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尔雅注/0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上 尔雅注
卷中
郭璞
卷下

释宫第五

[编辑]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牖户之间谓之扆,䆫东户西也。《礼》云“斧扆”者,以其所在处名之。其内谓之家。今人称家,义出于此。东西墙谓之序。所以序别内外。

西南隅谓之奥,室中隐奥之处。西北隅谓之屋漏。《诗》曰:“尚不愧于屋漏。”其义未详。东北隅谓之宧,宧,见《礼》,亦未详。东南隅谓之㝔。《礼》曰:“埽室聚㝔[1]。”㝔亦隐暗。

柣谓之阈。阈,门限。枨谓之楔。门两旁木。楣谓之梁。门户上横梁。枢谓之椳。门户扉枢。枢达北方谓之落时。门持枢者,或达北檼以为固也。落时谓之𢨪。道二名也。

垝谓之坫。在堂隅。坫,㙐也。墙谓之墉。《书》曰:“既勤垣墉。”

镘谓之杇。泥镘。椹谓之榩。斫木𬃊也。地谓之黝。黑饰地也。墙谓之垩。白饰墙也。

樴谓之杙,橛也。在墙者谓之楎,《礼记》曰:“不敢县于夫之楎箷。”在地者谓之臬。即门橛也。大者谓之栱,长者谓之阁。别杙所在长短之名。

阇谓之台,积土四方。有木者谓之榭。台上起屋。

鸡栖于弋为榤,凿垣而栖为埘。今寒乡穿墙栖鸡。皆见《诗》。

植谓之传,传谓之突。户持鏁植也,见《埤苍》。

杗廇谓之梁,屋大梁也。其上楹谓之棁。侏儒柱也。閞谓之槉。柱上欂也,亦名枅,又曰㭼。栭谓之楶。即栌也。栋谓之桴。屋檼。桷谓之榱。屋椽。桷直而遂谓之阅,谓五架屋际,椽正相当。直不受檐谓之交。谓五架屋际,椽不直上檐,交于檼上。檐谓之樀。屋梠。

容谓之防。形如今床头小曲屏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见《周礼》。

连谓之簃[2]堂楼阁边小屋,今呼之簃厨、连观也。

屋上薄谓之筄。屋笮。

两阶间谓之乡。人君南乡当阶间。中庭之左右谓之位。群臣之列位也。门屏之间谓之宁。人君视朝所宁立处。屏谓之树。小墙当门中。

𨸂谓之门。《诗》曰:“祝祭于祊。”正门谓之应门。朝门。观谓之阙。宫门双阙。

宫中之门谓之闱,谓相通小门也。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大小异名。衖门谓之闳。《左传》曰:“盟诸僖闳。”闳,衖头门。

门侧之堂谓之塾。夹门堂也。

橛谓之𫔶。门阃。阖谓之扉。《公羊传》曰:“齿著于门阖。”所以止扉谓之闳。门辟旁长橛也。《左传》曰:“高其闬闳。”闳,长杙,即门橛也。

瓴甋谓之甓。㼾砖也,今江东呼瓴甓。

宫中衖谓之壸。巷阁间道。庙中路谓之唐。《诗》曰:“中唐有甓。”堂途谓之陈。堂下至门径也。路、旅,途也。途即道也。路、场、猷、行,道也。博说道之异名。

一达谓之道路。长道。二达谓之岐旁。岐道旁出也。三达谓之剧旁。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之五剧乡。四达谓之衢。交道四出。五达谓之康。《史记》所谓“康庄之衢”。六达谓之庄。《左传》曰:“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七达谓之剧骖。三道交,复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八达谓之崇期。四道交出。九达谓之逵。四道交出,复有旁通。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因以名云。

堤谓之梁。即桥也。或曰石绝水者为梁,见《诗传》。石杠谓之徛。聚石水中以为步渡彴也。《孟子》曰:“岁十月,徒杠成。”或曰今之石桥。

室有东西厢曰庙,夹室前堂。无东西厢有室曰寝,但有大室。无室曰榭。榭,即今堂堭。四方而高曰台,陜而修曲曰楼。修,长也。

校勘记

[编辑]
  1. “埽”,原作“妇”。按此引《仪礼·既夕礼》,作“埽”是。据宋监本、古逸丛书本、顾校本改。
  2. “簃”,原作“移”,据唐石经、宋监本、古逸丛书本、顾校本改。

