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瘍醫大全/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九 \ 腋臂指掌部

[编辑]

自腋臂 肘,手指手背,痈疽疔毒,俱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腋痈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腋痈即夹肢痈,生肩膊下隙内,属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风热所致。宜服内托黄 柴胡汤。(《准绳》)

腋痈(图缺)

《灵枢》曰∶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陈实功曰∶腋痈又名夹痈,此起腋下,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痛,乃生寒热。此乃肝经血滞,脾经气凝,共结为肿,此患难消,终必作脓。未破者,柴胡清肝汤;已破,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香附、陈皮;急者开之。首尾温补,切忌寒凉。(《正宗》)

冯鲁瞻曰∶腋痈者,乃足少阳、手少阴、手厥阴三经也。此多得之于先天,或肝火炽甚耳。(《锦囊》)

《心法》曰∶腋疽一名米疽,又名内疚疽,发于胳肢窝正中。初起之时,其形如核,由脾肝二经忧思恚怒,气凝血滞而成。腋痈又名夹肢痈,发于腋际,属肝脾血热兼忿怒而成。

腋痈门主方

[编辑]

验方 葫芦巴焙研,三钱,木瓜酒调服。

体气门主论

[编辑]

陈实功曰∶体气,一名胡气,俗称狐骚气,又呼狐骚臭。此因父母有所传染者又有胡胎而受者,故不脱本来气质。凡有此者,腋下多有棕纹数孔,出此气味,当以五香散擦之,以解其味。(《正宗》)

澄曰∶凡治腋臭,用药后必须穿新衣,如穿旧衣,务于日中将所着衣,用灰水洗净,又泡去衣袖中臭味,皆无气味。若洗不净气味,枉用其药,大概药无不验,多是衣服再作气息,所以不能断根耳。

体气门主方

[编辑]

狐臭不可近身 大蜘蛛一枚,用黄泥少加赤石脂并盐,杵熟作窝,放蜘蛛于内,先以小火煨干,渐加猛火 红,候冷取出蜘蛛,加轻粉一分,研细,和米醋调膏,临卧时,先将腋洗净,以膏搽之,次早洗下黑汁恶物为效。即将此汁埋弃僻静之所,勿令染人,万不可穿旧时衣,慎之慎之。

又方 大田螺一个,以水养之,伺其靥开,以巴豆仁一粒,用针挑放螺内,将螺拭干,仰放盏内,俟螺化水,取擦腋下。

无价散

水银 密陀僧(各二钱) 枯矾(四钱)

共研千下,以不见水银星为度,津唾调搽。

又方

砂 密陀僧 铜青 白附子 辰砂 白明矾各等分研细,先以皂角水洗二三次后敷上,不过二次全好。

又方

水银 黄丹 砂 密陀僧 铜青 辰砂 明矾 白附子 白梅肉

共捣为丸擦之。

腋臭、鸦臭、阴汗,不能与人同行者。

白矾 密陀僧 黄丹(各一钱五分) 麝香(五分)

共乳如灰尘,以醋在手心内调药,擦腋下经宿两时辰许,再以香白芷煎汤洗之,一日用一次又方

枯矾(二两) 密陀僧(四两) 轻分(三钱)

共乳细擦两腋,擦至数月见效,半年全愈。

又方 热蒸饼一个,劈作两半,掺密陀僧末一钱,急挟在腋下,略卧片时,候冷弃之。如一腋有病,只用一个。

内疚疽门主论

[编辑]

《鬼遗方》曰∶内疚疽,发两腋及臂并两手掌中,振寒热而嗌干,饮多即呕,烦心 ,脉盛,六、七、八日诊如此可汗,不汗死。

内疚疽(图缺)

缺盆疽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缺盆疽,又名锁骨疽,生肩前陷中,寒热大作,饮食少进,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胸腹膨胀,属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宜隔蒜灸。若治之稍缓,必致溃烂,是经少血多气,疮口不合,危笃者多矣。(《准绳》)

《心法》曰∶此疽又名蠹疽,属胆胃二经积热而成。

缺盆疽(图缺)

痈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 痈,俗名病藕包, 臂表里俱肿赤色,惟肘节处差小,故名藕包,以内外分阴阳。(《准绳》)

陈实功曰∶ 痈生于膊上,连肩通肿,长而坚硬者是也。(《正宗》)

薛氏曰∶ 痈在肩之下,肘之上,周匝漫肿色赤,里廉外廉,左右皆同,由风温或风火凝结而成。初起状如粟米一撮,亦有起一粒僵疙瘩者,渐次 肿红热, 脓痛甚。红肿之外,无晕者顺,有二晕者险,三四晕者逆。

又曰∶藕包毒,肿发 内,或 外结肿一枚,如桃、如鹅鸭卵者是也。 内属手三阴经, 外属手三阳经,宜加引经药必效。

痈(图缺)

脾痈门主论

[编辑]

申斗垣曰∶脾痈生肩贞、 俞二穴,乃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及脾受膏粱浓味所生也。宜汗之。经云∶汗之则疮已。(《启玄》)

李东垣曰∶脾痈又名 疽,在肩之后,下腋之后外层岐骨缝间,左右同属小肠经肩贞穴,由风火凝结而成。

又曰∶如生在肩前下腋前外之上,骨缝开合空凹陷中,左右相同。初起如椒子,渐肿坚硬大如鹅卵,按之疼痛入骨,属心包络经,名曰乐疽。乃血热气郁而成。

脾痈(图缺)

臂痈门主论

[编辑]

《玄机》云∶在臂外为痈,在臂内为鱼肚发,在臂上节肿连肩 ,为臂风毒。

王肯堂曰∶两臂肘起至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发痈疖,此处虽实,奈连大小筋骨,举动不便,垂手多坠疼,如脓深沉澈骨,即伤筋脉,拳缩不舒,搐搦,宜急用缓慢筋脉药饵治之。(《准绳》)

