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白国因由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白国因由
不著撰人
《白国因由》共一卷,为记载白族神话传说的典籍,著者不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大理圣元寺住持寂裕刊行。

释迦如来将心宗传迦叶,付金𫃵衣以待弥勒出世。入涅时遗嘱云:“我涅槃百年后,有百饭王孙裔阿育王者,集成教法,收我舎利。”后迦毘罗国生阿育王。既长,见释迦遗语,会同当日闻经聼法之天龙八部、护法神祇集成教法。王将正果,乃造塔于天上、人间、龙宫、海藏,供养佛之舍利。一日,王与师优波毱多点视其塔,至白国阳南村造塔所。乃问师曰:“此国山青水秀,有何灵迹?”师曰:“此处古穪灵鹫山。释迦如来为法勇菩萨时、观音为常提菩萨时在此地修行。常提菩萨求法殷勤,法勇菩萨将无上菩提心宗在此尽传。后来观音菩萨当来此处。去怪建国,王可令太子镇此地。”王有三子,遂封孟季于鄯郸,封仲子骠信苴于白国。王乃升焰光天,告天王曰:“乞遣天官尊而贤者下降白国,神助吾子镇国治民。”遂与师同往碧溪山入寂焉。骠信苴号神明天子,即五百神王也。传至十七代孙仁果,汉诸葛入滇,赐与姓张。至三十六代孙张乐敬求朝觐入贡,上封云南镇守将军。唐贞观二年,天师观星,奏曰:“西南有王者起。”上命访之。有细奴罗者出,遂为白国王。

观音出大理国第一[编辑]

隋末唐初,罗刹久据大理国,人民苦受其害。自唐贞观三年癸丑,得观音大士从西天来,至五台峰而下,化作一老人,至村中,探访罗刹及罗刹希老张敬事实。村中人民一见老人,如见父母,无不敬爱,备将罗刹剜人眼、食人肉种种虐害人民事从头告知老人。老人乃慰众曰:“罗刹父子数将尽,尔等不日安乐,慎勿忧惧。然不可轻露此言,露之恐招其害。”众荅曰:“但得彼父子数尽矣,虽不敢过望,惟求混度馀年耳。”老人遂于圣元寺前趺跏而坐,手内忽现珠。并有二童子侍立,一人手持如意,一人捧圆镜。前现白象,鼻吐莲花。左有犬鹿,右有黄马。村人负斋供奉老人。老人弹指说法,开示众人。村中男、妇愈加恭敬,如儿女依从父母,朝夕奉教,不忍相舍。五台峰之佛出场即观音化现处,至今屡放祥光。

观音化身显示罗𩴳第贰[编辑]

观音大士探知张敬是阿育王之后、张仁果之裔,为罗𩴳希老。此时罗𩴳为害,张敬亦无之奈何,但当日与罗𩴳来往者惟张敬一人。观音遂化为一梵僧,住于其家。知张敬与罗𩴳厚交,便于引进故也。张敬见观音温柔慈善,甚敬爱之。旬日之后,进言于罗𩴳曰:“我家来一梵僧,自西天来,容貌端好,语言殊妙,真为可敬。今欲他往,我再三留之。”罗𩴳闻而歓悦,即令张敬引来相会。一见梵僧,心生敬爱,款待甚恭,凡出入起居不肯相离,即以人眼人肉以供。梵僧曰:“我受净戒,不食此物。如食之,即为犯戒,他日受无量苦报。”罗𩴳闻说,善念忽生,乃曰:“长者至我家,不食我饮食,我心不安。欲与我要何物,我当如命。”僧曰:“我出家人要个甚么?若王相爱,只乞赐安乐处地方一块结茅居之,不识王意如何?”罗𩴳曰:“如此,即不难。但不知要得多少来的?”僧曰:“只要我的袈裟一铺、我的犬跳四步就足矣。”罗𩴳乃笑曰:“太少了,太少了。任意去,任意去。”梵僧遂作礼而致谢之。

观音乞罗𩴳立券第叁[编辑]

