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礼部志稿 (四库全书本)/卷07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十二 礼部志稿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礼部志稿卷七十三
  明 俞汝楫 编
  宗藩备考
  藩爵
  王封禄秩
  太祖高皇帝封国
  封子二十二人齐王谷王宁王辽王伊王以罪削封潭王湘王安王郢王无子国除今见存十四府又封侄一府而辽宁伊三府郡王以尚存
  秦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愍国居陜西西安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一千石
  晋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恭国居山西太原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周王 洪武三年授封吴王十一年改周王谥定国居河南开封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楚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昭国居湖广武昌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鲁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荒国居山东兖州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二千石
  蜀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豫王二十四年改封代王谥简国居山西大同府岁支禄米六千石本折中半兼支
  蜀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谥献国居四川成都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二千石
  肃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汉王二十四年改封肃王谥荘国居陜西甘州三十一年移国兰州岁支禄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今止支辅国将军禄米
  庆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靖国居陜西韦州三十三年移国宁夏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七千五百石折色二千五百石今辞一千石
  岷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庄国居云南永乐二十二年移国湖广武冈州岁支禄米一千五百石本色
  韩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宪国居陜西平凉府岁支禄米三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一千石
  沈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简国居山西潞安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六千石折色四千石诸王表开沈王禄米止五千五百石本色
  唐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定国居河南南阳府岁支禄米六千五百石本色四千五百石折色二千石今辞五百石
  靖江王 洪武三年授封国居广西桂林府岁支禄米一千石本折中半兼支
  成祖文皇帝封国
  封子二人汉王以罪削封今见存一府
  赵王 永乐二年授封谥简国居河南彰徳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八千石折色二千石今辞一千石
  仁宗昭皇帝封国
  封子九人赵王蕲王滕王梁王卫王无子国除今见存四府
  郑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靖国居陜西凤翔府正统九年移国河南怀庆府岁支禄米一万石嘉靖三十年传至厚烷以罪禁住高墙封爵不废今王以建言赦复爵特加四百石
  襄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宪国居湖广长沙府正统元年移国襄阳府岁攴禄米一万石本色今辞一千石
