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翼/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老子翼
◀上一卷 卷之六 全書終

卷之六[编辑]

  光廟在濳邸,程文簡公大昌時為宮僚,嘗索其所著《易老通言》,大昌以割子繳納,其略曰:「夫老子之可重者,何也?秉執樞要,而能以道御物,是其長也。貴無賤有,而罕言世故者,亦非其或短於此也。故師老子而得者,為漢文帝。蓋其為治,大抵清心寡欲而淵默朴厚,以涵養天下,其非不事事之謂也,則漢以大治而基業綿固者,得其要,用其長故也。至於西晉,則聞其言常以無為為治本,而不知無為者如何其無為也。意謂解縱法度,拱手無營,可以坐治。無何紀綱大壞,而天下因以大亂。」故王通論之曰:「清虛長而晉室亂,非老子之罪也。蓋不得其要而昧其所長也。區區之意,深望殿下采其秉要之理,而以西漢為法,鑒其談治之略,而以西晉不事事為戒,則老子之精言妙道,皆在殿下運用之中矣。」又嘗著《濳藩盛德錄》,內一篇曰:「某舊得侍談,凡及大道,常取《易擊》道器與孔子下學上達之語而參言。蓋道器學達,可從上下立為形容。正如燒火,薪能生焰,是上形之道,必資下形之器,學乎下,可以達乎上。是薪雖麤實,而其英華能炎能上者也。六經論孟說器多,而說道少,是蓄薪以求生焰者也。老莊之書說無多於說有,是謂六經說薪已多,不必贅言者也。儒者之於求道,自有六經,宜若無藉於老莊矣。然老莊之書,言微趣深,助發道秘,尤為精要。苟能博取,當大有補。特不可如晉人談虛,直謂棄捐禮樂刑政,而天下可以自治焉耳。天下嘗有無薪而能自起火焰者邪?」又曰:「今道士修老子教者,舍道本不言,而及方藥祈禳等事,其失本意,又益太遠。」惟唐人白居易詩語能明其確,曰:「何況玄元皇帝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玄元皇帝即老子也。道家以老子為教祖,而八十一章自清浄寡欲之外,別無一語他及,如何鑿空妄云有藥有仙、及祈禳勝厭等事邪?恭蒙聖諭,以某言為是,且明誦白詩上語全文,益深嘉居易之談老子能得要妙也。並見本集。

  永嘉鄭伯熊景望曰:蓋公治黃老,曹相國參用於齊而稱治。儒家多訾黃老言,何哉?吾嘗杜門終日默坐,謹動作,薄滋味,而心和氣平,百病不侵。節以備其無,推以散其有,不妄求,不過憂,而老者、穉者安於恬淡。嘗意此理推之天下有餘地,何獨數百里之齊。孔孟之術豈有外是者,而訾黃老言,何哉?蓋今道家所談清浄者,捨此而趨誕也。見《鄭先生慧語》。

