薌隱先生文集/卷三
易學源流
[编辑]無極
[编辑]无極者。太極之始也。以三才言之。則混淪之初。胚胎之前也。以人之性情言之。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尹氏所謂鐘不撞時。聲固在者也。
太極
[编辑]太極者。太上而至極之謂也。其體則道也。卽所以一陰一陽之道也。太極陰陽非二也。有太極則便有陰陽。盖聖人就陰陽上。移上一步說出來者也。如周子就太極上。移上一步說出无極者也。盖自人人物物所本於天者而言之。則爲統體之太極。自人人物物所受於天者而言之。則爲各具之太極。其理固在於陰陽未分之前。而亦未嘗不在於陰陽旣分之後。可見太極之无所不在矣。以在人者言之則心而已。
兩儀
[编辑]兩儀者。不特以理之顯然易見者言之也。以事物言之。則事爲太極。而旣有其事。則其事有本末先後及聞忙久速。物爲太極。而旣有其物。則其物有上下左右及大小精粗。所謂太極生兩儀。以形聲影響言之。則形聲之在乎此者爲陽。影響之應乎彼者爲陰。此以彼此主客而言之也。然形與聲重濁。影與響輕淸。則又可知重濁者爲陰。輕淸者爲陽。此可見陰陽互藏之妙矣。陰先於陽者。盖以陰生於天。陽生於地也。何以謂陰生於天。陽生於地也。天固是陽也而覆乎下者。果非陰耶。地固是陰也而載乎上者。果非陽耶。知乎此。卽可知姤之生於乾復之生於坤矣。以其前乎四象。故謂之儀。卽所謂有儀可象也。聖人取象之義可見矣。
四象
[编辑]以兩儀上。各生一奇一偶而名之也。朱子說盡之矣。
八卦
[编辑]以四象上。各生一奇一偶而名之也。然八卦旣畫之後。四象之名猶在矣。乾兌中下二畫皆陽。則爲天四象之太陽。艮坤中下二畫皆陰。則爲天四象之太陰。离震下畫爲陽。中畫爲陰。則爲地四象之少陰。巽坎下畫爲陰。中畫爲陽。則爲地四象之少陰。此朱子稱伏羲說者也。至於邵子稱文王說。則以乾兌离震爲天四象。而以太陽爲乾。太陰爲兌。少陽爲离。少陰爲震。以巽坎艮坤爲地四象。而以少剛爲离。少柔爲坎。太剛爲艮。太柔爲坤。此則當攷。○說卦有父母男女長中少之稱。此盖聖人自下逆看而言之也。與朱子所稱伏羲說當幷行。而世之人或有但知震巽之爲長男長女。而不稱其爲少陰少陽。但知坎离艮兌之爲中男中女少男少女。而不稱其爲少陽少陰太陰太陽。可笑。
十六卦三十二卦
[编辑]已有朱子說。
一者數之始也。水者五行之初也。其體則外虛而內實。故其理可以貞而復元。其位在子。卽天開於子之理也。以文王卦辭攷之。獨於坎卦言心。豈非以人之心法當以誠實爲本耶。佛氏之道。專尙虛無。而諸寺佛像。皆以手指爲坎中連之狀。所以說心說性。近於吾道者。盖以是耳。坎之對卽离也。离雖有文明之象。而文明之氣。從何而出耶。都是出於坎之中實而已。聖人之和順積中。英華發外是也。故聖人於乾坤之下。受之以屯。屯之外體之坎。乃陽之含於中者也。內體之震。乃陽之發於下者也。故屯之下。又受之以蒙。蒙之九二上九。乃屯之初九九五之上升者也。此可見陽德之含於中者。方可上升。苟有陽德之含於中。則何事不做也。至於离卦則氣焰雖著於表襮。而其中未免柔暗。故理當受制於坎。適足爲畜牝牛之象而已。盖离之二陽。其氣分析。未免使一陰用事于中。坎之一陽。其氣專一。聖人以𥳑制繁之道。莫切於此矣。故君子當可喜可怒可驚可憂之地。此心安靜。少無撓奪。是則可謂有得於坎之理矣。然若專取文明則莫尙於离。人君南面而治。乃背坎向离之義。而乾剛之理。不外是矣。
問。說卦言八卦之理。皆以後天言之。如以純乾言之。无闢於正南本位歟。
不有先天。則後天之理從何而出耶。盖先天爲體。後天爲用。聖人之意。特據其用處言之。而先後天未嘗不互言之耳。乾爲父坤爲母。則當於乾坤否泰等卦言父母。而乃於蠱之爻辭及家人之彖傳言之。盖蠱之外體之艮。爲後天之乾。內體之巽。爲後天之坤。則乾父坤母之象。豈非在於艮巽耶。家人之內體之离。卽先天之乾也。外體之巽。與蠱之內體同。家人之言父母。亦以是也。震爲足。故噬嗑初九言滅趾。此則可見震爲足之理。而賁之初九言賁趾。此可見賁之內體之离。爲後天之震。而其互卦亦爲震故也。乾爲木果。而剝之上九言碩果。亦可見剝之外體之艮。變爲乾也。艮爲蓏果。而姤之九五言包瓜。姤雖无艮而可見乾在艮之本位矣。以此例推之。他卦亦然。
問。易之四德。有幷言之者。有單言之者。或有一不提說者何歟。
文王於乾坤。言元亨利貞。而夫子以元爲四德之首。則惟乾坤可以當之。故於乾曰乾元。其下屢稱之。以見元之理尤在於乾。而於坤則但爲一稱坤元。夫子之以一仁字。未嘗輕以許人。卽此意也。屯以下言元亨者凡七卦。〈屯,大有,隨,蠱,臨,升,鼎。〉此皆大亨之謂。而非元而且亨之謂也。至於亨利貞。則諸卦或單言之或並言之。三者之中。未嘗无元之理。而不過得其一端。故不得言之耳。觀,晉,夬,姤,艮五卦。則所以爲利貞之理。煞有未盡。故只言於爻辭。睽,井二卦。則以序卦攷之。睽爲蹇難之初。井爲變革之初。元以致長人合禮和義幹事之道。故无有提起其一端。而其理則未嘗有息矣。
自古學易之士。或有其說稍精。則人之愛慕之者。輒曰自今以後。雖朱子復起。更无可言。此甚可笑。易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內。豈可易言哉。况仁智之見。各有不同。伏羲之後有三易。朱子之前有邵程。旨意雖殊。其爲至理所寓則一也。以乾之文言言之。元亨利貞。乃乾之四德。而本義以爲大亨而利於貞。盖以易理乃陰陽也男女也善惡也吉凶也。只是兩塗而已。故本義云然。與文言之言。雖若燕越。而經文旣未嘗只曰亨貞而曰元亨利貞。則可見二者之分而爲四。四而還復爲二。以此可知兩儀四象之非是各物。凡若此類。不一而足。朱子嘗言書不盡言。圖不盡意。意趣之必待後人而發明者何限也。其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者。自當有之。如星曆律呂筭數。固是正理。而去經文稍遠。自非才智過人。精力有所不逮。至於醫藥卜筮。推步修鍊。相人相地。談命射覆之類。不可謂全无此理。而去經文益遠。非學易者之所可盡解。徒費精力。而毫釐不愼。必爲妖邪。惟從事於經學。則可以傳之无弊。雖不中不遠。夫子所謂可以无大過者此也。雖然理无一定之方。又无一定之體。无處而不在。无時而不變。然則雖以周易之周字。看作周遍之義。恐无不可矣。蘇氏曰。鑿井得泉而曰水全在是。豈理也哉。此雖主言鬼神。而鬼神之理。果非易理耶。傳義之外。諸書之可備一說者何限。而生長海隅僻鄕。恨未得遍看而參考於傳義耳。盖聞象南方大獸。中國人未見其形而見其像。故物之似者。謂之像。必有大眼目大力量。如朱子然後。可謂洞見象之全體。而癡人之學易則見東頭而不見西頭者有之。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有之。如於暗中摸象之鼻而以爲象如杵。摸象之耳而以爲象如箕。雖未見象之全體。而比之於不知象之一體者則有間矣。若使鄙說有類於此則幸矣。
坎卦說