释器第六

[编辑]

木豆谓之豆。豆,礼器也。竹豆谓之笾。笾亦礼器。瓦豆谓之登。即膏登也。

盎谓之缶。盆也。瓯瓿谓之瓵。瓿甊,小罂,长沙谓之瓵。康瓠谓之甈。瓠,壶也,贾谊曰“宝康瓠”是也。

斪斸谓之定。锄属。斫谓之䦃。䦆也。𣂁谓之疀。皆古锹、锸字。

緵罟谓之九罭。九罭,鱼罔也。今之百囊罟是,亦谓之𦌵,今江东呼为緵。嫠妇之笱谓之罶。《毛诗传》曰:“罶,曲梁也。”谓以簿为鱼笱。罺谓之汕。今之橑罟。篧谓之罩。捕鱼笼也。椮谓之涔。今之作椮者,聚积柴木于水中,鱼得寒,入其里藏隐,因以簿围捕取之。

鸟罟谓之罗。谓罗络之。兔罟谓之罝。罝犹遮也,见《诗》。麋罟谓之罞。冒其头也。彘罟谓之羉。羉,幕也。鱼罟谓之罛。最大罟也。今江东云。繴谓之罿。罿,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今之翻车也,有两辕,中施罥以捕鸟。展转相解,广异语。

絇谓之救。救丝以为絇。或曰亦罥名。

律谓之分。律管可以分气。

大版谓之业,筑墙版也。绳之谓之缩之。缩者,约束之。《诗》曰:“缩版以载。”

彝、卣、罍,器也。皆盛酒尊,彝其揔名。小罍谓之坎。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衣裗谓之䘽。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黼领谓之襮。绣刺黼文以褗领。缘谓之纯。衣缘饰也。袕谓之褮。衣开孔也。衣眦谓之襟。交领。衱谓之裾。衣后裾也。衿谓之袸。衣小带。佩衿谓之褑。佩玉之带上属。执衽谓之袺。持衣上衽。扱衽谓之襭。扱衣上衽于带。衣蔽前谓之襜。今蔽膝也。妇人之袆谓之缡。缡,緌也。即今之香缨也。袆邪交落带系于体,因名为袆。緌,系也。裳削幅谓之纀。削杀其幅,深衣之裳。

舆革前谓之鞎,以韦靶车轼。后谓之笰。以韦靶后户。竹前谓之御,以簟衣轼。后谓之蔽。以簟衣后户。环谓之捐。箸车众环。镳谓之钀。马勒旁铁。载辔谓之轙。车轭上环,辔所贯也。辔首谓之革。辔,靶勒,见《诗》。

餀谓之餯。说物臭也。食饐谓之餲。饭饖臭,见《论语》。抟者谓之糷。饭相著。米者谓之糪。饭中有腥。肉谓之败,臭坏。鱼谓之馁。肉烂。

肉曰脱之,剥其皮也。今江东呼麋鹿之属通为肉。鱼曰斮之。谓削鳞也。冰,脂也。《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肉谓之羹。肉臛也,《广雅》曰“湆”。见《左传》。鱼谓之鮨。鮨,鲊属也,见《公食大夫礼》。肉谓之醢。肉酱。有骨者谓之臡。杂骨酱,见《周礼》。

康谓之蛊。米皮。

淀谓之垽。滓淀也,今江东呼垽。

鼎绝大谓之鼐,最大者。圜弇上谓之鼒,鼎敛上而小口。附耳外谓之𬬩,鼎耳在表。款足者谓之鬲。鼎曲脚也。

䰝谓之鬵。《诗》曰:“溉之釜鬵。”鬵,鉹也。凉州呼鉹。

璲,瑞也。《诗》曰:“鞙鞙佩璲。”璲者,玉瑞。玉十谓之区。双玉曰㲄,五㲄为区。

羽本谓之翮。鸟羽根也。一羽谓之箴,十羽谓之䌸,百羽谓之𦈉。别羽数多少之名。

木谓之虡。县钟磬之木,植者名虡。旄谓之藣。旄牛尾也。

菜谓之蔌。蔌者,菜茹之揔名,见《诗》。

白盖谓之苫。白茅苫也,今江东呼为盖。

黄金谓之𬍡,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此皆道金银之别名及精者。镠即紫磨金。鉼金谓之钣。《周礼》曰“祭五帝即供金钣”是也。锡谓之鈏。白镴。

