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志稿 (四庫全書本)/卷0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十二 禮部志稿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禮部志稿卷七十三
  明 俞汝楫 編
  宗藩備考
  藩爵
  王封祿秩
  太祖髙皇帝封國
  封子二十二人齊王谷王寧王遼王伊王以罪削封潭王湘王安王郢王無子國除今見存十四府又封姪一府而遼寧伊三府郡王以尚存
  秦王 洪武三年授封諡愍國居陜西西安府嵗支禄米一萬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辭一千石
  晉王 洪武三年授封諡恭國居山西太原府嵗支祿米一萬石俱本色今辭一千石
  周王 洪武三年授封呉王十一年改周王諡定國居河南開封府嵗支祿米一萬石俱本色今辭一千石
  楚王 洪武三年授封諡昭國居湖廣武昌府嵗支祿米一萬石俱本色今辭一千石
  魯王 洪武三年授封諡荒國居山東兖州府嵗支祿米一萬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辭二千石
  蜀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豫王二十四年改封代王諡簡國居山西大同府嵗支祿米六千石本折中半兼支
  蜀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諡獻國居四川成都府嵗支禄米一萬石俱本色今辭二千石
  肅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漢王二十四年改封肅王諡荘國居陜西甘州三十一年移國蘭州嵗支禄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今止支輔國將軍禄米
  慶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諡靖國居陜西韋州三十三年移國寧夏嵗支禄米一萬石本色七千五百石折色二千五百石今辭一千石
  岷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諡莊國居雲南永樂二十二年移國湖廣武岡州嵗支禄米一千五百石本色
  韓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諡憲國居陜西平凉府嵗支禄米三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一千石
  瀋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諡簡國居山西潞安府嵗支祿米一萬石本色六千石折色四千石諸王表開瀋王禄米止五千五百石本色
  唐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諡定國居河南南陽府嵗支禄米六千五百石本色四千五百石折色二千石今辭五百石
  靖江王 洪武三年授封國居廣西桂林府嵗支禄米一千石本折中半兼支
  成祖文皇帝封國
  封子二人漢王以罪削封今見存一府
  趙王 永樂二年授封諡簡國居河南彰徳府嵗支禄米一萬石本色八千石折色二千石今辭一千石
  仁宗昭皇帝封國
  封子九人趙王蘄王滕王梁王衞王無子國除今見存四府
  鄭王 永樂二十二年授封諡靖國居陜西鳯翔府正統九年移國河南懐慶府嵗支禄米一萬石嘉靖三十年傳至厚烷以罪禁住髙牆封爵不廢今王以建言赦復爵特加四百石
  襄王 永樂二十二年授封諡憲國居湖廣長沙府正統元年移國襄陽府嵗攴禄米一萬石本色今辭一千石
  荆王 永樂二十二年授封諡憲國居江西建昌府正統十年移國湖廣蘄州嵗支禄米一萬石本色
  淮王 永樂二十二年授封諡靖國居廣東韶州府宣徳十年移國江西饒州府嵗支禄米一萬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辭一千石
  英宗睿皇帝封國
  封子七人許王秀王忻王徽王以罪削封今見存三府而徽府郡王以下尚存
  徳王 天順元年授封諡莊國居山東濟南府嵗支禄米一萬石俱本色今辭一千石
  崇王 天順元年授封諡簡國居河南汝寧府嵗支禄米一萬三百石俱本色今辭一千石
  吉王 天順元年授封諡簡國居湖廣長沙府嵗支禄米一萬石俱本色
  憲宗純皇帝封國