  薛蕙君釆作《老子集解》成,高叔嗣序之曰:亳,老子所產也。初老子著書,言天道玄虛,自漢以下,莫能遡其本旨,咸窺見一偏,說繇此起,故其書日離。州人薛考功先生始覃思大道之原,究意天人之一,折衷群言,舍於榘度,老子之道則燦然大明。書成嘉靖九年,歲在庚寅之次,序曰:大道之歸,一致而百慮。聖人之旨,同情而異言。昔仲尼之門,罕言天道,是以後世無得聞焉。然《周易》乾爻,配象六龍,始於勿用,終於窮亢。不以吉凶告人,用九。見群龍無首,則吉。而仲尼贊之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乾元用九,乃見天則。蓋剛而能柔,天之道也。此與老子何異?故稱吾見老子其猶龍乎。夫學者獨患不知天人之一。不知天人之一,則其議聖人者陋矣。自古言仁義禮樂有過於老子者乎?然而非不知天也。言陰陽剛柔有過於孔子者乎?然而非不知人也。顧聖人示人有不同,其所言者,學者之所信也,所不言者,學者之所疑也,故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夫知人而不知天者近乎愚,知天而不知人者近乎誣,奈何以此議聖人也。或曰《老子》養生之書,夫聖人之道,內之以養其身則壽而康,外之以理乎物則順而治,聖王之事同條共貫,豈有他哉。作者既皆已沒,景嚮仆絕,所謂其人與骨皆已朽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薛氏《老子集解》二卷,藏於家。子錄其副焉,又曰:考功薛先生既屏居亳一紀,致崇於學,庚寅始注《老子》,號曰《集解》,余為序。其書刊之甚著,先生意未覃盡,時復損益。丁酉乃成,視予讀之,義加精微。要以至道,協於大中,縣漢以來言老子者,蓋至是决矣。顧世莫有與知老子者,又孰以知先生之注?序曰:始余少讀《老子》,謂猶皇帝王伯之降,所言殆上皇事爾。朴而不華,後世弗能用也,誠竊之亦足寡營而致治。壯益讀之,則見與聖人之道亡牴牾,可施於世。特其辭所出,抑揚已甚,驟不能通,愚者欲信之,助以靈異。繇是遂為儒家所詘,置為養生之書,其徒守之,至言湮晦。要之古之聖人所學,咸修己治人之事,或得有淺深,見有純駁爾,奈何絕去,使世諱言之,老子之書殆於息矣。余懷此意,未有以明。其後仕都,質之今祭酒武城王純父先生,孔老所以異,奈何?純父答之,聃與尼父意同而言異。彼生於周末,睹文之盛也,疾欲還之古,故激言之,激則不能無過中已,試言之。仲尼曰:人而不仁,如禮何?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禮與其奢也寧儉。而聃則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激如此,去仲尼之辭遠矣。故尼父之書誦法萬世,而聰卒廢而為它也。余藏其牘,他日仕山西,復質之今京尹曹德芳先生。其言聖人之言道也,猶人之名天也。中國謂之天矣,彼匈奴則謂之撐犁,豈有二哉,特其辭異耳。天固不自知,而人強名之,又爭辨之,故學者誠求至於道,凡支言可忘也。達哉言乎。蓋二先生皆深於老子者,今以觀考功之注,尤信。《易大傳》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學者習而常聞,如不見其同與一,獨以其異也,遽詆訶之。蓋讀其篇未訖,往往已驚,豈但老子邪,嗚呼,難言矣。百世倘有其人,固自知之,余何暇置譽毀哉。記二先生之語篇首復作序。

  李宏甫刻《子由解》於金陵,題其後曰:食之於飽,一也。南人食稻而甘,北人食黍而甘,此一南一北者,未始相羨也。然使兩者易地而食焉,則又未始相棄也。道之於孔老,猶稻黍之於南北也,足乎此者雖無羨於彼,而顧可棄之哉,何也?至飽者各足,而真饑者無擇也。蓋嘗北學而食於主人之家矣,其初蓋不知其美也,天寒大雨雪三日,絕糧七日,饑凍困踣,望主人而向往焉。主人憐我,炊黍餉我,信口大嚼,未暇辨也。徹案而後問曰:豈稻粱也歟?奚其有此美也。主人笑曰:此黍稷也,與稻粱埒。且今之黍稷也,非有異於向之黍稷者也,惟甚饑,故甚美,惟甚美,故甚飽。子今以往,更不作稻粱想,亦不作黍稷想矣。予聞之,慨然而嘆。使予之於道,若今者之望食,則孔老暇擇乎?自此發憤學道,窮日夜不寢不食,而時獲子由《老子解》於焦弱侯氏。解《老子》者眾矣,而子由最高。子由之引《中庸》曰:喜怒一及樂之未發謂之中。夫未發之中,萬物之奧,宋自明道以後,遞相傳授,每令門弟子看其氣象為何如者也。子由乃獨得微言於殘篇斷簡之中,宜其善發老子之蘊,使五千餘言爛然如皎日,學者斷斷乎不可一日去手也。解成示道全,當道全意。寄子瞻,又當子瞻意。今去子由五百餘年,不意復見此奇特。嗟夫,亦惟真饑而後能得之也。萬曆二年冬十二月二十日宏甫題。