象谓之鹄,角谓之觷,犀谓之剒,木谓之剫,玉谓之雕。《左传》曰:“山有木,工则剫之。”五者皆治朴之名。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六者皆治器之名。

璆、琳,玉也。璆、琳,美玉名。

简谓之毕。今简札也。不律谓之笔。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灭谓之点。以笔灭字为点。

绝泽谓之铣。铣即美金,言最有光泽也。《国语》曰“玦之以金铣者”,谓此也。

金镞翦羽谓之𬭤。今之錍箭是也。骨镞不翦羽谓之志。今之骨骲是也。

弓有缘者谓之弓,缘者,缴缠之,即今宛转也。无缘者谓之弭。今之角弓也。《左传》曰:“左执鞭弭。”以金者谓之铣,以蜃者谓之珧,以玉者谓之珪。用金、蚌、玉饰弓两头,因取其类以为名。珧,小蚌。

珪大尺二寸谓之玠。《诗》曰:“锡尔玠珪。”璋大八寸谓之琡。璋,半珪也。璧大六寸谓之宣。《汉书》所云“瑄玉”是也。肉倍好谓之璧。肉,边。好,孔。好倍肉谓之瑗。孔大而边小。肉好若一谓之环。孔边适等。

䍁,绶也。即佩玉之组,所以连系瑞玉者,因通谓之䍁。

一染谓之縓,今之红也。再染谓之赪,浅赤。三染谓之𫄸。𫄸,绛也。青谓之葱。浅青。黑谓之黝。黝,黑貌。《周礼》曰:“阴祀用黝牲。”斧谓之黼。黼文画斧形,因名云。

邸谓之柢。根柢皆物之邸。邸即底,通语也。雕谓之琢。治玉名也。

蓐谓之兹。《公羊传》曰:“属负兹。”兹者,蓐席也。竿谓之箷。衣架。箦谓之笫。床版。

革中绝谓之辨,中断皮也。革中辨谓之韏。复分半也。

镂,䤹也。刻镂物为䤹。

卣,中尊也。不大不小者。

释乐第七

[编辑]

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征谓之迭,羽谓之柳。皆五音之别名,其义未详。

大瑟谓之洒。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大琴谓之离。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

大鼓谓之鼖,鼖长八尺。小者谓之应。《诗》曰:“应朄县鼓。”在大鼓侧。

大磬谓之毊。毊形似犂錧,以玉石为之。

大笙谓之巢,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谓之和。十三簧者,《乡射记》曰:“三笙一和而成声。”

大箎谓之沂。箎,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

大埙谓之嘂。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大钟谓之镛,《书》曰:“笙镛以间。”亦名鑮,音博。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

大箫谓之言,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谓之筊。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

大管谓之簥,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以为如箎,六孔。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

大籥谓之产,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广雅》云七孔。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

徒鼓瑟谓之步,独作之。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诗》云:“我歌且谣。”徒击鼓谓之咢,《诗》云:“或歌或咢。”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寋。未见义所出。

所以鼓柷谓之止。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1],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所以鼓敔谓之籈。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籈者其名。

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麻者,音穊而长也。料者,声清而不乱。

和乐谓之节。

校勘记

[编辑]
  1. “挏”,原作“桐”,据宋监本、古逸丛书本、顾校本、单疏本所引改。

释天第八

[编辑]

穹苍,苍天也。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春为苍天,万物苍苍然生。夏为昊天,言气皓旰。秋为旻天,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

四时

春为青阳,气青而温阳。夏为朱明,气赤而光明。秋为白藏,气白而收藏。冬为玄英。气黑而清英。四气和谓之玉烛。道光照。

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此亦四时之别号,《尸子》皆以为太平祥风。四时和为通正,道平畅也。谓之景风。所以致景风。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莫不善之。谓之醴泉。所以出醴泉。

谷不熟为饥,五谷不成。蔬不熟为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果不熟为荒。果,木子。仍饥为荐。连岁不熟。《左传》曰:“今又荐饥。”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岁阳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恊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载,岁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