  封子十人一初封興王後為睿宗獻皇帝其岐王雍王夀王涇王申王汝王無子國除今見存三府
  益王 成化二十三年授封諡端國居江西建昌府嵗支禄米一萬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辭二百石
  衡王 成化二十三年授封諡恭國居山東青州府嵗支禄米一萬石本色今辭二千石
  榮王 𢎞治四年授封諡荘國居湖廣常徳府嵗支禄米一萬石本色今辭五百石
  世宗肅皇帝封國
  封子一人景王
  景王 嘉靖四十年授封諡恭國居湖廣德安府無子國絶
  穆宗莊皇帝封國
  封子一人潞王
  潞王 萬厯十七年之國國居河南衞輝府嵗支禄米
  神宗顯皇帝封國
  封子四人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福王
  瑞王
  惠王
  桂王
  各府分封郡王    有同城另城
  秦府 永興王 永夀王 隆徳王 保安王興平王 安定王 宜川王 臨潼王郃陽王 汧陽王 鎮安王 紫陽王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本折中半
  晉府 寧化王 寧河王 雲丘王 河東王義寧王 河中王 靖安王 旌徳王慶成王 永和王 交城王 西河王髙平王 平陽王 新化王 臨泉王陽曲王 方山王 徐溝王 太谷王襄陽王 安溪王 靖安王 滎澤王廣昌王
  各王嵗支禄米同前
  周府 永寧王 汝陽王 遂平王 封丘王内鄉王 胙城王 原武王 鄢陵王河陰王 頴川王 義陽王 臨汝王沈丘王 上洛王 魯陽王 臨湍王堵陽王 河清王 新㑹王 義寧王崇善王 海陽王 曲江王 博平王汾西王 魯山王 信陵王 邵陵王萊陽王 東㑹王 富陽王 㑹稽王靖江王 益陽王 奉新王 華亭王湯溪王 瑞金王 南陵王 京山王寳坻王 商城王 柘城王 修武王安吉王 汝寧王 彰徳王 順慶王保寧王 儀封王 安昌王 汝南王順陽王 新安王 鎮平王 宜陽王羅山王 項城王 汝陰王 平樂王定安王 永福王 聊城王 麗水王臨安王 遂寧王 應城王
  各王嵗支禄米同前
  楚府 永安王 東安王 通山王 通城王江夏王 武岡王 巴陵王 夀昌王崇昌王 景陵王 岳陽王 大冶王縉雲王 保康王 宣化王
  各王嵗支禄米同前
  魯府 鉅野王 鄒平王 安丘王 樂陵王新蔡王 東甌王 翼城王 滋陽王陽信王 髙密王 東密王 東原王郯城王 館陶王 歸善王 福安王長泰王
  各王嵗支禄米同前
  蜀府 内江王 石泉王 汶川王 慶符王南川王 華陽王 黔江王 崇寧王徳陽王 崇慶王 江安王 永川王新寧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襲封俱一千石
  代府 廣靈王 潞城王 和川王 寧津王𬃷強王 吉陽王 溧陽王 進賢王河内王 富川王 饒陽王 襄垣王山陰王 宣寧王 隰川王 靈丘王懐仁王 樂昌王 寧化王 廣昌王定安王 永慶王 太平王 江川王南渭王 博野王 昌化王 寶豐王碭山王 新寧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襲封俱二千石
  肅府 延安王 鉛山王 金壇王 㑹寧王延長王 淳化王 開化王 㑹昌王各王嵗支禄米初封襲封俱一千石
  慶府 真寧王 𢎞農王 豐林王 夀陽王延川王 鞏昌王 靖寧王 安化王岐山王 安塞王 華陰王 鎮原王綏徳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岷府 善化王 建徳王 南安王 南豐王安昌王 黎山王 廣平王 長夀王漢川王 遂安王 綏寧王 祁陽王南漳王 廣濟王 江川王 南渭王廣通王 陽宗王 充城王 沙陽王青林王 南充王 常寧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襲封俱五百石
  韓府 襄陵王 樂平王 褒城王 通渭王髙平王 西徳王 寧逺王 長泰王永福王 建寧王 長州王 崑山王長樂王 慶陽王 髙淳王 休寧王通安王 臨汾王 平利王 漢陰王崇明王 保徳王 綏平王 咸陽王商丘王 隴西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襲封俱一千石
