道士顔象環作 草參亭橋靖國年作 茶園山王延禀為王仁達敗奔之茶山館舊閩縣尉廨也崇寜三年勅以常平錢置漏澤園遂於此創今為東禪菜園即鷄公巷口也
  髙蓋南鄉縣南十五里舊無南字有仁德方勝與今三里為五今併焉
  時昇里舊龍政里 浮橋頭 下渡
  仁豐里蓋竹 髙蓋仙人井
  光德里髙湖
  髙蓋北鄉縣南十里舊鳥石鄉有周鼎下惟令徳與今二里為五今併焉
  加崇里王坂洋横山頭 河口 鳥石洋上中下航釣龍臺閩王時江邊號新市堤翁承贊還朝審知餞行於此
  髙惠里木道 河口五龍塘
  崇善東鄉縣南七十里舊名希福東鄉凡四里
  還珠北里扈嶼
  南里横嶼
  榮繡里麻溪舊名西集里淳祐戊申待制侍𭅺陳公瑄為鄉帥告詞云榮哉此行何殊晝繡知閩縣師輿從士民之請立榮繡坊于大義盖陳氏世居此地鄉貴觀文殿學士毅齋鄭公性之書扁里遂以榮繡名
  方嶽里
  崇善西鄉縣南七十里舊名希福西鄉有永慶慕賢與今三里為五今併焉
  待仕里塔林方山
  清亷里叚塘虎
  靈岫里館前劉嶼
  開化東鄉縣東九十五里舊無東字有受善里與今二里為三今併焉
  光俗里營前 籌崎竹嶼
  至徳里洞江澧瀆
  開化西鄉縣東南三十里舊温泉鄉有歸化崇信與今三里為五今併焉
  歸仁里盧螺石步
  永福里舊永安里城門山
  髙詳里
  贊賢鄉縣南百里
  紹惠里琅琦
  欽仁里蕉溪
  歸義里蔗崎枕嶼
  積善里青布苦竹
  安仁鄉縣東十七里
  接賢里白浮
  仁惠里城門 龍泉坑 盧下
  永盛南里石鼈後為雷所震斷之今半猶存
  北里舊勝殘里 磕下 勁竹石山有自然井水甘美
  開化里洋下 連坂 林浦邊 郡﨑 上下董
  望連江州東北九十里舊記百六十里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晉志宋志皆有温麻縣隋開皇中省入閩縣唐武德六年復析置其年改為連江以縣治連接江水故名崇寜三年尚書省以係萬户擬差京朝官知
  東西九十五里  南北百十五里
  東海二十里
  西懐安縣界四十里
  南閩縣界二十五里
  北羅源縣界四十五里
  東南海三十五里
  西南閩縣界二十五里
  東北羅源縣界百二十里
  西北懐安縣界九十里
  七鄉舊五鄉二十四里
  寧善鄉縣東南四十里舊有豐邑後併
  欽平上里東塘村
  下里白沙浦 通津橋初梁石為歩中流以舟濟號中濟政和甲午為十八梁
  崇德里桑嶼 東路 上下竽塘在海中闗嶺 蛤沙 北交舊有鎮今廢大小亭山昔黄氏兄弟載寳没於此遂二處立廟
  永福鄉縣南二十四里
  新安里荻蘆
  安慶里赤沙渡 赤沙館 鄭﨑
  永貴里舊有上下里亭併 船歩渡 荻蘆寨有渡 二沙鎮今廢 後浦
  太平鄉縣西四十里
  光化里羅崙渡潘渡
  清河里
  臨江里泗口 ⿰冫昜 -- 湯洋 長圓盧溪舊有北嶺鎮後廢
  安仁里上屯 東岸 白岩 中屯 陂西 天鑿長溪 下屯 菜洋 東岸渡 七猴渡
  名聞下鄉縣西北七十七里
  安義里辛洋溪 丹洋下屯洪路
  中鵠里南坂山 黄岩村 舊名通化唐張瑩嘗有詩一箭不中鵠五湖歸釣魚景德中以更里名
  敦賢里翠林山
  安定里洋尾東充
  名聞上鄉
  加賢里九彎溪西際
  下里麥浦
  進賢里東塘黄坑
  歸仁里舊屬太平鄉米令橋頭
  五賢上鄉縣東北百五十里
  集政里上洪 白鵠 下亷 麻村 臨海
  安德里状元坊以鄭侍講鑑兩優釋褐名
  招賢下里舊不分上下里峽口鎮今廢
  五賢下鄉
  保安里甆窑管瀆
  建興里浮曦赤石村
  招賢上里
  望𠉀官縣州西南百步唐武德六年置治州西江岸水陸三十一里貞觀五年省入閩縣長安二年析閩縣西十二鄉復置貞元五年洪水漂壊後團練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州城元和二年省五年復置先是同長樂省仍置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徴民不便遂復置偽閩龍啟元年改為閩興以長樂為𠉀官三年皆復舊
  東西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九十里
  東閩縣界五十步
  西永福縣界八十里
  南閩縣加崇里二里
  北懐安縣﨑山界五里界首至縣二十里
  東南閩縣寜越門一里
  西南永福縣笻溪村五十里界首至縣五十里東北懷安縣界二里
  西北閩清縣仁溪埕百里界首至縣三十里
  十鄉五十里
  桂枝鄉縣西南二里以唐陳去疾登元和十四年科第改名劉若虛作陳淑唐登科記無陳淑有陳蜀
  閩縣人

  榮親里舊名延福咸平五年劉若虛登第授大理評事知温州永嘉縣解任歸鄉時王父母父母俱無恙謝侯泌因改今名以寵之若虛自記仍賦詩
  聚星里城内
  永平里城内
  東孝悌鄉縣南八十里舊無東字
  安平里陳湖
  馴翬里小目溪
  永欽里栁橋
  處仁里舊屬桂枝鄉
  孝順里城西草市
  美宅里祭酒嶺俗呼為進酒湛温光州人事王延翰官至御史大夫國子祭酒時延禀守建州與延翰有隙遣使覘之延翰命温徃餞因鴆之温歎曰脣亡則齒寒吾寜以一身代萬人肝腦塗地引巵獨酌斃于嶺下
  西孝悌鄉縣西百里舊修文鄉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名里赤岸
  惠化里赤岸
  齊禮里塘岸
  招賢里石門
  順平里石門
  勝業鄉縣西十五里
  新安里瓦埕
  孝成里新道 玊山宿猿洞之西南偽閩望祀之所
  正節里廊迴
  方興里後塢
  方樂里洪塘
  修仁鄉縣西南七十里
  永康里横棣
  遷蝗里南嶼
  綏平里坎下
  靈鳯里髙﨑
  海平里曇﨑
  永安鄉縣西北百六十里
  嘉祥東里大湖洋
  西里白沙
  保安上里大目溪 崇慶院前豐澤潭相傳有龍二年一興興則暴雨漲溪衝梁突岸乃以鐡䌫䌫之上鑄鐵佛縫鏬皆藏鐵自此不為患
  下里䝉溪
  永興里黿村
  清化里黿村
  守仁里仁溪湯溪
  石門鄉縣西北八十五里
  九功上里甘蔗
  下里甘蔗
  歸德里唐舉
  萬安里彭蜞
  東太平鄉縣西北百二十里
  興禾里嶼頭
  東安里黄沙嶺
  安仁里雷峯湯院
  加川里後尾
  疇川里後尾
  西太平鄉縣西北百二十里舊原豐
  仁德里大小若
  旗亭里
  志節里
  惇和里
  永寜里己上四里地名候官鎮
  五芝鄉縣西南百里舊令善鄉
  閩光里方輿記月嶼出蟟蛤號蟟沙
  清政里舊曰貞正避仁廟諱改 白鶴
  三秀里黄岸江口
  新興里古靈
  吉壤里龍湖
  望長溪縣州東北水陸五百四十五里舊記八百五十六里武德六年析連江置尋省以為寜逺鎮長安二年復置縣南有溪數十里通海寜逺故城遺址今尚存或言長溪唐嘗升為松州按舊唐志武德中括州管松嘉合三州七年廢松州為松陽則長溪未嘗為松州也
  東西八百四十五里 南北六百三十里
  東海十里自海至榆星嶼二百里
  西建寜府界二百三十里界首至政和縣百七十里南海百里
  北處州界三百六十里界首至龍泉縣三百里東南海十里
  西南寜德縣界百五十里界首至縣三十五里東北温州界二百里界首至平陽一百里
  西北處州界四百里界首至縣三百里
  四鄉二十二里
  勸儒鄉縣東北 唐林嵩登乾符二年第觀察使李晦表請改鄉里因勅賜今名
  擢秀里赤岸 鹽埕 文翁橋 飯溪 沙江渡 龍首橋 三沙峯 火寨
  望海里斂村 太姥山 文村 三陁九嶺益溪大小圓塘 白露 鹽埕六十六竈遥香里白林橋 翁潭 王孫 鴈溪 三尖
  育仁里南北鎮 後埕沙埕縣四里
  亷江里桐山 駱駝嶺 百秤
  靈霍鄉縣西南六十里
  萬安里大小黄沙 獅頭 鹽埕與擢秀里百二十五竈 金波橋 宣化橋 戢田 縣北龍首山西脇有清泉病者飲輙愈
  温麻里石背 東灣 鹽田
  柘陽里蓋竹 蟬洋重魚 羅浮
  沿江里古漏 蘓洋大流港
  秦溪東里東屬 下盃 才良
  西里大小籰 黄﨑 深浦
  永樂鄉縣西北二百里
  仁風里龍臯 茜洋 黄蘭秦溪口 白沙 大海
  西興里白沙 亷村 薛家坂唐進士薛補闕令之所居其孫芳杜為人正直既死鄉人為立祠與令之同祠立亭曰清風
  欽德里繆洋 雞嶼 牛嶺
  平溪里大小魚溪 西溪麻竹 斜灘
  歸化東里察洋湖邉
  西里松潭溪船潭
  安東鄉縣東南九十里
  安民里縣南十里地形飲海中作蜂要東名上限西名下限徃甞截之通潮以不能而止嵗春夏交有跨魚掩至其積如山 鹽埕 沙舌髙平山俗傳葛洪嘗游其上有丹鼎丹竈
  新南里吒﨑 舊有浙津驛在八尺琅玕頭今廢
  新北里南北爐坑 虎曲 虎跳嶺
  連海里蚶硯石 苦竹 濵海之民多滬業輿地志海濵漁捕張兩翼潮上即沒以取魚謂之滬業
  招賢里舊無 上下角 西𦥑 蠣澚大小金鹽埕同安民里輸寜德縣
  緊長樂縣州東南百里曽師建記百二十里潮信也武德六年析閩縣地為新寜縣在敦素里平川距今縣十五里尋改為長樂上元元年防禦使董玠以其卑湫移治呉航頭元和三年省入福唐縣五年復置偽閩龍啟元年改為𠉀官縣三年仍舊永隆三年改閩縣為長樂長樂為安昌明年仍舊
  東西百二十里  南北六十五里
  東海澚三十五里
  西閩縣界一里水路百二十里至縣
  南福清縣界五十里
  北山外大海去連江縣界百二十里
  東南千零里至東洛水路百二十里
  西南泉元里至尤嶺三十五里福清縣界
  東北新開里至當西澚水路百二十里外連江縣界西北賔興里至閩縣苦竹溪小路十五里
  四鄉舊七鄉三十二里
  善政鄉縣西一里併永泰鄉為之亷風建興崇德敦素崇賢舊屬永泰
  賔賢里舊徳致里因鄒異中經明行修科改河南臨水渡 出首石 縣主山髙二十餘丈廣數十里中有泉四望皆水也又名四水口 縣驛縣南十五步 臨水驛縣西一里吴航頭相傳夫差略地至此未必然
  逍遥里黄彈嶺
  進賢里桃坑源出董平山
  亷風里董平山
  建興里距海半里
  清平里沙坑距海半里 縣濵海處多沙風颺蜚積小成坡大成山嵗嵗遷徙無定撲面眯目無所不至而米榖飲食中殊無之亦異也
  崇德里北湖距海三里
  敦素里舊縣治距海五里
  崇賢里晁石
  仁義里穫溪橋源出大山陽流入演江潭闊九里深十一丈東流二十里入海昔有二龍起於江中白歸山陽則白龍潭也黒居山隂則祥雲潭也有人於潭側獲卵殻大如斗
  昌化鄉縣東南十里併依徳鄉為之海濵崇化良田千零舊屬依德
  絃歌里石梁
  海濵里東石
  崇化里流水
  良田里江田
  千零里社下 鍾門驛今無
  崇仁里湖東
  和風里何下雙髻石
  招賢里竹□
  永勝里干歴
  二難鄉縣西南五里舊崇丘郷以潘循潘衢同發祥符元年第改後併安時鄉昆由依福靈石泉元歸
  義里

  同榮里疑更歸義為之 參溪破石潭下有石柱廟摶紗潭深不可測嘗有以紗一摶測之不至其底
  崇丘里大邊洋門
  信徳里小邊
  嵩平里白□
  上三里舊屬閩縣咸平二年以煎鹽之鄉與閩縣惟界一嶺私販叢至踰境即非所部閩之弓手倉卒莫至遂以隷之
  泉元里石尤嶺白岩山
  依福里前曽村
  靈石里小門
  昆由里百石堰 黄新潭嵗旱雩之昔有巫者妻漚麻潭側見黄龍首藉其上馳以告其夫夫以告縣往祈之俄而大雨
  芳桂鄉東北二十五里
  新開里梅花村
  方樂里東皇村
  大宏里以林慎思中宏詞奏名 大石渡橋
  萬安里相村 祥雲潭舊名𤣥雲祥符中避聖祖名改旱禱即應
  敦化里古爛嶺




  淳熙三山志巻二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三
  宋 梁克家 撰
  地里類三
  叙縣
  望福清縣州東南百二十里舊記百七十七里唐聖厯二年析長樂南八鄉置萬安縣因鄉為名天寳元年改為福唐梁開平二年改為永昌唐同光元年復為福唐偽閩龍啟元年改為福清或曰晉天福初改為南臺縣攷未見
  東西百二十里  南北百四十七里
  東大海五十里
  西興化軍百丈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南大海百二十里
  北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二十五里
  東南海
  西南莆田縣縣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東北長樂縣薛田嶺分水為界五十里
  西北閩縣常思嶺分水為界六十五里
  七鄉舊十鄉三十六里
  太平鄉縣東五里舊有龍興崇賓里後入永東永西海壇三里
  永東里通海橋俗名河頭舟楫所萃天聖五年以木為之元祐中増十三間名坦履紹興中知縣黄童以橋南勢卑増築八梁
  永西里
  修仁里舊屬永樂鄉
  海壇里海中間八百里户三千
  萬安鄉縣西南四十里舊有文秀鄉以翁諫議承贊得名嘉祐省𨽻萬安
  萬安里
  新豐里舊屬太平鄉
  靈徳里
  蘇田里舊屬文秀有裏外今併萬安橋 鐵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光賢里舊屬文秀鄉翁承贊之居
  安香里舊屬文秀鄉相傳雪峯真覺僧歸莆中囊山僧妙應迓之舉香問訊
  崇徳鄉縣東南五十里山亭鄉舊有遵義遵教靈瑞時和里今併附近諸鄉
  欽唐里
  惇和南里舊有惇和北里今併
  歸化北里
  安夷北里舊屬山亭鄉
  拜井里閩王審知築占計洋鑿井無水拜而得之
  安夷南里舊屬山亭鄉
  孝義鄉縣南二十五里舊有萬夀桑里後併
  栖仁里
  江隂里舊屬崇徳鄉
  臨江里徑江躡雲橋元豐初作名鼇江橋政和五年為亭淳熙初改今名
  南匿里舊屬萬安鄉
  歸化南里舊屬崇徳鄉
  長東鄉縣西四十里舊有長樂西鄉此為東鄉後併西鄉此遂去樂字
  文興里舊無
  清元里舊半屬西鄉
  永夀里
  新寧里舊屬西鄉有裏外里今併
  方興里
  感徳鄉縣東二十五里舊有鱣庭里今併
  仁夀里
  潯洋里舊屬孝義鄉
  新安里
  方成里
  永賔里
  方樂南里舊有北里今無 龍江橋闊五里中浮六丈政和中増四十二間林舍人遹記以連滄巨浸名劉提刑嶠改名永平紹興中林少卿栗改今名
  永樂鄉縣西十二里舊有常樂元福立徳里後併
  永福里
  清逺里舊屬萬安鄉
  善福里舊屬長樂東鄉士林橋水陸院之左開寳五年創治平元年修 無患橋近林真君煉丹之地相傳飲其水者無疾患今改為龍津林樞密希記 交溪橋宣和四年
  遵義里舊屬山亭鄉
  望古田縣州北二百八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洞豪劉彊等三人以土地人民歸于都督李亞丘乃遣楊參軍招致林鎔記作溢等千餘户咸曰祖父咸亨中來此潜焉因古昔田畝墾闢而居以聞于朝明年立縣雙溪之匯屏山之南平陸三十五里新唐書永泰二年析候官尤溪置誤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從轉運使楊克讓之請乃遷治于水口今嵩溪驛乃縣庭端拱元年仍舊轉運使崔䇿請從之東西八十三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東連江縣界百四十里界首至縣二百里
  西南劒州界百四十里界首至縣二百里
  南水口鎮八十里
  北建寜府界百四十五里界首至府二百里
  東南𠉀官縣界百七十里界首至縣百九十里西南閩清縣界八十里界首至縣六十里
  東北羅源縣界三百里界首至縣六十里
  西北建寜府界八十里界首至府九十里
  四鄉十三里
  東鄉
  保安里東溪 感溪 屈斗 轉水 鳴玉橋下有磨劒石戴星洲 平沙橋 龍津橋 勸農橋 温泉橋 仙岩 花岩井 尖峯 小尖峯醴醻山 上坊龍潭 下坊龍潭 古城山 環屏山花山
  崇禮里白沙 凌橋 茶亭 螺坑 風伯林 龍井 桃花塢 五花山 玉山 大仙峯瀨溪里破石 車竿 寰宇記云瀨溪積善二里南唐闕 六年𨽻南劒今有瀨溪 白銀峯後溪龍潭
  和平里神前 芋洋 小鱟 谷口 黄田 林洋皆驛路 潮魚橋 湯橋半屬閩清 凊潭橋舊從朱坑鋪前渡
  恩惠鄉舊有長安里今無
  慕仁里天宫嶺 羊角 洪頭 筋竹 黄柏口 桃洲 髙家遊 覆船嶺
  新興里左㧞 副㧞平湖 石﨑山
  横溪里横口東西溪 銀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窟黄柏造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栗木洋
  新俗里舊名洛陽出牡丹芍藥建中靖國元年改今名 包地 白溪 菴溪 青溪
  元和鄉
  邵南里金坑 倒坑 臙脂籠牛頭嶺 甘溪 潭溪
  安民里辜洋 廖洋 蘇洋
  青田鄉
  安樂里西寮 盖竹 杉洋 徐坂皮寮 西溪 潭書皆造竹紙
  移風里舊無 竿舟 嵩舟 西溪 白籰 若洋造山場 石龜口眼悉具長二丈廣八九尺一人登其上亦㣲動 寳泉山
  順委里犯御名改為順 黄柏 茶洋造竹紙
  緊永福縣州西百二十里唐永泰二年節度使李承昭析𠉀官尤溪縣各一鄉置號永泰新唐志咸通二年析連江及閩置誤皇朝崇寧元年改今名避哲廟陵名
  東西百五十五里  南北百二十里
  東𠉀官縣界六十里
  西南劒州尤溪縣界六十五里
  南興化軍興化縣界七十里
  北閩清縣界四十五里
  東南興化軍界八十五里
  西南泉州德化縣界百里
  東北𠉀官縣界七十五里
  西北閩清縣界六十里
  三鄉十四里
  豐和鄉縣東七十里舊里五後併永泰為唐元
  待旦里抵𠉀官皆危居斜耕之地東新橋旁有欵骖亭 湯泉
  保安里大小妃山越王葬二妃於此鑄鐡蓋以掩之 湯泉
  永安里大樟 大霄觀獵 東洋
  唐元里剏嶺 石人坑 巖村 郭店 龍嶼 福清十八溪路
  通化鄉縣南三十歩
  開平里縣市 平政橋在重光寺前以木作十八盤用舟三十六乘之盤長一丈四尺闊一丈舟長三丈濶四尺紹聖四年作 通凉橋 宣和橋政和橋 太原灘下石刻太原二字相傳唐大中初王令罷秩艤舟于此邑中餞行莫夜未返其夫人題詩一章何事潘郎重别筵君心未斷妾心懸太原灘下相思處猿呌青山月滿船政和三年知縣陳武佑以刻石方廣巖 極樂巖 六洞仙巖永泰鎮今廢縣南五里有大湯小湯 陳山
  光德里大小洋 北山 鍾山古爛  圓埕 蘇坑
  新豐里魚坑 辜洋 黄坑口 湯泉 白面
  平蓋里髙蓋山下 黄柏洋 花林庄東坑口  上下㧞 謝洋
  安樂里杉洋 永安橋通興化尤溪白腰 胡鼻 毗坑 朱洋
  和平鄉縣西南九十五里
  歸義里洑口 龍湘 石瀬登沖 溪東 葛洋
  龍津里舊曰新津 居人沿溪 峬嶺 陽井溪流石上六尺
  義仁里洪面 拏板後池 辜嶺
  感應里五十 鰲坑大狶 栁園
  保德里濁水 塘貫尾際門 沖口
  中閩清州西北百二十里唐貞元中徐絳記元和中觀察使王雄析候官縣十里置梅溪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新唐書云置縣誤乾化元年王審知以為閩清縣縣路僧法箋開治通逼峻頗有條理
  東西八十里  南北百二十里
  東𠉀官仁德里十五里界首至州百二十里
  西南劒尤溪縣松陽里七十里
  南永福縣新豐里五十里界首至縣五十里
  北古田縣和平里七十里界首至縣三十里
  東南𠉀官縣守仁里十五里界首至州百二十里西南永福縣平蓋里百里界首至縣五十里
  東北古田縣邵南里六十里界首至縣六十里西北尤溪縣松陽里七十里
  二鄉十里
  奉政鄉縣東北三十里
  宣政里天王渡 白塔渡 鍾湖山半内有湖泥如浦溆生蘆荻相傳中有積水應海潮盈縮旱禱雨於此 石竹山縣南二十里山半有靈壇石巧如畫屏相傳山下有穴水流相通猴猿多居之有佛跡盤石上 鵲仙橋
  安仁里白面山天晴望之巖石隠隱如人面而白 温泉
  金沙里
  賀㤙里唐乾符中有池錫家天雨錢數萬夜夢人送鐵鏁二至旦果得後有鶴盤旋下庭號其山曰朱頂林曰白鶴至今子孫家焉
  永寜鄉縣西山五十里
  盖平里石屋山巖下有石屋仙人棊局
  護仁里薛丕山産石花異果相傳逸人薛丕於此居
  仁夀里大帽山峯接永福界有鼔聲或一月三五鳴或不鳴經年雲常覆其上旱則禱之 龍爪橋溪旁四爪㾗猶在旱禱即雨
  孝順里龍都巖髙百丈常有雲氣不散時聞仙樂聲側有靈洞院
  苑丘里
  居仁里仙人跡入溪岸盤石上長一尺五寸濶八寸入石一寸傍有石白深八寸
  中寜德縣州東北三百里唐開成中析長溪古田二縣地置感德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偽閩龍啟元年升為縣
  東西二百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東長溪縣鹽田江松門為界三十五里亦至海西古田縣安樂里百二十里
  南羅源縣飛泉嶺十五里
  北政和縣秦溪西里二百三十里
  東南海
  西南羅源縣興成里百里
  東北長溪縣二百二十里
  西北建寜府四百五十里
  三鄉十里
  安東鄉縣東南五里
  陵山里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蚶﨑 殊溪 三焦飛泉鎮今廢 梅花 釣﨑
  臨海里杯竹
  金溪里趙公橋舊在横山淳熙以䜟移於渡船 赤鑑浦渡 石碧村 百丈際 龍潭灌田數十頃
  霍山鄉縣北七十里
  水漈里長境渡 西溪渡 霍山溪 關埭鎮今廢
  霍童里黄大夫湖旁 程黨渡 霍山井霍童山中廣五丈相傳中有海鰌乆晴昇木為雨乆雨昇之必晴
  安樂里龜村 赤溪 斑竹
  青田鄉縣西百五十里
  東陽里芹溪 外渺東渺 顯聖巖
  安逺里章溪桃花溪
  感徳前里穹窿村 檉湖 杯竹
  後里福輦 石唐常斛 葛仙翁巖
  中羅源縣州東北百六十里唐大中元年觀察使韋岫以連江縣一鄉為羅源場偽閩龍啟元年陞為永貞縣皇朝天禧五年改為永昌避皇太子名乾興元年改為羅源溪名亦姓也初治水陸寺西雙溪之間地庳潦官物陷溺即配富民償慶厯八年土民陳智津倪昱等擊登聞鼓奏理之乃移今治於舊縣東北
  東西七里  南北一百里
  東寜德縣界四十五里
  西連江縣界二十五里
  南連江縣界三十五里
  北古田縣界六十里
  東南連江縣界抵海四十里
  西南連江縣界二十五里
  東北海十五里
  西北古田縣界六十里
  三鄉十二里
  崇德鄉縣東南五里舊與北社為八里
  安金里四明山 雙石橋名金釵三石橋名崇德 鯽魚嶼
  拜井里松﨑山
  梅溪里舊有上下里山居
  新順里石鼈
  善化里舊有上下里最險僻
  常熟鄉縣東北十五里 舊有遷明新豐里後置招賢里遂併之
  招賢里舊無 鏡様瀕海險僻
  徐公里仙茒山
  臨濟里白巖山下瀕溪
  羅平里洪福山
  同樂鄉三屯縣西七十五里舊曰屯今曰里
  霍口里梧桐山下瀕溪
  黄重里羅漢山下瀕溪
  林洋里山□
  望懐安州西北二十里皇朝太平興國六年郡守何允昭奏閩縣畫疆不啻百里户僅二萬吏患簿籍繁徴輸逺請析九鄉八千户置初治芉源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轉運使丁謂奏移石岊民便之始廣故驛為今治
  東西八十五里  南北二百一十里
  東連江縣界七十五里
  西𠉀官縣界十里
  南𠉀官縣界四十里
  北古田縣界一百七十里
  東南閩縣界二十六里
  西南𠉀官縣界三十里
  東北連江縣界八十里
  西北𠉀官縣界三十五里
  九鄉四十四里
  敦業鄉州城北
  鐘山里廣順二年林嗣宗鐘山記螺湧千巒竒木秀聳
  擇善里
  開化里以上三里附城
  太平里城北 十國紀年王延翰葬閩縣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為普同墳紹興十一年鄉民請為之張丞相浚乃令芙蓉僧營於北門之外男左女右各廣二丈二尺深二丈為四穴以待不能葬者乾道六年黄監簿啟宗請於府為三墳於天王院之東則謂之義冡
  忠信里興聖坑 陶穴有九十五家佃官池 唐相王摶謫朱逹回卒于此因葬閩山塔院西
  感應鄉縣下以西十八里
  贊城里
  西安里後浦
  清平里舊曰清義 後山舊為陶竈政和初知縣呉與乃禁之今陶迹猶隱於荒莽之中安康里舊曰安義縣市
  欽德里文山 鄭山人居黄尚書裳石其路徃謁之
  八座鄉縣東北二十里
  觀風里附城 東瀆 東湖嚴髙築城日與西湖同開鑿今皆為田人猶呼之亦有湖塍之號孝仁里
  温泉里多湯泉龍窟山
  髙遷里盤石相傳越王時運米至浮倉此石在湖中因號 炭田
  稷下里北嶺
  靈山鄉縣東北二十五里
  越城里
  立德里
  懐賢里十國紀年葬夫人任氏于閩縣鳯池山後忠懿王亦葬焉今鳯池寺山也唐同光四年改葬永福山則遵化里蓮華山也後唐賜神道碑張文寳撰王氏在閩者無噍類今惟甥劉氏嵗時祀之
  寜碁里桑畬 舊記餘善塜在閩縣西北十一里今𨽻懐安
  遵化里桃枝嶺
  𠉀官鄉縣西北二十五里舊有崇江里後併
  清泰里
  北平里
  靈運里桐口 偽閩通文四年王昶奔至梧桐嶺
  安定里
  德風里
  超勝里
  江陽里
  承平鄉縣南三十里
  接下里
  黄信里
  順安里
  孝悌里以上四里跨江南洲 黄江
  安上里
  移風鄉縣西南四十里
  長夀里
  崇福里
  清善里
  勻化里
  楊﨑里以上五里在江南
  積德鄉縣南五十里
  恭順里湖襄
  勝平里仙﨑
  髙陽里
  待賔里
  孝亷里
  同樂鄉縣北四十里
  施化里
  興城里二里界古田閩清羅源龍跡石 壽山石







  淳熙三山志巻三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四
  宋  梁克家 撰
  地里類四
  子城
  閩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晉太康三年既詔置郡命嚴髙治故城招撫昔民子孫髙顧視險隘不足以聚衆將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以咨郭璞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冝城後五百年大盛於是遷焉唐中和中觀察使鄭鎰始修廣其東南隅先是開城南河有人得石記云五百年城移東南本地合出連帥自太康至是適五百年閩川名士傳以為陳巖閩人為連帥之應舊記作七百年文徳元年陳巖復修巖傳云恢其形勢甃之甎石舊有觀察支使林嵩為重修子城記在作院内王氏國閩壁壘翳山樓櫓庇馬城益堅緻矣乾寧四年王潮築永平城梁乾化二年審知築内城恐即此城後歸吳越至皇朝太平興國三年錢氏入朝詔墮其城不用四海混同人無外虞斷垣荒塹往往父老徒指故跡以悲舊子城二百三十三步有小牆周圍在皇祐之後始有建請修築外城者尋亦寢議𤋮寜元年章大卿岷奏竊見州城四十餘里自屬天朝官吏因循嵗嵗毁圯茅牆數尺霖雨連澍遄至傾頹亦有居民冒蓋屋宇者今來相度欲只就舊基脩築子城便願委本路轉運使同共計度若允所請乞降度牒三二百道添助支費有㫖令轉運提㸃刑獄各具相度以聞尋復奏交趾蠻人聞自亷雷將趨廣州本州邊海萬一乗風奔衝何以禦捍乞檢尋前狀許令脩築子城從之仍給度牒一百五十道每道許賣一百貫足是嵗六月也㑹岷移海州議者猶以子城故狹而表猶六七里費與役廣恐不能成程大卿師孟謂轉運使曰第得錢二千萬半嵗可就乃以二年四月始事益以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舊子城西至冝興門今又廣至豐樂門厚五尋而閷其半崇得五之四表裏累以甓石上設女牆其下覆以攘瓦為臺名威武以抗其隅創九樓城上時師孟奏女牆用灰餙開箭牎結流道水溝井敵樓角樓記言創樓九見府治下負牆為亭三一曰雅歌二曰吏隱三曰春風濬其隍為橋十二見内外城壕門拒以一⿰釒𦥛 -- 鍤䟽以二門費緍錢一萬九百七十四用工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九日卒功時於後圃草中得朴石乃陳巖修城記嵗適三歴已酉矣九年許門下將為記三年勅知通都監常務㸃檢修葺俾勿壊轉運提㸃刑獄遇巡歴檢察之八年元郎中積中以女垣善壊乃悉撤其覆本欲為屋併覆女牆㑹交趾叛白禦暴不待屋也乃併撤其舊所覆城面椽瓦甃以重甓密置𠉀樓皆得瞰臨之勢紹興元年范汝為據建州程待制邁乃發巷石累虎節定安豐樂康泰為四甕門設敵樓閱月乃成三年八月張叅政守毁虎節甕門復舊門明年正月復定安十五年四月莫尚書將復二門其敵樓各從門毁之今門七
  南虎節門雙門祥符九年嚴侍御辟疆新而名之嘉祐四年元給事絳重作熙寜二年修政和六年黄尚書裳重修
  門外還珠門雙門舊龜頭門偽閩龍啟元年作嚴侍御辟疆改今名寳元二年范都官亢修政和六年黄尚書裳修紹興七年居民火拆牓以禳之尋重立
  東南定安門閩王審知作嚴侍御辟疆更名今梁間有八月庚戌樹立六字乃閩王時題至是修政和六年黄尚書裳重修
  東康泰門乾化二年八月十九日閩王作名東康治平元年元給事絳重作更今名上有樓名東山
  西豐樂門舊羅城門初嚴侍御辟疆更名樂輸以近都倉也至是拓子城遂為子城門建炎間建㓂攻城惡輸字更今名淳熙改元鄭提刑良嗣重修
  門内冝興門舊子城門也嘉祐八年元給事絳作至是拓子城不撤今仍存
  西南清泰門
  羅城
  唐天復元年王審知創築羅城四十里舊記云五十二里設大門及便門十有六水門三舊有觀察判官劉潞作修羅城碑在利涉門外𤋮寜二年既増築子城西南羅城西門缺不復作豐樂門已為子城西門政和五年利涉門災羅城南門復廢不治二方雉堞陻没斷絶遂與夾城通矣門今存者六
  南利渉門雙門上有重樓挟閣前安泰橋政和五年
  東南通津門嚴侍御辟疆名兼濟康定二年沈都官邈更今名
  東海晏門嚴侍御辟疆名熙寜六年丁聳修淳熙五年沈樞密復修今俗呼鷄鴨門東北延逺門崇寜二年王祕監祖道重作門外橋欄石刻通逺必舊名也
  北永安門熙寜三年程大卿師孟重作門外絤栁橋西千騎橋
  西北安善門閩王王審知作上有樓熈寜三年修紹興七年復修廢樓内有鹿項門今西湖旁熈寜廢其外城距子城數步正偽閩為複道處
  西南清逺門今俗呼鴨門崇寜三年修舊以豐樂為羅城與清逺城接故中間又有金斗門𤋮寜拓子城遂自金墉橋以南皆無城門亦廢
  夾城
  梁開平元年偽閩錄云二年王審知初築南北夾城南夾城今寜越門東西一帶北夾城今嚴勝門遺愛門一帶謂之南月城北月城黄滔萬嵗記新城似月圓南城大門累塼甓設懸門外樓櫓七十間便門六水門二濬壕以通潮汐北城大門二便門五南城大壕百五十步北城□壕通西湖黄滔記後漸湮塞今多豪右租占李仁達時唐兵攻之不下初王氏築城令陶者印塼悉為錢文及兵退仁逹果歸錢氏今門六
  南寜越門雙門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作名登庸以協郭璞遷城之䜟長興二年延鈞改為閩光嚴侍御辟疆更今名
  東南美化門門内水歩門水步門内西通登瀛坊有横門俗呼上門有土牆南走至羙化門西遂踰九仙之麓抵寜越門宣和四年攝州事俞提刑向修舊臨河務美化門
  東北井樓門
  北嚴勝門崇寜四年葉吏部棣修
  西北遺愛門舊名昇山治平元年元給事絳作明年移尹南京父老請于府願以公之政績名之遂更今名
  西迎仙門門外通冶山
  外城
  皇朝開寳七年錢昱築東南夹城東夹城今行春門南北南夹城今合沙門東西即今外城也按錢昱自作記題作重築云晉開運三年丙午江南舉兵大侵疆境當矢石之地最甚東南二城周顯徳六年巳未始増土補其缺壊累石立其欹邪既欲速成墮頹低下至是始經度脩築則是自王氏以來有此城矣南自光順門而西即合沙門城三百二十九丈其門樓六間敵樓三十間記不言光順門以東恐是時不曽築今東邉城具存東至東武門而北即行春門安邉臨江門樓皆五間便門二一湯中一船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敵樓九間城二百七十四丈開沿城河二千九百尺自東武門而南門樓三間敵樓二十四間城三百一十丈開沿城河三千六百尺凡城髙丈有六尺而厚半之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二年乃畢記云凸則為基坳則為洫今兩城東南皆遇水而止乂云東臨大江西接平陸見當時沙洲未合城猶近江也三年而墮之因其址茨小垣以周焉王氏自忠懿在位既乆遭五季兵革為其國深慮重壁累塹至於三四周回繚繞外城西北遂與羅夹樓堞相屬益完固矣一經毁廢迄未能復皇祐四年詔曹待制頴叔以漸開修乃自嚴勝門始甓百五十丈時蔡襄作頴叔知福州誥詞有爾其繕除兵械補完城堞之語今所甓尚存嘉祐元年蔡密學襄奏本路建劒汀邵地連兩浙江南乗舟下水至州城不過三二日東南邊海温莆泉漳諸郡船皆可至今城牆髙止數尺頃儂賊之變甞詔本路修葺城壘近曹穎叔復只築數十丈願計度卒城之時重惜民力有㫖沿海分界有盜賊可窺伺之處令擘畫防備見端明文集有知福州自乞相度開修城池奏狀云福州外城周圍約二十里工料極大若行修築湏至科㸃丁夫配約物料収拾備足一兩月間便要了當若𠉀兵士功役空延嵗月乞降旨揮檢計如重惜民力亦係朝旨熈寜九年交趾叛提刑司奏福州以土垣為羅城緩急無以守禦乃下本路相度仍命兵馬都監郝永徳提舉脩之轉運使徐億奏本司嵗入所積支用殆盡時詔沿海州軍脩築城壁令轉運鈐轄司同共檢計人工物料已有見闕以聞億奏泉州添修外城已約八萬餘貫外福漳州興化軍並係創新開築細計湏五十餘萬貫本司逐年所収雜納等錢只及八十萬貫粗了年計惟常平苖役嵗寛剩十五萬貫已應副安南軍與支遣修城之役本為保民今城三千四百餘丈用物料二十萬二千九百餘緡十九萬九千二百餘貫甎石灰竹木價錢三千七百餘貫係樓櫓用鋸木匠雇工錢兵夫三百三十七萬三千四百餘工十一萬三千四十工本州軍工自備三百二十六萬三百七十一工每工每日攴米二升計六萬五千二百七石四斗二升鹽菜錢十文計三萬二千六百三貫七百十文足願借民力以成之尋以嵗未豐稔遂罷宣和三年方臈反州鄉老李全等復以外城為請亷訪司奏本路有封樁鈔旁定貼錢十五萬緡望行取撥與居民願出備錢物併力完築有旨令壯城廂軍以漸開修時余太宰深復奏乞依元豐法制建創外城乃下轉運提㸃刑獄鈐轄司審度諸司以元豐法邊城髙二丈廣加四之一閷其半為上之廣壕三重又有甕城羊馬城釣橋之属今打量外城長三千三百七丈髙二丈底闊二丈五尺上収一丈共用人匠八十一萬三千一百餘工物料十五萬三千四百餘貫既而以賊平復罷建炎二年詔諸路城壁令守令勸誘官民户助修不足申省給降錢物本州計度當用緡錢二十萬民貧産薄助者實鮮乞給度牒一千三百道尋降五十道遂止紹興二年十一月臣寮建言閩在今日實作屏翰泉福皆號巨鎮泉城稍固望特詔福唐度修城池仰寛南顧之憂有旨令帥臣相度張叅政守奏城周六千八百餘步頽基廢址占佃者衆重以地多沙礫所費不貲略行細計緡錢約七十萬米六萬斛軍興以來公私困竭夏秋大旱米斗千錢乞𠉀豐嵗為之乃寢今壕隍湮塞半為民田矣外城門六
  南合沙門嘉祐八年元給事絳作名逺南政和二年張殿撰勱修更今名宣和三年攝郡事俞提刑向修 自南臺渡江十里合沙門次寜越門次利涉門次還珠門次虎節門次威武軍次都督府門麗譙凡七程大卿詩七重樓向青霄動王尚書詩七樓遥直釣龍臺政和五年利涉災今六譙矣
  東南通仙門美化門之南嚴侍御辟疆名樂郊後更今名
  東行春門嚴侍御辟疆更名景祐二年梁比部逸修
  東北湯井門外湯路 即安邊樓門也
  船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恐即臨江樓門也
  西怡山門治平元年元給事絳作
  城塗
  州城九軌之塗四州至寜越門鳯池坊至行春門依仁坊至開元遵義坊至豐樂門六軌之塗三行春門至天慶觀寜越門至合沙門興賢坊至羅山寺東四軌之塗八清泰門至儒宗坊拱星坊至羅山寺西侯官坊至延祥前豐樂門至迎仙門夀帥坊至旌隱坊登瀛坊至水步門慶成寺前至乾元寺前三軌之塗七羙政坊至通仙門聚英坊至登俊坊忠順坊至閩縣棣華坊安善門至鹿頂門其他率増減於二軌之間雖窮僻側足皆石也偽閩以來涂多凹𡚁石亦未徧康定元年鄉民黄浩然等砌東瀆𤋮寜以後道士顔象環勸募周更營幹凡三十一年至夷康山鐵塔二嶺道左刻施者姓名與其嵗月東門刻元豐八年陳奕砌東路刻𤋮寜十年衆砌河西刻蔡宗與衆砌南門刻何日華男亮成砌陳植贈象環詩銷整新堦繞郡城知師才智善經營為憐世路多傾側故使行人盡坦平一府輪蹄還往便干門箕帚掃除清樂遊橋上紅塵接未免區區事送迎政和二年林瑶與衆砌永安門州産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陳□贈元給事詩榕葉堂前坐晝隂治平四年張郎中伯玉令通衢徧户濬溝六尺外植榕為樾嵗莫不凋熈寜以來緑隂滿城行者自不張盖程大卿詩蒼烟巷陌青榕木政和中黄尚書裳蒔補其闕今定安冝興新河無恙東南數里僅存數株矣
  子城坊巷
  由儀門而東入東康門抵康泰門州便門路也
  由儀門而西入西園門折出威武營冝興門内
  由儀門而南威武軍門又南虎節門舊街東民居於溝外設店鋪中為廊以便行者徃來乾道四年災呉憲龜年攝郡以街南北與譙門相望不冝偏狭今拆入近裏架造廊路遂塞
  東依仁坊子城廂治平記東定安坊西冝興坊各以其方之門名之
  西遵義坊後更今名仁義表東西也慶厯中蘇提刑舜元開井號蘇公井鋟之石欄子城九外城五今隨方具之由豐樂至定安其井三由臺門至虎節門其井六臺門第一井以銅為□水用之漏壺輕重適平嵗乆多堙建炎四年程待制邁悉濬之
  由依仁抵定安循城出虎節之東曰東衙舊官𪠘所在也其南有東
  總門今皆為民居小巷經緯二

  由遵義抵冝興循城出虎節之西曰西衙舊有西總門出其南小巷經緯三蔡公襄於西總門之東創醫學東總門之西掲示聖惠方見治平圖
  由冝興抵豐樂即都倉前熈寜二年築子城環城下内外甃甓為涂登新城詩云白晝兎探湯冝興坊南並渠抵清泰門西中
  羅夾城坊巷
  由虎節南至合沙門又南至江
  
  鳯池坊地名十字街頭舊號左通街許公將遷右丞郡守葉吏部棣昜今名以期之鳯池亦鄉名也
  大隱坊舊號都市韓通直召之祖之居崇寜間舉八行黄尚書裳昜今名
  使旌坊地名大石井李大夫浼甞任漳守鄉人因名云
  嘉榮坊地名南營政和間李大夫俯知婺州後其子提舉衙東鄉人榮之故名内蘇公井一旌隱坊地名館前沈郎中舍五十致政還鄉隱于城南宿猿洞三召不起以為轉運判官元始事因名其坊
  内北發政坊舊内有居養院安濟坊元符元年置以處不能自存者月以丐者之半給之驍騎坊駐泊營名
  漣漪坊臨河
  朱紫坊地名新河舊號三橋朱通奉敏功之居昆仲四人皆登仕版通奉享年九十餘子孫繁盛朱紫盈門鄉人因以為名
  内南鄉行坊陳祖武政和二年特恩轉運使欲舉其行實力辭之乃名其坊為鄉行仍手札以旌之
  興賢坊内州學舊曰進德政和行舎法改今名學之東有閩時太妃宅今猶呼蘇公井一
  西
  登俊坊地名楊橋舊曰右通衢宣和間改名春風樓前有蘇公井一
  𭅺官坊以劉濤子孫皆為𭅺故名陳先生烈之居
  興文坊地名塔巷舊曰修文其中舉人數不利陳知縣肅改修為興其年登科
  新美坊舊黄巷永嘉南渡黄氏巳居此乾符六年黄巢儳路圍福州觀察使韋岫敗而遁遂暑𤑔城中至崇文館校書郎黄璞之居曰此儒也滅炬弗焚惟此一巷以璞免黄巷名因此益著崔大夫及第因改今名
  元台育德坊舊安民巷劉中奉藻以孝聞郡上其事詔賜粟帛以旌之因號其坊曰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類余太宰深登庸以其舊居改今名
  聚英坊内紫極宫故名仙居後崔李二姓咸顯貴因改名
  利涉坊利渉門之旁
  桂枝坊以鄉名安泰橋下蘇公井一萬夀寺前一
  𠉀官坊内𠉀官縣近里人以𠉀闕日乆改為宫賢將官衙前蘇公井一
  内南道山坊以道山亭名之内有道士井初晉時林氏入閩有華陽道士謂之曰可鑿井於南山下遇磐石則止乃如其言俄有白豕躍入其中泉遂湧至今旱不涸
  西儒宗坊北名山兠鄭司業南所居舊名延平
  由鳯池東抵行春門外
  北
  介福坊内元明王祠鄉人祈禱之所
  振名坊並地名後河陳太丞以方醫名京師既而彭文嗣登第因名
  太平公輔坊地名坊門舊以通太平寺名坊紹興末朱公倬拜右相王尚書師心加公輔二字以名之坊尾舊有開元坊今無開元寺前蘇公井一
  髙行坊地名鄉習營以驍勇名坊蓋内有駐泊營也後趙伯尚舉八行改今名
  秀實坊舊曰升秀士人有累舉不第者後有登科故名
  内夀寜坊通井樓門
  忠順坊舊名延慶以慶成寺前延慶橋名陳奉議景參三世登科郡守欲號顯裔以其私諱乃詢其字或曰字子孝守曰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故名之慶成寺東舊有南禪坊今無寺前蘇公井一
  閩都坊舊曰閩㑹縣治在焉
  海晏坊海晏門之旁
  喜壽坊卓推官之居其母陸侍郎藻之姊也侍郎治郡日年八十餘尚寜健因以為名棣華坊地名湯巷鄭氏兄弟三人中武舉杜廷試為第一因為名
  温泉坊地名内湯
  
  思義坊舊曰阜財交易所也通大隱坊地名厰下
  連桂坊地名梳行黄給事唐傳之居兄弟繼登科第延康名之
  清泰坊地名石井大觀中李殿撰畸立識時也
  朝士坊地名小石井以朱大夫敏元之居名
  仁慶坊舊曰捉生偽閩營黄尚書裳以其非雅改之
  拱星坊閩王時號新路口
  華萼坊閩王時號新市
  羙政坊舊名施攻地名河西出通仙門外冠賢坊黄國録倫兩優釋褐立罾浦坊地名河東天聖中李屯田正登第子述繼之葉吏部名其坊曰世顯初郡人有詩云疑是分開渾沌初奔竒走秀兩相於等閒開圃多栽竹到處人家盡讀書宴飲直嘗千户酒盤飱唯侯兩潮魚九華峯頂真仙宅罾浦坊中出輔車鄉人以久無第進士者乃剽詩以更其名今又為罾浦
  狀元坊舊曰團練坊嘉祐八年因許將狀元改
  尊儒坊蔡伯俙字景蕃祥符九年應童子科真宗賜詩七閩山水多竒俊四嵗兒童出盛時家世舊傳清白裔嬰孩自得老成姿纔方學步來朝謁未及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雲千里有前期授東宫侍講暇日畫村民以嬉目而蒿且有菜色帝適見而詢焉對曰臣所居州蓋瘴鄉也故其人皆然帝嘆久之
  東嶽行宫坊行春門外地名舶塔頭通天慶觀
  繼韋坊髙縣尉介卿與子安世同年登科故立
  南入拱星坊直抵通津門由通津門至羅山寺角西出興賢坊
  東舉亷坊地名黄兼倉黄鄭初入閩所居後陳尹舉八行改名
  潤澤坊閩横衝營内義井二葉吏部闕名
  髙節坊舊名嚴師因林提學徽之名後楊通判幹引年致仕更其名
  至喜坊胡氏兄弟文炳文煒同時登科因名
  濯纓坊通使君
  化成坊舊鐵冶坊冶鑄之所
  登瀛坊舊九仙坊地名仙跡水步門大路
  仙跡坊亦通九仙山
  西積貨坊近市黄尚書名内過捉生營
  連榮坊通小石井舊曰既富以樊氏兄弟仁逹仁逺登科改名
  嶽臨坊内嵩嶽行宫丁戌山之巔南舊有安福寺崇慶塔號新塔
  夀帥坊王端明祖道之居端明兩知鄉郡移知桂府故名西通旌隠坊地名館前蓋閩越時五州諸侯館所至今猶呼云
  兼濟坊通津門之旁門舊名兼濟
  坦履坊西通朱紫坊沿河一帶地名新河
  中狀元坊紹興十二年因陳狀元誠之立
  全勝坊地名羅山寺角今法海寺也以舊營名
  由豐樂門至迎仙門
  中亮功坊余太宰深府第政和中賜賢弼亮功扁郡人因以名坊
  南永和坊地名小排營
  北西湖坊舊有贊城坊以城里為名今無
  由豐樂城而北西踰冝秋橋
  宜秋坊通西湖坊
  不踰橋而北出安善抵遺愛
  拱辰坊州北
  熙然坊政和中黄尚書裳再任日立亦識時也
  由清泰門出清逺門外地名後街東通大街
  中豐盈坊舊楊橋坊
  西大水流坑
  小水流坑並通浦尾
  棣錦坊舊通潮巷以二陸皆知鄉郡改今名
  文儒坊舊山隂巷後改儒林以鄭祭酒穆之居改為文儒
  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蘇公井也
  中光禄坊舊曰閩山光禄卿程公師孟游法祥寺置光禄吟臺因以名之
  西風憲坊清逺門外余太宰之兄待制清之居擢為御史俄改今名
  由康泰門東行折而南出井樓之西
  北麗景坊地名東瀆
  由麗景坊北行出延逺門抵嚴勝門
  昭利坊
  祐正坊俱以昭利王祠故
  内外城壕橋梁附
  舊記州東帯滄溟百川叢㑹控清引濁隨潮去來呉都賦所謂潮汐池幾是也今城東南地勢卑平潮上大江自南臺城南有越王釣龍臺故名東北入河口津經通仙門舊樂郊門後以土人嫌樂落音同改羙化門之東至臨河務入南鏁港水門北過德政橋古渡也紹興十四年僧覺漸作闊九丈為三門號曰新橋曩時大義白田諸渡至河津及城南有東適者皆出澚橋欲徑者此渡焉或曰自橋立東走者免百步之迂然北山七十里之水㑹于澚橋之北駐而後進行未百步復逡巡于是橋之下時潦暴至尾洩不逮東湖數十里田畆莽為水病由此故也今考舊記則不然東湖自晉開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堙塞而為田豈橋之罪哉乾道二年創亭至去思橋為羅城大壕即澚橋也南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北流至澚橋浦遂通東湖直如溝瀆號直瀆浦相傳亡諸時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奥舟楫所赴北㑹山原東逹行路其時已有橋惟木性喜腐更革莫得詳閩王時始以澚名橋至皇朝開寳中錢昱脩景德元年謝𭅺中泌謀昜以石州民陳祐等奔走營集泌去三年而橋始成後泌死州民相與縞素嚴侍御辟疆問之曰我皇朝刺史十四人而爾獨拳拳于兹何於是嚴尚嚴故祐等皆曰侯於吾民天地也不張權不恃威兄弟而争者訓之頑梗者責之訟幾乎息矣嚴聞其言刑亦為寛祥符七年改曰通津崔軻記熙寜八年元𭅺中積中慕謝之政於是舉何武故事改曰去思大書于橋左後五十年陸侍𭅺藻守鄉郡始措民居而亭之朱欄鴈齒縹碧凌空亦一時壯觀也俞提刑向記植于橋右過橋北出鏁港非水路但設水門散入東湖舊記在州東北周回二十三里晉嚴髙築城日與西湖同時開鑿今漸堙塞為民田慶厯中作記只曰漸堙塞是猶有湖也其西分為三一自通仙門之南入通仙橋乾道三年始創亭西行經洗馬橋合沙門外時洗省馬於此橋之東别分一支南横通韭菜橋又東西分為兩支而南名曰玉筋水而西㑹于夾城壕之西南隅一自羙化門之西入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南過寜越門外九仙橋景德四年林洪範為閩光門合沙新石橋記大略言南城之壕實要津焉先是壕梁造以官籍之數嵗理日葺軍什即役相顧其咨虞部袁公召緇流地民好善者示以石梁之議人樂其便逾時告成或曰梁開平二年閩王作名合沙按開平四年翁承贊同閩王有登水閣詩軋軋朱輪下九霄登庸門内駐星軺他時若問今時事只有南邊是舊橋注橋名合沙然則二年蓋修之也迨皇朝元符二年顔象環亭其上更今名橋東有湖閩王築南月城因設大壕百五十歩後為蓮池宣和五年牓曰南湖今多堙為田矣旁薫風亭禊遊亭秉蘭堂西踰宿猿洞趾過西門迎仙橋乃北通西湖至遺愛門池橋舊記西湖在州西三里蓄水成湖可䕃民田偽閩又益廣之迤邐南流接城西大壕直通南蓮池父老相傳閩時湖周囘十數里築室其上號水晶宫時攜後庭逰不出莊陌乃由子城複道跨羅城而下不數十步至其所今宫跡猶存民田其上而湖盡為民田及菱池矣異時太守出西湖觀競渡則知與南湖通也舊記云亡諸時湖中山一夕飛徃臨海其說誕一自德政橋之西南至河西橋以西大中祥符二年紹興二十六年鄉人更名使君以閘名之也置閘舊名清水堰今名使君閘吸大河水貫城而西經通津門橋舊名兼濟舊記從清水堰開河通澚橋浦㧞潮貫城横度兼濟門蓋偽閩築羅城時所鑿也咸平中陳象輿重濬之併門改名俗號新河通大船徃来次安泰橋利涉門外舊有重修津渠記在利涉門下掌書記陶嶽文宣和七年陸侯藻剏亭次清逺門橋次板橋次金斗門橋直抵浦尾羅城壕在金斗門東橋近之故名 横出金斗門以西乃是外城壕壕通迎仙門外橋至西湖觀治平圖水從外壕入城至金斗門西入至浦尾通澚橋潮水相傳自晉時有堰今湮塞折而東經金墉橋五雲樓下保一營門南與甘棠閘潮相遇其東别為一自通仙門之東北行至臨河務水門分支壕繞外城而北過行春門外樂遊橋元祐中顔象環作又繞而西至湯井門接去思橋河尾其北又分為二一自去思橋北西入甘棠閘舊記晉嚴髙築城日從今迎仙館前開水口通澚橋浦觀治平圖館在甘棠閘側今轉運東行衙是也閘舊有之政和中黄裳修紹興二年夏旱程邁命知閩縣王陔重修陔曰凡閘必設二以迭為啟閉今但修一其洩必利或遇啓放馳駛昜涸冝増一以節其勢啓前閉後於水無損此真法也乃從之使君閘六月二十四日興十有八日成甘棠八月十三日興十日成今法海慶成二寺管之以潮大小為啓閉之節淳熙元年史丞相浩復修又西行過延慶橋慶成寺前次師橋壽寜坊前次經院前橋次長利橋由三山樓下橋之北又有一橋旁有閘基猶存前通仁愛橋通闤橋左院後後河新瓦路次虎節門大橋舊記云前大橋河晉嚴髙開舟楫徃来因名大航相承去航字直曰大橋後五百年至唐元和中觀察使薛蹇𠕂開以油杉作提限熈寜三年程大卿師孟改為樂土次清泰門雅俗橋清泰門外門東迫子城有小橋名衆樂下有水門至子城西南隅髪苖橋髢也俗呼苖為堯昔有嫗於此賣髪髢因名今普明菴傍舊橋側有水閘基石猶有後又創為橋與清水堰潮相遇北行至豐樂門義和橋今俗呼定逺橋恐舊名次冝秋橋至鹿項門牆止相傳偽閩時鑿渠引西湖清水貫城而入㳂豐樂門城隅與浦尾潮接為浴馬之所且以滌滓穢今无清水潮尾或時至先時尚容小舟今不復有猶名西湖一自去思橋北北行稍不附城至嚴勝門並石泉而北乃東折至安國之左舊記云由渠一支自嚴勝門通潮西至遺愛門四面設壕塹通潮慿髙望之如小蓬瀛是亦言其大槩耳未必實抵遺愛門也偽閩時甞穿龍腰術家以為主山蜂腰之脉竟不敢而罷所謂至遺愛門者諒第底龍腰而止今自石泉西折至龍腰之東皆為民田若其子城之東南自長利橋北走經定安門仁愛橋並開元而北踰康泰門樂遊橋趨將軍山之南自長利橋至定安門渠旁民多侵為浮舎熙寜二年程大卿築城始撤之尋其源而復濬焉乃北趣將軍山之麓西南自清泰門東衆樂橋水門入子城舊以冝興為子城是渠浴城而北熙寜拓子城遂為水閘經開通橋與衆樂橋隔牆次便民橋大中寺東次冝興門橋橋東退木埸西舊冝惠坊磨務治平猶有之今為安撫司客邸沿都倉至威武堂西澄瀾閣閣臨水今廢通西園池園在府治之西左亭而右庫忠義堂前池舊通潮凡府右諸竇之水皆歸焉巳上嘉祐二年蔡密學襄開河有記立于左院之碑亭自清水堰口至兼濟門橋南岸百五丈九尺五寸北岸百五丈七尺泥面三丈六尺底二丈四尺深三尺兼濟至利涉門橋南岸百七十六丈北岸加一丈八尺𭰖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四尺利涉至清逺門橋南岸百四丈一尺北岸加八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三尺清逺門至髪苖橋南岸四百八十一丈六尺北岸四百六十八丈二尺𭰖面三丈底二丈深六尺髪苖橋至清泰門橋南岸四十八丈五尺五寸北岸四十二丈六尺𭰖面二丈底一丈四尺深六尺清泰門至後河口開元寺前小石橋南岸九十二丈九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九丈二尺𭰖面二丈底減六尺深五尺小石橋至經院前橋十八丈八尺𭰖面三丈底二丈深五尺經院橋至南禪寺斗門南岸百七十六丈二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七丈七尺泥面三丈深四尺髪苖橋至樂輸門橋百六丈五尺五寸𭰖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樂輸門至鹿項門牆九十八丈四尺𭰖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清泰門至冝興門橋東岸九十五丈八尺西岸加五寸𭰖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冝興門至州衙牆七十八丈𭰖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小石橋至定安門六十三丈六尺𭰖面八尺底六尺深六尺定安門至東康門橋百九丈六尺泥面丈有五尺底減三尺深六尺又自西北繞郡城之後東入甌冶池今將軍山之北昔冶山之麓也亦名東冶及俗呼甌冶皆以東越故耳程大卿師孟創甌冶亭作詩又為後序云予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東北隅灌木隂翳因為開通始問此水或對曰甌冶池予竊喜其蹟最古且愛其平闊清泚又池之南隴阜盤迁喬林古木滄洲野色鬰然城堞之下於是亭閣其上而浮以畫舫可燕可游亭之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既而州人士女朝夕不絶遂為勝槩程以為蹟最古者謂甌冶子善為劒者事載越絶書頗詳此池乃甌治子鑄劒之地然無所稽考州雖有劒池寺唐元和中僧惟幹濬之得銅刀劒環數枚猶有冶竈在竹林間又隔在將軍山之南南去尚百餘步非此池也或恐鑄劒者因此以自號則有之矣然池非以鑄劒者得名偽閩時州北無渠從州西北西湖廟南十五步羅城開渠外吸西湖水源東入沿子城以通此池長三百步上立木橋四西湖樓下恱濟橋直通安善門次玉壘橋次永安橋正北天王堂下蓋主山之經脉初開遇石恐傷其氣故渠不甚深次龍泉橋入歐冶池政和中亷訪以其地植花修貢宣和五年俞提刑向攝郡事移甌冶亭木植于禊遊堂之東為秉徳堂紹興四年復亭于故址又有喜雨堂城隂館
  西湖舊記在州西三里偽閩時湖周回十數里築室其上號水晶宫其後盡為民田淳𤋮十年待制趙公汝愚奏請興復開浚而朝廷從之今盡復舊制公奏曰契勘本州元有西湖在城西三里迤邐並城南流接大壕通南湖瀦滀水澤灌溉民田事載閩中記甚詳父老相傳舊時湖周囬十數里天時旱暵則發其所聚髙田無乾涸之憂時雨泛漲則泄而歸浦卑田無弇浸之患民不知旱澇而享豐年之利後來人户夤縁請射嵗納些小課利謂之池户官中但見其絲毫之入而不知其為民户永逺之害嵗月浸乆填淤殆盡各立封畛以為己物或塞為魚塘或築成園囿甚至於違法立劵相售如祖業然西湖南湖不復相通而古人積水利民之地盡為豪民猾户所有雖潮水不住徃來而上下阻隔無由通濟臣照得本州地狹民貧全仰嵗事豐登田疇廣殖小有荒歉難以枝梧况田並湖彌望盡是負郭良田自從水源障塞之後稍遇旱乾則西北一帶髙田凡數萬畆皆無從得水至春夏之交積雨霖滛則東南一帶低田發泄遲滯皆成巨浸致使一方人户白納税租而所謂池户者公然坐享重利第以圭撮之入其為利害大不相侔矣今來若不申明恐向後轉見堙廢難以興復並湖之三閘高六尺長二丈四尺板二重各五片髙五尺長一丈一尺五寸開元寺㸔管 第四閘髙六尺長二丈三尺板二重各五片髙四尺五寸長九尺安國寺㸔管 第五閘髙六尺五寸長三丈五尺板二重各四片髙四尺長一丈七尺東禪寺㸔管 右五閘各以板數為凖滀水灌溉常冝扄鏁不可妄啓惟大潮𠉀日初三十八遇有小舟乘載往來聴啓閘一次 一鳯池橋堰一座髙五尺長二丈四尺遇上斗池涸竭聴民户從便車湖水入池以助灌溉 一西湖巡鋪屋三所鳯池橋黿潭三橋毎所差延祥寨兵士四人守宿十日一替近湖居民以農為業並不許置捕魚網具 一西湖新買官地砧基簿十本内四本藏之本州及三縣架閣庫六本藏之雪峯鼓山東禪西禪支提寺紫極宫常住永逺照用一三縣承食水利民田總計一萬四千四百五畆 西湖閩縣三千五百九十八畆𠉀官縣一千六百八十三畆懐安縣二千三十畆 東湖懐安縣七千九十四畆一浦三道鳯池橋浦濶一丈五尺 道士洋官亭下浦濶五尺 道士洋房廊屋後浦濶一丈七尺右係引水灌田之處各有水窻禁魚出入