  李宏甫先生既刻子由《老子解》,逾年復自著解老二卷,序曰:嘗讀韓非解老,未始不為非惜也,以非之才,而卒見殺於秦。安在其為善解老也,是豈無為之謂哉。夫彼以柔弱,而此以堅強。此勇於敢,而彼勇於不敢。己方圓冰炭若矣,而謂道德申韓宗祖可歟?蘇子瞻求而不得,乃強為之說,曰老子之學重於無為而輕於治天下國家,是以仁不足愛而禮不足敬,韓非氏得其所以輕天下之術,遂至殘忍刻薄而無疑。嗚呼,審若是,則不可以治天下國家者也。老子之學果如是,夫老子者非能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者也。故善愛其身者不治身,善愛天下者不治天下。凡古聖王所謂仁義禮樂者,皆非所以治之也,而況一切刑名法術歟?故其著書專言道德,而不言仁義,以仁雖無為而不免有為,義則為之而有以為又甚矣。是故其為道也,以虛為常,以因為綱,以善下不争為百谷之王,以好戰為樂殺人,以用兵為不得已,以勝為不美,以退為進,以敗為功,以福為禍,以得為失,以無知為知,以無欲為欲,以無名為名,孰謂無為不足以治天下乎?世固未知無為之有益也,然則韓氏曷為愛之,曰順而達者,帝王之愛也,逆而能忍者,黃老之術也。順而達,則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是故順事恕施,而後四達不禦,其效非可以旦夕責也。逆而能忍者,不見可欲是也,是故無政不達而亦無心可推,無民不安而亦無賢可尚,如是而已矣。此至易至簡之道,而一切急功利者之所尚也。而一切功利者欲效之而不得,是故不忍於無欲而忍於好殺,不忍以己而忍以人,不忍於忍而忍於不忍。學者不察,遂疑其原,從而曰道德之禍,其後為申韓也如此。夫道德之後為申韓固矣,獨不曰仁義之後其禍為篡弒乎。古今學術亦多矣,一再傳而遂失之,其害不可勝言,豈少哉,獨老子乎。由此觀之,則謂申韓原道德之意,亦奚不可?予性剛使氣,患在堅強而不能自克也,喜讀韓非之書,又不敢再以道德之流生禍也,而非以道德故。故深有味於道德而為之解,並序其所以語道德者以自省焉。先生名載贊,溫陵人,仕至姚安太守,請老歸。

老子考異[编辑]

  古書傳世,為人所竄易者多矣,而老子尤甚。開元注明言: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先無求於兩字,予所加也。則後人之妄增而不及自道者,可勝言哉。史遷言著書五千餘言,亦其大率耳。妄者至盡削語助之詞,以就五千之數,是史遷言為此書禍也。薛君釆氏作《老子集解》,別為考異一篇附焉。顧其所見,裁十數本耳。余睹卷軸既多,異同滋甚,其為余所安者已載正經,而悉以其餘系之卷末,仍名曰《考異》,俟世之好古者參焉,弱侯題。

第二章[编辑]

斯惡已

(〈蘇〉:「已」作「矣」。)

皆知善之爲善。

(「皆」上一有「天下」字。)

故有無相生,

(〈龍興碑〉無「故」字。傅奕:〈古本〉「相」上並有「之」字。)

萬物作焉而不辭,

(〈碑本〉作「作而不爲始」。)

功成而不居,

(〈古本〉作「功成不處」。)

夫唯不居。

(〈古本〉作「不處」。)

第三章[编辑]

使心不亂。

(〈古本〉作「使民心」。)

是以聖人之治,

(〈古本〉「治下」有「也」,一無「之治」。)

使天知者不敢爲也,

(一無「敢」字,〈古本〉無「也」字。)

則無不治。

(〈古本〉作「無不爲矣」,〈〈彭耜本〉〉:「無不治矣」。)

第四章[编辑]

(〈古本〉作「盅」。)

或不盈

(〈陸本〉作「不滿」;〈開元本〉、〈蘇本〉「或」下有「似」。)

(〈碑本〉作「忿」。)

淵兮

(〈河上〉、〈陸〉「兮」作「乎」。)

湛兮似或存

(〈碑本〉無「兮」;「或」作「常」,一「或」作「若」。)

吾不知其誰之子

(〈陳碧虛〉、〈司馬本〉無「之」。)

第五章[编辑]

不屈

(〈河上〉、〈陸〉作「不詘」。)

多言。

(〈碑本〉作「多聞」。)

第六章[编辑]

天地根。

(〈古本〉、〈列子〉並作「天地之根」。)

第七章[编辑]

天長地久。

(〈碑本〉作「天也長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

(黄茂材:「地」下有「之」,〈碑本〉無「且」。)

故能長生,

(〈碑本〉作「長久」。)

非以其無私耶。

(〈河上〉、〈陸〉作「以其無私」,〈古本〉「非」作「不」。)

第八章[编辑]

而不爭,

(〈碧虛〉、〈司馬曹〉「而」作「又」。)

處衆人之所惡,

(〈古本〉「處」作「居」。)

故幾於道;

(〈葉本〉下有「矣」。)

善仁,

(〈古本〉作「善人」。)

故無尤。

(一下有「矣」。)

第九章[编辑]

(〈司馬〉作「恃」。)

揣而銳之,

(〈古本〉作「顓而梲之」,王弼「亦」作「梲」。)

長保

(〈碑本〉作「長寳」。)

滿堂

(〈古本〉作「滿室」。)

驕。

(〈司馬〉作「憍」。)

功成名遂身退。

(〈碑本〉作「名成功遂身退」。〈王弼〉作「功遂身退」。又「名」作「事」。)

第十章[编辑]

(〈古本〉作「袌」。)

無離乎?

