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穩定與互惠─中華民國對「九九」澳門情勢的立場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穩定與互惠─中華民國對「九九」澳門情勢的立場
中華民國88年(1999年)12月
1999年12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提要

■我對葡萄牙政府結束在澳門的統治表示欣慰:

葡萄牙政府將在今年十二月二十日結束在澳門四百多年的統治。中華民國政府對此表示欣慰。但對於澳門回到中國大陸專制政權手中,我們則感到遺憾。除繼續維護澳門居民的權益與福祉外,我將發展與澳門間的各項交流關係。我希望澳門能保持穩定發展,也希望大陸當局能遵守其對澳門的承諾。

■「九九」後我與澳門之往來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為規範:

「九九」後我與澳門間的各項往來係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及相關辦法作為規範。在該條例及相關辦法中,涉及澳門之部分將自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開始施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澳門事務處亦將於同一天正式成立,以統籌處理我與澳門間之相關事務。除強化在當地之服務功能外,並將加強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之聯繫。

■我將在尊嚴與務實的前提下處理參加澳門移交相關活動:

關於參加澳門移交儀式或活動與否,我方人員不僅應避免受到矮化,並應爭取適當之禮遇。對於在澳門當地或海外地區所舉辦的各項慶祝活動,我方人員雖不加排斥,亦不須主動參加。

■大陸實施民主有助於兩岸統一:

在大陸一黨專政的統治下,港澳所實施的「兩制」或許是一種進步。但是若將所謂的「兩制」強加於已經民主化的臺灣,則是一種退步。大陸若實施民主、自由及均富社會的制度,兩岸統一自然會逐漸水到渠成。

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臺北市濟南路一段二之二號十六樓

電話:二三九七五五八九   傳真:二三九七五三○○   網址:www.mac.gov.tw

一、我樂見葡萄牙政府結束在澳門的統治

[编辑]

澳門在葡萄牙政府四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將於今年十二月二十日重回中華民族的懷抱。對此一結果,中華民國政府表示欣慰。但對於澳門回到中國大陸專制政權手中,我們則感到遺憾。

我政府希望「九九」後的澳門能繼續穩定發展,也希望大陸當局能遵守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承諾,讓澳門更加進步與蓬勃。

「互惠、務實、尊嚴」是政府處理對澳門關係的原則。「九九」後,我們將繼續維護澳門居民的福祉,並進一步強化與澳門的各項交流與發展。任何不當干預或限制,都會對雙方的互動關係造成損害。

二、現階段密切的臺澳關係

[编辑]

政府於一九八九年在澳門設立「駐澳門臺北貿易旅遊辦事處」,專門負責我與澳門的各項交流與發展業務,而其他國家則均僅由駐港領事館兼管澳門事務。「九九」前我駐澳門辦事處是唯一一個由其他國家派駐澳門的機構。在我設立辦事處之後,雙方民間交往亦逐漸頻繁。

根據澳門政府最新的統計,澳門現有約四十三萬人。近十年來澳門赴臺升學之學生累計約六千人左右,來臺就業的澳門居民亦約三萬人。此外,一九九五年臺澳通航後,以「一機到底」及免簽證之優勢,澳門成為繼香港後另一重要之兩岸中介地。一九九七年自臺灣赴澳門或經澳門轉赴大陸之旅客超過九十萬人次;一九九八年因受治安惡化影響,赴澳旅客較少,約八十二萬餘人次;而臺澳航線旅客量亦佔赴澳門旅客的百分之五十四點七七。

目前我在澳門的投資,除臺北國際商業銀行、長榮航空和復興航空外,經由澳門赴珠海投資之臺商計三百一十五家,中山一帶約四百家。雙方經貿往來一九九二年僅九千七百萬美元,至一九九八年增為三億六千萬美元,其中我對澳門出口金額為三億一千九百萬美元,自澳門進口金額為四千一百萬美元,出超兩億七千七百萬美元,為澳門在亞洲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由以上所陳可知,臺澳關係向來極為密切,期在「九九」後兩地的關係能持續成長。

三、建立穩定與互惠的臺澳關係新架構

[编辑]

臺澳關係雖不如臺港關係引人注意,但彼此間仍能維持適當程度的互動。「九九」後雙方更應在目前的基礎上,積極建立臺澳關係的新架構,期使澳門能展現其在兩岸關係及東西方文化上的獨特中介地位,讓「九九」後的臺澳關係能夠繼續有所進展。?鑑此,為因應「九九」後澳門地位的改變,政府已早為籌謀。茲將政府之相關作為與安排說明如下:

(一)政府已落實之作法

[编辑]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之立法及施行:

「九九」後澳門地位改變,成為大陸的「特別行政區」。基於維持並拓展我與澳門間各項關係之必要,臺澳間各項往來關係將比照「九七」後的臺港關係,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及相關辦法作為規範。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及相關辦法中涉及澳門之部分將自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開始施行。根據該條例的基本精神,「九九」後我與澳門間的往來,包括居民入出境、航運往來、經貿交流及來臺就學等,基本上均將依循原有方式進行,以促進雙方之關係。?應注意者,由於現有為數不少的澳門居民來臺打工,依該條例規定,應於事先申請工作許可,否則將會因違反相關規定而遭強制出境。

■澳門事務處之成立與運作: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澳門事務處將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正式成立,下設綜合、聯絡及服務三組,分別辦理文書認證、旅行證件、經貿投資及學術文教交流等事項。未來該事務處將繼續推動我與澳門間的往來,並統籌處理臺澳間相關事務,加強服務功能。

(二)政府之具體主張

[编辑]

■台澳間服務功能應更方便、更有效:

自民國八十八年七月開始大陸人士經澳門來臺者已可直接赴我駐澳門機構領取入臺證。此安排較之以往須赴香港領證之作法,為大陸人士提供更方便、更迅速的服務。政府希望「九九」後澳門事務處能發揮更大的服務效率,對澳門、臺灣,甚至大陸人士提供更為便捷之服務,也希望澳門能發揮作為兩岸中介角色的功能,以利推展我與澳門間的關係。

■臺澳溝通管道應更暢通、更正常:

目前我駐澳門機構可就相關事務與澳門政府部門直接聯繫,「九九」後澳門成為大陸地區的一個特區,我希望與澳門間之溝通方式不致於較葡萄牙政府統治之時期倒退。 為有效解決我與澳門間往來之各項實質問題,宜維持目前之直接聯繫方式,俾使雙方溝通管道持續順暢。

■臺澳交流應更全面、更宏觀:

澳門由大陸接管後,我們希望其在兩岸關係中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臺澳雙方應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持續及加強彼此的交流與合作,並希望透過各項實質關係的維持,進一步增進雙方人民的信任與瞭解,藉由此種通思維及通情感的方式,深化兩地間的關係。

