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花潭集/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花潭集
卷二
作者:徐敬德
1786年
卷三

[编辑]

擬上中宗大王辭職疏[编辑]

草茅生員臣徐敬德。謹昧死再拜上言于主上殿下。臣昨者。伏蒙聖恩。授厚陵參奉。聞命惶懼。竊以殿下近年以來。留神至治。側席渴賢。歲庚子。明揚有旨。令左右各擧遺逸。故大提學臣金安國。過聽臣之爲人。備數充薦。自是之後。獲忝備望參奉。至於數再。今吏曹上體睿旨。急於得人。令大學諸生。衆推有才學者以報。臣又獲忝備報中。猥使恩命及於臣之微賤。臣鼓舞踴躍。以爲朝廷布昭公道。欲廣搜訪。甄收亦及於林壑。此曠古非常之擧也。有識之士。孰不彈冠相慶。願進於闕下乎。臣誠不材。義當奔赴。應命拜恩。勉自驅策以供所職。竊伏惟念。臣本迂儒。生長山野。分甘窮寂。加以貧窶。疏食菜羹。亦或不給。茲以筋骸早衰。病亦侵尋。臣年五十有六。有同七旬之老。自知無及於用。莫若養素林泉。以保餘年固其分也。臣敢冒昧。上還恩命。伏乞早賜兪允。收復差除。臣無任戰懼之至。

擬上仁宗大王論國朝大喪喪制不古之失疏[编辑]

