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典備征/卷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臣罹法[编辑]

本朝二品以上大員身陷刑辟者:

順治朝:蘇松提督吳勝兆(以謀反屬實,四年六月處斬)、三等子劉澤清(以私通曹縣叛賊李化鯨等謀為不軌,五年十月處斬)、福建巡撫周世科(以貪婪無忌,屢用非刑殺人,六年八月處斬)、前弘文院大學士李建泰(以勾結曲沃土賊負恩倡亂,並援應叛鎮姜襄等踞守太平,七年二月處斬)、內大臣、一等子羅什(以搖動國事、蠱惑人心,八年二月處斬)、內大臣、二等子博爾惠(同上)、內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三等子、前定西大將軍何洛會(以黨附睿王同與密謀,八年二月淩遲處死)、弘文院大學士祁充格(以黨附睿王預謀悖逆,八年閏二月處斬)、國史院大學士剛林(同上)、吏部尚書、一等公、前征南大將軍譚泰(以營私狂悖,八年八月處斬)、和碩英親王、前靖遠大將軍阿濟格(以獲罪幽禁,複燒毀監房,出語悖亂,八年十月令自盡)、貝子鞏阿岱(以迎合睿王擾亂國政,九年三月處斬)、貝子錫翰(同上)、內大臣席訥布庫(同上)、內大臣、一等伯冷僧機(同上)、秘書院大學士陳名夏(以結黨懷奸,十一年三月處絞)、廣西巡撫王一品(以規避遠缺,賄屬吏科,十一年十二月處絞)、蘇州提督馬逢知(以交通海賊,書信往來,十七年十二月處斬)。

康熙朝:丁憂河南右布政使姚延著(以前在江南臬司任內失出史記青、管德勝二案,順治十八年□月處斬)、內大臣飛揚古(以忤輔政大臣鼇拜意,誣其守陵怨望,康熙三年四月處絞)、管戶部尚書事、前任國史院大學士蘇納海(以奏請停止圈換鑲黃正白兩旗地土事,忤鼇拜意,五年十二月被誣處絞。八年八月賞複原官,追諡襄湣)、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同上。追諡勤湣)、保定巡撫王登聯(同上。追諡愨湣)、輔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二等子蘇克薩哈(以陳請守陵忤鼇拜意,六年七月被誣處絞。八年七月賞複原官)、內大臣查克丹(以蘇克薩哈之子被誣淩遲處死。八年七月賞複原官)、前鋒統領、一等男白爾赫圖(以蘇克蘇哈族弟被誣處斬。八年七月賞複原官,十年追諡忠勇)、秘書院大學士宗室班穆布爾善(以附和鼇拜、結黨營私,八年五月處絞)、吏部尚書阿思哈(以助惡結黨,八年五月處斬)、兵部尚書噶楚哈(同上)、都統、一等男、前工部尚書穆裏瑪(同上)、吏部侍郎泰璧圖(同上)、工部尚書濟錫(同上。八年九月處絞)、秘書院學士吳機塞(同上)、京口將軍李顯貴(以侵克兵餉,十年十月處斬)、和碩額駙、三等子吳應熊(以其父吳三桂舉兵反叛,十三年四月處絞)、廣東高雷鎮總兵祖澤清(以踞城從逆,既降複叛,十九年二月淩遲處死)、襲平南親王尚之信(以擁兵附逆、不忠不孝,十九年八月令自盡)、雲南曲靖鎮總兵馬寶(以首先從逆,疊率賊黨抗拒大兵,二十年九月淩遲處死)、襲靖南王耿精忠(以舉兵反叛,二十一年正月淩遲處死)、散秩大臣耿顯祚(以其父耿精忠叛逆,二十一年正月處斬)、征逆將軍、廣東潮州鎮總兵、一等男劉進忠(以踞城從逆,既降複叛,二十一年正月淩遲處死)、浙江溫州鎮總兵祖弘勳(以踞城從逆,二十一年正月處斬)、貴州提督、三等子李本深(以踞城從逆,二十一年正月淩遲處死)、甘肅布政使成額(以負恩從逆,二十一年二月處絞)、步軍統領托合齊(以恣意貪婪、肆行悖逆,五十二年二月於監斃後戮屍)、前兩江總督噶禮(以任意貪婪、謀殺親母,五十三年四月令自盡)、浙江黃岩鎮總兵仇機(以訛詐官民罪款昭著,五十七年八月處斬)。

雍正朝: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一等公年羹堯(以欺罔貪殘、悖逆不道,三年十二月令自盡)、領侍衛內大臣、襲一等公鄂倫岱(以固結死黨、怙惡不悛,四年五月處斬)、刑部尚書、襲二等公阿爾松阿(同上)、禮部侍郎查嗣庭(以所著日記悖逆不道,並科場作弊,請托關節,五年五月於監斃後戮屍)、參讚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襲一等侯陳泰(以駐兵科布多河岸,屢奉催調,推諉不前,十年十月處斬)、武英殿大學士、撫遠大將軍、襲一等忠達公馬爾賽(以負恩縱寇,貽誤軍機,十年十二月處斬)、正紅旗漢軍都統、襲三等伯李杕(以庸懦貪狡,與馬爾賽奸惡相濟,十年十二月處斬)、右衛副都統阿三(以遇賊奔北,貽誤軍機,十一年二月處斬)、陝西沙州協副將、前四川提督紀成斌(以駐防搜濟卡倫失機縱賊,玩法負恩,十一年五月處斬)、陝西興漢鎮總兵曹勷(以駐兵哈密縱賊失機,飾詞捏報,十一年九月處斬)、署甘州提督、前福建總督劉世明(以縱兵為盜,劫奪橫行,並冒餉侵帑,十三年七月處斬)。

