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望/卷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脈望
脈望卷之一
脈望卷之二 

華函蕊笈,幾於汗牛。結果成胎,見如角兔。走也窮搜廣獵,仰拾俯取,積久盈笥,食固無味,棄亦可惜,姑存而置之。識者若見,寧免蠹魚之誚耶。雖然,是蠹也,其諸異乎蠹之為蠹也歟?嘗聞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脈望,遂以《脈望》命之。

《規中圖訣》云:「一陽潛動處,成物未生時。」跏趺大坐,凝神內照,調息綿綿,默而守之。則一炁從虛無中來,杳杳冥冥,無色無形。兆於玄冥坤癸之地,生於腎中,以育元精,補續元炁。續續不耗,日益月強,始之去疴,次以返嬰,積為內丹之基本矣。

腎間動氣,金丹大藥也。腎雖屬水,然居子位,一陽生於子,即真火也。至人超見於眾,動升腎中。動氣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食氣上升,灌溉諸臟,而生血氣,榮衛一身。人生根本,實系於此。或遇觸而動,即當定心,靜坐閉目存想,此穴之氣上升,庶不至下泄。蓋精者人身之寶也。(命門,即腰眼也。脊骨自下而上第七節之中是也。)

《三聖玉訣》謂:「世人不解死陰。」夫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根。但吸靈龜而死陰莖,其神自生。彼修者只知禁慾,殊不知一念心動,氣隨心散,精隨氣亡。長春云:「一念色心動,百骸和氣傷。」惟得法者,陰莖一死而如無,六欲七情,當體消滅。故得正念實相,對景無心。或言陰不死而頓無欲者,吾未之見也。馬丹陽曰:「修行先要死陰莖,陰莖不死萬緣侵。個中不識真消息,牢捉牢擒走不禁。」(《楞嚴》云:「必使淫機身心永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方可冀及。」)

天機者,臍下一寸三分也。聖人下手養仙胎之處。《難經注》云:「臍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人之性命也。」丹田,性命之本,道士思神,比丘坐禪,皆聚真炁於臍下,良由此也。丹田內有神龜,呼吸為真炁,非口鼻之呼吸也。口鼻止是呼吸之門戶,丹田為炁之本原。聖人下手之處,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臍下一寸三分者,謂仰臥而取之。入裡又一寸三分者,是即腎間也。)

《三元會議》云:子為六陽之首,以應冬至。故當靜坐凝神,去除萬慮,一念規中,默調其息而符候之。至亥末子初,陰極陽生之時,腎中一陽之炁忽爾發動,即舉心念以應之,使真水真火混而為一,謂之水火既濟。午為六陰之首,以應夏至。故午前靜坐凝神,待陽極陰生之際,心中自然一陰之炁下降,即舉情以合之,存於心田神腑,勿令咽下,乃為坎離交媾之道也。常人於此水火升之時,或行走笑談,或酣睡,以致水火不能既濟。至於卯酉二時,乃為心腎二炁交分之際,應春秋二分之候,亦須澄心靜坐,聽其自然,綿綿若存,此為沐浴之功也。除此四時之外,餘時不拘。

《靈寶畢法》云:採藥法,含津握固,以應心之真炁,使之不散。又云:「一氣初回元運,真陽欲到離宮,捉取真龍真虎,玉池春水溶溶。」謂離掛腎氣到心,當神識內定,少入遲出,綿綿若存,而津滿口,勿吐勿咽,自然心腎相交。故前文午時「勿令咽下」四字,乃口訣也。

《淨明錄》云:「思惟一身之中,有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實,不離乎中黃丹扃也。」

《通真契玄篇》云:「心為朱陵宮,因交合之時感化,真液下降,因而流入元海,號曰丹母。故上田為探藥之處。」江禛《三要序》云:「兩腎中間乃元精穴,非受生元氣之所。觀祖師所謂 「兩腎中間一點明,逆為丹母順成人」,逆之一字,則元精化為元炁,逆歸炁穴,為丹母產玄珠而為仙為聖,順則流元精於膀胱,則淫而為子矣。」據二論,可見上心下腎皆有生藥之機。老子云:「我貴食母。」莊子云:「以襲氣母。」

丹陽云:「火裡青蓮滴珠露,常在寶瓶為供具。」玉溪子云:「露珠點綴蓮花下。」又隱奧云:「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天地入寶瓶,七十二候足。」佛偈:「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合觀見妙。