  瀋府 陵川王 稷山王 沁水王 沁源王清源王 遼山王 内丘王 唐山王永年王 宜山王 宿遷王 吴江王定陶王 鎮康王 安慶王 平遥王黎城王 雲和王 靈川王 廣宗王徳平王 保定王 福山王 徳化王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唐府 承休王 蕩陰王 郾城王 新野王三城王 新城王 安陽王 淅陽王文城王 衞輝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趙府 臨漳王 湯陰王 襄邑王 洛川王南樂王 平鄉王 廣安王 江寧王獲嘉王 成皋王 光山王 汝原王昆陽王 秀水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鄭府 廬江王 繁昌王 東恒王 徳慶王新平王 涇陽王 朝邑王 盟津王河陽王 信陽王 宜章王 丹陽王真丘王 崇徳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襄府 鎮寧王 𬃷陽王 寧郷王 陽山王光化王 安福王 鄖城王 永城王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荆府 都昌王 都梁王 樊山王 富順王永新王 徳安王 永安王 泰寧王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淮府 髙安王 上饒王 吉安王 廣信王崇安王 嘉興王 徳興王 順昌王永豐王 南康王 紹興王 鄱陽王建昌王 清江王 金華王 華容王榮昌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一千石襲封一千石
  徳府 臨朐王 臨清王 寧海王 泰安王濟寧王 東平王 歴城王 髙唐王堂邑王 利津王 安陵王 紀城王嘉祥王 清平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崇府 慶元王 瑞安王 懐安王 歸徳王
  泰和王 南陽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吉府 龍陽王 常山王 光化王 長沙王
  穀城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益府 金谿王 玉山王 安東王 舒城王阜平王 銅陵王 黎丘王 浦陽王淳河王 華山王 筠谿王 羅川王安仁王 徳化王
  衡府 玉田王 新樂王 髙平王 齊東王邵陵王 漢陽王 東昌王 武定王平慶王 寧陽王 昌平王 商河王夀張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榮府 富城王 貴溪王 惠安王 永春王
  福寧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潞府
  寶豐王
  靖江府交城王 陽曲王 西河王 方山王
  各王嵗支禄米
  寧府 始封係髙皇帝第十六子之國太寧永樂元年移國江西南昌府正徳十四年削爵國除今存郡王
  樂安王 建安王 弋陽王 石城王臨安王 建徳王 滎陽王 新城王臨川王 宜春王 新昌王 信豐王瑞昌王 鍾陵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徽府 始封係英宗睿皇帝第九子之國河南鈞州嘉靖三十五年削爵國除今存郡王
  太和王 遂昌王 景寧王 建徳王陽徳王 嘉定王 新昌王 慶雲王太康王 陽夏王 徳平王 榮陽王懐慶王 咸平王 延津王 隆平王伍城王 孟津王 上蔡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伊府 始封係髙皇帝第十子之國河南洛陽府嘉靖三十年削爵國除今存郡王
  萬安王 方城王 西鄂王 安樂王郟城王 洛陽王 光陽王 濟源王安平王
  各王嵗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襲封一千石
  遼府 始封係髙皇帝第子之國遼東永樂十五年移國湖廣荆州府萬厯 年削爵國除今存郡王
  松滋王 益陽王 枝江王 蘄水王肅寧王 長垣王 沅陵王 光澤王廣元王 長陽王 逺安王 巴東王潛江王 宜都王 湘陰王 應山王宜城王 麻陽王 衡山王 衡陽王各王嵗支禄米初封襲封俱一千石
  已上禄米俱本折中半
  已上郡王中間尚有不襲封而存空名者如郡王進封親王或乏繼絶爵或因事革爵之類也存下王府例以將軍中尉奉祀管理府事禄米住攴
  各郡王府將軍中尉名位衆多不具載
  鎮國將軍郡王子毎位禄米一千石
  輔國將軍郡王孫毎位禄米八百石
  奉國將軍郡王曽孫毎位禄米六百石鎮國中尉郡王𤣥孫毎位禄米四百石輔國中尉郡王五世孫毎位禄米三百石奉國中尉郡王六世孫毎位禄米二百石六世以下世為奉國中尉禄米同
  已上禄米俱本折四六兼支
  各親王郡王女名位