  淳熈三山志巻四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熈三山志巻五
  宋 梁克家 撰
  地里類五
  驛鋪
  驛鋪古亭郵也州南出莆田北抵永嘉西達延平車旌之所宿㑹文檄之所往來求其安便迅駛而無阻絶沉滯之憂故更易廢置迄今始定由南以往凡五驛十鋪舊由方山渡宣和六年乃出西峽由北以往經十一驛紹興元年以建㓂故道路梗絶亦嘗命置鋪由西以徃驛四鋪十三崇寧初以嶺峻狹廢西門路從北門鋪歴雪峯直抵富沙又從古田谷口刺出南劒五年復西門路西路舊無車道抵中國縁江乘舟奡盪而泝凡四百六十二里始接郵道唐元和中嵗歉憲宗納李播言發使賑濟觀察使陸庶為州二年而江吏籍淪溺者百數乃鏟峯湮谷停舟續流跨木引繩抵延平富沙以通京師有洪文館袐書李叔夏為記蓋謂此路也其古田路亦自開元二十八年洞豪劉彊等納土始漸有之今冠蓋旁午負戴四達三方驛館聽所投足獨傳致期㑹取西南二十三所設立鋪兵國初猶役遞未曽迭命諸卒已乃許就置營房然猶未立額元豐六年鄭居簡始添定人數仍創急遞居簡時催刷本路軍器奏福建遞鋪未曾興置急脚兵士文字違滯乞每鋪以十五人為額内二名充急脚轉運司申本路除偏僻遞鋪四十三所不消添置外有一百六十二所乞添急遞一名兵部看詳各添急遞二名元祐元年減罷急脚兵士改作馬鋪剩數撥填廂軍崇寜二年十二月復依元豐法施行崇寕三年以行北門十四鋪各增廂軍二人罷横山惟二十二鋪北鋪率三南鋪五置將校一名初給印歴考其稽慢者時有旨近来遞鋪稽留盜匿緩急報應有失事機本路下州遣司户竇㳟祖相度尋施行五年行西門復横山罷土塸大觀元年土塸復置自横山至營頂十四鋪復塘急遞二人門許置曹司政和元年更議存減時有旨以大觀添置兵馬未便再行相度州委簽判杜思巡鋪曹䀭措置存減除横山急遞不减餘悉損其半軍興之後警報益急増額浸多以至于今舊有鋪馬至和二年章柬之奏罷柬之時知漳州以山徑險僻遞送轉見遲回乞抽収官馬差急脚兵士時本州有馬四十五匹並罷嘉祐二年薛綸請復之綸時知建州奏急脚兵士止傳送遞角使命經過州縣臨時借馬於人户不無搔擾乞每鋪量置馬兩匹復罷急脚隆興二年乃盡罷其詳具見于後云
  城中
  使星館海安門内街北舊為使星驛州著衙前主官員驛料紹興中火因為宅子店俄復為館閩𠉀官
  典押更主之今批給驛券猶以驛名

  迎仙館南禪寺東景祐中范都官亢所造治平圖有之其後為轉運行衙
  崇軺驛南門内西舊置翁承贊𠕋閩王館於登庸門内是時已有驛治平圖為路分㕔元豐中為東南
  第十將公𪠘

  如歸館威武軍門外西治平圖修造務自迎仙館廢始為如歸館後嘗為醋庫令司户㕔皇華館還珠門外舊春風樓地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選創建𠉀官縣丞歐陽光祖為記
  西路
  迎恩館舊迎仙門内北有送客亭淳熈元年史丞相浩始置館于門外之南為迓接御香及恩賜之所西門鋪國初置東取州城半里西取土塸十八里舊本州及南路遞角並從西門至劒建及官員驛料經水口嵩溪驛支給乆以為便崇寜元年因本州申請以古田不當驛路及西門一去水口中間有號倒羊猪猔嶺和尚盂一帯路不通轎乗及小若安仁兩溪置渡子三人古田置解子三人嵗支雇錢七十八貫以為費多乃廢西門路遂從北門鋪雪峯路而去不由南劒直抵建州又從古田縣西南刺從谷口出南劒五年復以北門路支費不貲仍舊行西門葛崎陳湖等至芋洋十一鋪通接營頂至南劒元豐中馬𨔛四人步𨔛六人急𨔛二人大觀元年添馬遞三人歩𨔛三人急𨔛二人曹司一人政和元年減急𨔛一名後額管二十四人今供申一人節級二人鋪兵三十人
  土塸鋪西取葛崎鋪十八里崇寜五年罷大觀元年復置元豐中添定馬遞三人步遞四人急遞二人大觀元年添急遞二人遞馬一匹政和元年減急遞一人留遞馬并元額共二匹以監司巡歴將官巡教不可闕也今額管十四人供申一節級一鋪兵十二
  葛崎驛懐安縣北舊在芋源村置驛取州六十里後移此於使星雖近亦作一程驛券批支元祐八年轉運司以使星至大瀨七十里大瀬至小若七十里遂罷葛崎驛不批支按程大瀬至小若五十五里使星至大瀨實九十里
  葛崎鋪西取陳湖二十里
  陳湖鋪西取豐田二十里大目渡熈寜九年置投充不支錢
  豐田鋪西取大瀬二十里已上三鋪元豐六年並定馬遞三人歩遞四人急遞二人大觀元年並添急遞二人遞馬一匹惟葛﨑崇寕三年行北門路添廂軍二人政和元年並減急遞一名罷添馬今並額管十四人供申一節級一鋪兵十二
  大瀨驛𠉀官保安里距城九十里臨江下水口值風多暫憩於此
  大瀨鋪西取湯背三十里
  湯背鋪西取小若二十五里安仁渡熈寜八年置
  小若驛閩清縣東北五里祥符二年重建
  小若鋪西取嵩灘二十五里熈寜八年置紹興中以安仁小若二渡歸湯背
  嵩灘鋪北取常瀨二十五里
  常瀨鋪西取朱坑十五里已上五鋪人數更改及遞馬存減並與豐田司
  髙溪驛古田縣南九十里水口鎮已上三驛熈寜六年並省併後獨嵩溪驛批支
  朱坑鋪西取芋洋三十里
  芋洋鋪西取使華亭二十里又十里至營頂
  使華亭地名黄日宣和六年創為星軺食息之所
  營頂鋪西取南劒界首五里又八里至武步去金沙六十里金沙至南劔五十里已上三鋪惟營頂崇寜三年行北門路増廂軍二人其元豐大觀人數及今額並同前五鋪
  南路
  横山鋪州南九里取江南鋪十五里舊有馬遞兵士三人元豐六年獨不置急脚大觀元年増步遞三人急遞二人政和元年罷步遞三人後額管二十四人今除供申節級外鋪兵二十五人
  臨津館唐名南臺梁開平中翁承贊冊王審知為閩王有南臺路書事詩今館天聖五年章頻作館之西南隅牓合沙亭是時以䜟諸方望沙合皇祐間江東西始有洲元祐四年洲猶中斷而為二林中散積又即館之東南楹望合沙臨水開軒仍舊名亭是嵗許公將為尚書右丞
  浮橋由郡直上南臺有江廣三里揚瀾浩渺涉者病之元祐以來江沙頗合港䟽為二中成楞嚴洲八年癸酉七月郡人王袐監祖道為守相其南北造舟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號合沙北橋南港二千五百尺用舟百號南橋衡舟從梁板其上兾以扶欄廣丈有二尺中穹為二門以便行舟左右維以大藤䌫以挽直橋路於南北中岸植石柱十有八而繫之以備癡風漲水之患縻金錢千萬一出於施者明年紹聖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餘錢三千九百緡分給負郭三縣僧寺以為本錢俾嵗取息以待缺弊修造十一月落成自為文記之尋又為屋以覆䌫柱架亭於其側以憩行者中亭之北又有泗洲堂一所命僧守之施熟水亭下而守橋軍房亦在焉南亭之南復即山為亭以濟川名之創菴其西有齊禮九功馴翬嘉祥四里産錢二貫二百八十八苖米一十五石二斗七升輪大院三十主之以管幹橋事再嵗一替有水手二十一人𨽻焉朝夕巡視白所當修造者以報逐寺崇寜二年公復守是邦乃於橋南建天寜寺以菴之田産併歸之命天寜主僧為三十院都管是時港已分為三矣北港舟十有六中港七十有三南港十有三凡一百二隻僧寺産錢初自五貫以上令獨任其一不及則合一二或三四院以為助蓋受船板本錢者二百一十三所而受置大藤䌫本錢者又其内三十所公命籍本錢之日及其要束一蔵之郡案一付之橋司使相授受其略曰橋船及板本錢三千三百九十貫正橋門船四隻板六間四院主之各受本錢六十貫南港南岸馬頭船一隻板二間一院管認本錢亦如之橋門第二船四隻板四間四院主之各受本錢五十貫北港中港兩岸南港北岸馬頭船五隻板五間五院管認本錢亦如之其餘每船一隻板一間各受本錢三十貫自北而南船以千文為號後有廢壊永歴息錢興修常取堅固大藤䌫本錢五百一十貫皷山雪峯神光西禪芙蓉法海乾元安國夀山開元大中精嚴等覺九峯囷山萬嵗報恩白鹿天王太平賢沙昇山靈峯仁王雙峯大溈聖泉衡山興福廣因凡三十寺各十七貫嵗出息一分令橋菴經官置簿拘納分輪兩院管置䌫一次及屬架之蓬悉交割乃得替凡橋門船長四丈六尺面一丈五尺頭各八尺板二間長各四丈四尺闊一丈直梁八圍各三尺六寸輪木闊各一尺三寸厚一尺兩頭鐡䌇各四並四斤其次橋門第二船三港馬頭船長四丈四尺面一丈一尺頭六尺其餘船長三丈九尺闊一丈頭五尺五寸板每間長二丈三尺濶一丈直梁七圍各二尺四寸輪木闊一尺厚八寸鐡䌇二各四斤勾欄每扇各二柱髙二尺五寸方五寸上下壓枋闊五寸厚三寸短柱四髙一尺七寸闊五寸厚三寸凡大藤䌫於船左右常各存新舊二條圍各二尺五寸五嵗一昜不許以退䌫舊藤間雜収使如三港西岸馬頭時有流刷傾側或𭰖地淤長可堪増築及橋亭軍房屋宇井蓬䌫蓋架等損弊悉仰管幹橋院畫時修葺其鐡䌇常備六十具以待去失急用於守橋兵士名下勒填餘船板碇石有一不備刷染更換有一滅裂以時巡察報逐院増修不得别有率歛其措置纎悉盡蓋如此尋復嵗以三院輪入管幹其後間以故獲免受役者至十八院先是水手各認管船五隻月米一石錢二千四百從逐院赴橋司輸送然後給之後浸為弊乃悉罷去輪諸寺行者代其役給官舟與來徃護視遇夜則守橋紹興十一年都管主僧僧珵立䂓式菴中課督羣行者甚力輟前所給水手錢米入長生局為度牒之本以勸勉之是時北港已為石墩橋道十五座矣船惟中港七十四南港十三拘納二分息錢復散寄逐寺収息愈廣其後藤䌫乃不以時治二十三年僧圓覺住天寜寺募作鐵䌫每節為錢三百越一月遂辦藤䌫始廢二十四年提㸃刑獄趙公令詪攝郡事覩橋道寖壊命閩縣丞黄昭祖因舊制度復一新之㑹圓覺以事罷估籍衣物金銀等錢一千二百八貫有竒及橋司所椿置䌫息錢二百三貫有竒用舊例復命以其錢分為九十二分半均給諸寺其橋門船及南港南岸馬頭船凡三隻各給二分橋門第二船及中港兩岸南港北岸馬頭船凡五隻各給一分半餘各一分増為本錢申嚴舊式凡尺寸悉以官省尺為度梁木湏勁直者板必厚一寸六分募置水手復仍舊役惟船頭抛碇藤䌫務要緊實各長一十五丈不許水手打攬以舊䌫添造亦置籍二本一藏郡案一付橋司明年梁山等十七院復為石墩橋道於是菴中既無所拘納都管之職亦漸衰弛向所輸送水手錢米遂從逐院自取之上下懈怠莫有統屬橋事以是愈壊今鐵䌫斷裂僅存寘菴舎藤䌫息錢枉増諸寺船板之數本錢雖散在三十寺未有興復者石墩橋道尋又増置今為船者六十二耳中亭項賃㑹户以匿稅故乾道中併拆其屋逐之泗洲堂淳熙元年一夕爇盡徃時營幹橋僧既交替以有勞率得院住持近乃無聞水手昔屬閩尉後有尉適不振職因屬縣丞云
  江南鋪南取方北十五里元豐六年添定馬遞三人步遞三人急遞二人大觀元年添遞馬二匹政和議存减獨不罷後額管十四人今供申一節級一鋪兵十二
  西峽北驛名濟川北館宣和六年
  方北鋪南取方南隔江折二十里異時驛路出方山渡江面瀰漫無風只二十里有風七十里沿兩沙洲隨潮涉二時乃至既有傾覆之患又有𠉀次之勞風潮弗律候或一二日甫登南岸即涉方山嶺又有佛嶺白蒲嶺熱隔嶺而後逹太平驛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峡水面五里私商徃來之地命本邑治道由玉泉院之尾鼓樓入新路經彌院菴西方院五里真隱又五里峡江北岸亭渡五里枕峯十八里白鹿寺踰嶺十二里抵福清界行者便之乃植木以庇行人尋自枕峯前良步角梁山院十里通麻溪橋五里瀬溪橋過常思五里通舊路遂不登白鹿履道尤坦因名峡江二亭俱曰濟川有記合沙亭之右於是以方北鋪移於西峡路石鋪橋頭方南鋪移於枕峯院前大田鋪移於大義驛下接常思鋪紹興六年申明以為經乆可行九年峡江路旁諸寺賂州吏請遵故道張丞相浚召驛兵質之遂不復昜鋪仍舊名今於城門村渡以避峡流之迅且約里數也
  方南鋪南取大田鋪二十里
  西峡南驛宣和六年作舊方山驛移此
  大田鋪南取常思二十三里
  大義臨津驛河口渡次
  常思鋪福清南取太平七里髙一里相承為相思故王文公珪贈元公絳詩頒春莫向相思嶺
  太平驛福清縣西四十里熙寜六年省併方山太平漁溪三驛不批支驛券七年猶雇衙前主持給馬草八年除漁溪外復罷紹聖元年轉運提刑司狀以方山至迎仙只一百二十七里輙作三程乞減罷太平一驛移漁溪驛於石堘馬鋪蓋造尋留漁溪驛為憩息亭館折太平驛材料蓋造於石堘
  太平鋪南取假面十七里
  假面鋪南取漁溪十八里
  漁溪驛有蔡密學襄梅詩
  漁溪鋪南取蒜嶺二十三里
  蒜嶺鋪南至莆田縣界三里至迎仙二十八里至興化軍五十里或曰山形如蒜亦其間多蒜苖由建劒汀邵武至此方見漲海烟波萬頃嶺頭有照海亭宣和間有唐運使留題隆興初廢今送迎時寓民家已上八鋪元豐六年並添馬步急遞共八人今並額管十二人常思見闕三人假面二人蒜嶺一人内供申節級各一人
  北西取建寜路
  出州北門由沙溪别往新藍鷄菜距縣百里極𡺼惡觜於旁而啄衣牙於中而齧足蹲於前而梗歩嘉祐三年知懐安縣樊紀昜而夷之自記云雪峯至古田縣一出西門經石岊至葛崎與北門路通
  鳴玉驛古田縣東初溪有洪瀨灘知縣李堪以其非雅改為鳴玉遂以名橋亦以名驛前有㴠碧亭紹
  興七年移於縣西北舊學基

  通建驛縣北
  鎭安驛縣北地名孤鎮村西至建寜府七十里崇寜元年廢西門路行北門由土塸葛崎别仕鷄菜雪峯杉倉北望青田□嶺中館龍爬林換營頂凡十四鋪至建州三年以山嶺危險里數隔逺每鋪各増廂軍二人五年以改路後雪峯一帶山嶺既峻道旁絶少人家每鋪幾三十里或七八十里始至館驛實有未便其水口下雖有倒羊猪猔等嶺然官員並行水驛獨鋪兵徃来而已况自行北門六驛十四鋪添廂軍二十八人一嵗請給衣糧約一千五百餘貫匹石此之西門添置渡子古田解置解子費絶不等今將六驛十四鋪及古田縣西南刺從谷口出至南劒一驛二鋪並行廢罷仍舊行西門路
  北取温州路
  出井樓門經四明亭盤石陟北嶺一路出井樓門經安國寺透馬溪抵北嶺下嶺髙一千八百步十五里屬連江界頑石根互沿崖而躋嘉祐三年知懐安縣樊紀僦工致治乃奠髙為夷正曲為直陷者培回者續迄今利之主簿王知㣲記又治路自北門入岩溪抵青山又培土築趨府道積德承平移風三鄉地庫窪悉砌石以便民至谿澗或江浦之阻梁石以渡者五十一木為橋十有六皆利民之著者周希孟記下湯嶺諺云陽嶺兠北嶺頭志險也
  温泉館距連江三十二里舊名湯泉驛淳熙元年重作因改名
  潘渡橋東取連江二十三里道羅源即絶渡而北異時溪漲需渡者病之紹興十四年知連江阮珪始創橋焉未幾水淙齧以壊乾道三年晁子闔更新之長六十五丈柱趾十九名恵政
  陀驛北取羅源四明驛七十五里
  四明驛南取飛泉驛四十里建炎三年淳熙三年重作
  飛泉驛有渡熙寜七年置過官井洋百八十里逹長溪鹽田元祐八年移置焦門頬紹興三十年以風海險惡禁渡驛今佃為民居陸行出寜德縣白鶴嶺嶺頭有白鶴亭半有憩亭泉眼清澈可處多留題下即縣也
  寜川驛寜德縣南紹興二十八年以主簿王置乾道八年重作深浦渡元豐三年置渡頭有康濟亭十里至雙巖雙巖嶺五里至黄崎黄﨑鎮灘頭渡元豐三年置陸路徑絶經環塢村秦家山路如馬齒旁無逆旅行者多過渡至下盃
  下盃驛長溪縣西出七十里有渡一潮至監田准陸二十五里
  鹽田驛縣西三十五里有渡元祐八年移於析埭置
  温麻驛縣海晏門内今廢
  倒流溪驛
  飯溪驛縣東五十里有渡
  白林驛縣東北百里去桐山五十里今廢只憩天王院牌嶺
  桐山驛去泗洲驛二十五里今廢只憩棲林院駱駞嶺 平陽二十里泗洲院過分水嶺是路國初置驛自使星至陀驛羅源縣下驛白林驛飯溪驛支給驛券熈寜六年咸併陀驛鹽田驛白林驛飯溪驛併歸所過州縣批支紹興六年本路陳運使國瑞請立馬遞鋪招置土兵承傳文字尋罷
  
  州東南門河口登舟
  大義渡乗退潮東經古山尾憩程水港𠉀潮西入峡門旁入港即此渡貞觀中别駕衛總持見其處西旅賔主有序故名之
  長樂航頭渡百二十里
  洋門渡百五里
  白田渡百十五里
  洋下渡百八里皆退潮一初臨水洋門洋下白田四渡皆貧民以私船渡載志在遂利安弊不修中經鷄嶼風濤最險多方難之必厚獲而後渉槳無宿手惟取於所渡之人操縱不調以此昜致漂溺嘉祐中長樂始置三渡於臨水創官船以渡之募善水者為槳夫渡者人輸錢七籍給募之餘為船具及補敗之資後因循不舉元祐六年知縣丁掌乞奏舉行明年勅以白田距臨水十五里洋下相距八里洋門相距五里且同岸又三渡水路皆避征者所由遂罷之止於臨水造官船四大船所載止百人水手十五人小者五十人水手八人渡者人輸錢五均給之紹興元年流寓民姜子清乞収江淮河港溪渡錢遂令日収嵗終較額為殿最今渡人輸錢一十
  洞江 營前 洋嶼 籌﨑 浮崎 翁崎皆一退潮王峬渡河口渡抵翁﨑由翁崎渡三十里乃至入城亦然
  出西門十五里度橋舊有之嵗乆頽甚霖潦艱涉紹興七年汪義和知懐安舉一講僧更
  造之六批五間

  靈光橋旁有靈光寺至懐安縣
  石岊亭縣之右建炎間置亭東有石異時嵗覺増長後因火乃止
  閩越亭縣前閩越王遊憩之地舊有記相傳為雷震飛入水中
  石岊渡驛路百六十里至水口水路經甘蔗衙大小目福院小若大若亦百六十里至水口渡風或跨二日甞有監司詩云朝辭虎節門暮宿牛頭寺江神也世情一送三程路
  又西門十五里洪塘髙﨑渡即石岊江東流分為二自洪塘渡至水西髙﨑江南楊﨑渡大樟渡楊﨑屬懐安大樟屬永福相去三十里由大樟至永福縣越峯渡永福縣下元豐元年造橋
  重光渡
  五十口渡皆縣下
  洪面渡縣南七十里南取溪東渡四十里熙寜十年置渡闊十五丈漲准十五里
  溪東渡縣北百一十里北去洑口東渚渡二十里渡闊七丈漲准三里熈寜十一年置
  洑口埕闕       劒闊十丈闕    紹興二十六年
  淳熙三山志巻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六
  宋  梁克家 撰
  地里類六
  江潮
  水路視潮次停泊猶驛鋪也循州境東出漲海萬里潮隨月長晝夜至如符契道閩安而上江面澄濶别為西峡逾于南臺皆㑹於懐安進而至湯背止以與溪流接自愛津東下縈紆數百里危陘狭道行者繭足輕舟朝發乃一夕可至南望交廣北睨淮浙渺渺之塵乗風轉柁顧不過三數日偽閩時蠻那放椿且次江岸國初六縣鹽舸徑輸州倉以達于四方郡今福清長樂涵頭嵗運未嘗停民無酤其来醸作兩溪糯粒舳艫相銜嵗小儉榖價海涌南北艦囷載歘至城外其諸貨寳回往不可名計浮于海達于江以入于河莫不有潮次云
  初一十六    初二十七
  初三十八    初四十九
  初五二十   初六二十一
  初七二十二  初八二十三
  初九二十四  初十二十五
  十一二十六  十二二十七
  十三二十八  十四二十九
  十五三十已末午初此潮入州城内河之𠉀也江潮常緩海潮三刻至入河則又少遲耳
  海道
  自迎仙至莆門平行用退潮十有五海不計里
  一潮迎仙港乘半退里碧頭
  迎仙港源自興化三百里合桃源水為大溪過迎仙市為子魚潭三百步歴福清黄茅墩墩南江上三千餘家屬興化人煙如海口鎮其墩溪漲海湧皆不能沒合蒜溪東流過浮山三里合徑江入海潮至子魚潭徑港源出興化縣界金支大澤至裏洋合黄蘖山南水十里名漁溪過應天院一源出黄蘖山北過鐵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邊北流東折合漁溪入徑港南至綿亭東出烏嶼門又南至雙嶼頭為二東出白嶼西出後嶼合於昭靈廟前㑹迎仙港入海潮至應天院前
  東 南匿 草嶼 塘嶼昭靈廟下光風霽日窮目力而東有碧拳然乃琉球國也每風暴作釣船多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其水東流而不返莎蔓錯織不容轉柁漂者必至而後已其國人得之以藤串其踵令作山間蓋其國刳木為盂乃能周旋莎蔓間今海中大姨山夜忌舉火慮其國望之而至也
  二潮過洛化洋牛頭門泊寄沙多水劫
  三潮至燕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泊婆弄澚一名暴露聲相近
  東草嶼
  四潮半退至銀盞舷乗半漲取錢藏出止馬門為過淺溯潮不
  克所以必持半漲也元豐二年甞移海口巡檢於此

  西 海口鎮
  海口源出興化縣界流為百丈溪二百餘里至假面為横路溪即無患溪也東流二十里合石堘溪至水陸院合東溪經福清縣河頭瀦為琵琶洋十八里至海口入海潮至水陸院西鹽埕嵗管納海口倉七百萬斤經南交輸懐安倉葉𨓍珪記埕有三等沙埕為上夾沙次之泥埕為下沙埕喜受潮信退則昜乾實漏坵則昜淋故為上半沙半泥故為次泥溼距潮且難乾淋故為下大埕一二畆小者半畆大水取信小水暴乾蓋海水鹹鹵過埕則鹵歸土中日暴則鹹乃凝白花取海水淋之煉為鹽亦猶膽水浸鐵水中自有銅性遇鐵澁住故烹鐵而得銅也一月之間大水六日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晴明則土信可収雨濯則土信敗矣一年之間惟五六七八月土信特厚蓋烈日之功也故舊法六月起火八月住火
  東 鹽嶼 蘇嶼 鐘門昔人没鐘於此潮退蒲牢微見
  五潮半退過石帆洋狀如帆泊大小練二練門相去十里無便風停留或踰
  

  西北 松林塞
  六潮出練門至東西洛止雖近過此無泊所
  七潮泊慈澚勑號慈孝洋
  西 長樂㯍過港長樂溪源極微大槩瀦為陂湖溢則洩而入海
  八潮轉南交山峙海中港内沙淺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為險阨舟人多於慈澚𠉀便及晨潮方挾櫓而濟便風則自外洋縱繂偽閩時蠻舶至福州城下至國朝以南交之險遂置司温陸時有飄風入港者
  嶺口鹽埕于歴嶼頭永豐石馬砂坑鄭胡閭山嵗納二百四十二萬斤舊三百萬斤陸運二十里避南交之險輸長樂倉
  西梅花澚 閩安鎮港源出處州龍泉東流經松溪政和一出建寜之浦城一出于崇安其間小溪數十匯於建城出南劒之東曰東溪一出邵武之光澤北流經順昌至沙溪北一出汀州之寜化西至清流沙縣之西合流至南劒與東溪合百八十里至水口左合古田縣源出建寜界東南流號横溪至上生院南合薦溪潭水數里合桃溪東流至縣東北隅龍津橋合東北溪知縣李堪名曰潤澤南經戴星洲鳴玉灘磨劒石下百丈漈入大溪故曰水口過大小滛乃無灘平流至猴山右納閩清水源自蓋平里合仁壽孝順金沙等里小溪土人多以小艇力勝至江口瞻於巨舟乃浮江而下小溪有三橋良石普賢寳山通尤溪黄洋諸場尤小者土民堰以溉田次黿溪唐大厯中有女子浣紗溪次為黿所食其父哭之哀既而得黿乃烹以釋憤名士多為記述其山源深險多不逞民盜販茗鹵官莫誰何俗號七村黿裏次左納大目溪次右小目溪源出閩清界六七十里入江次螺女江𠉀官縣西北三十里搜神記閩人謝端江濵得大螺一蓄之家每出歸盤飱必具乃密伺見一姝麗甚遂突入問之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也帝哀卿少孤遣為卿具今已悉不可止卿宜以居糧可使盡而更盈言訖化去端如其言資給數世今足跡尚存或曰江形如螺至甘蔗北分數里復合至石門南分赤岸山尾與溈山尾相迎如門水中有石閾過石門為馬瀆江中流至洪塘岐為二北行者為南臺江納北山衆流桑溪自鵞鼻嶺經大坑嶺出東峯後至茶焙浦通潮鱔溪至浦東橋通潮過鼓山南行者合馬瀆江納永福溪源自南劒尤溪縣西流至泉州徳化縣南流至永福洑口埕㑹溪流行七十里合興化縣游洋青桐溪至重光寺前六十里合閩清縣界水至大章六十里合福清縣界十八溪入江縣以西有師姑等六灘東有太原等十灘不為害潮至保安里泝三十里至縣金﨑江閩縣東西南七十里昔漁者此釣得金鏁因見金牛急挽至岸俄而鏁絶猶得二尺許因名金崎江寰宇記晉康帝詔於此立廟螺洲洲形也在大義西北納龍泉坑溪合大義江瀨江出西峡門合琅琦江西浦溪出福清縣界經𭰖嶼至琅琦接潮一星溪出長樂界至白田接琅琦潮㑹鼓山之𣲖經石馬鷄嶼洋中有石號師子對方山巨浸未甞没俗謂水浸方山鼻不到師子耳抵東峡二十里入海潮由西峡上者先至洪塘由南臺上者差逢大潮至大若南臺江中有洲數里潮至鼔山分為二南廣而北狹由北上者入直瀆浦由南上者涉洲尾反東流而與之遇諺謂南臺江水顛倒流以此
  東 劉﨑 王峬 湖江
  九潮至埕角每嵗二月烏頭數萬至自東海萃于此泊闗澚
  西萩蘆連江東南四十里有九龍江根連鼓山相傳秦始皇以東南氣王自江而南秀㧞者皆鑿之至是得蘆根長可數丈朝劚暮合終不殊執役者夢有告曰鍬鉢可夕置勿収乃如其言血流而絶通水成峡蛤沙 萬海小港赤﨑 連江港源出古田林洋界至七猴渡之北合小溪南流至潘渡橋一出羅源界號曰巖溪南至朱令橋合寳山院前丹陽溪西南流至興寜廟前與潘渡溪合西南流合參溪水至峽口鎮入海
  東 鄭﨑  官嶼  雙髻焦
  土花鹽場今廢
  十潮轉北交聚石為灘連接海岸比南交差昜泊東西洛
  西羅源港源自蔣山溪經白塔院至四明橋合龍潭溪過務前合古弄溪至欄頭鋪入江又下倪南北溪經觀前橋至欄頭鋪前與蔣山溪合入松﨑江入海潮過四明觀亷灣俗呼林為亷中多林姓南灣寨
  東黄土山
  十一潮至水澚
  西官井洋港西源出處州龍泉界首溪東流百里至斜灘過載首合松潭溪白沙鎮紹興初廢至亷首村一出政和縣界經麻嶺至繆洋三十里至亷村㑹龍泉溪南流為江過甘棠港舊有巨石屹立波間舟多溺覆唐寳祐元年琅琊王審知具牢禮禱于神將刋之其夕雷雨暴作石皆柹觧遲明安流如砥昭宗詔奬之賜號甘棠神曰顯靈侯三年賜徳政碑五代史謂閩人私號誤 黄﨑嶺潮東至白沙西至亷首各距四十里舟行一潮至由鎮陸行各百里白沙溪船至斜灘亷首溪船至繆洋北源出政和界至外渺程家渡南合甘露溪甆溪經深浦渡至長境平水分為二潮至金垂一出古田山谷合周仙湖東流為穹窿溪又東為晡溪又東為淀尾經赤鑑門一出古田至游溪合羅源山溪至溪口村同出于三嶼寨之左一出羅源飛泉渡出于三嶼之右滙于官井洋風濤險惡號三港口東入于海
  東 浮膺山
  十二潮轉驢頭山泊斗米
  近有大小金澚 鹽埕寜徳縣納
  十三潮泊桃門䈥竹山
  西松山港古□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西源號長汀溪自白巖十五里經建善寺至沙塘北源自赤岸澚村龍潭至大橋經鹽埕合沙塘而東入海潮北行者至大橋西行者至斗門次西烏﨑港源出西鄉蔗洋八十里至七溪南流七十里至飯溪出烏﨑向峯火入海小船至飯溪大船至楊門潭
  東三沙峯火寨
  十四潮泊圓塘
  西歛港出𠮷坑十里入海
  怯港俗謂惡為怯合小溪水至上洋五里靈峯十里至圓塘入海船至圓塘止
  東 榆山
  十五潮至錢夯頭諺云錢夯頭無風自毬流言蕩漾也白露門或曰即白水江也白
  水𭅺停船之處
泊莆門寨前
  西南 沙埕港源出温州界至桐山東入海船至桐山白水江舊記縣東北百七十里寰宇記白水𭅺夷户也亦曰遊艇干或曰盧循餘種散居海上唐武徳中王義童招其首領周造麥細陵等授騎都尉以船為居寓廬海旁船首尾尖髙中平闊衝波逆浪略無懼怛名了鳥乾符間有陳⿺辶𦮔者駕舟從海來家于後﨑號白水仙有詩云水籬踈見浦茅屋漏通星又云石頭犖确髙低踏竹户彭亨左右聞甞留䜟曰東去無邊海西来萬頃田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蔡學士雜記福唐水居船舉家聚止一舟寒暑食飲疾病昏婭未始去所謂白水郎者其斯人之徒歟











  淳熙三山志巻六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七
  宋 梁克家 撰
  公廨類一
  府治
  州自嚴髙大相兹土告卜於晉乃定宅方位迄今不移矣遐服列邦初作郡宇宫室規制可知也暨為刺史加都督進節鉞改連帥皆號會府自陳至唐三百餘年間創立營築徃徃易庳陋為髙廣更壞復葺亡所紀載唯衙門唐上元軍門元和所建天王堂咸通所造尚有遺跡然是時衙門止為都督軍門止為州門也乾寧錫軍號威武遂作重鎮梁貞明復陞府大都督勢望雄偉蓋與岐益楊越齊列偽閩僣號改作踰制通文永隆之間宫有寳皇大明長春紫薇東華躍龍殿有文明文德九龍大黼明威門有紫宸啓聖應天東清安泰金德錢氏内附廢撤無留者獨面衙門一殿故址猶在至今呼為明威國初守臣避不敢居以為設㕔凡勑設宴集乃就焉而即其西建大㕔以為視事之所舊紀節度觀察使衙在府中近西北今呼為常㕔天聖五年始於其東創都㕔今修令堂自公堂九年以大㕔毁敝摧剥斥而新之景祐四年又於其西創便坐今三清堂有以接僚屬治政事臨見吏民矣慶厯八年乃大新衙門嘉祐中又更軍門為雙門於是重譙傑麗邃宇閎固翬飛雲矗望者肅服名公鉅人剖符開藩官崇地重僉曰惟稱其餘燕室閒館虚堂華閣巍樓廣榭離亭别圃自公之暇據勝臨眺樂豐餘而壯吟觀蓋又開寳以來間有作者夷荒理廢感興寓懷更名易額不一而足仕四方者閱歴孔多獨目此為善部姓名歲月於是悉書焉
  威武軍門本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元錫所建州門也乾寧三年州升為威武軍遂為威武軍門周改為彰武皇朝太平興國三年復舊名吕權書嘉祐八年元給事絳更為雙門上建樓九間樓上梁題作是年歳次癸夘五月壬寅朔二十有七日戊辰重建熙寧二年始創滴漏建州門之歲置推晝夜刻元給事絳改築威武軍臺門至熈寧二年程大卿師孟始作滴漏推測晝夜蓋祥符中劉承珪之制也今漏室中有程大卿詩牌二一云科漏新成因成二篇呈監官葉左院臺門新漏一聲聞從此朝昏百刻分他日郡人思太守也湏談及葉參軍風雨雖昏漏不移百年應未失毫釐湏知萬户千門裏正得人間㓙吉時一云曉登威武軍皷角樓百尺譙門戍萬兵黄昏初動盡龍聲銅鉦猶是閩王㸃銀秤纔懸漢守更四面僧誇金作界半年人看玉為城官程稍近千餘里不到儂家向此行於第四句下自注云舊無滴漏予至始創建炎二年江待制常申明約束一守漏人四分為兩畨直日放漏水𠉀魚珠落銅盤乃移秤刻即告户外報時者一諸衙報牌人九日通以皷角匠輪差於户外祗應告報一直漏人五夜分直五更並以撾皷人輪差其奩具等物五十日一濯有皷角國朝軍防格節鎮皷角各十有二舊有十二角建炎二年江待制常約束云昬時吹角八人各二十六聲為三疊撾皷八人角聲止乃各撾皷千為三通凡三角三皷而畢四更三㸃及申刻各吹角三疊為小引㸃說云更以皷㸃以鉦今鉦間欵識云梁開平五年歲次辛未七月壬午朔十三日甲辰造重百二十觔所謂閩王㸃即此下為亭以翼之左宣詔右班春内府廊三十五楹時元給事絳移南都代者未至間建
  大都督府門唐武德八年州始升為都督府上元二年創門梁貞明六年升為大都督錢氏歸朝凡偽世門額悉廢毁惟威武軍與大都督門仍舊慶厯八年成郎中戩修有潮陽從事丘濬為記云蔡公時方欲新之俄詔為本路轉運使成公至以是年六月始事九月告成舊額蔡正言襄書紹興七年南市火拆以禳之張待制致逺重書列㦸十有四㦸衣長一丈二尺以朱白蒼黄𤣥為次謂之儀門亦曰衙門
  設㕔衙門内舊有之慶厯六年蔡正言襄重建偽閩時明威殿舊基國初改為設㕔至是頽敝蔡公始重創今梁間有公自書慶厯六年歲次丙戌春正月壬午朔二十有七日戊申新作使㕔二十五字後太守許大夫懋為鋟板碑立日新堂右嘉祐八年元給事絳修宣和五年俞提刑向權州事復修有通判黄琚為記設厨在今自公堂之地見熙寧圖後移於設㕔西南隅大㕔之東廂
  大㕔設㕔之西治平圖題為大㕔自設㕔西過都㕔是舊有之天聖九年十一月鄭職方載重建十年十月建大㕔東門於中庭之東西創御書二閣
  都㕔大㕔之東治平圖題為都㕔今所謂簽㕔也天聖五年章兵部頻創隆興元年汪侍郎應辰移都㕔見止戈堂項内乾道二年王叅政之望始立今額前修令堂後自公堂王叅政有自公堂詩叢石當軒峙横池傍砌深還將脩竹遶半入古榕隂晝賞風瀾皺宵憐月影侵𦕅紓江海志寄此小山林小㕔大㕔之西景祐四年范都官亢創治平圖題為小㕔熙寧中更名清和堂見熙寧圖時以設㕔為大㕔以大㕔為小㕔於是以小㕔為清和堂靖康後始塑三清像於此為三清堂旁有觀音堂
  日新堂設㕔之北慶厯六年蔡正言襄創治平圖有之熙寧二年程大卿師孟題毬場碑額云輦而置之日新堂西廡今碑在堂下之西廊建炎三年改鈐轄為安撫使以為安撫㕔
  春野亭日新堂東南慶厯六年蔡正言襄創元豐四年劉待制瑾修治平圖有之蔡公留題古風兩篇首云太守職名治詔書劭吾農載酒事緬邈作室當廨中况恁軒牖髙中視田野功澹沲沐新澤依微生柔風江潮漲晚綠山麓延朝紅耕鋤時節動歌語聲意通慚非共理才幸遇頻年豊未厭畎畝樂駕言誰相從觀此可見命名之意也後有蘇舜欽劉瑾王子京林顔字上交王伯虎范伯玉呉拭余授陳粹詩各一篇若曰翰林遺創久欹隤又曰鏤額竒蹤蔡翰林知亭公所創額公所書也又曰天章餘力起傾隤知劉公所修也前有池亭淳熙三年陳丞相俊卿創
  九仙樓樓下東衣錦閣西五雲閣舊小㕔之西南有清風樓爽心閣即此也見治平圖蔡公襄有登清風樓詩郭外清溪溪外山溪雲飛上破山顔晴明天氣琉璃色何處峯頭帶雨還樓舊有之閣嘉祐八年元給事絳創州有元給事詩碑乃元公自題云嘉祐八年癸夘建威武軍門又建逺南門宜興門使院作院公使七庫作會稽亭流觴亭佚老菴爽心閣修轉運司明年建忠義堂信美堂篔簹軒又修城隍廟本城八營作戍兵三營門怡山門昇山門康泰門杪冬訖役厚之記又有移鎭南都留别福唐詩二首觀此知爽心閣為公所作樓即舊有之熙寧間更名九仙樓賞心閣見熙寧圖程大卿師孟有九仙樓觀塔燈詩宣和元年孫龍圖竢於閣西增名五雲唐李若初甞登城西望有五色雲當王霸宅遂作冲虚宫至此既樓南對九仙遂以西對五雲為閣名今五雲閣下有安撫司印書庫五年俞提刑向權州事以余太宰典鄉郡於閣東更賞心名衣錦安撫司簽㕔置衣錦閣南尋移春野亭乾道元年王叅政之望復舊淳熙五年移自公堂六年復舊燕堂大㕔之北嘉祐四年燕司封度建安民堂見治平圖序燕公所建也安民堂在大㕔北又創甲仗庫於安民堂東亦見熙寧圖熙寧間又創談笑軒於安民堂北見熙寧圖後皆更名燕堂堂之西廡有舫齋元祐四年林中散積作艤閣其上閣上有林公詩牌云州宅之東北有燕堂堂之西廡舊有舫齋今又新艤閣遂作小詩以紀之濟川須用楫罔水戒行舟四海風波路安眠是勝游時四月十五日也大觀三年羅殿撰畸䟦其後云因登艤閣視梁間尺板見字畫竒勁語簡思逺超然有収身寕迹謝脱世患之意遂呼匠理其棟宇而刻其詩於石今齋閣皆廢六年柯龍圖述修宣和七年權州事俞提刑向重修紹興十三年葉觀文夢得以校書黄伯思慕索靖急就章千四百五十字鏤板於堂之壁
  使宅治平熙寧圖皆題為使宅燕堂之西南今眉壽堂雅歌堂和樂堂之地也紹興十年張丞相浚為其母秦國太夫人名其南為眉壽堂堂中有辛待制次膺留題云多病相如故倦游四年紆緩到三州君恩乞與歸巖壑何啻將軍得罷休時丐祠得請也乾道間王參政之望名眉壽之北為雅歌堂額簽判呉□稽淳熙五年又重創雅歌之北為和樂堂舊眉壽之西廡嘉祐八年元給事絳建信美堂堂西南為篔簹軒通忠義堂東廡並見熙寧圖後廢紹興十五年莫尚書將於其北為堂曰慶雨以禱雨獲應名二十六年李待制如岡於其南為堂曰愛山
  萬象亭燕堂之北紹興十四年葉觀文夢得創十六年薛殿撰弼修立石
  止戈堂今安撫㕔後架閣庫之北舊甲仗庫置大㕔東廂見治平圖上有凝翠樓慶厯初王祠部達有詩今樓存嘉祐四年燕司封度增置甲仗庫於安民堂東見熙寧圖今燕堂東自慶厯後設㕔之北惟日新堂而止元豐四年十一月劉待制瑾始創架閣庫於堂北舊架閣庫在使院之東見熙寧圖前作大門謹啟闔之時紹興間以門東西兩間為安撫司錢庫復闢庫後為堂曰武備東西北列甲仗庫又為大門其南而旁為便門二扄鐍嚴固於是舊甲仗二庫皆廢大㕔東廂庫今樓下便路燕堂東庫今為廊屋矣建炎四年建㓂猖獗程待制邁乞師於朝乃出禁旅命孟叅政庾韓少師世忠討之紹興二年賊平遂更名堂曰止戈有秦檜李綱孫近汪𧁑許份張致逺李彌遜辛炳張觷洪炎鄧肅李芘朱松等詩詠程公之功今為止戈堂集初州簽㕔建長官㕔側隆興元年汪侍郎應辰命移使院趙侍郎子潚繼之以不便遂移今所蓋由架閣庫及通止戈堂門也今簽㕔即止戈堂門南東為直司即架閣庫東廡西為職官直舍即架閣庫西庫甘棠院今忠義堂之西按熙寧圖在忠義堂西㑹稽亭南後廢其額只寄於流觴亭西屋簷間開寳九年錢昱創昱之記曰予自下車數月適因廵城觀隙地髙下景趣俯邇郡齋乃命芟去荒蕪開闢基址至是車書既同戈甲皆罷乃卜築處花心者曰夢蝶亭瞰水際者曰枕流亭迎爽氣者曰臨風亭眺夕照者曰綺霞亭嘉祐八年元給事絳建㑹稽亭時簽判喬孝本作詩云元侯選勝重經營地取園心正且平揆日募工踰再浹創亭合樂落初成面開西向縁忠孝牓揭新封紀寵榮隠隠湖山藏故國漫漫煙水隔都城低迷疊嶂囬峯抱繚繞芳叢列艶迎臺上臨風共瀟灑花間夢蝶助淒清枕流小檻欹前沼散綺幽軒接後甍舊景周環如有待夕陽偏照似多情縈紆碧沚通潮浦左右脩篁拂𦘕楹自昔甘棠雖足愛會稽從此擅佳名則是時四亭皆在也治平圖有夢蝶亭在㑹稽亭西臨風亭在夢蝶亭西枕流亭在夢蝶亭北綺霞亭在威武堂西南臨風亭南綺霞亭北又有望京樓至熙寧圖則臨風綺霞亭望京樓皆廢矣而又别創小齋甲於四亭不獨用之待賔亦可處兹為政乃目之曰甘棠院程大卿師孟有甘棠院招簽判小飲詩簽判和云甘棠深院百花香後院始廢今甘棠院額掛簷間者徐兢篆程邁立蓋存古也其南為門牓曰甘棠治平圖尚有甘棠門今春臺館門是也天聖中陳郎中絳重修男說之為記皇祐四年劉待制䕫於其東建逍遙堂大觀三年羅殿撰畸修紹興二年程待制邁重修額徐兢篆嘉祐八年元給事絳於逍遙堂西作流觴亭元公流觴亭詩春風流水出巖扉載酒輕舟颺綵旗把得玉杯還自笑老翁真令似童兒舊有流觴木槽後汪樞密徹移雙松亭作石槽亭西北作佚老菴初名佚老後改為隠几見治平圖元公隱几菴詩分得藩符近海濵溪山清處養天真幅巾隠几春菴静直是羲皇已上人後又改為淨名菴見熙寧圖今廢菴西南作㑹稽亭以元公開國㑹稽名公出守龎公籍王公珪范公鎮王公安石司馬公光等五十三人賦詩五十七章以寵其行刻其顯者置壁間公亦自有詩治平元年建忠義堂於逍遙堂南堂東西壁繪像凡四十七聖人一人周公社稷忠臣十六人張良以下節義忠臣十九人申包胥以下諫争忠臣十一人樊噲以下庭間有池作亭其上曰熙熙治平圖見政和元年黄尚書裳更名得象自為記後廢池存熙寧八年元𭅺中積中更甘棠門名為春臺館其後錢公四亭摧壞紹興十年張丞相浚理夢蝶故址為偃蓋亭二十三年張侍𭅺宗元改創為秀野亭取東坡獨樂園詩花木秀而野之句有教授徐士龍記又創清風亭於秀野亭之南
  雙松亭秀野亭之東北有蔡公襄𨽻書額後刻石立日新堂左公為守時所創也宣和七年俞提刑向修紹興二年程待制邁重修治平熙寧圖亭西有火箭庫後廢
  威武堂忠義堂之西有蔡公襄所書額公為守時所創也紹興二年程待制邁修前有教場西有敦教埸廟熙寧圖作永安王廟今永安王廟在逍遙堂東
  坐嘯臺逍遙堂之北舊養和亭也見治平圖熙寧二年程大卿師孟築為臺初名翫月見熙寧圖宣和五年俞提刑向以得象亭材創更名月榭紹興二年程待制邁重修改今名有劉嶠所書額
  威武臺城隍廟東今興福菴之東熙寧二年程大卿師孟築城日封其址為之今基猶存時又負城為三亭春風亭在東山樓之北吏隠亭在城隍廟西北雅歌亭在城隍廟西南各有詩今皆廢
  蕃宣樓城西北隅舊碧峯亭也見治平圖熙寧二年築子城改創城上凡九樓西湖樓蕃宣西五雲樓城西南下金墉橋三山樓城東南下長利橋清微樓清泰門上東山樓康泰門上堆玉樓城東北隅今觀風亭緩帯樓城北今超覽亭望雲樓城西今怡山閣並見熙寧圖今惟清微東山與此存樓東有亭曰野雲淳熙五年
  怡山閣坐嘯臺之東舊望雲樓閱射亭荔枝樓之地也治平圖只有閱射亭在其東熙寧圖増荔枝樓於亭西而中為望雲樓元祐五年柯龍圖述創紹興二年程待制邁修
  懷隠菴和樂堂之後州宅牆之南紹興十四年葉觀文夢得創沈括有懷隠集載居山之式後歸休於夢溪葉公慕之以名菴自題云春風的的為誰來遶舍閒花亦謾栽菴内不知菴外事夜來微雨小桃開菴東小亭曰歸意亭之東有元明王廟相傳閩王時竈神西小亭曰柏恱
  清閟亭自九仙樓下涉石橋而南為南園紹興十六年薛殿撰弼創亭曰清閟今廢又創亭於其東曰與春後改名清虚
  觀風亭城東北隅舊堆玉樓地紹興十年額張丞相兄滉書十六年薛殿撰弼修
  超覽亭天王堂西舊緩帯樓地淳熙五年亭西有亭曰流憩同時作
  澄瀾閣舊西湖樓基待制趙公汝愚創建公題於柱曰按熙寧圖西湖樓在州治直西鹿項門之南乆廢不存矣澄瀾閣在舊子城之西跨古渠南向秋風亭下有敗屋數椽猶在或是其處也湖事既興俯視衆役乃即樓之故基為屋十楹將因樓之名則太質而閣顧不可緩營也遂以澄瀾易之亦存古之義云
  天王堂城北舊有門唐貞元中軍悖南甸師乗而入閻濟美塞之後咸通七年李瓉乃版築其上作天王堂有館驛巡官鄉貢進士盧標作修築城北門及剏天王樓記今存僧史略云天寳元年西蕃㓂安西明皇詔不空三蔵誦經不空因言北方毗沙天王神通可以禦之㑹安西亦奏將戰有神丈餘金甲而来因勑諸道州府城東北及營寨並設其像
  威武營威武堂教場之南舊駐泊廣勇營之地也見治平熙寧圖淳熙五年為營以居衙兵
  轉運行司
  國初諸路置轉運使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閩為兩浙西南路置使副尋省獨使一貟五年始命太子左贊善大夫賈昭明為本路轉運判官無副者置天聖六年罷之七年復置慶厯五年復罷嘉祐二年後置雍熙改福建路將輸舉刺自端拱明道之際詔所屬郡不輟巡按端拱詔或端坐本司或故留諸郡深彰曠職殊不盡心自今並須不住巡按所部明道𠡠今後並一年之内遍巡轄下州軍將帶本司公人兵士不得過二十人司屬不得過二人故逐州皆有行司舊記轉運行衙在府西南隅置司建州蓋舊矣考治平圖府西南公宇東為運判司西為轉運司而於其南同一門曰西總蓋舊行部所舍也虎節門内之西有西總門南向即俗呼西衙蔡公襄自知福州除本路轉運使有移居轉運署詩熙寧既築子城併二司為一併運判司轉運司為一更其門東向時提刑司同提刑司實在其北見熙寧圖時大街西有提刑司同提刑司轉運司蓋始以同提刑及轉運㕔門東出尋罷同提刑司政和間始併轉運司為提刑司屬宮㕔吏舍省馬院架閣庫等而遷轉運行司於府東迎仙館治平圖南禪寺東曽師建記政和五年三月撤舊迎仙館増而廣之靖康元年罷㢘訪使者又以其廨為之今試院西是也㢘訪衙本駐泊㕔地其東有隆道侯廟慶厯八年鄉貢進士翁定基為記駐泊都監楊永慶刻石今存建炎二年以建㓂故移司福州紹興二年還建州三年復移福州尋仍舊其㕔事之東有繡采堂恕堂公明堂乾道間武憲權寓此所修而名之又其東涉池橋有清和堂而迎仙館遂為轉運東行司兩漕所舍各趨其近東行司亦浸摧圯矣
  提㸃刑獄司
  淳化二年詔諸路轉運司以常參官一人紏察刑獄事於是以司門貟外𭅺董循等分充諸路轉運司提㸃刑獄四年罷之獨委轉運使蓋始𨽻漕臺也景德四年乃命與轉運使分路提㸃選朝臣及諸司使副至閤門祗𠉀明幹者充太子中允直集賢院丁遜為本路提刑供奉官王守元為同提刑兩貟自是始天聖六年並罷交割與轉運使訖赴闕公人歸元差來處明道初復置舊記公宇在府西南有上下衙蓋今所也范遷圖經上下衙俱虎節門内治平圖運判司東北嘉祐五年罷同提刑熙寧元年復置二年既築子城乃以同提刑司與提刑司各為大門東出見熙寧圖尋罷同提刑政和間遂以其廨與轉運司皆為提刑司屬官㕔吏舍省馬院架閣庫等宣和三年増置武臣靖康元年紹興三年四月移司建州十一月仍舊乾道六年復増武臣初寓轉運行司淳熙三年乃於提刑司中門之内分公宇為東西兩㕔武憲葉南仲修建自為記舊治有前後㕔事兩所皆明道二年劉比部立之所建後㕔之西有池創閣其上池閣之北有一堂焉熙寧五年提刑宋道為記云廨有東堂甚壯舊不名四隅鑿小牖前後二户至卑乃撤去闢為四軒髙其後閎前不設戸名曰幸堂後更名虛静俞龍圖時詢幸堂所在巳更此名矣而宅堂在其西宋提刑記廨有東堂則舊宅堂在其西可知宣和時巳廢俞龍圖記不載後㕔之北故有堂也宣和時已為宅堂又於其後為亭曰雙桂康定元年李都官敷於堂之北復建兩堂前堂解龍圖向名曰澄清後堂俞龍圖向名曰憲堂後更名中慶於中慶之東有小軒曰静寄嘉祐七年王郎中陶創兩亭於堂左右左亭俞龍圖向名曰熙春後頹廢吕敷文企中重建於看樓西南右亭俞龍圖向名曰藏春梁上題嘉祐七年壬寅正月提㸃刑獄職方貟外郎王陶建後更名留春八年復創亭後㕔之東北舊名繡衣更名薫風吕敷文企中修熙寧五年宋𭅺中道既修建幸堂遂闢其旁為軒北軒俞龍圖向名曰清逸其東有小軒俞龍圖後名曰幸軒東軒之左附以便室俞改名曰山齋宣和二年俞龍圖向乃皆葺而新之各為之命名又建兩樓於兩亭東西舊熙春之東名曰斑衣樓藏春之西名曰荔支樓東樓後更名宿雲紹興中災改創看樓緫而牓曰樂圃俞作樂圃記曰熙寧五年宋公作憲於此嘗為幸堂記予言和巳空詢幸堂所在易名虚静是也自虚静之北園館連屬明年更新繕完之名其北曰憲堂南曰澄清廊廡映帶為樂圃之冠庭之南有二木栖故亭其下曰雙桂囬廊之外左右二亭東曰熙春西曰藏春熙春之東樓額宏麗時可奉親為㳺覽之地目之曰斑衣藏春之西有樓遍植荔攴命之曰荔支面樓一軒北顧諸亭左右二沼手植瑞蓮名曰清逸幸堂既易不欲廢其名虛静之東曰幸軒幸軒之左乃治事之便室小山聳翠題之曰山齋宣和四年俞龍圖向記異時樂圃作門威武軍西南每歲二月府開西園與民遊玩至三月提刑司亦開樂圃各一月頃三十年樂圃始罷開矣及分為兩㕔也毁塞池閣移前㕔建後㕔之西後㕔遂為東㕔前㕔遂為西㕔武憲所治也其西有欏木亭未名西㕔之後遂為燕寢之宅清逸軒額移牓東㕔之東偏不欲廢其名也小軒便室乃撤去之為仁亭於兩㕔之間餘則如故也若夫簽㕔置中門之外屬官公廨即外門之内檢法其左提幹其右皆舊所建云
  提舉行司
  崇寧三年詔諸路置提舉學事四年始建司州南街東舊都作院地也見曽師建記五年正月罷七月復置宣和三年建炎三年建卒叛移提舉茶事司於此紹興五年移泉翊遂廢七年火
  西外宗正司
  紹興三年詔西外宗正置司福州知宗正司事廨舍始寓太平寺屬官二貟即其東慶成寺居之主管敦宗院今寺西南宗學教授今寺東北
  帥屬廨舍
  州作帥府自建炎三年始置機宜撫幹為屬以監務㕔為機宜廨舍今旌隠坊北是也見治平圖地名鎮前紹興五年増置通判以為通判㕔十一年初置叅議猶寓他所至十九年通判移威武軍之東後乃以為叅議廨舍機宜舊占僧寺撫幹貟多所居不一後省各一貟今累政機宜南禪撫幹神光
  通判㕔
  州舊通判一貟㕔於威武軍門内之西熙寧九年通判方蓁建宅堂元祐四年通判雷豫建㕔門建炎四年通判葉擬建長樂堂於其東紹興五年増一貟始居旌隠坊北十九年通判葉仁以日趨都㕔不便乃請於朝以威武軍之東故知錄司户㕔合而為廨舍秦呼門内通判為東通判門外通判却為西通判淳熙五年復置添差釐務通判寓轉運行司之東偏
  職官㕔
  慶厯舊記本府幕官三其廨並府東廊治平間移察推㕔今定安門内之北府東廊獨為節推簽判㕔並見治平圖元祐既建試院察推㕔復仍舊府東廊今簽判㕔察推之東節推㕔察推之北
  曹官㕔
  慶厯舊記府院在威武軍門外東偏六曹官舍附之兩司理院在虎節門外左右觀治平圖威武軍門外之東先府院次司法次司戸㕔熙寧初移府院門出威武軍門之内見熙寧圖政和間罷府院更兩司理院為左右獄而府院南為知錄廨舍如故建炎初移司法㕔府東廊舊㕔之北曽師建記建炎元年重立額尋以府院北為撫榦廨舍與司法㕔相對門亦出府東廊紹興十九年合知錄司户所居為増置通判㕔曽師建紹興甲寅増廣記知録司戸㕔並在威武軍門外東偏於是知録移寓大中寺遷易不定後撫榦省貟乃得今所司尸先僦民居後治威武軍門外西偏故如歸館惟兩司理院即其舊無改作
  教授㕔
  教授舊選仕於州有文學者兼居於鄉有德行者充故未立廨舍熙寧三年程大卿師孟重建府學乃即園為宅以居之見林希州學記教授有㕔自此始今學東是
  駐泊都監監押㕔
  駐泊舊總一道戍卒都監監押主本城兵其始責重故駐泊兵馬都監㕔在府東偏治平圖在職官㕔之東熙寧圖門出府東廊在簽判㕔之東南政和中以為㢘訪治所移還珠門外今春風樓地見紹興甲寅曽師建記紹興七年火遂僦居後治雄略指揮教場官廳都監㕔舊寧越門内之東監押㕔舊利渉門内之東見治平熙寧圖元豐間以都監㕔為東南第十將公廨紹興九年移副將建州正將始遷其西因以為犒軍庫監押㕔不知何時圯廢今旌隠坊内橋東紹興間巳為士大夫居宅今都監監押増四貟皆僦居
  將官㕔
  今寧越門内之西舊崇軺驛慶厯四年以為路分㕔見治平熙寧圖元豐間改副將廨紹興九年始為正將㕔
  監務廨舍
  初監務兩員都務官廨舍舊旌隠坊北臨河務官廨舍舊法海寺北見治平熙寧圖建炎以來旌隠坊北迭為機宜通判叅議㕔法海寺北嘗為登瀛館近亦添差簽判所寓監務後増三員皆僦居
  監甲仗庫廨舍
  舊康㤗門内之南乾道元年以展拓試院移甌冶池南菴舍淳熙八年復為菴舍始僦居
  廵檢㕔
  舊在城廵檢以都監監押兼天禧中嘗令南臺監倉兼管四城門外廵檢公事故廵檢㕔在鹽倉之西今閩縣尉㕔是也見治平熙寧圖後移置辜嶺
  廵轄馬鋪
  舊在南臺横山之西見治平熈寧圖天聖九年移白田渡景祐二年移水口尋仍舊
  試院
  長樂大府祥符以來文物歲盛自景祐建學大比例為集試所生員逡廵邸宿於外先聖釋奠亦移他所元祐五年柯龍圖述謀所以易之㑹朝廷下學及孔子廟不得試進士之制五月乃擇州治之東南公廨及隙地治平圖有察推㕔及作院廣二百三十尺有奇而深倍之乃増築厥址崇其舊三尺穹堂延廡中闢曠除後敞公堂繚以重屋以為考校之舍外門之内監門廵鋪彌封謄錄之所皆具旬五十而成凡為正屋百有二十區是時舉士纔三千峩冠鵠袖雍容而入其後寖増至於五倍側肩爭門坐不容膝紹興十七年乃假漕司行臺以殺其溢然猶病其隘也三十二年王尚書師心以就試人益來奏請増考試官三員為十員乾道元年郡學諸生鄉士林丙相率以請於王叅政之望乃相其西北隅官舍易之如監甲仗庫廨舍之類得其地東西二十有八丈南北四之三増為屋百二十有七楹是歲秋試王叅政有戒諭文云福唐今年秋賦投家狀於有司者幾一萬七千人鄉舉之衆天下莫比亦閩中昔日之所未有也可謂盛哉前牓自大魁而下聫甲科者五人與臚唱者六十七人國家於此邦人士誠無負矣本州仰體朝廷之意以賔興為重事開斥貢院編排坐次増添内外執事等人種種如法州郡於此邦舉子亦不茍矣諸君盍修身礪行思所以稱副者父兄戒其子弟長上訓其後生朋友之間更相勸約咸趨禮義盡革囂浮毋怙衆以作非毋黨惡以長亂絶博塞之戲息錐刀之爭出為里巷之遊必有矜持之色衆庶歸重儒服自尊凡所觀瞻誰敢干侮士風如此顧不美哉或有敗羣不靖之徒多士共疾之蓋歳厯三更科詔一下賢才皆待時藏器指日奮身豈容一夫猖狂以致衆人顛沛且大開選舉精考藝能乃功名富貴所由之途非兇暴强豪興爭之地正使㨗如慶忌勇若孟賁何取於翰墨之場乎一犯嚴科自有公法三木被體二物加威屏於逺方編之罪籍與夫鹿鳴開宴黄堂享勸駕之儀豹變還鄉緑袂耀觀光之寵者榮華僇辱烏可同日道哉又况閭歩既騰亨衢甚坦稽古所獲不止於此而巳夫以萬七千人羣考於此其間𤨏碎寧無短長在於寛通所宜闊略三日借路豈責其全一忿亡身雖悔何及至如將來引試切忌攙先蓋緣題目出頒必俟舉人盡入何須競進以冐隘途雖少遷延未曉晷刻逺於踐蹂方免憂危宅心既寧下筆孰禦又按設既定尺寸有分移徙亂行擾動實深我欲自便人將謂何若其有知必不為此嗚呼在醜不爭先聖之格言畏威如疾前賢之明戒凡我應書之衆勿屑細故以逺大自期鴻鵠秋天一飛萬里安可量也惟諸君勉之淳熙元年應詔者二萬人史丞相浩講求累舉之𡚁乃復假簽判察推知錄司法四㕔以益之以大㕔兩廊坐負城兩縣舉子舊坐三縣人以添四㕔故只坐兩縣而懷安福清羅源於行衙長溪永福古田於舊展試院乾道元年所増屋宇連江長樂閩清寧德於新展四㕔就試試之日四其門以入之而出以二時曉示閩縣𠉀官士人並於定安門入試院門晚出中門納巻畢出試院大門懐安福清羅源並於依仁坊門入行衙興賢堂桂堂外長溪永福古田從東康門入舊展試院入訖闗閉不許出入連江長樂寧德從皷門内東廊入新展四㕔入訖闗閉不許出入凡十縣並出行衙中門納巻畢出行衙大門先是行下諸縣士人有訟在官除事干人命外其他並與結絶或召壯保許試遂約束結保投納家狀以七月十五為限以慿類保排定試按限滿射保或改姓名不許収受尋有在外遊學方歸續射保者别就他處排坐内閩𠉀官士人從皷門裏東廊棘門入司法㕔寧德長溪古田永福士人從東康門入舊展試院就試晚出並由行衙大門異時試院街南一帶人户各安泊舉人入試每𠉀開門率爭先突入至是帖廂官刷具姓名禁止有後門者亦權織斷不許通東衙巷初令監門官公服立門左右肅揖而後入巡按者唱坐巳定不許徙案只許保頭起身取巻始罷卒名編攔號為祗應逐間榜揭姓名以待需喚猝有疾患批厯至府不移時給藥以時警其怠慢者時以為禮闈當如此置巡按官抄附祗應功過厯一道取藥厯一道應兵級供應從早至夜合不住火常將沸湯頓貯令温以備呼喚有不到巡按官行遣畢上厯𠉀開院勘斷不違慢者犒賞凡外門有所傳入常切機察先是告示官私屋賃士人就試及賣試按人並不許長價納巻吏貼不得邀覔錢物其試院諸官㕔祗應人及雜職獄子并使府諸官㕔虞侯當直人等不得循習更就吏貼乞取常例及其他各巳優待舉人又自作勸諭文以戒爭門先入毁棄巻按皷噪場屋者至是又闗防上件逮晚設燎門道列十四幕為納巻所閩𠉀官分六幕新舊展拓試院分七幕其續射保人别置一幕是歳䇿問始命工鋸板分雕防漏泄也逐篇目限以一紙期趣辦也舊䇿題並連黏三篇方捲入試巻分俵多是臨期不辦今只將紙作様造板如問目稍長計㑹試官細字書寫只以一幅為限疊三紙捲入不須連黏凡納巻有號簿彌封官手自封押逐場彌封畢即以號簿入匝封押永不得開其單號簿逐夜繳入監試處不得漏泄如將來有行先報姓名並根究増謄錄為三百人十人為甲置交巻厯一道功過厯一道有節去文理添注雜一拆換卷頭或别行抄上白卷者悉許人告其同甲能自舉首與免謄錄或課寫不辨依指揮牒院展日考校初禁兩司官人來徃舊彌封謄錄兩處官吏不禁徃來别差對讀官舊就委謄錄官始選楷書十名分諸考官位以備抄寫每位楷書一名送紙五百張欲再謄以歸者自令抄寫遇再謄巻獨許關監試躬㸃簿混以五號批下從彌封官措置貼號監寫封入前已謄錄却以正巻發過彌封所今只委彌封官封貼字號監臨謄寫拘収正巻纎悉嚴密訖試無違犯者至今行之州自國初舉子尚少錢氏歸朝解額未有定法天禧四年詔節鎮州府取進士二人累増至天聖七年為十八人明道二年増為四十一人景祐四年明道二年所増人數太多令十取二州該四人併天聖七年額為二十二人慶厯五年貢舉所以元年就試人數解二分不得過元額之半州該増十一人併景祐四年所解總三十三人嘉祐二年以四歳科場時頗淹乆自今間歳一試三年禮部因請減諸州解額之半遂減一十六人五年増解額以就試人數為率舊一十七人増為二十五人元給事絳勸駕詩英□五五出南閩蓋謂是也治平元年嚴挾書之禁
  都倉
  州都倉舊名西版倉閩王審知創子城外皇朝熙寧二年拓豐樂門城為子城倉乃在内元祐四年建倉㕔治敖廥翼以旁屋大小凡二百一十區政和八年重修建炎元年復修列倉敖於兩廡凡三十八眼以千文題其號紹興四年石甃兩廊以便輸納常平倉舊在倉内
  鹽倉
  國初轉運司置倉南臺儲福清長樂等縣長溪寧德羅源連江運置至天聖六年鹽給州縣務州有鹽稅務縣各置鹽稅務及倉聴民自買今閩尉㕔東教場其地也見治平熙寧圖在武勝王廟之南按祥符五年轉運司奏鹽倉在城外十里有一二千家接連城内大中祥符五年以水口嵩溪驛増為倉移運上四郡綱鹽於此以便搬賣明道二年元豐元年復之政和八年詔移水口倉於懷安縣創蓋時興化軍以㴠頭倉運鹽到此搬剥留滯奏移懐安始在縣治西一里黄石﨑山置宣和四年復歸水口時科賣民户鹽始不給還於是南臺倉亦廢矣徐成忠銓私記此年産鹽每觔添一文為十九文無鹽給還建炎間停水口倉復創蓋於懐安紹興十一年轉運使余應求賀允中自縣西移置東北地名郭埕即今所
  安撫司監倉
  紹興初帥奏置回易後始運賣官鹽以寧越門内之東舊將官廨積貯號犒軍庫乾道八年轉運司行鈔鹽法以合沙江南舊濟川亭為倉尋罷鈔鹽遂歸安撫司
  軍資庫
  府衙門内東偏天聖七年尹屯田錫重建曽師建記慶厯六年蔡正言襄修治平圖序常平庫舊附之有轉運司上供庫在其西北
  公使庫
  大㕔前過西園路之南嘉祐八年元給事絳作公使七庫按元公自書記云是年建公使七庫治平圖在西園門南有四庫東酒庫西醋庫又西省庫又西進奉庫熙寧圖東銀器庫次帳設庫南公使庫又南醋庫西進奉庫今東公使醋庫庫南公使錢庫西公使酒庫又南有一庫内元係公使雜物庫公使銀器庫公使帳設庫後移三庫於忠義堂西以為安撫司錢物庫餘為公使煑酒庫宣和二年俞提刑向修俞公自書再任使事兩領帥轄㡬及二年經營補整倉庫軍營城門公宇亭榭池館為之一新公帑什物帟幕鐏爼粗亦偹具
  安撫司公使庫
  帥司錢庫在大㕔之南與架閣庫門之東西為三若公使錢物酒庫初皆即忠義堂西為之既而錢物移使院門北惟忠義堂西廊南酒庫如故
  安撫司抵當庫
  安泰橋北之東舊利涉門下今抵當庫也又時設於威武軍門西及還珠門外凡三所州抵當庫起元豐七年屬常平後寖廢紹興初帥奏行囘易此始置
  經總制庫
  經制錢起宣和三年建炎三年詔守臣樁管令提刑司變轉輕賫起發紹興四年專委通判五年初取總制錢主管官如經制法十年勅經總制錢通判㕔置庫别無當職官干預以是專庫侵盜其令發納軍資庫别為庫眼椿管許通判不時檢察十五年兼委知通十六年獨委通判二十一年改行十五年之制三十一年復詔通判㕔置庫出納委提刑司檢察之今經制庫置内通判㕔總制庫紹興十七年自軍資庫移外通判㕔置今内通判㕔又有牛皮庫
  作院
  嘉祐八年元給事絳建定安門内之北見治平熙寧圖元祐初建試院其所移南街東崇寧中以其地置提舉學事司乃遷今開元寺南紹興初寺為啓運宫奉迎所於是别置鐵作院清逺門内之東謹火禁也
  使院
  大㕔前過西園路公使庫之南嘉祐八年元給事絳建其門出府西廊立使院額與東廊節推㕔對見治平圖熙寧後以不嚴密移額北向大㕔見熙寧圖隆興間嘗遷簽㕔於院中㕔復闢府西廊門既而以不便仍舊今為吏舍
  衙院
  舊在府東廊職官㕔之南今不廢
  都稅務
  舊額茶鹽商稅務國初茶鹽有㩁官自設市於此収稅官通領之熙寧三年罷科賣茶故至今只稱鹽商稅務雖産浮鹽乆不給其名不廢也舊務還珠門外西偏今春風樓見治平熙寧圖政和間以為駐泊治所遂移今安㤗橋北之西舊駐泊廣勇營地紹興七年災再創
  臨河務
  州東南美化門内慶厯記治平圖紹興甲寅曽師建記同古南鎻港凡百貨舟載此入焉故務於是置
  樓店務
  治平記左廂屬州東兵馬監押治所右廂屬州南兵馬都監治所後合為一以都監主之淳熙元年以𨽻司法㕔
  修造場
  舊威武軍門外西偏見治平圖後為如歸館復為醋庫今司戸㕔是也場後𨽻都監
  抽木場
  治平圖有退木場在宜興門外之北旁有磨務熙寧圖場與務皆廢矣淳熙五年為安撫司客邸惟抽木場附臨津館後凡抽木七分變轉以歸經制此主焉三分入河以備州用修造今權就忠懿王廟内收管
  窰務
  慶厯舊記務在南臺主造塼瓦凡官有修築營繕命流役人充作治平圖南瓦窰廵檢㕔之西今閩尉㕔後是也後並為閩尉㕔窰遂廢
  船場
  慶厯舊記場在南臺舊鹽倉之東今閩尉教場東也治平圖復在井樓門外州東北古有船場門謂此今皆廢官造舟率就河口彌勒院之旁
  灰場
  舊在窰務之西見熙寧圖後廢
  炭場
  舊宜興門外之北治平圖無熙寧圖有