申斗垣曰∶臂痈毒,乃心肾二经,通于五指,毒氣流走成串漏。(《启玄》)

《心法》曰∶鱼肚发生于 部之后垂肉处, 肿赤色,属心经青灵穴。由火毒凝结而成。

陈远公曰∶人臂上忽然生疮,变成痈疽者,亦阴痈也。虽比头面对口肩背稍轻,然治不得法,亦能杀人,故须辨阴阳治之。大约痛者阳证,痒者阴证。如阳证用三星汤一二剂,便可立消;若阴证此方又不可用,必大补气血,佐以消痰化毒,始可奏功。勿以手足非心腹之疾,不须补虚也。夫阴主静,而手则至动者也,至动生阴痈,则动变静矣,反常之道也,可不畏乎!况动变静,又趋阴之道也。阳趋于阴,非生近于死乎?欲阳返阴易,欲阴返阳难,谁谓手痈而小视之哉?消痈还阳丹∶人参、花粉、生甘草各三钱,白术、生黄 各一两,肉桂、乳香末各一钱,金银花二两,当归五钱,水煎服。一剂痒变为痛矣,二剂疼止,三剂全消。(《冰鉴》。按∶此方与七圣汤相同,而意气与所主各异也。七圣汤治已溃之剂,此汤乃治未溃之方。盖已溃者,以生肉为先;未溃者,以护肌为主。所以七圣汤中无乳香末、天花粉二味,此方用乳香末、天花粉,攻中有拥卫之功耳)

臂风毒(图缺)

胡公弼曰∶臂痈有因远行涉水,途路或冒风雨寒湿,饮食不节,亦能患此,所受稍轻,治以防风除湿丸主之。(《青囊》)

冯鲁瞻曰∶臂痈者,前 属手阳明经,后属手太阳经,外 属手少阳经,内 属手厥阴经,内之前 属手太阴经,内之后属手少阴经。总缘经络热郁,风邪外干,气血有乖而生也。当分经络,以用本经之药为引,行其气血自愈。(《锦囊》)

李东垣曰∶臂(自肘至腕曰臂。)外侧属三阳,臂里属三阴,俱由营卫不周,感受风邪,逆于肉里而成也。已溃若拳缩而不能舒,疼痛澈骨者,乃溃深伤脉也,属逆。

李东垣曰∶臂痛有六道,各加引经药乃验。以两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前 痛者,属阳明,以升麻、干葛、白芷行之;后 痛者,属太阳,以本、羌活行之;外 痛者,属少阳,以柴胡行之;内 痛者,属厥阴,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 痛者,属太阴,升麻、白芷行之;内后 痛者,属少阴,细辛、独活行之。

骨蝼疽门主论

[编辑]

骨蝼疽(图缺)

王肯堂曰∶骨蝼疽生手臂阳明经分,生瘰初如粟米,渐大如赤豆,痛不可忍,旬日大如胡桃,枯紫色。若毒游遍身,拘急发搐,呕哕不食,冷汗自出,滑泄烦躁,脉乱者死。犯房劳怒气者死。此证乃七情不和,积怒积忧积热所致。真元虚败,不能胜邪,发之暴死之速,乃阴虚极而火独亢之故。治当滋化源,勿以扬汤止沸之法误之。(《准绳》)

薛立斋曰∶骨蝼疽生臂外前 大骨之后,属手阳明大肠经,由忧郁暴怒凝结而成。初如粟豆,旬日大如桃李,肿硬疼痛。若紫晕开大,腐烂斑点串通肌肉,搐搦拘急,多见七恶者逆。

垂臂发门主论

[编辑]

垂臂发(图缺)

《鬼遗方》云∶垂臂发生于垂臂两处发接骨下,臂鹅上起如鸡鸭卵大,皆由荣卫不调所致也。喜患实处而不透内,亦宜急消或发穴早疗。

痈门主论

[编辑]

窦汉卿曰∶生于臂撑上者,名 痈。红肿作痛,初起宜灸。若溃之,必损命,不可轻忽。

痈(图缺)

石榴疽门主论

[编辑]

陈实功曰∶石榴疽生在肘尖上一寸是也。此乃少阳相火与湿热并搏而成。初起一点黄粟小泡,根便开大,色红坚硬,肿如覆碗,皮破泛出,叠如榴子,令人寒战,俨同疟疾。初起即灸九壮,内服蟾酥丸发汗,顶上以蟾酥饼贴之,膏盖,肿处以金黄散敷之。九日后,得脓为吉,反此为凶。

均如痈疽调治。(《正宗》)

又曰∶此乃少阳相火与外湿煎搏而成也。

薛立斋曰∶石榴疽生肘尖上一寸余,属三焦天井穴。初起黄粟小泡,根脚便觉开大,色红 肿,坚硬疼痛,肿如覆碗,破翻如榴,寒热如疟,由三焦相火与外湿相搏而成。破后用菊花蕊煎汤洗之,次以菊花烧灰存性,加轻粉少许,兑匀敷之,神效。

石榴疽(图缺)

冬瓜串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冬瓜串生两臂膊间,长二三寸,红赤高肿,疼痛而无处觅头者是也。

照痈疽门施治。(《准绳》)

冬瓜串门主方

[编辑]

验方(《纲目》) 萆麻子捣膏贴之,一夜自愈。

又方(《准绳》) 羊粪不拘多少,麻油同研敷。

陈肝疮门主论

[编辑]

申斗垣曰∶陈肝疮,乃手少阳三焦经,生于左右臂上三五处,如疖肿,痛不可忍,不可挨擦。如有头,二七可刺;无头,身热虚硬面赤者,二八日死。又名蚤疽,彻手生疮,变生于手三阴、三阳经,三年而死;痒甚者一月而死。(《启玄》)