  荆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宪国居江西建昌府正统十年移国湖广蕲州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
  淮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靖国居广东韶州府宣徳十年移国江西饶州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一千石
  英宗睿皇帝封国
  封子七人许王秀王忻王徽王以罪削封今见存三府而徽府郡王以下尚存
  徳王 天顺元年授封谥庄国居山东济南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崇王 天顺元年授封谥简国居河南汝宁府岁支禄米一万三百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吉王 天顺元年授封谥简国居湖广长沙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
  宪宗纯皇帝封国
  封子十人一初封兴王后为睿宗献皇帝其岐王雍王夀王泾王申王汝王无子国除今见存三府
  益王 成化二十三年授封谥端国居江西建昌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二百石
  衡王 成化二十三年授封谥恭国居山东青州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今辞二千石
  荣王 弘治四年授封谥荘国居湖广常徳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今辞五百石
  世宗肃皇帝封国
  封子一人景王
  景王 嘉靖四十年授封谥恭国居湖广德安府无子国绝
  穆宗庄皇帝封国
  封子一人潞王
  潞王 万历十七年之国国居河南卫辉府岁支禄米
  神宗显皇帝封国
  封子四人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福王
  瑞王
  惠王
  桂王
  各府分封郡王    有同城另城
  秦府 永兴王 永夀王 隆徳王 保安王兴平王 安定王 宜川王 临潼王郃阳王 汧阳王 镇安王 紫阳王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本折中半
  晋府 宁化王 宁河王 云丘王 河东王义宁王 河中王 靖安王 旌徳王庆成王 永和王 交城王 西河王高平王 平阳王 新化王 临泉王阳曲王 方山王 徐沟王 太谷王襄阳王 安溪王 靖安王 荥泽王广昌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周府 永宁王 汝阳王 遂平王 封丘王内乡王 胙城王 原武王 鄢陵王河阴王 颕川王 义阳王 临汝王沈丘王 上洛王 鲁阳王 临湍王堵阳王 河清王 新会王 义宁王崇善王 海阳王 曲江王 博平王汾西王 鲁山王 信陵王 邵陵王莱阳王 东会王 富阳王 会稽王靖江王 益阳王 奉新王 华亭王汤溪王 瑞金王 南陵王 京山王宝坻王 商城王 柘城王 修武王安吉王 汝宁王 彰徳王 顺庆王保宁王 仪封王 安昌王 汝南王顺阳王 新安王 镇平王 宜阳王罗山王 项城王 汝阴王 平乐王定安王 永福王 聊城王 丽水王临安王 遂宁王 应城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楚府 永安王 东安王 通山王 通城王江夏王 武冈王 巴陵王 夀昌王崇昌王 景陵王 岳阳王 大冶王缙云王 保康王 宣化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鲁府 钜野王 邹平王 安丘王 乐陵王新蔡王 东瓯王 翼城王 滋阳王阳信王 高密王 东密王 东原王郯城王 馆陶王 归善王 福安王长泰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蜀府 内江王 石泉王 汶川王 庆符王南川王 华阳王 黔江王 崇宁王徳阳王 崇庆王 江安王 永川王新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代府 广灵王 潞城王 和川王 宁津王𬃷强王 吉阳王 溧阳王 进贤王河内王 富川王 饶阳王 襄垣王山阴王 宣宁王 隰川王 灵丘王怀仁王 乐昌王 宁化王 广昌王定安王 永庆王 太平王 江川王南渭王 博野王 昌化王 宝丰王砀山王 新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二千石
