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燕語辨/卷04
目錄 | 石林燕語辨 | |
◀上一卷 | 卷四 | 下一卷▶ |
六十三辨百官磨勘詔各為辭
[编辑]熙甯四年,詔文臣待制、武臣閤門使以上磨勘,命草制,余悉用四句定辭。十年,孫洙請皆令隨事撰述,詔文武轉官致仕並選人,改京朝官知縣,並隨事撰定。蓋熙甯四年前,自各命辭,非故事用定詞也。十年詔,亦非令各為詞也。侍從以上自命詞,非始於官制行也。「君恩無高下,何獨於磨勘簡之?非所以重王命也。」〈孫所奏無此語〉
六十四辨制誥避宰相執政官親
[编辑]王旦以知制誥避妻父趙昌言,韓維、曾肇皆以翰林學士避其兄。劉原甫謂王文安為內兄避嫌,以知制誥知揚州,此書第八卷亦云王伯庸,原甫內兄也。此云王文安之甥,又云以侍讀學士出,皆非。子京當遷知制誥,以避莒公除天章閣待制,後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又避莒公乃以翰林侍讀學士兼龍圖學士。原甫以翰林學士避文安,改侍讀學士兼侍講學士,時謂罷一學士換二學士,且兼講讀,前未有也。子瞻自杭州召為翰林學士承旨,非揚州。宰相雖分左右僕射而兼中書或門下侍郎,又同中書門下侍郎事。此云近歲惟避本省官,如宰相二丞親,則不除尚書侍郎,俱兩省官豈非宰相官屬乎?
六十五辨鹵簿
[编辑]王僧孺幼貧,母攜之至市,遇御史中丞鹵簿,驅迫墮溝中。又蕭誕為建康令,與秣陵令同乘行車,前導四卒。左丞沈昭略奏:凡有鹵簿官共乘,不得兼列騶。從請,免誕等官。此書所云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鹵簿,蓋謂此也。然此外如宋文帝以宜都王鎮江陵,司馬張邵性豪,每行來常引夾轂,與諮議王華相遇,華佯若不知,謂左右曰:「此鹵簿甚盛,必是殿下。」乃下牽車,立於道側。及邵至,乃驚。又顏延之常乘羸牛車,逢其子竣鹵簿,即屏住道側。又沈慶之夢引鹵簿入廁中。又陳顯達車乘朽敗,導從鹵簿皆用羸小。又虞悰朱衣乘車,鹵簿立於宣陽門外,入行馬內驅逐人;又呂僧珍為南兗州刺史,姊適于氏,住市中小屋,僧珍常道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又朱異引其鹵簿自宅至城,異自右衞率至領軍四職,並驅鹵簿,近代未有。又陳長沙王叔堅、始興王叔陵每朝會,鹵簿不肯為先後,必分道而趨,則南朝人臣而用鹵簿,非特前兩事而已。按唐制,皇太子、太子妃、親王、文武職事官四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並長安縣令、內命婦才人以上,外命婦四品以上,皆給鹵簿。本朝皇太子鹵簿遇升儲,則草具儀注;其王公以下,唯大禮奉引乘輿,及身薨勑葬,則給太子妃以下,內外命婦皆不復給。則是本朝人臣亦有給者,而比舊愈嚴矣。以故,中官麥允言及充媛董氏之喪,詔給鹵簿,而司馬溫公皆爭之,以其非常典也。史記黥布傳常為軍鋒。索隱云:案漢書作楚軍前簿。簿者,鹵簿也。司馬相如上林賦云:「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呂延濟曰:「橫行,不依部鹵也。」又云「鼓嚴簿」,孟康白:「簿,鹵簿也。」李善曰:「言擊嚴鼓,簿鹵之中則是。」或曰「鹵簿」,或曰「簿」。又簿、部,亦通用也。景德中,王欽若進鹵簿記,在前。
六十六辨詔修唐書之官
[编辑]王文安、宋景文、楊宣懿、趙康靖皆判館閣,張文定、余武襄皆史館修撰,此云判館閣王文安等為史館修撰,非也。至和元年八月命歐陽公刊修,此云嘉祐初,非也。初提舉官賈昌朝罷相,丁度代之,後賈還朝為大觀文、右僕射,又命之提舉參政,劉沆、王堯臣、曾公亮皆相繼提舉,此云文元罷,乃命王文安,非也。
六十七辨從駕扈從
[编辑]南史桓謙邀王弘之同祖送殷仲文,弘之曰:「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則扈從之言,舊亦上下通稱。
六十八辨誕日節名
[编辑]按懿宗延慶節,僖宗應天節,昭宗嘉會節,哀皇帝乾和節,此所記節名皆差誤。又云懿宗不置,非也。
六十九辨省榜
[编辑]徐驛當作徐鐸。何怪當作可怪。
七十辨溫公再任留臺
[编辑]溫公居洛凡十五年,再任留司御史臺,四任提舉崇福宮。此云溫公熙甯、元豐間相繼為留臺者十七年,非也。
七十一辨侍從官換觀察使
[编辑]此所引袁滋以其自華州刺史為左舍吾衞大將軍也。然明皇謂韋凑云:故事,諸衞大將軍與尚書更為之是,蓋非止袁滋,亦非始於滋也。