岁名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月阳

正月为陬,《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国语》云“至于玄月”是也。十月为阳,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云。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皆月之别名。自岁阳至此,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

月名

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东风谓之谷风,《诗》云:“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云:“北风其凉。”西风谓之泰风。《诗》云:“泰风有隧。”

焚轮谓之颓。暴风从上下。扶摇谓之猋。暴风从下上。风与火为庉。庉庉,炽盛之貌。回风为飘。旋风也。

日出而风为暴。《诗》云:“终风且暴。”风而雨土为霾。《诗》曰:“终风且霾。”阴而风为曀。《诗》曰:“终风且曀。”

天气下,地不应曰雺。言蒙昧。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言晦冥。

䗖𬟽谓之雩。䗖𬟽,虹也。俗名为美人虹。江东呼雩音芌。蜺为挈贰。蜺,雌虹也,见《离骚》。挈贰,其别名,见《尸子》。

弇日为蔽云。即晕气,五彩覆日也。

疾雷为霆霓。雷之急激者谓霹雳。

雨䨘为霄雪。《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䨘。”䨘,水雪杂下者,故谓之消雪。

暴雨谓之涷。今江东呼夏月暴雨为涷雨,《离骚》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是也。涷音东西之东。小雨谓之霡霂。《诗》曰:“益之以霡霂。”久雨谓之淫。《左传》曰:“天作淫雨。”淫谓之霖。雨自三日已上为霖。

济谓之霁。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音荠。

风雨

寿星,角、亢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天根,氐也。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

天驷,房也。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大辰,房、心、尾也。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谓之大辰。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

析木谓之津。即汉津也。箕、斗之闲,汉津也。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

星纪,斗、牵牛也。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

玄枵,虚也。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颛顼之虚,虚也。颛顼水德,位在北方。北陆,虚也。虚星之名凡四。

营室谓之定。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

降娄,奎、娄也。奎为沟渎,故名降。

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

浊谓之毕。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

咮谓之柳。咮,朱鸟之口。柳,鹑火也。鹑,鸟名。火属南方。

北极谓之北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

何鼓谓之牵牛。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荷也。

明星谓之启明。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

彗星为欃枪。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

奔星为彴约。流星。

星名

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汋。秋祭曰尝,尝新谷。冬祭曰蒸。进品物也。

祭天曰燔柴,既祭,积薪烧之。祭地曰瘗薶。既祭,埋藏之。

祭山曰庪县,或庪或县,置之于山,《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祭川曰浮沈。投祭水中,或浮或沈。

祭星曰布,布散祭于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

是禷是祃,师祭也。师出征伐,类于上帝,祃于所征之地。

既伯既祷,马祭也。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

禘,大祭也。五年一大祭。

绎,又祭也。祭之明日,寻绎复祭。周曰绎,《春秋经》曰:“壬午犹绎。”商曰肜,《书》曰:“高宗肜日。”夏曰复胙。未见义所出。

祭名

春猎为蒐,搜索,取不任者。夏猎为苗,为苗稼除害。秋猎为狝,顺杀气也。冬猎为狩。得兽,取之无所择。

宵田为獠,《管子》曰:“獠猎毕弋。”今江东亦呼猎为獠,音辽。或曰:即今夜猎载𬬻照也。火田为狩。放火烧草猎,亦为狩。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冢土,大社。戎丑,大众。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有事祭也,《周官》所谓“宜乎社”。

振旅阗阗,振旅,整众。阗阗,群行声。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幼贱在前,贵勇力。入为振旅,反尊卑也。尊老在前,复常仪也。

讲武

素锦绸杠,以白地锦韬旗之竿。𫄸帛縿,𫄸帛,绛也。縿,众旒所著。素陞龙于縿,画白龙于縿,令上向。练旒九,练,绛练也。饰以组,用綦组饰旒之边。维以缕。用朱缕维连持之,不欲令曳地,《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太常”是也。

缁广充幅长寻曰旐。帛全幅长八尺。继旐曰旆。帛续旐末为燕尾者,义见《诗》。

注旄首曰旌。载旄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

有铃曰旗。县铃于竿头,画交龙于旒[1]

错革鸟曰旟。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

因章曰旃。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

旌旗

校勘记

[编辑]
  1. “交”,原作“蛟”,据宋监本、古逸丛书本、顾校本、单疏本所引改。

释地第九

[编辑]