《青華秘文》云:「混沌神房,乃精光目光之氣,幻而成之。」《圜驗符應》云:「虛谷乃水火二氣交媾,結成無形有象之名。」又曰:「二弦虛氣,妙合為一,即名玄關,吁盡之矣。」可見中黃宮、金窟穴、玄關、玄牝,皆不過藏竅之處所耳,胡可著也。

老子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禮記》云:「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二經所言,若合符節,是乃先聖之微言,而記者急錄之耳。

楚詞云:「毋滑爾魂兮(已者,汞也),彼(鉛也,魄也)將自然。一氣(藥也)孔神兮,於中夜(時也)存。虛(心也)以待(時至也)之分,母為之先。(二十七字括盡丹書。可見《參同》、《悟真》之說由來遠矣。)」前此莊子云:「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又云:「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夫不先不後,乃勿助勿忘之謂也。故《沁園春》云:「煉己待時。」《青華秘文》云:「守己待癸生時。」「虛待」二字之義,淵矣哉。

《口訣》云:「便就動處略提起,凝住一念,助其騰騰上衝,謂之採。閉氣於下,使心氣迎之與之交媾,謂之合。」故卓壺云云:「彼土如何發動,與此土如何對舉?真鉛之未生也,有為之媒。真鉛之既生也,有為之機。鉛汞之相見也,有為之防。鉛汞之歸釜也,有為之胎。以至沐浴抽添,何莫非真土之妙用也哉。」

寂然不動,土之性也。蓋根塵已絕,萬慮俱泯,一氣縱橫,自然遁道上升,降入丹田而成至寶。陳虛白以身心不動為採藥,蓋此意也。豈區區意迎目送運用之為哉。

火候全在念上著力。虛白云:「念不可起,意不可散。起火時人力不可干預,惟虛靜為主,不使雜念擾之,聽其自然。待其熏蒸一回,自爾生陰,化為玉液下降,灌溉五臟。喉中覺有甘津,乃其驗也。到此時還守虛靜,一毫不擾,自會凝結,久之寂定,方可徐徐而起。」

《真詮》謂:「性命只是一件,人之所以死者,形神離也。既思,則六根具而不能用者,無神以宰之也。」是知神乃形之主,神離則氣散,命豈在外哉!若非兩件雙修而分先後殊未妥,何也?修性則命在其中,所謂神返身中氣自回事也。未有外虛靜而能交媾成丹者,蓋先煉精成氣,後修定超脫,返難究竟。若能證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蓋三關自有為入無為者,漸法也;修上一關兼下二關者,頓法也。今惟徑行煉神還虛功夫,直到虛極靜篤,精自化炁,炁白化神,欛柄在握,命由我立,是一簇貫三關也,豈不易簡而捷徑哉!(真空實相,非比頑空。)

劉長真喻性為土,喻命為水。性命相見,如水土和為泥,造成器物。若未經真火鍛煉,土再見水,复化為泥也,如磚瓦曾經火煉,千年不壞,何況性命煉成至寶,

關尹子云:「萬物之來,我皆對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

玄牝以靜極而見也,妊房以情溢而辟也。

神凝則精氣聚,而百寶結者,藥物也。真息往來,而未嘗少有間斷者,火候也。此語可謂簡而盡矣。

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故知識不用,歸乎其天則混沌全矣。胡混成曰:「保元和者,莫先於去情識,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與順率循也。」

《壇經》云:「心念不起名為坐。」釋典有行禪之說,又有臥禪之旨,要之心念不起,則行臥之間,俱是坐也。

釋氏面壁,自有妙義。蓋洗心退藏於密,以養其神,以复寂然之本體,猶面壁然,而物無見也。故曰:「心如牆壁,而可以入道。」(善修行者,睜眼不見人。)

孟子曰:「湯武反之也。」道書曰:「逆則成丹。」故儒家能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便成堯舜。道家能善逆之,則天地之性存焉,便成神仙。復歸嬰兒,與不失赤子之心,其旨同焉。

列子云「與齊俱入,與汨俱出」者,入水不濡也。「隨煙燼上下,徐行而出」者,入火不灼也,皆指神而言。既謂之神,則無形矣,水安能濡?火安能灼?