  肃府 延安王 铅山王 金坛王 会宁王延长王 淳化王 开化王 会昌王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庆府 真宁王 弘农王 丰林王 夀阳王延川王 巩昌王 靖宁王 安化王岐山王 安塞王 华阴王 镇原王绥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岷府 善化王 建徳王 南安王 南丰王安昌王 黎山王 广平王 长夀王汉川王 遂安王 绥宁王 祁阳王南漳王 广济王 江川王 南渭王广通王 阳宗王 充城王 沙阳王青林王 南充王 常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五百石
  韩府 襄陵王 乐平王 褒城王 通渭王高平王 西徳王 宁远王 长泰王永福王 建宁王 长州王 昆山王长乐王 庆阳王 高淳王 休宁王通安王 临汾王 平利王 汉阴王崇明王 保徳王 绥平王 咸阳王商丘王 陇西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沈府 陵川王 稷山王 沁水王 沁源王清源王 辽山王 内丘王 唐山王永年王 宜山王 宿迁王 吴江王定陶王 镇康王 安庆王 平遥王黎城王 云和王 灵川王 广宗王徳平王 保定王 福山王 徳化王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唐府 承休王 荡阴王 郾城王 新野王三城王 新城王 安阳王 淅阳王文城王 卫辉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赵府 临漳王 汤阴王 襄邑王 洛川王南乐王 平乡王 广安王 江宁王获嘉王 成皋王 光山王 汝原王昆阳王 秀水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郑府 庐江王 繁昌王 东恒王 徳庆王新平王 泾阳王 朝邑王 盟津王河阳王 信阳王 宜章王 丹阳王真丘王 崇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襄府 镇宁王 𬃷阳王 宁郷王 阳山王光化王 安福王 郧城王 永城王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荆府 都昌王 都梁王 樊山王 富顺王永新王 徳安王 永安王 泰宁王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淮府 高安王 上饶王 吉安王 广信王崇安王 嘉兴王 徳兴王 顺昌王永丰王 南康王 绍兴王 鄱阳王建昌王 清江王 金华王 华容王荣昌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一千石袭封一千石
  徳府 临朐王 临清王 宁海王 泰安王济宁王 东平王 历城王 高唐王堂邑王 利津王 安陵王 纪城王嘉祥王 清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崇府 庆元王 瑞安王 怀安王 归徳王
  泰和王 南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吉府 龙阳王 常山王 光化王 长沙王
  谷城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益府 金谿王 玉山王 安东王 舒城王阜平王 铜陵王 黎丘王 浦阳王淳河王 华山王 筠谿王 罗川王安仁王 徳化王
  衡府 玉田王 新乐王 高平王 齐东王邵陵王 汉阳王 东昌王 武定王平庆王 宁阳王 昌平王 商河王夀张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荣府 富城王 贵溪王 惠安王 永春王
  福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潞府
  宝丰王
  靖江府交城王 阳曲王 西河王 方山王
  各王岁支禄米
  宁府 始封系高皇帝第十六子之国太宁永乐元年移国江西南昌府正徳十四年削爵国除今存郡王
  乐安王 建安王 弋阳王 石城王临安王 建徳王 荥阳王 新城王临川王 宜春王 新昌王 信丰王瑞昌王 锺陵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徽府 始封系英宗睿皇帝第九子之国河南钧州嘉靖三十五年削爵国除今存郡王
  太和王 遂昌王 景宁王 建徳王阳徳王 嘉定王 新昌王 庆云王太康王 阳夏王 徳平王 荣阳王怀庆王 咸平王 延津王 隆平王伍城王 孟津王 上蔡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伊府 始封系高皇帝第十子之国河南洛阳府嘉靖三十年削爵国除今存郡王
  万安王 方城王 西鄂王 安乐王郏城王 洛阳王 光阳王 济源王安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辽府 始封系高皇帝第子之国辽东永乐十五年移国湖广荆州府万历 年削爵国除今存郡王