陈肝疮(图缺)

蝼蛄串门主论

[编辑]

陈实功曰∶此证得于思虑伤脾,脾气郁结而成。其患多生于两手,初起骨中作疼,渐生漫肿,坚硬,不热不红,手背及内关前后连肿数块,不能转侧,日久出如豆腐浆汁,串通诸窍,日夜淋漓,肿痛仍在,患者必面黄肌瘦,饮食减少,惟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其中可生者,十有二三,如治之不善,妄投寒凉克伐,损伤脾胃,则活者鲜矣。施治之法,首尾宜用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主之。(《正宗》)

蝼蛄串(图缺)

又曰∶是疾多生于气血浇薄者。盖四肢属脾土,所以多生两手。

李东垣曰∶蝼蛄串,所谓蝼蛄者,虫名也,形似蜻蜒,翅短而尾长,善近风喜水,故患此者,不破则易已,如溃不断其脓水,势必贯串上延肩井,下串臂肘,一串二,二则串三。失治则脓血侵蚀,筋骨惨痛。此缘五脏受湿,六腑蓄热,故外伤皮肤,遂成斯毒。

朱丹溪曰∶蝼蛄串生于臂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郁滞不舒,凝结而成。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破不消,脓血淋沥如漏。虚证来添如面黄食少削瘦,甚则午后寒热交作,而成败证也。初宜逍遥散,次用人参养荣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三四。

肘后毒门主论

[编辑]

胡公弼曰∶肘后毒乃风毒流走,气血凝滞,脉通五指,结成肘毒。(《青囊》)

肘痈门主论

[编辑]

《心法》曰∶肘痈生于肘之围绕,由心肺风火凝结而成。形小为疖,形大为痈。

手足鱼脐疮门主论

[编辑]

申斗垣∶鱼脐疮形似鱼脐,生于肘肚者,是手少阴心经多气少血,少海、灵道上是也。生于小腿肚者,是足少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承山、飞扬二穴上下是也。(《启玄》)

腕痈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腕痈生于手屈之处,俗名手牛押屈,此手三阴经风热聚毒之所致也。(《准绳》)

李东垣曰∶腕痈生于手腕背,而属手三阳,由风火凝结而成,乃皮肉浇薄之处。

若迁延日久不溃,或漫肿平塌,既溃,腐烂露骨者逆,难于收功。

腕痈(图缺)

兑疽门主论

[编辑]

兑疽(图缺)

陈实功曰∶兑疽生于手之动脉处,肿痛寒热,痛彻手膊,举动不便者是。

朱丹溪曰∶兑疽生手腕里面横纹后,前稍动脉之间,左右同,乃肺经门户。若发疽或溃深,则肺气大泄,最为险候。

疮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 疮生于手足间,相对如新茱萸,痒痛折裂搔破,则黄水淋漓,有孔如 ,久而生虫。(《准绳》)

《心法》曰∶ 疮生于指掌之中,形似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初起黄白脓泡,痒痛无时,破流黄汁,时好时发,极其疲顽。由风湿客于肤腠而成。宜以润肌膏搽之。若日久,内必生虫,用藜芦膏擦之。兼戒口味。

疮门主方

[编辑]

藜芦膏

苦参 藜芦(各一两)

猪油八两熬枯去渣,入松香一两化开离火,加枯矾、雄黄一两搅匀,候温涂之。

筋疽门主论

[编辑]

窦汉卿曰∶筋疽生臂之动脉间,筋寄之上,臂膊不能屈伸,若不速治,溃烂筋脉,必成废疾。

脉骨疔门主论

[编辑]

申斗垣曰∶脉骨疔,又名鱼脐疔,生于掌后横纹陷中,根行甚急。亦有生肘臂间者,红者为疽,黑者为疔,有红丝者是也。宜用针先针断红丝,后服追疔丸剂,外敷丝瓜叶膏。(《启玄》)

王肯堂曰∶又名穿骨疽,生于间使穴,在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陷中。属包络经蕴热凝结而成。

又曰∶如溃穿骨缝,从臂外侧出脓者险。

脉骨疔门主方

[编辑]

丝瓜叶膏

丝瓜叶 韭菜叶 连须葱(各等分)

同入石臼内研如泥,以热酒中和去渣服,以渣病在左手敷左腋,病在右手敷右腋,胁下亦敷。在左足敷左胯,病在右足敷右胯,病在中敷心脐,并用布缚,候红丝皆白为安。如有潮热,亦用此法,令人抱住,不可放手,恐毒氣颠倒难救,病患发颤跌倒,亦难救。

五指所属脏腑穴道图说

[编辑]

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

二拇指名曰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穴、足太溪穴。

中拇指名曰将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将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冲穴、足涌泉穴。

四拇指名曰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风门穴。

小拇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谷穴、足大敦穴。

大肠筋在食指边,络联于虎口,直到食指侧巅。

小肠筋在小指外边。络联于神门,直至小指侧巅。

(穴在阳掌者)

内牢穴 在手心正中。

大横纹 在手掌下一道横纹。

离宫 在将指根下,属心火。

浮心穴 在大横纹左边。

坎宫 紧与离宫对,在小天心之上,属肾。

小天心 在坎宫下中门。

阳池穴、阴池穴 在小天心两旁。

板门穴 在大指下一块,其肉如板,属肾。

肾经穴 在大横纹右边。

二人上马穴 在小指旁二指横纹及掌干宫旁。

水底穴 在小指旁,从指尖到干宫外边,皆是属肾。

虎口穴 在大指食指丫处,筋通三关处。

四横纹 在食将无名小指中,三道小横纹,除去大指,故名四。

(穴在指尖者)