草茅下賤生員臣徐敬德。謹齋沐拜疏上聞于主上殿下倚廬之次。臣聞。殿下儲貳東殿。學問日進於高朋。處己以道。動遵禮法。簡重端莊。有上聖之度。孝仁敬義。有孚于中。而聞達於外。一命之士。苟有知見。孰不欲披忠瀝誠。以達天聽哉。臣在畎畝之中。疏陳國家之事。誠爲越分。臣聞。臣等亦在白衣三年之列。不得不言。因論今日喪制不古之失。有一言可採。獲蒙施行則不惟愚臣之幸。乃大東士林之幸也。臣謂君父之喪。天之經地之義。亘萬古而不易者也。臣謹按。斬衰一章。有曰致喪三年。謂子爲父服也。有曰方喪三年。謂臣爲君服也。聖人旣取象於天。觀法於地。制上下衣裳之度。裁衰,適,負版之數。寓哀摧斬絶之容。皆有深意。因情以飾其文。因文以檢其情。使賢者不過。不肖者跂而及之。乃聖賢用禮之勤也。今皆埽之。只用長布之衣。漫無衰適負衽之制。有同庶人喪服之規。其不同者。團圓其領。布裹其帽而已。布帽之內。著前日烏巾。安有服君之衰而不去烏巾者乎。及退燕私。免長布披白衣。烏巾猶在。乃復平昔之容。非喪人也。及戴尺布之笠。然後僅表一身喪容之形。安有攢塗未乾。遽形無哀戚之容也。古之制衰。有麻縷多寡之差。有麻材生錫之別。服旣有等。冠亦有差。旣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則前日之衰三升冠六升。於此變矣。服葛絰則絰亦變矣。期而練冠縓緣去其絰。又期而大祥。祥而禫。禫而纖文。旣有隆殺之宜。又慮其有以死傷生者。則有五十不成喪。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有疾者飮酒食肉之文。皆因其情之不可無者。而制禮之變。皆自吾秉彝之天有敍也。聖人制喪之意。有以垂後世也。臣聞。旣卒哭。殿下玄冕,烏帶。群臣烏帽,烏帶。以此行之於三年之內。臣未知玄冕之制。何所據也。玄冕乃諸侯祭祀之冠也。卒哭纔過。君臣皆玄冠視事。是不以喪禮自處也。禮。年不順成則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是憂民之憂。而以喪禮自處。示自貶也。今者玄冕烏帶。是憂君父反出於憂民之下者耶。臣未知玄冕之制。其於殿下。爲安之乎。天理所在。人心不可誣也。奈何逆於心。反於天。服非禮之冠乎。臣恐儀註之書。是不知而作者也。自非聖賢而用智穿鑿。損益於禮文。鮮不爲後世之嗤笑矣。夫何思何慮。從聖人之訓。遵聖王之法。如斯而已矣。遇初終。素弁絰。旣制服。斬衰三升冠六升。旣卒哭。成布六升冠七升。服葛絰。視事則君臣素弁環絰。如此。豈非順乎。何必變素弁爲玄冕之制乎。未知朝廷郊迎使命。用烏帽烏帶乎。禮。天子爲大夫士疑衰。旣葬除之。我國雖在海外。其在大夫之班則皇帝親臨。必以疑衰。不爾則素弁而弔。禮曰。凡弔事。素弁絰。安知使不以素弁入國乎。彼素弁。我烏帽。其於禮貌。不亦謬乎。凡使致賵賻之物。宜付之有司。藏之外帑。以備喪用之需。禮曰。君子不家於喪。獻子之喪。旅歸四布。孔子聞而賢之。況我殿下。不比大夫之家者乎。固不宜付之內帑以備內用。內帑亦非爲私儲。周禮天官冢宰。兼典泉府之用。使宮伯之官。相參出入。雖王者不得以私之。殿下新政之始。固不宜示人以私。節財用。厲廉恥。其在此一事也。臣聞。制衰之日。旋被衮戴冕。是吉凶相遠之大者。而同日服之可乎。易世。大事也。君位。大寶也。今受大寶處大事。如是其卒迫可乎。殿下之固拒不受。其孝仁敬義有出於所性之固有。而不得以掩者存也。在廷之臣。猶持固必。殿下亦以輿情大鬱。有不得已而從之。是大失君臣之體。尊卑之禮。貽笑於後世。謂今日有知春秋之義者乎。今日請之不得。則又明日請之。待殿下斷自聖衷降旨。然後爲之則旣有以將順其美。又有以慰安孝思。亦未晩也。萬事之統。綱紀之寄。亦有殿下之所進退。此持匀弩審發之日。非納諫轉圜之時。有迫於輿情而從之。其於首出之義。未有也。或以周康王之事諉之者。是則宋臣朱熹固嘗有論。康王之朝。勢不得不爾。以周代殷未久也。大國強藩。旣會同來弔。不得不盛禮以見之。今我國邈在海外。無大國隣接於外。四境之內。卷爲一家。臣民之所屬望。四方之所歸鄕。擧在儲貳東殿之日。內外顒然。固不可以康王之朝班之則旣卒哭。素弁視朝。其可也。如不得已而爲康王之事。殿下胡不以一言麾之曰。吉凶不可同日服。卿等且退。明當視朝。則豈不截然有以警動群聽哉。臣竊恐殿下在東殿之日。其於聖賢之業。帝王之學。未嘗留意也。凡貴於學問者。在我見理明處事精。則及臨事不眩也。殿下春秋鼎盛。聖資高明。當志於聖賢之業。帝王之學。然後大業可興。至治可期也。臣以白笠一事言之。生員,進士,儒生白笠三年之制。失輊重之倫。非聖人之制也。聖人制五服。自士以上群臣。應服斬衰三年。士以下庶人及庶人在官者。應服齊衰三月而除。庶人之喪。月則從緦衰之數而服則從齊衰之重者。以恩則有厚薄。以義則不敢降其尊也。恩旣有厚薄。情豈無輕重之等也。今移三月之喪。引之於卒哭五月之數。旣失其經也。又引之於三年之喪而同之。殊無意謂。降齊衰之重。爲弔服白衣。引三月之輕。置之三年之久。皆不揣情文輊重之倫。妄有所進退。自以爲有加於聖人耶。文不可過也。情不可引也。在庶人之行者。三月之外。飮酒食肉。其情也。其禮也。今引之於三年。自仁人君子。其飮酒食肉。亦不得自禁也。禮也情也。其有引之於旣葬之後而食肉者。其權也厚也。況儒士之生於京師者無幾。而其在遐遠之鄕。無慮千百。足迹邈敻天門。生不識天顏。如此而服之者。徒有義存也。引之於三年之久則居江湖者。手竿背笱之不能無也。處山藪者。臂弓持罝之不能無也。彼不自漁獵則無得而食也。披素戴白而爲是事。事與義睽。情與文違。理不當有如是耶。其有以生員,進士,儒生班之士。而不置庶人之行者。是不考禮文之言也。禮曰。寓公爲國君齊衰三月。與民同也。有曰。爲舊君齊衰三月。仕而已者也。此不在庶人之行明矣。爲舊君猶止服三月之喪。其在儒生。服三年之喪。豈其情乎。情不忠。惡也。文不中。愆也。是謂愆禮。愆禮慝樂。君子不由也。奈之何制不情之服。爲非禮之喪。使學古談禮義之士由之也。左右之意必曰。以先王四十年休養之恩。不可不厚報也。臣謂不可也。臣子之於君父。不得以恩之輕重。而進退其喪期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殿下方欲以孝爲治。其可以制非禮之喪。使儒士服之乎。此在殿下裁自聖斷。早賜降責。生員,進士,儒生凡庶人在官者白笠三年之制。一皆從罷。於禮爲便。殿下問諸左右。左右唯知篤於報先追遠而難於應旨。然是爲苟也。豈可以非禮事我先王乎。又以山陵一事言之。古者。墓而不墳。至於成周。立丘封兆樹之制。設冢人之官。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爲之圖。先王之葬居中。昭穆爲左右。又令同姓諸侯大夫士。葬於前後。凡有功者居前。唯死於兵者。不令入兆域之內。是則冢人預擇公墓之地於一處。旣辨其兆。爲之圖而葬之。以備他日之葬。自先王以下。皆於是而占之。今不立冢人之官。一從風水之說。世各占地。山陵每開一所。且臨時擇地。雖同姓宗室之墓。皆令溝之而去山庭之外。民田亦皆荒之。一陵之入。地亦廣占。民無蒭牧之所。隆運至於千年之遠。則園陵相望於畿郊之外。田野盡荒。不容餘地。民不得居焉。百里之內。夐絶人跡。弊至於此。臣不知何以處之。伐石之役。流毒畿內之民。一石之重。千人不能移。一片之長。幷與梓棺之長而伐之。猶未免四片之封則何必以長爲哉。古者立樹兆之制。未聞石馬,石羊等之物。石俑。取其象人而用之。則貴於近似。徒以夸大爲事。高幾數丈。頑焉奰屭。有同鬼神。今士大夫之家。爭慕效之。不出千百年之外。石槨盡拔。而山從而頹矣。伐石之役。程督嚴峻。民糜鞭末。短褐衝雪。擧皆皸疲。竟夕未退。挹凍原野而死者。不知幾人。勿亟之旨雖下。有司急於集事。未暇恤顧。非獨有司之責。勢使之然也。流俗之弊。其於君父。誠敬有未足。而徒事浮文之末。欲出古法之上。其獨賢乎哉。不如速朽之言。雖出於一時。聖人亦豈肯爲一時立無用之訓哉。不如之言。誠有以也。臣謂冢人之官。當依古制。立爲經遠之規。伐石之制。亦宜加裁減。庶幾無流害於民也。臣山野之人。螻蟻微誠。無路自達。白首頹齡。更何望哉。欲一言致忠於殿下。臣之所抱。又豈止此。値殿下諒闇之日。未暇及之。臣近見韋布之士抗章者有之。類以寒賤之言無適用者而棄之。臣謂蒭蕘之言。聖人擇之。伏願殿下勿以寒賤而棄之。非獨愚臣之幸。士林之幸也。臣病伏山野。未獲親拜闕下。無任悃愊戰懼之至。謹拜疏以聞。

[编辑]

答朴君實書[编辑]

