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薌隱先生文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薌隱先生文集
卷之四
作者:李章贊
1897年
卷五

周易講解

[编辑]

有明朝鮮國韓山李章贊著

或問。周易乃星曆讖緯百家術數之祖宗。得此法者。古有子房,孔明。子或詳知歟。

甚矣。子之溺於流俗也。吾明語子。夫易之爲書。乃聖人明道之書也。旣言斯道。則不得不明言斯道之所從來。故所以有圖書卦爻之首揭焉。術數固不外此。而其宗旨則詩書是也。夫詩書之文。固有出於文王演易之前者。而自羲皇畫卦之後。夏有連山。商有歸藏。則文王之前。未始不有易之經矣。詩書之文。一傳爲春秋論語。再傳爲大學。至於經文之出於最後者。中庸孟子是也。先儒以中庸爲小周易。孟子爲善用易。則庸孟以前。聖人之書。可知其無非易理矣。學者若捨詩書論孟諸書則无以見易道之正派。而乃但別求意趣於圖書卦爻之間。而至謂得此法者。惟子房,孔明。不曰得此法者。惟孔孟程朱。夫子房之爲漢報仇。孔明之爲漢討賊。義理明正則以此取之可矣。而乃歸之易學。則子房孔明。果是有功於易道者耶。是不過以術數待之之意而已。非但不知子房孔明也。豈非誣大易以專於術數者耶。大抵聖人之勸戒後學。何書不然。而惟易經則聖人觀象設卦。以示後人。使知順此理者吉。逆此理者㐫。看之令人凜然有大警動處。所以開物成務之意如此而已。世之言易者。但爲苦心盡誠於窮高極深微妙難見之理。而至於明白易知之大義理大綱領。則不知爲何樣物事。其故可知也。盖自周衰之後。敎化陵夷。風俗頹敗。士之知易者。用其道於卜筮象緯之術。以助列國之戰爭。且以售變詐之術。則羲文之道。自此淪晦。而夫子之十翼則知之者盖尠矣。至於老莊之徒。其才品何如。其見識何如。而乃甘爲異端之學。以貽斯文千古之害。其心盖以爲當是時。世俗之澆漓已極。若專用易之本旨則无以取媚於世故也。士之生於同時者。若非上智之卓然自立於流俗之中者。其不入此輩之詭誘幾希矣。陵夷至於秦世。此書以卜筮得免於焚書之時。雖可謂斯文之幸。而乃若始皇本意則豈眞尊尙於聖人之道哉。實以卜筮術數之故也。聖人之被誣。亦在於不言之中矣。自此聖人之道。大爲時諱。則士之講易者。只以術數爲事。故漢興之後。餘風未殄。如火珠林,太一統記,參同契等書始行於世。而莫不以周易爲祖。若无程子之傳。則後之人何以知聖人作易之意。爲君子謀而不爲小人謀乎。又若无邵子之經世,朱子之本義與啓蒙。則伏羲先天之易。必但淪入於方技之家。而幾不爲吾儒所有矣。自古聖賢憂斯道之或失其傳。所以抽鍵啓關。提綱絜維者。於斯極矣。而乃目之以星曆纖緯之祖。亦獨何心耶。

問。夏曰連山首艮。殷曰歸藏首坤。亦有其說歟。

韓文毛潁傳。有云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此可見秦時尙有其書。而隋文帝時。劉炫遂僞造。送官取賞而去。後人有訟之坐除名。歸藏則晉太尉參軍薛正註之。盖二書至晉隋間始出。而夾漈鄭氏獨尊信此二書。與古三賁書。且咎世人以晩出而疑之云。嘗按朱子書。或問伏羲之後文王周公之前。未有卦爻辭。何以定吉㐫。朱子曰。此无可考。但周禮三易。經卦皆八。別皆六十有四。則疑已有辭矣。余竊謂此二書比之周易。則如渾天儀之於周髀宣夜。魯春秋之於晉椉楚杌。不必強爲之說。

問。周易二字。亦有別般旨義歟。

竊謂交易變易之義。已有先儒定論。而是書也於天地四方流行之理。无不周通。於天下古今事物之變。无不周遍。然則周易之周字。或是周通周遍之義歟。又按周大也。卽詩所謂示我周行之周也。此道包大小而不可遺。越宇宙而不可變。非特爲一代之憲章而已。然而本義旣以代名釋之。今姑存疑云。

問。河圖洛書。何者爲先天。何者爲後天歟。

河圖則北方之一六。乃坎水也。南方之二七。乃离火也。東方之三八。乃震巽木也。西方之四九。乃乾兌金也。中央之五十。乃艮坤土之在於東北西南者也。此實後天之象也。而伏羲乃由用而推體。以定乾九兌一离八震二坎七巽三坤六艮四之位與數。則坤六以老陰之數。當北方坎一之位。离八以少陰之數。當東方震三之位。故乾九之老陽。自西而南。以對坤六。坎七之少陽。自南而西。以對离八。於是兌一宜在東北。而以其爲老陽之位。故連於乾九而處於東南。震二宜在西南。而以其爲少陰之位。故連於离八而處於東北。巽三宜在東南。而以其爲少陽之位。故連於坎七而處於西南。惟艮四以老陰之位。仍在西北。盖得其數而仍在者坤也离也。得其位而仍在者艮也。此可見陰體之至靜而惟震則主於動。故乃爲陰中之陽而不得不變易耳。盖四隅之一二三四各各相接。合成五數者。五數之自中央出來者也。一二三四之位。通於四正之六八七九而各成十數者。可見天地之原數止於十矣。至於四正之九與六七與八相連而各成十五者。與洛書十五縱橫之數。一一暗符矣。此則先天之象也。洛書則乾九坤一离三坎七震八巽二兌四艮六。相對各成十數。而其卦之方位。乃先天也。後之聖人。由體而達用。以定後天之卦。夫陽一而陰二者。天地之正理也。一二者數之始也。陰陽者水火之理也。故觀理當以水火爲始。水當爲陰。火當爲陽。而水者生於陽而成於陰。火者生於陰而成於陽。所謂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者也。故坤一之爲坎一者。乃兌一之遷在東北者也。乾九之爲离九者。乃乾九之仍在正西者也。火當受生於木。故离三爲震三。乃巽三之遷在東南者也。水當受生於金。故坎七爲兌七。乃坎七之仍在正西者也。坤六則小轉于西北而爲乾六。此則艮四之本位也。震二則還在西南而爲坤二。此則巽三之本位也。离八小轉于東北而爲艮八。此則震三之本位也。諸數之中。惟九與七。爲異於先天。盖九爲老陽之數。七爲少陽之數。得其數者可變。而得其位者終莫之變矣。位者一爲老陽位。三爲少陽位也。陰則雖得其數者。不得不變矣。然則河圖之陽變陰不變者。陽動陰靜之理也。指乾九坎七及巽三兌一之相易。與艮四坤六离八之不易。洛書之陰變陽不變者。可見造化之理無待於聖人。而已有陽可扶陰可抑之道矣。指乾九爲离九。坎七爲兌七及巽三。以离三爲震三。坤一爲坎一。與坤六之以艮四而爲乾六。震二爲坤二。离八爲艮八。艮四以兌四而爲巽四也。盖卦雖變而陰數則仍在。此道可謂並行而不悖矣。是知觀理之法。莫若推本而測深。故前聖未嘗預見洛書而知先天於洛圖之中。後聖未必推攷洛圖而知後天於洛書之中。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圖書乃形而下之器也。自聖人觀之則其理何等至著。而乃於至著之中。察得至隱之理。乃知先後天雖若有先後之分。而才有先天。可知其變爲後天。旣有後天。可知其本於先天。二者之理元不相離。所謂有物則必有則者也。又按後天之卦。雖自文王始。而安知非自大禹發之乎。又安知非自伏羲發之乎。朱子曰。無伏羲底。做文王底不成。又曰安知圖之不爲書。書之不爲圖也。此可見圖書之爲一致矣。

乾坤相對而爲十五。坎離相對而爲十五。

兌艮相對而爲五。巽震相對而爲五。

乾兌相連而爲十。離震相連而爲十。

坤艮相連而爲十。坎巽相連而爲十。

四正四隅相對而各成十數。艮至巽巽至坤坤至乾乾至艮則各成十五數。

坤六爲乾六則可見天地正位之象。巽三爲震三則可見雷風相薄之象。坎离之終始相對。爲水火之不相射。艮兌在先天合爲五數。在後天合爲十五。五與五十。爲河洛中央。所以爲山澤通氣。

統以論之。十者天地之原數也。五者中央之數也。五十者大衍之數也。此二圖雖無五與十。而五十之數自在其中。可見此理自中央五十土出來。而水土金木皆依着焉。如四端之信。乃太極自然之理也。而所謂太極者。在天地爲理之本體。在人爲心之本體。總而言之道也。

四正四隅相對。各而成九數。雙湖以爲尊乾之義。甚合理致。而愚則曰旣已各成九數。則四九爲三十六。卽所謂三十六宮。○六七八在西北。一二三在東南。以地勢言之。西北本高。東南本下。此其理也歟。且邵子所謂天以始生言之。地以旣成言之者此也。

乾一在於西北。以天道言之。天傾西北。北去極爲五十五度。南去極爲百二十七度。遠近懸殊。有如地勢高下之判異於西北東南。此或其理也歟。

天地原數之十爲。已言於上矣。九者又是陽之極數也。此二圖雖無九與十。而先天則已有四正四隅之各成九數。仍以坎离艮兌震巽各二位之數合於乾。則無不各成十數。與坤合數則又各成十八數。反對各十八卦之爲三十六宮。此亦可見矣。後天則坎离之相對。獨爲九數。可知老陽極數。更无其二。而乾巽震兌之各成六數。則可知陰之極數。自有其偶矣。陽爻之稱九。陰爻之稱六。其或以是歟。至於艮坤之合成十五者。中央土之理也。且乾與右坎左兌合以爲九。兌與坤相連而爲十。震與巽相連而爲九。兌又與艮間二位而爲九。艮又與离間二位而爲十。十之爲原數。九之爲老陽數。未嘗不在矣。

