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蘿山集/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蘿山集
卷七
作者:趙有善
1859年
卷八

[编辑]

兩院儒錄重修序

[编辑]

崧陽院中。舊有崧陽花谷兩書院儒林案一冊。竊稽參案諸公。槩是萬曆年間所錄也。傳保累百年。式至于今數年間。忽失所在。豈入於亂帙而蒐尋不得耶。抑或爲人所取去耶。可異也已。故朴公東亨家有謄書一本。乙卯修整時草案。又得於金公希老家。猶可爲考信傳後之資。其亦幸矣。葢是錄也。規模甚嚴。揀取極精。殆無異汝南月朝評。以乙卯節目推之可見。鄕先生及先祖姓諱俱載其間。今若終至於泯沒無傳之歸。其可曰有後耶。於是作爲二冊子。仍前修錄。分藏于兩書院。俾來者知是院之舊有是錄也。或曰原錄則傳書宜矣。繼之以草案。無或爲爭閙之階耶。此固似矣。然因前人已成之緖。使之不沒其跡而已。初非有紹述添修之計。則亦何妨哉。河公瑞呈,李公宗喬實主其事。而以余亦後裔中人。使之記始末。遂略叙如右云爾。

是學齋韓公回榜宴詩序

[编辑]

上之五年辛丑。卽是學齋韓公登庠回甲也。公於景廟辛丑。年二十而中秋試司馬。今年恰滿八十矣。以得逢此歲爲奇幸。不問日月之先後。遂於三月十三日。仍弧辰設回榜宴。析簡邀鄕老耆舊曁上舍諸人。朝則畢至。公爲具新恩冠服。先行拜廟禮。引諸賓與坐。笙歌迭奏。觥籌交錯。嗣孫敬琦亦以前進士。起舞助喜。眞稀世勝事也。盖我朝設登第回甲宴者。湖南有宋公純。京都有李公光廸。又有楊州趙堉設司馬回甲宴。餘外無聞焉。國朝四百年。大小科甲不知其幾千萬人。而生逢回榜年者。幷公爲四人而已。則今此之宴。豈不有光於百世耶。公首成四韻詩以歌其事。一時搢紳士林。多屬而和之。聯爲大軸。公俾余題其首。次其韻以系之也。

甲契序

[编辑]

鄕俗重同庚之誼。多修契以申好。此未知昉於何時。而便成鄕里之一故事也。噫並世者有同胞之義。况於同里閈乎。而况於生同一歲乎。宜前人之眷眷於斯。必欲爲講厚誼之道也。歲乙巳。高明叔倡議發通。於是同庚者畢至。揔二十人。修座目立條約。又收如干財力。以爲取贏濟勝之資。盖念世固多修契事。而名以同庚。其義尤別。春秋佳節。選勝觴詠。暢叙幽情。庶爲老境之一樂也。

族譜序

[编辑]

程子以明譜系。爲收宗族厚風俗之本。近世此法盛行。殆家家有之。而吾宗闕焉。豈不甚慨然也哉。乙卯秋。余在金馬郡。請西原宗人元國議之。則君奮然爲己任。遍往畿湖及海西宗人所居處收取。閱五箇春秋矣。己未夏。余罷官家居。鎭川宗人重陽氏委來鄙所。更加櫽括。合成一編。仍爲入印。總若干件矣。竊惟我趙氏之貫稷山。自漢成帝鴻嘉三年。迄今二千年。中間文獻無徵。系譜失傳。姑從所知更修述。並收諸宗。各成一派。此亦譜牒之一變例也。凡我諸宗。毋以不繼遠祖忽之。拱璧謹守。傳之後裔。則其於尊祖收族之義。豈不少補云乎哉。

鄕禮合編抄節序

[编辑]

