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白國因由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白國因由
不著撰人
《白國因由》共一卷,為記載白族神話傳說的典籍,著者不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大理聖元寺住持寂裕刊行。

釋迦如來將心宗傳迦葉,付金𫃵衣以待彌勒出世。入涅時遺囑云:「我涅槃百年後,有百飯王孫裔阿育王者,集成教法,收我舎利。」後迦毘羅國生阿育王。既長,見釋迦遺語,會同當日聞經聼法之天龍八部、護法神祇集成教法。王將正果,乃造塔于天上、人間、龍宮、海藏,供養佛之舍利。一日,王與師優波毱多點視其塔,至白國陽南村造塔所。乃問師曰:「此國山青水秀,有何靈蹟?」師曰:「此䖏古穪靈鷲山。釋迦如來爲法勇菩薩時、觀音爲常提菩薩時在此地修行。常提菩薩求法慇勤,法勇菩薩將無上菩提心宗在此盡傳。後來觀音菩薩當來此處。去恠建國,王可令太子鎮此地。」王有三子,遂封孟季于鄯鄲,封仲子驃信苴于白國。王乃升燄光天,告天王曰:「乞遣天官尊而賢者下降白國,神助吾子鎮國治民。」遂與師同往碧溪山入寂焉。驃信苴號神明天子,即五百神王也。傳至十七代孫仁果,漢諸葛入滇,賜與姓張。至三十六代孫張樂敬求朝覲入貢,上封雲南鎮守將軍。唐貞觀二年,天師觀星,奏曰:「西南有王者起。」上命訪之。有細奴羅者出,遂為白國王。

觀音出大理國第一[编辑]

隋末唐初,羅刹久據大理國,人民苦受其害。自唐貞觀三年癸丑,得觀音大士從西天來,至五台峰而下,化作一老人,至村中,探訪羅刹及羅刹希老張敬事實。村中人民一見老人,如見父母,無不敬愛,備將羅刹剜人眼、食人肉種種虐害人民事從頭告知老人。老人乃慰衆曰:「羅刹父子數將盡,爾等不日安樂,慎勿憂懼。然不可輕露此言,露之恐招其害。」衆荅曰:「但得彼父子數盡矣,雖不敢過望,惟求混度餘年耳。」老人遂于聖元寺前趺跏而坐,手内忽現珠。并有二童子侍立,一人手持如意,一人捧圓鏡。前現白象,鼻吐蓮花。左有犬鹿,右有黄馬。村人負齋供奉老人。老人彈指説法,開示衆人。村中男、婦愈加恭敬,如兒女依從父母,朝夕奉教,不忍相捨。五台峰之佛出塲即觀音化現䖏,至今屡放祥光。

觀音化身顯示羅𩴳第貳[编辑]

觀音大士探知張敬是阿育王之後、張仁果之裔,爲羅𩴳希老。此時羅𩴳爲害,張敬亦無之奈何,但當日與羅𩴳來往者惟張敬一人。觀音遂化爲一梵僧,住于其家。知張敬與羅𩴳厚交,便于引進故也。張敬見觀音温柔慈善,甚敬愛之。旬日之後,進言于羅𩴳曰:「我家來一梵僧,自西天來,容貌端好,語言殊妙,真爲可敬。今欲他往,我再三留之。」羅𩴳聞而歓悦,即令張敬引來相會。一見梵僧,心生敬愛,款待甚恭,凡出入起居不肯相離,即以人眼人肉以供。梵僧曰:「我受净戒,不食此物。如食之,即爲犯戒,他日受無量苦報。」羅𩴳聞説,善念忽生,乃曰:「長者至我家,不食我飲食,我心不安。欲與我要何物,我當如命。」僧曰:「我出家人要個甚麼?若王相愛,只乞賜安樂處地方一塊結茅居之,不識王意如何?」羅𩴳曰:「如此,即不難。但不知要得多少來的?」僧曰:「只要我的袈裟一鋪、我的犬跳四歩就足矣。」羅𩴳乃笑曰:「太少了,太少了。任意去,任意去。」梵僧遂作禮而致謝之。

觀音乞羅𩴳立券第叁[编辑]