某屢辱不鄙之問。蘇慰不淺。然顧余未熟於禮經。旣無參攷折衷之見。何以復大孝所需之一二。而某之不佞。不揣固陋。尙志前古。其行事往往取笑於時俗。持此無足以塞大孝之問。大孝旣參攷禮書。自有以酌行之。何以瞽說爲也。然其辱問之勤。不容無說。來書。祖以上之玉書名。今則諱名而書。是則不惟有乖父前子名之禮。而前後不類。甚無意義。況二世皆有功勳補職則宜在諱名之列無疑。後是足以蓋前非。不可不改。且大孝有官則大祥服玉色衫。恐不遠於時禮也。學者苟志於古。雖無官。亦可服之。旣大祥祔遷之禮。恐當從橫渠之說。旣祥撤几筵。禮也。來書言欲不撤。有所不忍。不可徑情而行之。先王之禮。不敢過也。來書言旣祥未禫之間。遇朔望仲月。則殺禮薦祭于先祖。恐得其權宜。禮有三年之內以墨衰行之之文。則來書之言。暗與之合也。來書言大祥之日。辭墓而返魂。豈可無一祭以告還耶。未詳所示之意。旣返於家行祥祭。則不可無略告之祭於墓。若行祥祭於几筵則不必復祭於墓也。但旣返於家。恐略設反告之祭於先祖影堂。似可。后土之祭。當在後而不得先在。禮有明文。不可從俗之謬妄。來書言吾東方之俗。先后土旣久。恐神之不歆吾之後享。此說似非。傳曰。神不享非禮。后土之有知。則先祭之非禮。恐却不享也。以某之所見復之。未知果合於大孝之意否。望須質諸古禮。參之今。酌以行之也。冀孝履康迪。

復朴頤正帖[编辑]

承辱示。從審鼎禋安和。蘇慰蘇慰。近者阻奉曠。當相就講論。楓嶽遠。日候浸蒸。勢似不可。欲於猪江側卜築。望後帶君實同來執事。似易也。某之進退。熟慮有素。不以人言去就。衰老自揣不堪。已書辭狀。待厚陵人來致之耳。甲辰五月初五日。敬德。復。

復朴頤正,朴君實帖[编辑]

病困。承問兼藥物。便覺醒蘇。僕。年前來氣衰。寒齋短褐。得寒疾固其所矣。乍寒乍熱乍汗。一日之中四五。不能飯月餘。殘軀虛竭。勢似不能久留。莫非天也。示服制。三月當除。不得一日引之也。五服。月數外不得加也。今國制。白衣冠終三年。已立法矣。除正服後著白衣冠可矣。時先生持靖陵喪服。依禮制。僕。幸保得到花潭。可一枉。敬德。復。

復朴頤正帖[编辑]

戀承書問。蘇慰蘇慰。僕。爲暑濕所困。氣蘇健未也。示何異之言。似乎過。是未過也。仁人孝子之有深愛於其親者。行見皤然之耋老。其中怵焉憫如也。知吾子推老之心。其亦有及於朋友也。僕。年來兩鬢素颯。氣力衰遲。住得人間。閱幾歲月乎。春經大病之餘。困憊尤深。爲其友者。可不憂之耶。僕。乘秋涼當寓潭舍。然無寓客處。舍弟未能別構屋。所收材皆不可用。勢未能別構也。冀玉攝自重。乙巳六月十六日。敬德。復。

雜著[编辑]

原理氣[编辑]

太虛湛然無形。號之曰先天。其大無外。其先無始。其來不可究。其湛然虛靜。氣之原也。彌漫無外之遠。逼塞充實。無有空闕。無一毫可容間也。然挹之則虛。執之則無。然而却實。不得謂之無也。到此田地。無聲可耳。無臭可接。千聖不下語。周張引不發。邵翁不得下一字處也。摭聖賢之語。泝而原之。易所謂寂然不動。庸所謂誠者自成。語其湛然之體。曰一氣。語其混然之周。曰太一。濂溪於此不奈何。只消下語曰無極而太極。是則先天。不其奇乎。奇乎奇。不其妙乎。妙乎妙。倏爾躍。忽爾闢。孰使之乎。自能爾也。亦自不得不爾。是謂理之時也。易所謂感而遂通。庸所謂道自道。周所謂太極動而生陽者也。不能無動靜。無闔闢。其何故哉。機自爾也。旣曰一氣。一自含二。旣曰太一。一便涵二。一不得不生二。二自能生克。生則克。克則生。氣之自微。以至鼓盪。其生克使之也。一生二。二者何謂也。陰陽也。動靜也。亦曰。坎離也一者。何謂也。陰陽之始。坎離之體。湛然爲一者也。一氣之分。爲陰陽。陽極其鼓而爲天。陰極其聚而爲地。陽鼓之極。結其精者爲日。陰聚之極。結其精者爲月。餘精之散。爲星辰。其在地。爲水火焉。是謂之後天。乃用事者也。天運其氣。一主乎動而圜轉不息。地凝其形。一主乎靜而榷在中間。氣之性動。騰上者也。形之質重。墜下者也。氣包形外。形載氣中。騰上墜下之相停。是則懸於太虛之中而不上不下。左右圜轉。亘古今而不墜者也。邵所謂天依形。地附氣。自相依附者。依附之機。其妙矣乎。風族飛族之羽載形。皆此理也。

先生又曰。虛者。氣之淵也。

又曰。一非數也。數之體也。

又曰。理之一其虛。氣之一其粗。合之則妙乎妙。

又曰。易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氣無乎不在。何所疾哉。氣無乎不到。何所行哉。氣之湛然無形之妙曰神。旣曰氣。便有粗涉於迹。神不囿於粗迹。果何所方哉。何所測哉。語其所以曰理。語其所以妙曰神。語其自然眞實者曰誠。語其能躍以流行曰道。總以無不具曰太極。動靜之不能不相禪。而用事之機自爾。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也。

又曰。程張謂天大無外。卽太虛無外者也。知太虛爲一。則知餘皆非一者也。邵子曰。或謂天地之外。別有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物。吾不得以知之也。非惟吾不得以知之。聖人亦不得以知之也。邵子此語。當更致思。