四、我將在尊嚴與務實的前提下處理我方人員參加澳門移交相關活動

[编辑]

由香港移交之經驗,可推知在澳門移交前後,不僅在澳門當地將由特區政府及各有關團體舉辦各項慶祝活動,在大陸及海外地區亦會辦理類似活動,藉以營造熱鬧氣氛。

對於是否參與上述各項官方儀式及慶祝活動,我方人員應避免受到矮化,並應爭取適當之禮遇。對於在澳門當地或海外地區所舉辦的各項慶祝活動,因具有慶賀大陸接管之意涵,我方人員雖不加排斥,亦不須主動參加。如參加時,亦宜以慶祝澳門重回中華民族的心態對待。

五、大陸加速民主化方有助於統一

[编辑]

(一)「兩制」強加於已經民主化的臺灣是一種退步

[编辑]

港澳實行所謂的「一國兩制」,其本身即具有矛盾性、過渡性及壓制性。邏輯上,「一國」和「兩制」在本質上存有衝突及不調和;時間上,「兩制」亦終將趨向於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上,「兩制」是以大陸為主體,兩岸並未立於對等的地位。因此,不論「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施情況如何,都不適用於兩岸統一。大陸當局與其一味推銷對臺灣民眾毫無吸引力的「一國兩制」模式,不如致力於各項民主化的改革開放措施。

相較於大陸共產黨專政的統治,港澳所實施的「兩制」或許是一種進步。但是若將所謂的「兩制」強加於已經民主化的臺灣,則是一種退步。我們希望未來大陸在澳門除了要落實「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承諾外,更應以務實的態度,在澳門進行民主與法治的實驗。

(二)大陸實施民主有助於兩岸統一

[编辑]

我與港澳地區皆為自由的社會,對於自由與民主均有很深的期望。我們非常企盼大陸同胞也能享受民主和自由,並以大陸民主化作為商議統一的基本前提。統一若缺乏民主化的基礎,將是脆弱而不實際的。對於兩岸統一問題,我們仍將依循國家統一綱領的進程規劃,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則兩岸統一方能水到渠成。

六、附錄

[编辑]

附件一、澳門基本資料

[编辑]

一、歷史

[编辑]

西元1152年中國設立香山縣,管轄澳門。1535年葡人來澳貿易。1849年葡人趁鴉片戰爭後清廷勢弱,逐漸蠶食佔領澳門。1974年葡萄牙政變,新政府承認澳門屬中國領土。1979年大陸與葡萄牙建交。1987年雙方簽訂聯合聲明,明定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移交。

二、地理位置及面積

[编辑]

位於廣東省珠江口西岸。三面環海,北與廣東省珠海市相接,東北距廣州145公里,東距香港61公里。澳門由澳門半島(9.1平方公里)與兩個由大橋相連的離島乙水仔(6.33平方公里)、路環(8.07平方公里)組成,總面積為23.5平方公里(約等於臺北市南港區之面積)。

三、人口及語言

[编辑]

■總人口:至1999年6月30日,為435,300人(略等於新店市與蘆洲鄉的人口總和)。

■以國籍區分:中國籍(68.7﹪);葡國籍(27.2﹪);其他(4.1﹪)。

■以語言區分:使用中文人口(96.1﹪);使用葡文人口(1.8﹪)。

四、教育狀況

[编辑]

計有幼稚園69所、小學80所、中學40所、大學4所(澳門大學、澳門高等警官學校、澳門理工學院、亞洲公開國際大學)。據澳門政府1991年的統計,在三歲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學歷的有4.3﹪。高中學歷的有8﹪,國中學歷的有21.4﹪,小學畢業的有26﹪,小學未畢業的有21.4﹪,無任何學歷的有18.9﹪。換言之,澳門總人口中,只有小學程度或無任何學歷的居民所佔比重高達66﹪以上。

五、經濟狀況

[编辑]

■旅遊業尤其是博彩業收入佔政府收益的三分之一。

■1998年國民所得為16000美元;經濟成長為-4﹪。

■今年第三季失業率為6.9﹪。

■目前澳門有22間銀行。(臺北國際商銀在澳門設有分行)

六、對外關係

[编辑]

■「九九」前澳門政府的外交關係由葡國總統掌管,並無駐外之外交機構,僅在各國若干大城設立經濟或旅遊等代表處。「九九」後則只有葡萄牙在澳門設有領事館。

■澳門與歐洲聯盟於1992年簽訂了貿易和合作協議,訂定了雙方在培訓、商務合作及文化保存等領域的合作關係。歐盟並將於1999年底委派一名協調員長駐澳門,以利於在治權移交後繼續與澳門保持緊密的合作聯繫。

七、對外交通

[编辑]

■澳門國際機場於1995年啟用。

■港澳:可搭直升機、定期船班往來。需辦理入出境手續。

■臺澳:臺灣旅客可免簽入境20天。目前臺澳航線由澳門航空、長榮航空、復興航空共同經營。每天二十餘個航班往來。由於採「換航班號、一機到底」直飛兩岸模式,使澳門成為國人赴大陸的重要中介地。另自1996年至1998年六月,我國人由澳門經拱北海關進出大陸已達120餘萬人次。

■「中」澳:澳門與珠海陸地相連,水路貫通。未來將以蓮花大橋連接澳門與珠海。廣珠鐵路、京珠高速公路亦將延伸至澳門。由澳門國際機場至拱北海關或港澳碼頭約需20分鐘。

附件二、澳門大事紀

[编辑]

