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二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七 記言
卷二十八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二十九

山川[编辑]

彌智山記[编辑]

彌智山京城東百五十里。彌智絶頂伽葉。伽葉北迷源,小雪。又其北。古貊地。今壽春花山。山水最深。迦葉下妙德,潤筆。潤筆下竹杖。竹杖南上元。古時惠莊大王幸上元。作逆釐道場。仍圖畫其事。令大學士恒識之。其下妙寂。妙寂下有高麗善提塔碑。龍門最大伽藍。惠莊時。大鑄佛鐘於龍門。佛事甚嚴。賜佛珠百八。藏三寶。龍門下。有龍門隱者祠。

智異山靑鶴洞記[编辑]

南方之山。惟智異最深邃杳冥。號爲神山。其幽巖絶境。殆不可數記。而獨稱靑鶴洞尤奇。自古記之。蓋在䨥溪石門上。過玉簫東壑。皆深水大石。人跡不通。從䨥溪北崖。隨山曲而上。攀傅巖壁。至佛日前臺石壁上。南向立。乃俯臨靑鶴洞。石洞嶄巖。巖石上。多松多竹多楓。西南石峯。舊有鶴巢。山中老人相傳。鶴玄翅丹頂紫脛。日色下見翅羽皆靑。朝則盤回而上。入於杳冥。夕則歸巢。今不至者幾百年云。故峯曰靑鶴峯。洞曰靑鶴洞。南對香爐峯。其東列爲三石峯。其東壑皆層石奇巖。前夕大雨。瀑布滿壑。其臺上石刻曰玩瀑臺。其下潭水。崇禎十三年九月三日。余從嶽陽遡流蟾江。過三神洞。朝日觀䨥溪石門。又䨥溪寺觀崔學士。眞鑑禪師碑。至今千餘年。莓苔間尙見文字可讀。因登佛日前臺。作靑鶴洞記。

天冠山記[编辑]

天冠者。南海上神山。在長興府治南四十里。其北岬。有天冠寺。因號爲山名。浮屠覺圓曰。見華嚴經。又曰。支題山。支題者。塔廟之名。絶頂下。積三大石。方而高。各數丈餘。相傳古初。得此爲山名云。下有塔山寺。其側有廢刹。新羅時有浮屠浮釋者居之。謂之義相庵云。後頂曰九龍峯。凡有水旱祀之。西有通靈臺。其東嶺上煙臺。傍有神井塔山。前峯曰佛影峯。峯上時有紫氣。山中或聞鐘鼓響云。從北岬登九龍峯。望瀛洲。其夕塔山西巖賞月。朝日觀金剛窟。從般若臺。上神蒲石峯。有三石圩曰蒲泉。產九節蒲。登東嶺與覺圓。觀神井。水重百斤。從東麓鐘峯。下窺金水窟。窟在石壁間。中有寒泉。有金氣浮滿。西日光耀巖窟。登石大藏在塔山上。峯皆疊石。石方而皆石函形。有文皆梵字。其側石帆。又其側石幢幡。下有石舟。石舟上有凝石。形如手。北岬東。有九精社。山人夢日月星辰。成道氣云。山在絶域窮海之陬。王化之所不及。故其古蹟皆浮屠怪誕。其峯名如普賢,毗盧,盧舍那,文殊,地藏。皆佛號。毗盧峯。在九龍峯後。其側差卑者。爲石盧舍那。其北石帆。又其北石幢幡。石帆之西南。石大藏。其北石文殊。又其北石普賢。又其北最下。有九精峯。香爐峯。在石毗盧下。又其最下石神衆。石地藏。在九龍西通靈臺側。十三年九月旣望。

月嶽記[编辑]