又曰。禪家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曰眞空頑空者。非知天大無外。非知虛卽氣者也。空生眞頑之云。非知理氣之所以爲理氣者也。安得謂之知性。又安得謂之知道。

理氣說[编辑]

無外曰太虛。無始者曰氣。虛卽氣也。虛本無窮。氣亦無窮。氣之源。其初一也。旣曰。氣一便涵二。太虛爲一。其中涵二。旣二也。斯不能無闔闢。無動靜。無生克也。原其所以能闔闢。能動靜。能生克者而名之曰太極。氣外無理。理者氣之宰也。所謂宰。非自外來而宰之。指其氣之用事。能不失所以然之正者而謂之宰。理不先於氣。氣無始。理固無始。若曰。理先於氣。則是氣有始也。老氏曰。虛能生氣。是則氣有始有限也。

又曰。易者。陰陽之變。陰陽。二氣也。一陰一陽者。太一也。二故化。一故妙。非化之外別有所謂妙者。二氣之所以能生生化化而不已者。卽其太極之妙。若外化而語妙。非知易者也。

太虛說[编辑]

太虛。虛而不虛。虛則氣。虛無窮無外。氣亦無窮無外。旣曰虛。安得謂之氣。曰。虛靜卽氣之體。聚散。其用也。知虛之不爲虛則不得謂之無。老氏曰。有生於無。不知虛卽氣也。又曰。虛能生氣。非也。若曰。虛生氣則方其末生。是無有氣而虛爲死也。旣無有氣。又何自而生氣。無始也。無生也。旣無始。何所終。旣無生。何所滅。老氏言虛無。佛氏言寂滅。是不識理氣之源。又烏得知道。

鬼神死生論[编辑]

程,張,朱說。極備死生鬼神之情狀。然亦未肯說破所以然之極致。皆引而不發。令學者自得。此後學之所以得其一而不得其二。傳其粗而不見十分之精。某欲採三先生之微旨。以爲鶻突之論。亦足以破千古之疑。程曰。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此盡之矣。吾亦曰。死生人鬼。只是氣之聚散而已。有聚散而無有無。氣之本體然矣。氣之湛一淸虛者。瀰漫無外之虛。聚之大者爲天地。聚之小者爲萬物。聚散之勢。有微著久速耳。大小之聚散於太虛。以大小有殊。雖一草一木之微者。其氣終亦不散。況人之精神知覺。聚之大且久者哉。形魄見其有散。似歸於盡沒於無。此處率皆不得致思。雖三先生之門下。亦莫能皆詣其極。皆掇拾粗粕爲說爾。氣之湛一淸虛。原於太虛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之始。聚之有漸。以至博厚爲天地。爲吾人。人之散也。形魄散耳。聚之湛一淸虛者。終亦不散。散於太虛湛一之中。同一氣也。其知覺之聚散。只有久速耳。雖散之最速。有日月期者。乃物之微者爾。其氣終亦不散。何者。氣之湛一淸虛者。旣無其始。又無其終。此理氣所以極妙底。學者苟能做工。到此地頭。始得覷破千聖不盡傳之微旨矣。雖一片香燭之氣。見其有散於目前。其餘氣終亦不散。烏得謂之盡於無耶。

往者。某與朴先生光佑。討論及此。朴乃耳輒明快。不知其後朴果能致力於十分盡頭否也。

粗述獨見。貽朴公頤正,許君太輝及諸來遊於門者。此論雖辭拙。然見到千聖不盡傳之地頭爾。勿令中失。可傳之後學。遍諸華夷遠邇。知東方有學者出焉。

又曰。造化鬼神。神易陰陽之極致處。後學有多得於繫辭傳周程張朱之說。要在做工不輟。大段著力。然後乃有見爾。

又曰。嘗欲發揮繫辭微旨。程朱皆極其力。然略說破。後學無蹊可尋。類皆見得粗處。不見底蘊。某欲加敷衍淺見。令後學沿流以探其源。竢吾精力盡時著書。有志未就。良亦一恨。然不足恨也。註脚更添註脚。奈後學苦其繁複。亦莫之致思。何。

乙巳閏正月初五夜。秉燭而書焉。已上四篇。皆先生病亟時所著。

復。其見天地之心說。[编辑]

古之聖賢於至。皆嘗致意。堯陳朞閏之數。孔論天地之心。程,邵亦皆有說。後之學者。須大段著力於至日上做工夫。所得甚廣。非如格一物致一知之比也。若於一物上。十分格得破則亦見得至理。顧於至日。則所該廣大耳。至日乃天地始回旋。陰陽初變化之日也。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先儒皆以靜見天地之心。程子獨謂動之端乃天地之心。邵子則以動靜之間言之。程,邵立言有異。初無二見。皆就一動靜兼陰陽之上而語之。似邵指太極之體。程謂太極之用也。反本復靜。坤之時也。陽氣發動。復之機也。有無之極。於此擬之。而先後天之說。從可知也。易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謂此也。庸所謂誠自成。道自道者謂此也。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亦於此而體之。方天地淨洒洒。玄酒之味淡。大音之聲希。漠然虛靜。若無所事。一陽之復。倏爾而躍。其不自容己之妙。是可見天地之心也。無改移者何謂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朞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日。候之以漏箭。測之以臬表。度與日之分。恰周得本數。若合符契。未嘗盈縮些一毫。萬古常常如此。可見其心之無改移也。天地之中庸至善至信之德。於此而識之。神易之無方體。於此而見之。日軌回南。春輝北陸。陽吹九地。氣應黃宮。可不謂之無方也乎。晝夜改度。寒暑相禪。無一刻停留。可不謂之無體也乎。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此語盡至日之理也。一陰一陽。一動一靜。此本非兩事。只是天之一事。陰陽一用。動靜一機。此所以流行循環不能自已者也。或曰。至中至善至信之德。只得於至日上語之。其於他不得語之乎。曰。無時不然。無物不有。三百六旬之運。二十四氣之分。無非至日之流行者。所謂時中也。然不比至日則天地更始。陰陽之際。動靜之交。辰宿之躔。陸野之分。皆得復其本位。十分齊整者也。萬化之所自。萬殊之所本。此陰陽大頭臚處。可以一貫之者也。反於吾身。仁智之性。忠恕之道。無非至日之理暫於動靜。微於瞬息。