單位:西元

單位:西元

日 期 事 例
1152 中國設立香山縣,管轄澳門(舊稱香山澳、濠鏡澳)。
1277 中國居民開始定居澳門。
1535 葡人開始來澳進行貿易。
1557 葡人在澳長期居留。
1573 居澳葡人每年向中國政府繳納地租五百兩白銀。
1584 居澳葡人組議事局,管理葡人的行政事宜。
1685 清政府在澳門設立「關部行臺」(位居當時中國四大海關之一)
1849 葡人趁鴉片戰爭後清廷勢弱,逐漸蠶食佔領澳門。
1887 中、葡簽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明文「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惟中國並不承認上述不平等條約,中葡亦一直未勘訂澳門界址。
1922.5.29 葡澳政府鎮壓工運,下令戒嚴,取締工會。
1928.7.6 國民政府外交部正式照會葡萄牙公使,聲明終止1887年簽訂之「中葡友好通商條約」。
1928.12.19 中葡簽定「中葡友好通商條約」。
1952.7.25 粵澳邊境發生武裝衝突。經何賢協調,葡方致歉。
1966.12.3 葡國軍警鎮壓抗議民眾,引起大規模群眾騷動,華人罷工、罷市,通稱為「一二.三事件」。
1974.4.25 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屬中國領土。
1975.12.31 最後一批葡萄牙駐軍撤離澳門。
1979.2.8 「中」葡建交,雙方共同肯定澳門是中國領土,至歸還時間與細節將在適當時間由兩國政府談判解決。
1984.10.3 鄧小平接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指出,澳門問題的解決也離不開「一國兩制」。
1986.6.30 「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第一輪談判在北平舉行。雙方再次確認中國對澳門擁有主權。
1987.4.13 經過九個月共四輪的談判,「中」葡兩國總理在北平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明定澳門自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廿日起移交予中共。
1987.9.21 「新華社澳門分社」成立,周鼎出任首任「社長」。
1988.1.15 「中葡聯合聲明」生效,澳門正式進入過渡期。
1988.9.5 中共第七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澳門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名單,共四十八人,其中澳門各界人士十九人。
1988.10.25 「全國人大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澳門基本法起草工作開始。
1989.4.9 澳門特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名單公布,共九十人。
1990.5.25 郭東坡抵澳任「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
1991.2.22 中共「外長」錢其琛訪問葡萄牙,與葡外長達成協議,中文即日起成為澳門官方語言。
1993.1.15 澳門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通過澳門特區基本法草案。
1993.3.31 中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暨附件: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的的全國性法律。
1995.5.19 王啟人抵澳任「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
1996.9.22 澳門選舉產生第六屆立法會。
1998.4.29 中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組成名單。
1998.5.5 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於北平成立並舉行首次全體大會。
1998.5.6
  • 籌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閉幕,會中通過籌委會工作規則;設立政務、法律、經濟、社會文化等四個工作小組。
  • 江澤民會見籌委會委員表示,「鄧小平創立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是我們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澳門回歸祖國,將為『一國兩制』再次創造一個光輝的範例,有利於最終解決臺灣問題」
1998.7.10-12
  • 籌委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於北平舉行。會中通過四個意見文件及一項決定:「關於加快澳門公務員本地化的意見」、「關於二000年度澳門財政預算草案編制問題的意見」、「關於澳門社會治安問題的意見」、「關於澳門郵票過渡性安排的意見」、「關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三十一日澳門公眾假日安排的決定」。
  • 籌委會秘書長陳滋英於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特區第一任長官將由一個二百人的推選委員會選出。
1998.9.18-19
  • 籌委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北平舉行。會中通過決定在澳門特區設立廉政公署、審計署和海關;對解決澳門公務員退休金問題提出意見;對澳門二000年公眾假日作出安排。
  • 錢其琛於開幕致詞指出,澳門移交後,中共將在澳門派駐「適量、精幹」的部隊。
1998.11.6-7
  • 籌委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珠海舉行。會中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具體產生辦法」、「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守則」、「關於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中國國籍法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的一些具體問題作出解釋的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於成立澳門各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活動委員會的決定」。
  • 錢其琛閉幕致詞指出,尊重葡萄牙後裔居民的意願,允許他們自由選擇國籍。
1999.1.15-16
  • 籌委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北平舉行。會中通過「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基本法第廿四條第二款的意見」、「特區區旗區徽使用的暫行辦法」
  • 錢其琛於開幕致詞中宣布關於處理「九九」後澳門涉臺問題的七項基本原則和政策。錢氏稱此七原則將有利於繼續發揮澳門在兩岸關係中的獨特作用,推動兩岸關係向前邁進。
1999.2.24 參選特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的報名截止。共有二千二百九十一人遞交報名表。
1999.3.2-3
  • 籌委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於北平舉行。錢其琛開幕致詞指出,「未來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關係,也是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澳門特區的涉臺問題,凡屬涉及國家主權和兩岸關係的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處理,或者由澳門特區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處理」。
  • 本次會議通過「澳門特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候選人的建議名單」、「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有關機構和主要官員職位設置的意見」
1999.4.9-10
  • 籌委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於北平舉行。
  • 會中選舉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成員。以無記名和差額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一百八十五名推委會委員,連同「全國人大」澳門地區「人大代表」四人為當然委員,及由「全國政協」澳門地區「政協」自行投票產生的十一名代表,共計兩百名。
  • 會中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具體產生辦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於設立推薦法官的獨立委員會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共機構的徽記、印章、旗幟問題的決定」。
1999.4.12 區宗傑宣布參選第一屆澳門特區行政長官選舉。
1999.4.15 何厚鏵宣布參選第一屆澳門特區行政長官選舉。
1999.4.23
  • 推委會第一次會議於澳門旅遊活動中心舉行,投票提名特首候選人,何厚鏵與區宗傑分獲一百二十五及六十五票,獲得提名。
  • 錢其琛強調澳門特首既無「內定」亦無「欽定」。
1999.5.7-8
  • 推委會第二次會議。何、區兩位候選人介紹政綱。
1999.5.15 推委會選舉特首。何厚鏵當選首任行政長官。
1999.5.16
  • 籌委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於珠海舉行。
  • 會中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於報請國務院任命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的報告」。
1999.5.19 葡國外長伽馬與大陸「外長」唐家旋於北平會商後表示,江澤民將於年底前訪問葡萄牙。但對大陸軍隊進駐澳門未達協議。
1999.5.20 朱鎔基主持「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簽署第264號令,任命何厚鏵為澳門特區首任特首。
1999.5.23 何厚鏵攜夫人赴京接受任命。並會見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廖暉。
1999.6.27 何厚鏵表示考慮由香港協助培訓澳門特區的公務員。
1999.6.28 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1999.7.2-3
  • 籌委會第九次全體會議於北平舉行。
  • 會中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前展開工作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有關人員就職宣誓事宜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司法機關具體產生辦法」等文件。
1999.7.28 何厚鏵委任楊允中等人成立獨立委員會,負責向特首推薦各級法院法官。
1999.8.9 澳門特區籌委會辦理現屆立法會經選舉產生議員,過渡為特區立法會議員的申請手續。
1999.8.11 大陸正式任命由何厚鏵提名的七名主要官員及一名檢察長。
1999.8.18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籌委會經濟小組召集人」、「澳門立法會議員」吳榮恪遭歹徒襲擊受傷送醫,澳門各界對治安惡化表示憂心。
1999.8.20 澳門現任立法會議員過渡為澳門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申請結束,除陳繼傑議員因遭通緝未提出申請外,其餘十五位經直(間)接選舉產生的議員均提出申請。
1999.8.28-29
  • 籌委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於北平舉行。
  • 錢其琛於致開幕詞中批評李登輝總統有關「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言論。
  • 現屆十五名經直(間)接選舉產生的澳門立法會議員獲確認可過渡為澳門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
  • 會中並通過「關於澳門特區首屆立法會在十二月十九日前展開工作的決定」、「關於對原澳門最後一屆立法會議員由選舉產生的議員過渡為澳門特區首屆立法會議員的資格確認和缺額補充的決定」、「關於澳門市政機構問題的決定」、「關於處理澳門原有法律問題的決定」、「關於增加澳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問題的建議」等文件。
1999.9.20 澳門特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由推委投票選出一位特區立法會議員,填補陳繼傑放棄過渡後的議席空缺。結果容永恩當選。
1999.9.24 何厚鏵宣布特區第一屆立法會委任議員名單。特區立法會廿三名議員確定。
1999.9.25 何厚鏵委任十名行政會議成員。
1999.10.7 何厚鏵任命各級法院法官。
1999.10.12 澳門特區第一屆立法會第一次會議在澳門舉行。選舉曹其真為主席,劉焯華為副主席。
1999.10.26-27
  • 江澤民訪問葡萄牙。
  • 葡國同意大陸於澳門移交前派遣一支「技術性及非武裝部隊」進駐澳門。
1999.10.30 何厚鏵任命23位特區檢察官。何氏並表示特區政府的籌組工作已全面完成,並已開始運作。