(一無「乎」,下同。)

能嬰兒乎?

(一「能」下有「如」。)

生之畜之。

(一無此四字。)

第十一章[编辑]

埏。

(〈司馬〉、〈碧虛〉作「挻」。)

第十三章[编辑]

何謂寵辱若驚?

(一無「若驚」。)

寵爲下。

(〈碧虛〉作「寵爲上,辱爲下」。)

吾以有大患者,

(一無「者」。)

及吾無身,

(〈古本〉作「苟吾無身」。)

吾有何患?

(〈古本〉下有「乎」。)

故貴以身爲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者,可以託天下。

(〈古本〉作「貴以身爲天下者,則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開元本〉「則」作「若」,無二「矣」。一「寄託」下並有「於」。)

第十四章[编辑]

此三者

(一無「此」。)

故混而爲一,

(〈蘇〉「故」下有「復」,〈古本〉「一」下有「者」。)

上下

(〈古本〉作「上之下之」。)

繩繩兮,

(一無「兮」。)

無物之象,

(〈蘇〉作「無象之象」。)

是謂惚怳

(〈碑本〉無四字,〈古本〉作「芴芒」。)

執古之道。

(〈古本〉「道」下有「可」。)

第十五章[编辑]

豫猶

(一下並有「兮」。)

(〈碑本〉作「容」。)

釋,

(〈碑本〉作「汋」。)

敦兮其若樸,

(〈碑〉作「混若樸」。)

曠兮其若谷,

(碑無「兮其」。)

渾兮其若濁,

(〈碑本〉「混若濁」。)

(〈古本〉上有「澄」。)

徐清徐生,

(〈古本〉二「徐」上有「而」。)

安以久,

(〈邵本〉「安」作「谷」。)

故能敝不新成。

(〈古本〉「是以能敝而不成」,〈碑本〉、〈李榮本〉作「能敝復成」。)

第十六章[编辑]

觀其復

(〈王弼本〉無「其」。)

靜曰復命,

(〈王弼本〉作「是謂復命」)

。芸芸

(〈莊子〉作「云云」。)

各歸其根。

(「各」下一有「復」。)

公乃王,王乃天,

(〈碑本〉作「公能生,生能天」。)

没身不殆。

(〈葉本〉無此。)

第十七章[编辑]

不知有之,

(一作「下知有之」。)

親之譽之;

(〈王弼〉作「親而譽之」。)

其次侮之。

(〈彭本〉無「其次」,〈陳〉作「其次畏而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王弼〉有「二」焉。)

猶兮其貴言,

(〈王弼〉作「悠兮」,一無「兮」。〈碑本〉作「其猶貴言」。)

事遂,

(一作「各遂」。)

皆曰

(〈司馬〉無「皆」,〈陳〉、〈蘇〉、〈曹〉、〈程〉、〈黄〉「曰」作「謂」。)

第十八章[编辑]

廢出

(〈古本〉下並有「焉」。)

孝慈

(一作「孝子」。)

忠臣。

(〈古本〉作「貞臣」。)

第十九章[编辑]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

(〈程〉無「此」;〈古本〉「以爲文而未足也」。)

第二十章[编辑]

(〈古本〉作「美」。)

荒兮其未央哉,

(〈碑本〉作「莽其未央」,〈古本〉無「哉」。)

如享。

(〈古本〉作「若享」。)

如春登臺,

(〈古〉「如」作「若」,一「春」在「登」下。)

怕兮

(〈古本〉作「魄」,〈碑本〉作「我魄」。)

未兆。乘乘兮

(〈古本〉作「儡儡」。)

沌沌,

(〈碑〉作「純純」。)

昭昭察察,

(〈古〉作「皆昭昭,皆詧詧」。)

悶悶

(〈古〉作「閔閔」。)

忽若晦寂,若無所止。

(「晦」一作「海」。一作「忽兮其若晦,飄兮似無所止」,一作「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一作「飄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

異於人,

(〈古本〉上有「欲」。)

貴食母。

(〈開元本〉作「求食于母」。)

第二十一章[编辑]

怳惚。

(〈古本〉並作「芒芴」。)

惚兮怳兮,其中有象,

(一「其」字上無「兮」字;一無「其」字,句末有「兮」字。下同。)

其精甚眞。

(〈碑本〉無此。)

第二十二章[编辑]

(〈古本〉、〈碑本〉並作「正」。)