  淳熙三山志巻七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八
  宋 梁克家 撰
  公廨類二
  啓運宫奉迎神御所
  神御七殿今州東開元寺始景德四年眞宗詔西京建院藝祖誕聖之地迎奉神御祥符中賜名應天天禧以後至建中靖國六聖神御相繼為前後殿前曰繼明後曰㑹眞政和七年詔三門外立額曰應天啓運宫建炎元年十二月遷東京景靈宫四年二月令幹辦官李𡹘迎自温州權奉安福州三月至自温州七殿神御四殿御容遂奉安開元寺大殿紹興三年九月勑以啟運宫奉迎所為名
  社稷壇風師雷雨師壇附
  舊社稷壇州南七里並城以西地汙濕遇祭報趣戒閩𠉀官縣吏辦治唐大中十年觀察使楊發始遷於其西今南澗寺之東為社稷及風雨師壇四天寳四載詔風伯壇置社之東雨師壇置社之西各稍北三數十歩卑小於社壇五載詔遇祭雨師宜以雷師同壇共牲别置祭器時蓋用此制也廣狹髙下有制度齋廬皆具周回三十有九丈七尺繚以崇墉為門東鄉其外闢二室南立雙表既成命攝巡官濮陽宁為之記以防改易閩遷新社記攝館驛巡官前鄉貢進士濮陽宁撰大中十年夏六月公命遷社於州坤凡築四壇壇社稷其廣倍丈有五尺其髙倍尺有五寸主以石壇風師其廣丈有五尺其髙尺有五寸壇雨師廣丈而髙尺自初獻訖終獻專一室有厦横附二室皆南鄉備犧幣西鄉之楹凡二室龜塼脊道凡十有三條其縈折則三百九十有七尺繚垣凡百堵其髙迭尋苞巨榕凡二十本南北行延崇甍展階揭雙扉以東鄉具扄鑰焉其外北東闢二室有厦其南立雙表及逵功以十七日戊子起冬十一月庚子畢謹案閩故壇坫南邪西隙蛙蟹洿輳負蒲葦之濠家禽野牧觸踐無禁至祈報時率戒閩𠉀官責辦與胥譁尼權事其晴也雖重菅不免於濡舄其雨也必撑蓬以護緌凟神勞人未嘗有寤者元侯關西公既涖閩其春具郡儀即社喟然顧曰吾曏理蘇厥壇惟更仍歳穰穰蘇人宜之今閩澆訛期將不革首在兹乎由是擇謹事者行故壇西躬取其地授之節餼嚴帑非隠者除鳩工以掉畚斵材以陶坏肩有歡謳杵無怨築故擘錢垂十萬不徭一丁不歛一户而爽潔開拓四壇鏤焉夫遷社於州坤右位也不書稷風雨尊社也禮稱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而厲山氏之農棄輒隆焉共工氏之后土勾龍兼饗焉風秩雨班光昭舊典蓋先聖王尊以示本均以行政未之改也惟我元侯敬恭於上撫臨於下戢苛薙慢顯晦咸寧繁條隂森如肅其享自然克靈克序德致元侯而施於一方也是月牙將翁行全牘其績歸成於公公曰壇邇浮屠祠爭出眉睫吾患將來有醉浮屠者或易於遷徙焉茍非䥴𤥨則本末無所彰遂以記徴百僚宁宁不得辭且拜命之辱謹用二十九日戊辰獻記云其碑𨽻書今存偽閩時乃以其地為佛祠而遷壇於烏石山之隂今道凊寺之側皇朝元祐六年柯龍圖述闢而新之建齋㕔中門外之西為祭器庫政和元年詔立州縣社稷風雨雷師壇之式頒圖於天下是歳四月江東提舉沈延嗣奏天下州縣社稷壇壝大率皆不如法乞按式作圖鏤板頒下仍於壇壝之外别為大牆圍之外建一門常加封鏁於齋㕔立石刋刻増立法制守令上之三日躬詣壇所按圖修治從之九月孫龍圖琦立碑社壇今存於是移風師壇西門外龍山寺之西移雨師雷師壇北門外法雲寺之東惟社稷壇仍舊政和五禮新儀州縣社壇方二丈五尺髙三尺四出陛稷壇如社壇之制四門同一壝二十五歩風師雨師雷師壇皆卑小於社四出陛四門皆一壝二十五歩療壇於神壇之左壝之外稍髙於神壇瘞坎於壇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廟學
  廟學舊州西北一里唐大厯七年觀察使李錡移城南始補生徒三十獨孤及記成公始至禮先聖先師歎其湫隘乃助其地而大之貞元元和間學者益盛乾寧元年王鴻於州四門置義學梁龍德元年忠懿置四門學以招徠四方之秀呉越時作新宫號使學逮屬皇朝學制廢壞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始作孔子廟景祐四年權州事謝微表請於廟立為府學從之是年八月二十九日勑福州奏㨿試助教黄洵武及進士鄭洙等一百一十三人狀伏見節鎮舊規許將宣聖廟立為府學頒國監之墳史給官籍之田疇雖廟貎攸存尚虧工葺乞脩門宇陳請監書許從建立當州體量所管一十二縣僅二十萬餘户文物彌盛仕進實繁雖嚴宣聖之學堂未興府學之制度伏望特頒芝檢許復杏壇建立儒宫恢張聖域𠉀勑旨牒奉𠡠許將文宣王廟立為府學所乞經書仰依近降指揮備錢於國子監贖置五年二月一日勑令本州勘㑹於逺年係官荒閑逃田内量撥五頃充州學支用詔下微適罷去范都官亢許駕部宗夀踵其事歴五載乃成糜公帑錢千萬植宇六十楹中設孔子與其徒髙弟者十人像又繪六十子及先儒以業傳世者於壁有九經閣三禮堂黌舍齋廬旁翼兩序庖次井飲百用皆給康定二年沈都官邈増賜田延舊儒敷講經術乃立課程要束以示學者是年朝奉𭅺祕書省著作佐𭅺充館閣校勘蔡公襄撰廟學記并書治平圖進德坊内之北有文宣王殿今興賢坊是也熙寧二年圖進德坊之北又二州學坊坊内之北為文宣王廟是時廟學皆從西出也元祐外門自中門之南於是南出熙寧三年災郡人韓昌國劉康夫等二百人以狀言於府請自創蓋無費縣官一錢程大卿師孟許之既而十二縣之士各以狀請於令如昌國等不一月集錢三百萬為門為殿為公堂環列十齋以居學者如其舊公堂之後又别為室以藏書為堂以講議為齋以處師長蓋合百有三十間自孔子以下至十哲塑像冕服更請制度自朝廷頒䧏熙寧四年五月中書批送下提㸃福建刑獄沈𭅺中狀福州文宣王廟州學為火延燒淨盡及百姓人家一百三十七間州司見將本學官物収買材植蓋造次伏見至聖文宣王及亞聖十哲從祀之人諸州塑像冕服之制多有不同蓋是朝廷未曽頒降制度乞明降指揮後批送太常禮院檢坐牒報學成之數年編修林希為記然自是以前養士歳纔十數人元豐初始増至數十時孫公覺奏増安福寺籍沒田范擴為記元祐八年王袐監祖道始至顧視狹隘不足以處多士乃斥東西序之北二百四十尺増為齋十合舊齋十而小學在中門外之左客次在中門外之右外門直中門之南歳補生員五百紹聖改元王公祖道自為記崇寧元年舍法行始自朝廷選擇教授増養士之額益廣為三百五十一區是年十一月准轉運衙牒准勑罷開封府觧額除量留五十名取土著人外餘並改充天下貢士之數約度所在應舉人數多寡别立定額所有諸州軍額各取三分之一添充貢士郡大或應舉人多則度地之宜或因舊増廣量合教養人數置立舍屋自朝廷選擇教授分教天下以太學三舍校試法刪立頒降其升補上舍者聴每二年貢入太學每州知通依發觧條管勾每路選委監司二人提舉知通每十日一詣學監司一歳巡遍所部州學有御書稽古閣二即舊九經閣也後改名經史大觀二年御筆比聞諸州學有閣藏書皆以經史名者方今崇八行以迪多士尊六經以黜百家而史何足云應已置閣處可賜名稽古今書閣一養源議道駕說堂三今養源堂一齋二十有八審禮由智祖義隆仁崇德事道興能賔賢尚志逢原愛日譽髦乆中端身通理嗣音明善抜萃遜志依仁養浩育英致道烝髦壯猷制勝小學自訟其後舍法罷尋省為十二齋養士二百人興能事道崇德時習祖義由智在東廡明善嗣音通理端身隆仁譽髦在西廡外職事位四祭器樂器庫各一印書庫一有先賢堂慶厯皇祐間陳先生襄鄭先生穆劉先生彛皆已登仕籍鄉人尊師之與周先生希孟陳先生烈同號五先生紹聖初賢良陳賜始與提舉陳敦夫請置祠於學郡守温公益從之遂立五先生祠政和中黄尚書裳復以閩清校勘陳公祥道解經以悟學者宣和中余太宰深復以𠉀官劉公康夫教授諸生為多其後又以福清鄭公俠節義著間並圖像於學先是唐觀察使常衮配享學官政和中柯暘為漕自試院遷其父龍圖述生祠於學遂並稱為十先生又其後王端明祖道亦以有功於學祀焉紹興九年張丞相浚言常公首倡儒風不可與後來者並列乃位常公於中益以歐陽詹與諸公列左右乾道間有言陸公祐亦鄉先生宜祀者於是為十三人 襄字述古𠉀官古靈人氣古行髙與鄭先生穆周先生希孟陳先生烈為友時學者方溺於彫篆之文所謂知天盡性之說皆指以為迂而莫之講四人者獨以斯道鳴聞者笑之不為變守之益堅躬行於其家而達於州閭皇祐初知河陽縣富鄭公弼移鎮河陽厚遇之㑹入相以文學政事薦召試秘閣校理判尚書祠部權貴人奏乞寺觀名額且度僧道上令議先生執奏言近年以來自宫闕宧官以及要近一例陳乞蓋秉政大臣不為陛下愛惜典刑臣不敢奉行尋知常州熙寧初召脩起居注知諫院管勾國子監薦常秩陳烈管師常程頥經明行修宜召為太學官遷知雜侍御史論青苗可罷召試知制誥先生言論事未能開悟聖意不敢就請外補上批其䟽曰朕慕卿經術行巳深惜逺去遂復修注尋知制誥兼直學士院適河決河北有詔先生視草以水不潤下為言中書改之乞知陳州召還知通進銀臺司除樞密直學士判太常寺兼侍讀卒年六十四有文集三十巻紹興初上得先生所薦司馬光以下三十三人奏草降詔褒嘉焉穆字閎中篤學修飭厯國子監直講太常博士熙寧中為岐王侍講陳先生襄為臺雜䟽言府僚不可不謹擇人神宗曰如鄭穆德行乃宜左右王也出知越州元祐初入為國子祭酒時楊王荆王請為侍講除直集賢院楊王賛善太學諸生復上書乞為師範除祭酒未㡬請解職許之五年除寳文閣待制復為祭酒踰年乞骸骨提舉杭州洞霄宫闕 中范祖禹上疏穆年雖過七十祭酒為國子師非藉其筋力願留之以示朝廷貴老尊賢之意太學諸生請留者亦數百人皆不報公卿大夫太學之士設祖道供張於東門外辭决而去卒年七十五 希孟字公闢通五經尤邃於易取孟子闢楊墨之義以為名而字焉初與鄭先生穆為同志友後得陳先生襄陳先生烈相與講貫力主斯道既而劉先生彛以問學顯名復與定交學者師慕之知州劉公䕫曹公頴叔蔡公襄皆親至學舍質問經義既而部使者相繼論薦詔賜粟帛授將仕郎試國子監四門助教充本州學教授先生三表力辭不許尋以病終年四十二門人曽伉陸宣朱敏中許將曽黙范鏜陸術王晦林璋等七百人相與塑像立祠堂於崇福寺元符中太守率寮屬致奠焉有詩義十巻易義十巻春秋義三十巻雜文二巻 烈字季慈甫年十四繼失怙恃水漿不入口五日自壯迨老恪奉如事生特立獨行非禮不言不踐雖御童僕如對大賔慶厯中蔡公襄為守下車之始以書問閩俗利病先生條利害二十篇獻之嘗謁襄留建溪灘詩以諷之襄為霽威嚴先生通三代之禮凡㛰冠䘮祭悉遵行之雖博學如陳先生襄劉先生彛皆問禮焉皇祐五年周先生希孟及郷老柯懐祚等舉先生文行太守以聞詔授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本州教授三表辭不許復授守安州司戸叅軍充國子監直講又辭元祐元年授宣德郎致仕其後監司復薦落致仕為州學教授改京秩凡六考不願磨勘不受廪祿敝衣糲食裕如也卒年七十六有孝報經三巻授其子丞 彜字執中少師事安定胡先生初為朐山縣令恤孤寡平賦斂作陂池教種藝振㳺惰或類其事為一書曰治範熙寧二年召對言聖人之道有體有用自文取士不以體用而尚聲律浮華則風俗偷薄上恱授都水監除兩浙運判移知䖍州歳饑民多不舉子俗尚巫獄訟尤多彜為三勸以諭之在任四年奏課連㝡加直史館知桂林以元祐六年卒年七十先生著書以皇極為本述七經中義有文集三百二十巻 俠字介夫嘗從王安石學舉進士調光州司法秩滿至京師㑹安石秉政為具言青苖免役用兵之害不答復數以書論之亦不報乆之監在京安上門時初行免役及収市利錢㑹大旱河東北陜西流民入京師先生畫圖為書勾馬遞以聞曰如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斬臣以正欺罔之罪又自劾擅發馬遞上覧疏歎息終夕不寐翌日詔韓維等體量發常平倉放商稅務及諸門稅錢三十文以下市利錢二十文以下青苗免役方田保甲並罷凡此類十八事民間讙呼相慶遂下詔責躬求言越七日大雨上出圖示宰執且責之安石遂力求去薦吕惠卿執政先生上書言安石本為惠卿所誤今復相㧞援以遂前非不為宗社計又疏切諫用兵他語譏大臣甚衆并詆臺諫如芻靈木偶惠卿怒以為謗訕編置汀州移英州先生徒歩赴貶所居十年陳先生襄在經筵薦司馬光而下㝡後言先生忠直哲宗登極放還用蘇軾孫覺等薦除泉州教授秩滿諸生借留州奏得再任元符元年再貶英州徽宗登極遇赦東歸復為泉州教授崇寧初又勒停尋復將仕郎卒年七十八建炎間詔錄熙寧元祐忠讜子孫中書舍人林遹以聞紹興初贈朝奉郎授孫嘉正官嘉正終朝散郎知建昌軍 祥道字用之博學尤精於禮嘗著禮書王安石以聞詔尚書給筆札以進除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兼太常博士卒年五十二有論語解行於世 康夫字公南從周先生希孟學知州張公伯玉元公絳程公師孟皆慕重之熙寧中五路置學官有請以康夫主畨禺學進志述二十七篇其文皆羽翼詩書根柢仁義元祐三年以六舉該恩先唱名二日卒年五十三鄭先生俠表其墓 祐字亦顔刻意學問為莆田簿荆湖廣南路宣撫司准備差遣福建茶事司幹辦公事所至有惠愛察識寃枉於茶法講究尤不苟每謂㩁無良法能以仁恕存心寛其禁網使公家不失大利之源足矣與使者論辨不屈泉南當海舶運輸之衝使者欲復市易公曰此漁奪之術言之切至乃止盡心職事不求榮進或勸以治生笑不答讀論語尚書中庸大學反復玩味究其止歸居毋憂終䘮不忍去墳墓不隨俗之好尚亦不顧人之是非率以禮經從事既老里居士大夫狀其質德乞添差教授本州帥葉公夢得以聞從之命下而卒紹興十年張丞相浚増養士為二百四十人紹興九年十月張丞相浚奏據州學學生陳備中等三百三十八人狀竊見本州科場赴試至七千餘人補試終場二千五百五十五人今繁籍學生五百餘人本學養士止二百人額每人食錢止一十九文餘皆供給不到乞别給田五七頃仍以五百人為額不報明年奏以寧德芹溪院籍沒田入學許之遂増養二百四十人教授張洙為記乾道改元王參政之望定三百人為額教授馮攄為増田廣士額記淳熙四年陳丞相俊卿始創射圃南北十三歩東西五十歩有奇仍剏亭以序賔今歳春秋補終場各五千餘人取五百人養士三百人
  祠廟
  武烈英護鎮閩王廟釣龍臺山之西昔漢遣使封王為閩粤王授冊命於此其後即此立廟武帝既誅郢封繇君丑奉王祭祀居股繼之及殺餘善以降祀遂廢至唐大中十年建祠後唐長興元年閩忠懿王復追封為閩粤王皇朝因之號顯聖武勇王見慶厯記廟有左右二王相傳王二將也不顯姓氏英靈間發惠祐一方土人世事之熙寧中閩兵出戍熙河二王現雲端大戰獲㨗政和間復戍桂府征蠻之際二王復現降大雹飛黄蜂以退蠻兵宣和二年浙冦竊發連陷數郡將及境俞提刑向自建安領兵南下黄蜂數萬隨舟蔽江居民咸謂神兵之助境内帖然迺五月大新祠宇建楹之日有青紅二小蛇蜿蜒香几間累日暨上梁俄又見其兩端舉首北向移時即隠六月以儀曺陳璡奉二王像入廟二蛇又現七月廟成俞公向臨奠前夕夢有神人青色謝以遷祠者祀事畢青蛇忽現左王前神色如所夢瞻歎乆之禱右王曰願賜臨降尋亦現邦人信敬益篤州以其實聞於朝十一月勑賜廟號武濟並見俞提刑向廟記六年進封閩粤王為鎮閩王二王左封靈應侯右封顯應侯建炎四年王加封武烈靈應侯加廣惠顯應侯加嘉澤紹興三十一年膠西之役舟師禱戰獲㨗王加封英護夫人封賛靈左侯加協威右侯加翊忠州諸廟惟此廟夫人坐東王坐西以廟尚循漢制漢尚右故也
  明德贊福王廟西湖之旁後隔城牆城外為湖昔閩粤王郢開州西大路畚土成丘後人即其地立廟郢塜在閩縣東田中血食不衰自唐大厯以前閩城通得祀者四南臺善溪城隍與此而巳見檢校太傅陳郯烏石廟記累封至本朝為明德贊福見慶厯記善溪冲濟廣應靈顯孚佑王廟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距上潭五里昔閩粤王郢第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唐貞元十年觀察使王翃旱禱得雨崇飾廟貎自後太守躬禱輙應太和元年觀察使張仲方祈禱囘屆聖泉寺雨巳至遂題詩曰入門池色净登閣雨聲來團練副使李貽孫和云旌斾憂民至風雲逐馬來圑練判官李敬彛和云雨随青障合雲拂畫旗來内供奉彭城侍御和云雲隂随雨度桂馥逐風來今詩牌在聖泉咸通六年觀察使李瓚奏封龍驤侯梁貞明中閩忠懿王奏封𢎞潤王本朝建隆二年知閩縣江文秉葺廟有記慶厯六年六月旱蔡公襄齋戒自為文禱讀徹大雨乃命知縣賈太冲新其祠文學范宗韓作記熙寧八年勑封冲濟廣應王紹興十一年以張丞相浚奏増封靈顯仍賜廟額曰永寧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出聲聞數十里詰朝有石髙廣可二丈峙廟後如堵水左右注庭除無恙人異之紹定五年李大卿駿以靈應如響奏増封孚佑淳祐八年陳侍𭅺塏為鄉帥以田疇缺雨率知閩縣師輿致禱有騐因閱廟前華表扁曰鱔溪詢其故則土俗疑傳以鱔為靈不知王親殺鱔以為靈也其可以鱔名溪乎遂判云善溪龍潭以神能體天而福善利澤可蘇焦槁故以善得名方言誤以為鰍鱔之鱔鱔微物也豈能化為龍近乎誣神矣帖縣宜與改正閩令承命易扁以善溪名鋟梓祠下云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山水之性是豈專乎仁知哉亦惟人之所樂然耳故易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智閩之東舊有鱔溪分三潭神實居之雨暘禱必應今帥守侍郎可齋陳公以旱親謁於上潭之石壇精忱洞徹疑其稱謂之訛遂舍魚而取諸善善嘉號也心善淵也字心畫也兹非善者見之謂之善乎退而考諸廟諜則鱔之為說前守尚書郎王公陶嘗辨析之謂其類野老言不足據可齋之名斯溪也一洗痼陋善與人同千古在後德厚流光越王之宅斯土也一靈如在福善好直百世在前有德必祀栁子省愚溪之對昌黎寢惡溪之文吉水㢘泉慈湖直瀆蓋將齊聲並價而不得顓美矣豈惟人樂斯稱吾意神亦歆是名矣昔唐人守古栝有善政改惡溪名好溪後世美談今溪以善名事有類是用敢併書眉山師輿立郡人馬載書梓劉自書扁
  忠懿王廟慶成寺之東王諱審知字詳卿姓王氏本琅琊人髙祖𣋌唐貞元中為光州定城令遂世為固始人黄巢之亂王與兄潮從王緒入閩景福初攻福州兵馬使范暉殺之詔授潮廉帥乾寧三年拜威武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明年潮卒王代立天復初勑列十二㦸於私門天祐元年封瑯琊郡王三年閏十二月勑立王德政碑銘禮部侍𭅺于兢之文也碑今立廟中開平二年加封琅琊王尋進封閩王後唐同光三年薨年六十四冊贈尚書令諡忠懿王奉身儉約至躡敝屨聚書建學以養閩士之秀者屬諸邦僭竊獨遣使出海道奉朝貢民不見兵革殆三十年晉開運三年地入呉越錢氏始命即正舊第立廟開寳七年刺史錢昱復繕新之塑故都押衙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饗自為記政和元年羅殿撰畸命雪峯太平主僧重修畸自為記云過忠懿王祠歎其陋甚竊自惟曰浮屠氏好談因果以動世而忠懿喜營塔廟其功德在佛之徒為多若使反其所施以治其廟像是使浮屠氏之說益信也聞雪峯太平主僧足以任事乃諭之未閱月而成紹興二年州官吏以廟摧圯宜致嚴飭請於郡張叅政守乃出公帑令知閩縣李公彦董其役既訖功率官吏祗謁祠下四年何大圭記自唐以來碑記銘今存
  東嶽行宫偽閩所建東華宫之太山廟也淳化四年節度掌書記承直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裴詢所作福州東華宫太山廟記首云四時代謝東方立生殺之權五岳辨方泰山掌生死之籍蓋本宫中之廟也錢氏時廟祀始盛記云王氏既滅斯師治民斯廟也玉宇恢廓金殿崢嶸乞福人多紙錢飛雪祭神客衆竹葉成池隂司之部從克全地府之曹寮畢備大中祥符中既以東華宫為天慶觀廟乃獨為東嶽行宫自是祈獻愈多屋宇浸廣
  城隍廟府治之東古有之元祐戊辰長樂人林通作本縣圖經内縣東北城隍廟曰廟之神西漢御史大夫周苛也守榮陽為項羽所烹髙祖休兵思苛忠烈乃令天下州縣附城而立之廟以時祀之晉太康遷城即建今所紹興二十七年沈待制調増創㕔宇尋置興福菴其東淳熙五年前作更衣亭肅儀亭今十二邑皆舊附縣治置
  五通廟通津門之外河南岸舊記亦名龍官廟相傳王氏入閩州邑閭井許民咸得立祠斯廟之址昔懐逺驛之地也景德中葉扆陳熙等所建康定元年陳紹濟僧懐軫與其徒復創屋七間有進士方暠為記記云古筆峯之上游宅石渠之左界厥地廣表周囘十尋時所至廟祀郡大姓咸世事之今不衰
  惠安明應王廟烏石山之西王姓陳氏舊隠是山廟碑云心遊典墳性愛山水遊息於宿猿之洞闚臨乎落景之平注山下舊有古跡結石垂藤號宿猿洞山號朝陽頂落景平沒而顯靈唐元和後始立廟凡水旱疾疫必禱焉大中時羅中丞祈雨霰立應咸通間李大夫運餉湖湘亦獲隂佑至閩王忠懿乃表其事曰寧逺將軍封武寧侯増至顯應王後唐長興三年改服逺昌運王後五年改振義保成王又十年改貞閩安吉王後歸呉越封宣威感應王先是石人娘舊廟於城西忠懿王移以配享别創閨閣永隆庚子驍衛長史彭城文遇又於堂東北隅為寢室屬檢校太傅陳郯撰碑銘猶存皇朝熙寧八年改封今號
  剛顯廟烏石山之巔公姓周氏諱朴本呉人唐末隠居於此與僧靈觀薛長官逢友善雙峯寺法主大溈寺懶安更為禪恱之交黄巢之亂求公得之曰能從我乎公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從賊遂遇害後人即其山立三賢祠觀逄與公為三雙峯寺亦有三賢堂法主李中丞瓉及公也紹興初張丞相浚謫福州將遊雙峯夜夢一僧與一金紫人及白袍士來謁翌日登山堂見三公容貌如夢中異之及為帥遊烏石至公祠歎公死節三百年未有廟額何以激厲當世乃奏之詔賜號剛顯郡人鄭昂記而序之曰東漢之衰陳蕃李固孔融之徒相與標牓以節義名世故雖以曹公之隂賊終身睥睨漢室不敢取唐末名節掃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朱温以斗筲穿窬之才談笑而攘神器士大夫亦欣然與之莫敢正議使公得志其肯以國與人乎乃為詩以貽來者俾歌以祀公詩曰公昔隠居烏石岡老觀禪師同道場法主懶安共徜徉李薛咨參互擊揚擺脫利欲心清凉是以能全此至剛黄巢兵亂來福唐公力抗之不肯降欣然引頸齒劒鋩白乳上湧如雪霜老賊自謂暴無傷纔殺半人於南方巢斬公白乳髙一尺五寸時懶安聞巢至坐蛻去巳入塔以劒斫塔白乳髙三尺巢與人言自入閩纔殺一人半而已公無爵位在周行史臣不書名不彰後三百年丞相張夜夢三賢與迎將翌日遊山登公堂宛如夢中貎昻蔵再來為州剡奏章賜名剛顯烈有光葺祠為廟飾棟梁普與州人奉肴觴於薦荔丹與蕉黄歳時來享以為常我作銘詩刻其旁千萬億載死不亡
  北廟遺愛門之外去州十里王姓劉氏諱行全唐末事其妻兄王緒為將緒為秦宗權所逼㧞其軍南徙以王為兵鋒至漳州緒忌而殺之忠懿有國悼其死非罪為立廟州北時烏石廟號南山廟故指此為北廟乾寧四年奏封武寧侯梁初累封昭感王凡出師捍敵隂助顯著貞明五年備以聞於朝進封崇順王棟宇宏麗有果園稻田歳殖其利祀事以給時移事變廟宇圮壊皇朝政和二年知懐安縣呉與始召祠旁寺僧諭之乃築髙寢其後設重扉於前周垣脩廡㸑濯皆具舊有從祀三人亡其名氏始遷於外示有别也既成與自為之記時帥張殿撰勱為書其額
  石頭廟嚴勝門之東北舊記無諸王時民轉漕徃浮倉於此祈福因有磐石故名之今東湖地形是浮倉近蓮蕐山下閩粤轉漕以備東甌之地或者遂以為舊嘗建府治於此非也
  昭利廟東瀆越王山之麓故唐福建觀察使陳巖之長子乾符中黄巢陷閩公覩唐衰微憤巳力弱莫能興復慨然謂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濟朝廷之急死當廟食以慰生人之望既沒果獲祀連江演嶼本朝宣和二年始降於州民遂置祠今所五年路允迪使三韓渉海遇風禱而獲濟歸以聞詔賜廟額昭利建炎初建㓂犯西闉吏民奔走乞救於神俄頃雨雹交下盛夏如冬時平地水尺賊惶怖而遁道連江欲掠之見士馬雲布而去四年封褒應王子姪九人皆賜列侯知西外宗正嗣濮王仲湜為記
  鍾山肅安王廟子城西梁普通二年袁士俊捨宅為鍾山寺王其寺之土地也後唐長興三年閩惠宗始崇建廟宇龍啓初封感化將軍永隆二年改𤣥應將軍明年進封洪音侯塑立夫人像晉開運三年江南兵至攻城王有神助李仁達升拜武靈王夫人封號昭德漢天福十二年改肅安王建堂三間亭一間周廣順二年林嗣宗為記皇朝以來寺遭爇者再火及廟輙滅元豐五年里人復修之
  龍跡山廣施廟懐安縣興城里唐林諝記廣德中一日清書雲雷騰震有飛龍自地出驟雨石上遺跡可數寸歳為大豐遂名其地為龍跡山太平興國之後遇水旱有懇輒應民立廟祠之竹椽茅屋蓋草創也嘉祐四年春不雨知縣樊紀初禱祠下還未五里甘澤傾澍於是撤屋為堂易茅以瓦脩廊崇宇廟貎儼肅紹聖元年知縣洪子著禱之復然而所潤不過邑境洪以白帥王祖道謁之即日大雨乃創亭其右為駐節之地三年復旱又以白帥葉伸請與簽判偕行是日於炎烈之中倐然變為滂沱者繼日大觀三年知縣吳與以祠迫通衢屬有禱亟得乃命僧營葺基山為殿即亭之背列齋室設庖厨前臨大溪又建亭其上名曰沛然自為文記之又有西湖陳文伯為記政和五年以轉運司奏賜額廣施
  武勝王廟今南臺教場之北見治平熙寧圖舊記南臺節後知此舊别有館也今猶呼館前廟舊傳陳九郎神偽閩通文二年封寧應侯永隆五年改昭義侯尋升武勝王熙寧中丁少卿竦重建見曽師建記宣和二年既大新武濟廟釣龍臺西復遷左右二侯像於武勝王廟以便民祠祭七年俞提刑向乃新廟宇靖康初江待制常立額為武勝王左右二侯廟靈澤廟通仙門外廟舊號五龍順化王塑位五方配以方色相傳偽閩王氏所建本朝因之載在祀典皇祐中久旱邑人祭於廟雲霧晝瞑暴雨大霔即殿中視之北位黒龍鱗甲猶帶池萍如乍出水靈跡顯異紹聖四年温公益命知閩縣葉黙因其舊増葺之重堂夾廡輪奐一新元符改元廟告成有神光發於殿屋是冬大旱麥苗將枯井泉㡬涸率僚屬禱祠下讀祝未畢隂雲四合飛灑隨至命𠉀官尉王壽刻石書之大觀三年勑應天下有五龍㑹應廟處合依原封王爵稱呼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黄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凊王黒龍神封靈澤王乾道二年夏不雨王公之望一禱而應歳則大稔邦人曰廟未有額無以彰神之靈乃為請於朝詔賜號靈澤知閩縣丁長卿為記廟旁有田及蓮塘二十餘畝州許蠲租以僧掌之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選奏以舊制改作㑹應廟事見後
  九仙安境侯廟光孝觀之北偽閩永隆元年封光威振逺將軍是年十一月牒九仙龜七𭅺可封上件或云本龜靈也元有青白石二片盛貯木座見在㑹同十年加封安境侯制詞云閩府苦於多難近致承平得非神福其善而善者興禍其滛而滛者敗九仙山光威振逺將軍夙嚴祠宇乆尊是邦幽贊伊人炳然慕義是致封疆大肅黍稷長馨苟虛褒羙之恩曷報感通之惠告牒今存時廟祝皆命官先是龍啓二年勑太祝院祝生陳興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御史上柱國制詞云勑祝生陳仁遇等每脩祀典常覩正辭告天地以誠䖍致神祗之響應宜行奬擢豈恡官榮可依前□至永隆元年牒兼殿中侍御史餘如故三年牒兼侍御史餘如故告牒今並存可以見當時之政矣
  効節護君侯廟南澗寺開運二年卓岩明所封告今存制詞云奉宣昔當國山名烏石地布黄金乃西乾釋子之居曰南澗去山之寺寺有龍神善護神於像代㝡靈從他社䑕稷蜂應難託附任爾心猿意馬終被區分但予隠憾之時徃還斯境受五通之加備致萬姓之推思亦嘗許與封崇報於昭感今則因追舊諾爰沛新恩俾隂德之為侯處名藍而作聖所宜初中後夜𡨋扶三寳以勤拳過現未來無怠雙林之付嘱前件天王寺土地可封効節護君侯開運二年五月日
  利澤廟甌冶池之南紹興四年有龍晝見於池郡為立祠乾道二年王叅政之望以禱雨獲應為請於朝賜是額
  威勝侯廟館前治平熙寧圖有南殿廟
  河伯保勝侯廟湯巷
  資利成寳靈應侯廟錢作前偽閩鑄錢監所
  姑娘廟西湖見治平熙寧圖
  應聖侯廟河口
  惠民侯廟河口
  鎮寧侯廟怡山門内
  鎮武侯廟浦尾
  保安王廟河東
  竹林通應廟仁慶坊丁戊山之麓竹林之墟神興於此立祠
  廣贍侯廟閩縣前
  㑹應廟通仙門外舊號靈澤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選祈求屢有感應乃新廟宇教授許衍為記是歳九月奏改今額淳熙十四年十二月二日禮部狀准都省批下福建安撫使賈選狀照得福州去歳自入冬以來亢旱日久麥不入種徧走群祀寂無感應按之圖籍本州通仙門外舊有五龍廟塑位五方配以方色靈跡顯異選遂具辭致禱一念方啓雨勢頓作奠祭未徹大雨隨至連夕霶霈四郊霑足又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并今年正月二十日以大小麥垂熟隂雨不解遣官致祭皆一禱而晴二麥悉獲収刈選緣是時拘於近制不敢陳乞恩典止給錢委官新其廟貎自是節次祈禱無不響答又今年六月初三日本州以早禾巳熟晚田闕水亦一禱而雨至六月二十日選齋捧御香躬詣祈雨感應稍遲選詳思其由再以圖籍考之見得大觀三年禮部符備坐勑命天下應有五龍㑹應廟處自合依已封王爵稱呼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黄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黒龍神封靈澤王今福州五龍廟亦是五方龍神其廟號封爵自合遵用大觀三年指揮而今來廟額乃因乾道二年守臣禱雨有應失於檢照遂請於朝以靈澤名額而邦人又止以偽世舊號呼為五龍順化王度神之意恐或在是乃於二十六日具此意黙禱且約如獲感通當為奏請乞正大觀廟號封爵是夕大雨傾霔累日髙下之田悉頼以濟兼福州諸縣所在多是髙仰山田水澤易涸踰旬不雨即以旱告前月二十九日選又因闕雨遣官祈禱方書祝文雨勢大至日夜不止今月初二日告謝甫畢即漸開霽次日晴明越十日又雨兩日而止非獨晚禾頼以成熟而一歳再挿之田皆有剰水悉得秀茂豐登可望委是有功於民一邦之人倚以為命欲望特賜敷奏照大觀三年指揮正其廟號封爵給䧏誥命并舊額勑牒以彰靈異以慰邦人之願伏𠉀指揮後批送部勘當由尚書省本部尋行下太常寺檢照到國朝㑹要東京㑹應廟春明坊五龍祠元祐四年七月賜額先是熙寧十年八月信州言州有五龍廟禱雨有應賜廟額曰㑹應自是五龍廟皆以此為名額大觀二年十月詔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黄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黒龍神封靈澤王本寺今勘當欲乞將福州五龍廟從國朝㑹要大觀二年巳封王爵廟額一體稱呼本部勘㑹今來本官奏照得福州去歳入冬以來亢旱日久麥不入種遂具致禱一念方啓雨勢頓作奠祭未徹大雨隨至又今年六月内晚田闕水一禱而雨及今年七月内又闕雨遣官禱祈雨勢大至委是有功於民欲望特降眷旨照大觀三年指揮正其廟號封爵給賜誥命并舊額勑牒本部照得今來本官奏到前項事理應得國朝㑹要合行一體稱呼其本官奏陳乞給降告命勑牒於本部雖無似此條法指揮今來本官奏福州諸縣髙仰山田悉得雨秀茂豐登可望委是有功於民一邦之人倚以為命本部今勘當欲乞朝廷特䧏指揮從大觀二年巳封王爵廟額指揮給降勑劄下本州照㑹施行申聞事十一月三十日奉聖㫖依禮部勘當到事理施行











  淳熙三山志巻八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九
  宋 梁克家 撰
  公廨類三
  諸縣官㕔
  國初諸縣惟有令尉間置主簿後始置丞縣視民㝡親近去郡逺者至六七舍民望得賢縣官吏束手請命即百里䝉福臨莅聴决可不先治其所哉自縣立官設㕔事室宇隨備歳乆更葺或易地遷創徃不可記巳矣見於文籍不可略也閩縣㕔嘉祐七年重建後陳知縣鑿池開軒名曰魚樂有曺偉翁谷陳漸留題長篇熙寧四年知縣吕百能始立題名記仍創主簿廨縣東隅崇寧間始置丞即縣東南故駐泊杭越蘇營地為視事所崇寧四年也紹興壬申縣丞林亮功始立題名記尉舊治城東今漏澤園地紹聖元年既造浮橋乃移置南臺故城外廵檢㕔蓋今所也宣和甲辰尉丘立之重建𠉀官自唐貞元徙治郡城天聖初大創㕔宇令據西南主簿居其東崇寧中又分取主簿之東以為丞治所縣所梁題天聖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建主簿及丞㕔梁並是年閏九月二十八日建尉㕔舊出怡山門西建㓂焚燼旋為教場至今寓龍山寺今豐樂門外懷安以石岊為縣自咸平始天禧改元纔二十一年棟宇傾頽令與簿尉協力畢新之更建勑書樓其南呉延年為記三年新作大門設漏皷警昏旦陳愷為記政和二年呉與為令易置犴獄於縣西舊在縣東以異天下郡邑之式乃移於西増創宴息之地為十六所舊止熙春堂及東亝而巳至是堂曰日休曰難老曰秋興㕔曰海棠亭曰邃芳曰鍾樂曰正巳閣曰歸雲曰碧蘆軒曰洞隠曰竹軒樓曰清輝齋曰西齋曰清虚禁絶陶竈通道南浦作新亭仙蹟山之巔並見教讀張讀記舊縣門内左簿右尉熙寧中尉方叔完遷廨於邑之東簿始居右崇寧中置丞治於其左建㓂之難威𬋖無遺其明年令黄卓簿唐允創復其舊紹興十七年尉張䕫乃能新之惟丞至今寓靈光寺連江邑廨重建於治平四年其西主簿㕔熙寧辛亥再創崇寧三年増丞職輟居之而更置簿治於縣西南今丞㕔熙寧四年十月建時未有丞知是簿舊㕔也今簿㕔乃崇寧三年三月建尉㕔在縣東南如故改造之日元祐六年也長溪四履曠逺縣治廣四十歩袤一百一十歩元
  豐改號所建循舊址也縣故有丞其廨大門内之右慶厯六年所重創雖元祐暫省至崇寧復舊簿在東門之内尉在東門之外簿治乆廢寓資壽院西廡尉治則慶厯三年再葺也元祐増置一尉曰西尉自始即以西門外西禪院為廨建炎二年六月建㓂葉儂攻福州寧德羅源縣皆遭焚蕩時潘中為長溪宰提兵䇿應道遇賊戰死縣治頼以全䝉恩贈五品得朝請大夫與二子恩澤長樂名縣在郡名之先天寳始以州為長樂郡自上元移縣今所始建㕔事於西北隅為燕室皇祐中令呉仲舉創惜隂軒其西熙寧五年令蕭竑即燕室東南作堂曰求誨竑自為記曰古之君子莫不克巳以求天下之善言納之以寛思之以静擇之以正然後行之以果焉雖其所行有小大所造有逺近而未嘗用明以忽人之是作氣以拒人之忠也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孔門之能是計非一人而孟子獨稱子路然者愛其剛勇過人而自克以從善矣脩身且然况治人乎夫治人者心雖無愧而事有未察行雖無失而人或見欺不能師古訓以廣其智資諸人以禆其不逮則毫釐之差有莫大之謬又况自賢以求勝人者乎以予之愚於脩身未能有得而又辱一邑之寄恐懼脩省安敢怠遑凡退息是堂庻幾閱圖籍以探聖賢之意接寮友賓客之論以益見聞至於匹夫匹婦辨訟之際其言或中於理而可申與夫悖於理而可戒以退息之静皆得以謹思而審求之以為愚者之誨元豐中權令施聞於其北作望雲軒元祐二年令袁正規又於㕔堂東西創憩息之所㕔之東盡心軒西絃歌堂求誨堂之東仰止軒西樂古堂西北月臺簿始置自曽孝傑始初建㕔事縣西南隅東為亭曰清心西為閣曰待月時元豐七年也尉舊治縣市今文行坊尉㕔故基也旁有髙隍廟乃昔尉髙氏嘗事神曰髙將軍下車日於廨宇之側立廟今猶存後遷縣東南隅前有吟石大中祥符中尉陳伯孫所立有閒亭熙寧中尉陳師韓所立有攬翠軒又元祐三年立並見元祐縣志元祐初省主簿尉復徙其廨後再置遂即東南為主簿㕔今主簿㕔縣東南尉㕔西南福清雖縣號數易㕔治不改熙寧三年崔宋臣為令始大新之後遷主簿廨於縣門内之東舊在縣右鷲峯路口明年置丞又明年令胡景道為創㕔中門内之右七年重建尉㕔中門外之左古田自唐歸化於環峯複障間得平陸版垣墉三百歩立官廨太平興國徙水口端拱復舊景德初李堪為宰在縣墻西甃義井一宣和二年創便坐㕔事之旁曰静軒曰舫齋曰陽春亭曰飛舃堂乾道初令楊汝南復創齋其東曰不欺自為記云客曰三不欺者皆古之賢令尹公欲兼而有之乎曰予所謂者不欺於心求在我而已縣初有令尉簿簿廨縣之側淳化中廢詔以尉兼焉後復置尉㕔本縣東南紹興十年移行衙右元豐二年増置西尉建治教場間紹興八年郭昭仲闢所舍之西為堂曰隠史乾道六年遷教場西門外重架㕔事居之崇寧置丞於縣西為廨永福舊令尉二貟止尉㕔縣皷門内之西元豐二年始置簿㕔即縣東隅四十歩創崇寧置丞又拓皷門内之東為㕔建炎三年火沿縣以東丞簿㕔皆災陳炎為宰趣調二役僅措立縣宇紹興改元王禹同繼之乃建外皷門樓至二十一年令葉秉彛補葺蓋造乃備是時丞簿寓重光寺二十三年矣呉庭表為丞秉彛仍與創復舊治獨簿至今猶寄重光西廡若尉治則無所改易崇寧三年尉江信攝縣事所重建也閩清以稅場為縣近起乾化草創陋狹大中祥符初史温為令上事之月守嚴辟疆適至一見而知之於是去宿𡚁興滯利不一歳稱治縣記云征口之耗登戸輸之損益金榖之逋負辭牒之稽留胥吏之侵漁兼并之驕僣冦壤之聚集巫覡之滛祀緇流之偽濫契劵之欺詐封洫之交爭稱責之倍息俾自陳而改張責伍保而督察又列為簿領制以闗防彊則抑之弱則舉之懲之頑惡誨之孝悌戒之游惰勸之播種養生送死莭用知方未踰朞月一境咸格既為之建學立社設市井置射場表分閭巷界定村落陸涂則布石水渡則造舟置越客舟以備迎送又為雙舟名曰仙槎亭亭之行有二小舟從焉民大說之矣大姓者四十四人乃鳩財以願葺公宇為請首新令廨次置勑書樓有臺曰勵俗齋曰無惑閣曰退食樓曰將歸有亭二内曰北堂外曰星徽至於官僚釐務之所靡不修蓋其外則皷門之右有南昌閣公圃之内有波心亭廓開公庭徹視通路民有訟訴罔有不達時民有訴告令相追究未嘗遣一吏攝一民面自窮理至則遣之以是囹圄多空招擕疲瘵給以曠土寛以租賦樹以室廬因其登榖誨其儲蓄不急之用無或為者秩滿去官所有惟琴書所得惟民謡皆祥符三年温自為記時主簿已廢壞宇猶在後復建治平改元尉廨以州司户沈安國攝邑乃修復之熙寧元年五月霖雨薦作山谷百水爭出前去數百歩大江復漲溢民廬漂沒官舍亦遂蕩然有僧逺思等餘八十人以住院遺積請任其役閱四月為屋五十七楹規模始大於前故獄舍在東南隅逺不可察視遷創於内時知縣徐絳也絳自為記淳熙四年十二月災其明年正月令朱棨視事以二月調役閏六月告成令簿尉廨以次悉復寧德縣本鹽場令簿尉丞舊四㕔建炎二年建冦皆焚之紹興改元令趙詵之更創丞縣西尉又在其西簿二十八年始移治故驛舍地今館驛即舊主簿㕔今縣南羅源自慶厯八年移廨宇縣北時令陳偁也偁延平人開渠以膏民田人號永利渠作亭以來商征且燕息於是人號陳公亭新孔廟以勸民學數年學優而仕知名者衆人曰陳公之門人既去而人思之元豐中守温陵士人父老越境迎之數十人争奏酒肴陳詩云壺漿壓境來迎拜猶記溪山舊主人元祐中聞其訃邑人相與聚哭者三日元符改元為立祠堂余太宰深時為太學正為記舊令尉二㕔尉兼簿亦坐建冦建炎三年令呉賢始建縣宇尉猶草創其㕔事淳熙六年尉施炎乃克為之簿自紹興四年初置寓水陸寺淳熙二年災其明年王葵為簿始即寺建㕔事此其諸縣興造廢革之大㮣也若縣故各有回車院縣官率先後秩滿移此以俟代者懐安天禧初改創古田祥符初以廢簿㕔為之長樂元祐初簿廢尉遷入其廨以所居立斯見於碑志者他可知矣今皆無之
  諸縣社壇
  社稷宰邑有之從古然也風伯雨師附社稷壇左右雷師之祭寓雨師壇自唐州縣同制五代干戈蹂踐無禁潔夷繕飾取具臨時皇朝景德祥符以來申戒嚴飭諸縣以次脩舉至政和頒降圖式或乃改創焉閩縣故壇南臺尉㕔之西紹興二年始移於西南今法海寺北候官烏石山下於縣亦為西南政和元年始建齋㕔懷安在縣東北舊矣政和二年呉與為宰援據禮典正位西南見教授張讀記長樂福清皆去縣西南一里如故古田壇今縣西南景德二年李堪始立壇二於縣東記云廨垣東趾曰縣學學左顧曰縣社正㕔一祭器房四自初獻至終獻與陪位者齋宿有所祀事畢引鄉老秀民效鄉飲酒歌豐年時人稱之閩清大中祥符二年史温亦始置社稷壇縣西南隅壇左右風伯雨師壇各一其南植雙表北為亭以待三獻堪温皆自為文記之寧德自有縣以來建於白鶴巖西政和二年徙西南置惟連江長溪永福各分置壇近縣三所如郡之制連江社稷壇縣西南風伯壇縣西雷雨師壇縣東北長溪社稷壇縣西南惠海山下風伯壇縣西明宗山下雷雨師壇縣東北龍泉山下永福方位如二縣皆政和後作也
  諸縣廟
  唐制縣學立孔子廟釋奠以令丞主簿若尉為三獻本州唐以前諸邑故行之矣巢冦之後毁廢殆盡皇朝始漸建廟景德中詔定縣令丞主簿三獻之禮是時令之賢有才者間請於郡自建學然作者尚寡慶厯四年詔諸郡置學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若民力未給許姑就孔子廟或繫官屋宇於是建學者始衆然教養規約人自為之職事生員大率略具耳崇寧初行舍法乃詔學置學長一人學諭一人學長掌一學之事學諭以經術訓導諸生委州知通教授選老成有行藝為閭里所推服者各給俸祿縣以不繫省雜収錢充諸生在學一年從學長諭考選以報令佐審驗升州學仍置小學擇可為教諭者十歳以上願入學者聴之惟倚郭縣皆不置時學各増建齋宇逮舍法罷重以兵火圯壞者相繼後率更創猶有舊制焉閩候官蓋倚郭縣閩縣以萬歳寺補山下候官以縣治之東為宣聖廟慶厯後皆嘗修完閩縣慶厯中始建治平甲辰重修候官縣先聖神座自熙寜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縣令方叔完塑像并建廟後崇寧三年知縣莊誼重修舍法行二縣學並寓府學西北後罷今為府學房廊今春秋釋奠即廟行事而巳懷安故有亭北門道南為祭所大中祥符四年主簿陸東乃於縣東隅為廟自為記嘉祐二年知縣樊紀復移於縣西擇地之勝崇建學宫講堂敞嚴齋室閟静中尊夫子殿配享以十哲圖七十二弟子傳經諸儒於壁塑孟荀揚韓王五賢於堂闢小學祭器庖廪咸具周先生希孟為之記舍法行増至八十一區建炎中建㓂焚毁紹興初改創縣東齋二資深日新與小學為三連江嘉祐三年修廟為學政和初廣之凡四十三區有善養堂齋三篤信好信武士及小學軍興乆廢紹興七年林覺為縣之三月改作於縣東南背長汀靣雲居邑人林日華率陳元禮林芘林錞等緡錢萬有竒助之重門修廊巍殿中峙有繙經閣駕說堂更為四齋富文能信移忠懐忠邑人李侍𭅺彌遜為記淳熙八年以學與夫子東向非宜改為靣南用邑人鄭侍講鑑之言也陳惇宗率生徒為之長溪學縣東南慶厯中築菱湖地以建元祐二年移東門外以建善寺地為之五年仍舊大觀二年知縣葉安節重創為屋八十八間大風㧞毁明年復葺凡四十六區齋四近智養智崇智好智外小學長樂學㝡古起唐乾符四年建於縣東南皇朝宰董淵呉仲舉蕭竑施聞踵繕治莫能就元祐戊辰袁正規既視事亟議修建邑人林通者作縣圖經命鬻之得錢二十萬縣富民皆相與出力乃仍舊殿新之背殿有堂翼以兩序為齋十二歳種田十二斛更蓋房廊後圃餘十間以佐給費時養士幾一百人見林通圖經及林勰學記崇寧初増至五十三區後舍法罷多省廢今齋二依德進德與小學為三福清學縣東元豐元年廣廟地作崇寧初増至八十四區有稽古堂邑宰方叔完市錢塘書籍以儲齋三親仁依仁武士及小學古田舊學廨垣東趾其地也景德二年李堪為宰毁滛祠三百一十五撤佛宫四十九取其材植為縣廟學位先聖列十哲繪七十二子二十一賢及孔伋以下大儒至唐韓愈氏九十六人有亭一曰函丈臺一曰舞雩又閣一曰草𤣥校典一人主緗牘禮生二人主奠謁躡屩贏糧來就學者蓋多國初時視諸邑獨盛堪自為記嘉祐二年陳昌期領邑事復修之昌期自為記崇寧初増至九十一區有九經閣㑹道堂左右序為齋八精義達義遵義思義抱義由義摩義喻義外小學紹興元年建㓂盡焚之寓講所於佛屋三年令周彦耀始作創於邑西郊七年諸生林好古陳鬲卓冠與其邑人裒金錢百餘萬請還學景德舊址於令二十四年湯選許之歳終告成像塑繪事講堂齋室祭器庖廪皆備李廣又為記講堂之側有應沙軒林好𠮷為記永福學在縣東崇寧元年修凡五十二區有養士堂齋三敦行修行武士及小學建炎三年火紹興間復修建有四齋傳文敏行履信懐忠閩清學縣東南令史温上事之三日謁廟無所即議建禮殿於縣東南廢廪地召鄉之秀民謀之既建塑先聖十哲像其壁畫六十子及大儒乃營樓閣齋室庖廪以來諸生𨽻業講堂一談經樓三閣五續創學舍三十區外又創善養堂祭器庫嚴奉軒大中祥符二年温自為記紹聖元年祝聖為宰陳公暘初擢制科第邑人同請於令
  以小學作堂以祀其兄館閣校勘兼太常博士至崇寧二年増為四十一區有養士堂又為齋三教中教和有造淳熈五年火令趙鞏之復創為齋十二教中教和進道經德有造能信移忠敏行㑹文興能升俊養正寧德學縣南嘉祐三年以省地建崇寧二年増為四十二區又建創齋四東富文移忠西敏行能信復於學内省地建小學羅源廟學縣西南慶厯中令陳偁創延鄭先生穆為師以勸民元祐六年令袁符移於縣東為今所崇寧初増至九十九區齋五篤禮彰禮由禮善禮好禮及小學建炎間遭𬋖建兵後重創
  諸縣倉庫
         二曰省倉三曰常平倉
  於此其旁置場聴民
  既多隨産科賣無産者謂之      從多
  寡於此取給閩侯官懷      此六縣者由南臺倉搬請以
  連江
       長樂福清此六縣者各地産鹽
  餘運納南臺倉雖海倉逐邑
  納至縣給賣則又各置倉場縣東西連江在縣西南羅源在縣西之側建炎二年知縣呉確重創寧德在縣門内之西亦兵火後重創長溪福清皆縣門内之西長樂縣内天聖六年四縣罷煎漕課猶命鬻縣鹽惟長樂嶺口福清海口二海倉如故嶺口倉去縣東二里舊在臨水渡側熙寧中運使賈青移此海口倉去縣東二十五里嶺口有監倉一貟廨舍在縣尉㕔之西海口倉以監鎮兼管政和中鹽本不給官吏趣辦漕額謂民産浮鹽可米償因仍至今倉場皆在也省倉者咸平四年始置初諸邑輸米悉趨都倉至是大理寺丞馬易從奏諸郡外縣合銷粮草令順便受納於是勑各置倉閩𠉀官懐安以倚郭不置餘九縣皆置連江永福皆縣内之西福清縣門外之右長樂去縣西半里長溪縣之東南羅源寧德皆在縣東建冦焚毁其明年羅源再創寧德至紹興二十八年乃更造古田閩清皆在縣側古田兵火後再創閩清淳熙四年災明年更造其後水口雞菜兩鎮置寨又分兩倉凡十一所隆興二年以連江民赴都倉輸米便自後科撥歳止十倉常平倉者皇祐元年始置初詔州置常平翰林侍讀學士宋祁以為逺縣鄉保力農之家無繇霑被是歳州始以常平都數量戸口多寡分九縣置倉連江縣西廡福清縣門内之左永福在縣東隅去縣四里崇寧三年建長樂縣西長溪縣東寕德縣門内之西紹興元年創六厫乾道七年増創一厫羅源古田閩清與省倉同康定二年復義倉法元祐中許於常平倉别項樁管隆興元年州始撥還逐縣義倉合管數目明年連江既併赴州倉常平獨八縣受納若縣錢庫有省庫國初州縣錢物悉以係省始置有常平庫與倉同置於皇祐元年有免役庫熙寧五年起催免役錢置閩𠉀官省庫各縣㕔西常平免役移丞㕔置餘十縣並縣門内福清縣㕔西街上長樂縣㕔側舊建連江縣東乾道三年重建羅源常平庫在縣㕔西省役庫在縣㕔東建炎三年重建寧德省役庫在縣西紹興元年淳熙六年併歸省庫以免役庫為架閣庫常平庫舊在縣西紹興二十八年移在縣東古田懐安皆縣㕔西皆建炎兵火後建其後有經制總制扺當米價錢各併就庫眼惟長溪運司免役常平抵當庫縣西經總制米價庫縣東元豐元年重建永福省役常平庫縣東經總制抵當雜交庫縣西建炎三年重建錢庫外各置架閣庫
  諸縣鎮務
  祖宗時州城都務臨河務號裏外稅務二務之外惟九縣十務而巳閩清長樂羅源寧德長溪永福連江福清與古田裏外二務是也是時閩安鎮特遣赴臨河務輸稅爾非别立征課也黄崎鎮雖自閩時為稅場實屬長溪縣務海口鎮乃福清主簿兼監西自漁溪地名漁溪徑有徑港東及海口皆入縣額水口鎮即古田外務也自太平興國至明道景祐間州較虧剰只十二務見於文籍如此景祐二年水口鎮始以兼轄馬鋪巡監四年閩安鎮始輪裏外務官兼監治平二年海口鎮始以鍾門廵檢兼監其後或復用縣官或别差官然稅額如故熙寧初乃増置懐安縣務十縣務舊並號茶鹽南稅務後罷科賣茶只號鹽商稅務今雖民産錢鹽不支給其務名及務官帶䘖如故政和八年遂定十縣務及四鎮正額閩安鎮閩縣東南八十里除州輪裏外務官監外黄﨑鎮長溪縣西一百五十里崇寧四年就建市易務以鎮官兼有碑記水口鎮古田縣南八十里海口鎮福清縣東二十五里皆自朝廷差官主之懐安福清以縣官兼古田長溪連江羅源寧徳閩清永福長樂嘗專置監務尋罷惟古田閩清連江羅源四縣今存紹興二十六年減併閩安鎮臨河務明年復閩安鎮獨罷臨河務乾道元年州置稅亭河口津淳熙五年併懐安永福寧德福清縣務皆罷明年復四縣務州仍於美化門収河頭稅錢若𠉀官有𠉀官鎮舊縣治懐安有雞菜鎮今五縣寨長溪有峯火鎮今峯火寨莆門鎮今抵温州界連江有北交鎮三砂鎮皆今縣東永福有永泰鎮今縣郭下羅源有飛泉鎮今飛泉渡舊皆不征商惟長溪白沙務紹興二年置十年以稅額令黄﨑管認罷寧德關𨽻鎮號長境渡口縣故有欄脚巡稅永福辜嶺務元豐三年置登冲務政和三年析辜領稅額置舊在歸義里後移洑口埕渡縣故許百姓買樸紹興二十六年並罷
  諸縣祠廟
  縣祠廟率里社自建立歳月深逺一邑或至數百所不可勝載也姑取有事跡姓氏封爵廟額者記之閩縣金﨑廟去縣七十里晉康帝時漁人釣於此得金鏁二尺因詔立廟見舊記詳見海道𠉀官福頂廟縣西南號古靈其山之陽有神居焉唐天復三年始降於義興社後遷於呉嶼巳乃遷此每歳孟春土人競祭以祈福於是以福頂名山政和八年賜額昭惠紹興十九年封普濟侯二十九年加威顯乾道三年又加靈應連江大小亭廟縣東江口晉時有黄助兄弟二人漢黄香之孫也舟囘自海南至是遇風兄弟連臂浮於江岸夜則畫沙成字表其履歴復見夢於鄉人曰為我南山作墳北山立廟吾能辟災降福如其言里無虎豹之患建鹽亭獲其利人號其兄廟為大亭弟廟為小亭永隆元年大亭號浮濟將軍小亭號昭逺將軍爐峯廟縣北號東鄉唐景福中王氏入閩淮民隨之始至有桴浮香爐及書硯濶尺餘今存漂於岸側其人異之曰此吾州杜三𭅺故物也因創為祠通文三年號髙義侯永隆元年改稽聖侯保大中升為靈瑞王鄭簽判南鄉為記又靈津侯廟相傳始有物浮波間達境上睨而視之石也衆異之遂立廟今有唐勑誥漫滅不可讀長溪韓將軍廟縣北莆門鎮前漢横海將軍韓說也見舊記又云陳五官廟馬𭅺廟縣東北晉元帝時司馬浮入閩後為江夏太守溺死鄉人思之為立廟長樂植柱廟縣南唐開元中有神降於察山之隂乗大木泝湍流而上漁者林生負以趨下還不旋踵復泝而至如是者三心異之取而置石室下逺近望之若植柱遂以名廟嘗有洪氏女浣紗其旁見若銀巵浮水中褰裳探之水漸深為蛟所吞其家訴於神不終日雷雨暴作刳蛟於水濱得女屍蛟腹中洪氏感涕虚其居刻所取木為像塑其女配焉景祐中縣尉王侯以禱雨獲應倡里人更立廟宇紹興三年賜額顯應慶厯中潘奎為記通津廟縣東南永隆四年封通津侯有勑牒云惟神禀氣幽𤣥効祥甌冶享惟馨之廟食幾換星霜回不測之隂功動諧舒慘既彰通感是切依慿凡因舟船之去歸皆契威靈之保䕶今得申舉爰示封崇宜欽優異之恩用著聰明之德事須承制封通津侯福清昭靈廟縣南六十里號余坑其山之陽有神降焉古老相傳昔張仙師乗鐵舟抵浮山海旁古舟痕猶存舍舟而陸憩於磐石石有住舟歩履跡陟而北留巨跡鹿蹤於蒼石之上記云歩石而成獨跡可尺有二許今在廟中許難詩玉鹿帶符來月苑鐵船擁斾下星河天禧元年邑人髙贇率衆為立廟皇祐中陳良為記熙寧十年封保禧真人言其窒溪流易平崗捍濤致雨䕶餉弭兵有功在民無德不報紹興八年賜額昭靈三十年加封妙應乾道三年又加普祐有釀酒風歳六月社民集祠其下時熇熱酒善酸敗輒旬日北風以持之號張公釀酒風浙商常𠉀以為便盧焦石髙數丈海濤潄激為龕岩玲瓏之狀或採為池亭玩必致譴怪昭應廟縣南四十五里閩王牙將盧雄也嘗戰沒於漁溪因立廟號通感王紹興二十六年賜今額永福洑口廟縣東南二里姓陳氏居烏石山兄弟九人皆著竒節沒而為神初置永㤗之年溪潦暴漲有若枯木泝而上者數四乃洑口祠所刻像也邑人柯氏取之即今廟之址累石為室奉焉民禱祠或樵牧過者徃徃石室中獲銅錢開寳中號洑口通靈護境廟嘉祐七年黄𢑴為記紹興元年賜額威顯九年封靈貺侯古田寧境廟縣西一里唐開元中大姓劉强率其部歸於州始立縣卒之後邑人思之為立廟號寧境景德中李堪為宰毁滛祠數百獨不廢侯祠未幾民請遷之乃更立今所嘉祐中修陳琮張彦博為記崇寧二年賜額惠應政和二年封順寧侯後加正應靈淵廟縣北五里舊號羊角龍王廟紹興十四年賜額水口孚應廟縣南八十里舊號川陸廟紹興二十七年封英濟侯閩清梅川廟縣西舊有之相傳姓陳氏乾德二年鮑脩讓以水不傷廟封為侯天聖四年滛雨為沴水横流民居髙陵皆墊溺廟在其下獨不浸潤五年權縣邵賀為記紹興元年賜額德威三十年封昭顯侯南山德懐廟縣南姓陳氏同年立紹興三十年封英惠靈顯侯龍王廟縣三十五里宣和三年政和六年賜額顯利鬼神之為德不可揜也而每為巫嫗所累李堪古田縣記云風俗秕瘁特甚怪誕戾常箕裘於神祟禍福出口巢人怖疑以求所欲浸蔓也乃灰滛祠三百一十五所化其壤成嘉榖二百一十三畒慶厯中蔡公襄為守尤深惡疾家依巫索祟之𡚁蓋非獨古田然也二公憤惋至矣然不擇貴賤愚者常易惑不問富貧弱者常易欺故風俗至今未能盡革毎一鄉率巫嫗十數家姦民與為道地遇有病者相為表裏既共取其貨貲又使其不得訪醫問藥以死如是者可痛也夫愚弱者必頼聰明有氣力者救助教誘之仁者不可不知