  松滋王 益阳王 枝江王 蕲水王肃宁王 长垣王 沅陵王 光泽王广元王 长阳王 远安王 巴东王潜江王 宜都王 湘阴王 应山王宜城王 麻阳王 衡山王 衡阳王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已上禄米俱本折中半
  已上郡王中间尚有不袭封而存空名者如郡王进封亲王或乏继绝爵或因事革爵之类也存下王府例以将军中尉奉祀管理府事禄米住攴
  各郡王府将军中尉名位众多不具载
  镇国将军郡王子毎位禄米一千石
  辅国将军郡王孙毎位禄米八百石
  奉国将军郡王曽孙毎位禄米六百石镇国中尉郡王玄孙毎位禄米四百石辅国中尉郡王五世孙毎位禄米三百石奉国中尉郡王六世孙毎位禄米二百石六世以下世为奉国中尉禄米同
  已上禄米俱本折四六兼支
  各亲王郡王女名位
  郡王亲王女仪宾封中奉大夫从二品共食禄米八百石
  县主郡王女仪宾封亚中大夫从三品共食禄米六百石
  郡君郡王孙女仪宾封朝列大夫从四品共食禄米四百石
  县君郡王曽孙女仪宾封奉训大夫従五品共食禄米三百石
  乡君郡王玄孙女仪宾封承务郎从六品共食禄米二百石
  靖江王府女封郡君婿之禄秩比从四品一例与仪
  宾职事
  已上禄米俱本折兼支
  各郡王府中尉女名位嘉靖三十二年本部奏定女
  为宗女婿为宗婿
  镇国中尉婿授七品宗婿职事
  辅国中尉婿授八品宗婿职事
  奉国中尉婿授九品宗婿职事
  俱不授封不给禄止与婚资
  凡藩府之封爵禄食虽司之吏户两部而其因革损益题请议覆则悉繇本部故详其名位识其差等以备剂量云
  名封条议
  嘉靖九年七月该丰林王台瀚奏议定子女以杜宗室之诈臣伏见近日礼部题准事例凡诸宗室各照爵位以定妾媵之数造名于册然宗室之中其弊难究臣之拙论以为不必较其妾媵有无止定其子女多少伏望皇上乞敕该部会议将亲王除长子限以五子之外其馀多生者止给冠带荣身并无爵禄令其自行营业或商或农所行从便郡王以三子为例将军以下各随等差庶㡬国用少省诈冒自息该本部会议得亲郡王之子未可遽议其花生子女之冠带婚嫁可省者也此等子女自后不许造入玉牒册听其自为生计可也镇辅奉国将军中尉凡犯重罪革为庶人及曽发高墙放回者其未革爵前生子女止许请名给与冠带养赡婚嫁不许请婚其既革爵后所生子女止请名不许请乞养瞻婚嫁听其于城中自为生计可也镇辅奉国将军而下凡嫡子俱许请封无嫡子方许以一庶子请封其馀止许请名给以冠带养瞻婚嫁至奉国中尉止许一子请封其馀止许请名给以冠带养瞻婚嫁可也凡此数者或以其罪戾而少损或以其疏远而少抑庶几可以减宗室财用万分之一亦救弊之一端也等因奉圣旨这本内崇辅导兴学校均人役三事既会议停当都依拟其定子女一事所据尚未归一你部里还再行处务要使亲睦之道樽节之宜两有不失以称朕意钦此查得先奉本部送礼科抄出都察院右都御史汪𬭎奏近该丰林王台瀚具奏前来奏圣旨礼部会议了来说随该礼部尚书李等会同臣等多官议得丰林王所奏定子女以杜宗室之诈一条擅难定拟臣切惟祖训之所定也人事之常也以一人而生数十子则天下古今之无人事之变也近来定妾媵之例虽行然如丰林王所论则诈冒之弊背违祖训亦已极矣今限其生子之数是制之使不得为诈冒礼度以严伦理以正实所以遵祖训也何为不可乎臣闻各处郡王禄米有累月不得关者有经年不得关者将军而下有二三年不得关者盖赋税之入有限禄米之供无穷其势自不得不然耳臣又闻陜西一省岁増禄米二万石然则十年当増二十万石百年当増二百万石夫陜西之赋岁不过三百万石而禄米之増若此丰林王所请臣愚以为的然当行而不可易设或不然则生子之冒滥既不能革常禄之缺乏又不能供恩薄而义疏其为患殆有不可言言者伏望皇上断然行之而不疑就于其中更从宽厚如亲王限以五子则増二子为七子之限郡王限以三子则増二子为五子之限将军増一子为三子中尉増一子为二子多馀之数虽无爵禄仍各月给食粮米二石女封其一不及其二如此则亲亲之恩救弊之义并行而不悖矣等因奉圣旨这所奏礼部一并会议停当来说钦此臣等谨将前议再行斟酌上请伏望皇上俯赐裁处著为定例等因奉圣旨这事情且待朕从容审处钦此
  嘉靖三十二年本部尚书欧阳徳等题为乞恩请封选婚事该秦王怀埢奏前事看得国家大事祖宗之制所当申明时势之穷所当通变照得郡王孙男祖训有六世以下世授奉国中尉之孙女则乡君之号止于曽玄而五世不复及焉盖孙女至于五世亲属疏远若一概授以封号给以禄秩非惟势有不能所及而恩亦有所不溥也今观郡王之女其禄米比曽孙玄曽女禄米仅比六世孙圣祖深远之虑可推而知矣况女既有归则其夫家生业足以自赡朝廷稍加光宠既足为恩固不必强势之所不能而尽授以封号禄秩此则祖宗之制所当申明者也若以时势论之洪武年间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女才九位永乐间増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一位女二十八位通计百二十七位未为多也而当时禄米已不能全给沈府才本色六千石秦府鲁府唐府各五千石代府三千石辽府韩府伊府各二千石岷府一千五百石肃府仅七百石庆府虽七千五百石而郡王又尝于数内分拨俱不满万石之数盖天𣲖日衍税粮有限祖宗预计其必然而远为之虑者如此今各处亲郡王将军中尉计九千八百