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三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三 記言
卷三十四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三十五

東事三[编辑]

高句麗世家上[编辑]

高句麗始祖朱蒙。姓高氏。初扶餘國君。得優渤女。感日影而娠。生朱蒙。以爲無人道而生。棄之。馬牛避不踐。以爲神。遂牧之。生七年。能執射。號曰朱蒙。朱蒙者。善射之名。國君有子七人。忌其才能。謀欲殺之。朱蒙乃與烏伊,摩離,陜父三人。亡至卒本扶餘。能聚衆立國。國號高句麗。當漢建昭二年。降松壤。滅荇人北沃沮始大。漢鴻嘉二年。朱蒙卒。號東明聖王。

子類利立。用扶芬奴。降鮮卑爲屬國。薛支言於類利曰。國內,尉那巖險阻。地宜五穀。多麋鹿。可居。遂徙居。太子解明不肯從。好勇力。有黃龍國君遺太子弓。太子以慢禮辱己。折而棄之。使者慙。類利怒以爲挑亂敗國之子。賜劍曰以此死。太子曰。父命不可逃也。遂之礪津原自殺。類利悔之。立祠原上。追思不已。

王莽時。發句麗兵。以伐胡。類利不肯出兵迫之。類利出塞侵遼。擊殺太守田譚。莽怒遣嚴尤。擊之類利降封下句麗侯。扶餘國君帶素。責讓類利曰。我先王與先君東明王義至厚。而誘我信臣。亡逃立國。國小兵弱。以小事大。以弱服強。禮之順也。王不循此道。欲長保社稷。難矣。類利謝曰。寡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今大王有敎。敢不唯命。王子無恤幼。聞之。以爲失對。自請見使者謝曰。我先君東明王。神靈受命。大王譖諸父王。辱我先君。令之牧馬。我先君見幾出國。今大王不悔前愆。恃強國蔑我耶。請使者還報。旣使還。扶餘發兵攻之。遣王子無恤以拒之。無恤縱兵擊殺盡之。天鳳五年。類利卒。號瑠璃明王。太子無恤立。

百濟飢。東北落亡入句麗者千餘家。立始祖東明王祠。

王攻扶餘。有怪由者。自言比溟人長九尺請從。與餘兵戰。其國君馬蹶。怪由直前斬其王。餘兵猶力鬪。圍之數重。有大霧七日。無恤潛師遁去。旣還國。深自責。弔死問孤。國人大悅。怪由死。葬於北溟之南。以時祭之。

有仇都,逸苟,焚永。爲部長。所爲多黷貨。百姓怨之。廢爲庶人。以㝅素代之。㝅素作太室居之。使三人者。坐之堂下。三人者慙自悔。卒爲善人。王曰。㝅素賢。能服人改行。以爲沸流部長。賜姓太室氏。

用王子好童計。襲取樂浪。因以滅之。好童重於王。太子之母忌之。譖之曰。好童無禮。王疑之。好童曰。不可自說彰母之惡。遂自殺。建武二十年。帝遣兵攻取樂浪地薩水以北。屬漢。無恤卒。號大武神王。太子解憂幼。國人立其弟解邑朱。五年卒。號閔中王。太子解憂立。不仁。射殺諫者。恣所欲。國人叛之。其臣杜魯弑之。而立瑠璃孫宮。才七歲。母太后聽政。葬解憂於慕本原。因以爲號。王旣長。伐東沃沮。取其地爲邑。又侵掠遼東六縣。王立六十六年。與獩貊襲漢玄菟。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伐句麗。王遣王弟遂成。拒之。遂成出奇兵。擊玄菟,遼東。陷其城。燒其邑。獲首虜二千餘人。又與鮮卑。攻遼東。王以遂成領軍國事。以沛者穆度婁爲左輔。福章爲右輔。穆度婁知遂成陰有謀。稱疾。

丸都地震。王夢。有豹斷虎之尾。卜之曰。王之族殆有謀絶王之後。遂成出獵謂左右曰。王老而我且老矣。願諸君爲我計之。左右曰。唯命。有一人諫曰。王賢明。國人無叛心。王子不遜。禍且及矣。王知王子敬順。當揖讓而有位。遂成不悅。左右曰。妄言。不殺謀泄。遂成遂殺諫者。右輔福章言於王曰。遂成將叛。不誅亂作。王不聽。遂讓於遂成。王立九十四年。稱太祖。

