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 鱼水情深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绚丽多彩 鱼水情深

——赞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表现军民关系的群舞
山华
1970年2月1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以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历史背景,描绘了一支工农红军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成长、壮大的战斗历程,谱写了一曲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壮丽颂歌。

《红色娘子军》中的革命军民的群舞,在表现伟大的时代、宏伟的主题等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表现军民关系的群舞,在舞剧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这些群舞,充分发挥了抒情性、造型性、多样性统一的艺术特点,从各个侧面表现了革命根据地军爱民、民拥军的革命情谊,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百万工农齐踊跃”的壮丽图景,有力地烘托了主要英雄人物洪常青、吴清华的光辉形象。这些色彩丰富的群舞,形象地、深刻地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思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兵民是胜利之本”。

群舞是舞剧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在旧芭蕾艺术中,它是美化地主资产阶级理想人物的“衬托物”、“活布景”,甚至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杂碎。随着旧舞剧的日趋没落,这种形式也陷入了千篇一律的绝境。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由江青同志亲自领导的无产阶级舞剧革命,挽救了舞剧艺术,也赋予了群舞艺术以新的生命。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群舞,是全剧重要的组成部分。

[编辑]

舞蹈是一门长于抒情的艺术。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表现军民团结的大型群舞场面中,以浓郁的抒情气氛贯穿始终,构成了绚丽多彩、交响化的美妙舞蹈。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革命根据地的广大革命群众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深深懂得这个真理。《红色娘子军》的第四场,通过丰富多彩的群舞,酣畅淋漓地抒写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深情,描绘了一幅军民联欢的生动热烈的场景。

在“我编斗笠送红军”的明亮而深情的歌声中,妇女们手捧斗笠,身着富有海南特色的剪衣,跳着优美的舞蹈,把自己精心编织的斗笠送给红军。她们时而从舞台中心向两侧散开,时而形成一个横贯舞台的行列,时而从台的一角向另一端斜线下行,千变万化的队形配合着优美而开朗的动作,尽情地抒发了她们对红军的深情厚意。提着满篮荔枝的孩子穿插在妇女们中间,用灵巧的动作与斗笠舞相呼应,使这段舞蹈增加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色调。接着,孩子们喧闹着要党代表洪常青表演,洪常青亲切地告诉她们应该让娘子军的女战士跳舞。音乐极有风趣地表现了这个“对话”。于是,连长和吴清华跳起舞来了,女战士和妇女们也一起跳起舞来了。这段舞蹈,风格洒脱、刚健,构图新颖。军和民紧紧地挽着手臂,分成三个组,用幅度很大、线条清晰而对称的动作,把军民亲密无间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接着,一队男红军战士在洪常青带领下,从舞台深处用雄劲、粗犷、充满朝气的动作开始舞蹈。他们大步向台前行进,身姿矫健有力,动作虎虎有生气,使整个舞蹈场面更具有一种质朴、雄浑的气氛。在热烈的结尾舞蹈中,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战士、群众,一起纵情欢跳。“红区风光好,军民一家亲。”在这个大型的圆场舞蹈中,军民奔放的动作,热情的气氛,唱出了根据地无限美好的革命风光。在这段群舞中,精雕细刻的成段舞蹈与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场面渲染交替出现,妇女的优美、深情,孩子的活泼、灵巧,女战士的飒爽、刚健,男战士的豪壮、矫健,互相调配,互相辉映,和谐而有层次、有对比地交织一体,达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群舞的丰富多彩而又融为一体的结构,体现了多样性统一的艺术规律。这一特点在第四场里主要表现为在同一时间内多种色调的融汇交织,而在第二场中又具有另一种形式,它是以不同的舞蹈场面先后相继出现来体现的。这一场一开始,用大型的群众欢舞场面,渲染了红色娘子军连成立时的热烈气氛,热情奔放的音乐象阵阵温暖的春风迎面吹来,舞台上展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阳光灿烂,红旗飞扬,男女老幼欢腾起舞,手执彩旗的孩子在欢跃的人群中穿梭往来。这个场面突出地说明根据地人民把娘子军连的建立看成是自己的盛大节日。紧接着,在群众热烈欢舞中列队登场的娘子军连女战士,表演了一段英姿飒爽的练兵舞,用一系列从军事动作提炼而来的崭新的舞蹈语汇,展示了人民军队的战斗风格和强大威力。在红军战士的几段舞蹈之后,又出现了赤卫队员们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五寸刀舞”。这样一些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舞蹈贯串起来,完整地体现了军队与群众以及正规军与民兵的关系。这种多样性统一的规律,不仅表现在同一场舞蹈之中,而且表现在各个场次之间。同是赞颂军民之间的血肉关系,抒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第二场是以这种热烈的色调、欢腾的气氛表现出来的;而第四场则是通过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的画面表现出来的。它们互相补充,相映生辉,谱成了一曲军民团结的颂歌。