恭惟我聖上眷眷於化民成俗之道。元朝旣誕宣綸音。今又纂成鄕禮合編。印頒列邑。俾各遵守服行。猗歟盛哉。此陶鑄斯民。措世太平之基也。第念飮射之禮。起於成周。而若唐若皇朝若本朝。隨時損益。詳略不同。鄕約之法。昉於宋呂氏。而朱子增損之。我朝諸賢。亦各有論述。義例或異。今聚在一書。文繁義博。驟看者或眩於擧行。不佞僭不自揆。謹取其尤切而易行者。謄成小冊子。頒諸各面。以爲姑先誦習遵服之資。於此而通其義履其事。無所遺憾。則以之而行遠升高。可得全編之大指矣。其各勉旃。

沃野林氏墓田序

[编辑]

朱夫子作家禮。以垂訓後世。其祭田條曰初作祠堂。計其見田。每龕取二十之一。以爲祭田。親盡則以爲墓田。立約聞官。不得典賣。其追遠之道。慮後之意至矣。吾鄕有沃野林氏。其先以孝旌閭。有以孝友贈持平。其兩世墓在於府北深川里。而旱田三十日耕水田二頃之在於墓下者。定爲墓田。錄其長濶卜數。以垂于後。爾來百有餘年矣。中間頗有貧裔所壞破。自宗中輒復贖還。如是者屢。今年夏宗議。如此不已則將見先法之漸紊。位田之莫保。於是更釐舊案。附以家訓及鄕先生序跋。呈官成貼。其呈書及官題。幷爲載錄。以成一冊子。此實傳家之拱璧也。自前前丁未。已有壞敗宗約之弊。故條列呈狀。特受違先敎者論以不孝之題。門長又作訓以遺之。及至壬寅。又呈官印其案。因火其券。以防賣買之路。如此而猶有不遵約者。則不惟爲不肖子孫。實是諸宗之罪人也。噫。自有朱子之訓。歷幾百年。而未聞有置田聞官如林氏之爲者。林氏兩世孝則固卓異顯著。而後承之追遠盡誠。不墜先範又如是。其可謂世濟其美歟。斯可敬也已。林君孝根以其宗意。要余識卷末。窃觀前人之述備矣。今何敢贅。略叙立約顚末以諗之云。

觀鄕錄序

[编辑]

恭惟我正宗大王二十有一年丁巳。深軫觀鄕之意。表章儀禮鄕飮鄕射士冠之篇。附以唐宋以下至本朝邦禮曁先賢刪述之文。彙成一書。頒諸八域。于以陶一世於禮敎之中。今鄕禮合編是已。繼又頒下綸音縷縷千百言。誘之蕫之。自是莅是都之保釐諸公。體聖朝化成之意。恢故都作興之方。伊後七年之間。凡兩行斯禮。今年秋九月。留相徐公又行之。旣而曰禮甚盛也。與是會者固多循循可敎之士。而作輟無常則寒曝可惜。遂捐置子母錢一萬文。要作每歲卛具之本。俾及永後。必欲居是都者常目而觀感。意摯而慮遠矣。竊惟先王制禮三百三千。其文粲然而其本敬而已。敬則誠也。誠則久。苟或徒得其文而不知其本。則祝史有司之事。非君子之道也。入是庭而周旋於樽俎之間者。進退升降之際。須存嚴敬謹畏。誠心做去。然後方可謂禮云禮云。而近而入孝出恭之道。遠而親上事長之義。由是禮而油然於不知不覺之中。則先大王陶鑄之化。其將入人者深。而留相興勸之力。諸君子率循之美。亦將拭目而竢。相公命泮任成出節目。謹取以錄諸左方。遺之後人。俾勿替今日之意。而行之悠久云爾。

密陽朴氏族契序

[编辑]