遂成立。年七十六。殺太祖元子莫勤。其弟莫德。恐禍及自縊死。太祖百十九卒。明臨答夫弑遂成。左輔菸支留迎立王弟伯固。年七十七。伯固避入山中不出。至是立之。伯固立。號遂成爲次大王。遂成子鄒安逃匿山中。詣闕請罪。封邑爲讓國君。熹平元年。玄菟太守耿臨攻句麗。王問計於群臣。沛者答夫曰。兵衆者。宜戰。兵少者。宜守。我深溝高壘。勿與戰。漢兵遠鬪千里。饋糧不能持久。不過旬月。其勢必歸。我以精兵薄之。蔑不勝矣。從其計。漢兵攻之不克。食盡而歸。答夫率輕騎追擊。大破之。

光和二年。國相答夫死。年百十三。伯固卒。號新大王。太子男武立。外戚貴臣比於畀留,左可慮執國命。國人內叛。王欲誅之。二人遂擧兵叛。王伐而誅之。乃下令自責。徵晏留任國政。晏留薦乙巴素以禮聘之。拜爲相。巴素明政敎。愼賞罰。民人以安。內外無事。王以薦賢。受上賞。拜晏留大使者。

立賑貸法。問鰥寡孤獨廢疾貧者。自三月至七月。發粟貸民。冬則收之。以爲恒式。時當東漢之末世。天下大亂。漢人來附者衆。建安二年。男武卒。其妻于氏。祕不發喪。夜私見王之弟發岐曰。王死而無子。當立汝爲君。發岐不答。責其無禮。乃去。矯遺命。立發岐弟延優。

延優立。納前王之妻。發岐奔遼東。乞兵於公孫度。討延優不克。自刎乃死。漢平州民千餘家來。魏太和元年。延優卒。葬山上陵。是爲山上王。太子憂位居立。

吳主孫權遣使求和。王斬其使。傳首於魏。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合玄菟兵伐句麗。王自將步騎二萬。戰於沸流上。敗之。再戰於梁貊。又敗之。王有驕志。以五千騎擊之大敗。收餘兵奔鴨綠原。儉陷丸都。王出走。遂屠其城。初。王數侵遼東。有臣得來諫。王不聽。嘆曰。終見北地荊棘生焉。因不食死。儉聞之。禁軍中。有犯得來塚者斬。悉還其妻子虜者。王奔南沃沮。賴密友,紐由二臣力。退魏兵。得復國。以丸都殘破。徙都平壤。

魏正始九年。憂位居卒。號東川王。王寬仁愛人。及卒。國人如悲親戚。有自殺以殉者。太子然弗立。王之妻貫那艶而妬。王殺之。魏攻邊邑。王以精兵五千。戰於梁貊。大破之。斬首八千。晉泰始六年。然弗卒。號中川王。太子藥盧立。

肅愼氏來伐邊邑。王遣其弟達賈。拔檀盧。徙其民六百戶於扶餘南。降部落七。皆爲附庸。有二弟逸友,素勃不遜。誘而殺之。元康二年。藥盧卒。號西川王。太子相夫立。猜忌達賈。無罪而殺之。國人流涕。又殺其弟咄固。咄固子乙弗匿於民伍販鹽。三年。燕慕容廆來伐急。王出奔新城。北部小兄高奴子擊破廆衆。加奴子爵大兄。患慕容氏兵強。攻伐無已。拜奴子北部太守。以備廆。八年。國大饑。民相食。相夫大發國人。治宮室。助利諫相夫曰。國相欲爲百姓死乎。助利與群臣。謀廢相夫。閉之外室。相夫自殺。迎立咄固子乙弗。葬相夫於烽山。號曰烽上王。