  淳熙三山志巻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熈三山志巻十
  宋 梁克家 撰
  版籍類一
  墾田園林山地池塘陂堰等附
  州境分畫自蕭梁始前望建安後抵南安則今郡界也時莆田属南安異時地曠民稀事簡役少在隋猶以為一閩縣耳唐初撫定遂復以州名之豈丁甿日滋庸調寖繁不可以縣治耶世運推移迄今又五百餘年廢興相環制度不知幾變矣田苗之隱核戸版之登耗簡稽之詳略吏傔之衆寡欲循初至末悉言之未能也姑取其籍於今者而繋其說於後云
  墾田四萬二千六百三十三頃一十八畆二角三十三歩
  民戸三萬五千三百八頃七十二畒一十三歩
  寺觀戸十千三百二十四頃四十六畝二角二十歩園林山地池塘陂堰等六萬二千五百八十八頃五十一畝二角四十五歩
  民户四萬六千七百八十七頃九十二畝一角二十歩寺觀戸一萬五千八百頃五十九畝一角二十五歩閩縣田三千三百五十八頃二十五畝一角一十四歩民戸二千五百四十六頃六十畝三角三十五歩寺觀八百一十一頃六十四畆一角三十九歩園地等三千三百五十二頃三十二畝一角五十七歩民户一千七百二十五頃三十三畝二角二十三歩寺觀一千六百二十六頃九十八畝三角三十四歩𠉀官縣田二千九百九頃九十三畝二角九歩民户一千九百二十九頃二十六畝一角五十五歩寺觀九百八十頃六十七畝一角一十四歩園地等八千二十四頃九十六畝一角三十五歩民戸四千九百四十六頃二十三畒四十三歩寺觀三千七十八頃七十三畝五十二歩 懐安縣田二千六百三十四頃五十一畝一角一十六歩民戸一千八百四十八頃八十畝三角五十四歩寺觀七百八十五頃七十畒一角二十二歩園地等四千八百五十二頃七十畒二角四十四歩民户二千八百二十七頃六十一畒一角三十八歩寺觀二千二十五頃九畒一角六歩 福清縣田五千三百三十頃八十七畒三角一十三歩民户四千六百五十一頃一十八畒三角三十五歩寺觀六百七十九頃六十八畒三角三十八歩園地等五千三百二頃七十九畒二角一十三歩民户四千九十八頃九十畒一角五十九歩寺觀一千二百三頃 十九畒一十四歩 長溪縣田八千二百六十八頃三十四畒九歩民戸七千七百一十四頃七十二畒一角五十二歩寺觀五百五十三頃六十一畒二角一十七歩園地等七千八百三十六頃三十九畒一十八歩民户七千三百七十五頃八十三畒三十九歩寺觀四百六十頃五十五畒三角三十九歩 古田縣田六千九十頃四十一畒五十三歩民户五千四十三頃八十二畆二角一十六歩寺觀一千四十六頃五十八畆三角三十七歩園地等七千二百二十九頃一十七畒一角五十九歩民户四千九百一十六頃六十畆三角五十八歩寺觀二千三百二頃五十六畆二角一歩 連江縣田二千五百五十七頃五十六畆二角三十五歩民户二千二百六十五頃九十九畒二角四十三歩寺觀二百九十一頃二十六畆三角五十二歩園地等三千三百九十三頃一十五畆二十歩民户二千九百四十九頃三十三畆五十九歩寺觀四百四十二頃八十一畆三角二十一歩 長樂縣田二千四頃一十一畆二十四歩民户一千八百一十二頃四畆一角寺觀一百九十二頃六畆三角二十四歩園地等一千六百三十五頃九十九畆三角三十二歩民戸一千三百九頃二十六畆二角四十九歩寺觀三百二十六頃七十三畆四十三歩 永福縣田二千八百二十八頃三十五畆二十六歩民戸二千三百八十九頃七十八畆四十歩寺觀四百三十八頃五十六畒三角四十六歩園地等八千六百九十三頃五十四畆二角一十九歩民户四千一百四頃七十七畆四十九歩寺觀一千九百八十三頃七十七畆一角三十歩 閩清縣田二千一百一十頃一十五畆一角三十二歩民户一千七百四十九頃二十五畆二角三十三歩寺觀三百六十頃八十九畆二角五十九歩園地等五千四百六十二頃四十九畆二角三十歩民戸四千三百七十九頃七十五畆二角二十七歩寺觀一千八十二頃七十四畆三歩 羅源縣田一千六百九十一頃七十五畆三角三十九歩民户一千四百二十三頃九十九畆二角三歩寺觀二百六十七頃七十六畆一角三十六歩園地等三千四百六十二頃一十九畆一角二十三歩民戸二千六百八十四頃八十畆三角三十二歩寺觀七百七十七頃三十八畆一角五十一歩 寧徳縣田二千八百四十八頃九十一畆三 民户一千九百三十三頃二十二畆二角七歩寺 九百一十五頃六十八畆一角五十六歩園地等五千三百四十三頃七十六畆三角五十四歩民户四千八百三十四頃四十五畆三角二十四歩寺觀四百八十九頃二十一畆三十歩
  初偽閩時墾田一萬四千一百四十三頃一十六畆有奇白配錢二萬三百八十四貫四百有奇斛㪷九萬二千七百餘石外官莊田不輸夏稅惟徴租米八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石有奇皇朝太平興國五年有言兩浙大戸租賦反輕貧下之家輸納則重是時本州𨽻兩浙乃詔朝臣王永髙象先赴州相度於是官私田産槩命弓量以偽閩時沿徴白配錢米滚為租額均定總夏稅錢二萬三百八十四貫有奇苗米十七萬三千九百四十餘石咸平初始分折科未幾復詔著作佐郎李妥再至始蠲異時諸雜沿徴物色更以官私田産均為中下兩等定稅中田畮産錢四文四分米八升下田畮三文七分米七升四勺園畮一十文丁人輸錢百總為夏稅錢一萬五千六十三貫二百六文米一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八石四斗六升八合沈存中筆談載兩浙錢氏時田畮米三斗太平興國六年遣王方贄定稅悉令畮出一斗謂不可循偽國法惟福建猶循舊額蓋當時無人論列遂為永式豈存中未之攷乎咸平初夏稅及身丁錢總二萬九千七百四十四貫有奇大中祥符四年詔放身丁錢獨夏稅七千六十九貫有奇自後苗米一十萬七千餘石慶厯中見元祐中産錢八千五十九貫二百一文三分三釐米一十一萬一百五十五石三斗四升三合建炎以來夏稅僅増舊額七千有奇米仍舊紹興十九年行經界法田以名色定等鄉以舊額敷稅列邑之地各有髙下肥磽一鄉之中土色亦異於是或釐九等或七等或六等或三等雜地則或五等或三等多者錢五文米一斗五升今獨閩縣晉安西鄉産錢五文七分三釐七毫候官石門鄉米二斗五升七合如他邑皆錢自四文以下米自一斗以下有差最少者錢一分米僅合勺以今墾田若園林山地等頃畮較之國初殆増十倍夏稅比祥符後加一千餘緡苗米比慶厯後加四千餘石
  戸口
  祖額主客戸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九十
  主戸一十七萬一百三十七客戸八萬九千一百五十三
  主客丁三十八萬六千五百六十二
  主丁二十五萬八千五百九十一客丁一十二萬八千五百七十一
  今額主客戸三十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四
  主戸二十一萬一千五百九十客戸一十萬九千六百九十二
  主客丁五十七萬九千一百七十七
  主丁三十九萬二千三百二十七客丁一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
  閩縣主戸二萬二千二百三十二口四千一百八十三 客戸一萬五百一十三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三 𠉀官縣主戸一萬九千三百七十一口四萬四千二百五十五 客戸七千五百四十五口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五 懐安縣主戸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三口四萬九千八百六 客戸六千九百三十七口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五 福清縣主戸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一口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七 客戸一萬六百二十一口一萬四千四十七 長溪縣主尸一萬九千九百八十九口六萬一千七百一十九 客戸二萬六千三百三十五口三萬四千七百七十四古田縣主戸闕萬四千一百四十三口六萬二千七百六十三 客戸九千四百八十二口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八 連江縣主戸一萬三千八百八十四口闕萬九千四百一十四 客戸四千八百三十口一萬二千二百三十九 長樂縣主戸九千一百五十六口四萬七千二百一十九 客戸四千一百八口一萬八百三十八 永福縣主戸九千五百八十一口一萬一千二百七十六 客戸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六口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八 閩清縣主戸七千八百四十六口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七 客戸六千七百一十二口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七 羅源縣主戸九千一百三十三口一萬三千二百五十六 客戸三千二百五十六口五千五百四十四 寧德縣主戸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二萬三千六百四十三 客戸七千四百口一萬五千五百三十二
  七閩人民自周職方巳有其數矣經秦歴漢徙寘江淮道亡巖谷其存有幾呉永安三年始属建安郡是時戸僅二千四十二口一萬七千六百八暨晉太康分置晉安州戸始三千八百四十三口一萬九千八百三十五林世程志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時如閩者八族其後増四千三百至隋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並舊志唐開元三萬一千六十七元和郡國志富庶蓋如是矣建中之世戸十二萬九千五百二十二口二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七通典元和戸口消减至一萬九千四百九十四元和郡國志謂元和中供歳賦者浙西東福建八道戸較建中纔四之一志書戸三萬四千九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此又是開元以後盛時之數也豈藩鎭擾亂吾閩雖無與其還定安集亦不能如徃時耶皇朝德澤深厚邦民皓首不識兵革以故生齒繁毓國初主客戸凢九萬四千五百一十景德一十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二九域圖治平一十九萬七千一百七十六治平圖志元豐二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六九域志建炎以來戸主二十七萬二百有一口四十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建炎圖志以今較之戸加建炎五之一口加三之一按吏部格式建隆元年勑應天下縣據見管主戸重升降地望取四千戸以上為望三千戸以上為𦂳二千戸以上一千戸以下為中下又開寳六年勑五百戸以下為下縣自今後三年一度取諸道州府見管戸口升降景德農田勑諸州每年申奏丁口文帳仰旨揮諸縣差本村三大戸長就門通抄毎年造帳本縣據户數収落仍春季終聞奏大中祥符二年升降數目閩縣八千三百五十二戸候官七千五百二十九戸懐安七千七百九十三户福清八千四百七十六戸古田六千八百五十户連江五千二百二十戸以上係望縣長溪三千八百四十戸永福三千六十七户長樂三千六百三十五户以上係𦂳縣閩清一千八百三十一户羅源一千四百七十一户寧德一千四百六十户以上係中縣景祐四年重行升降等第地望閩縣八千三百五十二戸𠉀官七千六百四十六戸懐安七千七百九十三戸古田六千九百二十二戸連江五千二百二十二戸福清八千四百七十六戸已上元是望縣不該升降依舊為望縣永福三千六十七户長樂三千六百三十戸長溪三千八百四十戸元是𦂳縣不該升降依舊為𦂳縣閩清一千八百二十一戸羅源一千四百七十一戸寧德一千四百六十戸巳上是中縣不該升降依舊為中縣而官戸二千四百四十三閩縣六百三十戸 候官六百八十四户 懐安三百四十七戸 福清一百四十四戸 長溪三十八戸 古田三十二戸 連江八十一戸 長樂一百四十戸 永福一百三十六戸 閩清一百一十一戸 羅源五十三户 寧德三十六户寺觀戸一千四百七十四閩縣一百七十八户産錢二百三十三貫四百六文 𠉀官一百二户産錢三百一十四貫四百四十三文 懐安一百六十九戸産錢二百二十四貫七百二文 福清一百九十四戸産錢一百六十三貫五百五十六文 長溪一百三十四戸産錢七十九貫六百八十一文 古田一百六十一戸産錢一百二貫四百八文 連江九十五户産錢九十貫四百八十六文 長樂七十三戸産錢五十二貫三百三文 永福七十戸産錢七十九貫七百八十四文 閩清八十八戸産錢六十貫八百三十五文羅源六十一戸産錢五十六貫二十八文 寧德四十九戸産錢五十一貫四百四十六文巳上共為産錢
  一千五百九貫七十八文並係舊産除無名寺觀外上件可謂盛也巳
  僧道
  舊記繫帳僧三萬二千七百九十五人童行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八人
  今繫帳僧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人童行二千九百一十五人道士一百七十人
  閩縣僧一千八百八人童行四百八十八人𠉀官縣僧一千九百五十人童行五百七人懐安縣僧八百七十一人三縣道士共一百五十人福清縣僧一千四百人道士七人長溪縣僧一千二百五十七人道士一人古田縣僧一千一百一十二人童行八百七十八人連江縣僧五百八十六人長樂縣僧四百九十四人童行一十二人道士三人永福縣僧五百三十二人童行二百七十八人閩清縣僧五百六十六人童行一百六十七人羅源縣僧四百九十二人童行一百四十八人道士八人寧德縣僧七百六十四人童行三百一十一人道士一人
  舊記謂僧戸與民參半以今籍較之直民田五之一今民田若地八萬二千餘頃食民五十七萬九千黄中小老不計浮屠氏田若地二千餘頃食僧徒一萬四千餘人是民七人共百畮而僧以二人食之民産錢八千緡有奇僧寺一千五百不啻當民八之一以故州常賦外一切取給於僧寺有以也夫
  淳熈三山志巻十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熈三山志巻十一
  宋 梁克家 撰
  版籍類二
  官莊田
  官莊田一頃九十畝三角四十六歩
  租課錢一十貫二百文足
  官莊園林山地池塘陂堰等一千五百七十頃八十四畝二角二十四歩
  租課錢五十五貫五百四十七文
  閩縣園地四十畝三十六歩租課錢一十七貫六百四十一文足 懐安縣田八畝二十四歩租課錢三貫文足園地一頃二角四歩租課錢三貫八百七十九文足 福清縣園地二十二頃八十七畝三角二十歩租課錢四貫八百四十文足大麥三斗一升長溪縣田十八頃一十八畝二十歩租課米三石六斗園地一頃三十畝二角四十四歩租課錢一貫六十五文足 古田縣田九十四畝五十五歩租課錢三貫二百文足米一斗園地一十六頃七十一畝三角一歩租課錢六貫五百二十文足 連江縣園地六百四頃四十九畝二角五歩租課錢一十貫八百五十文足 長樂縣園地九百二十頃三十六畝三角二十七歩租課錢一貫一百一十文足 羅源縣田二畝二角五十六歩園地七十五頃三角一十六歩各無人承佃 寧德縣田六十七畝三角一十一歩租課錢二貫文足米七石三斗五升園地二頃六十五畝一角四十一歩租課錢五貫六十文足
  初偽閩時官莊田地一千一百一十頃八十二畮配納人戸租米八萬一千二百四十八石有奇太平興國五年雖詔與私産均作中下定稅是時尚給戸帖未許為永業租米數見墾田淳化五年李偉請鬻官田乃遣張延熙赴州估賣尋已之令佃者仍舊佃蒔輸租大中祥符六年轉運使王贄言建劒漳泉汀邵興化七郡官田皆課租惟福州止同私産輸稅請依漳泉例課一色斛斗上田畝九斗中田上園畝六斗下田中園畝四斗五升歳總羡米度可得五萬餘石明年王平奏福州舊𨽻兩浙與漳泉事體不同租課自太平興國五年巳經朝省均定漳泉偽閩日徴科歸屬本朝未經均檢今王贄請輸二稅外益納租米乃是額外増稅且州官私田園總一萬五千餘頃年徴米一十萬二千餘石其間輸送尚恐不前若將官莊一千二百餘頃改徴租米五萬九千餘石其田比之都額頃畮纔十分之一而徵收之重六倍科輸伏惟軫念逺方矜其重賦許從舊貫詔可之天禧四年轉運使方伸荀言福州官莊田自來給與人戸主佃止納夏秋二稅更不他輸物色元夏稅錢五百二十五貫二百八十一文足秋稅米九千四百九十八石有奇鄉雖經朝省均定縁百姓私産並用貲買旣輸稅又充色役佃官莊戸乃是請射成熟田地耕作復免隨例差傜深見虧官請估價許元佃者承買與限二年償所得估直度可三十萬緡不從旣而復委尚書屯田貟外𭅺張希顔依漳泉例均租總得米六萬五千一百二十石有奇尋下詔國家無急蒸黎常輕賦歛豈令逺俗重此科輸宜特與以推恩且並從於舊貫可令福州佃官莊戸依舊佃蒔更不課租五年前福建提刑王文震奏福州佃官田戸雖係屯田名目只依二稅催科産錢不計少多例免門役差遣臣管見屯田戸旣特免租課又不追田價即與平産人戸田業無殊欲乞削去屯田名目割歸稅簿催科止當門役省司議名目依舊屯田不得充為永業其差遣宜依平産人例有㫖依天聖三年張希顔請福建七州官莊並各輸租惟福州獨依私産復免差傜豈非倖民乞依臣先來均定租米胡則奏當州官田巳奉勑均定與私産雷同催科已經四十六年若依張希顔所奏改納租米且官田鹹蒸瘠薄者多肥濃浚壤者少地臨巨海夏秋之間海潮颭風漂蕩流落州縣難於催督乞仍納二稅不輸租課於是朝廷更令方仲荀分析利害仲荀遂申前請迺令屯田貟外郎辛慶忌復括十二縣官莊屯田一百四所成熟田園一千三百七十三頃八十四畝一角三十八歩佃者二萬二千三百二十七人元無正田先定二稅止有閩侯懐安閩清永福古田寧德七縣田園十分中内五分下長樂福清連江羅源長溪五縣皆下品十分中内三分中七分下估直可三十五萬二千一百餘緡省司議佃戸二稅外更納所買田價恐難以依限督納乞减所估分數仍展年償明年有㫖與减三分之一償限三年六年章頻奏福州官田估計價錢三十五萬餘以餘一分錢一十一萬七千三百餘緡减放外有二分合納錢二十三萬四千七百餘緡隨三年夏秋二稅作六限催科錢數浩大督輸嚴峻有佃戸九百餘人訴稱貧乏無可輸償願還田别召買者内五百餘戸已納過二限錢為次限急迫願以所佃田及已輸錢併入還官計今年官田巳納緡錢一十萬六千三百有奇尚有未納一十二萬八千四百望賜蠲除則二萬餘家庶獲存濟詔州具納欠五等數目以聞州奏前已納一十萬九千五百六十六緡有奇願退不買田四千七百五十緡歳終又納四萬二千七百九十三緡有奇未納錢尚七萬七千八百餘緡有㫖並與除破明年州奏頃所鬻田巳輸錢足人合給契與執為永業其退還官及後來承買未曽償直等欲仍舊拘籍歳輸二稅省司議令巳納外欠人並與除放出給戸帖其退還田土及全未納戸仍舊理納租課於是轉運司盡括諸縣退佃并不納價錢白脚戸六百六十九田園五十九頃六十畝計輸米二千九百一十二石有奇除五百四十石所納二稅元額總合輸租米二千三百七十二石十年鄭載奏本州官莊肥濃地土各有承買其退納田土並是枕海鹹蒸瘠薄之地年収夏秋二稅尚憂不辦以此人情退納還官今復輸租米不惟數目至多兼窮民的難了納但有虚數繫簿枉行科較乞賜蠲免詔可之於是國初以來官莊巳鬻及退納田土並為民永業不復議輸租矣至天聖之後沒納田産入官浸多率為豪戸冐占慶厯三年前轉運使吕紹寧上言福州官田多為豪户蓄𡚁乞根檢重估别定稅數當増賦不少仍可入貲十萬餘緡明年三司戸部奏福泉漳州興化軍莊田歳輸米一十二萬一百餘石從來増助諸州逐歳軍儲今若依紹寧所請歳總輸米止可四萬四千餘石深虧官數乞仍舊租佃輸課從之嘉祐二年詔沒官戸絶田土輸課别儲一倉名曰廣惠以備賑濟熙寧二年住撥入廣惠倉十年以沒官莊産出賣崇寧三年住賣拘収租課充外學支費五年拘學費田産入常平司尋令召賣政和元年臣寮言天下繫官田産在常平司有出賣法如折納抵當戸絶之類是也在轉運司有請佃法如天荒逃田省莊之類是也自餘閒田名類非一雖間有出鬻請佃多為豪戸侵冐望命官總領除贍學給賜沿邉州縣官田外悉召承買令戸部侍𭅺范坦措置總領明年言者謂繋官田業法度具在有司治之若禁令脩而歛取以時則其利為無窮今不脩禁令不督有司一旦盡鬻之俾膏腴土田為有力者締結収置而荒田瘠薄無用之産徒費帳籍且張官置吏召賣田宅有傷國體竊聞福建等處皆以為非便既致煩擾减落上供又易租為稅其失數倍福建路嘗言屯田官莊出租一十九萬七千餘石居一路賦稅六分之一如悉估鬻必誤軍儲乞寢之遂降御筆其略云祖宗以來田之公者為屯田為官莊養民兵居佃戸於以資助經費藩衛邊部迺者有司建言繋官田宅一切賣鬻茍目前之利廢長乆之䇿豪彊兼并佃戸失業昨范坦所出賣官田宅畫一更不施行總領措置官吏並罷巳買田宅給還元納價錢其田宅却拘入官元佃賃人願依舊佃賃者聴餘依元豐法元豐令諸田宅入常平司者召人承買其省莊退田並不出賣紹興二年復議出賣尋寢五年朝廷以謂發兵費不貲或請賣官田不特濟用度而於民亦不為無補且産錢舊額以沒納銷落雖官自常産之外得佃戸年租而課利悉歸豪戸科料特促貧弱今出沒納田散賣民間得田優産以補舊額且示國家抑兼并行寛䘏之意於是遂以繫官田舍及不繫出賣者並委逐路提刑總領措置出賣







  淳熙三山志巻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二
  宋 梁克家 撰
  版籍類三
  贍學田
  舊管田七十六頃七十八畝一角一十四歩園地山林屋基埕池塘坂等一百二十五頃四十五畝二角三十二歩房廊屋六十八間屋地基一十二所
  續添田園沙洲地一十七頃五十畝三角三十八歩屋一十八所菴基地一所
  租課錢四千二百七十七貫六百二十九文足
  房廊屋地基錢四百二十九貫二百六十文足
  白米二千四十三石五合
  糙米二百九十九石八斗八升九合
  豆麥雜子一百三十四石五斗八升
  閩縣田一十四頃二畝三角五十九歩園地等二十八頃六十一畝二角租課錢一千四百五十九貫二十九文足白米四百六十五石四斗七升 𠉀官縣田一十四頃一十九畝一角五十一歩三分園地三十二頃四十六畝一角五十八歩七分九釐租課錢一千三百九十六貫三百六十文足白米六百六十五石八升三合糙米二十二石六斗 懐安縣田四頃三十五畝一角三分一釐園地二十三頃六十三畝一十七歩四分一釐屋基地一所租課錢一百三貫九百三十九文白米二百二十石三斗糙米二十四石四斗九升二合穀五十五石六斗小麥一石七斗六升六合紅豆八斗八升八合 福清縣田二頃七十畝五十歩園地三頃二十畝一角三十一歩租課錢一十九貫二十六文足白米一百四石四斗一升糙米一斗大麥占榖黒豆共五十三石九斗六升七合 長溪縣田四頃二十六畝一角一十八歩園地二十二頃八十三畝二角四十一歩五分二釐租課錢六十二貫八百七文足白米八十七石三斗三升二合 古田縣田二十八畝四十二歩四分園地一角五十四歩九分租課錢二十五貫二百八十文足白米一十一石二斗九升 連江縣田八十八畝三角三十五歩園地一頃四畝三角三十三歩租課錢四貫一百八十文足白米三十九石一斗六升二合七勺 長樂縣田一十六頃三十七畝一角一十一歩四分八釐園地一十三頃六十畝三角四十二歩二分四釐租課錢九百六貫九百八十八文足麥豆榖一十九石八斗七升二合二勺糙米一百六十一石九斗六升七合上草二千六百五十二束麻皮一十八斤 永福縣田二頃九十畝四十二歩園地七頃七十四畝二角五十八歩租課錢三貫七百三十七文足白米一百三石七斗一升 閩清縣田九十九畝三角五十三歩九分五釐園地五頃二十四畝二角三十六歩八分租課錢一貫六百一十三文足白米二十四石一斗九升八合油麻青豆粟榖大麥芋共一石九斗四升茭草三束 羅源縣園地一頃五十畝三角四十一歩租課錢一貫九十二文寧德縣田一十三頃九十六畝三角三十八歩園地一十四頃八十四畝一角一十四歩租課錢八十九貫二百一十四文足白米一百四十五石芋稜穀共五斗五升本學舊房廊屋六十八間屋地一十所屋簷地一片火巷地一段新収住屋一十八所年抽地課錢四百二十九貫二百六十文足
  皇朝景祐四年通判謝微攝州事始表建州學仍請賜田五頃詔下微尋罷去康定二年沈都官邈遂増田充所賜數熙寧三年詔列郡修闢學館其都府置學官者給公田十頃著為令元豐初孫司諫覺守是邦㑹安福寺僧犯法籍沒其田請於朝以資養士凡田古閩𠉀官懐安永福長樂五縣収租凡一千二百斛緡崇寧三年行三舍法合一千二百餘人詔撥諸繫官田宅常平戸絶等田以充學費五年罷尋復政和中田一千三頃三十畮房廊三百一十四區錢一萬七千四十四貫一百二十五文米四千九百二十九石五斗八升宣和二年復科舉取士除舊贍學田産存留外餘増置者並拘入常平紹興九年張丞相浚始至以福唐儒學最盛之地三歲應詔蓋八千餘人而以春秋求補入學者幾半所給生貟乃不滿二百人舊所賜田多濵海徃徃數為水漂沒舊贍學田不足以稱朝廷加惠學者之意願以今之在官者増給之奏入未報明年復上言寧德有浮屠氏田十三頃六十有二畝籍沒歳乆乞以其田為學田從之㑹朝廷用兵有㫖鬻官田以給軍食復以帥司錢二百萬易閩縣鼓山里洲田二頃九十畮有奇入於學於是増養生貟二百四十人歳月滋乆學田寖虧庖廪不繼乾道改元有以侵田二十三條告王叅政之望者公按圖籍復舊疆許民實封増佃歳獲租三千緡以公帑之餘復貿閩候官懷安三邑官田六頃屋一十八所閩之民有盗買舊學田一頃六畮者檄本學以其直取之及先籍黄冠私田幾六十畝歳獲通千緡併歸於學乃益養士至三百人教授馮攄以新舊産若租之數總為一籍上於郡而以其副一留於學一藏之以授代者使相授受又䟽其凡刻於碑隂云一諸縣舊管田七十三頃二畝三角三十八歩塘田三頃七十五畝一角三十六歩未經起租園地六頃六十三畝二角二十三歩山林八十九頃四十五畝二角二十二歩屋井屋地基六十三亩三角四十六歩地并土地二十三頃一十八畝四十二歩草地草埕三頃九十五畝二角一十歩池塘一十八畝三角二十歩泉坂荒坂三頃三十九畝二角四十六歩水坍水浹一角三歩已上元舊管租課錢一千二百一十貫四百五十文足白米一千九百二十九石八斗八升七合糙米二百四十五石九斗八升九合豆麥雜子七十八石九斗三升増管租課錢一千九百三十四貫二百五十九文足白米一百一十三石一斗一升八合糙米五十三石九斗 一本學額管房廊屋六十八間屋基一十二所已上年管租錢二百六貫九百文足 一紹興三十年沒納道士施紹達私置田園屋地五十六畆三角六歩年納錢七貫九百文足榖五十五石六斗 一乾道二年根復到林冲楊寅之等冒占本學田園一頃三十歩草地五頃八十五畝三角三十九歩白泥沙地三頃一角一十五歩已上増復到租課錢四百六十四貫元舊只係林冲納錢一十五貫七十文今來増根復到上項錢數 一乾道二年使府給錢置待任里洲地一頃六畆二角四十歩年納租課錢一百六十八貫三百八十二文足平湖洲官地五畝二十八歩田六畝二角一十二歩年納租課錢二百四十貫文足盛宏田園五十九畝一角四十八歩及屋一十八所菴基地一所年納租課錢三百七十五貫文足巳上新置三頃共管租課錢七百八十三貫三百八十文呉越八年民有妄訟於漕臺冐占呉肇洲地呉肇洲者即前□林冲等冐占田先是呉肇請佃因名漕檄懐安尉檢視尉受吏欺以洲既落江告漕憑尉狀給地與妄訟者未幾吕提刑企中攝漕事按知呉肇洲舊為學田異時尉鹵莾視乃究極本原擇能吏核得實由是洲復𨽻學寘妄訟者於罰吏之受賕誣㒺者倂加罪又䟽其斷之之由聞於朝士論快之教授喻良能記其事
  職田
  職田二十一頃九十畝一歩園九百四頃九十四畝一角五十三歩田舊二十二頃六十六畝一角二十七歩今係淳熙五年提刑衙提制到數園舊九百五頃七十九畝一角五十五歩今係淳熙五年數 知府衙田一頃八畝五十四歩山地等八百七十頃四十八畝二角四十歩運使東衙田二十一畝一角五十九歩園地一十六頃六十八畝二十九歩運使西衙田一頃二十四畝九歩園地一頃七十二畝一角三十歩運使東衙西衙田一頃八十四畝三角八歩園地六頃四十九畝三角二十二歩提舉常平茶事衙田三頃八十二畝一角四歩園地五頃八十八畝一角二十歩提舉市舶衙田三頃一十九畝一角一十九歩東通判田一頃七十九畝一十一歩園地一十六畝二角一歩西通判田三頃二畝二角二十二歩園地一頃四畝二十歩運管衙田五十五畝三角一十五歩園地二畆二角五十歩運幹田一頃七十一畝三角三十三歩園地八十畝一角一歩帳管地一十五畝一角一十三歩常平提幹田七十六畝三角三十八歩茶提幹田一頃四十一畝一角三十二歩簽判園地五十七畝三角五十一歩節推田二十二畝一角七歩園地九十畝二角六歩
  租課錢一千二百二十四貫五百八十文足米四百二十一石四斗三升六合外大麥占榖三十九石六斗七升九合芋二斗稜米粟米各五斗麻皮一十三斤 閩縣知府衙田二畝三十歩地四畝一角二十一歩運使東衙西衙田一頃五十二畝一角三十一歩地六頃三十三畝三角二十二歩提舉衙田二畝一角地三畝一角三十歩東通判㕔田一頃七十九畝一十一歩地一十六畝二角一歩西通判㕔田二頃一十四畝一角六歩地六十四畝二角五十二歩帳管㕔地一十五畝一角一十三歩運幹㕔地一十七畝二角一十九歩計田五頃五十畝一十八歩地七頃五十五畝二角二十八歩每年租課錢七百六貫九百一十五文足米二十石六十三升青麻皮一十三斤 𠉀官縣提舉衙田一頃九十六畝一角九歩地一頃五十六畝二角二十三歩運使東衙地一十四頃七十五畝三角一十二歩運使西衙田一頃二十四畝九歩地一頃二十七畝三十歩西通判田八十八畝一角一十六歩地三十九畝一角二十八歩簽判地三十三畝三角五十一歩節推田二十二畝一角七歩地九十畝一角六歩計田四頃三十畝三角四十一歩地一十九頃二十三畝三十歩每年租課錢二百九十二貫三百一十六文足米四十二石一斗八升一合麥一十石六斗 懐安縣運使東衙田九畆三角三十一歩地一頃七十四畝三角五歩運幹田一頃四畝一角二十三歩總計田二頃八十八畝三角五十九歩地上頃每年租課錢一十一貫八百文足米六十石三斗二升八合 福清縣知府衙田六十一畝一角二十二歩地三十六畝三角四十四歩運使東西衙田二十畝三角一十五歩提舉田一頃一十五畝二角一十八歩地四十四畝四十五歩提舉市舶衙田二頃二十三畝二角四十六歩運管㕔田四十五畝四十五歩運幹田三十四畝一十歩簽判地二十四畝計田五頃二角三十六歩地一頃五畝二十九歩毎年租課錢二貫六百二十七文足米一百一十二石九斗九升五合榖麥二十六石八斗八升 長溪縣知府衙田一十二畝三角五十歩地一頃三十二畝二角五歩運使東衙田一畝地一十畝三角運使西衙地四十五畝一角提舉衙田四十五畝二角三十歩地一頃七十二畝二角三十三歩提舶田四畝六角三十六歩常平提幹田四十三畝六角四十七歩計田七十八畝四十三歩地三頃六十三畝一角三十八歩每年租課錢二十六貫六百六十二文足米一十七石七斗七升一合 古田縣知府衙田二十六畝三角一十三歩地五十五畝七歩運使東衙田一十畝四歩地六畝三角一十二歩運幹田一十五畝三角三歩常平提幹田四十二畝九歩計田九十四畝一角二十七歩地六十一畝三角一十九歩每年租課錢七貫二百八十五文足米二十八石四斗六升連江縣知府衙田一畝二角五十二歩提舉田八畝三角一十五歩運使東西衙田二畝二角二十四
  歩運幹田及地基一十七畝二角四十八歩地六十三畝六角四十二歩計田三十畝三角三十九歩地六十二畝二角四十三歩每年租課錢一十四貫一百七十七文足米一十三石七斗六升九合 長樂縣知府衙地六畝三角四十三歩提舶田九十畝三角五十七歩運管田六畝三十七歩常平提幹田地二十一畝四十二歩茶幹田二頃四十一畝一角三十二歩計田三頃五十九畝二角五十一歩地六畝三角四十三歩每年租課錢五百八十五文足米一百石六斗七升大麥一石五斗九升九合 永福縣知府衙田一畝二角二歩地八百六十八頃一十一畝二角四十歩每年租課錢一十九貫五百六十文足米六斗四升八合 閩清縣知府衙田一畝三角五歩提舉衙田一十三畝一角五十六歩地一頃三十八畝五十八歩計田一十五畝一角一歩米地上頃每年租課米五石五斗五升粒米粟米榖五斗芋二斗 羅源縣提舉衙地七十二畝一角一十一歩運使西衙田八畝三角五十八歩地十六畝一十歩運使東衙田一角二十四歩運管田四畝一角五十六歩地二畝二角五十歩計田一十四畝一十八歩地九十一畝一十一歩每年租課錢三貫八百一十文足米五石八斗六升大麥六斗 寕德縣無
  唐武德初制内外官各給職分田五代寖廢皇朝咸平元年始復置職田大藩四十頃次藩三十五頃防禦團練州三十頃以下各有差天聖七年晏殊議停罷又明年復舊慶厯六年更定藩府二十頃節鎮十五頃餘州十頃本州職田大率不能如制姑存之
  沙洲田
  二百七十一頃九十八畝二角十三歩閩縣一百三十一頃二十畝侯官縣二頃六十一畝三十四歩 懐安縣一百三十八頃一十七畝一角三十八歩
  紹聖常平興修法陸可為水水可為陸海退泥淤沙塞瘠鹵可變膏腴之類許民陳請依法成田請稅大觀元年提舉學事朱英括本州江漲沙田一百四十頃請於朝有㫖本路興學以來應沙田併𨽻學事司紹興五年提刑司奏漳泉福州興化軍各有海退淤田江漲沙田形勢之家詭名請射歲有増廣未嘗自陳或巳請稅不登載簿籍者乞檢量出賣十三年常平司請以紹興五年以來不經増稅及興修田土並賣省司議興修田土惟福州為多民方請田時築捍費甚若須估賣自後水陸可以為田誰肯興修乃止二十九年提刑司奏本州江海旁有新閃出沙泥田委常平司召賣見佃人願買與減二分不願以三分與充工本之費然是田流復不常東虧西益落江者徃徃子孫虛抱稅租至於僧寺亦有竭力與吏為市攘取而不顧者其𡚁不可勝述也試具其頃畝於右云
  海田
  一千二百三十頃有竒外長五千六百二十丈西禪寺蘇溪田一百五頃并園塘三十餘頃 法海綿村田百餘頃歳入五千斛 靈石百麟洋田遊長萬有一千尺受種六百斛 黄攀鄭渚田堤長三千二百餘尺 香嚴上下洋田堤遊九百文 靈石蠏嶼田周圍三千三百餘丈 寧德赤鑑門等田千餘頃宣和中流為海餘見於後水利陂塘門
  初香嚴寺福清上下洋田與民訟不决熙寧二年程大卿師孟表其狀於朝明年可其請令自今沿海泥淤之處不限寺觀形勢民庻之家與築捍為田資納二稅海田鹵入蓋不可種暴雨作輒漲損以故田家率因地勢築捍動聨數十百丈禦巨浸以為隄堘又砌石為斗門以泄暴水工力費甚然地舃鹵損多而豐少今福清視宅邑巨刹占籍者蓋多如前數焉而海中又有放牧地八百里海壇里皇祐中許民請射如荒田法今或可耕云









  淳熈三山志巻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三
  宋 梁克家 撰
  版籍類四
  州縣役人
  衙前八十三人初衙前入役曰鄉戸曰押錄曰長名職次曰客司曰通引官優者曰衙職建隆以來並召投名惟鄉戸押錄衙前闕即抽差年滿押錄里正押錄三年里正二年替限内各管重難一次主持管押官物必以有物力者其産業估可二百緡許収繫更重難日乆有勞至都知兵馬使試驗其才遣趂闕與補攝雍熙三年本州衙前并使院諸色公人總五百四十一人咸平年福州主户三萬户以上衙前諸色公人夫存留三百五十人内衙前都押衙以下軍將通引官客司㕔子共一百二十人後定衙前以二百五十四人為額内鄉戸隨事立額其主持重難及優輕並三年為界天聖八年呉思等乞依泉州例二年一替至和元年前轉運使蔡襄上言本路差使衙前不均請行重定以産多少均重難分數産錢五百者定入十九分重難以上遞加至三十三分止其鄉戸衙前歲以六十六人為額以十二縣産錢通排共存留九百九十戸仍請罷里正以寛衙前歇役年限治平元年詔遣職方貟外𭅺方嶠等詣州相度裁損衙前舊額定一百五十六人詳定所審奏按令勑以戸口立額福州大藩場務等處所差人數不少其衙前宜以二百二十人為額減放三十四人時府六闕額更不填補餘二十八人於通引官客司下名内減出有㫖見闕六人更不填補止減放二十人於是鄉戸衙前以五十六人為額押錄衙前五十五人長名衙前六十人客司通引官五十七人元七十七人减二十人凡二百二十八人為衙前額熙寧三年鄉戸衙前増為七十二人先是治平三年添乾薑千萬斤増十人熙寧二年運海口鹽増六人明年行募法令民出免役錢七年州定長名衙前一百一十七人情願投名不請雇錢雇募衙前三十七人内主押綱運搬請官物三十三人主持館驛四人八年减罷方山太平小若三驛專知三人存留漁溪一驛每歳増支傭錢九年裁減長名二十五人存九十二人元豐三年以募役衙前三十三人併入長名九十二人總一百二十五人均輪優重差使四年免差年滿押錄諸縣得替押錄舊管幹處令見役人兼管仍輪差貼司其使星館以閩候押錄輪兼元祐初罷募法改招稅戸投充是時改雇募為招募鄉戸衙前别立法優假之如公使庫等上京綱運之類並别差使臣將校其髙強户許出助役錢免約重難分數紹聖初復熙寧法建炎元年額减三分之一州一百二十五人減四十二人定八十三人為額五十三人客司内十七人權募或充諸廂虞侯及非泛差使一十人通引官一十人分押衙一十人陞職貟
  吏人一百人建隆四年使州院人吏貟闕並募有田産諳公事人充不足則據數均於屬縣曹司正貟内差補開寳六年諸州主户三萬以上者使院書表司勾院共五十人州司三十人天聖八年朱諫言福州抽差曹司許二年一替因此差役頻併尋下轉運司定奪自後如有闕額及老病不任無子姪可替者建隆勑職級年滿出職許令男姪替與募百姓如委無投充許於中戸以下選差不得更令二年一替八年官嵩等以縣鄉户差替後行不諳書筭若令長充胥吏實為難堪以告轉運司乃委官體訪下福州均定抽差復替以二年如縣闕人仍自來體例其後始詔使州院曹吏並許投名取三人以上節級保明充係康定以前勑先是本州使院書表司勾院二百四人州院三十人總二百三十四人至是額内一百六十六人繫有田産投充三十八人外縣輪差治平元年方嶠相度本州主戸九萬八千六百六十六若依條只置五十人然福州大藩獄訟帳目遣發甚繁實難按條立額加以所差外縣人吏不諳行移宜減放歸縣可存留長名一百五十四人為額詳定所審覆恐供應不足増為一百七十人外其州院三十人内一十二人縣差今並減放撥使院後行充填𠉀募到代者熙寧七年吏額仍舊二百人許投名元豐二年州院三十人減二十人内存留四人充填使院闕額實減一十六人元祐初行差役州吏額仍舊一百八十四人三年許不限産稅投充紹聖復募法以一百八十一人為額造帳司在外建炎元年減三之一擇無心力及罪過多者罷州減六十人三年赦諸不徑殘破處減三之一遂再減四十人存八十一人尋以差使不足請於朝乞將已減人數五分増一乃増十九人至今總一百人為額職級二十人舊法孔目官年滿補攝𠫵軍後未釐正官稱改補攝助教願充僧道者聴前行四十人後行四十人
  貼司五十人建隆初諸州惟有私名書手在京及監司即置貼司景德二年量私名書手人數立額許正行人吏保明籍定姓名祗應人吏有闕選無過犯者充元豐中始有攅司司書算又吏人不足聴差貼司權行紹興五年州縣貼司每案不得過五人二十七年言者請以吏額之半置貼司本州人吏一百人貼司五十人至今為額
  造帳司人吏四名建隆以來本州以使院人吏有闕抽諸縣曹司充補治平元年以縣差人率不諸攅造撥放歸縣熙寧四年諸州募能造帳人充合得職名令專主造帳非造帳月分從其便並優與請給以免役錢支仍各立定限酬賞元豐二年本州募四人並給雇錢元祐三年罷給聴於吏人内抽差𠉀滿三年無過轉一資與優輕酬奬一次
  祗𠉀典四人初諸縣各遣人吏赴州承領文帖付解子達於縣熙寧十年以縣務繁併始募祗𠉀典四人閩𠉀懐安共一名古田閩清永福共一名連江長樂福清共一名長溪寧德羅源共一名紹聖減二人後復四人以使院守闕人充
  散從官六十六人初諸州有承符散從歩奏官追催公事又有人力當直並差稅户或坊郭有行止人二年替雍熙三年本州歩奏散從官二百人咸平編勑州三萬户以上節院散從歩奏官併雜職總一百人兩使判官人力十五人節察推官各七人照不滿二萬户錄事叅軍二十五人司法藏司戸事十人嘉祐五年州職曹官人力減半八年散從歩奏官州一百人外有雜職治平元年方嶠相度復併雜職為一百人熙寧七年散從官五十人承符三十五人人力増四人司推㕔總二十五人三年改人力承符並為散從官總一百五人四年裁減都鹽務銀器賦羽庫等處承符散從六人元祐一百七人内雜職八人紹聖雜職外九十九人宣和三年減曹官當直散從官建炎元年又減三之一存散從六人至今人數依建炎給錢依元豐
  左右司理院虞𠉀八十人建隆四年院虞𠉀依承符散從官例以鄉户差其節級自轉充三年替歸農熙寧二年更募法以無投充遂於第四等戸差一年替送接司理許差六人九年改正各差六人元豐至紹聖皆以一百二十人為額並募投名不給産錢政和三年獄子給重祿兩院獄子各六人節級一人半年替當直司獄子四人一季替宣和罷重祿淳熙四年兩院各減二十人令守闕今兩院總八十人
  雜職十一人差如院虞𠉀法建隆以來三周年替若年滿未願歸農者聴咸平中併散從官歩奏官一百人為額嘉祐八年散從官外雜職八人尋撥於復總為一百人熙寧七年散從承符人外雜職六人九年復八人紹興二十年増補二人充補散從一十人淳熙四年額外補一人見管十一人
  斗子三十一人庫子秤子搯子附國初斗搯等並選下户有行止人充皇祐三年一路徧勑州縣庫秤揀搯倉斗子等元無名額人數但不係創新添置並權存留以後不得添置熙寧本州三十一人並投充不給錢元祐仍熙寧舊紹聖四年召保産五十千以上充今三十人外節級一人
  揀子七人景祐中軍資庫所𨽻揀子二十人後因婺州奏揀搯人要湏轉密諸路委運使裁減本州有留十人熙寧増為十五人投充不給錢紹聖四年召保産如斗子法紹興以來經總制錢𨽻通判㕔自是罕有投充者乾道九年以諸色錢分為六庫有司請補揀子六人淳熙五年増節級一名都轄之三年為界今總七人
  欄頭三十人至道二年諸州欄頭委轉運使副揀選充填咸平三年始招客户祥符六年陳堯咨奏請於第五等税户差熙寧七年本州募三十七人元豐以來不給雇直紹聖四年充補如揀子法紹興三十二年轉運判官陳寺丞彌作巡按減十人令二十七人節級三人三年為界
  諸縣人吏一百三十六人國初押司録事於等第户差選諳吏道者充遇衙前闕即抽差等滿押録建隆以來諸縣曹司主戸二萬户以上三十人一萬户以上二十五人七千戸以上二十人五千户以上十七人三千戸以上十五人一千戸以上十一人不滿一千户十人抽等第戸康定二年施昌言奏縣吏差税户多不看文書乞依州軍例召有産業人投名不足則差既而諸縣後行各抽充州吏以二年替仍輪上州充祗𠉀典治平元年裁減吏額撥放五十人歸縣熙寧十年募祗𠉀典替縣曹司自是縣吏不復貼差是時諸縣人吏總一百五十九人元祐初減七十九人建炎又減八十人紹興二十七年増上縣三十人下縣二十人今總一百三十六人
  貼司三百十五人初諸縣人吏正名外不得更置貼司抄狀司景徳二年諸官司私名書手並量人數立額元豐著令始籍定姓名不得額外私補人吏有闕與鄉書手以次補充紹興五年縣貼司每案不許過五人二十七年増上縣人吏三十人貼司二十人下縣貼司同人吏今具於左方
  熙寧一百九十    元祐二百十六 紹聖一百十六 建炎減五人貼司在外    人貼司在外 人貼司在外 八十人
  閩縣二十人         二十人二十人六人人吏十四人貼司三十人
  連江十七人元豐四年減二人     十五人十五人五人人吏十人貼司三十人
  𠉀官二十人       二十人二十人六人人吏十四人貼司三十人
  長溪十五人       二十五人二十五人八人人吏十七人貼司三十人
  長樂十五人十年増二人    十七人十七人五人人吏十二人貼司二十人
  福清二十人十年増四人    二十四人二十四人十人人吏十四人貼司三十人
  古田十七人八年増三人    二十人二十人十人人吏十人貼司三十人
  永福十五人       十五人十五人五人人吏十人貼司三十人閩清十二人十年增元祐初三人 減二人 十三人十三人三人人吏十人貼司三十人
  寧徳十二人八年増二人    十四人十四人六人人吏八人貼司二十三人羅源十二人元豐四年増一人   十三人十三人六人人吏七人貼司二十人
  懐安二十人       二十人二十人十人人吏十人貼司三十人弓手八百人國初以中等户揀差專捉盜賊不許别有差使除廣南外不得替建隆四年勑一萬戸以上五十人七千户以上四十人五千戸以上三十人三千戸以上二十五人二千戸以上二十人一千戸以上十五人不滿一千戸十人見咸平編勑祥符七年勑一萬戸以上七十人七千戸以上六十人五千戸以上五十人三千戸以上四十人二千戸以上三十五人一千戸以上三十人不滿千户二十人見慶厯編勑咸平四年本州請依廣南例三年替天聖中除廣南川陜三年替餘不得替明道二年范文正公仲淹請七周年替願留者聴慶厯中除廣南登梓司䕫路三年替餘不替皇祐三年轉運司奏本路與廣南事體不同乞仍舊七年替熙寧初許稅戸投名各破雇錢仍選人材少壯者充元祐元年本路以第一等户差仍以産錢分上中下三等上户七年替中下遞減二年若不足則於次等户差亦三年替紹聖復熙豐法政和中増大縣十五人中縣十人小縣五人為獄子給重祿元豐間縣二千户以下差二人充獄子半年替諸縣各五名節級五名宣和罷重祿建炎元年本路増置大縣三百人中縣二百五十人下縣二百人尋有㫖罷招紹興初十二縣總八百三人今八百人
  熈寧二百元豐増五十元祐六百紹聖六百政和增一百宣和增三五十人 一人减六人十七人 二十二人四十一人 十七人
  閩縣六十人     六十人六十人十五人      七十五人
  連江五十人割過里減六人四十四人四十四人十人       五十四人
  𠉀官六十人     六十人六十人十五人      七十五人長溪四十人增十人割過連江里増三人  七十人十五人增二十二人一百七人
  長樂四十人    四十人四十人十人     五十人
  福清六十人    六十人六十人十五人    七十五人古田五十人増尉增三十人八十八人八十人十五人増十五人 一百一十人
  永福四十人    四十人四十人十人     五十人
  閩清三十人    三十人三十人七人     三十七人
  寧德三十人増五人三十五人   七人     五十二人
  羅源三十人割過連江里增三人三十人三十二人七人    四十人
  懐安六十人    六十人六十人十五人    七十五人手力五百十六人建隆以來差第二第三等户掌追催公事兼催城郭徴科二年替建隆四年勑縣手力一千户以上令二十人簿十人三千户以上令三十人簿十五人五千户以上令三十五人簿十七人六千户以上令五十人簿二十人治平元年方嶠相度本州所𨽻縣人數並如勑令置以溢額裁减之熙寧中差鄉户抵替元祐併雜職為額紹聖復熙豐法雜職在外崇寧二年増諸縣丞増白直手力總七十七人依二年江東路立定承務𭅺以上十二人職官今錄十人判司簿尉七人今總五百十六人
  熙寧四百元豐 元祐四百三十七人   八十八人減二十二人紹聖四百崇寧増 三十九人七十七人
  閩縣四十八人    五十一人   四十八人    六十人
  連江三十八人退里减四人 三十六人    三十四人七人四十一人
  𠉀官四十三人    四十六人   四十三人十二人五十五人
  長溪五十六人    五十六人   四十六人   四十一人
  長樂二十一人三年置簿增五人三十人    二十八人   二十八人
  福清六十六人   五十八人    五十五人   五十五人
  古田四十三人    四十六人   四十三人七人 五十人永福二十人三年置簿 十年增三人增八人三十三人二年罷簿减六人尋復簿三十一人九人四十人
  閩清二十人     三十二人   二十人七人 二十七人
  寧德二十人     三十人罷簿减八人尋復二十八人七人 三十五人
  羅源二十人     二十四人   二十二人七人 二十九人
  懐安四十三人    四十六人   四十三人九人 五十五人