溫泉辨[编辑]

天則主陽。地則主陰。火熱而水涼。其性也。火則未聞有寒者。而泉或有溫者何也。邵子曰。一氣分而爲陰陽。陰陽半而形質具焉。陰陽偏而性情分焉。知此則泉之溫。無足怪也。天未始無陰。地未始無陽。氷火互藏其宅。且天之陽。常貫乎地之虛。而地不得而不受。故曰。天一而實。地二而虛。陽蘊於地中。氣或輻湊於一處。積而蒸鬱。泉脈被他蒸薄而熱。坎之中實。亦見其陽潛於水中。水生於天一。而成於地六。土生於天五。而成於地十。是則水與土未必無陽也。況日之出入於地之上下。陽之融會。初無內外。渾然爲一則地豈得不蒸薄而或鍾其熱乎。泉於是滲漉。某流不得不沸蒸也。不獨泉爲然。凡物之氣。散則涼。聚則熱。故草積則生熱。糞積則自焚。氣鬱不舒而然也。無物無陽者也。水中有火。石裏藏焰。硫之土。得火而爆。石之灰。得水則沸。陰從陽者也。泉爲陽迫則熱。火能迎物而威遠。故可以照射而涸水。水不能迎物。故雖近於火。少有間則不得滅火。火之氣虛。故不自停留。著物而留。然隨焚隨盡。不爲陰所制。故無寒火。水之形稍實。潤以旣聚則久而不散。旣有形。故爲陽所移而熱。陽得兼陰。而陰不得兼陽。故陽全而陰半。陽饒而陰乏。陽尊而陰卑。是乃君統臣。夫制婦。而君子得以役小人。中國得以服夷狄。豈不知陽始於一。而陰終於十。此陰陽之分。而理之必然者也。

聲音解[编辑]

天有陰陽。大小異氣。地有剛柔。大小異質。氣變於上而象生焉。質化於下而形具焉。日月星辰。成象於天。水木土石。成形於地。象動於天而萬時生。形交於地而萬物成。時之與物。有數存焉。物有聲色氣味。聲之數爲盛。故邵子窮陰陽剛柔大小之數。原本以推體。推體以致用。致用則體數退而本數藏矣。天之用數。百有十二。地之用數。百有五十二。於是。推正聲正音之字母。列之爲圖。聲有高下。故分以平上去入。闢翕隨焉。音有屈伸。故別以開發收閉。淸濁隨焉。日日聲。陽之陽也。其聲宜平以闢。多良以下七聲。皆爲平闢之字則知其爲日日聲陽則主闢也。日月聲。陽與陰也。其聲宜平以翕。禾光以下六聲。皆爲平翕之字則知其爲日月聲陰則主翕也。日爲暑。月爲寒。寒者。暑之餘也。陰從陽者也。故月之聲從日之星。而禾之聲多聲之變也。光之聲。良聲之變也。日月同聲而特闢翕異。而讀官與龍之聲。則知龍聲乃官聲之變也。而變闢爲翕者爾。獨心聲變之爲翕。則推不得。是爲龍字下白圈。乃有聲而無字者也。若使心聲變以爲翕聲。則似可作琴字。然非翕聲之正也。白圈之不成字。調之則琴聲之似也。三箇黑圈。列於每聲之下者。卽所去陰體數四十八也。是不唯無字。乃無聲者也。日星聲。太陽中之少陽也。其聲亦宜平闢。比日日聲則爲不甚闢。開丁以下六聲。皆爲平闢之轉。則知其爲日星聲。但不若太陽之太闢爾。日辰聲。太陽中之少陰也。其聲宜平翕。回兄以下六聲。皆爲平翕之字。而甚於太陰之翕也。則知其爲日辰之聲。星爲晝。辰爲夜。夜者晝之餘。而陰從陽者也。故辰之聲。從星之聲。而回之聲。開聲之變也。兄之聲。丁聲之變也。星辰同聲而唯闢翕異爾。君烏二字下白圈。乃牛男二聲之推不得者也。推其例。變闢爲翕則牛字似可作鉤聲。男字似可作堪聲。然闢翕不楷正。故不爲字而徒有其聲也。龜字。乃牛字下白圈之成字者也。推聲之變字。固不成於闢而成於翕者。亦有成於闢而不成於翕者也。牛下之圈。從日日聲。妻字之變而不成字者也。上去入三聲。皆平聲之推也。月日星日辰日之聲。皆多聲等字之變也。日月星月辰月之聲。皆禾字等聲之變也。月辰星辰辰辰之聲。回字等聲之變也。其中白圈。皆從其變位第幾字而推也。字聲之無窮於八十三聲之調。是自然之理。更推不去。又約以求其本。則不出於多禾開回四聲七調之外矣。至於水火土石之音。則與日月星辰之聲。其變同一規也。其開發收閉之四調。切以淸濁。猶平上去入之四變。分以闢翕也。惟在聲則陽爲闢而陰爲翕。在音則柔爲淸而剛爲濁。其故何也。以水則明而火則暗。土則疏而石則確爾。水者。火之質。火生於水。故火之音從水之音。土者。石之質而石生於土。故石之音從土之音也。是則淸濁有異。而音則相從而近也。發收閉三音之調。皆開音四調之之變也。黑圈之方。卽所去陽體數四十。是爲無音者也。其白圈之方。皆前音之推不得而有音無字者也。火土之音。多於他音。何也。四行之中。土居其多。其生成之數亦多火。潛而不常現。其用則至大也。辰之入聲。石之閉音。獨少於他。何也。天有四辰。日月星則顯而辰不顯。且辰屬夜。自戌至寅爲夜。夏至。萬物用事之夜。極短則戌與寅猶在用數。而亥子丑全不用也。地有四行。水火土居多。石次焉。石之爲物。全於質而氣不饒。故不能生物化物。然則辰石之字。不亦少乎。聲之數止七。音之數止九。何也。天之用數。常盈於六而極於七。故天星之明。可見者北斗而數止七。晝夜之數。過七則變矣。地之用數。常止於九。故開物於月之寅。閉物於月之戌。亥子丑三月。不爲用數。究於九而變化極矣。是則聲不得不七箇調列。音不得不九樣調列。音不得不九樣調切。聲衍以至於八十三字。音衍以至於百有三十二字。摠聲音字母之數。二百有一十五。括盡變化之要。雖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字之變。皆不能出此區域。以其撮其本而紀其會爾。有如諺書之十六字母。約而盡矣。天地之數。窮於十六。日月星辰之聲。水火土石之音相乘。而皆至於十六矣。聲主淸濁而音主闢翕。乃反以闢翕隨聲而淸濁隨音。何也。其平上去入。卽聲之淸濁。而開發收閉。卽音之闢翕。故淸濁隨音而闢翕隨聲。互相備而以見聲字之不能無音。音字之不能無聲也。故平上去入每聲之中。開發收閉字具焉。開發收閉每音之中。平上去入之字具焉。日月聲。必以多良以下七字當之。何也。是則於字林中求其平闢之聲。如多良等字。聲異而平闢同則引以當之。不必多良獨可爲平闢之聲。推多良之聲類。則凡可爲平闢者。皆爲日日聲。此特括其字母爾。古黑等字亦然。音主調切。故不拘於平上去入。而惟開淸同調。則當水水之音。不必古黑獨爲開淸也。音之調。不出於喉齶舌齒唇。而喉齶舌齒唇之交則變化不窮。開發收閉。拈盡喉齶舌齒唇之變。聲不出平上去入。音不出開發收閉。何哉。豈溫涼寒燠。氣節於四時。雪月風花。景分於四致歟。聲音妙處在數。原其本而致其體。退其體而達其用。至於窮萬物之數。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哉。

