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蒙兀兒史記凡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一、本書起訖,不囿有元一代,故不曰元史,而曰蒙兀兒史。

一、蒙兀尙質,不諱君后之名,祕史成於太宗十二年,且大會時進呈之官書,而於太宗直稱斡歌歹合罕,於太祖之母訶額侖,太宗之母孛兒帖,均直稱其名。蒙兀源流亦然。本書諸大汗本紀標題,不稱廟號而稱名,猶祕史例也。獨成吉思可汗不稱帖木眞,亦依祕史。

一、元史以六皇后攝政時事附於太宗本紀。今以夫死從子,改編於古余克可汗本紀前,亦通鑑書帝在房陵之例也。斡亦刺海迷失可敦無嗣位之子,其攝政時事仍附古余克可汗本紀後。

一、鄜王在位僅五十餘日,且在童年,又未踰年改元。元史類編削寧宗本紀,退附文宗本紀後,是也。若明宗,則踰年卽位在位已半載有奇,類編亦削附泰定帝本紀後,則文宗弒逆之辠不箸。今仍依元史作和世璩可汗本紀,別以皇太子阿速吉八事附於也孫鐵木兒可汗本紀後,而圖帖睦爾汗前後兩行篡弒之辠乃昭然矣。

一、忙豁侖紐察脫必察安,卽蒙兀祕史所紀成吉思汗時逸事。不特史錄未載,卽西域書亦多未詳。今一一潤色散入紀傳。

一、蒙兀名物,例以華文代北言,然一名合數字成文,各有意義不可增損。祕史譯音代字最審正。本書謹遵用之祕史無者乃取之元史及親征錄,史、錄一名前後互異者,定取其一。史、錄無者旁采之元明人箸述,必華書一切俱無,始不得已而擇取近代譯述之史文。每一名 物,全書前後一貫,以省讀者心目之力。若淸朝殿本遼金元三史,改譯訛誤,蓋無取焉。如乃顏之父,本名阿朮魯,對譯當作阿珠爾,乃作阿穆爾。緣所據之明北監本元史,朮字已脫成木字。故也此類甚多。

一、蒙兀、色目人最重氏族,而氏族莫祥於祕史。本書紀傳,凡氏族有可考者,必於當篇詳考其源流。非不憚煩,徒以蒙兀、色目人同名者多,不如此,則易混淆也。

一、元自海都之亂,西北三藩與中朝隔絕,宗室諸王不登屬籍。至順閒,作經世大典帝系篇,第就當時可考者載之,然譌謬漏略,不可究詰。元史 宗室世系表本之,倉卒成書未能糾正。鄒氏代過校刻魏氏元史新編,加之考證,得什之五六,勤矣。然仍有所未盡,今旣加補正。又得斡魯速人所箸蒙兀泉譜,列拙赤後王世系表綦詳,若察阿歹、旭烈兀二王有傳位之世次表,而世系未載。則取獨逸人元代彊域圖所附世系表補之,視元史舊表加詳數倍矣。

一、蒙兀兵力所及,橫跨亞細亞、歐邏巴兩大州,間接及於阿弗利迦。元史於東道地理則附肇州於廣甯之下,上都虛列路名,嶺北僅詳省治,西北三藩地入附錄。洪氏鈞、魏氏源各有補釋,稍足彌前史之闕。但魏氏身未出長城一步,其所斠訂不外舊籍;洪氏所据,皆百年前之西書,其時泰西人游歷西域者固多,而足跡至外蒙兀、關東三省者尙少。故其說地,東略而西詳。鄙人從事關東五年,往來蒙兀草地數四。又因前淸光緒閒脩會典,爲黑龍江輿圖局主任,測繪所及,旁涉奉天、吉林、內外蒙古及斡魯速屬鮮卑兒亞毗連之地,故於蒙兀初起用兵及東道諸王分地,一山一水,皆能知其古地今名,分注紀傳中,大足補洪、魏二家之闕誤,若李侍郞文田 元祕史注之誤,更不辨自明矣。

一、成吉思汗先世之系,祕史最詳。然與西域人辣施特兒哀丁所撰蒙兀全史及撒難薛禪所撰蒙兀源流互有出入。今參攷異同,定爲一說,其閒疑似,加注釋之。

一、元史譌謬漏逸,前人辨之詳矣。然自錢氏大昕以至李氏文田,參考斠補,不出華籍、華圖。至洪氏鈞元史譯文證補出,始知西域人、泰西人書足補元史者不少。惜洪先生未及手自校刋,行世之本,有目無書者,列傳九篇、蒙兀部族考一篇。今次第搜集,補其闕目。不知於洪書詳略是非何如也。

一、洪氏自謂補傳悉本多桑,然取多桑書原本校之,始覺洪書於西域及木刺夷、巴黑塔諸傳删節過甚,或譯義有違反處,今所重編多所補正。

一、多桑書於西北三藩,詳於旭烈兀後王,略於拙赤後王。若察阿歹後王,則諸西書並略。洪氏所補察阿歹諸王傳,自云雜采西人所譯西域人箸述而成,然仍有目無書也,予友周君少如秉清前留學法蘭西時,寄贈米利堅乞米亞可丁博士所撰蒙兀史三巨册。其閒述拙赤後王之事,較多桑書特詳。謂之斡魯速部之蒙兀史,占全書三之一。命第三子孝實譯出。今所編拙赤諸王傳,悉本之。其書成於西一九〇三年,即淸朝光緒二十九年,其人曾游歷斡魯速及鮮卑兒亞,別有游記一巨册,考蒙兀風俗最詳,亦占全書三分之一。

一、洪氏帖木兒補傳,自謂本東羅馬書,沈布政曾植見其稿,謂未全也。鄙人幷未見洪稿,茲所補帖木兒傳,則命第四子孝宧於英吉利人所編史家之歷史中抽譯,而以明史稿等書補證之。

一、西北三藩,闕繫世界大局,元史不詳其事實,故中國讀史者不知蒙兀當時兵力之偉、將來希望之遠也。中統以後三藩幾離中央而獨立,各自爲政。揆之史法,當作三世家。今雖分作若干列傳,然其每藩之事,首尾貫穿,未便依時代分析雜廁諸傳中,故仍各以類次,使讀者易於省覽,以待它日修史者改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