 

附件三、李總統發表國慶祝詞

[编辑]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九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在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國慶前夕發表祝詞指出,我們雖然因為震災的侵害,蒙受生命與資產的重大損失,但是,我們相信,苦難會讓我們更團結,困阨會讓我們更奮發。只要我們攜手同心,堅定意志,一定能化創痛為重建契機,集眾志為新生力量,昂首闊步邁向新世紀,建設我們共同的美麗家園!

總統國慶祝詞全文為: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是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國慶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無比歡喜的慶祝國家的生日。但是,今天,我們卻要以肅穆的心情,重新思考立國精神,凝聚團結共識,期能超越悲痛,開創未來。
  九月二十一日凌晨,臺灣地區發生規模七點三的強烈地震,造成嚴重的傷亡和損失,不但震驚了國際社會,也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痛。
  兩個多星期來,登輝深入災區,實地了解災變的情況與救災的進度。面對殘破的家園,和受苦的同胞,登輝有著極深的哀痛,但也更堅定了與全民一同奮鬥,重建家園的決心。
  事實上,自地震發生以來,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全國民眾都展現了最高的效能,全力投入救災、救難工作,充分發揮了同胞之愛與手足之情,讓災區民眾獲得及時的照顧,也感受到人情的溫暖。這種攜手同心,共度難關的信念與勇氣,將是我們重新出發,建設美麗家園的最大動力。
  而震災發生之後,國際社會的關懷和援助,以及海外僑胞的熱烈捐輸,更讓我們備感溫馨。特別是亞洲、歐洲、美洲的二十個國家及聯合國,共派遣了三十八個救援團隊,七百多名救援人員,來臺參與救災工作。登輝在此,要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對國際社會的關懷和協助,表達最誠摯的謝意。同時,也要重申,今後中華民國將以更積極的作為,善盡國際義務,為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具體的貢獻。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苦難的淬煉,是重生的契機。地震的發生,雖然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法彌合的傷痕,但是,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最短的時間,完成重建工作。並在兼顧各地人文特色與民眾需求的基礎上,讓家園呈現和諧的新風貌,讓民眾享有安全的新生活。同時,我們更要堅定國家建設的步伐,為跨世紀的國家發展,開拓寬廣的空間: 在內政方面,我們要繼續推動政府再造、司法改革、教育改革,落實民主理念,增進政府效能,激發民間活力,強化國家整體實力,以因應未來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厚植國家發展的有利基礎。 在經濟方面,我們要以自由化、國際化、多元化為主軸,積極排除投資障礙,加速產業升級,健全經濟體質,以維持經濟的穩定成長;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我們既有的優勢條件,建設臺灣成為科技島,以開拓經濟發展的新紀元。
  在社會建設方面,我們要充實社會福利制度,保障弱勢族群,以充分體現社會公義,建立高度人文關懷的現代社會;並要厲行法治,嚴防天然災害,加強維護治安,切實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國防安全方面,我們要以防禦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原則,持續推動國軍精實案,完成二代兵力整建,確保國家安全。同時,要積極參與亞太區域安全機制,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合作與繁榮。 在兩岸關係方面,我們了解,當前國家尚未統一,臺海兩岸對「一個中國」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認為,兩岸關係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乃是歷史與法律的事實。兩岸應當正視此一事實,並以此為基礎,推動建設性對話,經由對等分治、和平競賽,追求未來的和平統一。中華民國在臺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主境界,更已在中國大陸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典範作用。希望中共當局早日進行民主改革,為兩岸的逐步融合創造有利條件。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曾遭逢無數艱險挑戰,但在全國民眾的堅忍奮鬥之下,終能不斷突破困境,開創新局。特別是五十年來,由於朝野一心的團結努力,我們更在臺灣地區締造了自由、民主、繁榮的輝煌成就。今天,我們雖然因為震災的侵害,蒙受生命與資產的重大損失,但是,我們相信,苦難會讓我們更團結,困阨會讓我們更奮發。只要我們攜手同心,堅定意志,一定能化創痛為重建契機,集眾志為新生力量,昂首闊步邁向新世紀,建設我們共同的美麗家園!


附件四、李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

[编辑]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九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總統分別就兩岸關係、港澳問題、我國對外關係及未來發展等,作深入而明確的答覆。

「德國之聲」總裁魏里希(Dieter Weirich)偕該臺亞洲部主任克納伯(Gunter Knabe)及記者西蒙嫚索(Simone de Manso Cabral)下午由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程建人陪同,到總統府專訪總統。

「德國之聲」是世界第三大廣播公司,下午的訪問內容將於德國當地時間今年七月廿五日晚間九時在該臺的英語衛星頻道向全球播放,隨後將陸續以其他語言,在該臺的廣播頻道向全球播送。此外,專訪內容也將在德國「週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刊登。

總統答問內容為:

問:臺灣的經濟成就為舉世所欽羨,另一項印象深刻的成就則是近年來臺灣成功的民主化。然而北京政府卻視臺灣為「叛離的一省」,這也正是兩岸關係長期緊張以及中共對臺造成嚴重威脅的主因。您如何因應這項危機?

答:我要就歷史及法律兩方面來答覆。中共當局不顧兩岸分權、分治的事實,持續對我們進行武力恫嚇,的確是兩岸關係無法獲得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歷史的事實是,一九四九年中共成立以後,從未統治過中華民國所轄的臺、澎、金、馬。我國並在一九九一年的修憲,增修條文第十條(現在為第十一條)將憲法的地域效力限縮在臺灣,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統治權的合法性;增修條文第一、四條明定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民意機關成員僅從臺灣人民中選出,一九九二年的憲改更進一步於增修條文第二條規定總統、副總統由臺灣人民直接選舉,使所建構出來的國家機關只代表臺灣人民,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也只來自臺灣人民的授權,與中國大陸人民完全無關。一九九一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所以,您提到北京政府將臺灣視為「叛離的一省」,這完全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面對臺海兩岸的情勢發展,我們將持續慎重推動兩岸間的交流,積極促成彼此對話與協商;並繼續促進我們民主制度的完善,追求穩定的經濟成長;同時積極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接觸,以保障我們的生存發展。我們相信從交流中凝聚互信,從互信中營造穩定的關係,是化解危機的最有效途徑。臺灣與大陸應當發展出互惠與互利的雙贏關係。

問:宣佈臺灣獨立似乎並非實際可行,而北京「一國兩制」模式則不為臺灣大多數人民所接受。在以上兩種路線間,是否有折中的方案?如果有,其內涵為何?