跋前聲音解未盡處[编辑]

圓圈而白者。象陽之虛明。方圈而白者。象陰之虛明。虛明之地。聲音必通。今謂之有聲音而不成字者。轉闢爲翕。變淸爲濁則有半聲半音之不成字者。理之必然。無足疑矣。圓圈而黑者。象陽之窒塞。方圈而黑者。象音之窒塞。窒塞之地。聲音必不通則非獨無字。而聲音亦無也。字雖不成。而半聲音者。宜著其變。其無聲無字者。宜去之。亦著於圖者。示數之體用迭爲進退爾。但吾方之音多訛。故難於上去開發之辨。然比之華語。不失本字之調而差訛爾。如宮音。白舌居中。吾亦讀來便如此。故知差訛而不失本字之調。且訛成一規。從訛而要通。亦有此理。看聲音圖理透則便見破了。初不係邦言之差訛爾。象音之音。疑陰。

皇極經世數解[编辑]

三百六十乘三百六十。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乘十二萬九千六百則爲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自乘則爲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分之十二限。每限一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以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爲一而數之。每限爲一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也。○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分而十之。每一分十六億七千九百六十一萬六千年。○每年進六日則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爲十二萬九千六百者六。故曰。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進六日。以十二萬九千六百爲一日計之。乃六日也。○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每年進六日則爲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者六也。分而十之則每一分爲十六億七千九百六十一萬六千日者六。合十則六十日也。○凡十二限。每限一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進六日。得日如其限數者凡六。○限數。分而十之。一億三千九百九十六萬八千年。得日如其數者六。合十而計之。六十日也。○朞數。三百六十六日。歲數。大率三百六十日。曆數。三百五十四日有奇。○子月至巳月。陰陽餘空各六。午月至亥月。陰陽餘空各六。○三百六十日。幷餘空二十四。配三百八十四爻。體數三百八十四。去乾坤離坎卦二十四爻則三百六十也。三百六十。用數也。三百六十。十之而去其三者。交數也。取其七者。用數也。三百五十二日。用數也。半之得一百二十六日。以進六分也。日有晝夜。以成十有二分也。每十日進一分。凡四月進十有二分也。餘六日。以進六釐合交數之六日。共進十有二釐也。分則三分日之一也。三其四月則爲歲三百六十日。三其十二分則爲三十六分也。以三分爲日。得日十有二也。三其十二釐則爲三十六釐。以十釐爲分。得分有三而釐餘六也。○大率一歲。三百六十日。進退六日。凡十有二日也。加餘數交數。合三十六日。進退十八釐。凡三十六釐。以成一日六釐也。閏餘凡十有二日。推餘交數之閏。則凡一日六釐也。○用數之用。二百五十二日。加交數之十二日。爲二百六十四日。實用之數也。積十五年。用數之日。足充十年之日數也。○十年進退六十日。爲閏餘也。積十年餘交數之三十六日則爲三百六十日。積十年之一日六釐則凡十日六十釐。以十釐爲分凡六也。三分爲日得二日。凡十二日。恰充一年之閏數也。○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推餘交數之日。爲歲三百六十日則得年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以進六日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年。得日七萬七千七百六十日。退六日亦如之。十二萬九千六百爲日則得一日餘二萬五千九百二十。當十分日之二。凡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餘交數之閏。進退十二分也。一日二分也。○十二萬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數也。取其七者。用數也。十二萬九千六百。分而爲十則每分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七之得九萬七百二十年。半之得四萬五千三百六十年。以進六日以四萬五千三百六十。爲日而得六也。日有晝夜。故進退皆日共十二日也。每三千六百年進一日。以四萬三千二百爲日而得一凡。四萬三千二百年。進十有二日也。餘二千一百六十年。以進餘分之六。合交數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進十有二分也。九萬七百二十年。乃用數之用二百五十二日之積而得者也。二百五十二日。用數而每日衍三百六十之數也。以二百五十二。乘三百六十則得九萬七百二十之數也。餘二千一百六十年。以進餘分之六者。卽餘六日。以進六釐之積而得者也。餘六日。每日衍三百六十之數則爲二千一百六十年也。交數二千一百六十年亦進六分者。卽交數六日。以進六釐之積而得者也。交六日。每日衍三百六十則亦爲二千一百六十年也。六釐之積。亦二千一百六十釐也。三百六十釐爲一分則爲六分也。三十釐爲日則二千一百六十釐。得日七十二。每日衍三百六十日則爲二萬五千九百二十日也。○二千一百六十年。以進餘分之六。六分卽二萬五千九百二十日也。○三其四萬三千二百。則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三其餘。交之十二分則爲三十六分。○四萬三千二百年進十二日。三其十二日。爲三十六日。以三日爲日。共十二日也。三十六分。以三分爲分。共十二分也。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進六日退六日爲閏。餘分。進六分退六分。故小運之變。以十二三十乘之。至於六十則進三百六十六日也。其退亦如之。○用數九萬七百二十年。積至於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自小運六十。變而得之也。○三百六十乘三百六十則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十二萬九千六百乘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則爲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乘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則爲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年。○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分而爲十二限。每限一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以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爲一而數之。每限一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也。○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分而爲十則每分十六億七千九百六十一萬六千年。○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進六日。以十二萬九千六百爲日而數之。得六也。○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每年進六日。以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爲日而數之。得六也。分而十之則每分一十六億七千九百六十一萬六千年。進六日。以一十六億七千九百六十一萬六千。爲日而數之。得六日也。合十分之日則爲六十日也。○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分而爲十二限○。每限一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進六日。如其數者得六也。又分而十之則每分一億三千九百九十六萬八千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進六日。合十分之日。爲六十日也。凡六限進三百六十日。加餘交數之六分。積而數之則進三百六十六日矣。○以一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爲日而得六分也。分而十之則爲六十分得六日也。六限。三十六日也。自第二十二段三百六十乘三百六十以下至此。再出弄法。時有不同處。○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進六日。以十二萬九千六百日爲日。故退十故也。如左數。○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進六十日。以一萬二千六十日爲日。一元之日數亦如此。以四千六百六十五萬六千分爲日。○以三百六十乘十二萬九千六百。而得之三百六十日。則得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也。以三百六十爲一日。得四千之日。