罗𩴳既殄然以地许观音,则未识观音大士通力。越数日,乃告罗𩴳曰:“昨承大王悯僧远来,殄然赐地。若是据占,恐招王怒。以我自思,求立一券,以为定准,方敢以袈裟铺之、白犬跳之,可永为遵守也。”罗𩴳曰:“长者太过于小心矣。袈裟一铺、犬跳四步之地,无多地方。我既与之矣,长者何必多疑。”罗𩴳虽如此言,是袈裟未铺、犬未跳,而以为少也、小也。观音恐铺之、跳之,罗𩴳不允,因此再三求其立券而后已。又转求张敬曰:“前承在中作美。王既赐地,僧以为无券则难免后日之反悔,僧心不安,乞代恳赐券以凭。”敬又奉其言,复与罗𩴳曰:“前蒙大王赐梵僧地,吾信以为王无悔矣。独异梵僧以为不立与他地券则无凭据,不敢占地。恳王力与一券。”罗𩴳曰:“梵僧既然过虑,立券不难。”于是,观音即延罗𩴳父子,请主人张敬,并张楽进求、无姓和尚、董、尹、赵等十七人、十二青兵,同至上鸡邑村合会寺,料理石硕、石笔、石桌,至海东,将券书于石壁上。今存其迹。

观音诱罗𩴳盟誓第肆[编辑]

观音与罗𩴳立券后,囘合会寺,将石硕、石笔与灵昭文帝。今石硕、石笔在上鸡邑村合会寺之北。石桌送在杨波远,今石桌在杨波远村上。斯时,观音告主人张敬曰:“券虽已立,然恐罗𩴳之心叵测,不为万全之图不可。吾愿彼父子对众立盟,才为定准。”敬荅曰:“罗刹父子心果然叵测,诚不可不令盟誓也。”于是婉告之曰:“蒙大王赐梵僧地,此大王厚恩矣。既已立券,而我知梵僧小心过疑,欲再求大王立盟,诚为远虑也。”罗𩴳笑曰:“梵僧何必如此过虑。”敬曰:“自我思之,既蒙大王赐地,又与立券,诚属实心。何妨再与立盟,使他无疑,足见大王爱梵僧之德意。”罗𩴳信之,遂往楡城西苍山下。遂众立盟曰:“天地圣贒、护法鬼神在上,我父子对众立盟,送地与梵僧,任其袈裟一铺、白犬四跳。此外梵僧不得复求,我父子不得反悔。如有反悔,我父子堕落阴山,永不能见天日。护法天神作证。”梵僧合掌穪赞。今教场西石版者,即罗𩴳盟誓处,今人于此解结焉。

观音展衣得国第五[编辑]

罗𩴳随观音至海东,观山青水秀,见石窟鱼窝,充分歓悦。乃凭张敬并建国皇帝大护法等,遂令灵昭文帝秉笔,将券书于石壁上。囘至海西,又对众盟誓已。罗𩴳以为些小地方,不以为意,只知与梵僧洽亡于尔我,又何尝计较地界之多寡与得失也。时刻聆受开示,皆忘其食人肉、剜人眼,渐生善念,若有不复为恶之状。此时人民咸相谓曰:“美哉!罗𩴳父子得梵僧勧化,不复为恶矣。”父呼其子,兄唤其弟,倶向前感谢梵僧并建国皇帝、灵昭文帝之威力,有来奉酒馔者,又有来献茶饭者。梵僧慰众曰:“好矣,尔等大王父子为善了,自从今日后,不复为恶、食人肉、剜人眼了,尔等安乐之日至矣。各自向善务业,不必猜疑,还如前日之为害也。”村中人民皆唯唯作谢而去。于是观音对众,将袈裟一铺,覆满苍洱之境;白犬四跳,占尽两关之地。罗𩴳一见大惊,拍掌悔恨。此时有五百青兵并天龙八部在云端拥护,大作鉴证,而罗𩴳父子悔恨不及矣。

观音引罗刹入石舎第六[编辑]

