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注/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上 爾雅注
卷中
郭璞
卷下

釋宫第五[编辑]

宫謂之室,室謂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異語,明同實而兩名。

牖戶之間謂之扆,䆫東戶西也。《禮》云「斧扆」者,以其所在處名之。其内謂之家。今人稱家,義出於此。東西墻謂之序。所以序別内外。

西南隅謂之奥,室中隱奥之處。西北隅謂之屋漏。《詩》曰:「尚不媿於屋漏。」其義未詳。東北隅謂之宧,宧,見《禮》,亦未詳。東南隅謂之㝔。《禮》曰:「埽室聚㝔[1]。」㝔亦隱闇。

柣謂之閾。閾,門限。棖謂之楔。門兩旁木。楣謂之梁。門戶上横梁。樞謂之椳。門户扉樞。樞達北方謂之落時。門持樞者,或達北檼以爲固也。落時謂之𢨪。道二名也。

垝謂之坫。在堂隅。坫,㙐也。牆謂之墉。《書》曰:「既勤垣墉。」

鏝謂之杇。泥鏝。椹謂之榩。斫木櫍也。地謂之黝。黑飾地也。牆謂之堊。白飾牆也。

樴謂之杙,橜也。在牆者謂之楎,《禮記》曰:「不敢縣於夫之楎箷。」在地者謂之臬。即門橜也。大者謂之栱,長者謂之閣。别杙所在長短之名。

闍謂之臺,積土四方。有木者謂之榭。臺上起屋。

雞棲於弋爲榤,鑿垣而棲爲塒。今寒鄉穿牆棲雞。皆見《詩》。

植謂之傳,傳謂之突。戶持鏁植也,見《埤蒼》。

杗廇謂之梁,屋大梁也。其上楹謂之梲。侏儒柱也。閞謂之槉。柱上欂也,亦名枅,又曰㭼。栭謂之楶。即櫨也。棟謂之桴。屋檼。桷謂之榱。屋椽。桷直而遂謂之閱,謂五架屋際,椽正相當。直不受檐謂之交。謂五架屋際,椽不直上檐,交於檼上。檐謂之樀。屋梠。

容謂之防。形如今牀頭小曲屏風,唱射者所以自防隱。見《周禮》。

連謂之簃[2]堂樓閣邊小屋,今呼之簃厨、連觀也。

屋上薄謂之筄。屋笮。

兩階間謂之鄉。人君南鄉當階間。中庭之左右謂之位。羣臣之列位也。門屏之間謂之宁。人君視朝所宁立處。屏謂之樹。小牆當門中。

閍謂之門。《詩》曰:「祝祭於祊。」正門謂之應門。朝門。觀謂之闕。宫門雙闕。

宫中之門謂之闈,謂相通小門也。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閤。大小異名。衖門謂之閎。《左傳》曰:「盟諸僖閎。」閎,衖頭門。

門側之堂謂之塾。夾門堂也。

橛謂之闑。門閫。闔謂之扉。《公羊傳》曰:「齒著于門闔。」所以止扉謂之閎。門辟旁長橛也。《左傳》曰:「高其閈閎。」閎,長杙,即門橜也。

瓴甋謂之甓。㼾甎也,今江東呼瓴甓。

宫中衖謂之壼。巷閤間道。廟中路謂之唐。《詩》曰:「中唐有甓。」堂途謂之陳。堂下至門徑也。路、旅,途也。途即道也。路、場、猷、行,道也。博說道之異名。

一達謂之道路。長道。二達謂之岐旁。岐道旁出也。三達謂之劇旁。今南陽冠軍樂鄉,數道交錯,俗呼之五劇鄉。四達謂之衢。交道四出。五達謂之康。《史記》所謂「康莊之衢」。六達謂之莊。《左傳》曰:「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七達謂之劇驂。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八達謂之崇期。四道交出。九達謂之逵。四道交出,復有旁通。

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此皆人行步趨走之處,因以名云。

隄謂之梁。即橋也。或曰石絕水者爲梁,見《詩傳》。石杠謂之徛。聚石水中以爲步渡彴也。《孟子》曰:「歲十月,徒杠成。」或曰今之石橋。

室有東西廂曰廟,夾室前堂。無東西廂有室曰寢,但有大室。無室曰榭。榭,即今堂堭。四方而高曰臺,陜而修曲曰樓。脩,長也。

校勘記[编辑]