羅𩴳既殄然以地許觀音,則未識觀音大士通力。越數日,乃告羅𩴳曰:「昨承大王憫僧遠來,殄然賜地。若是據佔,恐招王怒。以我自思,求立一券,以爲定準,方敢以袈裟鋪之、白犬跳之,可永爲遵守也。」羅𩴳曰:「長者太過于小心矣。袈裟一鋪、犬跳四歩之地,無多地方。我既與之矣,長者何必多疑。」羅𩴳雖如此言,是袈裟未鋪、犬未跳,而以爲少也、小也。觀音恐鋪之、跳之,羅𩴳不允,因此再三求其立券而後已。又轉求張敬曰:「前承在中作美。王既賜地,僧以爲無券則難免後日之反悔,僧心不安,乞代懇賜券以憑。」敬又奉其言,復與羅𩴳曰:「前蒙大王賜梵僧地,吾信以爲王無悔矣。獨異梵僧以爲不立與他地券則無憑據,不敢佔地。懇王力與一券。」羅𩴳曰:「梵僧既然過慮,立券不難。」于是,觀音即延羅𩴳父子,請主人張敬,并張楽進求、無姓和尚、董、尹、趙等十七人、十二青兵,同至上鷄邑村合會寺,料理石碩、石筆、石桌,至海東,將券書于石壁上。今存其跡。

觀音誘羅𩴳盟誓第肆[编辑]

觀音與羅𩴳立券後,囘合會寺,將石碩、石筆與靈昭文帝。今石碩、石筆在上鷄邑村合會寺之北。石桌送在楊波遠,今石桌在楊波遠村上。斯時,觀音告主人張敬曰:「券雖已立,然恐羅𩴳之心叵測,不爲萬全之圖不可。吾願彼父子對衆立盟,纔爲定準。」敬荅曰:「羅刹父子心果然叵測,誠不可不令盟誓也。」于是婉告之曰:「蒙大王賜梵僧地,此大王厚恩矣。既已立券,而我知梵僧小心過疑,欲再求大王立盟,誠爲遠慮也。」羅𩴳笑曰:「梵僧何必如此過慮。」敬曰:「自我思之,既蒙大王賜地,又與立券,誠屬實心。何妨再與立盟,使他無疑,足見大王愛梵僧之德意。」羅𩴳信之,遂往楡城西蒼山下。遂衆立盟曰:「天地聖贒、護法鬼神在上,我父子對衆立盟,送地與梵僧,任其袈裟一鋪、白犬四跳。此外梵僧不得復求,我父子不得反悔。如有反悔,我父子墮落陰山,永不能見天日。護法天神作證。」梵僧合掌穪贊。今教塲西石版者,即羅𩴳盟誓䖏,今人于此解結焉。

觀音展衣得國第五[编辑]

羅𩴳随觀音至海東,觀山青水秀,見石窟魚窩,充分歓悦。乃憑張敬并建國皇帝大護法等,遂令靈昭文帝秉筆,將券書于石壁上。囘至海西,又對衆盟誓已。羅𩴳以爲些小地方,不以爲意,只知與梵僧洽亡于爾我,又何嘗計較地界之多寡與得失也。時刻聆受開示,皆忘其食人肉、剜人眼,漸生善念,若有不復爲惡之状。此時人民咸相謂曰:「美哉!羅𩴳父子得梵僧勧化,不復爲惡矣。」父呼其子,兄喚其弟,倶向前感謝梵僧并建國皇帝、靈昭文帝之威力,有來奉酒饌者,又有來献茶飯者。梵僧慰衆曰:「好矣,爾等大王父子爲善了,自從今日後,不復爲惡、食人肉、剜人眼了,爾等安樂之日至矣。各自向善務業,不必猜疑,還如前日之爲害也。」村中人民皆唯唯作謝而去。於是觀音對衆,將袈裟一鋪,覆滿蒼洱之境;白犬四跳,佔盡兩関之地。羅𩴳一見大驚,拍掌悔恨。此時有五百青兵并天龍八部在雲端擁護,大作鑒證,而羅𩴳父子悔恨不及矣。

觀音引羅刹入石舎第六[编辑]