莊云:「物之有知者恃息。」知是性,息自命。三教聖賢,千言萬論,不過發揮「知息」二字。此老提綱揭領,豁人心目於百世。

眼觀心動,耳聽神移,口談氣散。予自約日用有四句云:「善惡事都莫思量,出入息渾無拘縱,常常傾耳凝空照,默默垂簾仔細觀。」勤而行之,不知老之將至。

《靈樞經》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白玉蟾曰:「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謂歸根復命。

老子云:「能如嬰兒乎?」又云:「復歸於嬰兒。」兒者,元神也。故曰:「嬰兒入聖機」《生神章》云:「熙頤養嬰兒。」又云:「慶此嬰兒脫。」

綿綿若存,老子之火候也。孟子所謂勿忘勿助是也。養珠者龍,抱卵者雌。豈有言語轉相告教哉。天機妙用,自然而然。故曰:「真火本無候。」

老子所謂先天地生者,渾然無氣而生氣也。氣焉既生,即名為一。惟一故二,則兩儀分而天地辟矣。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見性頌》曰:心清意靜,氣和神定。真息綿綿,靈光瑩瑩。

《道法心傳》云:「耳目鼻口身,精神魂魄意。攢簇在中宮,化作先天氣」,「此竅實居中,居中复一中。萬神從此出,直上與天通。」

《了明篇》云:「一顆明珠才運動,光輝閃灼兩眉間。」「氣入丹田火自生,眉毛灼灼電光明。」「夜深獨坐燒丹處,萬顆明星帳頂頭。」

仙詩云:「眼前白雪亂紛紛,滿目黃花變紫雲。頂上山泉時复響,耳中仙樂日常聞。」

「常人之息以喉」者,謂其出多入少;膻中即回,不能至呼吸互換之根故也。「真人之息以踵」者,謂其吸呼相稱,水火兩弦均平。上接天根,下接地根,與腎中祖炁混合,故名真息。(凡息切忌出多入少。)

梵語震旦,此言多思慮也。謂此國人思慮多,故以名之。

《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楞嚴經》云:「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妄想之害大矣。

《參同契》注云:「弦前弦後正當時,謂吾身之巽門也。」嘗考「巽門」之說,惟紫陽老仙云:「黃庭之下,有一丹室之門戶也。意生則上,故陽升。意止則一,故陽不可得而降矣。爐鼎在乎一之內,正屬土。」又云:「巽者,鼎下之片縷耳。闔則為乾,闢則為巽。闔則為噓,闢則為吸。何以能開闔,亦無非一意使之然。」又曰:「西方者,巽之用也。中宮者,巽之體也。」(又云:「巽為地戶。」見後。)

雙腎曰命門,一身命脈之所關係。人不能貴其炁,固其根,貪愛淫欲,搖動命門,去死不遠矣。

《陰符經》云:「火生於木,禍發必克。」木中生火而反燎於薪,於事則有反害之禍。於丹道木三火二為五,有變化之機。

《靈寶經》云:「七日七夜,諸天日月星宿一時停輪。」此皆以神氣凝集陰陽混合於空洞之中,目不瞬,心寂定為是。

無際在大竹朱居士家住,居士曰:「我見和尚坐得好。」問云:「如何見得?」曰:「你素常坐禪眼不定故,今番坐禪眼似定耶。」

詹手南述象山先生嘗舉「鈞是人也」一章云:「須是使心官不曠其職。」子南因是便收拾此心,用力操持,夜以繼日,如此半月。一日下樓,忽覺此心已复澄瑩中立,遂見先生,目逆而視曰:「此理已顯也。」子南問:「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以上三段,可見三教一理。)

元陽真炁自二十四節上升洞房宮,明朗洞照八室,至此下視六極之境,如在掌中。所謂三境非遼。

頤養和氣,嬰兒自生臍腹之中,如懷胎狀。

諸天日月為飛精,諸洞日月為伏根,人間日月為明輪。若吞明輪者為仙,蓋服日月光華各有法,能潤五臟,澤顏容,東方甲乙之地,乃日月所出之門戶地,只於此旦望迎送鬱儀結璘之神。

金為神性,居上丹田,是謂頂門。人呼為性門。性最靈,故性門末合,尚知前世事,及其合則不知矣。寄體於肉團,心以應萬事,人能知性命,可以修太素妙行,觀門栢為金仙。故柏真人記云:鬼風吹合,崑崙神附,心中晝煎,旦煮肝腎,注精施陽,敗損金鼎,神不能禁,仙聖不居,甘受死地。今當回日月之華景,照太極之崑崙。歌曰:金鼎天門開,反童复嬰孩。日月照崑崙,真君自然來。」謂之默朝上帝法。