豈虛言哉。

(〈古本〉「言」下有「也」。)

第二十三章[编辑]

故飄風不終朝,

(一無「故」。「終」,〈古本〉作「崇」。下同。)

孰爲此者天地。

(〈古本〉「地」下有「也」。)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古本〉作「從事於德者,德者同於德;從事於失者,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古本〉無「同」、「樂」二字,下同。)

信不足。

(〈古本〉「足」下有「焉」。)

第二十四章[编辑]

跂。

(〈王弼〉、〈陸〉作「企」。)

其在道也,

(〈司馬曹〉、〈陳〉、〈蘇〉「在」並作「於」。)

物或惡之。

(「或」一作「故」。)

不處。

(一「處」下有「也」。)

第二十五章[编辑]

寥兮。

(〈陸〉、〈王弼〉「寥」作「寞」。)

强爲之名曰大,

(〈司馬〉、〈程〉作「强名之曰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一作「而王處一焉」。〈陳〉無此两句。)

第二十六章[编辑]

奈何

(〈古本〉作「如之何」。)

失根。

(〈古本〉、〈碑本〉作「失本」,諸〈本〉作「失臣」。)

第二十七章[编辑]

善行。

(〈古本〉「行」下有「者」,下並同。)

善計不用籌策,

(〈古本〉作「善數者無籌策」。又「策」作「筭」。)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葉〉「故」作「而」。傅奕云:「〈古〉無此,獨〈河上〉有之。」)

善人。

(〈古本〉「人」下有「者」,下同。)

第二十八章[编辑]

故大制不割。

(〈古本〉作「大制無割」。)

第二十九章[编辑]

而爲之

(〈古本〉下有「者」。)

天下神器,

(〈古本〉上有「夫」。)

爲者

(〈碑本〉「者」作「故」,下同。)

故物

(〈蘇〉、〈葉〉、〈黄〉、〈陳〉「故」並作「凡」。)

(〈陸〉、〈王弼〉作「歔」,一作「嘘」。〈古本〉作「噤」。)

(〈古本〉作「剉」,〈王〉作「挫」。)

(〈古本〉作「培」,〈碑本〉作「接」。)

(〈古本〉作「墮」。)

是以。

(〈司馬〉「以」作「故」。)

第三十章[编辑]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碑本〉無此。)

果而已

(〈古本〉下有「矣」。)

取强,

(〈古本〉下有「焉」。)

果而勿强

(〈古本〉上有「是」,一作「是謂」。)

不道。

(〈古本〉、〈碑本〉並作「非道」。)

第三十一章[编辑]

之器

(一無此二字。)

恬淡爲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古本〉作「以恬澹爲上,故不失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人之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碑本〉「志」作「意」,無「矣」字。)

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

(一作「言以喪禮處之」。)

衆多。

(〈王弼〉作「之衆」,〈古本〉下有「則」,下同。)

第三十二章[编辑]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一無「樸雖小」,〈古本〉作「莫能臣也」。)

侯王。

(〈梁武本〉、〈陸本〉、〈古本〉並作「王侯」。)

萬物將自賓

(「萬物」一作「天下」)

自均,

(〈古本〉下有「焉」。)

猶川谷

(〈古本〉「猶」作「由」。)

之於

(一作「之與」。)

江海。

(〈古本〉下有「也」。)

第三十三章[编辑]

知人者智,

(〈古本〉下有「也」。下並同。)

有力

(〈葉〉無「有」)

不失其所。

(〈邵〉「所」下有「止」。)

第三十四章[编辑]

(陸王「弼」作「汜」。)

不居

(〈碑本〉作「不名有」。)

愛養,

(一作「衣被」。)

可名於小。

(一作「可名爲小」,一作「可名於小矣」。下同。)

歸焉

(〈古本〉作「歸之」。)

不爲主,

(爲一作「知」。)

以其不自大。

(〈古本〉「其」下有「終」。)

第三十五章[编辑]

執大象,

(〈古本〉下有「者」。)

出口

(〈古本〉、〈碑本〉「口」並作「言」。)

淡乎。

(〈古本〉作「淡兮」。)

第三十六章[编辑]

歙。

(〈古本〉作「翕」,〈王弼〉作「㒆」。)

柔勝剛,弱勝强。

(〈古本〉『勝』上有「之」。)

(〈古本〉作「侻」。)

邦。

(一作「國」。)

第三十七章[编辑]

侯王。

(〈古本〉作「王侯」。)

鎮以

(一作「鎮之以」。)

亦將不欲,

(〈古本〉「亦」上有「夫」。)

不欲以靜。

(一作「無欲」。)