  1. 「埽」,原作「婦」。按此引《儀禮·既夕禮》,作「埽」是。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2. 「簃」,原作「移」,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釋器第六[编辑]

木豆謂之豆。豆,禮器也。竹豆謂之籩。籩亦禮器。瓦豆謂之登。即膏登也。

盎謂之缶。盆也。甌瓿謂之瓵。瓿甊,小甖,長沙謂之瓵。康瓠謂之甈。瓠,壺也,賈誼曰「寶康瓠」是也。

斪斸謂之定。鋤屬。斫謂之鐯。钁也。𣂁謂之疀。皆古鍬、鍤字。

緵罟謂之九罭。九罭,魚罔也。今之百囊罟是,亦謂之𦌵,今江東呼爲緵。嫠婦之笱謂之罶。《毛詩傳》曰:「罶,曲梁也。」謂以簿爲魚笱。罺謂之汕。今之橑罟。篧謂之罩。捕魚籠也。槮謂之涔。今之作槮者,聚積柴木於水中,魚得寒,入其裏藏隱,因以簿圍捕取之。

鳥罟謂之羅。謂羅絡之。兔罟謂之罝。罝猶遮也,見《詩》。麋罟謂之罞。冒其頭也。彘罟謂之羉。羉,幕也。魚罟謂之罛。最大罟也。今江東云。繴謂之罿。罿,罬也。罬謂之罦。罦,覆車也。今之翻車也,有兩轅,中施罥以捕鳥。展轉相解,廣異語。

絇謂之救。救絲以爲絇。或曰亦罥名。

律謂之分。律管可以分氣。

大版謂之業,築牆版也。繩之謂之縮之。縮者,約束之。《詩》曰:「縮版以載。」

彝、卣、罍,器也。皆盛酒尊,彝其揔名。小罍謂之坎。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

衣裗謂之䘽。衣縷也。齊人謂之攣。或曰袿衣之飾。黼領謂之襮。繡刺黼文以褗領。緣謂之純。衣緣飾也。袕謂之褮。衣開孔也。衣眥謂之襟。交領。衱謂之裾。衣後裾也。衿謂之袸。衣小帶。佩衿謂之褑。佩玉之帶上屬。執衽謂之袺。持衣上衽。扱衽謂之襭。扱衣上衽於帶。衣蔽前謂之襜。今蔽膝也。婦人之褘謂之縭。縭,緌也。即今之香纓也。褘邪交落帶繫於體,因名爲褘。緌,繫也。裳削幅謂之纀。削殺其幅,深衣之裳。

輿革前謂之鞎,以韋靶車軾。後謂之笰。以韋靶後戶。竹前謂之禦,以簟衣軾。後謂之蔽。以簟衣後戶。環謂之捐。箸車衆環。鑣謂之钀。馬勒旁鐵。載轡謂之轙。車軛上環,轡所貫也。轡首謂之革。轡,靶勒,見《詩》。

餀謂之餯。說物臭也。食饐謂之餲。飯饖臭,見《論語》。摶者謂之糷。飯相著。米者謂之糪。飯中有腥。肉謂之敗,臭壞。魚謂之餒。肉爛。

肉曰脫之,剥其皮也。今江東呼麋鹿之屬通爲肉。魚曰斮之。謂削鱗也。冰,脂也。《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肉謂之羹。肉臛也,《廣雅》曰「湆」。見《左傳》。魚謂之鮨。鮨,鮓屬也,見《公食大夫禮》。肉謂之醢。肉醬。有骨者謂之臡。雜骨醬,見《周禮》。

康謂之蠱。米皮。

澱謂之垽。滓澱也,今江東呼垽。

鼎絕大謂之鼐,最大者。圜弇上謂之鼒,鼎斂上而小口。附耳外謂之釴,鼎耳在表。款足者謂之鬲。鼎曲脚也。

䰝謂之鬵。《詩》曰:「溉之釜鬵。」鬵,鉹也。涼州呼鉹。

璲,瑞也。《詩》曰:「鞙鞙佩璲。」璲者,玉瑞。玉十謂之區。雙玉曰㲄,五㲄爲區。

羽本謂之翮。鳥羽根也。一羽謂之箴,十羽謂之縳,百羽謂之緷。别羽數多少之名。

木謂之虡。縣鐘磬之木,植者名虡。旄謂之藣。旄牛尾也。

菜謂之蔌。蔌者,菜茹之揔名,見《詩》。

白蓋謂之苫。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爲盖。

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此皆道金銀之别名及精者。鏐即紫磨金。鉼金謂之鈑。《周禮》曰「祭五帝即供金鈑」是也。錫謂之鈏。白鑞。

