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五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十 記言
卷五十一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五十二

論事一[编辑]

仍疏決進言[编辑]

七月五日。上遣承旨宣諭。入侍。疏決旣罷。進曰。上爲百姓悶旱禱雨。殆無所不用其極。哀憐冤枉。親臨疏決。非止一二。至此蓋無以加矣。上心至誠感天而已也。自古有一念之愆。一事之失。或召災招咎。亦有一事之美。一言之善。或消災息妖。天人一理。誠意相感。捷於影響。此理不可誣也。君臣上下。皆以獲戾自飭。天道可冀也。

因災異請寬赦骨肉對[编辑]

旱旣太甚。田禾大無。民命迫矣。殿下凡禱祀天地山川百神。牲幣之禮畢擧。哀悶冤枉。親決囚徒。所以爲百姓者。殆無所不用其極。而天道之應漠然。又詢問群臣。令各言其所欲言者。聖德至矣。無以加矣。今當下詢當盡言無隱。世龍之妻罪雖犯逆。孝廟寬之。貸以不死。禁不通私親近三十年。今失其性。不知人理云。許令任便居住。得終其天年。聖德事也。楨,㮒其犯罪。固不敢論。臣嘗讀周官經司寇職麗邦法。有八辟。其一曰議親之辟。鄭玄曰。親者。若今時宗室也。有罪先請是也。王之親族。不可與衆人同例。有罪則議之。所以敎天下之愛親族也。慮囚。大惠也。寬赦及於衆庶。而宗室之親不與焉。恩澤溥博。疏遠畢達。而仁愛不逮親近。何也。恐爲聖德之累。況臣職在大臣之後。不敢不啓。上曰。當此大旱慮囚之日。凡干罪囚。皆蒙赦宥。獨世龍妻久在幽囚之中。渠雖犯逆。孝廟旣待以不死。先王亦欲放釋而末果矣。今則渠又爲廢疾之人。特爲放釋。上又曰。楨㮒,等。以骨肉至親。異於他人。雖有所犯重大。罪罰旣行。久竄遐方。心所不忍。慈殿亦有惻然。欲赦之意。特爲放釋。

論朴瀗箚[编辑]

伏以朴瀗事。臣旣略陳於疏決之日矣。卽見朝報。因禁府啓目。有嚴問之敎。臣不覺駭然而驚。瀗本草茅卑賤。敢以閭里之語。上溷天聽。語犯慈聖。瀗罪固罔赦。二三公子出入浸潤之說。政令或由於宦寺之說。雖瀗慌怯不擇而發。實非瀗做出之言。以此罪瀗。瀗亦冤矣。瀗以言事得罪。其言之愚妄。固不足言。殿下臨御以來。無此事。臣竊惜之。臣雖老悖。豈有一毫右瀗而負殿下哉。取進止。前日疏決時。領中樞鄭知和首發此事。余亦因陳寬釋之意。金壽恒上箚曰。合辭請釋云者。是也。

論事二[编辑]

論政弊箚[编辑]

伏以臣聞。禍伏於無形。變生於不戒。智者。察於幾微。明者。見於未萌。故聖人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守要害。選勇猛。修器械。務畜積。此固謀臣智士所宜竭力勞心。以備不虞之計。而亦聖王所以不遑暇食。以爲億萬無窮之計者也。然臣以爲今日之務。保民爲急。飢饉荐臻。百姓流離。大命迫矣。朝廷憂恤百姓。殆無所不用其極。而內則政令不一。民不信法。外則官吏慢法。澤不下究。又中外多事。都案五家紙牌。築城諸要害。一時竝作。民不堪命。四方騷然。雖良法美政。民散則可憂。況弊先於法。怨咨盈路。行不愼始。成事不諫。惟築城猶可姑緩。寬民慰民。惠澤不細。殿下初卽位。雖深山窮谷愚夫愚婦。亦莫不忻然悅之。以爲太平可待。而卽今人心散亂。朝不保夕。視國法如怨讎。以如此之人心。如此之國勢。妄意天下之功。不顧國家之大患。將殺人亡國而有不戒者。臣未知大計必如此也。太白晝見。白虹貫日。冬月天地閉塞。虹霓發見。雷鳴地震。昏霧四塞。白日無光。此亦非治平之影也。政亂民散。亡國隨之。氣數相感。自古通患。有國之大戒。不此之慮。而經論國之大事。臣竊憂之。固國莫如人和。人和旣失。雖有層城百雉。積儲滿萬。鬪士如林。終無益於勝敗之數也。古昔聖王之治。養民爲先。養民則民安。民安則國安。國安則敎立法行而民不背。民不背。則信孚。信孚則天地應之。鬼神佑之。

