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鑑 (四部叢刊本)/卷第一百二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一百二十三 皇朝文鑑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 呂祖謙 編撰 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卷第一百二十五

皇朝文鑑巻第一百二十四


 策問

   策問七首       歐陽 脩


   策問二首       劉  敞


   策問二首       范  鎮


   策問二首       張  載

   私試策問一首     蘇  軾


   國學秋試策問一首   蘇  軾


   省試策問一首     蘇  軾


   進士策問三首     劉  攽

   私試進士策問二首   蘇  轍

   私試武學策問一首   蘇  轍

   爲家君作試漢州學策問一首

              程  頥

   省試策問二首     范  祖禹

   策問一首       劉  跂

   策問一首       晁  詠之

    策問七首      歐陽 脩

問禮樂治民之具也王者之愛養斯民其於教導

之方甚勤而備故禮防民之欲也周樂成民之俗

也厚苟不由焉則賞不足勸善刑不足禁非而政

不成 大宋之興八十餘嵗 明天子神聖思致

民太平乆矣而天下之廣元元之衆州縣之吏奉

法守職不暇其他使愚民目不識爼豆耳不聞弦

歌民俗頑鄙刑獄不衰而吏無任責夫先王之遺

文具在凡嵗時吉凶聚㑹考古禮樂可施民間者

其别有幾順民便事可行於今者有幾行之固有

次第其所當先者又有幾禮樂興而後臻於富庶

歟將既富而後教之歟夫政緩而迂鮮近事實教

不以漸則或戾民欲其不迂而政易成有漸而民

不戾者其術何云儒者之於禮樂不徒誦其文必

能通其用不獨學於古必將施於今願悉陳之無

問六經者先王之治具而後世之取法也書載上

古春秋紀事詩以微言感刺易道隐而深矣其切

於世者禮與樂也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出

者皆其殘脱顛倒或𫝊之老師昏耄之説或取之

冡墓屋壁之間是以學者不明異説紛起况乎周

禮其出最後然其為書備矣其天地萬物之統制

禮作樂建國君民養生事死禁非道善所以為治

之法皆有條理三代之政美矣而周之治迹所以

比二代而尤詳見於後世者周禮著之故也然漢

武以為凟亂不驗之書何休亦云六國隂謀之説

何也然今考之寔有可疑者夫内設公卿大夫士

下至府史胥徒以相副貳外分九服建五等差尊

卑以相統理此周禮之大略也而六官之屬略見