乾九爲老陽數。艮四爲老陰位。坤六爲老陰數。兌一爲老陽位。二老互藏。离八爲少陰數。巽三爲少陽位。震二爲少陰位。坎七爲少陽數。二少互藏。乾坎互易。艮坤离不易。震往兌位。兌進巽位。此圖說見窩最集。

問。乾之元亨利貞。亦有先後天變易之理歟。

元亨利貞。雖當以在天之四時在人之四端言之。而四時四端之理。果不在於東西南北乎。先天之乾。卽後天之離。而離之本位在於東。則此乃所謂元也。乾變爲離而在於南。則此乃所謂亨也。後天之乾。乃在於西北間艮位。則艮之左兌右坎。乃利貞之理也。然則先後天之理。此四字已盡之矣。然而聖人不以此言之者。以其无關於人事上。故特以四端言之。而其實則莫非以先後天言之者也。玆取先後天流行變易之象而別爲一圖。

問。每卦皆當以先後天看去歟。

任君百東嘗曰。姤之九五曰以杞包瓜。姤之外體爲乾。乾爲木果。而姤是五月之卦。五月所可食之果乃瓜也。故有此象。余心然之。後看了說卦。則乾固爲木果。而艮乃爲果蓏。遂自悟於心曰後天之乾。乃先天之艮。則此爻所言之瓜。乃指乾有艮卦之理也。又按爲果蓏之下。有曰其於木也。爲堅多節。木之堅而多節者。可知莫尙於杞。則杞與瓜之言於此卦者。尤瞭然矣。聊記前說。以備參考。而復以愚見申言之曰經中之言父母者有二處。蠱之爻辭及家人之彖辭也。蠱之外體之艮。卽後天之乾也。內體之巽。卽後天之坤也。家人之外體之巽。與蠱卦同。內體之離。卽先天之乾也。乾坤之象。在人爲父母。故持言父母於此二卦耶。遂以此法推之。屯之象。雖參看於咸及明夷。亦可矣。盖屯之內震外坎。爲後天之兌艮。則可知兼看乎咸矣。坎與震。又在先天坤離之位。則又可知兼看乎明夷矣。自蒙以下。亦將以此法看去亦可。仍以是說問于族兄章弼氏。曰然云。

問。對待之所以然。可得聞歟。且必有相夾爲助之理。皆可詳言之歟。

請爲圖以示之。

以上三圖。皆因說卦本文著成。而以卦體之分列八方。故專主物我言之。而吾心之太極自在焉。則以吾心之動靜體用及工夫功效言之亦可。然此等文字立言之體。至重且大。當更攷。○以對待言之。如得重乾者。非但坤爲其對。又當以否姤爲反對。得重坎重離者。非但以坎以離爲對。又以旣濟未濟爲對。其他倣此。○以互夾言之。如得同人者。當以隨,中孚,比,大過參看。得遯者。觀當以困,屯參看。則可知有比和之理。自坤以下倣此。其說詳在下。盖同人外體之乾。在先天則左巽右兌。在後天則左坎而又右兌。內體之離。在先天則左兌右震。在後天則左坤右巽。所以以隨,中孚,比,大過參看者也。他卦亦然之未敢質言。當問于知者。

統而言之。八卦之象。都是尊乾之義也。雙湖以對待立體及爻畫相對之各成九數。爲尊乾之義。如乾一坤八乾坤三六之類是也。伏羲八卦方位圖說註。愚謂乾位乎上。乃人君之象也。兌之悅巽之柔爲左右近待。離坎以日月之明。在東西正位而夾護之。其相對之位則坤之純柔也。震之動艮之止又從坤之兩傍而趨向之。尊乾之意。已在於先天。而在後天則乾在西北最尊之地。其左則乃得坎之險。以爲之依。而艮之止。又在坎之左。其右則兌之說言者來隨而不離。坤之順又在兌之右。右乃作用之方。故取其可悅而至順者。左乃無事之方。故取其險而止者。震之動離之明。爲之輔護於東南正位。其相對之位則巽之遜柔也。此可見乾象之至重且大。爲七卦之所依仰矣。故先天之乾。爲後天之離。盖以有乾健之象者。當有文明之德也。後天之乾。在於先天艮位。盖以有乾健之德者。又當知其所止。卽止於至善之義也。爲人君者。苟能則而象之。則爲其臣者。必當以離之明坎之勞震之動艮之止。輔相於下。兌之說巽之柔坎之勞。在其左右。而出納主命。引進人才。在乎其前而將順之者。又當如先天之坤後天之巽而輔成乾道之至尊矣。此非但人君之所可法也。爲官長爲家長之道。无不如是矣。

問。八卦移易之理及元亨利貞之爲仁義禮智者。可以畢其說歟。

震爲陽之始而在東北之間。此元之始微也。一變而在於正東之離。此元之極盛而亨之始初也。再變而離在於正南之乾。此亨之極盛也。三變而乾在西北之艮。此利貞之理也。盖非但聖人扶陽而抑陰也。造化亦貴陽而賤陰。故元亨則久而長。利則短而速。貞則只是翕聚底意思。而又有貞而復元之理矣。又四變而艮在震位。五變而震在離位。六變而離復在乾位。則可見至理之終歸於先天。而四德又无先後之可見矣。盖震之爲乾。初爲三變而還又三變。合爲六變。此亦三畫六畫之理。而震所以主於後天者也。以人性言之。有惻隱之心。便有恭敬之心。才恭敬。便有羞惡之心。才羞惡。便有是非之心。此仁禮義智之序也。然仁之端。必自智中出來。可見貞而復元之理。而又可見天地大造化必自北而始自矣。仁旣自智中出來而爲四端之首。則所謂元者善之長也。而非禮无以節文之。非義无以裁制之。非智无以知之。此章之旨。如曰人性仁而且禮且義且智云也。而必以乾元亨利貞言之者。所以據天理而極言之者也。其敎人之意。顧不重且大歟。盖仁之統乎禮。乃天道之由乾而爲離者也。卽元與亨也。仁之制以義知以智者。乃天道之由艮而復爲乾者也。卽利與貞也。

問。子旣以乾元亨利貞。屬之震離艮。乾之遷變則坤之元亨利貞。將何以爲說歟。

坤之遷變。只在坎巽兌。則四者之德。宜若无關。而旣有對待配合之理。則乾之四德。豈不爲坤之四德乎。觀於牝馬二字則可知矣。盖乾固爲馬。而坤亦稱馬者。所以明其爲乾之配。以其爲純陰。故曰牝。牝旣屬於牡。如坤之配於乾。可知坤之德乃乾之德。而非但貞爲牝馬也。元亨利三者之德。亦是如牝馬矣。然則當曰牝馬之元亨利貞。而必以貞一字之牝馬者。盖貞有恒卦從一而終底意思。可知柔順之道貞爲尤重矣。每卦對待互藏之理。皆以此例推之可也。

問。八卦排定之數不同何歟。

乾六坤二離九坎六巽四震三兌七艮八者。以洛書九宮之數言之也。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者。以四象上各生一奇一偶而言之也。乾三坤六兌四艮五離四坎五巽四震五者。以卦畫言之也。乾尤兌一離八震二坎七巽三坤六艮四者。以四象之位與數而言之也。此在河洛本圖及六十四卦橫圖朱子註。伏羲八卦圖雙湖胡氏註可攷。

問。伏羲八卦圖註說之外。寧有可言。而竊意坤土生相對之乾金。坎水克相對之離火。艮土生相對之兌金。巽木比和於相對之震木。此盖一圖之中。生克比和之理並備。而文王八卦則惟艮坤爲比和。六卦之相對則都是相克。無乃如河洛之生克互異者歟。

此說然矣。而河圖則左旋相生之中。一六克相對之二七。四九克相對之三八。洛書則右旋相克之中。四九生相對之一六。三八生相對之二七。此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之理也。以人事言之。故先天循環之運。自離至巽。凡四卦爲相克。自震至坎。凡四卦亦相克。而惟坎水生巽木。震木生離火。後天循環之運。則自震左旋至坎凡七卦皆相生。而自震右旋至坎只三卦爲相克。盖先天以天地日月山澤風雷而言之。則所以爲反對之象而其理主於生。生而不可無克。故循環都是相克。而只有坎水生巽木。震木生離火矣。後天以父母男女長仲少而言之也。則自不得並爲反對。而其理主於旺。故循環都是相生。而但有震木之克艮土。艮土之克坎水而已。但後天之艮土處於震木坎水之間。乃洛書之右旋相克也。坤土處於離火兌金之間。乃河圖之左旋相生也。先天之震木左而生離火。右而克坤土。此又左旋相生。右旋相克也。巽木則左而乾金克之。右而坎水生之。生之克之。未免易位。且八卦循環之運。自震至坎爲右旋相克。自離巽則雖克而未免左旋。此則三同二異之理歟。一言蔽之。曰先天之相克。後天之相生。皆象乎河洛。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之理。亦無非象乎河洛矣。

問。三同二異之妙。可詳言歟。

水木土之生數本陽。故不變方位。金火之生數本陰。故變其方位。此則河洛本註。已有可攷。雖以臆見論之。水木土乃天機之所自然也。金火乃挾以人巧者也。出於天機者。自當有一定之方。挾以人巧者。自當无一定之方。今夫水木土若非汲之燒之斫之鑿之。决无運用之理。金火若有一定之方而不易其所在。則水木土无以汲之燒之斫之鑿之。而都歸於无用矣。

問。子以八卦配之五行而謂有相生之理。然則可謂以六子爲相索各生三卦。無乃近於六子反生父母。少者倒生長者歟。

六子之相索各生三卦。塘翁文集。已卞其非。此以父母男女長仲少之序而言之也。若以八卦配之五行而謂有生成之理。則恐無不可矣。若拘於一定之理則非看易之法也。言易者固不當曰六子相索各生三卦。而不有曰陽根陰陰根陽乎。又不曰乾生於子坤生於午乎。故以重卦言之。則子爲先天坤之本位。午爲先天乾之本位。而乾之純陽。始於子之一陽。坤之純陰。始於午之一陰。故謂之乾生於子坤生於午。而其中亦豈無坤土乾金相生之理耶。就重卦中只言內外卦。則六子之只變一爻而爲乾爲坤者。一一昭載於卦變圖。八卦莫不皆然。然則八卦生成變化之理。有以父母長仲少而言之者。有以陰陽而言之者矣。配之五行而謂有生成者。有何不可。