論配享臣箚[编辑]

伏以臣前上箚言鄭太和事。上敎嚴重。臣恐懼蹜。伏以待罪。吏曹判書臣煕上疏。朝報中見上疏大槩而已。及見其疏本。其語意實詆斥臣言。臣言纔畢。遽有此疏。臣罪益大。其疏曰。時烈發四種期年之說。太和一言揮之。使時烈不敢以此爲言。又曰。體而不正之說。已不得行。此言恐不然。太和一則恐忤於時烈。一則恐得罪於公議。引大明律,九族圖,長子衆子期年之說。假名國制以彌縫之。從時烈降殺之制。邦君三年之制。遂不擧。今煕以爲賴太和一言揮之。體而不正之說。已不得行。然則尹善道所爭論者。何事也。趙絅所謂善道爲孝廟左袒云者。何事也。善道幽囚窮髮之北十年。卒窮死海島者。何事也。絅削其職黜之者。何事也。卒之仁宣太妃之喪。降從衆子期年之服。何事也。先王之所釐正者。亦何事也。如其言則此無先王也。無殿下也。無朝廷也。無一世也。可謂寒心。一從國制。專聽於太和。則太和已死久矣。時烈無誤禮之罪。賓廳之議自正。自此朝廷之事大變。是者非。非者是。有罪者無罪。無罪者有罪。先王之覺悟釐正者。徒爲無益之空言虛文。國之大患無窮。雖物論無權。人之心固已明矣。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天理之正。在人心而發者。物論也。人君其尊如天。其勢如地。其威德如春生秋殺。億兆之戴之也如神明。天下之大。四海之衆。莫之敢抗者。人君也。然猶獨不勝者。物論也。物論可畏也。煕乃敢蔑一世之物論。以欺殿下之明也耶。臣積疾沈綿。年齒已窮。朝夕顚溝壑。甘受大罪。死無所憾。伏乞聖明罷臣職治臣罪。以謝人言。取進止。

答希仲書己未[编辑]

希仲常大言魯山事。尹舜擧嘗作魯陵誌。希仲乃言於玉堂。精寫以進。亦請於上特祭魯陵。欲復位張本也。又致書於我。欲上箚言之。我以爲不可。復書以不從之意。

世道大變。上下無紀。天理晦塞。人心散亂。兵氣太盛。妖祥物怪。聽聞寒心。在朝者當盡言之時。所示文字。愚意則不然。頃年。作成三問廟於湖西。僕聞之。私自語以爲。當時六臣事。固是非之所不到。而立廟則不可。況此事何事也。此言何言也。直欲掩耳而不願聞也。昔。陳司敗問昭公知禮。孔子曰。知禮。言君之過與諫君之過。不同。以此推之。此義可明。更思之甚善。亦有一言。復貞陵事。與此事體一也。先王之敎。置太宗於何地者此也。雖善爲辭說。以有過之言。引無過之君。未知其善也。不宣。己未正月旣望。

希仲又以書責我。我不答。作上議以待下詢[编辑]

此臣子所不敢言者也。鑴嘗以此事貽書於臣。亦勸臣上箚。臣答以大不可之意曰。直欲掩耳而不願聞也。萬一事得施行。上告太廟。頒敎八方。則臣未知慙德之所歸也。臣爲君隱。子爲父隱。尊君親親。萬古通義也。故春秋。孔子諱魯先君之過。而今鑴直欲正先王之事。臣以爲非孔子之敎也。諫不聽而去。箕子猶以爲彰其君之過。況此事何事也。此言何言也。臣而不爲君隱。子而不爲父隱。尊者不爲尊。親者不爲親。人之理亂矣。伏惟上裁。

進君德箴箚子此專言時事政弊。以及妖孼小人之災。[编辑]

