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藍溪先生文集/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年譜 藍溪先生文集
卷之一
作者:表沿沫
1914年
卷二

[编辑]

題大孤臺[编辑]

臺是孤臺興不孤。謫仙佳句可能無。煩君莫惜驚人語。看取洞庭七百湖。

聞開別試。與曹適菴共賦。[编辑]

曬書愛日少人來。剝啄初聞午夢回。聞道長安春太早。滿城紅杏碧桃開。

贈提學兪鎭[编辑]

去年雪君馬北。今年花我轅南。中夜思君望參商。有淚盈袖坐孤庵。庵中又聽宿鳥啼。立巖花落情可堪。

送楊大峯煕止出宰玄風[编辑]

學士有老母。貧無以爲養。聖上惻然之。許以專城兩。去年泗川守。今年玄風長。學士捧檄那堪喜。箭茁鑄牙晨午享。衰顏日厖澤。春風漸駘蕩。毋曰嗟余子。何以報聖上。學士感激以淚。遙向天門拜稽顙。願言聖壽於千萬歲斯無疆。靑邱八域煕煕皥皥長囿太平像。小臣敢不夙夜殫竭分宸憂。使我黎民晏然安堵樂豐穰。

挽兪㵢溪好仁○五首[编辑]

身死聲名在。人疑坐得仙。萊衣猶架上。萱葉向堂前。古里餘寒月。新阡鎖晩煙。與君情最切。遙望倍凄然。

斯人雖已逝。光彩映芝蘭。未試中牟政。俄成白玉觀。今朝蟬蛻殼。何日鶴歸壇。賴有遺篇在。兒孫拭淚看。

同鄕同里閈。少長共遊嬉。直諒君爲益。蓬麻我所資。桂林互先後。經幄共追隨。豈意返眞遽。忍聞隣笛悲。

斯文天欲喪。師友日零落。佔畢曾夢楹。㵢溪又賦鵩。文星照夜臺。樑月餘茅屋。已矣將疇依。云何不痛哭。

天挺吾鄕秀。英明固絶倫。一瓢顏巷樂。千首簡齋新。拂襟頭流曉。濯纓㵢水春。卽今已陳跡(迹)。可歎邑無人。

謹次朱夫子感興詩[编辑]

此道大無外。六合非寬廣。據今不是新。追古未爲往。八溟我所俯。三辰我所仰。萬像看重重。隨處要開朗。所貴明得盡。所忌如象罔。彼哉頓悟子。可感一撫掌。

此理本無形。妙在有象中。動靜無端倪。陰陽無始終。萬物從此化。各具所同。偉哉太極圖。千古啓瞽聾。第二

此心寂尙感。益力活底機。微似泉源始。危如鷹隼飛。大哉精一傳。萬世不可違。倘若安且著。日月爭光輝。小子豈敢忽。一念非爲微。在茲不放下。聖賢可同歸。第三

山西月影廉。星斗燦生光。隨天任回旋。錯落爭低昴。北辰獨不動。帝座最亭當。炳然挈玄軸。精彩可煇煌。五緯環共側。雙曜迭周旁。至人安天君。合德無圓方。第九○餘十六首逸

山樓消暑二首[编辑]

一年消暑試登樓。草色蟬聲又晩洲。蕉葉雨晴空院淨。梔花風軟小溪幽。紅塵謝絶心如水。白首低廻氣尙秋。今日荷花生日是。恨無綠酒泛江流。

詩酒琴棋病未能。逢君且話片心氷。冷泉供我深山侶。明月閑於悟道僧。滿地蟬聲人白髮。一年柳色路金陵。洞天玉笛仙何在。鶴去巖空擬登。

次李松溪之蕃詠歸亭韻[编辑]

登亭嘯詠竟忘歸。了却坌塵遠是非。滿壁圖書眞活計。四字缺▣夢依依。先生嘗稱曰。天地間爲綱常之主者。惟松溪一人而已。蓋燕山短喪時。守制立紀。故有是贊。

附原韻[编辑]

秋來見月詠而歸。四十三年始覺非。誰掃粃糠能濟溺。暮年吾道更無依。

承召赴京。途中述懷。[编辑]

新築書堂壁未乾。馬蹄催我上長安。兒時但道爲官好。老去方知行路難。千里關山千里夢。一番風雨一番寒。何時靜坐雲林下。翠竹蒼梧仔細看。

雜著[编辑]

論學[编辑]

