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無花的薔薇之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如此「討赤」 無花的薔薇之三
作者:魯迅
1926年5月17日
新的薔薇
本作品收錄於《語絲》和《華蓋集續編

[编辑]

積在天津的紙張運不到北京,連印書也頗受戰爭的影響,我的舊雜感的結集《華蓋集》付印兩月了,排校還不到一半。

可惜先登了一個預告,以致引出陳源教授的「反廣告」來——

「我不能因為我不尊敬魯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說他的小說好,我也不能因為佩服他的小說,就稱讚他其餘的文章。我覺得他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之價值。」(《現代評論》七十一,《閒話》。)

這多麼公平!原來我也是「今不如古」了;《華蓋集》的銷路,比起《熱風》來,恐怕要較為悲觀。而且,我的作小說,竟不料是和「人格」無關的。「非人格」的一種文字,像新聞記事一般的,倒會使教授「佩服」,中國又仿佛日見其光怪陸離了似的,然則「實在沒有一讀之價值」的雜感,也許還要存在罷。

[编辑]

做那有名的小說《Don Quijote》的M.de Cervantes先生,窮則有之,說他像叫化子,可不過是一種特別流行於中國學者間的流言。他說Don Quijote看遊俠小說看瘋了,便自己去做俠客,打不平。他的親人知道是書籍作的怪,就請了間壁的理髮匠來檢查;理髮匠選出幾部好的留下來,其餘的便都燒掉了。大概是燒掉的罷,記不清楚了;也忘了是多少種。想來,那些入選的「好書」的作家們,當時看了這小說裡的書單,怕總免不了要面紅耳赤地苦笑的罷。

中國雖然似乎日見其光怪陸離了。然而,烏乎哀哉!我們連「苦笑」也得不到。

[编辑]

有人從外省寄快信來問我平安否。他不熟於北京的情形,上了流言的當了。

北京的流言報,是從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章士釗「整頓學風」以還,一脈相傳,歷來如此的。現在自然也如此。

第一步曰:某方要封閉某校,捕拿某人某人了。這是造給某校某人看,恐嚇恐嚇的。

第二步曰:某校已空虛,某人已逃走了。這是造給某方看,煽動煽動的。

又一步曰:某方已搜檢甲校,將搜檢乙校了。這是恐嚇乙校,煽動某方的。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然而,少安毋躁罷。還有一步曰:乙校昨夜通宵達旦,將赤化書籍完全焚燒矣。

於是甲校更正,說並未搜檢;乙校更正,說並無此項書籍云。

[编辑]

於是連衛道的新聞記者,圓穩的大學校長也住進六國飯店,講公理的大報也摘去招牌,學校的號房也不賣《現代評論》:大有「火炎昆岡,玉石俱焚」之概了。

其實是不至於此的,我想。不過,謠言這東西,卻確是造謠者本心所希望的事實,我們可以借此看看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為。

[编辑]

中華民國九年七月直皖戰爭開手;八月,皖軍潰滅,徐樹錚等九人避入日本公使館。這時還點綴著一點小玩意,是有一些正人君子——不是現在的一些正人君子——去遊說直派武人,請他殺戮改革論者了。終於沒有結果;便是這事也早從人們的記憶上消去。但試去翻那年八月的《北京日報》,還可以看見一個大廣告,裡面是什麼大英雄得勝之後,必須廓清邪說,誅戮異端等類古色古香的名言。

那廣告是有署名的,在此也無須提出。但是,較之現在專躲在暗中的流言家,卻又不免令人有「今不如古」之感了。

我想,百年前比現在好,千年前比百年前好,萬年前比千年前好……特別在中國或者是確鑿的。

[编辑]

在報章的角落裡常看見對青年們的諄諄的教誡:敬惜字紙咧;留心國學咧;伊卜生這樣,羅曼羅蘭那樣咧。時候和文字是兩樣了,但含義卻使我覺得很耳熟:正如我年幼時所聽過的耆宿的教誡一般。

這可仿佛是「今不如古」的反證了。但是,世事都有例外,對於上一節所說的事,這也算作一個例外罷。

五月六日。

1996年1月1日,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36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