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花潭集/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花潭集
卷二
作者:徐敬德
1786年
卷三

[编辑]

拟上中宗大王辞职疏[编辑]

草茅生员臣徐敬德。谨昧死再拜上言于主上殿下。臣昨者。伏蒙圣恩。授厚陵参奉。闻命惶惧。窃以殿下近年以来。留神至治。侧席渴贤。岁庚子。明扬有旨。令左右各举遗逸。故大提学臣金安国。过听臣之为人。备数充荐。自是之后。获忝备望参奉。至于数再。今吏曹上体睿旨。急于得人。令大学诸生。众推有才学者以报。臣又获忝备报中。猥使恩命及于臣之微贱。臣鼓舞踊跃。以为朝廷布昭公道。欲广搜访。甄收亦及于林壑。此旷古非常之举也。有识之士。孰不弹冠相庆。愿进于阙下乎。臣诚不材。义当奔赴。应命拜恩。勉自驱策以供所职。窃伏惟念。臣本迂儒。生长山野。分甘穷寂。加以贫窭。疏食菜羹。亦或不给。兹以筋骸早衰。病亦侵寻。臣年五十有六。有同七旬之老。自知无及于用。莫若养素林泉。以保馀年固其分也。臣敢冒昧。上还恩命。伏乞早赐兪允。收复差除。臣无任战惧之至。

拟上仁宗大王论国朝大丧丧制不古之失疏[编辑]