罗刹见梵僧将袈沙一铺,尽将大理境内遍覆;白犬跳四步,自西山到东山、上关到下关。罗刹父子怆惶失色,乃曰:“了了也。我国土人民,悉为梵僧有也。”欲要反悔,则券已立、誓已盟,众人之前,自觉羞耻。乃自悔当日误聼张敬之言,错与梵僧交接往来。于是父子私相语曰:“张敬受我父子深恩,反陷我国土。即那僧阳为浑厚、阴为诡诈,愚弄我父子,并吞我地界。”虽怀忿憾,不敢反言。乃善告梵僧曰:“我国土人民尽属长者有矣,使我父子无居止之地,奈何?”僧曰:“此亦不难也。我别有天堂胜境,请王居之。”即以上阳溪涧内碌瓮摩山出一洞,化为金楼宝殿,白玉为阶,黄金为地。化螺蛳为人眼,化水为酒,化沙为食,美味珍馐、器具种种倶,将罗刹父子引入于内。罗刹父子见之,曰:“此境界胜于旧时我国土也。”僧曰:“此处王如不愿,仍将大王所赐我之地相还。”罗刹曰:“此处极安乐,无不愿者。只求长者将我眷属移来,尽归于此。”僧着护法神兵,将伊家眷属尽移于内,以神通,用一巨石塞洞门。僧变作黄蜂而出。罗刹惊吐其舌,僧令铁匠李子行以铁汁浇之。又造塔镇于洞上,使伊父子不能出。此观音神通广大,罗刹恶业当终也。

天生细奴罗主白国第柒[编辑]

金齿龙泉寺下有易罗丛村。村内有两夫妇,止生一女名茉莉㛨,其貌端美异常,父母择配,不欲嫁平常人。有蒙迦独求娶为妻。蒙迦因捕鱼溺死江中,茉莉往寻之,见江中有木一根逆流而上。遂惊迷若梦,见一美貌君子与之言语,既醒,痛哭而回。自后,常往龙泉池,洗菜、浣衣于池边,又见前日梦中男子。是夜忽至房中,因而怀孕。父母见之,怪曰:“汝为吾女,吾甚爱重;汝夫方殁,人来求配,吾不轻许。今汝怀孕,是自误以辱我夫妇。将汝流于他方,远断恩爱。”茉莉㛨曰:“非我自误以辱父母,因夫死往江上寻夫,见木逆流,惊迷恍惚中见一男子。后往龙泉池浣洗,又见前梦中男子出而爱戏。是晚彼男子至我房中,遂来往多次。”夫妇相语曰:“诚乃龙泉之黄龙也。”后生九子。金歯演习闻之,将茉莉㛨并父母唤去,责曰:“汝女无夫卷子,风俗之耻,当加以刑。”茉莉㛨曰:“事不干我父母,因我至龙泉浣洗,龙王染我而生九子,实出无奈。我岂不肖,辱及父母。”演习曰:“汝既霑龙胎而生子,有何证验?”茉莉㛨即令九子,用衣襟取沙往西山堆之,则成九岗。则演习信而省释之,即给与衣食而优养之。至今永昌城西,山有九龙岗者,即其事也。

茉莉㛨送子与黄龙第八[编辑]

龙子九人既皆长大。一夜,黄龙又至茉莉家,见其子,与子戏,其子亦不知其是谁耳。茉莉告龙曰:“汝子长大,其数又多,我为女流,不能顾看,且为诸子受辱、受谤。汝当计之幸,无我累也。”龙曰:“尔既不能顾看,可将诸子送付与我来。”茉莉㛨曰:“送至何处?”龙曰:“当初相会水泉之侧,芭蕉竹林密茂处。尔呼之,我即应而出接诸子。”茉莉信之。一日,遂将诸子引于龙泉之傍,向芭蕉竹林密茂处呼之。黄龙即出,一一将子从水面接出,独幼子拉住母衣。茉莉曰:“独逻逍不可与众兄弟去也。”茉莉谓龙曰:“幼子不欲去。乞留与我,俾我子母得以相依。”龙曰:“尔既无依,将幼子留与你宜也。况众子久累于尔,尔有情于我,我尚无补报,将幼子与尔。要小心顾看,他日报答尔养育之恩,而大昌其后者,必此子也。”其八子辞其母,并辞别祖父母,驾起五色祥云,望空而去。茉莉㛨携幼子望云中观看,八子皆现龙象。蒙迦亦现龙形,金光烁烁,真一条黄龙也。黄龙帅其八子俯视茉莉㛨,大吼三声,山川震动,竟飘然而去。茉莉㛨携其幼子,告曰:“女父去矣,女众兄长亦去矣。女当善体吾意,毋贻母忧。取名细孥罗。然细孥罗虽年幼。亦能入孝出弟,举止异众。须臾之间,黄龙帅其八子又至家中,辞曰:“我至金阙缴旨,玉帝封八子为八部龙王。我仍归本职,故来相辞耳。至于九子,乃白国主也。我与女有厚望焉。”

