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六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 記言
卷六十一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六十二

敍述三[编辑]

附文學[编辑]

言偃子夏[编辑]

言偃字子游。吳人。少孔子四十五歲。子貢曰。先成其慮而後行之。故行而無妄動。孔子弟子行束脩已上三千。孔子稱文學。子游,子夏。

子夏[编辑]

子夏。衛人卜商也。少孔子四十四歲。事孔子與賓客必敬。上交下接截然。孔子歿。居西河敎授爲魏文侯師。序詩傳,易傳,禮。孔子以春秋屬商。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天。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

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慼。慼斯歎。歎斯辟。辟斯踊矣。品節斯。斯之謂禮。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爲之麻衰牡麻絰。文子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敢辭。子游曰。禮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文子又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又辱臨其喪。敢辭。子游曰。固以請。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又辱臨其喪。虎也敢不復位。子游趨而就客位。惠子死。廢適子虎。而立庶子。故子游爲非禮之服以譏之。

衛司徒敬子死。子夏弔焉。主人未小殮。絰而往。子游弔焉。主人旣小殮。子游出。絰反哭。子夏曰。聞之也歟。曰。聞諸夫子。主人未改服則不絰。

有若之喪。悼公弔焉。子游擯。由左立者尊右。小儀曰。詔辭自右。時相禮者多由右。故子游正之。禮。始死廢牀。復而登牀。含而襲於牀。後世禮失。襲於地。司士賁告子游曰。請襲於牀。子游曰。諾。縣子聞之曰。汰哉。叔氏專以禮許人。子游答不稱禮故譏之。

子游爲武城宰。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莞爾而笑曰。割鷄。焉用牛刀。子游對曰。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子謂子游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澹臺滅明者。武城人。字子羽。事孔子。學業修行。公正無私設。取予去就。名施於諸侯。澹臺滅明。貌陋而行賢。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少孔子三十九歲。

諸子二人[编辑]

有若[编辑]

有若。魯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三年。有若類孔子。孔子歿。諸弟子敬事之如孔子。所以慕孔子。者然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爲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爲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爲愈也。死之欲速朽。爲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爲愈也。喪之欲速貧。爲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高柴[编辑]

高柴。字子羔。衛人。少孔子三十歲。爲人篤學而有法。子曰。柴也。愚。子羔自見孔子。未嘗越禮。足不履影。啓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

子路使子羔爲費郡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羔雖善。學未優而使爲政。祗以害人故。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悅。

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爲衰者。聞子皐將爲成宰。遂爲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皐爲之衰。

子羔葬其妻。犯人之禾。申詳以告曰。請庚之。子羔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棄予。以吾爲邑長於斯也。買道而葬。後難繼也。

子羔爲衛之士師。刖人之足。俄而。衛有蒯聵之亂。子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謂子羔曰。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又曰。彼有竇。子羔曰。君子不隧。又曰。於此有室。子羔乃入焉。旣而追者罷。

子羔將去。謂刖者曰。吾不能虧主之法而刖子之足。今吾在難。此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哉。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昔者。公治臣以法。當論刑。治愀然不悅。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所以悅君者也。

孔子聞之曰。善哉。爲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衛將軍文子將立三軍之廟於私家。使子羔訪於孔子。子曰。公廟設於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吾不知也。

子羔曰。敢問尊卑立廟之制。可得聞乎。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太祖近廟皆月祭。遠廟爲祧享。嘗乃止。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曰祖考廟。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曰皇考廟。士立一廟。曰考廟。庶人無廟。四時祭於寢。

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變也。古者。祖有功。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也。

古人三子[编辑]

老子[编辑]

老子者。楚苦縣人。李姓。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爲周守藏史。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而好道。是吾師也。吾將往焉。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子。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士聰明深察。博辯閎遠。而好發人之惡者。危身。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隱君子者也。修道德。執雌持下。以自隱無名。爲貴者也。

孔子謂曾子曰。七廟,五廟無虛主。虛主者。惟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與祫祭於祖。爲無主耳。吾聞諸老聃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後。主各反其廟。君去其國。則太宰取群廟之主以從。禮也。

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蹕。老聃云。

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旣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速。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星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見星而行者。惟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不以人之親。痁患。吾聞諸老聃。

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殮於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於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下殤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子夏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避也者。禮歟。初有司歟。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喪。旣殯而致事。殷人。旣葬而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此之謂乎。子夏曰。金革之事無避也者。非歟。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昔者。魯伯禽有爲爲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不知也。

老聃居周久之。見周衰。去之。不言所終。有道德經五千餘言。老聃書云。

郯子[编辑]

郯子者。少昊摯之後也。郯子朝。魯公與之宴。叔孫昭子問之曰。少昊氏以鳥名官。何故也。對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者。黃帝氏以雲紀官。故爲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共工氏以水。太昊氏以龍。其義一也。我上祖少昊氏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白鳥氏。司至者也。靑鳥氏。司啓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睢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爲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爲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爲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孔子聞之。適郯。見於郯子而學焉。旣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師襄子[编辑]