問。先天則震居東北。巽居西南。專取其比和。而後天則東北西南。以艮坤居之而亦爲比和何歟。

震爲雷而居於四數。巽爲風而居於五數。故六十四卦方圖。以震巽居於乾一兌二離三坎六艮七坤八之中央。此乃雷以動之風以散之之理。而巽之五數。乃河洛中央之數也。五數之中。除了中央一點則乃四也。然則震四亦中央之數也。中央之數爲土。土之位又在艮坤。則震巽艮坤之迭代以處於東北西南者宜矣。至於四卦之必以東北西南爲定位者。東北爲陽方。西南爲陰方。陰陽所主之地。莫尙於東北西南。則坤卦之必言東北西南者。卽此意也。盖陰陽所主之地。必以五行中比和者居之者。木於四時爲春。春乃氣之始也。土於四行無不在。則震巽木艮坤土之在於陽方陰方者。乃所以主相生相克之理者也。

問。八卦之中。金木土旣已各占二位。則水火何獨單據於坎離耶。

坎離豈可只爲水火之象乎。坎離乃日月也。日月豈各有其二乎。觀其禪父母之位。且觀上經之以坎離爲終。下經之以旣未濟爲終。可知坎離之爲日爲月而與天地並侔矣。故後天之卦。坎離雖易其位。至於反對之象則獨有所不改焉。水火之單據於此者。盖以水火之精。出於日月故也。若以旣有乾金坤土。又有兌金艮土爲疑。則此亦有說焉。天地形質至大。日月者精氣所萃也。盖形質至大者。不得不有所分析而不害其爲至大也。精氣所萃則不容有二矣。更攷項平菴之說。則有曰木金土各二者以形王也。水火各一者以氣王也。尤可以自信吾言之非誣也。

問。朱子以月之始生始虧上弦下絃望晦。喩之於震兌乾巽艮坤。而坎離則不及焉。豈以坎離之體。只有中爻之連斷。未可取喩於月之圓虧歟。

離爲日坎爲月。月者受其光於太陽者。旣以月之圓虧言之。則雖只言六卦。實則坎離爲之主也。二卦形體之不可取喩。非所當論矣。故重卦之分屬乎十二朔者全无。有有坎有離之卦。而此論攷之易經。有其文而无其圖。故今玆爲圖於下。

問。先後天東南西北之卦。皆以五行中比和者居之何歟。

先天則艮坤左右。震木坎水。各有專氣。乾兌左右。離火巽木。亦各有專氣。後天則震巽左右。艮土離火也。乾兌左右。坎水坤土也。亦莫不專氣。氣專者實。氣分者虛。理勢然也。然則先後天東南西北之卦。以兩木兩金兩土處之者。或是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之理也歟。然無有可證。未敢質言。又先天之金土。自正南接于東南。自正北接于西北。後天之金木。自正東而接于東南。自正西而接于西北。此則先天之理以南爲重。後天之理以東爲重故也。

問。先天變後天說。

盤㵎之說曰。天地以中相易爲坎離水火。以上下相易爲震兌。此盖以陰陽對待。有互藏之理。有生克之勢故也。至論四隅之卦。乃曰澤雷以上下相易爲巽艮。風山以上下交相易爲乾坤。果如此說則是謂震兌越離之正位。有上下之相易。巽艮越坎之正位。有上下交之相易。對待之理。何獨在於四正而不在於四隅乎。如欲言變化之妙。當曰艮得兌之中下爻而爲乾。巽得震之上中爻而爲坤。兌得艮之上下爻而爲巽。震得巽之上下爻而爲艮。如是說去然後。可謂知對待交易之理無往不在矣。至於雙湖說則與盤㵎說略同。而但旣言乾變爲離坤變爲坎之後。繼之曰天氣下降。乾位西北。地氣上騰。坤位西南。旣言離變爲震坎變爲兌之後。繼之曰乾旣當艮之位則艮進而襲震之位。坤旣當巽之位則巽退而襲兌之位。果如此說則乾坤艮巽四卦。有若故避本位而無端遷改者然。先天圖對待交易之理。果安在哉。又况地之勢。西北本高。東南本下。則以乾之退于西北而謂之天氣下降。以坤之退于西南而謂之地氣上騰者恐未然。大抵先儒諸說。必有所據。而以淺見論之。終涉可疑也。玆庸忘其僭踰。爲圖於下。以爲按攷之資。

四隅之卦易其兩爻。此與四正之卦只易一爻。正相對。

四隅卦所易兩爻之中。各有一爻之仍在本位而不變者。此與四正卦以此換彼此往彼來。正相對。艮之爲乾。雖得兌之中下爻。而中爻之陽。仍在於兌。以至爲巽。巽之爲坤。雖得震之上中爻。而中爻之陰。仍在於震。以至爲艮。此與乾坤之變中爻爲坎離。正相對。

兌之爲巽。雖得艮之上下爻。而上爻之陽。仍在於艮。以至爲乾。震之爲艮。雖得巽之上下爻。而下爻之陰。仍在於巽。以至爲坤。此與坎離之變上下爲震兌。正相對。

盖此往彼來者。理之常也。仍而不變者。理之變也。有其常故有其變。而抑又有其變故復歸於常。此乃理之所以循環不息者也。盤㵎不能照勘於此。遂有風山澤雷越一位受變之說。果如此則非但有違於理致之相對照應也。竊恐天地之理歸於一定常法。而無以見變化無窮之妙矣。但四正卦之說。深合理致。故因其說而略改之。且以爲圖云。

圖旣成。更思之則盤㵎乃親承朱門之敎者也。其言必有所據而莫知所以矣。其後與人談此理。則乾與坤艮與巽。每每爲對。聞者雖不以鄙言爲疑。而猶爲理自內出。仍以自解之曰乾坤坎離相爲正對。震兌艮巽兼以正對。盤㵎之言。其无乃以震兌艮巽之爲反對故耶。但四隅卦各變兩爻則一也。乃曰惟乾坤變兩爻。无乃以艮則只變中下。巽則只變上中。而變一陰一陽者。爲未足謂變改而然耶。然則於巽艮而何以曰澤雷上下相易耶。且旣已越一位言之。則當言反對正對之理。而惜乎其未及也。且嘗論之。艮之爲乾。旣與兌而有中下爻之相易。巽之爲坤。旣與震而有上中爻之相易。其中爻之相易則一也。震兌之爲艮爲巽。則旣與艮巽而有上下爻之相易。其上下爻之相易。尤爲一般。而又况艮之上巽之下。只送影子於震兌。震兌中爻。又爲只送影子於巽艮。則其理无少參差。雖只以愚言解之。无害於正對之理矣。其於相易之際。若捨其相對之位而必越一位。則其无乃涉於苟艱者乎。故以反對正對言之則曰乾坤艮巽。而以方位相對言之則曰乾巽艮坤。世上旣有乾坤艮巽之理。則亦豈无乾巽艮坤之理乎。盤㵎說終是可疑。

問。反對正對之理。可詳言歟。

正對者。此以連斷之爻言之而已。不必可言反對者。乃上連之卦與下絶之卦。及上絶之卦與下連之卦也。若言其所以然之端。則經緯之理而已。淮南子以八方謂之八紘。靑烏書以四隅謂之四維。曰維曰紘。固是織絲之名。而此則未知經緯之所在。家語曰東西爲經。南北爲緯。則經緯之所在可知矣。故先天以正對置於四方。其中四隅之卦。兼爲反對於隔一位之地。然則四正之純剛純柔中虛中實。旣已橫竪錯綜。而艮之下二陰上一陽。巽之下一陰上二陽。與夫兌之下二陽上一陰。震之下一陽上二陰。自然有互織交綴之勢矣。後天則以反對置於東西。以正對置於南北。乾坤之正對。艮巽之反對。不得不皆隔一位。於是東北東南以反對而還爲反對。正如正南正北之以正對而還爲正對。西北西南以反對而變爲正對。正如正東正西之以正對而變爲反對。且正對反對之卦在四正而爲相望之地。則在四隅而爲隔一位之地者。理所然矣。盖以爲四正不可全无交綴。乃以純剛純柔中實中虛。置之中央及右邊二隅。以反對之卦置於左右及左邊二隅。於是中央及右邊二隅經緯橫竪之外。互織交綴之勢。移在於左三方及右邊之中央。其理顚撲不破。置水不漏。雖謂織布之法成繡之技。盖取諸此亦可矣。

