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三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九 記言
卷三十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三十一

邊塞[编辑]

東女眞。靺鞨遺種。高句麗部落。地方三百里。東極于海。西至蓋馬山。南接于長,定二州地。本句麗舊地。高麗肅宗十年。女眞數寇邊。將大發兵討之。肅宗歿。睿宗立。二年秋。以尹瓘爲大元帥。吳延寵爲副元帥。發十七萬衆。擊破女眞部落。定疆域。東至火串嶺。北至弓漢嶺。西至蒙羅骨嶺。幷所侵之地。鐵嶺以北千餘里。置九城。曰咸州。曰英州。曰雄州。曰吉州。曰福州。曰宜州。曰公險鎭。曰通泰鎭。曰平戎鎭。爲北界。咸州。今咸興府。英州在蒙羅骨下。雄州在吉州火串嶺下。福州古禿魯兀。今端川郡。宜州在定州南。公險鎭在會寧府蘇下江濱。先春嶺東南豆滿江北七百里。三年。立石記功於先春嶺以爲界。

咸州置大都督府。諸州鎭。皆置防禦使。女眞強。四年。悉還其地。後沒于元。恭讓二年。定北邊。復置吉州。以英州諸鎭。皆屬吉州。

高麗初定女眞。拓地浸廣。以鐵嶺爲界。至睿宗時。雖置九城。旋得旋失。我太祖定北邊。置孔,鏡,吉,端,靑,洪,咸七州。

太祖七年。斡木河。實國祖王跡所基。置慶源府。後爲女眞所侵。太宗九年。移府於蘇多老。明年。女眞復入寇。徙其民於鏡城。虛其地。又移府於富居。增置寧北鎭於石幕。以爲塞。斡木河。後爲童孟哥帖木兒所據。兀狄哈擊滅之。世宗十六年。以金宗瑞爲咸吉道都節制使。使復孔鏡古地。宗瑞受命三年。時議爭言不便。謗書日多。龍城之固。無山川之阻。實四散之地。而富居,石幕。皆非疆域之處。賊滅之後。布置城邑。疆域復完。萬世之利也。況祖宗舊疆不可棄也。上築城便宜累千言。上善其策。以邊防事。專責於宗瑞。移寧北鎭於伯顏愁所。斡木河西北。當賊路之衝。而斡朶里遺種所居。置大鎭以塞北門。復置慶源府於會叱家。增築孔州古邑城。以豆滿江爲界。大鎭置勵直五品。寧北蘇多老。徙塞內民戶各一千一百戶。不足。慶尙,全羅,忠淸,江原諸道。移戶四百。拓地六百餘里。十五年。上遣崔潤德。帥萬餘兵。伐忽剌溫。斬首虜四百。十九年。復使李蕆發塞上兵三千。伐婆猪雜種。悉燒其廬舍積聚。斬首虜百數。上甚尊寵宗瑞。與皇甫仁竝爲相。魯陵二年靖社時。被誅。

斡木河。直豆滿江南。胡語斡木河。亦曰吾音會。今會寧府。會叱家,伯顏愁所,蘇多老。古孔州之地。而會叱家。今慶源府。慶源古跡。有蘇多老古營之地。石幕,富居。富寧古郡名。石幕。今富寧府。龍城。古鏡州北境。寧北鎭。今鏡城府。

其築城疏。有曰。議者皆以龍城。如秦之函谷。其地無山川之阻。實四散之地。若以龍城爲界。寇薄則磨天嶺爲界。又薄則鐵嶺爲界。高麗可鑑也。況祖宗舊疆。王跡所基。棄而不守。謂肯搆肯穫。其有後乎。有浮言之徒。妄引初年之雪。次年之疫。徒以沮大事而毀前功矣。成大事者。不顧小弊。建大業者。不計小害。毋求速成。毋見小利。積慮以歲月。持之以不變。然後浮言自定。民怨自息。民弊自去。民食自足。兵力自強。寇賊自屈。新邑永固矣。

茂昌郡。本閭延府之上無路。世宗二十三年。初置茂昌縣。其明年。陞爲郡。治東一百三十里原州。八十里甫山。皆古戍。東至甲山磨上和一百六十里。西至閭延所溫梁一百三十里。南至慈城竹田八十里。其北靑河一里。

閭延府。本甲山府之古閭延村。太宗十六年。初置閭延郡。世宗十七年。陞都護府。割甲山之小薰豆以西。益東境之地。東至茂昌多落仇非四十五里。西至虞芮下無路北六十五里。南至慈城新路一百五里。其北靑河四里。

虞芮郡。本閭延府之下無路。世宗二十五年。置虞芮郡。治西有小虞芮。治東下無路三十里。南至慈城芿叱項五十里。治北趙明干二十里。西一里靑河。其外禿魯江。江界。

慈城郡。在閭延之番江。江界府東境一百三十里。慈城北一百二十里相土。其外忽剌溫。三水誌。三水西。古茂昌西境一百十里云。

四郡之地。東自虛川。西至禿魯江,萬年四百四十三里。南北自靑河至永興,陽德之境五百里。本肅愼靺鞨之墟。朝鮮古地沒於女眞。我太宗,世宗置六鎭於北界。又置四郡於靑河。忽剌溫,兀良哈,婆猪雜胡數寇邊。世宗十五年。遣崔潤德討破之。十九年。又遣李蕆討之。世祖元年。棄四郡九百餘里。以絶胡。