第三十八章[编辑]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古本〉作「上德無爲,而無不爲;下德爲之,而無以爲」。)

仍之,

(〈王弼〉作「扔」。)

亂之首也,愚之始也。

(一無二「也」。)

處其厚。

(〈古本〉四句並作「處」。〈王弼〉作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三十九章[编辑]

侯王。

(〈古本〉作「王侯」,下同。)

天下貞。

(一作「正」。)

其致之一也。

(〈開元本〉無「一也」。)

萬物得一以生。

(〈君平本〉無此,並下「萬物無以生恐滅」十四字。)

侯王無以爲貞,而貴高將恐蹷。

(一作「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

自稱。

(〈古本〉作「自謂」。)

此其

(〈古本〉作「是其」)

非乎?

(〈古本〉作「非歟」。)

數輿無輿。

(「輿」,〈古本〉作「譽」,一作「車」。)

碌。

(一作「錄」。)

如玉。

(「如」,〈古本〉作「若」,下同。)

落落

(一作「珞珞」。)

第四十一章[编辑]

聞道大笑之。

(〈古本〉「道」下有「而」。)

故建言。

(一無「故」。)

有之。

(〈古本〉下有「曰」。)

(一作「纇」。)

進道若退。

(一「在夷道若纇上」。)

辱。

(〈古本〉作「𪑾」。)

偷。

(〈古本〉作「媮」。)

渝。

(〈古本〉作「輸」。)

第四十二章[编辑]

王公以爲稱。

(〈古本〉作「王侯以自稱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古本〉作「人之所以教我,亦我之所以教人」,一作「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教父。

(〈古本〉作「學父」。)

第四十三章[编辑]

無有入於無間。

(〈古本〉、〈淮南子〉並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王弼〉作「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一無「吾」、「也」二字。)

希及之。

(〈政和本〉下有「矣」。)

第四十四章[编辑]

是故甚愛必大費。

(〈程本〉無「是故」。)

第四十五章[编辑]

沖。

(〈古本〉作「盅」。)

屈。

(〈古本〉作「詘」。)

清靜爲天下正。

(〈古本〉「爲」上有「以」。)

第四十六章[编辑]

却走馬以糞。

(〈古本〉「糞」作「播」,〈吳幼清本〉作「以糞車」。)

罪莫大於可欲,

(〈王弼本〉無此。)

咎莫大於欲得。

(〈韓非本〉、〈古本〉作「咎莫僣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司馬〉無「之足」,又無「矣」。)

第四十七章[编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古本〉「出户窺牖下」俱有「可以」二字。〈韓非〉作「不出於户,可以知天下;不窺於牖,可以見天道」。)

其出彌遠

(「彌」〈古本〉作「镾」,下同。〈韓非〉「遠」下有「者」。)

不行而知。

(一作「不行而至」。)

第四十八章[编辑]

爲學爲道。

(〈古本〉下有「二者」。)

又損之。

(一無「之」。)

無爲而無不爲矣。

(〈古本〉作「無爲則無不爲」。)

故取天下者,

(〈王弼〉無「故」、「者」二字。)

不足以取天下。

(〈古本〉作「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四十九章[编辑]

德善矣。

(一作「得善」。一無「矣」,下同。)

惵惵

(〈古本〉作「歙歙」,一下有「焉」。)

渾其心,

(〈古本〉作「渾渾焉」。)

孩之

(陸王「弼」作「咳」。)

第五十章[编辑]

人之生,動之死地。

(〈韓非本〉、〈古本〉作「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

生生之厚。

(〈古本〉下有「也」。)

夫何故。

(〈古本〉下有「也」。)

無死地。

(〈古本〉下有「焉」。)

第五十一章[编辑]

夫莫之爵。

(一無「夫」,一作「莫之命」。)

畜之,

(〈古本〉作「德畜之」。)

亭之毒之。

(一作「成之熟之」。)

養之

(〈古本〉作「蓋之」。)

第五十二章[编辑]

有始。

(〈古本〉「始」下有「可」。)

得其母。

(「得」一作「知」。)

襲常。

(〈葉〉作「襲裳」,非。)

第五十三章[编辑]

而民好徑,

(〈碧虛〉、〈司馬〉、〈蘇〉、〈林〉並作「民甚好徑」。)

資貨有餘。

(〈古本〉作「貨財」,一作「資財」。)

盜竽

(舊俱作「盜夸」。)

非道哉。

(一「道」下有「也」,〈趙志堅〉作「盜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编辑]

善建者,

(〈韓非〉無「者」,下同。)