問。對待交易之所以然。

先天者。理之本體也。以重卦言之則其於對待之際。但爲否,泰,旣濟,未濟,恒,益,損,咸之象。則常而不可無變。故聖人參伍錯綜。遂定後天之卦。夫乾坤之體。純乎陰陽。至高至厚。理致溥博。非如六子之各有功用。則所以退乎无用之地。而乾旣順三位而退于西北。則地之勢西北爲高。而橫臨乎長男所居東方最下之地。雖曰无用之位而眞箇君父之象也。東南爲下而坤旣逆三位而退于西南。則西南者以西之尊。兼南之卑。以左則近乎乾。以右則近乎震。坤母之柔道當如是也。然則後天雖主乎震。尊乾之道。未嘗不在。而又可見坤之坎於乾矣。震爲長男而處於東方生物之地。挾以雷霆之威。震之對乃兌也。兌者口舌也。而居於坎之本位。震居離之本位。本是水火相克之地。而今乃爲金木相對之位。可知諸卦之相克。无有重於震兌矣。以此知專用威權者。必招口舌之殃。好爲口舌者。必罹雷霆之威。可不戒哉。然有相對相克之理。故有相待相成之妙。是故聖帝明王之御治世也。堲讒恤刑而其治益盛。仁人君子之處亂世也。憂讒畏威而其德益修者。盖取諸此矣。且夫春爲上天之至仁而非秋无以成收。仁爲人心之和氣而非義无以斷制。然則秋之殺物。乃所以裁成乎發生之後。而非有害於春之理也。義之制宜乃所以輔成乎惠愛之餘。而非有害於仁之性也。其照應制化之妙。亦可知莫尙於震兌矣。觀歸妹一卦則文王以爲征㐫无攸利。夫子以爲人之終始也。文王說則鄙之前說之意也。夫子說則鄙之後說之意也。隨卦之理。亦當似此矣。後天以震爲重。亶其然乎。坎離所以禪父母之位者。以離之文明。可以代乾。坎之剛中。可以代坤。而先天八卦日東月西之理。變而爲後天之日南月北。此可見主乎生主乎王之各有其妙。先後天中不易其對待者。惟旣濟未濟而已。巽之爲卦則在於後天之東南。而本位爲坤所居。則其養物之道。自當繼乎老陰。而其功效則宜其有倍於老陰矣。艮變爲乾。故艮有終萬物始萬物之象。而其體爲山。故雷可收也。風可止也。水可涸也。火可熄也。而與天地無窮者。惟是山也。則此其所以終始乎萬物者也。且以本位之爲乾所居。而有尊重之勢。以其所處之據震本位而有發動之威。則可知人子之爲支庶者。未必不贒於宗嫡。而其祚亦有優於宗嫡者矣。後天八卦旣定之後。則先天之天地水火山澤風雷照應相成之理。又各在一方。如乾以坤之中爻而爲離。則否卦之理專在於離。坤以乾之中爻而爲坎。則泰卦之理專在於坎。然旣有互藏之理。則否泰之象。雖各有專屬之方。而否中有泰泰中有否之理。亦可以覰得。而旣濟,未濟,損,咸,恒,益。莫不皆然矣。其中坤之上中爻。卽震之上中爻。故坤與震雖看作復卦可矣。此豈非扶陽之意。无待於後之聖人。而已在於先後天變易之中者乎。又若只論後天則西北爲乾。東西爲巽。而其於相對之間。有姤卦之象。東北爲艮。西南爲坤。而其於相對之間。有剝卦之象。所以後天之世。以人心則常爲氣質之所拘。以世道則未免有亂日之常多。而剝卦之倒。還爲復卦。且艮之位乃先天震之本位。而相對於後天之坤。則復卦之理。尤不可誣矣。人氣濁駁之中。猶有一脉之善心。世道昏亂之中。亦有一脈之公議者。賴有是耳。坤卦所謂東北喪朋。乃終有慶者。豈非以坤艮之爲剝爲復而言之者耶。此乃先後天對待交易之所以然也。

問。子旣云後天八卦旣定之後。否,泰,旣濟,未濟,損,咸,恒,益之理各在一方。則先後天八卦之理。其將不論其相對照應。而亦可各就一方而論之歟。

我外王考最窩先生之言曰。乾爲純陽。陽之性動。動則散。散之極則中必虛。中虛則爲離。坤爲純陰。陰之性靜。靜而翕。翕之極則中必實。中實則爲坎。惟此一言之外。他卦未有及焉。竊意此非文不備也。天地之理。非陰則陽。非陽則陰。一爻之陽。便是爲乾。一爻之陰。便是爲坤。而卦之象。无有出於乾坤之外者。惟此一言足矣。不必更贅一語矣。若因是說而逐位言之。則春之時陽氣在於下。則在上之陽自然无力。此乃離之所以爲震也。先天離卦之下爻。卽震之下爻也。兌之一陰在於上。故有下陰之理。而二陽則升於上矣。先儒所謂巽亦兌之反也者是也。其位則在於東南。而以其時則春夏之交也。皆仲冬復卦之理。始乃昭著於東方。而仲夏姤卦之理。已在於東南矣。吾心上七日之復。幾何而不爲姤哉。人心操捨之无常。觀於此而尤可戒懼矣。夏之時陰虛之氣入於內。故陽氣熾盛於外。此乾變爲離之理也。西南之間。地氣上升則物物無非地氣。此巽變爲坤之理也。而以其時則在於夏秋之交矣。盖自此陽氣雖衰而猶不至全无矣。秋之時在上之一陰用事。則陰之在下者自然就實。此坎變爲兌之理也。而冬月陰寒之張本。已在於此矣。西北之間。天氣下降則物物无非天氣。此艮變爲坤之理也。而以其時則在於秋冬之交。盖自此陽氣不得上升。而陰氣亦不至於堅凝矣。冬之時陽氣實於中。故陰氣堅凝於外。此坤變爲坎之理也。東北間則震之一陽在於下。故有上升之理。而猶有陰氣之在地。先儒所謂艮亦震之反者也。以其時則在於冬春之交矣。然則八卦之理。雖當各就一方言之。而此理從何而出耶。都是出於相對照應之間者也。最翁之意。亦當似此矣。

問。父母男女長仲少之序。出於文王八卦。然則先天之卦。獨無此理歟。

八卦雖移方位。旣有八卦之名。則父母男女之序。固已在於先天。朱子不曰无伏羲底。做文王底不成乎。盖以人之常情言之。乾父坤母以老自退。則非徒取其无用之地。父之心愛少男。故處于少男之本位。母之心愛長女。故處于長女之本位。且父母之心。未嘗不以長男爲重。而東方生物之地。不宜使仲女居之。遂使長男居之。已長之仲男。不宜在於坤母之側。故仲男本位則使少女居之。而其左乃乾父之位也。男女之可以慰悅於已老之父母者。莫尙於少女故也。仲男則移居于乾父之左。而少男則移處于長男之右長男本位。所以托養於長男。而仲男亦在乾父及少男之間。則可以承父之訓。必當撫愛於少男矣。長女則處于長男之左東南長養之地。仲女則處於坤母及長女之間。可以受母之訓而學長女之道矣。盖六子之中。少男及長少二女。非但得其吉地。少男本位爲父所居。長女本位爲母所居。少女本位爲長女所居。則其於相代之際。自當有傳授之道。少男之能繼其父。長女之能繼其母。少女之能效長女可知矣。長男則與少女本有金克木之理。而在先天坎離相克之地。若不能悅其心。則少女所居。乃父母之間也。爲長男者。易以失愛於父母矣。然少女在於坎之本位。則坎之於長男。有水生木之理。而有震懼之心。少女有悅物之性。豈无相成之道乎。長男之於乾父。有金克木之理。長男又在離之本位。故有火克金之理。長男必承父之志。父必從長男之言。然後可以无孝衰愛弛之弊矣。至於男女之別。則當在聖人制禮之後。人物始生之初則只論配合可矣。然則後天之名。雖自文王發之。而其理則已在於先天矣。然此語極涉鄙淺。且無考据。故未敢肆然爲說。聞術家言。其說果出於術書云。可謂神異矣。玆錄之以備參考。

問。大象傳每卦皆言君子以。三畫卦獨无所言。然則先後天之理。惟當專屬於天理而不可推之人事。請爲一言以補象傳之所不言也。

大象傳若有未盡。則當已有朱子之所補。後生末學。何敢容喙哉。盖夫子取象之意。乃在於六爻旣成之後。則三畫卦者六畫卦之根柢也。何可別有所言哉。但子之言。旣云三畫卦亦當推以人事。則善哉問也。必如是而後。可以不歸於方技雜流。而庶有得於羲文言外之旨矣。玆取先天所以爲後天者而爲圖以示之云。

先天之以乾坤相對於正南正北者。所以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之理。而亦所以示其常行不易之義。

後天之以乾坤分處於西北西南二隅者。所以示純剛純柔之用各有時。而亦所以示其不可常用之義。

說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語當分合看。若使陰陽剛柔仁義。用各有偏。而截然分作兩件。卽三才之理。何以有交易三才變化之道乎。以此圖看去。則可以知陰陽剛柔仁義之不倚一偏。互相爲用。而可免於孟子所戒徒善徒法之歸矣。

朱子曰。禮者仁之發。智者義之藏。言仁義則禮智在其中。以仁義而分爲四端。卽陰陽之分太陰太陽少陽少陰。而爲天之四象也。又是剛柔之分太剛太柔少剛少柔。而爲地之四象也。且四端皆是實理。則不言信而信在其中矣。

如以君道言之。則人君以剛明之德。虛心納諫。其國必昌。如堯之舍己從人。舜之無非取諸人。皆用此道矣。乾變爲离。而旣以溫柔之德。施之於人。則又當有在我之權度。主於其心。然後可以不眩於是非。如大舜之好問察邇。用中于民是也。坤變爲坎。然而下必有剛直之臣。然後可以以剛變剛而施以溫仁之政。以後世言之。則如漢武,唐宗之憚於汲黯,魏徵。而不敢爲非者是也。离變爲震。上必有寬柔之德。然後可以以柔變柔而成其剛直之風。以後世言之。則如漢文之世。有申屠嘉,周亞夫是也。坎變爲兌。又當不失其威權而以剛御下。使紀綱立於下。如怙終賊刑。殲厥渠魁之類是也。艮變爲乾。至於下之人。雖陷於法。情在可矜。則必使下之情得以上達。而專用仁柔之道。如眚災肆赦。䝱從罔治之類是也。巽變爲坤。旣以柔道臨於百辟之上。則必當窟己而禮下之。如敬大臣尊贒下士。及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類是也兌變爲巽。且能以貴下賤。則可以享其尊榮於萬姓之上矣。如詩所謂爲下國綴旒。何天之休。及重卦之乾下坤上爲泰是也。震變爲艮。易之道非徒可宜於人君。而遍行一世者。莫大於君道。故以此言之。而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皆當以此爲法。

世之人皆以卦象爲在天地之理。而不知天地之理。只在吾方寸中。發之於視聽語默起居動靜之間。良可歎也。然則吾心之理。非但以先後天推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當以此例看去。方始有功。盖原卦變卦。雖兼先後天之理。而原卦者先天之理也。經訓之可以開心明目而利於行者。莫有大於此矣。余故曰聖賢之勸戒後人。何書不然。而惟周易則聖人觀象設卦以示吉㐫。使人看之。凜然有竦動處。據本註熱玩之。則天下之事。豈有出於易理之外者哉。處艱困者。可以知字貞得吉之道。處亨泰者。可以知惕厲无咎之道。料事者。可以知利用之方矣。大抵易之爲書。只是愼於極微。戒於極盛之意也。