邊塞之制[编辑]

禹貢綏服之地。三百里揆文敎。二百里奮武衛。所以安中國而固邊疆也。其外要荒之服。要曰蔡。荒曰流。蠻夷之地。

政官。正其封疆。無有𠇗邪離絶。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𠇗。苦蛙反。邪。似差反。

正邦國之八法,八則。觀其慝。使毋敢反側爲惡。八法。官屬,官職,官聯,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計。八則。祭祀,法則,廢置,祿位,賦貢,禮俗,刑賞,田役。治官府都鄙者也。

通其財利。同其權衡度量。除其怨惡。同其所好所善。

詔遠方之政俗與其上下之志。誦其遠人之傳道古事。

辨其丘陵原隰與其山澤之名。物與其利害而詔之。致其珍異之物。

致方貢遠物。厚其送逆委積館舍飮食。

中庸九經之治。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朝聘以時。治亂持危。繼絶世。興滅國。厚往而薄來。德博而威廣。天下畏服者也。

軍禮有五。用衆。尙勇也。恤衆。均賦也。簡衆。習兵也。任衆。力役也。聚衆。正封疆溝瀆也。周官宗佰職。軍禮五。一大師之禮。用衆也。用其義勇也。二大均之禮。恤衆也。均其地政地守地職之賦也。三大田之禮。簡衆也。因田習兵也。四大役之禮。任衆也。建城邑得民力強弱也。五大封之禮。合衆也。正封疆溝塗之固也。

周官司馬職環人。掌致師。察軍慝。環四方之故。巡邦國。搏諜謀。訟敵國。揚軍旅。降圍國。

以同律聽軍聲。吹律而合商音。其軍強。合角音。其軍亂。合宮音。其軍和。合徵音。其將急其軍勞。合羽音。其軍弱。師曠曰。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

倭人通貨[编辑]

正統八年。倭寇上國。又掠我濟州。爲邊將所擊。敗遁歸。我莊憲王遣使責問馬島。馬島獻首亂者。以功許五十船歲至。正德五年。三浦倭叛。陷我薺浦,熊川。殺邊將。我恭僖王遣柳聃年。討破之。絶和親。七年。更定約條。許二十五船。萬曆三十七年。自壬辰兵革後。始許通貨開市。二十船歲至。使者來時。許三船。或二船。在二十船約條之內。倭人無引文者。不由釜山來者。皆以盜論。

南海防戍[编辑]

東萊南馬島七百里。

東萊西多大浦五十四里。加德,天城,安骨浦,薺浦諸鎭。在多大西。加德,天城二鎭。舊在海中。自壬辰大亂後移之海上。

薺浦熊川縣南五里。安骨浦縣南二十里。加德島。本海中絶島。古天城一島。

巨濟縣在加德西。鎭海縣隔海在其北。固城縣在鎭海西。巨濟,固城間。見乃梁。統制營。在其西北。而閑山島蔽其南。巨濟南大洋。

巨濟南有加羅山。山東知世浦,玉浦,助羅浦三鎭之地。其南加背梁,率非浦,栗浦。知世浦最要害處。

倭人之路。過東萊,熊川,巨濟。至見乃梁統制營。大兵處巨濟以東。如堂奧之有門墻也。

加羅山。在巨濟縣南三十里。見乃梁。在縣西三十里。縣東玉浦十九里。助羅浦二十八里。知世浦二十九里。栗浦三十里。加背梁在固城縣南三十四里。率非浦在固城西四十七里。

固城西泗川縣。又西南海縣。其外湖南境。

治體[编辑]

忠州節愛堂記[编辑]

上之十四年。忠州權使君作聽治之堂。蓋仍舊作而修創之也。名之曰節愛之堂。孔子所謂節用而愛民者也。州古之國原。新羅時。徙貴戚六部豪傑。置小京。其地據大嶺之阻。爲嶺海之都會。土沃富饒多賈。先王之治。所重民食。食者。民之所急。貨者。民之所資。食先而貨次之。管子曰。牧民務在四時。守在倉廩。止民管莫如禁文巧。文巧糜財之大禁。用之無節則財匱。財匱則力屈。力屈則阽危。食節事時。量入以爲出。厚積儲。大小富樂。然後禮樂之敎可興。故制節謹度。政事之大務。節用又愛民之本。不特一州之治爲然。措之於天下國家皆然。昔者。管仲治齊。修太公之舊置輕重九府。天下朝齊。善乎。使君之治。可謂明於體要者也。使君諱大載。字仲車。永嘉人。閼逢攝提格仲春六日。孔巖許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