硬打塵勞,勿令睡魔陰邪之所侵擾。昏睡則精神散失,魔鬼侵凌,故《大洞經》云:「太乙楊明威,所以鈐飭之」也。

一點靈光,洞然無礙,暉映八表。丹經曰:「龍虎大藥,須以真鉛真汞和合而成,方有光華煥燦。」

天河自尾箕寅位注於東井,而循環於天地之間。古人云:「水出崑崙之下注。」出尾閭复上,謂之天河,此天地之河也。人之河出尾閭,尾閭系寅位,泝流而上崑崙與天地同焉。呂仙云:「曲江上月華瑩淨。」《大洞經》云:「一曲水天聞。」可以互參。

釋氏七覺支則,曰:念覺、擇法覺,精進覺、喜覺、猗覺、定覺、舍覺。大抵只是先天先地靈明不昧之精神是也。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菏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圭峰、裴相所說已詳。(又云:「天有七星,布炁於人曰心,神降於中曰神。」又云:「心有七竅。」又云:「心神上通耳目鼻口七竅,俱名七覺。」覺猗亦名輕安。)

《大洞經》「十方暉紫煙,」《黃庭經》「紫煙上下三素云」,蓋人之妙炁凝集而出於眼目,即水火之正色。

桃君乃腎神,蓋宜懲忿窒欲,惜精愛炁,為一身之主,性命之根也。色念動時,當存思桃君在臍內。

神光、寶光即靈光也。蓋無形可捉,發秀暉採於長空青冥之表,在人則精神光彩發於雙目。故《大洞經》云:「煙回太暉間,神光秀空峰。」空峰,頭面也。

東海蓬萊山、扶桑山、方丈山、滄浪山最高極。天下有三島十洲,曰:玄洲、瀛洲、祖洲、聚窟洲、炎洲、麟洲、流洲、長洲、元洲、生洲。《大洞經》云:「玄洲絕三津,滄台飛羽輪。校仙登扶桑,皆在東海上。」得道者,經由此處脫蛻換骨,拜職受服,然後上升天境,朝見三清至尊。(先賢有骨肉同升者,此身皆蛻藏名山,惟神可去。)

人有一百八十靈關,三百六十骨節,一千二百形骸,一萬二千精光,三萬六千根源本始,八萬四千毛竅,關鍵中咸生精液之潤。人無津液,則枯槁云亡。天地得水而覆載,萬物得水而生成,其實一也。

真仙朝帝,但見金光勃勃,不見啐容修真之人。鬼神見之,惟見紅光。

乾為天門,巽為地戶。地戶即下田也。故風曰巽風,以其起於下也。起巽風,運坤火,俱在下田。

眼之於色,為業最大。眼見心欲,心動神疲,是以五臟之神,皆從眼漏為第一。根眼通心,心乃神宅,眼既見,心必動也。道之大而至高,超出乎無色之界。(眼之上為無色界,泥丸乃玉京山。)

人以雙目迴光返照,則真炁隨而聚於元宮,謂之回風混合。(或指息言。屏息回風,牛車大乘之道也。)

人以心為天,腎為地。心腎相去八寸四分,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神風橐籥,故天地相鎮。人以真炁運動,故身體長寧。三部八景,自尾閭至百會三節為一關,三八二十四節以應二十四炁。

潭底日紅陰怪滅鉛為陽炁,山頭月白藥苗新汞為陽精。以陽歸陽,則雙目如金星,能通乎晝夜,以代日月之明。

虛共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生。

日中真靈乃太陽之精,在人則坎中之陽。兩腎間一點明瑩者名日中王,以子時建生。

古詩云:「聖人奪得造化意,手摶日月安爐裡。微微騰倒天地精,攢簇陰陽走神鬼。」又曰:「若人問我修行法,遙指天邊日月輪。」又曰:「日月交合時,便是生身處。本來面目真,勸君勤照顧。」蓋日月合璧,乃月晦夜交合也,內丹於此下手修合。

丹料之異名曰福體液,丹房之器皿曰慶元瓶。

玉清上境乃人之泥丸宮眾妙門,投胎奪舍,皆自此出入。人之死亦由是出。

八梵九天:東方曰始青天、太青天,人之超度形神,使其超越始青之天,方至欲界、色界、無色界,方至四梵種民天,方至神霄九天、無上三天。各天動計數萬里,信知其不可階而升也。然有道之士,通達明了。不涉關津,不勞登陟。動一念頃,方直造園頂之外矣。

