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五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十一 記言
卷五十二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五十三

治道二[编辑]

進德禮政刑箚[编辑]

伏以臣庸下。無一才能學術。性篤好詩書六藝之文。至今行年八十。卒無所得。猶說讀如初。蒙荷聖德寵擢異等。臣感激殊遇。無以報答大恩。歷述虞夏殷周之格言謨訓。作德禮政刑七百餘言。

曰德。衆善之聚。天地之正理。在心爲德。在事爲義。執德行義。人道之大經。太甲之訓。曰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君德之首也。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愼厥與。惟明明后。益戒禹曰。儆戒無虞。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君德明於上。百職修於下。黎民悅於四方。於是風雨調。寒暑時。五穀穰熟。民無疾疫夭札。盛德之治也。故曰。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以德。

曰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倫。非禮不敍。尊卑貴賤隆殺之品。非禮不秩。禮之天敍天秩者也。行之於身。自視聽言動修身制行。以至嚴等威。定親疏。別異同。決嫌疑。明是非。皆主於禮。禮不可亂。故曰。家國天下禮治則治。禮亂則亂。禮亡則亡。故曰壞國亡家喪人。先去其禮。傳曰。禮始於冠。本於婚。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燕射。禮之大體也。

曰政。陶唐氏。曆象日月星辰。虞舜氏。齊七政之運行。所以授民時。成歲功者也。爲政在安民。安民莫先於知人。知人則哲。能官人不以憸人。故說戒武丁曰。官不及私昵。爵不及惡德。故莫不以克明峻德而興。亦莫不以羞刑庶習而亡。語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擧善敎不能則勸。故曰作新民。爲政以先。則不令而行。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比小事大。師律九伐之威。食地役民。三等。皆屬於政。

德衰於逸欲。政衰於私昵。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太甲之訓曰。愼終于始。德昏則政亂。政亂則民散。德昏政亂民散。而國以治安者。未之有也。

曰刑。禮以敎之。政以齊之。刑以一之。刑亦末也。然雖上古之治。非制刑。無以止亂禁暴。周典曰。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中用典。刑亂。國用重典。故罰。世重世輕。世治則其罰輕。世亂則其罰重。罰有經有權。紂殘虐之治。而其亡也。獄囚自出。王者之治。以不殺爲德。陵夷無禁。亡國之治也。虞舜制刑。宥過無大。刑故無小。亦不可謂不嚴也。周官之治。寇賊劫略。攘奪矯虔。僞行澤非。疑衆亂俗。皆斷於司寇。王者之治。戒無殘虐而已。未有爲國不嚴而國不亡者也。

此四代之治。其體要畢擧。以備工師之諷誦。惟朝夕左右。深思而力行之。庶幾有補於君德治道之萬一云。

復推言德禮政刑再上箚[编辑]

伏以殿下嗣受丕基。人心無有遠邇。深山窮谷愚夫愚婦。莫不懽忻。拭目想望。思見德化之成。而上天垂象。氛祲示警。日月告凶。天之將仁愛殿下。有所責勵而加勉者耶。抑安知或有人爲感之而禍亂潛萌。卒以成大咎者至此耶。其示警一也。臣旣上德,禮,政,刑之戒。而仍請推言其義。復申戒於殿下。此老臣將死之言也。德者。得也。萬善得於心者也。德必一於誠實。無一毫私僞間之。而流通事爲之際。在吾修身制行。近而自居室之微。遠而至於四方千里之外。無不恰悅誠服而天道應之也。然明德貴於審幾。苟幾之不審。敗德之愆。危身之行。切近之咎。有親蹈而不覺者。綿綿不戒。至於禍大而不救者。甚可懼也。

禮者。人事之則而行於彝倫日用之常。聖人以禮制行。以義制事。此禮義之大經。禮貴正名。苟禮壞名亂。而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國以治安者。未之有也。故齊景公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以食諸。此壞禮亂名之大戒也。

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者也。善政本於善行。安民本於知人。所畏巧言,令色,孔壬。聖人必先禮讓信義。而責民之忠敬悅服而用其情也。政成於公。敗於私。一於是。貳於非。公私不可與苟循。是非不可與苟合。此治亂之兆。興亡之機也。可不戒哉。

法者。禮之通。刑者。法之用。禮無法則不行。刑無法則不中。法有經有權。刑有重有輕。法出於仁。成於公者也。聖人之大用。重罪輕法者。無法也。輕罪重法者。無義也。無法無義。大亂之治也。

方今之治。德禮政刑皆亂矣。天下之道。在至誠。天地。以至誠成化育。聖人。以至誠贊化育。人君。體天理物。必以至誠。先德禮政刑。自修身愼行。以至家國之治。德必修。禮必治。政必成。刑必中。以爲治平之業。人君之德。不私其身。以四方百姓爲心。不私其法。以祖宗萬世爲憲。不私其臣。以守正循國爲賢。滅德壞法亡國。一歸於私。禎祥妖孼。治亂之兆。人事之影。古人曰。不見其形。願察其影。此殿下仄身畏忌。修德興國之圖。其幾恐不在於輕宥薄罰。徒爲應文之具而已也。惟聖明加勉焉。