乙弗立。以三萬兵。攻玄菟。虜八千人。移之平壤。大興二年。慕容廆又遣兵伐之。乙弗求盟。乃還。咸和六年。乙弗卒。號美川王。太子斯由立。改名釗。咸康八年。還居丸都。其年。燕王皝。自將勁兵四萬。攻陷丸都。王出走。燕發前王乙弗之塚。載其屍。虜王母及妻男女五萬。燒其宮室。夷其城郭而歸。王獻珍寶奇物。稱臣於燕。燕乃還前王之屍。猶留其母爲質。

永和十一年。燕還王母。封王爲樂浪公。

咸安元年。以王屢侵百濟。其王親率師攻平壤。王力戰拒之。爲濟兵所射殺。號故國原王。太子丘夫立。二年。秦符堅送佛經,佛像。佛法始行。其年。立太學。敎子弟。遣將攻百濟北邊。陷水谷。將大擧以報。年飢乃止。

太元元年。入貢于晉。太元九年。丘夫卒。號小獸林。無嗣。母弟伊連立。

出兵四萬。攻陷玄菟,遼東。虜獲萬餘。慕容農擊之。復二郡。十七年。立國社。修宗廟。下令崇佛求福。伊連卒。號故國壤。太子談德立。

王親帥衆四萬。攻取百濟邊邑十城。又擊關彌克之。築七城。百濟將眞武來侵。王擊破之。殺八千人。燕王盛自將三萬兵。伐拔新城,南蘇。拓地七百里。徙其民五千戶。

義煕九年。談德卒。號廣開土。太子巨璉立。是爲長壽王。

高句麗世家下[编辑]

長壽王立。遣使如晉。獻赭白馬。晉封王爲樂浪郡公高句麗王。王立十二年。大有年。大享群臣。燕王馮弘患魏數侵燕。燕國日削。遣使來附。王遣兵數萬。迎燕王弘。至遼東。王勞之曰。龍城馮君。爰適野次。士馬勞苦。弘慙怒。稱制讓之。王處之平郭。尋徙之北豐。弘其心素慢侮句麗。其所爲一如在國時。無讓於主。國王怒。悉收其侍人從者。取其太子仁。爲質。弘怨之。私遣使如宋。求迎。宋發兵迎之。王遣將殺弘。其支屬十餘人。皆殺之。王自將伐百濟。殺其王餘慶。王立七十九年。薨。太孫羅雲立。是爲文咨王。魏聞王薨。素委貌深衣。哭於東郊。諡曰康。

扶餘降。

王薨。太子安藏王興安立。薨。弟安原王寶延立。薨。太子陽原王平成立。薨。太子平原王陽成立。移都長安城。隋開皇九年。滅陳。王懼。治兵爲拒守計。隋璽書責之。王已薨。太子元立。封元爲遼東郡王。賜車服。是爲嬰陽王。王連靺鞨兵萬餘。攻遼大敗之。隋主怒。削王爵。發水陸兵三十萬。伐句麗。不利還師。王亦上表謝。

命太學博士李文眞。修國史。隋召王入朝。不從。新羅患句麗連年攻伐。遣使乞師於隋。大業七年。隋主自將伐句麗。衆百十三萬。號二百萬。八年。大軍至遼上。麗兵阻水拒守。以浮梁渡兵。大戰于東岸克之。圍遼東城。攻之不下將軍來䕶兒帥江淮兵浮海。入自浿水遇麗兵大破之直至平壤。爲伏兵所擊破。大軍遂潰。護兒僅免走還。王遣乙支文德僞降。覘其軍士卒皆飢色。文德每戰每北。將軍宇文述一日七戰七克。軍士飢疲。城堅守不得拔。還至滻水。軍半渡。麗兵擊其後。大破之。及至遼東。餘衆二千七百。隋主還慙無功。九年。復伐句麗。四月。隋主渡遼督諸軍。攻遼東。麗兵拒戰二十餘日。不克。會楊玄感叛。迺引軍還。十年。復議伐句麗。復徵天下兵。三月。至臨渝禡軒轅。斬叛者。釁鼓。時天下已亂。召兵多不至。麗王亦遣使謝。迺罷兵。徵王入朝。不從。唐武德元年。王薨。弟建武立。是爲榮留王。王遣使入貢于唐。帝以亡隋戰士多陷於句麗。隋虜獲麗人。追括遣歸。令句麗隋戰士在國者悉還。還者萬餘人。貞觀五年。唐遣使葬亡隋戰士。