草茅下贱生员臣徐敬德。谨斋沐拜疏上闻于主上殿下倚庐之次。臣闻。殿下储贰东殿。学问日进于高朋。处己以道。动遵礼法。简重端庄。有上圣之度。孝仁敬义。有孚于中。而闻达于外。一命之士。苟有知见。孰不欲披忠沥诚。以达天听哉。臣在畎亩之中。疏陈国家之事。诚为越分。臣闻。臣等亦在白衣三年之列。不得不言。因论今日丧制不古之失。有一言可采。获蒙施行则不惟愚臣之幸。乃大东士林之幸也。臣谓君父之丧。天之经地之义。亘万古而不易者也。臣谨按。斩衰一章。有曰致丧三年。谓子为父服也。有曰方丧三年。谓臣为君服也。圣人既取象于天。观法于地。制上下衣裳之度。裁衰,适,负版之数。寓哀摧斩绝之容。皆有深意。因情以饰其文。因文以检其情。使贤者不过。不肖者跂而及之。乃圣贤用礼之勤也。今皆埽之。只用长布之衣。漫无衰适负衽之制。有同庶人丧服之规。其不同者。团圆其领。布裹其帽而已。布帽之内。著前日乌巾。安有服君之衰而不去乌巾者乎。及退燕私。免长布披白衣。乌巾犹在。乃复平昔之容。非丧人也。及戴尺布之笠。然后仅表一身丧容之形。安有攒涂未干。遽形无哀戚之容也。古之制衰。有麻缕多寡之差。有麻材生锡之别。服既有等。冠亦有差。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则前日之衰三升冠六升。于此变矣。服葛绖则绖亦变矣。期而练冠縓缘去其绖。又期而大祥。祥而禫。禫而纤文。既有隆杀之宜。又虑其有以死伤生者。则有五十不成丧。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有疾者飮酒食肉之文。皆因其情之不可无者。而制礼之变。皆自吾秉彝之天有叙也。圣人制丧之意。有以垂后世也。臣闻。既卒哭。殿下玄冕,乌带。群臣乌帽,乌带。以此行之于三年之内。臣未知玄冕之制。何所据也。玄冕乃诸侯祭祀之冠也。卒哭才过。君臣皆玄冠视事。是不以丧礼自处也。礼。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是忧民之忧。而以丧礼自处。示自贬也。今者玄冕乌带。是忧君父反出于忧民之下者耶。臣未知玄冕之制。其于殿下。为安之乎。天理所在。人心不可诬也。奈何逆于心。反于天。服非礼之冠乎。臣恐仪注之书。是不知而作者也。自非圣贤而用智穿凿。损益于礼文。鲜不为后世之嗤笑矣。夫何思何虑。从圣人之训。遵圣王之法。如斯而已矣。遇初终。素弁绖。既制服。斩衰三升冠六升。既卒哭。成布六升冠七升。服葛绖。视事则君臣素弁环绖。如此。岂非顺乎。何必变素弁为玄冕之制乎。未知朝廷郊迎使命。用乌帽乌带乎。礼。天子为大夫士疑衰。既葬除之。我国虽在海外。其在大夫之班则皇帝亲临。必以疑衰。不尔则素弁而吊。礼曰。凡吊事。素弁绖。安知使不以素弁入国乎。彼素弁。我乌帽。其于礼貌。不亦谬乎。凡使致赗赙之物。宜付之有司。藏之外帑。以备丧用之需。礼曰。君子不家于丧。献子之丧。旅归四布。孔子闻而贤之。况我殿下。不比大夫之家者乎。固不宜付之内帑以备内用。内帑亦非为私储。周礼天官冢宰。兼典泉府之用。使宫伯之官。相参出入。虽王者不得以私之。殿下新政之始。固不宜示人以私。节财用。厉廉耻。其在此一事也。臣闻。制衰之日。旋被衮戴冕。是吉凶相远之大者。而同日服之可乎。易世。大事也。君位。大宝也。今受大宝处大事。如是其卒迫可乎。殿下之固拒不受。其孝仁敬义有出于所性之固有。而不得以掩者存也。在廷之臣。犹持固必。殿下亦以舆情大郁。有不得已而从之。是大失君臣之体。尊卑之礼。贻笑于后世。谓今日有知春秋之义者乎。今日请之不得。则又明日请之。待殿下断自圣衷降旨。然后为之则既有以将顺其美。又有以慰安孝思。亦未晩也。万事之统。纲纪之寄。亦有殿下之所进退。此持匀弩审发之日。非纳谏转圜之时。有迫于舆情而从之。其于首出之义。未有也。或以周康王之事诿之者。是则宋臣朱熹固尝有论。康王之朝。势不得不尔。以周代殷未久也。大国强藩。既会同来吊。不得不盛礼以见之。今我国邈在海外。无大国邻接于外。四境之内。卷为一家。臣民之所属望。四方之所归乡。举在储贰东殿之日。内外颙然。固不可以康王之朝班之则既卒哭。素弁视朝。其可也。如不得已而为康王之事。殿下胡不以一言麾之曰。吉凶不可同日服。卿等且退。明当视朝。则岂不截然有以警动群听哉。臣窃恐殿下在东殿之日。其于圣贤之业。帝王之学。未尝留意也。凡贵于学问者。在我见理明处事精。则及临事不眩也。殿下春秋鼎盛。圣资高明。当志于圣贤之业。帝王之学。然后大业可兴。至治可期也。臣以白笠一事言之。生员,进士,儒生白笠三年之制。失轾重之伦。非圣人之制也。圣人制五服。自士以上群臣。应服斩衰三年。士以下庶人及庶人在官者。应服齐衰三月而除。庶人之丧。月则从缌衰之数而服则从齐衰之重者。以恩则有厚薄。以义则不敢降其尊也。恩既有厚薄。情岂无轻重之等也。今移三月之丧。引之于卒哭五月之数。既失其经也。又引之于三年之丧而同之。殊无意谓。降齐衰之重。为吊服白衣。引三月之轻。置之三年之久。皆不揣情文轾重之伦。妄有所进退。自以为有加于圣人耶。文不可过也。情不可引也。在庶人之行者。三月之外。飮酒食肉。其情也。其礼也。今引之于三年。自仁人君子。其飮酒食肉。亦不得自禁也。礼也情也。其有引之于既葬之后而食肉者。其权也厚也。况儒士之生于京师者无几。而其在遐远之乡。无虑千百。足迹邈敻天门。生不识天颜。如此而服之者。徒有义存也。引之于三年之久则居江湖者。手竿背笱之不能无也。处山薮者。臂弓持罝之不能无也。彼不自渔猎则无得而食也。披素戴白而为是事。事与义睽。情与文违。理不当有如是耶。其有以生员,进士,儒生班之士。而不置庶人之行者。是不考礼文之言也。礼曰。寓公为国君齐衰三月。与民同也。有曰。为旧君齐衰三月。仕而已者也。此不在庶人之行明矣。为旧君犹止服三月之丧。其在儒生。服三年之丧。岂其情乎。情不忠。恶也。文不中。愆也。是谓愆礼。愆礼慝乐。君子不由也。奈之何制不情之服。为非礼之丧。使学古谈礼义之士由之也。左右之意必曰。以先王四十年休养之恩。不可不厚报也。臣谓不可也。臣子之于君父。不得以恩之轻重。而进退其丧期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殿下方欲以孝为治。其可以制非礼之丧。使儒士服之乎。此在殿下裁自圣断。早赐降责。生员,进士,儒生凡庶人在官者白笠三年之制。一皆从罢。于礼为便。殿下问诸左右。左右唯知笃于报先追远而难于应旨。然是为苟也。岂可以非礼事我先王乎。又以山陵一事言之。古者。墓而不坟。至于成周。立丘封兆树之制。设冢人之官。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昭穆为左右。又令同姓诸侯大夫士。葬于前后。凡有功者居前。唯死于兵者。不令入兆域之内。是则冢人预择公墓之地于一处。既辨其兆。为之图而葬之。以备他日之葬。自先王以下。皆于是而占之。今不立冢人之官。一从风水之说。世各占地。山陵每开一所。且临时择地。虽同姓宗室之墓。皆令沟之而去山庭之外。民田亦皆荒之。一陵之入。地亦广占。民无蒭牧之所。隆运至于千年之远。则园陵相望于畿郊之外。田野尽荒。不容馀地。民不得居焉。百里之内。夐绝人迹。弊至于此。臣不知何以处之。伐石之役。流毒畿内之民。一石之重。千人不能移。一片之长。幷与梓棺之长而伐之。犹未免四片之封则何必以长为哉。古者立树兆之制。未闻石马,石羊等之物。石俑。取其象人而用之。则贵于近似。徒以夸大为事。高几数丈。顽焉奰屃。有同鬼神。今士大夫之家。争慕效之。不出千百年之外。石椁尽拔。而山从而颓矣。伐石之役。程督严峻。民糜鞭末。短褐冲雪。举皆皲疲。竟夕未退。挹冻原野而死者。不知几人。勿亟之旨虽下。有司急于集事。未暇恤顾。非独有司之责。势使之然也。流俗之弊。其于君父。诚敬有未足。而徒事浮文之末。欲出古法之上。其独贤乎哉。不如速朽之言。虽出于一时。圣人亦岂肯为一时立无用之训哉。不如之言。诚有以也。臣谓冢人之官。当依古制。立为经远之规。伐石之制。亦宜加裁减。庶几无流害于民也。臣山野之人。蝼蚁微诚。无路自达。白首颓龄。更何望哉。欲一言致忠于殿下。臣之所抱。又岂止此。值殿下谅暗之日。未暇及之。臣近见韦布之士抗章者有之。类以寒贱之言无适用者而弃之。臣谓蒭荛之言。圣人择之。伏愿殿下勿以寒贱而弃之。非独愚臣之幸。士林之幸也。臣病伏山野。未获亲拜阙下。无任悃愊战惧之至。谨拜疏以闻。