[编辑]八卦之中。乾坤坎离爲四正。非特以先天方位也。可見卦體之最正。而其中坎卦非但形體甚正。可見陽剛之德。充實於陰柔之中。是故以其體則以乾之中爻。含包於坤之中。非若乾坤之純陰純陽。亦非若离之外雖剛明而內實柔暗。以其象則爲天一之生水。而又如草木果實之含芽於其中也。以其位則在於先天正西而爲地道之尙右。在於後天正北而爲北辰之居其所也。离之對照則不以先後大而有改矣。又以坎中而取其精微之義。則六畫卦之上下皆陰而中有陽爻者。可以當之。一爻之中連者。師䷆,謙䷎,豫䷏,比䷇也。然師之陽居於一陰之上而壓於四陰。可知有憂。豫之陽在於二陰之下而乘三陰之上。可知爲豫怠。比之陽戴一陰而乘四陰。可知亢極。惟謙之陽處於三陰之下而臨乎二陰。故爲受益之象。二爻之中連者。升䷭,小過䷽,萃䷬也。然小過二陽。連跨於上下卦交午之地。所以名小過。萃二陽處於亢極。與比之九五同。惟升之二陽。下而主於二三兩爻。其爲積小成大之意可知矣。三爻之中連者。咸䷞,恒䷟也。四爻之中連者。大過䷛也。咸三陽所處。亦亢乎君位。與萃卦同。惟恒之陽雖稍尊而能避君位。可以見含包之適中。此恒卦所以在於六十四卦之中央者也。方圖橫圖及經文同。孟子所言恒心。恐是以此而言之耳。大過之陽太多。所以名爲大過。聖人大過人之事。豈人人之常常可行乎。以君子之隨處行事言之。則諸卦諸爻雖各有所用。而以常時心法言之。則當取坎之外虛中實。而於六畫之卦則尤當以謙,升,恒三卦爲正。故諸卦彖辭之言心者。惟是重坎。而又於坎字上。特加以習字。大象又以常德行習敎事言之。可見其爲一心上常習之義矣。彼佛指之坎中連。盖有取此。而但未知於六畫卦之取象。如余所言否也。大抵常時心學。必用此象然後可以用。諸卦諸爻之象。其所以各有所用。則每卦每爻。皆有所繫之辭。且有繫辭上下及諸傳。
易學記疑
[编辑]河圖洛書
[编辑]若曰仁體至大。非禮无以有仁之施。非信无以有禮之實。非義无以有信之著。非智无以有義之藏。則固合於五行相生之序。然亦不可以一箇信字而偏屬於禮與義矣。如五行雖曰火生土土生金。而水木之生於天一天三者。莫非成於地六地八。則可知五行之皆依於土矣。豈必以土之理偏屬於火與金乎。
余觀佛氏圓覺經。首揭易之乾卦。可見異端之亦有取法於吾道。而但四端中一箇智字。以信字代之。以證元亨利貞之理。而其下乃曰不言智智在其中。噫。夫五性之信。猶五行之土。非仁義禮智之外。別有一箇信也。只是仁義禮智之實而已。若以爲性中之一限。是乃捨仁義禮智而爲架虛鑿空之說。烏在其爲眞實底道理乎。若夫智之爲四德之終者。此乃冬爲四時之終。貞爲四德之終之理也。以河圖言之。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入于中而又始于下下者。此以生出之序言之者也。始東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東者。此以運行之序言之也。夫運行之始于東者。四德之以元爲始。四時之以春爲始之理也。生出之始于下而旣已一周。又始于下者。四德之貞而復元。四時之冬而復春之理也。是故經傳中。固多有先言智。又多有單言智。此則河圖生出之序。自下爲始之義也。若必欲以智爲重。則如此說去可也。今乃拖入於兼該是性之科。有若吾儒之說了信字然。然則河洛之一六水五十土。其將易其本位耶。此輩說性之誤。可見矣。然自古斥佛者。未有以此論之者。其以不足論而不論之歟。抑亦已有定論而余未及見之歟。姑記之以示學者。
更按乾之文言。以元亨利屬之仁禮義。而至於貞則只曰貞固足以幹事。未嘗以智字當之。至其末章。知進不知退云云。凡有七知字。未濟上九之象傳。有不知節之知字。然此乃智之用也。非指智之本體也。諸卦之大象傳。亦有言仁禮義信而未有言智字者。盖周易固爲大道之原。而自是領在卜人者也。繫辭所謂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是也。如左氏所記凡言卦象之靈異者。豈必皆成德之君子哉。聖人之意。實欲使仁義爲知。則節文此二者。信則只是眞實此二者。无所事於智。而以戒不智者自以爲智。以致拒諫而僨事。惟繫辭乃有幷言仁知。或是以在於逐卦著說之外而然歟。然聖人以智爲戒者多矣。中庸旣以人皆曰予知爲戒。而其下曰舜其大知也。孟子曰所惡於智者。爲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无惡於知矣。其意盖曰必如舜禹然後。可以用智矣。然舜禹之智。只是好問察邇而已。只是行水之因其本性而已。何嘗有用其所智。自以爲智哉。貞一字之不以智言之者。此又一義也。先儒以中庸爲中周易。孟子爲善用易。豈不信哉。文言及大象之不言智。意盖如此矣。彼佛者不知此意。乃曰不言知知在其中。又以大象之有信字。乃以屬之四德之貞。然則信之與仁義禮自分爲各項條件矣。其所言一信字。指何者而謂之信耶。其歸於虛無寂滅也宜矣。○或有爲佛氏之說者曰。貞字是貞固之義。則恐是近於信。不成爲知字之義。余曰。佛氏之誤看貞字。抑有其由。請劈破原頭而言之。夫九九之數。合爲一千一百五十五。自九以下諸數。无不有一與五之相合。至於二二一一。雖若非五。合之則便爲五。一與五之相合。盖如此矣。故河圖中央之北方一數。先出於北方。與中央本數合爲六。此乃水之所以生於天一而成於地六者也。五數先出於北而爲六。故東西南之二三四。无不合以中五而爲七爲八爲九。至於洪範則專出於洛書。五皇極極言皇之建極。而坎一先得中央皇極之數而爲五行之位。坤二爲五事。巽四爲五紀。离九爲五福。又兼以六極。六者北方之數也。可見坎离相對之理。而离爲先天之乾。乾爲君。故兼以福極之權。此乃乾位六三德之申言威福玉食者也。艮位八庶徵之所以申言王省卿士庶民者也。兌七爲稽疑。其數卜五占二。卜五者中央之五也。占二者五事之在於坤二者也。艮八爲庶徵。其恒咎亦各有五。惟乾六之三德。震三之八政。雖皆非五。乾得六畫之理而爲老陽。居於西北最尊之地。震得三畫之數而爲長男。居於正東生物之地。且夫德之有三。卽爻之有三也。政之有八。卽卦之有八也。故與他方自有所迥別。而六三三八之中。未嘗无一與五也。坎一之位。固已先得中央之五。而其實則四正四隅。何莫非中五所出之位也。且一數之出於北方者爲水。水之理周流无滯。則智於四時爲冬。於四德爲貞而已。彼佛者盖於九九之數則誤看一與五之乘除於千百十。於河洛則誤看中五之先出於北。於經文則誤看其只言仁義禮信。而不知貞固乃所以爲智也。
〈缺〉上經臨觀之反對也。离體之在於晉,明夷則與上經之同人,大有爲正對。且與坎體之在於需,訟,師,比者同例。而但水之於天九地十則有受生受克之理。火之於天九地十則有生之克之之理。所以不同矣。家人,睽亦有离體。故受之以有坎之卦。以示相克之理。蹇解是也。損益則乃咸恒之反也。盖艮四兌一之於乾九坤六。震二巽三之於离八坎七。其理相須。故先之以咸恒。而咸之互爲姤。恒之互爲剝。繼之以損益。而損之互爲復。益之互爲夬矣。至於夬姤之爲原卦者。上經剝復之對也。而夬爲老陽之一九。剝爲老陰之四六。一陰一陽之發於姤復者。乃先天之理。而先天則震爲少陰。巽爲少陽。而八卦次序則震爲長男。巽爲長女。兩皆有說。而序卦則謙之矣。艮,兌,坎,离亦有此例矣。歷萃,升,困,井四卦而至於革鼎。則地四之金爲革之外體。地二天七之火爲其內體。又爲鼎之外體。而內體則地八之木也。且革之互體爲姤。鼎之互體爲夬。則正與屯蒙爲反對。首尾相應而其內外體者也。若只以震之一卦言之。則震在三八木之位。而三者爻之數也。八者卦之數也。三八又爲二十四。二十四者八卦爻畫之數。而方位之二十四。節候之二十四。皆合此數。木之理又自下而上。則爻之逆看者。卽此理也。然則震者非但爲八卦之主。乃六十四卦之主也。與元之統四德无異。而形而下者謂之器。則以震爲主器之長子者。恐是指此理而言之耳。震之彖辭所謂以爲祭主。豐之爻辭所謂配主夷主。皆與主器之主字。同一其旨矣。兌之下。受之以漸歸妹。此二卦爲反對。而漸之互爲未濟。歸妹之互爲旣濟。且震兌者日之所出入。則歸妹之彖辭所謂人之終始者。卽此理也。兌之下。歷二卦而受之以中孚小過。中孚之內外體爲巽兌。小過之內外體爲震艮。則震,艮,巽,兌之言於中孚小過之前者。豈偶然哉。且中孚爲厚畫底离。而其互則上經之頤也。小過爲厚畫底坎。而其互則上經之大過也。夫卦體有以此卦往彼位者。