  郡王親王女儀賔封中奉大夫從二品共食禄米八百石
  縣主郡王女儀賔封亞中大夫從三品共食禄米六百石
  郡君郡王孫女儀賔封朝列大夫從四品共食禄米四百石
  縣君郡王曽孫女儀賔封奉訓大夫従五品共食禄米三百石
  鄉君郡王𤣥孫女儀賔封承務郎從六品共食禄米二百石
  靖江王府女封郡君壻之禄秩比從四品一例與儀
  賔職事
  已上禄米俱本折兼支
  各郡王府中尉女名位嘉靖三十二年本部奏定女
  為宗女壻為宗壻
  鎮國中尉壻授七品宗壻職事
  輔國中尉壻授八品宗壻職事
  奉國中尉壻授九品宗壻職事
  俱不授封不給禄止與婚資
  凡藩府之封爵禄食雖司之吏户兩部而其因革損益題請議覆則悉繇本部故詳其名位識其差等以備劑量云
  名封條議
  嘉靖九年七月該豐林王台瀚奏議定子女以杜宗室之詐臣伏見近日禮部題准事例凡諸宗室各照爵位以定妾媵之數造名於册然宗室之中其𡚁難究臣之拙論以為不必較其妾媵有無止定其子女多少伏望皇上乞勅該部㑹議將親王除長子限以五子之外其餘多生者止給冠帶榮身並無爵禄令其自行營業或商或農所行從便郡王以三子為例将軍以下各隨等差庻㡬國用少省詐冒自息該本部㑹議得親郡王之子未可遽議其花生子女之冠帶婚嫁可省者也此等子女自後不許造入玉牒册聴其自為生計可也鎮輔奉國將軍中尉凡犯重罪革為庻人及曽發髙牆放回者其未革爵前生子女止許請名給與冠帶養贍婚嫁不許請婚其既革爵後所生子女止請名不許請乞養瞻婚嫁聴其於城中自為生計可也鎮輔奉國將軍而下凡嫡子俱許請封無嫡子方許以一庻子請封其餘止許請名給以冠帶養瞻婚嫁至奉國中尉止許一子請封其餘止許請名給以冠帶養瞻婚嫁可也凡此數者或以其罪戾而少損或以其疎逺而少抑庻幾可以减宗室財用萬分之一亦救弊之一端也等因奉聖㫖這本内崇輔導興學校均人役三事既㑹議停當都依擬其定子女一事所據尚未歸一你部裡還𠕂行處務要使親睦之道樽節之宜兩有不失以稱朕意欽此查得先奉本部送禮科抄出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奏近該豐林王台瀚具奏前來奏聖㫖禮部㑹議了來説隨該禮部尚書李等㑹同臣等多官議得豐林王所奏定子女以杜宗室之詐一條擅難定擬臣切惟祖訓之所定也人事之常也以一人而生數十子則天下古今之無人事之變也近來定妾媵之例雖行然如豐林王所論則詐冒之𡚁背違祖訓亦已極矣今限其生子之數是制之使不得為詐冒禮度以嚴倫理以正實所以遵祖訓也何為不可乎臣聞各處郡王祿米有累月不得關者有經年不得闗者將軍而下有二三年不得關者蓋賦稅之入有限祿米之供無窮其勢自不得不然耳臣又聞陜西一省嵗増祿米二萬石然則十年當増二十萬石百年當増二百萬石夫陜西之賦嵗不過三百萬石而祿米之増若此豐林王所請臣愚以為的然當行而不可易設或不然則生子之冒濫既不能革常禄之缺乏又不能供恩薄而義疎其為患殆有不可言言者伏望皇上斷然行之而不疑就於其中更從寛厚如親王限以五子則増二子為七子之限郡王限以三子則増二子為五子之限將軍増一子為三子中尉増一子為二子多餘之數雖無爵祿仍各月給食糧米二石女封其一不及其二如此則親親之恩救𡚁之義並行而不悖矣等因奉聖㫖這所奏禮部一併㑹議停當来説欽此臣等謹將前議𠕂行斟酌上請伏望皇上俯賜裁處著為定例等因奉聖㫖這事情且待朕從容審處欽此
  嘉靖三十二年本部尚書歐陽徳等題為乞恩請封選婚事該秦王懐埢奏前事看得國家大事祖宗之制所當申明時勢之窮所當通變照得郡王孫男祖訓有六世以下世授奉國中尉之孫女則鄉君之號止於曽𤣥而五世不復及焉盖孫女至於五世親屬疎逺若一概授以封號給以祿秩非惟勢有不能所及而恩亦有所不溥也今觀郡王之女其祿米比曽孫𤣥曽女祿米僅比六世孫聖祖深逺之慮可推而知矣况女既有歸則其夫家生業足以自贍朝廷稍加光寵既足為恩固不必强勢之所不能而盡授以封號祿秩此則祖宗之制所當申明者也若以時勢論之洪武年間初封親郡王將軍纔四十九位女纔九位永樂間増封親郡王將軍四十一位女二十八位通計百二十七位未為多也而當時祿米已不能全給瀋府纔本色六千石秦府魯府唐府各五千石代府三千石遼府韓府伊府各二千石岷府一千五百石肅府僅七百石慶府雖七千五百石而郡王又嘗於數内分撥俱不滿萬石之數盖天𣲖日衍税糧有限祖宗預計其必然而逺為之慮者如此今各處親郡王將軍中尉計九千八百二十八位女計九千八百二十三位通計一萬九千六百一十六位數多國初一百五十位其來尚無紀極而親王本色祿米又無不給萬石者計天下嵗供京師米四百萬石而各處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視於京師之數不啻倍之民間稅糧有减無増豈惟將來莫知所處即今所在已無措矣即如山西一省存留米麥一百五十萬石而宗室祿米該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