羅刹見梵僧將袈沙一鋪,盡將大理境内遍覆;白犬跳四歩,自西山到東山、上關到下關。羅刹父子愴惶失色,乃曰:「了了也。我國土人民,悉爲梵僧有也。」欲要反悔,則券已立、誓已盟,衆人之前,自覺羞恥。乃自悔當日誤聼張敬之言,錯與梵僧交接往來。於是父子私相語曰:「張敬受我父子深恩,反陷我國土。即那僧陽爲渾厚、陰爲詭詐,愚弄我父子,併吞我地界。」雖懐忿憾,不敢反言。乃善告梵僧曰:「我國土人民盡屬長者有矣,使我父子無居止之地,奈何?」僧曰:「此亦不難也。我別有天堂勝境,請王居之。」即以上陽溪澗内碌甕摩山出一洞,化為金樓寶殿,白玉為階,黄金為地。化螺螄為人眼,化水為酒,化沙為食,美味珍饈、器具種種倶,將羅刹父子引入於内。羅刹父子見之,曰:「此境界勝於舊時我國土也。」僧曰:「此處王如不願,仍將大王所賜我之地相還。」羅刹曰:「此處極安樂,無不願者。只求長者將我眷屬移來,盡歸於此。」僧着護法神兵,將伊家眷屬盡移於内,以神通,用一巨石塞洞門。僧變作黄蜂而出。羅刹驚吐其舌,僧令鐵匠李子行以鐵汁澆之。又造塔鎮於洞上,使伊父子不能出。此觀音神通廣大,羅刹惡業當終也。

天生細奴羅主白國第柒[编辑]

金齒龍泉寺下有易羅叢村。村内有兩夫婦,止生一女名茉莉㛨,其貌端美異常,父母擇配,不欲嫁平常人。有蒙迦獨求娶為妻。蒙迦因捕魚溺死江中,茉莉往尋之,見江中有木一根逆流而上。遂驚迷若夢,見一美貌君子與之言語,既醒,痛哭而回。自后,常往龍泉池,洗菜、浣衣于池邊,又見前日夢中男子。是夜忽至房中,因而懐孕。父母見之,怪曰:「汝爲吾女,吾甚愛重;汝夫方歿,人來求配,吾不輕許。今汝懐孕,是自誤以辱我夫婦。將汝流于他方,遠断恩愛。」茉莉㛨曰:「非我自誤以辱父母,因夫死往江上尋夫,見木逆流,驚迷恍惚中見一男子。後往龍泉池浣洗,又見前夢中男子出而愛戯。是晚彼男子至我房中,遂來往多次。」夫婦相語曰:「誠乃龍泉之黄龍也。」後生九子。金歯演習聞之,將茉莉㛨并父母喚去,責曰:「汝女無夫卷子,風俗之耻,當加以刑。」茉莉㛨曰:「事不干我父母,因我至龍泉浣洗,龍王染我而生九子,實出無奈。我豈不肖,辱及父母。」演習曰:「汝既霑龍胎而生子,有何證騐?」茉莉㛨即令九子,用衣襟取沙往西山堆之,則成九崗。則演習信而省釋之,即給與衣食而優養之。至今永昌城西,山有九龍崗者,即其事也。

茉莉㛨送子與黄龍第八[编辑]

龍子九人既皆長大。一夜,黄龍又至茉莉家,見其子,與子戯,其子亦不知其是誰耳。茉莉告龍曰:「汝子長大,其數又多,我爲女流,不能顧看,且爲諸子受辱、受謗。汝當計之幸,無我累也。」龍曰:「爾既不能顧看,可將諸子送付與我來。」茉莉㛨曰:「送至何䖏?」龍曰:「當初相會水泉之側,芭蕉竹林密茂䖏。爾呼之,我即應而出接諸子。」茉莉信之。一日,遂將諸子引于龍泉之傍,向芭蕉竹林密茂處呼之。黄龍即出,一一將子從水面接出,獨幼子拉住母衣。茉莉曰:「獨邏逍不可與衆兄弟去也。」茉莉謂龍曰:「幼子不欲去。乞留與我,俾我子母得以相依。」龍曰:「爾既無依,將幼子留與你宜也。况衆子久累于爾,爾有情于我,我尚無補報,将幼子與爾。要小心顧看,他日報答爾養育之恩,而大昌其後者,必此子也。」其八子辭其母,并辞别祖父母,駕起五色祥雲,望空而去。茉莉㛨携幼子望雲中觀看,八子皆现龍象。蒙迦亦現龍形,金光爍爍,真一条黄龍也。黄龍帥其八子俯視茉莉㛨,大吼三聲,山川震動,竟飄然而去。茉莉㛨携其幼子,告曰:「女父去矣,女衆兄長亦去矣。女當善體吾意,毋貽母憂。取名細孥羅。然細孥羅雖年幼。亦能入孝出弟,舉止異衆。須臾之間,黄龍帥其八子又至家中,辭曰:「我至金闕繳旨,玉帝封八子爲八部龍王。我仍歸本職,故來相辭耳。至於九子,乃白國主也。我與女有厚望焉。」