资产阶级的舞剧家们不厌其烦地吹嘘他们的王牌舞剧《天鹅湖》创造了交响化的舞蹈。事实上,在那个舞剧里游动的那些苍白、空虚的幽灵式人物,那种臆造出来的贫乏、陈腐的故事,根本不可能产生什么有生气的舞蹈,笼罩全剧的阴暗、死寂的色调和气氛,反映了没落阶级的病态心理。他们的所谓交响化的舞蹈只不过是单纯舞蹈技术的交替堆积,根本不能与《红色娘子军》中欣欣向荣、色彩绚烂的真正交响化的舞蹈同日而语。二 造型性是舞剧艺术的重要特点。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群舞不仅在运动着的舞蹈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造型因素,而且还通过更加概括的相对静止的画面,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在一瞬间的停顿中强烈地、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它的许多表现有主角的英雄群象的造型,以其和谐而优美的构图,揭示了深刻的政治内容。

第二场的结尾部分,苦大仇深的女奴吴清华的血泪控诉,激起了红军战士及根据地群众的强烈阶级仇恨。于是,军民一起跳了一段气势雄浑的群舞。红军战士紧握大刀、长枪,赤卫队员们手执匕首,环绕着吴清华,列成一个紧密的半圆圈,在短促、激烈的节奏中,用线条遒劲而分明的动作,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深仇大恨,表现了决心把苦难中的阶级兄弟从火坑中拯救出来的坚定意志。画面逐渐伸展,动作更加强烈,在群情激昂的强健舞蹈及吴清华旋风般围绕着舞台的连续旋转之后,骤然静止在一个富有雕塑感的画面上。这是多么雄伟的画面:在“红色娘子军”连军旗的前导下,一列斜贯整个舞台面的红军战士,昂首挺胸,脸上闪耀着无畏的光彩,高举武器,屹然不动。赤卫队员、民兵战士和群众排成与红军平行的、稍偏舞台后侧的方阵,手中紧握着各种武器,由高及低、微微前倾的身姿,象随时都要离弦的利箭,严阵以待,形象地展示了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个用典型的造型构成的静止画面,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永难磨灭的印象。从这个静止的画面引伸出去,我们联想到第四场中的舞蹈场面:敌人的炮声隆隆传来,红军正规军整装出发,而组织严密的民兵武装也扛起枪杆抬起担架,勇敢地走上了战斗的第一线。从这个静止的画面引伸出去,我们又联想到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激战场面中,民兵与红军战士肩并肩地击退敌人疯狂进攻的雄劲的舞蹈。这一幅幅生龙活虎的画面,具体地展示了第二场这个庄严塑像的深刻内容。

这个稳定的集体造型,虽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却是许多活动着的画面经过高度提炼后的总结。同时,那巍然挺立的群象,又激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英雄集体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纵横驰骋、勇敢无畏的英姿。这个画面,给了我们“静则如幽谷林立,动则如排山倒海”的虽静犹动的感受。