句麗築長城。自扶餘東南至海上千餘里。十六年而成。

十六年。泉蓋蘇文弑王立。其從弟臧。是爲寶藏王。帝以蓋蘇文弑其君專國政。欲發契丹,靺鞨兵伐之。用長孫無忌計。乃止。明年。新羅以百濟,句麗共伐其國。乞救於唐。賜璽書令戢兵。蓋蘇文不奉詔。貢白金却之。帝自將伐句麗。布告天下。詔新羅,百濟,奚,契丹共擊之。十九年四月。大軍皆集玄菟新城。李世勣拔蓋牟城。張亮拔卑沙。帝渡遼拔遼東城。降白巖城爲巖州。進攻安市城。北部耨薩延壽,惠眞。連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城。大戰克之。延壽,惠眞降。收靺鞨兵。皆坑之。安市城力戰日六七合六十餘日。終不下。築土山。臨城迫之。麗兵出戰。奪據土山。帝督諸將。攻之三日。不能克。帝以遼左早寒草枯。士馬難久留。詔班師。耀兵城下而歸。城主從城上拜。帝賜縑百匹。還軍渡遼。暴風雪。士卒多凍死。

日無光三日。東明王塑像泣血三日。

王及蓋蘇文遣使謝。獻二美女。不受。復議伐句麗。明年。遣牛進達,李世勣。伐句麗。世勣破南蘇。進達拔石城。又明年。遣薛萬徹。伐句麗。

永徽六年。遣程名振,蘇定方。伐句麗。

乾封元年。遣李世勣,龐同善,契苾何力。伐句麗。又命劉仁願。會新羅王。伐句麗。賜羅王大將軍旌節。

摠章元年。薛仁貴爲前鋒。連戰連勝。遂拔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降。時彗星見於畢,昴。許敬宗曰。句麗滅亡之兆也。

蓋蘇文死。而其子男生代其父。爲莫離支。其弟男建逐之。男生奔國內城。遣其子入唐。爲向導世勣。拔大行城。與新羅合兵。伐破鴨綠栅。圍平壤月餘。王臧降。句麗亡。自朱蒙氏至臧。二十八世七百五年。

分句麗五部百七十六城。爲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留薛仁貴。爲都護以鎭之。世勣以臧及諸王子大對盧。虜獲二十餘萬人歸。

二年。移三萬八千三百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

有圖讖曰。不及九百。當有八十大將。滅之。高氏有國將八百年。勣年八十。儀鳳元年。封臧爲朝鮮王。臧至遼東謀叛。召還徙邛州而死。句麗之地。沒於新羅。

贊曰。周禮幽州。其山鎭曰醫巫閭。其下遼東玄菟。句麗朱蒙氏。邑於卒本扶餘。在玄菟之域。雄健桀驁。撫有諸部諸傍國。弱者兼之。亂者滅之。拓地千餘里。傳三十君七百餘年。可謂盛矣。其俗雜肅愼,鮮卑,靺鞨。引弓強戰。以攻伐興。以攻伐亡。然其壤界接於禹貢冀州中國之地。而實箕子之國。其民質實。有大國之遺風。

百濟世家[编辑]

沸流,溫祚。句麗始祖朱蒙二子也。與太子類利不相能。及類利立。兄弟二人。與烏干多黎。亡至河南。沸流歸彌鄒忽。溫祚歸慰禮。溫祚有良佐十人。國號十濟。沸流死。幷有其地。改國號曰百濟。與句麗同出扶餘。以扶餘爲氏。立始祖東明王祠。其立國當漢鴻嘉三年。與靺鞨相攻伐。用乙音爲右輔。治兵事。築城馬首。立栅甁山。樂浪太守使告曰。城不隳。栅不毀。請一戰決之。王謝曰。堅城設險。封疆之固也。執事恃強出兵。小國亦嚴兵以待。樂浪連靺鞨。襲破甁山。王遣使馬韓。定疆域。北自浿江。南盡熊川。東至走壤。西極大海。築城闕于漢山。徙慰禮民人以實之。遂徙居焉。立國母祠。制祀壇。以享天地神祗五帝之神。王宮鴻雁集。日者曰。當有遠人至。南沃沮來。立熊川栅。馬韓國君。責讓溫祚曰。王初濟河而南。無尺寸地。我割百里地以與王。待大王不爲不厚。及國完民聚。不見報德。反侵犯我疆域。此何義也。溫祚慙而毀之。明年。宮井溢。有馬生牛。一體兩頭。卜之曰。國以昌大。幷有隣國。溫祚大悅。與群臣謀曰。馬韓削弱。百姓離心。兼弱攻昧。霸王之大權。時不可失也。佯出獵。襲破馬韓。盡有其地。惟圓山,錦峴不下。仍伐之。二城下。馬韓亡。

