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二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三 記言
卷二十四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二十五

記行[编辑]

陟州時記行鈔語[编辑]

火飛南。有地名正東者。蓋東海上小山。山皆石。山木皆松。春分東望。日出正中。古有東海神祠。中古移祠於襄陽。山奇峭有神。伐一樹則一村有災。鄕人神事之。凡疾疫有禱焉。火飛。嶺名。在溟州南。

溟州西三十里丘山驛。有孔子廟。前古。東人得孔子圖像。因立廟於丘山云。

逾大關則橫溪驛。苦寒。五穀不生。其種蕎麥。下橫溪三十里珍富驛。上月井一十五里。其下淸心臺。又一十五里。臺在淸溪巖壁上。西行三十里大和驛。

大和北觀石窟。連大炬入其中。嵁竇四通如一。東北行數十步。窟漸高。可拚傅而躋。深入則無窮。川水出焉。奔流石下。水聲亂耳。其石多奇怪。或如蟠螭虯結。若挐者。若蟠屈者。或如金鐵流凝成怪狀。不可殫記。柳子厚於永州遊西山鈷鉧潭。記石竇。言流石怪形。如此類耶。產石鍾乳良。蹈足則石皆出鍾鼓響。出而記之。

驪江觀神勒寺。前年。罷佛殿前御室侍食之享。今年。毀闕下尼院。放遂女僧。

東湖訪槎亭主人。得銅尺古制。正統十一年十二月我莊憲時。得秬黍。正律度。鑄此制。今布帛尺三分弱。頒賜郡縣。今三陟府有賜尺藏之。入京城。令小吏朴基昌於北郊。審國厲之制。壇方二十三尺二寸四分。高一尺六寸六分。三出陛。東西南三陛。陛三級。左右無祀壇。前與壇齊廣。後出六尺六寸四分。長二十三尺四分。高五寸。各去壇一尺六寸六分。四門同一壝。東西當無祀壇。下直相對爲門。壝南北八十三尺。東西一百十六尺二寸。壇東西北壝間九尺九寸六分。

金化縣有二祠。謂之元祠,洪祠云。遇白首老官卒。問之。元祠。其事舊遠。後世無傳之者。洪祠。其事在三十年間。傳之如目見者。丙子南漢受圍。關西觀察使洪命耇,節度使柳琳兩軍相繼至。各陳兵。以過賊大至。觀察軍敗沒不出。惜乎兩將不相能。卒至於敗。節度軍皆勁卒敢死者。其師行有律。行伍不亂。先軍敗時。賊竝衝破其一面。卽以游兵。補其缺。軍皆殊死戰。賊屢戰屢敗。賊疲勞。遂攻殺其將。賊乃退。日暮。乃令軍中。四面皆盛張火燭設機。令炮聲四起。夜乃撤兵馳去。朝日賊大擧至。則見空壘而返。嗟乎。觀察所領兵不知多少。敗後見殭屍遍野。人馬不能行。後掘大坑。積屍而瘞之。每天陰則如聞鼓角。或跳噪亂起。年年癘疫。人多死云。

方川東南四明山與狼川峐山比嶠。最高大。其西壽春之淸平山。方川主人云。丙子之亂。大嶺以西避亂士女。多入四明。賊知之。將縱兵大掠。金化之敗。兵大挫。又聞北兵在下東。卽撤去。狼川麟蹄。皆嶺內山水深處。其俗亦淳朴近古。狼川之水。至壽春爲母津。入於昭陽江下流。富林驛當寒溪洞口。或曰圓通洞。川上皆白礫松林。往往有高崖巨壁。過嵐校至龍臺。三十里皆然。富林,嵐校間。山氣益深。沿溪路絶。三登三複。嶺三十里。

自富林至寒溪寺三十里。又至襄陽八十里云。龍臺者。不及彌首坡。北有雙石峯足也。大川流雙石峯下。上流新安驛九十里。爲百川。下流彌首坡水。西流入於此。

嶺下巖壁間溪水積焉。名曰賊潭。此東海魚鹽之路。大嶺之下。商賈之所過。嘗有過之者。殺人而沈之。因以得此名。嗟乎。惡溪,貪泉。豈水之罪也。交趾之富。鰐魚之暴。能辱名如此。書之。以爲同流合汚。蒙惡名而不恥者戒。

祥雲驛亭最佳。天啓末。觀察使崔公晛。巡行東界。登臨。嘆之曰。不出數十年。當墟矣。其後人物多災。或死或移。亭果毀云。

壬寅正月記行[编辑]

伽利坡。原州雉嶽南麓大嶺。從舟丘驛。山谷行一十五里。踰嶺出谷。又一十五里。新林驛。新林南橫嶺。湖西堤川縣境。橫嶺外椵嶺。其南義林池。自嶺西,湖西初境。大澤。堤川以外。有湖西之名。以此澤故也。其東楡嶺。寧越境。逾楡嶺則龍井。龍井者。泉出巖竇。其中潭水。水旱祈禱。

寧越問魯陵。在郡西官道上。古時郡小吏嚴興道者。收葬魯陵云。今郡有吏民。嚴姓者族類甚衆。舊遠不知其世。必其後世子孫不絶耶。與太守尹侯舜擧。同登錦江亭酌話。乘舟過亭下石壁。從上東谷口。至石嶺四十里。皆高壁靑溪。往往白礫深潭。

逾嶺則平昌境。又三十里上摩嵯嶺。旌善境。山峽深阻。下嶺則大川過谷口。此太白薩奈前川下流。從大川山逕。或高或低。深山沍陰。巖巒巑合。白日不照。石洞往往有潭水。其木多紫檀,黃楊。聞怪鳥。至易呑。三陟境。有柏田。

登蔚呑爲大嶺。山木多檜。東界舟材所出。下蔚呑則坪呑。蔚呑之水。過蔘,助呑,葛田。至臨溪坪呑。西南去黃池三十里。

蔘南爲巾衣。自蔘南登嶺上。不過里餘。登臨則其外萬壑層巓。俯瞰杳冥。西南望太白。雪山塞空。絶頂埋雲霧。不可見。雲霧下。見楡嶺。其外百石坪。

自易呑東南爲巾衣。巾衣東北竹嶺。其山頭陀。其間葛田蔘最山中佳村。多壽耇。其民供紫檀弓幹。凡瑰材蔘苓布麻之賦。

八月。觀洛山寺。與京叔談易。京叔曰。焦延壽易林。因象寓言。變易深怪。欲見奇於百代。其文實淺近易見云。時京叔爲襄陽。

日夕遊義相臺。夜望月出。此八月十八日也。海上常多雨有雲霓。乍開乍合。月上光影。透出可望。至朝陰曀少晴。海色騰曜。日光閃爍。紫氣轇軋。慌惚尤奇。昔時吾嘗避亂。出東界。正月十五日。金壤通慈院。觀月出。其三月。至羽溪。觀口出。光曜如火。矚目炫煌。紫氣滿海。與今日觀望尤異焉。其年久旱。而今年多淫雨。太陽之光。亦水旱隨變云。

天吼山。雪岳東麓別山。在䢘城南境。石巒神秀。爲九峯。東臨大海。山大鳴則大風。故山名曰天吼山。有風穴。南有石達麻。北望仙人臺。臺上有仙人井。海上永郞湖十里。湖上皆白沙松林。往往有奇巖。其外大海。海上多大澤。永郞湖最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