波细背幼主移居蒙舎观音授记第九[编辑]

细孥罗,父名蒙迦,乃龙泉黄龙,因奉上帝敕旨化作人形,娶茉莉㛨为妻,竟生九子。其八子奉上帝命为八部龙王,其第九子与母茉莉㛨同处。其母见邻居不可与共处,移居哀牢山下。又有毫邻名三和者,图谋之。有仆波细负幼主避难,东迁开南城居之。及长,躬耕养母,娶蒙欻为妻,生子罗晟。娶浔弥脚。一日,孥罗父子往大巍山下耕田,茉莉㛨婆媳做饭往馌。观音至其家化斋,婆媳将饭供之。观音曰不足,婆媳即尽其所有而化之。做饭不及,只得煮麦粥送去,曰:“今日你父子受饿矣。我们才要来送饭,不想一位梵僧到家化斋,将饭化与彼,又云不足,尽将所有化之。为此做饭不及了,忙煮麦粥来,汝们将就充饥。”时孥罗父子在彼歇息放牛,答曰:“ 我们不曽饿。”方才要食,观音又到,孥罗一见,欣然又将粥供之。僧曰:“我三次至汝家化斋,屡无愠色,真难得也。无有报汝,我已将罗𩴳除减,已使汝为国主。”孥罗曰:“我福薄,怎敢当此?”僧曰:“汝之时至,不必辞,速用汝所佩之刀砍其梨柄。”数其数,有十三刀。僧曰:“汝主大理国土十三代也。”孥罗曰:“谨谢长者。”观音授记曰:“汝主大理国土,俾世世子孙人民安乐。”言毕而去。时有张乐进求为云南诏酋长,具九鼎牺牲,请孥罗诣铁柱庙祭天卜吉。忽有金榖岛,一名金汉王,飞在奴罗右肩,连鸣“天命奴罗”三次。众皆佩服。孥趯遂登位,穪奇王,遂进贡朝唐。子孙后世封王,傅至舜化真,共十三代,凡二百三十七年。

观音雕像遗爱第十[编辑]

观音授记细孥罗,同至主人张敬家内,对敬曰:“细孥罗非常人也,我将大理国土人民付与他掌管,主人以为奈何?”张敬闻之,艴然曰:“长者自至我家,虽无甚恭敬,但降伏罗𩴳父子而得国土人民皆我挽维之力。细孥罗无寸功,何得膺此大位?”观音答曰:“非我私与也,天命有在也。但我至于汝家,多蒙看顾,将封公为宾居大王谢公。点苍中峯桃溪水一派,自洱河东涌出,宾居地界灌漑一方,着彼处人民一年供奉牺牲三百六十副,胜于做王矣。”敬挽手致谢曰:“长者顾爱之恩。”又赐庙前金井、玉栏杆、香附子一种与敬,消宿食神效也。一日,观音语敬曰:“我事毕矣。”欲辞而去。敬再三哀留,观音曰:“时不可违。”敬曰:“其如我不能相舍何。”乃打鼓动众,会集远近村屯男妇,攀留不已。僧曰:“尔等既不忍舍,可取羊姜香木一段来,我自雕我像遗汝。国中见像,即如见我。”像成,众人观之,其容貌无异。众皆歓喜赞叹,遂建寺以供之。今圣元寺美髯古貌之像,即观音手雕也。

观音口授方广经辞张敬入寂第十一[编辑]