六十四卦方圓之圖解[编辑]

內卦三十二之初陰儀○內卦二爻。自姤至師爲少陽。自遯至坤爲太陰。○內卦三十二之初陽儀○內卦二爻。自復至同人爲少陰。自臨至乾爲太陽。○天自旣濟以上至乾。地自蹇以上至姤。一百五十二陽。一百十二陰。爲用數之用也。凡四十六卦。生物之卦。餘卦不能生物。去乾坤離坎而言之則天自賁以上。地自艮以上。爲用數之用二百五十二。天自明夷以下。地自謙以下。乃交數不用之數。不能生物。○天自旣濟以上至乾。地自蹇以上至姤。一百五十二陽。一百十二陰。合二百六十四。加賁艮之半四陽二陰則二百七十。三百八十四。分爲十而七之。得二百七十。以十二月言之。去其交數亥子丑三月。而取其用數九月之數則二百七十也。陰之二十陽。陽之二十陰。合爲四十。○六之一。○二十四也。○半十二也。合三十六。○乾兌離震。○陽自噬嗑至旣濟。陰自井至未濟。六陽六陰者十二。自睽至需。自蹇至晉。八陽四陰。八陰四陽者各六。○大有,夬二卦。十陽二陰。比,剝二卦。十陰二陽。各二對。二對之二。性理大全作三。當作二。○乾兌離震。陽長之數。坤艮坎巽。陽消之數。乾三十六以下。各卦中之數。

卦變解[编辑]

用蓍之法。推大衍之數。布其分,掛,揲扐之序。而究其奇,偶,老,少之變。便得恰成六十四卦。及占所値一卦則又不得不推其九六之變而辨其貞,悔。觀其本,之。然後占其一爻一彖。此六十四卦之變。所以各具六十四卦。總成四千九十六卦。所謂引伸觸長之者也。朱子推卦變。列爲三十二圖。覆以觀之則六十四具。每圖之內。一爻變者凡六。二爻變者十五。三爻變者二十。四爻變者十五。五爻變者六。六爻變者一。六皆不變者一。値一爻二爻之變者。在三十二卦之內則占本卦爻辭。四爻五爻之變者。在三十二卦之後則占之卦爻辭。獨三爻之變。通二十卦。前十卦在三十二卦之內。後十卦在三十二卦之後。値三爻之變者。雖占兩卦彖辭。而前十卦。以貞爲主。後十卦。以悔爲主。詳在變爻例。不用復說。惟布卦變行列。三次高低者。皆有條理。如第一圖。乾爲本卦則獨標於列行之上。姤爲一變之首則亦次於上。遯爲二變之首則亦次於上。至於大過則遯之變例。一章盡矣。其无妄,中孚,大畜。在二變之中而皆變例。一章中之首。故次於中行。否爲三變之首則亦次於上行。至咸而變例一章盡矣。渙爲變例一章之首。而獨次於下行者。奇偶分類從之。橫看則可見。益,賁,損三次之列亦然。觀,剝爲四五變之首則亦次於上行。坤之獨置於最下之列行者。從復之變。而且爲反卦之本故也。姤爲第二圖。自姤以下三十一圖。率皆如前圖矣。據圖灼然易見。啓蒙難看處。不在是矣。

朴頤正字詞幷序[编辑]

朴氏民獻。初字元夫。請改於余。余曰。元者。天德之首而衆善之總也。非初學所宜自居。不若改之以頤正則有用力自勉之義。況沿其所訓。必充所期之數而後已。則亦不失爲元夫矣。余故撰字詞以示之。而幷及改之之意云。