少商穴 在大拇指尖。

商阳穴 在食指尖,指根下一节横纹,是风关。从掌上巽宫来二横纹,是气关。三横纹是命关。

中冲穴 在中将指尖。

关冲穴 在无名指尖。

少冲穴 在小拇指尖。

大肠穴 在食指外边。

小肠穴 在小拇指外边。

(穴在阳膊者)

总筋穴 在大横纹下,指之脉络,皆总于此。中四指脉总于此。

内间使穴 在总筋下寸许,一名内关候。

天河穴 在内间使下,自总筋直往曲池。

曲池穴 在肘弯处,一名洪池。

经渠穴 在浮心一边,内间使旁。

列缺穴 在经渠下天河旁。

鱼脊穴 阳池旁边,一小窝处,乃大指散脉处。

三关穴 在手膊上旁边。

六腑穴 在手膊下旁边。

(穴在阴掌者)

外牢宫 在手背正中。

合谷穴 在手背大拇、食指两骨丫叉相合之间。

威灵穴 在外牢宫右边骨缝处。

向导穴 在外牢宫左边骨缝处。

一扇门 在食将二指下夹缝处,威灵穴之上。

二扇门 在无名小指根两夹缝中。

大陵位穴 在外牢下手背骨节处。

(穴在阴膊者)

一窝风 在大陵位下手膊上,与阳膊总筋下相对。

阳池穴 在外间使下。

外间使穴 在一窝风下,与内间使相对,一名外关候。

肩井穴 在肩膊眼窝内。

斗肘穴 在手肘曲外,高起圆骨处。

五指名目图(图缺)

五指穴道图(图缺)

阴掌脏腑图(图缺)

阳掌脏腑图(图缺)

肘腕穴道图(图缺)

看手指察病顺逆图(图缺)

旋指疳门主论

[编辑]

申斗垣曰∶脾主四肢,脾有湿热,则手足指腐烂成疳是也。如长夏六月间,湿热盛而诸物腐焉。(《启玄》)

又曰∶宜服清脾胃、利湿热之剂。

澄曰∶此证指顶如泡,贯脓之后,破烂流水,当用燥湿生肌散干掺自效。

旋指疳门主方

[编辑]

验方(《启玄》)

儿茶(五钱) 雄黄(一钱) 冰片(二分)

研细,米泔水洗净,搽之。

代指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代指者,先肿 热痛,色不黯,缘爪甲边结脓,剧者爪皆脱落。但得一物冷药汁 渍之,佳。爪者,筋之余,筋赖血养,血热甚,注于指端,故手指肿热,结聚成脓;甚则爪甲脱落。此证类于指疽,然无蕴毒,故色不黯,虽久亦不杀人。(《准绳》)

代指(图缺)

陈实功曰∶手指忽肿痛者,名为代指。(《正宗》)

薛立斋曰∶代指生指甲身之内,三四日后,甲面上透一点黄色。初起先肿 热,疼痛应心,宜用甘草、朴硝各五钱,熬水浸洗即瘥。如甲面透黄,即系内脓已成,但无门得泄;急用钱针在指甲身,就脓近处挑一小孔,脓方得出,随后轻手挤尽余脓,用黄连膏贴之,易愈。若失治或敷凉药,以致肌肉冰凝,脓毒浸淫好肉,爪甲溃空,必然脱落,宜用琥珀膏贴之,一两月收功。

代指门主方

[编辑]

验方 乌梅入醋浸研,涂患处立瘥。

又方 芒硝煎汤淋洗,自溃。

天蛇毒门主论

[编辑]

天蛇毒(图缺)

王肯堂曰∶天蛇毒,即天蛇头,不拘何指, 赤结毒,肿痛有脓,裂开有口唇如蛇头状,是以名焉。又名发指,属手厥阴心包络经积热所致,虽黑色顽麻,溃烂脱指者,亦不死。(《准绳》)

陈实功曰∶天蛇毒即蛇头疔,乃心火妄动,攻注而成。其指头肿若蛇头,赤肿痛,疼极连心;甚者寒热交作,肿痛炎上。初起宜灸,蟾酥饼膏盖。(《正宗》)

冯鲁瞻曰∶天蛇头者,手指毒疮,各随经络而生。疼痛殊甚,宜审其经络,投以解毒和血,加以引经之药治之。(《锦囊》)

窦汉卿曰∶此证如脓未熟,不可刀开针拨,不然则 肉起发难医。

胡公弼曰∶天蛇头患久有出骨者,如初起紫黑者,必死。须割去其指,方可医治。治同脱疽。(《青囊》)

汪省之曰∶手三阴、三阳经,亦有气血多少不同,生于手之十指,名敦疽。四五日溃脓,可刺者生;如不溃无脓,黑色过节者,死不可治也。(《理例》)

王肯堂曰∶五指头生疽,名曰敦疽,系脏腑积热。治不可缓。(《准绳》)

又曰∶手大指疽发指头,小点如粟,渐大如豆,或如桃李,或青或紫,乍黄乍白乍黑,或痒,或麻木不痛,或大痛澈心,此名调疽,属手太阴肺经积毒。毒盛者,宜截去了,四日刺得血脓者生,得黑白者死。毒氣攻心,呕吐不食,膨胀者死,齿缝出血者死。(《准绳》)

朱丹溪曰∶蛇头疔在手指顶,坚硬有头,十指同,自筋骨发出,根深毒重。初起小泡,色紫疼痛,坚硬如疔者是。

王肯堂曰∶天蛇毒,在手指顶,闷肿无头,十指同自肌肉发出,其毒稍轻。夫手指虽各有专经,然俱兼脾经火发而成。但手指系皮肉浇薄之处,不宜艾灸,亦不宜开早。若误灸开早,以致皮裂肉 翻出,疼痛倍增,不能速愈,慎之。