於經者五萬餘人而里閭縣鄙之長軍師卒伍之

徒不與焉王畿千里之地為田幾井容民幾家王

官王族之國邑幾數民之貢賦幾何而又容五萬

人者於其間其人耕而賦乎如其不耕而賦則何

以給之夫為治者固若是之煩乎此其一可疑者

也秦既誹古盡去古制自漢以後帝王稱號官府

制度皆襲秦故以至於今雖有因有革然大抵皆

秦制也未嘗有意於周禮者豈其體大而難行乎

其果不可行乎夫立法垂制將以遺後也使難行

而萬世莫能行與不可行等爾然則反秦制之不

若也脱有行者亦莫能興或因此取亂王莽後周

是也則其不可用决矣此又可疑也然其祭祀衣

服車旗似有可採者豈所謂郁郁之文乎三代之

治其要如何周禮之經其失安在宜於今者其理

安從其悉陳無𨼆

問古者為治有繁簡其施於民也有淺深各適其

宜而已三代之盛時地方萬里而王所自治者千

里而已其餘以建諸侯至於禮樂刑政頒其大法

而使守之則其大體盖簡如此諸侯大小國盖數

千必各立都邑建宗廟卿士大夫朝聘祭祀訓練

農卒居民度土自一夫以上皆有法制則其於衆

務何其繁也今自京師至於海隅徼障一尉卒之

職必命於朝政之大小皆自朝出州縣之吏奉行

而已是舉天下皆所自治其於大體則為繁矣其

州縣大小邑閭田井訓農練卒一夫以上略無制

度其於衆務何其忽而簡也夫禮以治民而樂以

和之徳義仁恩長養涵澤此三代之所以深於民

者也政以一民刑以防之此其淺者爾今自宰相

至於州縣之有司莫不行文書治吏事其急在於

督賦斂斷獄訟而已此特淺者爾禮樂仁義吏不

知所以為而欲望民之被其教其可得乎夫治大

以簡則力有餘治小以繁則事不遺制民以淺則

防其僻漸民以深則化可成此三代之所治也今

一切悖古簡其當繁繁其可簡務其淺而忽其深

故為國百年而仁政未成生民未厚者以此也然

若欲使國體大小適繁簡之宜政事弛張盡淺深

之術諸侯井田不可卒復施於今者何宜禮樂刑

政不可卒成用於今者何便悖古之失其原何自

脩復之方其術何始迹治亂通古今子大夫之職

也其悉心以陳焉

問三王之治損益不同而制度文章惟周為大備

周禮之制設六官以治萬民而百事理夫公卿之

任重矣若乃祭祀天地日月宗廟社稷四郊明堂

之類天子大臣所躬親者一嵗之間有幾又有巡

狩朝㑹師田射耕燕饗凡大事之舉一嵗之間又

有幾而為其民者亦有畋獵學校射鄉飲酒凡大

聚㑹一嵗之間又有幾又有州黨族官嵗時月朔

春秋酺宴詢事讀法一嵗之間又有幾其齋戒供

給期召奔走廢日幾何由是而言疑其官不得安

其府民不得安其居亦何暇脩政事治生業乎何

其煩之若是乎然説者謂周用此以致太平豈朝

廷禮樂文物萬民富庶愷悌必如是之勤且詳然

後可以致之歟後世苟簡不能備舉故其未能及

於三代之盛歟然為治者果若是之勞乎用之於

今果安焉而不倦乎抑其設施有法而第弗深考

之歟諸君子為言之

問孟子以謂井地不均則榖禄不平經界既正而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故曰仁政必自經界始盖