答:剛才已經說得很清楚,中華民國從一九一二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一九九一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臺灣獨立的必要。解決兩岸問題不能僅從統一或獨立的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於「制度」的不同。從制度上的統合,逐步推演到政治上的統合,才是最自然、也是最符合中國人福祉的選擇。現在,中華民國可說是華人社會中首先實現民主化的國家,我們正努力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因此,我們也希望中共當局能早日進行民主改革,為民主統一創造更有利條件,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要維持現狀,在現狀的基礎上與中共維持和平的情況。

問:香港在回歸中國大陸後,成為一「特別行政區」的處理模式,以及今年十二月澳門由葡萄牙交還中國大陸,都可能被中共視為是和平接收臺灣問題的預演。就世界其他國家觀點看來,這似乎不失為一個可解決中國問題,以避免區域危機的可行方案。您認為如何?

答:中國問題影響區域安全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港澳的回歸,也不在於臺灣是否回到中國,中華民國在臺灣並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殖民地,這是與港澳不一樣的地方,關鍵的問題是,大陸過份強調民族主義,在制度上沒有施行民主。大陸不僅曾對我文攻武嚇,且從未放棄以武力犯臺,並在國際上處處打壓我方,此種蠻橫霸道的作風,無助於推動和諧的兩岸關係,也不利於保持亞太地區的穩定。一個強調民族主義的大陸又在軍事上不斷擴張,很自然的引起其他鄰近國家的疑慮。長久的解決之道應該是以民主取代極權,這樣才能化解地區的緊張。大陸對港澳所承諾的「一國兩制」模式,對臺灣並無絲毫的吸引力。主要原因是「一國兩制」互相矛盾,違反民主的基本原則,又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大陸雖想將「一國兩制」的港澳模式套用於我方,但臺灣不是港澳,港澳原為殖民地,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者有根本的不同。未來兩岸只有分別施行自由、民主,才能真正確保亞洲的安全與和平。

問: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倘不慎導致雙方採取軍事行動,您將以何種方式,以及依靠臺灣本身之外之何國,以為防禦?

答:兩岸之間的問題,我們強調應當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不要用武力。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與堅持的立場,也是國際社會的期望,中華民國在一九九一年已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不再以武力方式來達成國家統一的目標,我們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大陸當局始終不願放棄以武力解決的企圖及準備,這是造成兩岸緊張,區域安全受到威脅的關鍵所在。國際社會應當督促中共放棄對臺使用武力,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共同維護這個地區的穩定。臺海情勢與亞太地區安全及和平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人於今年四月八日在國家統一委員會中提出「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機制」的理念,希望兩岸透過協商及交流方式,達到良性互動,並推展雙方關係,進而確保兩岸及區域間的和平與安全。

除了強調臺海安定與亞太和平不可分的關係外,我國也非常重視與美國的合作。這些年來,美國一直提供臺灣防衛所需要的軍事裝備,兩國在經濟、文化和科技方面的交流也不斷成長。在可見將來,臺灣與美國的安全合作關係仍然是維持臺海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問: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都十分垂涎於中國大陸的廣大市場,也因此無可避免的降低他們對臺灣的支持。這是否代表臺灣的未來將因此而更加黯淡?

答:近年來世界各國基於本身的利益考量,而與中共加強建立經貿往來的關係,我們可以理解。但臺灣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經貿關係,也十分密切,不容忽視。如以美國為例,臺灣是美國第七大貿易伙伴,也是美國第七大出口市場。截至目前為止,臺灣向美國購買的商品總額,是大陸向美國進口總額的一.三倍到一.六倍。此外,從大陸內部的發展來看,也有很多問題存在,內部結構性的經濟問題接連發生,因此,其未來整體發展仍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相對於大陸的不確定性,臺灣的發展相當穩健。臺灣的重要性在於兩方面:一是對民主與人權的維護;二是西太平洋的重要戰略地位。現在大家普遍重視民主與人權,對大陸的期望也是如此。而「民主」、「人權」是世界各國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國際社會對大陸的普遍期望。近年來我們推動民主政治、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努力改善兩岸關係,贏得國際的肯定。因此,臺灣經驗在催化大陸現代化、民主化過程中可以發揮積極的功能。此外,臺灣的地理位置正好控制西太平洋的海線交通,對於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非常重要。所以,臺灣不論在兩岸關係或區域穩定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問:雖然臺北和北京雙方在政治上存在巨大鴻溝,但臺灣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卻有數十億美元之譜。如此多的投資將使臺灣有被北京在經濟上勒索的可能。您如何避免北京領導階層採取此種行動??答:我國企業在大陸的投資正逐漸形成上、中、下游的體系,對我國經濟確已造成若干競爭壓力。因此,如何在發展兩岸經貿的過程中,維持台灣經濟的優勢與自主性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台灣與大陸的經濟不是競爭性的,而是互補的。本人曾經提出兩岸關係應「戒急用忍、行穩致遠」的政策方向,主要以理性且溫和的態度,針對大陸投資做合理的規範,包括限制高科技、基礎建設等項目的投資,以及對五千萬美元以上的大型投資做更謹慎的評估審查。

另一方面,我們也加強科學園區的硬體建設,促進台灣內部產業的升級。目前,我國出口品中,高科技產品已佔百分之四十以上。同時,政府更進行國營事業民營化,及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希望能使企業「根留台灣」,以壯大台灣的經濟發展。

問:中共正為大量失業人口所導致的經濟及社會問題所苦,因此北京政府可能被迫必須將人民幣貶值,以解決其經濟困難及社會問題。人民幣貶值是否會嚴重影響臺灣經濟?

答:在中共對外匯仍有各種管制的情況下,即使人民幣貶值,應不致出現失控的現象。因為兩岸的經濟關係,處在互補關係並不是競爭關係,雖然人民幣貶值可能會使大陸某些產品與臺灣低價競爭,但整體而言,由於大陸出口增加後,對臺灣中間產品的需求會增加,因此,對我出口的影響並不會很顯著。此外,人民幣貶值可能引起臺幣將跟著貶值的預期心理,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國匯市及股市的安定。對於這一點,我們將積極加強宣導,使民眾了解,人民幣的貶值與否,對臺灣的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臺幣與人民幣的走勢並無必然的關連性。不過有一點值得擔心的問題是,人民幣的貶值是否會影響大陸臺商的財務問題,連帶的影響到臺灣,對此我們也有充分的準備。

問:貴國是否仍有意願購買德國的潛艇?