大有,比,豐,困,頤,升,遯,中孚是也。有以此卦變彼卦者。同人,師,噬嗑,節,小過,觀,大畜,大過是也。以此變彼者皆在上經。以此往彼者皆在下經。而坎离禪父母之位。震者萬物之所出也。艮者萬物之所終始也。大有,比,頤則雖是以此往彼之卦。而在於上經。獨節小過則乃以以此變彼之卦。而不在於上經。在於下經二濟之上。可見聖人之道雖範圍天地。而必取節以制度。不可大事之意。天道虧盈益謙之理。尤昭昭矣。中孚者地八木地四金之卦也。小過者天三木天五土之卦也。二濟者天一地六之坎水。地二天七之离火也。震艮之爲小過內外體者。爲出萬物而成其終始者。故在二濟之前。若言二濟之理則上坎下离。而离在乾之本位則其卦爲旣濟。所謂天道下濟而光明也。上离下坎。而坎爲險陷之地則其卦爲未濟。所謂不利涉大川也。然离爲日而正照於午。坎爲月而正照於子。則是乃离之所以爲天九之乾。坎之所以爲地十之坤。而乾坤之首於上經者。卽此理也。可見陰陽變化尤有終始之可言矣。所謂物不可窮也。天地之數。生克之理。於此具備。而又况未濟內體之坎。還爲上經屯之外體。小過外體之震。亦爲屯之內體。艮之爲小過內體者。與坎之爲未濟內體者。合之爲蒙之全卦。天地之理。經緯錯綜。終而復始。與河圖生成之序。一一脗合矣。旣濟之互爲未濟。未濟之互爲旣濟。則此豈非旣濟之中。猶有未濟之患。未濟之中。不无可濟之道者耶。且乾坤爲後天之离坎。則泰否便是旣濟未濟。震兌是先天之离坎。則隨歸妹亦便是旣濟未濟也。以此知天地間事事物物之理。无不在於旣濟未濟之間。惟當以乾剛坤柔相濟耳。此易之所以以乾坤爲首也。
不有天一生水天三生木之理。則夫子何以曰屯者物之始生乎。不有澤潤之氣聚於下而生氣始升於上。則夫子何以曰蒙者物之稺乎。每卦皆可以內外體例推。而夫子曰如此者必如此。故受之以某卦。所以明其理之必然也。其發明河圖之理。實在言外。而韓康伯乃曰序卦非易之蘊。此不合道。程子引之。然每卦旣引序卦而釋之。則可知程子一用序卦。而其斥韓說之意可見矣。今玆竊取程子之意辨之如右。且爲之圖以附於左。以明其大意之出於河圖。而至於精微之蘊。卽雖不能盡釋。後之君子若因此而推衍之。則未必不爲沿流溯源之一助云爾。
朱子曰。古人做易。其巧不可言。又曰聖人只是見得分明。便只依本畫出。元不曾用一毫智力添助。朱子此言。固是爲象數卦畫而發。而愚謂此說合向序卦道。自古論易者。例皆以復卦爲陽之初生。然旣曰復則可知陽之復生於旣消之後。如復其性初之復也。至於屯蒙則乃水木土之始生於天一天三天五者也。卽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之初也。尙何可論於復與不復哉。雖以屯之彖傳所謂天造草昧。復之卦辭所謂七日來復推之。可知屯與復之何先何後矣。然則以復爲冬至子之半。屯爲小寒丑之初。蒙爲白露酉之初者。恐是後天之學也。豈若以屯蒙而次於乾坤。以復而次於剝乎。夫子說卦。雖以震坎艮巽离兌稱爲男女之長中少。然朱子旣云卦成後却是有此象。則曷若以坎离係上經之末。以示坎离禪父母之位。以咸恒首於下經。以示兌艮之爲老陽老陰。震巽之爲少陰少陽乎。說卦又以艮爲物之所終始。而此亦恐是後天之說也。曷若以艮之在於小過內體者。敍於將終之篇。而受之以未濟。以示无窮之理乎。今此所圖。上下同體之卦則圈以別之。而陽卦用圓圈。陰卦用方圈。以示天圓地方之理。二體各異之卦則列書二體。橫連一畫。而書其卦名於下。至於上經之自謙至大畜。下經之自遯至鼎。則變化不一。未能一一皆入於圖。盖夫子之意。或以二體之成象而言之。或以爻畫之上下而言之。恐不可但拘於二體矣。雖只依本經受以某卦之語。不害其爲河圖流行之正理矣。豈可以人事上易見易知之語。而疑其非至理之關鍵乎。
更按序卦乃易理之竪看者也。圖說乃易理之橫看者也。竪看橫看。其妙无二。以互體觀之。屯之互爲剝。蒙之互爲復。咸之互爲姤。恒之互爲夬。損之互爲復。益之互爲剝。坎之互爲頤。离之互爲大過。頤則四陰在二陽之中。便是爲坎而其互則坤也。大過則四陽在二陰之中。便是爲离而其互則乾也。臨之互爲復而又爲厚畫底震。觀之互爲剝而又爲厚畫底艮。合二卦則便是頤,小過也。遯之互爲姤而又是厚畫底巽。大壯之互爲夬而又爲厚畫底兌。合二卦則便是爲大過,中孚也。中孚乃厚畫底离而其互乃頤也。小過乃厚畫底坎而其互乃大過也。合中孚小過二卦。則便是爲旣濟未濟也。二濟則互爲之互矣。至於圖說則夬,剝,姤,復,咸,恒,臨,遯,觀,大壯,咸,損,恒,益,頤,大過,中孚,小過,旣濟,未濟皆爲反對。聖賢之觀象。其道不一。而其理致之脗合則可謂前後一揆也。主於復卦者。固未必推察於剝復之爲屯蒙互體矣。文王孔子亦未必推察於屯蒙之互體爲剝復。而其理之自然暗合。不亦神乎。盖序卦之首。旣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然後二字。可見天地爲萬物父母。不翅若天根月窟之可知人與物之辨矣。自屯至未濟之間。則其源委之深長。豈特如自復至乾。自姤至坤之可以易於窺測而爲百姓之所日用哉。兌艮合而爲咸。震巽合而爲恒。而首於下經。則又乃以兌,艮,震,巽之重卦。敍之於下。以示四隅卦之不與四正卦同例者。比之於八卦之列爲一圖。則尤豈不顯有差殊。令人易知乎。至於終以未濟則其端倪之无窮。又何可以言語文字形容哉。其博厚高明悠久无疆之理。可推而知矣。此可見序卦則兼有卦圖之旨。而卦於則未可謂盡兼序卦之旨矣。然則程朱康節於此未有註解而獨取卦圖何哉。盖如看山水者。非有大眼力大力量。而欲驀直看去。則峯巒之逶迤。派流之縈迥。有未可盡知。而橫看之則乃一岡脊而已。乃一津渡而已。由岡脊而看山。由津渡而看水。則峯巒之逶迤。派流之縈迥。可以反隅而略知之矣。彼韓康伯不知此義。乃曰序卦非易之蘊。果然則其將以文王之演易。歸之於混雜而无序耶。且將以夫子之作傳。歸之於无用之剩說耶。可謂其見者小也。沙隨程氏乃疑其非聖人之書。臨川吳氏又疑其非羲皇之舊。要皆爲韓說所誤。獨周子謂是易之蘊。而朱子亦然之。其曰謂非聖人之精則可者。不无可疑。或是記錄之誤耶。必有辨之者矣。
問。朱子曰伏羲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孔子之易。〈易說綱領。〉又曰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卦變啚。〉敢問其所以異。
天地自然之易者。非必以未畫卦之前言之也。自有天地以來。至於十二會以前。事事物物。莫不有所以然之故所必然之勢。若使圖象與文字少違此理。則便不是易。朱子豈眞以天地自然之易。與羲文周孔之易。看作各項義理耶。夫天地事物之理。本有交易變易之道。此乃自然之易。惟聖人仰觀而俯察之。伏羲先天之易。所以著其體而用在其中。文王後天之易。所以著其用而體在其中。若夫孔子之易。或由體而推用。或由用而推體。以明羲文言外之旨。則其一體一用。互爲先後之際。天地自然之易。於是而燦然備著矣。然則朱子之言。盖指先後天位置之不同與逐卦逐爻立言之有異。而兼指象數理致之不待言語文字而可以窺測者耳。豈可以此而滯泥看去。遂以羣聖所言之理。疑其非天地自然之理耶。愚也嘗忘其僭踰。敢述序卦圖說。可攷而知也。
序卦傳補註