三代井田之法也自周衰迄今田制廢而不復者

千有餘嵗凡為天下國家者其善治之迹雖不同

而其文章制度禮樂刑政未嘗不法三代而於井

田之制獨廢而不取豈其不可用乎豈憚其難而

不為乎然亦不害其為治也仁政果始於經界乎

不可用與難為者果萬世之法乎王莽嘗依古制

更名田矣而天下之人愁苦怨叛卒共起而亡之

莽之惡加于人者雖非一而更田之制當時民特

為不便也嗚呼孟子之所先者後世皆不用而治

用之而民特愁苦怨叛以為不便則孟子謂仁政

可乎記曰異世殊時不相沿襲書又曰事不師匪

説攸聞書傳之言其戾如此而孰從乎孟子世之

所師也豈其泥於古而不通於後世乎豈其所謂

迂濶者乎不然將有説也自三代之後有天下莫

盛漢唐漢唐之治視三代何如其民田之制税賦

之差又何如其可施於今者又何如皆願聞其詳

問為政者徇名乎襲迹乎三代之名正名也其迹

治迹也所謂名者萬世之法也迹者萬世之制也

正名立制言順事成然後因名迹以考實而其文

章事物粲然其無不備矣可謂盛哉董仲舒以謂

三代質文有改制之名而無變道之實者是也自

秦肆其虐滅棄古典然後三代之名迹皆變易而

䘮其實豈所謂變其道者𫆀然自秦迄今千有餘

嵗或治或亂其廢興長短之𫝑各由其人為之而

已其襲秦之名不可改也三代之迹不可復也豈

其理之自然歟豈三代之制止於三代而不可施

於後世歟王莽求其迹而復井田宇文求其名而

復六官二者固昏亂敗亡之國也然則孔子言為

政必也正名孟子言為政必始經界豈虚言哉然

自秦以来治世之主幾乎三代者唐太宗而已其

名迹固未嘗三代之一二而其治則幾乎三王豈

所謂名迹者非此之謂歟豈遺名與迹而直考其

實歟豈孔子之所謂者有㫖而學者弗深考之歟

其酌古今之宜與其同異者以對

問古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待以成其美今之取士

者上下交相害欲濟于事可乎古之士教養有素

而進取有漸上之禮其下者厚故下之自守者重

上非厚禮不能以得士士非自重不能以見禮於

上故有國者設爵禄車服禮樂于朝以待其下為

士者脩仁義忠信孝悌于家以待其上設于朝者

知下之能副其待則愈厚居下者知上之不薄于

已故愈重此豈不交相成其美歟後世之士則反

是上之待其下也以謂干利而進爾雖有爵禄之

設而日為之防以革進之濫者下之視其上也以

謂雖自重上孰我知不自進則不能以逹由是上

之待其下也益薄下之自守者益不重而輕嗚呼

居上者欲得其人在下者欲行其道其可得𫆀原

夫三代取士之制如何漢魏迨今其變制又如何

宜歴道其詳也制失其本欲其反古當自何始今

之士皆學古通經稍知自重矣而上之所以禮之

者未加厚也噫由上之厚然後致下之自重歟必

下之自重然後上禮之厚歟二者兩不為之先其

𫝑亦奚由而合也宜具陳其本末與其可施於今

昔以對

    策問二首      劉  敞

問唐時嵗舉進士至煩矣然所取不𬨨三四十人

今 國家間四嵗乃一舉進士至簡矣然取之多

或至五六百人議者甚疾此欲放唐制則恐賢士

失職者衆欲仍舊貫則吏員不可勝紀夫賢士失

職者衆則怨必興於下吏員不可勝紀則力必屈

於上裁此二者宜奈何諸生極意畫焉

問學者治仁義之術皆稱孟軻軻譏宋牼之言利

也曰號則不可是所慎者莫如號也然而軻教梁

齊之君則曰好勇不害好樂不害好貨不害好色

不害夫勇之與樂貨之與色足為號乎軻之譏人

甚詳而自任太略軻不宜至此者也試相與辨之

    策問二首      范  鎮

問律之例有八以准皆各其及即若若春秋之凡

然學者不可以不知也當條八者之意與夫著于

篇者之説則可以觀從政之能不能也

問契稷同出於嚳而分治商周方堯舜時功徳俱

施於民者及湯武有天下國號曰商號曰周以明

受之於祖也髙祖起漢中定秦暴虐號曰漢得之

自己也 國朝太祖受周禪平五代之亂起於宋

號曰宋得之亦自己也 僖祖嘗遷矣乃者復還