一省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室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即無水旱蠲免升合俱完猶不足以供祿米之半况官吏俸廩軍士月糧皆取給其中如之何其能供耶前此豐林王台瀚奏要限定親郡王將軍中尉子女其限外之數止給冠帶口糧夫台瀚亦郡王也豈其獨不欲富而為此言哉盖以宗室祿米雖有定額而有司不能全供必數懐觖望有司缺乏未能辦給而宗室勢欲全得必數受侵政令因之阻格國計無繇充足不若使各授冠帶月糧從其便各治生業為兩利也夫祖訓所載者祖宗時亦不盡足其數而豐林王尚欲為裁限况中尉之女祖訓所不載乃當祿糧無措之日而欲於祖訓之外盡授封號徧給廩祿米臣等未見其可此則時勢之窮所當變者也又查得靖江王府鎮國等中尉之女俱遵奉祖訓例不授封今秦晉等府其初則與靖江王府親疎少異既傳至中尉則女同為皇家袒免以下親之女矣伏乞皇上推思皇祖之意裁成昭代之制凡各王府中尉女及選配子弟合無聴本部題請聖恩授以宗女宗婿名色仍給與冠帶婚資其冠服宗婿視文職宗女視出鎮國位下者冠服七品并婚資共給銀一百兩猪羊各十隻出輔國位下者冠服八品并婚資共給銀九十兩猪羊各八隻出奉國位下者冠服九品并婚資共給銀八十兩猪羊各六隻俱行各該布政司關領其宗婿就各該王府冠帶謝恩不必赴京仍聴其自便不必在府隨衆朝叅有司以禮相待照品官例免其雜泛差役如有志科舉者聴提學官比照教官舉例考選進塲盖郡王子孫祖訓猶許其出仕則宗婿可以類推矣推祖訓有限之制而溥皇上無窮之恩酌時勢之窮而盡通變之道臣等不勝拳拳等因奉聖㫖准擬行欽此嘉靖二十五年十月該禮科給事中查秉彝題為崇重恩典事我國家湛恩優渥流通於至親情文偹具可謂兼隆矣但畫一之典未明倖冒之端易啟查得𢎞治十三年多官㑹議王府條例十七條及禮部節年題准事例雖經次申眀宗藩未必知悉伏惟聖明勅部臣再加詳議一應名封祭葬恩賚之典悉照大明㑹典斟酌刋定其有特與之恩額外之例不為典要者毋得相援陳乞該部毋得朦朧濫與等因該本部議覆近來宗室繁衆才品不齊羣小依憑百端引誘或稱逺年事例或援近日特㫖法外希恩肆行瀆奏甚或擕持鏹幣潛住都城指稱侵騙為計已熟合𠉀命下本部移咨都察院轉行各處巡按監察御史行令各該長史敎授啓王知㑹今後一應恩典悉照大明㑹典并節年題准事例奏請不許聴信奸人撥置妄引事例覬覦非分自招過舉違者聴本部叅奏罰治并將輔導官員撥置人役從重究黜照例發遣庻法例明飭而恩典不至於冒濫矣等因奉聖㫖准議欽此
  宗支奏報
  正徳元年該駙馬蔡震題自正徳元年為始各王府新生子女務要審勘的確年嵗嫡庻行次照依舊例奏報文冊一年一次造報等因奉武宗皇帝聖㫖是欽此正徳三年慶成王奏稱本府宗支數多生育子女冒報嵗數敎授外官豈能得知乞要行令親隣收生人等保結奏報該本部覆題奉武宗皇帝聖㫖是宗支重事旣王所奏恐有不實王當在彼拘集收生親識府内宫眷明白果有朦朧奏來處治今後所生子女保結明白奏報還通行各王府長史敎授等官一體遵行欽此正徳四年趙府輔國將軍祐椋奏為革宿𡚁以正宗支事該本部覆題奉武宗皇帝聖㫖是宗支重事祐椋所言有理各郡王以下該用妾媵不許過多還著輔官保勘明白造冊奏繳生有子女依期奏報查照相同方許請封如有朦朧冒濫的親王及鎮守等官指實叅奏並輔導官都重治不饒欽此
  正徳十六年詔令各王府庻子女郡王以下聴親王鎮國將軍以下聴郡王先令内外輔導等官嚴加覆勘開係何年月日以禮娶到何人子女所生果無違碍方與類奏嵗報
  正徳十六年八月内掌宗人府事駙馬蔡震題稱傳奉武宗皇帝聖㫖宗室揭帖大小四套著宗人府清理毎一年終進換該衙門知道欽此今自嘉靖元年以後毎年一次造報合行各府長史敎授自始封親王郡王所生子孫從前至今宗支行次一一類造文冊徑送本府以憑攅造進呈等因題奉聖㫖是欽此
  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該本部題今後各府王凡新生子女三日以後長史敎授等官啟王即為轉奏不許稽遲其開造玉牒嵗報妾媵等冊俱要從實開報奉聖㫖是欽此
  嘉靖三十年六月兵科給事中朱伯辰題該本部議覆今後各王府遇嫡庻所生子女請乞各封照依武官替職事例取具本位親支如無親支以次挨及房族宗室五位并長史敎授兩隣收生人等不致扶同欺隠甘結於類奏之時一并差人齎解到部投遞以憑查考無碍方與題請名封若或扶同隠匿將額外濫收妾媵并乞養過房來歴不明樂婦花生傳生子女⿰扌𭥐 -- 揑作嫡出庻出朦朧冒請名封者本部查出及被奏吿事發將本位叅革爵祿原結勘宗室請㫖罰治降革長史敎授等官照例罷黜兩隣收生人等行巡按御史查提問罪其或奏請名封而前項結狀不偹本部即行駁回奉聖㫖是欽此
  查奏玉牒