[编辑]以一卦六爻而統言之者。彖象也。以諸卦諸爻而總說之者。繫辭也。推本諸卦而言三畫卦之各有所屬者。說卦也。總敍諸卦而言陰陽爻之迭爲變化者。雜卦也。至若就諸卦上。提挈其綱維。貫通其血脈。以示其先後終始者。序卦是也。盖文字之體。有逐條而言之者。有總合而言之者。則可知其當有次序連續之妙矣。譬如看山水者。凡於巖巒之高下。洲渚之深淺。雖嘗遍觀。而或有不知其山川脉絡之自何而來自何而去。亦不知道路境界之自何而入自何而出。乃曰吾於此山此水。翫之畢矣。看之盡矣。及其觀輿圖地誌。則始可知前所遊抏者。未免爲小眼目小局量矣。豈不可笑乎。此夫子所以別爲序卦以詔後世者也。故看易者如看禹貢。逐卦逐爻而詳說之者。禹貢山川之隨其州所至而敷治之者也。序其諸卦而指其相繼之理者。禹貢之導山導水及五服道里之數也。然書之蔡傳則旣已逐州詳說之餘。復加註解於導山水置侯甸之下。而易之傳義則不及於序卦何也。程朱之意。盖曰序卦之文。旣以人事上易知易見之理而言之。則學易者可以有反隅之道。非若九州山川之无人遍看也。誠不可以无其註解而疑其非至理之關鍵矣。自漢以來諸儒之語此者絶无。而彼韓康伯乃敢曰序卦非易之蘊。其將以文王之演易。歸之於混雜而无序耶。且將以夫子之序卦。指之爲无用之剩語耶。可謂其見者小而不足深誅矣。噫。在程朱時洛閩之間。名儒之闡明易理者盖多矣。則序卦一篇。雖无註釋。亦可矣。其在今日儒敎寢衰。學易之家。但取圖說之自復至乾自姤至坤。而至於經文之自乾至未濟。則不知爲何㨾義理。至以序卦而疑有矛盾於羲皇之易。良可慨然。玆庸竊取程朱之意。敢爲之補註。以附本註先儒諸說之後。愚淺之見。雖未敢自信其必合本旨。而善學易者。若因此而參酌之。則未必不爲沿流溯源之一助云爾。
上篇第一章
[编辑]乾坤爲易之縕。故欲推乾坤之理者。必以復姤爲始。所以易於推解。而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也。然若言此理之所從來。則曷若先之以乾坤。以明天地之爲萬物父母乎。此文王之易所以首以乾坤。而夫子於序卦。不曰乾坤而曰天地者。每卦二體。皆各得天地自一至十之數。曰乾坤則未免與諸卦無有差殊。而必曰天地則可知天之九爲乾。地之十爲坤。而以下諸卦所得天地之數。推可見矣。然後二字。又所以極言其爲衆卦之首矣。不曰衆理生焉而曰萬物生焉者。亦所以使人因物而悟理。卽大學八條目。不曰窮理而曰格物之意也。按說卦雖以乾爲西北之卦。以坤爲西南之卦。然此特以其變者言之耳。若以繫辭所言之乾坤言之。恐當爲正南之乾正北之坤矣。盖易理必以先天爲主。然後可以知其變。此先天圖之所以作也。但屯之外體之坎。乃坤之變而爲坎者也。盖乾爲純體之正陽。故首於易經。又以正對之理。受之以坤而坤在正北。且有天開於子之理。則坤之在正北者。自當變而爲坎矣。然其常其變。不可有一定之理。故後天之坎左而合於先天東北之震而爲屯。此則天道自北而東之理也。右而合於先天西北之艮。此則艮之終始萬物之理也。又自坎位合於先天正南之乾而爲需爲訟。仍又直取其本是坤位而爲師爲比。則其理上通於天。故乾亦自正南而右則合於巽而爲小畜。左則合於兌而爲履。又與坤之在正北者合而爲泰爲否。旋又以其本位之變爲离而爲同人爲大有。以聖人之道言之。則乃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之義也。故坤亦爲之合於艮而爲謙。合於震而爲豫。於是兌之在於東南者。說於震之動於東北而合而爲隨。巽之與震爲對者。亦合於西北之艮而爲蠱。盖長子用事之理。以大體言之。則盖在於乾之稱六龍。卽震爲龍之理也。以始終言之。則始於屯之內體而至此又稍著矣。震之對卽巽也。而坤往巽位。與後天巽位之兌合而爲臨。且因坤之本是巽位而合爲觀。震亦遷在於离之本位。故因其地而合爲噬嗑。艮則爲震之反而在於震位。故亦合於离而爲賁。合於坤而爲剝。坤又合於震而爲復。於是乾亦應乎坤。故合於震而爲无妄。合於艮而爲大畜。故艮亦合於震而爲頤。以至於兌巽之與艮震爲對者相合而爲大過。長男用事之理。至此則著而又著矣。先天艮震之間。卽後天之坎也。先天巽兌之間。卽後天之离也。故坎离之重卦。在於上經頤大過之下。遂得照應乎卷首之乾坤。復起下經咸恒之端也。然坎离之本位。乃東西也。非南北也。特以在於頤大過之下。故自然爲南北之坎离。而若只就本卦言之。當主觀乎東西之坎离矣。此易經序卦之本例也。然若逐卦言之。當如坎离之例。不必以先後天爲拘而只當參看矣。咸恒以下則各有論列於逐卦之下。當一用此例看去耳。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乃天地自然之理也。若使物之橫竪多寡。均平如一。少无參差。則乃人巧也。豈天理也哉。故經文諸卦之序。眞可謂至頤而不可惡。至動而不可亂者也。豈如方圓圖之如彼神巧。令人易曉也哉。乃知方圓圖者。恐是後人以伏羲之意推衍而成之者。雖謂伏羲所作。固无不可。而比之於經文。則猶未免爲今易而周易乃古易也。然若无方圓圖則无以見易理之有常有變。而易道无由以著矣。若无周易則无以見畫前之易。而易道幾乎息矣。此周易與方圓圖相爲表裏者也。仍念易之所以爲易。於天下今古事物之變。无不周通。於上下四方運行之理。无不周遍。然則周易之周字。似是周通周遍之周。而非但以文王周公所繫之辭而謂之周也。術家自謂明於易理。而未聞有以易之序卦爲主者。此何足與論於大聖人開物成務之道哉。
第二章
[编辑]屯者屯聚之意。乃所謂盈也。物者非但以昆蟲草木謂物也。天地與人亦物也。物之字所包甚該。天理人事。皆在其中矣。物之始生者。其取義不一。屯之爲卦。上坎下震。以四象言之。則坎爲少陽。震爲少陰。二少之始交也。又坎者水之生於天一者也。震者木之生於天三者也。合上下體而言之。則爲水生木之象矣。以爻畫言之。則坤得乾之中爻而爲坎則此乃陽之含於中者也。旣已含於中。故乃能動於下。陽剛之氣。於是而始矣。是乃所以爲物之始生也。然造化本无一定之方。如連山之首艮。歸藏之首坤。義各有據。雜卦則雖同。是夫子之言乾坤之下。先以比師言之。亦不可執一而論也。特以語意當有賓主。故旣以屯爲始則他不暇論也。又按屯之外體之坎。爲後天之兌。內體之震。爲後天之艮。則屯卦實爲下經首卦之咸。先後天照應之妙。此可見矣。
第三章
[编辑]屯之二體。旣得天一之水天三之木。而蒙之外體。又是天五之土。則可見陽之生數在於此二卦矣。且三畫卦例皆以一畫之獨異者爲主。而二卦內外體。皆本是坤體而各得乾之上中下三畫。則可見二卦之中。乾之理爲尤多。而互體又皆爲坤。則乾坤之象。於是而略備矣。其爲物之始物之稺宜矣。乃若蒙之所以爲稚之理。則夫子於大象。已明言之。此特以卦體之有艮坎言之也。此固正義而以草木言之。則水氣滋潤於下而生氣始昇於上者也。故程子上下篇義。言震坎艮三卦。而特以始於中生於下達於上言之矣。以說卦考之。則坎爲萬物之所歸。震爲物之所出。艮爲物之所終始。可見屯蒙之實有此理。而上經之將終。繫以頤坎。下經之末。繫以小過二濟。无非屯蒙之理也。又按屯之互爲剝。蒙之互爲復。歷四十四卦而至於革鼎。則革鼎之內外卦。本是乾體。而各得坤之上中下三畫。其互體又皆是乾也。且革是蒙之對也。鼎是屯之對也。卽地二火地四金地八木之象也。无非與屯蒙爲對。而又革之互爲姤。鼎之互爲夬。自屯至鼎則可以順推。自鼎至屯則可以逆推矣。自然與復至乾姤至坤之例。一一暗合矣。詳見第二十六章。
第四章
[编辑]雲上於天則大象已言之矣。且萬物之中。可以隨時隨處而易於入口者。惟水而已。坎爲後天之兌。而兌爲口者。卽此理也。故以坎爲飮食之象。亦可矣。坎之六四曰樽酒簋貳。而困之九二曰困于酒食。漸之六二。飮食衎衎。盖困則內體爲坎。漸則互體爲坎故也。况乾有美利利天下之道。而坎在其上則需之爲飮食之道可見矣。此所以繫於蒙之後者也。
第五章
[编辑]飮食有訟。語意雖若淺近。而爭訟之法。雖或未嘗不出於義理。究其始端則人必有拘於私慾。背義乖理者然後。乃始有訟。况人之軀命。繫於飮食。大慾存焉。則其有爭訟宜矣。故訟之內體之坎。卽後天之兌也。而兌爲口。口者飮食所由入。言語所由出也。外體之乾。卽後天之离也。而离者麗也。則以其飮食之所由入。而自然有言語之相麗。所以爲訟。而天水違行之象則本經已言之矣。夫天水相照之中。萬物之形形色色姸媸長短。无有逃其眞態。可見至公至平之象。故其卦爲訟。而訟之爲字。從言從公。言之至公者也。