  淳熙三山志巻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四
  宋 梁克家 撰
  版籍類五
  州縣役人
  解子二十五人初州公事有文移府望解子脚力等賫以下縣從鄉户差不立替期咸平四年州請依驛子例一年替先是輸納州帑縣各以手力赴郡揀鈔景祐五年罷差亦令解子傳鈔以下因婺州之請也治平元年相度減九縣解子十三人存留十四人熙寧諸縣總二十八人元祐三十二人紹聖復募二十八人今二十五人
  醫人州三人縣各一人嘉祐六年州縣號當旬醫人者許於郭下輪差其外縣醫人聴側近村抽取各不限主客户仍不得影占州色役熙寧四年本州相度諸縣醫人如無願祗應處量給傭錢募人充應諸縣各一人内七人給雇錢元祐初以第四等户輪給與免身丁紹聖閩侯官各増一人今縣各一人餘雜職以下悉附見于後
  解子醫人雜職欄頭斗子鹽倉子所由
  閩縣熙寧    一人三人
  元祐   一人
  紹聖   二人
  今    一人三人
  連江熙寧嘉祐四人三人一人支雇錢三人 六人一人二人士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二人元豐罷四人元祐三人一人二人  六人 一人  二人紹聖三人一人二人  六人一人   二人今 三人一人四人  四人一人
  候官熙寧   一人三人
  元祐  一人
  紹聖  二人
  今   一人三人
  長溪熙寧嘉祐四人五人一人 三人  五人 五人 十人元祐五人一人 三人  六人 二人 十七人紹聖五人一人 三人  五人 二人
  今 五人一人 五人  五人 三人
  長樂熙寧嘉祐三人一人 二人四人  二人 二人 四人
  元祐三人一人二人四人  二人
  紹聖三人一人二人四人  二人
  今 二人一人三人四人  二人
  福清熙寧嘉祐四人二人一人三人五人四人一人海口倉二人元豐減秤子二人改正元祐四人一人三人五人四人一人縣倉二人海口倉紹聖二人一人三人五人四人一人縣倉二人海口倉今 二人一人四人五人四人一人紹興初廢二人
  古田熙寧嘉祐五人三人三人三人一人二人      十二人
  元祐三人一人三人一人三人      十二人紹聖三人一人三人一人三人
  今 三人一人五人一人一人
  永福熙寧嘉祐五人四人一人支雇錢二人 三人 一人  元 二人元 一人  四人元祐四人一人  二人 二人 一人
  紹聖四人一人  二人 二人 一人
  今四人 一人  二人 三人 二人
  閩清熙寧嘉祐四人一人支雇錢二人  六人 一人 一人 八人元祐  一人  二人 五人 一人
  紹聖  一人  二人 五人 一人
  今   一人  二人 四人 一人
  寧徳熙寧嘉祐五人一人  五人 六人  二人    七人元祐四人一人 二人 七人  二人  十四人紹聖四人一人 二人 七人  二人
  今 四人六人 四人 四人  二人    二人
  羅源熙寧嘉祐四人四人一人 二人 四人  三人    五人元祐四人一人 二人 四人  二人
  紹聖四人一人 二人 四人  二人
  今 五人一人 五人 四人  二人
  懐安熙寧  一人支雇錢三人  葛﨑倉一人   四人元祐二人 一人 三人  雞菜鎮一人   四人紹聖   一人 三人
  今    一人 六人  三人  一人渡子熙豐法不載
  連江熙寧江亭渡六人  羅崙渡二人  東岸渡七猴渡   船浦頭渡   潘渡萩蘆渡各一人並七年
  紹聖萩蘆渡廢
  今 六人
  𠉀官熙寧小若一人 安仁溪口一人大目渡十五人並八年置紹聖移小若安仁二渡併於湯背前置仍舊三人今 二人
  長溪熙寧鹽田渡十三人 飯溪渡二人並八年置
  元豐黄﨑鎮渡四人 深浦渡二人並四年置减鹽田渡二人元祐八年移鹽田渡於浙埭渡置仍舊一十三人今 二人
  福清熙寧城頭渡二人益﨑渡二人柯嶼渡一人並七年置
  今 無
  古田熙寧清潭渡二人
  今 無
  永福熙寧溪東渡 越峯渡 五十渡 洪面渡各一人
  重光寺前渡二人並七年置
  元豐越峯渡四年罷雇
  閩清熙寧白塔頭渡三人  天王渡二人七年置
  今 四人
  寧徳熙寧飛泉渡十五人西碧渡  程黨渡 西溪渡金溪渡  峬溪渡  金垂渡各一人並七年置
  元豐深浦渡二人赤鑑門渡二人四年置是年飛泉渡減四人元祐八年移飛泉渡於蕉門頰置十一人
  安樂渡一人
  今 深浦渡一人
  耆户長保正副國初里正户長掌課輸鄉書手𨽻里正里正於第一等户長於第二等差郷書手天聖以來以上户多占色役於第四等差耆長掌盜賊烟火之事其屬有壯丁耆長差第一第二等户壯丁差第四第五等户至和元年罷里正増差户長熙寧二年募耆長壯丁四年仍舊於本等人户輪充五年罷户長六年行保甲法始置保正副大小保長機察盜賊七年輪保丁充甲頭催稅是嵗本州總括諸縣耆長四百四十四人壯丁一千五百九十二人鄉書手六十二人等第給雇錢尋罷募壯丁八年罷耆長令保正大保長管榦量立傭直别召承帖人𨽻其下元豐八年復募耆户長壯丁其舊以保正代耆長催稅甲頭代户長承帖人代壯丁並罷元祐元年復令户長催稅凢一百三十人差耆壯依保正長法耆長四百四十三人壯丁一千六百一十四人二年罷保甲猶三年一造簿紹聖元年耆户長壯丁復雇募法不許以保正長保丁充代尋復保正長法諸縣募雇保正副凢八百三十四人大保長三千五百五十五人催稅甲頭五千二百一十一人承帖人八百二十九人明年罷甲頭以大保長催稅其保正長不願就雇者仍舊法募稅户充耆户長壯丁建炎元年罷户長催稅復甲頭紹興初拘收耆户長錢等罷七年大保長仍舊催科九年令保正長專管烟火盜賊不得承受文帖及課輸事十年以耆户長雇錢充總制窠名又明年復拘壯丁錢充三十一年令甲頭催稅乾道二年罷四年復八年罷至今耆壯並募投名惟保正長差稅户如故
  户長鄉書手耆長壯丁保正副大保長小保長
  閩縣熙寧二十一人一十人三十七人一百五十四人六十七人元祐二十一人一十人三十七人一百五十四人
  紹聖             六十人
  今     十人三十七人
  連江熙寧一十一人五人 四十九人一百四十八人
  元祐一十一人五人 四十九人一百三十六人
  紹聖              六十六人
  今    五人 三十二人   六十人三百二人一千五百二十人
  𠉀官熙寧二十八人九人四十四人 二百一人元祐二十八人九人四十四人 二百一人
  紹聖              七十一人
  今     九人四十四人     七十人
  長溪熙寧一十一人四人五十五人
  元祐一十一人四人五十二人一百九十六人
  紹聖    四人     一百五十一人
  今     四人 五十五人一百七八百五    四千三百十五人十一人    五十五人
  長樂熙寧八人   四人 三十二人九十八人元祐 八人 四人 三十七人九十二人
  紹聖              四十一人
  今     四人二十六人     四十八人
  福清熙寧一十六人七人 七十三人二百四十八人
  元祐一十六人七人      二百五十人
  紹聖            四百十九人
  今      四人     四百四     三百七十二人     十二人
  古田熙寧一十一人四人二十六人七十六人
  元祐一十一人四人   六人九十四人
  紹聖           八十四人
  今 四人    六人七十六人八十一人三百九一千八百十人 七十四人
  永福熙寧四人三人     十八人九十二人
  元祐四人三人    一十八人一百人
  紹聖               七十四人今 六人三人二十八人九十六人七十三人三百十一千六人 三十人
  閩清熙寧四人二人一十六人
  元祐              三十二人
  紹聖              四十七人今   二人一十七人五十三人四十七人二百三一千一百十四人七十人
  寧徳熙寧六人三人二十人六十四人
  元祐六人三人二十人六十四人
  紹聖            五十六人今  三人三十人三十人四十六人二百三 一千一百十人  五十一人
  羅源熙寧六人三人二十四人八十四人
  元祐六人三人二十六人九十人
  紹聖           三十三人今 三人三人二十六人三人二十六人一百八 七百二十人  十人
  懐安熙寧一十六人八人四十三人一百七十六人
  元祐一十六人八人  一百七十六人
  紹聖          五十人
  今   八人三十三人三人五十一人
  在城三縣社首副初靖康元年詔鄉民丁壯十七社井
  樓遺愛二門外一社承差一年
  海船户
  沿海九縣三百七十三隻
  閩縣八十隻甲畨三十隻 乙畨二十八隻丙畨二十隻連江縣四十隻甲畨八隻 乙畨一十八隻丙畨一十四隻𠉀官縣七隻乙畨三隻丙畨四隻
  長溪縣七十九隻甲畨二十五隻 乙畨二十五隻丙畨二十九隻長樂縣一十八隻甲畨八隻 丙畨六隻乙畨四隻
  福清縣一百二十五隻甲畨三十四隻 乙畨五十三隻丙畨三十二隻寧徳縣一十隻甲畨三隻 乙畨三隻丙畨四隻
  羅源縣一十隻甲畨四隻 乙畨一隻丙畨五隻
  懐安縣四隻甲畨一隻 乙畨一隻丙畨二隻
  本州舊有舠魚船以備海道嘉祐三年蔡密學襄奏沿海州軍兵士不習舟楫福泉漳興化有舠魚船及巡檢司船願量與修整舊所無處仍置五七隻其宣毅兵士差𨽻巡檢者宜令教習水勢今閩安鎮所管脚船與州沒入船總三隻海口巡檢所管船與州沒入船總五隻及州舊籍舠魚船一十隻並入修造朝廷可其請仍令置籍元豐二年令諸路募廣東西福建江東西湖南北戰棹及兵民不以有無過犯乆泛海由占城討交趾建炎二年御營使司始請募沿海州軍海船防托海道船主比効用法借補名目其人船等第給起發錢第一等五十千次四十千次三十千梢工一名十千碇手二名各七千備戰敢勇人五千日米二升半錢百家各給米一石錢千先是船以嵗八月至十一月又自十二月至明年三月分為兩畨至是三分之半嵗一易紹興二年沿海制置使仇悆奏福建合雇募海船五百隻並面濶一丈八尺至二丈毎十隻結甲命官一員管轄至明州定海六年本州五縣造櫓船九十隻閩縣一十九隻長樂一十隻福清二十六隻懐安一十五隻𠉀官二十隻十年轉運司措置濶一丈三尺以上海船籍之安撫司募櫓㯍船二百隻内本州一百四隻器械並從官給之尋奏以所籍船盡團結立忠義社使自推擇首領建炎元年户部尚書張慤奏乞河北路坊郭鄉村民户因憤賊虐結集强壯巡社可因其故而用之又許翰上言宜使郡縣什伍其民即教之戰使自保疆境朝廷令張慤講究立法諸路除諸色役人并稚小老病外並許集社雖客户有家屬煙㸑本處願入者聴並以忠義强壯巡社為名毎十人為甲甲有長五甲為隊隊有長四隊為部則有部長五部為社擇一為長一為副五社為都一為都社正一為副都社正甲長以上並免本家保甲色役各三年一次逓遷仍許置合用器械輪流就寨教習建炎間建冦竊發城居編户自結忠義社於是州置左右南北廂以有産業人充社首副其後賊平乃令専掌防火器備緩急以一年替乾道二年王叅政之望増城外草市社如城内法閩縣六廂左一廂左二廂左三廂南斗廂南津廂北津廂總三十七社門外十社行春門外三社合沙門外四社美化門外三社紹興二十八年知縣張維括産業户外凢在市經營物力人並籍之流水法差一季替𠉀官縣三廂右一廂右二廂右三廂總十四社委丞輪差城外西煙火廂三社尉差一年替懐安縣二廂子城廂東瀆廂並門左一廂右二廂總𨽻密院節制仍定等第賞格及起發日給錢米則例又奏請自備人船土豪捍禦盜賊有勞與借補官資明年本路造竄船一百二十隻尋改名戈船本州均沿海八縣造六十隻費五萬餘緡又明年當職官並行推賞十九年括福清縣船二千四百三十四隻𠉀官三十五隻及諸縣船户各籍定姓名五人為甲防其剽奪二十九年帥司奏船濶一丈二尺以上率十隻嵗拘三隻備緩急雇募餘聴其便尋以一丈二尺以上者不多乃令一丈以上亦籍之凢九縣總括上項船五百九十二隻當畨者一百七十九隻是嵗以九十隻赴明州明年朝廷令優立賞格勸募土豪及水手措置教習諸縣總募土豪二十四人船一百三十隻水手五千三百六十人總轄官二員月赴縣教習仍優給錢糧三十一年當畨船二百五十七隻分三畨起發盡抵平江府是嵗膠西之役焚櫓船六百餘隻向所募首領多獲竒功明年安撫司以一丈面船冐風濤非便緩急無所益自一丈一尺九寸以下並免輪畨乾道二年令甲乙丙畨船以大小均勻品撘更為甲乙上下四畨凢品搭四百五十二隻謂如甲上船起發甲下船在岸他准此四年復更為甲乙丙三畨嵗發一畨凢品搭五百六十隻淳熙元年遣使臣黄飛英括九縣三畨海船及新收籍船四百九十二隻六年州令九縣具舊籍及新收船數赴州參考登于都籍後遇有損壊須縣驗實報州乃與銷落如有新造即籍之自後嵗遇防秋率帥司前期徼州籍船縣按數以發或令或併聴朝廷臨時指揮起發日令赴南臺㸃集給散錢米錢於經總制米於常平内支船主有官人給本等券錢白身人日給錢二百五十米二升五合梢工日給錢一百五十米二升五合招頭碇手水手日給錢一百米二升五合起發日犒設及船主修船等錢各隨縣措置梢工人一十五千招頭碇手人一十千水手半之其合用梢手各視船丈尺濶狹而増損之一丈二尺至一丈三尺梢工招頭碇手各一人水手一十三人一丈四尺梢工招頭碇手各一人水手一十五人一丈五尺至一丈六尺捎工招頭各一人碇手二人水手一十七人一丈七尺至一丈八尺梢工招頭各一人碇手二人水手二十人一丈九尺梢工二人招頭一人碇手三人水手二十三人二丈梢工二人招頭一人碇手三人水手二十七人二丈一尺以上梢工招頭各二人碇手三人水手三十三人其㯍櫓之屬皆船主自具兵仗器械不足從州給之統以見任使臣分赴要害備禦事已乃還今船蓋近籍也
  爐户坑冶附
  爐在州及縣七十一户
  州爐户四髙爐二嵗各輸四千省小爐二嵗各輸二千省
  閩縣爐户四嵗各輸三千一百一十七文省
  𠉀官縣爐户八嵗輸同上
  連江縣爐户八嵗各輸六千一百一十七文省
  蔣洋南北山鐡坑加賢上里淳熙三年佃户嵗輸五千省五年増一千省
  長溪爐户二十三高爐八嵗輸各三千一百一十七文省平爐十四一千九百五十文省小爐一一千三百省
  玉林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熙寧間發六年收銀五百七十八兩鈆四千九百五十斤七年收銀一千三百六十七兩鈆一十萬八百四十八斤置監官紹興三年三月停
  錢馬坑政和三年發嵗收銀十九兩銅三百八十四斤後歇
  小葉坑宣和元年發月收銀四兩銅四百斤後歇
  師姑洋坑平溪里政和三年佃户嵗二分抽收鐵七百斤八分拘買二千八百新豐可叚坑同里乾道九年佃户嵗二分抽收鐵四百斤八分拘收買一千六百南平北山柘陽里紹興二十二年佃户嵗二分抽收鐵一百斤八分拘買四百銅盤等處化東里紹興二十一年佃户二分抽收鐵八十斤八分拘買四百東山小乾鐡砂坑淳熙三年佃户嵗輸錢二十二千五百五十省
  柄羊埕鐡坑二淳熙六年召佃
  新南安民二里大溪嶺下等鐡坑淳熙四年佃户嵗輸五千省北峯院後坑牛皮灘瀾灘茶洋溪邊遥香里淳熙六年發銀䃙細微未有采者
  長樂爐户一嵗輸同閩縣
  福清爐户二嵗輸同長樂
  東窑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江隂里鐡沙場紹興二十三年發佃户嵗納錢七百四十六千七百五十三文省玉據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同里鐵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乾道元年發佃户嵗納九十千三百省淳熙七年退佃未有承者南匿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臨江里鐵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名高海魚臺乾道元年發佃户嵗納五十六千二百省練木嶼安夷南里髙逺南匿里並鐵沙場淳熙二年發嵗總輸二十一千省
  古田爐户四嵗輸同福清
  寳興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移風里天禧二年明道元年嵗收銀九百二十五兩以天聖四年閏五月所收九十五兩為閏月租額紹聖二年建中靖國元年銅發嵗課錢六十一千五百省後歇累減分數境無佃者
  壠溪坑邵南里崇寧三年嵗輸二千八百省鈆百八十斤
  鄭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崇寧元年發嵗課錢二十千後歇
  游老坑保安里崇寧二年發嵗課錢九千省後歇
  温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新俗里宣和元年發建炎中建冦焚蕩因廢
  錐彎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新俗里大觀中發再踰時而閉
  猿溪等處移風里淳熙元年佃户季輸鉛二十觔豐國監納
  莒溪坑淳熙三年佃户借工料錢二百十省烹鍊得銅一百一十六斤准錢五十八千二百三十四省今未有佃者
  保東鐡坑崇禮里淳熙三年佃户嵗輸六十千省
  五羊峯銀坑淳熙五年委官烹煉作十五斛得銀五星未有佃者
  永福
  保徳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慶厯二年發佃户嵗輸銀二十六兩元豐三年罷紹聖為銅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建中靖國元年黄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嘉祐四年熙寧四年收銀八百二十六兩銅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五斤以使臣監五年増置監官七年收銅四萬觔豐國監納元豐三年
  五龍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紹聖四年發嵗輸銀八兩今歇
  銀斜坑政和五年發嵗輸銀八兩今歇
  龍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政和元年發嵗輸銀十五兩今歇
  寧徳爐户七嵗輸二千二貫省
  寳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陽里取玉林場七十里車孟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百五十里元祐二年發宣和中歇惟西南山一二條坑户嵗輸銀五十二兩紹興二年罷十二年運司措置興復十五年通寳瑞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輸銀百五十兩後歇乾道二年輸銀七兩淳熙五年輸銀六兩
  寳瑞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名郭洋元祐中發紹聖元年以官監盛時嵗收銀四十四萬兩商稅五百餘緡紹聖四年名寳瑞靖康中寳山十八所停廢惟西山六坑嵗猶收千二百六十七兩商税錢四十緡紹興六年罷十二年措置興復通寳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收銀後歇乾道三年佃戸嵗輸銀六兩七年輸四兩
  車盂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元豐初發四年置巡探八年令銅赴豊國監納後歇
  新興坑安樂里政和六年發月收銀百六十兩六錢銅四千七百七十四斤鉛一千五百九十三斤銀赴州常平庫納銅鉛建州豐國監納後月收銀四十兩銅鉛無淳熙中佃者嵗輸銅三十斤
  寳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八坊後洋坑佃户嵗輸鉛六十斤後减為四十斤淳熙五年増為七十觔豐國監納
  林家地龍桉嶺等處銅坑淳熙五年佃户嵗輸銅二十斤豐國監納陽陵山鐡坑縣東政和五年發佃户嵗輸一千三百斤
  羅源爐户八嵗輸四十千省
  懷安
  髙務坑微細嵗輸錢二千省今歇
  坑冶自國初至祥符閩惟建劍汀邵有之見景徳會計錄天禧中州始興發至皇祐銀纔兩場爾鐡獨古田莒溪僅有也見皇祐㑹計錄時莒溪附汀州見嘉祐之後銀冶益増熙寧間銅鈆乃盛崇寧用事者仰地寳為國計檢踏開採所至散漫政和以來鐡坑特多如長溪至四十一所今三十七所歇惟四所舊坑餘復新發之類至于今礦脉不絶抽收拘買立數之外民得烹鍊於是諸縣爐户籍於官者始衆云


  淳熙三山志巻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五
  宋 梁克家 撰
  版籍類六
  水利
  西北土厚而腴潤故五穀皆宜東南土薄而善燥故所種惟芒種周禮稻人掌稼下地稻田以水為命於是有瀦畜溝蕩之制閩山多於田人率危耕側種堘級滿山宛若繆篆而水泉自來迂絶崖谷輪吸筩游忽至其所瀕江善地梁瀆横從淡潮四達而龍骨之聲犖确如語惟是並海之鄉斥鹵不字飲天之地寸澤如金然而得水獲必三倍詩人謂一掬清流一杯飯蓋歌水難得也大瀦小遏今取其見於記載者著于此云
  閩縣
  嘉祐二年十二月蔡密學襄命三縣䟽導渠浦權閩縣朱定知連江開淘負城河浦百七十六計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四丈均用民力凡八萬九千溉田三千六百餘頃崇賢里浦州車頭二十條
  康山浦九百五十丈三等開四分廣三丈三分二丈七尺二分半二丈鏁港邊浦七十丈二等開四分二丈三尺三分二丈石浦橋浦百六十丈二等開六分五丈四分二丈八尺又二分半同上一分半二丈二分二丈一尺西石浦小橋四百丈五等開十分二丈五尺八分一丈九尺九分一丈八尺十一分一丈六尺二分一丈四尺後王浦七十丈二等開四分二丈五尺二分二丈後浦六百七十丈五等開十五分三丈又十二分同上十三分二丈三尺十一分一丈八尺十六分一丈六尺湯門外浦七十丈三等開三分半二丈二分半一丈五尺二分一丈茶焙浦三百十一丈濶丈二尺深六尺石浦南浦八十丈深四尺五寸三分濶一丈五尺八寸官河北頭小浦九十丈濶八尺深三尺南頭小浦二十丈濶五尺深二尺五寸稅務前浦一百三十丈濶八尺深三尺茶焙浦車頭三十二丈濶一丈深四尺第二小車頭五十丈濶四尺深二尺後浦四石車頭四十丈濶四尺深三尺古山車頭四十八丈濶六尺深二尺石浦小橋車頭四十丈濶八尺深二尺康山浦車頭九十五丈濶七尺深二尺又車頭三十丈濶五尺深一尺城外官河六百十八丈濶三丈深六尺
  易俗里二十七條
  石浦橋浦接崇賢里界至臺頭八百二十丈三等開五分半二丈五尺一分半二丈一分半弱二丈八尺深六尺石浦橋裏第一小港至牛路二百三十丈二等開十三分一丈八尺十分一丈二尺深六尺第二小港七十三丈二等開二分七尺五分六尺深五尺五寸無量夀院前第三港浦四百三十丈三等開十九分一丈八尺十一分一丈五尺十分一丈深六尺第四小港至嶽前四十丈二等開二分半一丈八尺一分半一丈二尺深五尺五寸寳月院前浦三百一十丈二等開弱半一丈五尺强半一丈二尺深五尺五寸寳月院前洋中湖塘一百五丈二等開半分一丈二尺十分九尺深五尺統軍塘浦一百五十丈三等開一分二丈一分二丈五尺一分一丈二尺深五尺中間接曲五十五丈二等開二分一丈二分半一丈四尺深五尺二寸圳乾浦百三十丈三等開五分二丈五尺五分二丈四尺三分一丈一尺深六尺塘尾浦百二十丈三等開五分二丈一尺四分一丈五尺三分二丈五尺深五尺湖塘浦五叚開一橋外瑞聖里十丈開濶十七丈一橋内七丈濶如之二叚共四十丈濶九尺一叚十六丈濶二丈五尺林娘塘四十五丈濶六尺西塘二十丈濶八尺寳月油車浦道頭及小浦七條一長五丈一四丈一五丈三尺二二丈一一丈一三丈林太博車頭二十一丈牛路口車頭并圳五條十六丈浦西圳四十丈浦東圳二十五丈五尺十四丈大圳三十丈大浦畔二十五丈濶四尺華嚴牆角圳二十三丈濶四尺統軍塘地大圳十六丈濶四尺岳邊洋中圳三丈濶五尺岳邊大圳十五丈濶五尺岳邊圳三十一丈濶五尺塘尾金家車頭九尺濶四尺古山圳三十五丈濶八尺王家車頭八丈濶五尺東浦尾吴勝官車頭三十五丈濶五尺鄭家車頭十丈濶五尺
  瑞聖里二十八條
  南塘浦一百五丈二等開七分一丈三分半七尺深五尺五寸塘浦二百三十丈二等開十六分半一丈六分半九尺深四尺五寸潘洋浦九百五十丈六等開四分半二丈八尺六分半二丈十七分半一丈八尺十六分一丈六尺二十一分一丈五尺二十九分半一丈四尺深七尺前洋浦北面二百五十丈五等濶四分一丈五尺四分半三丈三分半二丈三尺一分一丈八尺三分半一丈五尺深六尺小橋浦七十丈二等開三分二丈四分五尺深四尺五寸前洋浦北薛陳車頭三丈五尺濶一丈前洋東頭四十丈濶八尺陳稔車頭十一丈濶六尺車口車頭十二丈濶六尺寳月車頭一丈五尺濶八尺王□車頭四丈濶七尺四石車頭十二丈濶八尺陳興車頭三丈濶九尺潘洋浦及塘頭車頭十九丈濶七尺茆舍前車頭五丈濶五尺經院車頭十一丈濶六尺李宗車頭十六丈濶七尺任日新車頭一丈五尺濶六尺陳保陳元宗車頭八丈濶五尺孫九車頭六丈濶五尺黄贄車頭五丈濶七尺張石保車頭六丈濶五尺小橋浦車頭林贇車頭二丈濶一丈經院車頭三丈濶八尺車頭八丈濶一丈經院田下土草湖三車頭一丈五尺西浦尾周忻車頭十一丈濶六尺
  孝義里三條
  懷安界上浦四百四十丈本縣開東南開西北四等開二分二丈十三分二丈六尺十分三丈三尺十分二丈深六尺三寸湯洋王志頭三十四丈濶四尺陳司徒等車頭十八丈濶四尺
  桑溪里
  葉嶼古下浦六百四十丈四等開十分丈八尺九分一丈八尺千一丈五尺濶一丈七尺深五尺湖西浦三百三十丈四十三分一丈一分九尺六分一丈二尺十二分八尺深四尺五寸湖塘浦百二濶八南塘浦二百一十丈深四尺二等開十分一丈十一分八尺湖井百三十丈濶九尺林都衙小插浦二百一十丈濶八尺吴石小浦七十丈濶七尺圳尾插浦五十丈濶一丈湖塘二十丈濶七尺絃車頭十二丈濶八尺陳濶車頭十濶彌勒車頭三丈濶七尺啇伴兄車頭一丈八濶八尺慶觀車頭六丈陳勝車頭八丈並濶五尺大乗二丈張足等車頭二十七丈鄭八車頭二丈五尺乗車頭四丈並濶四尺陳哥洗車頭一丈五尺濶一丈一車頭十丈趙轉車頭三丈並濶八尺許清等車頭丈五尺陳後車頭一丈五尺濶一丈大乗彌勒車濶八尺
  歸善里二十六條
  橋外方家前小浦二百丈二等開半一半一丈二尺深五尺龍浦二百六二等開半二丈半一丈深五尺鄭嬌小浦四十等開十分三丈五尺八分二丈八分一尺八分一丈一尺九分八尺深六尺西面屈曲小浦百五十丈三等開三分六分六尺六分五尺深五寸康山小浦二百五十丈五等開八分八分一丈二尺餘八尺深湖浦南面二百一十丈濶三丈二尺深六尺五寸潘浦南丈濶二丈深五尺五寸鏡浦與崇賢里共開一百十丈濶八尺深五尺尾浦二百一十丈濶一丈五尺橋裏小插浦六十一尺濶三東嶽塘百四十丈濶一丈鄭□小浦九十七丈阮塘並濶一丈浦東□内小浦四十八丈濶七尺方家門浦四十丈吴宅浦二百丈隣塘浦二百五十並濶八尺平車頭百七十丈濶四尺蔣乖浦三百丈濶六尺鄭坂一丈濶四尺鄭五車頭八丈濶四尺瓦埕車頭二十四尺八寸林家車頭七丈八尺濶四尺李家車頭八十丈濶八尺林師車頭十丈二尺
  古山里十五條
  師姑浦百四十丈三等開四分二丈七分一丈五尺三分一丈二尺深八尺官塘浦百七十五丈五等開五分六尺四分五尺四分四尺三分三尺五寸三分三尺深五尺五寸東嶽浦至牛頭橋二百二十丈四等開十分一丈二尺八分一丈一尺五寸十分一丈三分一丈深七尺西塘浦百三十丈濶五尺塘尾浦五十八丈深一丈一報慈浦二百丈三等開八分一丈二尺餘六尺深六尺前塘浦七十丈二等開三分一丈四分八尺深五尺龍舌浦八十丈二等闊三分一丈三分四尺深五尺髙孤浦三十丈二等開一分一丈二尺二分七尺深七尺髙家浦百一十丈三等開六分一丈五尺五分一丈二尺四分一丈深七尺髙家田浦二十七丈二等開一分一丈二分五尺深四尺薛宅前浦二十七丈强半一丈弱半七尺深六尺報慈浦口大浦百丈濶一丈八尺東坂浦九十丈濶一丈長腹浦四十丈濶四尺
  髙惠里十二條
  王中臣浦二十七丈濶一丈康山浦六十丈濶一丈二尺白塔浦百九十丈十分濶九尺九寸七分深六尺五寸逺南門外水閘邊小浦四百丈濶七尺五龍堂後浦三百丈鄭廟邊小浦及車頭五十五丈濶四尺五寸後鄭南面小浦及車頭百三十丈濶六尺北面及車頭五十五丈濶一丈王塜小浦及車頭百二十丈濶九尺王中臣小浦及車頭二十二丈濶一丈一尺羊官路南小浦及車頭三十八丈濶五尺白塔頭小浦及車頭十五丈濶四尺
  加崇里九條
  洋車路口小浦三百丈濶八尺資福院前浦二百五十四丈弱半濶一丈五尺强半一丈深六尺石步頭浦至太平寺基廟前分二條共一千三百丈三分開一丈五尺十分一丈深五尺五寸吉祥庵前浦四百九十丈濶七尺石步頭浦至船梅墩二百四十六丈濶一丈薛□浦九十一丈濶一丈薛□重浦百五十六丈濶九尺錢塘浦抵𠉀官界三百五十丈闊一丈馬頭浦抵𠉀官界八百丈濶二丈五尺
  合浦南里
  象村官塘七百餘丈二分開二丈一尺一分 濶二丈五尺食溪水溉田五十二頃猴嶼官塘上嶼四十丈濶八尺中港三十丈濶七尺下嶼同上食溪水溉田二頃餘蒜村石泉庄塘十三丈濶二丈二尺食溪水溉田僅四頃翁﨑石村官塘東西長七百餘丈濶四丈食溪水溉田十七頃餘大孟官塘九百五十丈濶三丈五尺食溪水溉田十三頃餘浩溪陳塘十三丈濶一丈五尺瀦雨水溉田一頃餘
  海畔里
  童續洲贍學塘八十丈濶三丈一尺瀦雨水溉田五十畝王峬翁塘三百丈濶七丈五尺瀦雨溉田一頃半後嶼清福塘二十丈濶七丈二尺瀦雨水溉田六頃上灣王塘七百餘丈濶五丈二尺瀦雨水溉田七百畝白巖陳塘二百丈濶五丈二尺食溪源溉田一頃良陀林塘四十丈濶三丈一尺瀦雨水溉田五十畝
  連江縣
  進賢里
  東塘湖縣之北野隋開皇十二年邑民林堯等拾田為湖水深一丈四尺灌七里民田四百餘頃元管産錢二十餘貫均入欽平上下二里水利人户嵗乆壅閡姦民侵冒幾半為田唐咸通初劉逵為宰奏請盡復之民感其徳廟祀逵於其所後縣令李扆立碑記其事皇朝淳化二年縣令鞠仲謀以木斗門朽壊琢石代之架以橋梁覆之亭宇外造散橋六所小剏斗門七所又約劉君石刻李令木椿取西大石柱立于亭宇之中畫一水則且謂溉田四萬畝則其利浸廣矣仲謀又奏降特勅約束民間四山野地不許請佃邑人又立仲謀廟而祀之大中祥符元年勅有物力者二人嵗管輸稅三嵗一更時雨漲溢告縣登時修諸斗門令丁壯巡視百姓毋得盜決乾道九年知縣曽模復増修之淳熙三年有賂縣請佃者民以告郡索取縣帖毁之五年又有為道觀陳請者亦既耕種矣民又以告方下縣重㫁人吏給佃者於是訟息劉鞠二廟至今春秋祭祀不絶
  東塘溪背    洋門背
  柴蛇背     神宫坂背
  王坂背     東灣村背
  糾泉背     神宫後背
  南洋石灘背   石峽神宫背
  鄭門前坂背   溪柄翁前背
  南山背     陳趣背
  新洋背
  嘉賢上里
  大背      圓塘
  嘉賢下里
  師子塘     龍山茭湖至新塘
  水莧塘     財溪背
  王浦塘斗門
  歸仁里
  澄田背
  安義里
  石峽背     大溪背
  溪東背     鳳山背
  溪東大背
  安定里
  溪西背     烏石背
  欽平上里
  縣前塘抵浦口塘   三脚塘
  峯﨑塘     四木洋下塘
  赤爐塘     雙木黄塘
  峯﨑下裏塘   北禪小﨑塘
  雙木蓮塘    五石塘
  欽平下里
  小橋塘     四木洋横塘
  王前塘     龍卧院前塘
  皮屯塘     雙碑塘
  大渠塘     赤爐洋塘
  王塘      烏石塘
  劉家洞塘    羅喝塘
  大門塘     括塘
  括大塘     層窟塘
  官路塘     猛浦塘
  庵前塘
  崇德里
  峽塘      水合塘
  洗馬池     大小柘塘
  松塢塘
  新安里
  塘圳浦     秦塘
  牛圳      多爻塘
  王塘斗門     龍泉圳
  龍潭溪至荻蘆嶺圳  西橋圳
  薦福塘     師姑塘
  安慶里
  髙梁大塘斗門   湖探塘
  墥橋塘南北墥斗門  官莊塘
  陳屋後塘    長浦塘
  水洋中圳    竹橋師姑圳
  南塘圳     澄巖背
  西泄背     鄭崎塘
  城門塘     石橋塘
  可塘      黄崎塘斗門
  統軍塘     演洋横坑外堘塘斗門
  光化里
  古塘      林湖塘
  臨江里
  張坂背     王宅背
  爐沖背     古圳
  小洄背     中圳背
  前塘
  集政里
  下亷塘     官橋塘
  安徳里
  鄭塘水圳    官圳
  後塘圳     小涸溪
  南般圳     烏爛塘
  保安里
  王孫塘     管瀆二塘
  建興里
  橘木塘     土花塘
  𠉀官縣
  嘉祐二年疏導渠浦六十九延
  田主以四分佃户以六分開淘
  四分助之仍令民以時修治不
  十二月記
  美宅里十四條
  白竈浦二百十四丈五尺濶闕二丈五尺深五尺
  八十丈濶二丈五尺林野荘前浦百八十闕濶一寸
  宅前浦一百八十三丈九尺濶深同上大王小
  林周園下浦四十八丈末山浦六十闕丈
  趙宅前浦百四十八丈八尺曽家橋
  一百二十丈白竈小浦一百二十丈八尺南浦二百丈橋亭小浦一百二十二丈四尺以上濶深同
  孝順里
  興福院小浦二百二十七丈三尺濶一丈深五尺
  正節里六條
  山後大浦八百八十八丈濶二丈五尺深五尺髙㺯浦四百二十丈濶二丈五尺深五尺錢塘王浦九百三十丈濶深同上浦東屬閩縣王石堂小浦一百七十五丈濶一丈深五尺錢塘小浦百九十丈西橋南小浦三十九丈以上濶深同
  孝成里六條
  潮塘浦六百丈口濶三丈深七尺中濶一丈五尺深五尺尾濶二丈深五尺中浦五百三十丈口中尾濶深同上楊宅浦三百二十丈口濶二丈八尺中尾同上五曹浦五百一十丈口二丈五尺深六尺中尾同上翁宅浦三十二丈二尺濶一丈深四尺五寸宋塘浦四十丈濶一丈深四尺
  新安里六條
  白竈浦六百九十四丈石橋外濶四丈浦横三丈中濶二丈五尺深六尺趙宅浦至水陸塘三百八十五丈濶二丈五尺深五尺道浦二一百二十丈口濶一丈五尺中濶一丈深五尺一長九十丈濶一丈深五尺邦浦二百丈濶一丈其内深五尺宋浦六十丈五曹浦尾八十丈以上濶同
  方樂里十三條
  洪塘浦五百七十丈不用開橋裏四百四十濶三丈五尺深八尺裏洲塔前浦四十丈四尺濶一丈深五尺外洲浦一百二十一丈濶二丈深五尺後﨑浦七十丈濶二丈五尺深五尺窑頭浦六十丈濶一丈三尺深五尺菴頭浦六十九丈濶一丈五尺深五尺白葉﨑浦三十九丈館前浦六十七丈王簡浦六十丈林師浦五十丈功德院浦至懐安界五十五丈大章浦五十五丈以上濶深同自石岊石而東經甓瀆至栁橋以通舟楫真元十一年觀察使王翊開縣西南五里有湖二百四十歩與西湖通今栁橋是也
  方興里八條
  牛墩浦四百四十五丈五尺濶二丈五尺深五尺鄭﨑下浦二百四十八丈濶一丈深五尺張﨑下浦二百四十丈濶一丈五尺深五尺上浦五十丈西禪園浦四十丈翁前浦六十丈墩頭浦六十丈鹽嶼上浦三十丈以上濶深同
  永欽里九條
  石湖浦至報恩前一百十二丈濶二丈王山西橋至石湖橋一百七十二丈濶二丈五尺菱角塘浦二百九十二丈濶二丈以上深六尺官塘浦四百三十一丈濶一丈二尺深五尺西禪塘浦一百四十二丈濶一丈二尺深六尺末山院前小圳九十六丈濶八尺深四尺邱公官池二百四十丈舊濶六丈今濶二丈深六尺應真前小圳二百四十二丈濶六尺西禪前小圳八十丈濶六尺並深四尺
  處仁里五條
  三㑹浦一百四十二丈濶一丈深五尺張家洋浦一百七十六丈濶一丈深五尺横圳一百一十丈濶一丈深五尺松栢橋浦一百七十五丈濶深同上長定官池一百七十七丈濶一丈五尺深五尺
  長溪縣
  擢秀里
  斗門建善院前宣化橋下















  淳熙三山志巻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六
  宋 梁克家 撰
  版籍類七
  水利
  長樂縣
  唐志閩縣東五里有海隄大和三年令李茸築初毎嵗六月潮水鹹鹵禾苗多死隄成瀦溪水植稻其地三百户皆良田田灌溉為五十里海濱處所也今縣東二十里鹵潮所不到藴旱涸竭則時至焉然不常爾長樂十里有海隄大和七年令李茸築立十斗門以禦潮旱則瀦雨則洩旁皆成良田武徳六年析閩置長樂則二邑也而皆築於茸之手相距纔四年必是更宰不然則攝篆也葢長樂濱海山淺而泉微故瀦防為特多大者為湖次為陂為圳垾海而成者為塘次為堰毋慮百五十餘所毎嵗蓄溪澗雖不洩涓滴亦不足用必時雨滂澍乃獲均洽農事畢天雨止向數十里皆為無用之地以是狡民或侵或請不知水利之所係咸平熙寧屢有訟者建炎初陳可大宰是邑大修塘垾陂湖後四十八年當乾道九年知縣徐謩延耆老講究水利為斗門及湖塘陂堰百四所溉田二千二十三頃
  崇丘里濱江
  大圳等五浦計長九百丈溉田四十餘頃内浦口濶五尺深八尺湖堘浦濶三丈五尺深六尺尾濶一丈深四尺米籠浦二百五十丈濶二尺深五尺溉田六頃官塘浦一百一十丈濶一丈深五尺溉田五頃餘陳師浦一百丈濶六尺深四尺溉田一頃餘官坵等四浦計一千七百二十丈官坵濶三丈深一丈擔水浦闊四丈深九尺黄聖屋前浦濶一丈五尺深五尺塘□浦濶三丈深七尺溉田六十六頃王坵浦一百二十五尺濶二丈四尺深六尺尾濶九尺深六尺溉田五頃餘白竈浦五十丈濶六丈六尺深六尺溉田三頃餘鼈石浦二十五丈濶四丈深一丈溉田一頃餘後角浦九十丈濶一丈八尺深六尺溉田四頃餘銀盞浦七十五丈濶二丈四尺深六尺溉田八頃餘渡龍浦九十丈濶一丈八尺深六尺溉田七頃餘坂塘浦三十五丈濶二丈四尺深六尺溉田四頃餘官堰浦二百六十丈濶八尺深五尺溉田十頃古塘浦一百五十丈濶一丈深六尺溉田六頃師娘浦三十五丈濶三丈二尺深六尺溉田四頃浦口小浦七十五丈濶七尺深五尺溉田二頃下籠坂浦五十丈濶二尺深一尺溉田三頃橋頭浦五十四丈濶二丈四尺深六尺溉田七頃蠣殻浦一百丈濶一丈八尺深六尺溉田十頃籠臂浦三十五丈濶一丈六尺深六尺溉田三頃朱湖髙浦二十丈濶七尺深五尺溉田三頃
  嵩平里
  趙塘浦七十丈濶一丈二尺深八尺蘆蕁浦四百丈濶八尺深五尺官塘浦三百五十丈濶一丈二尺深七尺孤塘浦四十丈濶一丈二尺深八尺九石浦三百丈濶二丈四尺深一丈一尺車下浦七十丈濶九尺深五尺新塘浦八十丈濶九尺圳兊浦二百丈濶二丈二尺深並同上孤洲浦四百丈口濶四丈深一丈五尺
  絃歌里
  東洋塘縣東北長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二尺濶八尺禦鹵湖瀦雨水子塘三道共長一千五百丈髙九尺濶五尺溝長三百四十丈濶八尺深五尺横埭二啟閉以竇溉三百石種西洋塘長九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濶八尺斗門一溉九十六石種鄭湖塘洩水港抵海長二百丈濶一丈深三尺三竇溉百頃石埭崔塘斗門西抵海垾長一千一百二十丈濶七尺髙一丈崔塘洋溝長一千三百五十丈溝濶二丈五尺深七尺子溝一丈二尺深六尺溉田八頃鄭湖周二十丈横塘十二丈溉田三十畝
  新開里
  屈尺塘縣東北長一百五十丈髙七尺濶五尺有竇溉三十石種
  建興里舊載福湖屬北里民嵗競渡以祈豐年
  嘉禾大石新成屯四堰合為一縣東南隅長一千九百八十丈髙一丈濶五尺溉田種四百石横嶼湖周三百一十丈髙九尺五寸上濶一丈四竇溝長六千九百丈溉田種千餘石
  清平里
  鏡石何師新三堰合為一長二百丈髙二丈一尺濶七尺溉田十頃
  招賢里
  穫洋王背大溪中圳劉背二溪皆出白龍潭有五圳横圳尺圳函口圳十犢圳東攬圳共長一千九百一十丈四閘溉田種三十頃
  永勝里
  黄㺯溪長二百丈陂長五十丈溉田十二頃溪口溪三坑共長一千四百九十丈溉田五頃横圳九百丈濶八尺深六尺溉五頃
  進賢里
  桃阬湖即桃枝湖也東西一百三丈四尺南北三百六十一丈五尺垾堘圳四𣲖溉田種千餘石偽閩時為指揮使邱進所有後售林璉等為田僅四頃咸平四年劉轉等訟之乃以其田産千二百三十六文米二十三石一斗半均湖下百七十餘户田勅仍為湖熙寧四年林注等又訟髙建等侵耕知縣蕭竑因括湖塘陂堰簿而圖之擇主領立徑界培堤岸碑於湖之旁今周五百一十丈濶一丈髙八尺石斗門三圳長二千二百餘丈濶一丈二尺深六尺瀦乾溪溉田二十九頃跨逍遥清平里沙坂後洋溪共長五百丈入桃枝湖溉田七頃
  同榮里
  石瀨陂食龍潭水長五百丈濶二丈深一尺溉田種七百石
  古散陂食龍潭水長七百一十丈髙一丈濶七尺溉田種三千石
  靈石里
  新田陂食童溪水長六十丈濶一丈五尺深七尺溉田種四十石餘灌洋陂食童溪長一百一十丈濶七尺深五尺溉田種一百三十石湖前陂長三百丈濶一尺深七尺溉田種四百石坵溪並食童溪長二百一十丈濶五丈深一丈溉田種二百五十石
  依福里
  周陂食童溪長一千丈濶二丈深一尺溉田種四百石前曽浦食龍潭長二百丈口濶二丈深四之一腹濶五丈深三丈尾濶深皆一丈五尺口為石閘禦溪洪尾為石函埠長一丈五尺髙如之濶五尺溉田種七十石丁塘食龍潭石瀨陂長七百丈溪口濶一丈七尺橋下濶六丈溉田種三百石
  昆由里
  大塘跨敦素崇賢同榮里大斗門二知縣徐謩築基方廣二十餘丈兩旁扺海長一千五十丈髙一丈八尺濶一丈溝港共長三千七百丈濶一丈二尺深八尺瀦福清界水溉田千石萩蘆陂長六十丈濶二十丈深七尺圳長三百五十丈大圳濶一丈深七尺小圳濶八尺深五尺瀦髙陂水溉田種五百石
  方樂里
  陳塘港㑹七十二洋水溢則開斗門歸絃歌里溝及林花溝瀆入海陳塘大官溝跨和風教化大宏里長三千二百丈濶二丈底四丈深六尺溉田二十頃賓閭湖周一千二百丈濶髙一丈五尺七濶二丈八竇八溝溝濶一丈二尺深七尺舊載上下湖海風飛沙積而成之上湖石塘長一百二十丈閷髙上濶如賓閭斗門一溉田種七百頃
  逍遥里
  凌古塘周一百二十丈髙一丈五尺濶二丈二竇圳長一百五十丈溉田種六十石
  和風里
  董塘長二十六丈一長五十丈食山泉溉田五頃半丞天溝長六百八十丈母溝濶二丈深六尺子溝濶八尺深五尺溉田七頃韓塘溝長六百丈濶二丈深六尺有小圳瀦横源溪溉田種七頃百石溝沙漢下食賓閭尾長六十丈濶二丈深一丈二尺溉田七十畝
  良田里舊載金漆湖近江為飛沙填塞
  章坂童溪陂長五百丈一塘二圳溉田三十頃東港食新塘長一千五百丈濶三丈深八尺八圳計長八百丈溉田十頃
  方安里
  保豐塘横埭長十丈髙一丈濶八尺溉田種百石嶺口上塘長一十丈横濶十二丈垾長八尺髙一丈三尺濶六尺下塘長三十丈横濶十六丈垾長三丈髙一丈一尺濶五尺溪尾塘長二十丈濶十丈垾長十丈髙五尺濶五尺食大象大㡌二山水溉田種百四十石金冬坑長九丈髙一丈濶七尺溉田種十餘石倪塘長四十丈髙六尺濶四尺五寸通嚴湖水尾溉田種三十石林簡塘食龍潭長六百五十丈髙一丈五尺横濶三丈二尺圳長二百五十丈深濶皆一丈溉田種三百石稠港長一千一百丈濶一丈三尺深八尺斗門一溉田千餘石普塘洋積水三港及圳長二千六百四十丈溉田三十六頃
  敦素里
  覆船洋横溝直溝可通嚴湖圳三溝食大塘長一千二百三十丈濶二丈八尺深六尺溉田十頃
  崇仁里
  元祐溝長千餘丈濶一丈深五尺斗門一溉田種七百石
  賓賢里
  晉溪浦埭長三百五十丈横濶一丈四尺深八尺通淡潮横埭廣一丈髙七尺溉田種二百石河頭浦埭長三十丈濶六丈中置閘溉田三頃
  大宏里
  嚴湖陳長者嚴光施宅為寺今光嚴寺是也又施田為湖周三千二百八十丈髙七尺濶一丈二尺瀦大奢雨水四竇溉田四百五十頃跨萬安敦化里相傳湖起於唐寳應二年
  福清里
  永東永西里
  東西塘縣東西之水分瀦焉以為火備後東塘民塞其半淳熙二年民居火乃易塘東民田鑿以廣之横經學門以象泮水琵琶槽跨永東新豐二里大中祥符中士民並海築垾政和八年四月饕風駕濤壊之宣和三年修築二千餘丈溉田種三百餘石以形似琵琶故名
  修仁里
  溪田陂   洞子陂   石堘陂
  後塘陂   官塘    練木陂
  劉洋陂   鄭前陂
  新豐里
  元符陂唐天寳中置故名天寳皇朝祥符中知縣郎簡重修熙寜五年崔知縣以嵗利田户鳴鼓興築不至者罰之邑司著籍仍碑刻圳長七百餘丈溉田種千餘石後劉廣等陳乞罷之以是多旱損元符二年鍾提舉因巡厯乃委知縣莊正柔修之移舊地之上陂旁有大榕日聴訟其下以董役汁鐡以錮其基廣十丈溉田如昔時
  靈徳里
  東禪塘開寳中中山人劉逢以濱海地數千丈施于東禪寺乃築垾堘髙一丈五尺厚三丈堘内港水凡三道設泥門一十有五防淤間則以泥門通之漲溢則以斗門洩之凡十年斗門凡三築乃成自是不滔者百餘年嵗收千石治平二年復壞乃髙其堘五尺陟其甚者千丈
  海壇里
  三十六脚湖
  萬安里
  漳塘      池塘
  林陂塘     應天院前陂
  石臼坑塘    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前陂
  溪南陂     西洋塘
  香嚴上下洋天禧二年僧師振募八千緡築長九百丈髙五尺厚倍之斗門三泥門五凡十
  一年乃成
      香嚴五峯港
  卓嶺陂     朱步嶺陂
  安香里
  蘇溪陂溪道鏘石石鐸山間入海天聖二年西禪請萬安安香二里内地因遏為陂溉田千餘頃𣲖别為蓮塘十六頃熙寕間郭知縣賢題留詩萬工填巨海千石作良田
  横塘     羊陂溉田種三百石
  黄塘
  靈石蠏嶼塘金山之中徑港之濱有闕  蠏嶼周三千二百丈俱闕  有田埠長一千五百丈髙一丈廣尋闕  有咫七港斗門元豐元年成闕靈石白麟洋在徑
  闕 金山溪流奔注闕      埠之長千一百丈髙一丈三尺厚倍闕 大小十有一石斗門虹軒闕二六百石

  良田里
  黄蘖鄭渚田漁浦之南瀕江地也唐天寳間嘗為田其後廢皇朝天禧元年仍復元隄之長三百二十丈址廣三丈髙二丈二尺斗門二十四望之若長坡外扞内蓄日與風波為敵屹然自若至今無恙
  光賢里
  綿亭洋安善溪出雙髻山至鷓鴣山下綿亭洋祥符元年僧惟真截溪十二𣲖築隄八百一十丈髙一丈四尺廣加七尺斗門四深一丈三尺廣減八尺凡九年成溉田四十頃
  林塘   竹湖   後溪陂
  林塘横  東渡陂
  漆林洋白獺陂食蒜溪唐黄蘗僧開溉田種二百頃
  欽唐里
  郭塘   麻卑塘  陳坑塘  劉坑塘
  惇和南里
  吴田塘
  歸化北里
  新塘   鄭坑塘   蠏蠘塘
  安夷北里
  鄭塘   壚洋塘   倪宅塘
  潘占塘  曹塘    福坑塘
  葛坑塘  白塘    龍潭磨塘
  信坑塘  東一龍塘
  拜井里
  大塘海旁閩王時以兵築之長千餘丈溉田種三千六百石
  占計塘亦閩王築長十五里溉田三千餘頃
  木椎塘   括塘
  安夷南里
  王澚塘
  栖仁里
  洪塘    古塘陂   大松坑
  秋蘆陂   蕭塘陂   蕭塘
  門前塘   鄭塘陂
  江隂里
  鳯塘    嘉塘    馬屋塘
  鈌塘    髙岑塘   道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共溉田種百餘石
  臨江里
  陳塘    林塘    楊塘
  沈塘    潘塘    薛塘
  歸化南里
  寺家塘   郭塘    桑塘
  鰻坑塘
  文興里
  石塘陂祥符中知縣郎簡築並江為之食河頭水溉田種五百石以上
  清元里
  慶陂    姚下陂   石蛇陂
  萬安陂   鏡塘    後塘
  戴陂    王塘    姚塘
  姚陂    馮陂    上姚陂
  □陂    後陳陂   黄陂
  永夀里
  鄭神陂   堵飯陂   上牙陂
  兩盡陂   神宫陂   張公陂
  新寧里
  下洋陂   龍潭陂   潘兠
  張洋陂   大洋陂   景洋陂
  裏後洋陂  陂頭    南阮
  新洋陂   嶺口陂   叚平陂
  長潭陂   北洋陂   龍溪陂
  新洋    南洋陂   郭陂
  龍溪    張陂    嶺口陂
  師姑陂   程陂    新陂
  董陂    吴陂    大莒陂
  文殊陂   北湖    官陂
  小陂    白葉丙南湖 簡陂
  㳺陂    下宅陂   鄭馬隴陂
  大洋陂   溪西陂   周陂堘
  磨陂
  方興里
  僠陂    嚴陂    吕塘
  馬槽陂   官塘    天竺陂
  游塘    木溪陂
  王陂盆   洪塘    薛洋陂
  陳正陂   牛天塘   麻昌陂
  加塘    官塘    施陂
  官陂
  仁夀里
  松潭洋
  潯洋里
  願塘    南溝    北溝
  横溝    赤漏溝   中溝
  新安里
  龍陂
  方成里
  西陂塘   東陂塘   古龍陂
  程溪陂
  永賓里
  後塘    龍潭陂   建臨陂
  擇善院前陂 東溪陂
  方樂南里
  後塘    王洋塘
  永福里
  膽陂    洋陂    翁前陂
  漳塘陂   馬陂    裏洋陂
  崑崙陂   蓮荷陂   陳塘
  上嚴陂   許陂    游塘
  曽舍前陂  西陂    攤陂
  寺家陂   王陂    寺家塘
  清逺里
  髙陂    圳東塘   貫林陂
  陳塘    林陂    後溪塘
  窑斜塘   黄沙陂   南彎塘
  湖潭陂   如塘    笋坑塘
  基陂    南洋陂   北洋陂
  横溪陂   鄭塘陂   趙塘陂
  官塘    境塘    官洋陂
  後溪陂   蘆塘陂   橋頭陂
  官塘    鄭平陂   陂頭陂
  官洋陂
  善福里
  梁塘    前塘    烏焦塘
  竹頭塘   宅合塘   古塘
  白鮫陂   興陂    麻洋陂
  周重陂         林塘陂
  張塘陂         無患陂溉田種三百石
  古田縣
  新興里
  鄒洋陂四百五十丈濶一丈深四尺溉田二十頃樟尾陂百二十丈濶六尺深二尺五寸溉田十八頃吳元陂二百四十丈濶四尺深二尺三寸溉田七頃巖頭陂二十丈濶二尺深一尺七寸溉田僅三頃雙獺陂五十丈濶四尺深二尺溉田僅二頃溪平陂百五十丈濶五尺深二尺五寸溉田七頃半
  保安里
  感溪陂十二丈濶四尺深三尺溉田十頃小溪陂八丈濶三尺深二尺溉田僅四頃瑞雲陂百二十丈濶三尺深二尺溉田四頃屈斗陂四十九丈濶三尺五寸深二尺三寸溉田種三十石
  邵南里
  碾洋陂五十丈濶五尺深三尺溉田種五十石湖潭陂百五十丈濶二尺五寸深三尺五寸溉田種七十石諸家陂長五十丈濶五尺深三尺可溉田種六十石五峰陂五十丈濶五尺深三尺二寸溉田種五十五石
  和平里
  上洋陂七十丈濶二尺三寸深尺七寸溉田種三十石
  慕仁里
  蒋洋陂三百七十丈濶八尺深三尺五寸溉田種一百二十石徐洋陂二百八十丈濶四尺深二尺五寸溉田種二百五十石漈下陂二百二十丈濶三尺深四尺八寸溉田百三十餘石覆船陂百三十七丈濶四尺深二尺五寸溉田種十五石
  崇禮里
  髙頭洋陂百五十九丈濶一尺三寸深二尺溉田種百二十石西雲陂百六十五丈濶三尺五寸深二尺五寸溉田種七十石
  横溪里
  溪源陂六十四丈濶二尺深一尺五寸溉田種二十石陳坑陂百五十八丈濶三尺深二尺溉田種二十石東洋陂四十丈濶二尺五寸深一尺五寸溉田種十石上崛陂四十五丈濶三尺深二尺溉田種二十石倪洋縣東三十里平湖縣北四十里
  永福縣
  塘陂八官季一檢舉勸諭興修
  永安里
  官臘二塘内塘十四畝百二十步深九尺七寸外塘十八畝八十歩深八尺五寸溉田種十五石
  康元里
  白葉湖乾道二年修溉田種十石後黄陂食溪水亘五里廣深二尺溉田二頃
  歸義里
  大鄒官塘周百餘丈深一丈二尺溉田二石半
  保徳里
  嵩口塘食濟溪八畝溉田一頃峬塘百餘丈深一丈溉田種十石
  閩清縣
  諸里小溪村落各堰成陂溉田種五萬餘石
  寧徳縣
  臨海里
  赤鑑陂元祐四年土民林圭與堊泉寺僧養譽以陂下田戸百六十均所費於陂上為橋號泗州延三十餘丈石址又於陂西水際里築隄上廣二丈長二里址亦以石築隄二以為衛斗門三以司啟閉溉田三百十八頃受種二千四百石園藝不計也知縣留佑按閲賦詩赤鑑有遺利曠古無人興又云今師欲斷海海若當効靈其後日墮嵗弛漲水決壞四十餘丈深二丈宣和七年儲知縣委僧修築不就斗門今猶存
  霍同里
  仙湖堵平湖塘腹塘食小溪水隋諫議黄公剏溉田千餘頃淳熙二年有請佃者官以其妨民不給仍捜獲儲知縣詩云咫尺仙湖號堵平先賢曽此勸農耕若教一日歸豪右敢向黄公廟下行
  感徳里
  周仙湖巖峯之上中心低注水環遶隂翳幽寂莫測深淺相傳昔有周其姓者得道於此四圍多芳草積水溉田
  懐安縣
  嘉祐二年從樂遊橋下開㳂城外至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艁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散入堘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知縣樊紀復作橋十三日濕堹堘北小浦中浦湖心琴亭越塘龍腰後溪桑畬嶺下范溪瀨溪