又曰∶调疽生于手大指,由肺经积热而成。初如粟豆,渐肿如李,青紫麻木,痛痒澈心。六日刺破,出稠脓鲜血者吉;出黑血者险。若黑腐延蔓不痛者,名断指,属逆。当如足部脱疽治法。

澄曰∶凡手指患天蛇毒,如内脓已成胀痛者,用针挑放,务须从下往上挑破,切不可从上向下挑,否则毒传下节溃烂,俗谓戳了蛇头,蛇头往下缩也。

又曰∶凡指头溃后,切忌用力拿重,如操作用力,则 肉必出,难以速愈。足指溃后,俱忌行走,否则亦然。

又曰∶凡慵工操作之人,指皮粗浓,每每脓已胀急,不能穿溃,常见通手化脓。凡遇此等人,须用针向指尖上挑砭出脓,不可向下砭,如误向下砭,每每毒流下节,遂有脱指之患,不可不知。

又曰∶凡溃后须将老皮剪去,免藏毒水,浸伤良肉。

又曰∶每见当砭不砭,脓已胀过,以致甲脱肉无,惟存筋骨,用玉红膏搽上生肌。只有指尖难以长皮,撤消如旧,须以生肌散内加珍珠末掺上,其皮即长合矣。脚尖不长皮,亦照此法。

澄治手指足指,溃后形如蝉蜕者,须用利剪剪去死皮,方可上药。不然,皮中蓄有脓水难干,虽用珍珠散冀其收功,何异隔靴抓痒,决难速愈。

天蛇毒门主方

[编辑]

蛇头疔。

轻粉 银粉 铜绿(各等分)

研细。灌入猪胆内调匀,将指套入胆内,用线轻轻扎定,三日一换,重者二次。

又方 生栗去壳去衣,捣烂敷之。

又方 黑黄牛粪做饼晒干,入罐内,烧酒熏之,极效。

又方 白果叶入灯窝油内浸透贴之,腐尽肌生。

又方 黑豆、天南星研细,滴醋调敷。

又方 人粪、雄黄同捣,裹在患处,即愈。

又方 生鸡蛋一个,一头打洞入雄黄细末五钱,将患指套入浸之,拔去毒,立止痛。

又方 生鸡蛋三个,一头打一洞,每个入雄黄细末一钱,和匀,将痛指插入,待热换之,立刻止痛。

苦瓜膏(陈伯迪。) 苦瓜(即癞葡萄。)不拘多少,捣烂,以盐卤浸收,不可太稀,愈久愈好。凡遇蛇头毒,取一匙敷患上,外以绢缚过一夜,痛止即愈。

水蛇套(《明医集》) 治天蛇毒,痛不可言。取活水蛇一条,取中段去骨,以蛇皮肉如指长,裹患指上,外用纸包,顿觉半身凉快,痛止肿消,即愈。数日后去皮,指上蛇形宛然。

雄黄散治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澈心者,宜用。

明雄(二钱) 轻粉(五分) 蟾酥(微焙,二分) 冰片(一分)

共为末。新汲水调涂,纸盖,日用三次,极效。

蜈蚣散

大蜈蚣(一条) 全蝎(七个) 雄黄(三钱)

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即愈。(一方无全蝎。)

又方(《济生》)

雄黄(一钱) 蟾酥(一分)

研细。用蝣蜒一条,共捣如泥,敷患处空顶,立愈。

又方(《全集》)

蜈蚣 雄黄(各五分)

研细。装入猪胆内,套指上扎紧,立愈。

又方 白萝卜一段挖空,入雄黄末三分,蒸半熟,套指上愈。

又方 雄黄研细,猪胆汁调涂。

又方

生鸭蛋(二个) 蜈蚣(一条,焙研)

分装两蛋内搅匀,套指上候热,再换一个,即消。

雄黄散蛇头疔。

明雄(二钱) 轻粉(五分) 蟾酥(二分) 冰片(一分)

研细,新汲水调浓,重汤炖温敷上,薄纸盖之。

雄蛎散天蛇毒。

牡蛎( 。四钱) 明雄(二钱)

研细。蜜水调浓,重炖温,涂患上,止痛,日用五六次。

蛇头疔。

麻油脚(一钱) 酒曲 血竭(各一钱) 百草霜(少许)

和匀敷上,以布护好。

蛇节疔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手指节间,结肿 赤,又名病茧,又名蛇节疔,又名钉节天蛇,又名病 节,治与天蛇头同。(《准绳》)

蛇节疔(图缺)

李东垣曰∶蛇节疔生手指中节骨节,又名蛀节疔,绕指俱肿,其色或黄或紫,由火毒凝结而成。

蛇眼疔门主论

[编辑]

朱丹溪曰∶蛇眼疔生于指甲旁,夹角间,形似豆粒,色紫,半含半露,硬似铁钉,乃火毒凝结而成。

蛇背疔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蛇背疔生指甲根后,形如半枣,色赤胖肿,乃火毒凝结而成。

蜣螂蛀门主论

[编辑]

陈实功曰∶体弱之人,手指节中,不红不热,肿如蝉腹,日久方痛,痛久方腐,肿仍不消,此乃手少阴痰气凝滞而成。用蟾酥饼膏贴,渐作稀脓,近者一载,远者三年,内服补剂,免变痨瘵之证。(《正宗》)

鳅肚疔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鳅肚疔即中节疔。生中指节绝骨之处,由辛热风湿之毒,上干心经,故发此毒,乃心经受证也。但中指通连五指,疔色紫黑者,其毒必恶,易于攻心,指节里面色青黄,心一受毒,其人昏迷必死,其指必落,务用护心丹,时时呷之,以护其心,再服蜡矾丸护膜,追疔夺命丹追疔为主。(《准绳》)