第六章
[编辑]訟之有衆起。衆之有所。此本經已言之矣。若言卦名之所由定。則盖乾坤坎离爲四正之卦。而天九爲乾。地十爲坤。天一地六爲坎。地二天七爲离。則坤坎爲十七。乾离爲十八。其得天地之數已多。而震艮之天三天五則包入於坤十坎七而爲二十五。巽兌之地八地四則亦入於乾九离九而爲三十。則河圖五十有五之數。於是而可見。故坤與坎爲師爲比。乾與离爲同人爲大有矣。
第七章
[编辑]畜止之義。傳義已詳之矣。盖以一體言之。乾健也。巽入也。乾健之道入於巽順也。然巽之一陰。所以畜之者小。故其象爲風行天上而爲小畜。若艮則有二陰。所畜者大。故其象爲天在山中而爲大畜。畜之有小大。可見矣。乾在巽兌之間。故從巽則爲小畜。從兌則爲履而兌爲澤。澤爲在下之物而乾在其上。故有上下之辨。乃可成畜止之功。故禮防之道。於是可見。而乾在南方文明之地。自有嘉會合禮之道。此小畜履之間。所以揷入一禮字者也。若以一履字單言之。則履者行也。而禮者人之所由常行之正理。故其卦爲履。而以天道言之。有元則自當有亨。亨然後可以有利貞。而亨道之流行。尤在於乾元之間。卽春夏之交也。卦名以履。盖取諸此。
第八章
[编辑]泰者正月之卦也。而臨爲十二月之卦。以此言之。泰當次於臨。不當次於履。然臨與履之內卦皆是兌體。外卦有乾與坤之異。而卦之例皆以內三爻爲主。則臨與履一也。其字義亦同矣。盖兌與乾皆老陽也。履之內體之兌。變其上畫而爲乾。則外三爻之陽。皆變而爲陰矣。泰之次於臨次於履。其理无二矣。
第九章
[编辑]否者七月之卦也。而遯爲六月之卦。以此言之。否當次於遯。亦不當次於泰。然履之爲卦。可見辨上下定民志之象。則天道之有定體者也。有定體故受之以泰。泰極則爲否。消長變化。其理甚速。不暇以大壯,夬,乾,姤,遯介於其間。則自復以下諸卦之屬于十二朔。當與經各各爲一說矣。故經文之中。惟履與泰爲相續。如本圖之例。不可以此而牽合爲說矣。大抵易者陰陽而已。六陰六陽之各爲純體者。乾坤也。自屯以下上下交易變易。其類不一。而若夫泰否之三陰三陽。臨觀之二陽四陰。剝復之一陽五陰。則上下陰陽。不相混雜。各有位置。比之於屯反爲蒙之類。其理尤昭昭易見。皆莫不以陽道爲主。而下經則以陰道爲主。六陽六陰之各爲一卦。三陰三陽之迭居上下者。已在於上經。故以二陰之上下乎四陽者。係之咸恒之下。遯大壯是也。自大壯以下歷七卦。而又有一陰之上下乎五陽者。夬姤是也。噫。以復至乾姤至坤之理言之。其效甚緩。以周室言之。如后稷積德累仁千有餘年。至文王始受命。夷王之下堂見諸侯。厲王之國人皆畔之。皆不至遽亡其國矣。以泰,否,剝,復之相續而言之。則雖在一卦之內。吉㐫消長。逐爻各異。可以見碩果之理未嘗息於亂極之中。苞桑之戒初非在於旣亂之後矣。又可見以細行而爲大德之累。則如九仞之山。功虧一蕢。革舊習而有自新之德。則如日月之更。无損於明。其所取驗則間不容髮。而其爲設戒則與天地无窮矣。比於復至乾姤至坤。則雖可謂並行不悖。而經文所載。尤親切而著明矣。
第十章
[编辑]說見第六章註。
第十一章
[编辑]以上六卦。皆有乾體。而同人大有又是乾體之得其明盛者。則在天當有虧盈之理。在人亦當有惡盈之道。大有之下。受之以謙以此。
第十二章
[编辑]謙之爲卦。艮下坤上。艮止也。坤順也。順而能止。故可以和豫。
第十三章
[编辑]豫爲順而動之卦。故爲隨時隨物之象。而隨之爲卦。內震外兌。兌之對爲艮。震之對爲巽。故以外艮內巽之卦。係於下而其名爲蠱。蠱者事也。艮爲後天之乾。巽爲後天之坤。故爻辭言幹父之蠱幹母之蠱。以明乾父坤母之理。此則有事之理也。卦中所言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則雲峯胡氏之說。實所以備傳義之所未備。然因是說而又備論之。則指其方而必曰甲。指其時而必曰日。无非尊陽之意。且雖无离而甲之一字。旣指离位。則日之一字。可見离之爲日矣。彖傳所言終則有始者。非特以艮之終始萬物而言之也。二體將變而爲乾坤。則乾坤乃易之始也。而又是爲陰陽之極盛而當衰者。則其爲蠱壞之意者。亦无可疑矣。
第十四章
[编辑]說見上。又見第十六章註。
第十五章
[编辑]有事可大者。以艮巽之必變爲乾坤而言也。八卦之中。最大者豈非乾坤耶。至於受之以臨。則上天下澤之卦。旣名爲履。故以澤上有地之卦而名之爲臨。所以明坤之配乾也。臨之所以爲大可知。而臨與履之一義。此又可見。
第十六章
[编辑]說見上。易之四德。以貞固幹事爲終。有其事然後。方有其終。无其事則元亨利三者之德。且无所施矣。故特以蠱者事也。別爲一章。臨者所以履其事也。故以臨者大也。亦別爲一章。
第十七章
[编辑]臨觀之所以有二陽四陰。已於第九章註及之矣。盖震者萬物之所由出也。艮者萬物之所終始者也。自屯蒙以下歷十卦而有震之卦始有其二。豫隨是也。而以有艮之卦分置于豫之上隨之下。謙蠱是也。其有精義可知。而臨觀則雖无震艮。而震艮之理實在其中。夫臨是厚畫底震也。觀是厚畫底艮也。合二卦則便是頤也。然則觀之下所係之卦。必當爲頤。而頤中无物則无以有合於可觀之後。故以陽剛之爻。揷入於頤之中。則其卦爲噬嗑。而其象爲用獄爲雷電爲日中爲市。无非有物可噬而互相爲合之理也。此噬嗑彖辭所以言頤中有物者也。
第十八章
[编辑]說見上。
第十九章
[编辑]說卦曰。相見乎离。成言乎艮。旣已相見而成言。則必无苟合之理而當有賁飾之道。
第二十章
[编辑]剝復之一陽五陰。亦已略及於第九章註矣。盖剝者陽之將盡者也。復者陽之復生者也。諸卦互體之爲剝復者。有屯蒙焉。有師比焉。有臨觀焉。至此則乃始有剝復之原卦。終又有互體之入於損益。以對咸恒之有夬姤互體。此可見剝復之理。始微而終著。旣著而又入於微矣。此則乾之理也。
第二十一章
[编辑]說見上。
第二十二章
[编辑]陽已復於下。則其卦外體之三陰。皆變柔爲剛。變虛爲實。所以爲无妄也。卽中庸所謂誠也。
第二十三章
[编辑]以无妄之德而畜以艮止之道。所以爲大畜也。
第二十四章
[编辑]頤之爲卦。以二陽而包羣陰。卽天包地外。養成萬物之象也。所以爲頤。而若專看初九上九則便是爲乾。又若只看中間互體則自是爲坤。幷其上下中間而言之。則外實而中虛。便是爲离。而又爲坎之互體矣。可見其上襲乾坤之派流而爲坎离之張本。更按卦卦爻爻之千變萬化。何莫非乾坤之理。而亦莫不因其卦而各有其象。其中若論其稍近於乾坤純體者。則惟夬,姤,大過有乾之互體。剝,復,頤有坤之互體。此方圓圖所以以頤大過。而與乾,姤,坤,復聯書之者也。
第二十五章
[编辑]大過之爲卦。以四陽而動於二陰之中。以天道言之。陽之過也。以人道言之。事之過也。所以爲大過。而若專看初六上六則便是爲坤。又若只看中間互體則自是爲乾。幷其上下中間而言之。外柔而中實。便是爲坎。而又爲离之互體矣。亦可見其上襲乾坤之派流而下爲坎离之張本。餘見上。
第二十六章