乾隆朝:兵部尚書、步軍統領鄂善(以收受俞長庚賄賂,六年四月令自盡)、浙江巡撫常安(以婪贓納賄,十三年七月處絞)、湖廣總督塞楞額(以身為滿洲大臣違製剃頭,蔑禮犯法,十三年九月令自盡)、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以違製剃頭,並徇私納賄,十三年十一月令自盡)、川陝總督張廣泗(以辦理金川軍務狡詐欺罔,有心誤國,十三年十二月處斬)、保和殿大學士、襲一等果毅公訥親(以經略金川軍務乖張退縮,老師糜餉,誤國負恩,十四年正月命將其祖遏必隆之刀斬於軍前)、文華殿大學士、川陝總督、襲一等承恩公慶複(以瞻對用兵捏報焚斃賊首班滾,欺朦了局,十四年九月令自盡)、四川建昌鎮總兵許應虎(以臨陣退縮,失陷城寨,畏賊如虎,密請讓地撤營。十四年十月處斬)、四川提督李質粹(以焚斃班滾一案,附和慶複,扶同捏飾,十五年正月處斬)、四川松潘鎮總兵宋宗璋(以明知班滾逃亡下落,不複搜擒,致令遠遁,種種欺飾,十五年正月處斬)、駐藏副都統、前四川巡撫紀山(以事事順從珠爾默特那木劄勒,縱令恣肆妄行,致珠逆被誅後,都統傅清等為亂黨所害,十六年三月令自盡)、甘肅巡撫鄂昌(以前署廣西巡撫任內與胡中藻唱和黨逆負恩,二十年五月令自盡)、山東巡撫鄂樂舜(以前在浙江巡撫任內勒派商捐,二十一年三月令自盡)、署□□提督、江南狼山鎮總兵傅魁(以擅殺率眾來投之賊首莽噶裏克,欺誑邀功,二十二年四月處斬)、江蘇布政使彭家屏(以收藏逆書,並所刻《大彭統紀》命名狂悖,二十二年七月令自盡)、湖南布政使楊灝(以侵扣穀價,貪黷敗檢,二十二年九月處斬)、雲貴總督恒文(以借貢獻為名,短發金價,並縱容家人勒索門禮,二十二年九月令自盡)、山東巡撫蔣洲(以前在山西藩司任內虧短庫項,恣意勒派,二十二年十一月處斬)、山西布政使楊龍文(以虧短庫項,恣意勒派,二十二年十一月處斬)、領隊大臣、副都統順德訥(以從征回部疏防霍集占等脫逃,二十三年九月處斬)、兵部尚書、靖逆將軍覺羅雅爾哈善(以征討回部玩誤乖張,失機僨事,二十四年正月處斬)、綏遠城將軍保德(以貪黷敗檢,二十四年六月處斬)、參讚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襲三等信勇公哈寧阿(以從征回部玩誤失機,二十四年十月令自盡)、湖北布政使沈作朋(以前在湖北臬司任內縱盜冤良,二十八年七月處斬)、喀什噶爾辦事大臣、工部侍郎覺羅納世通(以妄自尊大,淩辱回眾,於烏什叛變,複辦理種種悖謬,三十年五月處斬)、阿克蘇辦事大臣、副都統弁塔哈(同上)和闐辦事大臣和誠(以重利盤剝回人,貪婪敗檢,三十年七月處斬)、陝西巡撫和其衷(以前在山西巡撫任內,於升任陽曲令段成功彌補虧空一案徇縱營私,三十一年十月處斬)、東閣大學士、雲貴總督楊應琚(以辦理緬匪失機僨事,三十二年閏七月令自盡)、福建巡撫李因培(以前在湖南巡撫任內,於武陵令馮其柘虧空錢糧,扶同徇隱,三十二年十月令自盡)、參讚大臣、副都統額勒登額(以有心退縮,貽誤軍機,致將軍明瑞等陣亡,三十三年四月淩遲處死)、雲南提督譚五格(同上,處斬)、正白旗滿洲副都統高恒(以前在兩淮鹽政任內侵蝕官帑,三十三年十月處斬)、福建台灣鎮總兵王巍(以賊匪黃教豎旗焚殺一案,措置乖張,三十四年五月處斬)、署貴州巡撫良卿(以威寧牧劉標虧空一案,骫法婪贓,三十五年二月處斬)、湖南巡撫方世俊(以前在貴州巡撫任內婪索劉標貨物,並於開礦受賄盈千,三十五年十月處絞)、雲南布政使、前廣西巡撫錢度(以支放庫款,克扣平餘,婪贓數萬,三十七年七月處斬)、武英殿大學士、四川總督阿爾泰(以貽誤軍務,並勒屬派買,短發價值,克扣養廉,三十八年正月令自盡)、參讚大臣、前理藩院尚書、一等成勇靖遠侯富德(以扣罰士兵銀兩,冒濫行私,並寫列參單,有心誣陷,四十一年五月處斬)、兵部侍郎高樸(以命往葉爾羌辦事,勒索回民財物,並開采玉石,串商牟利,四十三年十月處斬)、休致大理寺卿、前山東布政使尹嘉銓(以妄為伊父奏請予諡,並從祀文廟及著述中多狂悖語,四十六年四月處斬)、浙江巡撫王亶望(以前在甘肅藩司任內捏災冒賑,侵蝕監糧,四十六年七月處斬)、陝甘總督勒爾謹(以失察王亶望侵蝕案,並收受屬員代辦物件,四十六年七月令自盡)、甘肅布政使王廷讚(以王亶望一案通同捏飾,四十六年九月處絞)、山東巡撫國泰(以貪縱營私、勒索屬員財物,四十七年七月令自盡)、山東布政使於易簡(以扶同國泰貪婪欺飾,四十七年七月令自盡)、閩浙總督陳輝祖(以商同屬員隱捏抽換革撫王亶望入官財物,並貽誤地方,四十八年二月令自盡)、江西巡撫郝碩(以進京陛見勒屬饋送銀兩,四十九年七月令自盡)、福建海壇鎮總兵郝壯猷(以台匪林爽文滋事,參將瑚圖裏被賊攔截不往接應,致失鳳山縣城,五十二年四月處斬)、福建陸路提督、一等義勇伯柴大紀(以嘉義縣被圍案內貪縱營私,釀成事變,五十三年七月處斬)、浙江巡撫福崧(以兩淮鹽運使柴楨侵用鹽課一案,通同侵染陋規,五十八年二月處斬)、閩浙總督伍拉納(以婪索鹽務陋規並屬員饋賄銀兩,六十年十月處斬)、福建巡撫浦霖(同上)。

嘉慶朝: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一等忠襄公和珅:(以貪縱營私、弄權舞弊、僭妄悖逆、貽誤軍機,四年正月令自盡)、署四川總督魁倫(以縱賊殃民,貽誤軍務,五年六月令自盡)、貴州巡撫伊桑阿(以貪汙欺罔,六年十一月處絞)、刑部侍郎廣興(以前赴山東、河南兩省審辦控案,婪索贓銀,十四年正月處絞)、副都統、前吏部尚書秀林(以前在吉林將軍任內侵用秧參餘銀,十五年十一月令自盡)。

道光朝:浙江提督余步雲(以鎮海失守,節節退避,二十二年十二月處斬)。

咸豐朝:湖北提督博勒恭武(以岳州失守後南北逃避,輾轉偷生,三年四月處斬)、陝西漢中鎮總兵恒興(以桐城、舒城失守後退縮逃避,畏葸無能,三年十一月處斬)、湖北巡撫青麟(以省城失守,越境偷生,四年七月處斬)、侍郎銜、前文淵閣大學士宗室耆英(以辦理夷務巧詐欺罔,八年五月令自盡)、文淵閣大學士柏葰(以科場舞弊,九年二月處斬)。

同治朝:襲和碩怡親王載垣(以跋扈不臣,謀危社稷,咸豐十一年十月令自盡)、襲和碩鄭親王端華(同上)、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宗室肅順(以跋扈不臣,悖逆狂謬,咸豐十一年十月處斬)、浙江布政使林福祥(以地方失陷後輾轉逃匿,忍辱偷生,同治元年七月處斬)、浙江提督米興朝(同上)、兩江總督何桂清(以地方失陷後輾轉逃生,元年十月處斬)、欽差大臣、兵部侍郎勝保(以辦理軍務貪汙欺罔,膽大妄為,二年七月令自盡)。

光緒朝:甘肅肅州鎮總兵黃金山(以惡跡昭著,心懷叵測,元年十二月處斬)、江南提督李世忠(以被革回籍,交地方官管束後,仍怙惡不悛,凶暴恣肆,種種妄為,七年十一月處斬)、甘肅寧夏鎮總兵衛汝貴(以失誤軍機並克扣軍餉,縱兵搶掠,二十年十二月處斬)、吏部侍郎許景澄(以拳匪滋事直言奏諫,忤當事王大臣意,二十六年七月被誣處斬,尋賞複原官。宣統元年四月追諡文肅)、太常寺卿、前任直隸布政使袁昶(同上,追諡忠節)、戶部尚書立山(二十六年七月被誣處斬,尋賞複原官。宣統元年四月追諡忠貞)、兵部尚書徐用儀(同上,追諡忠湣)、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聯元(同上,追諡文直)、尚書銜、戶部侍郎張蔭桓(先是以居心巧詐,行蹤詭秘,反覆無常,發往新疆嚴加管束,二十六年七月於戍所處斬。二十八年十一月開複原官)、步軍統領、襲和碩莊親王載勳(以縱容拳匪仇洋肇禍,貽誤大局,二十七年正月令自盡)、山西巡撫毓賢(同上,處斬)、刑部尚書、軍機大臣趙舒翹(同上,令自盡)、左都御史、右翼總兵英年(同上)、禮部尚書、軍機大臣啟秀(同上,處斬)、刑部侍郎徐承煜(同上)、雲南普洱鎮總兵高德元(以玩寇殃民,嫉功冒餉,三十年正月處斬)。

大年[编辑]

(按此條無關典要,定稿時本擬刪去,顧或謂列朝耆舊具載於斯,而年輩之後先亦可知其大略,因錄存之)

本朝聞人享大年者最多(茲記其七十以外者。每類各以其人之生年先後為次):

如王公則尚敬親王可喜(七十三)、莊靖親王博果鐸(七十四)、鎮國恪恭公登塞(七十一)、輔國恪思公魯賓(七十四)、康簡親王巴爾圖(八十)、履懿親王允構(七十九)、顯謹親王衍潢(八十二)、莊恪親王允祿(七十二)、恒恪親王弘至(七十□)、肅勤親王蘊著(八十)、多羅誠郡王允祁(七十三)、輔國勤僖公嵩椿(七十二)、禮恭親王永恩(七十九)、儀慎親王永璿(八十七)、成哲親王永璿(七十二)。