  𢎞治十年玉牒文册務查各年奏報生年月日相同并嫡庻行列次第賜名授封加封出閣成婚薨逝亡故等項事跡明白造冊二本徑齎到部轉送宗人府及存本部以憑查考纂修正徳四年六月内荆府左長史施魯等奏繳本府己未請名授封薨故新生子女等項文冊奉武宗皇帝聖㫖該衙門知道這字様細小欽此欽遵本部查叅覆題奉武宗皇帝聖㫖施魯等不遵前㫖任意書寫奏本字様細小本當究治且都饒過恁部裏還行文與他令知道欽此
  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該本部題為申舊例明節制以崇宗室事照得各王府解到玉牒等冊該司即將舊冊查到如有差訛即便開呈以憑駁行該府改正本部仍通行各府知㑹其開造玉牒嵗報妾媵等冊如有仍前稽遲奏報及遺失名位増添嵗數那移人數長史敎授造冊等官聴本部叅奏輕則行巡按提問重則依例罷黜等因具題節奉聖㫖是欽此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内懐仁府敎授批差校尉田景全齎本年玉牒等冊申部該本部看得懐仁王府造到玉牒及妾媵文冊與舊冊查對那移年月者九位以死作生者二位遺漏名位者八百三十五位例外濫收妾媵者二位顯是該府署敎授事聴缺典膳劉文章既不能以理諫止又不能從實造報遺失爵位以玉牒為空文増减生年視名位為奇貨相應查照前例將本官罷黜及將經手造冊人役移咨都察院轉行彼處巡按衙門問以應得罪名其冊中前項差錯該布政司轉行該府敎授啓王知㑹查照舊冊作速改正造報前來等因奉聖㫖是欽此
  嘉靖三十年六月該本部看得靈丘王府造到玉牒妾媵文冊與舊冊查對中間那移生年月日不同者二十六位遺漏名位者九十九位生年及母姓不同者十位以死作生者一位名位不同者七位差造妾媵者一位顯是該府敎授造冊等官或狥私受賄故増年嵗以圖詐冒封名或需索不遂故意差遲以幸查駁抑或不行用心查究致多訛舛揆之法例俱合叅究合𠉀命下本部移咨都察院轉行彼處巡按御史將該府敎授并造冊員役究問叅奏前來以憑題請治罪其前項差錯縁由行移該布政司轉行該府敎授啟王知㑹查明改正造冊呈報等因奉聖㫖是欽此
  冊封例給
  凡冊封合用金寳或鍍金銀印轉行綬印監㑹同司官一員鑄印局官一員鑄給金冊或鍍金銀冊咨工部轉行銀作局造辦冊文𠉀冊封之日行翰林院撰文中書科書寫冠服儀仗行工部轉行内官監造辦其合用府第行工部祿米行户部奏給其奏討敎授典膳行吏部選補其民校等役行兵部查行
  凡郡王次嫡庻子封將軍中尉復本抄下本部合用誥命咨吏部撰給祿米咨戸部奏給冠帶房屋咨工部奏給從人咨都察院轉行布按二司於徒罪囚人内給發選婚類行布政司於本境内選配
  凡宗室之女請封覆本抄下本部行翰林院照依郡縣鄉主君名色定擬封號抄出本部附簿登記郡王冠服儀仗行内府造辦縣主以下冠服行工部轉給折價選婚移付類行布政司於本境選擇其誥命𠉀選有儀賔併行題給
  凡將軍中尉選有良家之女該布政司偹查無碍取具保結咨呈本部仍查親王奏抄有無相同抄結俱全者方准題授夫淑恭宜安人封號誥命行吏部撰給冠服行工部轉行婚配類行布政司知㑹
  凡郡縣鄉主君選有良家之子該布政司偹查無碍取具保結咨呈起送赴部仍查親王有無奏抄俱全者方准題授儀賔職事誥命行吏部撰給祿米行户部奏給冠服房屋行工部查給從人都察院照例給撥紗帽角帶等因六科廊關給毎人一副令其先行冠帶而引赴御前叩頭回還成婚如遇免朝止送鴻臚寺演禮午門前叩頭
  凡毎年將及冊封之日本司先行㑹帖轉送内府尚衣監内官監銀作局針工局知㑹𠉀各監㸃出某王某妃行造已完本部照㸃開具該封王妃名數將各該開領物件擇日遣官事宜及應用木櫃扛索鎻鑰水陸應付脚力類題請㫖𠉀奉有欽依方行司禮監照㑹禮儀内府各監關領物件兵部水陸應付工部扛索器具欽天監擇日五府翰林院六科尚寳司衙門等取應差官員俟欽天監擇有吉日各衙門取到正副使等官本部題請於本日先吿内殿傳制遣官持捧節冊將合用正副使等官名數開列請㫖㸃差前去𠉀㫖㸃下欽遵施行𢎞治十七年閠四月内本部議得各王府親郡王以下子女請婚請封等項其該用冊内府各監局造備完辦𠉀各王府另奏關給但本部差官前赴内府行㑹之時有等故意延阻以致先後遲速大有不同合無今後各王府應該行造物件移文到日務要照依行造月日挨次造辦其各王府差人闗領近者半年逺者不過一年照例具奏闗領本部行㑹之日即與關給不許那前䟎後以致冊封遲延嵗月本部仍行各王府長史司啟王知㑹凡遇差來闗領之時定立批限如有過月之上不回府者許其追究遲悞縁由徑自舉奏如或差來人役詐稱各衙門名目冒費財物者照例問發邊逺充軍等因節奉孝宗皇帝聖㫖准行欽此
  正德元年七月内該本部題各王府儀賔該闗鞍馬雖係舊例闗給之時未免守𠉀日久及至闗出又多瘦瘠不堪騎坐其在沿途又有草料及裝載之費恐成勞擾今後除親郡王儀賔照例闗領外其餘悉宜革去令其自行措辦等因奉武宗皇帝聖㫖是欽此
  嘉定六年三月本部議擬各王府親郡王并妃冊封儀物等項遣使齎賜郡王儀仗照舊成造給領外其將軍中尉郡縣主君鄉君并各儀賔冠服等件例該内府成造給領工部造辦木櫃扛擡兵部起闗有司應付其間勞費不可勝言合無該部議處通算前項成造所費題奉欽依凡係該造辦給領者合無照先年折價事例行令定擬折價給與官錢令其自行造辦等因題奉聖㫖是這處置造辦等事都依擬行欽此