[编辑]离居先天乾之位而其象爲日。其數爲三。坎居先天坤之位而其象爲月。其數爲六。則其爲陰陽之辨。若是昭昭矣。然則卦之次序。當先离後坎。而乃以坎先於离而係於大過之下何也。若以坎爲中男离爲中女而言之。則朱子以爲卦成後便見有此象矣。此則不必論。以四象言之。少陰居第二。少陽居第三。而少陰之上。各添一奇一偶者。爲离三震四。少陽之上。各添一奇一偶者。爲巽五坎六。不如此則离何以爲日而襲乾之位乎。坎何以爲月而襲坤之位乎。然以河圖之生數言之。坎爲天一之水。离爲地二之火。以天地之元來十數而論四象之位與數。則离爲八而震爲二。坎爲七而巽爲三。於是陰數幷在於离。陽數幷在於坎矣。以爻畫言之。三畫卦每以一爻之獨異者爲主。故雖震,巽,艮,兌之上下。各得一陰一陽。尙可爲其卦之主。况坎得乾之中爻則雖是坤體而豈不爲乾乎。离得坤之中爻則雖是乾體而豈不爲坤乎。於此可知坎與离之何先何後矣。更按自屯至鼎順推。自鼎至屯逆推。已於第三章註言之矣。然欲尋復至乾姤至坤之例。則乾坤已在於上經之首屯蒙之上矣。將推而至於何卦歟。曰易之諸卦。專以二五爻爲主。盖二者二氣之理也。五者五行之理也。坎之二五皆陰中之陽也。离之二五皆陽中之陰也。其專氣之理。反有重於純體之陰陽。盖以三爻言之。坎之上下皆坤也。而其中則乾。乃坤中之乾也。离之上下皆乾也。而其中則坤。乃乾中之坤也。以四象言之。坎之下二爻爲少陽。中二爻爲老陰。上二爻爲少陰。离之下二爻爲少陰。中二爻爲老陽。上二爻爲少陽。故亦不害於邵子怕處其盛之義。此坎离所以在於上經之末。而先於咸恒者也。然則自屯至坎。自鼎至离。果不是復至乾姤至坤之理耶。若夫自坎至离。自离至坎。則不必一如方圓圖之例。經文之例。則雖乾,坤,否,泰盖嘗相繼幷錄。六爻皆相反。自餘諸卦。皆用此例。以示毫釐之差。天壤易處。又以示互藏之理。當有斟酌。以坎离之相反而豈无互變之道耶。屯蒙之理。自坎歷离。至於革鼎。則坎中震下艮上之陽。皆盡於离中巽下兌上之陰。便是自復而至坤也。勢當入於重震。以震之動。得艮之止。自艮以下。當一如卦之序矣。鼎革之理。自离歷坎。至於屯蒙。則离中巽下兌上之陰。皆盡於坎中震下艮上之陽。便是自姤而至乾也。勢當入於純坤。以坤之順。得乾之健。而自乾健又爲坤順。自坤以下。亦當一如卦之序矣。然則屯蒙之理。可知其自乾坤推得矣。革鼎之理。可知其自兌,巽,艮,震推得矣。如是看去則可知理致之循環无窮矣。然自屯至坎爲二十七卦。自鼎至离爲二十一卦。其數不同何也。曰三九爲二十七。則自屯至坎而二十七卦者。以离九之理而入於坎者也。三七爲二十一。則自鼎至离而二十一卦者。以坎七之理而入於离者也。此又可見互藏之理。而坎离皆用陽數者。尊陽之義也。七九皆用三數者。每卦之內外卦。各有三畫故也。曰經文之例。必无一順一逆之理。而有逆推者何也。曰先儒皆以日月五星之運行于天。爲順而左旋。曆家則謂逆而右旋。盖儒家自地面觀之。故知其爲左旋。而曆家自天度考之。故知其爲右旋。然舍雖退而行未嘗不進也。退雖逆而進未嘗不順也。易之可以順看逆看。卽此理也。雖以大學言之。八條功效。以物格爲始。而以工夫言之。則治國平天下之道。果是在於格物之外耶。故大學經文之一順一逆。義各有據。則易理之自革鼎而可以逆推者非耶。讀書者當只從先儒說。不當別求意趣。而管見偶及於此。故姑錄之以存疑。以俟知者。
第二十七章
[编辑]說見上。
下篇第一章
[编辑]咸卦之不言咸。所以倣乾坤之不言乾坤而自有天地。至禮義有所錯。用然後字凡七。其非諸卦之比可知矣。艮下兌上之卦。有何可比於乾坤之至大也。曰少男少女相感之理。程子已言之。然此恐是後天之理也。看易之法。必當以先天爲主而以後天參看可也。盖以先天言之。太陽之數九而其位則一。乾得其數。兌居其位。太陰之數六而其位則四。坤得其數。艮居其位。得其數而在於南北正位者。旣各以純體居於上經之首。則得其位而在於東南西北偏隅者。合爲一卦而首於下經宜矣。然則咸之彖傳所謂男下女。此章所謂有夫婦。雖以兌之爲太陽艮之爲太陰看去。似无害於相感之理。亦不害於禮義之有所錯。而又可知其與乾坤爲對。合置下經之首矣。更按此章與上經本有界限。而且極言咸卦之所重。故不言有所麗者。必有所感。學者當言外得之矣。
第二章
[编辑]以卦之次序言之。咸感也。二體又是兌之說艮之止也。感而說而且止則自當有恒矣。繫辭所謂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者也。以卦之所處言之。自乾至此凡三十二卦。乃六十四卦之中央也。震爲四巽爲五。四五者自一至八之中數也。故巽當河洛中央五點之數。五點之中。除了中之一點則爲四。故震四亦爲之中。圓圖以姤復爲中。方圖以恒益爲中。皆此理也。然此以全經言之也。若取自屯至鼎之中則坎离爲中。所謂中无定體。隨時而在之義也。若夫長男長女之理則程子已言之。然以先天言之。少陰之數八而其位則二。离得其數而震居其位。少陽之數七而其位則三。坎得其數而巽居其位。得其數而在於東西正位者。旣各以純體居於下經之末。則得其位而在於東北西南偏隅者。宜其合爲一卦而次於咸卦矣。然則恒之六五所謂恒其德。婦人吉。夫子㐫。此章所謂夫婦。恐亦當以震爲少陰巽爲少陽看去耳。更按四象之理。乾九合於兌一。坤六合於艮四。而乾爲天坤爲地。故咸之彖言天地。离八合於震二。坎七合於巽三。而离爲日坎爲月。故恒之彖言日月。而坎离咸三卦之互爲中央。於此可見。餘見第十三章註。
第三章
[编辑]以恒之內外體言之。震爲動萬物之象。巽爲撓萬物之象。旣被動撓則勢當自歸於遯矣。遯之爲卦。以象言之。正南之乾。退于西北艮位者也。以義言之。以乾之至健。而爲艮止之道者也。
第四章
[编辑]以遯之內外體言之。乾之至健。遇艮而止。止之極則自當有動。健而且動。故所以爲大壯。以象言之。遯之內體之艮。在後天則移在東北。東北卽震之本位。故遯之外體之乾。與震相合而爲雷在天上之象。更按遯是厚畫底巽。大壯是厚畫底兌。合二卦。便是爲大過中孚。與臨觀之爲頤小過同。頤大過之在於上經坎离之上。中孚小過之在於下經二濟之上。夫豈偶然哉。
第五章
[编辑]震往离位。离往乾位。而乾之對是坤。故大壯之下。受之以坤下离上之卦。所以爲晉。詳見下。
第六章
[编辑]以晉之坤下离上。而爲离下坤上之卦。其象之顚倒。宜其爲明入地中矣。盖諸卦之相續而相反者。有需訟焉。有師比焉。有泰否焉。有同人大有焉。有晉明夷焉。有旣濟未濟焉。聖人非但扶陽而抑陰。亦爲微顯而闡幽。於乾坤之相配則取交泰之理。故泰先於否。於乾坎之相遇則取坎一陽之重於乾三陽。故需先於訟。於坤离之相會則取离一陰之重於坤三陰。故晉先於明夷。於坎离之相合則取坎一陽之重於离一陰。故旣濟先於未濟。至於坎一陽在三陰之下。离一陰在三陽之下。則雖聖人无容有以扶抑之微闡之。故不得不以師同人先於比大有矣。
第七章
[编辑]明夷之外體之坤。在後天之西南。則西南者巽之本位。故离與巽相會而爲家人。所謂西南得朋也。
第八章
[编辑]家人之外體之巽。在後天東南。則東南是兌之本位。故家人之內體之离。與兌相會而爲睽。盖自屯至鼎之間。二體中有坎之卦凡十。屯,蒙,需,訟,師,比也。蹇,解也。困,井也。此則坎之三畫。自震艮而直至于乾坤。又歷六畫之坎而至于艮震至兌巽者也。二體中有离之卦亦十。鼎,革也。睽,家人,明夷,晉也。賁,噬嗑也。大有,同人也。此則离之三畫。自巽至兌而又自兌至巽。乃至于坤。又歷六畫之离而至于艮震。方始至于乾者也。盖水之理生於天一。成於地六。故旣生之後。直至彌漫乎天地。而以其潤下之性。能周流无滯。故旣歷重坎之後。於艮震於兌巽。无所不至也。火之理生於地二。成於天七。而起滅隨時。熾熄无常。其理自多間斷。旣歷重离之後。纔得炎上而乃已矣。至若豐旅則离之遇震艮者也。渙節則坎之遇巽兌者也。旣濟未濟則坎离之相値者也。离之於震艮。坎之於巽兌。本非其類。必若坎之遇震艮如屯蒙。离之遇巽兌如鼎革。然後可謂同氣之相求矣。坎离又是相克則二濟與豐,旅,渙,節之在重震之下。无乃如乾坤之下。受以屯蒙而其象爲屯難蒙昧者歟。
第九章
[编辑]睽之外體之离以坎爲對。內體之兌以艮爲對。則睽之下。當有上坎下艮之卦。
第十章
[编辑]蹇之內體之艮。在後天爲東北。乃震之本位。故蹇之外體之坎。與震合而爲解。所謂東北喪朋也。
第十一章