宰輔則黨相國崇雅(八十□)、洪文襄承疇(七十三)、馮文敏銓(七十八)、金文通之俊(七十八)、成相國克鞏(八十四)、馮文毅溥(八十三)、杜文端立德(八十一)、黃文僖機(七十五)、魏文毅裔介(七十一)、吳文僖正治(七十四)、梁相國清標(七十二)、李文襄之芳(七十三)、王文靖熙(七十六)、明相國珠(七十四。凡因事降黜終於他秩者,仍依最高之官入錄,惟尚書、總督改授將軍、都統者,即入武臣類,藩臬二司入京另簡已改補卿寺實職者,即入京卿類,今記於此)、熊文端賜履(七十五)、張文端英(七十二)、陳文貞廷敬(七十四)、李文貞光地(七十七)、王文恭頊齡(八十四)、蕭相國永藻(八十六)、王相國掞(八十四)、高文恪其位(八十一)、張文端鵬翮(七十七)、遜相國柱(八十四)、田文端從典(七十八)、馬文穆齊(八十八)、陳文簡元龍(八十五)、尹文恪泰(八十□)、嵩相國祝(七十九)、朱文端軾(七十二)、張文和廷玉(八十四)、福文端敏(八十四)、趙相國國麟(七十七)、劉文恪於義(七十四)、陳文勤世倌(七十九)、來文端保(八十四)、史文靖貽直(八十二)、孫文定嘉淦(七十一)、阿文勤克敦(七十二)、楊勤愨廷璋(八十三)、尹文端繼善(七十九)、陳文恭宏謀(七十六)、劉文正統勳(七十五)、官文勤保(八十□)、高文端晉(七十三)、英文肅廉(七十七)、蔡文恭新(九十三)、伍文端彌泰(七十七)、嵇文恭璜(八十四)、蘇相國淩阿(八十四)、阿文成桂(八十一)、劉文清墉(八十五)、孫文靖士毅(七十七)、紀文達昀(八十二)、王文端傑(八十一)、書文勤麟(七十□)、朱文正珪(七十六)、彭文勤元瑞(七十三)、慶文恪桂(八十二)、明文襄亮(八十七)、劉文恪權之(八十)、費文恪淳(七十三)、董文恭誥(七十九)、勒文襄保(八十)、鄒協揆炳泰(八十)、章文簡煦(八十)、戴相國均元(九十五)、伯文慎麟(七十八)、吳協揆揆(七十六)、富文誠俊(八十六)、松文清筠(八十四)、孫相國玉庭(八十三)、曹文正振鏞(八十一)、托文定津(八十一)、汪文端廷珍(七十一)、長文襄齡(八十一)、盧文肅蔭溥(八十)、阮文達元(八十六)、杜文端堮(九十五。按杜文端由尚書銜禮部侍郎贈大學士,故入宰輔類。凡致仕後特晉職銜及身後追贈者,即均照加銜入錄,惟五品以下賞給卿銜者,仍敘本職,第於名下注明之)、王文恪鼎(七十五)、潘文恭世恩(八十六)、文文敬孚(七十□)、湯文端金釗(八十五)、寶文莊興(七十二)、卓文端秉恬(七十四)、穆相國彰阿(七十五)、桂文端良(七十□)、翁文端心存(七十二)、彭文敬蘊章(七十一)、祁文端寓藻(七十四)、周文勤祖培(七十五)、駱文忠秉章(七十五)、賈文端楨(七十七)、官文恭文(七十四)、朱文端鳳標(七十四)、英文勤桂(七十九)、全文恪慶(八十二)、單文恪懋謙(七十□)、寶文靖鋆(八十五)、張文達之萬(八十七)、載文恪齡(七十二)、左文襄宗棠(七十四)、靈文恭桂(七十一)、閻文介敬銘(七十六)、先師徐相國桐(八十二)、李文正鴻藻(七十八)、恩文慎承(七十三)、李文忠鴻章(七十九)、額文恭勒和布(七十五)、孫文正家鼐(八十三)、翁協揆同龢(七十五)、王文勤文韶(七十九)、崇文恪禮(七十四)、昆文達岡(七十二)、徐協揆郙(七十二)、鹿文端傳霖(七十五)、張文襄之洞(七十三)。

部院大臣則房安恪可壯(七十□)、謝僖敏啟光(八十二)、錢侍郎謙益(八十三)、徐僖靖起元(七十四)、李尚書化熙(七十六)、孫侍郎承澤(八十三)、劉勤僖昌(七十七)、郎尚書球(七十三)、呂侍郎崇烈(七十二)、李侍郎元鼎(七十□)、王文貞崇簡(七十八)、王端簡弘祚(七十二)、高尚書景(七十四)、高侍郎珩(八十六)、董副憲篤行(七十六)、曹侍郎溶(七十三)、高侍郎辛傳(七十三)、冀尚書如錫(七十四)、任尚書克溥(八十九。按任尚書由原任刑部侍郎加銜)、魏敏果象樞(七十一)、田侍郎六善(七十一)、介尚書山(七十四)、王尚書澤弘(八十三)、徐侍郎倬(九十。按徐侍郎由原任翰林院侍讀授禮部侍郎銜)、高尚書爾位(七十七)、勵文恪杜訥(七十六)、蔣總憲弘道(七十五)、趙侍郎士麟(七十一)、朱侍郎裴(七十一)、楊侍郎雍建(七十四)、開肅敏音布(七十□)、哈尚書山(八十七)、宋尚書犖(八十一)、徐侍郎秉義(七十九)、瑪恭勤爾漢(八十五)、王文簡士禎(七十八)、杜尚書臻(七十一)、李侍郎元振(八十三)、勞副憲之辨(七十六)、吳尚書一蜚(七十五)、汪侍郎晉徵(七十一)、仇侍郎兆鼇(八十)、許尚書汝霖(八十一)、範尚書承勳(七十四)、王侍郎原祁(七十四)、陳清恪詵(八十)、張閣學榕端(七十六)、趙恭毅申喬(七十七)、郭尚書世隆(七十三)、王尚書鴻緒(七十九)、李侍郎濤(七十三)、貝尚書和諾(七十五)、李尚書旭升(八十。按李尚書由原任吏部侍郎加銜)、丁溫愨皂保(九十九)、李尚書先複(七十八)、張清恪伯行(七十五)、王侍郎度昭(七十四)、蔡尚書升元(七十一)、王副憲材任(八十八)、郝尚書林(七十九。按郝尚書由原任禮部侍郎加銜)、徐文定元夢(八十七)、胡文良煦(八十二)、王總憲沛憻(七十七。按王總憲由原任吏部侍郎加銜)、魏侍郎方泰(七十二)、楊文定名時(七十七)、吳文簡襄(七十五)、錢恭恪以塏(七十一)、俞侍郎兆嶽(七十七)、馮侍郎景夏(七十九)、楊勤恪汝穀(七十六)、圖侍郎理琛(七十四)、裴總憲亻率(七十三)、趙尚書殿最(七十七)、方侍郎苞(八十二)、魏文簡廷珍(八十八)、王侍郎圖炳(七十六)、張尚書楷(七十五)、楊侍郎永斌(七十一)、黃侍郎叔琳(八十五)、沈文愨德潛(九十七)、張侍郎廷璐(七十一)、塞侍郎爾赫(七十一)、陳侍郎邦彥(七十五)、魏侍郎定國(七十八)、範侍郎璨(八十七)、梅文穆轂成(八十三)、張侍郎廷彖(八十四)、錢文端陳群(八十九)、鄒尚書一桂(八十七。按鄒尚書由侍郎銜原任內閣學士追贈)、張文恪泰開(八十六)、托誠毅庸(八十一)、陳尚書德華(八十三)、陸尚書宗楷(七十□)、呂侍郎熾(八十一)、三恪勤和(七十六)、董文恪邦達(七十一)、吳恭定紹詩(七十八)、素尚書爾訥(八十四)、彭尚書啟豐(八十四)、金侍郎甡(八十一)、張總憲若溎(八十五)、周尚書元理(七十七)、申副憲甫(七十三)、吳侍郎嗣爵(七十三)、陳侍郎世烈(八十三)、羅尚書源漢(七十五)、曹文恪秀先(七十七)、錢侍郎載(八十六)、朱總憲椿(七十五)、穆侍郎精阿(八十三)、倪侍郎承寬(七十二)、史詩郎奕昂(八十)、常恭簡青(八十一)、李總憲綬(七十九)、姚尚書成烈(七十一)、李恭勤世傑(七十九)、梁尚書肯堂(八十五)、德文莊保(七十一)、謝侍郎墉(七十七)、曹副憲錫寶(七十四。按曹副憲由原任監察御史追贈)、竇總憲光鼐(七十六)、王閣學鳴盛(七十六)、李侍郎封(七十四)、劉恪簡峨(七十三)、譚侍郎尚忠(七十四)、王侍郎昶(八十三)、趙總憲佑(七十四)、德尚書瑛(八十八)、金文簡士松(七十二)、蔣侍郎曰綸(七十五)、吳總憲省欽(七十五)、姜尚書晟(八十一)、吳侍郎玉綸(七十一)、劉副憲湄(七十一)、翁閣學方綱(八十六)、劉侍郎躍雲(七十三)、王文僖懿修(八十一)、尹閣學壯圖(七十一)、吳侍郎省蘭(七十三)、穆尚書克登額(八十七)、錢侍郎樾(七十三)、秦侍郎瀛(七十九)、秦文愨承業(八十四。按秦文愨由原任侍講追贈禮部尚書)、額侍郎勒布(八十四)、宋侍郎鎔(七十九)、初尚書彭齡(七十七)、黃勤敏鉞(九十二)、鐵尚書保(七十三)、韓尚書峙(七十七)、陳尚書若霖(七十四)、韓侍郎鼎晉(七十二)、史尚書致儼(七十九)、升勤直寅(七十三)、蔣副憲祥墀(七十九)、王尚書宗誠(七十四)、白尚書鎔(七十四)、吳尚書椿(七十六)、陶侍郎梁(八十六)、成簡敬剛(七十六)、龔文恭守正(七十六)、姚總憲元之(七十七)、李莊肅振祜(七十四)、保敬僖昌(七十□)、沈侍郎維鐈(七十二)、阿愨勤靈阿(七十八)、特恭慎登額(七十□)、何恪慎汝霖(七十二)、沈文清岐(八十□)、孫文定瑞珍(七十六)、廖文恪鴻荃(八十一)、張溫和祥河(七十八)、許文恪乃普(八十)、徐恭勤澤醇(七十二)、朱文端尊(七十二)、崇勤恪綸(八十四)、吳侍郎廷棟(八十一)、雷侍郎以誠(九十)、程副憲庭桂(七十□)、溫侍郎葆深(八十四)、朱閣學蘭(七十四)、桑文恪春榮(八十二)、宋侍郎晉(七十三)、鄭恪慎敦謹(八十三)、周閣學玉麒(七十二)、劉侍郎有銘(七十二)、唐副憲壬森(八十七)、殷侍郎兆鏞(七十八)、董尚書恂(八十六)、萬文敏青藜(七十□)、潘侍郎曾瑩(七十一)、畢尚書道遠(八十□)、賀尚書壽慈(八十二)、程副憲祖誥(七十七)、師侍郎曾(八十五)、周閣學壽昌(七十一)、胡總憲家玉(七十 □)、祟尚書保(九十一。按崇尚書由原任山東布政使加銜)、彭剛直玉麟(七十五)、孫侍郎鏘鳴(八十四。按孫侍郎由原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加銜)、郭侍郎嵩燾(七十四)、童總憲華(七十二)、薛尚書允升(八十二)、楊侍郎頤(七十九)、徐尚書樹銘(七十七)、錢恭勤應溥(七十八)、徐忠湣用儀(七十五)、松尚書森(七十九)、先師錢閣學桂森(七十六)、朱侍郎智(七十五)、綿侍郎宜(七十二)、崇文節綺(七十二)、阿尚書克丹(七十一)、李侍郎端遇(七十一)、李尚書端棻(七十五)、劉侍郎恩溥(七十四)、胡侍郎燏棻(七十一)。