答:這個問題已經和貴國政府討論很久,不過,貴國政府考慮到中共的態度始終不敢批准售予我國潛艇。中共在東海佈署了一百多艘新舊潛艇,在這廣大的海域中,我們如果採取潛艇對潛艇的方式來防禦臺灣,所購買的潛艇數量是否足夠是一個問題;同時,潛艇對潛艇的防衛策略是相當辛苦的,是否能夠充分發揮效用,需要再作檢討。

附件五、連副總統接受美國時代雜誌駐上海分社社長麥卡西專訪

[编辑]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廿五日

連副總統本(七)月廿一日,由總統府副秘書長林碧炤陪同,在總統府接受美國時代(Time)雜誌駐上海分社社長麥卡西(Terry McCarthy),及臺北分社記者沙蕩(Donald Shapiro)的專訪。該專訪預定於八月一日該期刊出,內容並將載於該雜誌全球資訊網上。訪談內容如下:

一、臺灣民眾對李總統日前的宣示,反應如何??答:據我所了解,此間民眾絕大部份都支持李總統。根據日前此間歐亞學會的民意調查,有百分之七十三的受訪民眾支持李總統的宣示,顯示民眾有相當強的共識。

二、何以李總統選擇此一特殊時機宣示其改變對兩岸關係的政策?這項宣示係為國內政治與明年總統選舉的考量?或是還有其他重大的理由??答:我首先必須強調的是,自從孫中山先生在一九一二年建國以來,中華民國一直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李總統只是再一次說明現實狀況,而且,就如本人從前多次提到過的,兩岸關係必須從現實出發,雙方才能有效解決現實所造成的問題。現實的情況就是:過去八十八年來,中華民國一直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過去我們把兩岸定位為對等的政治實體,但是中共卻沒有平等對待我們,不僅在國際社會孤立我們,還企圖以「一國兩制」強加於我們,視臺灣為其「叛離的一省」,所以我現在必須釐清現實。此外,基於以下三點理由,目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來釐清現實狀況:

(一)、隨著今年秋天汪道涵先生即將來訪,我們希望能有一個新的動力來幫助我們進行兩岸的對話。但兩岸如果要在汪道涵來時開始進行政治對話,對臺灣而言,將會是政策上很大的一步。在兩岸互信不足的狀態下,雙方若要進行政治對話會有極大的風險,所以我方必須對兩岸定位問題先做出釐清。尤其是,我們擔心美國政策上對中共的傾斜,將不利於我們主張對等地位。

(二)、我們瞭解為了維持這個地區的和平及穩固,美國期待我們會進入政治性議題的討論,為準備將來兩岸之間的政治談判,我們有必要在兩岸定位上作出釐清。

(三)、正當我們尋求這樣釐清的機會時,德國媒體在這時候提出訪問李總統的要求。德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用來解釋,在兩個國家有著相同文化根源及歷史聯繫,在時機成熟及條件適當時,達成彼此統合(integration)的共同目標。另一方面,我必須強調,李總統的宣示與我國明年的總統大選毫無關係,總統看的是國家長遠的發展。

三、這項政策的改變是如何形成的?

答:我們的宣示也許會讓某一些人感覺不舒服,但我們是要提醒國際社會正視我們的現實狀況。但釐清現實並不代表政策的改變,我們的大陸政策並未改變。我們也不了解何以對現實的釐清會被詮釋為政策的改變。

四、這項宣示是否針對國內政治情況而發?

答:我們不會這麼做,因為國內民眾的素質和自主性受到民主化的影響,已大幅提高,對於國家的各項議題的參與感和重視程度日益升高;我們的民眾當然很關切兩岸關係,這件事也有可能成為總統選舉中的一項議題,但臺灣已是一個多元化的自由民主社會,民眾關心的問題非常多,相信他們也同樣會關心其他重要議題。

五、李總統作這項宣示前是否曾諮詢過您的意見?

答:身為副總統,我經常有機會就重大議題與總統見面,相互討論。

六、您認為中共會如何回應?會不會有類似於一九九六年時對臺軍事演習的動作?您認為當時誰是輸家?

答:根據我方所獲得的資料,以及對照中共過去的制式反應,中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大動作,但是中共當局應當了解,愈是以這種不理性的方式對待臺灣兩千兩百萬人民,就會愈引起我們的反感。我們很遺憾中共當局這次對於我們動機的誤解,進而導致在兩岸有不必要緊張情事的產生,因此我要呼籲中共領導人,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問題。至於你提到一九九六年的情況,中共當時的作法,坦白說,反而使自己成為輸的一方,由後來情勢的發展及國際社會的反應,就足以證明,所以,中共也應該由上次的例子獲得教訓。

不過,我必須再度強調,兩岸關係絕不是軍事的對峙,而是制度的評比,讓所有中國人能由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來做比較、選擇。

七、您認為中共這次的反應是否會較緩和,因為相較於一九九六年時,大陸經濟狀況目前較差,所以會擔心他們在貿易、投資方面可能受到影響?

答:經濟因素是每一個政府都應該考慮的,臺灣與大陸彼此是重要的貿易夥伴,臺灣更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外來投資者,雙方如能維持良性關係,對彼此都有好處。而且,中國大陸的競爭優勢已漸漸不如東南亞國家,這也是值得中共注意的。不過,經濟關係應純由經濟因素來考量。

八、倘若臺海情勢惡化,您對美國支持臺灣的立場,是否保有信心?

答:我們知道,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已一再向中共重申,臺海問題應該透過和平方式解決,這與我方向來主張兩岸積極對話、並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我們也希望中共能了解我們的立場,兩岸必須以「合作」取代「對立」,以「善意」化解「敵意」,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化解雙方的歧見。這也是符合各方-包括美國與世界各國-利益的。假如中共真的採取軍事行動,雖然這是我們最不願見的情況,相信美國會依照臺灣關係法採取必要的行動,以維護臺海地區及西太平洋的安定。

九、柯林頓總統日前在與江澤民的電話談話中,重申美國「一個中國」的立場,您對柯林頓的態度是否會感到憂慮?

答:我要再度強調,李總統只是說明兩岸關係的現實狀況,臺灣民眾的期望其實非常簡單,他們希望能獲得公正、公平的對待,兩千兩百萬人的聲音能被聽到,國家的存在能被尊重。現在中華民國被國際社會孤立,民眾感到十分挫折,只希望國際社會能還我們公道,能了解我們的立場,這是最低限度。中華民國有意願也有能力做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我們對於亞太地區及全世界的繁榮、和平、安定,都可扮演相當的角色,如果我們變成像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樣的一個封閉社會的一部份,對本區域或全世界並沒有好處。過去八十八年來,中華民國一直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這原本就是事實,不過,有一少部份人主張「臺灣獨立」,那則是另一回事,我認為他們是冒進主義者(adventurists)。

十、倘明年獲選為總統,您對中國大陸的政策為何?