  冊封關領物件
  親王初封用
  金冊一副銀事件全金寶一顆
  寳池一箇    寶匣一箇
  親王襲封止用金冊無印俱銀作局領
  親王初襲封用
  皮弁服     冕服
  常服俱尚衣監領 冊盝服匣一箇
  法服匣一箇   䕶匣木櫃一箇
  銷金包服二箇俱内官監領
  親王妃用
  金冊一副銀事件全金墜頭一箇俱銀作局領用盝服匣一箇  珠翠九翟冠一頂事件全舄料一副珍珠全 銷金包袱八條俱内官監領未裁整疋大紅大衫一件
  紵絲一件表用紵絲一疋裏用大紅熟絹一疋零一叚銀絲紗一件表用銀絲紗一件裡用大紅生絹一疋零一段燕居服素夾四件
  大紅紵絲一件表用紵絲一疋裡用大紅熟絹一疋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裡用大紅生絹一疋零一段大紅銀絲紗一件表用紗一疋裡用大紅生絹一疋大紅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裡用大紅生絹一疋青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裡用青生絹一疋鞠衣實金繡鸞鳯綵繡圏金雲夾四件
  大紅紵絲一件表用紵絲一疋裏用大紅熟絹一疋大紅銀絲紗一件表用紗一疋裏用大紅生絹一疋大紅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裏用大紅生絹一疋青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裏用青生絹一疋造完霞帔青線羅實金繡鸞鳯綵繡圏金雲二副
  各色大帶四條大紅三條青一條
  紅錦布包袱一條俱針工局領
  郡王初封用
  鍍金銀冊一副  鍍金銀印一顆
  銀印池一箇   銀印匣一箇
  郡王襲封止用鍍金銀冊無印俱銀作局領郡王初封襲封用
  皮弁服     冕服
  常服俱尚衣監領 冊盝服匣一箇
  法服匣一箇   䕶匣木櫃一箇
  鍍金包袱二條俱内官監領
  郡王妃用
  鍍金銀冊一副銀事件全金墜頭一箇俱銀作局領冊盝服匣一箇  珠翠七翟冠一頂事件全舄料一副珍珠全 銷金包袱八條俱内官監領未裁大紅大衫素紵絲一件表用紵絲一疋裏用紅熟絹一疋鞠衣大紅紵絲綵繡圏金翟雞雲夾一副霞帔青線羅綵繡圏金翟雞一副俱針工局領
  世子初封用
  金冊一副銀事件全金寳一顆
  寳池一箇    寳匣一箇俱銀作局領
  皮弁服     冕服
  常服俱尚衣監領 冊盝服匣一箇
  法服匣一箇   䕶匣木櫃一箇
  銷金包袱二條俱内官監領
  世子妃服用
  金冊一副銀事件全金墜頭一箇俱銀作局領冊盝服匣一箇  珠翠九翟冠一頂事件俱全舄料一副珍珠全 銷金包袱八條俱内官監領未裁整疋大紅大衫一件
  紵絲一件表用紵絲一疋裏用大紅熟絹一疋零一段銀絲紗一件表用紗一疋裏用大紅生絹一疋零一叚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裏用大紅生絹一疋零一叚燕居服素夾四件
  大紅紵絲一件表用紵絲一疋裏用大紅熟絹一疋大紅銀絲紗一件表用紗一疋裏用大紅生絹一疋大紅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裏用大紅熟絹一疋青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裏用青生絹一疋鞠衣實金繡鸞鳯圈金雲夾四件
  大紅紵絲一件表用紵絲一疋裏用大紅熟絹一疋大紅銀絲紗一件表用紗一疋裏用大紅生絹一疋大紅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裏用大紅生絹一疋青線羅一件表用羅一疋裏用青生絹一疋造完霞帔青線羅實金繡鸞鳯綵繡圈金雲二副
  各色大帶四條大紅三條青一條
  紅錦布包袱一條俱針工局領
  冊封遣官 出使儀 定衙門 定限期 併差行禮不到
  凡冊封先期一日辦事官及當該吏各具領狀手本請本司主事二員一赴前朝印綬監領節冊冠封奉天殿陳設内除冠不陳設領回本部一赴後朝尚衣監等衙門領袍服等項到部是日堂上不升大堂止坐川堂正使至本部闗領冠服等項先與南㕔與司官作揖郎中引正使見堂郎中先入川堂説知正使入川堂作揖請拜免拜𠕂揖堂上送出川堂正使到南㕔逐一交領冠帶服件出至日具朝服進朝部堂及本司官與鴻臚寺官入殿内序立序班舉節冊案部堂及司官鴻臚寺隨後至殿陛下置定部堂及司官鴻臚寺侍班正副使司等行禮畢舉節冊案繇正門出至午門前置龍亭内敎坊司樂作前導部堂及司官同正副使俱隨後節亭至本部左㕔冊亭至司堂正副使各如前見堂畢正使於左㕔領節印副使至司𠫊領冊前去各府冊封禮畢囘還侯伯至京先一日至鴻臚寺報名次日本司主事一員帶領辦事官當該吏用堂印手本同侯伯進印綬監繳節