波細背幼主移居蒙舎觀音授記第九[编辑]

細孥羅,父名蒙迦,乃龍泉黄龍,因奉上帝敕旨化作人形,娶茉莉㛨爲妻,竟生九子。其八子奉上帝命爲八部龍王,其第九子與母茉莉㛨同處。其母見鄰居不可與共處,移居哀牢山下。又有毫鄰名三和者,圖謀之。有僕波細負幼主避難,東遷開南城居之。及長,躬耕養母,娶蒙欻爲妻,生子羅晟。娶潯彌脚。一日,孥羅父子往大巍山下耕田,茉莉㛨婆媳做饭往饁。觀音至其家化齋,婆媳將飯供之。觀音曰不足,婆媳即盡其所有而化之。做飯不及,只得煑麥粥送去,曰:「今日你父子受餓矣。我們纔要來送饭,不想一位梵僧到家化齋,將飯化與彼,又云不足,盡將所有化之。爲此做飯不及了,忙煑麥粥來,汝們將就充飢。」時孥羅父子在彼歇息放牛,答曰:「 我們不曽餓。」方才要食,觀音又到,孥羅一見,欣然又将粥供之。僧曰:「我三次至汝家化齋,屢無愠色,真難得也。無有報汝,我已将羅𩴳除减,已使汝爲國主。」孥羅曰:「我福薄,怎敢當此?」僧曰:「汝之時至,不必辞,速用汝所佩之刀砍其梨柄。」數其數,有十三刀。僧曰:「汝主大理國土十三代也。」孥羅曰:「謹謝長者。」觀音授記曰:「汝主大理國土,俾世世子孫人民安樂。」言畢而去。時有張樂進求爲雲南詔酋長,具九鼎犧牲,請孥羅詣鐵柱廟祭天卜吉。忽有金榖島,一名金漢王,飛在奴羅右肩,連鳴「天命奴羅」三次。衆皆佩服。孥趯遂登位,穪奇王,遂進貢朝唐。子孫後世封王,傅至舜化真,共十三代,凡二百三十七年。

觀音雕像遺愛第十[编辑]

觀音授記細孥羅,同至主人張敬家内,對敬曰:「細孥羅非常人也,我將大理國土人民付與他掌管,主人以爲奈何?」張敬聞之,艴然曰:「長者自至我家,雖無甚恭敬,但降伏羅𩴳父子而得國土人民皆我挽維之力。細孥羅無寸功,何得膺此大位?」觀音答曰:「非我私與也,天命有在也。但我至於汝家,多蒙看顧,將封公爲賓居大王謝公。點蒼中峯桃溪水一派,自洱河東涌出,賓居地界灌漑一方,着彼䖏人民一年供奉犧牲三百六十副,勝於做王矣。」敬挽手致谢曰:「長者顧愛之恩。」又賜廟前金井、玉欄杆、香附子一種與敬,消宿食神効也。一日,觀音語敬曰:「我事畢矣。」欲辞而去。敬再三哀留,觀音曰:「時不可違。」敬曰:「其如我不能相捨何。」乃打鼓動衆,會集遠近村屯男婦,攀留不已。僧曰:「爾等既不忍捨,可取羊姜香木一段來,我自雕我像遺汝。國中見像,即如見我。」像成,衆人觀之,其容貌無異。衆皆歓喜贊嘆,遂建寺以供之。今聖元寺美髯古貌之像,即觀音手雕也。

觀音口授方廣經辭張敬入寂第十一[编辑]