细孥罗篇大理国主,人民尽沐安乐,男耕女织,各安其业,熙熙皞皞,游于光化之下。然未曾深信佛法。忽一夜间,闻清幽之声,如歌如唱,令人可听。有起而伺之者,乃见一老人在途中经行唱念礼拜,至东方晓时不复见矣。众知是观音,乃问曰:“昨夜静时长者礼拜的音声,未识何所谓也?”僧曰:“我所礼拜者,诸佛、菩萨名号。人若能一心敬礼,常常不断,可超地狱三途而登极乐,又能使人消灾集福。”众问曰:“如何是一心敬礼?”僧曰:“人人有心,心即是佛。因此心放逸把持不定,不能见佛。若能见礼拜,时时存念,如饥思食,如渴思饮,心不散乱,久久自然明心见性,名为见佛,就是超地狱而登极乐了。即不能成佛,世世生生人身,不失常闻正法。众人闻之,皆起信心,即礼拜曰:“望长者教诲我们。”观音令波罗部十七人以白音口授之,不久皆孰。自是转相传授,上村下营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楡城西搭蓬礼拜《方广经》,是日彩毫绵布。观音驾云而去。众皆举首遥望,攀留不及。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𥙊之。名曰𥙊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𥙊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𠽾哩降观音第十二[编辑]

云龙洲东北箭杆场有高岩一壁,名莲花峯。其处有一种人,名唤𠽾哩,甚是怪异,不通声教,不信佛法,以射猎为生,操戈劫盗。无所不为。观音化作一梵僧,至彼村邑中化斋。语众曰:“人生世上,甚是难得。不可起不好之心,错过时光,虚度此生。须当囘头,早晚恭敬佛天,以求解脱。”众曰:“此老人自何而来?”遂呼众用棍棒追赶。将近而不得遽近之,而棍棒不能及老人身上。𠽾哩愈加恼怒,乃商议曰:“今日我们看这老者栖于何处,好下手。”他立于高阜处视之,乃观音跏趺端坐,泰然自得。众云:“好矣!这老者行不前矣,我等得以施其力矣!”遂将火缚于棍棒之上烧之,而不能烧老人,反为自烧。众仍复举火,又要去烧,即见老人已隔河而不能近矣。𠽾哩愈恨,欲渡河而追。自夜及旦,不能至。止见老人驾彩云而立于虚空中。众乃惊觉,遂俯伏皈依,然后取香木雕观音像以供养之,年行二𥙊,従此囘心向善,不复起杀害之心矣。

观音利人民化𠽾哩第十三[编辑]

罗坪山后地名石明月者,其处人不知佛法。正当栽插之时,观音携白犬到彼乞化。彼云:“我们自做自食,化人的没有。”观音曰:“你们若肯化我,自然有馀。”彼云:“你老人家也自做自食去罢。”观音遂行。又到一处,有三子母在彼𩞧午。见老人过,乃曰:“那老人家想必饿了,请他来用些𩞧午亦好。”即呼曰:“长者来,请用我们些斋。”老人曰:“你们化我斋,我自有补报。”食已,以石投彼田中,作白语云:“至秋获谷五十石。”语毕,乃向山箐中行,遇兵马拥出,旗上书“𠽾哩雄兵”四字。观音劝曰:“你们各人有妻子父母,出兵何益。况人身难得,当囘心向善。”众怒曰:“此老者出言无礼!”推而斩之。斩已,少顷,老人复立于前。众欲复杀之,观音变一美女登于云中,亦忽立于高峯之顶而唤白狗。白狗应而吠之,乃驾祥云向西北去矣。众曰:“此老人是天人也。我等无知妄为,招罪无量,当建寺立像以求赦罪。”今万松仙境高峯绝顶,人呼为娘娘叫狗山。罗坪山后有村名五十石者,此也。

观音化白夷反邪归正第十四[编辑]

观音山西南界有夷人一种,身穿白衣,腰系红褡包,手执竹枪,相习为党。观音化作老人,手持拄杖,从彼群党傍过。众云:“这老者自何过而来?将他杀了!”老人曰:“你们杀我不好,成你们身上罪过。”众曰:“这老者极可恶!”群起将老人杀了,分为三四段而掷之。方行半里,老人又邀路傍,对众人说:“人上不可杀,杀人要还命。”众曰:“这东西古怪,杀了如何又复生?须用火烧之。”上前要将老人抬,不动;将火拿来烧,火不着。老人反将众人须发烧尽。众人上前揪老人须、割老人耳,老人但微笑不动。众云:“你还不怕么?”老人曰:“怕甚么?我只恐怕你们堕火坑地狱。”众白夷大怒,着力攒砍,又将老人砍死。又恐复生,仍取火将老人烧为灰烬,入于竹筒中,掷在大江心。少顷,老人披着袈裟在云端,曰:“你众人不能再来杀我了。”众视之惊惶,皆叩头忏悔。内有年老的说:“今日错矣!此老人是上界佛神。我等妄为,焉得无罪?从今要悔心向善。”此观音化白夷归善也。