  嘉靖十七年七月該本部尚書嚴嵩題為申明舊制専職掌以杜請託事内開本部凡遇頒詔并各王府祭葬齎勅奬勵俱例差人其毎冊封宗藩則翰林六科官及卿寺五品以上官品得充副使與行人相兼差用而别樣官員不得差遣如光祿寺署丞等官職専供膳鴻臚寺序班等官職耑朝儀内閣兩房中書等官職専書寫各部司屬等官俱有部事而刑部大理寺職専刑名俱難擅離於例不應差用近來各官求借差遣圖便囘家營殖私計延住經年不行復命甚乖事體及辦事進士方入仕途遽懐私念俱合通行禁革等因題奉聖㫖依議欽此
  嘉靖二十七年十二月内吏部咨節該本部尚書徐階題准内開冊封宗藩則翰林六科官及卿寺五品以上官得充副使與行人相兼差用以後一應公差俱要遵例照常差遣各要斟酌事務遲速地方逺近立定限期先年冊封等差未曾有限者一體定限以便遵守仍將差過官員職名限期行移本部知㑹各官差出回任俱要赴部以慿查考施行等因本部議照冊封重典故正使以勲戚大臣副使以侍從等衙門官員充之擇日傳制之後各捧節冊而行不得反顧其他一應公差俱各𠉀領批限而惟冊封用以制命為重也但近年以來副使等官到彼交冊乃或乞病調理因而枉道回籍不即復命以致遷延日久曠廢職業誠為未便旣該吏部議題前因所據今次冊封在邇相應預為題請除正捧節往回不必定限合無將各有王府地方量其道里逺近通行叅酌定立限期事例待副使等官㸃用之日本部行令各官依期回京不得踵習故𡚁槩行稱疾遷延私家如仍前怠緩過違期限三月之上雖有前途患病文書不與准理聴本部叅究以後冊封年分查照永為遵守等因奉聖㫖是欽此
  欽依限期山東徳府等府山西晉府等府俱限六箇月代府限六箇月半河南周府等府俱限六箇月半陜西秦府等府俱限七箇月肅府慶府限八箇月江西益府等府俱限八箇月湖廣楚府等府俱限八箇月廣西靖江王府限十箇月四川蜀府限十一月
  嘉靖二十九年該冊封府分共十二處本部照例題差正副使者各十二員奉欽定揭帖河南一省三府併差各二員山西一省三府併差各二員陜西一省三府併差各一員餘各省一府者差官各一員共止差正副使八員欽此
  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該本部尚書歐陽徳議照本年十二月終例該𫝊制遣正副使侯伯等官捧節并冊寳冠服等項前去各省冊封宗室即今北直𨽻河南山東一帶地方災傷驛遞蕭然支應無辦近䝉皇上需恩發賑而各地方小民就食於京師者日以數千計及詢之往來差使皆稱道路艱難臣等恐驛遞缺乏失誤迎送以致使臣留滯别有疎虞查得祖宗時數年一行冊封重典少待嘉靖三十三年三月題請四月麥秋初旬傳制遣官出京且合古者孟夏冊封諸侯之禮此後毎嵗合俱照此例題請施行等因奉聖㫖是以後毎嵗照此例行欽此
  嘉靖三十二年應封府分共十處該本部議將江西一省三府道里相近併差正副使各一員陜西一省二府相去窵逺各差正副使二員其餘一省一府者照例差正副使各一員共該差正副使各八員今將侯伯編修等官開坐恭𠉀欽㸃遵奉施行奉聖㫖是欽此
  嘉靖三十一年五月本部題為遵㫖叅治違慢勲臣事嘉靖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傳制冊封瀋府等府該本部先期題奉欽㸃懐柔伯施燾充正使持節前往韓府行冊封禮已經行移本爵恭𠉀傳制外至日本爵行禮不到隨該廣東等道監察御史宿應參等叅奉聖㫖施燾行禮不到好生違慢禮部并該科記著囘京日叅奏治罪欽此今照本爵已於嘉靖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冊封囘還朝見繳節訖相應遵奉明㫖叅奏叅照懐柔伯施燾持節不至何有將命之恭傳制不朝奚望居官之慎伏乞聖明將本爵重加罰治以警有位奉聖㫖施燾行禮不到本當究治姑從輕罰住祿米半年欽此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該河南道監察御史吳遵等糾劾冊封副使翰林院修撰陳謹禮科右給事中徐應刑科右給事中郭立彥行禮不到奉聖㫖陳謹等著錦衣衞拏送鎮撫司打著問便差官更去該衙門知道欽此行准翰林院及禮科手本開送編修吕昊禮科給事中湯日新刑科給事中紀公巡在任應差等因前來本部遵奉明㫖題請差遣齎捧制冊更去各該王府行禮等奉聖㫖是欽此












  禮部志稿卷七十三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禮部志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