两河闲曰冀州。自东河至西河。

河南曰豫州。自南河至汉。

河西曰雝州。自西河至黑水。

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

江南曰扬州[1]自江南至海。

济、河间曰兖州。自河东至济。

济东曰徐州。自济东至海。

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

齐曰营州。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

九州

鲁有大野。今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是也。

晋有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是也。

秦有杨陓。今在扶风汧县西。

宋有孟诸。今在梁国睢阳县东北。

楚有云梦。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

吴越之间有具区。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是也。

齐有海隅。海滨广斥。

燕有昭余祁。今太原邬陵县北九泽是也。

郑有圃田。今荥阳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

周有焦护。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十薮

东陵,阠。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隃雁门是也。即雁门山也。

陵莫大于加陵。今所在未闻。

梁莫大于湨梁[2]湨,水名。梁,堤也。

坟莫大于河坟。坟,大防。

八陵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会稽,山名,今在山阴县南。竹箭,篠也。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犀牛皮角、象牙骨。

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黄金、礝石之属。

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阳永安县东北。珠,如今杂珠而精好。

西北之美者,有崐崘虚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美玉名。琅玕,状似珠也。《山海经》曰:“崐崘山有琅玕树。”

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幽都,山名。谓多野牛筋角。

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虎豹之属,皮有缛彩者。

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言泰山有鱼盐之饶。

九府

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馀鱼。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

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吕氏春秋》曰:“北方有兽,其名为蟨,鼠前而兔后,趋则顿,走则颠。”然则邛邛岠虚亦宜鼠后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须蟨食之。今雁门广武县夏屋山中有兽,形如兔而大,相负共行,土俗名之为蟨鼠,音厥。

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

中有枳首蛇焉。岐头蛇也。或曰:今江东呼两头蛇为越王约发,亦名弩弦。

此四方中国之异气也。

五方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邑,国都也。假令百里之国,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

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

可食者曰原。可种谷给食。陂者曰阪。陂陀不平[3]下者曰湿[4]《公羊传》曰:“下平曰隰。”

田一岁曰菑,今江东呼初耕地反草为菑。二岁曰新田,《诗》曰:“于彼新田。”三岁曰畬。《易》曰:“不菑,畬。”

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

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岠,去也。齐,中也。北戴斗极为空桐,戴,值。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蒙。即蒙汜也。

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太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地气使之然也。

四极

校勘记

[编辑]
  1. “扬”,原作“杨”,据唐石经、宋监本、古逸丛书本、顾校本改。
  2. “湨”,原作“溴”,据唐石经、阮本《注疏》改。
  3. “陂”,原作“阪”,据宋监本、古逸丛书本、顾校本改。
  4. “湿”,邢疏引作“隰”,曰:“下平而可食者名隰。本作‘湿’,误。”

释丘第十

[编辑]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再成为陶丘,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鑯顶者。三成为崐崘丘。崐崘山三重,故以名云。

如椉者椉丘。形似车椉也。或云:椉谓稻田塍埒。如陼者陼丘。水中小洲为陼。

水潦所止,泥丘。顶上污下者。

方丘,胡丘。形四方。

绝高为之京。人力所作。非人为之丘。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谓丘边有界埒,水绕环之。

上正,章丘。顶平。

泽中有丘,都丘。在池泽中。

当途,梧丘。途,道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言为道所规画。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途出其后,昌丘。道出丘北。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

逦迆,沙丘。旁行连延。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后高,陵丘。偏高,阿丘。《诗》云:“陟彼阿丘。”

宛中,宛丘。宛,谓中央隆高。丘背有丘为负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

左泽,定丘。右陵,泰丘。宋有太丘社,亡[1],见《史记》。

如亩,亩丘。丘有垄界如田亩。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晓之。

陈有宛丘。今在陈郡陈县。晋有潜丘。今在太原晋阳县。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寿春县。

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者所在耳。

望厓洒而高,岸。厓,水边。洒谓深也。视厓峻而水深者曰岸。

夷上洒下,不漘。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漘。不,发声。

隩,隈。今江东呼为浦隩。《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厓内为隩,外为隈。别厓表里之名。