大旱。東北諸部落飢。亡入句麗。浿帶之間。空無民居。乙音死。解婁代之。解婁年九十餘。有神知不老。溫祚立四十六年卒。子多婁立。東部屹于與靺鞨。大戰於馬首下。斬首虜甚多。賞良馬十。粟五百。下令國南州,縣。始作漑田。靺鞨陷馬首。燒其城。多婁卒。子己婁立。卒。子蓋婁立。卒。子肖古立。潛師襲破新羅西鄙二城。虜獲千人。新羅大發兵伐之。百濟懼。還虜獲乞和。後百濟與羅兵。戰於蛙山。大破之。肖古卒。子仇首立。靺鞨圍赤峴。仇首親率勁騎。擊破之。仇首卒。子沙伴幼不慧。國人立肖古母弟古尒。

置佐平六官。曰內臣。掌宣納。曰內頭。掌庫藏。曰內法。掌禮儀。曰衛士。掌宿衛。曰朝廷。掌獄刑。曰兵官。掌兵事。又置達率恩率德率扞率奈率,將德,施德固德季德對德文督武督,佐軍,振威,克虞十六品。佐平五率。服紫。五德。服緋。二督,佐軍,振武克虞。服靑。國君紫袍大袖。靑錦袴,素革帶,烏革履。

立贓法。贓禁錮。官人受財及盜。徵三倍。

古尒卒。子責稽立。貊人來侵伐。責稽親率兵拒之。爲所殺。長子汾西立。又爲樂浪刺客所刺殺。子幼。國人以仇首子比流久在民間。寬仁愛人。共立之。問民疾苦。賜窮人無所告者穀人三石。卒。汾西長子契王立。卒。比流子近肖古立。

句麗來侵。大敗而歸。近肖古帥精兵三萬。攻平壤。射殺其王釗。禿山民三百奔新羅。初置博士。近肖古卒。太子近仇首立。卒。子枕流立。遣使如晉。有胡僧摩羅難陀至自晉。佛法始行。枕流卒。太子阿莘幼。其弟辰斯立。

大發丁壯。設關防。自靑木嶺北距八坤城西。至于海。大獵狗原七日。治宮室。多聚異草木奇禽。又大獵狗原。卒於狗原。枕流太子阿莘立。

遣左將眞武。伐句麗。戰於浿水上。大敗。死者八千人欲雪浿水之恥大擧者再而皆不利還軍明年。又大徵發。百姓怨之。多奔新羅。阿莘卒。太子腆支。質於倭。次子訓解攝政。以待太子歸。少子碟禮殺其兄自立。腆支至。國人殺碟禮。而立腆支。卒。子久尒辛立。卒。子毗有立。卒。子餘慶立。是爲蓋鹵王。

發東北部丁壯。築沙口城。王欲伐句麗。乞兵於魏。魏不許。王怒遂絶魏。

句麗募浮屠覺琳。僞得罪來。以博奕見王。說以治城池。高宮室。大園囿。作石槨。更先王之葬。國內空。百姓離散。句麗王親率三萬兵來伐之。直趨王都急。王以數十騎遁去。爲怨民所執縛。麗王殺之。子文周立。遷都熊津。