二十八位女计九千八百二十三位通计一万九千六百一十六位数多国初一百五十位其来尚无纪极而亲王本色禄米又无不给万石者计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各处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视于京师之数不啻倍之民间税粮有减无増岂惟将来莫知所处即今所在已无措矣即如山西一省存留米麦一百五十万石而宗室禄米该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一省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室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即无水旱蠲免升合俱完犹不足以供禄米之半况官吏俸廪军士月粮皆取给其中如之何其能供耶前此丰林王台瀚奏要限定亲郡王将军中尉子女其限外之数止给冠带口粮夫台瀚亦郡王也岂其独不欲富而为此言哉盖以宗室禄米虽有定额而有司不能全供必数怀觖望有司缺乏未能办给而宗室势欲全得必数受侵政令因之阻格国计无繇充足不若使各授冠带月粮从其便各治生业为两利也夫祖训所载者祖宗时亦不尽足其数而丰林王尚欲为裁限况中尉之女祖训所不载乃当禄粮无措之日而欲于祖训之外尽授封号遍给廪禄米臣等未见其可此则时势之穷所当变者也又查得靖江王府镇国等中尉之女俱遵奉祖训例不授封今秦晋等府其初则与靖江王府亲疏少异既传至中尉则女同为皇家袒免以下亲之女矣伏乞皇上推思皇祖之意裁成昭代之制凡各王府中尉女及选配子弟合无听本部题请圣恩授以宗女宗婿名色仍给与冠带婚资其冠服宗婿视文职宗女视出镇国位下者冠服七品并婚资共给银一百两猪羊各十只出辅国位下者冠服八品并婚资共给银九十两猪羊各八只出奉国位下者冠服九品并婚资共给银八十两猪羊各六只俱行各该布政司关领其宗婿就各该王府冠带谢恩不必赴京仍听其自便不必在府随众朝参有司以礼相待照品官例免其杂泛差役如有志科举者听提学官比照教官举例考选进场盖郡王子孙祖训犹许其出仕则宗婿可以类推矣推祖训有限之制而溥皇上无穷之恩酌时势之穷而尽通变之道臣等不胜拳拳等因奉圣旨准拟行钦此嘉靖二十五年十月该礼科给事中查秉彝题为崇重恩典事我国家湛恩优渥流通于至亲情文偹具可谓兼隆矣但画一之典未明幸冒之端易启查得弘治十三年多官会议王府条例十七条及礼部节年题准事例虽经次申眀宗藩未必知悉伏惟圣明敕部臣再加详议一应名封祭葬恩赉之典悉照大明会典斟酌刊定其有特与之恩额外之例不为典要者毋得相援陈乞该部毋得朦胧滥与等因该本部议覆近来宗室繁众才品不齐群小依凭百端引诱或称远年事例或援近日特旨法外希恩肆行渎奏甚或携持镪币潜住都城指称侵骗为计已熟合候命下本部移咨都察院转行各处巡按监察御史行令各该长史教授启王知会今后一应恩典悉照大明会典并节年题准事例奏请不许听信奸人拨置妄引事例觊觎非分自招过举违者听本部参奏罚治并将辅导官员拨置人役从重究黜照例发遣庶法例明饬而恩典不至于冒滥矣等因奉圣旨准议钦此
  宗支奏报
  正徳元年该驸马蔡震题自正徳元年为始各王府新生子女务要审勘的确年岁嫡庶行次照依旧例奏报文册一年一次造报等因奉武宗皇帝圣旨是钦此正徳三年庆成王奏称本府宗支数多生育子女冒报岁数教授外官岂能得知乞要行令亲邻收生人等保结奏报该本部覆题奉武宗皇帝圣旨是宗支重事既王所奏恐有不实王当在彼拘集收生亲识府内宫眷明白果有朦胧奏来处治今后所生子女保结明白奏报还通行各王府长史教授等官一体遵行钦此正徳四年赵府辅国将军祐椋奏为革宿弊以正宗支事该本部覆题奉武宗皇帝圣旨是宗支重事祐椋所言有理各郡王以下该用妾媵不许过多还著辅官保勘明白造册奏缴生有子女依期奏报查照相同方许请封如有朦胧冒滥的亲王及镇守等官指实参奏并辅导官都重治不饶钦此
  正徳十六年诏令各王府庶子女郡王以下听亲王镇国将军以下听郡王先令内外辅导等官严加覆勘开系何年月日以礼娶到何人子女所生果无违碍方与类奏岁报
  正徳十六年八月内掌宗人府事驸马蔡震题称传奉武宗皇帝圣旨宗室揭帖大小四套著宗人府清理毎一年终进换该衙门知道钦此今自嘉靖元年以后毎年一次造报合行各府长史教授自始封亲王郡王所生子孙从前至今宗支行次一一类造文册径送本府以凭攅造进呈等因题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该本部题今后各府王凡新生子女三日以后长史教授等官启王即为转奏不许稽迟其开造玉牒岁报妾媵等册俱要从实开报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三十年六月兵科给事中朱伯辰题该本部议覆今后各王府遇嫡庶所生子女请乞各封照依武官替职事例取具本位亲支如无亲支以次挨及房族宗室五位并长史教授两邻收生人等不致扶同欺隐甘结于类奏之时一并差人赍解到部投递以凭查考无碍方与题请名封若或扶同隐匿将额外滥收妾媵并乞养过房来历不明乐妇花生传生子女⿰扌𭥐 -- 捏作嫡出庶出朦胧冒请名封者本部查出及被奏吿事发将本位参革爵禄原结勘宗室请旨罚治降革长史教授等官照例罢黜两邻收生人等行巡按御史查提问罪其或奏请名封而前项结状不偹本部即行驳回奉圣旨是钦此