上古文十一銘箚[编辑]

伏以殿下旣三年喪畢。冕祀先王於太廟。受群臣賀。推廣恩澤。雜犯死罪者皆赦之。臣民懽忻同慶。欽仰政化一新。人君惟萬國之表。中心無爲。以守至正。禮。三公在朝。以敎訓德義。保其身體。三老在學。以憲德乞言。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宁有官師之典。倚几有誦訓之諫。居寢有暬御之箴。宴居有工師之誦。臨朝有瞽史之道。非僻之干。無自以入。君德之所以自養者。亦必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外無聲色之誘。內無淫慝之惑。內外交養。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其身。心志百體。皆由順正。親仁好問。克勤不怠。以成至德。天人合應。治道大順。祥瑞畢至。惟殿下加勉焉。昔。周武王旣克殷。踐祚三日。受丹書之戒於帥尙父。惕若戒懼。矛劍几杖。居處器皿。皆有銘。凡十一篇。今臣敢以古文書進此三代之訓。三代之文。三代之禮。殿下常目在之。以義制事。以禮制心。遵而勿失。聖德幸甚。邦國幸甚。

辭受[编辑]

辭月廩疏[编辑]

伏以狗馬賤疾。不圖上徹天聽。至使太醫視疾。聖慮勤切。寵賜絡繹。此天地之仁。臣感激恩私。糜粉刻骨。無以報答萬一。仰首垂涕。不知所云。臣前月拜命之初。上恤臣羈旅之艱。特令有司。繼給米饌薪炭。今臣已有常受祿俸。自奉已足。而又受此餘外之賜。恩私太盛於臣身。光寵溢尤。臣是何人。敢當此事。臣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伏乞聖明亟收成命。以禮勉臣。臣以忠報殿下。君臣相勉之道也。臣所望於聖明者。夙夜圖惟艱大之業。懋修大德。不愆不怠。上而承先王之遺。下而副億萬蒼生之望。邦國幸甚。臣無任惶悚隕越之至。

辭月廩疏[编辑]

伏以臣以不才。濫蒙誤恩。一歲中三遷其官。位齊上卿。兼掌學敎之職。榮寵太盛。而顧無一報效。面赧心愧。不知所出。其中尤有所不敢當者。君食臣有禮。臣食君有義。忠信重祿。萬鍾有不辭。至庖人繼肉。廩人繼粟。非賓師。無此禮。臣初非有聘幣之招。而本圻內之民。感激殊遇。思以竭忠報殿下。臣旣有常祿自足。而又有庖,廩之饋。實非禮之物。臣旣嘗累陳不敢當之義。而未蒙允許。義不可兩受。辭常祿而不受。於禮於義皆不可。伏乞聖明察臣危懇。許收庖,廩之饋。上無過禮之賜。臣無僭分之受。食常祿以安分義。事體大善也。臣無任戰怖隕越之至。

辭月廩疏[编辑]

伏以臣蒙荷恩寵。得閑暇江湖。十里煙沙。遠岫長江。皆可娛心適意。臣無事頌祝聖人。因此得所而長逝。無他願也。臣旣與在位時不同。與漁夫野老爲伍。而仍受庖,廩之饋。賜與受。皆非禮也。伏乞聖慈恕臣昏耄。命有司收月廩之賜。以安微分。國體幸甚。君臣之禮幸甚。取進止。

論執政忤上旨辭月廩箚[编辑]

伏以臣不忠。獲戾于殿下。退伏田廬。日俟重誅。而郡邑餼廩之饋自若。事體大謬。例受常祿。猶恐懼不敢受。此物何爲而至於臣哉。臣雖無恥。安敢自處與無罪者同。而恬然食厚養而不辭。以重罪戾也。臣決不敢受此不敢當之賜。以負殿下。重爲朝廷羞也。臣負罪之中。固知不敢上箚。而恐無以暴白下情。冒萬死。重犯瀆擾。死罪死罪。伏乞亟收成命。令負罪者得安分。願臣死不愧怍也。取進止。

辭食物箚[编辑]

伏以臣荷殿下仁覆之大恩。幸免大罪。返身畎畝。得安耕鑿。日夜頌祝聖德。以畢餘生足矣。萬萬夢寐之外。有此無名之寵賜。近侍下臨。宣諭德意。殿下之仁。哀憐老臣。特施收恤之盛典也。然此私恩也。君臣主義。非義不可。此子思再拜稽首而不受者也。以臣無狀。久居寵利。事殿下無一報效。當國事艱危。沮毀倚重之臣。觸犯天威。臣日俟重誅。惶恐隕越。不知所以處之也。君臣之禮甚嚴。伏乞聖明察臣危悃。特收成命。以安微分。臣無任死罪死罪。取進止。

再上箚[编辑]