九月始下塔山。因入月嶽。遊道岬。道岬。新羅僧道詵所居。詵學道通神。能言千載事。凡山中異蹟。皆自詵翁云。至國初有浮屠學祖者居之。今其佛珠,袈裟,蒲團,鐵鶴皆有之。又有龍巖寺。其上觀九層浮圖。仍登九井峯。峯有九龍井。遇雲霧。峯上。有巨石如鐘。一人搖之則有情。十人搖之。亦不過。邑有靈巖之名。以此云。山石如此者三。一在道岬下。一在龍巖下少年臺上。雲霧後。觀天星峯。尤神秀。下有九折瀑布。水積爲潭水者七。皆奇絶可遊。上有七池精舍。九井南。有雙石峯。其高者靑靑臺。其南佛頂峯。其下白雲社。九井陰崖元曉臺。有甘泉。詵翁山水記言之。龍巖下。有三石車。曰雲車。在少年臺東。曰馬車。在雲車北。曰鹿車。在最下。皆山中異蹟。鹿車最大。故謂其洞曰鹿車洞。其東北別峯曰孤山。下有孤山寺。南對九井峯。多石壁奇巖。道岬西北石峯間。有上下見性。又下則奉僊庵。從靑臺下。懸手冒雪憩竹社。此奉僊庵也。其僧應均爲之請作奉僊庵記。又作大篆與之。雪夜還道岬。有學者數人來相待。講士喪禮。十三年孟冬初吉。眉叟記。

嘗聞月嶽陰崖。產蕙草。山中人皆不知。惟溪石間。蓀草盛茂。莖葉皆香。南海上諸山。多有之。氷雪上皆靑。

道岬下。立石刻國長生。其下皇山。又立石刻皇長生。父老傳說道詵爲之。萬曆中。元帥西平公出巡湖南。過此掘國長生。其下刻石標四座。石深入。欲發之。以爲徒無益。復埋之。鳩林又有立石。西湖石浦。又有立石。刻曰某年某月埋香。其年月字。漫滅不可見。

淸涼山記[编辑]

太白東南爲白石。又南爲頭陀。又西南爲淸涼。淸涼在安東府治北九十五里才山縣。山巉巖獨高於衆山之中。蒼然偃蹇騰踴。奇佹卓出。謂之小金剛云。其最北絶頂三石峯曰紫鸞峯。又其南麓石峯曰僊鶴峯。下有蓮臺寺。西望蓮花峯。其靑壁上。有義相窟。路絶不可攀。自蓮臺東隅。攀石壁上眞佛。其上元曉。從東普賢。廻而西。直由巖隙數百仞。窺元曉井。又東少下。至元曉前楣。有題名閼逢執徐周景遊九字。餘墨脫不可見。又直從山石間。登滿月。其西臺最奇絶。在僊鶴峯上絶頂之東。南曰紫霄峯。其高與絶頂齊。其西南崖谷間。有白雲庵。最在層峯石上。多煙霞。多古木,靑蘿。蓮花西南次峯曰香爐峯。其西曰丈人峯。又其西曰外丈人峯。皆石無草木。矹硉在煙霞之表。紫霄峯東南曰擎日峯。自山中望之。每中春之月晝夜正中。日出其上。中秋亦然。自擎日峯下。山勢少下。復起於西南。爲祝隆峯。北與絶頂相對。視他峯獨鬱然有巃嵸積翠。陰崖產石蓮。五月。白花始秀。其北麓與外丈人相對。山中衆壑之水合流過此。祝隆傍。有古城。西谷口與東南斷峯下皆有古城。擎日峯西麓。又有石峯。山石壁立。一層上又一層者三。間有洞竇巖房。望之蒼蒼如鍛壁。謂之金塔云。最在衆峯之中。從北崖鑿石開徑。上有般若臺。其側泉出石窟極冷洌。南出十許步曰瑤草臺。又其南。有致遠庵。北壁。有甲子淸和。退陶李先生題名。又南州餘步有極一庵。從北隅廻而東入巖穴數仞上。曰孤雲窟。窟有木榻殆千年。謂之孤雲榻。窟在深山石壁高處。炎夏生涼。或曰風穴臺。又其南少下。有安仲庵。其側有安仲等身。前階石壁上曰彩霞臺。又其東少下曰靈山殿。從石壁上轉而東數十步曰上淸涼。又其東少下曰下淸涼。或曰本淸涼。識其最舊云。又轉而少北曰擎日庵。度一壑。又北逾擎日西麓當石絶。橫木爲梯。纔過有金生窟。上有瀑布。其高半山。窟又在瀑布之半。水落窟前盤石上。其下又半。山石皆白。波從金生窟。北至穹林盤石上。曰驂鸞臺。其側有上下大乘。又少北文殊。石壁觀瀑布。其西普賢之西巖。曰喚僊臺。衆峯環立。皆蒼壁千丈。巖石上下蘭若十六。每煙霞始收。望之縹緲尤奇。洛川之水。發源於黃池。南流至丈人峯下。洄流過谷口。多嵁巖白礫。湍瀬礚礚。至祝隆峯西。兩岸壁立相對爲石門。曰孤山。有琴氏舊業。水至此益漫。其外平蕪白沙。折而西流五里。至丹砂峽。又西流三屈折。而至陶山尙德祠下。爲濯纓潭。