观音以神通化二苍人第十五[编辑]

观音化作梵僧,携白犬至海东崆石村化斋。村人不知向善,常畜刀枪,稍不如意,动辄厮杀。忽见观音白犬,皆起盗犬之心。此时观音已知之,欲籍此化彼,亦任其盗去。果然盗去杀而食之。观音故意寻犬,曰:“我有一白犬,随我到此,忽尔不见。恐有収得,乞放与我。”众曰:“我们不见你犬是黒是白。若是你犬不见,你叫而犬自应。”观音即呼其犬,犬于盗犬者腹中吠。众互相语曰:“此老者极怪,并犬亦是怪的。”遂大声曰:“你以我们为盗犬耶!”各同家取出棍棒、刀枪而唬吓之。观音洋然而走,复呼其犬。犬又于众腹中吠。众曰:“今日怪哉!此老者非妖怪而何?他到我们村中愚弄我等!”即上前杀之,刀皆不能近其身。内有一人名唤王乐,喩众云:“这妖僧不将他杀了,恐其他往别处扬我们丑。”急追之,愈追愈远。行至九重岩转湾山口,众欲射之。观音又呼犬二三声,犬在众腹中吠。众视之,则犬随观音走矣。众腹皆痛,有伏平地者,有叫唤不止者。众忙作礼,跪拜曰:“望长者恕我等无知冒犯,従今不敢妄为了。”观音遂与众囘至上苍,将刀枪棍棒丢在上苍池中,彼时皆成莲花瑞草。至今九重岩石碑上写着“第十七排观音叫犬处”。

观音累世行化救劫第十陆[编辑]

唐天宝八载,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虐无道,阁罗凤诏怒而杀之,事闻于上。上命元帅鲜于仲通并大将王天运二人领兵十万取大理。行至白崖,罗凤闻兵至,遂命子凤伽异统兵迎敌,遇天运于途,使人说之曰:“汉人待将军平常,不如任我国希老,富贵不少。”天运闻言,遂不专攻。于是白兵四下夹攻,天运败亡。仲通方欲进兵,被伽异埋兵后取,汉兵尽亡,逃囘者仅六七人。后有奸臣杨国忠欲欺上邀功,仍请兵报复。上令节度使李秘、何履光将兵十五万从交趾国来,至龙尾关。罗凤夜静揭营,汉兵内乱,自杀死。上复令张阿蛮将兵二十万讨大理。白兵一时胆大,连败,难于抵搪。忽遇一老人曰:“你们兵败矣,速造十一面观音像敬之,漠兵自然不能施力。如明早不出,事不可救。”罗凤闻言,造而敬之。次日与汉兵会战,汉兵倶不能举动,束手待戮。诏兵复胜,汉兵死不计数。罗凤立万人冢以𥙊之,曰:“吾所诛者雠人,所祭者义士也。”事毕,追访老人。追至天长寺前,老人立于石版上,遂不见。众起石版,见石上有十一面观音像,即迎而敬之。又至汉时,兵入大理。观音化作一老媪负石阻之。官兵行至感通寺下,见一老妇用草索背大石。兵见而问曰:“汝老妇如何背此大石?”荅曰:“我年老,不过背小的;你还不见年幼男子背的更大。”兵乃闻言而相语曰:“老妇之力尚且如是,若年幼男子必不可当。”乃缩然自退。今观音塘大石即遗记也。

大杨明追段思平观音救护第十七[编辑]