李东垣曰∶泥鳅疽生在手指,一指通肿,色紫形如泥鳅, 热痛连肘臂,由火毒凝结而成。

又曰∶蛇腹疔生十指中节里面,形如鱼肚,色赤疼痛,乃火毒凝结而成。

冲要节门主论

[编辑]

小指节近掌处,肿痛 赤,名曰冲要节。(《正宗》)

红茧疔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红茧疔,因心火太盛,传于脾经,故毒发于四末,若水珠,若水泡,与血HT (音 。皮起也。)无异,多生手足胸背之间,今人不识,伪称火丹,或认斑疮,养成大患。初起红色,宜用针,针去恶血,内服清心败毒黄连丸之类;如紫色则危,灰黑必死。根行甚速,宜针恶血,以缓毒势,治同疔法。(《准绳》)

瘭疽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瘭疽者,肉中忽生点子如豆粒,小者如黍粟,大者如梅李,或赤或白,或青或黑,其状不定,有根不浮肿,痛伤之应心,根深至肌,经久便四面悉肿,泡黯熟紫黑色,能烂筋骨,若毒散逐脉入脏杀人。南人名为拓着毒,浓肉处即割去之,亦烧铁烙之令焦如炭,或灸百壮,其病喜着十指,故与代指相似,人不识之,呼为代指,不急治之,亦逐脉上入脏杀人。南方人得之,皆斩去其指。初指头先作黯泡,后始肿赤黑黯,惨痛入心是也。(《准绳》)

陈实功曰∶瘭疽,又名蛇瘴,凡川广烟瘴地方多有之。初出先作红点,次变黑色,腐烂筋骨,小者如粟如豆,大者如梅如李,发无定处。初起蟾酥饼膏盖,红肿游走不定,用真君妙贴散加雄黄敷之,自然截住。破后如脾胃虚弱,补托不应,惟出清水秽汁者,俱为不治。(《正宗》)

冯鲁瞻曰∶瘭疽者,其发有数种,小者如粟如豆,大者如梅如李,青黑赤白,变易不常,或臂或肾,或口齿,或肚脐,发无定处,然大概多见于手指之间,根深入肌,走臂游肿,毒血流注,贯串筋脉,烂肉见骨,出血极多。若至狂言烦躁闷乱者,皆毒氣攻心之候也,不治。(《锦囊》)

澄曰∶瘭疽随处可生,川广烟瘴地方多有之,疼痛澈心不止,腐烂筋骨,溃破脓如豆汁,今日拭干,次日脓汁复满,愈而复发。

瘭疽门主方

[编辑]

《准绳》秘方射干 甘草 枳实 升麻 干地黄 黄芩(各二两) 犀角(六分) 前胡(三分)

水五升,煎三分,入大黄一钱,一沸去滓,入麝香二分,分三服,瘥止,不限剂数,神效。

手指怪证门主论

[编辑]

浙有士人,指忽隐痛不可忍,其中指甲间,生一珊瑚,高二寸,血色气缕成海市,人士战马,城廓戈矛,人与自己皆见。嗜饮烧酒,医谓火所吐幻景,服以大黄稍减,久服遂绝,火何得成此异者。(《异识资谐》)

丫痈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五指丫处,结毒 肿者,俗名鸦叉,又名病蟹叉。(《准绳》)

申斗垣曰∶手丫毒俱是手经,手背丫是手三阳经,手掌心丫是手三阴经。受证当分何经,加引经药治之。(《启玄》)

汪省之曰∶手三阴、三阳经,亦有气血多少不同,生于指丫,当分经络治之(《理例》)

朱丹溪曰∶手丫发生于手丫岐骨缝间,除大指合谷穴名合谷疽。其余指丫生毒,皆名手丫发。初起如粟色红,渐大如豆,热,溃后疼痛不止者。俟脓塞提出,其痛方止。

丫痈(图缺)

虎丫毒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虎口疽,一名虎丫毒,又名合谷疽,又名丫刺毒,又名臂蟹毒,又名手丫发,又名病蟹叉。此手阳明大肠经风热积毒之所致也。(《准绳》)

陈实功曰∶合谷疔,俗名虎口百丫是也。此患多系疙瘩泡起,亦有红丝走上,故有疔名。此足阳明胃经湿毒攻注作痒。初起挑破,蟾酥饼膏盖,金黄散敷之,必须内外消托为主。(《正宗》)

胡公弼曰∶虎口毒即丫刺毒,最能烂手,毒归肝脾,亦能杀人。(《青囊》)

又曰∶赤 热痛,更有虎口胀裂者。

薛氏曰∶此患多生大指次指连界处,忽生肿毒,痛不可忍。若不早治,必烂人手,名曰拍蟹毒。

朱丹溪曰∶虎口疽生(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初起如豆,漫肿色青,木痛坚硬。若初起黄粟小泡,痒热 痛,根深有红线上攻腋内,即名合谷疔。

虎丫毒(图缺)

虎丫毒门主方

[编辑]

初起,鲜蟹捣烂敷之,其毒可散。

手心毒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手心毒, 赤肿痛,俗名病穿掌,又曰穿窟天蛇,又名贫子盂。若偏于掌边者,名穿边天蛇,又名穿埂天蛇,亦名 痈。此手厥阴心包经劳宫穴,乃积热所致。(《准绳》)

手心毒(图缺)