京卿(按京員自一品之尚書以至六品之國子監司業,皆為各署長官,統稱京堂,故李氏桓所編《耆獻類征》均列入卿貳,然考每屆京察,凡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內閣學士、左副都御史,則由吏部開單題奏,俗稱大京察,宗人府府丞以下各京堂,則須帶領引見,俗稱中京察,是體製各有不同。今以副憲以上諸人入部院大臣類,宗丞以下諸人入京卿類,以示區別)、則王太常楨(八十)、李少詹呈樣(七十一)、楊通政鼐(八十)、耿少詹介(七十一)、耿太常焞(七十二)、呂光祿謙恒(七十六)、陸太常紹琦(七十七)、王詹事奕清(七十三)、王太常氵符(七十六)、陳鴻臚儀(七十三)、任宗丞啟運(七十五)、陳司業祖範(七十九)、顧祭酒棟高(八十一)、宋府尹筠(八十)、習少詹寯(八十五)、沈光祿起元(七十九)、陳詹事浩(七十八)、陳太仆兆侖(七十二)、羅鴻臚典(九十)、錢少詹大昕(七十七)、伊光祿朝棟(七十九)、吳祭酒錫麒(七十三)、馬太常履泰(八十四)、翁太常元圻(七十六)、盧太仆浙(七十四)、陳府丞廷桂(七十四)、張閣讀學鑒(八十一)、童通副槐(八十五)、卞光祿斌(七十三)、唐確慎鑒(八十四)、程光祿恭壽(七十四)、孫太仆衣言(八十一)、鍾太仆佩賢(八十四)、裴光祿蔭森(七十三)、孫府尹楫(七十二)。

詞臣則尤侍講侗(八十七。按尤侍講由原任檢討加銜)、沈編修珩(七十七)、毛檢討奇齡(九十四)、嚴中允繩孫(八十)、唐檢討夢賚(七十二)、繆侍講彤(七十一)、姜編修宸英(七十二)、朱檢討彝尊(八十一)、李侍讀澄中(七十二)、梁庶常佩蘭(七十七)、周洗馬金然(七十四)、徐檢討釚(七十三)、陳庶子遷鶴(七十六)、冉檢討覲祖(八十二)、費編修之逵(七十八)、鄭諭德開極(八十□)、裘庶常璉(八十六)、彭侍講定求(七十五)、王修撰式丹(七十四)、尤讚善珍(七十五)、陳諭德厚耀(七十五)、楊中允中訥(七十一)、查編修慎行(七十八)、查侍講嗣栗(八十二)、徐編修用錫(八十□)、萬編修經(八十三)、王侍講世芳(一百十七。按王侍講由原授司業銜加銜)、趙讚善執信(八十三)、陸檢討奎勳(七十六)、韓庶常孝基(九十)、儲庶常大文(七十九)、徐檢討文靖(九十□)、王編修懋竑(七十四)、黃中允之雋(八十一)、惠讀學士奇(七十一)、王檢討步青(八十)、劉庶常青芝(八十一)、楊講學椿(七十八)、傅中允王露(八十□。按傅中允由原任編修加銜)、程編修夢星(七十七)、繆洗馬曰藻(八十)、諸讚善錦(八十四)、杭編修世駿(七十八)、夏檢討之蓉(八十八)、孫檢討景烈(七十七)、鄭讚善虎文(七十一)、盧讀學文召(七十九)、梁講學同書(九十三。按梁講學由原任侍講加銜。)余講學集(八十六)、蔡讀學之定(八十七)、秦編修恩複(八十四)、朱侍講存(八十二)、胡講學敬(七十七)、林編修春溥(八十七。按林編修曾加四品卿銜)、李讚善惺(七十八。按李讚善曾加五品卿銜)、丁講學善慶(八十)、劉修撰繹(八十二。按劉修撰曾加三品卿銜)、何編修紹基(七十五)、潘編修遵祁(八十 □)、陳編修介祺(七十二)、季編修念詒(七十四。按季編修曾加四品卿銜)、俞編修樾(八十六)、張讀學丙炎(八十一。按張讀學由原任廣東廉州府知府候選道加銜)、伍講學肇齡(八十□。按伍講學由原任編修加銜)、沈庶常善登(七十三)、楊編修文瑩(七十一)。

科道則傅御史扆(七十一)、盛御史符升(八十六)、朱御史克簡(七十八)、余御史縉(七十三)、梁御史熙(七十一)、趙給事吉士(七十九)、暢給事泰兆(七十五)、顧御史鐔(七十九)、王御史奐曾(八十五)、鄭御史恂(八十)、秦給事道然(九十)、龔御史翔麟(七十六)、吳御史啟昆(七十一)、黃御史秀(九十)、高御史玢(八十一)、顧御史楷仁(七十一)、王給事澍(七十二)、吳御史龍見(八十)、葛御史德潤(七十一)、萬御史年茂(九十)、蔣御史和寧(八十七)、馮御史浩(八十三)、許御史寶善(七十三)、程御史世淳(八十六)、費給事振勳(七十九)、穀給事際岐(七十六)、葉給事繼雯(七十六)、歐陽御史厚均(八十)、王御史之斌(七十七)、帥御史方蔚(八十二)、先族父給事昌頤(七十二)。

郎官(按此類中有候補、候選者,即並錄之,後監司守令均仿此)、則裴員外帙(八十三)、梁郎中欽構(八十二)、唐主事孫華(九十)、顧典籍貞觀(七十八)、劉中書宗泗(七十四)、吳中書之振(七十八)、汪中書文桂(八十二)、汪郎中森(七十四)、李中書茹旻(七十六)、王助教之銳(七十九)、李主事光型(七十九)、高待詔不騫(八十七)、趙主事殿成(七十四)、符郎中曾(七十三)、王主事文清(九十二)、武郎中紹周(七十四)、鍾員外晼(七十九)、桑主事調元(七十七)、法評事坤宏(八十七)、馮郎中成修(九十五)、袁主事守定(七十八)、褚員外寅亮(七十六)、汪員外棣(八十二)、邵中書齊熊(七十七)、姚郎中鼐(八十五)、周中書發春(七十四)、潘主事奕雋(九十一。按潘主事曾加四品卿銜)、宋助教葆淳(七十□)、錢主事杜(八十四)、劉典簿沅(八十八)、李評事元春(八十六)、吳中書懋清(七十二)、葉郎中誌詵(七十□)、莊中書仲方(七十八)、馬郎中瑞辰(七十二)、梅郎中曾亮(七十一)、龐學錄大堃(七十二)、張中書應昌(八十五)、吳員外嘉淦(七十六)、丁中書晏(八十二)、熊中書少牧(八十四)、黃主事富民(七十三)、吳中書安業(八十九)、王主事柏心(七十五)、鄭主事獻甫(七十二。按鄭主事曾加五品卿銜)、吳員外昆田(七十五)、潘侍讀曾綬(七十四。按潘侍讀曾加四品卿銜)、李郎中善蘭(七十三。按李郎中曾加三品卿銜)、端木侍讀采(七十三)、龍主事文彬(七十三)、韓主事弼元(八十□)、嚴主事辰(七十二)、葉郎中衍蘭(七十五)、劉中書庠(七十八)、錢主事振常(七十四)、任主事其昌(七十一)。