而東向法商周乎抑法漢乎將前世亦有考乎其

明言之

    策問二首      張  載

問三代道失而民散民散浸滛而盗不勝誅矣魯

之衰也季康子患盗孔子謂苟子之不欲雖賞之

不竊夫制産厚生昭節儉賤貨財使人安其分宜

若可為也今欲使舉世之民厚賞焉不竊如夫子

之言其亦有道乎

問世禄之榮王者所以録有功尊有徳愛之厚之

示恩遇之不窮也為人後者所宜樂職勸功以服

勤事任長亷遠利以嗣述世風而近世公卿子孫

方且下比布衣聲病售有司為不得已為貧之仕

誠何心哉盖孤秦以戰力竊攘滅學法壤田制使

儒者風義寖弊不𫝊而士流困窮有至糟粰不厭

自非學至於不動心之固不惑之明莫不降志辱

身起皇皇而為利矣求口實而朶其頥為身謀而

屈其道習乆風變因不知求任非義而反羞循理

為不能不知廕襲為榮而反以虚名為善繼今欲

舉三王教胄之法使英才知勸而志行脩阜四方

養士之財使寒俊有歸而衣食足取充之計講擢

之方近於古而適於今必有中制衆君彊學待問

因將禆起盛明助朝廷政治著于篇觀厥謀之得

    私試策問一首    蘇  軾

問人主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其國常至於

不可救者何也所憂者非其所以亂與亡而其所

以亂與亡者常出於其所不憂也請借漢以言之

昔者髙帝之世天下既平矣當時之所憂者韓彭

英盧而已此四王者皆不能終髙帝之世相繼仆

滅而不復續及至吕氏之祸則由異姓也吕氏既

已滅矣而吴楚之憂幾至於亡國方韓彭吕氏之

祸惟恐同姓之不蕃熾昌大也然至其為變則又

過於異姓遠矣景帝之世以為諸侯分裂破弱則

漢可以百世而無憂至於武帝諸侯之難以衰而

匈奴之患方熾則又以為天下之憂止于此矣及

昭宣元成之世諸侯王既無足憂者而匈奴又破

滅臣事於漢然其所以卒至於中絶而不救則其

所不慮之王氏也世祖既立上懲韓彭之難中鍳

七國之變而下悼王氏之祸於是盡𠉀諸將而不

任以事裁滅同姓之封而黜三公之權以為前世

之弊盡去矣及其衰也宦官之權盛而黨錮之難

起士大夫相與搤腕而逰談者以為天子一日誅

宦官而觧黨錮則天下猶可以無事於是外召諸

侯而内脅其君宦官既誅無遺類而董卓曹操之

徒亦因以亡漢漢之所憂者凡六變而其亂與亡

輙出於其所不憂而終不可備由此觀之治亂存

亡之勢其皆有以取之歟抑將不可推如江河之

徙移其勢自有以相激而不自知歟其亦可以理

推力救而莫之為也今將使事至而應之患至而

為之謀則天下之患不可以勝防而政化不可以

勝變矣則亦將朝文而莫質忽寛而驟猛歟意者

亦有可以長守而不變雖有小患而不足䘏者歟

願因論漢而極言其所以然

    國學秋試策問一首  蘇  軾

問所貴乎學士大夫者以其通古今而考成敗也

昔之人嘗有以是成者我必襲之嘗有以是敗者

我必反之如是其可乎昔之為人君者患不能勤

然而或勤以治亦或以亂文王之日昃漢宣之厲

精始皇之程書隋文之傳餐其為勤一也昔之為

人君者患不能斷然而或斷以興亦或以衰晉武

之平吴憲宗之征蔡苻堅之南伐宋文之北侵其

為斷一也昔之為人君者患不信其臣然而或信

以安亦或以危秦穆之於孟明漢昭之霍光燕噲

之於子之徳宗之於盧杞其為信一也此三者皆

人君之所難有志之士所常咨嗟慕望曠世而不

獲者也然考此數君者治亂興衰安危之效相反

如此豈可不求其故歟夫貪慕其成功而為之與

懲其敗而不為此二者皆𬨨也學者將何取焉按

其已然之迹而為之也易推其未然之理而辨之

也難是以未及見其成功則文王之勤無以異於

始皇而方其未敗也苻堅之斷與晉武何以辨請

舉此數君者得失之源所以相反之故将詳觀焉

    省試策問一首    蘇  軾

問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君子之至于斯也亦可謂用力省