《瑩蟾語錄》云:「精關、氣關與神關,三關一湊。天籟、地籟及人籟,眾籟俱澄。」「以先覺而覺後覺,反外觀之觀內觀。」

《中和集 三關圖說》

煉精化氣,初關(有為)。取坎填離,必要識天癸生時急採之。

煉氣化神,(有無交入),乾坤闔闢,調和真息,週流六虛,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交合,然後一點落黃庭。

煉神還虛,上關(無為)。工夫到此,一字也用不著。

《簣中書 三關圖說》

初關:六陽既純,靜之極也。一陽复生,靜極而動也。靜已極,將至於動;陽將生,未離乎陰。陰陽動靜之間,乃先天之氣也。

精藏於腎,腎居下,故曰初關。其功在於採取。蓋腎間有動炁,乃天一之數,真陽所藏,而火木金土之先也。微妙無質,上交於心。一氣迎之,兩氣氤氳,而交媾以結聖胎。然所以交媾者,意為之媒也。下學之功,有可言者,人之脊骨二十一節,從下第七節之傍,兩腎居之。男胎於母先生右腎,為藏精之所。腎屬水,水生於天乙。夜半子時,六陰幾盡,一陽將生,腎中動氣,漸出於七節之中,每夜必至。當此末至之先,垂目閉口,調息微微,使丹田之氣翕聚於上;然後點加存想,炁穴之下,兩腎之間,若有氣從此出;久之屈身以心下垂,微縱而起者四五次;垂而复想,想而复垂;腎絡連心,上動下應,氣必至焉。此氣上升,稍加人力,閉氣於下,使心氣迎之,與之交媾。如此行工,數日後微見氣動,至月餘,方見動而上升。惟此氣難升,既升之際,則不勞而降矣。若一學即求其效,乃助長之害。不忘不助,乃其則與。行之久熟,則靜極而陽氣自生,不必如前之用力。先天無為之境,不俟言而得之。所謂時者,熟後亦不拘子時,人身自有子時也。《金笥寶錄》「徐收而縱」一段說之甚悉。

中關:坎離交垢,大藥生焉。運火養之,火乃陰陽之氣也。乾為陽,陽者呼氣而出也。坤為陰,陰者吸氣而入也。呼吸互換之處,乃真息之根也。呼吸出入,升降其氣,熏蒸四達,火之文者也;藥結丹結,又用武火;下烹於爐,上升於鼎。爐,坤也。鼎,乾也。是為乾坤交媾,乾交坤決,坤之陰為夬。陰氣決盡,則為純陽矣。

氣原於心,心居身中故曰中關。其功在於呼吸升降。心腎氣交,結為聖胎。然所以交者,意合之,心存之,神宰之也。三者難持易失,一有不謹,則交者不能保其不散也。故於是氣既交,武火升煉之後,當用文火以溫養之。陰陽氣合為火,人身呼吸時也。呼則氣出為陽,吸則氣入為陰。呼吸互換處,即陰陽氣合也。下學之功,有可無者,有真人之呼吸,有口鼻之呼吸。以真人之呼吸言之,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即呼吸之根,闔闢互換之處也。人之未生,隨母呼吸,所謂真人之呼吸。即生之後,真人呼吸未嘗亡,但神出氣移,不能再守胎中之一息。修煉之法,使人返本還原,复其生身受氣之初耳。以口鼻之呼吸言之,咽喉者,所由之關也。其上有會掩焉,啟則呼氣出,心肺主之;閉者吸氣入,肝腎主之。心肺相去會掩為近,肝稍遠,腎最下這尤遠。呼則氣促,其氣由之而日耗於外。吸則氣少而短,不能下至於腎,遇肝而返,此呼吸所以不固。真人呼吸,壽人元氣,人人有之而不知。口鼻呼吸,喪人元氣,人人陷之而不覺。人能迴光返照,注意臍腎之間,一呼方至,以吸繼之,互換禪續如環。斯循者,真息也,與嬰兒在母腹無異是也。

上關:泥丸居頂上,神所栖也,故曰上關。一身之外,皆太虛也。太虛神之妙應者也。得之於我,還之於彼,何間然之有?煉精者,身不動而已。採取升降,不得不運之以心也。煉氣者,心也。煉氣者,心不動而已。闔關進退,不得不運於意也。至於神則妙應不測,既無所施。三者混合為一,复忘一,並出與太虛同體,恍然如在夢中。學者到此境界,乃是泰定,切不可放倒。當知昏久則明,濁久則清,脫胎完神,於此出矣。(玄工盡此三段之中。)