象謂之鵠,角謂之觷,犀謂之剒,木謂之剫,玉謂之雕。《左傳》曰:「山有木,工則剫之。」五者皆治樸之名。

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六者皆治器之名。

璆、琳,玉也。璆、琳,美玉名。

簡謂之畢。今簡札也。不律謂之筆。蜀人呼筆爲不律也,語之變轉。滅謂之點。以筆滅字爲點。

絕澤謂之銑。銑即美金,言最有光澤也。《國語》曰「玦之以金銑者」,謂此也。

金鏃翦羽謂之鍭。今之錍箭是也。骨鏃不翦羽謂之志。今之骨骲是也。

弓有緣者謂之弓,緣者,繳纏之,即今宛轉也。無緣者謂之弭。今之角弓也。《左傳》曰:「左執鞭弭。」以金者謂之銑,以蜃者謂之珧,以玉者謂之珪。用金、蚌、玉飾弓兩頭,因取其類以爲名。珧,小蚌。

珪大尺二寸謂之玠。《詩》曰:「錫爾玠珪。」璋大八寸謂之琡。璋,半珪也。璧大六寸謂之宣。《漢書》所云「瑄玉」是也。肉倍好謂之璧。肉,邊。好,孔。好倍肉謂之瑗。孔大而邊小。肉好若一謂之環。孔邊適等。

繸,綬也。即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玉者,因通謂之繸。

一染謂之縓,今之紅也。再染謂之赬,淺赤。三染謂之纁。纁,絳也。青謂之葱。淺青。黑謂之黝。黝,黑貌。《周禮》曰:「陰祀用黝牲。」斧謂之黼。黼文畫斧形,因名云。

邸謂之柢。根柢皆物之邸。邸即底,通語也。雕謂之琢。治玉名也。

蓐謂之兹。《公羊傳》曰:「屬負兹。」兹者,蓐席也。竿謂之箷。衣架。簀謂之笫。牀版。

革中絕謂之辨,中斷皮也。革中辨謂之韏。復分半也。

鏤,䤹也。刻鏤物爲䤹。

卣,中尊也。不大不小者。

釋樂第七[编辑]

宫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皆五音之别名,其義未詳。

大瑟謂之灑。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絃。

大琴謂之離。或曰:琴大者二十七絃。未詳長短。《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五絃。」

大鼓謂之鼖,鼖長八尺。小者謂之應。《詩》曰:「應朄縣鼓。」在大鼓側。

大磬謂之毊。毊形似犂錧,以玉石爲之。

大笙謂之巢,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謂之和。十三簧者,《鄉射記》曰:「三笙一和而成聲。」

大箎謂之沂。箎,以竹爲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翹,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廣雅》云八孔。

大塤謂之嘂。塤,燒土爲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稱錘,六孔。小者如雞子。

大鐘謂之鏞,《書》曰:「笙鏞以間。」亦名鑮,音博。其中謂之剽,小者謂之棧。

大簫謂之言,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謂之筊。十六管,長尺二寸。簫,一名籟。

大管謂之簥,管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賈氏以爲如箎,六孔。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

大籥謂之産,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廣雅》云七孔。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

徒鼓瑟謂之步,獨作之。徒吹謂之和,徒歌謂之謡,《詩》云:「我歌且謡。」徒擊鼓謂之咢,《詩》云:「或歌或咢。」徒鼓鐘謂之修,徒鼓磬謂之寋。未見義所出。

所以鼓柷謂之止。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1],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所以鼓敔謂之籈。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籈者其名。

大鼗謂之麻,小者謂之料。麻者,音穊而長也。料者,聲清而不亂。

和樂謂之節。

校勘記[编辑]

  1. 「挏」,原作「桐」,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單疏本所引改。

釋天第八[编辑]