耽羅貢方物。耽羅或曰耽毛羅。南海中小國。佐平解仇擅權。王不能制。王出獵。解仇令盜弑之。太子三斤立。

德率眞老討解仇誅之。三斤卒。文周弟昆支子牟大立。是爲東城王。

魏遣兵伐百濟。大敗。百濟大飢。盜賊多起。流民入新羅者六百家。入句麗者二千。起臨流閣諫者皆不報。王出獵。芍加使人殺之。子斯摩立。是爲武寧王。

加據加林叛。王討之。加出降。斬之。句麗襲取加弗圓山。虜獲千餘。王出擊。大破之。

梁冊王寧東大將軍。王薨。子明禯立。是爲聖王。遷都泗沘。改國號曰南扶餘。遣使如梁。侯景已滅梁。景囚使者。後景平。使者乃還。王伐新羅。軍主武力擊殺王。斬佐平四人。士卒死者二萬九千六百人。子昌立。是爲威德王。

齊冊王爲車騎大將軍帶方郡公百濟王。薨。子惠王季明立。薨。子法王宣立。下令嚴佛戒。禁殺生。禁網罟。大作興王寺。王薨。子武王璋立。穿大池於王宮之南。灌水爲海。王遊泗沘北浦。名其浦曰大王浦。

隋大業八年。發天下兵百三十萬衆。伐句麗。王遣使請爲向道。嚴兵境上。實持兩端以觀望。隋師大敗而歸。

唐武德七年。百濟入貢于唐。唐冊王爲帶方郡公百濟王。薨。太子義慈立。

王親率衆伐新羅。取四十餘城。又遣將陷大野。軍主品釋出降。軍亂。品釋先殺其妻。自刎而死。百濟取其尸而歸。留兵守之。又攻新羅。連敗於買利。

大野道隡大將殷相死。士卒亡者前後八萬餘人。

有衆狐入王宮。鬼夜哭。又有鬼入王宮。大號百濟亡。忽入地。掘地得龜。其背有文曰。百濟月滿。新羅月新。有巫釋之曰。月滿者虧。新者盈。王怒殺其巫。

起望海樓於王宮之南。王都泉井赤。泗沘水赤。西海群魚死。蝦蟆集樹上萬數。市人相驚走有僵死者。義慈淫亂。佐平成忠諫。義慈怒以爲謗己囚之。成忠不食死。臨死。上書言忠臣死不忘君。相時占變。兵革已兆。有亂。守上流。毋令敵兵先得險阨。遂死獄中。大野之敗。軍主品釋之妻。新羅國君之女也。旣積怒於濟。日以滅濟爲謀。親乞兵於唐矣。

顯慶五年。唐遣蘇定方。率水陸兵十三萬人。伐百濟。勅新羅王爲行軍摠管。以助兵威。新羅以太子法敏,上大等庾信。率精兵五萬。與唐兵會於德物。

佐平興首忤於王。旣斥去。王急遣人。問於興首曰。事急矣。爲之奈何。興首曰。拒塞白馬炭峴。以待食盡擊之。可破也。左右皆曰。興首自以非罪。久入牢獄。常怏怏怨望。其言不可信用也。大兵已過白馬炭峴。直趨王都。將軍階伯受命。先殺其妻子。率死士出戰。羅兵四戰四却。階伯力戰死之。義慈歎曰。悔不用成忠之言。與太子孝夜遁去。保熊津。詣定方降。諸城皆下。百濟亡。百濟自溫祚至義慈。三十世凡六百七十八年。新羅王與唐將置酒。大享將士。坐義慈於堂下。使之行酒。百濟群臣。皆欲死泣下。定方以義慈及太子孝。諸王子貴臣將士八十八人。百姓萬二千八百七人歸。

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使郞將劉仁願。留鎭泗沘城。

義慈死於唐。詔葬孫皓,陳叔寶塚傍。

唐以王子隆。爲熊津都督。歸國與新羅釋憾。新羅王與扶餘隆。盟于熊津。其誓曰。各除宿憾。結好和親。有背盟侵犯者。神明監之。禋祀磨滅。旣歃血。埋牲幣。藏其書於祖廟。後唐加隆帶方郡王。令返國安輯餘衆。隆畏新羅不敢歸。寄治句麗死。百濟遂絶。