問。八卦之中。乾坤震巽四字字形。必從干支之名者何歟。

此无可攷之說。不可妄對。而无已則有一說焉。乾坤居於始終一八之數而爲老陽老陰。震巽居於中央四五之數而爲長男長女。則可知其與他卦迥別。而乾與巽爲月窟。坤與爲天根。則其所重尤爲迥殊矣。故乾巽從乙己二干。坤震從申辰二支。乾之從乙者。金克木之理也。巽之從己者。木克土之理也。坤之從申者。土生金之理也。震之從辰者。木克土之理也。八卦則五行生克之中。必取兩木者。木爲春。春爲氣之始故也。幷取金土者。金木土形王之理。有異於水火之氣王。觀此理知是形。然後方知是氣故也。干支則必取兩土者。土爲五行之中央故也。十干十二支之中。必取乙己申辰者。天干之中。乙爲陰木。己爲陰土而入於乾巽。則姤雖爲陽而可見陰之將盛矣。地支之中。申爲陽金。辰爲陽土而入於坤震。則復雖爲陰而可見陽之將盛矣。乾巽之乙己。皆是相克者。陰爲殺物之象故也。而巽之取兩己字者。亦是二君一民之象也。坤震之申辰。有生有克者。可見威愛相濟。亦可見聖人扶陽之意。已在於蒼頡造字之初矣。此說雖近於傅會。似或暗合於姤復之理云。

問。雙湖所言天氣下降。乾位西北。地氣上騰。坤位西南之說。子旣非之。而乃以艮巽之爲乾爲坤。謂之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何歟。且陽升陰降。理之常也。則何以曰下降上騰歟。

雙湖之言。以乾之退于西北而謂之下降。以坤之退于西南而謂之上騰。故愚以地勢高下非之。而愚之言以爲陽之上升者。至於艮之上則更无可升處。其勢自然下降。而以其下降。故終至上升。陰之下降者。至於巽下則更无可降處。其勢自然上騰。而以其上騰。故終至下降。此與雙湖之言。各爲一說也。

問。八卦取象之意。以日用易見者言之。則何者爲最耶。

當先以曆書爲驗。三畫者四時之各統三朔也。六畫者所以象十二朔之半也。而太極者一歲也。兩儀者寒署也。四象者四時也。八卦之自乾一至坤八合數爲三十六者。乃三十六宮之理。而三百六十日之數。盖出於此矣。兩儀之在於其中者。則以先天圖觀之。卦之在乎子午而象乎二至者可以當之。四象者二至與卦之在乎卯酉而象乎二分者可以當之。八卦者二至二分與卦之在乎寅申巳亥而象乎四立者可以當之。八卦之畫合數則爲二十四者。二分二至四立十六氣之合爲二十四節者可以當之。而方位之二十四。亦此理也。八節所屬各二卦之外。十六氣則各統三卦。且二十四畫之數。六倍之則爲三百八十四者。非但爻畫爲然。乃有閏之歲。計日之數也。此理不在常年而必在有閏之歲者。易取變易故也。筮法之扐以象閏者。盖取諸此矣。八節者八卦之理也。而八節之分於二十四候者。四象之理也。日數之象乎爻畫六倍之數者。六爻之理也。卦體之三十六變及乾一兌二之得三十六。乾三坤六之得三十六。與夫自復至乾之爲來底三十六候。自姤至坤之爲往底三十六候者。亦皆脗合矣。更按自履至乾之三十六陽。自否至坤之三十六陰。自是出於三十六變之中。則雖以此幷數。恐无害於都是春三字之旨矣。

問。邵子曰离當寅坎當申。又曰用數不過乎中。朱子以爲离當卯坎當酉。而玉齋以爲取寅申。不取卯酉。六十四卦圖註。所謂中。果指何歟。

一中字豈可易言哉。坤復之間爲未發。則中字之不可指的於何卦可知矣。乾當巳坤當亥之屬。皆數之不及。乾當午坤當子之屬。皆數之踰之者也。玉齋雖以不及者謂中。而中是无過不及之名。則愚以爲南北之中。似當以午方乾姤之間。子方坤復之間當之。至於不取卯酉之說。盖以雨水寅之節。溫厚之氣始用事。霜降申之節。嚴凝之氣始用事。可以易於占候故也。邵子所謂离當寅坎當申之說。乃离之生起於寅。坎之生起於申之意也。與朱子說似无異同矣。以此謂中。非曰不可。而愚以爲中无定體。隨時而在。八卦皆當以過不及之間爲中。又若一以過不及之間爲中。則有同子莫之執中。怕處其盛。雖有其說。取其極盛之中。當以乾當午坤當子之屬爲中。取其不及之中。則當以乾當巳坤當子之屬爲中。而坎離之以寅申爲中者。豈不可以卯酉爲中乎。然則朱子之以卯酉言之者。似當爲定論矣。且正東之革,同人,臨,損。正西之蒙,師,遯,咸。詳細看來。當如正南正北諸卦之有所指的。盖蒙師之互體爲復。遯咸之互體爲姤。則有近於剝,坤,復,頤之在於正北而中含坤卦矣。革同人之互體爲姤。臨損之互體爲復。則有近於夬,乾,姤,大過之在於正南而中含乾體矣。其中師遯爲秋分酉之半。則與坤復之爲冬至子之半同。同人臨爲春分卯之半。則與乾姤之爲夏至午之半同。且夫同人之內离外乾。卽先後天正南方。乾變爲離之理也。師之內坎外坤。卽先後天正北方。坤變爲坎之理也。皆可爲坎离之門。若言爻畫之陰陽。則自遯至同人爲八十陽百十二陰則與姤至坤同。自臨至師爲百十二陽八十陰則與復至乾同。同人,臨,遯,師之爲東西之中者。於此可知。而若論至精至密之中。則東之中在於同人臨之間。西之中在於師遯之間。似當如坤復乾姤之理耳。且念春秋二分之時。晝夜平均。寒署適中。陰陽之相代。不甚分明。不得如二至之寒署晝夜之異候顯然易看。故乃以姤復爲二分所屬。師遯同人臨之互卦。其理微而猶著。聖人仰觀俯詧之妙。何可以筆舌盡言之哉。然二至之間。陰陽極盛之理。固可謂顯。而一陰一陽始生之理。亦可謂顯耶。覽此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問。子以陰陽過不及之間。皆謂之中。然則十二方有卦之地。皆不可謂中耶。

以心學言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中。至於已發中節。則聖人謂之和。不謂之中。盖如君子時中允執厥中之中。中則中也。而旣在已發之後。則便已是屬於和一邊。卽程子所謂才說性。便已不是性之意也。故易之爲道。雖可措之天下。而其初則只在於无思无爲寂然不動之間。豈可指某卦而曰此卦爲中耶。故姤復在乾巽坤震之交午之地。故爲子午之中。同人則在离始初之地。師則在坎已盡之地。而爲卯酉之中。然而姤復同人師便不是中。乃中之最近處也。如鍼法之有左右間。使此類凡三百八十四穴。應乎爻畫之數。皆在筋骨間空虛之地。其中百會在於頂心。象天之有北極。則坤復者鍼穴之百會也。庖丁之肎綮。與相地者之避其正方。而以分金爲貴者。皆此意也。卯酉之爲中。按圖可見。而邵子之言离寅坎申之下不過乎中之上。只言陰陽之溢。而復間之以一然字。則未見其必以寅申爲中。而玉齋以爲取寅申不取卯酉。恐非邵子本意。至於西山之論則於寅申卯酉。皆只言离坎所當之位。而未嘗的指爲中之理。盖以朱子圖說爲正。而邵子之意。亦當似此矣。故張子言金鐵有時而腐。山岳有時而搉。凡有形之物易壞。而惟太虛處无動搖。爲至實。詩云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无聲无臭。至矣。張子說止此。此乃於有形之中。取其至虛。而異端之家不知此理。乃於无形之中。取其至虛。專以虛无爲祖。其无摸捉。可知矣。欲辨此理。則鄒魯世遠。洛閩又邈。豈可與俗人言乎哉。

問。子以天根之卦。譬之百會。然則月窟之卦。可譬於湧泉歟。恐違手探足躡之本意。願聞之。

百會有一。湧泉有二。卽陽一陰二之理。而可見後天乾巽相對之象矣。况探與躡。本以圖之形體上下言之而已。此已有朱子之言矣。百會湧泉。上下雖異。血氣旣已相通。則理致之相應。何可以上下爲拘也。然則雖以姤復合看倒看亦可矣。盖无論陰與陽。其生於下則一也故也。然而必欲以此終始立說。百家技藝同有此理者。何可勝數也。且恐有傅會之弊。不須如此說。

問。先天圖中欲觀後天。則自何處看去歟。

復之內體爲震。而震之下爻爲陽之始。則此乃後天主震之張本也。故經文乾卦不言馬而專言龍。龍乃震之屬。此乃據先天而發明後天之意也。又如同人之外體爲乾而在於正東。師之外體爲坤而在於正西者。坎离移在於後天之正南正北之理也。

問。堪輿之家以爲履生於大畜。老陽之四九。嗑生於家人。少陰之三八。渙生於解。少陽之三七。剝生於萃。老陰之一六。此理可詳言歟。

老陽之四九者。先天之乾九兌四也。卽履大畜也。少陰三八者。离三震八也。卽噬嗑家人也。少陽二七者。巽二坎七也。卽渙解也。老陰一六者。艮六坤一也。卽剝萃也。乾兌之中。揷入艮六者。艮爲老陰而於兌爲對也。离震之中。揷入巽二者。巽爲少陽而於震爲對也。巽坎之中。揷入震八者。震爲少陰而於巽爲對也。艮坤之中。揷入兌四者。兌爲老陽而於艮爲對也。皆取一陰一陽相生之義矣。然則一陰一陽者。乃指四象而言之耳。非特以卦畫言之也。雖以卦畫言之。卦之陰陽加疊者。乃老陽老陰也。乾,兌,艮,坤是也。陰上有陽陽上有陰。乃少陰少陽也。离,震,坎,巽是也。觀此者或以後天看去。故多有不知此理者矣。大抵堪輿之說。吾惡乎知之。取其合於先天之理答之如右。而且爲圖以示之。