  淳熙三山志巻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七
  宋 梁克家 撰
  財賦類
  嵗收
  國初財賦二稅之外惟商稅鹽課牙契房租而已官稍兵給與正供之額既寡故取之甚簡而用常有餘熙豐之後更歴崇觀至軍興事起調度寖廣斂算亦増因仍迄今葢非其舊也今州之官吏宗子諸軍俸料賞給與凡州之費嵗為緡錢至七十萬不可勝具矣其貢發之目又復不貲而嵗之所收以歸州用者數止於是具列於左方云
  二稅鹽役
  夏稅産錢十二縣總八千一百四十八貫三百二十六文閩縣産錢九百四十三貫三百二十三文連江縣産錢七百二十五貫八百五文候官縣産錢一千二十五貫七百七十文長溪縣産錢七百七十五貫九百一十二文
  長樂縣産錢五百二貫一百二十二文 福清縣産錢一千四百八十貫三百二十四文 古田縣産錢五百六十三貫九百五十三文 永福縣産錢四百四十四貫七百五十文 閩清縣産錢三百三十七貫八百六十一文 寧徳縣産錢三百二十五貫六十七文 羅源縣産錢二百八十五貫五百二十七文 懐安縣産錢七百四十七貫九百三文久例以三千六百九十貫折科納一千匹裨布一萬匹小麥一千五百石紬毎匹元折産錢六百五十文禆布毎匹元折産錢二百四十四文小麥毎斗元折産錢四十七遞年分抛下十二縣仰據數於五等人户産錢上科折取令公平内 闔縣紬一百一十六匹禆布一千一百四十匹小麥一百七十三石 連江縣紬九十一匹禆布八百九十五匹小麥一百三十六石 候官紬一百二十七匹禆布一千二百六十匹小麥一百九十一石 長溪紬九十六匹禆布九百六十四匹小麥一百四十七石長樂紬六十匹禆布六百一十匹小麥九十二石 福清紬一百八十一匹禆布一千八百二十五匹小麥二百七十五石 古田紬七十匹禆布六百九十九匹小麥一百一石 永福紬五十六匹禆布五百五十匹小麥八十四石閩清紬三十九匹禆布四百十五匹小麥五十三石 寧徳紬三十九匹禆布三百九十匹小麥五十八石 羅源紬三十三匹禆布三百三十九匹小麥五十二石 懐安紬九十二匹禆布九百十三匹小麥一百三十八石皆估納月中價令人户輸納計錢二萬六千七百五十貫文足見納中價毎匹紬四貫□布一貫六百文小麥毎斗四百三十文外四千四百五十八貫三百二十六文係諸縣除科折紬布麥外餘産錢納銅鐡中半錢謂如産錢二百文内一百文納銅錢更一半一百文元納鐡錢已准勅不行毎百文令將銅錢四十八文折納之類計錢三千二百九十九貫一百六十一文
  秋稅苗米十二縣縂催一千一萬一千二石二升五合閩縣苗米一萬四千七百八十三石七升田隨郷上中下分九等定稅 連江苗米一萬三百六十二石二斗四升田隨郷分六等定稅𠉀官苗米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七石三斗六升田隨郷分六等定稅 長溪苗米一萬四百四十六石九斗四升田隨郷分上中下九等定稅長樂米六千七百四十一石七斗一升田隨郷上中下分九等定稅園屋山林等分三等 福清苗米一萬三千七十三石六斗六升田隨郷上中下分九等定稅闕第一等 古田苗米九千二百八十一石一斗四升田隨郷分上中下九等定稅 永福苗米六千九百四十九石三斗二升田隨郷分七等定稅屋宇園地分五等山林分三等 閩清苗米五千七百二十五石九斗八升田隨郷分上中下九等定稅 寧德苗米四千七百三十九石二斗九升田隨郷上中下分九等定稅 羅源苗米四千四百七十五石八斗二升田隨郷分六等定稅 懐安米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五石五升田隨郷分三等定稅久例以一萬八百四十三石八斗估納月中價令下戸納錢閩縣一千八百三十二石三升 連江七百六十七石二斗二合 𠉀官一千八百五十八石六斗三升長溪一千七百四十石七斗五升五合 長樂五百一十四石三升七合 福清一千五十四石 古田六百一十七石九斗二升四合 永福五百九十石一斗四升六合 閩清四百七十九石七斗九升三合 寧徳三百五十石四斗一合 羅源二百六十三石一斗七升一合懐安一千四百一十石三斗四升二合見毎斗連義倉押耗等估納月中價四百六十文足計四萬九千八百八十一貫四百八十文足外一十萬一百五十八石二斗二升五合於内科本色白米四萬六千五百四十一石五斗九升五合餘碾糙米六萬七千二十石八斗三升分州縣倉送納支官兵糧俸及椿充義倉用閩縣八千二百二十一石五斗五升展糙米一萬二百七十六石九斗四升外四千七百二十九石科白並州倉納 連江六千九十一石三升八合展糙米七千六百一十三石八斗外三千五百四石科白並州倉納 𠉀官六千七百四十石七斗三升展糙米八千四百二十五石九斗一升外三千八百七十八石科白展州倉納 長溪五百八十一石六斗一升二合白米縣倉納支縣官并峯火寨官兵六百二十九石五斗五升縣納樁比義倉五千七百五十九石三升三合展糙七千一百九十八石七斗九升及二千六百八十二石科白並州倉納 長樂一千四百七十石二升白米縣倉納支縣官四百石一斗六升白米縣納樁充義倉二千七百六十六石四斗四升三合展糙三千四百五十八石一斗及一千五百九十一石科白並州倉納 福清三千三百七十六石八斗九升科白縣倉納支縣寨官并松林等三寨土兵七百七十二石二斗六升白米縣納樁充義倉四千七百四十一石六斗五升一合展糙五千九百三十七石七升及二千七百二十八石科白米並州倉納古田一百三十九石二斗四升白米縣倉納支縣官二千二百七十三石六斗九升白米水口倉納支鎮寨官兵五百五十六石六斗四升白米縣納樁充義倉三千二百十四石六斗四升六合展糙四千十八石三斗一升及二千四百七十九石科白並州倉納 永福七十一石一斗三升科白縣倉納支縣官四百八石六斗三升白米縣納樁充義倉三千七百三十二石四斗一升四合展糙米四千六百六十五石五斗二升及二千一百四十六石科白並州倉納閩清一百六十石四斗三合縣倉納支縣官三百三十七石八升科白縣納樁充義倉三千四十九石七斗四合展糙二千八百一十二石一斗三升及一千七百五十三石科白並州倉納寧徳八百五十七石六斗四升白米縣倉納支縣官并兩縣寨官兵二百八十二石白米縣納樁充義倉二千六十二石二斗四升九合展糙米二千五百七十七石八斗二升及一千一百八十七石科白並州倉納 羅源一千四百二十三石七斗六升白米縣倉納支縣官并南闕寨官兵二百七十石六斗八升白米縣納樁充義倉一千五百九十八石二斗九合展糙一千九百九十七石七斗六升及九百二十石科白並州倉納 懐安一千三百五十三石二斗科白下雞菜錢受納支五縣寨官兵五千六百三十八石九斗三升八合碾糙米七千四十八石六斗八升及三千二百四十三石科白並州倉納以上縂計白米一萬二千五十四石五斗九升五合科下古田郡縣鎮共十倉受納支遣官兵三千六百四十七石縣倉納充義倉三萬八百四十石本色白米并五萬三千六百一十六石六斗九升白米碾糙並州倉納其所科米年例於受納前期用按月支産佳約一全年合支米先科與外縣錢倉支遣充足又隨縣以所管苗米總數豁除折納價錢外餘合得義倉之數州納更外縣受納樁管閩𠉀官懐安附郭義倉連江因人户及寨兵各乞上州受納支給其義倉隨苗赴州受納寄樁納倉除科撥外餘盡赴州倉納州倉有闕或行計置上件科與縣鎮倉受納未並准正數仍別納收和糴義倉押耗等科下如遇科撥時諸縣更有未催足州倉米亦准與逐縣徑催理為當年抛科之數自科撥後諸縣或有官員増支軍兵事故之類並聴通融
  免役物力錢一十一萬三千六百三十二貫七十三文免役隨縣以産錢均敷不等閩𠉀官縣毎産錢一文兩料共敷二十四文閩縣年計一萬三千二百六貫五百三十六足𠉀官年計一萬四千三百六十貫八百二十二文足 連江毎産一文敷一十二文六釐年計九千五百二十貫九百七十八文 長溪毎産一文敷一十六文一分四釐年計一萬二千四百六十四貫五百二十八文 長樂毎産一文敷一十二文八分六釐年計六千四百七十八貫六百六十四文 福清毎産一文山鄉敷一十一文四分八釐海鄉敷一十文四分八釐年計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二貫九百五十八文 古田毎産一文敷一十五文八分二釐年計八千四百四十二貫三百五十三文 永福毎産一文敷十三文七分年計六千八十七貫九百四十三文 閩清産錢一文敷一十四文二分年計四千七百九十七貫六百五十四文 寧德産錢一文敷一十五文五分年計五千三十八貫五百三十五文 羅源毎産一文敷一十五文年計四千一百三十二貫九百六文 懐安毎産錢一文敷一十四文四分年計一萬一千六百九貫九百二十六文已上十二縣産錢年計總敷錢一十一萬二千三百三貫八百三文物力毎直一貫兩料共敷六文今毎年見敷内 閩縣五百五十五貫六百六十六文 連江一百一十四貫三百文 𠉀官一百七十貫 長溪三十九貫七百五文 長樂一十六貫七百六十五文福清四十貫九百五十五文 古田一百五貫七百三十六文 永福二十二貫七百九十九文 閩清六十五貫四百一十八文 寧德七十二貫 羅源七十六貫 懐安四十八貫九百二十六文總計一千三百二十八貫二百七十文足隨夏秋二料催科内一萬三千三百八貫六百四十八文足解州支本州并鹽司投人雇食等餘錢縣支雇役并樁發朝廷窠名其減人吏雇錢在京吏祿錢在京官員雇人錢減罷重祿食錢减罷監司吏禄錢米並在内
  産鹽十二縣以産錢等第均賣嵗額二百六十九萬六千四百五十三斤閩縣三十一萬七千九百九十四斤 連江二十四萬三百七十五斤 𠉀官三十三萬二千七百五十一斤 長溪二十九萬三千二百一十八斤 長樂一十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斤 福清四十四萬八千二百一十六斤 古田一十六萬二千一百六十斤 永福一十四萬八千五百八斤 閩清一十萬九千七百八十五斤寧德一十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四斤 羅源九萬九千九百八十一斤 懐安二十五萬八千九百二十五斤隨夏秋二稅催驅共計錢五萬六千八百二十三貫九百七十三文足内本州所得舊價錢毎斤古田十四文閩清十三文永福十一文餘各九文足二萬五千八百一十四貫七百六十三足以此數展省合計三萬三千五百一十五貫六百七十文今財賦司見催錢共管三萬三千九百六十六貫七百一十三文省内閩縣三千七百一十四貫四百七十五文 連江二千八百九貫五百七十八文 𠉀官三千八百八十九貫二百八十六文 長樂二千三十二貫二百四十文 寧徳一千三百八貫二百四文 古田二千九百四十七貫三百八十三文 長溪三千四百二十七貫二百二十三文七縣錢價與前鹽同外永福見額管錢二千一百六十貫三百一十六文准鹽合計一十五萬一千二百二十二觔 閩清額錢一千八百六十三貫五百二十四文准鹽合計一十一萬三百七十八觔 福清額錢五千六百二十九貫三百一文准鹽合計四千八萬一千六百一十八觔 羅源額錢一千一百九十二貫九百八十六文准鹽合計一十萬二千一百五十三觔今四縣帳檢租額鹽少而見納錢多懐安一縣見納錢二千九百九十一貫九十七文准鹽只管二十五萬五千九百五觔又鹽額多而納錢少不知何年重立此數
  係省窠名錢一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八貫六百八十八文省係以諸縣鎮務商稅五分錢増稅三分千契五分錢浮鹽舊價錢砂地錢契紙息錢取一年收數立額除豁合支縣鎮寨官兵及宗室岳廟添差等官請受在縣截支外餘立為格目令隨月解州應副支遣見今毎嵗 閩縣三千一百一十貫八百六十八文 候官除園林務砂地錢八百四十四貫一百七十六文征戸徑納州庫外一千五百九十七貫四十四文 連江六千三百一十三貫一百三十六文長溪四千八百七十六貫五百七十一文 長樂六千一百七十六貫九百九十七文 福清三千二百八十六貫九百五十三文 古田七千九百三十六貫五百一十九文 永福五千五百四十七貫六百二十二文 閩清四千一百六十九貫一百一十文 寧德一千九百三十七貫二十四文 羅源四千一百三十貫五百五十六文 懐安五千二百五十九貫八百六十八文 閩安鎮二萬九千一百六十貫八百五十二文 水口一萬七千二百四十八貫四百三十三文 黄﨑鎮六千四百四貫四十五文 海口九千六百八十八貫九百二十文各隨月發納不等一年總計錢上件
  州稅務日納商稅牙契本州所得錢二萬五千貫文省在城樓店務地基正錢四千三百三十四貫三百二十
  八文
  寺院科納上供銀等錢三十萬四千六百三十二貫二百二十八文上供銀錢閩縣一萬八千四百四十三貫八百六文 𠉀官二萬六千二百二十四貫一十六文 懐安二萬八百三十貫一百五十四文 福清二萬三千九百一十四貫九百七十六文 長樂一萬五百二十五貫九十三文 連江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三貫六百二十文 閩清八千三百四十三貫三百四文 永福一萬一百六貫一百八十二文 古田一萬一千九百四十七貫二百七十六文 羅源七千九百四十二貫九百一十六文 寧徳九千九貫二十二文 長溪一萬六千五百一十貫八百四十八文計一十七萬七千二百二十一貫一百八十六文 軍器物料錢閩縣三千一百六十六貫四百八文 𠉀官四千五百八十八貫四百八文 連江一千三百五十四貫五百八十八文 長溪一千一百一貫八百文 長樂七百八十六貫九百二十文 福清二千四百一十八貫七百五十三文古田一千五百四十三貫七百五十一文 永福一千一百九十六貫九百文 閩清九百一十二貫二百八文 寧德七百六十貫四百一十六文 羅源八百六十七貫八百文 懐安三千三百二貫二百七十二文計一萬一千貫三十六文 酒本錢閩縣三千三百二十三貫一十三文 連江一千三百六十六貫九百四十四文 𠉀官四千六百六十貫四百三十二文 長溪一千一百三十貫二百四十文 長樂七百九十三貫四百二十文 福清二千四百五十貫八百四十文 古田二千五百六十八貫三百三十六文 永福一千二百一十貫二百七十六文 閩清九百一十九貫二百四十文 寧德七百六十七貫二百文 羅源八百七十五貫三百八十文懐安三千七百一十一貫五百六十八文計二萬二千七百五十五貫八百八十九文 醋課錢閩縣五千九百一十六貫五十二文 連江二千五百三十一貫九百二十一文 候官八千七百五十一貫二百九十六文 長溪二千八十五貫三百文長樂一千四百六十八貫六百六十文 福清四千五百三十九貫一百六十四文 古田二千八百七十四貫一百三十二文 永福二千二百三十三貫三百九十二文 閩清一千七百五貫二百六十文 寧徳一千四百二十貫七百四十四文 羅源一千六百二十一貫五百七十八文 懐安七千一十貫四百八十四文計四萬二千一百五十七貫九百七十六文助軍錢閩縣五千六百五十七貫六百六十文連江二千四百七十九貫五百四十文 𠉀官七千五百八十五貫八百八十八文 長溪二千五百貫四百二十文 長樂一千六百二十六貫五百八十文 福清四千六百九十七貫三百八文 古田三千一百三十六貫二百六十文 永福二千九十八貫二百五十二文閩清一千八百九十七貫九百七十二文 寧德一千三百一貫四百七十二文 羅源一千六百四十九貫七百五十二文 懐安五千八百五十六貫一十二文計四萬四百八十七貫一百四十二文外郊祀之嵗別科大禮銀錢八萬一千三十七貫六十四文省閩縣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八貫六百七十八文連江四千八百六十八貫七百八十文 𠉀官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二貫三百八文 長溪四千一百一十四貫四百六十文 長樂二千八百二十七貫三百三十八  福清八千八百八十五貫七百一十八文 古田五千五百四十六貫五百九十四文 永福四千三百貫三百八十四文 閩清三千二百七十六貫八百九十文 寧德二千七百三十二貫一百一十八文 羅源三千一百一十八貫二百六十八文 懐安一萬三千一十五貫五百十八文
  他司應副錢物
  本路轉運司
  上供銀本錢一萬四千一百七十一貫五百七文外郊祀嵗別應副大禮銀本錢一萬貫文省
  軍糧錢二萬貫文省
  米二萬石
  西外宗子請受錢一萬六千九百六十四貫七百三
  文省
  米七千四百七十一石八斗
  萩蘆寨水軍粮三千三百七十五石
  兩浙江東路轉運司取撥
  温州嵗絹一萬七百匹
  紬二千二百匹
  綿三萬一千五百兩今遞年只應副絹五百匹綿一千兩
  饒州嵗絹四千五百六十八匹今遞年只應副絹五百九十匹
  嵗貢
  上供銀六萬八千七百四十一兩四錢
  年額銀四萬五千兩
  折博香藥銀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兩四錢
  大禮助賞銀七千四百八兩
  聖節進奉銀三千兩
  大禮銀毎遇郊祀年別進奉九千兩
  上供錢六千貫
  罷科茶價錢二千五百貫
  罷科乾薑荔枝龍眼價錢一千七百貫
  鑄不足上供錢一千八百貫
  上供軍器物料
  嵗額甲葉六萬八千九百一十五片
  黄牛皮九百四段六十尺
  羊皮一千八百一十二張一十尺
  認發建寧府黄牛皮四十八段
  羊皮八十九張
  泛抛毎嵗兩料甲葉三萬五千片
  黄牛皮八百段
  羊皮七百張
  無額上供錢嵗以一萬五千五百一十八貫七百五十
  文省為額已下並係通判所收納起發
  贍學糴本錢嵗以八千一百三十六貫七百八十四文
  省為額
  經制錢嵗以一十一萬五千五百九十二貫一百四十
  四文省為額
  總制錢嵗以二十萬三千六百六十四貫一百六十三文省為額添收頭子錢増收合錢新撥本州一半牙契錢並據收到數起錢
  統制官供給錢一千二百貫文省為額
  官戸不減半役錢嵗以五千七百四十一貫八百四十
  文省為額
  僧道免丁錢嵗額二萬一千一百三十三貫文省今只據收
  到錢起發









  淳熙三山志巻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八
  宋 梁克家 撰
  兵防類一
  諸禁軍
  閩自無諸以兵從番君滅秦及助漢伐楚非無兵矣中更廢徙建安八年孫䇿始立南部都尉於建安吴景帝時有都尉營在今開元寺東直巷葢以分兵於此晉因吴舊既有典船校尉又有温麻船屯舟兵徃徃有之然法制未立唐興宇内為一髙祖嘗以其子夀王為越福十二州招討海賊使進都督府開元十九年始置泉山府兵左衙營在州東百步今東毬場是也毬場舊在州西北隅元和八年裴次元始移於此見毬場記今廣節營而右衙莫記其地二十一年置經畧使史言有兵千五百人刺史領之豈其數邪至徳二年復置經略寧海二軍刺史為防禦寧海軍使冦盗既平易以觀察至元和二軍亦罷乾符俶擾陳巖置九龍軍王氏繼之竊立龍虎天霸等六軍及拱宸控鶴宸衛三都以自衛迄於五季有曰全勝百勝橫衝海路捉生䕶閩營壘故號班班猶在全勝營今坊名百勝營今棣錦坊橫衝營今潤澤坊海路營今罾浦捉生營今仁慶坊䕶閩營今道山坊而井樓門外百餘步又有營墌不知何營基也國初兵制尚詳西北而略東南州有本城兵曰崇節營三保一保二保三曰水軍營三第一今保四第二今雄略第三今全捷及牢城今營凡三千一人而已外則自京或他路更畨遣至屯駐駐泊軍兵舊有屯駐建州營今朱紫坊之南街東駐杭杭越蘇營今閩縣丞廨屯駐西京營今嘉榮坊號南營又有帶號戍兵若驍騎今坊名驍勇今太平坊西駐泊廣勇今利涉坊慶厯中添置澄海宣毅指揮宣毅營今廣節嘉祐四年併為威果熙寧中改本城兵為教閲廣節不教閲保節指揮牢城兵如故元豐中置壯城作院指揮及巡檢諸寨土兵仍分東南置第十將紹聖五年罷遣戍兵置有馬雄略國初未嘗増置兵額惟嵗時分遣出戍故習險阻㤀顧戀緩急征行人皆可用本州兵多戍二廣咸平五年差借職龎翰徃福州本城内抽差百五十人赴潮州屯駐至和元年四十人赴潯州五十人赴桂冝州二年四十五人赴藤州七十三人赴賓州四十八人赴融州嘉祐六年密院劄子福建路差本城兵士赴廣西屯駐並二年一替熙寧六年廂軍係轉運司差徃本路州軍屯駐置籍拘管於合替前一季檢舉差替訖奏八年指揮廣西鈐轄司并宜州駐泊已係就糧禁軍教閱廂軍全指揮並依舊替換内福州係威果二十五指揮四百八十五人其邕州駐泊福建等路畸零廂軍一千人十年尅復廣源思浪等州要兵馬駐劄内抽差福州廣節第一指揮一百一十人此類是也又有外來戍本州者皇祐三年差在京奉節第二指揮三百二人赴本州權駐泊五年本州駐泊雍邱懐勇第一指揮六十一人忠節第十六指揮一百十二人可往亳州抽押平塞弩手指揮一百七十三人充替歸營六年福州屯駐撫州騎射等指揮一百人仍於撫州差人替歸嘉祐二年福州屯駐撫州崇節蘇州牢城潤州水軍等指揮各八十人差人於逐州抽本城兵士前來抵替七年於滑州抽廣勇第二十三副指揮三百七十三人赴本州充替駐泊陳留賡勇第十六指揮一百七十三人歸營熙寧八年差亳州雄勝第三指揮四百五十人夀州勇捷第三指揮二百五十人永城威武第一指揮二百五十人赴福建路鈐轄司駐泊此類是也自熙寧元年指揮福建路將逐州廂軍揀選教閱今後不得申奏乞差禁軍至州防托八年福建廂軍駐泊邕州一千人内五百人𠉀邕州招填澄海土兵替換五百人令運司就整差撥替換今後福建承例差赴廣西屯戍更不差撥至此又以抽回虎翼軍歸營遂置雄略蓋兵額既増自熙寧及今始免出戍然兵漸驕惰大觀元年御筆帥府望郡各別屯兵毎二年更及出戍終亦不能行大觀元年升帥府置全捷紹興初乃置萩蘆延祥二寨水軍兵籍甚衆矣鋪兵弓手猶不在是云鋪兵見地里類弓手見版籍類嘉祐七年知泉州闗詠請籍福建鎗杖手云毎有盗賊膽勇可用然無事之時亦能教誘郷民為盗是未有制御之法冝各簿籍姓名若有功與量免戸丁差役敢結集作過除死罪外並加一等熙寧九年本路提刑申明行之如毎年遇提舉司考閱弓手之際暫行勾唤較試酬奨十年詔鎗杖手百浮浪兇頑無家業令逐州募充廂禁軍元豐元年以舊管人數於逐州縣就整裁定以為永額隷提刑司於農隙牒運司提舉分往教閱長溪三都零六大保定九百人古田二都零五大保定六百二十五人閩清七大保定二百七十五人寧徳連江各六大保定各一百五十人永泰五大保定一百二十五人長樂四大保定一百人福清羅源各三大保各定七十五人閩𠉀官懐安各兩大保各定五十人元祐元年與免勾集教閱紹聖二年詔仍舊政和六年朝請大夫許穀劄子本朝聮保甲於西北籍鎗杖手於東南深得寓兵於農之意然經厯年深浸失稽考乞嚴括責考正名籍宣和中方臈反乃募往衢信州䇿應紹興二年臣寮以多聚羣不逞剽掠如范汝為之徒乞行禁止至五年有㫖福建鎗杖手並與蠲放今姑記之
  威果指揮禁軍隷侍衛步軍司二十四指揮在永安橋北二十五指揮在乾元寺東
  嘉祐四年詔置就糧禁軍兩指揮各四百人以威果為名除捕盗不許他役五年排次自荆南至州指揮為第二十四二十五先是慶厯二年詔諸州置澄海兵士大郡兩指揮各五百人四年又詔上州添置土軍二千人為宣毅指揮時知諫院蔡襄建言福建諸郡近依廣南置澄海兵士尋又置宣毅各係禁軍昨因創選宣毅軍時多於澄海揀撥今所餘人無幾並存則兵冗徒費廩食乃廢澄海併歸宣毅五年立三百人為宣毅額六年續招三百人八年以選入京填補近上禁軍餘兵士三百八十六人併為一指揮而已其軍員十一人並發赴闕嘉祐二年前知福州曹潁叔奏宣毅一軍累經抽撥及戍廣南物故太半亡以備緩急於是有詔招填至是既置威果熙寧四年遂以本州就糧步軍撥入宣毅亦廢元豐四年詔増招五百一十人隷東南第十將分五都都百人將校二人指揮使以下五十一人長行四百五十九人今二十四指揮三百七十一人指揮使都頭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共一百四十四人長行二百二十七人闕一百三十九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水軍名糧外十四人未招二十五指揮三百四十八人指揮使以下三十七人長行三百十一人闕一百六十二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水軍名糧外三十七人未招
  全捷指揮禁軍𨽻殿前司在井樓門内之東
  大觀元年十二月御筆祖宗以來人未繁盛舊來兵數雖少可以支梧今承平百五十年之久地大人衆兵寡勢弱非持久之道可除見今兵額外帥府别屯兵二千人望郡一千人常管在營比諸軍加數教閱毎二年令更互出戍帥府五百料錢以威捷為名望郡四百料錢以威勝為名帥府望郡三百料錢以全捷為名並充步軍𨽻殿前司管轄時本州并帥府殿司續勘會近准宣命排置淮浙荆湖福建等路威捷十指揮威勝十一指揮全捷四十一指揮其逐指揮部轄將校依馬軍司見行條格與步軍司分擘在京取㨂一次十將將虞𠉀内威捷威勝下京東西路一般料錢軍額禁軍取補内全捷令逐路於一般料錢取㨂其承局押官於招揀到營及半年無過犯人内排連三年有㫖將巳𨽻將全捷十七指揮別排軍分資次帥府福州全捷第三十改為第九依舊存留外其不𨽻將全捷及威捷威勝四指揮並罷已招到人撥填別指揮自此全捷遂𨽻東南第十將分為五都都百人將校二人共五百一十人指揮使以下五十一人長行四百五十九人今三百四十二人指揮使以下一百二十二人長行二百二十人闕一百六十八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水軍名糧四十三人未招
  廣節指揮廂軍後升下禁軍𨽻侍衛步軍司在康泰門外之北
  熙寧六年改教閱保節指揮為廣節指揮先是二年六月詔州郡廂軍即前代本處鎮守之兵冝料揀强壯團結教閱常留在城以備盗賊今後不得申奏乞差禁軍防托時本州團結二百人置副都頭三人十將虞𠉀承局押官七人以教閱保節指揮為名依威邊則例請給仍分為二畨差往本州界及本路州軍巡檢下披帶一年替五年八月増以五百人為額仍排為第一指揮令教習弩鎗刀標牌捍棒捍棒以備捕盜單鬭時福建一路以二萬人為額内教閱保節一千四百五十人今定四千人作十指揮興化為尾第十福州為頭係第一至是以諸路教閱廂軍名額不一除教閱二字改為廣節指揮其不教閱保節依舊元豐三年閏九月升為下禁軍考軍防令諸軍係教閱人料錢滿一貫為上軍五百以上為中軍不滿五百為下軍四年八月以三百五十人為額元祐三年八月添補一百五十人復元來五百人之數福建路廂軍元管二萬人今裁減三千人以一萬七千人為額内教閱廣節五千五十人除二千二百五十人充巡檢下土兵外定立二千八百人大觀三年撥𨽻東南第十將分五都都百人將校二人計五百一十人指揮使以下五十一人長行四百五十九人今三百八十四人指揮使以下一百一人長行二百八十三人闕一百二十六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水軍名糧外一名未招
  不教閱保節指揮廂軍第一指揮金墉橋北第二指揮豐樂門外之南第三指揮豐樂門外之北牢門營之西第四指揮廣節之東
  熙寧四年改併崇節水軍指揮為不教閱保節指揮先是咸平三年八月勅本州崇節水軍三千一人節次逃亾四百七十六人可依數招填國初以來兵籍大略如此本州始置嵗月未詳熙寧元年宣命逐路諸州軍兵帳甚有冗占人數比慶厯以前舊額内福建見管二萬一千七百五十八人景祐中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人今定存二萬人為額福州係在數内兩軍二千九百五人減一百二十九人以二千七百七十六人為額崇節第一指揮四百六十五人今減二十人第二指揮四百八十人今減四十人第三指揮三百一十人今以上併為額水軍第一指揮四百三十九人今減九人第二指揮四百二十三人今減三人第三指揮四百九十三人今減四十人牢城指揮二百四十三人為額如故至是樞宻院奏諸路廂軍名額猥多自騎射至牢城凡二百二十三其間因事募人團立新額有事存而名未可廢又有剰員及牢城壯城例非差出者又别為一軍今逐路教閱廂軍巳立定額外欲將逐路不教閱廂軍併為一額其餘並從省廢仍令逐路相度州軍大小排定次第毎指揮不得過五百人從之遂下逐路轉運司本路具申昨來撥併軍額之時逐州只據見管均定如泉建州各得四千人以上福州一路都㑹内外十二縣差使乃只得二千七百七十六人願於畸零人數并就泉建兩州額内量那兼福州水軍自來與崇節一例差使名存實亡合一例併省於是以不教閱廂軍重行團併充為保節五指揮毎指揮五百人與先來教閱保節一指揮及牢城三百人共定三千三百人為額保節第一指揮改崇節第一指揮充第二指揮改崇節第二指揮充第三指揮改崇節第三指揮充第四指揮改水軍第一指揮充第五指揮改水軍第二指揮充所有水軍第三指揮撥併廢罷至元豐間福州一路軍額為一萬七十人而不教閱廂軍當一萬四千九百五十人四年復裁減定為一萬三千人於是移本州保節第五指揮於泉州止以三千人為額今第一指揮四百二十人將校十四人不管事將校八人兵級三百九十八人闕八十人外有鼔角將祥符勅開寳六年至至道二年勅應州府主户三萬户於本城抽差鼔角將二千人熙寧四年省併軍額立為不教閱保節指揮是時鼔角將二十六人不係入額數依舊存留今管兵級二十六人係保節第一指揮名糧第二指揮三百三十九人將校四人不管事剩員一人存恤一人兵級三百三十三人闕一百六十一人第三指揮三百二人將校四十八人不管事半糧五人長行二百四十九人闕一百九十八人第四指揮四百四十八人將校三人不管事剰員一人兵級四百四十四人闕五十二人
  有馬雄畧指揮禁軍不係將隷本州駐治司今嚴景坊内之東
  元符元年勅東南要郡宜添置馬軍如不該増許減步人額數易以騎卒本路相度福州鈐轄所在最當衝要前差在京虎翼龍騎兩指揮皆是騎兵赴州駐劄紹聖三年直抽歸京至今馬軍差使其闕可添置有馬雄略一指揮排次為第十二以四百人為額其合用馬聴於有馬地分收買支填仍不得過七分閩中皆山道路所出多險且狹於戎事或棄馬用步水戰則利舟檝歴代鎮多馬政不講唐桞冕為福建觀察使還奏閩中本南朝畜牧地可息羊馬置牧區於東越名萬安監又置五區於泉州悉索部内馬五千七百匹驢騾八百頭畜之人情大擾不經時死耗殆盡本朝常於福泉興化置監牧然馬皆低弱不堪披甲惟以給本州廂軍及江浙諸處鋪馬福州四牧曰永崝龍湖瀝﨑海壇然不乆亦廢自此循襲無他廢置至建炎之初馬二百九十匹宣撫司選可用者九十八匹以歸軍前餘耗死殆盡乾道六年本軍所管僅存二十三遂以𨽻省馬院使就芻秣馬本軍今四百八人將校二十三人兵級三百八十五人闕四人初剏馬軍置駐泊一員與州都監通管紹興八年縁兵官與駐泊忿争按撫張給事致逺専撥隷駐泊後來有離軍大使臣經朝廷陳乞添差駐泊一次遇有添差即與正官同管
  萩蘆塞水軍禁軍名糧
  紹興九年四月遷都巡檢寨於連江縣管下地名萩蘆門先是慶厯四年逐路留都巡檢兩員改為提舉捉賊内漳泉福興都巡檢内殿崇班林充勤管軍員兵級二百九十一人置廨宇於泉州惠安後分置永泰縣辜嶺熙寧五年就整差撥巡檢下廂禁軍而福州興化都巡檢始定二百人為額從福州差撥步軍元豐二年十月提刑閭邱孝直有請㳂海州軍控扼地分移置巡檢於是辜嶺都巡檢寨移閩縣方山渡北岸置仍以三百人為額巡警賊盜兩州軍三年閏九月巡檢下例招土兵唯都巡檢以地分濶逺仍舊輪差就糧禁軍教閱廂軍宣和令格復以一百七十五人為額六年京東安撫使董正封條具收捕盜賊利害應都巡檢下士軍乞依一指揮以上三百人為額庶幾些小賊徒㑹合縣尉可以同共捉殺從之紹興六年七月安撫司奏置水軍三百人分隷福興漳泉都巡檢兩寨毎寨一百五十人仍存留禁軍五十人方山北岸即閩縣吴嶼也時有海冦始議遷寨近海至是乃以安撫使司水軍統領兼福興都巡檢使為名仍移巡檢寨於萩蘆門置立二十八年九月安撫司奏本路海道北連兩浙南抵廣南自前盜賊多冦掠僻逺及人船稍衆即突入本路本司所管萩蘆延祥兩寨水軍人數不多乞各以三百人為額從之内萩蘆寨昨以一百五十人為額至紹興二十四年捕海賊蘇安等以合决配二十人刺充本軍二十七年廣南賊船作過遂急添募二十人又捕得劉臣興等選強壯三十七人共管二百二十七人今更招七十三人凑三百人為額三十年七月有㫖令安撫司籍募土豪水手漳泉福興籍募到船三百六十隻水手一萬四千人仍於瀕海巡檢下土兵内取七分識水勢人毎月一次同土豪水手船出近海港口教閱三五月復回本處本州九寨共揀土兵六百三十一人而本寨選取一百五十四人乾道七年三月以沿海州軍諸寨巡檢下土軍人數甚少措置増招時見管三百六十八人添招一百八十二人計五百五十人今四百四十五人
  延祥寨水軍禁軍名糧
  紹興六年安撫司招到鄭廣鄭慶等人船存留强壯一百七十人内撥五十人充萩蘆寨水軍一百二十人充本州禁軍闕額於延祥寺置寨今𠉀官縣西南繼而萩蘆五十人復取回隷之十五年莫尚書將奏招五百人為額自後節次募到一百十七人又二十四年捕獲海賊蘇安等以合决配一十四人刺充本軍二十六年四月詔分本軍之半隷統制陳敏於泉州時去老弱惟二百五十九人而已命鄭廣領其半以往紹興間朝廷命劉寳分兵駐閩中以備盜賊至十八年泉州士民以状請于朝乞更留劉寳收捕餘黨於是詔本路帥司統領陳敏下竒兵并汀州駐劄翟臯温立漳州駐劄周皓盧真下官兵改充殿前司左翼軍以陳敏為統制漳州駐劄盧真充統領汀州駐劄並權聴劉寳節制翟臯周皓温立發赴殿前司劉寳更住半年𠉀回日専令陳敏等彈壓盗賊時陳敏下管官兵四百人及交割周皓温立下官兵一千九十人馬六十八匹汀州翟臯下官兵一千二百八十五人馬七十匹十九年以陳敏所部兵數少今帥司於本路係將不係將兵内揀選少壯一千五百人毎一百人差將校一名部轄付陳敏下使唤二年一替二十五年復令陳敏招刺吐渾一千五百人替回諸州將兵二十六年並赴泉州駐劄汀漳建三州各差將官一員軍兵三百人屯戍是年延祥寨鄭廣水軍亦分擘一半前去泉州存者一百二十八人本軍兵數既少尋復増募為二百五人時再募四十九人及捕獲劉臣興等刺强壯二十八人充本軍共二百五人二十八年復募九十五人充為三百人額三十年六月有㫖廣州泉州福州三大寨水軍揀選强壯各一半起赴明州時見管將佐使臣効用水軍二百九十七人除分往外存留在寨惟一百四十九人三十一年安撫司措置増招三百人分撥延祥萩蘆兩寨本寨計四百五十人乾道七年例増招土兵見管四百八十七人再招一百十三人計六百人今五百五十二人
  壯城指揮廂軍舊在威果二十四指揮之東乾道九年改為忠順官舍今散居廂軍營
  元豐三年五月勅諸路已置壯城兵士其有城壁樓櫓去處以城圍大小分為兩等大城五十人小城三十人専充修城不許招揀填別軍分用熙寧八年樞密院之請也時本州差五十人後崇寧五年河東提舉李公年以潞州城壁頺圯申乞諸路州軍招置壯城兵士工部檢准元符令諸城池軍器及應干軍政或訓練有陳請者申總管安撫鈐轄司専行唯以所用物料責轉運司應副下其說於諸路至大觀元年復奉御筆東南城壁土惡易於淪塌往往作塼城石城或為木柵或施瓦為屋以覆城身非西北比可令帥府置壯城兵士四百人望郡三百人依元豐法制以土起築仍開壕如土惡乃以塼石隨冝施行繼有㫖罷政和三年因陳光弼光弼時為編修國朝㑹要所檢閱文字建請於是帥府望都及㳂邉州軍量數興復州元管五十人復置三百三十人今八十一人將校一名兵級八十人闕二百五十人
  牢城指揮舊營豐樂門外之北
  牢城指揮以待有罪配隷之人本路唯福漳二州為然餘郡雜以召募非本法也間因廂卒選補他額如本指揮内元以杖罪到營及二年無過犯者亦許充焉熙寧元年裁定兵帳遂以二百四十三人為額六年復省併諸軍據見管人為一指揮仍量留闕額以為備内權管軍軍員一人軍頭將級二十九人各係招補尋定為三百人元豐四年裁減一路軍額為一萬七千人而牢城指揮當一千五百五十本州復以二百人為額今管四百四十七人副都頭一人十將十一人將虞𠉀押官三十人小分曹司四人不管事剰員一人朝廷配到不應差使三人長行四百人
  剰員指揮
  大中祥符四年勅諸路轉運使副屬行巡郡同知通都監監押揀選本城牢城人員節級兵士慶厯五年乃差内臣往福建等路揀選其就糧禁軍及本城兵士如病患可醫者減充半分剰員乆或不堪與給放停公據若曽有戰功及陣亡人弟姪子孫令仍舊自後嵗委監司分揀於是有剰員指揮嘉祐編勅轉運提㸃刑獄巡厯與當職官據本處本城牢城節級兵士當靣揀選其老病乆逺不堪征役者即減充剰員若年七十以上或病患不任醫治即給公憑放停訖奏以天聖四年嘉祐三年勅詳定然非疾病或衰老不任戰禦視嵗數有減切法諸廂禁卒自十將至押官六十五減切七十放停長行六十減切六十五放停惟副都頭以上獨免減切至七十則放停而已熙寧二年樞密院劄本城牢城節級兵士揀選其老病稍堪征役者即減充剰員若年六十五以上并病患久逺不任醫治者不問年甲即使給公慿放停訖奏元豐令諸揀軍將校稍堪部轄軍人稍堪征役及年六十者減充剰貟内節級仍依舊職例惟軍頭改十將其病假滿不堪醫治及年七十者並放停廂軍剰員年六十五准此淳熙令諸揀軍將校稍堪部轄禁軍報所為廂軍減破請給兵級稍堪部轄征役者並減充剰員長行雖堪征役而年六十禁軍節級雖堪部轄而年六十五者亦同其病假滿不堪醫治或年七十者並放停廂軍剰員非級節而年六十五嵗者准此凡減切及嵗時㨂汰疾病稍堪役者充剰員兵級甞有戰功應放停者亦減充看營不管事剰員其衣糧等各得元來之半終其身熙寧四年改崇節水軍為保節五指揮其剰員凡一百五十八人十年勅逐州就糧禁軍廂軍通計十分立一分為剰員額聴於舊營居住遇出軍毎指揮留守營常二十五人仍著為令元豐元年本州申廂禁軍剰員見管二百八十九人時州就糧禁軍廂軍共九指揮四千三百人當以四百三十人為額時合㨂四百三十人以州申員銷差使剰員已足乞以見管人數為額今禁軍諸寨土軍廂軍壯城作院鋪兵水軍牢城剰員共六百七十一人四百六十六人減切剰員二百五人不管事剰員
  都作院指揮舊營浦尾今斗門之北
  國初州有作院以待朝廷抛造及州自製軍器本州工匠舊四十人熙寧六年詔諸路置都作院凢四十一所十七處係上供軍器二十四處係應副本路及緩急泛抛軍器而本州居其一以三百人為工匠額七年二月福建路申不銷置監門官九年正月樞密院劄子諸都作院元額工匠三百人以上置副正指揮使各一人都頭五人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五人二百人以上置都頭一人副都頭三人十將以下各三人一百人以上置都頭各一人十將以下各二人不滿一百人置副都頭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一人仍編入軍防令時本路福建兩郡並置九年十月軍器監奏近以諸郡各有作院役匠既少復無監官拘轄雖非出産材料之處一例造作般請勞費遂就要便州軍團併差官今聞一路乃數處並置止以三五十人為額舊𡚁仍初其福建路可止於一處存留於是都作院獨置於建州而本州仍為小作院兵匠七十人習學十四人熙寧九年差計置軍器官秘書丞朱伯虎左侍禁張敏往淮浙福建路計㑹製造軍器元豐六年差入内殿直鄭居簡往兩浙福建路剗刷催促軍器大觀元年十一月御筆東南州軍軍器以承平日久全不修治亦多闕數仰帥府封樁三將軍器望州兩將非軍須盜賊不得支用仍三年一修訖申提刑司帥府望州未有都作院各許一處置立工匠帥府二百人望州一百人若帥府望州人工物料不足許抛下出産諸州小作院分造所造軍器東南土俗不同春夏氣暖筋膠不可施用可三分中計以一分置土俗所用器仗如偏架弩紙皮甲之類令本路官取索講求便利輕捷可用名件製造仍具圖様名色聞奏時州升帥府復置都作院以二百人為額元額七十人習學十四人遂招募一百十六人共二百人為一指揮四年都作院罷依舊為小作院存留八十四人自餘工匠一百十六人權寄保節等指揮政和二年十月以户部侍郎張杲獻議復置都作院仍依舊封樁三將軍器及刷元初撥退工匠凑二百人額宣和元年臣僚有請福州都作院額管兵士二百人舊以本州都監管轄隨時製造朝廷降下外路軍兵或修葺本州團結及將下教閱軍器本作木匠却與兵馬司混同差以防䕶送迎在院者不過三四十人於是下提刑司申嚴違制之法時額管二百人習學四十人分為三都都八十人正都頭一人副都頭三人將級二十四人左右十將六人左右將虞𠉀六人左右承局六人左右押官六人長行二百十二人至靖康間諸作院多物件不備匠人移占他役諸州軍遇有調發軍器皆從京支降乃令提刑司専一管幹有作院州軍招集匠人轉運司别應副材料紹興以來皆仍舊額今見管一百九十四人將校四人將級二十四人糧典一人兵匠一百六十五人分十一作箭作弓弩作甲作皮作銅作漆作旗作條作木作磨鋥作鐡作闕四十六人後別置鐡作於清逺門内兵亦分隷
  養老寧節指揮
  紹興十一年揀汰諸軍中傷老病軍員三百七十八人下本州養老充牢城指揮乾道九年閏正月樞密院奏諸軍揀汰養老將校合均撥補外處廂軍内有補充牢城指揮收養名稱未當遂改為寧節指揮淳熙五年移居合沙門外新寨乾道中汪樞使澈創新寨屯駐上四州軍兵至是為寧節指揮





  淳熙三山志巻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十九
  宋 梁克家 撰
  兵防類二
  諸寨土軍
  福興化泉漳於一道為控帶山海之國往往依險為守本州四境東南薄海聮絡上下數百里囊冦橐姦少失巡察則相延為盜西北負山窮崖絶嶺一夫執梃莫有誰何則亦將無所不為是以風帆浪舶往來衝集要害之處與夫去城邑為逺地者莫不置寨巡檢牙鉤股附氣勢相犄角一旦有急合以從事葢一郡之藩籬也異時直北四縣競送鹽課販鬻西走淵藪萃焉故警備尤密天聖九年二移福建巡鋪使臣於白沙渡巡捉茶鹽有兵士五十人景祐二年廢寳元二年連江北交頭置巡檢一員差本州屯駐兵級一百人守把慶厯四年廢舊又有北嶺巡鹽寨等十以處巡檢如闗隷寨之類是也差兵級一百二十六人分布巡防景祐三年其後運額専責三倉豪黠竊發復多見於東南其置寨之近逺宿兵之多少一隨其時與其事之緩急而已今寨存者十有一因革廢置始末具在觀者亦足以見其故云
  甘蔗洲巡檢今𠉀官
  四州同巡檢之名舊矣咸平以後文移多見之慶厯四年二月勅逐州留巡檢一員専管本州界内巡警於要害處安置廨宇時本路同巡檢五員都巡檢二員而漳泉福興同巡檢刁德忠廨宇在甘蔗洲葢其一也嘉祐四年知福州蔡宻學襄奏福泉漳興化各是邊海與外界水路通接其巡檢下兵士多不習舟船緩急不足使今今除已行下逐處修葺刀魚船各取見管數目排籍外其兵級常切教習舟船諳㑹水勢以偹差使其兵額舊管一百八十人熙寧五年更定一百人州差步軍充填元豐三年七月閭邱提刑孝直奏諸巡檢下兵級皆雜攅諸指揮廂禁軍或屯駐客軍其間多西北人與本地分不相諳熟差到年嵗稍能辨認道路山川人物又迫移替至於海道亦不慣習使之相敵終無必勝之理請於逐處令招置土兵以一半招收新人一半許廂禁軍舊人投換庶幾新舊相兼習熟使唤仍就整於廂禁軍内對行除豁時本路八州軍舊管剏添巡檢二十八員兵級三千五百人除四處都巡檢八百人地分濶逺依舊輪差廂禁軍外二十四處二千七百人及續添巡檢四員三百五十人共三千五十人一槩招募土兵以額定人數一半許廂禁軍中舊人投換於本路廂禁軍内豁除消減威果八百人教閱廣節一千二百人併創添招置未到廣節一千五十人除七州軍消減外本州惟廣節減一百五十人於是巡檢下兵級並易以土兵而同巡檢仍置招一百人立都頭副都頭十将将虞𠉀承局各一名押官二人長行九十三人七年三月以五縣巡檢疆界濶逺私鹽透漏用提舉鹽事司奏移廨宇於懐安雞菜鎮仍別差使臣一員充巡捉私鹽依舊駐劄甘蔗洲於同巡檢下一百人内撥與巡捕土兵二十人及差禁軍三十人元祐二年或言招置土兵嵗月既久間多親戚隣里故相遮庇乃以其半復差禁軍俾半年一替政和二年臣寮復言禁軍所至往往一心惟望替期又不諳習彼處道里宜依元豐法一槩招土兵以代之仍於禁軍指揮内就整豁除以替回兵充補時本路巡檢除四處都巡檢及建州崇安専提舉擺鋪合差禁軍其餘舊置及添置巡檢巡鹽寨共三十六處共三千五百十五人内一千五百五十三人係土兵外其一千九百六十二人係差禁軍今並招土兵替禁軍回營仍於本路禁軍二十二指揮計九千三百五十人内就整豁除一千九百六十二人却以替歸禁軍充補此額宣和二年十二月頒下福建格本寨兵額以一百人五年勅土兵許依廂禁軍例於本寨架造營房六年勅巡檢遇小盗與縣尉㑹合捉殺乾道七年三月本路沿海州軍諸寨并巡檢下土兵例行増招人數本州十一寨一千五百五十四人増招四百四十六人為二千人而甘蔗洲除見管五十七人外更招十五人今數同
  海口巡檢今福清
  海口去鍾門不逺巡檢廨宇移置不常寳元以前治鍾門從本州抽差屯駐本城軍員兵級一百人皇祐至和嘉祐之間又移海口尋復舊嘉祐四年蔡密學襄奏沿海州軍兵士不習舟船無以備海道福州鍾門巡檢一員掌海上封樁舶船其令出海巡警治平元年議者復謂蕃客多由海外徑入兩浙海隩四畔皆魚業小民不宜使諸卒重擾之於是復歸海口管軍員兵級四十八人仍兼本鎮烟火公事兼沿海巡檢熙寧二年提刑司有請本鎮去鍾門往復二百餘里別無陸路賊盗緩急不能畫時捕捉宜依舊移鍾門時寨兵額一百五人五年見管七十四人尋以七十人為額元豐二年以閭邱提刑孝直之請徙置巡檢於控扼去處遂移止馬門三年九月添招土兵置副都頭十將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一名長行六十五人五年巡檢康詵脅所部冦海道既平移蘇澳宣和二年頒下福建格兵數不改紹興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三人乾道七年又増招土兵以八十四人為額
  水口巡檢
  大中祥符五年四月本路王運使贄奏建劍邵武盤鹽南臺倉程路隔逺惟水口嵩溪驛得福州南劍之中創鹽厫為便然舊無寨鋪若監當只委縣官恐無以防守巡察宜差强榦使臣一員専監仍於本州量差屯駐兵級三十人員寮一名巡防一年一替從之景祐二年轉運司奏復鹽倉於南臺以水口路當要衝最為透漏私販地分依舊存留兵級三十人守把仍移福劍州巡馬遞鋪史允元廨宇於水口安泊都大管當來去部轄巡捕元豐元年八月蹇運使周輔措置鹽法利害復水口鹽倉仍舊差巡鹽使臣抽撥兵級七十人與前三十人共一百人為額三年巡檢下例招土兵置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𠉀承局各一名押官二名長行九十三人紹聖三年以二十人撥隷五縣巡檢止以八十人為額紹興三十年㨂七分水手七十人乾道七年増招人數見管九十四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十三人外倉峽巡檢係福劍州巡鹽寨有步軍八十額係南劍州差
  辜嶺巡檢
  元豐二年十月閭邱提刑孝直奏沿海州軍控扼地分乞添置巡檢防遏盗賊時永泰縣辜嶺都巡檢一員遂移於閩縣地名方山渡北岸置以二百人為額給與舟船往來巡警兩州軍地分却移南臺巡檢一員於辜嶺以七十人為額管認福州永泰縣興化軍興化縣地分巡警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本寨七十人今九十二人
  峯火巡檢今長溪
  元豐二年詔移長溪等六縣巡檢一員於長溪縣海名峯火澳管長溪寧德海道兼就近陸路賊盗兼本澳公事陸路七十五里至縣先是咸平二年六月指揮長溪縣四嚮最逺去州城或七八百里山川險隘盗賊多竄入温處等州而兩浙州軍盗賊却入長溪縣界雖有都同巡檢不能依時㑹合乃用建州浦城例選差使臣一人充兵馬監押兼知長溪縣事抽兵士七十人給與衣甲在縣把守是嵗九月兵馬監押兼知縣事吕懐謀奏准宣抽撥兵士七十人赴縣今只差到三十八人有㫖令本州疾速發遣不得少着一名至慶厯後始差文臣以知縣兼兵馬監押㑹提刑司奏長溪羅源寧徳連江長樂福清六縣皆邊海盗賊乘船出沒乃添置沿海六縣巡檢一員撥兵級三百人於長溪縣置廨宇仍造刀魚船十隻往來海上收捕是嵗嘉祐八年熙寧五年更定以一百人為額至是閭邱提刑孝直復奏沿海州軍控扼地分宜添置巡檢及移置廨宇於卓望去處故亦遷焉時兵額復定七十人宣和二年福建増格數同三年閏九月巡檢下例増招土兵乃復熙寧一百人之數元祐七年五月州以寧德寳瑞寳豐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新發集聚千餘家距縣隔逺乃以峯火澳巡檢兼長溪寧德兩縣巡捉私煎販鹽兼管當兩縣盗賊公事紹興三十年八月取七分土兵識水勢者毎月一次同籍募到水手海船出近海港口教閲本寨五十六人乾道七年州増招土兵二千人時見管六十二人遂増招一十五人為七十七人
  南灣巡檢今羅源
  元豐二年閭邱提刑孝直奏添置巡檢内一員連江縣海名西洋管連江羅源海道以兵士七十人為額西洋在巨海中四顧驚濤莫知畔岸自亷山駕舟兩潮始達風或逆旬月莫至七年李提刑茂直行部知非便奏移羅源縣海名南灣尋置廨於亷溪徐師文為記紹興九年白劄子南灣巡檢却離十里置廨甚非朝廷設官巡警之意其行下依祖宗舊法仍歸南灣三十年揀七分水手五十六人乾道七年例増招土兵見管九十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八人
  南匿巡檢今福清
  元豐二年十月閭邱提刑孝直奏添置巡檢一員初置連江官澳轉運鈐轄司相度以逼西洋閩安遂置南匿嶼以兵士七十人為額管福清縣海道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土兵七十人紹興三十年㨂七分水手六十三人乾道七年例増招土兵元管九十三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九人
  松林巡檢今福清
  元豐二年七月賈運使青奏添差使臣兩員内一員於海口鹽柵地名松林置管海口福清長樂三處専以巡鹽為名仍於本州廂軍禁軍内差人巡防以五十人為額紹聖五年五月州奏海口鎮居民餘二千户所管官物倉庫浩繁而於海口南匿兩寨各隔大海又二十餘里乃至本縣遇有盗賊不即捕逐唯松林寨相去三里可就巡防請於今巡檢髙士逹銜内添入兼福清縣就近陸路地分巡捕盗賊一十四字仍於本州差撥威果指揮兵士二十四人與舊管兵級共七十五人宣和二年頒下福建格遂以是為額紹興九年安撫司措置海道移寨於地名松下置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人乾道七年例増招土兵見管七十八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九十九人
  兩縣巡檢今寧德
  元豐三年賈運使青奏乞添使臣兩員内一員於長溪縣邊海鹽柵置立管長溪寧德羅源連江四縣以専切巡捉私煎販鹽公事為名仍差兵士以五十人為額元祐七年寧德兩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銀寳新發聚落既多宜行分布巡防乃以前四縣巡鹽與免羅源連江兩縣巡警治寧德水際里令管長溪寧德兩縣盜賊宣和二年頒下福建格本寨土兵一百人紹興九年以寧德巡鹽寨移管下地名蛇﨑三十年揀取七分水手五十人乾道七年見管六十二人増招一十五人今六十人
  五縣巡檢今懐安
  州管界同巡檢一員舊止十二縣水陸巡捕元豐三年移置五處巡檢乃分認長溪寧德羅源連江長樂福清永㤗七縣四年六月以本路提刑之請復以沿江閩𠉀官懐安閩清古田五縣隷焉同巡檢自此始分矣七年提舉鹽事司奏甘蔗洲大江津要下通産鹽之地上抵建劍邵武私販所由散入支路正須據要把截而同巡檢所管五縣疆界濶逺巡捕所不能及其懐安雞菜鎮乃小路凑㑹之處可移彼駐劄舊土軍一百人除二十人分撥甘蔗洲巡鹽外存留八十人紹聖三年増二十人用本路提刑之請也時以古田水口巡檢管一縣地分尚一百人而五縣濶逺乃八十人故増宣和二年十二月頒下福建兵數本寨一百人今一百一十人
  劉﨑巡檢今閩縣
  紹聖二年詔添置巡檢一員駐劄劉﨑巡捕長樂連江閩縣私鹽盗賊閩縣東南二百十里先是天聖七年本路轉運司奏閩縣界有閩安鎮枕居海門為舟船往來衝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員監納商稅兼沿海縣分巡檢仍於本城及屯駐駐泊指揮内抽差軍級員寮六十人往彼巡防量給衣甲器械至是本州復請閩安鎮客旅興販廣浙往來經由之處監官毎月三往巡鹽商旅滯留課額虧失始於劉﨑添置巡檢仍以閩安鎮元管兵級六十人盡隷之其鎮官専一收稅却從本州輪差禁軍三十人往本鎮守把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土兵六十人紹興三十年揀取七分水手五十九人乾道七年三月増招土兵除見管七十九人外招三十一人為一百一十人今一百十六人
  淳熙三山志巻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
  宋 梁克家 撰
  秩官類一
  郡守封君諸使附
  閩自周季立國稱王秦雖置郡猶棄不屬獨降號君長而已漢興既詔復國綿及三世顧亡城郭邑里可以郡縣一經徙廢曽有孑遺三百餘年生聚日蕃自相臣僕孫氏崛起謀有江表乃拓平内地翦莠鉏荒然猶六十餘年僅克開郡又至于晉始建治此州渡江之後壤地既狹分部益多更宋齊至陳此州始為刺史唐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為刺史小大莫辨此州又始為都督開元分道置使採訪惟在邊鎮首謹兵防此州又始為經畧乾元内外悉治軍戎大府要藩許専節制此州又始為防禦節度大厯以後冦難略平思弭甲兵鄉意風俗此州又始為觀察王氏僣偽固不足言皇朝改為提舉若提轄本路兵甲等事嘉祐中改為鈐轄大觀初又改為安撫總管因時廢置随事立名輕重不同要皆總統一道兵民之寄比年府望益顯來涖者率宰執侍從之臣今自周秦以來封君而下至為諸使編年以見之其餘列職本末悉著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淳熙三山志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一
  宋 梁克家 撰
  秩官類二
  封君     郡守     諸使
  
  戊寅武徳元年改郡改太守為刺史為州史加號持節
  州置刺史以建安郡為建州今福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一>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二
  宋 梁克家 撰
  秩官類三
  郡守     諸使
  本朝
  庚申建隆元年
  二年    鮑修譲吉祥院記云乾徳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三
  宋 梁克家 撰
  秩官類四
  安撫司官
  叅議官一員紹興十一年隆興二年乾道五年復置隆興二年臣寮奏乞減罷諸路帥臣叅議官遂令除京西江東湖北四川暫許依舊外其浙東西福建江西湖南䕫州等路應有叅議官並罷乾道五年安撫司奏本司舊管叅議官二員主管機宜文字二員榦辦公事三員措置招捉盜賊一員准備差遣差使一十二員通計二十員節次准朝廷指揮裁减外今存主管機宜文字榦辦公事各一員餘外别無官屬欲置一两員有㫖權復叅議官一員
  添差叅議官一貟紹興十一年置釐務隆興二年乾道九年復置不釐務
  主管機宜文字一員大觀元年置四年併帥府罷建炎三年復置時升帥府後榦辦公事書寫機宜同紹興十年増一員張丞相浚除安撫大使奏増辟一員二十七年省一員先是二十六年中書門下省以見任及己注選知縣今人往往干求舉辟以圖辟免今後不許諸處差辟
  榦辦公事一員建炎三年紹興八年於准備差遣五員内将一員改作榦辦公事折樞密彦質乞辟五員十年又増置一員張丞相浚乞増辟二十七年省一員隆興二年又省一員
  主管書寫機宜文字建炎三年置一員辟差親屬隆興二年
  准備差遣紹興元年置五員係奏從本司差五年闕差過文臣闕 滿日差武臣六年張待制致逺奏福建闕 全藉闕武使闕本司有准備差遣五員請依員數從本司時暫選辟八年折樞宻彦質請依張致逺辟五員九年張丞相浚奏彦質所辟官滿依員數再辟十一年程顯學邁十三年葉觀學夢得並依例差辟八年改一員作榦辦公事二十七年留二員隆興二年盡省乾道八年復置二員淳熙二年又省
  准備差使紹興元年置五員紹興二十七年省二員隆興二年盡省乾道八年置三員淳熙二年盡省
  措置招捉盜賊官紹興十五年置一員七月莫尚書將請依江西從本司辟一員九月薛殿撰弼以莫將改除其所辟官今隨府罷乞别辟一員二十七年省
  州司官
  通判軍州事二員乾徳中上州置一員紹興五年増置一員淳熙五年添差一員釐務乾徳初藝祖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乾徳三年命刑部郎中賈玭等充湖南道諸州通判大藩或置两員小郡或不置建炎三年令諸路添差限日下咸罷内福州添差通判宇文師爰以其父虛中逺使不罷
  簽書節度判官㕔公事節度推官觀察推官各一員唐大厯六年福州刺史兼都圑練觀察等使觀察使有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團練使有副使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元和八年判官武自和觀察判官朝請郎試大理評事楊邵伯觀察支使試秘書省校書郎盧昂觀察推官試秘書省校書郎馮審團練巡官登仕郎前率府倉曹叅軍權幼公見毬場山亭記大和初圑練副使李貽孫觀察判官侯勣團練判官李敬彛見聖泉寺碑㑹昌五年福建路判官止留五員團練副使判官觀察判官支使推官乾寜三年改威武軍節度有節度使幕國朝两使各置判官推官一員節度置掌書記觀察置支使咸平元年觀察推官曾觀察支使杜見碑誌皆失其名景徳元年有觀察推官節度推官節度掌書記見碑誌天聖二年案籍載職官止三員蓋其後六員亦不並置天聖中有知節度判官權發遣本㕔公事王珪見題記猶未有以簽書繋銜者慶厯記惟言本府幕官三嘉祐三年董汶簽署節度判官㕔公事八年避御諱改署為書治平四年簽判陳公琰觀察判官沈唐觀察推官李思義見治平圖記大觀二年簽判改司録節推改户曹兼兵曹察推改刑曹兼工曹並叅軍政和三年分曹建掾改正官名司録叅軍改司録事户曹刑曹叅軍改為司户曹刑曹事建炎元年詔司録依舊為簽判曹官依舊為推判官
  録事左右司理司户司法叅軍各一員州在唐為中都督府唐職官志中都督府録事叅軍一員録事二員功倉户兵法士六曹叅軍各一員國朝諸州有録事司法司户司士司理叅軍當時置立增省闕備未能詳也慶厯記惟言有六曹官及左右司理院治平圖具注知録左右司理司户司法廨宇所在即與今所置員數無異大觀二年録事改士曹兼儀曹並叅軍司户改治獄叅軍管州獄司法改議刑叅軍左司理改左獄叅軍右司理改右獄叅軍政和三年以叅軍名稱未正改正之分曹建椽大藩七員八員處置十員司録司士曹户曹儀曹兵曹刑曹工曹事各一員士曹儀曹刑曹各置掾一員士曹掾主左推勘儀曹掾主右推勘刑曹掾主檢法議刑又改左右司理院為左右獄福州置十員宣和三年詔福州省工曺以刑曹兼建炎元年詔依舊為録事司理司户司法叅軍
  州學教授一員皇祐中詔陳烈教授本州嘉祐二年復詔以周希孟為教授元豐元年福建路惟建州置教授一員中書備對二年州奏乞置教授乃令州舉曹官或職官一員兼三年孫覺奏差司法王裕元祐二年復授陳烈是時特使掌教未為員闕崇寜元年詔大郡或舉人多處置二員五年教授二人荘柔正張讀尋减一員大觀元年詔東南州郡養士至六七百人處添置一員既而提學司以福州養士至千人請添置一員為三員政和學制福州教授兩員弓馬教諭一員宣和减罷留一員紹興十四年州乞特添差陸祐時郡人鄭南等請於郡從之十八年添差一員二十六年省
  安撫司兵官
  福建路兵馬副總管一員建炎四年置以路分鈐轄為之後罷路分鈐轄紹興五年復置惟添差一員自十二年馬秦後不除人時馬秦乞辟差随行指使二員乾道九年添差蕭鷓巴時賜錢造宅今羅漢寺後
  福建路兵馬鈐轄一員大觀元年建炎四年改為副總管後復以副總管為路分鈐轄紹興十二年始置添差自魚澤李貴始至十三年黄庠後不差人
  福建路兵馬都監慶厯四年詔置一員元豐二年轉運使蹇周輔奏本路鈐轄司及路分都監並在福州欲乞移那一員建州駐劄乃令福建各立路分都監一員周輔元申請不曽載路分二員字元祐三年路分周士隆申明却檢㑹前奏有福建路分二員並在福州字紹興十三年葉夢得奏本路兵馬都監欲移汀州駐劄有旨依
  東南路第十將副各一員元豐間置福州駐劄紹興九年移副將建州駐劄
  准備將領一員紹興九年詔於邵武軍置管汀州邵武軍不係將兵
  隊將二員紹興十年置一員福州一員建州駐劄押隊三員一員福州一員建寜府一員泉州駐劄訓練官三員一員泉州一員南劍州一員興化軍駐劄於逐州軍見任都監内差兼
  延祥塞水軍正副統領各一員紹興六年
  准備將二員
  提轄官二員
  訓練官二員
  指教官二員
  錢糧官二員
  萩蘆寨水軍統領兼福州興化軍都檢巡使一員紹興八年
  緝捕官一員紹興十一年張丞相浚乞辟差一員充福州興化軍沿海緝捕
  准備將領二員紹興元年
  州司武官
  福州兵馬鈐轄一員建炎四年嘗差廖虞弼充任滿更不差人紹興十年復置
  駐泊兵馬都監一員景徳二年始置以右司御率劉文質為之提舉本路諸州軍兵馬檢巡公事四年西頭供奉官閣門祗𠉀張舜臣為之提舉福建路諸州軍都同檢巡捉賊兵馬司公事時太守袁逢吉銜帶此同見閩光門合沙石橋記慶厯記載主佐府侯總甲卒若漢都尉唐監軍蓋任一道兵事也其後州各置就糧禁軍元豐分路置將至紹聖罷戍卒駐泊之職始廢矣元符初創馬軍指揮詔置一員福州駐泊兵馬都監主州禁卒一營而已紹興十九年至三十二年添差凡五人元符元年置雄畧第十指揮駐泊一員紹興八年兵馬司乞與駐泊通領以是軍元以在京虎翼軍置乆𨽻駐泊遂不與通領時安撫張給事後有換授離軍大使臣乞添差駐泊一員并正官為二員紹興三十二年後止正官一員
  兵馬都監四員兼在城巡檢小使臣為監押景徳二年詔本州署舊二員四年一左班殿直一三班奉職並監押兼在城巡檢見閩光門合沙石橋記建炎三年添差小使臣宗室一員充監押紹興四年添差大使臣宗室一員充都監天禧中嘗令南臺監倉兼管四城門外巡檢公事後廢
  監裏外鹽稅務三員舊監在城茶鹽商稅務二員見天聖中案籍舊惟有都稅務臨河務天聖七年置監閩安鎮稅兼沿海地分巡檢一員熙寜中用嘉祐勑鈐轄司奏舉選人使臣各一員監福州裏外務後止今合屬官司選差紹聖二年置劉﨑巡檢於是閩安鎮監官更不兼管巡鹽獨與在城都稅務臨河務監官分輪管榦紹興十年本州奏三處止䝉朝廷差到大小使臣三員欲各增置文臣一員更不分輪不行
  監作院三員内添差二人作院舊係本州都監兼管宣和二年置一員差小使臣添差二員係用紹興三年指揮依元豐法一州十縣以上通縣下共差經監當宗室不得過五員
  監甲仗庫一員天聖編勑諸州甲仗庫並令知州同判都監監押同管榦不得委幕職官政和八年二月指揮甲仗庫未置監官處専置一員
  福劍州巡轄馬遞鋪一員天聖九年運使俞獻卿移廨舍於閩安鎮西北三十里白日渡巡捉茶鹽有兵士五十人景祐二年既廢水口鹽倉乃移於木口安泊仍鈐轄一帶水路巡捉茶鹽後移横山鋪前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四
  宋 梁克家 撰
  秩官類五
  縣官
  閩縣知縣事一員晉太康三年省典船校尉立原豐令原豐今為閩縣自晉迄唐皆稱令五代吴越時或稱判縣事國朝用京朝官知
  丞一員崇寜二年置大觀四年政和二年復置治平圖經十二縣皆不置丞崇寧五年正月勅福建福清縣等七處舊有縣丞合依舊差内福州比福清縣置閩縣等十五處依崇寕二年三月𠡠差置縣丞及改主簿充丞内閩縣𠉀官古田懐安等二十五處委是不應差置是月十八日勑萬户以上事䌓縣分縣丞依舊餘並置大觀四年勑閩候古田縣等處雖係萬户以上事務不至䌓冗不消置縣丞政和二年復置建炎元年六月詔諸縣如係嘉祐以前員闕并及萬户去處許置縣丞一貟餘並罷紹興今諸縣及萬户注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開寳三年詔諸縣一千户以上依舊置令簿尉三員紹興十六年臣寮劄子國家剏業之初人物稀少權宜措置将東南縣小而事簡者簿常闕員而尉兼之其後縣滿萬户置丞而簿猶闕朱異劄子萬户以下縣分已不差縣丞却多有主簿兼尉去處乞應如此去處並特許専置主簿一員從之
  尉一員紹興十年本路提刑安撫司相度本路沿海巡尉界分若一任巡捕别恐踈虞并無未獲賊火除合賞外從安撫司勘當保明申朝廷與減二年磨勘選人循一資
  巡檢一員今銜帶長樂連江閩縣沿海巡檢私鹽賊盜公事
  連江縣知縣事一員晉太康三年以温麻船屯立温麻令即今連江崇寜三年以係萬户擬差京朝官知
  丞一員崇寧二年置五年省政和間復置縣先不及萬户故未有丞至崇寜間其數乃登始立丞繼而例減政和間仍舊
  主簿一員
  尉一員
  監商稅務一員崇寜三年置崇寜三年講議司劄子課利一千貫以上無正官本處知佐兼監今擬各置官一員連江縣商稅鹽礬本縣官兼管租額三千五百九十餘貫今收三千三百七十餘貫
  萩蘆寨水軍統領兼福州興化軍都巡檢使一員
  𠉀官縣知縣事一員隋唐為令唐歐陽景為𠉀官令本朝用京朝
  