[编辑]解之外體之震爲後天之艮。內體之坎爲後天之兌。故解之下。受以艮上兌下之卦。
第十二章
[编辑]損之上艮下兌。有可以東西看者。自解至損順看。則乃後天之東北之艮。正西之兌也。自益至損逆看。則乃先天之西北之艮。東南之巽也。盖損之艮兌爲東北爲正西。然後可以見解之二體之變。又推其本而知其爲西北爲東南。然後可以見益之巽震爲西南爲東北而爲對於損矣。故易者交易變易之義也。先天後天迭相變遷。才有先天則便有後天。然則以伏羲時爲先天。以文王時爲後天者。世俗論也。後天之卦。雖自文王改定。而後天之理。亦是自文王創出者耶。又按損益二卦。與此篇之首咸恒相應。損爲咸之反。益爲恒之反。而咸之互爲夬。恒之互爲姤。夬之反又爲姤。損之互爲復。益之互爲剝。剝之反又爲復。天根月窟之理。隱映乎其中。邵子所謂山澤通氣。損咸見義。雷風相薄。恒益起意者也。且恒益二卦之得震巽二體則一也。而恒則在於六十四卦之中央。益則在於損之下而不在恒之下。或以卦之脉絡次序各有不同而然歟。曰非徒有脈絡次序也。恒則三陽在中而爲三陰之所遮護。益則三陽在外而包得三陰故也。造化之貴陽而賤陰。聖人之扶陽而抑陰。此又可見。
第十三章
[编辑]益之內震外巽。亦有可以東西看者。自損至益順看。則乃先天之西南之巽。東北之震。其說已見於上矣。自夬至益逆看。則乃後天之東南之巽。正東之震也。盖必有東南之巽。然後方有西北之乾。必有正東之震。然後方有正西之兌。以此言之。益之所以爲益。可知爲後天之東南之巽。正西之兌。而夬之所以爲夬。又可知爲後天之正西之兌。西北之乾矣。
第十四章
[编辑]夬之內乾外兌。自姤逆看。則亦不可專以後天言之也。盖先天之乾。在於正南。而右爲兌左爲巽。故乾體從乎兌則爲夬。從乎巽則爲姤。姤所以爲遇者。日之與天會。月之與日會。皆在南方故也。說卦所謂相見乎离也。鄕飮酒禮所謂坐賓于南。坐介于東南。取溫厚之氣盛於東南者也。南爲文明之地。而可知交際之理天人一也。又按夬姤互體之在於諸卦者。有同人大有焉。有咸恒焉。有遯大壯焉。有革鼎焉。遯大壯之下革鼎之上。乃有原卦之夬姤。亦可見夬姤之理始微終顯而復入於微。有如剝復之例。但剝,復,夬,姤之爲互於諸卦者。率皆先復而後剝。先姤而後夬。可見設戒之意。而又可見其理之可以逆看矣。至於屯蒙之互。則獨先剝而後復。此則可見爲勸之意。而又可見其理之可以順看矣。且屯蒙在乾坤之下。此其所以特異於他卦也歟。萃升二卦說見下。
第十五章
[编辑]乾體旣與兌巽相合而爲夬爲姤。而坤爲乾之配。故坤亦與兌巽相合而爲萃爲升。雙湖以夬姤爲乾體止於此。以萃升爲坤體止於此。愚謂此卦在於革鼎之上。如屯蒙之下需,訟,師,比之例也。雖謂乾坤二體始於此四卦。成於比,師,訟,需。終至於純體之乾坤亦可矣。繫辭言乾坤定矣云云之下。乃有曰鼓之以雷霆云云。旣言鼔之以雷霆云云之後。乃有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其下極言乾坤之象。盖自其理之本原而言之。則可謂有乾坤然後乃有六子。自其理之著明者而言之。則又可謂有六子然後乾坤始爲乾坤。易道之可以順看逆看。於斯可見矣。但屯蒙之下。直繫以有乾有坤之卦。革鼎之上則歷井困二卦而有有乾有坤之卦。盖以坎爲水。水之理有源則自至於浩大。故自屯至比六卦皆有有坎體。而需,訟,師,比四卦則又直得乾坤之體。离爲火。火之理始雖至微而亦可及遠。故自革鼎上歷十卦而至睽,家人,明夷,晉四卦。乃有离體。可以見火之理自有其漸矣。况困爲澤无水之象。井爲木上有水之象。旣爲无水之澤木上之水。則只有以略存水之理而已。不害於火之漸熾矣。且需,訟,師,比是乾坤之得坎之單體者也。升,萃,姤,夬是乾坤之得兌巽二體者也。陽一陰二之理也。困卦說見下。
第十六章
[编辑]困井二卦之間於升革。已言於上矣。升之上坤下巽。自萃順看則同是先天本位而无關於後天。然自困逆看則又可見先天之巽變爲後天之坤也。困之上兌下坎。旣是坎變爲兌者。則升之上坤下巽。豈但爲先天之坤先天之巽而已哉。然則上經之師比。亦可知爲坤變爲坎之理。而但師之上坤下坎。則自先天而爲後天者也。比之上坎下坤。升之上坤下巽。困之上兌下坎。則皆是自後天而溯先天者也。四卦之有順有逆。亦可見自屯至坎自鼎至离。一逆一順之妙矣。且師比則只以坎之單體。合於坤之單體而迭居上下。升困之有坤有坎。則所以照應乎師比。而又乃以巽兌二體合之。此亦可見陽一而陰二矣。又按上經諸卦多主震艮。屯蒙以下謙,豫,隨,蠱,噬嗑,賁,剝,復,无妄,大畜十二卦是也。而頤則兼以震艮。震艮者坎之同類也。下經諸卦多主巽兌。鼎革以上井,困,升,萃,姤,夬,益,損,睽,家人十二卦是也。歷四卦而有咸恒。此則震艮巽艮之兼備者也。又歷重离而有大過。此則一卦之但有巽兌者也。巽兌者离之同類也。然屯蒙以下有以乾坤而合於巽兌者。小畜,履,臨,觀是也。亦有以震艮而兼以兌巽者。隨蠱是也。鼎革以上有以兌巽而兼以震艮者。損益是也。又有以乾坎而合於震艮者。遯,大壯,蹇,解是也。然則隨蠱者自屯至坎之中也。損益者自鼎至离之中也。咸恒者又是屯與鼎之中也。且屯以下雖主於坎。而同人,大有,噬嗑,賁則有离體。鼎以上雖主於离。而蹇,解,困,井則有坎體。此可見坎艮震之中。未嘗不以离兌巽互用之矣。离兌巽之中。未嘗不以坎艮震互用之。而其於一順一逆之際。可知其當有相濟之道矣。且屯蒙之下。有以乾坤二體而合於坎离者。師,比,同人,大有是也。又有以乾坤而迭爲上下者。泰否是也。鼎革之上則但以震艮合於乾體。遯大壯是也。又以离體合於坤體者。晉明夷是也。所以前後殊例者。亦可見其扶陽而抑陰矣。井卦說見下。
第十七章
[编辑]坎之三畫。外爲坤中爲乾。乾坤旣與兌巽相合而爲夬姤爲萃升。則坎之合於兌巽而爲困爲井固矣。离之三畫。外爲乾中爲坤。則亦合於兌巽而爲革爲鼎矣。
第十八章
[编辑]說見上篇第三章註。革鼎二卦皆有离體。而离爲後天之震。故此下繫之以重震。
第十九章
[编辑]形而上者謂之道。而圖書旣出。卦畫旣成。則斯道也便爲形而下之器矣。是器也自有主宰焉。先天主靜而後天主動。動之理莫尙於震。故震爲陽之始而在於正東三八木之位。一其三而爲三畫。八其三而爲八卦。方位之二十四。節氣之二十四。皆出於此矣。兩其三則爲每卦之六畫。而又爲陰畫之名。三其三則爲陽畫之名。兩其八則爲十六卦。四其八則爲三十二卦。八其八則爲六十四卦。以至於爲三百八十四爻。三與八之所重。可知矣。又况木之理自根而幹。自幹而枝。而每卦六爻自下而達上。則震之爲卦。非但爲三八之數。乃有木之理則所以爲衆卦之主。元爲四德之首。卽此理也。說卦帝出于震。亦此意也。其爲主器之長子者固矣。震之彖傳所謂以爲祭主。豐之爻辭所謂配主夷主等主字。皆不外乎主器之主字矣。更按旣有革鼎之後。震艮巽兌之重卦。始見於此。此與屯蒙之上。有乾坤二卦同例矣。其說已見上篇第二十六章。然屯蒙之上。只有二卦。革鼎之下。乃有十四卦何也。曰易之道。只是一陰一陽。而若言終數則四爲地之生數之終。十爲地之成數之終。屯蒙得天一天三天五之數。故始之以乾坤二卦。革鼎得地二地四地八之數。故終之以震以下十四卦。此上當有震,艮,巽,兌之爲互於諸卦。如乾坤之於剝,復,夬,姤,頤,大過之例。而六子之卦。本不能爲他卦之互。與乾坤之无互。其理相符矣。
第二十章
[编辑]震爲艮之反。故震之下。受之以艮。而又所以示震在後天。化而爲艮之理。又此二卦在革鼎之後。上經之將終。繫之以頤。下經之將終。繫之以小過。此其理也。
第二十一章
[编辑]震之下。旣繫以艮。則所重在艮。故於震則取其反對之巽。而巽在西南。艮在西北最尊之地。取其自西南進于西北而其名爲漸。如离之自正東最下之地。合于正北坤位而其卦爲晉之例。其互爲未濟。所謂女歸待男行也。
第二十二章