穹蒼,蒼天也。天形穹隆,其色蒼蒼,因名云。春爲蒼天,萬物蒼蒼然生。夏爲昊天,言氣皓旰。秋爲旻天,旻猶愍也,愍萬物彫落。冬爲上天。言時無事,在上臨下而已。

四時

春爲青陽,氣青而温陽。夏爲朱明,氣赤而光明。秋爲白藏,氣白而收藏。冬爲玄英。氣黑而清英。四氣和謂之玉燭。道光照。

春爲發生,夏爲長嬴,秋爲收成,冬爲安寧。此亦四時之别號,《尸子》皆以爲太平祥風。四時和爲通正,道平暢也。謂之景風。所以致景風。

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莫不善之。謂之醴泉。所以出醴泉。

穀不熟爲饑,五穀不成。蔬不熟爲饉,凡草菜可食者,通名爲蔬。果不熟爲荒。果,木子。仍饑爲荐。連歲不熟。《左傳》曰:「今又荐饑。」

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歲陽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恊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

載,歲也。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時一終。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載。取物終更始。

歲名

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

月陽

正月爲陬,《離騷》云:「攝提貞於孟陬。」二月爲如,三月爲寎,四月爲余,五月爲皋,六月爲且,七月爲相,八月爲壯,九月爲玄,《國語》云「至於玄月」是也。十月爲陽,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云。十一月爲辜,十二月爲涂。皆月之别名。自歲陽至此,其事義皆所未詳通者,故闕而不論。

月名

南風謂之凱風,《詩》曰:「凱風自南。」東風謂之谷風,《詩》云:「習習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詩》云:「北風其涼。」西風謂之泰風。《詩》云:「泰風有隧。」

焚輪謂之穨。暴風從上下。扶摇謂之猋。暴風從下上。風與火爲庉。庉庉,熾盛之貌。迴風爲飄。旋風也。

日出而風爲暴。《詩》云:「終風且暴。」風而雨土爲霾。《詩》曰:「終風且霾。」陰而風爲曀。《詩》曰:「終風且曀。」

天氣下,地不應曰雺。言蒙昧。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言晦冥。

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俗名爲美人虹。江東呼雩音芌。蜺爲挈貳。蜺,雌虹也,見《離騷》。挈貳,其别名,見《尸子》。

弇日爲蔽雲。即暈氣,五彩覆日也。

疾雷爲霆霓。雷之急激者謂霹靂。

雨䨘爲霄雪。《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䨘。」䨘,水雪雜下者,故謂之消雪。

暴雨謂之涷。今江東呼夏月暴雨爲涷雨,《離騷》云「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是也。涷音東西之東。小雨謂之霡霂。《詩》曰:「益之以霡霂。」久雨謂之淫。《左傳》曰:「天作淫雨。」淫謂之霖。雨自三日已上爲霖。

濟謂之霽。今南陽人呼雨止爲霽,音薺。

風雨

壽星,角、亢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天根,氐也。角、亢下繫於氐,若木之有根。

天駟,房也。龍爲天馬,故房四星謂之天駟。大辰,房、心、尾也。龍星明者以爲時候,故曰大辰。大火謂之大辰。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時候主焉。

析木謂之津。即漢津也。箕、斗之閒,漢津也。箕,龍尾。斗,南斗,天漢之津梁。

星紀,斗、牽牛也。牽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

玄枵,虚也。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顓頊之虚,虚也。顓頊水德,位在北方。北陸,虚也。虚星之名凡四。

營室謂之定。定,正也。作宫室皆以營室中爲正。娵觜之口,營室、東壁也。營室、東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