  查奏玉牒
  弘治十年玉牒文册务查各年奏报生年月日相同并嫡庶行列次第赐名授封加封出阁成婚薨逝亡故等项事迹明白造册二本径赍到部转送宗人府及存本部以凭查考纂修正徳四年六月内荆府左长史施鲁等奏缴本府己未请名授封薨故新生子女等项文册奉武宗皇帝圣旨该衙门知道这字様细小钦此钦遵本部查参覆题奉武宗皇帝圣旨施鲁等不遵前旨任意书写奏本字様细小本当究治且都饶过恁部里还行文与他令知道钦此
  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该本部题为申旧例明节制以崇宗室事照得各王府解到玉牒等册该司即将旧册查到如有差讹即便开呈以凭驳行该府改正本部仍通行各府知会其开造玉牒岁报妾媵等册如有仍前稽迟奏报及遗失名位増添岁数那移人数长史教授造册等官听本部参奏轻则行巡按提问重则依例罢黜等因具题节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内怀仁府教授批差校尉田景全赍本年玉牒等册申部该本部看得怀仁王府造到玉牒及妾媵文册与旧册查对那移年月者九位以死作生者二位遗漏名位者八百三十五位例外滥收妾媵者二位显是该府署教授事听缺典膳刘文章既不能以理谏止又不能从实造报遗失爵位以玉牒为空文増减生年视名位为奇货相应查照前例将本官罢黜及将经手造册人役移咨都察院转行彼处巡按衙门问以应得罪名其册中前项差错该布政司转行该府教授启王知会查照旧册作速改正造报前来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三十年六月该本部看得灵丘王府造到玉牒妾媵文册与旧册查对中间那移生年月日不同者二十六位遗漏名位者九十九位生年及母姓不同者十位以死作生者一位名位不同者七位差造妾媵者一位显是该府教授造册等官或徇私受贿故増年岁以图诈冒封名或需索不遂故意差迟以幸查驳抑或不行用心查究致多讹舛揆之法例俱合参究合候命下本部移咨都察院转行彼处巡按御史将该府教授并造册员役究问参奏前来以凭题请治罪其前项差错縁由行移该布政司转行该府教授启王知会查明改正造册呈报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册封例给
  凡册封合用金宝或镀金银印转行绶印监会同司官一员铸印局官一员铸给金册或镀金银册咨工部转行银作局造办册文候册封之日行翰林院撰文中书科书写冠服仪仗行工部转行内官监造办其合用府第行工部禄米行户部奏给其奏讨教授典膳行吏部选补其民校等役行兵部查行
  凡郡王次嫡庶子封将军中尉复本抄下本部合用诰命咨吏部撰给禄米咨戸部奏给冠带房屋咨工部奏给从人咨都察院转行布按二司于徒罪囚人内给发选婚类行布政司于本境内选配
  凡宗室之女请封覆本抄下本部行翰林院照依郡县乡主君名色定拟封号抄出本部附簿登记郡王冠服仪仗行内府造办县主以下冠服行工部转给折价选婚移付类行布政司于本境选择其诰命候选有仪宾并行题给
  凡将军中尉选有良家之女该布政司偹查无碍取具保结咨呈本部仍查亲王奏抄有无相同抄结俱全者方准题授夫淑恭宜安人封号诰命行吏部撰给冠服行工部转行婚配类行布政司知会
  凡郡县乡主君选有良家之子该布政司偹查无碍取具保结咨呈起送赴部仍查亲王有无奏抄俱全者方准题授仪宾职事诰命行吏部撰给禄米行户部奏给冠服房屋行工部查给从人都察院照例给拨纱帽角带等因六科廊关给毎人一副令其先行冠带而引赴御前叩头回还成婚如遇免朝止送鸿胪寺演礼午门前叩头
  凡毎年将及册封之日本司先行会帖转送内府尚衣监内官监银作局针工局知会候各监点出某王某妃行造已完本部照点开具该封王妃名数将各该开领物件择日遣官事宜及应用木柜扛索锁钥水陆应付脚力类题请旨候奉有钦依方行司礼监照会礼仪内府各监关领物件兵部水陆应付工部扛索器具钦天监择日五府翰林院六科尚宝司衙门等取应差官员俟钦天监择有吉日各衙门取到正副使等官本部题请于本日先吿内殿传制遣官持捧节册将合用正副使等官名数开列请旨点差前去候旨点下钦遵施行弘治十七年閠四月内本部议得各王府亲郡王以下子女请婚请封等项其该用册内府各监局造备完办候各王府另奏关给但本部差官前赴内府行会之时有等故意延阻以致先后迟速大有不同合无今后各王府应该行造物件移文到日务要照依行造月日挨次造办其各王府差人关领近者半年远者不过一年照例具奏关领本部行会之日即与关给不许那前䟎后以致册封迟延岁月本部仍行各王府长史司启王知会凡遇差来关领之时定立批限如有过月之上不回府者许其追究迟悮縁由径自举奏如或差来人役诈称各衙门名目冒费财物者照例问发边远充军等因节奉孝宗皇帝圣旨准行钦此
  正德元年七月内该本部题各王府仪宾该关鞍马虽系旧例关给之时未免守候日久及至关出又多瘦瘠不堪骑坐其在沿途又有草料及装载之费恐成劳扰今后除亲郡王仪宾照例关领外其馀悉宜革去令其自行措办等因奉武宗皇帝圣旨是钦此
  嘉定六年三月本部议拟各王府亲郡王并妃册封仪物等项遣使赍赐郡王仪仗照旧成造给领外其将军中尉郡县主君乡君并各仪宾冠服等件例该内府成造给领工部造办木柜扛抬兵部起关有司应付其间劳费不可胜言合无该部议处通算前项成造所费题奉钦依凡系该造办给领者合无照先年折价事例行令定拟折价给与官钱令其自行造办等因题奉圣旨是这处置造办等事都依拟行钦此