伏以方今治道不張。百姓怨咨。災異孔棘。積怨生災。積災成禍。人心之悅豫怨咨。天道之吉祥妖孼。一氣而相感不同耳。天道人事之相感。如影響相從。氣同則會。聲比則應。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自然之理也。君子之與吉祥。類也。小人之與妖孼。類也。君子進而國治。小人用而國亂。故國將興。美祥先見。國將亡。妖孼先見。近來人心世變妖孼。上之所知也。此君子之應耶。小人之應耶。周以委靡亡。秦以富強亡。爲惡不同。而亡國則一也。此亦人君所當戒者也。禮壞法亡而東周不振。強暴無道而秦以滅亡。亡國之故。皆本於君德之不戒。恬於宴私。悅於安佚。浸潤之譖。膚受之愬。潛萌於狎近私昵。而不自覺也。可不戒哉。君爲四方之表。君德正則四方正。故曰堯舜帥天下以仁。民從之。此之謂也。惟殿下日嚴祗敬。警戒豫怠。嚴宮禁。戒戚屬。毋使便嬖害德。辨邪正。公好惡。毋使讒慝害正。此治道之序也。進賢退邪。治道旣張。則人心大悅。天道大順。妖孼消亡。吉祥應之。善績廣而姦邪不作矣。今臣老矣。扶舁入國。感冒沈綿。今五十餘日。耳聾眼眵。行則喘急。氣力全亡。不敢側近天威。惟耿耿孤衷不滅。冒進瞽說。拜手稽首。獻君德箴凡三十一句一百三十六字。惟殿下以此加勉聖德。取進止。其箴曰。

天無常親。克敬惟親。民無常懷。懷于克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執德惟健。臨下克明。德惟治。否德亡。德之積。來百祥。否德之積。來百殃。敬天之戒。毋作戲豫。敬天之渝。毋好佚遊。日嚴祗懼。警戒勿惰。毋私寵以受侮。毋匿過以澤非。以德求德。以彰有常。讒諛多類。邪巧多方。不畏不戒。其害必大。去讒遠佞。以正官治。以遺子孫萬世。

論執政箚[编辑]

上初登至尊。首正邦禮。罪人旣黜。人心悅服。四方想望。數年來。治道壞亡。百姓失望。怨咨隨起。此何也。敎亡政亂。朝廷大壞。無法無紀。捐廉恥。棄禮義。貪欲無厭。人之理。蓋極亂矣。庶事潰裂。人各異心。立黨相攻。白黑混淆。流言相謗。至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此皆亡國之治。國無畜。猶以爲國不爲國。況無法無紀而能爲國乎。臣聞國之治亂在人。賢良進則善績興而治道成。小人用則庶政亂而災害生。考之歷代。興國亡國。一一皆然。自古亡國之君。誰不欲任用忠良。長久治安。爲子孫萬世計也。所謂忠者非忠。所謂計者非計也。巧言似信。䜛言似忠。姦邪日進。良善日疏。國事日非。卒至於身亡國敗。而不自覺也。忠言逆耳。便佞易悅。雖有明哲之君。或不得免焉。此聖人所以畏巧言,令色,孔壬者也。上自以沖年嗣服。卑謙克讓。凡國之大事細事。必先問舊臣。聽用不疑。此固善矣。今領議政許積。先王之所顧托。上之所親信。如齊桓之於管仲。一則仲父。二則仲父。旣任大責重。權位旣盛。締交戚里。以爲形勢。宦寺貴近。結爲密客。伺上動靜。以爲迎合。有相門內官之譏。勸興作。深山險阻。城壘萬杵。百姓苦之。而以勤事感上意。以專權力。其庶孼子堅。所爲多無狀。國人所共知。掌邦法者莫之禁。因南九萬之疏。事始發覺。而專掩匿覆蓋。九萬竄。堅卒無事。人心益不快。仄目畏惡。嗜利趨勢之徒。布列內外。門庭如市。賂遺相屬於道路。其所深者。貴戚宦寺。所親者。讒諂面諛。上得此人行此術。欲與之謀國望治。難矣。彼入相於時烈時。與之相善。每論事。無一違貳其所指者。當時耳目不可誣。及時烈敗。後付合公議。若初無苟同者然。及告廟之議起。見外戚貴家多陰厚罪人者。乃曰。此禮若行。則從有難處之事。節節而起。沮抑不行。大義所重。在宗廟乎。在時烈乎。事之難處者。果何事也。江都賊書旣出。人心危疑。事變叵測。而又卽不上聞。何也。方今上下無紀。人心散亂。國事危疑。甚於前日。及變生禍至。雖有聖人。不能爲之謀矣。彼得君不爲不專。行國政不爲不久。而朝廷大潰。天理晦塞。君臣之義亂矣。捐廉棄恥。貪欲無厭。欺誣成風。特其細故耳。臣不敢知。當誰任其咎。屋大柱小。當受其敗。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此之謂也。生民困窮。飢饉加之。至父子不相保。天道示警。妖孼百出。天地失常。陰陽不和。見於災異者。無非人事召之也。日者。衆陽之長。人君之表。君不修道。日失其度。晻昧無光。各有云爲。日初出。其法牽於女謁。日出後。近臣亂政。日中。大臣欺誣。又曰。大臣用事。乘權藉勢。羽翼陰附者使毀譽乖反。是非熒惑。厥咎日月無光。雪霜夏隕。列星失行。皆大臣之咎。大臣之職。摠百官。平庶政。撫百姓。經邦國。豈但貴其身。富其家。大其勢。酬其所德。報其所怨。以足其意欲而已也。惟殿下察之。臣老矣。荷聖明優老聖德。得反身鄕閭今一年。復入脩門。世道之變。人事之亂。至此又極矣。又自今過一年二年。則當更作何狀世道人心也。人心一散則難合。天命係焉。臣竊憂之。此在殿下正心。以及家邦。嚴宮禁。杜私門。辨賢邪。正朝廷。顯善威惡。使良善勸而小人懼。興廉勉恥。以帥四方。君德幸甚。邦國幸甚。