夫人之所以爲學。道與德。而管攝施爲者心也。心之爲物。體具衆理。用運萬事者也。而操而存之。則可以尊受天之德性。窮而格之。則可以道在我之問學。此所以尊之道之之方。在於存其心致其知。而修德凝道。豈有闕一而可進之理乎。蓋天下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而有吉凶善惡之不同。有是非邪正之異趨。使其知不明而不能精於擇之之工。則眞妄雜糅。好惡不明。無以盡此心之全體。而所見或有陷於認欲爲理者矣。然而徒事乎博文之敎。不勉於約禮之地。有迫躁之患。無沈潛之味。則所行或累於私意。所守或蔽於一曲。而知行徧重。體用不備。終未免於詖邪淫遁之歸矣。故朱子之言曰。尊德性。道問學。二者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不可闕一。蓋言不以存心。則昏昧含糊。無以窮衆理之妙。不以致知。則偏狹固滯。無以全此心之德也。若能尊德性於端莊靜一之中。而極其道體之大。以爲窮理之本。道問學於學問思辨之際。而盡其道體之細。以爲篤行之地。則知之盡。仁之至。本末兼擧。先後相須。而自無偏廢之患。不能如是。或專務於存心之上。而不屑於致知之工。則陷於一偏。而歸於異學之空虛矣。嗚呼。道學之廢久矣。苟有賢聖之君作於上。而推躬行。明敎化。以振起斯文則格致誠正之學可復。而德性之必尊。問學之必道。不待於敎。而士習日就於正。風俗日將於淳矣。

[编辑]

筆苑雜記序[编辑]

一日。沿沫謁達城徐相公於四佳亭。出示所著筆苑雜記。仍命序引。沿沫公門人。又公之撰東國通鑑。承乏僚屬。叨參編摩。荷公之奬與實深。義不可以文拙辭。謹奉以還第。簿書溷我。未遑搜閱。暇日靜坐。讀過二三遍。其所著述。皆博採吾東之事。上述朝宗神思睿智創垂之大德。下及公卿賢大夫道德言行文章政事之可爲模範者。以至國家之典故。閭巷風俗有關於世敎者。國乘所不載者。備錄無遺。譬如冢發驪山。珍貝盡獻。犀然牛渚。光怪難逃。讀之令人亹亹忘倦。叢筆談。談林下之聞見。言行錄。錄名臣之實迹。而是篇殆兼之。豈若搜神雜俎等編。摘奇抉怪。誇涉獵之廣博。供談者之戲劇而止耶。余觀古之著書立言者。皆其所爲不行乎今。而欲行乎後世也。若得時行道。則不必事乎著書。惟公以文章道德。遭遇聖明。大鳴國家之盛。一時辭命。皆出其手。納誨啓沃。輝映簡策。行乎今者。旣已彪炳斑蔚。而又留神於著述。下筆成章。所著若通鑑,勝覽,年表,詩話及是篇。無非以扶世道垂名敎爲重。一一可以行乎後。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謂不朽。非公之謂乎。

成化丙午仲冬有日。門人通善郞掌隷院司議表沿沫。序。

[编辑]

故人亭記[编辑]

