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柏軒先生文集/附錄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附錄卷一 老柏軒先生文集
附錄卷之二
作者:鄭載圭
1936年
附錄卷三

年譜[编辑]

三十四年丁酉先生五十五歲。

答權雲煥,鄭鳳基,河宅祖孟子好辯章講義。書見文集。

五月。哭子婦李氏。

八月。校虛齋權公詩集于丹城之追遠齋。

齋權石愚載斗先世墓閣。石愚因先生河陽之行。請校勘其先集。旣遊隴雲齋。齋在牧溪。李氏先閣。轉至斷俗村。門人權奎寓所。門人李憲洙朴煕珵,女壻李基相從之。

十月。會許南黎于雷龍亭。看寒洲集。

答曺惺溪錫晉太極圖說箚疑。書見文集。

冬居竹村草堂。

草堂在宜寧之新蕃。竹村權公思學藏修之所。權氏諸公請先生。數月留講。

三十五年戊戌先生五十六歲。

正月。著妙合說。

太極圖說妙合字。或謂合字當輕輕看。重在妙字。或謂氣與氣合而理實妙之。先生著說以辨之。說見文集。

三月。撰先妣盧夫人行錄。見文集。

撰鷦鷯堂柳公遺墟碑。見文集。

撰竹村權公墓誌銘。見文集。

遊宜寧之武夷溪。

溪有九曲。山水甚佳。宜嘉諸士友來會。咸請修契以資每年會講。先生許之。案成。以先生爲首。後門人南昌煕,台煕兄弟置亭溪上。以爲會講之所。先生命名曰偶愛。因記之。記見文集。

四月。哭門人權基德。

基德早歲及門。志專學邃。及卒先生痛惜之。素帶三月。爲文祭之。撰壙誌。祭文及壙誌見文集。

著物則賦不粹然底五常辨。

先輩蓋有物則賦不粹然底五常之語。而後儒或有祖述之者。故辨其說以明之。辨見文集。

著以心使心辨。

程子有以心使心之語。而似近於釋氏之以心觀心。恐或學者滯於句語而迷其指。故辨之。辨見文集。

十一月。作勿溪亭上梁文。見文集。

亭先世墓閣也。先生仍居講道。

三十六年己亥先生五十七歲。

二月遊錦山。

門人李養浩,朴泰鍾從之。

撰梧齋李公墓誌銘。見文集。

三月。子鉉昱生。

往參鄕飮禮于東華齋。

齋在新蕃。權氏書堂。將行鄕飮禮。請先生爲賓。門人鄭邦燁陪焉。

李日峯敎文來訪。

四月。赴觀善堂講會。

堂在驛坪郡北。人士會講之所。是歲延先生主講。門人鄭洪圭,贊圭兄弟從之。

答新安精舍諸生講目。見文集。

撰從先祖白棗堂先生旌閭移建記。見文集。

八月。赴灆溪書院享禮。

門人田兌秀從之。

鄭月波來訪。與之轉遊丹丘。泛月于赤壁之下。

會者甚衆。權石樵斗煕辦濟勝具。有唱酬詩。見文集。

答門人權奎書。論四七說。

奎辨李道復四七疑義以質之。先生答之。書見文集。

十一月。會許南黎于雷龍亭。講程子好學論。

門人宋在洛,鄭淳中等十數人從之。有講錄。

讀周易于勿溪亭。

時踵門請業者二三十人。不論敏鈍。苦口剖誨。必令解悟。終日無閒隙。而少無倦疲色。夜必讀易。定數成誦。鷄三鳴。又起微誦。○常曰心不可一刻閒。亦不可一刻忙。天命常流行於吾一身之中。日用間居處恭執事敬。便是對越在天。如有一刻閒忙。便與天隔絶。又曰儒者事固不外乎日用之常。而究而言之。則天下第一等事業。有非淺量可測拙規可辦。必須淵然深思曠然遠覽。高著眼大著肚。擧天下之物無以易之然後。始有可至矣。