[编辑]

答朴君实书[编辑]

某屡辱不鄙之问。苏慰不浅。然顾余未熟于礼经。既无参考折衷之见。何以复大孝所需之一二。而某之不佞。不揣固陋。尚志前古。其行事往往取笑于时俗。持此无足以塞大孝之问。大孝既参考礼书。自有以酌行之。何以瞽说为也。然其辱问之勤。不容无说。来书。祖以上之玉书名。今则讳名而书。是则不惟有乖父前子名之礼。而前后不类。甚无意义。况二世皆有功勋补职则宜在讳名之列无疑。后是足以盖前非。不可不改。且大孝有官则大祥服玉色衫。恐不远于时礼也。学者苟志于古。虽无官。亦可服之。既大祥祔迁之礼。恐当从横渠之说。既祥撤几筵。礼也。来书言欲不撤。有所不忍。不可径情而行之。先王之礼。不敢过也。来书言既祥未禫之间。遇朔望仲月。则杀礼荐祭于先祖。恐得其权宜。礼有三年之内以墨衰行之之文。则来书之言。暗与之合也。来书言大祥之日。辞墓而返魂。岂可无一祭以告还耶。未详所示之意。既返于家行祥祭。则不可无略告之祭于墓。若行祥祭于几筵则不必复祭于墓也。但既返于家。恐略设反告之祭于先祖影堂。似可。后土之祭。当在后而不得先在。礼有明文。不可从俗之谬妄。来书言吾东方之俗。先后土既久。恐神之不歆吾之后享。此说似非。传曰。神不享非礼。后土之有知。则先祭之非礼。恐却不享也。以某之所见复之。未知果合于大孝之意否。望须质诸古礼。参之今。酌以行之也。冀孝履康迪。

复朴颐正帖[编辑]

承辱示。从审鼎禋安和。苏慰苏慰。近者阻奉旷。当相就讲论。枫岳远。日候浸蒸。势似不可。欲于猪江侧卜筑。望后带君实同来执事。似易也。某之进退。熟虑有素。不以人言去就。衰老自揣不堪。已书辞状。待厚陵人来致之耳。甲辰五月初五日。敬德。复。

复朴颐正,朴君实帖[编辑]

病困。承问兼药物。便觉醒苏。仆。年前来气衰。寒斋短褐。得寒疾固其所矣。乍寒乍热乍汗。一日之中四五。不能饭月馀。残躯虚竭。势似不能久留。莫非天也。示服制。三月当除。不得一日引之也。五服。月数外不得加也。今国制。白衣冠终三年。已立法矣。除正服后著白衣冠可矣。时先生持靖陵丧服。依礼制。仆。幸保得到花潭。可一枉。敬德。复。

复朴颐正帖[编辑]

恋承书问。苏慰苏慰。仆。为暑湿所困。气苏健未也。示何异之言。似乎过。是未过也。仁人孝子之有深爱于其亲者。行见皤然之耋老。其中怵焉悯如也。知吾子推老之心。其亦有及于朋友也。仆。年来两鬓素飒。气力衰迟。住得人间。阅几岁月乎。春经大病之馀。困惫尤深。为其友者。可不忧之耶。仆。乘秋凉当寓潭舍。然无寓客处。舍弟未能别构屋。所收材皆不可用。势未能别构也。冀玉摄自重。乙巳六月十六日。敬德。复。

杂著[编辑]

原理气[编辑]

太虚湛然无形。号之曰先天。其大无外。其先无始。其来不可究。其湛然虚静。气之原也。弥漫无外之远。逼塞充实。无有空阙。无一毫可容间也。然挹之则虚。执之则无。然而却实。不得谓之无也。到此田地。无声可耳。无臭可接。千圣不下语。周张引不发。邵翁不得下一字处也。摭圣贤之语。溯而原之。易所谓寂然不动。庸所谓诚者自成。语其湛然之体。曰一气。语其混然之周。曰太一。濂溪于此不奈何。只消下语曰无极而太极。是则先天。不其奇乎。奇乎奇。不其妙乎。妙乎妙。倏尔跃。忽尔辟。孰使之乎。自能尔也。亦自不得不尔。是谓理之时也。易所谓感而遂通。庸所谓道自道。周所谓太极动而生阳者也。不能无动静。无阖辟。其何故哉。机自尔也。既曰一气。一自含二。既曰太一。一便涵二。一不得不生二。二自能生克。生则克。克则生。气之自微。以至鼓荡。其生克使之也。一生二。二者何谓也。阴阳也。动静也。亦曰。坎离也一者。何谓也。阴阳之始。坎离之体。湛然为一者也。一气之分。为阴阳。阳极其鼓而为天。阴极其聚而为地。阳鼓之极。结其精者为日。阴聚之极。结其精者为月。馀精之散。为星辰。其在地。为水火焉。是谓之后天。乃用事者也。天运其气。一主乎动而圜转不息。地凝其形。一主乎静而榷在中间。气之性动。腾上者也。形之质重。坠下者也。气包形外。形载气中。腾上坠下之相停。是则悬于太虚之中而不上不下。左右圜转。亘古今而不坠者也。邵所谓天依形。地附气。自相依附者。依附之机。其妙矣乎。风族飞族之羽载形。皆此理也。

先生又曰。虚者。气之渊也。

又曰。一非数也。数之体也。

又曰。理之一其虚。气之一其粗。合之则妙乎妙。

又曰。易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气无乎不在。何所疾哉。气无乎不到。何所行哉。气之湛然无形之妙曰神。既曰气。便有粗涉于迹。神不囿于粗迹。果何所方哉。何所测哉。语其所以曰理。语其所以妙曰神。语其自然真实者曰诚。语其能跃以流行曰道。总以无不具曰太极。动静之不能不相禅。而用事之机自尔。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