答:針對大陸政策,我過去就曾提出「三不」和「三要」的說法。「三 不」就是「不獨」、「不統」與「不對立」。所謂「不獨」,就是臺灣沒有本錢獨立成為所謂的「臺灣共和國」,但是,中華民國原本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點十分明確。所謂「不統」是指現在兩岸統一的條件尚未成熟,臺灣不急於和大陸統一,更不能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因為沒有任何臺灣民眾願意生活在共產制度之下。「不對立」是指,兩岸不應該相互刺激與排斥;兩岸關係上不要刻意產生對立或對抗,造成不安。而「三要」則包括「要和平」、「要交流」及「要雙贏」。我們認為,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最佳模式是「交流」,兩岸社會持續的交流不僅在於增進雙方瞭解,也在於減低敵意與預防衝突。我提出的「要和平」意思是說,兩岸關係的基礎是和平的環境。兩岸社會循序漸進的「交流」與良性互動是維持臺灣海峽和平的最好方法。「要雙贏」指的是,兩岸政權的領導人要以「雙贏」規劃與推動兩岸社會的交流。雙贏的結果是,海峽兩岸都能從交流中獲得利益。臺海兩岸分享交的共同的利益,雙方可避免衝突,維持和平。

十一、如果北京對臺施壓,臺灣人民是否會支持政府起而抗拒?

答:我們還能有其他選擇嗎?不過,我仍要強調,臺灣人民與美國人民一樣都熱愛和平,崇尚自由民主,我們一直希望能加強臺海兩岸的對話機制,以避免軍事衝突,我們不願見到臺海出現危機。我也曾一再強調,兩岸分治五十年,必須求同化異,加強交流,才能創造雙贏,因此我們會以「和平、理性、對等、互惠」的原則,推動我們的大陸政策,畢竟兩岸都是中國人,同文同種,應化干戈為玉帛,逐步達成國家統一的目標。

十二、臺灣民眾對李總統談話的反應如何?臺灣股市似乎也是一個反應的因素。

答:在一個自由市場中,股市的漲跌乃是自然現象。我相信臺灣的民眾大多支持李總統及政府的立場。

十三、倘臺海局勢變得更惡化,臺灣是否有信心能抵抗中共的武力入侵?

答:我們絕不希望看到海峽兩岸發生武力對抗的情況,我相信這也不是全體中國人及國際社會所樂見的。我們一再強調,兩岸問題不是軍事的對峙,雙方應該盡一切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我國的大陸政策及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並未改變,我們會持續推動兩岸的對話及交流,在兩岸對等的基礎上,也可以進行政治議題的談判,這是我們所表現的善意。在此我也呼籲中共放棄武力犯臺的政策,以和平、理性、對話的方式,化解雙方可能的誤解及歧見。但是我也必須說明,由於中共至今未放棄對臺用我的政策,我方仍必須加強戰備,鞏固國防,以防萬一。而如果真的發生戰事,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及能力來自我防衛。

十四、臺灣會加入戰區飛彈防防禦系統(TMD)嗎?

答:我方保留參與TMD的權利,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已經決定加入,端視中共的回應而定。

十五、您如何看待美國的反應?您認為美國在這件事情的態度上可能會較偏向中共嗎?

答:過去幾天我們一直在向美方說明我們的立場,我們希望美國能用長期性、建設性與前瞻性的思考,來看待我國所提出的主張,正視中華民國兩千兩百萬人希望被國際尊重與參與國際活動的權利。中華民國絕不是一個麻煩製造者,只希望國際社會能尊重我們,但眼前的事實是,我們卻一直遭受孤立。本人要強調,我們的生存與繁榮,對國際社會以及美國絕對是一個正數,中華民國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國家,我們在中南美洲、非洲、科索夫都提供了許多援助,我們願意回饋國際社會,也希望國際社會也能公平地將中華民國視為一員。我們一再強調,中華民國一直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事實,但我們絕非主張臺獨。我們相信,面對現實,才能解決現實所產生的問題。

此外,就亞太地區局勢而言,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與存在的地位的確立,對美國與日本在亞太利益的維護以及美日安保關係的強化也有積極的作用,臺灣的民主制度與戰略地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資產,我們期待美國充分認知海峽兩岸的現實狀況,在與兩岸交往過程中維持適度的平衡。我們絕不會在美國與中共關係低潮之際去從中獲利,反而希望美國與中共能經由協商化解緊張情勢,但我們也絕不希望美國與中共在交往時犧牲中華民國的權益。因此,我認為華府、北京、臺北三方的三套雙邊關係應該可以平行發展,這對本區域及全世界都有好處。

 

附件六、行政院二六三七次院會院長談話稿

[编辑]

李總統日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之國與國關係」,再一次彰顯政府大陸政策一貫的務實與開創精神。

多年來我們始終以善意的態度與具體行動,致力推展和平、對等、互惠與建設性的兩岸關係,然而中共方面非但沒有相對的善意回應,卻持續以其無限擴張的「一個中國原則」及「一國兩制」模式在國際間打壓我們,並刻意中斷兩岸的制度化協商,阻礙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面對未來新世紀兩岸關係的發展,我們有必要針對兩岸地位,依據事實狀況加以明確界定,以維護我國的尊嚴,並在未來兩岸對話、談判時,爭取平等之地位及更寬廣的運用空間。

雖然我們對兩岸的定位問題做了符合事實的明確表示,但政府的相關政策並無改變,我們推動兩岸建設性對話與良性交流的政策不變,追求兩岸「雙贏」的決心不變,以及追求未來和平民主統一的新中國目標也不變。在此一對等的基礎上,預定在今年秋季舉行的辜汪會談,將可就包括高度政治性議題在內的任何議題進行深入的對話。所以,李總統的宣示不僅務實,而且具有前瞻性與建設性。

我們呼籲中共要理性面對兩岸地位的政治與法律現實,並深刻理解我方對推展兩岸良性互動的用心,如此才能共同開創兩岸正常的長期互動關係。

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局面,我們要以充份的準備來掌握情勢及因應變化。本人要請財經、國防、交通、內政各部會妥善規劃相關的因應措施,對可能發生的變化預作沙盤推演;外交部、陸委會及新聞局要立即將此一務實前瞻的作法對國際及中共作懇切的說明;新聞局及陸委會也要對國內民眾加強說明,使全國同胞能團結一致,以最大的信心,支持國家的立場。本人將於本週內召集會議,聽取各部會的規劃。

附件七、對等、和平與雙贏——中華民國對「特殊國與國關係」的立場

[编辑]