氷山記[编辑]

氷山。在聞韶南四十七里。山積石磊磈。多竅穴。若霤若扉若圭戶若竈若房。殆不可數記。立春寒氣始生。立夏氷始凝。至夏至之極。氷益壯。寒氣益洌。雖大暑盛德在火。爩燠方盛。寒洌地凍。草木不生。立秋氷始消。立冬寒氣盡。至冬至之極。竅穴皆虛。以見氷於無氷之節。志異。故山謂之氷山。溪謂之氷溪。嘗聞天地之氣。春夏則呴噓發育。沍陰在內。秋冬則闔歙閉藏。溫厚在內。此蓋巖竇竅穴。疏通無底。地中伏陰之氣。於是焉泄矣。故立春而始寒。立夏而始氷。夏至而氷壯。立秋而氷消。立冬而氷盡。冬至而竅穴虛。則一陰一陽。消長往來之氣。驗矣。然槩論地氣之磅礴。東南爲不足。故其浮疏泄漏者如此。其西百數十里主屹下。有潮汐泉。去海上四百餘里。其盈涸。與海爲消息云。

月影臺記[编辑]

月影臺。在昌原府治西三十里合浦古壘傍。當大海西畔隔海。東望熊山。每月旣望初昏。海潮方滿。登臺觀月影。月出海。萆山成影。月影在海中。積九十七億三萬八千尺有奇而極。月離山則影散。余嘗於東海外極天垠。望月出。月出無影。海波皆明。與此景相殊。狀皆爲異。觀新羅史。眞聖時。有崔致遠。初事唐僖宗。知天下亂。去歸國。又新羅政衰。遂遺世逃隱。於是有操鷄搏鴨之語。其傳稱致遠遊月影臺云。今昌原有俚語相傳言崔學士古事。皆怪誕不足信。又其俗尙淫祀。於臺上。巫覡日擊鼓掛紙牋以禱祀。往往得靈異云。海隅無文獻可徵。其傍海上。有孤雲臺。蓋後世有好事者名之也。

五臺山記[编辑]

寒溪東爲雪嶽。雪嶽南爲五臺。山高大深邃。山氣最積者五。謂之五臺。其最北爲象王山。極高峻。其絶頂爲毗盧峯。其東次峯爲北臺。有甘露井。毗盧南地爐。地爐上爲中臺。山深氣淸。無鳥獸。釋子曉禮無像佛於此。此最極也。中臺少下。有獅子庵。我太上神武王所建也。命參贊門下近。作獅子庵記。有玉井。下流爲玉溪。北臺東南爲滿月。其北雪嶽。滿月絶頂爲東臺。東臺之水。爲靑溪。登東臺。望赤海出日。象王西南爲長嶺。其上西臺。西臺汲神井。謂之于筒之水。與寒松仙井幷稱靈泉。長嶺東南爲麒麟。其上南臺。其南麓有靈鑑寺。藏史於此。上院。在地爐南麓。山中佳寺。東隅有大木。枝幹赤。葉類檜。霜隕則葉凋。謂之老杉。或曰枇也。遊上院。登中臺五里。又登北臺五里。西登長嶺十里。靑溪十五里。南臺十里。又南十里月精。月精上觀音。西與鐘峯。相對而俯。鐘峯在長嶺西南。此擧其最大者識之。山蓋多土少石。山木多檜。山中之水合流爲大川。至南臺東壑。爲般若淵。至月井下。爲金剛淵。

靑鶴洞九龍淵記[编辑]