而成功博矣 陛下嗣位于今四年未言而民信

之無為而天助之雖群臣有司不足以識知盛徳

之所在然竊意其萬一殆専以仁孝禮義好生納

諌治天下也子大夫生於此時而又以徳行道藝

賔興于庭将必有意於孟子之言正君而國定願

聞所謂一言而興邦脩身而天下服者堯舜尚矣

學者無所復議自漢以来道徳純備未有如文帝

也今考其行事而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才而

虎圈嗇夫才之𬨨人者也才者遺而不録不才者

置而不問則事之不廢壞者有㡬然則兵偃刑措

何從而致之南越不臣寵以使者吴王不朝賜以

几杖此與唐之陵夷藩鎮自立以邀旄鉞者何異

不㡬於姑息苟簡之政歟傳曰三王臣主俱賢五

霸不及其臣文帝不見賈生自以爲𬨨之既見不

如也文帝豈霸者歟帝自以爲不如而魏文帝乃

以為𬨨之此又何也抑𬨨之為賢歟將自謂不如

為賢歟漢文所以為文殆以是三者而可疑如此

願與子大夫論之以待上問而發焉

    進士策問三首    劉  攽

問古者藏氷以禦雹災禁原蚕以蕃馬四時改火

以救民疾出土牛以送寒氣夫天人相感皆以其

類凡此数者其説謂何且其説皆春秋周禮月令

聖賢之記非鄙近淺陋所傳述者諸生毋以不通

而輕沮毁之也

問古有宗子者以管領族人今不知其説如何為

之者何人分大小者何故領族人之狀何若累世

之後有所斷絶否今世亦可行之乎當為明説焉

問古者議事以制不為刑辟今國家憲章完具毫

髪以上皆存約束而言治者常曰不盡人情其為

吏者皆便文自營無惻隐之實以故政事多不及

古或以謂宜簡節而疎目求忠信之士敦厖之人

以付之夫人不易知恐未獲議事以制之美而矯

䖍吏舞文以害民矣二者宜何從願與諸生議之

    私試進士策問二首  蘇  轍

問君子能盡人之情而不能盡物之變盡物之變

惟精者能之古之君子專一而無侈心是以益治

鳥獸棄治稼穡䕫治鍾磬羲和治歴皆以聦明睿

智之才而盡於一物終其身而不去後世官者至

以為氏故當此之時天下之事無不畢舉今者四

方既平非有勤勞難治之政而當世之務每每廢

墜而不理盖鍾律之不和河之不循道此一二事

者百有餘年而莫能辦之者是豈非務於速而恥

以一物自盡之𬨨歟夫古之君子往往老於小官

終身而不厭則上之所以使之者誠有道也安得

斯道而由之以使斯人之復於古也

問古之言治者必曰禮樂禮樂之於人譬如飲食

未有一日而不相從者故士之閑居無故不去琴

瑟行則有佩玉之音登車則有和鸞之節身蹈於

禮而耳屬於樂如此而後邪僻不至盖自秦漢以

来士大夫不師古始然其 朝廷鄉黨之間起居

飲食之際亦未嘗無禮而樂獨盡廢士有終年未

嘗聞樂而不知其非者於是有以疑樂之可去而

以古人爲非矣不然請言樂之不立而士之所以

不如古者安在

    私試武學策問一首  蘇  轍

問古稱淮隂侯善用兵然觀其所以勝者亦若有

天幸焉淮隂之攻趙也廣武君請以輕兵絶其粮

道而堅壁以老其師其攻齊也人或説龍且以相

持不戰而隂招齊之士誠此二計者淮隂難之幸

其計之不用是以能克然而使此計誠行淮隂豈

坐受縛者耶其必有以待之請陳其説

    為家君作試漢州學策問一首

              程  頥

問士之所貴乎人倫者以明道也若止于治聲律

為禄利而已則與夫工技之事將何異乎夫所謂

道固若大路然人皆可勉而至也如不可學而至

則古聖人何為教之勤勤如是豈其欺後世耶然

學之之道當如何後之儒者莫不以為文章治經

術為務文章則華靡其詞新竒其意取悦人耳目

而已經術則觧釋辭訓較先儒短長立異説以為

己工而已如是之學果可至於道乎仲尼之門獨

稱顔子為好學則曰不遷怒不貳𬨨也與今之學

不其異乎或曰如是則在脩身謹行而已夫檢於

行者設曰勉彊之可也通諸心者姑脩謹而可能

乎况無諸中不能彊於外也此為儒之本諒諸君

之所素存也幸明辨而詳著于篇