禮五世親盡則遷其主而埋之。每歲一祭其墓。百世不改。此厚之至也。故孝子贈司憲府持平朴公之墓。在府西白蓮山下。子孫行歲祭之儀已有年矣。而薦享之需不贍。以是病之。於是鳩財作契。子母取息。以備每年香火之資。推其餘修塋域養邱木。其規模遠矣。因置座目。列姓名立條約。以爲永久遵守之道。噫。尊祖敬宗。人道之大端。禮家之所重也。歲一祭之法。見於家禮。而行之者寡。今朴氏子孫居在鄕曲。而能知其義。擧以行之。葢其先祖敦孝之風。有所傳襲而然也。吁可尙矣。公之五世孫弼邦。以其宗之意。問序於余。遂書此以諗之云。

南陽洪氏永思錄序

[编辑]

記曰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人子欲孝之心無窮。而隙駟不淹。謦欬莫接。俛仰虛堂。致孝無地。此實窮天之痛也。於是述其系派。記其言行。或刻諸墓道。或埋諸幽竁。或編以爲帙。以爲桑梓之慕。此亦追孝之一道也。洪君聖演一日携二冊子來示余。皆其先祖表碣。而其考同樞公文字尤多。自遺事行狀墓碣壙誌。以至鄕人輓誄。靡不備載。洪氏自高麗太師。世襲圭組。爲國朝著姓。八九世以來。流落浸微。雖不能顯於世。其居家行治。有足爲後範。狀誄諸文。足以徵之矣。君以藐孤後生。能不泯先蹟。以圖垂後。可見其孝慕之深。其可尙也已。世之稱爲老成有識者。慮或不及於此。不能表揚先懿。以致湮沒無傳。視此編能無先獲之感乎。余爲摩挲久之。遂書此以還之云。

同樂園遺稿序

[编辑]

嗚呼。此同樂園朴公秀夫遺稿也。公世居崧山之下。自其先公懶拙翁。有文翰器局。知名鄕里間。公守確而意豪。雖身在韋布之賤。而慨然有當世之志。甞擬作一䟽。縱橫反覆殆五百餘言。自開言路務聖學蘇民瘼修軍政。以至親賢德遠邪佞愼選擧正紀綱許多事。莫非切於時務。而不少槩見於世。惜哉。公善隷書。每遇佳山水。輒揮染石面。見者奇之。經歷蔡公緯夏甞就訪其廬。贈詩曰筆掃千人陣。口騰百代言。朴大諫師海見其所書磊落來三字。稱有骨筋精神。而實則公平生氣象。盡該於此三字裏面矣。其子宗徽收拾如干遺文。並誌輓文字。屬余序之。記昔壬寅年間。余與諸友纂修地誌於院齋。公時時來訪。談說古今。宛如昨日事。今不可見矣。人事可悲也。公名文源。秀夫其字也。

[编辑]

花谷書院重修記

[编辑]

松京治東五冠山南。有花潭徐先生講道之所。過而式者。莫不有山高水長之思。可與退溪之陶山栗谷之石潭。相伯仲也。萬曆年間。慕堂洪公居留是都。刱祠院以祀先生。朴思菴,許草堂,閔杏村諸公腏享焉。皆先生高第弟子也。慕堂公私淑杏村之門。道學文章。冠冕一世。蔚然爲先生之嫡傳。宜信之篤思之深。備盡崇報之典也。惟其歲月滋久。風雨侵傷。俎豆淸肅之地。將不免鞠草之歎。士林之咨嗟多矣。今留守相公以慕堂之玄胄。爲時名卿。由宰輔出膺保釐之命。政通人和。克趾先美。簿牒之暇。來拜院庭。輒慨然興歎曰先生邃學淸風。百世師表。而遺廟荒頹乃如是。余適來守此土。及今不修。更待何時。於是命工鳩材。葺治祠屋。棟樑之朽者易之。瓦磚之缺者補之。修其墻壁。新其丹雘。以及齋厨亭榭。無不煥然改觀。夫右文尙德。君子所厚。前日之肇祀。固有光斯文。而百歲之後。修補壞漏。又必待相公。斯可奇也。功已告訖。相公命余記其事。竊以載名其上爲榮。遂不敢辭。略叙顚末以諗之云。