師襄子者。魯人。論語謂擊磬襄者是也。爲魯司樂之官。曰。吾雖擊鼓爲官。然吾能於琴耳。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矣。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爲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眺焉。曰丘殆得其爲人焉。黯然而黑。頎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魯道旣衰。洙泗之間。齗齗如也。有鸜鵒來巢。師已曰。異哉。吾聞文成之世。童謠有之曰。鸜之鵒之。公出辱之。鸜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鸜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鸜鵒之巢。遠哉遙遙。禂父喪勞。宋父以驕。鸜鵒鸜鵒。往歌來哭。童謠有是。今鸜鵒來巢。其將及乎。魯政在大夫。季孫出其君。昭公死於乾侯。於是魯亂矣。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小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上古古事一曰七帝世記[编辑]

太史公作三皇,五帝本紀。稱百家言黃帝之文不雅馴。家語。五帝德帝繫姓。其言亦多不經。儒者或不傳。然摠之不離。古人間有雅言。況其尤雅者。如制作之本。禮樂之始。紀遠之德。古人有取之者。其意章矣。孔子適郯。學少昊氏紀鳥鳥官於郯子。旣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此帝顓頊以來。蓋未能焉者也。上古之世邈矣。表而書之。以補博考。

太皥庖羲氏。風姓。母曰華胥。踐大人跡於雷澤。生庖羲。木德王。有龍瑞。以龍紀官。號龍師。有龍馬負圖出於河。庖羲氏則之。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結網罟。以佃以漁。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羲。

制嫁娶。以儷皮爲禮。作三十五絃之瑟。都於陳。徙曲阜。東封泰山。

山陽高平西。有伏羲塚。

女媧氏立。亦風姓。號曰女希氏。女希氏。作笙篁。

神農氏。姜姓。火德王。號曰炎帝。斲木爲耟。揉木爲耒。始敎耕故曰神農。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敎人。日中爲市。以通貨。重八卦。成六十四卦。盡天下之亹亹。作五絃之琴。

有夙沙氏叛。神農氏不伐而修德。夙沙氏百姓自攻其君而來歸。神農氏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賓服。神農氏立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

神農氏本起於烈山。左傳稱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曰柱。爲厲山氏。神農氏八世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神農氏後世。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竝爲諸侯。或分四嶽。至周。有申伯,甫侯,齊許。

上古。淡泊無爲而化。有有巢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須氏,驪畜氏,容成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廬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載籍不記姓。王年代不可知。

燧人氏。鑽燧出火。敎人火食。譙周以爲。三皇之首也。

朱襄氏之世。多風。陽氣畜積。萬物解散。草木不成。作五絃之琴。以來陰氣。以定群生。葛天氏之樂。三人摻牛尾。投足而歌八闋,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谷。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摠萬物之極。韓詩以爲。自古封泰山。墠梁甫。萬有餘家。孔子觀之。不能盡識。管子亦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首有無懷氏。古書亡矣。不可考。

黃帝者。有熊國君少典子也。母有墧氏女也。母見大電遶北斗樞星。孕而生帝。本公孫姓。居姬水上。改姓爲姬姓。炎帝世衰。諸侯相侵伐。而炎帝不能征。軒轅氏習用干戈。敎熊貔虎豹。以征不享。諸侯歸之。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克之。遂代炎帝爲天子。

蚩尤強暴。不用帝命。作五兵。誅罰無道。威諸侯。軒轅氏帥諸侯。戰於涿鹿之野。擒蚩尤戮之。蚩尤之民歲以十月祀蚩尤。有赤氣見。名曰蚩尤之旗。爲妖象不祥之物。

或曰。蚩尤者。九黎之君。神農氏之苗裔也。

軒轅氏有天下。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作舟車。披山通道。東至于海。墠於丸山。登泰山。西至于空桐。登鷄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瑞于釜山。已于涿鹿之阿。有景雲之瑞。以雲紀官。號雲師。於是五官司職。民能有信。神能有德。民以物享。災害不生。

上古巢居而穴處。軒轅氏始作棟宇。上古被草而衣皮。軒轅氏始製衣裳。易曰。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立左右大監。監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墠而祀之。得寶鼎神蓍。推筮以迎日大撓。作甲子。容成造曆。擧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黃龍地螾。見土德之瑞也。號曰黃帝。

伶倫伐竹於嶰谿之谷。以爲黃鍾之宮。適有鳳鳥鳴于阮隃。以別十有二律。鑄十有二鍾。五音旣和。以中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曰咸池。

黃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橋山。有黃帝廟。祀典曰黃帝。明民共財。

帝少昊金天者名玄囂。亦曰。靑陽。金德王。其立也。鳳鳥適至。遂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郯子曰。鳳鳥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白鳥氏。司至者也。靑鳥氏。司啓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睢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爲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爲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水德王。養財而任地。載時而象天。依鬼神而制義。治氣而化人。潔誠以祀鬼神。北至幽都。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至蟠木。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少昊氏世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方物。顓頊氏立。伐九黎。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毋相侵瀆也。