三十七年庚子先生五十八歲。

四月。登國師峯。

門人權晩煕,南廷燮及崔炳祜七八人從之。有詩。詩見文集。

撰伯曾祖處士公遺事。見文集。

撰曾祖考妣墓表。見文集。

答門人李鉉五太極圖說發問對目。書見文集。

答門人黃澈源書。論心性。

澈源見世之論心者或以爲理。或以爲氣。又本然氣質性同異之說。紛紛多端。欲俱收幷取。爲渾全不偏之地。先生辨之。書見文集。

夏避暑新安精舍。

門人權雲煥,朴煕珵,南廷瑀,權奎,權鳳鉉,李敎文,李敎宇及韓愉來會講大學。有講錄。

遊白雲洞。轉入大源菴。講近思錄。

回路遊仙遊洞。至內湖之壁山亭。門人李敎文先齋。有詩。詩見文集。

七月。撰三憂堂文先生墓表。見文集。

撰蘆沙先生言行總錄。

先生以爲狀文宜詳。詳故不免支離。而讀者或難提要。銘文宜簡。簡故不免疎漏。而讀者或昧全體。別爲總錄一篇。緫錄見文集。

八月。遊陜川之龍門及黃瀑。

門人陳載學,憲弼陪從。時三陜人士會者甚衆。

答門人宋在洛書。論心性。

在洛辨東儒心性之說以質之。先生答之。書見文集。

三十八年辛丑先生五十九歲。

二月。撰明菴鄭公行狀。見文集。

作新安精舍重修上梁文。見文集。

答門人南廷瑀書。論格物之義。

廷瑀以格物格字貼吾心。物格之格貼物。先生辨其謬。書見文集。

四月。赴新安精舍禮延。行鄕飮酒禮。

撰趙雲塢性璹行狀。見文集。

五月會奇松沙,崔溪南,趙南洲性宙于新安精舍。議重刊蘆沙先生文集。

六月。赴新安精舍道會。

會者凡百餘人。皆樂於出力助扶。以先生倡之有道也。

七月。設刊役于新安精舍。

先生嚴定刊規。務要節約。凡百酬應。無不句當。而常閒閒如也。蓋以擇人任事。措畫一定。無有差錯故也。

三十九年壬寅先生六十歲。

四月。刊役告成。會湖嶺諸儒。行鄕飮酒禮。

作辨誣文。示諸同志。

一邊人以集中猥筆爲攻斥栗谷。飛文構捏。將爲叫閽毁板之擧。先生曰。噫此世變也。道理無竆。是非至公。後學之於先贒。大體則終身鑽仰之。微言則極力思辨之。其有一理之未明。亦必辨白而不敢放過。使後生不迷於所擇而後。先贒之道。可以大明於世。是乃十分尊慕之道也。若如今人之遺却定論。而主張其可疑者。欲以禦人。則適所以暴揚其過差也。豈尊之之謂哉。且投通召黨。欲以勢力脅制之。自以爲尊先賢。於古未之聞。然天地有盛衰之運。聖賢有屈伸之會。以栗牛之大賢。而遭誣賢之律。有黜享之變。况於今日罔極之時乎。然則此非我師門一時之厄會。又非我諸子容力之地。秖得靜以竢之而已。但後生少年知見未甚端的者。或不無爲衆口所鑠之慮。乃作此文以示之。文見文集。

記臨淵亭。記見文集。

亭先生六世祖藏修之所也。至是重建。先生仍居講道。

五月。崔勉菴先生來訪新安精舍。因與之登頭流絶頂。遍歷伽倻雙七。至南原泉隱寺而別。

勉菴聞一邊人擧措乖當。感而作詩。有蘗水蘆山鎭吾東之句。先生和之。詩見文集。

秋移還勿溪。

四十年癸卯先生六十一歲。

是歲先生周甲也。元朝次蘆沙集中韻。以寓莪蒿之感。及生朝。子姪欲擧觴稱壽。先生止之曰。孤露哽愴。昔賢不云乎。終其日不樂。

三月。吊曺復菴于德山。因訪月臯趙公。轉到碧溪菴。留數日而歸。

門人權奎從之。

夏辨田艮齋愚涼議記疑及猥筆辨。

先生見田艮齋兩辨歎曰。彼咆哮之輩不足道。此則自以明道也。自以發揮先賢也。而亦遺却先賢宗旨。頭戴其偶失照管者。張皇敷演。使先贒眞面。掩翳而不章。不可但已。遂逐條答辨。兩答辨見文集。