細孥羅篇大理國主,人民盡沐安樂,男耕女織,各安其業,熙熙皞皞,遊於光化之下。然未曾深信佛法。忽一夜間,聞清幽之聲,如歌如唱,令人可聽。有起而伺之者,乃見一老人在途中經行唱念禮拜,至東方曉時不復見矣。衆知是觀音,乃問曰:「昨夜静時長者禮拜的音聲,未識何所謂也?」僧曰:「我所禮拜者,諸佛、菩薩名號。人若能一心敬禮,常常不斷,可超地獄三途而登極樂,又能使人消災集福。」衆問曰:「如何是一心敬禮?」僧曰:「人人有心,心即是佛。因此心放逸把持不定,不能見佛。若能見禮拜,時時存念,如飢思食,如渴思飲,心不散亂,久久自然明心見性,名爲見佛,就是超地獄而登極樂了。即不能成佛,世世生生人身,不失常聞正法。衆人聞之,皆起信心,即禮拜曰:「望長者教誨我們。」觀音令波羅部十七人以白音口授之,不久皆孰。自是轉相傳授,上村下營善男信女,朔望會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楡城西搭蓬禮拜《方廣經》,是日彩毫綿布。觀音駕雲而去。衆皆舉首遥望,攀留不及。年年三月十五日,衆皆聚集,以蔬食𥙊之。名曰𥙊觀音䖏。後人于此交易,傳爲𥙊觀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𠽾哩降觀音第十二[编辑]

雲龍洲東北箭杆塲有高岩一壁,名蓮花峯。其䖏有一種人,名喚𠽾哩,甚是怪異,不通聲教,不信佛法,以射獵爲生,操戈劫盗。無所不爲。觀音化作一梵僧,至彼村邑中化齋。語衆曰:「人生世上,甚是難得。不可起不好之心,錯過時光,虚度此生。須當囘頭,早晚恭敬佛天,以求解脱。」衆曰:「此老人自何而來?」遂呼衆用棍棒追趕。將近而不得遽近之,而棍棒不能及老人身上。𠽾哩愈加惱怒,乃商議曰:「今日我們看這老者棲於何䖏,好下手。」他立于高阜䖏視之,乃觀音跏趺端坐,泰然自得。衆云:「好矣!這老者行不前矣,我等得以施其力矣!」遂將火縛于棍棒之上燒之,而不能燒老人,反爲自燒。衆仍復舉火,又要去燒,即見老人已隔河而不能近矣。𠽾哩愈恨,欲渡河而追。自夜及旦,不能至。止見老人駕彩雲而立於虚空中。衆乃驚覺,遂俯伏皈依,然後取香木雕觀音像以供養之,年行二𥙊,従此囘心向善,不復起殺害之心矣。

觀音利人民化𠽾哩第十三[编辑]

羅坪山後地名石明月者,其䖏人不知佛法。正當栽插之時,觀音携白犬到彼乞化。彼云:「我們自做自食,化人的没有。」觀音曰:「你們若肯化我,自然有餘。」彼云:「你老人家也自做自食去罷。」觀音遂行。又到一䖏,有三子母在彼𩞧午。見老人過,乃曰:「那老人家想必餓了,請他來用些𩞧午亦好。」即呼曰:「長者來,請用我們些齋。」老人曰:「你們化我齋,我自有補報。」食已,以石投彼田中,作白語云:「至秋獲穀五十石。」語畢,乃向山箐中行,遇兵馬擁出,旗上書「𠽾哩雄兵」四字。觀音勸曰:「你們各人有妻子父母,出兵何益。况人身難得,當囘心向善。」衆怒曰:「此老者出言無禮!」推而斬之。斬已,少頃,老人復立于前。衆欲復殺之,觀音變一美女登于雲中,亦忽立於高峯之頂而喚白狗。白狗應而吠之,乃駕祥雲向西北去矣。衆曰:「此老人是天人也。我等無知妄爲,招罪無量,當建寺立像以求赦罪。」今萬松仙境高峯絶頂,人呼爲娘娘叫狗山。羅坪山後有村名五十石者,此也。

觀音化白夷反邪歸正第十四[编辑]

觀音山西南界有夷人一種,身穿白衣,腰繫紅褡包,手執竹鎗,相習爲黨。觀音化作老人,手持拄杖,從彼群黨傍過。衆云:「這老者自何過而來?將他殺了!」老人曰:「你們殺我不好,成你們身上罪過。」衆曰:「這老者極可惡!」群起将老人殺了,分爲三四段而擲之。方行半里,老人又邀路傍,對衆人説:「人上不可殺,殺人要還命。」衆曰:「這東西古怪,殺了如何又復生?須用火燒之。」上前要將老人抬,不動;將火拿來燒,火不着。老人反將衆人鬚髮燒盡。衆人上前揫老人鬚、割老人耳,老人但微笑不動。衆云:「你還不怕麼?」老人曰:「怕甚麼?我只恐怕你們堕火坑地獄。」衆白夷大怒,着力攢砍,又將老人砍死。又恐復生,仍取火將老人燒爲灰燼,入于竹筒中,擲在大江心。少頃,老人披着袈裟在雲端,曰:「你衆人不能再來殺我了。」衆視之驚惶,皆叩頭懺悔。内有年老的説:「今日錯矣!此老人是上界佛神。我等妄爲,焉得無罪?從今要悔心向善。」此觀音化白夷歸善也。