李氏曰∶手心毒,一名擎珠毒。

陈远公曰∶有手心中忽红肿高突变成一疽,疼痛非常,日夜无间,世所谓擎疽也。此证多是冤家相寻,内外治疗,往往不能收功,有流血至死者,似乎不必治也。

然有证无方,安见吾道之大乎!苟能告解怨艾,安在不可救。此疽虽是冤孽,亦因病患有火热之毒,乘机窃发,消火热之毒,何不可奏功耶!但火热非起于一旦,而解毒难于小剂。盖毒成于热,热起于火,火之有余,终是水之不足,不大料以滋水,惟小剂以灭火,安得取胜乎!必大用补水之剂,少佐解毒之味,则自愈耳。释擎汤∶元参一两,金银花二两,生地一两,当归一两,紫花地丁五钱,贝母二钱。水煎,二剂疼止,已溃者又服四剂,未溃者又服一剂,无不全愈。愈后仍须告解,则无后患,否则恐变生他证,非方之过也。此方滋水以治火,补正以解毒,自居于无过之地,又何拟议哉。(《冰鉴》)

陈实功曰∶手心毒,一名穿板疔,又名擎珠,又名瘭疽,乃心火热毒也。是于五心痛不可忍,其疮如泡,色如血赤,外形虽小,内有热毒发于心窠者,难治;发于手足心者,可疗。如在手掌心敷药,当从手腕敷起;如在足心,须从脚胫骨四围敷住,以截血路,免毒上攻。(《正宗》)

胡公弼曰∶右手心毒,乃太阳、阳明二经受证,气流足厥阴经。左手心毒,乃少阴、太阳二经受证,气流足太阴、阳明经。或因七情内伤,气血凝滞,亦能患此。(《青囊》)

鹅掌风门主论

[编辑]

陈实功曰∶鹅掌风乃手阳明胃经火热血燥,外受寒凉所凝,以致皮肤枯槁。初起紫斑白点,久则手心皮肤枯浓,破裂不已。(《正宗》)

又曰∶时疮余毒未尽,亦能致此。

申斗垣曰∶杨梅疮,食鹅肉亦生。(《启玄》)

《心法》曰∶此证手掌及指上层层剥皮,血肉外露。

鹅掌风门主方

[编辑]

二矾汤(《正宗》)

白矾 皂矾(各四两) 孩儿茶(五钱) 柏叶(八两)

用水十碗,同上药煎数滚候用,先以桐油搽抹患上,用桐油纸捻点着,以烟焰向患上熏片时,方将前汤乘滚贮净桶内,手架上以布盖,得汤气熏之,勿令泄气,待微热倾入盆内,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手忌下汤水,永不再发,此方越重越效。

如轻者不可用。

又方(《秘录》)

川乌 何首乌 苍术 赤芍药 草乌 地丁花 防风 天花粉 荆芥(各一两) 陈蕲艾(四两)

煎汤熏洗。

膏药(《济生》) 治鹅掌风指甲变浓,及风癞顽癣,死肌麻痹。

凤仙花(连根、花、叶露晒干) 苍耳叶(嫩头,各四两) 血余(三两) 鹿角屑(生刮) 络石 虎骨 百部 茜草 剪草(各二两) 人指甲(五钱) 穿山甲 羌活 龙骨 麻黄 蕲艾 威灵仙(各一两)

上用麻油一斤,同熬至滴水不散,绞去渣离火,再下铅粉四两,银珠四两,黄蜡二两,乳香二两,和匀,瓷器收贮,临用隔汤炖化,摊贴。

又方 先以油核桃擦手足患处,炉内焚常山熏之,上用青布盖好,熏常山一斤,七日手不下水,褪去老皮,永不再发。

又方 灰条草捣汁,擦十数次。

又方 茄花带露水摘下,擦数次。

又方 五倍子研末,桐油调搽,用炭火烘之二三次

又方 瓦花、头发捣烂,用手搓之。

又方

凤仙花(一棵) 草(一两) 蝉蜕(三钱)

煎洗,熏洗。

又方 白豌豆一升,同楝树子煎汤,早中晚熏洗,一七全愈。

又方 鲜核桃外面青皮,同鸽子屎煎水频洗。

又方 鲜嫩芭蕉叶煎洗十余次。

又方

朱砂 明雄黄(各一钱) 轻粉(五分)

共研细,同桐油调涂患处,以微火烘一炷香为度,年远者五七次,年近者二三次即愈。屡试屡验。

又方 蕲艾四五两,水煎入大口瓶内,上用麻布盖之,以手心放瓶口熏之,冷则换热再熏,数次即愈。

又方 铅弹子如胡桃大一个,每日在手内搓弄搓热,将铅弹子握紧,昼夜不歇,如此十余日,即愈。但不能除根。

鹅掌风并治四弯风(刘方秘方。)

土木鳖(净肉) 苦参(各一两) 白附子(五钱) 轻粉(三钱)

各研细,和匀,生桐油调,听用,先用马齿苋煎浓汤,先熏后洗,仍将马齿苋擦一二次。随用樟木屑、丝瓜藤、大蒜秸、大皂荚烧灰熏之。

熏过用红升丹、川贝母末各一钱,以笔管幔小筛罗装药,然后以桐油扫患处,不可过多,润过,即将小筛罗内药筛在患处,即将前桐油调药敷上,约一铜钱浓,仍以前樟木屑等烟熏之,令热。如太热则远些,熏药将干,过一夜,次日洗去,不过二次,无不全愈。

鹅掌风(邓重光。) 大麦芒烧烟熏手掌,七日不可见水,即愈。

又方

牡蛎( ) 密陀僧(各二钱)

共研细,桐油调搽,炭火灸之。

又方 豆腐沫热洗。

又方 生桐油搽,以松毛烧烟薰。

又方

川乌 白附子 草乌 僵蚕 铜绿 密陀僧 轻粉 胆矾(各一钱) 麝香(三分)