贊曰。百濟自溫祚。以強戰立國。專務富國強兵。雖享國長久傳六七百年。然特強暴之國。世無遺風善俗。國君以強戰殺死者四君。亦可爲有國者之戒。

獩貊[编辑]

獩貊。本朝鮮古地。南與辰韓接。北與高句麗沃沮接。東極大海。西至樂浪。

漢孝武元朔五年。獩君南閭叛朝鮮。率二十八萬人。詣遼東降。以其地爲滄海郡。數年罷。建武間。封其渠帥。爲縣侯。皆歲時朝貢。

其言語法俗。與高句麗同。人性愚愨。少嗜欲。有廉恥之風。同姓不相娶。不寶珠玉。邑落有相犯者。責出生口牛馬。有出軍調賦。如中國。漢建光元年。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將兵擊殺獩貊渠帥。盡獲其兵仗財物。

周時。已有貊貊之居。山深阻阨。爲不爭之地。貊人不知興亡易世。亦不知貊立國於何世。絶種於何世。史記不言。

至唐時。靺鞨置慶,鹽,穆,賀四州於獩貊古地。

地志。江陵古獩國。壽春古貊國。江陵有獩城。

靺鞨[编辑]

靺鞨。本粟末靺鞨。高句麗別種。有野勃。三世孫乞乞仲象。與其徒渡遼河。保太白山東。仲象死。子祚榮嗣。驍勇善騎射。聚句麗亡衆建國。號曰震。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戶十餘萬。勝兵數萬。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之地。開元元年。封渤海郡王。始去靺鞨。稱渤海。粟末靺鞨。又有黑水靺鞨。開元中。置黑水州長史。

太祚榮卒。子武藝嗣。入寇登州。唐出師。與新羅共擊渤海南鄙。天寒大雪。山深阻阨。士卒多死。無功而還。寶應元年。武藝死。子欽茂嗣。徙上京。直舊都三百里忽汗河之東。唐冊欽茂爲渤海郡王。

仁秀。祚榮弟也。能攻伐北海諸部。遂爲強大之國。唐詔加司空渤海王。自祚榮以來。數遣諸生詣太學。得古今法制。其禮樂官府之制。皆從唐。古百濟,句麗舊地。爲新羅,靺鞨所分。有五京,十五州,六十二縣。

以肅愼故地爲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其南中京。曰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獩貊故地爲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栅城。領慶,鹽,穆,賀四州。沃沮故地爲南京。曰南海府。領沃,晴,椒三州。句麗故地爲西京。亦曰鴨綠府。領神,桓,豐,正四州。曰長嶺府。領珂,何二州。扶餘故地爲扶餘府。常屯勍兵。扞契丹。領扶,汕二州。鄚頡府。領鄚,高二州。挹婁故地爲定理府。領定,潘二州。安邊府。領安,瓊二州。卒賓故地爲卒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拂涅故地爲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鐵利故地爲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越喜故地爲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安遠府。領寧,郿,慕,常四州。以郢,銅,涑三州。爲獨奏州。涑州。以其近涑沫江也。涑沫江者。古粟末水也。

後唐明宗元年。契丹主攻扶餘拔之。遂進兵圍忽汗。渤海王諲譔兵敗降。契丹改渤海爲東丹。冊其太子倍爲人皇王主之。置諲譔於臨潢之西。賜名烏魯。古渤海世子光顯。與其貴臣來奔高麗。賜姓名王繼。附之宗籍。令太氏。不絶其祭祀也。

乇羅[编辑]

乇羅。南海中國。乇羅初無君長。有高乙那,良乙那,夫乙那三人。化生爲人。能樹藝五種。畜牧成群。三人者分居三都。各爲帥長。高乙那十五世。有高厚者。始通新羅。時客星見新羅。國君號厚曰星主。賜國號曰耽羅。後服事百濟。百濟旣滅。有佐平徒冬音律降新羅。高麗神聖王二十年。其國之太子末老者入朝。毅宗時。國除置郡縣。其性癡。其俗儉嗇。好鬼神。多壽考。知禮讓。人死則葬之田間。不事浮屠。出善馬,璸珠,玳瑁,螺貝,富橘,柚,黃柑。山高海惡。漁釣射獵。不用網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