  册封关领物件
  亲王初封用
  金册一副银事件全金宝一颗
  宝池一个    宝匣一个
  亲王袭封止用金册无印俱银作局领
  亲王初袭封用
  皮弁服     冕服
  常服俱尚衣监领 册盝服匣一个
  法服匣一个   䕶匣木柜一个
  销金包服二个俱内官监领
  亲王妃用
  金册一副银事件全金坠头一个俱银作局领用盝服匣一个  珠翠九翟冠一顶事件全舄料一副珍珠全 销金包袱八条俱内官监领未裁整疋大红大衫一件
  纻丝一件表用纻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零一叚银丝纱一件表用银丝纱一件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段燕居服素夹四件
  大红纻丝一件表用纻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段大红银丝纱一件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大红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青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鞠衣实金绣鸾凤彩绣圏金云夹四件
  大红纻丝一件表用纻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大红银丝纱一件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大红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青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造完霞帔青线罗实金绣鸾凤彩绣圏金云二副
  各色大带四条大红三条青一条
  红锦布包袱一条俱针工局领
  郡王初封用
  镀金银册一副  镀金银印一颗
  银印池一个   银印匣一个
  郡王袭封止用镀金银册无印俱银作局领郡王初封袭封用
  皮弁服     冕服
  常服俱尚衣监领 册盝服匣一个
  法服匣一个   䕶匣木柜一个
  镀金包袱二条俱内官监领
  郡王妃用
  镀金银册一副银事件全金坠头一个俱银作局领册盝服匣一个  珠翠七翟冠一顶事件全舄料一副珍珠全 销金包袱八条俱内官监领未裁大红大衫素纻丝一件表用纻丝一疋里用红熟绢一疋鞠衣大红纻丝彩绣圏金翟鸡云夹一副霞帔青线罗彩绣圏金翟鸡一副俱针工局领
  世子初封用
  金册一副银事件全金宝一颗
  宝池一个    宝匣一个俱银作局领
  皮弁服     冕服
  常服俱尚衣监领 册盝服匣一个
  法服匣一个   䕶匣木柜一个
  销金包袱二条俱内官监领
  世子妃服用
  金册一副银事件全金坠头一个俱银作局领册盝服匣一个  珠翠九翟冠一顶事件俱全舄料一副珍珠全 销金包袱八条俱内官监领未裁整疋大红大衫一件
  纻丝一件表用纻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零一段银丝纱一件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叚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叚燕居服素夹四件
  大红纻丝一件表用纻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大红银丝纱一件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大红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青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鞠衣实金绣鸾凤圈金云夹四件
  大红纻丝一件表用纻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大红银丝纱一件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大红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青线罗一件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造完霞帔青线罗实金绣鸾凤彩绣圈金云二副
  各色大带四条大红三条青一条
  红锦布包袱一条俱针工局领
  册封遣官 出使仪 定衙门 定限期 并差行礼不到