唐明宗天成三年,杨干贞篡赵善政位,穪大义宁国,伪号肃恭皇帝。即位之后贪虐无厌,中外咸怨。所以大杨明穪民怨以除干贞,竟篡其位,平地得国,只宜小心保守,夫何谣言怪异,信假成真。人言:“段思平要得天下。”牧牛放马处、砍柴伐木处、打碓磨面处、会客闲谈处,佥曰:“段思平得天下。”有人闻大杨明,杨明怒曰:“段思平得天下,将我置于何地?彼必有欺纂之心,速令军士访而擒之!”思平曰:“大杨明无故拿我,我不能辩,但讨而避之。”军士追急,至上关将获。观音化作一老人,在𡓁上打荞。思平道其事以求救,老人即将思平藏之。追兵至,问老人曰:“有一后生从此过去否?”老人曰:“不见。”兵闻言而返。老人引思平人船,载至下关。思平拜谢而去。观音遇段思良、董伽罗颌一白犬来至。观音曰:“思平方过,速于此处去。”不一时赶上思平,在品甸歇家。见彼架上有枪一根,遂以犬易之。此枪能透轧牛皮四层。行至帝释山,又拾得鞍辔一副,到狗村铺池中洗之,忽有龙马一只自池内嘶出。思平以簪套之,遂获。思平一心得神枪、龙马,天意其悠属乎。夫段思平者,三灵之子也。《僰古通》云:梅树结李,渐大如瓜。忽一夜李坠,有娃啼声。邻夫妇起而视之,见一女子。彼因无嗣,乃収而育之。既长,郷人求配,弗许。忽有三灵白帝与之偎,生思平、思良。既长,无依无靠,惟甘贫度日,不敢妄为。岂料大杨明信其谣言以自取绝灭。此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段思平讨大杨明观音指路第十八[编辑]

段思平既获龙马、神枪之后,转至蒙舎城。凡见思平者,皆生仰慕,归之者众。自是入洱海城,屯粮聚兵三年,则三十六部酋长倶来拱服。军士众多,威风大振,由洱海过蒙舎。是夜,思平连梦三事,命军师董伽罗解之。伽罗曰:“是天王无敌之兆,擒大杨明而王大理无疑矣。”遂𥙊旗进兵。起程之日,途遇松矢爨酋阿宙、阿汪以义合兵相助。思平不甚欢喜,内设酒劳众,曰:“既承众列士兴义相从,是盛举也。我对众立盟,我若得国,不负大义。既患难与共,自然富贵同享。”即统兵直抵河尾。此时大杨明防备,关口难开/偕众散步游行,忽见沙边水际立一美女,谓思平曰:“君欲取大理,兵从河尾渡水,马从三舎邑进,一到成功,大杨明可擒矣。”思平依此而行,可擒大杨明而得国。既即位,差官囘河尾访彼指路之女人,则不可得。思平又亲往访之,亦不可得。复于前日女人立处求之,则见有白石观音像一尊。思平领众迎而敬之,知是观音显化,遂立金像寺以崇报焉。段氏于是传二十二代,凡四百五十三年,宋天子常以敕书玉印封之,至元朝受封为大理路。高氏累世为相,历代尽忠。则忠义之名至今流传于不朽云。


大理古穪泽国,又名灵鹫山,又名妙香城,又名叶楡池。因此地山青水秀,诸佛菩萨常在此修行说法、开演道场,所以立名各异。彼时为土著者,皆是西竺天宫圣贒降生,维持教化。如张惟忠、李成眉、买僧顺、圆护,疑真证崇圣五代祖、董、尹、杨、赵等十七人,精瑜伽教法,非贒而何。且有观音菩萨默扶,故谓之佛国也。菩萨累劫救护,此处盖有十八化云,备载《僰古通》。其本寺隔扇所图绘者,十八化内仅有几段,馀皆开国除魔始末,𫃵之,使千百年古迹如在目前。逐段縁由,原是僰语。但僰字难认,故译僰音为汉语,俾阅者一见了然。虽未见《僰古通》,而大概不外于斯。按《僰古通》:圣元寺建而随末唐初,所以崇报观音菩萨开化安民之洪恩也。宋光宗壬子年寺毁。平国公高顺贞复建之,不旬日而成。皆菩萨显应,以灵木为重梁,迄今犹存,以昭灵异 也。至明元帅杨连重修时,洱河水面涌出一石,孙杨桂楼手抱至寺,奠于兰若。楼台殿阁数十层,接连西山。后为水患,止存正殿。祈见之者,常思菩萨开化之恩,以崇报之也。

康熙肆拾伍年丙戌孟夏之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