  丞一員崇寜二年置大觀四年政和二年復置主簿一員
  尉一員
  甘蔗洲捕捉盜販一員元豐七年差使臣一員充巡檢私鹽依舊於甘蔗洲駐劄専一捕捉盜販
  長溪縣知縣事兼兵馬監押一員咸平初以使臣為兵馬監押兼知縣事慶厯後用文臣以知縣兵符題名記自太平興國六年始太平興國右班殿直徐闕雍熙右賛善大夫徐闕縣令吴闕端拱縣令胡闕淳化縣令楊闕至道縣令趙闕咸平縣令王闕景徳左班殿直吕闕三班奉職馮闕右班殿直戴闕大中祥符右班殿直𡩋闕天禧右班殿直林闕右侍禁胡闕右侍禁王闕右侍禁李闕慶厯著作佐郎張闕皇祐五年五月宣差趙沭知本縣事兼本縣兵馬都監提舉兵士巡檢六年差鮑彭年知縣嘉祐三年宣就差周尹知縣事其都監提舉並如皇祐五年
  丞一員元祐五年省増縣尉一員崇寧二年置五年省後復置元祐五年知縣馬康侯申本縣界山路透僻封疆闊逺只管縣尉一員乞依古田縣例添置縣尉一員州司契勘古田縣管縣尉二員并主簿知縣共四員長溪縣雖管縣尉一員却有縣丞主簿知縣亦管四員乞依古田縣例添置縣尉一員仍減縣丞
  主簿一員
  東尉一員
  西尉一員元祐五年省縣丞置
  監黄﨑鎮一員
  峯火巡檢一員今以正使人充銜帶長溪寧徳二縣巡檢兼烟火巡捉私茶鹽礬
  長樂縣知縣事一員
  丞一員崇寧二年置五年省後復置建炎元年以縣未滿一萬户省不置
  主簿一員元豐七年元祐元年省四年復置嶺口監倉舊置主簿一員元祐元年減罷四年知縣袁正規申所管監額浩瀚乞復置主簿或監當官遂置主簿一員
  尉一員
  監嶺口鹽倉兼催煎一員紹興七年創立催煎官淳熙五年
  監商稅務崇寧三年置尋省仍以本縣官兼管課利一千貫以上無正官本處知佐兼
  福清縣知縣事一員本朝用京朝官知紹聖三年兼兵符今不繫銜紹興三年州闕 依省部相度福清知縣依蔡州新息縣體例於銜内許令帶兵馬司公事為兵馬監押
  丞一員熙寜四年置熙寕四年中書劄子諸路縣分應今實管主户二萬以上委轉運司勘㑹委係䌓劇難治去處保明申奏各置丞一員福清等七縣各實管主户二萬户以上委是䌓劇難治去處許添置丞
  主簿一員
  尉一員
  監海口鎮一員元豐五年置舊巡檢治鍾門鎮稅以主簿監後移海口以巡檢兼監稅熙寕二年主簿監鹽倉兼鎮務許轉運司奏舉見任選人使臣充不限别路元豐三年許提舉鹽事司於京朝官使臣選人内奏舉繼罷舉官之法五年詔於京朝官内選差兼管本鎮煙火今以京朝官充
  監海口鹽倉一員熙寜中以主簿監尋許奏舉皆兼鎮務紹興六年添差監倉一員廢罷年月未詳十年尚係安撫司奏辟使臣選人窠闕今以小使臣充
  海口巡檢一員舊置治鍾門巡捉香藥管本澚煙火及長樂海道皇祐之後所差官皆以海口結銜時已移海口嘉祐間復移鍾門鎮稅以主簿監治平元年復歸海口仍兼本鎮煙火公事兼沿海巡檢二年令兼監海口鎮稅熙寧二年徙鍾門稅復以本縣主簿監後移止馬門又移蘇澚今以小使臣充銜帶海口巡檢兼巡欄香藥沿海巡檢及催綱巡捉私茶鹽礬防䕶畨舶
  松林巡檢一員紹聖五年兼管巡檢防䕶海口鎮官物令以小使臣充銜帶長樂福清松林巡檢専切巡三處地分私煎販鹽公事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主管巡欄貨物事
  南匿巡檢一員今以小使臣充銜帶南匿嶼巡檢福清就近水陸賊盜公事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
  古田縣知縣事兼兵馬監押一員太平興國以後率用武臣景徳四年兼兵符天禧初始授文吏申縣圖經縣令自薛琪而下至李起凡九政太平興國三年景徳四年自二十八年復用殿直曹堯廣至喬宗自景徳四年兼兵三政合七年後又更用殿直蕭玠自天禧元年始差文臣計二十一政合五十四年至熙寧以来用京朝官行令事惟古田長溪兼兵符大觀二年林膚銜帶權知縣管勾勸農兵馬司公事
  丞一員崇寧二年大觀四年省後復置
  主簿一員淳化中廢以尉兼後復置
  尉一員元豐二年増置西尉一員
  監商稅務二員
  監水口鎮一員舊有税務以古田縣官兼監大中祥符五年置使臣一員司鹽倉給納遂兼管收稅景祐二年以罷鹽倉省移巡轄馬逓鋪使臣於水口巡捕私茶鹽收稅如初皇祐二年復鹽倉就今本縣主簿兼監并收稅始分使臣巡防主簿監當未㡬鹽倉罷元豐元年復置始専差官任之紹聖二年分命官二員文臣監鹽倉兼商稅使臣専管巡捕尋廢鹽倉遂以監稅兼本鎮煙火公事紹興十年差京朝官今以京官充
  水口巡檢一員大中祥符五年差使臣一員監鹽倉巡察私販景祐二年減罷移巡轄馬遞鋪使臣於水口都大管當巡捕時兼收稅後専置巡茶使臣一員元豐元年下三班院選差紹聖二年以武臣一員専管私鹽盗賊文臣管鹽倉兼税今差小使臣銜帶水口鎮巡捕私茶
  永福縣知縣事一員
  丞一員崇寧二年置五年省後復置
  主簿一員元豐二年
  尉一員
  辜嶺巡檢一員今差小使臣銜帶福州水福興化軍興化兩縣地分巡檢兼催綱巡捉私茶鹽賊盜公事
  閩清令一員選人京朝官通差
  主簿一員
  尉一員
  監商稅務一員崇寜三年置舊本縣官兼管
  丞一員崇寧二年置五年省
  寧徳縣知縣事一員
  丞一員崇寧二年置五年省後復置
  主簿一員元豐二年元祐二年罷後復置
  尉一員
  巡檢一員今以小使臣充銜帶長溪寧徳兩縣巡檢巡捉私茶鹽礬
  監商稅務一員崇寧三年政和八年以商稅不滿千貫罷監官仍以縣官兼監
  羅源令一員選人京官通差
  主簿一員紹興四年
  尉一員
  監商稅務一員崇寧三年
  南灣巡檢一員元祐七年始以兩縣巡捉私煎販公事入銜今以小使臣充銜帶連江羅源兩縣南灣巡檢兼催綱兼管沿海陸路私鹽賊盜巡攔市舶物貨兼管兩縣私煎販主管本澚煙火事
  懐安縣知縣事一員
  丞一員崇寧二年置五年省後復置
  主簿一員
  尉一員
  雞菜鎮巡檢一員今以小使臣充銜帶閩𠉀官懐安閩清古田五縣巡檢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
  監鹽倉一員鹽倉舊主簿兼監紹興十三年差小使臣一員専監
  宫觀嶽廟宗室
  本州十五員添差大小使臣親民各一員小使臣監當五貟宫觀嶽廟共八員
  初紹興三年三月勑諸州軍添差不釐務宗室每十縣以上不得過十員諸縣萬户以上三員萬户以下二員仍並以二年為任自是本州十員閩候官等十一縣各三員長樂二員淳熙六年勅裁定帥府十五員諸縣宗室滿罷更不作闕於是本州止十五員
  安撫司使臣
  正任釐務指使二員紹興二年用江南安撫例置見任小使臣二員添置釐務聽𠉀差使一十員六員紹興二年置四員五年増置
  添置釐務聽𠉀差使下班八員四員紹興二年置四員五年置
  添置釐務指使准備差使大小使臣校尉五員紹興五年
  沿海緝捕盜賊一員紹興五年
  添置不釐務使臣二員紹興十年招汀贛州山寨首領劉賢等八人奏補充散祗候等差遣任滿存留再任後各陞轉官資差充聽𠉀使喚指使作院差遣見五員州司三人本司二人
  添置不釐務准備差使大使臣三員紹興二十五年置添置不釐務指使散祗𠉀小使臣校尉六員紹興二十五年添置七項員額共三十五貟見任大使臣二員小使臣十一員下班八員校尉一員副尉十員共三十二人
  州司使臣
  正任釐務四員准備差使一貞指使三員舊置指使一員政和七年増置准備差遣一員指使二員見任大使臣一員小使臣三員
  添置釐務四員准備差使一員指使三員紹興五年
  添置不釐務指使散祗𠉀使臣三員紹興十年置添置不釐務准備差使大使臣二員紹興二十五年置添置不釐務指使小使臣三員紹興二十五年置揀汰離軍一百二十員淳熙元年紹興二十九年指揮節鎮州一百五十員淳熙元年復裁定大使臣二十四員小使臣校尉六十員副尉下班祗應三十六員
  十三處戰功添差都監監押監當四員大使臣二員小使臣校尉二員願授嶽廟者聽淳熙五年
  十三處戰功堂除添差宫觀嶽廟使臣三員淳熙六年
  十三處戰功聽𠉀使喚下班三員乾道八年已上八項員額共一百四十二人見任添差准備差使大使臣十三員添差指使大使臣一員小使臣十二員校尉一員添差使喚大使臣十員小使臣三員校尉一員副尉二員下班八員散祗𠉀下班一員副尉一員共五十三員數雖止此而其他使臣却有溢額者見後項
  提刑司使臣
  正任釐務緝捕盜賊四員大觀二年將准備差使改充見任校尉二員小使臣二員
  添置釐務緝捕盜賊三貟内一員建炎四年置二員紹興五年此二員通差大小使臣
  添置釐務指使三員紹興五年
  添置不釐務准備差使大使臣二員紹興二十五年置添置不釐務指使六員紹興二十五年已上五項貟額計一十八員今見任有添差指使小使臣三員添差緝捕小使臣二員校尉一員又添差不釐務緝捕副尉一員不釐務准備差使大使臣二員不釐務指使小使臣五員不釐務使喚小使臣一員下班七員副尉二員共二十四員
  歸朝歸正歸附忠順官
  歸朝官紹興六年指揮州置六員見任大使臣一員見借此闕差注紹興三十一年以後歸正小使臣三人
  歸正官乾道二年指揮紹興三十一年以前歸正人帥府大使臣三員見任大使臣三員
  乾道七年指揮三十一年以後歸正官帥府十員見任添差有替人大使臣一員小使臣十二員下班七人副尉十四人無替大使臣一員小使臣八員副尉一員共四十四員
  乾道九年指揮紹興三十一年以前歸正人帥府小使臣六員見任小使臣四人下班二人
  歸附官見任大使臣一員小使臣一員
  按自乾道九年淮西總領所發到劉成等一十一員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統制司發到孫直等四十員共五十一員添差將領等差遣任滿申奏朝廷乞存留再任見任添差將領小使臣六員下班一員添差監押校尉一員添差指使下班三十九員校尉一員副尉一員共四十九員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五
  宋 梁克家 撰
  秩官類六
  啟運宫官
  幹辦官一員建炎四年紹興四年至三十一年淳熙元年二年五年六年皆二人
  西外宗正司官
  知宗正司事一員紹興三年移司福州
  士樽右監門衛大將軍英州團練使紹興三年正月二日至
  子淔寳文閣直學士左大中大夫七年閏十月
  士漮文州團練使十一年正月
  士樽光山軍承宣使十五年
  士衎和州防禦使二十一年
  士礽右朝議大夫三十二年
  子瀟龍圖閣直學士左大中大夫知福州兼知隆興二年七月
  子英左朝議大夫乾道二年五月
  士秀眉州防禦使五年五月
  士程武當軍承宣使七年五月
  不敵左朝奉大夫九年十二月
  子濤奉議郎淳熙二年七月
  公廙朝奉大夫六年九月
  丞一員以本州通判一人兼崇寧元年指揮
  簿一員以本州簽判兼崇寧元年指揮
  主管敦宗院一員紹興元年文武各員後省武臣一員
  宗學教授一員紹興元年自侯文中始
  提刑司官
  文臣提刑一員淳化二年甞遣使察本路刑獄尋省之景徳四年始置提㸃一員副以武臣天聖六年明道二年復置
  武臣提刑一員同提㸃刑獄景徳四年天聖六年明道二年復置嘉祐五年熙寧元年復置二年廢宣和三年詔權置事平日罷乾道六年復置
  丁遜太常丞直集賢院景徳五年至大中祥符四年
  王守元同提刑内殿崇班閣門祗𠉀
  劉文濟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五年至七年
  闕 同提刑閣門祗𠉀
  王文震考功員外郎天禧元年至二年
  闕 同提刑東頭供奉官閣門祗𠉀
  耿克從國子博士天禧四年
  丁諫同提刑侍禁閣門祗𠉀
  王耿侍御史乾興元年天聖二年
  冦用和同提刑右侍禁閣門祗𠉀
  林宥太常博士天聖二年
  趙易簡同提刑内殿崇班閣門祗𠉀
  劉立之比部貟外郎景祐元年
  張知雄同提刑内殿承制閣門祗𠉀
  韓琚都官員外郎景祐四年移廣西運使
  劉逵同提刑右侍禁閣門祗𠉀
  欒源虞部郎中景祐四年
  王翌同提刑内殿崇班門門祗𠉀寳元元年
  李敷都官貟外郎寳元元年至康定二年
  李傳同提刑供備華副使
  丘倚都官員外郎慶厯元年自撫州移
  王罕國子博士慶厯四年
  闕 同提刑東頭供奉官閣門祗𠉀
  髙易簡虞部貟外郎慶厯三年自䖍州移
  郭承規同提刑供備庫副使
  蘇舜元太常博士慶厯六年自湖南提刑除八年移京西提刑
  張顯普同提刑内殿崇班閣門祗𠉀慶厯七年至皇祐二年
  盧咸司封員外郎慶厯七年至皇祐二年
  曽經同提刑内殿崇班閣門祗𠉀慶厯七年至皇祐五年
  章君陳屯田員外郎皇祐三年
  翟承恭同提刑左藏庫副使皇祐三年
  吕公孺司封員外郎皇祐四年至和二年知常州
  張肅職方員外郎嘉祐元年至二年
  柴肅同提刑閣門祗𠉀嘉祐元年至二年
  施元長司封員外郎嘉祐三年至六年移兩浙提刑
  李宗孟同提刑内殿承制嘉祐三年至五年罷不差武臣
  王陶度支郎中嘉祐六年治平元年
  羅拯太常少卿治平二年至四年
  陳益司農少卿治平四年熙寧元年
  阮紳司封郎中熙寧元年至三年
  杜該同提刑内殿崇班熙寧元年至三年移知黔州後不差武臣
  宋道司封郎中熙寧四年
  李景亮金部郎中熙寧四年
  葉温叟水部員外郎熙寧五年至八年
  沈叔通屯田員外郎熙寧九年
  徐總太常少卿熙寧十年
  閭丘孝直屯田郎中元豐元年
  李茂直朝奉大夫元豐五年
  喻陟朝奉郎元豐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到任元祐元年五月初四日除陜西提刑彭寂朝議大夫元祐元年八月初四日到任三年十二月初十日赴闕
  錢㬇朝議大夫元祐三年十二月初五日至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移淮西提刑
  祖無頗朝奉大夫元祐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到任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赴闕曹振朝散大夫元祐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到任
  王祖道朝奉大夫紹聖元年閏四月十三日到任置南臺合沙橋二年十二月除吏部員外民立祠於浮橋南濟川亭
  張琬朝請郎紹聖三年二月十三日到任四年四月四日赴闕
  程遵彦朝請大夫元符元年六月初四日到任至三年十二月十五日除祠部員外郎周誼朝奉大夫建中靖國元年二月二十三日到任崇寧元年三月移廣西運副張向朝請大夫崇寧二年四月三日到任二年六月赴闕
  畢漸承議郎崇寧二年六月初五日到任四年五月初八日除膳部員外郎
  喬世材朝請大夫崇寧四年五月初二日到任大觀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授京東路提刑句仲甫朝請大夫大觀二年三月四日到任准朝㫖措置福泉劍州邵武軍鑄錢至六月二十三日移湖北提刑
  陳覺民朝請大夫大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自泉州就移至四年閏八月八日移廣東提刑邵璹朝議大夫大觀四年閏八月十五日自泉州就移政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移淮西提刑陳建承議郎政和四年十月二十日自泉州就移六年八月二十三日除直龍圖閣移本路運副郡人
  鄭南朝奉郎直祕閣知泉州就移政和六年十月初五日到任宣和元年六月十九日罷任 郡人王仲閎朝奉郎自本路提舉香茶礬事就遷宣和元年六月十九日到任當年九月十一日除湖北提刑
  俞向朝散郎直龍圖閣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到任五年正月十四日再任
  耿南金武經郎閤門宣賛舍人本路亷訪使者宣和三年二月内填復置闕六年三月内准勑發赴闕
  陳桷朝請郎靖康元年四月十九日到任至建炎元年十月二十二日罷任
  李芘中奉大夫建炎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建炎二年八月初四日罷任 郡人林杞朝奉大夫吏部員外郎建炎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到任三年十二月初七日罷任梁澤民朝散郎自提舉准勑差權建炎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到任六月二十五日得正官替王綰朝請郎吏部員外郎建炎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到任十月十七日丁父憂
  陳桷朝散大夫再除建炎四年十二月初七日到任紹興元年三月十七日宫祠罷廖剛朝散郎紹興元年三月二十六日到任四月初六日准勑發赴行在
  徐庚左朝請大夫紹興元年五月二十五日到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召赴行在劉嶠左朝奉大夫直徽猷閣紹興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到任至四年九月初五日罷吳聰問右朝請大夫紹興四年九月初五日到任六年十一月十七日除廣南西路提刑施坰左朝請大夫紹興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到任八年四月二十七日罷任
  宋孝先左中大夫直秘閣紹興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到任十年二月十六日准朝㫖與浙東提刑李維兩易其任
  李維右朝散郎直祕閣紹興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到任至十一年八月初五日致仕方庭實左朝散郎直徽猷閣紹興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到任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罷任李公懋左朝奉郎直寳文閣紹興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到任十五年正月初八日罷任李鞉左朝請大夫直祕閣紹興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任六月十一日除江南東路提刑王元鼎左朝請大夫紹興十五年七月十四日到任十六年七月十四日致仕 郡人吳序賔左朝請大夫紹興十六年十月初四日到任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除知常州孫汝翼左朝散郎紹興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到任二十年九月内差知荆南府趙令詪左朝議大夫紹興二十三年七月十七日到任二十五年八月九日除直袐閣再任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除祕閣修撰知台州
  吳逵左朝請大夫紹興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十二月十九日除直秘閣知鼎州沈大亷左朝奉郎直祕閣紹興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到任七月二十七日兼權泉州十一月二十八日致仕
  樊光逺左承議郎紹興二十八年二月初二日到任三十年三月初六日除知嚴州王大寳左朝請郎直敷文閣紹興三十年四月初十日到任是月二十七日宫祠梁仲敏左朝請大夫紹興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到任七月二十八日准省劄召赴行在李莫左朝散郎直袐閣紹興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到任三十一年三月二十日致仕沈樞左承議郎紹興三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到任三十二年九月十八日除尚書考功郎官何佾左朝奉大夫紹興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到任隆興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除直祕閣知静江府
  任盡言左朝散郎直祕閣隆興二年九月初一日到任乾道元年正月二十七日致仕李若樸右朝散郎直秘閣乾道元年五月初八日到任二年六月十一日除江南東路提刑何逄原左朝散大夫乾道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到任四年三月十一日宫祠
  吳龜年左朝奉大夫直寳文閣乾道四年六月初三日到任六年三月初六日除江南西路轉運副使
  趙子英左朝議大夫直敷文閣自本路轉運副使就移乾道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到任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召赴行在
  鄭興裔武功大夫成州團練使填復置闕乾道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
  吕企中左朝奉郎直敷文閣自本路轉運判官就移乾道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到任九年三月除直寳文閣知楊州
  鄭良嗣朝奉郎淳熙元年二月十四日到任二年三月十二日准省劄任滿召赴行在二十五日滿
  葉南仲敦武郎淳熙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到任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觧罷赴行在奏事謝師稷朝散大夫淳熙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到任五年四月十八日准省劄𠉀任滿赴行在奏事五月十二日滿
  孫憲文朝請大夫淳熙五年五月十一日到任七年十月滿
  鄭槐武經大夫淳熙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到任六年六月初七日宫祠
  陳孺朝散郎直秘閣淳熙十年八月到任
  榦辦公事一員宣和二年置局當公事官一員紹興十八年減帥司屬官一員充提刑司榦辦公事二十二年添差一員二十五年省淳熙八年復添差一員今二員
  檢法官一員熙寧六年元豐三年元祐五年復置
  轉運使副
  建炎二年移司福州紹興二年依舊三年復移尋依舊
  提舉常平茶事
  元豐元年置提舉常平司崇寧大觀間以轉運司兼領奉行茶事政和三年専置提舉茶事官置司建州二年建兵叛權移福州紹興五年併以提舉常平司為名置司泉州九年經制使司總領諸路常平尋罷經制司常平令提刑兼領福州置司十二年歸建州
  提舉學事
  崇寧三年置五年廢大觀元年復置宣和三年
  走馬承受
  大觀元年以福州為帥府置走馬承受内臣一員武臣一員政和八年走馬承受為亷訪使者靖康元年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六
  宋 梁克家 撰
  人物類一
  科名
  唐自神龍迄後唐天成二百二十有三年州擢進士者三十六人何才之難耶豈其出有時將山川風土使然抑教化涵養之未至也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閩陳鄭林黄詹丘何胡昔實先之閲五朝隋唐户口既蕃衣冠始集神龍中薛令之首登科諸彥繼踵而陳詡之父子侯固之叔侄歐陽玭之兄弟皆有聲於世猶以為盛矣熙朝崇尚儒雅人物彬然進士之外或以制舉或以詞科或以舍選或以八行或以武舉或以童子莫不並進豈惟父子叔侄兄弟同歲收擢或綿屬數世不墜而已其名冠禮部籍與廷對占天下第一若兩優釋褐皆世所謂希濶者比盖數見之坐廟堂登嚴近足相躡為逹官又歲不乏人抑何其盛歟由太平興國五年至今淳熙八年凡二百有二年以科目進者一千三百三十有九人内元符以前一百二十二年纔三百二人爾外㤙科有八十一人而建中靖國至今正八十二年乃一千三十有七人外恩科有四百八十一人醫學釋褐一人又何其日盛一日也元祐間柯守述始作題名記於州學取神龍以來進士編次以刻石元祐止自後每舉聴進士同年相率自識之其間寓籍逺郡或續還科名猶有漏逸不載者至族系近逺頃歲題注間有舛誤今増其所未書者其可訪者是正之
  
  神龍元年丙午姚仲豫榜
  薛令之字珍君長溪人終左補闕太子侍讀
  貞元十年甲戍李程榜
  陳通方字闕 閩縣人終南陵院官
  十三年丁丑鄭巨源榜
  陳詡字載物閩縣人終户部員外郎知制誥
  十五年巳夘封孟紳榜
  邵楚萇字待翰閩縣人終校書郎
  元和五年庚寅李顧行榜
  陳彥博字朝英閩縣人終貴溪令
  十四年已亥韋諶榜
  陳去疾字文醫𠉀官人終邕府副使
  寳厯元年乙已栁璟榜
  歐陽衮字希甫閩縣人終侍御史
  太和四年庚戌宋邧榜
  林簡言字欲訥福清人終漳州軍事判官
  九年乙夘鄭□榜
  侯固字子重閩縣人累官鄜坊靈武易定節度使
  開成三年戊午裴思謙榜
  蕭膺字次元𠉀官終大理司直
  李滂字注善閩縣人終大理評事
  㑹昌二年壬戌鄭顥榜
  鄭誠字申虞閩縣人歴刑部郎中郢安鄧三州刺史
  三年癸亥盧肇榜
  林滋字後象閩縣人歴金部郎中後王鐸辟為判官
  四年甲子鄭言榜
  陳納詡之子字廣譽終大同軍副使
  大中元年丁夘盧深榜
  陳鏞字希聲𠉀官人復應史科終鄂州刺史
  五年辛未李郜榜
  林朂字公懋閩縣人大中五年開元禮登科終吉州刺史
  十二年戊寅李億榜
  侯嶽固之侄字公祝未仕終
  咸通二年壬午薛邁榜
  王棨字輔之福清人歴水部郎中
  薛承裕字饒中閩縣人終國子四門博士
  七年丙戌韓衮榜
  歐陽琳衮之子字瑞卿再中宏詞授袐書省正字累遷侍御史
  九年戊子趙峻榜
  連摠字㑹川閩縣人終嶧陽尉
  十年已丑歸仁紹榜
  歐陽玭衮之子字中終書記
  林思字䖍中長樂人終水部郎中萬年令
  乾符二年乙未鄭合敬榜
  陳讜字昌言𠉀官人終韶州刺史
  鄭𨼆字伯超福清人
  林嵩字降臣長溪人終金州刺史
  五年戊戌孫渥榜
  陳蜀字文都
  中和五年乙巳許祐孫榜
  倪曙字孟㬢𠉀官人仕劉𨼆為工部侍郎平章事
  大順元年庚戌楊贊禹榜
  張瑩字昭文連江人終禮部尚書知延州
  林衮字讜言閩縣人終袐書省校書郎
  二年辛亥崔昭矩榜
  陳鼎福清人
  黄璞字徳温唐藝文志作字紹山𠉀官人後遷莆官至崇文館校書郎當昭宗之世杜門不仕黄巢入閩過其居曰此儒者家也滅炬勒軍而去自號霧居子有集二十巻
  景福二年癸丑
  曹愚字古直長溪人
  乾寧二年乙夘
  黄詵字仁澤登拔萃科璞之子終左宣義郎節度巡察判官始遷長溪白林有二子長慕
  華自白林遷翁潭官至水部員外郎次慕風自白林遷𠉀官官至給事中

  三年丙辰
  翁承贊字文堯福清人居蒜嶺四年中博學宏詞科官至諫議大夫
  四年丁巳楊贊圗榜
  卓雲字闕
  後唐
  天歲三年戊子郭晙榜
  陳保極字天錫閩縣人終禮部倉部員外郎賜金紫
  本朝太平興國五年元豐八年
  太平興國五年庚辰蘇易簡榜
  吕奉天字闕閩縣人
  八年癸未王世則榜是榜賜同出身分為三甲殿試分甲自此始
  林倓字闕閩縣人
  端拱元年戊子葉齊榜雍熙二年進士始唱名本州登第人預唱名自是歲始閩中記云周希古於是年馬國祥榜及第先是南省下第舉人詣登聞院乞再試五月太宗親試馬國祥等七百人命樞宻院給牒以試中為名令權知縣簿周希古時預選又進士葉齊等打鼔論榜六月再試放三十一人李亞荀預選
  周希古字闕 長溪人終職方員外郎上䕶軍
  李亞荀字宗卿連江人終度支員外郎䕫路轉運使
  淳化三年壬辰孫何榜是榜糊名考校分五等上三等賜及第餘賜出身即賜儒行篇
  李坦然字平仲長樂人終朝奉郎大理評事兼水部員外郎
  林殆庻字闕 閩縣人累官度支員外郎祕閣校理知明州
  余貫之字闕閩縣人
  王彬係髙麗賓貢長樂人初挈族奔髙麗以外國生賓貢入太學至是登第授校書郎放
  歸尋歸正省墓知汀州撫州終太常少卿

  咸平元年戊戌孫僅榜是榜始為小錄用綾為之金花貼於巻首載知舉年甲行第家諱私
  忌登科人大書姓小書名

  吴千仭字儀之𠉀官人終太常博士知處州
  二年乙亥孫□榜
  連作磚字闕閩縣人
  三年庚子陳堯咨榜是年分六甲第四甲同進士出身第五甲同三傳出身第六甲同學
  究出身時休復名在六甲賜别科出身自此始也

  林介字子然𠉀官人
  黄誥字簡之𠉀官人
  陳易則字簡之閩縣人終袐書省校書郎
  沈厚載字元興閩縣人歴潮劔歸三州終屯田郎中
  林休復字仲正閩縣人同學究歴知邵武軍漳州終闕部員外郎
  五年壬寅王曾榜
  劉若虚字叔陽閩縣人終屯田貟外郎知邵武軍
  景徳二年乙巳李迪榜
  翁緯承贊之孫終新㑹令甲科
  張翼字闕𠉀官人
  四年
  林陶字仲謨閩縣人中㨗詞科特賜同出身終比部員外郎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姚曄榜賜袍笏自此始
  林敦復休復之弟字子重終太常博士
  潘衢字子莊長樂人歴屯田郎中
  林太素殆庻之弟歴相州節度推官並甲科
  陳曄字䝉之閩縣人終冝興主簿
  劉天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字成之福清人終宣徳郎大理寺丞並第三甲同三禮出身
  陳莊字仲容閩縣人終贊善大夫
  陳宗奭字亞公閩縣人終理寺丞知惠安縣
  潘徵衢之兄改名循字先之終著作郎
  陳清易則兄字晦之為蘄州司理恵州歸善令
  張黄裳字叔文羅源人
  林祥字子通閩縣人終石城縣並第四甲學究
  五年壬子徐奭榜
  劉栻字闕 閩縣人歴都官員外郎
  陳簡能字知柔閩縣人歴潮建漳泉四州推官
  林咸徳字闕 閩縣人終屯田郎中闕以上並及第
  劉若冲若虚之弟字叔謙歴祕書丞
  林太㣲殆庻之弟字闕 歴殿中丞以上同進士
  八年乙夘蔡齊榜
  林髙字子羽福清人終屯田員外郎
  王甲字闕侯官人
  童頴字蔵之閩縣人父居明没於王事詔賜一子出身令本州訪其子以聞登第終職方
  員外郎

  童子舉
  黄鼇連江人六歲應童子舉賜出身
  九年
  童子舉
  蔡伯俙福清人四歲應童子舉賜出身除東宫伴讀歴司門郎中
  天禧三年已未王整榜
  鮑稷字闕 閩縣人終於賓幕
  王平甲之弟字保衡終侍御史
  諸科
  沈兆字冠卿閩縣人
  天聖二年甲子宋郊榜
  陸廣字彦博𠉀官人終朝奉郎司封員外郎集賢校理提㸃京東刑獄 甲科張沃字闕 永福人終饒州都曹
  許忱字□先閩縣人
  五年丁夘王堯臣榜
  李平字泰符閩縣人為都官員外郎致仕
  周輔字藎臣長樂人終都官員外郎知華州
  黄賁閩縣人歴庫部郎中
  江階𠉀官人同學究歴虞部員外郎
  八年庚午王拱辰榜
  劉奕若虚之子字象伯終屯田員外郎通判潤州
  韓丙字夀先閩縣人終袐書省校書郎梧州推官
  劉異若虚之子字成伯終屯田員外郎
  李述平之子字公明終袐書丞知韶州
  景祐元年甲戌張唐卿榜
  林槩髙之子字瑞甫省試第二人終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甲科
  林慥字闕之閩縣人終太常少卿
  卓祐之字長吉閩縣人歴秀州判官
  陳誥字伯倫後改名謨閩縣人終朝散大夫知連州通判
  林嗣復休復之弟字延叔終太常博士
  鄭同文字從周閩縣人
  諸科
  林孟同學究
  五年戊寅吕溱榜是年改寳元元年
  翁彦升字元卿福清人終職方郎中知歸州
  林肇敦復之子字公權終屯田郎中
  湛俞字仲謨閩縣人知安丘縣治平中召以屯田郎中為本路轉運判官後遂休致𨼆居
  宿猿洞

  朱鼎臣字希夫永泰人終大理丞
  陳序簡能之子字次公終承忠郎
  李惟肖字夢得閩縣人後改名肖知秀州户曹
  諸科
  鄭洙同三禮
  慶厯二年壬午楊寘榜
  李處厚亞荀之子字載之歴屯田員外郎終朝奉郎提舉淮南等六路茶税陳襄象之子事見府學先賢堂
  蕭汝霖字岩夫閩縣人
  蘇畋字閲之閩縣人終朝官員外郎
  王綸閩縣人終都官員外郎
  諸科
  林温
  陸廙並長史
  劉昇若冲之子終祕書丞
  六年丁亥賈黯榜
  林琪殆庻之孫終朝奉郎甲科
  劉偁字伯可懐安人終朝請大夫
  劉易簡偁之兄終著作郎
  陳固字道夫終祕書丞
  張澤沃之弟字闕終朝奉郎
  劉彛若虚之闕事見府學先賢堂
  江震字孟仁𠉀官人通判通州朝請郎致仕
  陳預字伯㡬閩縣人
  林世矩休復之子字子儀終楚州教授
  黄子春字闕 終朝散郎
  諸科
  王茂先字仲昌閩縣人以殿中丞致仕
  黄質
  林國華並同三禮
  皇祐元年巳丑馮京榜
  李敷字昌言福清人終奉議郎
  謝宋臣字君俞連江人終歸安主簿
  趙谷字道卿連江人終承事郎試大理評事知浦城縣
  蕭傑字闕閩縣人
  陳中庸字道復閩縣人
  李川坦然之子字終吏部員外郎
  孫奕字景山閩縣人歴知南陵海陵吴縣吕誨知開封薦知封丘縣誨拜御史中丞薦為臺推遷監察御史論新法為鄧綰劾奏出監陳州酒陳襄知杭州辟為簽判移監泗州轉般倉元祐初除本路轉運使卒
  黄稹字幾叔閩清人歴知循惠潮汀漳五州終朝請大夫
  林誼字徳元閩縣人終漢川令
  劉靖字闕 侯官人終迪功郎
  丁士衡字闕 閩縣人終廣州掾
  魏昂字闕 古田人終朝請郎大理評事
  柯伯華字闕永福人
  蕭開字忠叔閩清人承議郎致仕
  劉處約天錫再從之姪字景仁終通直郎殿中丞
  林罕字闕 長樂人終廣州司理
  劉延之字闕
  林卞字公美闕縣人歴知山陽縣
  吳元瑜字闕閩縣人
  制科
  劉絳字宅中閩清人應茂才異等科特授將仕郎終推官
  五年癸已鄭獬榜始改四歲一舉為間歲
  陳君章襄之弟字時發終朝議大夫
  林揄字公美知山隂縣
  潘整字孟文長樂人終迪功郎
  湛庸俞之侄字伯遇終恵州司理
  吴君瑜元瑜之兄字終興化尉
  吴周卿字憲甫閩縣人終大理評事知黄梅縣
  黄嘉㑹字伯通𠉀官人終朝奉郎
  張肩孟字醇叟永福人終朝散郎通判歙州
  許原字原古福清人終承事郎知政和縣
  曾伉字公立𠉀官人終朝散郎左司員外郎
  鄭穆事見府學先賢堂
  許叔達
  林彭年字君直連江人終儒林郎真州郎曹
  嘉祐二年丁酉章衡榜
  林開髙之孫字道甫終祕書省校書郎
  陸長倩廣之子字才仲終朝散大夫
  曾黙字識之𠉀官人以太子中允為本路運使
  張宗閔字遵道閩縣人終從政郎建陽令
  林密慎思曽孫字伯通終知潮州
  陸衍廣之從弟字道源終朝請郎通判鄆州
  林旦槩之子字次中歴監察御史終朝議郎直袐閣河東運使
  李皇臣字道夫閩縣人終朝議大夫知婺州
  林希槩之子字子中别頭省試第一人歴同知樞宻院事終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禄大夫
  諡文節

  王向平之子字子直終峽石主簿
  林棐髙之侄字信甫終新昌令
  陳格字元規古田人終袐書丞
  王囘平之子向之兄字深甫終忠武軍節度推官知南頓縣
  陸憲元廙之子字道祖終知祥符縣
  諸科
  張應
  許齊並同五經
  黄彦
  陳奕並同學究
  四年巳亥劉煇榜
  陸宣廣之姪字潛甫後改名畸終朝散郎知潮州
  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人終朝請郎樞密院檢詳
  林邵槩之子字寸中終寳文閣直學士金紫光禄大夫
  陳嚮字景通閩縣人終祕書省校書郎
  朱敏中字仲有閩縣人終儒林郎
  林顔槩之子字仲和終中奉大夫直袐閣
  諸科
  鄭暈同五經
  六年辛丑王俊民榜時試中禮部及御試下第者四人本州陳傳其一也傳字商老𠉀官
  人著甄冶遺事

  吴卞字道卿𠉀官人
  陳敦夫襄之姪字中裕提舉本路常平終朝散大夫泰鳯路提刑
  鄭适字正之閩縣人終朝請郎大宗正丞
  吴杲卿周卿之弟字仲明終試祕書省校書郎守興化軍録事參軍
  王冏平之子囘向之弟終新蔡主簿兄弟皆有文集曽子固為序曰其兄弟俱名聞天下
  八年癸夘許將榜
  許將字冲元閩縣人除集賢校理改右正言直學士院判吏部流内銓尋知制誥知蘄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鄆三州召為兵部侍郎守尚書右丞出知定州入為吏部尚書左丞遷中書侍郎改門下侍郎出知河南頴昌府終奉國軍節度使諡文定
  宋鈞字成叔羅源人終迪功郎
  倪箴字闕福清人
  游冠卿字子忠福清人歴提舉江西常平就移本路終朝散大夫
  王俞字用之永福人
  張俗字孟仁𠉀官人
  倪材字長民閩縣人終温州推官
  林動字逢吉闕 人終奉議郎建州教授
  治平二年乙已彭汝礪榜
  李譚字廷老閩縣人甲科
  池鄂字須文𠉀官人
  王祖道字若愚閩縣人歴知本州移本路提刑再知本州後為兵部尚書終端明殿學
  士大中大夫

  陳毅字子忠長樂人終朝散郎知賀州
  劉儼偁之弟字公表終承議郎知南恩州
  辛琮字華國閩縣人終朝奉大夫本路轉運判官
  陳曄字復之閩縣人
  四年丁未許安世榜
  鄭俠暈之子事見府學先賢堂甲科
  江通階之姪字濟道終朝散郎知黄州
  鄭及字闕 閩縣人終朝奉郎
  李處道亞荀之姪處厚之弟字深之終興國軍知録
  朱敏元敏中之弟字光道終朝請大夫
  陳時字權濟閩縣人終奉議郎
  陳祥道字祐之事見府學先賢堂
  陳㡬字道甫閩縣人終朝奉郎通判除州
  王晦字明逺閩縣人終朝請大夫知饒州
  黄康民字掞平閩縣人終宣教郎知尤溪縣
  謝黨字廷公長溪人
  林璋字國器閩縣人終朝散郎通判温州
  熙寧三年辛亥葉祖洽榜是年御試䇿一道至七年以進士既罷詞賦所試䇿即與制舉
  無異時政闕失已許人上封事逐罷賢良等科

  江庻階之子字希顔侯官人終於知縣
  李適字彦正閩縣人終朝議大夫
  朱功敏中之弟後改闕功字彦仁終中大夫
  陳植格之兄字表民歴萊州司理參軍
  陸長愈廣之子字季謙終宣教郎宣州簽判
  黄羣字文中𠉀官人終文林郎利州路三泉縣丞
  諸科
  朱稷臣同三禮
  王礪同學究
  鄭瑜
  鄭表並將作監簿
  張顥
  李倚並試助教
  李頎試文學
  六年癸丑余中榜是年第一第二甲賜及第第三甲出身第四甲同出身第五甲同學究出
  

  張勵肩孟之子字深道以集賢殿修撰知本州移知廣州加集英殿修撰知洪州建州終
  中大夫

  吴干周卿之子字無求終承議郎
  余清字夷老羅源人終大中大夫徽猷閣待制知泉州
  陳景參序之子字子孝終奉議郎知陽信縣
  夏臻字㡬道福清人終朝奉郎知梧州
  季撰處厚之侄字子約終朝奉大夫贈少部
  林安道字文父閩縣人終文林郎
  諸科是歲特奏名進士明經諸科人今三司依例支給長史文學料錢月七貫文全折到州公
  參日起支三年滿日住支進歴納省

  韓昌國
  林格並試監簿
  林樞
  柯闢並長史
  林誥
  鄭玠並文學
  九年丁已徐鐸榜是年詔自第一名以下並試律義斷案賜官錢印小録廢明經科
  林敷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逺𠉀官人終奉議郎知同安縣
  張勔肩孟之子勵之弟字臻道終朝散郎
  林汴
  劉會元字天常政和中臣庻名字避天字改次常𠉀官人歴湖南江西運判終中奉大
  

  吳洪字闕 閩縣人終奉議郎
  劉詵處約之子字人伯終中大夫太常少卿
  林暕字闕
  鄭邦直字闕閩縣人
  姚世舉字之才長溪人終承奉郎
  林祖誼
  諸科
  潘鯁衢之孫字谷永終宣義郎知石康縣
  元豐二年巳未時彦榜是歲免試刑法第一第二甲賜及第第三甲第四甲賜出身第五甲
  賜同出身

  陳邈字彦逺闕 人元豐元年為舉首終太學博士 甲科
  黄選字闕 永福人終中奉大夫
  王璵
  林積仁字闕 長溪人歴鄧城令
  陳舉字得任閩縣人終龍圖閣學士廣東經畧
  唐最字夢得懐安人終朝散大夫
  吴開字伯通侯官人終宣徳郎知寧化縣
  林介
  陳郊字闕歴崇闕
  崔登字仲誠𠉀官人終朝請郎通判汀州
  諸科
  周石同三禮
  林程
  卓士龍並同學究
  林迥
  吴閲並試監簿
  卓鈞四門助教
  五年壬戌黄裳榜
  余深清之弟字原仲歴吏部尚書以尚書左丞遷門下侍郎除太宰兼中書侍郎以少傅
  鎮西軍節度使知本州終衛國公

  孫大亷字少夷𠉀官人終通直郎
  陳安道祥道之弟字請之終宣徳郎
  黄國才字公傑𠉀官人
  李移忠字孝卿閩縣人終宣教郎知新昌縣
  特奏名是歲府學題名始書冩特奏名
  翁縝
  王震
  林瑜
  林任元
  黄彦博
  余利仁清深之叔祖
  陳翃
  林勲
  吴君元君瑜之弟
  林贄
  許倫
  黄敏選之父
  八年乙亥焦蹈榜
  王昭明
  髙崇字峻卿長溪人
  劉公摰
  洪浩字元卿𠉀官人終朝奉大夫左司員外郎
  張翺
  卓元龜字大年懐安人朝奉郎致仕
  潘震
  韓用章丙之孫字俊民終承議郎宗子博士
  劉知至奕之孫字伯時終朝請郎知西外敦宗院
  沈觀
  陸如岡憲元之子字稚山終奉議郎提舉成都府常平
  劉及字闕 閩縣人終儀曹
  王詢闕  𠉀官人終信州推官
  特奏名
  盧禹臣
  李勉
  林謐
  朱敏修敏中之弟
  余孟堅清深之父
  卓士安
  黄緒
  鄭亨
  王庚
  黄待問
  何總
  盧周臣禹臣之弟
  黄伯厚
  劉价
  黄元夫
  陳傳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七
  宋 梁克家 撰
  人物類二
  科名
  本朝元祐二年政和八年
  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寧榜
  劉介山若冲之孫昇之子終朝奉大夫
  陸恂廙之孫字周仲終宣教郎
  韓筠
  闕 字仲禮終侍御史
  葉聲字彦聞侯官人終朝議大夫知新州
  崔國寅登之從兄字世傳終朝請郎知邵武軍
  湛存俞之孫字公中終建州司理
  劉綬
  鄭侃暈之子闕祕書省校書郎
  特奏名
  劉康夫奕之子
  黄豫
  蕭規
  李誠
  鄒異經明行修
  陸望宣之弟
  六年辛未馬涓榜是年兼詩賦人第一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經三道専治經人經義各二道第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各䇿二道
  鄭邦彦字公佐長樂人終朝散郎知建州
  林虚希之子字季野後試宏詞第一人歴起居舍人終朝請大夫秘閣修撰林豈字厚之長溪人終朝散郎通判安肅軍
  柯逺字臻道懐安人終奉議郎知南漳縣
  王勲字伯逹𠉀官人元豐七年為舉首
  林天若字稽道閩縣人
  林辨棐之子字載中終朝請大夫南京少尹
  蕭昞闢之兄字文叔歴職方員外郎知朝奉郎知袁州
  方甸字南功福清人終承奉郎湖北運幹
  陳噩固之子字子文歴中書舍人知和州終正議大夫徽猷閣待制贈少師李諭圗南之弟字義翁終朝奉大夫
  魏需字君舉古田人終朝奉大夫
  陳公器字國珍懐安人提舉本路常平終朝請大夫
  林瑋字仲璞閩縣人終奉議郎
  李師回字潛聖閩縣人終建浦令
  盧彦逹字義行福清人歴成都路提舉學事終朝奉郎湖南提刑
  制科
  陳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祥道之弟字晉之是年九月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節度推官簽判順昌府
  終禮部侍郎顯謨閣侍制

  二年乙亥
  宏詞科
  林虡時為開封縣主簿詳定軍馬司勑例 修官爵里見前
  四年丁丑何昌言榜
  葉源聲之兄字彦中歴太學博士京西提學移提舉本路常平終承議郎兩浙提舉學事
  甲科

  陸藴宣之子字惇信歴大司成御史中丞知福州建州泉州終大中大夫顯謨閣直學士鄭崈字志天寧徳人歴四川提舉學事以朝奉郎未七十乞致仕
  王濤晦之子字微明終朝散大夫
  李圗南敷之子字彦逺終述古殿直學士贈宣奉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葉闢字師聖𠉀官人終承奉郎
  黄逺敏之子選之弟字明仲終文林郎知莆田縣
  葉正臣源之侄字致一終南劔州司理
  李康字彦侯閩縣人終朝散郎辟雍司業
  林虙旦之子字徳祖終朝請郎提舉淮東學事
  陳天常
  陳公格公器之從弟字仲承終朝請大夫知漳州
  韓逺舉丙之曽孫字陟明終宣教郎
  劉震字亨伯懐安人終朝散大夫
  卓元規元龜之兄字大正終宣教郎杭州教授
  柯廷堅字誠季𠉀官人終朝奉大夫
  黄唐佐字堯臣閩縣人終奉議郎澶州教授
  林亨字亞元閩縣人
  林敏元字夢恊懐安人終朝議大夫知通州
  潘潛衢之孫字彦淵終朝請大夫知南雄州
  陳義夫景參之從兄字汝權終中大夫湖南提刑
  陳之邵字才仲𠉀官人終朝奉大夫宗正少卿
  陳天與字夢逹閩縣人終朝散大夫
  蔡鞏字信道福清人終宣教郎饒州教授
  特奏名
  鄭祖仁
  翁希愈
  莊㡬
  元符三年庚辰李釡榜
  林遹格之子字述中殿試第三人提舉本路常平歴中書舍人以徽猷閣待制知本州進
  寳文閣待制知廣州終大中大夫

  陳材字幹伯
  鄭修洙之孫侯官人字季常終承議郎司門員外郎兼定王嘉王記室 以上甲科陸愷恂之弟字强仲歴太常少卿直祕閣知泉州
  髙公瓛字君贄閩縣人終朝請郎知邵武軍
  辛炳琮之子字如晦為辟雍博士除京西北路提學陛對擢監察御史攝殿中侍御史論直達綱虧數責監南劒新豐塲紹興初以侍御史召弹逐大臣五人擢御史中丞以病請去除顯謨閣直學士知漳州終贈通議大夫
  林登罕之侄字即道終承議郎知漣水軍
  黄唐俊唐佐之弟字堯章終鴻臚少卿
  倪登字彦及福清人終朝請大夫以收燕雲奉使没於王事特贈中大夫
  鄭楫崈之姪孫字渙之終朝奉郎兩浙西路提舉學事
  丘允字執中長溪人終朝議大夫
  宋汝弼
  曾經字與權閩縣人終鄆州教授
  陳鍔字弱翁𠉀官人終直袐閣
  余忱利賔之子字孚中𠉀官人歴諸王府翊善終朝請大夫
  王賔字元將閩縣人元符二年為舉首歴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刑部尚書終龍圖閣學士
  大中大夫

  髙臨字潛智懐安人終朝散郎直龍圖閣知衢州贈待制
  陳侁清之曽孫字浚之終宣教郎洪州錄事
  丘朝俊字叔文福清人終朝奉大夫知肇慶府
  張勸肩孟之子勵勔之弟字閎道歴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中丞除述古殿學士知本州
  陛辭除工部尚書終大中大夫

  陳適道景參從姪字彦正終朝散郎知肇慶府
  林仲堪字大任福清人歴本路提舉終朝議大夫知恵州
  陳抱字夢得連江人終朝議大夫
  曾汝霖字商闕懐安人終文林郎
  特奏名
  陳諝
  黄待舉待問之弟
  黄适選之兄
  韓火老丙之孫逺舉之父
  崇寧二年癸未霍端友榜
  陸藻宣之子藴之弟字惇禮政和間藴為大司成藻為國子司業遷給事中宣和初藴知建
  州藻知泉州尋入為吏部侍郎終顯謨閣直學士知福州

  許份將之子字子大終龍圖閣學士通議大夫以上甲科
  陳禹叟字彦繇閩縣人
  黄唐傅唐佐之弟字堯翁崇寧元年開封府解首歴國子司業宗正少卿中書舍人給
  事中以徽猷閣待制朝議大夫致仕

  劉詢處約之子字信仲終承直郎太學博士
  陳天禧時之孫字百順終闕
  黄懋字徳敏閩縣人終朝請郎通判開徳府
  曾晏伉之子字叔陽終宣教郎知泰興縣
  陳公彦公器之弟字國英終中大夫集英殿修撰
  卓毅夫元龜之侄孫字彦仁終承直郎知將樂縣
  徐楫合之侄字升可終恵安令
  葉預聲之從弟字晉卿終承議郎太學博士
  方時可字亨仲𠉀官人歴江東西路提舉知吉州終中奉大夫
  林作乂字彦從閩縣人終闕
  鄭南卿字仲昇連江人終朝奉郎
  陳亨衢字彦逺𠉀官人終宣教郎知仙逰縣
  特奏名
  繆昌道假承務
  張致麟京府助教
  張伯立
  陳夀朋
  鄭震洙之子
  陳濟
  陳中
  鄭孚
  陳兼
  陳從義以上諸州文學
  三年甲 是嵗建辟廱以待天下每嵗貢士試中申 者釋褐三試不中退歸本貫外三嵗鄉
  貢謂之大比

  幸太學上舍釋褐是年上舍一十六人並與釋褐本州三人鄭南崔瑤林徽之免解二十八人與免省本州三人柯棐楊惇禮李邁内舍一百一十六人與免解本州六十餘人
  鄭南崈之從侄字明仲釋褐第一人歴辟廱司業以直袐閣知泉州移本路提刑兩浙提
  刑以朝散大夫袐閣修撰致仕九十七而終

  崔瑤登之子字夢祥歴江東江西提舉學事為職方左司員外郎終朝奉郎林徽之字天和閩縣人終朝請大夫提舉江西學事
  五年丙戌蔡薿榜
  柯棐字季忱閩縣人殿試第二人歴秘書少監太常少卿除右文殿修撰太子舍人知徳
  安府宣州終朝請大夫

  陸震愷之子字允敷大觀四年試中學魁歴太常博士禮部郎官召為右正言不拜再被
  召卒

  鄭强字南美𠉀官人終朝請大夫廣東提舉 以上甲科
  陳靚字文煥閩縣人終迪功郎
  黄龜年選之子字徳邵歴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終給事中
  劉登偁之侄孫字昇道歴禮部員外郎知興化軍終朝奉大夫廣東提刑
  周思字上逹𠉀官人終闕
  鄭畋字武子𠉀官人終朝議大夫
  陳國材字公選福清人終諸王府直講
  楊惇禮字穆仲長溪人歴太學博士通判秀州乞致仕除司勲員外郎𠕂乞致仕除監
  察御史力辭時年未六十終朝請郎

  黄薦可字宋翰長溪人終朝議大夫
  劉方翼㑹元之子字夢弼終朝奉大夫太學博士
  李邁字志逺𠉀官人歴考功員外郎知蔡䖍封潮四州終朝議大夫
  黄文仲字元實閩縣人終闕
  潘闢衢之子字廓如閩縣人歴知汀州韶州廣東運判終朝散大夫
  劉彦適詵之子字立道省試别頭第一人歴校書郎除直秘閣廣西經畧使再知徐州韓兼丙之孫字彦和終承議郎西京國子司業
  李隲字天升閩縣人終辟廱司業
  李彌大撰之子字似矩為吏部尚書顯謨閣直學士終中大夫
  黄邦光字觀國懐安人終朝奉郎
  陳天申公器再從侄字仲益終朝請大夫知恵川
  卓獻夫毅夫之兄字彦翼終宣教郎知瑞安縣
  李撰適之姪字徳修終朝議大夫
  朱庭傑鼎臣之侄字世英没于王事終朝請大夫
  李宋臣頎之子字希傑初名漢臣後凡以前代名者更從國號遂改今名終中大夫累
  贈特進

  特奏名
  江漸庻之子
  陳復
  黄廙
  許難
  鄭汝石
  陳文伯
  大觀二年丁亥
  八行
  李諤字彦忠閩縣人以孝悌行能賜上舍及第授文林郎國子錄除秘書省校書郎遷職
  方員外郎終承議郎直秘閣淮東提舉學事

  三年已丑賈安宅榜
  黄夏卿字楊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永福人終給事中
  陳尹字孝恭閩縣人舉八行終通直郎越州教授以上甲科
  柯翊逺之侄字仲舉終將仕郎興仁府教授
  崔瑀登之子字彦寛終承務郎九域志所編修官
  王朝俊字元遇閩縣人終宣教郎
  林介卿字同甫長溪人終承奉郎太學博士
  潘師兒潛之姪字聖時終宣義郎建州教授
  黄邦光逺之子字宋顯朝散郎通判徽州
  吴暇開之子字彦終朝議大夫
  洪元夀浩之侄字彦仁終承事郎
  林雲字公澤閩縣人終闕
  張穆字應和𠉀官人嘗中上舍出身中書右正字知邵武興化軍召為左司郎官建炎初
  為本路轉運副使移司本州主一路類省試終朝議郎

  葉搏字元舉懐安人終承議郎
  樊繹字伯成懐安人終朝請郎
  陳璡字景玉閩縣人終朝請大夫
  藩轂字載道𠉀官人終徳州教授
  卓駿字君驥福清人終朝奉大夫知興化軍
  林天申字昭道閩縣人終迪功郎漳州司理
  陳安上字彦禮閩縣人終朝奉大夫
  黄惟深字仲黙福清人終漳浦令
  鄭存字誠中閩縣人終陳州教授
  鄭祖徳存之兄字彦循終朝奉大夫通判袁州
  陳彦卿字君翰寧徳人終闕
  曾履字徳基懐安人終朝請郎
  余琮字君寳福清人終朝奉郎
  黄大名字茂實永福人大觀二年解首政和中試教官魁終朝奉大夫提舉廣東市舶吴昉開之子字彦昭建炎中權知荆南軍與妖賊戰没于陳陜西宣撫司以忠義死王事
  聞贈兩官陞朝請大夫官其子

  朱俊敏中之侄字聖求終從政郎
  李彌遜撰之子字似之上舍魁歴中書舍人户部侍郎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終左
  朝議大夫

  韓岊兼之子字知剛知饒州漳州建州終朝奉大夫
  陳雄字强用長溪人終朝奉大夫知象州
  彭元逹字宣仲𠉀官人終朝散郎
  關韶字舜美𠉀官人終安丘簿
  陳公衮公格之弟字朝章終宣教郎
  李芘康之姪字積仁靖康初待次提舉兩浙常平州禁卒害帥栁述古以叛徒步諭以禍福卒感動釋仗請勤王擢直秘閣建炎初葉濃叛除本路提刑賊至自古田攻子城豐樂門冒矢石登陴説諭賊急退道羅源寧徳由政和以歸四年范汝為反聲言東下其鄉民張毅乗亂嘯聚襲古田帥程待制邁請往招之單車入毅壘諭使捕汝為自効賊平除知泉州尋罷終左中奉大夫
  余恂利賓之子字允中侯官人終朝散大夫
  余光庭字朝美羅源人時余公深為中書侍郎以親牒試唱名靣奏非緦麻親駮放後
  再登科

  林公選字君章閩清人終朝請大夫
  陳懐古字公明閩清人終闕
  劉實靖之孫字明可終從政郎岳州兵曹
  崔宛登之姪字彦正終從事郎河陽教授
  黄邦逹字兼善長樂人終朝請郎提舉本路市舶
  李謙字闕 𠉀官人終闕
  特奏名
  樊權
  余丰
  葉開
  繆剛
  李唐英
  黄託唐佐唐俊唐傳之父
  林積微
  韓彰明昌國之子
  林孝孫
  黄理
  陳報閩縣人終迪功郎岳州教授
  曹汝礪
  林晛
  陳希
  劉擅
  陳冝
  朱祖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四年庚寅釋褐
  陳葵字伯嚮閩縣人入太學崇寧初試上舍入優等應免省試恩命未下復試中南省第三人是歲徽宗初臨軒䇿士擢甲科蔡京預籍元符上書姓名得黄定等十八人奏乞編置葵其一也居衡州三年星文變異雷震元祐黨碑乃得放還至是詔有司許依元考定甲分注官張商英為相除太學博士給事中蔡嶷封還葵徑赴銓授樂清尉再調建州儀曹太守以為陳瓘門人劾罷紹興初訪求元祐黨人胡世將孟庾宣諭福建以蔡應詔授承事郎將作監丞尋召對除諸王宫教授踰年以趙鼎黨罷歸
  林安上真思之八世孫宇民瞻歴國子博士監察御史廣東轉運副使成都提刑司農
  少卿起居郎知本州終朝奉大夫秘閣修撰

