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二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六 記言
卷二十七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二十八

山川[编辑]

聖居,天摩古事。[编辑]

七年夏。病臥無人事。作二山古事。五冠,松嶽,帝釋諸山。實二山之傍麓別山。而聖居最宗云。

古九域之地。自新羅崇佛敎。歷高麗千五百年。深山絶境。人跡所不通。亦多浮屠古跡。如聖居,天摩在開京北五十里。前古。山中建立寺院。事佛無數。本朝尙文敎。麗亡且三百年。亡麗古事。今皆荒廢。往往猶有浮圖碑塔不毀。遠者或七八百年。自石頭壽陵。至聖居壽陵。絶頂有大澤。謂之天池。聖居者。句麗之九龍山。或曰。樂浪之平那山。山有國祖祠。號曰聖居山。山有南北二聖居。北西南三桑靈。皆蘭若名。山氣至此最深。北聖居上。有法達窟。法達者。古祖師名。其上有鐵鉤。攀登絶頂。

南聖居下。圓通寺。圓通者。古尋跡寺浮屠。人相傳古人得觀音佛跡。化爲佛。有此名云。後人作圓通寺。最在山中。今有浮圖石瓮。古遠不知年代。

絶頂西麓。通聖窟。前古塞其窟。窟前有泉。水鳥翔集。

絶頂北。國祖祠。東壑福興。今有䨥石塔。其上日宿。

絶頂西南次峯。有元曉,義相臺。義相臺。在元曉南。又其南仁達,金身。其下沙彌發源。金身下。有金身寺。又其下金身窟。仁達西。有仁達石塔。

絶頂西北麓。有吉聖。

金身東爲悟道嶺。又東爲靈鷲。靈鷲南玄化。麗史。顯宗十二年三月。玄化北山崩。出玉。八月。王幸玄化寺。命學士周佇。作玄化碑。參政蔡忠順書碑。王親篆曰。靈鷲山大慈恩玄化碑。又有浮圖石塔。

毅宗二十年三月。王祭佛於金身寺。明年三月。幸靈通寺。微行至金身窟。受釐。遊宴玄化寺。玄化有淸寧齋,衆美亭。有南池蘆葦,鳧雁之觀。又如歸法寺。

一十四年春。狼星見於南極。以爲老人星見。西海道驛聞。時王遊玄化寺。命大祭老人星於諸壇。受群臣賀。其年鄭仲夫之亂作。弑王於坤元寺。

金身西爲五冠山。其下靈通寺。地誌。謂摩訶岬。今其北。有祀壇。春秋仲月。小祀在祀典。

五行誌曰。仁宗六年冬。靈通寺銅鼓鳴。十二年春。大旱。王幸靈通寺。禱雨。毅宗元年五月。王禱嗣於靈通寺。講華嚴經五十日。二年夏。山中大雨。一夜。靈通川水溢。土山崩。民多淹死。二十四年正月。王幸靈通寺。設華嚴會。

靈通寺。有莓苔古碑。字剝落不可讀。

麗時。有孝子文忠。居五冠山下。作五冠曲。傳於樂府。

靈通谷口花潭。潭上。古有隱者徐敬德先生林居。今有花潭隱者之祠。其上。有徐先生塚。

五冠東爲鳳嶽。其下華藏。華藏。有恭愍王圖像。麗之遺民。廛出布。共眞殿。傳且累百年。氓俗猶有大國遺風。浮屠傳守貝葉經西竺梵文。或傳指空書云。又有指空等身。其東南佛日。光宗母順成劉太后願堂。今有石塔半毀。麗史。光宗二年。作佛日大奉恩。大奉恩。太祖願堂。在開京南。麗史。太祖天授四年。作大興寺于五冠山。迎浮屠師利言。光宗六年。重作大興寺。王幸落成道場。

朴淵。在聖居,天摩二山之間。爲大瀑。有一下淵。水旱用牲幣。五行誌曰。忠烈十九年冬。朴淵涸。今龍祠下。有太宗臺。朴淵之水北流。過帝釋山下。爲五祖川。淵上古題明寺。題明者。麗僧。上有千樹栗。又海松千樹。皆題明所樹云。八月。貢其實。

麗史。太祖天授七年。作外帝釋院。文宗每以成平節。設祈福迎祥道場七日。成平節。文宗壽節也。仁宗十八年夏。旱。王親禱帝釋院。毅宗七年。王幸外院。設羅漢齋。祝釐。西桑靈。下雲居。過淵上觀音窟。有石觀音。在天摩東麓,頂光峯下。頂光西彌勒峯。又西文殊峯。彌勒南普賢峯。天摩峯在文殊南。其西蘿月峯。