顓頊氏立。有音若煕煕凄凄鏘鏘龍龍。效八風之音。命曰承雲。

帝嚳高辛者。橋玄之子。玄囂之孫也。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曆日月而送迎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咸黑。歌九招,六列,六英。倕作鼙鼓,鍾磬,壎箎。

嚳百五歲而崩。摯代立。摯不善崩。禪於弟放勛。是爲帝堯。摯堯非一母。摯母娵訾氏之女也。堯母陳鋒氏之女也。

有嚳廟祀典曰。嚳序星辰以著衆。

軒轅氏立。四妃。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二子。曰玄囂。曰昌意。次妃雷方氏之女。曰女節。生靑陽。次妃彤魚氏之女。生夷鼓。又次妃。曰嫫母。生蒼林。大戴禮。玄囂,靑陽。一人。皇甫謐曰。夷鼓,蒼林。一人。

玄囂生橋玄。橋玄生嚳。嚳生堯。

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

橋玄少子。曰窮蟬。窮蟬生契。契後有湯。

契弟棄。棄爲后稷。稷之後有公劉。公劉之後有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生季歷。季歷生昌。是爲文王。

窮蟬少子。曰敬唐。敬唐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舜。

軒轅二十四子。得姓者十四。姬,酉,祈,己,滕,箴,任,荀,僖,始,嬛,依姓是也。

靑陽,夷鼓。爲己姓。或曰。靑陽,蒼林。爲姬姓。

五帝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以時化育。成萬物。其神爲五帝。

聖人易世更號。取法五行終始相生之義也。太昊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昊配金。顓頊配水。木者。東方萬物之初。聖人則之。故太皥氏。首以木德王。五行佐成上帝。稱五帝。

少昊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假。曰煕。重爲句芒。木正也。該爲蓐收。金正也。假及煕。爲玄冥。水正也。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火正也。共工氏之子句龍。爲后土。土正也。

有虞氏本紀曰。高陽氏才子八人。號爲八愷。虞舜氏擧八愷。使主后土。五正。生爲上公。死爲貴神。

三代所尙。各從所王之德以次焉。夏后氏金德王。色尙黑。周人木德王。色尙赤。陶唐氏火德王。色尙黃。有虞氏土德王。色尙靑。

自軒轅氏以後。人文漸備。至周大備。故五帝。記世。唐虞以下。記事。

孔子編書。自堯舜氏。有虞,夏書。詩三百。雅,頌。始於商周。

春秋緯曰。自開闢。至于獲麟。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爲十紀。詳太史公三皇本紀。

敍述四[编辑]

行藏論語[编辑]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小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柳下惠爲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曾子弊衣而耕於野。魯君聞之而致邑焉。固辭不受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

去就孟子[编辑]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爲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

湯三使往聘之。旣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爲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已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孟子曰。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鄕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淸也。

柳下惠。不羞汚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鄕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爲爾。我爲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孟子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淸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孟子曰。孔子爲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孔子爲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爲爲肉也。其知者。以爲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爲苟去。

萬章問曰。或曰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爲之也。於衛。主顏讎由。彌子之妻。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不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爲陳侯周臣。

孟子曰。觀近臣。以其所爲主。觀遠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爲孔子。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鄕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汚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爲爾。我爲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爲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屈產之乘。假途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

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繆公之爲汚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擧於秦。知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鄕黨自好者不爲。而謂賢者爲之乎。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彊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弔。曰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爲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而往者。鑽穴隙之類也。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爲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爲臣。不見。段干木。踰垣而避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若可爲也。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爲歟。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

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爲也哉。曰。爲其多聞也。爲其賢也。曰。爲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爲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

賜與禮記,論語[编辑]

禮曰。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辭而後受。賓客之禮也。

賜人者。不曰來取。與人者。不問所欲。

論語。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子華使於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子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爲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隣里鄕黨乎。

辭受[编辑]

子思居於衛。縕袍無表。二旬九食。田子方使人遺狐白裘。子思不受曰。伋聞之。妄與。不如棄溝壑。伋雖貧。不忍以身爲溝壑。是以不受也。

萬章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郤之郤之爲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是以爲不恭。故不郤也。曰。請無以辭郤之。以心郤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孔子仕於魯。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獵較猶可。況受其賜乎。

萬章曰。君餽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義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擊柝者。有常職以食於上。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爲不恭也。

萬章曰。士之不託於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託。寄也。士不仕而食其祿也。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者三。所去者三。迎之致敬而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不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而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飢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鎰而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予何爲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爲兵餽之。予何爲不受。若於齊也。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孟子曰。仕。非爲貧也。而有時乎爲貧。娶妻。非爲養也。而有時乎爲養。爲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抱關擊柝。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

孟子曰。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則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鄕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鄕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鄕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