  政和二年壬辰莫儔榜
  許登字公進閩清人終宣教郎知盈川縣
  黄珪字元功𠉀官人歴監察御史刑部員外郎終朝請郎
  陳汝仕景參之族字信之終承議郎
  盧光前字嗣宗永福人終從政郎南劒州録參
  謝良翰字朝侍𠉀官人省試第二人終宣教郎辟廱博士
  黄邦俊逺之子字宋英歴大理寺丞終知賀州
  鄭勵字勉仲閩縣人終朝請大夫知循州
  盧楚光前之叔字叔翹終朝請大夫知南雄州
  郭茂字秀實閩縣人終朝請郎
  陸綬長愈之姪字叔華終吴江尉
  林摯棐之孫字執禮終儀曹
  崔實登之姪字彦輝終汀州錄參
  林晨天申之叔字子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初名晨御筆改名暾終朝散郎提舉利州路學事
  余光庭係再登科歴司農丞以朝奉郎知乗氏縣没于王事
  髙遹字觀成閩縣人終知夀昌縣
  柯森棐之弟字積仁大觀四年貢首終從政郎
  王與權字彦思懐安人終闕
  余嗣字徳紹羅源人朝散郎致仕
  鄭甸字畯夫閩縣人舉八行終朝奉郎親賢宅直講
  陸守衍之子字仲約舉八行歴尚書郎中廣東提刑知興化軍
  湛剛中字柔濟侯官人終宣教郎
  李廣文字夢授古田人修潮陽志終左承議郎廣州簽判朝散大夫知潮州李接字晉侯福清人終承議郎廣州簽判
  王俊字邦俊長溪人終通直郎知蒲陽縣
  朱庭佐敏修之子字良肱政和元年貢首終從政郎太學博士
  黄覲字徳光閩縣人終闕
  劉宇實之弟字閎仲終文林郎京畿運管
  髙若虚字仲實福清人終朝請郎通判静江府
  王行已字恭夫永福人
  石亷字子之福清人終朝請大夫知潮州
  陳炳字若䝉懐安人終朝奉郎
  黄文若字元篔閩縣人終文林郎江東運幹
  劉温伯字春卿寧徳人終朝散大夫
  劉逹夫若仲之孫字宣子舉八行終宣教郎越州教授
  劉綱綬之弟字君舉歴籍田令終承議郎
  王南夫彬之後字搏仲長樂人終朝奉郎監行在左藏庫
  陳天益公器之再從侄字帝錫終迪功郎宿州司理
  陳之美之邵之兄字才伯終朝奉大夫
  林大聲字谹仲侯官人歴太府少卿淮東總領知鎮江府以朝請大夫直秘閣致仕陳浩然國材之族弟字彦章終承議郎通判台州
  特奏名
  王宕
  陳謨
  湛諝
  凌琰
  許冲逺
  潘夀
  王樸
  張睍
  栁珙
  陳牧
  陳擴
  姚能舉
  陳報
  林其麟
  陳介
  陳祖武
  三年癸已釋褐
  黄覿覲之兄字徳純政和二年貢首終奉議郎
  薛鋭字季敏𠉀官人終奉議郎通判衢州
  四年甲午釋褐
  洪綽浩之姪字裕叔大觀二年貢首終承議郎
  劉絪綬之弟字夢亨終朝請郎通判衢州
  五年乙未何㮚榜
  陳昂字直孫長溪人以釋褐授承事郎歴檢詳終朝請郎直顯謨閣
  郭中行字聖與𠉀官人終從政郎
  陳曦字景初懐安人終海豐尉
  李友直字端叔𠉀官人終知建安縣
  張觷字柔直懐安人建炎初以建㓂葉濃叛守南劒有勞召為國子監丞遷樞密院編修紹興初知興化以范汝為反改知南劒就除本路運判賊平召為考功郎遷左司以楊么雷徳進等反出知岳州鼎州直龍圖閣知䖍州卒贈秘閣修撰後南劒民為立廟乞奏入祀典詔賜號英顯公
  鄭昻穆之孫字尚明崇寧元年舉首為詳定九域志所纂修乞致仕轉承事郎陳遇復之子字亨仲長溪人紹興初以犯太上嫌名更今名終宣教郎湖南提舉司榦官徐登字彦升閩縣人終知縣
  劉正偁之孫字道純終朝請大夫
  柯宗孟字伯醇永福人終通判廣州
  曾屐履之弟字夢登終宣教郎
  林慶老字昌孺古田人政和四年貢首唱名上顧曰少年臣子何以老稱因御筆塗老
  字終迪功郎

  陳亨道亨衢之弟字彦通終朝奉郎通判建州
  陳熊字毅然羅源人終奉議郎劍浦丞
  潘宗孟字飬浩懐安人終建州教授
  吳天駟字君任永福人終宣教郎
  林深字叔厚閩縣人
  鄭載文字煥之福清人終南城丞
  陳積中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子字彦載歴監察御史終
  梁汝霖字允濟後改名岩老永福人終朝議大夫闕秘闕知泉州
  陳傑字仲才羅源人終承事郎通判真州
  陳洪字秀頴𠉀官人終通直郎
  葉庭芬字天茂閩縣人終迪功郎國子錄
  陳丕顯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休福清人終通直郎興化軍教授
  林冲字子和閩清人終奉議郎
  特奏名
  林瑄
  王樸
  王宋臣
  吴黙之杲卿之子
  柯亨道
  林侃
  張希參
  張洵武
  劉約
  張挺
  王旌
  薛遘
  林康臣
  劉愈
  葉中
  林確
  葉龔
  陳公才
  陳涇
  余思忠
  林括
  林勰
  陳之逺
  唐循道
  林代工
  許君用
  陳景先
  鄭邦倫
  六年丙申釋褐
  胡震字東伯閩縣人終蔡州教授
  王元鼎字大受連江人知建州移本路提刑終朝請大夫
  醫學釋褐
  吳宗大
  七年丁酉釋褐
  林頴字褒然連江人終文林郎知松溪縣
  八年戊戌王昇榜
  黄大知字守愚
  夏之邵臻之子字潜夫終闕
  黄祖堯豫之子字宗道福清人終楚州刑曹
  張大卞字憲仲福清人終承議郎知漳浦縣
  陳温卿字天和𠉀官人終從政郎
  柯若褆棐之子字安上終朝奉郎諸王宫大小學教授
  黄紳字存道𠉀官人終宣義郎
  夏之文臻之子之邵之弟字䝉夫歴太常博士提舉浙西常平都官户部吏部郎中江
  西提刑終朝請郎

  施禹功字彦成懐安人終從政郎興化令
  丘逹字學仲長溪人
  梁宗範字世則永福人終朝請郎通判信州
  鄭鬲南之弟字才仲上舍釋褐歴二部郎官廣東⿰氵曺 -- 漕知建州終朝請大夫
  劉侯亞綬之姪字彦亦終朝請郎
  余伯逵字周臣閩縣人
  林實字彦輝閩縣人
  周開迪字聖傳古田人
  葉大任字莘老終朝議大夫
  劉滂字啇霖閩清人
  梁國賔字景賢閩縣人終朝散郎
  陳允功字仲斌福清人
  林永字仲思𠉀官人
  鄭彦敏宇俊徳終從政郎
  黄琳字元振
  湛亨字彦嘉終太學正
  黄𫝊康字夢得閩縣人
  陳向字民瞻𠉀官人
  髙預字覺先懐安人終宣教郎泉州教授
  葉庭傑字彦英閩縣人
  林聰字嘉謀福清人終朝奉郎
  林求字得益𠉀官人
  陳杲字亨明𠉀官人
  特奏名
  柯梁元祐五年解首
  徐明
  湛仔
  林端
  葉寛
  陳受
  王志道
  林先民
  陳暹
  王世輔
  王時發
  王戒
  方志道
  游天與
  武學
  林汝弼
  黄定國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八
  宋 梁克家 撰
  人物類三
  科名
  本朝宣和元年紹興二十四年
  宣和元年己亥釋褐
  張元禮字安上閩縣人提舉本路常平終朝請大夫
  二年庚子釋褐
  陳才輔洪之子字元佐元在十六名奉御筆陳才輔書義文意俱善陞作第二終文林
  郎建州節推

  曾榮字仁仲長邑人初授從事郎終承議郎
  李彌正撰之子彌大彌遜之弟字似表終朝奉大夫吏部郎中
  陸竑恂之子字公度終承議郎知龍溪縣
  吴舜鄰字元愷福清人終從政郎
  三年辛丑何渙榜
  陳祚字慶長羅源人終宣義郎
  黄光庭字庭烈古田人終迪功郎
  劉顓字公益懐安人終承事郎
  何彬森之弟字季文終文林郎
  陳最字季常長溪人終朝奉郎知興國軍
  鄭昌齡楫之子字夢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歴太常寺簿本路機冝終承議郎
  劉國鎮易簡之侄孫字文鼎終朝請郎
  周孝嗣字世延𠉀官人舉八行終興化軍知録
  葉南仲源之姪字晉明終朝奉郎知新州
  劉彦和靖之族孫字元豫
  陳賔字承之閩縣人終從政郎
  陳允文字昭徳閩縣人終從政郎
  林朝俊字闕求閩縣人終朝奉大夫知惠州
  鄭季夫邦倫之子字功叔終知蒲田縣
  林獻材字廷翰閩縣人終宣教郎
  鄭秀頴字光逺永福人終迪功郎
  崔發字懐吴懐安人終承議郎知甌寧縣
  陳翁榮之弟字仲人終朝散郎廣州通判
  林安行代工之子字彦由長樂人終從事郎晉江丞
  彭文嗣元逹之侄孫字仲懐安人終迪功郎
  王宁賔之弟字元瞻終宣教郎衛尉寺丞
  陳定國誥之孫字維翰閩縣人終朝散大夫知連州恵州
  吳昭字彦融古田人政和八年貢首終朝奉郎通判歸州
  陳亞卿字次仲閩縣人終朝請郎通判汀州
  盧榕楚之兄字叔材為從政郎衡州安仁令建炎初賊曹成犯安仁躬率民兵轉戰以没
  贈宣教郎特官其子

  李茂則師向之子字叔憲終迪功郎
  楊彦字邦傑𠉀官人終迪功郎
  王普賔之子字伯照歴太常少卿工部侍郎終中奉大夫贈敷文閣待制
  特奏名
  王粹
  劉照
  王覯
  王時
  陳岳
  劉時升
  林繼曉瑄之子
  陳彦啟
  卓囘
  黄南老
  潘敏修
  曾表正
  林彦明
  張章
  林稷
  林大東
  余獵
  六年甲辰沈晦榜以貢士人衆特添省額一百人賜御製詩
  黄匪躬字昌朝閩縣人終朝請大夫知建昌軍年八十九
  吴元美字仲實永福人宣和二年貢首五年國子監元紹興中歴太常寺簿出為本路
  機冝以忤時相貶容州卒後五年楊椿洪遵等為言於朝特㫖官其子

  朱作敏中之孫字岩起終儒林郎
  劉衡偁之侄字仲鈞終迪功郎
  劉詧字昭逺長溪人終通判漳州
  陳卓然字昭叔𠉀官人終文林郎
  李邦光坦然之元孫字明甫終朝散郎太常寺簿
  洪元英浩之侄字仲傑終朝散郎
  鄭文經字國賓𠉀官人終蕪湖尉
  劉知已字仲常𠉀官人終從政郎泉州録叅
  陸祐衍之孫事具府學先賢堂
  李冀字堯封古田人終宣教郎本路提刑司榦官
  朱倬庭佐之子字漢章歴國子監丞擢右正言侍御史遷御史中丞除參知政事拜右僕
  射終觀文殿學士贈太師永國公

  陳致一毅之從姪字貫通終朝請郎提舉廣東鹽茶
  江逵震之曾姪孫字上逹終迪功郎永新簿
  張安節字介夫懐安人
  黄祖舜祖堯之弟字繼道自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知潭州終資政殿學士通奉大夫林昇字彦明連江人終迪功郎興寧簿
  吴元衡元美之弟字季公終通直郎廣東運幹
  黄鮪字獻可懐安人終知龍溪縣
  連康時字良弼懐安人終朝奉郎
  林彦逹字叔通閩縣人終奉議郎通判永州
  葉顓大任之兄字端卿終迪功郎
  陳祖禮君章之孫字元範終朝散郎通判鄂州
  陳遷復之子遇之弟字安仲終修職郎劍浦縣丞
  林遵善字適可長樂人終迪功郎南劍州司法
  陳宗禮字夢昌長樂人終迪功郎
  李軫字徳載懐安人終承議郎
  特奏名
  林向勲之子京府助教
  朱庭資
  陳武仲
  黄廷俊
  劉俊民
  劉國鈞
  林大麟
  建炎二年戊申李易榜詔分省額於諸路令類試計臺時以建冦移於本州
  胡文炳震之再從弟字仲虎終文林郎甄寧丞 甲科
  謝邦彦字朝美長溪人終浙西提刑
  林安宅敷之侄字居仁歴檢正户部侍郎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終端明殿學士

  陳宗古字述之𠉀官人類省試中第一終朝奉郎
  楊幹字之才懐安人終朝奉郎通判韶州
  張嘉賓肩孟之從姪孫字朝美終朝奉郎通判宣州
  洪清臣字直侯長溪人終知邵武軍
  王玠字元珪閩縣人終興化軍司法
  鄭知剛字季和永福人終太府寺丞知嚴州
  陳逺復之子遇之弟字彦明終宣教郎知武寧縣
  胡文煒文炳之弟字徳華終政和簿
  陳文昌字夢發古田人歴宣教郎宜黄丞
  陳剛中祥道之侄字彦柔終江隂軍簽判
  陳南美字冠卿閩縣人終奉議郎陽山縣
  嚴褒字華仲閩縣人終朝請郎
  孫夢良大亷之子字宋𫝊終朝奉郎知平陽縣
  陳節字仲和終闕寧尉
  王聿元量之從弟字朝聘終奉議郎知光澤縣
  張登字明終永福人
  林茂字才美閩縣人終朝奉郎通判泉州
  陳顔公闕之從姪字聖闕終通直郎
  余教義
  特奏名
  卓顯天登仕郎
  劉元京闕 教闕  孫
  趙彦
  陳渙
  劉詡
  林字勲之子
  連希尹
  張知
  倪本材之子
  陳思
  江勃
  林大榮
  曾世昌經之子字良佐以舊太學生特與開州文學附特奏名第四等
  紹興二年壬子張九成榜是舉初復詩賦仍額試
  鄭公明祖闕之子字仲逺終宣教郎知新昌縣
  黄溥唐佐之子字時儒終泉州司户
  陳肅易則之姪孫字雍之終奉議郎 石城縣
  陸承休憲元之曾孫字慶中終汀州司户
  上官徽字洵美閩縣人終迪功郎南恩州司户
  潘飛英師孔之子字元傑終朝奉郎知肇慶府
  梁國林字徳俊閩縣人終興化軍通判
  李簡能皇臣之孫字從易歴監察御史浙西提刑終朝散郎直秘閣
  胡彦逹文炳之從弟字仲通終文林郎洪州司理
  陳若冲字徳用福清人終承議郎通判廣州
  陳叔嘉倬然之從弟字仲亨終承議郎
  黄廷瑞字舜軒閩縣人終朝散郎通判泉州
  林聿字徳修長樂人終奉議郎知瑞安縣
  吴忠孺字孝卿閩縣人終迪功郎
  黄世昌字繩斯永福人終闕
  劉安世下州文學
  特奏名
  洪元康京府助教
  劉發崇寧四年解貢
  王旁
  陳行中祥道之子
  陳適
  黄純
  姚祖虞
  陳嘉㑹
  陳端仁
  鄭良臣暈之孫
  髙選
  陳時仲
  程嘉徳
  五年乙夘汪應辰榜是年賜御書毎舉賜御書自此始
  任文薦字逺流閩縣人授監察御史出為江西提舉浙東提刑入為太常少卿出為浙
  西提刑本路都運副使終秘閣簽書知建寧府

  王觀國字建侯𠉀官人終從政郎知平陽縣
  陳從易公器之姪孫字和夫終從政郎處州教授
  謝鳳字子儀閩縣人終建昌軍教授
  曾質經之姪字徳明終泰州教授
  林聳字彦孜閩縣人文林郎終縣丞
  洪毅字㡬乍閩縣人終廸功郎
  周芹輔之四世孫字菁材終朝請郎宗正寺簿
  林上逹字逺夫福清人終建州司户
  薛召字夢亨閩縣人終朝散大夫知韶州
  陳宋霖字元雩長樂人歴國子博士終朝散郎提舉廣東常平
  劉凱滂之子宇角不終朝奉大夫湖北提刑
  劉藻偁之姪孫字昭信宣和五年解首終宣教郎祠部員外郎贈秘閣修撰李格芘之姪字文叔終文林郎知四㑹縣
  劉詮處約之從弟字宋衡福清人終廣州教授
  卓庻元規之子字㡬仲終迪功郎浦城尉
  王元量元時之從弟字大同終朝奉郎廣東經畧司機冝
  葛延年字少格閩清人終朝奉郎知恵州
  陳佐堯致一之從弟字朝弼終朝散郎通判廣州
  薛槐召之族字時歴授文林郎平海軍節度推官
  鄭必明祖徳之侄字南仲終知於潛縣
  黄究字先致𠉀官人終迪功郎
  曾旺字範填𠉀官人歴軍器少監吏部郎中知潮州廣東運判以直敷文閣知廣州終朝
  請大夫

  周偉字景長閩縣人終解主簿
  劉師亮兹顛之侄孫字希武終從政郎龍溪丞
  特奏名
  林長孺登仕郎
  陸文昌憲充之孫
  魏康太昂之侄
  陳瑞
  梵禹俞禹功之
  翁邦彦
  陳祖堯
  鄭甄
  吳閎
  陳凱
  林項
  蒲穀
  八年戊午黄公度榜是歳免殿試
  林孔彰肇之元孫字嘉言終南外宗學教授 甲科
  林寅字叔華閩縣人紹興四年解首終宣教郎知寧化縣
  髙澐若虚之子字伯逺終潮州教授
  黄毅字徳雋永福人終朝奉郎通判欽州
  陳長方侁之子字齊之終宣教郎江隂軍教授
  朱介卿字介夫閩縣人終教授
  黄瑜稹之曽孫字潤夫
  陳嘉猷字道美閩清人終迪功郎龍泉簿
  翁之章字士頴閩縣人終從政郎
  陳彌作字季若閩縣人歴福建兩浙運判提舉四川都大茶馬召為大理少卿除兵部
  侍郎遷吏部侍郎兼權尚書知潭州泉州終敷文閣直學士大中大夫

  彭公永元達之侄字景修終奉議郎
  陳休烈字昌闕懐安人終迪功郎
  周宜未偉之侄字充彦終從政郎本路帳管
  陳升卿字舜臣閩縣人終朝請郎通判泰州
  黄宋翰字元侯長樂人終通判封州
  黄瑀字徳藻閩縣人歴監察御史江東提刑終朝散郎
  特奏名
  周彦時
  劉侯圭侯亞之弟
  王元龜
  陳堯問
  朱峴
  張元老
  蕭宗顔
  業問
  范桂韶
  謝美中
  林元圭
  徐彬
  衛介石
  陳祺
  陳弼
  韓嶨㞯之兄
  李坦夫
  劉汴
  陳烜
  蕭稷臣
  孫雋夢良之兄
  丘遇
  陳時升
  王維
  陳安國
  李撝
  黄亢
  十二年壬戌陳誠之榜
  陳誠之字景明閩縣人歴秘書省正字祠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禮部侍郎知泉州召為
  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終端明殿學士

  李㮞芘之侄字承叔歴泉州通判知饒州衡州終朝奉大夫
  尚元鼎字次公𠉀官人終朝請郎通判
  林栗字寛夫福清人
  陳秉哲冝之子字體明閩縣人終通直郎
  陳鋭字頤仲閩縣人終宣義郎知金華縣
  劉師贄師亮之弟字景宣終迪功郎冝黄尉
  李椆㮞之弟字常季終文林郎漳州教授
  鄭景衡字潜尹閩縣人終袁州教授
  黄康國字必濟古田人終松溪簿
  黄公廙康國之子字恭臣
  鄭煒字榮季羅源人終順昌簿
  陳禾報之子字文秀閩縣人歴國子丞權倉部郎官提舉廣東市舶提刑江西運使湖北
  參議終朝請大夫

  林安國安宅之弟字邦翰終承議郎監建康府𣙜貨務
  陳千雲字大舉懐安人終迪功郎南劍州司理
  王祥字襲休福清人後歸莆田許氏改名公
  葉珒字君璧羅源人終循州教授
  張雲翼
  林玠字介玉福清人
  特奏名
  張元佐
  陳嘉績
  黄知新
  梁顯
  韓師孔
  徐鋭合之姪
  陳賓
  莊鳴道
  林日華
  林俊民
  陳南强公彦之侄
  陳時可
  湛嶢存之子
  陳琮
  林翊
  張尚智
  陳昭美
  髙灌
  林宋卿
  繆朝選
  十五年乙丑劉章榜是舉復經義通詩賦論䇿為三塲
  鄭丙字少融長樂人
  陳師尹字民瞻閩縣人紹興十四年該特奏名以係舊太學四人之數特與赴殿試終
  迪功郎

  潘冠英師孔之姪字仲舉
  黄希文字夢章長樂人終奉議郎湖南提刑司檢法
  何元達字顯夫懐安人宣和三年貢首終承事郎
  林仰豈之子字少瞻終朝奉郎
  李應隲之姪字慶和閩縣人終新州推官
  黄亞仲字㡬叟永福人終迪功郎
  陳溉𣏌之子字仲博終清湘簿
  陳師孔景先之子字寳道永福人終迪功郎
  特奏名
  黄元
  陳世材
  江洵直
  陳昭
  謝大亨
  陳蕃
  陳才弼洪之子
  陳向
  陳任侁之弟
  鄭球
  繆朝選
  林宏
  夏寅
  林偉
  陳修輔
  劉忱
  鄭霖
  陳彦寧
  張尚徳
  陳逹
  韓嵤㞯之兄
  劉詳
  黄枸
  黄邦佐
  黄甸
  黄級
  陳光表
  楊孝傑
  林公邁
  十八年戊辰王佐榜是嵗經義詩賦復分兩科
  劉季裴發之子字少度長溪人歴秘書丞監察御史起居郎兼太子佐庻子終朝散郎
  秘閣修撰

  王亮功字舜咨長溪人終文林郎漳州教授
  吳瓊字景玉閩縣人終宣教郎
  陳大方字少廣長樂人終髙州教授
  曾賁昌之子字子文
  蒲堯仁轂之姪字彦性
  陳經國字世顯懐安人終迪功郎
  陳伯山公器之姪孫字仁叔終從政郎上髙丞
  蒲堯章堯仁之兄字彦成終迪功郎
  葉翔鳳闕鳳之弟字子翔終朝奉郎通判黄州
  梁汝昌字大任永福人終迪功郎蕭田尉
  林次融字仲舉長樂人初應童子舉
  林錞字仲和連江人終迪功郎曲江尉
  王堯臣字唐弼長樂人終松溪簿
  劉公特温伯之姪字明甫終知龍溪縣
  陳思文字公煥長樂人終承議郎峽州簽判
  陳秀實秀頴之兄字光華終宣教郎知興國軍
  朱江字朝宗𠉀官人
  李升字上逹閩縣人終大冶尉
  王傑字才特永福人終宣義郎東莞丞
  劉煥偁之姪孫字章仲終文林郎
  余溥利賓之曽孫字仲𫝊𠉀官人終通直郎
  吳利見字舜達福清人終迪功郎梧州教授
  陳康嗣字起之羅源人終通直郎崇安丞
  周毅偉之姪字仁仲終奉議郎臨安府教授
  王萬修字子長長溪人
  洪澤字元滂懐安人紹興十五年解首終荆南府教授
  卓冠字聖倫古田人終迪功郎永康簿
  劉坦靖之族字道夫終迪功郎
  陳仲諤字謇叔閩縣人
  李全之字景純閩縣人終迪功郎
  特奏名
  林庭佑
  洪庸
  葉能報龔之子
  林祖文
  程嘉成
  梁守卓
  姚光亨
  陳察
  陳逹
  余璠
  唐宋臣
  楊贛
  武舉柯熙榜是歲新復武舉
  柯熙字嘉仲永福人省試亦中第一紹興二十六年初開府學除府學諭終成忠郎
  二十一年辛未趙逵榜
  葛元隲延年之族字朝瑞閩清人終宣教郎知晉江縣
  陳安卿字仲山𠉀官人終通直郎知信豐縣
  林自字夢錫閩清人
  林岊字徳隅𠉀官人
  林之奇字少頴𠉀官人召試為闕 遷校書郎以病除大宗正丞提舉本路市舶再任
  本路參議官終朝奉郎

  陳賓試之之弟字彦光終泉州教授
  蕭徳藻磐之姪字柬夫
  楊嘉績字懋之𠉀官人
  林桷字景安長溪人終迪功郎
  郭祚字元昌侯官人終迪功郎莆田簿
  陳夢良字子直閩縣人殿試犯廟諱學究出身終迪功郎
  林育岊之從兄字徳温終修職郎光澤丞
  林文勉字懋之閩縣人終從政郎瀧水令
  周頴士字洪仲古田人終迪功郎
  盧炎榕之從侄字當世終承奉郎知平陽縣
  陳元圭字徳瑩閩縣人終廣州司户
  王履初亮功之弟字晉之終旌徳簿
  陳行先察之弟字敏成羅源人終從政郎新興令
  陳鎬字仲升連江人終迪功郎監廣州東莞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林仲熊字闕仲永福人
  陳莊字闕 寧徳人終從政郎梅州教授
  馬千里字闕父長溪人終闕州教授
  林次齡次融之弟字仲喬初應童子舉
  周鼒字闕寧徳人
  嚴褎褒之弟字選仲終迪功郎
  劉師尹儼之孫字伯任歴度支員外郎終奉議郎提舉浙東常平
  邢炳然字文達閩縣人終循州教授
  李元禮字安卿福清人終承務郎知同安縣
  卓津字少清永福人終從政郎津陽令
  曾景奎汪之族字昭文閩縣人終迪功郎
  陸楠字國林𠉀官人終承議郎建康府糧料院
  張翮字闕卿寧徳人
  特奏名
  黄知逺
  黄特
  陳煜
  林奎文
  林㑹
  陳將
  林光亨
  黄龜
  王大猷
  林持道
  張倫
  吕翼
  柯端
  黄仲臣
  陳𤇍
  陳木漸
  陳俊乂
  陳從道
  武舉湯鷽榜
  鄭磁字仲濟閩縣人
  二十四年甲戌張孝祥榜
  陳驥雄之姪字十之長溪人
  黄中立字少度永福人終通判徳慶府以上甲科
  黄謙字牧仲𠉀官人
  楊曾字景參羅源人終迪功郎
  王萬章萬修之族兄字子逹
  林同仰之子字季野
  莊行成字徳全長溪人終迪功郎處州司户
  林文潜聰之姪字景昭終宣教郎知番陽縣
  程佐字右之懐安人終迪功郎惠州監塲
  林綸字繹甫閩縣人終迪功郎
  黄槐字公應羅源人終宣教郎廣東提舉司榦官
  陳剛中景參之孫字彦柔終迪功郎
  黄萇字楚材閩縣人終承議郎通判南安軍
  陳巘字伯山閩縣人終迪功郎平陽尉
  黄茂材字少譽連江人
  黄光宗彦之孫字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朋終南安簿
  黄惟則字定國羅源人
  郭文字賁父閩縣人終迪功郎賔州教授
  何士良字夢傳閩縣人終迪功郎
  趙載字厚之懐安人終宣教郎
  倪允字信仲羅源人終迪功郎廣州司户
  洪元芳浩之姪字徳廣
  王少愷亮功之叔字景元終奉議郎寧國府簽判
  李昂元禮之從弟字圭仲終奉議郎知長興縣
  王汝弼字朝佐長溪人
  潘必强字知柔閩縣人終龍岩丞
  蕭倬字子章閩縣人終文林郎湖南提舉司榦官
  陳摹思之之姪字宏逺紹興二十二年解首終從政郎本路主管帳司
  特奏名
  林賡
  張發
  李葵㮞椆之父
  鄭秀頴适之從姪
  施獻功禹功之弟
  連鋭
  魏文通
  謝成章
  彭公立公永之兄
  鄭郊
  黄允功
  王欽若
  陳僴
  林公嗣
  余襲慶
  胡元忠彦達之弟
  黄仲臣
  施權
  黄邦直
  梁端宇
  蕭宗說稷臣之子
  陳全美
  陳卓
  盧師孟
  吴良榦
  陳迥
  王詠
  陳和中用中之
  武舉鄭矼榜
  鄭矼磁之兄字信仲
  陳雷字伯震懐安人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九
  宋 梁克家 撰
  人物類四
  科名
  本朝紹興二十七年乾道五年
  紹興二十七年丁酉王十朋榜
  江文叔洵直之子字清之
  黄輔之字成徳永福人
  陸琰愷之孫字倫琬終宣教郎知南昌縣
  何若士貴之弟字知白終汀州教授
  陳峴誠之之子字改仁
  周邦弼字直卿羅源人終從政郎容州教授
  朱英字秀實福清人終南雄州教授
  吳三傑字季輔懐安人
  張春字景陽永福人終迪功郎潮州司户
  陳元禮字欽季長溪人終肇慶府教授
  張廣字行儉永福人
  蔣康國字彦禮古田人終從政郎饒州司法
  陳確字徳固閩縣人終承議郎知長沙縣
  邵徳一字長卿閩縣人
  陳昭嗣字子晉𠉀官人
  陳端友字士㑹長樂人終鄂州司户
  林宋顯字孝揚𠉀官人終宣義郎江西安撫司機冝
  黄啟宗匪躬之子字肇之
  陳許國肅之侄字忠卿終承議郎江東撫幹
  陳餘慶顔之孫字昭善省試第三人終從政郎泉州教授
  張柟字元幹福清人終太學録
  林介昌言之子字㡬叟
  林秀字元實懐安人終宣教郎
  黄掄槐之弟字公擇
  吳丙成字徳瑞羅源人終從政郎馬平令
  陳阜字夢應閩縣人終宣教郎宜州教授
  詹元鼎字實夫閩縣人終從事郎秀州教授
  王宗已亮功之族字子由
  陳駿雄之侄孫字敏之
  周直亮字全翁長溪人終邵武軍知錄
  鄭昞字學明閩縣人歴樞密院編修官知南恩州京西運判終承議𭅺
  鄭之奇甸之三從姪字律然
  卓慶集長溪人紹興七年解首終迪功郎
  黄崇字元闕侯官人終温州教授
  黄文度字萬頃永福人試中教官
  陳芷字伯彦閩縣人
  特奏名
  李三英第一人終衡州教授
  崔宗佐
  陳琦
  王㮚
  郭南金
  鄭光朝
  張師旦
  陸雋卿
  鄭東卿穆之曾姪孫昻之侄字少梅明易學終温州永嘉簿
  莫朋
  陳起説
  林浹
  陳黄中
  魏康國
  楊大猷
  陳詡
  林師孔
  盧璨
  吴漢臣
  潘徳裕
  陳𤇍
  陳車
  衛康承
  武舉趙應熊榜
  吳茹字汝弼長溪人
  鄭易字簡之閩縣人
  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是舉經義詩賦兼行
  馮田字宗易閩縣人歴府學諭秘書省正字終知瓊州
  鄭永年汝石之孫宇夀卿
  陳善祚之從弟字子兼終太學錄
  林湜周之姪字正甫
  楊興宗惇禮之孫字似之
  髙曇字子雲長溪人以上甲科
  陳嶠巘之弟字次山終迪功郎漳州司户
  王成字誠之長溪人
  林仁夀字元齡𠉀官人
  陳唐佑字佑之懐安人終寧國府教授
  余宗字伯宗閩縣人終從政郎建寧府教授
  徐夀字體仁閩縣人
  林譽琪之曾孫字茂實終建昌軍教授
  林良字世美長溪人
  繆夢弼字岩起長溪人
  王明弼字共臣懐安人終知龍南縣
  黄橒槐之弟掄之兄字公材
  陳伯震肅之子字景敷試中教官終授宣教郎邵州教授
  姚俊之字克明侯官人終分冝尉
  鄭鍔甸之再從姪字剛中
  黄果瑀之子字升卿終宣教郎
  陳謐字静之寧徳人
  陳公紹字興宗
  周擢偉之子字芳彦
  阮先字夢得寧徳人
  朱用亨稷臣之曾孫字闕公
  陳元應字景陽寧徳人終迪功郎
  陳明章字煥然閩清人
  髙衡夫字正叔福清人
  解梓字少良𠉀官人
  商份字元質福清人
  張竑字大明懐安人終承務郎
  特奏名
  梁大任國寳之侄
  陳制中
  薛鎬
  陳文翁
  羅煇
  李岡
  楊遵
  陳坦然
  崔時亨
  周召
  楊俠
  杜恭先
  李武子
  武舉樊仁逺榜
  樊仁逺仁達之弟後再登進士
  徐鍈字器之長樂人
  陳煜字叔英長溪人
  林起莘字之任福清人
  陳正已字敦仁
  林嘉謀起莘之兄字仲猷
  張發字伯和永福人
  楊璵字國佐長溪人
  三十二年壬午登極恩上舍釋褐
  陳義字剛伯長溪人
  陳簡字士亷福清人終主管架閣
  隆興元年癸未木待問榜是舉經義詩賦復分兩科仍免殿試
  黄治充之姪字徳潤第二
  何萬總之曾姪孫字一之
  陳申字景伯羅源人以上甲科
  吴拱辰字望之永福人終迪功郎崑山尉
  商侑份之弟字元佐
  陳宋鼐宗古之姪字元用
  楊翼之字獻臣閩縣人再試中終教授
  陳敦修果之孫字伯厚紹興二十六解首
  劉更生字炎弼長溪人
  樊仁逺前武舉第一人字少從
  陳渥字叔陽長溪人終迪功郎
  林師莘同之弟字子野
  莫子震朋之從姪字震卿侯官人
  黄子張字調叔長溪人
  字子雲長溪人
  王瀛字士登長溪人終饒州教授
  張可速字伯永福清人
  林淳湜之兄字質甫終朝陽尉
  程澤字仲逺𠉀官人終迪功郎
  韓必大字萬卿長溪人
  姚瀛字子山長溪人
  林桷仲堪之孫字子長
  黄缶冲逺之從弟字子大
  李顒年字世舉羅源人終迪功郎
  吴㑹字致堯永福人終從政郎玉山丞
  林虎國之子字伯威終宣教郎知保昌縣
  王褎字子冲懐安人
  俞直方字行父寧徳人
  王唐朝俊之侄字宗堯終從政郎
  陳夢齡字彭年長樂人終從事郎南外宗教
  張淵字叔潜永福人
  柴子春字震叔𠉀官人
  林頴秀字實之懐安人再試中教官
  陳文卿字功祖長溪人終迪功郎
  李煥字觀復長溪人終廸功郎平陽尉
  余席珍字待聘羅源人
  鄭嗣誠楫之姪字明叔
  黄惟孝字公友閩縣人終興國軍教授
  楊秀實字茂材羅源人
  陳徳明字光宗寧徳人
  卓迪庻之姪字郭義終迪功郎吉州贍軍酒庫
  林炳然機之侄字䝉甫終從政郎
  鄭瑞知剛之侄字景符
  王仁字俊夫福安人終迪功郎
  丁尚友字友善長溪人
  劉已立字宋昂閩清人終迪功郎
  陳言應元應之兄字景孚
  林光祖字忱叔長溪人
  鄭椿年永年之兄字春卿
  特奏名
  鄭文融
  周興亮
  林光大
  王嗣宗
  連斗文
  林芘
  倪公佐
  陳堯佐
  林迪
  林問禮
  黄度植之孫
  陳向
  陳嘉運
  卓詠
  楊逌
  劉侯度
  耿憲
  詹羽
  陳九齡
  李文髦
  黄髤
  蕭宗旦稷臣之子
  陳譽
  彭公袤元逹之子
  陳公衡
  黄珪瑜之兄
  武舉孫顯祖榜
  阮瑀字季野長溪人
  林堯臣字安民福清人終閣門舍人
  陳萬字得一福清人終縣尉
  黄確字少明閩縣人
  連驤字徳稱寧徳人
  陳閲字秀卿懐安人
  蕭確字俊卿閩縣人
  陳贊字子襄長溪人
  黄庚字子西福清人
  姚筠俊之之從弟字大節
  林輔世字成才福清人
  鄭覺造之姪孫字民先閩縣人終提舉邕州永平寨
  乾道二年丙戌蕭國梁榜
  蕭國梁字挺之永福人歴著作郎太子侍講兼禮部郎中終朝奉郎廣東運判趙煜字景明閩縣人殿試第三名
  陳孔光字徳溥長樂人
  彭演公永之子字子山
  周文擢直亮之姪字升伯 以上甲科
  張翰翮之兄字雲卿
  王推宗巳之從弟字伯準
  陳説字彦安閩縣人終從政郎崇安丞
  蕭必豫盤之姪孫字伯謙
  劉潮彦適之姪孫字伯時
  陳僖國林之從侄字武仲終温州司户
  余偁利賓之曾孫字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楊冲榦之姪字飛卿歴國子録終宣教郎寧國府簽判
  張可宗可逮之弟字因叔
  何珪字公瑞羅源人
  吳景辰拱辰之從兄字應之
  陳少英字仲明連江人終蕭山尉
  許仲客字必達閩縣人
  曾植字元榦閩縣人
  林嶽字山甫𠉀官人終縣令
  張𣋌裔之侄字去華閩縣人
  李宗甫字崧老文定公之後今為𠉀官人終朝奉郎幹辦行在諸司糧料院王静唐之姪字子仁終縣令
  田質字文伯𠉀官人
  章次郇字弼之福清人
  楊梅卿彦之姪孫字子和再試中教官
  朱大寳字元龜長溪人
  陳以字用亨長樂人
  陳所得字子有長溪人
  連逢辰字叔達閩縣人
  江司直字惟清永福人終宣教郎知萍鄉縣
  周掄偉之子擢之兄字聖擇終東陽尉
  鄭煥字文伯福清人
  陳朝老字元舉長溪人
  陳祐字子仁閩縣人
  黄孔光字晦叔閩縣人
  林資深字居安福清人
  南朝英字進之閩縣人
  黄朋舉字無黨福清人
  陳滂字宋霖
  劉去病字泰夫長溪人
  米煥字尋䝉永福人
  陳徳銘字盤叔𠉀官人
  梁京字京夫永福人
  李橺康之孫字伯廣
  黄公槐字仲炎永福人終迪功郎
  鄭棠字公逺福清人終迪功郎
  張叔振字振之長溪人
  鄭頴字仲實寧徳人
  池覆字叔大閩清人終迪功郎保昌尉
  張少英字叔俊閩縣人
  楊謙之興宗之姪字叔厚終迪功郎
  郭夢濟字邦傑終迪功郎
  王浩唐之侄字飬真終迪功郎
  林米字伯玉長樂人
  劉確字元覃長溪人
  鄭獲字必先福清人終迪功郎麗水簿
  鄭湜禹之子字溥之
  林中字執中福清人
  劉岳字鎮甫閩清人
  黄士宏字時用閩清人
  特奏名
  李傑永福人紹興二十年解首作李顔名
  林炳然
  張丕憲
  吴筠
  張維宋
  陳彌
  楊搏丞之弟
  陳芘
  洪春卿元康之姪
  張世昌
  張申卿
  蕭祐之
  林碩
  黄宋翰
  黄鼐
  侯邁
  武舉蔡必勝榜
  林桂字景詵𠉀官人
  陳䇿字子欽𠉀官人
  薛偉字豐之長溪人
  劉師古字子述𠉀官人
  蕭綬字子若閩縣人
  劉驤已立之子字伯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陳仲堅字秀實閩縣人
  林槩字元公長樂人終欽州沿海巡檢
  陳表臣字正角永福人
  黄如文字元振長樂人
  熊飛字雲翼閩縣人
  施夢樞字宋卿長溪人
  趙宋昌字奕之永福人
  鄭恭字子安福清人終恵州巡檢
  李國輔字必强閩縣人終沅州巡檢
  林偉字伯英𠉀官人
  四年戊子太學兩優釋褐
  黄倫字尋卿閩縣人渡江以来釋褐自此始授左承務郎大學録
  五年己丑鄭僑榜
  洪𣏌浩之姪孫字季實終從政郎建寧府教授
  黄景説功之姪字岩老
  杜申字景崧永福人乾道四年解首
  陳樞才南羡之姪孫字元卿乾道元年解首
  馬□字公寳𠉀官人
  莫子春子震之兄字春卿
  張觀字達之長溪人
  盧南金字聲伯閩縣人終中奉大夫知欽州
  岳牧字朝咨𠉀官人
  楊應嘉績之從姪字定夫
  黄師尹龜年之姪孫字瞻叔
  王深仁字元之閩縣人
  陳嘉運字景炎𠉀官人終南恩州教授
  繆仲虎夢弼之姪字用之
  洪格杞之從兄字伯正終承務郎知瑞金縣
  髙融曇之從侄字光仲
  陳震之字長大福清人
  李宗允國輔之族姪字興摧
  林可行字用之閩縣人
  陳茂英字季實長樂人
  髙南夀澐之姪
  陳涇字景清閩縣人
  陳孝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字純仲閩縣人
  鄭舜卿邦彦之孫字虞任
  林棣仲堪之孫字子華
  張伯宗字應叔𠉀官人
  李宗元宗允之弟字與善
  林叔秀頴秀之弟字文之
  林廷瑞字端甫
  林萬字瞻卿福清人
  鄭鈞字平國長溪人
  林褎字秀實懐安人
  黄揆字端甫永福人
  陳堯佐字元翁閩縣人上舍魁殿試犯廟諱學究出身後再登科
  林汝能同之從弟字季簡終東嘉簿
  林之懿之奇之從弟字少淵終化州教授
  王基字履之𠉀官人
  徐長卿鍈之父字元公終迪功郎英州教授
  林昂字敷卿連江人
  余宋興字輔之
  黄楫字汝濟長溪人
  陳山甫字次仲𠉀官人
  陳駿字敏仲羅源人
  特奏名
  盧大猷
  黄作羣之姪
  陳擢
  陳光宣
  陳夏卿
  陳夢兆字元吉長樂人紹興十七年解首
  陳襲
  林光
  方襄時可之侄
  張夢祐
  武舉趙鼐榜
  葉良臣字君翕閩縣人
  黄越字子授寧徳人終邵陽尉
  許祖道字伯廣懐安人
  潘元震字子春福清人後進士登科
  魏有聲字谹甫閩縣人
  林襲字子述連江人
  陳謀表臣之從弟字深甫終石門尉
  張時用字庭實閩縣人
  林几字汝玉閩縣人
  陳昭徳字士紘閩縣人終縣尉
  黄夢攸字伯茍長溪人
  陳端臣表臣之弟字莊文
  林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字季卿福清人
  鄭應衡之姪字剛冲












  淳熙三山志巻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淳熙三山志巻三十
  宋 梁克家 撰
  人物類五
  科名
  本朝乾道八年淳熙八年
  乾道八年壬辰黄定榜
  黄定字泰之永福人
  俞言字昌老懐安人
  李泳葵之孫字深卿以上甲科
  楊繼祖興宗之族字光景
  黄旦字昇叔長樂人
  邵觀字明卿閩縣人
  趙焯煜之兄字景昭
  陳晃國字子華長溪人
  邵景之字季山古田人
  張時舉字文實閩縣人
  林致字覺之閩縣人
  陳鼎才樞才之兄字卿終鼎州闕
  鄭少魏字良臣長溪人
  陳公亮字欽甫長樂人
  張煥然維宋之子字孟文
  陳炳禾之子字冝之終朝請郎提轄文思院乃擢自户部侍郎除顯謨閣待制出帥鄉邦
  

  蕭説國梁之從兄字巖起
  梁甫大任之子字仲將終保昌丞
  陳百昌致一之子字汝京
  陳億才輔之孫字億年終鄂州司法
  髙安世字景長
  洪叔莊元芳之弟字端卿
  謝時舉字子野長溪人
  翁韶字伯紹長樂人
  蕭誠意字正甫閩清人
  葉明之字伯晦懐安人
  黄岳師尹之弟字魯瞻
  陳嗣明字子文閩縣人
  陳百揆致一之子百昌之兄字汝宅
  林行可安宅之族姪字可叔
  劉邵字徳翁長溪人
  髙介卿安世之父字元節終迪功郎
  鄭晞璹字介之𠉀官人
  陳繹字景如長溪人
  黄方開字必先永福人
  陳桂字豈詵長樂人
  劉文禮師亮之子字季誠終同進士出身
  李歲字景清𠉀官人
  陳仲禮才輔之子字和叔
  秦膺剛字和仲寧徳人
  林煇字煥然閩縣人
  游士衡字宋衡福清人
  鄭遹修之孫字聲之
  潘元震乾道五年中武舉
  特奏名
  朱箕夀
  王藻
  韓待聘
  周師尹
  倪珪
  葛少㣲
  余思聰
  鄭揆之
  陳敦厚
  黄景梁
  林槩
  葉元鳳
  劉師衡師亮之族弟
  林從
  黄中行
  楊維則
  陳馨
  王之鐸
  林頴中
  李巖起
  陳鐸
  孫邵
  林奉先
  曽丕烈黙之孫
  陳介
  樊文懋繹之姪
  葉望之
  髙煥章
  郭夢俊夢濟之弟
  李倫歳之叔
  曾首賁之從兄
  曾元夫質之侄
  王伸之
  王時中
  陳恭
  武舉林宗臣榜
  黄章字元吉長溪人終權知萬安軍
  楊文志字思武長溪人
  何説字悦道閩縣人
  許國字宋卿懐安人
  鄭霆字希聲連江人
  王三俊字周士閩縣人
  許宗道祖道之兄字伯陽
  黄玠字介玉永福人
  吴子儀字伯䕫閩縣人終承信郎
  髙石字趙臣福清人
  張湊字㑹卿閩縣人
  章次郭字似之閩縣人
  淳熙元年甲午太學兩優釋褐
  鄭鑑南卿之孫字自明自興太學始再見釋褐授左承務郎國子正召試除校書郎遷著
  作佐郎兼史院官太子侍講除著作郎權郎官終宣教郎知台州

  二年乙未詹騤榜淳熙元年詔將來殿試𠉀唱名了别擇日御親按試上二甲人射藝其的中絶者臨時取㫖時劉商衡射六箭一貼一的三垜係第一名依賞格循修職郎
  朱士挺字冠卿閩縣人
  江立叔洵直之子文叔之弟字權卿 以上甲科
  陳孔碩字膚仲𠉀官人
  陳萬字亮功長樂人
  吴桂字子芳福清人
  許誠字子成長溪人
  潘必勝字孟武長樂人
  謝逵字景安長溪人
  王得遇字時卿羅源人省試第二名
  程翼字子進長溪人終迪功郎郴州教授
  楊敏中應之從叔字俊之
  彭崧文嗣之姪字伯岳
  陳少臯字舜卿福清人
  林頴字叔喜福清人
  翁頤字正之閩縣人
  吴節字直卿長樂人
  陳昇景三之曾孫字士平
  劉公予正之孫字君鍚
  楊掀字潜叔福清人終迪功郎和州教授
  劉烈字挺之長溪人
  關文通韶之曾姪孫字叔介
  陳接字景先長溪人
  陸伯正雋卿之子字景端
  劉商衡靖之族字紹美
  范文夀字元龜𠉀官人
  姚宗虞字晉叔福清人
  林涇楫字子載長溪人
  栁東字春卿閩縣人
  余伯寛偁之從姪字景仁
  陳宗召字景南福清人
  彭渙公永之子演之兄字子舟
  陳次公叔嘉之子字子容
  王廓唐之弟字彦容
  李中字叔初長樂人
  張斗南字唐英羅源人
  王軺字公佐閩縣人
  陳樞佐堯之姪字周之
  林立之安上之姪字闕立
  林夙几之兄字子特閩縣人
  葉楠儀鳳之姪孫字叔特
  王子陽字茂之長溪人
  倪民獻字翼周
  鄭應辰字伯時侯官人
  王萬全萬修之從弟字子辨
  葛騑字伯逺長溪人
  楊夢惠丞之子字彦仁
  陳聰字士逹福清人
  髙邁融之族弟字徳逺
  林文仲公選之孫字次章
  鄭肇之祖徳之孫字子仁
  張叔向字子政長樂人
  解渙梓之姪字述之
  童子舉
  何致逺羅源人特賜將仕郎
  特奏名
  林時中
  劉昇
  梁大臨國寳之子
  林牧
  周光宗
  姚知黙
  黄芹
  謝章
  李逌
  林祥
  陳復之
  陳津
  張偉
  張普
  林舜舉
  陳正中
  楊强
  陳孔鑄
  黄斗南
  黄𠂻
  韓頴
  黄光度
  張甲元
  武舉蔣介榜
  張鵬甲元之弟字博卿
  李國勲國輔之弟字必大
  林應趾希之姪孫字麟之
  鄭震霆之叔字景東
  林叔起字儀父福清人
  邵應辰字觀光閩縣人
  劉興宗字闕昂長樂人
  王節字景大長溪人
  林漢輔字公佐閩縣人終襄陽府三縣巡檢
  蕭必勝
  許鳳字季翔長樂人
  張時修時用之弟字及之
  黄裳字元吉寧徳人
  黄鳳字士中閩縣人
  四年丁酉車駕幸太學上舍釋褐
  楊範翼之之從兄字天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
  陳允升字晉卿閩縣人
  太學兩優釋褐
  黄唐字信厚閩清人授承務郎太學
  淳熙五年戊戌姚頴榜
  姚祖賡瀛之弟字子復
  陳公顯祚之孫字叔晦以上甲科
  湛循嶢之孫字復之
  鄭應申适之族字景崧閩縣人
  楊楫興宗之從弟字通老
  王宗浩宗已之從弟字元直
  方疇時可之族字仲和
  潘鳳字儀仲羅源人
  卓杰字梁父長樂人
  卓珣字士直長樂人
  鄧林字楚材福清人
  潘麟鳳之兄字信仲
  梁大亮國寳之子字明叟
  陳自强僴之姪字勉之
  陳宋輔字公弼寧徳人
  柯才聳字雅才永福人終迪功郎徳化簿
  陳絢思文之姪孫字寳卿
  曾春字子仁懐安人
  陳子擇字庸甫連江人
  劉岳季裴之子字公輔
  陳明作字用晦永福人
  余及字企和羅源人
  陳介卿字通叟閩縣人
  張若霖字佐之
  李鼎字文瑞長樂人
  彭夢賜字徳寛
  柯甲字徳初
  謝鼎字新伯永福人
  陳覺先字次公
  張暠字東卿
  孫晞甫字周翰閩縣人
  陳丰字道卿
  黄泰字茹之𠉀官人
  張古心字惟中長溪人
  鄭鑄字陶叔福清人
  朱木字仁叔福清人
  劉允成字允□長樂人
  吴竽字允成
  鄭禧字天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羅源人
  陳椿年字元老
  林劉舉同之姪字漢士
  薛七頴字子淳長溪人
  林采大聲之孫字質夫
  陳石字潤甫閩縣人
  陳震字魏卿福清人
  黄序惟則之子字子申
  陳用之誥之孫字景亨
  鄭瓚鍔之弟字黄中
  蕭國馨國梁之從弟字隠之
  任煜字仲章福清人
  蕭國均國馨之兄字秉之
  陳綱字文紀𠉀官人
  特奏名
  黄元質
  林誼
  陳敏修敦修之弟
  崔俊
  馮異
  李次膺
  鄭千成
  黄樞
  王經仲
  陳唐佐唐佑之兄
  繆守愚
  方與權
  髙嶽
  王夢有
  周亨升
  李莘起
  繆鞏
  陳宗亮
  介卿
  鄭謩俠之曾孫
  卓薿元龜之孫
  葉之盛
  陳賓
  陸玠震之子
  卓汝顯
  楊宗旦
  黄公輔
  陳自得自强之兄
  林永叔
  陳亨甫
  陳安仁嘉祐六年傳之孫
  武舉陳説榜
  陳説字和中閩縣人
  程汝翼字子獻連江人第二名
  倪震字子彰閩縣人
  陳應字定夫寧徳人
  楊明輝字清叔閩縣人
  黄賾字子深永福人
  林軾字和伯福清人
  鄒次鳯字仲師長樂人
  姚浩俊之之子
  陳英准字景平長樂人終江西安撫司准備將領
  鄭子遇字宋弼閩縣人
  許士口字格夫矢福清人
  黄勣字定功寧徳人
  陳勣字徳彰寧徳人
  鄭炎字遇之弟□宋卿
  許必克字汝能福清人
  淳熙七年庚子
  童子舉先一歲指揮自今童子舉並要年十歲以下通誦六經及語孟全文方許赴試林公洽長樂人以四歲全通九經特授迪功郎
  何擢懐安人以九嵗全通九經特授迪功郎
  八年辛丑黄由榜
  朱鼎士挺之父字調父
  林谷字聲之永福人以上甲科
  孫格字正甫閩縣人
  林焞字炳叔寧徳人
  陳天冝字祐之
  張紹字諤甫長樂人
  王瑜字器之閩縣人
  陳岡字伯岳古田人
  楊武字有文長溪人
  朱淵字似宇
  潘士表字伯仁𠉀官人
  王泰之字伯宇永福人
  俞南仲字山甫福清人
  蔣斌字文叔𠉀官人
  王宗度字叔霞閩縣人
  潘涓字普之
  謝牧字謙之長溪人
  陳士表字表之閩縣人
  楊是甫字徳師長溪人
  王椿字春卿𠉀官人
  洪紱元夀之姪孫字恭叔
  林偁字子實福清人
  王知章字雲叔長溪人
  周震冝老之孫字永叔
  陳樸字羲叟𠉀官人
  歐賡字少皋閩縣人
  黄左之字繼周閩縣人
  曾𣋌質之子字晦仲
  陳焯字景陽𠉀官人
  陳堯佐乾道五年學究出身再試
  吴畋字力本永福人
  陳永叔字修父閩縣人
  王宗𫝊字景孟寧徳人
  黄槿度之子字子周
  洪公㢲浩之姪孫字伯權
  黄桷槿之姪字景成閩縣人
  陳珪字叔清懐安人
  李賁字夢實懐安人
  蕭軫字方叔永福人
  何庇萬之族姪字叔信閩縣人
  曾鉌丕烈之子字聞人𠉀官人
  池申字崧卿𠉀官人
  方寀時可之姪孫字同甫
  洪鑄元夀之姪孫字成文
  陳修億之弟字修年
  陳宗訓仲諤之弟字彛叙
  李公升泳之從侄字士臣
  張紱字文代長樂人
  葛有興字可大閩清人紹興三十年解首
  林觀國字邦光懐安人
  陳可行字允功長樂人
  特奏名
  陳縝第一人字徳容羅源人
  林定國
  何升之
  連楹
  黄開
  林恵輔
  張驥
  髙夢卿
  陳葵
  黄琯度之子瑾之兄
  黄延世光宗之子
  何孟文
  甘霂
  商俊份之弟侑之兄
  黄時中
  王士亷
  武舉江伯虎榜
  江伯虎字君用永福人名南强唱名日御筆改今名
  黄萬石字萬卿長樂人
  吴斌字公瑞閩縣人
  蔣夢震斌之從弟字震卿
  李興時字叔起寧徳人
  施子禮字子禮懐安人
  姚况字子發長溪人
  林浩字叔大福清人
  陳纘字侣公長樂人
  盧南仲南金之弟字祥仲
  林萬全字允成永福人
  周肇字元禮長溪人
  姚廓字開之長溪人
  吴堯仁字彦性閩縣人
  李叔淮字伯海閩縣人
  淳熙十一年甲辰衛涇榜
  林瑑遹之孫字景良福清人
  王益祥字謙叔長樂人以上甲科
  陳纘覺先之從弟字嗣公長樂人前武舉登第
  吕啟宗字景初閩縣人
  周峻字瞻叔寧徳人
  髙首卿字景端閩縣人
  楊冝中字行可𠉀官人
  李櫜字時中連江人
  陳綰纘之從兄字晉卿長樂人
  黄善字子韶
  林士衡字商卿閩縣人
  潘子儀冠英之從姪字行父閩縣人
  陳畦字仲卿𠉀官人
  連虞鳯字應韶閩縣人
  鄒洙字宗魯長樂人
  陳子冲字致逺福清人
  陳潮字伯時寄居福州
  林昉字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閩縣人
  陳雄字淳甫長溪人
  黄奕字子山長溪人
  江伯虎字君用永福人前武舉第一人
  楊安字勉之𠉀官人
  陳舜申字宋謨連江人
  周時貴字良彦羅源人
  鄭域字中卿閩縣人
  黄移忠字孝可寧徳人
  葉景温字仲寳羅源人
  何士顯萬之姪字昇甫閩縣人
  鄭昌之昂之孫字伯耆𠉀官人
  余用之字行仲閩縣人
  鄭驤字舉之閩縣人
  林璟遹之孫字景宋福清人
  林文蔚字宗之懐安人
  髙        字興之閩縣人
  林𭹹遹之孫字景温福清人
  夏允中字彦執福清人
  曾愿汪之侄字謹之𠉀官人
  梁昞字景明閩縣人
  張起宗字起之永福人
  劉襲字仲新福清人
  薛夢能字于之福清人
  特奏名
  陳謙厚
  黄輿
  黄雲
  林可大
  林森
  許恵卿
  陳楠
  程萬
  林抃
  黄嵒
  陳浚宋霖之姪
  武舉林㟽榜
  林㟽字珙中福清人
  林可大字之逺閩縣人
  孫祖武字仲實𠉀官人
  陳商霖字汝作長溪人
  張泳之字叔潜懐安人
  林獲字誠身福清人
  鄭良佑字光輔𠉀官人
  王億字景文閩縣人
  劉方輔字輔之永福人
  賴嘉猷字汝弼閩縣人
  鄭顯大字夢應閩縣人
  黄東字叔魯連江人
  林之望字知章長樂人
  吴冲字一飛懐安人
  馬煥字著明𠉀官人
  施子美子禮之兄字子美懐安人
  黄公舉字保之𠉀官人
  林宋輔字佐叔閩縣人
  鄭搏字子萬寧徳人
  夏介字通甫長溪人
  連向字伯震懐安人
  淳熙十三年丙午太上皇帝慶夀恩上舎釋褐
  林彌明字晦之長樂人
  潘子直冠英之從姪字叔方閩縣人
  十四年丁未王容榜
  陳元字仁之𠉀官人殿試第二人
  林選聳之子字擇行閩縣人淳熙十三年解首 以上甲科
  陳徳豫字子順連江人
  陳元衡誘之子字莘夫閩縣人
  林執綱字維國閩縣人
  朱著倬之孫字性誠閩縣人
  陳公奉公顯之兄字叔璋羅源人
  林千字能之閩縣人
  柯垓字經父閩縣人
  鄭昭先字景紹閩縣人
  李庚字子西連江人
  張徳明字晦叔長溪人
  黄子善字元夫連江人
  黄宏斗南之子定之從弟字達之永福人
  陳誘公格之孫字循仲閩縣人
  陳方字與直閩縣人
  陳誠中字表之閩縣人
  林煒桷之子字謙之
  繆倬字昭子長溪人
  陳絯綰之兄字崧卿長樂人
  黄恂倫之子字叔信閩縣人
  黄致一字通甫長溪人
  陳億字曼卿閩縣人
  鄭徳美應申之從弟字景韶
  黄自誠字孚叟永福人
  陳宋烈字鼎卿長樂人
  鄭之悌字茂愷長溪人
  林㞯字仲忌長樂人
  方沂字伯春福清人
  沈康字直叟閩縣人
  林拱之字應中閩縣人
  陸彦敏藴之曽孫字誠之侯官人
  林翹然字端夫𠉀官人
  劉松奕之曾孫字公茂𠉀官人
  吴孝齡字仲房𠉀官人
  商佾份侑之弟字元節福清人
  謝伯常字彛叟閩縣人
  柯謙宗梁之曽孫字次恭閩縣子
  林時英字才甫長樂人
  方巖起疇之姪字伯瞻
  陳燾字仁甫閩縣人
  楊祖堯字述甫長溪人
  林琪字粹甫連江人
  陳甫中之弟字景山
  鄭肇字端父長溪人
  髙齡字徳一長溪人
  林伯誠自之子字性之
  林子發字藻之閩縣人
  吴申字柔直閩縣人
  朱金發字振仲福清人終龍岩簿尉
  特奏名
  黄邦彦公舉之兄
  馬璋瑒之兄
  鄭發
  繆宗興
  段格
  余飛公
  方薦鶚
  王良輔
  魏應之
  吴季山
  劉撝
  許教
  黄九齡
  楊興之
  陳夢英
  陳璟
  林亞文
  林應辰
  武舉黄褎然榜
  江伯䕫伯虎之弟字君俞永福人第二名歴東門舍人終東南第十將
  許邦光國之弟字謙仲閩縣人
  林伯成之望之弟字知萬長樂人歴閣門舎人知髙郵軍終知真州
  潘子震子直之從弟字伯威閩縣人
  鄭鋼字叔浩閩縣人
  陳介石誘之姪字岩生閩縣人
  黄浩字直甫永福人
  彭安土字伯禮寧徳人
  熊武飛之姪字君右閩縣人
  王石孫字宗畧寧徳人
  楊舉字褎叔閩縣人
  潘子禮字和中閩清人
  陳紀字仲禮寧徳人
  王復古字一之福清人
  淳熈三山志巻三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淳熙三山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