降婁,奎、婁也。奎爲溝瀆,故名降。

大梁,昴也。西陸,昴也。昴,西方之宿,別名旄頭。

濁謂之畢。掩兔之畢,或呼爲濁,因星形以名。

咮謂之柳。咮,朱鳥之口。柳,鶉火也。鶉,鳥名。火屬南方。

北極謂之北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

何鼓謂之牽牛。今荆楚人呼牽牛星爲檐鼓。檐者,荷也。

明星謂之启明。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爲启明,昏見西方爲太白。

彗星爲欃槍。亦謂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

奔星爲彴約。流星。

星名

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汋。秋祭曰嘗,嘗新穀。冬祭曰蒸。進品物也。

祭天曰燔柴,既祭,積薪燒之。祭地曰瘞薶。既祭,埋藏之。

祭山曰庪縣,或庪或縣,置之於山,《山海經》曰「縣以吉玉」是也。祭川曰浮沈。投祭水中,或浮或沈。

祭星曰布,布散祭於地。祭風曰磔。今俗當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風,此其象。

是禷是禡,師祭也。師出征伐,類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

既伯既禱,馬祭也。伯,祭馬祖也。將用馬力,必先祭其先。

禘,大祭也。五年一大祭。

繹,又祭也。祭之明日,尋繹復祭。周曰繹,《春秋經》曰:「壬午猶繹。」商曰肜,《書》曰:「高宗肜日。」夏曰復胙。未見義所出。

祭名

春獵爲蒐,搜索,取不任者。夏獵爲苗,爲苗稼除害。秋獵爲獮,順殺氣也。冬獵爲狩。得獸,取之無所擇。

宵田爲獠,《管子》曰:「獠獵畢弋。」今江東亦呼獵爲獠,音遼。或曰:即今夜獵載鑪照也。火田爲狩。放火燒草獵,亦爲狩。

乃立冢土,戎醜攸行。冢土,大社。戎醜,大衆。起大事,動大衆,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謂之宜。有事祭也,《周官》所謂「宜乎社」。

振旅闐闐,振旅,整衆。闐闐,羣行聲。出爲治兵,尚威武也;幼賤在前,貴勇力。入爲振旅,反尊卑也。尊老在前,復常儀也。

講武

素錦綢杠,以白地錦韜旗之竿。纁帛縿,纁帛,絳也。縿,衆旒所著。素陞龍于縿,畫白龍於縿,令上向。練旒九,練,絳練也。飾以組,用綦組飾旒之邊。維以縷。用朱縷維連持之,不欲令曳地,《周禮》曰「六人維王之太常」是也。

緇廣充幅長尋曰旐。帛全幅長八尺。繼旐曰旆。帛續旐末爲燕尾者,義見《詩》。

注旄首曰旌。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

有鈴曰旂。縣鈴於竿頭,畫交龍於旒[1]

錯革鳥曰旟。此謂合剥鳥皮毛,置之竿頭,即《禮記》云載鴻及鳴鳶。

因章曰旃。以帛練爲旒,因其文章,不復畫之。《周禮》云:「通帛爲旃。」

旌旂

校勘記[编辑]

  1. 「交」,原作「蛟」,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單疏本所引改。

釋地第九[编辑]

兩河閒曰冀州。自東河至西河。

河南曰豫州。自南河至漢。

河西曰雝州。自西河至黑水。

漢南曰荆州。自漢南至衡山之陽。

江南曰揚州[1]自江南至海。

濟、河間曰兖州。自河東至濟。

濟東曰徐州。自濟東至海。

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

齊曰營州。自岱東至海。此蓋殷制。

九州

魯有大野。今高平鉅野縣東北大澤是也。

晉有大陸。今鉅鹿北廣河澤是也。

秦有楊陓。今在扶風汧縣西。

宋有孟諸。今在梁國睢陽縣東北。

楚有雲夢。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

吴越之間有具區。今吴縣南太湖,即震澤是也。

齊有海隅。海濱廣斥。

燕有昭余祁。今太原鄔陵縣北九澤是也。

鄭有圃田。今滎陽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

周有焦護。今扶風池陽縣瓠中是也。

十藪

東陵,阠。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隃鴈門是也。即鴈門山也。

陵莫大於加陵。今所在未聞。

梁莫大於湨梁[2]湨,水名。梁,隄也。

墳莫大於河墳。墳,大防。

八陵

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醫無閭,山名,今在遼東。珣玗琪,玉屬。

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會稽,山名,今在山陰縣南。竹箭,篠也。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犀牛皮角、象牙骨。

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黃金、礝石之屬。

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珠,如今雜珠而精好。

西北之美者,有崐崘虚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美玉名。琅玕,狀似珠也。《山海經》曰:「崐崘山有琅玕樹。」

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幽都,山名。謂多野牛筋角。

東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虎豹之屬,皮有縟綵者。

中有岱岳,與其五穀魚鹽生焉。言泰山有魚鹽之饒。

九府

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狀似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東又呼爲王餘魚。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似鳬,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

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虚比,爲邛邛岠虚齧甘草,即有難,邛邛岠虚負而走,其名謂之蟨。《吕氏春秋》曰:「北方有獸,其名爲蟨,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顛。」然則邛邛岠虚亦宜鼠後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須蟨食之。今鴈門廣武縣夏屋山中有獸,形如兔而大,相負共行,土俗名之爲蟨鼠,音厥。

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此即半體之人,各有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猶魚鳥之相合,更望備驚急。

中有枳首蛇焉。岐頭蛇也。或曰:今江東呼兩頭蛇爲越王約髮,亦名弩絃。

此四方中國之異氣也。

五方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邑,國都也。假令百里之國,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