王明給事中換光州刺史,錢昱工部侍郎換郢州團練使,喬維嶽給事中換海州刺史,此云皆換觀察使,非也。陝西四帥龐、范、韓及王公,王、韓皆樞密直學士,既換觀察使,韓不辭,餘不拜,數月韓亦復舊職。此云三帥,又云皆龍圖閣直學士,又云韓、龐亦辭遂罷,皆非也。
七十二辨取進士
[编辑]高宗永淳元年,以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又乾封以後,召學士元萬頃、范履冰等於北門候進止,時謂「北門學士」。高宗詔軍國大務,並取天后進止。又肅宗即位,明皇令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唐人章疏初云「奉進止」,或云「某人奉宣進止」,末云「伏候進止」;或云「聽進止」,又云「取進止」之類,則進止正是可否取決之辭,非專為待對官設也。
七十三辨都統
[编辑]乾元中,當作乾元元年。廣德二年,以宰相王縉為侍中,節都統河南、淮南、山東南道諸節度行營事。
鐸初為諸道行營都統,舊唐書紀傳云乾符五年,新唐書紀表云六年,而傳乾符元年至中和二年,再為都統,然而兩次皆不云京城四面也。中和三年,鐸乃為都都統,此云都統,亦非。
七十四辨高麗國號
[编辑]漢武帝元封四年滅朝鮮,置玄菟郡,以高句麗為縣。王莽時,發高句麗兵伐胡。光武建武八年,高句麗遣使朝貢,則非自三國以來始見於史也。
後唐天成四年,王建遣使來,則已非高氏矣,不得云至五代止傳一姓也。其云長興中始稱「權知國事王建」,又云:「王氏代高當在同光、長興之間」,皆非也。
王建稱權知國事,蓋請命之意,故明宗封為高麗國。王既受封,則稱高麗國王矣。其後皆然,備見於史,不應七世而猶襲習用其舊稱「知國王事」也。
七十五辨宰相學士結銜
[编辑]此書第三卷云,本朝凡兼學士,結銜皆以職名為冠,此云唐以宰相兼昭文館、集賢殿學士,結銜皆在官下,蓋兼職宜然,本朝循用其舊。其說自相牴牾,又不當云兼也。
七十六辨翰林學士結銜
[编辑]唐翰林院學士結銜,或在官上,或在官下,無定制,其說已見第二卷。
七十七辨待制十一人
[编辑]唐永徽中,命弘文館學士一人,日待制武德殿西門;文明元年,詔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章善明福門;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隨仗待制。則待制之名,非始於永泰也。崔祐甫為相,請文官□品以上,更直待制,後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則遂以為常矣,而武臣不預也。集賢待制,唐書嗣吴王祇傳載之稍詳,然云「自左僕射裴冕等十三人為之」。又獨孤及傳亦同。此止云十一人,而不及裴冕也。南部新書亦云十三人。
七十八辨向傳範典郡
[编辑]傳範在仁宗、英宗朝,歷知相州、恩州、邢州、陝州、滄州、保州,再知滄州。神宗初,自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以防禦使知鄆州,後乃知汝州。此云在仁宗時已為觀察使,歷知陝州、滄州,非也。云徙知鄆州,亦非徙也。又云移知潞州,乃汝州也。
七十九辨曾宣靖修英宗實錄不遷官
[编辑]時韓忠獻進仁宗實錄,曾宣靖進英宗實錄。韓奏:竊見宰臣李沆、呂夷簡提舉編修太宗實錄及三朝政要,並乞書成更不推恩,皆蒙上俞允云云。曾言:若遷官,臣須改司空,韓琦須改太保,三公亦非賞勞之官。遂皆許之。然則其同時有韓,其異時有李、呂,今止記曾預辭於上,而云獨曾不遷官,人以為得體。非也。
八十辨議濮廟者六人
[编辑]呂獻可時為御史知雜,云中丞,非也。龔鼎臣治平二年二月出知應天府,不預濮議。
八十一辨見任官應舉賜科第
[编辑]太平與國五年,見任官赴殿試有六人,惟單餗、周繕賜及第,餘皆諸州節度掌書記。此云止遷官而不賜科第,非皆如此也。
八十二辨翰林侍讀學士、講讀學士
[编辑]咸平二年,命楊徽之、夏侯嶠、呂文仲為翰林侍讀學士,此止載楊徽之,未盡也。云講讀學士始為兼職,非兼也。
八十三辨二府不避姻家
[编辑]程康肅本參政,以避文潞公改樞副,蓋樞府於中書不避也。晏元獻為相兼樞密使,其婿富韓公為副使,此非常例矣。
八十四辨王魏公知舉拜樞密,鄧安惠公知舉右丞
[编辑]鄧自兵部尚書除尚書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