又曰。程张谓天大无外。即太虚无外者也。知太虚为一。则知馀皆非一者也。邵子曰。或谓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吾不得以知之也。非惟吾不得以知之。圣人亦不得以知之也。邵子此语。当更致思。

又曰。禅家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曰真空顽空者。非知天大无外。非知虚即气者也。空生真顽之云。非知理气之所以为理气者也。安得谓之知性。又安得谓之知道。

理气说[编辑]

无外曰太虚。无始者曰气。虚即气也。虚本无穷。气亦无穷。气之源。其初一也。既曰。气一便涵二。太虚为一。其中涵二。既二也。斯不能无阖辟。无动静。无生克也。原其所以能阖辟。能动静。能生克者而名之曰太极。气外无理。理者气之宰也。所谓宰。非自外来而宰之。指其气之用事。能不失所以然之正者而谓之宰。理不先于气。气无始。理固无始。若曰。理先于气。则是气有始也。老氏曰。虚能生气。是则气有始有限也。

又曰。易者。阴阳之变。阴阳。二气也。一阴一阳者。太一也。二故化。一故妙。非化之外别有所谓妙者。二气之所以能生生化化而不已者。即其太极之妙。若外化而语妙。非知易者也。

太虚说[编辑]

太虚。虚而不虚。虚则气。虚无穷无外。气亦无穷无外。既曰虚。安得谓之气。曰。虚静即气之体。聚散。其用也。知虚之不为虚则不得谓之无。老氏曰。有生于无。不知虚即气也。又曰。虚能生气。非也。若曰。虚生气则方其末生。是无有气而虚为死也。既无有气。又何自而生气。无始也。无生也。既无始。何所终。既无生。何所灭。老氏言虚无。佛氏言寂灭。是不识理气之源。又乌得知道。

鬼神死生论[编辑]

程,张,朱说。极备死生鬼神之情状。然亦未肯说破所以然之极致。皆引而不发。令学者自得。此后学之所以得其一而不得其二。传其粗而不见十分之精。某欲采三先生之微旨。以为鹘突之论。亦足以破千古之疑。程曰。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此尽之矣。吾亦曰。死生人鬼。只是气之聚散而已。有聚散而无有无。气之本体然矣。气之湛一清虚者。弥漫无外之虚。聚之大者为天地。聚之小者为万物。聚散之势。有微著久速耳。大小之聚散于太虚。以大小有殊。虽一草一木之微者。其气终亦不散。况人之精神知觉。聚之大且久者哉。形魄见其有散。似归于尽没于无。此处率皆不得致思。虽三先生之门下。亦莫能皆诣其极。皆掇拾粗粕为说尔。气之湛一清虚。原于太虚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始。聚之有渐。以至博厚为天地。为吾人。人之散也。形魄散耳。聚之湛一清虚者。终亦不散。散于太虚湛一之中。同一气也。其知觉之聚散。只有久速耳。虽散之最速。有日月期者。乃物之微者尔。其气终亦不散。何者。气之湛一清虚者。既无其始。又无其终。此理气所以极妙底。学者苟能做工。到此地头。始得觑破千圣不尽传之微旨矣。虽一片香烛之气。见其有散于目前。其馀气终亦不散。乌得谓之尽于无耶。

往者。某与朴先生光佑。讨论及此。朴乃耳辄明快。不知其后朴果能致力于十分尽头否也。

粗述独见。贻朴公颐正,许君太辉及诸来游于门者。此论虽辞拙。然见到千圣不尽传之地头尔。勿令中失。可传之后学。遍诸华夷远迩。知东方有学者出焉。

又曰。造化鬼神。神易阴阳之极致处。后学有多得于系辞传周程张朱之说。要在做工不辍。大段著力。然后乃有见尔。

又曰。尝欲发挥系辞微旨。程朱皆极其力。然略说破。后学无蹊可寻。类皆见得粗处。不见底蕴。某欲加敷衍浅见。令后学沿流以探其源。俟吾精力尽时著书。有志未就。良亦一恨。然不足恨也。注脚更添注脚。奈后学苦其繁复。亦莫之致思。何。

乙巳闰正月初五夜。秉烛而书焉。已上四篇。皆先生病亟时所著。

复。其见天地之心说。[编辑]

古之圣贤于至。皆尝致意。尧陈期闰之数。孔论天地之心。程,邵亦皆有说。后之学者。须大段著力于至日上做工夫。所得甚广。非如格一物致一知之比也。若于一物上。十分格得破则亦见得至理。顾于至日。则所该广大耳。至日乃天地始回旋。阴阳初变化之日也。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先儒皆以静见天地之心。程子独谓动之端乃天地之心。邵子则以动静之间言之。程,邵立言有异。初无二见。皆就一动静兼阴阳之上而语之。似邵指太极之体。程谓太极之用也。反本复静。坤之时也。阳气发动。复之机也。有无之极。于此拟之。而先后天之说。从可知也。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谓此也。庸所谓诚自成。道自道者谓此也。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亦于此而体之。方天地净洒洒。玄酒之味淡。大音之声希。漠然虚静。若无所事。一阳之复。倏尔而跃。其不自容己之妙。是可见天地之心也。无改移者何谓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期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日。候之以漏箭。测之以臬表。度与日之分。恰周得本数。若合符契。未尝盈缩些一毫。万古常常如此。可见其心之无改移也。天地之中庸至善至信之德。于此而识之。神易之无方体。于此而见之。日轨回南。春辉北陆。阳吹九地。气应黄宫。可不谓之无方也乎。昼夜改度。寒暑相禅。无一刻停留。可不谓之无体也乎。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此语尽至日之理也。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此本非两事。只是天之一事。阴阳一用。动静一机。此所以流行循环不能自已者也。或曰。至中至善至信之德。只得于至日上语之。其于他不得语之乎。曰。无时不然。无物不有。三百六旬之运。二十四气之分。无非至日之流行者。所谓时中也。然不比至日则天地更始。阴阳之际。动静之交。辰宿之躔。陆野之分。皆得复其本位。十分齐整者也。万化之所自。万殊之所本。此阴阳大头胪处。可以一贯之者也。反于吾身。仁智之性。忠恕之道。无非至日之理暂于动静。微于瞬息。