子孫祭祀不輟。

(〈彭耜本〉「孫」下有「以」,〈韓非〉作「子孫以其世世祭祀不絶」。)

修之於身,

(一無「於」,下同。)

乃眞

(〈趙志堅〉「乃」作「能」,下同。)

乃餘;

(〈趙〉作「能有餘」。)

修之於邦,

(「邦」舊俱作「國」,下同。)

何以。

(〈古本〉作「奚以」。)

第五十五章[编辑]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古本〉作「含德之厚者,比之于赤子也」。)

毒蟲。

(〈古本〉作「蜂蠆」。)

(〈古本〉作「脧」,〈陸〉作「全」。)

至也。

(〈碧虛〉、〈蘇〉、〈曹〉無「也」,下同。)

而不嗄。

(一作「嗌不嗄」,黄茂材曰:〈古本〉無「嗌」,後人以〈莊子〉之文增入之。〈古本〉「嗄」作「㱊」。㱊,於由切,氣逆也。)

曰强。

(〈古本〉作「則强」。)

是謂

(〈古本〉作「謂之」。)

不道。

(〈碑本〉作「非道」。)

第五十六章[编辑]

知者不言。

(〈古本〉「言」下有「也」。)

不可得而䟽,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賤。

(〈古本〉上並有「亦」。)

第五十七章[编辑]

以正

(〈古本〉「正」作「政」。)

無事

(達眞本「事」作「爲」。)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一作「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民多技巧,奇物滋起。

(〈古本〉作「民多智慧,衺事滋起」。)

滋彰。

(〈古本〉作「滋章」。)

我無欲而民自樸。

(〈河上本〉此下有「我無情而民自清」。)

第五十八章[编辑]

悶悶

(〈古本〉作「閔閔」。)

醇醇,

(〈古本〉作「偆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韓非〉及〈古本〉作「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韓非〉作「人之迷也,其故以久矣」。一作「民之迷,其日固久」。)

(〈纂微〉作「穢」,非。)

第五十九章[编辑]

莫若嗇。

(「若」一作「如」。)

是謂早服。

(「謂」,〈韓非〉作「以」。「服」一作「復」。)

謂之重積德。

(〈韓非〉作「是謂重積德」。)

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

(〈黄〉無下四字。)

深根固柢。

(〈韓非〉作「深其根,固其柢」。「柢」一作「蒂」。)

第六十章[编辑]

治大國,

(〈韓非〉作「治大國者」。)

烹。

(「烹」不當加「火」。)

其神不傷人,

(〈韓〉下有「也」)

聖人亦不傷之

(〈韓〉作「不傷民」。)

第六十一章[编辑]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一作「天下之交牝」。)

以靜爲下,

(〈古本〉作「以其靜,故爲之下也」。〈司馬〉作「以其靜,爲之下」。一無此句。)

故大者宜爲下。

(一無「故」,一作「爲之下」。)

第六十二章[编辑]

奥,

(一下有「也」。)

善人之寳。

(〈司馬〉、〈程〉「之」下有「所」。)

加人。

(〈彭本〉「加於人」。)

坐進此道。

(〈古本〉作「進此道也」。)

所以貴此道者何?

(一作「何也」,一無「何」。)

不曰:

(〈纂微〉、〈曹〉、〈陳〉「曰」作「日」。)

有罪以免邪。

(「罪」下一有「可」。)

第六十三章[编辑]

圖難於其易,

(〈古本〉「難」下有「乎」,下同。一無「其」。)

天下難事。

(「難」上亦有「之」,下同。)

輕諾多易,

(〈古本〉下各有「者」。)

猶難之,

(〈程〉「猶」作「由」。)

故終無。

(「難」,〈古本〉下有「矣」。)

第六十四章[编辑]

易判。

(「判」一作「泮」,一作「破」。)

爲之於未有

(〈古本〉作「爲之乎其未有」,下同。)

豪。

(一作「毫」。)

九成。

(一作「九層」。)

千里之行。

(一作「百仞之高」。)

聖人無爲。

(一上有「是以」,一無「聖人」。)

常於幾成,

(一「於」下有「其」。)

則無敗事。

(一下有「矣」。)

復衆人

(〈古本〉「復」上有「以」。)

(舊並作「輔」,非。)

不敢爲

(一下有「也」。)

第六十五章[编辑]

以其智多。

(〈古本〉作「以其多智也」。)

國之賊,國之福。

(下〈古本〉各有「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

(〈古本〉作「常知此两者亦稽式」。)

乃至。

(〈古本〉作「乃後」。「至」,一上有「然後」。)

第六十六章[编辑]