掌苑署實蹟記代提調作○初本見年譜

[编辑]

端宗朝承旨贈吏曹判書忠文成公三問之第在京城白岳山下。公以忠死。其第沒于官。爲掌苑署公廨。逮肅廟朝。旣命復爵立祠。還其田土之在勳府者。以付公所享書院。英廟朝又贈秩賜謚。褒崇之典。次第俱擧。獨此署仍在官籍。未有以旌異之者。今上己酉。公之旁裔坡州人成德修。上言請贖還。而朝議以無後孫難之。事遂寢。越三年辛亥六月十一日。本署奉事臣趙有善。以輪對入侍。以署廨乃忠臣故宅。宜有表顯之道仰奏。上諭若曰金忠貞第。依魏鄭公舊宅贖還故事。先朝特命有司購給。况此忠文之第乎。向以此問于筵臣。而以無主可還。尙今未擧。爾退與提擧相議。先爲記其故實。揭板廳事可也。臣檍適忝本署提擧。謹拜手稽首。以對揚休命焉。嗚呼。公之精忠大節。震輝百世。旣可與日月爭光。而列聖朝嘉奬之道。又靡不用極。昭揭志事。寵加崇報。諸道祠院春秋致享。至若陵壇配食之禮。尤是曠古之殊典。則惟此一區遺宅。顧無關於顯晦。而聖心眷眷。旣㦖贖還之無處。又軫故實之寢泯。至有此揭壁垂示之命。仰惟我殿下褒尙忠義之道。扶樹名節之念。不以微細而或間。凡其遺芳剩馥之所在。雖一榱一桷。亦思所以推美而表章之。聖意所及。嗚呼至矣。仍窃伏念此署之爲公第也。苟不知則已。果已明知則固不宜一日仍置。而尙今未遑者。特以承受無人。又無他可處之道理故耳。然伏讀聖敎。懇惻丁寧。感歎之懷。溢於辭表。自覺庭除改觀。棟宇生輝。入此門而登此堂者。莫不撫跡思人。忠義自激。天經民彜。將有賴而不墜。則區區名稱之在官在私。又何足論也哉。世之想慕公者。亦可以無復憾矣。庭東有一老松。故老相傳謂公所手植。尤菴宋文正公甞撰公魯隱洞遺墟碑。亦擧此松曰臃腫禿缺。生意僅存。而猶有歲寒之操。正如志士仁人更歷變故。而剛毅獨立。凜然不變者。其感歎興懷。葢不以樹木視也。後之人不可不知此意。因傡附識云。

麗顯陵祭閣重修記

[编辑]

國家守護勝國陵寢。禁其樵牧。太祖顯陵則別立祭閣。春秋享祀。甚盛德事也。今上丙辰。敎曰昨聞居留之臣所奏。陵前祭閣。幾乎不蔽風雨。是豈我列朝飭命守護之聖意乎。令該曹分付守臣。就而葺治。訖役後狀聞。則當遣官致祭。昔我肅廟三十年。命以春秋祭物。本府封進。而歷代陵寢。或有降香祝處。宜無異同。麗太祖顯陵春秋享祀。下送香祝事定式。例用祝文。禮判旣帶文任。使之撰進。於是守臣奉承聖敎。撤舊閣而新之。南北三楹。東西四楹。翬飛鳥革。煥然改觀。推其材瓦之餘者。增修齋官之室。器用之傷毁者改之。儀式之謬誤者正之。著爲成法。永垂後世。在朝家崇報之道。可謂無餘憾矣。竊惟朝廷追想前代盛烈。備盡陵享之禮。此實曠千古盛典。而隨事綜理。得其機要。不勞民而完大役。則守臣之功。與有大焉。守臣實今度支長趙公鎭寬。丙辰居留本府。興廢擧墜。政無不修。而殫竭誠力。贊成曠典又如此。宜府人之尸祝而不忘也。越三年戊午。本陵參奉王君信弼來言曰前此有事。必有記。斯役也尤有重焉。而尙無楣揭。實欠典也。盍爲識之。余曰諾。謹書此以諗之云。