九月遊寒雨洞。轉至白鶴洞有詩。見文集。

李遯溪龍坤,崔炳祜偕之。

十月。除肇慶廟參奉不就。

朝廷以儒臣筵薦有是除。三遞而還付本職。先生曰。匪據呈辭。政府乃遞。○或曰自上三付不遞。一出以答上心。在所難已。先生曰。祠官一命。初不繫於出處之重輕。但出身事主。由此爲權輿。則豈可不量而後入乎。○嘗語學者曰。辭受出處。是立身大節。於此一錯。他無足觀。大丈夫心事。當如靑天白日。不可有一毫幽暗邪曲之氣藏在傍邊。如此方辦得行一不義得天下不爲之志。

十一月。明憲王后昇遐。率村人登後山擧哀。

四十一年甲辰先生六十二歲。

二月。定里約節目。

族黨海山,柏川諸公。欲與坊內人行里約。請于先生。先生爲之定其節目。而以勸善懲惡力本救患四者爲綱。其規例甚嚴。條目甚詳。而竟不果行。

四月。許南黎訃至。爲位哭之。

許公同鄕同德。契分最深。比卒爲文祭之。每於朔朝。設位而哭。三月而止。後撰墓誌。祭文見文集。

五月。李剛齋承煕來訪。

八月。遷考妣墓于縣西文谷宕巾峯下。

以葬地之未叶也。積歲經紀。殫竭心力。至是凡三遷焉。○平生自奉甚儉約。衣麤食惡。人所不堪而常晏如也。至若奉先儀物。必盡其力。有無不爲計焉。

月臯趙公訃至。

趙公同門先進也。比葬往哭之。爲文祭之。祭文見文集。

四十二年乙巳先生六十三歲。

三月。觀海二旬而返。

聞權校理鳳煕靈車過山外。賦一絶以悼之。詩見文集。

答門人鄭在爀書。論氣質性。

在爀以爲氣質之性。是喜怒哀樂之發不中節者。聖人分上。恐不可言。先生辨之略曰。氣質性有因形氣而發者。孟子所謂耳目口鼻之於聲色臭味者是也。有發而爲氣質所汩者。程子好學論所謂七情之熾蕩而性鑿者是也。因形氣而發。卽大禹謨所謂人心惟危而聖人之所不能無者。則固可謂之有善有惡。發而爲氣質所汩。卽太極圖解所謂欲動情勝而衆人之常失於動者。則不可復謂之有善也。衆人之失於動者固可謂氣質之性。而聖人之不能無者。亦名氣質之性可乎。然其所觸感者。是形氣邊事。則與仁義禮智之粹然直發者。亦不同矣。故因形氣而發者。欲其節之忍之。四德之發。欲其擴而充之。於此可見矣。且通書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朱子曰。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雖所感者義理邊事。而其發却因所稟之剛柔故也。至於中則宜若可以純粹至善者目之。而朱子一例以氣稟釋之。曰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則於聖人分上。固不可言氣質之性。而其所就而言者在氣稟。則不得不以氣質言也云云。書見文集。

四月登闍山。

知舊門生從之者四十三人。先生命南廷瑀記行。

答門人南廷燮,南昌煕四七講錄。

廷燮,昌煕錄其所講論四端七情爲一冊以質之。先生條辨之略曰。無論某情。理是所發之主。氣則其所乘耳。理之發也。不爲氣拘而直遂者。當屬之理發。或爲氣拘而橫出者。當屬之氣發。原其初則一而已。而自發後而各就其所重者言之。則有二名耳。單言七情則四端包在其中。對言四端則四端乃七情中剔撥出者也。旣剔撥出四端。則七情之純於理者。四端已管領去了。所謂七情乃拘於所乘之勢而橫發者也。旣以四端爲理之發。則七情不得不歸於氣之發也。然則所謂氣發者。乃善之流於惡也。七情有三說。中庸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中。發而中節爲和。則大本達道。而亦可以氣言乎。惟其發而不中節。乃氣質用事而然也。始可以言氣。好學論以七情爲五性之動而出焉。則五性之動。而亦可以氣言乎。惟其熾蕩而性鑿。乃氣質用事而然也。始可以言氣。禮運泛言七情之不學而能。而以父子兄弟君臣等十義。對飮食男女之欲。死亡貧苦之惡。此欲惡等情。旣外十義而爲七情。則不可以理言而當屬之氣者也。前二說。自本原竪看而統說將來者也。後一說。自分歧橫看而偏說將來者也。統說則所謂七情。善者本然之理。而惡者拘於所乘之氣也。氣發上。不可更論善惡也。偏說則所謂七情。是感形氣邊事。而從形氣邊去者。卽與道心爲對之人心也。上智之所不能無者。則亦自有善惡也。中庸學論所謂七情。亦豈無從形氣之私而發者乎。同一七情。而要須識得所指之如何耳。又曰形氣之發。亦有中節以得理之節度也。卽人心之聽命於道心者也。人心雖聽命於道心。不可便喚做道心也。氣雖得理而中節。不可喚做卽理。此處少差。則不免認氣爲理也云云。書見文集。