督撫則吳愨僖景道(七十五)、賈中丞漢複(七十二)、卞恪敏三元(八十二)、李中丞士楨(七十九)、章中丞欽文(七十五)、趙襄忠良棟(七十七)、慕漕督天顏(七十三)、馬中丞如龍(七十五)、劉製軍兆麒(八十)、朱製軍弘祚(七十一)、劉中丞蔭樞(八十七)、郭製軍誘(七十八)、石製軍文晟(七十七)、年中丞遐齡(七十□)、李中丞馥(八十四)、李製軍紱(七十八)、徐河督湛恩(八十四)、楊中丞馝(八十四)、徐中丞杞(八十一)、碩恭勤色(七十三)、盧中丞焯(七十五)、胡中丞文伯(八十□)、方恪敏觀承(七十一)、何恭惠煟(七十□)、常中丞鈞(八十□)、李中丞質穎(八十□)、閔中丞鶚元(七十八)、汪勤僖新(七十三)、胡莊敏季堂(七十二)、司馬河督騊(七十一)、陳中丞淮(八十□)、宜製軍綿(八十□)、荊中丞道乾(七十二)、康河督基田(八十□)、孫中丞曰秉(七十一)、李文肅殿圖(七十五)、汪製軍誌伊(七十六)、張中丞誠基(七十□)、吳製軍熊光(八十四)、董文恪教增(七十三)、左中丞輔(八十三)、葉中丞世倬(七十二)、錢中丞臻(八十六)、溫製軍承惠(七十八)、顏製軍檢(七十□)、戴製軍三錫(七十三)、吳中丞光悅(七十三)、曾中丞燠(七十二)、楊忠武遇春(七十八)、王中丞紹蘭(七十六)、程中丞含章(七十一)、姚中丞祖同(八十一)、楊中丞懌曾(七十一)、韓中丞文綺(七十九)、楊中丞健(七十九)、吳河督邦慶(八十三)、韓中丞克均(七十五)、陳中丞桂生(七十四)、朱莊恪桂楨(七十二)、孫中丞善寶(八十三)、周文忠天爵(八十二)、吳中丞榮光(七十一)、鄧製軍廷楨(七十二)、梁中丞章钜(七十五)、劉中丞鴻翱(七十一)、周中丞之琦(八十一)、陸費中丞泉(七十四)、錢中丞寶琛(七十五)、潘文慎錫恩(八十□)、鄂中丞順安(八十六)、布製軍彥泰(九十□)、曾中丞望顏(八十一)、吳製軍振棫(七十九)、潘忠毅鐸(七十二)、徐中丞繼佘(七十九)、韓果靖超(七十九)、黃中丞恩彤(八十□)、晏中丞端書(八十□)、賈中丞洪詔(九十□)、郭中丞柏蔭(七十八)、李中丞嘉端(七十三)、劉中丞琨(八十)、李中丞慶翱(七十九)、塗製軍宗瀛(八十□)、鮑中丞源深(七十三)、李勤恪瀚章(七十九)、譚文勤鍾麟(八十四)、沈中丞秉成(七十三)、譚中丞繼洵(七十□)、任中丞道鎔(八十四)、劉文莊秉璋(八十)、楊製軍昌浚(七十二)、陳中丞彝(七十四)、許文敏振禕(七十三)、李勤恪興銳(七十八)、唐中丞炯(八十一)、許製軍應騤(七十七)、李忠節秉衡(七十一)、劉忠誠坤一(七十三)、陸中丞元鼎(七十一)。

監司則邱觀察俊孫(八十一)、戴觀察璣(七十四)、李按察光座(七十一)、法布政若真(八十四)、趙觀察廷標(七十七)、陳觀察洪諫(八十六)、徐提學可先(七十五)、黎觀察士弘(八十)、戴觀察聖聰(八十)、韓觀察庭芑(七十一)、於提學覺世(七十三)、趙按察進美(七十三)、胡觀察在恪(八十二)、塗布政應泰(七十二)、郜提學煥元(七十三)、趙觀察作舟(七十三)、曾提學王孫(七十六)、劉觀察深(七十八)、劉提學果(七十三)、任布政風厚(七十四)、姚觀察淳燾(七十二)、江觀察皋(八十一)、翁提學嵩年(八十二)、張按察孟球(八十)、李按察玉鋐(八十一)、芮觀察複傳(九十四)、宮布政爾勸(七十八)、朱觀察陵(八十一)、吳布政士端(八十三)、嚴按察有禧(七十三)、盧運使見曾(七十九)、沈按察廷芳(七十一)、金觀察溶(七十三)、張觀察鳳孫(七十八)、錢布政琦(八十二)、陳觀察夢說(七十一)、劉觀察世寧(八十一)、成觀察城(七十四)、王按察士鋐(七十五)、陳布政奉茲(七十四)、李運使世望(七十八)、趙觀察翼(八十八)、初觀察之樸(八十一)、沈運使業富(七十六)、許布政祖京(七十四)、陳運使三辰(七十七)、崔觀察龍見(七十七)、陳觀察昌齊(七十八)、王觀察念孫(八十九)、諸布政以謙(七十七)、嚴按察士鋐(八十三)、程按察卓梁(八十)、廖運使寅(七十三)、唐布政仲冕(七十五)、蔣布政繼勳(七十六)、張觀察敦仁(八十一)、石按察韞玉(八十二)、宋觀察湘(七十一)、李按察文耕(七十七)、王觀察家相(七十七)、郎觀察葆辰(七十七)、龔觀察麗正(七十五)、李布政宗傳(七十四)、劉布政體重(七十四)、吳按察廷琛(七十二)、王觀察協夢(七十六)、朱觀察壬林(八十)、光布政聰諧(七十八)、舒觀察化民(七十八)、沈文和兆壇(九十四)、桂觀察超萬(八十)、陶文節廷傑(七十三)、楊觀察炳堃(七十三)、黃觀察良楷(七十七)、宗觀察稷辰(七十六)、周觀察頊(九十□)、許觀察梿(七十六)、張布政集馨(七十九)、王觀察廣業(八十□)、宋布政延春(九十)、劉按察於潯(七十一)、範布政梁(七十六)、何運使兆瀛(八十二)、顧觀察文彬(七十九)、吳觀察雲(七十三)、倉按察景愉(七十五)、盛觀察康(八十七)、孫布政觀(七十□)、遊布政智開(八十四)、江運使人鏡(七十九)、唐布政樹森(七十三)、何布政樞(七十□)、許觀察增(八十)、易布政佩紳(八十一)、戴觀察恩溥(八十五)、郭觀察式昌(七十六)、先師張觀察預(七十一)。