問。卜筮之方。

雲莊之言曰。於辭上會者淺。於象上會者深。又曰文王周公之辭所該終有限。故有時而不應。必如左傳國語所載占卦體卦象卦變而推互體。始足以濟辭之所不及。易五贊明筮卦。卦體卦象者。卽大象所言天行健地勢坤等語是也。然則卦體卦象所當先看。

看易者固當以變爻爲重。而必須先以原卦爲主。看得彖辭一番。又以原始反終之道。看得初上二爻。又以非中爻不備之義。看了中間四爻。至於變卦則只看卦辭及彖傳。如乾之初九變則須當以潛龍勿用之語。參看於姤卦卦辭之勿用取女。九二以上諸爻。亦參看於同人履小畜大有夬之彖辭。无不有與本爻之旨脗合矣。每卦莫不皆然矣。

有移易之卦。如先天之乾在於艮。而乾之本位爲离。則可知乾有艮之理。又有离之理。如看屯卦者。當以坎變爲兌。震變爲艮。而以咸卦參看可矣。又以坎本是坤。震本是离。而以明夷參看亦可。他皆倣此。以卦爻辭攷之。皆略有髣髴。不甚相遠。其說已見上。

原卦變卦之外。有反對之卦。如乾之於坤。屯之於鼎是也。盖以眼前易知之理而言之。則如西固是陰也。而以其爲向東之地。故日必先照。北亦是陰也。而以其爲向南之地。故雪必先消。又如人以仁爲心者。其中自不无斷制之道。以義爲心者。其中自不无惻隱之念。而仁是東方木之理。義是西方金之理。則仁與義亦可謂相爲對待而互相備矣。故卷首之橫圖圓圖。皆以一陰一陽爲對。如乾坤姤復之類。卦卦皆然。而以經文之連書者言之。則在於上經者十卦。乾,坤,泰,否,隨,蠱,頤,大過,坎,离。在於下經者六卦。漸,歸妹,中孚,小過,旣濟,未濟。然則反對之卦。其所重可知。

反對之卦。又有一說。如乾在先天以坤爲對。在後天以巽爲對。故如得重乾則非但坤爲反對也。恐當以否姤爲反對。他皆倣此。其說已見上。

有互夾之卦。如先天之乾。以兌巽爲夾。後天之乾。以艮坎爲夾。以重卦言之。屯之外體之坎。在先天以巽艮爲夾。後天以艮乾爲夾。內體之震。在先天以坤离爲夾。後天以艮巽爲夾。則屯之一卦。在先天觀賁爲夾。在後天艮姤爲夾。此可見比和之理。其說已見上。

有正對之卦。其理與反對略同。如屯之於蒙。需之於訟。此類凡二十八卦。以反易爲五十六。而與不易之重卦八數合爲三十六宮者也。聖人旣以屯蒙等卦列之爲次。則正對之卦。亦所當看。如看屯蒙則上下各兩爻爲反對。而中間兩爻則同是陰也。當主看反對。有互體之卦。如屯中有剝。蒙中有復是也。盖屯是始生之象。而剝有碩果之理。蒙有愚蒙之象。而復有不遠復之理。則原卦者事之兆朕。而互卦者兆朕之兆朕也。如人得祿於一時而或有萌後日之禍。遭患於一時而或有基後日之福。又如愛我者。非眞皆有愛我之心。或有主於誘惑。憎我者。非眞皆有憎我之心。或有主於勉戒。不可不察也。故圓圖之中。姤之互爲乾。復之互爲坤。而東西則同人之互爲姤。臨之互爲復。而以經文中連畫者言之。則乾坤之互於他卦者各三。頤大過剝復姤夬。夬姤剝復各四。屯蒙遯大壯師比同人大有咸恒損益革鼎臨觀。漸歸昧各四。泰否隨蠱无妄大畜萃升。頤卦三。渙節中孚。大過一。小過。家人睽各一。旣濟未濟。旣濟未濟則互爲互卦。而又各入於家人睽。以此例推之他卦亦可。惟乾坤无互。故其吉㐫无有終始之異。此則非所當論。互卦之說。出於漢儒。非出於傳義。然繫辭有非中爻不備之語。中爻者非但取其事理之脉絡。所以觀其互體。互體之說。信乎不可廢矣。

有倒體之卦。如屯之於解。蒙之於蹇是也。盖上下本有定分則雖不可倒置。而觀理之方。如觀器物者。必翻倒上下。然後可以知精粗之如何。量米穀者。易以他器。則自然使在內者出於外。在外者入於內。然後可以詳知穀品。故以方圖看去。則東北角西南角之卦。皆爲倒體。以經文看去。則需,訟,師,比,泰,否,同人,大有,晉,明夷,旣濟,未濟等。皆是倒體之連書者也。豈非拔例者耶。

又有變爻所從來之卦。此實窮源極本之道也。先儒雖以卦變圖謂非作易之本旨。而夫子於泰之彖。已言之矣。此例不可勝數。若看卦變圖。可以例推矣。

大抵爻象雖吉。卦體卦象爲重。如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也。旣看卦象然後可以觀爻象。至於反對正對則當以反體看去。如持矢刃者。无關於左右而必害於與己爲敵者。有貨財者。不問其親疎而必賣於有錢欲買者。然則正對反對者。乃善惡厚薄吉㐫之在彼者也。互卦者。兆朕之含包者也。倒體者。所以參攷者也。變爻所從來則其理无極深遠。豈可易言乎哉。至於移易之卦互夾之卦及重卦反對說。雖无先儒之論。亦有理致之可見矣。每看卦辭爻辭。必以說卦參攷尤可矣。

惟如此遍看而後。可以心通乎道而无疑於天下之理。洪範所謂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吉。豈可以筮短龜長而疑之哉。堯舜之授受。禹啓之傳繼。湯武之吊伐。孔孟程朱之垂敎後世。可知其自然有叶矣。其或不能純吉者。卿士逆庶民逆之類也。且又有作內吉作外㐫。用靜吉用作㐫之理。熟玩則可以察得。而古之人非有大事則不卜。卜之時。又必極其誠敬。大抵易爲君子謀。不爲小人謀。

問。互體之說。程朱之所不言。而子取之何歟。

易之象。莫重於天根月窟而在於子午。又卯酉所屬之卦。皆莫不包得此象。又下經之以咸恒爲首。雖有夫婦之理。以其非天根月窟。故尋常看來。不能无疑矣。詳細看去。則咸之互爲姤。恒之互爲夬。夬亦姤之倒也。咸恒之對。乃損益也。損之互爲復。益之互爲剝。剝亦復之倒也。愚旣察得此理。則自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且恐天機之自我發露爾。

問。陰陽之爻。曰六曰九。傳義之言。或不无可疑。願聞之。

愚之所自得於心中者有三。以四象看之則太陽居一。太陰居四。天地之數原來十數。太陽之一。含了九數。太陰之四。含了六數。一也。以說卦觀之。則有曰參天兩地。參天者天一天三天五。合而爲九矣。兩地者地二地四。合而爲六矣。二也。以先天八卦圖觀之。自震至坎。三陽九陰。自巽至离。三陰九陽。此乃天根月窟之理也。一其九而爲陽爻之名。兩其三而爲陰爻之名。然一與兩。亦陰陽之數也。且兩其三則非陰陽之純體。一其九則无陰陽之指的。而猶且曰九曰六者。所以明互藏其宅之理。三也。以此說去。則傳義之言。有何可疑。

問。朱子於屯之有馬。离之有牛。乾之六龍坤之牝馬。以爲不可曉。而又斥漢儒之傅會偶合。旣而曰如此則說卦之作。爲无所與於易。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者。亦剩語矣。易說綱領。當從何說歟。

愚嘗於此說上段。自疑於心曰此无可疑矣。屯雖无乾。旣有互體之坤而爲乾之對。則此所以三言乘馬者也。离雖无坤。一爻之陰。亦是坤也。則兩爻之陰。豈非坤牛之象乎。乾雖純陽而震爲陽之始。則震龍之言於乾卦者此也。坤雖爲牛而坤爲乾之配。則牝馬之言於坤卦者亦此也。文言曰。爲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离其類也。故稱血焉。吾則曰爲其嫌於无乾也。故稱馬焉。猶未离其類也。故稱牝焉。大抵看易之法。捨說卦則便无意味。恐不可以說卦置之一邊。而疑爻辭之不可曉矣。然於心又自強解之曰朱子之言如此。則吾何可強爲之說哉。遂不敢肆然爲說。而看了下段則其說果有前後之異。然則上段所記。或是出於初年所見歟。且下段所記。猶未免引而不發。故謹此發明之如右。竊料朱子本旨。必當似此矣。

問。子以一爻之陰謂坤。則一爻之陽而爲乾者。在於何卦歟。至於六子則又將何以爲說歟。證以互體。而亦有通不去處何歟。

剝之上九。乃單爻之陽。而曰碩果不食。以乾之爲木果也。噬嗑九四在兩陰之間。而曰得金矢。以乾之爲金也。鼎之上九。未濟上九。亦皆單爻之陽。而曰鼎玉鉉。曰濡其首。以乾之爲首爲玉故也。如此者不一。而六子之卦則當推以兩爻。大畜六五曰豶豕之牙。此以九三六四及六五上九爲坎之上中下爻。而坎爲豕故也。賁之初九曰賁其趾。此以初九六二及九三六四爲震之中下爻。而震爲足故也。賁之六四曰白馬翰如。上九曰白賁無咎。此以六二九三及六五上九皆爲巽之中下爻。而巽爲白故也。同人初九曰同人于門。艮爲門。而同人之六二九三爲艮之上中爻故也。益之六二曰龜弗克達。离爲龜而益之初九六二及六四九五爲离之上中爻也。訟之初六曰小有言終吉。兌爲口舌。而訟之卦。上有三爻之陽。其中兩爻之陽。便是兌也。下有一陰一陽之爻。亦便是兌也。盖若以反對言之。必三爻具備然後。方可以反對推之。如屯之互體有三爻之陰。故以坤看去而推得乾之理。若但有兩陰或一陰。則只當以坤看去耳。卦之可以直看處。則三爻未備者。雖不可直稱其卦之名。而其卦之理則略存矣。若以此例推之。則何卦何爻。不可推測乎。然此說極涉傅會之嫌。未敢質言。姑記之以俟知者。剝之下卦爲坤。坤之對爲乾。則其言碩果。无乃推以下卦者耶。然則雖只論嗑,鼎,未濟亦可。而他卦亦多有如此者。