臺山東麓。爲白馬山。連谷縣。直西五十里。山皆石山。巖岫崒嵂。其東麓別峯爲鶴臺。山石尤奇。鶴臺東南石洞。曰靑鶴洞。有九龍淵。水流巖石上。爲九折瀑布。瀑布下皆淵水。其石上。大書九龍淵奇字。出洞皆奇巖峭壁。其下溪上盤石。曰飯僧巖。過石梁山曲石磴。下臨峻谷。曰觀世音遷也。溪深路絶。從北崖逾柏嶺。至曲淵。水深黑。大石浸淵。石下無底。過曲淵土谷。山中佳村。

寒松亭記[编辑]

十月二日宿史東。早出寒松。道上見山花。初發如春。至亭上海岸。荒原斷壟。往往有二三松樹而已。父老曰。古有千歲深松。寒影蒼蒼。至今有寒松之號云。亭下觀述郞井。井築小石爲之。穿盤石覆其上。苔深水淸。若泉出石竇。泉甘。與長嶺于筒之水。幷稱神井。其下石盤長六尺廣三分長之二。深▣尺。作石圩。上與槃齊。其底有竅向外。其傍琢奇石。狀若蟠螭昂首。而兩出泑其半。水滿則石蒼然尤奇。又傍置石如槃鑿三石圩。皆奇詭異狀。謂之石竈石池者也。海上皆白沙。謂之白沙汀。沙上松林甚遠。有沙堤如山。臨大海。觀蜃樓百丈。

東海頌[编辑]

陟州。古悉直氏之地。在獩墟南。去國都七百里。東臨大海。其頌曰。

瀛海漭瀁。百川朝宗。其大無窮。東北沙海。無潮無汐。號爲大澤。積水稽天。浡潏汪濊。海動有曀。明明暘谷。太陽之門。羲伯司賓。析木之次。牝牛之宮。日本無東。蛟人之珍。涵海百產。汗汗漫漫。奇物譎詭。宛宛之祥。興德而章。蚌之胎珠。與月盛衰。旁氣昇霏。天吳九首。怪夔一股。飆回且雨。出日朝暾。轇軋炫熿。紫赤滄滄。三五月盈。水鏡圓靈。列宿韜光。扶桑沙華。黑齒麻羅。撮髻莆家。蜒蠻之蠔。爪蛙之猴。佛齊之牛。海外雜種。絶儻殊俗。同囿咸育。古聖遠德。百蠻重譯。無遠不服。皇哉煕哉。大治廣博。遺風邈哉。

山水記[编辑]

老人無事。對積石。追憶遠遊往迹。記山水事。

智異山記[编辑]

百丈南君子寺。智異北麓古寺。其下龍游潭。水旱用牲幣。潭水發源於般若峯下。東流爲臨溪。又東流爲龍游潭。洞壑石場。兩崖水流。石上有石坎,石竇,石坑。若蛟螭蜿蜒。蟠屈蚪虯。奇詭百狀。水深黑。濆湧盤渦。洄漩沸白。無淺渚者里餘。其下脩瀨。又里餘曰水潺。東流爲馬川,嚴瀨。從君子南崖。登白母帝釋。其上天王峯。一萬四千丈爲絶頂。多苦寒。山木不長。八月三雪。其觀望東盡日域。近海黔魅,蓐芝絶影。其外馬島。爲日本之倭。其西燕,齊之海。大陸千里。極南耽乇羅。以外眼力不及。

德裕山記[编辑]

南方名山絶頂。德裕最奇。九千磊上七峯。七峯上香積峯。山在感陰,高澤,景陽數郡之地。直南天嶺,雲峯。與天王絶頂竝峙。列岫煙霞三百里。峯上有泓。泓上白沙。其木多異香冬靑。赤幹。葉如杉樹。高數丈。泓淥淨沙上。深樹異香。上山有二途。其一從感陰渾川上九千磊六十里。又其一從景陽水礫。登獅子嶺而至。

伽倻山記[编辑]

自德裕,修道武屹。有鄭氏藏書。至伽倻海印新羅古寺。有八萬大藏經。南山石崖。傳說新羅崔學士巖居。川石間。有紅流洞,吹笛峯,光風瀨,吟風臺,完在巖,噴玉瀑,落花潭,疊石臺,會仙巖。出洞。有武陵橋,七星臺。皆石刻學士大字。