[编辑]在上之卦。旣已內艮外巽。則其次之卦必以內兌外震者。反對之理也。其互爲旣濟。所謂女之終也。雙湖謂咸恒下二體合爲漸。上二體合爲歸妹。然則咸恒者男之合乎女也。漸歸妹者女之從乎男也。
第二十三章
[编辑]震离兌在東北東南及正東。震旣與兌合而爲歸妹。則其不可與离合而爲豐乎。東北爲陽方而正東爲木旺之地。正南爲火旺之地。陽明之氣盛於東南。而震在先天則在東北。在後天則在正東。离在先天則在正東。在後天則在正南。乾之本位則豐之爲大可見矣。其互則爲大過。
第二十四章
[编辑]豐之內體爲离。而歸妹之內體爲兌。故以兌之反對之艮合於离而爲旅。离有离其所之義。艮者止也。旣离其所而止之。則乃旅之義也。其互亦爲大過。
第二十五章
[编辑]上旣有有离之卦。而离之中畫爲巽之下畫。故旅之下。受之以巽。
第二十六章
[编辑]上旣有巽。故乃取巽之本是兌位而受之以兌。然則上經之將終。繫之以大過。下經之將終。繫之以小過。皆此理也。盖革鼎之下。先震後艮者。自先天而變爲後天者也。先巽後兌者。自後天而移上一步。以至於先天者也。又按震之互爲蹇。艮之互爲解。巽之互爲睽。兌之互爲家人。蹇,解,家人,睽之理。旣在於此。則可以代乾坤之爲互於剝,復,夬,姤等卦之例。
第二十七章
[编辑]上旣有重兌。故復取先天兌之變體之巽。又取後天兌之本是坎位而合爲渙卦。其互爲頤。
第二十八章
[编辑]以渙之內體爲坎。故乃取上坎下兌之卦。其互亦爲頤。其所以節之義則坎爲水而兌爲澤。可見其有涯岸矣。坎爲月而兌爲上弦。所謂月幾望也。坎爲溝瀆而兌爲剛鹵。无非撙節之意也。嘗因是而言之。此卦在艮之下第八。艮者止也。在於此下者。有中孚,小過,旣濟,未濟。中孚之彖。有柔在內剛得中之象。小過卦辭。有不可大事。不宜上之訓。旣濟以豫防爲象。未濟以愼辨爲象。未濟上九。乃易之終也。而又有不知節之戒。此節字與節卦相應。噫。聖人之道。雖範圍天地。而其戒愼恐懼之意。无以有加。天道虧盈益謙之理。益昭昭矣。此可見聖人之道。包乎至大而无外。入乎至小而无內矣。
第二十九章
[编辑]渙之外體爲巽。而節之內體爲兌。故渙節之下。受之以外巽內兌之卦。而中二爻得柔順之體。誠意足以感人。故其卦名爲中孚。其互亦爲頤。又是厚畫底离也。
第三十章
[编辑]中孚二體爲巽兌。故以巽兌之反對爲卦。而以二陽陷於四陰之中。只爲可小事之象。故其名爲小過。易雖以二濟爲終。而以有艮之卦置之二濟之上。則艮之終始萬物之理。此可見矣。其互爲大過。可見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之意矣。且此卦爲厚畫底坎。與中孚之厚畫底离。合之爲旣濟未濟。盖有天地則有日月。而离坎爲日月之象。故上經終以坎离。下經終以二濟。而革鼎之下。受之以震艮。震艮者先天坤之兩旁也。而坤爲後天之坎。其下受之以漸歸妹。此則有二濟之互體者也。又次之以豐旅。此二卦則有离體者也。又次之以巽兌。巽兌者先天乾之兩旁也。而乾爲後天之离。又次之以渙節。此二卦則有坎體者也。又次之以厚畫底离坎。以爲二濟。二濟之義大矣哉。且以中孚小過之義言之。上經之臨觀。以厚畫底震艮而爲頤小過。下經之遯大壯。以厚畫底巽兌而爲大過,中孚。又以震,艮,巽,兌之重卦。置之將終之篇。而至豐旅則以离體而兼之以有震有艮。渙節則以以坎體而兼之以有巽有兌。皆莫不有以照應乎頤,小過,大過,中孚。而豐,旅,渙,節,中孚,小過六卦之中。又各有頤大過之互體。可見上下經終條理之一一相符矣。若言始終相符之理。則乾,坤,离,坎其理无二。离在乾位而其中爻則坤也。坎在坤位而其中爻則乾也。以坎离二濟置之上下經之末。則循環无窮之理。於是可見矣。此豈非古人做易。其巧不可言者耶。互體及厚畫。具現逐卦之下。
第三十一章
[编辑]中孚以巽兌爲二體。小過以震艮爲二體。而八卦之序。兌爲二离爲三震爲四巽爲五坎爲六艮爲七。然則旣未濟之以坎离爲二體。盖就中孚小過二卦上。取其二四與六七之中數。非但取坎之中於先天震艮。离之中於先天巽兌而已。與乾一坤八雖隔三數。而乾一亦爲坎一。坤八亦爲离八。又离在乾位。坎在坤位。則先後天之理。可謂一而二二而一矣。又按旣濟之互爲未濟。詳見下。
第三十二章
[编辑]未濟者旣濟之正對也。其互則旣濟也。夫旣濟之互爲未濟。未濟之互亦爲旣濟。此豈非旣濟之中猶有未濟之患。未濟之中猶有可濟之道者耶。且乾坤爲後天之离坎。則泰否便是旣濟未濟也。震兌爲先天之离坎。則隨歸妹亦便是旣濟未濟也。此豈非天地間事事物物之理。皆在於旣濟未濟之間者耶。由乎此而上溯乎中孚小過。則中孚者地八木地四金之卦也。小過者天三木天五土之卦也。二濟者天一地六之坎水與地二天七之离火也。屯,蒙,革,鼎之理。於是尤著矣。若於二濟之所以爲二濟。則上坎下离而离在乾之本位。故其卦爲旣濟。謙之彖辭所謂天道下濟而光明也。上离下坎而坎爲險陷之地。故其卦爲未濟。訟之彖辭所謂不利涉大川也。然离爲日而正照於午。坎爲月而正照於子。是乃离之所以爲天九之乾。坎之所以爲地十之坤。而乾坤之首於上經者。卽此理也。可以見陰陽變化无有終始之可言。而天地之數生克之理於此兼備矣。又况未濟內體之坎。還爲上經屯之外體。小過外體之震。亦爲屯之內體。艮之爲小過內體者。與坎之爲未濟內體者。合而爲蒙之全卦。且旣有坎震艮則自當有正對之理。故二濟之离。與中孚之巽兌。又爲下經之革鼎。天地之理。經緯錯綜。終而復始。與河圖生成之序。一一脗合矣。於是乎後天之理。復歸於先天。則可知其博厚高明悠久无疆之理。噫。自乾至未濟之間。源委甚長。變化多端。天地之大造化。聖人之大事業。不外乎此。非若復至乾姤至坤之變易。分明可以易於推測。自非有聖人之大眼目大力量者。則孰有得以窺其端倪者哉。此乃所謂物不可窮者也。而先儒於此未有辨解。所謂未及者鄭重而未及言之者也。旣已妄加詮釋之後。聞陳希夷辨卦圖今來我國。而大抵以序卦爲主。未知鄙說之果有相符否也。
或曰屯,蒙,鼎,革若可逆推順推。則其將除去乾坤及震以下十四卦歟。曰非也。夫看互卦者。雖除去上下各一爻。只取中間四爻。然若无上下兩爻則不成爲全卦。而原卦互卦。其理无二。吉㐫悔吝。大抵略同。故繫辭曰原始要終。愚嘗曰此乃上下兩爻之理也。又曰非其中爻不備。愚嘗曰此則互卦之理也。然則全經之中。有此四卦之順看逆看者。乃所以詳解全經而原始要終者也。與互卦之理。庶可同歸矣。
按諸卦之連續者。有以三畫而或上或下者。屯蒙之類是也。有以陰陽爻而或升或降者。如需之九五。訟之九二。小畜之六四。履之六三之類是也。有每爻之爲正對者。乾,坤,否,泰之類是也。有反對之卦。如艮之反爲巽。兌之反爲震。而其卦爲損爲益之類是也。有時對之卦。如益之外體之巽。爲對於夬之內體之乾。內體之震。爲對於夬之外體之兌是也。此則愚嘗聞諸術者。其理亦有不可誣者矣。然則雖乾一卦二體而論其正對反對時對之有无。亦可矣。有二體之翻倒上下者。需,訟,師,比之類是也。此皆有可攷矣。至於互卦之說。自漢儒發之。可謂大有功於易學。而惜乎其不見取於程朱也。又有一卦二體之自先天而爲後天者。如師之外體之坤。卽後天之坎。而仍以坎爲其內體。比之外體之坎。卽先天之坤。而仍以坤爲其內體之類是也。此理自我發之。卦卦推之。无不暗合。而但未有明證。聞術家言則果然云。始知術家之言。亦有不可廢者矣。然則三畫卦之或上或下。陰陽爻之或升或降。及正對反對時對。互體與每卦先後天之變易。皆可以一一見例矣。
近聞皇明來知德有來注周易。李光地有周易抑中。淸人翁方綱有翁氏易。我朝張旅軒有易學圖說。今方行於世。此皆未知必以序卦爲主。而身居僻鄕。无由一見而辨質之。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