毕,堂墙。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

重厓,岸。两厓累者为岸。岸上,浒。岸上地。

坟,大防。谓堤。

涘为厓。谓水边。

穷渎,汜。水无所通者。谷者,溦。通于谷。

厓岸

释山第十一

[编辑]

河南,华。华阴山。河西,岳。吴岳。河东,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山三袭,陟。袭亦重。再成,英。两山相重。一成,坯。《书》曰:“至于太伾。”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山小而高,岑。言岑崟。锐而高,峤。言鑯峻。卑而大,扈。扈,广貌。小而众,岿。小山丛罗。

小山岌大山,峘。岌谓高过。

属者,峄。言骆驿相连属。独者,蜀。蜀亦孤独。

上正,章。山上平。宛中,隆。山中央高。

山脊,冈。谓山长脊。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山顶,冢。山巅。崒者,厜㕒。谓山峯头巉岩。

山如堂者,密;形似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如防者,盛。防,堤。

峦,山嶞。谓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诗》曰:“嶞山乔岳。”

重甗,隒。谓山形如累两甗。甗,甑,山状似之,因以名云。

左右有岸,厒。夹山有岸。

大山宫小山,霍。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小山别大山,鲜。不相连。

山绝,陉。连山中断绝。

多小石,磝。多礓砾。多大石,𬒈。多盘石。

多草木,岵。无草木,峐。皆见《诗》。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夏有水,冬无水,泶。有停潦。

山豄无所通,谿。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

石戴土谓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土戴石为砠。土山上有石者。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别山陵间水者之名。

山有穴为岫。谓岩穴。

山西曰夕阳,暮乃见日。山东曰朝阳。旦即见日。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

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

释水第十二

[编辑]

泉一见一否为瀸。瀸,才有貌。

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山海经》曰:“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类也。

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公羊传》曰“直出”,直犹正也。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从上溜下。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从旁出也。

湀辟,流川。通流。过辨,回川。旋流。

灉,反入。即河水决出复还入者。河之有灉,犹江之有沱。

潬,沙出。今江东呼水中沙堆为潬,音但。

汧,出不流。水泉潜出,便自停成污池。

归异出同流,肥。《毛诗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

瀵,大出尾下。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𣸣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冯翊郃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所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底也。

水醮曰厬。谓水醮尽。

水自河出为灉,《书》曰:“灉沮会同。”济为濋,汶为灛,洛为波,汉为潜,《书》曰:“沱潜既道。”淮为浒,江为沱,《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㳡为洵,颍为沙,汝为𣸣。《诗》曰:“遵彼汝𣸣。”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

水决之泽为汧,水决入泽中者亦名为汧。决复入为汜。水出去复还。

河水清且灡漪,大波为澜,言涣澜。小波为沦,言蕴沦。直波为径。言径涏[2]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𣸣。此故上水别出耳,所作者重见。

浒,水厓。水边地。

水草交为湄。《诗》曰:“居河之湄。”

济有深涉,渭济渡之处。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谓褰裳也。以衣涉水为厉,衣谓禈。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繇,自也。

潜行为泳。水底行也。《晏子春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七里。”

汎汎杨舟,绋缡维之。绋,𦆽也。𦆽,索。缡,緌也。緌,系。

天子造舟,比船为桥。诸侯维舟,维连四船。大夫方舟,并两船。士特舟,单船。庶人乘泭。并木以渡。

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此皆道水转相灌注所入之处名。

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皆见《诗》。

正绝流曰乱。直横渡也。《书》曰:“乱于河。”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3]

水泉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人力所作。

水中

河出崐崘虚,色白。《山海经》曰:“河出崐崘西北隅。”虚,山下基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潜流地中,汩漱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公羊传》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

河曲

徒骇、今在成平县,义所未闻。太史、今所在未详。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覆鬴、水中可居,往往而有,状如覆釜。胡苏、东莞县今有胡苏亭,其义未详。简、水道简易。絜、水多约絜。钩盘、水曲如钩,流盘桓也。鬲津。水多厄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

九河

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校勘记

[编辑]
  1. “亡”,原作“云”,据宋监本、古逸丛书本、顾校本改。
  2. “言”,原作“有”,据宋监本、古逸丛书本、单疏本所引改。
  3. “源”,原作“原”,据唐石经、宋监本、古逸丛书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