温泉辨[编辑]

天则主阳。地则主阴。火热而水凉。其性也。火则未闻有寒者。而泉或有温者何也。邵子曰。一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半而形质具焉。阴阳偏而性情分焉。知此则泉之温。无足怪也。天未始无阴。地未始无阳。冰火互藏其宅。且天之阳。常贯乎地之虚。而地不得而不受。故曰。天一而实。地二而虚。阳蕴于地中。气或辐凑于一处。积而蒸郁。泉脉被他蒸薄而热。坎之中实。亦见其阳潜于水中。水生于天一。而成于地六。土生于天五。而成于地十。是则水与土未必无阳也。况日之出入于地之上下。阳之融会。初无内外。浑然为一则地岂得不蒸薄而或锺其热乎。泉于是渗漉。某流不得不沸蒸也。不独泉为然。凡物之气。散则凉。聚则热。故草积则生热。粪积则自焚。气郁不舒而然也。无物无阳者也。水中有火。石里藏焰。硫之土。得火而爆。石之灰。得水则沸。阴从阳者也。泉为阳迫则热。火能迎物而威远。故可以照射而涸水。水不能迎物。故虽近于火。少有间则不得灭火。火之气虚。故不自停留。著物而留。然随焚随尽。不为阴所制。故无寒火。水之形稍实。润以既聚则久而不散。既有形。故为阳所移而热。阳得兼阴。而阴不得兼阳。故阳全而阴半。阳饶而阴乏。阳尊而阴卑。是乃君统臣。夫制妇。而君子得以役小人。中国得以服夷狄。岂不知阳始于一。而阴终于十。此阴阳之分。而理之必然者也。

声音解[编辑]

天有阴阳。大小异气。地有刚柔。大小异质。气变于上而象生焉。质化于下而形具焉。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木土石。成形于地。象动于天而万时生。形交于地而万物成。时之与物。有数存焉。物有声色气味。声之数为盛。故邵子穷阴阳刚柔大小之数。原本以推体。推体以致用。致用则体数退而本数藏矣。天之用数。百有十二。地之用数。百有五十二。于是。推正声正音之字母。列之为图。声有高下。故分以平上去入。辟翕随焉。音有屈伸。故别以开发收闭。清浊随焉。日日声。阳之阳也。其声宜平以辟。多良以下七声。皆为平辟之字则知其为日日声阳则主辟也。日月声。阳与阴也。其声宜平以翕。禾光以下六声。皆为平翕之字则知其为日月声阴则主翕也。日为暑。月为寒。寒者。暑之馀也。阴从阳者也。故月之声从日之星。而禾之声多声之变也。光之声。良声之变也。日月同声而特辟翕异。而读官与龙之声。则知龙声乃官声之变也。而变辟为翕者尔。独心声变之为翕。则推不得。是为龙字下白圈。乃有声而无字者也。若使心声变以为翕声。则似可作琴字。然非翕声之正也。白圈之不成字。调之则琴声之似也。三个黑圈。列于每声之下者。即所去阴体数四十八也。是不唯无字。乃无声者也。日星声。太阳中之少阳也。其声亦宜平辟。比日日声则为不甚辟。开丁以下六声。皆为平辟之转。则知其为日星声。但不若太阳之太辟尔。日辰声。太阳中之少阴也。其声宜平翕。回兄以下六声。皆为平翕之字。而甚于太阴之翕也。则知其为日辰之声。星为昼。辰为夜。夜者昼之馀。而阴从阳者也。故辰之声。从星之声。而回之声。开声之变也。兄之声。丁声之变也。星辰同声而唯辟翕异尔。君乌二字下白圈。乃牛男二声之推不得者也。推其例。变辟为翕则牛字似可作钩声。男字似可作堪声。然辟翕不楷正。故不为字而徒有其声也。龟字。乃牛字下白圈之成字者也。推声之变字。固不成于辟而成于翕者。亦有成于辟而不成于翕者也。牛下之圈。从日日声。妻字之变而不成字者也。上去入三声。皆平声之推也。月日星日辰日之声。皆多声等字之变也。日月星月辰月之声。皆禾字等声之变也。月辰星辰辰辰之声。回字等声之变也。其中白圈。皆从其变位第几字而推也。字声之无穷于八十三声之调。是自然之理。更推不去。又约以求其本。则不出于多禾开回四声七调之外矣。至于水火土石之音。则与日月星辰之声。其变同一规也。其开发收闭之四调。切以清浊。犹平上去入之四变。分以辟翕也。惟在声则阳为辟而阴为翕。在音则柔为清而刚为浊。其故何也。以水则明而火则暗。土则疏而石则确尔。水者。火之质。火生于水。故火之音从水之音。土者。石之质而石生于土。故石之音从土之音也。是则清浊有异。而音则相从而近也。发收闭三音之调。皆开音四调之之变也。黑圈之方。即所去阳体数四十。是为无音者也。其白圈之方。皆前音之推不得而有音无字者也。火土之音。多于他音。何也。四行之中。土居其多。其生成之数亦多火。潜而不常现。其用则至大也。辰之入声。石之闭音。独少于他。何也。天有四辰。日月星则显而辰不显。且辰属夜。自戌至寅为夜。夏至。万物用事之夜。极短则戌与寅犹在用数。而亥子丑全不用也。地有四行。水火土居多。石次焉。石之为物。全于质而气不饶。故不能生物化物。然则辰石之字。不亦少乎。声之数止七。音之数止九。何也。天之用数。常盈于六而极于七。故天星之明。可见者北斗而数止七。昼夜之数。过七则变矣。地之用数。常止于九。故开物于月之寅。闭物于月之戌。亥子丑三月。不为用数。究于九而变化极矣。是则声不得不七个调列。音不得不九样调列。音不得不九样调切。声衍以至于八十三字。音衍以至于百有三十二字。摠声音字母之数。二百有一十五。括尽变化之要。虽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字之变。皆不能出此区域。以其撮其本而纪其会尔。有如谚书之十六字母。约而尽矣。天地之数。穷于十六。日月星辰之声。水火土石之音相乘。而皆至于十六矣。声主清浊而音主辟翕。乃反以辟翕随声而清浊随音。何也。其平上去入。即声之清浊。而开发收闭。即音之辟翕。故清浊随音而辟翕随声。互相备而以见声字之不能无音。音字之不能无声也。故平上去入每声之中。开发收闭字具焉。开发收闭每音之中。平上去入之字具焉。日月声。必以多良以下七字当之。何也。是则于字林中求其平辟之声。如多良等字。声异而平辟同则引以当之。不必多良独可为平辟之声。推多良之声类。则凡可为平辟者。皆为日日声。此特括其字母尔。古黑等字亦然。音主调切。故不拘于平上去入。而惟开清同调。则当水水之音。不必古黑独为开清也。音之调。不出于喉腭舌齿唇。而喉腭舌齿唇之交则变化不穷。开发收闭。拈尽喉腭舌齿唇之变。声不出平上去入。音不出开发收闭。何哉。岂温凉寒燠。气节于四时。雪月风花。景分于四致欤。声音妙处在数。原其本而致其体。退其体而达其用。至于穷万物之数。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哉。