觀音以神通化二蒼人第十五[编辑]

觀音化作梵僧,携白犬至海東崆石村化齋。村人不知向善,常畜刀槍,稍不如意,動輒廝殺。忽見觀音白犬,皆起盗犬之心。此時觀音已知之,欲籍此化彼,亦任其盗去。果然盗去殺而食之。觀音故意尋犬,曰:「我有一白犬,随我到此,忽爾不見。恐有収得,乞放與我。」衆曰:「我們不見你犬是黒是白。若是你犬不見,你叫而犬自應。」觀音即呼其犬,犬于盗犬者腹中吠。衆互相語曰:「此老者極怪,并犬亦是怪的。」遂大声曰:「你以我們爲盗犬耶!」各同家取出棍棒、刀鎗而唬嚇之。觀音洋然而走,復呼其犬。犬又于衆腹中吠。衆曰:「今日怪哉!此老者非妖怪而何?他到我們村中愚弄我等!」即上前殺之,刀皆不能近其身。内有一人名喚王樂,喩衆云:「這妖僧不將他殺了,恐其他往别䖏揚我們醜。」急追之,愈追愈遠。行至九重岩轉湾山口,衆欲射之。觀音又呼犬二三聲,犬在衆腹中吠。衆視之,則犬随觀音走矣。衆腹皆痛,有伏平地者,有叫喚不止者。衆忙作禮,跪拜曰:「望長者恕我等無知冒犯,従今不敢妄爲了。」觀音遂與衆囘至上蒼,將刀槍棍棒丢在上蒼池中,彼時皆成蓮花瑞草。至今九重岩石碑上寫着「第十七排觀音叫犬䖏」。

觀音累世行化救劫第十陸[编辑]

唐天寳八載,雲南太守張虔陀貪虐無道,閣羅鳳詔怒而殺之,事聞于上。上命元帥鮮于仲通并大將王天運二人領兵十萬取大理。行至白崖,羅鳳聞兵至,遂命子鳳伽異統兵迎敵,遇天運于途,使人説之曰:「漢人待將軍平常,不如任我國希老,富貴不少。」天運聞言,遂不專攻。于是白兵四下夾攻,天運敗亡。仲通方欲進兵,被伽異埋兵後取,漢兵盡亡,逃囘者僅六七人。後有奸臣楊國忠欲欺上邀功,仍請兵報復。上令節度使李秘、何履光將兵十五萬從交趾國來,至龍尾関。羅鳳夜静揭營,漢兵内亂,自殺死。上復令張阿蠻将兵二十萬討大理。白兵一時膽大,連敗,難於抵搪。忽遇一老人曰:「你們兵敗矣,速造十一面觀音像敬之,漠兵自然不能施力。如明早不出,事不可救。」羅鳳聞言,造而敬之。次日與漢兵會戰,漢兵倶不能舉動,束手待戮。詔兵復勝,漢兵死不計數。羅鳳立萬人塚以𥙊之,曰:「吾所誅者讐人,所祭者義士也。」事畢,追訪老人。追至天長寺前,老人立于石版上,遂不見。衆起石版,見石上有十一面觀音像,即迎而敬之。又至漢時,兵入大理。觀音化作一老媼負石阻之。官兵行至感通寺下,見一老婦用草索背大石。兵見而問曰:「汝老婦如何背此大石?」荅曰:「我年老,不過背小的;你還不見年幼男子背的更大。」兵乃聞言而相語曰:「老婦之力尚且如是,若年幼男子必不可當。」乃縮然自退。今觀音塘大石即遺記也。

大楊明追段思平觀音救護第十七[编辑]