守令佐貳(凡知縣改就教職而先曾選補實官或署任者,仍列守令中,其由進士即用或歸班候選未經分省徑改教職者,則入校官類)、則吳太守穎(七十九)、朱推官嘉徵(八十三)、彭大令瓏(七十七)、曹太守鼎望(七十六)、吳太守綺(七十六)、王大令鉞(八十一)、衛太守立鼎(七十六)、伊大令巘(七十一)、葉大令燮(七十七)、盧大令宜(八十)、唐大令甄(七十五)、杜同知登春(七十六)、毛大令際可(七十六)、趙大令俞(七十八)、李太守彥瑁(七十七)、王太守吉武(八十一)、張太守克嶷(七十六)、李州牧發枝(八十)、馮太守協一(七十七)、蔣大令錫震(七十八)、姜大令兆錫(八十)、柯大令煜(七十一)、唐太守紹祖(八十一)、何太守經文(八十四)、竇太守容恂(八十)、李太守厚望(七十一)、王太守又樸(八十)、竇直牧容邃(七十三)、吳同知廷華(七十四)、黃大令任(八十八)、屈州牧成霖(八十四)、盛大令支焯(七十九)、蔣同知祝(八十三)、馬大令榮祖(七十六)、任太守應烈(七十六)、鄭大令燮(七十三)、邱大令仰文(八十二)、繆州牧橒(八十二)、徐州牧時作(八十一)、沈大令鳳(七十一)、曹大令學詩(七十七)、賽大令璵(九十□)、龔大令元介(八十二)、徐太守良(七十一)、陳大令材(九十二)、李大令炯(七十一)、張太守瞻洛(八十一)、陸大令廣霖(七十五)、王大令聿修(八十一)、徐太守觀孫(八十)、秦大令錫淳(七十七)、陶大令紹景(九十一)、湯太守大賓(八十三)、王大令元啟(七十三)、李同知應虞(八十六)、徐鹺尹世佐(八十三)、袁大令枚(八十二)、李大令集(七十九)、顧太守光(八十四)、彭大令禮(七十六)、吳大令懋政(七十六)、王太守宸(七十八)、茹同知敦和(七十二)、路大令學宏(八十二)、張大令九鉞(八十三)、鄧太守夢琴(八十六)、余同知慶長(七十七)、王太守廷言(八十三)、葉太守藩(八十)、張大令遠覽(七十七)、袁太守知(七十三)、蘇同知去疾(七十八)、鄒大令麟書(八十五)、魯太守華祝(七十五)、周大令春(八十七)、汪大令輝祖(七十八)、徐太守聯奎(九十三)、王太守文治(七十三)、陳太守守詒(七十八)、朱大令休度(八十一)、莫州牧謨(七十三)、莊直牧斤(八十四)、段大令玉裁(八十一)、路大令元錫(八十)、王大令琨(七十一)、崔大令述(七十七)、吳大令槐炳(七十六)、胡太守鍾(七十七)、宋大令準(七十三)、沈大令赤然(七十二)、許治中學範(七十二)、張大令雲敖(八十三)、趙同知懷玉(七十七)、劉大令大紳(八十二)、吳太守雲(九十一)、龍大令翔(八十五)、武州牧肅(七十六)、盛太守惇大(七十二)、薛太守淇(八十一)、王大令宗炎(七十二)、劉大令遵陸(七十七)、薛太守玉堂(七十九)、先族曾叔祖大令瑞椿(七十一)、錢同知泳(八十六)、楊直牧迦懌(八十二)、莫大令與儔(七十九)、洪州判頤煊(七十三)、金直牧錫鬯(七十二)、吳同知名鳳(八十八)、蓋太守方泌(七十一)、李大令兆洛(七十三)、瞿理問中溶(七十四)、陳大令文述(七十五)、沈大令道寬(八十二)、李太守光庭(八十□)、周大令際華(七十四)、包大令世臣(七十九)、宋太守翔鳳(八十五。按宋太守由原任湖南新寧縣知縣加銜)、黃太守安濤(七十二)、趙州牧鉞(七十二)、朱大令恭壽(七十六)、先伯祖太守錦琮(八十一)、張同知維屏(八十)、王大令筠(七十一)、艾大令暢(七十八)、袁大令翼(七十五)、徐太守棟(七十四)、何大令曰愈(八十)、汪同知昉(七十九)、吳直牧士俊(八十四)、任大令瑛(八十二)、湯鹺尹祿名(七十一)、朱大令次琦(七十五。按朱大令曾加五品卿銜)、陳太守艾(八十七)、先族兄大令泰修(七十六)、史大令夢蘭(八十六。按史大令曾加四品卿銜)、方大令宗誠(七十一。按方大令曾加五品卿銜)、楊太守峴(七十八)、陳太守卿雲(八十□)、張大令鳴珂(八十)、濮太守文暹(八十)、周太守星詒(七十二)、陳大令豪(七十二)、孫大令葆田(七十二。按孫大令曾加五品卿銜)。

校官則錢教諭瑞徵(八十三)、宋教諭實穎(八十五)、李教授兆元(七十八)、胡教授禹冀(八十二)、陳教授訏(八十三)、吳教授之騄(七十二)、李學正恭(七十五)、焦教諭袁熹(七十六)、蔣教授汾功(八十二)、梁訓導文濂(八十七)、華訓導希閔(八十)、謝教諭晉(九十)、浦教授起龍(八十 □)、蔡訓導瓏(八十二)、施教授淇(九十二)、喬教諭汲(八十六)、劉教諭大槐(八十二)、吳訓導玉搢(七十六)、董學正達存(八十一)、張學正鏐(七十七)、謝訓導鏊(八十四)、康訓導紹衣(八十四)、聞教諭珽(七十一)、程教諭瑤田(九十)、王教授元勳(八十)、鄭訓導環(七十七)、先族曾叔祖訓導光暄(八十一)、王教諭錫康(八十二)、周訓導汝珍(八十五)、倪教授模(七十六)、張教諭宗泰(八十三)、趙訓導紹祖(八十二)、王教授謨(七十□)、嚴教諭可均(八十二)、許教授鎬(七十四)、李訓導遇孫(七十□)、張訓導鑒(八十三)、駱訓導騰鳳(七十二)、孫教諭同元(七十九)、侯訓導雲松(八十)、鄧訓導顯鶴(七十五)、金教授衍宗(八十一)、先伯祖教諭葵之(七十一)、朱教授駿聲(七十一。按朱教授曾加國子監博士銜)、夏教授炘(八十三)、錢訓導泰吉(七十三)、柳教諭興恩(八十六)、胡教諭泉(七十二)、李訓導元緗(七十五)、譚教授瑩(七十二。按譚教授曾加內閣中書銜)、範訓導泰恒(八十四)、羅訓導汝懷(七十七)、華訓導長卿(七十七。按華訓導曾加國予監學正銜)、趙教諭文濂(八十四)、沈訓導用熙(九十)、陳訓導澧(七十三。按陳訓導曾加五品卿銜)、先外祖吳教授敦(八十三)、唐教諭瑩(七十二)、先師戴教授鹹弼(七十五)、強訓導汝詢(七十一)、黃教授以周(七十二。按黃教授曾加內閣中書銜)。

武臣(按武臣生年大都無考,茲於未詳諸人,僅記其年逾八十及曾得諡者)、則鄂副都統莫克圖(七十八)、王總兵玉{殿玉}(九十)、孫果壯達哩(七十三)、道勤襄喇(八十一)、許恪敏占魁(七十二)、阿武壯賴(七十□)、畢恪僖力克圖(七十三)、趙敏壯國祚(八十)、張襄壯勇(七十□)、楊敏壯捷(七十四)、施襄壯琅(七十六)、孫襄武思克(七十四)、拉都統哈達(七十七)、碩內大臣岱(八十四)、李壯敏芳述(七十七)、吳提督英(七十六)、偏襄敏圖(七十七)、潘襄勇育龍(七十八)、鄂武襄克遜(八十六)、佟端純國維(七十□)、穆清恪廷栻(七十□)、藍提督理(七十二)、巴恪恭琿岱(七十 □)、馬勤恪武(七十□)、素勤僖丹(七十二)、高都統其佩(七十□)。甘都統國璧(七十九)、楊提督凱(八十四)、吳壯愨進義(八十四)、何總兵勉(七十二)、傅溫愨爾丹(七十□)。朱副都統倫瀚(八十一)、王勤愨郡(七十□)。武良毅進升(八十)、福內大臣祿(八十□)。王壯愨無黨(七十□)。李壯毅勳(七十□)。李提督國柱(八十二)、王恭勤進泰(八十四)、吉提督蘭泰(九十四)、徐都統績(八十□)。彭總兵之年(八十□)。永敬僖慶(八十□)。陳提督傑(八十□)。竇提督殯(八十□)。德副都統福(八十□)。珠副都統爾素(七十六)、喜副都統布禪(七十四)、策副都統楞(八十二)、阿將軍迪斯(七十六)、謝總兵恩詔(七十四)、劉總兵清(八十六)、穆勇肅克登布(八十一)、樊總兵雄楚(七十六)、武副都統登額(八十四)、成總兵文(七十六)、那副都統林泰(八十□)。阿勤勇那保(八十七)、賽襄勤衝阿(七十六)、蕭襄恪福祿(七十□)。龔總兵鎮海(七十五)、色壯勇爾滾(七十□)。戴果毅雄(七十六)、那將軍彥寶(八十二)、八壯僖十六(七十□)。馬昭武濟勝(七十□)。羅壯勇思舉(七十七)、蘇提督兆熊(七十二)、常副都統德(七十五)、陳提督階平(七十九)、李襄恪國棟(七十□)。郭提督繼昌(七十四)、樂將軍善(七十一)、祝提督廷彪(七十三)、楊勤勇芳(七十九)、瑚果毅松額(七十六)、陳總兵步雲(七十七)、張提督青雲(七十八)、湯貞湣貽芬(七十六)、楊剛介昌泗(七十六)、固將軍慶(七十六)、萬提督福(一百□歲)、奕莊簡山(八十 □)。春誠恪佑(七十□)。巴威勤揚阿(七十□)。魁果肅玉(八十)、富將軍明阿(七十七)、豐威介紳(八十□)。黃武靖翼升(七十七)、馮忠毅子材(八十六。)宋忠勤慶(八十三)、歐陽提督利見(七十一)、銘文肅安(八十四)、圖副都統瓦強阿(八十)、田都統在田(八十□。按田都統由原任總兵加銜)、玉總兵壽(八十一)、藍總兵斯明(七十五)。