一、以對等地位開創跨世紀的兩岸關係

李總統本年七月九日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就「北京視臺灣為叛離的一省」提問時表示,兩岸關係的定位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李總統對兩岸定位的這項陳述是基於維護國家利益與尊嚴的前提,從政治、歷史與法律的觀點,對既存事實作明確的說明,既未扭曲事實,也未誇大渲染,更沒有排除未來兩岸統一為民主新中國的目標。這項務實、前瞻並且充分反映中華民國在臺灣二千二百萬人民心聲的主張,是為了奠定兩岸對等的基礎,以提昇對話的層次,進而建立民主和平的兩岸交往機制,開創跨世紀的兩岸關係。

二、反對中共霸權式的「一個中國原則」

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立國以來,一直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目前統治地區雖只限於臺、澎、金、馬,但仍是全世界第十九大經濟體及第十五大貿易國,這是事實。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十年來,兩岸隔海分治、互不隸屬,一個分治的中國及兩岸間的特殊關係至今未變,這也是事實。一九九一年我們主動展現善意,放棄以武力統一中國,承認中共在大陸之治權,並以交流、對話的和平方式取代過去的軍事對峙。但是中共不但沒有善意回應,反以其霸權的「一個中國原則」,視我為其地方政府,不僅在兩岸交流中矮化我方,並將「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岸所有協商議題的前提,欲迫我逐步滑向「一國兩制」的安排。同時中共還極力封殺我國際生存空間,使國際社會長久以來習於中共的說法,而逐漸忽視兩岸分治對等之既存事實。正因這一事實長期遭受中共片面的扭曲及國際社會的忽視,所以當李總統明確陳述此一簡單事實時,反引起各界之高度關注,而忽略了問題真正之根源為中共的霸權式的「一個中國原則」。

三、政治談判慎於始

各國多年來與中共談判的經驗顯示,中共在談判初始一定堅持設定對己有利的「原則」。此一「原則」一旦設定,結論就大致不出其掌握。自一九九五年中共片面中斷兩岸的制度化協商以後,北京即置攸關兩岸人民權益至鉅的實質問題於不顧,一味要求與我進行政治談判,並對兩岸政治談判預設「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及「一國兩制」的結論,視我為地方政府,否定中華民國之存在。我們並不畏懼談判,但絕不在不平等,及對方已預設結論之霸權壓力下談判。倘我在此情勢下與中共進行政治談判,而仍自居為模糊的「政治實體」,就會自始陷於不利地位。所以,我們有必要在談判前對兩岸關係明確定位,跳出「政治實體」對「主權國家」的格局,才能與對方展開有意義的對話,並維護國家及人民之尊嚴與利益。也只有基於平等地位的協商,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

四、兩岸應該回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

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認知一直有歧異。所以海基會與海協會於成立後的第一年會談就圍繞在「一個中國」的爭議。經過多回合談判,兩岸終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亦即雙方自此就「一個中國」可以各說各話。這原本是使雙方能擱置歧見,繼續推動兩岸關係之理想方式。然而近年大陸方面卻片面拋棄該共識,時而反對該項共識適用於國際關係,時而表示在兩岸間僅適用於事務性商談,不適用於政治談判,時而甚至否認於一九九二年曾達成該項共識,近年甚至反對我方亦有表述權利。在一九九二年各自表述的共識架構下,我方始終認為「一個中國」指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兩岸目前並未統一,而是對等分治,同時存在,因此在統一前可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加以定位。而兩岸關係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具有相同之文化、歷史淵源及民族情感,雙方人民在社會、經貿等各層面交流密切,非其它分裂國家所能比擬。最重要的是雙方均有意願共同努力,平等協商,追求中國未來之統一。如果雙方都能珍視此種特殊關係,回到各自表述的共識,那麼透過平等協商,即可超越彼此的政治歧見,共同合作為兩岸關係開創新局面,進而更有利於未來之民主統一。

五、陳述現狀,不是改變現狀;追求和平,不是製造麻煩

我們將兩岸關係依事實予以明確定位,目的在確立兩岸間的平等地位。我們也一再強調,各項相關政策不變,尤其是推動兩岸建設性對話、與良性交流的政策,追求兩岸「雙贏」的決心,及追求中國未來在民主、自由、均富下統一的既定政策沒有任何改變。政策未變,自不存在所謂修憲、修法、修改國統綱領的問題,更談不上是改變現狀或製造麻煩。我們希望相關各方能以理性客觀立場看待此事,我們也願與任何相關各方加強溝通,傳達我方整體理念,共同維護臺海及亞太地區之和平與安定。

六、竭誠歡迎汪道涵先生來訪

汪道涵先生年內來臺訪問,是去年十月「辜汪會晤」時的共識,我方也正式提出邀請。近半年來,海基、海協兩會對此一具重大意義的活動,已進行正式的磋商與準備。我們重申誠摯歡迎汪先生今年秋天來訪。我們了解中共方面一直希望藉汪道涵先生訪臺之行,與我就重要政治議題進行對話。此時我為迎接會談而對兩岸關係明確定位後,雙方可以對包括定位在內之各項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兩岸協商的過程中,雙方提出不同的立場與看法,乃是求同存異過程中的必要階段。既然一方可以表達其立場,當然也要接納他方表達立場。事實上正因歧見存在,才更需要協商。透過協商,歧見將可獲得溝通甚或解決之機會,倘因有不同意見而拒絕協商,必定造成兩岸關係的倒退,相信這並非雙方人民及國際社會所樂見。我們認為透過辜汪臺北對話,可使雙方進一步了解彼此的全盤理念,消彌誤解。這對降低兩岸緊張情勢,進一步探討開創兩岸關係的明確方向,必有助益,也可為區域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七、對等和平共造「雙贏」

臺海的穩定直接影響亞太地區之和平與繁榮,故維持臺海和平應該是兩岸與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我們現在依客觀存在的政治與法律事實明確定位兩岸關係,將可使兩岸重新開啟良性互動的新頁。兩岸關係正常化後,雙方更可透過建設性對話、制度化協商,以及有秩序的交流,逐步發展出和平穩定的長期關係架構,共同追求未來民主統一的新中國。這不僅是兩岸的雙贏,臺海及鄰近區域亦將同蒙其利,符合兩岸及整個亞太地區的長遠利益。我們呼籲中共能面對現實,理解我方推展兩岸關係的苦心,以務實開放的心態,與我們共同努力,為廿一世紀兩岸良性互動開創新局。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

第九條(著作權標的之限制)
  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一、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二、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三、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四、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
  五、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
  前項第一款所稱公文,包括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

本作品來自上列各款,在中華民國,屬於公有領域。詳情請參見章忠信著作權筆記著作權法第九條釋義。另外請注意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所以自從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施行以來,各政黨黨務作品,不能認為公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