在全剧的结尾,用一个更加雄伟壮阔的造型画面,集中概括地点出了舞剧的主题思想,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图景。在火红的天幕前,解放了的海南各族人民和红军战士、赤卫队员们结为一体,人人手执刀枪,构成了一个很有层次的造型,象征着这是一堵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在红旗的引导下,和着“向前进!向前进”的主题歌声,整个画面以汹涌澎湃的气势向前推进,象征革命洪流席卷大地,势不可当;人民战争的燎原烈火,一定要把那一座座的人间地狱统统烧塌!

[编辑]

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这是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任务。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是群众的代表、阶级的代表,又是群众的一员、阶级的一员。英雄是群众的榜样,群众是英雄存在的基础。

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必然产生于英雄的集体之中。从这点出发,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用群舞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有主角的英雄群象,非常成功地处理了塑造英雄群象和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些群舞里,既把主要英雄人物和群众放在一起,又处给英雄人物以最突出、最中心的舞台位置,最鲜明、最富有表现力的舞蹈造型。有时候还为主要英雄人物精心设计了独特的动作,用群众的舞蹈和造型与其相呼应、相配合。这样,一方面通过绚丽多彩、气势磅礴的群舞,表现出主要英雄人物产生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又着重刻划了英雄人物在这个集体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丰满。

在第二场吴清华诉苦的独舞和最后的大型群舞之间,有一段洪常青走出群众行列的领舞。他以紧握双拳的昂扬的跳跃,用极有号召力的手势,向群众进行政治动员,用吴清华的血泪史为教材,启发红军战士和群众的阶级觉悟。这时群情激昂,以奋起的舞姿,表示阶级仇恨的怒火在燃烧,决心跟着党同敌人战斗到底。这里用群舞与主要英雄人物的独舞相呼应的手法,使洪常青这个红军优秀政治工作干部的英雄形象显得非常突出;同时,也深刻地说明了英雄的红军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这一场最后的造型画面中,洪常青站在战士行列的最前面,挥手远眺,准备率领群众去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英雄群象的烘托下,洪常青这个代表着党的领导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

为了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群众场面中,还处处给主要英雄人物以最突出的舞台位置。如第三场,党代表洪常青与战友们里应外合,一举攻下了南霸天的老巢。战斗结束后,洪常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被南霸天强占的粮食分给劳苦群众。在一派欢欣鼓舞的翻身景象中,得到了解放的革命群众簇拥着洪常青,群舞围绕着洪常青向四周展开。人们兴奋地举起一袋袋、一筐筐的粮食传递着,舞蹈着。这个以洪常青为中心的群舞场面,表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阶级本质,同时也突出了主要英雄人物洪常青的英雄形象,刻画了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另外,舞剧还在“动”与“静”的对比之中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有时,用群众的“动”来烘托主要英雄人物的“静”。“山口阻击”一场,随着吴清华一个指挥冲锋的稳定造型,赤卫队员们一个接着一个,用劈叉滑行的动作勇猛冲击。在赤卫队员这种急速而具有高度技巧动作的烘托下,吴清华更显得英勇果断,指挥若定。有时,又用群众的“静”来烘托主要英雄人物的“动”。如这一场的激战时刻,民兵与赤卫队员站成一个斜排,在这岿然不动警惕地注视敌人的群象面前,吴清华一个“射燕”动作,飞身跃出行列,机敏地观察敌情,作出判断,随即指挥战士们更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样一些处理,鲜明地表现出吴清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革命战争的熔炉中,已经锻炼成长为一个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群舞,从表现革命的主题和塑造英雄人物出发,充分发挥了群舞的艺术特长。它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各具特色而又和谐统一的舞蹈画面,深刻地表现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热烈地歌颂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有主角的英雄群象,这不仅开辟了舞剧中群舞运用的新天地,而且为一切革命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