其他儒林、文苑、技士、山人(按此類皆在野之人,其以耆年宿學特給職銜者注明於下。又明季遺臣以著作終老者亦入此類,惟僅就其出身之舉貢書之)、則沈文學國模(八十二。凡廩增附各生統稱文學)、林文學古度(八十七)、邵文學潛(八十五)、史文學鹹(七十八)、孫征君奇逢(九十二)、楊明經文彩(八十。凡副貢、拔貢、優貢有科分可考者,即稱某貢,此外統稱明經)、羅文學維善(八十二)、張孝廉次仲(八十八)、徐文學波(七十四)、李孝廉確(八十二)、劉布衣源長(八十四)、張明經鴻磐(八十六)、文文學柟(七十二)、杜征君越(八十六。按杜征君由諸生薦應鴻博,以年老未試,授內閣中書銜)、蕭副貢雲從(七十八)、李文學魁春(八十)、丁明經礦(八十七)、彭明經行先(九十二)、韓文學孔當(七十三)、金文學俊明(七十三)、查孝廉繼佐(七十六)、李孝廉灌(七十六)、惲副貢日初(七十八)、李明經世熊(八十五)、施文學譽(七十八)、閻孝廉爾梅(七十七)、陳文學確(七十四)、張文學怡(八十八)、徐文學芳聲(八十四)、周文學茂蘭(八十二)、徐文學樹丕(八十八)、朱文學鶴齡(七十八)、傅征君山(七十八。按傅征君由布衣薦應鴻博,以年老未試,授內閣中書銜)、白明經奐采(七十八)、褚文學篆(九十四)、彭文學士望(七十四)、黃征君宗羲(八十六)、杜副貢浚(七十七)、冒副貢襄(八十三)、徐文學夜(七十三)、錢文學澄乏(八十二)、彭文學大壽(七十九)、錢孝廉陸燦(八十七)、胡孝廉承諾(七十五)、查文學士標(八十三)、黨布衣成(七十八)、黃明經宗炎(七十一)、史布衣標(七十八)、杜文學界(七十七)、陸文學階(八十三)、陳明經赤衷(七十一)、潘文學恬如(八十)、陸征君元輔(七十五)、何文學汝霖(七十二)、劉布衣源淥(八十二)、王明經壇(七十七)、顧文學有孝(七十一)、王孝廉夫之(七十四)、倪文學會鼎(八十七)、宗明經元鼎(七十九)、徐孝廉枋(七十三)、鄭文學簠(七十二)、費布衣密(七十七)、梅孝廉清(七十五)、李明經柏(七十一)、宗文學元豫(七十三)、錢文學封(七十六)、韓文學純玉(七十九)、李文學經世(七十三)、朱文學用純(七十二)、林明經侗(八十八)、徐文學介(七十二)、李征君頤(七十九)、冷布衣士嵋(八十三)、閔文學麟嗣(七十七)、田文學蘭芳(七十四)、詹布衣明章(九十三)、儲孝廉欣(七十六)、王畫師翬(八十六)、吳畫師曆(八十七)、吳征君農祥(七十七)、李征君繩遠(七十六)、胡征君渭(八十二)、文布衣點(七十二)、張明經鵬翼(八十三)、梅征君文鼎(八十九)、高畫師簡(七十四)、楊布衣無咎(七十九)、徐文學世沐(八十三)、華布衣學泉(七十五)、張太學雲章(七十九。按張太學曾議敘知縣,不就選)、帥孝廉我(七十八)、李征君光坡(七十三)、潘文學天成(七十四)、王征君心敬(八十三)、吳布衣允嘉(七十三)、蔣明經文源(八十九。按蔣明經曾加國子監助教銜)、朱畫師雍模(九十六)、黃畫師鼎(七十一)、鄭明經性(七十九)、上官畫師周(八十□)。陳明經景雲(七十八)、張文學朝晉(八十三)、王明經輔銘(八十三)、蔣明經衡(七十二。按蔣明經曾加國子監學正銜)、方明經世舉(八十五)、周征君京(七十三)、翁征君照(七十九)、吳明經元音(八十五)、茅文學星來(七十一)、江明經永(八十二)、朱征君稻孫(七十九)、範布衣炳(七十四)、陳布衣梓(七十七)、任文學德成(八十九)、王文學應奎(七十□)。周畫師顥(八十九)、張征君庚(七十六)、金布衣農(七十四)、胡征君鳴玉(八十二)、程征君廷祚(七十七)、陳布衣鋐(七十三)、吳畫師麟(八十二)、任征君瑗(八十二)、徐明經大椿(七十九)、是布衣鏡(七十七)、丁布衣敬(七十一)、方優貢澤(七十一)、史征君芳湄(九十)、曹明經庭棟(八十七)、張明經大受(七十一)、沈文學大成(七十二)、吳布衣穎芳(八十)、汪征君沆(八十一)、邊征君連寶(七十四)、趙文學曦明(八十三)、鮑優貢倚雲(七十一)、徐文學堅(八十七)、陶文學元藻(八十六)、江征君聲(七十九)、黃文學叔燦(八十五)、丁文學傳(七十八)、鮑孝廉廷博(八十七)、吳孝廉蘭庭(七十二)、朱明經彭(七十三)、馮畫師洽(八十九)、吳明經騫(八十一)、戴明經殿江(八十五)、朱文學文藻(七十一)、黃明經文暘(七十□)。錢太學伯(七十五)、張征君燕昌(七十七)、陳明經本禮(八十)、吳文學翊鳳(七十八)、汪孝廉龍(八十二)、莊文學有可(七十九)、梁明經玉繩(七十六)、汪明經淮(七十二)、趙明經魏(八十)、先曾伯祖文學蘭枝(八十九)、朱孝廉彬(八十二);王孝廉學浩(七十九)、葉明經廷甲(七十九)、淩文學揚藻(八十六)、朱畫師鶴年(七十五)、翁征君廣平(八十二)、江太學藩(七十一)、徐孝廉熊飛(七十四)、黃文學廷鑒(七十九)、嚴太學傑(八十一)、李拔貢富孫(八十)、曹文學言純(七十一)、江優貢沅(七十二)、吳文學德旋(七十四)、余孝廉煌(七十六)、張孝廉廷濟(八十一)、奚布衣疑(八十四)、呂文學飛鵬(七十三)、方文學東樹(八十)、徐明經同柏(八十)、李孝廉祖陶(八十三)、潘布衣諮(七十八)、姚太學椿(七十七)、陳文學逢衡(七十八)、杜孝廉煦(七十一)、沈文學豫(七十一)、楊明經文蓀(七十二)、苗優貢夔(七十五)、陳征君奐(七十八)、潘文學道耕(七十一)、黃明經金台(七十三)、黃明經式三(七十四)、季明經錫疇(七十二)、王畫師素(八十四)、管文學庭芬(八十四)、吳文學熙載(七十二)、汪孝廉士鐸(八十八。按汪孝廉曾加國子監助教銜)、張畫師熊(八十四)、湯征君球(七十八)、楊明經德亨(七十二)、薛明經於瑛(七十二。按薛明經曾加國子監學正銜)、張明經文虎(七十八)、萬征君斛泉(九十七。按萬征君曾加五品卿銜)、雷明經浚(八十)、張孝廉裕釗(七十二)、王孝廉棻(七十二。按王孝廉曾加內閣中書銜)。

此外年逾古稀尚不乏人,右舉其著者(按宰輔中如範文肅文程、張文貞玉書、英協揆和、麟文端魁、麟文慎書。部院大臣中如李侍郎仙根、張尚書士甄、彭侍郎孫遹、陸閣學棻、田侍郎雯、張侍郎睿、孫侍郎嶽頒、任尚書蘭枝、徐侍郎以煊、莊侍郎存與、戴尚書聯奎、姚文僖文田、顧侍郎皋、王侍郎楚堂、趙侍郎炳言。詞臣中如宋編修至、杜庶常詔、楊侍講述曾、姚編修範、余檢討廷燦、孫庶常原湘。科道中如笪御史重光。督撫中如蔣製軍陳錫、顧河督琮、胡恪靖寶泉、那文毅彥成、朱漕督為弼、季文敏芝昌、易製軍棠、劉製軍源灝、劉武慎長佑、陳中丞寶箴。監司中如李布政渭、張布政嶽崧、鍾運使謙鈞、李布政用清、朱觀察之榛。守令中如王太守時翔、韓大令夢周、桂大令馥、周太守鎬、張大令琦、李太守佐賢、譚大令獻、汪大令宗沂。校官中如丁教授傑、林學正伯桐。武臣中如吳果壯拜、莽敏肅奕、祿齊勇毅、慎保桓靖恒、余勤勇虎恩。儒林文苑中如巢孝廉鳴盛、顧征君炎武、王文學餘佑、顏布衣元、李征君鍇、滕明經綱、迮征君雲龍、江明經昱、錢征君大昭、張孝廉士元、顧文學廣圻、賀明經瑞麟,皆年止七十。以諸人或居高位,或負盛名,今附記於此)。