箚旣上。嚴批下。朝廷震動。更上箚請罪。[编辑]

上下聽人指嗾。令之首實之敎。

沮毀用事。古人所戒。臣固知一言出口。禍必隨之。而日見朝廷潰裂。已阽危亡。今當辭訣。冒陳不隱。聖批嚴重。惶恐隕越。不知所出。臣之此言。國人所共言。雖當誅滅。推委他人以求自免。臣死不爲此。伏乞下臣司敗。以治臣罪。席藁請命。不知所云。

卽出國門。未及郊外。右相煕白上。竄朝士四人。權大載光州。權瑎淸道。李鳳徵靈光。李沃定州。沃前年竄龍川。今赦還纔數日。得罪者。皆不知得罪事何事。後以冬月雷震赦之。

治道一[编辑]

春秋之義勉學子[编辑]

春秋之書。首言大一統。以明仁義之道。尊君卑臣。行王道。正人紀。褒善糾邪。使亂臣賊子。禁其姦而不得肆。春秋之敎也。爲人臣不忠不嚴。朋黨比周。悖道蔑法。以遂其私。春秋之禁也。弑君亡國。皆出於此。於是有天討天誅。御世正治。莫善於春秋。知春秋之義。然後嚴君仁親之理得。天道人事。各有順正。寒暑序。風雨時。妖孼不作。易之化。禮之則。樂之和。詩之風。書之政。春秋之義。皆聖人之用。而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進君德之戒箚[编辑]

伏以臣以不才。叨荷大恩。光寵逾分。感激殊眷。益勉竭忠報德。年壽已窮。精力耄亡。徒一心眷眷。不知所爲也。每經筵進講。天威不違顏咫尺。欽仰聖學日就。退而與諸臣私相語。中心喜悅。夜而不寐。謹著君德之戒二篇數百餘言以進。言雖鄙拙。亦或有補於修德之萬一云。

君德之戒上篇。百有十七言。[编辑]

德莫善於克一。治莫善於保民。政莫善於戡亂。業莫善於立極。聖人勉之。

德衰於逸欲。治衰於讒佞。政衰於私昵。業衰於怠荒。聖人戒之。

德衰則禮壞。治衰則民散。政衰則國弊。業衰則國亡。聖人懼之。

聖人爲之父子君臣。以立紀綱。以定天下。有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紀綱乃亡。邦國乃亂。聖人憂之。

君德之戒下篇。百有九言。[编辑]

玩人者喪德。玩物者喪志。成德見於行。善政見於事。顯善威惡。政法之大經。明愼克勤。思不失先王之謨訓。

摠攬權綱。重勢在上。令人知畏法。以禁絶其邪心。思不墜先王之大業。

斥浮妄。勉忠信。嚴戚屬。戒逸豫。有言遜于所好。必察於私枉。有言逆于所欲。必察於公正。以承億萬無疆之休。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別紙戒誨之辭。無非憂愛之衷悃。予雖不敏。可不置諸左右而服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