天地之正。稟全者人。其正伊何。曰義與仁。仁義之源。至善至眞。如水未波。如鏡未塵。情一用事。或失其正。其始也幾差。其究也狂聖。彼狂罔念。蠢與物競。惟聖克念。德與天倂。聖狂之分。一蹴怠敬。子旣知有事於博約。盍顧於明命。宜時遵養。敦復初性。閑邪存誠。正斯內充。充之之極。浩然氣雄。收天下善。斂之厥躬。道不遠人。聖可學至。洙泗心學。濂洛其嗣。擴前啓後。莫盛乎子。朱子紹述群聖。搜極源委。說不虛生。擧經踐履。明揭學的。以示來裔。是可以依歸。日星仰止。吾知子之遠器。期與之擬儗。務潛其學。以求其志。一動一靜。惟朱是視。子之業之德。不日新日進。則小人之儒。難乎免矣。子其勉之。母貽余恥。嘉靖壬寅孟夏下澣

金士伸字詞[编辑]

吾友進士金君漢傑。以其字有犯年父。請改於余。余以士伸字之。士伸者。士而伸者也。所伸何事。伸其經綸之志也。士尙友千古。以伊傅之事。周召之業。爲吾之所當伸者而期之。則他日凡吾之所伸者。其軼兩漢之士。而功名不足收矣。況今明良際會。子之抱利器屈且久。鯤躍鵬搏。此其秋矣。吾知子之伸有日。旣屈則伸。理之勢也。勉吾子以當志於古人之所志。作字詞之意也。

[编辑]

送沈敎授[编辑]

送人以言。相厚之道也。顧余窮而囊無一金。請以止之一言獻也。夫天下之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止。天吾知其止於上。地吾知其止於下。山川之流峙。鳥獸之飛伏。吾知其各一其止而不亂。其在吾人。尤不能無其止。而止且非一端。當知各於其所而止之。如父子之止於恩。君臣之止於義。皆所性而物之則也。至於飮食衣服之用。視聽言動之施。豈止之無其所也。推以往之。動者之投靜。勞者之抵逸。執熱則就涼。乘困則打睡。夫動勞之不得不止於靜逸。熱困之不得不止於涼與睡。是則不待智者而後知所止也。君子之所貴乎學。以其可以知止也。學而不知止。與無學何異。文藝其亦一學也。當嚴立課程。盡其力量。必充吾所期之數。而其究也視所攻之藝利鈍收功與不。而一切放下。退聽於無事。則豈非超然知所謂止者哉。事有紀極。不可漫無始卒之序而引之也。大觀子其於攻詩也。少而力。老不輟。其所著雅健著實。薄於風騷。今旣脫藁。可謂勤矣。其於仕也。不卑小官。委質聽天。白首爲郞。終無慍色。可謂恭矣。及知開城敎。無日不視學。授其業。勉其成。使後進小子。豹變蠖伸而鼓舞也。可謂勞矣。以余觀之。七十康強。不可謂不壽。官居下大夫之後。不可謂不貴。又以能詩聞也。不可謂無成。旣壽且貴。又敎餘事。垂於不朽。則向所謂充吾所期之數者。似可謂滿足矣。過此以往。吾知先生之不能力也。然則棲身於逍遙之地。遊身於澹泊之所。不其時乎。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蓋時行而行則行而止也。時止而止則止而止也。旣坐止止之域則詩不必苦吟。仕不必馳騖。形亦不必抖擻煩動而思。烏可憧憧往來而不止乎。孔子旣衰矣。則不復周夢。知其止止也。邵子之詩曰。不讀書來十二年。知其止讀也。又曰。閒而不淸是一惑。老而不歇是二惑。是知閒宜止於淸。老宜止於休。閒不淸老不休。非惑而何。吾先生旣已抵老而投閒。正可坐忘而不走作。把來身心。都止於無思無爲之地之時也。所謂無思無爲者。異乎瞿曇之寂滅。老聃之虛無。禦寇之潛九觀。莊周之御六氣。伯陽之服鉛汞。彼雖自以爲天下之學莫尙於吾術。而夷考其所爲。則率未免滯止於一隅。豈吾儒大中至正。該體用一動靜。顯微無間之道也。凡吾所當止者。在此而不在彼也。然則如何用功。而可止於無思無過之地也。曰。持敬觀理。其方也。敬者。主一無適之謂也。接一物則止於所接。應一事則止於所應。無間以他也則心能一。及事過物去而便收斂。湛然當如明鑑之空也。然而顧吾持敬未熟。則方其主一之時。不爲泥止者鮮矣。泥止則亦爲累爾。必持敬之久。而能主靜以御動。外不泥止而內無滯止。然後無思無爲者。可幾也。先生有齋。扁以大觀。所謂大觀。恐無大於止止也。先生頗有古人之風。其於處世。毀方而瓦合。不爲崖異絶俗之行。苟能知所謂止止之所與其止止之時而止之。則可與衛武而竝驅。亦未晩也。若乃長趨闊步。窺躋於李杜之壇。而覓句之癖猶在。則殆不類於昭氏之鼓琴也哉。如曰。詩可以娛情性。惟在勿喪其志。仕當安於義命。斃而後已云爾則其亦可也。余方讀易。得止字於艮之繇辭。於先生之行。推廣其說。以爲贐也。

[编辑]

無絃琴銘[编辑]

琴而無絃。存體去用。非誠去用。靜其含動。聽之聲上。不若聽之於無聲。樂之形上。不若樂之於無形。樂之於無形。乃得其徼。聽之於無聲。乃得其妙。外得於有。內會於無。顧得趣乎其中。奚有事於絃上工夫。

無絃琴銘[编辑]

不用其絃。用其絃絃。律外宮商。吾得其天。樂之以音。樂其音音。非聽之以耳。聽之以心。彼哉子期。曷耳吾琴。

琴銘[编辑]

鼓爾律。樂吾心兮。諧五操。毋外淫兮。和以節。天其時兮。和以達。鳳其儀兮。

琴銘[编辑]

鼓之和。回唐虞兮。滌之耶。天與徒兮。操峨洋。人孰耳兮。繁而簡。有餘味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