    省試策問二首    范  祖禹

問古之士與君言言使臣與人臣言言事君與㓜

者言言孝悌與居官者言言忠信自童子以至於

成人自洒掃應對以入於道徳學不陵節教不躐

等有非其所問者鄉先君子子不以告也譬如拱

把之桐梓長之養之至於成材無不適於用如其

未至而曰至未能而曰能則是賊夫人之子非先

王長育之意矣盖孔子之教曰文行忠信興於詩

立於禮成於樂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義其所教者皆以明人倫也以孔子之聖四十

而始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雖曰知之猶罕言之性

與天道自子貢不得而聞况其下者乎近世學士

大夫自信至篤自處甚髙或未從師友而言天人

之際未多識前言往行而窮性命之理其弊浮虚

而無實鍥薄而不敦雖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天

下之大豈無豪傑不待文王而興者然聖人之教

必為中人設也比年以來 朝廷患之詔禁申韓

莊列之學流風寖息而猶未絶夫申韓本於老子

而李斯出於荀卿學者失其淵源其末流將無所

不至故秦之治文具而無惻𨼆之實晉之俗浮華

而無禮法之防天下靡然至於大亂此學者之罪

不可以不戒也子大夫以文行舉於鄉羣至於有

司且登進於朝廷風俗之媺惡政事之得失將於

此乎在必有中正之論以捄斯弊其悉陳之

問二帝三王之道亦惟仁義而已矣孔子傳之詩

書所述為萬世法其要不𬨨曰稽古法天脩身親

親舉賢而用之其言甚易知則宜其事甚易行然

自三代以還後世之治終莫能及焉由漢至于有

唐其間明君賢臣為不少矣其治曽不得庶幾於

古何耶豈其學者論卑而不足有明歟抑其時君

不能勉而行之歟昔孟子非堯舜之道不敢陳於

王前與王言未嘗不以王道如其不可行豈徒為

空言哉以區區之齊五十里之滕孟子猶欲勉之

以王况不為齊滕者乎夫道之不明也學者不講

之過既明矣而不行者在上者之𬨨也古之學者

講而明之所以待在上者舉而行之四代養士於

學校盖以此也子大夫學於此乆矣其茂明之

    策問一首      劉  跂

問工天下之末作也不備末則本不立不制其末

則本焉得而立乎故先王之法工之在官者六分

其官而工居一工之在民者四分其民而工居一

多寡之數以是為稱猶其赴者衆則為術以權之

不飭宫室不靡異服竒技滛巧以疑衆者殺無赦

當此之時持規矩䋲墨以事上與游手末利之人

法度之外無敢為也今承平嵗乆生齒充盛繡組

雕𨩐賈生董子之所不能道者尚多有之而戒禁

之令漢唐之所能行者或未舉也如是而欲事簡

財省風俗樸厚以成徳化之盛顧不悖哉今將考

古之所可行擇今之所宜禁諸君子以謂安從始

    策問一首      晁  詠之

問六卿之職既廢選舉之法出於一時大抵苟簡

或文具易弊唐太宗嘗欲聼州郡辟召又將使人

自舉庶幾三代之風而魏鄭公以謂不可復鄭公

勸太宗行仁義其治應響答固有志於古者至是

乃云不可復何耶夫賔興之法著於聖人之經可

攷而知也彼以爲不可復者其説果安在耶今以

四海九州之大士民之繁夥其選不𬨨三嵗之詔

是果能無遺材乎其進而仕于朝者非廟堂之灼

知則一限以吏部之格是果足以觀賢不肖使各

當其位乎前日嘗詔天下舉經行之士於其鄉矣

然詔下之日請謁者相属其比試于有司已卑矣

而見黜者又十八九特幸哀憐與之一官而其法

遂廢不用辟置之員嵗増於舊一職之屬多至十

輩而議者病其太冗是豈本意哉是皆近古矣而

其効止如此又何耶今欲公天下之選盡人材之

實兼古今之便以追成周官人之盛宜必有術矣

其務終始究陳之


皇朝文鑑巻第一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