五月。入處鳳棲齋。

聞讎夷脅我君上。有五條之議。嘆曰。國君在讎圍之中。爲臣民者。豈忍食息如常時。遂含痛入山。不受妻子之養。

八月。奇松沙來訪。

柳龍溪訃至。爲文付友人祭之。祭文見文集。

九月。寄詩京中儒約所。

國事日急。八域有志之士萃于京中。號曰儒約所。將與彼夷爲談辦計。齎通遣人問質於先生。先生指陳措畫。寄詩一絶以勖之。詩見文集。

十月。答郭俛宇書。論時事。

郭公承召將西上。以萬億齊聲。與彼夷談辦之意。致書于先生。先生答之。因陳數條。勉其鞠躬盡力。書見文集。

聞二十一日國變。布告諸同志。

變報至愕然大驚曰。吾東人士。雖草野閒散。五百年受國恩澤。有中州世祿之義。今賊臣賣國。宗社將墟矣。圖籍將輸矣。吾君之爲靑城五國。迫在呼吸。乃曰我無責也。怳也永嘆而已。則其於道理事體。何如也。且吾輩將爲俘虜矣。不死何爲。死矣聲義而死。然驅市擧旗。是自送死。惟萬億齊聲。一邊叫閽。使上心有所憑依。一邊控于各國公館。以明公法之不然。又與彼夷談辦。以著士氣之不屈。彼雖欲殄滅之。萬國公法。猶有顧忌。庶有望於萬一之中矣。且方聖上之拒絶彼約也。內自大小廷臣。外及儒贒。以至紳士人民。悉數而備言之。此便是龍灣哀痛之詔也。哀我人士。將何以報答上意。遂馳文遍告湖嶺諸同志。文見文集。

十一月。發西行至定山。與崔勉菴先生會于魯城之闕里祠。圖義擧不諧。

與趙監役鏞韶,鄭冕圭,權雲煥,陳樸,宋在洛,柳遠重,宋鎬完,鄭龍圭,柳稚均,崔德煥,鄭司果在鎬,南廷瑀,李敎文,鄭在爀,閔致德,金景文諸人。慨然登程。爲死於道路之計。至沃川聞郭俛宇下來。移書勉以不可歸之義。直向定山。與勉菴商度。布告湖嶺章甫。約會于魯城闕里祠。以圖擧義。及會衆議不一。事竟不諧。遂取路湖南。

十二月。到奇松沙光州寓舍。

四十三年丙午先生六十四歲。

正月。操文痛哭于蘆沙先生墓。告文見文集。

與奇松沙會湖南士友於谷城。事又不諧。二月還。

與奇公晝宵商度。收議諸同志。約會于此。有從中尼之者乃罷。

四月。吊崔溪南于晉州。

於魯城聞其喪逝。爲之慟甚。至是爲文祭之。後校其文集。撰其行狀。祭文及行狀見文集。

與李是菴直鉉,崔松窩濟泰,門人鄭邦繹遊鎭南。泛海至閒山島之制勝堂。

堂李忠武公殲賊之所也。郡之人士從之者數十人。有同遊記。記見文集。

五月。撰蘆沙先生墓碣銘。見文集。

答鄭觀察泰鉉書。

鄭公將投疏論時政。請先生點化疏本。先生以主意不契辭之。書見文集。

六月。聞崔勉菴先生擧義于湖南。

先生聞勉菴將擧義。喜曰此翁若起。吾不可坐也。未幾敗報至。喟然嘆曰。此翁已作死人。從此吾無死地矣。又曰朝擧旛而夕被執。宜爲時輩所竊笑。然一番義聲。亦可以扶得一分陽脈。成敗不須論也。