問。卦名之互入於他卦者甚多。玆以列錄于左而願聞其由。中孚之孚字爲尤多。

咸。乾之彖萬國咸寧。坤之彖品物咸亨。臨之初九咸臨。九二同。姤之彖品物咸章。恒。乾之文言進退无恒。豫之六五恒不死。需之初九利用恒。益之上九曰勿恒㐫。歸妹初九之象婦妹以姊以恒。家人之大象行有恒。革。乾之文言乾道乃革。遯之六二黃牛之革。鼎之九三鼎耳革。復。乾之九三反復道也。訟之九四復卽命。小畜之初九復自道。九二牽復。泰之上六城復于隍。解之卦辭其來復吉。漸之九三夫征不復。睽之初九勿逐自復。升。同人九三曰升其高陵。困。同人九四之象曰困而反則。師。同人之九五曰大師克。謙之上六曰利用行師。豫之象曰行師。臨之上六用行師。大有。豫之九四之象曰大有得。觀。頤之卦辭曰觀頤。彖曰觀其所養。又曰觀其自養。初九曰觀我朶頤。恒之彖曰觀其所恒。萃之象曰觀其所聚。遯。大過之象曰遯世无悶。履。离之初九履錯然。大壯之象曰非禮勿履。歸妹初九曰跛能履。否。遯之九四曰小人否。鼎之初六曰利出否。蒙。明夷之彖曰以蒙大難。節。睽之九三曰夫家節。蹇九五之象曰以中節也。鼎上九之象曰剛柔節也。損。益之彖曰損上益下。益。損之彖曰損下益上。震。未濟九四曰震用伐鬼方。中孚。需之卦辭曰有孚。訟之卦辭同。比之初六曰有孚。比之又曰有孚盈岳。小畜之六四曰有孚血去惕出。上九曰有孚攣如。泰之九三曰勿恤其孚。六四曰不戒以孚。大有六五曰厥孚交如。隨之九四有孚在道。九五孚于嘉吉。觀之卦辭曰有孚顒若。坎之卦辭有孚惟心亨。大壯之初九征㐫有孚。象其孚窮也。晉之初六罔孚。睽之九四遇元夫交孚。解之九四朋至斯孚。損之卦辭有孚无吉。益之六三有孚中行。九五有孚惠心。夬之卦辭孚號。萃之九五非孚元永貞。升之九二孚乃利用和。革之卦辭乃日有孚。九三三就有孚。九四悔亡有孚。九五未占有孚。豐之六二有孚發若。兌九二孚兌。九五孚于剝。未濟六五君子之光有孚。上九孚于飮酒。又曰濡其首有孚失是。

八卦中以坎卦言之。只看中下爻。則便是有巽之理。由中爻而幷看上爻。則便是有兌之理。若指其陰陽之單爻。則謂有乾坤之理亦可也。推之他卦然矣。是故以重乾言之。彖傳之萬國咸寧者。以義言之。可見乾道至大。卽咸之彖所謂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也。象傳九三之反復道也者。以體則乾之一爻爲復之初。而以義則乾之九三處于終復。將始于九四之意也。此與復之卦辭反復其道之反復。可知有照應矣。文言之言初九。有曰遯世无悶。以體則乾爲遯之外體。而以義則潛龍勿用。則遯之意也。其言九四。有曰進退无恒非離羣。又有曰乾道乃革。盖乾爲恒革之互體。而以義則乾之終於九三而復始於九四者。其進其退。不可謂有恒而可謂革矣。然亦謂无恒者。乃无時不然之意。與不恒勿恒之意異矣。若以其中旨義之尤至者言之。則復字之稱於象傳者。可見四德之貞而復元。及先天圖自復至乾之理矣。乾之彖曰萬國咸寧。坤之彖曰品物咸亨者。以咸之互體有乾。而乾爲坤之對也。互體之在於咸卦者。旣是乾之正體。而又是乾之對體。故於乾曰咸寧。於坤曰咸亨。可見咸卦之理得乾坤之配。故爲感應之象。而又可見乾坤得咸卦之理。故爲咸寧咸亨之象矣。其說詳在下。坤之初六言履霜者。以體則履之外體爲乾。而乾爲坤之對也。以義則履霜堅冰。有近於履虎尾之象矣。同人九五曰火師克。此以師同人爲反對。而以義言之則序卦曰師者衆也。又曰與人同。衆則有與人同之意也。至於中孚則爲信及豚魚之象。而可見誠之所感。故凡諸卦內外體互體反體之有巽有兌者。多以孚稱之。而中孚之中字。其義亦尤重。故言於諸卦者。凡至五十七。盖中也者。中庸之中也。孚也者。中庸之誠也。其說見上。惟坎未濟二卦无巽兌而亦言孚。雖若可疑。坎之初六九二及六四九五有巽體。九二六三及九五上六有兌體。未濟則初六以上。皆以兩爻分以看之。則爲巽之中下爻者三也。九二六三及九四六五。亦爲兌之上中爻。而且坎是後天之兌位。离在先天之正東。而向於後天之兌。則坎未濟之言孚。亦无可疑矣。且夫未濟九四之言震用伐鬼方者。非但九二六三及九四六五之爲震體也。未濟外體之离。卽後天震之位故言之。而後天主震之理。觀於終卦而亦昭昭矣。若以此例推之。卦名之互見於他卦者。不必一一論說而无所可疑矣。

問。卦爻之稱无咎无悔貞吉等處非一。可得聞歟。

剛柔得中者。大抵可以无咎。乾之九四以剛處柔。故无咎。坤之六四以柔處柔。故雖得无咎。亦爲无譽。師比卦辭俱曰无咎。盖師之九二。比之九五。皆以剛陽處於衆陰之中故也。小畜六四以柔陰處於衆陽之中。故爲无咎。否之九四陽則陽也。而處於三陰之上。故亦无咎。大有則初九爲在下之陽。九二爲柔中之剛。九四與乾之九四同。故皆爲无咎。豫之上六雖可謂柔之過中。而在九四陽爻之㝡上位。故无咎。隨之卦辭曰无咎。以剛下柔之象也。已見彖傳矣。蠱則初六在於二陽之下。故无咎。而九三則以剛處剛而以幹父之蠱。僅無大咎。臨之六三六四上六。與豫之上六略同。觀則初六以陰柔處於四陰之下。故只爲小人之无咎。必若九五上九之臨於四陰之上。然後可爲君子之无咎矣。噬嗑則初九之無咎。與大有初九同。六二六三六五。亦皆以陰柔處於陽剛之中故也。賁之上九與觀之上九同。而賁之六四與旅之六三鼎之九二大畜九二。皆言无尤。无尤亦無咎之義也。剝復六三。皆以柔處剛者。无妄九四與乾大有之九四同。頤之六四。亦以陰柔處於兩陽之中間故也。大過則九五爲枯楊生華。老婦士夫之象。而在一陰之下。故爲无咎。而以在三陽之上。故亦無譽。上六與臨豫上六雖同。而臨豫則全卦多柔。而大過上六則在象陽之上。故爲㐫中之無咎。坎之六四間於兩陽。离之初九下於六二。故幷爲無咎。恒之卦辭曰無咎。象辭已言其剛上柔下之象矣。晉則初六在二陰之下。故爲裕則无咎。上九與賁卦同。睽則初九九四皆以在於陰柔之下而无咎。損之卦辭曰无咎。其損下益上之象。彖辭已言之矣。初九上九則與睽之初九九四同。若夫益之初九六三。夬之九三九五。姤之九二上九。萃之初六六三九四九五。皆不可一例論之。而惟姤之九三。以无大咎言之。此則似與蠱之九三略同矣。困之卦辭及井之六四。革之六二。震之上六。艮之初六六四。漸之初六。豐之初九。巽之九二。渙之尤五上九。節之初九六三。中孚六四九五。小過九四。旣濟初九。惟在例推耳。至於无悔貞吉。亦當例推之耳。

大學經義

[编辑]

大學之道。道猶路也。門與路皆天下古今所共由之名。故謂入德之門。門亦有所入之次序。故格致爲夢覺關。誠意爲人鬼關。平天下章末言以義爲利。義者人之正路也。

言三綱領之後。以明德爲本。言八條目之後。以修身爲本。而皆言其本之當復。此三綱八條之間。所以有釋本末之傳也。陳獻章乃以釋本末之傳。疑其爲格致之章。而敢斥朱子之補亡章。此無足可論。

物格知至。雖單屬知止。知止有定此二者。恐是幷論物格知止。盖定者。定理之謂也。而章句謂志有定向則推極吾之知識而至於知其定理。志有定向者。果非物格知至之謂耶。靜之訓曰心不妄勤。而不妄乃眞實底道理。則當是屬於誠意。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則處之安者。乃處己之道也。當屬正心修身。處之事者。乃處人之道也。當屬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能得又是兼總八條矣。

問。明德以心統性情而言之。則乃理之所在。氣質有拘也。氣質有淸濁粹駁之不同。明德之有分殊可知。特聖人不加毫末而萬善足焉。賢人略有捄弊用力而後。乃復其初。凡人則當因其善端之發見。而百倍其功而得之。卽困知勉行也云。此說如何。余曰。近世儒者固多有如此說去。見華山集。而余則謂不必如此說。明德但爲氣質所拘物欲所蔽。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不可以分殊論也。人之不善。水之在山。豈理也哉。明德之本然者。人人皆同。故曰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復者應上明字。初字應明德二字。則可知聖分賢愚之同一明德而無分殊之可言矣。若謂分殊則衆人雖明其明德。明德有限。必無前進之望矣。其將不明吾之明德。而借他人之明德而明之乎。且應萬事之下。旣有氣質所拘之語。則可知明德之非兼氣質言之者矣。以氣質而拘於氣質者。豈非說不法者耶。