下溼曰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

可食者曰原。可種穀給食。陂者曰阪。陂陀不平[3]下者曰溼[4]《公羊傳》曰:「下平曰隰。」

田一歲曰菑,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爲菑。二歲曰新田,《詩》曰:「于彼新田。」三歲曰畬。《易》曰:「不菑,畬。」

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皆四方極遠之國。

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次四極者。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次四荒者。

岠齊州以南戴日爲丹穴,岠,去也。齊,中也。北戴斗極爲空桐,戴,值。東至日所出爲太平,西至日所入爲太蒙。即蒙汜也。

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太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地氣使之然也。

四極

校勘記[编辑]

  1. 「揚」,原作「楊」,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2. 「湨」,原作「溴」,據唐石經、阮本《注疏》改。
  3. 「陂」,原作「阪」,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4. 「溼」,邢疏引作「隰」,曰:「下平而可食者名隰。本作『溼』,誤。」

釋丘第十[编辑]

丘,一成爲敦丘,成猶重也。《周禮》曰:「爲壇三成。」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爲敦。再成爲陶丘,今濟陰定陶城中有陶丘。再成銳上爲融丘,鑯頂者。三成爲崐崘丘。崐崘山三重,故以名云。

如椉者椉丘。形似車椉也。或云:椉謂稻田塍埒。如陼者陼丘。水中小洲爲陼。

水潦所止,泥丘。頂上汙下者。

方丘,胡丘。形四方。

絕高爲之京。人力所作。非人爲之丘。地自然生。

水潦所還,埒丘。謂丘邊有界埒,水繞環之。

上正,章丘。頂平。

澤中有丘,都丘。在池澤中。

當途,梧丘。途,道

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言爲道所規畫。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途出其後,昌丘。道出丘北。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營丘。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

邐迆,沙丘。旁行連延。

左高,咸丘。右高,臨丘。前高,旄丘。《詩》云:「旄丘之葛兮。」後高,陵丘。偏高,阿丘。《詩》云:「陟彼阿丘。」

宛中,宛丘。宛,謂中央隆高。丘背有丘爲負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

左澤,定丘。右陵,泰丘。宋有太丘社,亡[1],見《史記》。

如畝,畝丘。丘有壟界如田畝。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丘上有丘爲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曉之。

陳有宛丘。今在陳郡陳縣。晉有潛丘。今在太原晉陽縣。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壽春縣。

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說者多以州黎、宛、營爲河南,潛、敦爲河北者。案此方稱天下之名丘,恐此諸丘碌碌未足用當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詳其名號,今者所在耳。

望厓洒而高,岸。厓,水邊。洒謂深也。視厓峻而水深者曰岸。

夷上洒下,不漘。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爲漘。不,發聲。

隩,隈。今江東呼爲浦隩。《淮南子》曰:「漁者不爭隈。」厓内爲隩,外爲隈。别厓表裏之名。

畢,堂牆。今終南山道名畢,其邊若堂之牆。

重厓,岸。兩厓累者爲岸。岸上,滸。岸上地。

墳,大防。謂隄。

涘爲厓。謂水邊。

窮瀆,汜。水無所通者。谷者,溦。通於谷。

厓岸

釋山第十一[编辑]

河南,華。華陰山。河西,嶽。吴嶽。河東,岱。岱宗,泰山。河北,恆。北嶽,恆山。江南,衡。衡山,南嶽。

山三襲,陟。襲亦重。再成,英。兩山相重。一成,坯。《書》曰:「至于太伾。」

山大而高,崧。今中嶽嵩高山,蓋依此名。山小而高,岑。言岑崟。銳而高,嶠。言鑯峻。卑而大,扈。扈,廣貌。小而衆,巋。小山叢羅。

小山岌大山,峘。岌謂高過。

屬者,嶧。言駱驛相連屬。獨者,蜀。蜀亦孤獨。

上正,章。山上平。宛中,隆。山中央高。

山脊,岡。謂山長脊。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山頂,冢。山巔。崒者,厜㕒。謂山峯頭巉巖。

山如堂者,密;形似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如防者,盛。防,隄。

巒,山嶞。謂山形長狹者。荆州謂之巒。《詩》曰:「嶞山喬嶽。」

重甗,隒。謂山形如累兩甗。甗,甑,山狀似之,因以名云。

左右有岸,厒。夾山有岸。

大山宫小山,霍。宫謂圍繞之,《禮記》曰「君爲廬宫之」是也。小山别大山,鮮。不相連。

山絕,陘。連山中斷絕。

多小石,磝。多礓礫。多大石,礐。多盤石。

多草木,岵。無草木,峐。皆見《詩》。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夏有水,冬無水,澩。有停潦。