十一月。崔勉菴先生卒于對馬島訃至。爲位哭之。

及柩還。迎哭苞山。爲文祭之。比葬又有挽祭。挽及祭文見文集。

十二月。作山陰行。

與湖南人士約擧義于南原。及期行至山陰。先遣門人鄭鉉洙探之。亦不諧矣。歸路口號一絶曰求死靡由獨抱憂。人間無地讀春秋。經營幾度歸虛筭。從此山人萬念休。

隆煕元年丁未先生六十五歲。

正月答門人柳遠重書。

遠重書以爲勉翁門下諸公。方謀爲師門聲討布告之擧。先生答之以爲縱不能往斧其項。亦足以誅其心而奪之氣矣。亦足以噓起八域已灰之人心矣。亦足以有辭於天下萬世矣云云。書見文集。

聞朝廷內禪。

先生嘆曰。此蓋出於讎夷之巧詐賊臣之慫慂也。向於勒約之時。矢以殉社。拒之不從。此其爲彼人之膽冷而以致今日之事也。

二月。撰陶丘李公墓碣銘。見文集。

書權雲煥答金周鉉心說問目後。

周鉉擧世儒性理心氣之說以問於雲煥。雲煥辨之而猶有未盡者。故先生爲著一說以明之。略曰。程子曰心也性也一理也。又曰心卽性也。今之儒者。皆以性爲理。以心爲氣。理氣決是二物。然則程子之言。亦可廢矣。性有眞无妄。而心該眞妄。性有善無惡。而心有善惡。此性理心氣之話欛。泛言之則然矣。而心之妄與惡。乃其末失也。揆其初而言之。心者天之明命而人之所得以爲明德者。所謂得於天之本心也。故程子曰。在天爲命。在人爲性。主於身爲心。其實一也。心性秖是一理。則何爲而有二名也。就心而言其條理則曰性也。就性而言其統體則曰心也。心之統性。猶身之具四軆。統四體爲一身。而四軆各自有名也。惟其有條理也。各有界限面貌。惟其爲統體也。自能主宰具應。故邵子喩心於郛郭。喩性於形軆。朱子以性爲實底。以心爲虛底。秖是一物而隨其所指。各有地頭。非若理與氣之以二物而合爲一體也。然所藉以爲地盤。所乘以爲運用之機。乃其一身之精神魂魄。朱子所謂氣之精爽者也。除却此魂魄精爽之界至。則無說討個心字處。亦不可卸氣而言。又曰心統性情。仁義禮智性也。愛敬宜知情也。以仁愛以禮敬以義宜以智知者心也。以之者爲主而性情其條理準則也。未發而知覺不昧。心之主乎性者也。已發而品節不差。心之主乎情者也。性情皆以心爲主。今乃遺却其主者。但討個精神魂魄閃閃爍爍地光景。謂心是氣。判心性爲二物。而至有尊性而卑心者。氣而主理。卑而主尊。亦有是歟。抑又論之。泛謂之心卽理。則擧本而遺末。使學者不察乎危微之幾。而弊或至於認賊爲子矣。泛謂之心卽氣。則擧末而遺本。使學者不知有天命之尊。而勢將至於主僕無分矣。然則心果是何物。所謂合理氣者是耶。人之魂魄是陰陽之靈而爲心之當體互機也。性情是無極之眞而爲心之實體妙用也。眞爲之主而靈爲之資。以此而謂理氣之合則亦得矣。若或錯認合字。昧主資之分。對峙而迭發。則惡乎可哉。程子言仁不可以一字訓。愚於心亦云。但知氣之精爽爲之資。理之妙用爲之主。而加存養之功。知主或失職則所資者反爲橫走。而加省察之功則足矣云云。見文集。

四月。撰龜潭鄭公墓碣銘。見文集。

八月。作盤谷書堂上梁文。見文集。

堂在巨濟。尤齋宋先生俎豆之墟。重建者也。

二年戊申先生六十六歲。

撰從先祖棲巖先生墓表。見文集。

九月。書鄭在爀答客說後。

世變日甚。新學大熾。先生嘆曰。此爲夷爲獸之前茅也。綱常倫理斷絶無餘。而五千年聖賢之道講之無地。人無有不死。國無有不亡。惟是聖道滅絶。使來世無種子。是無疆大憂也。在爀作答客說一通以進之。先生曰。此皆吾與人發端而未竟之說也。遂著一說。書其後。見文集。