  凡册封先期一日办事官及当该吏各具领状手本请本司主事二员一赴前朝印绶监领节册冠封奉天殿陈设内除冠不陈设领回本部一赴后朝尚衣监等衙门领袍服等项到部是日堂上不升大堂止坐川堂正使至本部关领冠服等项先与南厅与司官作揖郎中引正使见堂郎中先入川堂说知正使入川堂作揖请拜免拜再揖堂上送出川堂正使到南厅逐一交领冠带服件出至日具朝服进朝部堂及本司官与鸿胪寺官入殿内序立序班举节册案部堂及司官鸿胪寺随后至殿陛下置定部堂及司官鸿胪寺侍班正副使司等行礼毕举节册案繇正门出至午门前置龙亭内教坊司乐作前导部堂及司官同正副使俱随后节亭至本部左厅册亭至司堂正副使各如前见堂毕正使于左厅领节印副使至司𠫊领册前去各府册封礼毕回还侯伯至京先一日至鸿胪寺报名次日本司主事一员带领办事官当该吏用堂印手本同侯伯进印绶监缴节
  嘉靖十七年七月该本部尚书严嵩题为申明旧制専职掌以杜请托事内开本部凡遇颁诏并各王府祭葬赍敕奖励俱例差人其毎册封宗藩则翰林六科官及卿寺五品以上官品得充副使与行人相兼差用而别样官员不得差遣如光禄寺署丞等官职専供膳鸿胪寺序班等官职耑朝仪内阁两房中书等官职専书写各部司属等官俱有部事而刑部大理寺职専刑名俱难擅离于例不应差用近来各官求借差遣图便回家营殖私计延住经年不行复命甚乖事体及办事进士方入仕途遽怀私念俱合通行禁革等因题奉圣旨依议钦此
  嘉靖二十七年十二月内吏部咨节该本部尚书徐阶题准内开册封宗藩则翰林六科官及卿寺五品以上官得充副使与行人相兼差用以后一应公差俱要遵例照常差遣各要斟酌事务迟速地方远近立定限期先年册封等差未曾有限者一体定限以便遵守仍将差过官员职名限期行移本部知会各官差出回任俱要赴部以凭查考施行等因本部议照册封重典故正使以勲戚大臣副使以侍从等衙门官员充之择日传制之后各捧节册而行不得反顾其他一应公差俱各候领批限而惟册封用以制命为重也但近年以来副使等官到彼交册乃或乞病调理因而枉道回籍不即复命以致迁延日久旷废职业诚为未便既该吏部议题前因所据今次册封在迩相应预为题请除正捧节往回不必定限合无将各有王府地方量其道里远近通行参酌定立限期事例待副使等官点用之日本部行令各官依期回京不得踵习故弊槩行称疾迁延私家如仍前怠缓过违期限三月之上虽有前途患病文书不与准理听本部参究以后册封年分查照永为遵守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钦依限期山东徳府等府山西晋府等府俱限六个月代府限六个月半河南周府等府俱限六个月半陜西秦府等府俱限七个月肃府庆府限八个月江西益府等府俱限八个月湖广楚府等府俱限八个月广西靖江王府限十个月四川蜀府限十一月
  嘉靖二十九年该册封府分共十二处本部照例题差正副使者各十二员奉钦定揭帖河南一省三府并差各二员山西一省三府并差各二员陜西一省三府并差各一员馀各省一府者差官各一员共止差正副使八员钦此
  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该本部尚书欧阳徳议照本年十二月终例该𫝊制遣正副使侯伯等官捧节并册宝冠服等项前去各省册封宗室即今北直隶河南山东一带地方灾伤驿递萧然支应无办近蒙皇上需恩发赈而各地方小民就食于京师者日以数千计及询之往来差使皆称道路艰难臣等恐驿递缺乏失误迎送以致使臣留滞别有疏虞查得祖宗时数年一行册封重典少待嘉靖三十三年三月题请四月麦秋初旬传制遣官出京且合古者孟夏册封诸侯之礼此后毎岁合俱照此例题请施行等因奉圣旨是以后毎岁照此例行钦此
  嘉靖三十二年应封府分共十处该本部议将江西一省三府道里相近并差正副使各一员陜西一省二府相去窎远各差正副使二员其馀一省一府者照例差正副使各一员共该差正副使各八员今将侯伯编修等官开坐恭候钦点遵奉施行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三十一年五月本部题为遵旨参治违慢勲臣事嘉靖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传制册封沈府等府该本部先期题奉钦点怀柔伯施焘充正使持节前往韩府行册封礼已经行移本爵恭候传制外至日本爵行礼不到随该广东等道监察御史宿应参等参奉圣旨施焘行礼不到好生违慢礼部并该科记著回京日参奏治罪钦此今照本爵已于嘉靖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册封回还朝见缴节讫相应遵奉明旨参奏参照怀柔伯施焘持节不至何有将命之恭传制不朝奚望居官之慎伏乞圣明将本爵重加罚治以警有位奉圣旨施焘行礼不到本当究治姑从轻罚住禄米半年钦此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该河南道监察御史吴遵等纠劾册封副使翰林院修撰陈谨礼科右给事中徐应刑科右给事中郭立彦行礼不到奉圣旨陈谨等著锦衣卫拏送镇抚司打著问便差官更去该衙门知道钦此行准翰林院及礼科手本开送编修吕昊礼科给事中汤日新刑科给事中纪公巡在任应差等因前来本部遵奉明旨题请差遣赍捧制册更去各该王府行礼等奉圣旨是钦此












  礼部志稿卷七十三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