伏以殿下以不以遺年之義。優老盛典。及於田野閉伏之臣。至遣近侍。宣諭德意。臣恐懼請罪。辭不受命。臣罪益大。上不錄其罪。又有勿辭之命。臣感祝寵命寬許至此。而顧竊有所大惑者。臣感激殊遇。必以古人之義事殿下。而殿下不以古人之義臨臣。此誠意未孚。稽首俟罪。不知所云。如月廩之賜。賓師重禮。亦安敢恬然無讓。不爲之固辭也。此辭。非自今日始也。殿下之所知也。伏乞聖明亟收成命。以安微分。臣無任戰怖隕越之至。死罪死罪。取進止。

文學[编辑]

上經說東事箚[编辑]

伏以臣耄荒沈綿病積久。旣無用於世矣。受國大恩。死無以報殿下。臣作經說二十言。易,春秋,詩,書洪範九疇,禮,樂,刑,政時令,鬼神。追述虞夏,殷,周古經,齊,魯語,月令,夏小正,左國氏諸書。其言皆古聖人賢人之言。其法術皆古聖人賢人之法術。臣八十年篤信勤學者。此也。企勉古人者。其義亦此也。當今之時。進言者。皆以功利爲急。臣之此書。固知迂闊而不可也。殿下深思而試用之。此三代之治也。臣雖在九原之下。是殿下用臣也。又作東事二十二。蓋東方九域。上古立后建國。大小二十二。爲方外別國。其書荒怪。不信不實。其傳後世者。僅十一二。山川區別。風氣不同。其聲音謠俗嗜欲各異。論其治則檀君淳厖之治。箕子八政之敎。各千年。衛滿以兵威財物。拓地數千里。暴得暴亡。肅愼氏楛矢石砮。傳於史氏。高句麗強大之治。傳國七百。百濟強暴好戰。其國君戰而死者四君。國且滅亡。新羅忠厚之治。稱仁義之邦。傳國五十八世。蓋列國之政。善惡治亂興亡之故。爲後世勸戒者非一。而百濟之葆澤漑田。貊之耕山歲易。百代不改。歲易者。田賦無常稅也。總論地利物貨禮義善俗。東方舊俗。其性儉嗇。好禮讓。大體皆然。古之人有言曰。循俗而治者。其民易從而不偸。黑齒,靺鞨。其政俗傳道致物。皆在我之治也。惟殿下深念而熟察之。

政弊一[编辑]

論戶布第二箚[编辑]

臣竊觀當今之極弊。軍伍物故者未除。襁褓兒在籍。徵斂之弊。侵及隣族。號怨無窮。此事極無據。殊非聖朝不忍人之政。必代定。然後變通。則搜括閑丁無役者。不患無人。而皆屬衙門。變通無期。愁痛無已時。此豈治安之術也。亟罷之。以慰人心。戶布之弊。臣旣略陳於前箚。而又有大不便者三。其一。公卿大夫士與編戶齊民。各計戶出布。以代軍布。納之兵曹。事體紊亂。非先王忠信重祿。體群臣之意也。邦國維持而不亂者。禮義也。禮義旣亡。踓有鬪士如林。積貨如山。不足恃也。其二前榜萬人出身。其本雖庶賤居半。旣以出身爲名。則其自處也。朝廷之待之也。皆以士大夫之末。一朝出布。與編戶齊民等。必心怒而群怨。一時不從新法者。可驅而罰之。具心不可勝也。其三。館學諸生等。亦皆兵曹主管。計口收布。一如凡民無役。其心恥之。亦非細故。三代之制。建學立師。敎以詩,書,禮,樂。優待禮士之道。恐不然也。此法一行。國體大壞。人心大亂也。國壞民亂。而能不亡者。未之有也。臣以爲決不可行也。惟殿下熟察之。

第三箚上命姑停其事。故乃止。[编辑]

戶布猶周官之夫布。夫布。四民不與焉。凡民之無職業者罰之。以勸民者也。今其法自朝廷百官。以及閭巷匹夫文武出身未入仕者。館學上下齋生。宗室,功臣,貴臣,士族子孫。業儒業武校生。武學諸學生徒等。皆以編戶出布。聚斂無名。事理無據。國勢日削。兵氣太盛。又以朝廷之體。下比編戶。奉給鬪士徒隷。上下無紀。如大貊小貊。事體大壞。孟子曰。勞心者。食於人。勞力者。食人。聖人設爲法制。尊賢親親以敎天下者也。今此法一行。等威紊亂。傳曰。禮亂則上下亂。此非細故。四三年來。政令煩苛。民不堪命。怨詈者皆曰。新法之故也。新法不起於邦盛之世。世衰則法亂。故叔向曰。國將亡。必多制。此臣所大懼者也。今聞關內外自江南。亂後兵食不給。以編戶出金。無論貴賤老少。此我戶布之制也。其舊俗。貴壯而賤老。上下無法。此固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言也。見小利。不顧大義。聖人戒之。昔公孫鞅說秦孝公。廢井田開阡陌。專務富國強兵。秦舊臣多爭之。卒以亡秦。患生於先利而後義。亡先王之法也。苟利於國。衆怨縱不足恤。先王之制。不可亂也。一世各有一王之法。百代不改。輕改舊章。三代之禁也。自殿下卽位來。民不信法。四方騷然。此何故也。一二臣言功利。大小靡然和付。富強之治。可立致也。臣恐朝廷無紀。四方愁怨。亡國之禍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