山豄無所通,谿。所謂窮瀆者。雖無所通,與水注川同名。

石戴土謂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土戴石爲砠。土山上有石者。

山夾水,澗。陵夾水,澞。别山陵間水者之名。

山有穴爲岫。謂巖穴。

山西曰夕陽,暮乃見日。山東曰朝陽。旦即見日。

泰山爲東嶽,華山爲西嶽,霍山爲南嶽,即天柱山,潛水所出。恆山爲北嶽,常山。嵩高爲中嶽。大室山也。

梁山,晉望也。晉國所望祭者,今在馮翊夏陽縣西北臨河上。

釋水第十二[编辑]

泉一見一否爲瀸。瀸,纔有貌。

井一有水一無水爲瀱汋。《山海經》曰:「天井夏有水,冬無水。」即此類也。

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公羊傳》曰「直出」,直猶正也。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從上溜下。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從旁出也。

湀闢,流川。通流。過辨,回川。旋流。

灉,反入。即河水決出復還入者。河之有灉,猶江之有沱。

潬,沙出。今江東呼水中沙堆爲潬,音但。

汧,出不流。水泉潛出,便自停成汙池。

歸異出同流,肥。《毛詩傳》曰:「所出同、所歸異爲肥。」

瀵,大出尾下。今河東汾陰縣有水,口如車輪許,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爲瀵。馮翊郃陽縣復有瀵,亦如之。相去數里而夾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潛相通。在汾陰者,人壅其流以爲陂,種稻,呼其本所出處爲瀵魁,此是也。尾猶底也。

水醮曰厬。謂水醮盡。

水自河出爲灉,《書》曰:「灉沮會同。」濟爲濋,汶爲灛,洛爲波,漢爲潛,《書》曰:「沱潛既道。」淮爲滸,江爲沱,《書》曰:「岷山導江,東别爲沱。」濄爲洵,潁爲沙,汝爲濆。《詩》曰:「遵彼汝濆。」皆大水溢出别爲小水之名。

水決之澤爲汧,水決入澤中者亦名爲汧。決復入爲汜。水出去復還。

河水清且灡漪,大波爲瀾,言渙瀾。小波爲淪,言藴淪。直波爲徑。言徑涏[2]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濆。此故上水别出耳,所作者重見。

滸,水厓。水邊地。

水草交爲湄。《詩》曰:「居河之湄。」

濟有深涉,渭濟渡之處。深則厲,淺則揭。揭者,揭衣也,謂褰裳也。以衣涉水爲厲,衣謂禈。繇膝以下爲揭,繇膝以上爲涉,繇帶以上爲厲。繇,自也。

潛行爲泳。水底行也。《晏子春秋》曰:「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七里。」

汎汎楊舟,紼縭維之。紼,𦆽也。𦆽,索。縭,緌也。緌,繫。

天子造舟,比舩爲橋。諸侯維舟,維連四舩。大夫方舟,併兩舩。士特舟,單舩。庶人乘泭。併木以渡。

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此皆道水轉相灌注所入之處名。

逆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游。皆見《詩》。

正絕流曰亂。直横渡也。《書》曰:「亂于河。」

江、河、淮、濟爲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3]

水泉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爲爲潏。人力所作。

水中

河出崐崘虚,色白。《山海經》曰:「河出崐崘西北隅。」虚,山下基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潛流地中,汩漱沙壤,所受渠多,衆水溷淆,宜其濁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公羊傳》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

河曲

徒駭、今在成平縣,義所未聞。太史、今所在未詳。馬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覆鬴、水中可居,往往而有,狀如覆釜。胡蘇、東莞縣今有胡蘇亭,其義未詳。簡、水道簡易。絜、水多約絜。鉤盤、水曲如鉤,流盤桓也。鬲津。水多阨狹,可隔以爲津而横渡。

九河

從《釋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校勘記[编辑]

  1. 「亡」,原作「云」,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顧校本改。
  2. 「言」,原作「有」,據宋監本、古逸叢書本、單疏本所引改。
  3. 「源」,原作「原」,據唐石經、宋監本、古逸叢書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