五臺山記[编辑]

五臺。在蒼海西百四十里。其北雪嶽。古獩貊之域。山高大深邃。多積氣者。象王,智爐,靑溪,長嶺,麒麟五山。絶頂皆有臺。謂之五臺。人跡絶遠。巖岫杳冥。靑溪東臺。望赤海出日。象王南智爐。最在山中。多灝氣。無鳥獸。道人曉禮無像佛於此。此最極云。麒麟靈鑑。太史所藏。長嶺于筒之水。稱神泉。與山中之水合流。至麒麟東壑。爲般若淵。月井下爲金剛淵。漢水之源。

太白山記[编辑]

太白山。新羅北嶽。文殊,大朴,三台,虞甫,虞檢,摩羅邑白山。皆大山。蟠據東暆,眞番之域。太白,文殊最高大。北連頭陀,普賢。東極滄海。積翠六七百里。文殊絶頂。皆白礫。望之如積雪。山有太白之名。以此云。孟春日在營室。寒日滌凍塗。上巾衣。俯瞰杳冥。西南望太白。雪山塞空。絶頂埋雲霧。不可見。雲霧下大麓。皆深山沍陰。其下百石坪。山上有太白祠。太白南八十里覺化。太史所藏。山出蔘,苓,芎藭,當歸,群藥,蔓生柏,瑰材,紫檀,桑實三寸。誌言東海三寸椹此也。薩奈淨巖之水。西北流入太陰江。下虞甫九沙屹。下流爲五十川。東流百餘里入海。黃池在虞甫西十里。與山中之水合而西南流。過百石坪二十里。穿山石南流爲洛東源。曰穿川。前古置祭田。水圼祀之。

壬子八月。希仲將遊楓嶽。仍出東界。觀日出。過我石鹿求言。作讀地誌,東遊博物六百餘言。書贈。

楓嶽讀地誌[编辑]

嘗讀地誌。怾怛東海上名山。巖岫矹硉硊磈。萬有二千。毗盧,國望最高大。瞰日域赤海無東。山水萬瀑洞,九龍淵最奇。伽藍,蘭若百八所。其名刹。摩訶衍最深。普德窟次之。表訓又次之。長安最在下。大祀萬五千五十三佛。長安,表訓。初作於新羅法興時。麗氏崇奉五百年。至元之末世。奇后祝釐。歲出內帑幣千數以增飾云。正陽在山之中。地界最高。瞰列岫層巒。杳冥無窮。楡岾在毗盧東九井南。我惠莊十二年。因古寺增作之最大刹。前川出南石事佛之世。置京庫二所。收東界田租。以供浮屠。一在烈山。一在百川橋外。怾怛。或曰楓嶽。或曰皆骨山。浮屠人謂之金剛山。佛書云。曇無竭所住。與烏次支題。皆其大言者云。作讀地誌二百二十九言。

東界東遊博物[编辑]

東界。通川。叢石,金幱石文,習溪穿島石竇。通南北。風濤相拍。風靜則自穿島絶海。至叢石八九里。自叢石絶海。至金幱窟十餘里。巖窟奇石。怪狀不可記。

高城丹穴,三日浦石龕丹書。䢘城三大湖。烈山北明波海岸。皆鳴沙。躡則沙鳴。襄陽洛山寺觀音窟。昔我翼祖禱嗣於此云。雪嶽。從襄陽海上西北行五十里。山極高峻。中秋始雪。至夏至雪消。其西寒溪南峯危壁。其極絶頂。其下深淵。山石神秀崴磈。不可名狀。懸瀑三百尺。川流盤廻。出圓通谷口。渡三十六石梁。江陵。古獩國。漢元朔間。初置滄海郡。四郡時。爲臨屯郡。海上鏡浦,寒松,下述郞井,石竈,石池。平海之越松浦。于山鬱陵一島。望三峯岋嶫。海晴則山木可見。山下白沙甚遠。古于山國。負固不服。新羅以計降之。至高麗。有白吉土豆獻方物。此皆東界古事古跡。老人嘗客遊過此。特詳之。列書。以爲東遊博物二百八十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