麗史。忠穆王四年冬。王病。使贊成事李君侅。設水陸會於天摩山。行禱。

天摩南松嶽。麗俗好鬼神。山上有淫祠。

安和寺。在松嶽東麓。有古井。其谷曰。紫霞之洞。麗史。太祖旣定都。作法王,王倫諸十刹於王都。其遺戒曰。道詵推占山水逆順。建立寺院。後世妄加浮屠者。詵之禁也。

祀誌曰。凡水旱。祭百神於松嶽川水上。曰川上祀。

麗史。德宗三年五月。石隕于松嶽。

睿宗十三年。重作安和寺。宋道君皇帝。命太子太師京。書門額靖國安和寺五大字以賜之。又賜十六羅漢塑像。毅宗十二年。幸安和寺。賦石井之詩。

忠惠後三年八月。松岳鳴。

禑元年八月。松岳祠。鬼哭如人哭。

圓通碑[编辑]

圓通僧海淸。斲石爲碑。因其徒道隱。踵吾門乞銘曰。山中古事。不可以不識也。今吾子多聞前古。又能言之。不得吾子銘。猶無碑。敢以請。吾應之曰。諾。略敍載籍所傳以識之。其銘曰。

蘇南石頭。壽陵蒼蒼。天池泱泱。衆山嵺鬱。平那天摩。嶫嶫峨峨。國祖是禋。神靈所都。寔爲聖居。嶽祠神川。百靈修虔不瀆不愆。壇場祗肅。牲幣有常。鬼神洋洋。隆古之盛。德洽顯位。玉璞呈瑞。奕奕松獄。扶蘇古岬。鎭茲神邑。歸法玄化。金身帝釋。亡王往跡。陰崖絶境。巖曲崛岉。往鼯攸窟。圓通石瓮。華藏貝葉。摩阿靈塔。學士之銘。樂浪之記。瑰怪詼詭。古事流傳。衆人之譁而耆耇之嗟。刻之山石。略擧終始。以告千祀。

歲次強圉協洽穀雨節。

白雲山[编辑]

白雲山。圻內大山。永平縣治東二十里水洞。有臥龍臺。水中石臺。袤數十丈。水深多石。川上皆長松脩峽。其上社堂。十里川水。發源於山中。兩岸多白礫深松。往往多盤石嵁巖。三十里皆然。深入。有石場可坐數百人。川水至石下爲溪潭。其下石灣。過石場。山益深。水益淸。滿谷皆松。至此。潭水綠淨。多鯈魚。其上白雲寺。登前樓。前對石巒高壁臨溪。東州作壁記。新羅僧道詵初創之。至今八百餘年。崇禎間。五臺僧賾凜重創云。東隅。有西僧釋敏浮圖。迎月東牖。望蟾巖石峯。九月十二夜。月出其上。前溪上下。多盤石。可遊。其上曹溪。踰小嶺五里。古禪寂。一作積有道詵浮圖。其上上禪。入山中巖洞二十里。山深路絶而極者也。賾凜所築。其下般若。有自休,賾凜浮圖。蟾巖西麓普門。釋敏所築。亦佳寺。終日見山下。人拾木實者滿谷。前年冬至花開。自臘月至正月。積雪苦寒。大木多凍死。三月無花。自二月至五月不雨。自六月下旬。至九月不雨。又早寒。百穀不成。草木不長。山木多枯死。可謂極無。

白雲南華嶽。在圻關之境。據壽春,洞陰,嘉平之地。周三百里。其西麓積石嶄巖。至絶頂而極。雲霧晝晦。人畏慄不敢登其巓。天旱則郡邑發多人。躡其巓得雨。春夏之交。大雷電雨雹。自天摩朴淵。從朔北,過末,地藏,禾積,三釜,鶴嶺。連白雲絶頂。至華嶽而止。山中人謂之龍移。

紺嶽山[编辑]

九月廿九日。寒山訪宋上舍。上舍行年八十七。我仁祖二年。進士。孝宗時。賜爵八十以上者。而上舍不受爵。白鬚瘦高。樂山澤之遊。上舍三世大年。謂之寒山壽考之世者也。與我遊紺嶽。夕宿於見佛。晨則登絶頂陰崖。汲神井。其上紺嶽祠。石壇三丈。壇上有山碑。舊遠沒字。傍有薛仁貴祠堂。或曰。王神祠。爲淫祠。其神能作妖以禍福。食於人。山皆石峯。絶頂二千三百丈。通望甚遠。其東摩嵯。其外王方。又其外華嶽,白雲。東北懽喜石臺。在圻關之境。其外高巖。古貊地。西北平那,天摩。南望三角,道峯。其北大江。自烏江爲峨湄,瓠蘆,石岐,臨津。至祖江一百里。祖江西古江華。江華西延平洋。實燕,齊之海。神祠傍山石間石窟。觀石老子。露頂被髮拱手。若有神。太史遷作老子列傳。稱。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見老子。其猶龍耶。老子爲周柱下史。正義曰。周平王時。老子見周衰。著書言道德五千餘言而去。孔子世家曰。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當景王時。去平王十二王。其傳曰。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言秦與周合而離。離而復合。合七十年而霸王者出焉。儋卽老子。索隱曰。自老子生年。至孔子時百六十年。至太史儋二百餘年。蓋老子莫知其所終。今攷其石記。成化四年。建等身云。坐石上。採石茸。本草曰。靈芝。生名山石崖。其西石峯。下雲溪寺。觀雲溪瀑布。其北洞鳳臺。鳳臺西古隱跡。夕從東麓下。記之。