唐明宗天成三年,楊干貞篡趙善政位,穪大義寧國,僞號肅恭皇帝。即位之後貪虐無厭,中外咸怨。所以大楊明穪民怨以除干貞,竟篡其位,平地得國,只宜小心保守,夫何謠言怪異,信假成真。人言:「段思平要得天下。」牧牛放馬䖏、砍柴伐木䖏、打碓磨麪䖏、會客閑談䖏,僉曰:「段思平得天下。」有人聞大楊明,楊明怒曰:「段思平得天下,將我置于何地?彼必有欺纂之心,速令軍士訪而擒之!」思平曰:「大楊明無故拿我,我不能辯,但討而避之。」軍士追急,至上関將獲。觀音化作一老人,在𡓁上打蕎。思平道其事以求救,老人即將思平藏之。追兵至,問老人曰:「有一後生從此過去否?」老人曰:「不見。」兵聞言而返。老人引思平人船,載至下関。思平拜謝而去。觀音遇段思良、董伽羅頜一白犬來至。觀音曰:「思平方過,速于此䖏去。」不一時趕上思平,在品甸歇家。見彼架上有鎗一根,遂以犬易之。此鎗能透軋牛皮四層。行至帝釋山,又拾得鞍轡一副,到狗村鋪池中洗之,忽有龍馬一隻自池内嘶出。思平以簪套之,遂獲。思平一心得神鎗、龍馬,天意其悠屬乎。夫段思平者,三靈之子也。《僰古通》云:梅樹結李,漸大如瓜。忽一夜李墜,有娃啼聲。隣夫婦起而視之,見一女子。彼因無嗣,乃収而育之。既長,郷人求配,弗許。忽有三靈白帝與之偎,生思平、思良。既長,無依無靠,惟甘貧度日,不敢妄爲。豈料大楊明信其謠言以自取絶滅。此莫之爲而爲者天也。

段思平討大楊明觀音指路第十八[编辑]

段思平既獲龍馬、神鎗之後,轉至蒙舎城。凡見思平者,皆生仰慕,歸之者衆。自是入洱海城,屯糧聚兵三年,則三十六部酋長倶來拱服。軍士衆多,威風大振,由洱海過蒙舎。是夜,思平連夢三事,命軍師董伽羅解之。伽羅曰:「是天王無敵之兆,擒大楊明而王大理無疑矣。」遂𥙊旗進兵。起程之日,途遇松矢爨酋阿宙、阿汪以義合兵相助。思平不甚歡喜,内設酒勞衆,曰:「既承衆列士興義相從,是盛舉也。我對衆立盟,我若得國,不負大義。既患難與共,自然富貴同享。」即統兵直抵河尾。此時大楊明防備,関口難開/偕衆散步遊行,忽見沙邊水際立一美女,謂思平曰:「君欲取大理,兵從河尾渡水,馬從三舎邑進,一到成功,大楊明可擒矣。」思平依此而行,可擒大楊明而得國。既即位,差官囘河尾訪彼指路之女人,則不可得。思平又親往訪之,亦不可得。復于前日女人立䖏求之,則見有白石觀音像一尊。思平領衆迎而敬之,知是觀音顯化,遂立金像寺以崇報焉。段氏於是傳二十二代,凡四百五十三年,宋天子常以敕書玉印封之,至元朝受封爲大理路。高氏累世爲相,歴代盡忠。則忠義之名至今流傳于不朽云。


大理古穪澤國,又名靈鷲山,又名妙香城,又名葉楡池。因此地山青水秀,諸佛菩薩常在此修行説法、開演道塲,所以立名各異。彼時爲土著者,皆是西竺天宮聖贒降生,維持教化。如張惟忠、李成眉、買僧順、圓護,疑真證崇聖五代祖、董、尹、楊、趙等十七人,精瑜伽教法,非贒而何。且有觀音菩薩黙扶,故謂之佛國也。菩薩累劫救護,此䖏蓋有十八化云,備載《僰古通》。其本寺隔扇所圖繪者,十八化内僅有幾段,餘皆開國除魔始末,𫃵之,使千百年古跡如在目前。逐段縁由,原是僰語。但僰字難認,故譯僰音爲漢語,俾閱者一見了然。雖未見《僰古通》,而大概不外于斯。按《僰古通》:聖元寺建而隨末唐初,所以崇報觀音菩薩開化安民之洪恩也。宋光宗壬子年寺毁。平國公高順貞復建之,不旬日而成。皆菩薩顯應,以靈木爲重樑,迄今猶存,以昭靈異 也。至明元帥楊連重修時,洱河水面涌出一石,孫楊桂楼手抱至寺,奠於蘭若。楼台殿閣數十層,接連西山。後爲水患,止存正殿。祈見之者,常思菩薩開化之恩,以崇報之也。

康熙肆拾伍年丙戌孟夏之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