跋前声音解未尽处[编辑]

圆圈而白者。象阳之虚明。方圈而白者。象阴之虚明。虚明之地。声音必通。今谓之有声音而不成字者。转辟为翕。变清为浊则有半声半音之不成字者。理之必然。无足疑矣。圆圈而黑者。象阳之窒塞。方圈而黑者。象音之窒塞。窒塞之地。声音必不通则非独无字。而声音亦无也。字虽不成。而半声音者。宜著其变。其无声无字者。宜去之。亦著于图者。示数之体用迭为进退尔。但吾方之音多讹。故难于上去开发之辨。然比之华语。不失本字之调而差讹尔。如宫音。白舌居中。吾亦读来便如此。故知差讹而不失本字之调。且讹成一规。从讹而要通。亦有此理。看声音图理透则便见破了。初不系邦言之差讹尔。象音之音。疑阴。

皇极经世数解[编辑]

三百六十乘三百六十。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乘十二万九千六百则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自乘则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分之十二限。每限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一而数之。每限为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也。○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而十之。每一分十六亿七千九百六十一万六千年。○每年进六日则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十二万九千六百者六。故曰。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进六日。以十二万九千六百为一日计之。乃六日也。○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每年进六日则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者六也。分而十之则每一分为十六亿七千九百六十一万六千日者六。合十则六十日也。○凡十二限。每限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进六日。得日如其限数者凡六。○限数。分而十之。一亿三千九百九十六万八千年。得日如其数者六。合十而计之。六十日也。○期数。三百六十六日。岁数。大率三百六十日。历数。三百五十四日有奇。○子月至巳月。阴阳馀空各六。午月至亥月。阴阳馀空各六。○三百六十日。幷馀空二十四。配三百八十四爻。体数三百八十四。去乾坤离坎卦二十四爻则三百六十也。三百六十。用数也。三百六十。十之而去其三者。交数也。取其七者。用数也。三百五十二日。用数也。半之得一百二十六日。以进六分也。日有昼夜。以成十有二分也。每十日进一分。凡四月进十有二分也。馀六日。以进六釐合交数之六日。共进十有二釐也。分则三分日之一也。三其四月则为岁三百六十日。三其十二分则为三十六分也。以三分为日。得日十有二也。三其十二釐则为三十六釐。以十釐为分。得分有三而釐馀六也。○大率一岁。三百六十日。进退六日。凡十有二日也。加馀数交数。合三十六日。进退十八釐。凡三十六釐。以成一日六釐也。闰馀凡十有二日。推馀交数之闰。则凡一日六釐也。○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日。加交数之十二日。为二百六十四日。实用之数也。积十五年。用数之日。足充十年之日数也。○十年进退六十日。为闰馀也。积十年馀交数之三十六日则为三百六十日。积十年之一日六釐则凡十日六十釐。以十釐为分凡六也。三分为日得二日。凡十二日。恰充一年之闰数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推馀交数之日。为岁三百六十日则得年一万二千九百六十。以进六日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年。得日七万七千七百六十日。退六日亦如之。十二万九千六百为日则得一日馀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当十分日之二。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馀交数之闰。进退十二分也。一日二分也。○十二万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数也。取其七者。用数也。十二万九千六百。分而为十则每分一万二千九百六十。七之得九万七百二十年。半之得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以进六日以四万五千三百六十。为日而得六也。日有昼夜。故进退皆日共十二日也。每三千六百年进一日。以四万三千二百为日而得一凡。四万三千二百年。进十有二日也。馀二千一百六十年。以进馀分之六。合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进十有二分也。九万七百二十年。乃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日之积而得者也。二百五十二日。用数而每日衍三百六十之数也。以二百五十二。乘三百六十则得九万七百二十之数也。馀二千一百六十年。以进馀分之六者。即馀六日。以进六釐之积而得者也。馀六日。每日衍三百六十之数则为二千一百六十年也。交数二千一百六十年亦进六分者。即交数六日。以进六釐之积而得者也。交六日。每日衍三百六十则亦为二千一百六十年也。六釐之积。亦二千一百六十釐也。三百六十釐为一分则为六分也。三十釐为日则二千一百六十釐。得日七十二。每日衍三百六十日则为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日也。○二千一百六十年。以进馀分之六。六分即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日也。○三其四万三千二百。则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三其馀。交之十二分则为三十六分。○四万三千二百年进十二日。三其十二日。为三十六日。以三日为日。共十二日也。三十六分。以三分为分。共十二分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进六日退六日为闰。馀分。进六分退六分。故小运之变。以十二三十乘之。至于六十则进三百六十六日也。其退亦如之。○用数九万七百二十年。积至于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自小运六十。变而得之也。○三百六十乘三百六十则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十二万九千六百乘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则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乘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则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年。○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分而为十二限。每限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一而数之。每限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也。○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而为十则每分十六亿七千九百六十一万六千年。○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进六日。以十二万九千六百为日而数之。得六也。○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每年进六日。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日而数之。得六也。分而十之则每分一十六亿七千九百六十一万六千年。进六日。以一十六亿七千九百六十一万六千。为日而数之。得六日也。合十分之日则为六十日也。○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分而为十二限○。每限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进六日。如其数者得六也。又分而十之则每分一亿三千九百九十六万八千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进六日。合十分之日。为六十日也。凡六限进三百六十日。加馀交数之六分。积而数之则进三百六十六日矣。○以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日而得六分也。分而十之则为六十分得六日也。六限。三十六日也。自第二十二段三百六十乘三百六十以下至此。再出弄法。时有不同处。○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进六日。以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为日。故退十故也。如左数。○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进六十日。以一万二千六十日为日。一元之日数亦如此。以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分为日。○以三百六十乘十二万九千六百。而得之三百六十日。则得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也。以三百六十为一日。得四千之日。