腹中橐籥風入松,頂上簫韶泉漱石。

《心經》無垢子注云:「六個門頭一個關,五門不必更遮攔。從他世事紛紛亂,堂上家尊鎮日安。」「六根皆從一根起,但去一根上返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起處是妄,休教生苗。」

修行之法,築基已就,玄牡有相之後,工夫大約有四:曰靜(真息綿綿,純然一性),曰定(始而昏定,繼而正定),曰慧(了了常知),曰通(六通)。一步進一步,一層深一層。見境不著,見阻不退。謹謹護持,自然成就。否則前功盡棄矣。

《靈寶畢法》云: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本天地升降之理。氣中生水,水中生氣,乃心腎交合之機。比物取象,道不遠人。配合甲庚,方驗金丹之有準。抽添卯酉,自然火候之無差。紅鉛黑鉛,徹底乃成大藥。金液玉液,到頭方是還丹。從無入有,常懷征戰之心。自下升高,漸入希夷之域。抽鉛添汞,致二八之陰消。換骨煉形,使九三之陽長。水源清濁,辯於既濟之時。內景真虛,識於坐忘之日。玄機奧旨,難以盡形。(工夫行持,不外於多入少出。)

嘗讀張三丰《道法會同疏》有云:得腐朽再生之橐籥,見劫仞不殞之卷阿。紅鉛黑鉛,鍛煉方成影響。金液玉液,坐臥略致疏通。(云云。)每疑「劫仞」「卷阿」之錯,及閱《大洞經》,有「黃箓保劫仞」之句,又「停玄三秀阿」,注云:藏隱玄根於三秀之卷阿。南岳名太虛小有之天,古詩「小有洞中三秀草」,即靈芝也。山有五芝,餌其上者得仙。乃信仙詞咸有所據,非杜撰也。

《華嚴經》云:「惟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度人經》「身度我界,體入自然。」又云:「有過我界,身入玉虛。」圭堂注云:「先天之命源一也。夫命如召命之命,此意玄妙入極。」又《楞嚴經》行陰畫中云:「深達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圭堂注云:「聞之曰:命如召命之命。」《壇經》:「吾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圭堂注云:「聞之曰:六祖偈語;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夫四其二土之妙,乃在是矣。」(有幻身四大,有真空四大。)

《楞嚴經》:「地性火性,水性空性。」圭堂注云:聞之真實土,真虛土,皆土也。合真水、真火、真風,並謂之四真。《楞嚴》「虛空藏菩薩手執四珠,遍照虛空。」與《金光明經》「四如來混合一室」者,正發明是義。若以後天四物,與夫假合四大而會之者,萬里矣。世尊托後天四物,以明不可言傳之妙,而曰如來四真。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遍滿世間,寧有方所,豈細事哉。此之謂造化一源。先君妙道,大佛之秘藏,生靈之太初,自從水火相擊搏,便有兩土各戰爭。故曰兩土成圭者,此也。(風乃巽風,又為橐籥也。)圭堂云:「乾坤函蓋,獅象交馳,真火盤旋,風雲改觀。既而千光歷落,渾透簾帷,醍醐彌抽,機軸潛發,三恩大事,再嘆奇哉。」(此景詳見《修玄章》第九,及《四百字序》。)

元精者,父母交媾之初,陰陽偶合之始。精血相含,孕於坤宮,生於坎戶,徐徐凝結,漸漸成胎,十月週圓,形體全備。身中一物,名曰命蒂,乃召命之命爾。自造化中來,以其能召元神入身而為物者,此即先天自然之祖氣也。元神者,虛中一靈,湛湛寂寂,無去無來,不增不減,乃混成之性爾。偶因念動,遂於造化未來之前,天命既立之後,一點靈光,自虛無中來。受命之命,附體著形而為物者,此即中天湛然之氣也(謂之靈汞)。元炁者,粵自立命之初,設性以後,混合身形,伏母臍下,隨母呼吸;十月滿足,離母出胎,大哭一聲,徑受此炁;自杳冥中來,系於命蒂,自呼自吸。此後一身精血氣液,隨時滋長。情見於外,若知禁忌,壽滿天年。倘或恣情,必遭夭折。更能知時運用,乃得長生。此後天浩然之氣也(謂之真鉛)

人以父母初交元陽,召空中魂爽而有此身。有身以後,元陽日耗,魂爽漸離,而身不能久。修行之工,不過使身中元陽與遊魂重來相見,聚而不散,以返來生之初耳。故云「金來歸性初。」

  ↑返回頂部 卷二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