三年己酉先生六十七歲。

二月。校晦亭閔公文集。撰其行狀。見文集。

撰望日齋柳公墓誌銘。見文集。

十月。李斗山準九來訪。

答門人李敎宇書。論經書大旨。

敎宇論四書四經大旨以質之。先生答之。書見文集。

十一月。序晦軒安先生文集。序見文集。

四年庚戌先生六十八歲。

正月。老柏書舍成。

七月。語類節略成。

先生以語類是朱門講學旨訣。而卷帙浩漫。竆鄕措大每患難得。又不便於老人精力。乃與門人若干對讀參考。刪其重複。節其煩支。積數年而至是始斷手。

無國之報至。

先生聞變報。顧謂諸生曰。不交一刃。宛轉納國。古今天下。寧有是也。吾輩不死則俘矣。苟且偸生。一日爲恥。平生讀書所講者何事。今於結局之日。若爲羞鬼而止。則上天昭臨。是豈敢忍。又曰死期已迫。非若從前講論可已。須勵志猛烈。如韓淮陰背水陣格。不容一步退足。乃可耳。如今坐此堂。便視此以臨殺時。勿以閒地看也。

十月讎金至。以書却之。

彼夷以金爵優域中之儒紳耆舊。彼所謂大定後恩霈也。卽却之曰。恩金之名。名亦痛惡。及彼督屢至。則曰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此金其終殺我乎。遂以書斥之曰。士可殺不可辱。不須如此煩惱。卽斷吾頭。以快汝心也。書見文集。

作題壁一詩及告先聖先師及先世祠板文。

先生沒後出於布匣中。此蓋作于却金時。斷然以決義自處。而彼督旋已故未果。詩及文見文集。

作文谷省楸行。

先生謂大命將至。未死前一省掃不可已也。舁疾作行。○先生每展省。涕下著地。遲遲出洞。見山下人。雖卑賤必加遇焉。

十一月。哭長女李氏婦。

後書壙誌後。以寓慟惜之意。文見文集。

十二月。鄭日新訃至。爲位哭之。

與鄭公出入師門。有四同之稱。及卒慟甚。爲文祭之。祭文見文集。

辛亥先生六十九歲。

二月庚辰十一日夜得疾。

是日權石愚載斗來訪。夜靜月朗。先生命酌酒曰。此生何日。更酬此酒。因逍遙庭除。痛言時事之罔極吾道之衰敗。慷慨歔欷。夜分後疾猝發舌訥。鄭在爀趍而入。子鉉春執燭侍坐。卽迎醫士診之。退曰脈絶無及矣。試藥四五貼。竟無效也。日中忽開眼顧在爀曰。語類節略。痰塞不能言。還復闔眼。是夜明燈經夜。柳稚均,鄭元永,吳錫杓等侍疾。夫人朴氏請歸本第。搖手曰。死於此。揮而出之。

壬午十三日。考終于書舍。

鷄鳴。疾益篤。從弟冕圭請曰。無所欲言者乎。曰吾無可言者。但彼夷作事。漸而不驟。故淪胥而人不自覺。愼之。又問後事。曰殯於此可矣。又問此固先賢已事。而葬後返主以祠堂所在爲正。恐合情理。遂無答。恬然而逝。寅末刻也。○先是彩虹立于中庭。光氣玲瓏。是日又雨雪交注。震雷大作。○襲用生熟紬深衣。製用先生所定。玄用墨纁用丹木。○儀節遵家禮及備要及先生所定禮。或而參用之。

四月戊寅。葬于舊勿溪負乾原。

門人知舊持服者一百三十餘人。奠酹者以千數。

十二月。文集成。

凡四十九卷。

壬子

三月行狀成。

從弟冕圭撰。

六月丙申。改葬于陜川郡南三鶴洞案山負巽原。

冬墓碣銘成。

奇松沙宇萬撰。

甲寅

五月辛酉。又遷于勿溪聖仁洞負庚原。

乙丑

九月。配享長城之高山祠。

庚午

三月。行菜禮于老柏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