六十四卦方圆之图解[编辑]

内卦三十二之初阴仪○内卦二爻。自姤至师为少阳。自遁至坤为太阴。○内卦三十二之初阳仪○内卦二爻。自复至同人为少阴。自临至干为太阳。○天自既济以上至干。地自蹇以上至姤。一百五十二阳。一百十二阴。为用数之用也。凡四十六卦。生物之卦。馀卦不能生物。去乾坤离坎而言之则天自贲以上。地自艮以上。为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天自明夷以下。地自谦以下。乃交数不用之数。不能生物。○天自既济以上至干。地自蹇以上至姤。一百五十二阳。一百十二阴。合二百六十四。加贲艮之半四阳二阴则二百七十。三百八十四。分为十而七之。得二百七十。以十二月言之。去其交数亥子丑三月。而取其用数九月之数则二百七十也。阴之二十阳。阳之二十阴。合为四十。○六之一。○二十四也。○半十二也。合三十六。○干兑离震。○阳自噬嗑至既济。阴自井至未济。六阳六阴者十二。自睽至需。自蹇至晋。八阳四阴。八阴四阳者各六。○大有,夬二卦。十阳二阴。比,剥二卦。十阴二阳。各二对。二对之二。性理大全作三。当作二。○干兑离震。阳长之数。坤艮坎巽。阳消之数。干三十六以下。各卦中之数。

卦变解[编辑]

用蓍之法。推大衍之数。布其分,挂,揲扐之序。而究其奇,偶,老,少之变。便得恰成六十四卦。及占所值一卦则又不得不推其九六之变而辨其贞,悔。观其本,之。然后占其一爻一彖。此六十四卦之变。所以各具六十四卦。总成四千九十六卦。所谓引伸触长之者也。朱子推卦变。列为三十二图。覆以观之则六十四具。每图之内。一爻变者凡六。二爻变者十五。三爻变者二十。四爻变者十五。五爻变者六。六爻变者一。六皆不变者一。值一爻二爻之变者。在三十二卦之内则占本卦爻辞。四爻五爻之变者。在三十二卦之后则占之卦爻辞。独三爻之变。通二十卦。前十卦在三十二卦之内。后十卦在三十二卦之后。值三爻之变者。虽占两卦彖辞。而前十卦。以贞为主。后十卦。以悔为主。详在变爻例。不用复说。惟布卦变行列。三次高低者。皆有条理。如第一图。干为本卦则独标于列行之上。姤为一变之首则亦次于上。遁为二变之首则亦次于上。至于大过则遁之变例。一章尽矣。其无妄,中孚,大畜。在二变之中而皆变例。一章中之首。故次于中行。否为三变之首则亦次于上行。至咸而变例一章尽矣。涣为变例一章之首。而独次于下行者。奇偶分类从之。横看则可见。益,贲,损三次之列亦然。观,剥为四五变之首则亦次于上行。坤之独置于最下之列行者。从复之变。而且为反卦之本故也。姤为第二图。自姤以下三十一图。率皆如前图矣。据图灼然易见。启蒙难看处。不在是矣。

朴颐正字词幷序[编辑]

朴氏民献。初字元夫。请改于余。余曰。元者。天德之首而众善之总也。非初学所宜自居。不若改之以颐正则有用力自勉之义。况沿其所训。必充所期之数而后已。则亦不失为元夫矣。余故撰字词以示之。而幷及改之之意云。