以其善下之,

(〈古本〉「下」有「也」。)

以其言下之,

(〈古本〉作「必以其言下之」,一作「必以言下之」,下句同。)

民不害。

(〈古本〉下有「也」。)

第六十七章[编辑]

夫惟大故似不肖,

(〈清源本〉無此句。)

其細也夫

(一無「也夫」。)

寳而持之,

(一作「持而寳之」,「寳」一作「保」。)

慈故能勇。

(〈古本〉上有「夫」。)

器長。

(〈韓非〉作「事長」。)

舍其慈且勇,

(一無「其」,下二句同。)

死矣。

(〈古本〉作「是謂入死門」。)

以戰則勝,

(一作「以陳則正」。)

以慈衛之。

(〈葉〉上有「必」。)

第六十八章[编辑]

善爲士者不武,

(〈古本〉作「古之善爲士者,不武也」。)

善勝敵者不爭。

(〈林希逸本〉作「善勝戰者不與」。一無「敵」字。)

古之極。

(〈古本〉下有「也」。)

第六十九章[编辑]

用兵有言,

(〈古本〉下有「曰」。)

仍無敵,執無兵。

(〈古本〉作「執無兵,仍無敵」。〈王弼〉作「扔」。)

輕敵

(〈古本〉作「無敵」。)

輕敵,幾喪吾寳。

(〈古本〉作「無敵,則幾亡吾寳」。)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古本〉作「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编辑]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古本〉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不我知也。

(一無「也」。)

則我貴矣。

(一作「則我者貴」。)

被褐。

(一作「披褐」,一「褐」下有「而」。)

第七十一章[编辑]

(〈古本〉作「尚矣」。)

病,

(〈古本〉作「病矣」。)

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韓非〉作「聖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第七十二章[编辑]

大威至矣。

(一作「則大威至」。)

無狹。

(一作「無狎」。)

夫唯不厭。

(〈吳幼清〉作夫唯不狎。)

第七十三章[编辑]

此两者。

(一「此」上有「知」字,非。)

繟。

(一作「坦」,一作「默」。)

第七十四章[编辑]

民不畏死。

(一「民」下有「常」。)

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古本〉作「吾得而殺之,孰敢也」。一「得」作「豈」。)

而代司殺者,

(「而」一作「夫」。)

是代大匠斲,

(「是」下一有「謂」。)

希不自傷其手矣。

(一作「希有不傷手矣」,一作「希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编辑]

民之饑。

(〈古本〉下有「者」,下二句同。)

食稅之多也。

(一無「也」,下同。)

以其生生之厚也。

(一作「以其上求生之厚」。)

唯無以生爲者。

(一上有「夫」,一「爲」下有「貴」。)

貴生。

(〈政和本〉下有「也」。)

第七十六章[编辑]

草木

(一上有「萬物」二字。)

柔脆。

(「脆」一作「弱」。)

之徒。

(〈古本〉下有「也」,下句同。)

兵强。

(〈古本〉下有「者」。)

共。

(一作「折」。)

强大處下。

(〈古本〉作「故堅强處下」。)

第七十七章[编辑]

其猶張弓乎?

(〈古本〉作「其猶張弓者歟」。〈邵〉「猶」作「由」,非。)

補之。

(一作「與之」。)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古本〉作「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唯有道者乎?」。)

功成而不居。

(一作「功成不處」。)

見賢耶。

(一無「耶」。)

第七十八章[编辑]

天下莫柔弱於水。

(一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能先。

(「先」一作「勝」。)

以其無以易之也。

(一無「以」、「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强。

(一上有「故」,無二「之」。)

莫不知,莫能行。

(〈古本〉作「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故聖人云。

(「故」一作「是以」。〈古本〉「人」下有「之言」。)

是謂

(一作「是爲」。)

若反。

(〈古本〉下有「也」。)

第七十九章[编辑]

和大怨,

(一下有「者」。)

必有餘怨,

(一無「必」。)

故有德司契。

(一無「故」。)

第八十章[编辑]

使民有什伯之器

(一無「民」,一作「什伯人之器」。)

而不用,

(一下有「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葉本〉無此句。)

甘其食,

(〈古本〉上有「至治之極,民各」六字。)

安其俗,

(「俗」一作「居」。)

樂其業。

(「業」一作「俗」。)

(一作「聲」。)

使民至

(一無「使」。)

而不相往來

(一無「而」,「相」下有「與」。)

第八十一章[编辑]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古本〉作「善言不辯,辯言不善」。)

不積,

(「不」一作「無」。)天之道。(一無「之」。)


◀上一卷 全書終
老子翼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