年丈朱小汀先生以宏通博雅之才,早曆清班,洊躋卿貳,文章經濟,譽重京華。公退餘閑,惟以經籍自娛,手不釋卷,雪鈔露纂,著作等身。宣統辛亥之冬,嚐寫定《壽鑫齋叢記》,凡四十卷,會遭國變,乃藏諸篋衍,秘不示人。承幹忄瞿其積久失傳也,請早付手民,垂示後學。顧全書卷帙繁重,剞劂需時,故年文複分別部居,厘為六種。按第一種顏曰《舊典備征》,於先朝國故人文,詳稽博考,原原本本,殫見洽聞,凡諸紀載,既備且確,其體例與弇州別集相近,而精核過之,賢者識大,有功於文獻至钜。膠西柯鳳蓀先生為當代詞林耆宿,曩撰叢記舊序,推崇甚至,則聲價可知矣。爰取此錄首事印行,以見全豹之一斑,並為前騶之先導雲爾(卷首附刻叢記總序、總目,俾讀者得詳原委。書中缺筆字均仍原稿寫本之舊)。辛巳夏四月,年愚侄吳興劉承幹謹跋。

附錄[编辑]

此書成於宣統辛亥,凡所紀錄,皆止於是歲之終,迄今已三十年。其中有應增載者,同人謂宜及時補入,庶一代文獻始末兼賅,因仍原書例,附錄各條如左(每類所舉之人,均仍依辛亥歲原官入錄。凡辛亥後加銜、贈銜、予諡、追諡各年月,今皆從略。)辛巳立夏前二日述叟記。

三公(見卷一):贈太師者陳文忠寶琛,加太傅者陳寶琛,贈太傅者陸文端潤庠、世文端續,加太保者陸潤庠,贈太保者朱文誠益藩。

諡法不拘定例(見卷三按辛亥後優禮舊臣,凡曾官庶常及起家進士者,亦皆得諡文):吏部侍郎於式枚則諡文和(按於公由庶吉士改主事),熱河都統錫良則諡文誠(按錫公由進士授知縣),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李瑞清則諡文潔(按李公由庶吉士改道員),湖南辰沅永靖道朱益浚則諡文貞(按朱公由庶吉士改知縣),典禮院副掌院學士郭曾炘則諡文安(按郭公由庶吉士改主事),陝甘總督升允則諡文忠(按升公由舉人官主事。此照大學士例予諡),安徽提學使沈曾植則諡文誠(按沈公由進士授主事)。

浙省人得諡者(見卷三):杭州加三人:吏部侍郎仁和夏同善諡文莊(按夏公卒於光緒六年,追諡),戶部侍郎錢塘孫詒經諡文愨(按孫公卒於光緒十六年,追諡),南書房行走海寧王國維諡忠愨。嘉興加一人:安徽提學使沈曾植諡文誠。湖州加一人:禮部侍郎朱祖謀諡文直。寧波加一人:吏部侍郎鄞縣張家驤諡文敬(按張公卒於光緒十一年,追諡)。紹興加二人:倉場侍郎山陰俞廉三諡敏僖,學部參事上虞羅振玉諡勤敏。

一家人得諡者(見卷三):父子得諡滿洲索勒豁氏崇光(吏部侍郎,光緒中諡恪勤)、子世續(文華殿大學士,文端)、漢人福建侯官沈葆楨(兩江總督,光緒中諡文肅)、子瑜慶(貴州巡撫,敬裕)。祖孫得諡:福建閩縣陳若霖(刑部尚書,文誠,追諡)、曾孫寶琛(弼德院顧問大臣,文忠)。兄弟得諡:江西蓮花朱益浚(湖南辰沅永靖道,文貞)、弟益藩(副都御史,文誠)。父子兄弟得諡:江蘇常熟翁心存、子同書(原入父子得諡條)。三子同龢(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文恭,追諡)。一門數人得諡:滿洲索綽絡氏麟魁、從弟寶鋆(原入兄弟得諡條)、寶鋆子景豐(正黃旗滿洲都統,誠慎)。

重宴恩榮(見卷四):同治乙丑進士山東曆城張英麟、戊辰進士福建閩縣陳寶琛。光緒丁丑進士江蘇元和吳鬱生。

大年(見卷五,此以遺老為限):王公則慶密親王奕劻(八十)。宰輔(按原條有翁協揆同龢,後經追諡,應改翁文恭同龢)、則陸文端潤庠(七十五)、李文僖殿林(七十□)。部院大臣(按原條有陳尚書若霖,後經追諡,應改陳文誠若霖)、則張總憲英麟(八十八)、惲文簡彥彬(八十三)、沈司法家本(七十四)、王閣學先謙(七十七。按王閣學由國子監祭酒加銜)、呂尚書海寰(八十五)、俞敏僖廉三(七十一)、盛郵傳宣懷(七十三)、先師吳侍郎樹梅(七十 □)、陳副憲名侃(八十二)、陳文忠寶琛(八十八)、陳侍郎邦瑞(七十五)、吳文安鬱生(八十七)、陳尚書璧(七十五)、李侍郎經方(八十)、郭文安曾炘(七十四)、朱文直祖謀(七十五)、朱文誠益藩(七十七)、文閣學海(七十七)。京卿則高府丞燮曾(七十□)、勞學監乃宣(七十九)、柯學士劭忞(八十四)、劉右丞彭年(七十六)、劉閣讀學錦藻(七十三,按劉閣讀學由候補五品京堂加銜)。詞臣則王侍講闓運(八十五,按王侍講由原賞檢討加銜)、陸編修廷黻(八十七)、黃讀學思永(七十□)、先族兄講學福詵(七十九)、繆編修荃孫(七十六,按繆編修曾加四品卿銜)、宋庶常書升(七十二,按宋庶常曾加五品卿銜)、延讀學清(七十五)、錢侍讀駿祥(八十三)、邵編修松年(七十六)、李讀學士鉁(七十六)、喻編修長霖(八十四)、李侍講經佘(七十□)、阿侍講聯(七十八)。科道則楊給事晨(七十九)、宋御史伯魯(七十九)、高給事潤生(七十九)。郎官則高中書雲麟(八十二)、方常博宗彝(七十八)、陳主事三立(八十五)、耿員外道衝(七十八)、馬主事其昶(七十五)、胡推事浚(七十四)、陳主事衍(八十二)、胡員外玉縉(八十二)、朱侍讀崇蔭(七十六)、章主事鈺(七十三)、羅勤敏振玉(七十五,按羅勤敏原官見前)。督撫(按原條有陳中丞彝,後經追諡,應改陳文恪彝)、則鄧中丞華熙(九十二)、周愨慎馥(八十五)、吳中丞重意(八十一)、張中丞曾揚(七十九)、馮中丞煦(八十五)、趙製軍爾巽(八十四)、張文貞人駿(八十二)、袁貞毅大化(八十五)、升文忠允(七十四)。監司則先從兄觀察丙壽(七十九)、沈觀察玉麒(八十□)。沈觀察守廉(八十二)、馮觀察金鑒(七十七)、何觀察維樸(八十一)、許觀察王(七十四,按許觀察曾加四品卿銜)、樊布政增祥(八十六)、盛觀察沅(八十九)、左觀察紹佐(八十二)、吳提學慶坻(七十七)、俞布政鍾穎(七十□)、沈文誠曾植(七十三,按沈文誠原官見前)、王布政樹楠(八十六)、錢觀察紹楨(七十九)、陳文良伯陶(七十六,按陳文良原官江寧提學使)、卓觀察孝複(七十六)、程觀察良馭(八十二)、惲觀察毓齡(八十)、李文和盛鐸(七十八,按李文和原官山西布政使)、鄭襄勤孝胥(七十九,按鄭襄勤原官湖南布政使)、趙提學啟霖(七十六)、劉提學嘉琛(七十六)、林觀察開謨(七十五)、王布政人文(七十九)。守令則李太守廣綬(八十□,按李太守由原任陝西朝邑縣知縣加銜)、劉大令引之(八十□)、劉直牧南(八十三)、王太守詠霓(七十□)、王大令祖佘(七十七)、王太守振聲(八十一)、先外舅金太守兆槃(八十六)、吳大令俊卿(八十四)、朱太守寯瀛(八十□)、閔太守荷生(八十□)。查大令光華(八十一)、陳太守寶晉(八十五)、楊直牧同檙(七十五)、王大令甲榮(八十一)、高太守樹(八十二)、姚直牧炳熊(八十四)、朱太守錦(七十六)、楊太守道霖(七十七)、黃太守曾源(七十九)、楊文敬鍾羲(七十六,按楊文敬原官江蘇江寧府知府)。校官則先師徐教授士駢(七十□)、廖教授平(八十)、沈訓導頌清(八十六)。武臣則堃將軍岫(七十六)、瑞參讚洵(七十八)、壽將軍耆(七十六)、儒副都統林(七十九)、鐵莊靖良(七十六)。文人則陳孝廉作霖(八十四)、朱孝廉孔彰(七十八)、吳孝廉受福(八十□)、姜孝廉筠(七十三)、林孝廉紓(七十三)、李文學詳(七十三。按遺老中大年尚多,以無從悉考,僅就所知者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