天地之正。禀全者人。其正伊何。曰义与仁。仁义之源。至善至真。如水未波。如镜未尘。情一用事。或失其正。其始也几差。其究也狂圣。彼狂罔念。蠢与物竞。惟圣克念。德与天倂。圣狂之分。一蹴怠敬。子既知有事于博约。盍顾于明命。宜时遵养。敦复初性。闲邪存诚。正斯内充。充之之极。浩然气雄。收天下善。敛之厥躬。道不远人。圣可学至。洙泗心学。濂洛其嗣。扩前启后。莫盛乎子。朱子绍述群圣。搜极源委。说不虚生。举经践履。明揭学的。以示来裔。是可以依归。日星仰止。吾知子之远器。期与之拟儗。务潜其学。以求其志。一动一静。惟朱是视。子之业之德。不日新日进。则小人之儒。难乎免矣。子其勉之。母贻余耻。嘉靖壬寅孟夏下澣

金士伸字词[编辑]

吾友进士金君汉杰。以其字有犯年父。请改于余。余以士伸字之。士伸者。士而伸者也。所伸何事。伸其经纶之志也。士尚友千古。以伊傅之事。周召之业。为吾之所当伸者而期之。则他日凡吾之所伸者。其轶两汉之士。而功名不足收矣。况今明良际会。子之抱利器屈且久。鲲跃鹏搏。此其秋矣。吾知子之伸有日。既屈则伸。理之势也。勉吾子以当志于古人之所志。作字词之意也。

[编辑]

送沈教授[编辑]

送人以言。相厚之道也。顾余穷而囊无一金。请以止之一言献也。夫天下之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止。天吾知其止于上。地吾知其止于下。山川之流峙。鸟兽之飞伏。吾知其各一其止而不乱。其在吾人。尤不能无其止。而止且非一端。当知各于其所而止之。如父子之止于恩。君臣之止于义。皆所性而物之则也。至于飮食衣服之用。视听言动之施。岂止之无其所也。推以往之。动者之投静。劳者之抵逸。执热则就凉。乘困则打睡。夫动劳之不得不止于静逸。热困之不得不止于凉与睡。是则不待智者而后知所止也。君子之所贵乎学。以其可以知止也。学而不知止。与无学何异。文艺其亦一学也。当严立课程。尽其力量。必充吾所期之数。而其究也视所攻之艺利钝收功与不。而一切放下。退听于无事。则岂非超然知所谓止者哉。事有纪极。不可漫无始卒之序而引之也。大观子其于攻诗也。少而力。老不辍。其所著雅健著实。薄于风骚。今既脱稿。可谓勤矣。其于仕也。不卑小官。委质听天。白首为郞。终无愠色。可谓恭矣。及知开城教。无日不视学。授其业。勉其成。使后进小子。豹变蠖伸而鼓舞也。可谓劳矣。以余观之。七十康强。不可谓不寿。官居下大夫之后。不可谓不贵。又以能诗闻也。不可谓无成。既寿且贵。又教馀事。垂于不朽。则向所谓充吾所期之数者。似可谓满足矣。过此以往。吾知先生之不能力也。然则栖身于逍遥之地。游身于澹泊之所。不其时乎。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盖时行而行则行而止也。时止而止则止而止也。既坐止止之域则诗不必苦吟。仕不必驰骛。形亦不必抖擞烦动而思。乌可憧憧往来而不止乎。孔子既衰矣。则不复周梦。知其止止也。邵子之诗曰。不读书来十二年。知其止读也。又曰。闲而不清是一惑。老而不歇是二惑。是知闲宜止于清。老宜止于休。闲不清老不休。非惑而何。吾先生既已抵老而投闲。正可坐忘而不走作。把来身心。都止于无思无为之地之时也。所谓无思无为者。异乎瞿昙之寂灭。老聃之虚无。御寇之潜九观。庄周之御六气。伯阳之服铅汞。彼虽自以为天下之学莫尚于吾术。而夷考其所为。则率未免滞止于一隅。岂吾儒大中至正。该体用一动静。显微无间之道也。凡吾所当止者。在此而不在彼也。然则如何用功。而可止于无思无过之地也。曰。持敬观理。其方也。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也。接一物则止于所接。应一事则止于所应。无间以他也则心能一。及事过物去而便收敛。湛然当如明鉴之空也。然而顾吾持敬未熟。则方其主一之时。不为泥止者鲜矣。泥止则亦为累尔。必持敬之久。而能主静以御动。外不泥止而内无滞止。然后无思无为者。可几也。先生有斋。扁以大观。所谓大观。恐无大于止止也。先生颇有古人之风。其于处世。毁方而瓦合。不为崖异绝俗之行。苟能知所谓止止之所与其止止之时而止之。则可与卫武而并驱。亦未晩也。若乃长趋阔步。窥跻于李杜之坛。而觅句之癖犹在。则殆不类于昭氏之鼓琴也哉。如曰。诗可以娱情性。惟在勿丧其志。仕当安于义命。毙而后已云尔则其亦可也。余方读易。得止字于艮之繇辞。于先生之行。推广其说。以为赆也。

[编辑]

无弦琴铭[编辑]

琴而无弦。存体去用。非诚去用。静其含动。听之声上。不若听之于无声。乐之形上。不若乐之于无形。乐之于无形。乃得其徼。听之于无声。乃得其妙。外得于有。内会于无。顾得趣乎其中。奚有事于弦上工夫。

无弦琴铭[编辑]

不用其弦。用其弦弦。律外宫商。吾得其天。乐之以音。乐其音音。非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彼哉子期。曷耳吾琴。

琴铭[编辑]

鼓尔律。乐吾心兮。谐五操。毋外淫兮。和以节。天其时兮。和以达。凤其仪兮。

琴铭[编辑]

鼓之和。回唐虞兮。涤之耶。天与徒兮。操峨洋。人孰耳兮。繁而简。有馀味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