共研细末,先用生附子切浓片于鹅掌风上,以艾圆灸之,再用葱汁调敷。

又方 猪胰一具,去油,勿经水。花椒三钱,用温酒同浸二三日,取胰不时擦手,微火烘之。

又方 白砒三钱,打如豆粒,用麻油一两,熬砒至黑,去砒,用油擦手,微火烘之,不过二三次即愈。

又方 葱五六根捣破,花椒一把,同入瓦罐内,入醋一碗,再用滚水冲入熏洗,数次即愈。

又方 谷树叶煎汤温洗,以火烘干,随用地沥青擦之,用火烘干,又洗又烘,如此日行三次,不过五六日自愈。

又方 大黄鳝一条,去头、尾、肠,切一寸长,以香油一两入锅内,将鳝鱼坚起,熬至鱼枯,取油放磁盏内,用穿山甲烧存性,研末少许调搽患上,以炭火炙至手痒而痛,又搽又炙,三次自愈。

马蚁窝门主论

[编辑]

澄曰∶马蚁窝,乃无意脚 马蚁而成,或风湿结成,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脂水。宜用穿山甲外敷,亦有手背手腕生者。

马蚁窝门主方

[编辑]

锡灰膏(陈楚阳。)治马蚁窝,血疯 疮,痒极不可忍者。

灰(筛取细者,二钱五分) 轻粉(一钱五分) 葱白(一根)

同生犍猪油去皮、膜捣膏,用刷子脚搽疮上,外以三退纸封之,三日全愈。

三退纸

蝉蜕 凤凰衣(各三钱) 密陀僧(六钱)

桐油八两熬成膏,以刷蘸膏,于连四纸上阴干,用时照疮大小剪贴,三日一换,换三次全愈。

如痒极搽锡灰膏收功。

又方

密陀僧(三钱) 百草霜 风化锻石(各五钱) 霉酒曲(一两五钱)

共为末,先以松毛须捣烂,煎汤先透,再用松毛须烧烟熏之,任其流水,拭干,再以桐油调敷,频用桐油润之,每日一换,七日除根。

又方 大黄 研末桐油调敷。

又方 桐油篓盖包患处,数夜即效。

马蚁窝并痒极成片之疮。(吴越千。)

轻粉(二钱) 穿山甲(一两。新瓦上炙,剪成豆大,再用土炒成珠)

共研细,以甘草汤洗净,用熟鸡蛋黄炒出油,调搽。

指缝搔痒成疮,有窍出血不止 多年粪桶篾箍烧灰敷之。

酸痛门主论

[编辑]

陈实功曰∶酸痛乃风寒气郁于皮毛,致血不荣于肌表,谓皮槁则多痛,手足似无皮之状,是酸苦生焉。可将葱汤浸洗良久,随以润肌膏擦之,就暖勿见风冷,自愈。如每逢冬时即发者,须预于三伏时,晒捣烂大蒜,间擦三次,永不再发。经曰∶寒因热用,其理甚明。(《正宗》)

王肯堂曰∶酸痛,因暴寒侵袭肌肤之中,寒郁不行,偶触衣物,或以手捺,疼痛连心,俨如无皮之状是也。

酸痛门主方

[编辑]

润肌膏

当归身(一两五钱) 粉甘草(一两) 白芷(八钱) 血竭(六钱) 紫草茸(五钱) 白蜡(切片,二两)

真麻油八两,先将当归身、白芷、甘草熬深黄色,滤去渣,再入血竭熬化,又滤净,再入紫草、白蜡片略沸十数滚,即起火,滤去紫草渣,其色即鲜明可爱,若熬过则紫黑矣。

验方 胡椒四钱,烧酒四两,共入磁碗内重汤炖煮,以软绵蘸酒温 患处,即愈。

手足破裂门主论

[编辑]

陈实功曰∶手足破裂,乃干枯之象,气血不能荣养故也。此因热体骤被风寒所逼,凝滞血脉,以致皮肤渐枯渐槁,乃生破裂,日袭于风,风热相乘,故多作痛。以玉肌散、润肌膏润之。内服当归饮子。(《正宗》)

手足破裂门主方

[编辑]

手背破裂 大枫子肉捣泥涂之。

手发背门主论

[编辑]

王肯堂曰∶手发背初生如水刺,无头脑,顽然满手背肿,满后聚毒成疮,深入至骨是也。(《准绳》)

《鬼遗方》曰∶俗名蜘蛛背。

手发背(图缺)

李氏曰∶手背肿毒,乃三阳经风热郁滞而发。(《十书》)

申斗垣曰∶手发背即手背毒,乃心肝两经风热相乘,气血壅聚而成。初起憎寒恶热,昏闷疼痛,呕逆,先宜发表解毒。(《启玄》)

胡公弼曰∶大抵此证,多由恼怒七情,皆能动火。各经之火不同,当分别治之。(《青囊》)

又曰∶如溃后出血,发热谵语,宜清心流气饮;不应,乃热入血室,宜加减小柴胡汤,血止而热亦解矣。

汪省之曰∶手发背,发于手背中渚、液门二穴,乃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初起寒热,或作呕,或作痒痛。(《理例》)

朱丹溪曰∶手发背,由风火与湿凝滞而成。初起形如芒刺,渐觉疼痛高肿。红活热溃速为脓者顺;若漫肿坚硬,无红无热,溃迟为疽。其证情势大小,但溃深露筋骨者难全。

王杏庵曰∶病虾生于手背,属手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情势如虾,高埂赤肿疼痛。初宜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香油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即消。

手发背门主方

[编辑]

紫桐散(李常山。) 专敷手足发背,止痛消肿。梧桐叶鲜的捣烂,或初秋采取阴干,紫花地丁各等分,研细,砂糖调敷。

手发背。(吕氏秘方。)

生甘草 炙甘草 大贝母(各五钱) 皂角刺(土炒) 穿山甲(炒黑) 知母(各二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姜引,酒水同煎,二剂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