誠意爲自修之首。則何以居於八條之第三也。盖誠其意者。不知標的則無下工處。如異流之學。固非無誠。然楊墨學仁義而差。故其流至於無父無君。老佛以虛無爲祖。故其道終歸於無實。惟吾儒則以格致爲始。故其效至於治國平天下。此格致之所以爲初頭工夫。而誠意之居中者。所以明其眞實無妄始終如一之意也。如修身爲本而居於第五條者。豈非以格致誠正之功效。爲家國天下之準則耶。

六箇欲與先字當活看。若以平天下爲心而爲格致之工。則其所以格致之者。必不能精密。而反有見卵思晨。見彈思笑之失矣。七箇而后字。亦有互相連續之意。若曰吾已格致誠正。但當以修齊治平爲事。不復以格致誠正爲工。則却是如得魚忘筌。得兔忘蹄。而便非溫故知新之道。朱子論知止能得。如耕而種而耘而斂。此語亦當活看。種時何嘗耕。耘時何嘗種。斂時何嘗耘。然則耕種耘斂之喩。恐是只言次序當如此而已。學者必以下學而上達。旣已上達則又不可不以下學爲念。學而至於修齊治平者。豈嘗於格致誠正上工夫。全然無事乎。且格致者固未嘗遽以平天下爲心。而旣已格致。則平天下之道。便是在此矣。其所以逆推順推之者。無非以本末先後言之者也。

知止物格學養子此三言之下。而後之後字皆作后。如事有先後。無以先後。所惡於後此三後字。皆以本字書之。盖以本文攷之。后與後迥然有別。后者繼前之辭。後者先之對也。他書則雖繼前之辭。皆用後字。而惟戴記則其於繼前之辭。皆用后字。大學出於戴記故也。今人以再娶之妻謂后配。以無後繼後爲父後之後。亦代以后字。此乃繼前之義。則其取諸此歟。虛靈不昧具衆理應萬事此三節。先儒雖有心也性也情也之語。余則謂此三言。間不容髮。盖虛靈不昧則便已是具衆理。具衆理則便已有應萬事之妙。且此節以體用言之。虛靈不昧爲體則具衆理爲用。具衆理爲體則應萬事爲用。以理氣言之。以理具理。自是說不去者也。且虛靈不昧乃氣也。則虛靈不昧具衆理當屬氣一邊。而有是理故有是氣。有是氣故有是理。理外無氣。氣外無理。兼理氣言之可也。至於應萬事則當屬理一邊。而氣亦在其中矣。所得乎天一句。塘翁以爲子思所言天命謂性。孟子所言知性知天。皆本於天而言之。獨於太學無之。故章句特言得乎天三字以補之。然傳之首章顧諟天之明命註曰。命卽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爲德者。則明德之得乎天者。其說已載於曾子之傳矣。

修身以上屬于明德。齊家以下屬于新民。則止至善之綱。雖若無所屬之條目。然物格知止爲知止。意誠以下爲能得。則八目又是兼統于止至善。此可見止至善爲明新之標的。而明德註曰具衆理應萬事。盖格致者。窮理之謂也。而明德之中。具衆理。故可以爲格致之工。應萬事。故可以做誠正修齊治平之事。此可見明明德。爲綱領中之綱領。

在己之明德。卽人之明德。則新民之道。未嘗不在於明明德。家國天下衆所通行之道。亦未嘗不在於格致之初。則齊治平三者。亦不可專屬於終條理。是其內外本末。交相涵養之妙。有不可不知者矣。然則文理接續。血脉貫通。非獨傳文爲然。此書全部皆然矣。固是言之學者之內外本末。交相涵養然後可以進道。如吾身之氣血經脈。周流無滯然後可以無病。心術之不正。心腹之受病。已無可言。而一時言行之偶有妄發。豈不爲吾心之害乎。外體皮膚之或有所傷。亦不爲吾身之病乎。然一時之過。可以悛改。皮膚之病。可以醫治。則爲學者之以修身爲本。治病者之以補元爲先。可知矣。

大學說上

[编辑]

學者當以聖人之言。由博而致約。不當牽合傅會。今就大學經一章言之。其第一第三兩節。統言綱領條目。而其節要在於第二節。定謂志有定向。此可見立志爲先有以定向乎。意之可誠。心之可正。身之可修。家國天下可以齊可以治平。舍此則何以見至善之所在而知其所止乎。盖物有本末。而明德爲本。新民爲末。明德新民。非物而何哉。以八條言之。萬物皆備於我。格致之道。當自意心身三者而推之家國天下。意心身家國天下之外。寧有別件物事耶。補亡章所言天下之物衆物等物字。盖指此而言之耳。朱子於格物之物字。釋之曰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兩箇事字。卽事有終始之事。與物有本末之物字。可知爲互文矣。薛文淸公以爲格物所包者廣。以天地鬼神人人物物。變化無窮之理極言之。果如此則格致之工。乃在意心身家國天下之外矣。恐未然。孟子言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爲急。學者格致之道。盖如此矣。然則學者旣已竆格於意心身家國天下之事。則可以知誠正修齊治平之道。又可知修身以上爲明明德之止至善。齊家以下爲新民之止至善。此乃格致之止至善也。靜謂心不妄動。則盖吾之明德。專在吾心。心者主宰乎一身而爲家國天下之本。不妄卽誠也。動者靜之對也。其於正之修之齊之治之平之之道。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所以言心不妄動者此也。盖誠者物之終始。格致之初。本非無誠。而必其有準的而后。可以誠其意。故旣言志有定向之后。始以一誠字包含於不妄二字之中。卽自明誠之意也。至於安慮得三者。則可知有以安其所止。慮其所止。以至於得其所止矣。亦可見一節深於一節。此則意誠以下之止至善也。若以知行分言之。則知止者。知之大略也。志有定向者。知之入頭處也。心不妄動者。知之稍得其要者也。所處而安者。知之益致其精者也。處事精詳者。可見其慮無不審。凡於心與身與家國天下之事。處之皆當其可。明德新民皆止於至善。此乃知之見於行事者也。至於得其所止。則總言知與行之道也。以此可見古之爲學次第者。以知止之道。先定其志之所向。而誠以存心。不敢妄有動作。隨其所處。乃極安定。以至處事之地。猶下一慮字。以致其十分精詳。則其志之有定。其心不妄。於是可驗。而天下無難處之事矣。不如是則何以曰能得乎。世或有不學而敏於事者。可見生質之美。而彼旣本無涵養之工。則其所施措。但爲一端之善而已。若謂止於至善則遠矣。豈可以君子之定靜安慮而得止至善者。比而同之乎。此一節在於八條目之前。雖若專爲三綱領說去。而實所以照應乎下節之八條目。以此法看去。則可知經傳中至要者。莫如大學。中至要者。又莫如此一節。如是詳說而又反乎約。則自有大旨之一敬字。

大學說下

[编辑]

明其德而必曰明明德。則乃易晉卦之自昭明德也。可見明德之待人而明之。而其言本體之明者。孟子道性善之意也。而旣有以明之。則中庸之致中和。詩之思無邪。言雖殊而理則一也。章句曰以復其初。則乃復卦之象也。新民卽大畜之日新其德。蠱之振民育德也。止至善之善。卽易繫之繼之者善也。過於至善。不及於至善。皆非中也。則止至善一節。包乎中庸之中。而經文之中。以事有終始言之。盖止也者。取諸艮之象。而又有取於艮之終始萬物也。格致者乃所以格致乎誠正修齊治平之道。則格致之包乎六條。如易有太極。而太極之中。已有兩儀四象八卦也。誠爲自修之首節。中庸自誠明之誠也。而在於格致之下者。乃中庸之自明誠也。至絜矩章言仁人之能愛人惡人者。春秋之義也。致意於財用之節。而以以義爲利終之者。盖取未濟上九不知節爲戒之意。而小學末章。以咬得菜根爲訓。亦此意也。欽爲書之大旨。而此篇大旨在於敬。敬卽欽也。論語之克己復禮。亦在其中矣。然則一部大學。可以當諸經之旨矣。

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而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故三綱領不爲條列。而竪圖之以明德新民。皆左右連畫於止至善。以明三者之非有各項條件。且可見新民之事。都包在於吾之明德之中。所謂止於至善也。

修身以上。爲明明德之事。故屬之明明德。齊家以下。爲新民之事。故屬之新民。而依本文各加連畫。卽工夫之次序也。

知止者知所止也。能得謂得其所止。故屬之止至善。而以定靜安慮。列知止能得之間。而物格知至則知所止。故屬于知止。意誠以下。皆得所止之序。故屬于能得。而亦各有連畫。卽功效之次序也。

明德爲本。新民爲本。知止爲始。能得爲終。故書本末始終於明新知得之下。而止至善之下。以該本末貫始終書之。以爲明新之標的。

八條目每章。皆幷釋兩條。而惟誠意。別爲一章。故以誠意特排於致知正心之間。而左右各其一行。以明其爲自修之首。

先儒以敬爲一篇大旨。而敬止二字。見於止至善章。故以敬字書於止至善之下知止能得之上。卽章句中安所止之義也。

修身以上爲明明德之事。故屬之明明德。

齊家以下爲新民之事。故屬之新民。

知止者知所止也。能得謂得其所止。故屬之止至善。而以定靜安慮列於知止能得之間。

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而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故三綱領皆不爲條列。而竪圖之明與新。皆各左右連畫於止至善。以明三者之非各項條件。

物格知止則知所止。故屬于知止。

意誠以下皆得所止之序。故屬于能得。

明德爲本。新民爲末。知止爲始。能得爲終。故書本末始終於明新知得之下。而止至善之下。以該本末貫始終書之。以爲明新標的。

八條目每章。皆幷釋兩條。而惟誠意。別爲一章。故以誠意特排於致知正心之間而別書之。

敬爲一篇之大旨。故包乎三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