泮橋二禮設行記

[编辑]

鄕人飮射之禮。出自周公所制。而秦漢以來。寥寥數千載。無能擧以行之者。聖人所以垂世範俗之美。殆無所徵。良可慨焉。惟我聖朝。運際文明。治挽成周。鄕禮合編之書成。而禮敎大行於世。猗歟盛哉。今留守徐公美修莅府之初。首訪宣化正俗之要。與都人士講定飮射儀。就泮橋之側。春秋行之。其尊卑長幼之序。升降揖遜之容。燦然可觀。斯誠故都作新之機。豈不美哉。旣而曰卛錢具食。雖載於朱子書。貧儒窶士亦或難之。此不可不慮。於是出捐官錢二百緡。存本取息。又別爲添助。每年得錢三十六緡。分用於春秋行禮時。其䂓遠矣。窃惟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所以固人肌膚。堅人德性。故曰立於禮。又曰不學禮無以立。禮之爲用大矣。而鄕俗貿貿。知之者尠。今幸賢守闡揚王化。風勵一方。三代威儀。得以復見於今。闔境人士。莫不聞風興起。况奉觶志彀。周旋於樽俎之間者哉。夫子之訓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進退升降者。禮之文。恭敬退讓者。禮之實。因其文而得其實。其庶幾乎。且夫天下事。患在於有始無終。苟能相與遵守。久而勿墜。庶不負今日設施之盛意云爾。

近波亭記

[编辑]

白川郡東臨大江。江之東。卽松金也。之二郡北境之水。西流至猪灘。得平山西北諸水。遂成大江。南流爲助浦。迤邐右夾郡界。南過五峯爲錢浦。又南爲碧瀾津。津之東岸。舊有息波亭。臨危壁挹平瀨。在麗爲名勝。今廢爲墟。自此西渡行數里。彌羅山下値南。有一佳區。宅幽而境豁。具公汝軫搆小亭。扁以近波。葢取唐人近水樓臺之義也。螺鬟入簷。鯨波當戶。風帆沙鳥。棹歌漁火。極目東南。氣像萬千。公之選勝。豈偶然也。公綾城華胄。世居京洛。其先祖漣川公。師事尤菴先生。己巳之禍。逬跡于外。婆娑海曲。至公祖考參奉公。遂營菟裘于斯。公性豪放。善歌酒喜延賓。士大夫行過是郡者。莫不造訪。相携登斯亭。或留連數日而歸。亭之勝將與公風流。共顯于世矣。公雖落拓一老而世德則盛。亭雖樸素小構而景槩則美。過之者孰不欽歎。稱之爲西州勝賞也哉。余聞亭成。竊爲引領。而病未能登覽。姑記其事。以寓向𨓏之懷云。

題跋

[编辑]

題讀書錄

[编辑]

朱子曰學者須先讀小學。那箇是做人底㨾子。又曰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挈綱領而盡語孟之精微。不參之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旨趣。然不會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今以此五書爲主讀。每日十數章五十讀。或盡卷通讀。要令精熟。次取六經及他諸書日十數板。隨力熟讀。周而復始。其序如左。盖心潛於一。久而不移。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善之爲勸者深。惡之爲戒者切矣。此亦朱子遺訓云。

世連契序後跋

[编辑]