白鷺洲記[编辑]

京城東北。多山水。永平之蒼玉屛,白雲溪。靑城白鷺洲最佳。靑城之水過七里灘。滙爲深淵。中流有石嶼。古松數十株。蒼然離立石上。兩岸皆蒼壁奇巖。無石則沙。此所謂白鷺洲也。余維楊歸路。從石門。訪龍洲公於蓀嶺精舍。大雪。留二日。辭別。公送我至白鷺洲。有送別之作。吾作白鷺洲記。因以識別。

白雲溪記[编辑]

觀白鷺洲。夕至白雲溪。在永平之治西五里。水益漫。沙益平。巖壁益嶄然。深潭脩瀨。上下迷茫。日暖氷雪消。有水鳥數十。飛鳴過之。溪間盤石上。有蓬萊,石峯石刻書可玩。潭上。有金氏舊業。曰金水亭。下流數里。有蒼玉屛。沿溪山面。皆石故名。古朴丞相別業。溪上。有丞相祠堂。

遊三釜落序[编辑]

三釜落。在東州治南三十里龍華。下從谷口石磴數里。石巒巑岏。當絶壑。石如削。上有三石圩如釜。溪水積焉。水深路絶。不可俯而窺。水三溢爲三瀑。白波十丈。石下潭水。潭渚皆白礫。往往有盤石可坐。貊北方言。謂瀑爲落。號曰三釜落云。孟夏。草木始敷。溪石間躑躅相映。甚佳。龍洲公與我爲山水之約。以四月上旬癸卯。與古寧舊監務許季鎭及胤子督郵君。觀於三釜。余從漣上來。關東李按察巡北境。行至府。偕李使君來。亦言孤石溪潭之勝。因相與娛樂。龍洲公屬余爲序。

禾積淵記[编辑]

砌川之水。發源於靑華山。與花江之水合。過陵昌爲七潭八萬巖。至永平北。爲禾積淵。東岸長壁松林。其下石場。皆白石。北爲石峯。立水中百尺。上有甘潦至靜。令人益氣。傍有龍穴石。下窞竇無底。川流灣洄。當南岸蒼壁浸淵。石上多松多躑躅。風靜日長。水波渺漫。石場爲祀壇。水旱用牲幣。載中祀。上流孤石亭一十五里。龍洲公與我觀三釜瀑布。明日遊淵上石場。

禾積之水。西流至靑松。北合白雲溪。其下大灘。又其下川上松林絶壁。爲松隅。

節婦隅銘丁未七月[编辑]

壺口峽大川之涯。有松林巖壁。謂之松隅。丙子之亂。賊縱兵屠掠。有一婦人臨巖壁。自墜死之。不知某家某婦。悲其節行無傳。改松隅曰節婦隅。此地稱峽中絶景。自多人屠殺後。原野多暴骸。飛鳥不翔集。癘疫人多死。至今三十年。其銘曰。

石嶄嶄。水瀰瀰。雲漠漠。雨霏霏。魂魄孤傷。靡所託。令人悲。

澄波渡[编辑]

澄波渡。在漣川縣西十五里。漣川古漣州。地誌澄波渡在漣州。實伊勿西境貊地。西岸上下江壁最奇。東岸皆白沙。間有白礫。往往有古木。郊煙二十里上流脩瀨曰鬼灘。又其上松灘。下流。山深水回。渚涯渺茫。峽口多列岫。其最高者。摩嵯絶頂。

仰巖[编辑]

澄波渡下流二十里。仰巖。江上有石峯。有高壁。有重淵。古有巨鐘沈於此。世遠其事不傳。每收潦水淸。則鐘可見。今不見近百年云。江上人言國有難則鐘鳴。物舊而神者耶。江渚皆奇巖蒼壁。北有麗王祠崇義殿也。其東阿彌佛宇。仰巖。誤爲阿彌云。

瓠蘆河。在下流鸕鶿巖下。有古壘。因江壁爲固。其灘曰瓠蘆灘。其南涉江。古七重城銅浦。在瓠蘆灘上。高麗林椿。江上居云。其下南岸。卦巖高壁浸江。石如削。有石刻。李文靖公題名云。今苔深不可見。從其下大書卦巖二字。仍刻石以表題名古跡。

庫硠。在卦巖下。八月收潦。海子以舟爲家。來集於此。販魚鹽。互市爲利。江北有四賢祠。小下有觀魚臺。

自瓠蘆河龍山石岐。至積雲峽口。長壁十里。日暮。山氣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