山陰縣北二十里。有洞曰草谷。洞口有社樹盤踞地面。竦出半空。大可蔽牛。陰之所覆。車且百兩。望之團如張蓋。藹若屯雲。人皆駭其非凡也。南方郡邑。固多壽木矣。鮮有與社樹比者。其所據之地。南臨曠野。襟帶巨川。以故受風偏多。余自去年夏。謫于縣。寓居于是洞宋君祀仝之家。社樹正當其門。宋君爲余謀之。募工畚土。厚培樹下。築以層階。繚以護欄。中置竹床。以便坐臥。旁設草廠。以避陰雨。導余往遊。冀逃夫炎熱也。余觀是樹。枝葉蒙翳。日光不漏。涼颸自留。使坐其下者。狀直淋溧。毛髮蕭颯。稍久。肥骨淸灑。精神高爽。滌腸胃之愁蘊。盪胸襟之芥滯。脫然浮出埃壒。坑乎沆瀣之表也。宋君二季。裴君弟兄。每來從遊樹陰。時得村醪野殽。輒酣嬉爲樂。倦則枕藉樹根。相與談農話漁。量晴較雨。至宵露濕衣。猶不欲歸。余之安謫居而忘故土者。實於樹焉是賴。於是扁之曰故人亭。以其於我有朋友相資之道也。此地去王京千里。地僻人少。未有平昔過從之樂。顧見是樹。龍身虯柯。霜皮苔衣。形狀奇偉。氣色嚴毅。儼若先輩宿德之臨其上。令人肅然致敬。而不敢慢也。南方溽暑殊甚。蒸鬱煩歊。勢若不可終日。是樹乃能鼓柯呼風。振葉致涼。竽籟其響。雪霜其韻。如與親朋故舊。開心展懷。便覺其風韻雅度有所起余也。哦詩而詩格悽婉。鼓琴而琴調高亮。醉興舒以暢。睡味淸以和。以至投壺看書。煮茶圍棋。體貌古野。動止眞淳。塵宂頓一作凡迥隔。彷彿古畫中人物。是皆樹之所助。而亦如正人與居。得其薰陶之益也。然余本不材。爲世所棄。樹則自保天眞。未嘗求於用。似不相涉。而余得辱爲故人。何哉。蓋是樹本榦擁腫。枝條卷曲。礨砢多節。磈礧多液。不中樑棟榱桷舟車之用。所謂樗櫟之散材也。又不產于中州。而托是遐壤。不爲王公大人見知。是固無用於世。而適類乎余。今余資質樸蔌。學問支離。散越其精。虧疏其氣。其中非不枵然濩落。而其外槁焉而已。性又聱牙。與世牴牾。而卒見放。是亦氣類之相近者也。樹雖莫爲世用。而挺特魁梧。昂霄聳壑。凜然不可犯。余雖不合於時。亦頗以雅致自守。孤立不撓。而無所附之。一作焉或者君子其亦有所取也。噫。樹本植物。非有情者也。然老于荒林窮谷。始得遭我。依依然若有感於知遇。我之一作亦離群遠來。攀援淹留。將一期于茲。烏得無情哉。方將托忘年之契矣。抑有感焉者。召公之甘棠。能爲時人所愛。草堂之枏樹。未免風雨所拔。蓋甘棠。道與時俱泰。枏樹。道泰而時否。勢有不得同焉。而要皆傳名於不朽者也。是樹也雖未見護於人。亦無顚拔之厄。道則否也。時可謂泰矣。顧余無二公之賢。能使不朽於無窮耶。若後之人哀余之意。而庶勿毀則幸矣。雖然。不必以所無自少。不必以所有自多。蓋將忘情於否泰。而任之以自然也。己亥七月有日。記。

上樑文[编辑]

鳳鳴樓重修上樑文[编辑]

虎踞龍盤。晉陽據形勝之最。翬飛鳥革。鳳鳴專客館之前。實東方之名樓。當南紀之勝地。嗟今日樑棟之將圮。緣累世風雨之所漂。久莫能修。理將有待。恭惟牧使閤下。鸞鳳美質。圭璋令望。處官舍如家。百廢俱興。視民物猶子。三年有成。營東軒卽云煥輪。顧南樓尙爾漫漶。命工師而趨事。仍舊址而重新。經之營之。衆工齊聽。斧彼鉅彼。一樓將成。高矣美矣。殆非弄月而吟風。巍然翼然。亦豈翫歲而愒日。將以邀使介宣暢鬱湮。又欲爲生民道迎淸曠。攄幽發粹交相贊。則宜道益懋而行益高。亂慮滯志無所容。然後事乃成而理乃達。載涓吉日。將擧修樑。廈旣垂成。致燕雀之相賀。樂將交奏。如鳳凰之來儀。致和之期。自今以始。兒郞偉抛樑東。鷄唱扶桑曉日紅。太守行春聞喝道。一番時雨慰三農。兒郞偉抛樑南。水色山光共蔚藍。矗石淸遊擅奇絶。相望華構勢耽耽。兒郞偉抛樑西。遠挹蟾津智異齊。鶴洞仙人來獻壽。碧梧應有鳳來棲。兒郞偉抛樑北。海邦黎庶安耕鑿。遙望一髮是華山。瑞靄蔥蔥連紫極。兒郞偉抛樑上。魚躍鳶飛迷俯仰。萬戶炊煙上棟一作染雲。分明畫出治平像。兒郞偉抛樑下。簪纓世胄足聲價。鳳山鍾秀出英材。維嶽生申叶周雅。伏願上樑之後。鬼神共來守護。風雨不動如山。遊於斯息於斯。高明之具永建。曠如也奧如也。敞邃之適旣俱。水增麗山增奇。賓旅咸賀登覽。風更淸月更朗。神仙亦喜樓居。三光全而暘雨時。五穀熟而人民育。

墓識[编辑]

先考敎授公墓識[编辑]

奉直郞尙州儒學敎授官表繼伯宗之墓。毋。尉衛尹張源女。父。溫水監務河。墓但道曾祖光遠。祖乙忠。俱爲大夫。臣王氏立。前生員。又登第宣德十年乙卯別試。歷職監察與縣監。兩娶參議李馨,正郞安鴻起女。李生二女。安生三男。長子知印沿源。已死。沿漢登第。沿沫儒。壻李思忍,金守謹。卒葬。景泰元二冬。立標。成化二春。三男沿沫略識。按先生年十八。具短碣手書之。立于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