昔在嘉靖甲寅。鄕先生及一時文士。會做于泮齋。書同苦錄于騈賦冊下面。爲二十人。隆慶己巳。又書于其冊上面。爲三十四人。後百十六年崇禎再甲子。金公韶夏得於故紙中。託金公隼翼爲序以發揮之。又倡議修契。名以世連。葢冊上下面中前後題名通五十四人。其中大小科甲爲三十二人。而往往有顯仕者。如泉谷宋公。又以殉忠大節。廟食千秋。當日文會之盛。足令百世興感。况爲其後裔者乎。此事在龍蛇之前。其間閱幾箇劫運。而舊錄尙傳。遺墨未沫。宛然如昨日事。此誠奇幸之甚。而發揮紹述。張大其事。使後之人。油然生慕先之誠。金公之賜其亦大矣。自崇禎甲子。凡六度修契。而今上庚子。又有繼修之議。以余六代旁祖上舍公五代祖考上舍公。俱在錄中。先祖考及先人俱參修契。屬余爲跋。余惟修爲契案。列錄姓名者文也。講信修睦。不墜世好者實也。因其文而勉其實。其庶幾乎。諸君各相勉旃。

書鄕賢四先生行錄後

[编辑]

舊都自花潭先生倡道之後。賢德之士。稍稍繼興。有若竹溪先生馬公,市隱先生韓公,訒齋先生金公,西村先生李公。皆沉潛性理之學。行誼著於鄕。其造詣淺深。非蒙學淺見所敢題評。而今以諸名公論述及兩華使稱道之語觀之。則學明行修。功存後人。其可祭於社無疑也。但祠院之特建。旣有朝禁。不可輕議。星州之檜淵。玄風之道東。皆有院旁別祠。其規模稍簡約。近世又有紙牌行祀之規。事體尤輕。依以行之。似可無嫌矣。或曰距花潭于今二百有餘年。其間紹先贒之遺緖。爲後學之矜式者。豈惟四先生而已乎。曰故都文獻之風。固遜於湖嶺。而有志斯道。從事斯學者。亦不爲不多。誰敢軒輊於其間。第其見於當世之名論者。惟此四賢尤著。姑以是爲斷。餘以俟後賢之尙論可也。噫世級漸降。士趨益卑。苟非表章先覺之賢。亟擧尊奉之典。何以激厲頹俗。俾多士知所勸也哉。

[编辑]

軒過錄小引

[编辑]

崇禎百二十六年癸酉季春。同志者合力建小齋于蘿山之頂。爲讀書講學之所。遠方士友時或相過。間又斯文長者經由枉臨。其蹟宜不可泯也。玆寘小冊子。隨輒敬錄之云。

林居五錄小引

[编辑]

余自少爲學。略有記述。而辭致蕪拙。不足以傳後。惟其行己本末。累朝恩典。經疑箚記。師友問答。及他記述。有不可全沒。今以此分爲五錄。以備後考。餘皆刪去云。癸亥九月初吉。書于蘿山書室。

婚書

[编辑]

鼎休婚書

[编辑]

竊以道始夫婦。實爲萬祿之源。禮重婚姻。斯合二姓之好。玆稽古典。謹效微誠。仰惟海平故家。允矣洛師華閥。庭訓擩染。奚但詩禮之傳。閨範靜貞。必勤組紃之習。玆許淑德之令愛。貺室寒門之騃孫。嘉命遠承。曷勝詠桃之喜。薄幣恭奉。粗效附葛之私。自幸結親於高門。庶望著美於宜室。

泰休婚書

[编辑]

伏以述孫在抱。愧無蒙養之功。高門托親。庶成咸吉之美。敬奉菲幣。迨玆旭朝。恭惟執事。閥閱故家。簪組玄胄。龍蛇之盛烈追想。寧忽趾美之方。羊虎之舊阡來依。益謹奉先之節。第當擇婚之際。不以微門爲嫌。過聽居媒之言。雖鄙亦取。遂定合好之議。其吉有期。伏承嘉命。許以令愛貺室僕之第二孫泰休。玆奉告直之辭。謹行必誠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